高爾基童年范文
時間:2023-04-09 14:4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爾基童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阿廖沙從小喪父,整個人處在抑郁之中。可是苦難并沒有因為他是一個孩子就停歇。到了外公家,充滿了敵意和戰爭的家更加令人窒息。外公急躁的脾氣容不得小孩犯一點錯誤,或者說容不得別人觸犯他。阿廖沙成為了外公鞭子下的犧牲品。相比之下,阿廖沙最喜歡的是他的外婆。她給了他美好的童話世界,她常常給阿廖沙講故事,這成為了阿廖沙唯一的精神樂園。
小茨岡是一個聰明的小伙子,他是外公的得力助手。他很有藝術天分,能歌善舞。這樣一個歡樂的人卻慘死在一個互相爭斗的家族中,悄無聲息,甚至沒有葬禮。從此阿廖沙又少了一個為他保駕護航的人。
外婆是勇敢的,家里的命根子—作坊起了火,外婆奮不顧身地沖向火海運出了硫酸鹽,這才讓整個家抓住了剩下的一根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樣一個高大勇敢的人,竟然允許矮她半個個頭的外公打她。外婆的寬容、仁慈與博愛,讓阿廖沙感覺上帝與他同在。娜塔莉亞舅媽沒有外婆這樣堅強,他受不了生活的折磨離開了人世。
家到底還是分了,兩個舅舅分別到不同的地方去住。阿廖沙隨外公、外婆搬出來住。在阿廖沙的眼中,外公是難以捉摸的,他平靜的時候,可以給阿廖沙講過往的故事,教他讀書識字;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外公就像是一個暴君,外婆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受盡苦頭,阿廖沙為外婆鳴不平,先是心里不滿,后來就開始從行動上支持外婆。為了蠅頭小利,兩個舅舅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想盡辦法要外公把剩下的財產分給他們。外公教訓了屢次惡意生事的米伊哈爾舅舅。外公和外婆都信奉上帝,然而他們對上帝的理解卻不盡相同。在外婆眼中眾生平等,面對曾經罵過她的人,她不以為然;面對接頭的乞丐,她的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外公則是一雙判官似的嚴肅的眼睛去俯瞰大地,他要是認為誰錯了,他便實施懲戒和處罰。在無情的皮鞭下,阿廖沙心中有一種無法排遣的郁悶。他仿佛掉進了萬丈深淵,那里伸手不見五指。他仿佛失去了聽覺、視覺和知覺,只能渾渾噩噩地生活。
篇2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 ,心里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想到 自己與高爾基生活得巨大懸殊。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作文中。在這里,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 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 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爭 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斗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我們擁有了許多, 但是我們還是不知 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
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著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 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 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只想著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 有信心, 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 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么樣堅持 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 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 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在這個假期中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高爾基,書中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阿廖沙三歲喪父后,跟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性情暴躁、乖戾、貪婪;兩個舅舅米哈伊洛和雅科夫也粗野、自私的市儈。外祖父經常兇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令他大病一場。兩個舅舅則天天鬧分家,為了爭奪財產,彼此打得頭破血流;他們嫉妒阿廖沙的父母,要侵吞他媽媽的嫁妝并坑害他爸爸,把他爸爸推進冰窖里。米哈伊洛舅舅窮極無聊,指使小侄兒把頂針拿去烤紅,然后放到老工人格里戈手邊,本想燙老工人,沒想到卻燙傷了外祖父,結果阿廖沙遭外祖父一頓痛打。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里,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能忍讓,有著寬大的胸懷。外祖母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
《童年》講述的是高爾基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高爾基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所以這本書顯得很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書中是以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悲劇的氛圍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力量。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周末,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它講的是高爾基怎么在苦難的生活中堅強長大的故事。
高爾基不像我現在的生活那么幸福,他的童年苦難遠比歡笑多。他三歲時,父親死于霍亂,母親帶著他到外公家生活。在這個家庭里,吵架斗毆是家常便飯,父子、兄弟之間為了爭奪財產而勾心斗角。外公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好幾次把小高爾基打得昏死過去。
篇3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童年,是快樂的,是幸福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不必管人世間的險惡紛爭,也不必管社會的黑暗腐敗……而高爾基的《童年》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沒有孩子的天真,活潑,只有每天數不盡的工作,受盡外祖父的虐待,卻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讓我感慨萬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7歲父親去世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慘啊: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就像他的家庭一樣——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周圍的人貪婪、殘忍、愚昧。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勞、堅強、善良,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的童年的燦爛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品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負,家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人一番……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似乎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珍惜童年,珍惜如今這美滿、幸福的生活
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童年,每個人只有一個童年!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童年》里充溢著孩子天真和單純。比如阿廖沙始終記掛著在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小蛤蟆,后來問外婆它們能不能爬出來,在船上還把這件事告訴水手。他沒有悲痛失去父親,安慰傷心的家人,反而擔心蛤蟆能不能逃出生天。可見他對死亡知之甚少,體現了孩子的無憂無慮。作者用這個普通的家庭作為民不聊生的沙皇時代的縮影,揭示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通過敘述這個家庭中的血腥暴力、爾虞我詐、粗魯野蠻將一個“彌漫著硝煙的戰場”描繪的淋漓盡致。
無論童年是苦是樂,我們都應該好好享受它,因為無憂無慮的時光一次。它就像那美味的佳肴,品嘗過后就只能回味了!
