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短篇小說范文
時間:2023-03-22 22:2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人短篇小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說;情節
一部好的小說,要有足夠的情節才能打動讀者,蘇軾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變萬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則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動,感人肺腑,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p>
說起短篇小說,大家肯定對三位卓越的短篇小說家印象深刻,他們都是寫短篇小說的奇才,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柯夫和美國的歐•亨利。他們三人雖沒有一個活過五十歲,但都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很多學生都很愛看他們的小說,在寫文章時紛紛效仿,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在此,我想就短篇小說的情節安排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所選題材要有現實基礎
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變色龍》,在世界短篇小說的瀚海里雖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顯得那樣新解,活潑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鏡子,使人們看清了沙皇統治下充滿丑惡的社會現實。
楚洛夫審理“案件”的過程,是小說情節的發展和,作者以十分個性化而又頗具幽默感受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這位沙皇警官多次“變色”反復無常的種種丑態。
奧楚蔑洛夫是一擠進人堆,便在公眾面前在耍其威風,專橫地吆三喝四,大喊大叫,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當他聽了首飾匠赫留金的申訴,因不知狗是誰家的,便裝腔作勢,聲色俱厲地斷然決定,要把狗弄死,并且要懲罰狗的主人,可當聽到這狗是將軍家的狗時,他立刻變了色,,膽怯地渾身冒汗,竟反過來訓斥赫留金是出了名的鬼東西,是自己把手被小釘子弄破的,但又聽巡警說這狗不是將軍家的狗時,他又變了色,轉面大罵小狗,而且在赫留金全面前顯出一副公正嘴腔,赫留金,你受了,我們決不能不管……”活似秉公執法的青天大老爺??捎致爠e人說:“沒錯是將軍家的!”于是他又變了色,大罵赫留金是“渾蛋”,稱贊小狗是“名貴”的動物,而且是將軍家的廚師又否定狗是將軍家的,他又變了色,罵狗是“野狗”,“弄死他算了”但廚師又說那是將軍哥哥家的狗食,他頓時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在奧楚蔑洛夫裁決狗咬人的案件的過程中,十二次對話中竟有六次“變色”而他陰陰陽陽,變來變去,又完全取決于對狗“身份”的估計,這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他驕橫虛偽、欺下媚上,見風使舵,反復無常的變色龍丑態,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作者將“變色龍”——這種皮膚能隨環境的顏色而不斷變化的小動物作為小說標題的用意,這一標題不僅富有諷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情節安排合理化,有相應的輔助和暗示?!俄楁湣分杏幸幌盗谐鋈艘饬系那楣潯P≌f寫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會,可是接到部長的情帖后,卻“懊惱”“發愁”,她在舞會上大獲成功,眼看時來運轉,卻又丟失了項鏈,賠完項鏈,最后才得知項鏈是假的,然而這些情節看似出人意料,卻是合乎情理的,這與作者作了一系列鋪墊是分不開的。且看小說開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紹瑪蒂爾德向望過上流社會的心理,這就為下面描寫人物懊惱發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據。小說還提到女主人公與她的朋友佛萊思節夫人的關系,看似無足輕重,卻是下文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債務,發現項鏈是贗品,都與此有關,在借還項鏈時,佛萊思節夫人毫不在意,這蘊藏著一個暗示,項鏈不是值錢的東西。小說最后點出是假的,讀者再想到上文的暗示,會恍然大悟。:
篇2
有人曾說過,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的真諦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在小說中,女主人公德拉多次抽泣,但這并不是委屈的淚水,而是迷茫的淚水,她不知道自己可以給丈夫送什么圣誕禮物,她的錢太是少了少得可憐,總共才一塊七角11分錢,而這與她想買的那條金表鏈的價格相差太遠了,怎么辦為此她的淚落了下來,哭泣后,她決定了,把她那能與希巴皇后的珠寶相貌美的頭發賣了,才如愿以償地買到了那條表鏈,同樣如此,丈夫杰姆為了給德拉買梳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把那塊足以是所羅門王嫉妒得吹胡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瞪眼的金表賣了,才買到了那套梳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也許有人會說:“多么可惜??!”但更多的人在羨慕道:“好感人!多幸福!”
瓦西夫在《情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論》中表明過這樣的觀點: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的最高境界是以對方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
“杰姆和德拉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這套梳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是德拉心儀已久但又要不可機的東西,這條表鏈是杰姆相中多時但卻不敢奢望的東西,他們為了使對方的愿望實現,舍棄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這是多么高的境界??!他們之間這種純潔真摯的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世界需要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也需要我們奉獻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每個心中都應有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不僅對自己,對他人,對是生活也應如此。
撒下一片春雨,收獲一個春天,讓我們獻出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吧!讓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主旋律!
