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3 08:2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原文: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篇2
南京市燕子磯初級中學教師 陳寧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那燈下的溫暖
母親老了。只要一想起她,我的眼中便噙滿淚水。
她種了一輩子的地,即使現在老了,依然不肯讓自己閑著。屋前、屋后的空地都被她開墾出來,成了菜地。經常,她會提著一大包自己種的蔬菜、采摘的瓜果,突然出現在我面前?!翱?,這是你最愛吃的油桃,是我和你爸爸早晨剛從家里的桃樹上摘下來的?!彼廊话盐耶斪龊⒆?,一個從未長大過的孩子。
每次讀孟郊的《游子吟》,我的眼淚便會一下子流出來。
詩的前兩句,從語法結構上來說,是兩個詞組,一個是“線”,一個是“衣”。這兩個詞組的關系非常密切,是說游子身上的衣服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
詩的第三句,是對母親行針引線的細節描寫。年邁的母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制衣服?!懊苊芸p”三字,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無盡的、擔憂、祝愿、希望,以及不舍之情。她切盼兒子早早歸來,又生怕兒子遲遲不歸。這種博大、深厚、溫馨的母愛,深深地打動了詩人,便由衷地發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感慨。
“寸草”,一寸長的小草,極言其微小。“三春”,指農歷的正月、二月、三月,即孟春、仲春、季春?!皶煛?,陽光。詩人用“寸草心”和“三春暉”這兩個通俗而形象的比喻,贊美了母愛的博大與溫暖,寄托著詩人欲報母愛于萬一的熾熱的深情。誰說區區小草的心,能夠報答春天陽光的溫情?兒女們又怎能回報得盡慈母的深愛?成語“寸草春暉”,便是對這兩句詩的濃縮。
孟郊幼年喪父出身貧寒,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把三個兒子撫養成人。孟郊為了維持生計,多次出外謀事,奔走衣食。直到50歲的時候,被授予溧陽尉這樣的一個小官,便立即把母親接到溧陽縣奉養。
沒有人可以忽略,那燈下的溫暖。
母親滄桑的身影,讓我淚流滿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幾度話重陽
詩境,即心境。
亦官亦隱的山水大師王維,斷寫不出“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陽》)這樣的詞句來。
然而,正是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千古,成為世人對重陽的重要記憶。
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酒,此禍可消?!被妇耙姥缘歉?,果然避免了災禍,這就有了“重陽登高,免災避禍”之說。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后來,發展為“登高賦詩”,成為一個不可小視的文化景觀。李白的“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九日》),杜甫的“坐開桑落酒,來把枝”(《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岑參的“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詠重陽,一時成了文人騷客的雅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隨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那種思鄉懷親之情,到了最常見的“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遙知”,意為遙想,知曉。詩人在想:今天是重陽節,遠在家鄉的兄弟們登山飲酒,插戴茱萸時,一定會念到我這個客居異鄉的游子。詩人的這份“遙想”,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成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篇3
2、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杜牧《贈別》
3、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豆旁娛攀住ば行兄匦行小?/p>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5、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篇4
愛國情懷在古詩詞中隨處可見,王昌齡的《出塞》、岳飛的《滿江紅》等詩篇,都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詩人陸游通過《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北磉_了陸游85歲臨終前不忘祖國統一的那份牽掛。這樣的詩句還有“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教師要介紹詩人創作的時代背景,并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反復品味吟誦,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比冰壺,不但表達了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還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無辜、藐視功名利祿的操守。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梅花“凌寒獨自開”,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也體現了王安石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元代詩人王冕憑借《墨梅》詩中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學這些古詩詞融入人生理想與信念教育,會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在學清照的《絕句》、賈島的《劍客》后,學生在品味詩句韻律美的同時,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對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風云的氣概佩服不已,在課后的搜集“詠懷詩”的過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說出自己喜歡其它詠情詩的理由,聲情并茂地背誦抒發自己壯志的“詠懷詩”。教師相機設計“用一兩句詩抒發一下你的理想;讀了詠懷詩后你受到什么啟發的課堂練習。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譚嗣同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學生徜徉于這樣的詩詞王國,定會啟迪心智,流連忘返。
三、愛家鄉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憩F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出門在外的詩人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這樣的詩句還有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感受詩人思鄉之情的同時,讓學生也談談家鄉的風土人情,進而營造出熱愛家鄉的教學氛圍。