高爾基童年的讀后感 當我們告別童年,走向少年的時候,回首自己在童年時候的朝朝暮暮,難免有些留戀。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但年幼的我們那時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相比之下,我才發現原來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長大的蜜蜂,從小就不用對生活擔憂,長輩會給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這些我自以為已經吃厭了的父母的呵護。
高爾基在幼年時期就失去的父親,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
在高爾基的童年中,我還知道得當時俄國腐朽的社會制度,黑暗現實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氣息。
篇4
一個男孩扮演成老頭兒模樣,背著一個大籮筐,步履蹣跚地邊走邊唱:“白胡子的老爺爺,背著一個大籮筐,走一步來看一看,不知他在找什么?找什么?找什么?他說他在找‘童年’。”童年是多么美好啊,可高爾基的童年呢,真可謂“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丑事:爭奪財產、打架斗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但仍有許多善良、正直的人們給了他正確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他們都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也就在臨近尾聲之時,十一歲的作者被外祖父殘忍地趕出了家門,走向了人間……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第一部,那是一段由一個真善美的天才所講述的殘酷、悲慘的生活中的故事。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我們被父母寵著、愛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人一番。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天地里,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變,沒有變得骯臟,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童年》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草叢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熟悉的《童年》又在耳邊響起,童年已經逝去,步入初中的我回憶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時光啊,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
篇5
童年高爾基讀書筆記
未被風雨摧殘過的幼苗長不成參天大樹;未被大風吹落過的雛鳥學不會逆風飛翔;未被冰霜洗禮過的花朵散不出醉人芬芳。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斷面臨苦難又不斷戰勝苦難的過程,只有在苦難中學會成長,生命才會更頑強。
無意中再次翻開《童年》,書上還有著斑駁的痕跡,視線落到紙頁上,“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高爾基在書中寫道。短短兩句,便將阿廖沙悲哀、苦難的生活娓娓道來。
我不由想到書中所描繪的,阿廖沙因染壞了一匹布就被外祖父打的昏死過去。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磨滅,那么幼小的心靈卻受到如此打擊。吃不飽,穿不暖,看人眼色生活,這樣的生活無疑是苦難的,但阿廖沙卻沒有放棄追尋光芒的腳步,最終一步步從苦難中走向光明,以他堅強的性格,勇敢的心靈鑄造了頑強的生命,這種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古往今來,歷史的長河中也不乏在苦難中長大的偉人。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最終卻給世人留下經典的儒家學說;魯迅從小便家道中落,最終卻憑借自身的努力成為世界十大文豪;美國總統林肯當過修鞋匠、當過小工,做過許多付出努力卻收入低微的工作,最終以自身的不懈奮斗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杰出的總統。這一切不都向我們述說著:在苦難中長大,生命才會更頑強。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經歷過磨難,貝多芬怎能在雙耳失聰時創造出舉世聞名的曲目?不經歷磨難,司馬遷怎能在牢獄中編寫出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經歷磨難,列夫托爾斯泰怎能為世界留下文學瑰寶?是的,只有像這些偉人一樣,在苦難中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頑強。
只有在苦難中長大,我們的生命才會更頑強!