作者簡介:
篇3
此獎項創立于1976年,每年一屆,獎勵出類拔萃的優秀西語作家,旨在推動西班牙語文學的不斷繁榮。塞萬提斯文學獎由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親自頒發,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文化部長、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院長等參加頒獎儀式。
帕切科的獲獎感言是歷屆獲獎者中最為簡短的,因為他做事從不張揚,討厭嘩眾取寵。但是過程卻非常精彩、感人。領獎之前,當他走過安檢時,褲子要掉下來,他絲毫不緊張,邊笑邊說都怪他的褲子沒有吊帶,“瞬間你就成為大眾的普通一員”。睿智的表達引來一片掌聲。
帕切科首先回憶起兩個日期:1547年,塞萬提斯出生年;1947年,當時剛剛8歲的他第一次看話劇《堂吉珂德》?!皬哪翘炱鹞议_始懂得,還有另外一種叫做小說的現實。我還發現自己每天說的語言竟然是一筆獨特的財富,可以讓別人明白和運用……無意當中進入了卡洛斯?弗恩特斯(墨西哥杰出作家)所說的‘拉曼查領地’,從此再也沒有離開。”
對于帕切科來說,《堂吉珂德》不是輕松的故事,談及此他似乎很悲痛。他說,塞萬提斯把寫《堂吉珂德》當作復仇的手段,在為其痛苦的一生鳴不平。
帕切科說,接受這筆巨額獎金,他覺得好像是“堂吉珂德式的不現實”,他真的很希望這筆獎金是贈給塞萬提斯的?!叭绻f提斯的最后那些年有這筆錢,他的生活一定會過得輕松些。眾所周知,他的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給他帶來任何經濟回報?!?/p>
帕切科感慨地說:“塞萬提斯的境況并沒有得到改變,只是換了名字而已。現在幾乎所有的作家,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成了‘乞丐’一族的成員。原因是我們所處的電子時代讓這個問題日趨尖銳化了?!?/p>
他最后提到2010年。在2010年初始,發生了難以預測的災難:地震、火山灰、貧困、暴力,墨西哥同樣面臨其中的問題。一切都在變,而且是瞬息萬變,到處是災害。但是,在這災難當中,在恐懼越來越靠近人們的今天,堂吉珂德的神秘與榮譽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力量給我們作出答案。
西班牙文化部長高度贊賞這位墨西哥詩人,稱帕切科是巧妙運用時間的大師,偉大的寓言家。說他的話告誡人們,人生短暫,切莫虛度,珍惜時間,有所作為。文化部長說,她十分欽佩帕切科的人格。脫離民眾高高在上,還是成為大眾一員,他顯然選擇了后者。因為他幾十年的創作成果是最好的見證。他的詩歌會幫助人們完善自我,變得堅強。
西班牙國王稱贊帕切科是富有創造力的多才多藝的作家,集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編纂家等于一身?!八墓P總結出善良和純樸、人性和友愛?!彼兄x帕切科對文學研究和對西班牙語文學未來的發展做出的無私奉獻。
篇4
一、選材要沙里淘金
是指要選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側面、一個鏡頭或一個小故事加以放大、細致描摹,忌“面面俱到”。通常來說,我們要盡量選擇自己所熟悉的題材,摹寫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可以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甚至動物人生中選材,來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也可以擷取熟悉的歷史故事的一個片段,或擴寫,或改寫,故事新編,來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二、情節要出奇制勝
小小說的篇幅特點決定了它不能有太復雜的情節,但情節簡單并不意味沒有情節沖突,應做到出奇制勝?;蛘唛_頭造成懸念,扣人心弦,然后居高臨下,勢不可遏;或者開門見山,揮斧直取,而后含蓄蘊藉,曲徑通幽;或者抖包袱,亮底牌,使主題得到升華,出乎讀者意料,讓讀者大吃一驚,等等。
三、立意要一葉知秋
立意深刻是小小說的靈魂,雖然情節簡單,篇幅短小,但要能以小見大,做到篇幅的短小與意旨的深遠完美統一,從而一葉知秋,以小事件和平常的現象反映出大主題或深刻的道理。
四、人物要鮮明突出
小說中人物的描寫方法很多,有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環境描寫等。受篇幅限制,小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通常只能有一兩人,人物間的關系也不能復雜。要努力刻畫主要人物,一要寫人物的閃光點,就是容易感人的那一點,這個閃光點必須是人物特征的有力說明,必須是能樹起人物形象的典型生活側面;二要寫典型細節,典型細節能準確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使人物個性鮮明、形象飽滿。
請欣賞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小小說《好朋友》中的文字:
約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麥克,便對他說:“唉,我遇到一件很麻煩的事,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什么事?我們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煩事就該對好朋友說,也許我能幫你想想辦法。”
“我發現我正處于熱戀之中?!?/p>
“這是好事啊,你怎么會覺得麻煩呢?”麥克不解地問。
“我同時愛上了兩個姑娘,她們一個長得漂亮,但沒錢;另一個長得不漂亮,卻很有錢。你看我應該跟誰好呢?”