四、親情教育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在遠方想到的是:故鄉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之時,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卻發現唯獨少了一位兄弟,親人間在佳節未能完全團聚的缺憾躍然紙上,親友間的魚水親情感人至深。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母親“密密縫”的動作和母親“意恐”“遲遲歸”的心理。五、六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暉”比喻母親恩情,形成對比,襯托出母愛的溫暖、博大,表達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學這樣的古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想象,詩中的人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進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自己的母親、朋友說說心里話,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華。
五、友情教育
在古詩詞中抒發朋友間真摯情誼的佳作極多,如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教學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摯愛親情的同時,引導他們要珍惜朋友、同學之間的感情。如教學《贈汪倫》時,教師要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有踏歌而行的汪倫,有乘船待發的李白,并相互說離別贈言,進而體會到他們的深厚情誼。
篇5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家也過得很有意義。這天,我剛起床,只見桌子上已經擺著兩塊圓圓的、厚厚的糕點,見我一臉的疑惑,爺爺解釋道:“今天是重陽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重陽糕?!薄班?!”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爺爺已經切好的一小塊糕,邊吃邊問:“那重陽節還有哪些習俗啊,爺爺你快告訴我吧!”
爺爺見我這么感興趣,就讓我坐在他身邊,竹筒倒豆子般把他知道的一五一十地說了起來。
古代,民間在九月初九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詩人的登高詩有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9層,像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上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篇6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唐。岑參〈逢人京使〉)
7.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
8.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9.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論詩》)
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1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5.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6.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17.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1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篇7
【酒店重陽節活動策劃】
重陽節,也叫老人節。是繼中秋節之后的另一大中國傳統節日。近年的重陽節,逐漸掀起了一股團圓風。回家跟爸媽說說知心話,陪辛勞了一輩子的父母出門走走,逛逛,漸漸成了重陽節里兒女們送給父母最特別的禮物。因此,本方案主要從兒女孝順、合家歡樂的角度進行活動策劃的。今年的重陽節在10月16日,正處十一黃金周和十二月份兩個旺季中間,餐廳酒店以此進行主題促銷,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旺季前后的影響,還可以有效帶動淡季的銷售額。同時,本著旺季做強,淡季做大的原則,還可以借此加強餐飲企業形象力的提升。
一.活動主題
菊品為尚,情濃重陽,禮敬老人 送上溫馨 送上健康
二.活動時間
2016年10月08-21日
三.餐廳氛圍
1.為配合重陽節的氣氛,在正門外擺放大型花壇,并在門外的兩棵立柱之間懸掛菊品為尚,情濃重陽-xx餐廳賞菊會的主題橫幅。
2.在正門入口處堆放九層的大型重陽糕,配放小裝飾燈,取步步登高之意。
3.餐廳內張貼重陽節主題吊旗。
4.在各樓層顯著位置擺放不同品種的名貴,供人賞聞。
四.活動內容
活動一
重陽節推出適合老年人口味的菜點,時逢秋季養生的好時機,老店推出了養生佳品,及各色重陽套餐。
活動二
1、重陽節當天向60歲以上用餐的老人贈送養身滋補湯一份。
2、當天過生日的賓客憑生日蛋糕或本人有效證件可獲贈長壽面一份。
活動三
舉辦百叟宴。凡年滿60歲以上(憑有效證件)的老年人可享受每位99元的九九重陽優惠套餐(僅限100人),額滿為止。席間,有民樂、變臉、舞獅子等表演助興。
活動四、重陽節特價酬賓
保健酒類、
保健品類、
保健食品類
其它老年用品等
五.媒體計劃
1硬廣:.晚報周三10半彩,快報周四半版彩
2.軟廣:特別企劃活動邀請媒體參與,軟文
【附】重陽節優美古詩詞欣賞:
采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篇8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5.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2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2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2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29.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30.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篇9
古詩中的“秋”作文一:
在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背唐詩宋詞,當時,我記得最牢的詩就是《山行》中的最后兩句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讀著讀著,腦海中仿佛浮現出一幅場景:作者停下車,觀賞那夕照楓林的晚景,那經霜的楓葉竟比二月的野花還要火紅,多么迷人的紅楓葉呀!啊!經過作者以描寫,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么美麗的一幅場景,詩的意思就一下子理解了!從此,我就非常愛看描寫秋天的詩句了。
而王維的《鳥鳴澗》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人們空閑的時候,時不時地飄下幾朵帶著濃濃香氣的桂花,四周非常的寧靜。這個畫面是多么祥和啊!