童年高爾基讀書筆記
作者介紹: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爭斗中它深入俄國社會得罪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它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1905至1907年,高爾基積極投身譽為大的無產階級革命,1906年寫成了長篇小說《母親》。《母親》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表現了俄國工人階級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斗爭過程,被列寧稱贊為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十月革命后,高爾基寫出了他最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內容介紹: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最初發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
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句摘錄:
伏爾加河藍色的水面上,桔紅色的輪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張張金色的葉片則緩緩順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總覺得他的綠眼珠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著憂傷,仿佛是從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蕩在房間中。
經常有人聽見了他們的歌聲從窗戶底下停下來看著他們,那一張張仰起的面孔讓我想起沒洗的臟盤子。
好段摘錄:
“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么。“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茨岡臉色紅紅地走到廚房中間,像一團火焰般地跳動起來:兩手高高揚起,腳步快得讓人難以分辨,襯衫抖動著,像燃燒一般發出燦爛地光輝。他放縱地舞著,仿佛打開門讓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著他顫動起來。
歌唱中,外祖母時而前進,時而后退,時而飛旋,青春瞬間回到了她
的身上,令她呈現出一種鮮花綻放般的美麗。每個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將主人公當時所處的骯臟的環境寫得很到位,在語言描寫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動,令人身臨其境,對美與丑及人復雜的感情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童年》
好句摘錄:
伏爾加河藍色的水面上,桔紅色的輪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張張金色的葉片則緩緩順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總覺得他的綠眼珠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著憂傷,仿佛是從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蕩在房間中。
經常有人聽見了他們的歌聲從窗戶底下停下來看著他們,那一張張仰起的面孔讓我想起沒洗的臟盤子。
好段摘錄:
“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么。“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童年高爾基讀書筆記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我在暑假閱讀了這本書。我翻開了它。情緒也跟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當我們結束童年生活,走向青少年時期的時候,我們必定會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鞭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像還沒開的花蕾用花瓣護著花蕊一樣。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親戚,可能讓阿廖沙壞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阿廖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就被趕了出來,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在《童年》這本書中,我十分喜歡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著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樸實,盡管每次都會被抽得又紅又腫,像紅薯一樣,但他還是重復地做著這個舉動。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地壓死了……
本書中使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有一次,阿廖沙為了買書拿了家里一戈比。從某種方面來說,他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但在當時那么黑暗的社會里,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為此,他挨了外祖父一頓揍,但這對一個孩子的興趣來說,這不是扼殺又是什么呢?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現在的條件,我是多么的幸運呀!
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現在的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用擔心隨時會遭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厄運,簡直好太多了。在這樣沒有硝煙的和平社會里,我們難道不是更容易施展拳腳來為祖國的發展而努力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努力嗎?而且,我們大家幾乎都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長大的,沒有吃過什么苦、受過什么累。有父母從小疼著、慣著,所以對于父母們體貼入微的關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了,不會想到要去珍惜,更不會想到要去感恩這一切,總認為自己擁有著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但事實實非如此,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篇6