“當然是那個長得漂亮的。這年頭,錢算得了什么?”麥克堅決地回答道。
“對!”約翰說道,“謝謝你的好主意,再見?!闭f完轉身就走。
“等一下,約翰?!丙溈私凶∷澳隳懿荒馨涯俏挥绣X的姑娘的住址告訴我?”
篇5
1981年,《大淖記事》為汪曾祺先生贏得當年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在當時以反思政治運動、反映社會生活的主流(傷痕文學)之外,另辟了一片展現鄉土風情的天地。
汪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大淖”的確在他的家鄉且還是由他正了名的。這一點使汪先生頗感自豪,以致在《大淖記事》的第一段就迫不及待地交代了對“淖”字的考證。讀過這部小說的人,一定對它的結構印象深刻:小說共由六節組成,前三節都在記述大淖的景致、風物習俗和生活場景,第四節才出現主要人物和情節。并且后三節的敘述也并不被主人公巧云和十一子的愛情故事約束,比如第五節,引入劉號長之前,就有大段大段水上保安隊日常生活的細致描寫。
汪先生何以如此傾心于展示風俗,甚至不憚于破壞情節的緊湊?他說自己對風俗有興趣,因為覺得它很美,“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洞竽子浭隆分?,可以為此作注腳的片段俯拾即是,如:
這些“女將”都生得頎長俊俏,濃黑的頭發上涂了很多梳頭油,梳得油光水滑(照當地說法是:蒼蠅站上去都會閃了腿)。腦后的發髻都極大。發髻的大紅頭繩的發根長到二寸,老遠就看到通紅的一截。她們的發髻的一側總要插一點什么東西。清明插一個柳球(楊柳的嫩枝,一頭拿牙咬著,把柳枝的外皮連同鵝黃的柳葉使勁往下一抹,成一個小小球形),端午插一叢艾葉,有鮮花時插一朵梔子,一朵夾竹桃,無鮮花時插一朵大紅剪絨花。因為常年挑擔,衣服的肩膀處易破,她們的托肩多半是換過的。舊衣服,新托肩,顏色不一樣,這幾乎成了大淖婦女的特有的服飾。一二十個姑娘媳婦,挑著一擔擔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走成一長串,風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好看得很!
眼前這就出現了女人們濃黑油亮的發髻,大紅頭繩和插花裝飾,整齊扭動的腰肢,擔子里水淋淋的各色鮮貨;鼻際縈繞著她們頭上艾葉的清香、梔子的幽香和擔子里蔬果的甜香;耳畔傳來了女人們走動時衣褲摩擦的“嚓嚓”聲、不忌生冷的號子聲,也許還會有她們相互打趣的笑聲……這是幅多么色彩明麗、水潤靈動、搖曳生姿的畫面啊!
難怪不少評論家說汪先生的的小說有“畫意”,或是有風俗畫。“我的喜歡看畫,對我的文學創作是有影響的。我把作畫的手法融進了小說”,“我對畫家的偏愛,也對我的文學創作有影響。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反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我的創作生涯》)。正如作者自己總結的那樣,他的小說風格往往疏落閑淡。這恐怕又與小說語言的錘煉密切相關:有的短峭古樸而意象層出,如“綠柳叢中,露出雪白的粉墻,黑漆大書四個字:雞鴨炕房,非常顯眼??环块T外,照例都有一塊小小土坪,有幾個人坐在樹樁上負曝閑談”,“綠柳、粉墻、黑漆”以鮮艷的色彩帶紛呈的景物,“黑漆大書、負曝閑談”的古語用詞既洗練典雅又調節了節奏韻律;有的含蓄精當又情真意切,如“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是小說構思時沒有想到的細節,它是作者貼住人物的感情自然產出的“神來之筆”,這一動作細節正體現了巧云愿意與十一子生死與共甚至代他受苦的決心,感人至深;有的散漫流暢卻關合映帶,如:“炕房、漿坊附近還有幾家買賣荸薺、茨菇、菱角、鮮藕的鮮貨行,集散魚蟹的魚行和收購青草的草行”,這與后文東頭姑娘媳婦挑鮮活以及“巧云十六了,該張羅著自己的事了。誰家會把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漿坊的老二?鮮貨行的老三?”的描寫遙相呼應。
凌宇說汪先生的語言“每句拆開來看,實在很平常,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語言的錘煉。但合起來,卻神氣全出”,所言甚是。這與汪先生的自覺追求有關。他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語言要有暗示性和流動性,“語言的美不在每一個字,每一句,而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要互相映帶,互相顧盼”(《我的創作生涯》)。蘇軾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是他向往的境界。這就使他的小說呈現散文化的傾向。在《<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中,他坦言自己小說的“散”是有意為之。因為故事性太強會讓他覺得不大真實。