當我讀到“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時,那濃濃地思鄉之情就展現了出來。啊!作者是多么思念故鄉,思念他的親人啊!我不禁被這首詩打動。
白居易有一首《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還有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兩首都是寫月的,但是第一首寫的是月的樣子;第二首寫的是月與水之間的融洽。寫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這時,我不禁覺得故事可真有趣!
現在,我會讀會背的詩越來越多了詩給我帶來了很多知識,詩也告訴了我很多的學習方法,詩永遠是我們的好伙伴!
古詩中的“秋”作文二:
奶奶的歌謠里牙牙學語,唐詩、宋詞、元曲縈繞耳畔;在爺爺的臂彎下蹣跚學步,馬致遠、杜甫、白樸的腳步因我向前……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這是一首寫秋景的小令。作者是白樸。幼時的我,天真地問奶奶“殘霞”是什么意思?奶奶指著紗窗外的“月餅”告訴我:“月餅”回家了,當它落到“棉花糖”上時,那令人陶醉的畫面就是殘霞。我不禁拍手叫好,奶奶卻只是嘴角微微翹起……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這兩句我也懂。“我并不喜歡的長相,它們的花瓣為何如此呆板整齊呢?紙剪出來似的,只是寫了花梗又黏又滑,還有一種難聞的怪味。”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作者遠在他鄉對家人的思念。張籍的《秋思》中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我體會到了詩人的憂愁及享年親人的情誼。以至于“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中有無數珍寶,我們在詩海中遨游。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文理,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古詩中的“秋”作文三:
翻開詩集,我在里面尋找秋的影子,尋找那張熟悉的面孔……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夕陽夕下的時候,落日的余輝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寧靜,張開雙臂,吸一口秋天的氣息,涼涼的,很舒暢,使人忘卻了夏的炎熱。坐在樹下,任憑秋風吹拂過臉頰,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銀杏樹,葉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熱,帶來秋天的涼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楓樹便在眼前,葉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枚枚郵票,一枚枚給大家送來秋的信息的郵票。
刷刷——刷,秋風吹著枯黃枯黃的樹葉,把葉子吹得滿天飛舞,它們落到地面上,埋進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頂上……看到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風也蠻調皮的嘛!
篇10
當前,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從世界各地沓至而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承載了幾千年來無數智者的智慧與精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如何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古老文化呢?這就要求我們基層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將小學語文教學提升為一個體認感懷,傳承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要怎樣加強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提及傳統文化,我們的小學階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傳統文化。他們覺得是不是古詩,古文,古代文學常識就是傳統文化。其實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現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們的孩子對它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書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詩上。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傳統文化變得只是應付形形考試的工具。我認為,要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必須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傳統美食粽子可以讓學生了解端午節、屈原、賦等;月餅能讓他們聯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間經典故事。還有剪紙,皮影,戲曲等民間傳統文化。
2.加強老師在課內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介紹及應用
我們要讓孩子對傳統文化有興趣,首先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我們要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首先得讓學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時代,然后要讓學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陽節時因為遠離家鄉,思念親人所寫,最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探究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讓學生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去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它節日的民俗風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愿望。
3.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誦讀
詩詞及是傳統文化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于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
4.加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