1、《童年》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
2、《童年》與其續篇《在人間》、《我的大學》共同構成了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這部小說中,描寫的是作者10歲以前的童年時代的生活。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描寫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于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外祖父有著矛盾復雜的性格,他的內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貪婪金錢腐蝕了他的靈魂。在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護、關心著他,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鐘愛,并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 二年級;計算錯誤率;調查研究
1 調查目的
計算在生活生產中運用極為廣泛,計算的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小學年級上兒童10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法,這兩部分內容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是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達到計算正確、迅速。但是在學生的測試和作業中,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不高,在計算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計算能力不容樂觀。針對這一情況,本調查采用書面測驗法、訪談法等多種方法對小學二年級兒童的計算錯誤率高的原因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試圖從中發現低年級兒童計算題能力的一些特征并提出改進的辦法。
2 調查的對象、內容、方法和過程
2.1 調查內容:5道兩步計算試題和5道表內乘法題目、5道乘加乘減題目。
2.2 調查對象:本校二年級六個班級,一班57人, 二班58人,三班58人,四班62人,五班人,六班人,共235名學生。
2.3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法相結合。
2.4 調查過程:2007年4月10日下午,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每班由兩位老師對學生進行調查。全部試題由學生獨立解答,整個測試過程基本反映了學生在自然情景下解答試題的水平。測試后我們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了初步整理,在整理的基礎上,選擇了50名學生一一進行訪談。測試和訪談在同一個下午完成。
3 調查的結果及其分析
3.1 成績結果分析。對學生的試卷進行批改和統計后,通過表一我們發現:二年級的學生對10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法的總體掌握情況還是不錯的,這張試卷滿分為100分的話(每道兩步計算試題算10分,第一步計算正確,第二步計算錯誤得5分,第一步就計算錯誤則一分不得,乘法算式一題5分。)除了智商有點低下的兩個學生,其他學生都能在80分以上。但是學生對計算題的計算能力還是讓我們擔憂。
計算題成績統計表(圖表1)
從這個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全部正確的學生只占74.9%,90分、85分和80分的學生分別占了8.9%、3.0%和4.9%,讓學生做的這些計算題都是很基本、很簡單的,學生如果正確掌握了算理,那么做對這些題目都不成問題,拿到滿分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從這些數據足見學生計算能力令我們擔憂。
3.2 錯誤原因分析。我們分析了學生錯誤的類型(表格,此處寫抄錯數字的,把加號寫成減號的,忘記退位和進位的,字書寫不工整難辨打錯的。
計算題錯誤情況統計表(圖表2)
從這份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學生錯誤概率出現挺高,而且錯誤情況很多,可謂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實這些出現的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訪談中,我們問了幾個出現錯誤的學生,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這些題目我都會做,就是因為太粗心了。”簡單兩個“粗心”,就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出現錯誤的這些情況里面,抄錯數字的竟然達到49人之多,看錯運算符號的也有25人,如果學生在做好題目之后,能有意識地去校對一下數字,那么錯誤都將不復存在了。忘記退位和進位的學生人數也不少,這部分學生除個別對算理還比較模糊外,其他也都是因為做題目時思想開了小差。
3.3 情感態度分析。通過對50位同學的個別訪談,對他們在做計算題的情感做如下紀錄
學生對計算題情感態度統計圖(圖表3)
從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出,只有32%的學生喜歡做計算題,40%的學生對計算題持一般態度,18%的學生不喜歡,但也不是反感,可是卻有10%的學生討厭做計算題,從訪談中得知學生認為做計算題很枯燥,不像解決問題需要仔細動腦筋,缺乏挑戰性。試想,如果能讓計算題煥發別樣的樂趣,那么學生肯定會樂此不彼的。
3.4 驗算情況分析。
學生題后驗算的情況統計表(圖表4)
通過訪談了解到,對題后驗算的做法,很多學生不以為然。那些能認真做好檢查的學生也認為驗算就是老師的要求,沒有真正從內心把驗算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自覺要求。稍做檢查的學生占了一大半,他們的驗算就是做好題目后,在老師的要求下,拿著試卷走馬觀花粗粗看一遍,而且他們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了。根本不驗算的學生也占了相當一部分,他們有兩種心理行為:①計算題很簡單,自己肯定可以做正確。②驗算很麻煩,自己懶得去驗算。
計算題的驗算習慣,應該是從小就該培養的,對于低年級兒童的計算題驗算習慣,有些老師可能不是十分重視,也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實質性地要求作好驗算,讓驗算習慣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行為,那么計算題錯誤率將會大大降低。
4 調查的問題與討論
4.1 趣味導學,培養計算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在計算題的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從而達到算得準、做得快的目的。就數學本身,特別是數學計算題,好像只是枯燥的數字“開會”。對小學生而言,比起好玩的游戲,卡通漫畫和好看的電視來說,計算題的可謂是乏味到家,如何讓學生喜歡上它呢?