可是小說本就是虛構,應以塑造人物形象、設計故事情節為根本,大量的環境描寫是否有喧賓奪主之嫌?首先,就像有青年作家所說的那樣,小說的題目是《大淖記事》,不是《巧云和十一子的故事》,所以側重表現大淖的生活群像和風物氛圍。再者,作者主張“氣氛即人物”,小說寫風俗是為了寫人。“所寫之景,既是作者眼中之景,也是人物眼中之景,是人物所能感受的并且浸透了他的哀樂的”(《我的創作生涯》)。小說根據寫人的需要,對富有審美價值的風俗是作了取舍的,如大淖放荷燈的情景是很美的,但與主人公的悲喜無關,小說就沒有描寫(《<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作者在《淺談風俗畫》中指出風俗和人的關系,大體有三種:以風俗作為人的背景;把風俗和人結合在一起,風俗成為人的活動和心理的契機;看起來是寫風俗,實際上是在寫人。
在《大淖記事》,這三種情況都有,難作區分。不吝筆墨的風俗描寫都是以“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樣……這里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風俗,他們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和街里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為旨歸的,“風土”和“人情”是緊密相連的。大淖人的身上充滿了自由野性的生命力和真誠重情的價值觀,尤其表現在東頭姑娘媳婦對待男女關系的隨便上:
這里人家的婚嫁極少明媒正娶,花轎吹鼓手是掙不著 他們的錢的。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還是惱,只有一個標準:情愿。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個媳婦,在丈夫之外,再“靠”一個,不是稀奇事。
這里的女子全然不被三從四德、三貞九烈的儒家倫理拘束。她們以情愿為婚姻愛情的唯一標準。正因對這種風氣習以為常,所以,巧云的媽跑了,巧云的爸倒沒有怎么傷心難過。“這種事情在大淖這個地方也值不得大驚小怪。養熟的鳥還有飛走的時候呢,何況是一個人!”鳥都有去留的自由,何況是思想、情感豐富的人?當“情”已逝,強留空皮囊又有何用?這于對方是殘忍的,對自己也不公平;所以巧云被劉號長破了身子后“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而是豁然地想到“人生在世,總有這么一遭”。她的失身對十一子乃至左鄰右舍并不是件驚天動地的事,我們也不會對巧云另眼相看,或是給予她不平等的憐憫與同情。
正如楊紅莉所說,這部小說的風俗描寫不僅形成了一種抒情氛圍,提供了一點“異域情調”,而更以大淖的“情愿”風俗沖擊讀者已有的閱讀經驗(女性失去貞節的悲劇命運與對施暴者的控訴),為小說的團圓結局奠定了讀者的期待視域。“也許,從批判社會的角度而言,小說的力量被削弱了,但是從人性的、審美的角度而言,這確是一個無限美質的文本”。
參考文獻:
[1]周志強.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說語言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篇6
他們用自己最美麗的心靈贈送給對方都將是一件無價之寶。而這無價之寶,確實世間任何自認聰明或富有的人永遠不會,也不能給予的禮物。
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的12月25日,人們都會在歡樂的氣氛中互贈禮物以表祝福。那些各種各樣的禮物把寒冷的平安夜變成溫暖的天堂。但是,怎樣的禮物才是最珍貴的呢?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普通卻內意深刻的故事——《麥琪的禮物》。耶酥誕生之日,三位麥琪贈送給他三樣禮物,那些禮物預示著耶酥的一生。而歐•亨利《麥琪的禮物》中所講述的故事,是一個圣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荒唐卻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祖傳的一塊金表就算“地下室堆滿金銀財寶、所羅門王又是守門人的話,每當吉姆路過那兒,準會摸出金表,好讓那所羅門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德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則可以“使那巴示女王的珍珠寶貝黔然失色”。為了能在圣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表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最最寶貴的東西,歐亨利的小說似乎顯得荒誕無意義。其實不然,故事里出現的有些夸張的偶然,讓兩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而通過這個帶著些悲劇情調的故事,我們從一個角度感受到歐亨利為我們傳達的從蒼涼中透出的溫暖——關于“禮物”的價值。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擁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深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可以變得微不足道。在圣誕節前夕,兩個人還想著要為對方買一件禮物互贈,多么浪漫多么溫馨。即使這一份禮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價值,它們卻成了世間最珍貴的禮物,變成一份真摯的愛贈給了對方。
麥琪是聰明人,聰明絕頂的人,由于他們是聰明人,毫無疑問,他們的禮物也是聰明的禮物。而我們的吉姆和德拉,雖然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最最寶貴的東西。不過,讓我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最后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他們用自己美麗的心靈贈給對方的是一件無價之寶。而這件無價之寶,確實世間任何自認聰明或富有的人永遠不會,也不能給予的禮物。
篇7
田中禾小說的詩性意蘊,首先表現在其作品的謀篇構思之中。在他的小說里,無論是累累數十萬言的鴻篇巨制,還是萬言、數萬言的中短篇結構,無不漫溢著厚重悠遠的生活韻味和人生哲理。他的長篇代表作《匪首》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力作。
若對《匪首》嚴格界定,它應該屬于一部歷史小說。小說透過一個家族的經歷和變遷以及這個家族三兄弟[姬有申、楊蒹之、楊季之]之間的心靈對抗、感情糾葛,來再現當時豫西南地區風云變幻、動蕩不安、匪患叢生、民不聊生的歷史情狀,并試圖剖析和探討形成這種歷史情狀的深層原因。這三個人物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三個人之間的心理沖突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官、商、匪三種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搏斗,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如匪情匪患、商業爭斗、、風物民情等現時情狀具體真實生動細微,眾多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性格形成的發展脈絡把握準確精當,這些真實具體細致入微的刻劃與敘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豫西南地區的世情風貌,真可謂一部活靈活現的特定地域的歷史教科書。
但是,《匪首》又不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歷史小說。田中禾也并沒有把它當做一部純粹的歷史小說來寫,而是打破了傳統歷史小說的寫法,直接站在今天的角度,運用詩性的語言和哲人的目光,透過幽深的歷史隧道,去觀照和敘寫中國三十年代前后豫西南的社會生活。作者繼承了中國文學重情蘊,重性靈的傳統,把自己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意識直接寄寓在鮮活生動的鄉土歷史之中,努力讓小說的建構和語言神秘化、散文化,使整個作品以散文式的敘事筆調自由馳騁瑰麗的想象,以優美含蓄的詩化語言抒寫感覺和情感,必要時甚至穿插夢境、幻覺、潛意識等現代手法,即使在寫民風民情時也時時注意描繪人物的感受,設置象征物和象征性場景。這些詩性手法的綜合利用,大大拓展了作品的社會容量和思想容量,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隱喻性、暗示性、象征性、抽象性和詩性,使整部小說境界曠達宏大,意境神秘深邃,實與虛、藏與露、隱與顯相互交織,互生互補,形成了虛實相映、隱現互陳、亦真亦幻、亦情亦理的美學意境。
除卻長篇小說,田中禾的中短篇小說也都漫盈著這種令人神牽魂繞,感悟萬千的詩性意蘊。無論是他的成名作《五月》,還是他后來相繼發表的《南風》、《枸桃樹》、《明天的太陽》、《轟炸》以及他的小說集《落葉溪》等,都無一例外俱是如此?!段逶隆返南阌晡逶禄丶姨接H,正趕上農村的豐收季節,但她看到的卻不是農民豐收后的喜悅,而是豐收帶給農民的無奈和艱辛。作品聚焦在賣糧難上。香雨的父母及全家為弄到賣糧條兒四處奔波、求告無門,兩天兩夜忍饑挨餓排隊等候,等來的卻是質檢員的無端挑剔和肉體加精神的雙重折磨與打擊。這些變化迫使香雨來重新思考現實中農民的生活與出路,覺得妹妹“是該尋一條別樣的路走”。最后妹妹改娃終于走了“一條別樣的路”。在這篇小說里,作者的情感向度是顯而易見的,小說在結尾部分濃墨重彩描繪明媚陽光照射下的鄉野景色,年輕健壯、充滿青春活力的改娃在陽光和美景的調和色調里雀躍前行。這一切都表達出作者對改娃所選擇的新生活道路的欣慰和肯定。如果我們打破體裁形式的界限,可不可以說《五月》就是一首用小說語言寫成的喻義深邃、令人深思的詩章?