首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計算在數學中的重要地位,計算是數學的核心所在,幾乎在所有的數學題目中,都離不開計算,如講數學家的計算故事,在豐富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知道計算的重要性。再次,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別,他們好奇心、好勝心強,在平時的計算題計算中,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讓學生進行小組比賽、男女生比賽,計算闖關比賽,計算火箭手比賽,讓學生通過這些富有童趣的活動,培養他們對計算的興趣。
4.2 習慣養成,培養良好習慣。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4.2.1 書寫端正的習慣。在這次調查中,有18個學生因為數字書寫潦草,而導致計算錯誤被扣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數學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使他們能做到字跡端正、書面整潔,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因書寫不端正而導致的計算錯誤。好的書寫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4.2.2 認真審題的習慣。對于應用題,大多數學生尚能認真審題,但是對于計算題,很多學生是提筆就算,加上計算比較單調枯燥,可能引起心里疲勞,這時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往往出現抄錯數字,抄錯符號。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分兩步走:一要審清數字和符號,并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二要審清運算順序,如乘加或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在動筆解決。
4.2.3 專心校對的習慣。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寫題目,都要及時校對,作到不錯不漏。在學生的計算題錯誤情況中,抄錯數字的情況非常普遍。在一次計算檢查中,18個學生在計算中抄錯數字或符號就達6人之多。從那時起,我就對學生的抄題有了嚴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措施,如果作業有連續五次得優,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細心小笑臉”,集滿五顆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品。另外我還要學生做到三校對:題目抄好后要與原題目核對;豎式上的數字要與橫式上的數字校對;橫式上的得數要與豎式上的得數校對。這樣可以把學生抄錯數字的錯誤率降低到最低點,大大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4.2.4 認真驗算的習慣。對低年級兒童計算題驗算習慣的培養,有些老師可能并無特殊要求,最多也就是口頭督促一下,導致學生也只是表面性的應付老師的要求,并無實質性去檢查。低年級兒童一寫好計算題,就興高采烈,以為自己肯定是準確無誤了,可是等題目一改,看到做錯的題目,他們又懊悔不已。依據低年級兒童自我約束力不夠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經驗,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驗算奪“星”,鼓勵學生主動驗算。學生做好題目后,教師可以用富有鼓動性的語言,讓學生認真驗算,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如用豎式計算時,讓學生把原來的題目遮住,在自己的本子上認真地重新計算一次,然后把原來寫的和驗算時寫的校對一次,如果對得上,基本上是沒問題了;如果對不上,那肯定要睜大眼睛,仔細尋找原因。如果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后訂正原來錯誤的題目,讓學生在原來錯誤的題目上加個小星星,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驗算小星星”,他們會特別認真地檢查。
(2)草稿上交,要求學生必須驗算。主動驗算的學生不多,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采取強制手段了。可在平時的作業和考試中,給每個學生發張草稿紙,讓學生在做好試題后,把驗算的式子都列在草稿紙上面,考試結束后,把草稿紙當做試卷的一部分,對這部分驗算情況酌情加分或減分。有了老師的強制措施,學生就不能偷懶了,他們會很認真地做好驗算工作了。
4.3 及時評價,激發學生學習信心。對學生的計算結果,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如學生計算正確時,就說聲“真不錯”,“你說得真好”,“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算的得數和老師算得一樣”。當一些“內向”的學生報計算結果時,可說“不要怕,大膽地說”,“你的計算很正確,如果聲音能再大一點就更好了”。如學生計算錯誤時,先不要責備,讓他再仔細算算,算對了再予以及時肯定。除了言語的激勵外,還可用表情賞識,給學生以先贊賞的眼光,用手摸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也可給簡單的物質獎勵等。通過這樣做,促進學生發展自我,增強自信,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5 結論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低年級兒童對10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法的計算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錯誤率挺高,我們教師如果能在計算教學中引導到位,加強這方面的監督和指導,或許學生就不會老把責任歸于“粗心”了。
篇8
一、 構建畫面,喚醒生活,還原文字固有的聲音和色彩