不僅僅是田中禾小說的謀篇建構充盈著沉郁悠遠的詩性,其實他的小說里的人物,每一個也都是一首豐潤飽滿真切感人的詩。這種詩性的人物當首推長篇小說《匪首》中的母親形象。
《匪首》中的母親是田中禾塑造的一座巍峨沉郁的大山。她簡樸、善良、寬厚仁慈、吃苦耐勞、剛毅果斷、堅韌不屈,身上閃射著中國傳統偉大女性的那種摧不垮,壓不倒的斗爭精神,在任何打擊和災難面前,都從容鎮定,臨危不驚,以大無畏的氣概迎接命運的挑戰,全力戰勝和克服困難。作者并沒有直說母親是神,他仍然在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敘寫生活中的具體的母親,但他在敘寫的時候將母親虛化、神化、拔高了,母親就成了作者心中的“神”?!斗耸住分械哪赣H是智慧的象征,是能力的象征,是人類愛的象征。作者在母親身上濃縮和凝聚了中國傳統母性幾近完美的人格精神,母親的身上體認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她是作者崇拜母親心理情結的集中體現。
同《匪首》中塑造的詩性人物形象一樣,田中禾在他的《五月》、《墳地》、《最后一場秋雨》等中短篇小說中,都塑造出了一個個勇于同命運奮力抗爭、爭取自由生存的詩性人物?!段逶隆分械母耐耷趧诩儤?,沉默寡言,但她的身上卻沒有中國傳統女性的安分順從,艱辛難熬的生活把她打磨成了一個倔犟剛強、善于思考的人?!秹灥亍分械膼鄣茏叩酶h,她勇敢地擺脫世俗的偏見,深愛著被人唾棄的常十三?!蹲詈笠粓銮镉辍分械拇篪P則更多帶著原始的野性和剛勇。在她扭曲的行為背后,透示著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疾惡如仇、正直和傲然,她那不怕官、不懼上的無畏精神,不正是今天的許多現代人身上所缺失的嗎?
田中禾小說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其詩性的建構和詩性的人物,而且還有其詩性語言鋪陳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田中禾的小說語言是一種詩性語言。但是他的這種詩性語言,又與先鋒小說家們的詩性語言所不同。先鋒小說家們的詩性語言,是從價值的相對觀念出發,著意摧毀虛構世界與經驗世界的對應關系,走向了對既有語言形式的顛覆之路。田中禾小說的詩性語言與先鋒小說家們的詩性語言截然不同,他追求的是中國傳統具象語言與意象語言之間的統一,既注重依倚生活的率真寫意,又強調俯視生活的瀟灑抒情,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散文化的詩性語言。
田中禾小說的詩性語言無處不在地體現在他的小說里,但最精彩之處還是表現在它的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上。其中,最讓人感到震撼和深思的還是他的環境描寫。這種環境描寫包括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兩個方面――即生存環境的描寫?!赌巷L》中的環境描寫是通過石海的視角來完成的:“刺槐林,灌木叢,紅磚瓦房,黑舊草房,泥剁的剛可鉆進一個人的茅廁,大路溝車轍翻出一道道硬泥?!弊髡咴谧髌防镉幸庾R地反復描寫那一道道荒坡,一座座墳丘,頹敗的沒有門樓和門扇的板打的院墻,斷肘的吱吱作響的木椅,木紋、榫眼松動、藏滿灰塵的小桌,昏黃的燈光下莊稼人的血戰――賭博。這些又實又虛的環境描寫,不就是二十世紀中葉中國農村的真實寫照嗎?
在田中禾的小說里,景物描寫俯仰皆是,而且手法花樣翻新、多姿多樣。他不僅在描景時努力突出景物的地方特色,還時時在靜景中摻入人聲笑語、鳥語花香,以構成動態的藝術畫面。《枸桃樹》寫“秋天的田野,晚風清清爽爽從綠綠莽莽的莊稼地里掠過,大自然發出怡悅的鳴籟,蟋蟀響亮地悠遠地叫著”?!皹淙~在頭頂上嘩嘩閃過,好像 疾飛的綠翅鳥”。冬天里“風搖撼著干枯的槐樹林,樹上冰凌嘎嘎崩響,世界被冰凍結了,只能聽到大自然的喧囂”。《鬼節》中寫鬼節時人們放河燈時的情景:“河燈是用小木板粘著松香,點著,放下水,順流蕩漾。站在西河碼頭,遠遠望著黑蒙蒙的河面,先是三兩點,像鬼火一樣,隨著水流起起伏伏。接著,船上隱隱傳來鑼鼓聲[這是驚醒鬼魂來取燈],河里的燈也多起來,遠遠近近,點點行行。那時候我覺得河水寬闊無邊,黑暗中大地失去輪廓,山野化為淡灰一片,周圍是無邊際的神秘,人世似乎已經不存在。每盞小燈像一個游魂,在隱約間飄飄蕩蕩。我感到毛發悚豎,心里涌動著博大的憐憫和感動,在不知不覺中流下淚來?!边@些景物描寫或作為主體事物的背景,或用來烘托環境氣氛、鋪墊人物,或借以外化人物心靈,或用來抒發作者自己的感情。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描寫,來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社會和人生的頓悟,進而啟迪人們心靈中的美好精神。
篇8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屆評獎過程中,一些在小讀者心目中有著較大知名度的作品,因有關單位未及時申報參評而未能入圍,不免留有遺憾;也有一些曾獲過獎的作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而梅開二度,在本屆評獎中再度獲獎。我認為這是正常的,本屆評獎雖有“遺珠”之憾,但無“混珠”之嫌??v觀初評入圍與終評決出的作品,整體上反映了近幾年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的藝術成就與審美追求。堅持兒童本位的寫作立場,高揚以善為美的美學旗幟,始終將目標鎖定在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努力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提供時代性、藝術性、可讀性兼具的作品,加強兒童文學題材內容、文體類型的多樣化建設,這是目前我國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態勢,我國正從兒童文學大國向兒童文學強國邁進。
第一,堅持導向性:以善為美,以愛為旗,打造良好的人性基礎。
縱觀本屆評獎,一個突出的感受是: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家自覺地將文化擔當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盡管當下少年兒童的文化生態環境有這樣那樣的混亂、陷阱、不盡人意,盡管有暴力、惡俗、垃圾充斥視覺感官,但只要一進入兒童文學領域,孩子們整體上獲得的是安全、淡定、向上,獲得的是人性善與人間愛的滋潤和陶冶。新世紀兒童文學堅持把導人向上、引人向善、養成兒童本性上的美質、夯實人之為人的人性基礎堅定地寫在自己的文學旗幟上,用曹文軒的話說就是“追隨永恒”。
黃蓓佳的《你是我的寶貝》、李建樹的《真情少年》(此為初評入圍作品,以下凡同類作品均以“初評入圍”表明)兩部長篇小說之所以感人肺腑、一讀難忘,就因為浸透在字里行間的作家對人性美的禮贊、刻繪與追隨。黃蓓佳一直抗拒世俗對童心的侵害,通過智障孩子貝貝水晶般純潔的眼睛,不僅寫出了善良者的人性溫度與冷血者的人性丑陋,更將人性的光芒指向如何讓每一個生命都獲得有尊嚴的生活。李建樹筆下的少年張軍數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背殘疾同學林樹上學、謀生,這決非出于“施恩”與“做好事”,而是基于兩個少年之間彼此的欣賞、性格的投緣和對未來的共同追求,這是生命對生命的尊重,真情與人性點燃的真作品。
兒童文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對人類崇高精神的詩化。金波的《藍雪花》、馮海的《早安天使》(初評入圍)兩部長篇抒情童話講述的都是關于犧牲、舍己、苦難、寬容的主題,童年的夢幻與現實的真情交相輝映,演繹著人間大愛的活劇。屬于同樣暖人心扉的作品還有彭學軍調動童年記憶與湘西風情寫就的長篇小說《腰門》、滿濤抒寫殘疾孩子自強自勵的長篇小說《一條會飛翔的魚》(初評入圍),以及張秋生的童話《爸爸狗和兒子貓》(初評入圍)、安武林的童話《核桃鼠和他的伙伴們》(初評入圍)等。
兒童文學尤其是童話的藝術特征之一,在于人類愿望特別是兒童愿望的表達和滿足。我們在李東華的長篇童話《豬笨笨的幸福時光》中看到了一種可愛的愿望表達與滿足。天真笨拙的“豬笨笨”形笨實不笨,豬笨笨在豬媽媽滿腔摯愛的呵護下一樣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作家倡揚了一種腳踏實地、自信滿滿、質樸誠實的人生價值觀,透顯出對普通孩子滿懷愛意的成長期待。一樣的美麗愿望,不一樣的生命個體和成長經歷,在眾多作家筆下,化成了絢麗的人性光芒與生氣盎然的藝術文本。我們在湯素蘭的長篇童話《奇跡花園》、周靜的長篇童話《跟著音符回家》(初評入圍),吳然的散文集《踩新路》、黨興昶的散文集《北方的家》(初評入圍),傅天琳的兒童詩集《星期天山就長高了》(初評入圍)、蕭萍的詩集《狂歡節,女王一歲了》,白冰的幼兒文學《狐貍鳥》、保冬妮的幼兒文學《元霄燈》(初評入圍),湯湯的短篇佳作《到你心里躲一躲》、孫雪晴的短篇佳作《我和媽媽的粥》(初評入圍)等作品中,都能細致入微地體驗到愛的溫度和善的滋潤,使千百萬小讀者獲得一種高貴的、甜蜜的、詩意的,但也是沉甸甸的精神享受。而商澤軍的長篇抒情詩集《飛翔的中國》(初評入圍),則以宏大敘事的筆力與激越奔放的情感旋律,抒發了對祖國、對人民、對兒童熾烈的愛與赤誠的情,這是大氣之作、催人奮進之作,是兒童生命成長的精神補鈣之作。