兒童詩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場景或畫面,用鮮活的色彩、形象的動作和生動的語言來塑造形象,以此傳遞作者情感。由于語言凝練,其意象之間的跨度極大,留給我們無限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因此,教學時教師不應以傳授知識、明白道理為目標,而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建構生活畫面,喚醒兒童熟悉的生活,以激發兒童內心世界的共鳴為追求,還原詩歌中文字固有的色彩和聲音,從而實現言語的精彩“越冬”。
教學時,在導課后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學習要求:“同學們,街頭看書、釣魚溪邊、嬉水江上……便是童年時課余生活的縮影。你們喜歡這組童詩嗎?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好好練讀,邊朗讀邊想象,說說你看到哪些畫面?”就這樣,學生忘我誦讀,個個沉醉于詩人美妙的童年生活世界。
詩歌是流動的畫面,是動感的旋律。為了讓靜止的文字注入呼吸,交流時,筆者充分運用聲像輔助、閱讀鏈接和趣味誦讀等多樣的教學策略,努力將抽象、靜止的文字符號化為一幅幅有聲有色的動態畫面。如學習《溪邊》一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溪邊那迷人的景色,筆者出示一幅綠意盎然的風景畫,并配以這樣的畫外音:“如果說《溪邊》是一幅畫,畫上有――綠綠的人影,綠綠的垂柳,綠綠的 綠綠的 如果你光著腳從這里路過,我想你的腳一定會被染綠的。你瞧,唯獨釣竿上那只小小的蜻蜓是紅色的,這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畫語結合將學生帶入了詩境。再如學習《江上》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兒時的心情,筆者引入了這樣一段文字:“《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小時候有年夏天,在家鄉的小河里游泳,和表哥在水中爭奪一根撐船的篆竿。兩人面對面站在齊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緊竹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動,忽聽‘啪’的一聲,竹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顆門牙打掉了,終身成為‘缺牙巴’的諢名。‘一陣浪花,兩對虎牙’,印象終身難忘。”學生讀著、看著,看著、讀著,仿佛進入了詩人的兒時生活。
生活如畫,童年如詩。兒童詩是兒童生活中最詩意的“照片”,孩子們用稚氣、用童心,構筑起生活中一個個真實的、五彩斑斕的故事。萬千精彩的生活,彰顯孩子靈動的個性。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無限的想象積極地還原生活,透過文字感受文字的畫面美,通過文字感受文字的情感美,讓言語“越冬”,給靜止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呼吸,才能擴大兒童詩的張力,還原生活的色彩。
二、 童心感受,俯身閱讀,玩味詩歌富有張力的文字
詩歌通過簡約的文字傳遞一種情感,這一情感用有溫度的文字記錄下來。因此,欣賞時,我們要以兒童的角色進入,俯視生活、俯身閱讀,以自己的童心感受童年的生活,捕捉那些用得靈動、貼切又有張力的文字,即“詩眼”。通過細細玩味,進而體會詩歌中典型文字的溫度。意大利薄伽丘說:“不管詩的沖動多么深入地激蕩了詩人的心靈,如果缺乏表達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修辭和語法的一些規則,那么還是很難完成值得贊賞的作品。”兒童詩中用得較多的是比喻、擬人、通感、反復、疊詞和諧音等。對于這些特殊的表現手法,我們一方面要以此來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另一方面要從中感受詩歌的形式美。
細讀《童年的水墨畫》這組詩,詩人運用寥寥數語勾畫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畫面,但卻有著濃濃的溫度,讓讀者百讀不厭,并為之怦然心動,不禁感嘆詩人的煉字功夫。
聽不見馬路上車輛喧鬧,
哪管它街頭廣播聲高。
書頁在膝蓋上輕輕地翻動,
嘴角漾著絲絲抹不掉的笑。
陽光從腳尖悄悄地爬上膝蓋,
也想看“黑旋風”水戰“浪里白條”。
《街頭》一詩充分運用疊字疊詞的修辭方法。“輕輕”“絲絲”“悄悄”等疊詞的運用,既在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又在內容上使意象更加突出,更能表現出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這樣的文字是極具張力、極富溫度的。
書頁在膝蓋上輕輕地翻動,嘴角漾著絲絲抹不掉的笑。
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
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哈哈。
街頭閱讀的沉醉之樂、溪邊垂釣的驚喜之樂、江上戲水的歡鬧之樂,這三首小詩都不約而同地寫到了“笑”:“漾著”“蹦跳著”“笑哈哈”,詩人從神情、動作等角度進行刻畫,讀來耐人尋味。“‘漾’著笑是怎樣的‘笑’?能做做動作嗎?”“這‘蹦跳’著的笑聲,讓你看見了怎樣的畫面?”“笑聲沒有長腳,能‘蹦跳’嗎?”在兒童的世界里,笑聲不僅能蹦跳,還帶有一種甜甜的味道呢。這就是詩歌的語言,精練、富有節奏、跳躍性強、給人無盡的回味,多歡鬧的場面,這“笑哈哈”不是漾著笑,也不是蹦跳著笑,讓我們開懷、盡情地潑水嬉戲吧!……教學時,采用換詞比較、神情動作演示、言語促思等策略讓學生玩味詩歌中的文字,從而感受文字的溫度。
文字有溫度嗎?有。文字的溫度來自詩人的生活,更來自詩人的心靈。暖暖的春、炎熱的夏、涼爽的秋、寒冷的冬……因為生活有溫度,所以詩歌中的文字也有溫度。學習詩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張開毛孔,調動感官,敞開心靈去感受生活的溫度,體會詩歌文字的溫度。
三、 玩字寫詩,直面技巧,試用文字涂鴉童年無憂的生活
不同文體在學生語文學習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兒童詩的學習顯然也是個學生言語實踐的重要訓練場。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構成詩歌的基本材料,正如繪畫離不開色彩和線條一樣。兒童的想象、情感都是憑借語言才能“行之于色,傳之于聲”。兒童詩的語言是“從心里推敲出來的,而不是從棉絮里找出來的”。因此,其教學方向必須要指向語言。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兒童詩這一特殊文體的教學價值。
《童年的水墨畫》這一組詩,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借鑒文字、把玩文字,我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1.讀詩品字。
(1)品字:你認為詩中哪個字寫得最有味道?
一只只腳丫拍打著水面/淺淺的沙灘樂開了花
(2)嚼字:選詞填空。
①等著 ②伴著 ③趕著
撿一枚小小的貝殼/捉一只蹦跳的小蝦/( )夕陽/回――家――
2.寫詩煉字。
師:在童年里發生過很多很多的事情,選擇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試著寫幾句話,可以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出示場景圖及要求:放風箏、游泳、放鞭炮、吃雪糕……)
生: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也想看太陽公公大戰雪糕弟弟
生:種下甜瓜漸漸長大/無法止住貪吃的嘴巴/摘下一個放進嘴里/淡淡的清香漾著陽光
……
這樣層層推進能夠讓學生充分經歷讀詩、品字的過程,培育了學生的詩性。當然,引導學生寫詩玩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直面詩歌創作的一些“技巧”,更注重內容和文字的情趣和生動,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模仿、創作。這樣,學生用語言來表現他們的生活時,其語言才是具有個性的。他們的語言淺白又有童趣,生動又不失哲理。兒童寫詩只是“涂鴉”,試著用文字來記錄生活的色彩和聲音,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是極具生長力的。
孩子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顆柔軟的詩心,歲月的塵埃或許會遮蓋其光芒,但是兒童詩卻可以延長童年。詩歌教學的目的并非培養詩人,但是品讀兒童詩,把玩文字,必將厚實學生的文學底色。
參考文獻
[1] 倪靜川.略談兒童詩歌文體特征及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3.
[2] 丁云.兒童天生就是詩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
[3] 劉崇善.作家教你寫童詩[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2).
篇9
童年是美好的, 可高爾基的童年卻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深沉的回憶。
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高爾基在黑暗社會中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以及當時俄國的社會風貌。三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帶著高爾基回到娘家。可憐的母親在改嫁后,生病而死。也就是在這時,十一歲的高爾基被外祖父殘忍地趕出家門,只得到社會上自謀生路。高爾基用細膩的語言描寫出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童年。
我們現在是“豐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這怎能與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相提并論呢? 我們的幸福童年真是來之不易呀!高爾基雖然整日生活在黑暗之中,周圍的煙霧讓他喘不過氣來,但是,他沒有沒這些所打到,而是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的人,這也許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屬于光明”。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
讀了這本書,我在體驗童年的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所具備的淳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正是這些平凡的勞動人民,培養了高爾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給予他正確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成為了他的良師益友。
童年早已逝去,現在想起來,那是多么美好的時光啊!讀了《童年》,我才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的童年。
篇10
可連的高爾基3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
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
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
后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
誼。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
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
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
此后,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樣,可后來又成了好友。
結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兇常打人,幾年后,最疼愛他的外
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并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
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