第二,堅持多樣性:勇于開拓,善于創新,不斷豐富兒童精神世界的審美空間。
新世紀兒童文學的一個可貴品質就是不滿足、不守成,不斷為豐富兒童精神世界的審美空間而探索、跋涉。曹文軒是其中突出的“這一個”。這些年他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身,由純美小說創作轉向幻想文學,多卷本《大王書》的第一部《黃琉璃》正是曹文軒力圖扭轉當今國內幻想文學“有幻想無文學”窘境的探索之作。作品以恢宏的氣勢,在美丑對照的原則下,書寫永恒的善惡對決主題;并一改以西方巫術幻想為中心的時尚思維,使小說在充滿普適性的原始想象和哲理奧義的同時,又深具中國特有的審美意蘊和諸多東方文化元素。雖然這部作品在可讀性方面尚需加強,但卻為探討漢語言幻想文學敘事的多種可能性提供了新鮮經驗。張之路的科幻小說《小豬大俠莫跑跑?絕境逢生》也是一部富有創新氣息之作,作品以“轉基因計劃”與“極限穿越器”的科學元素,傳達了一個關于親情、友情、正義的永恒話題。此外,翌平的長篇小說《少年摔跤王》書寫的特殊競技題材與勇于進取、矢志不渝的少年形象,董宏猷的長篇小說《“好大膽”與“好小膽”》(初評入圍)對幼兒心理的嫻熟把握以及對幼兒題材小說的藝術建構,葛冰的《神龜“曹操”》(初評入圍)、蕭袤的《吐火者的后代》(初評入圍)對童話題材與藝術手法的開掘,吳然、樊發稼、黨興昶的兒童散文《踩新路》、《小溪與湖泊》(初評入圍)、《北方的家》(初評入圍)所體現的對標準、優美的漢語書寫的追求,蕭萍、王立春的兒童詩《狂歡節,女王一歲了》、《寫給老菜園子的信》(初評入圍)所透顯的詩人的超凡想象與描摹奇特意象的才能,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現實主義精神在魔幻、驚悚、刺激元素風行的當下文壇,依然被堅定地定格在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美學坐標上。秦文君的長篇小說《云裳》(初評入圍)、楊紅櫻的長篇童話《那個黑色的下午》《一頭靈魂出竅的豬》(未申報),均以兒童視角直接表現地震災難,以兒童文學的敘事藝術闡釋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生活。邱易東的報告文學《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學生的成長故事》、王巨成的長篇小說《穿過憂傷的花季》、曾小春的短篇小說集《公元前的桃花》、胡繼風的短篇佳作《想去天堂的孩子》(初評入圍),緊貼現實的中國土地,揭示農村兒童的生存困境與精神掙扎,與他們一起歌哭嬉笑,有苦難,有困惑,有憧憬,有希望,也有溫暖與陽光。
關于現實主義兒童文學,近年還涌現了一批“70后”、“80后”創作的抗戰題材作品。薛濤的長篇小說《滿山打鬼子》,充滿濃郁的東北地域特色,將一位集頑蠻的孩子氣與英雄主義于一身的少年滿山刻繪得栩栩如生,是近年抗戰題材頗具藝術魅力的優秀之作。毛蘆蘆以江南水鄉抗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柳啞子》(參評)、殷健靈以上?!肮聧u”為背景的長篇小說《1937?少年夏之秋》(參評)、童喜喜以為背景的長篇童話《影之翼》(未申報),均是值得關注的同類題材作品。雖然早已遠離了我們,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鳳凰涅的民族精神永遠鮮活地流貫在兒童文學的藝術版圖中,成為激勵民族下一代精神成長的動力。
動物小說與大自然題材的作品在本屆評獎中十分引人矚目。黑鶴的《狼獾河》,夾帶著一股雄渾、悲壯的東北叢林之風,并突顯出鄂溫克族人獨特的生存流光,在對叢林、人、動物三者復雜關系的細膩刻繪中,不斷探索著天人和諧的共存意境,力圖以文學的形式留下正在遠去的那一段獨特的民族文化剪影。沈石溪的《中華龍鳥》(初評入圍)、牧鈴的《艱難的歸程》(初評入圍)、金曾豪的《義犬》(初評入圍),均是近年動物小說的可圈可點之作。位夢華的科學紀實作品《獨闖北極》,以大手筆表現北極的獨特風韻,作者集科學家、探險家、作家于一身,以其故事全部出自作者親歷、親見、親聞的真實性與感染力,讓我們驚奇地看到了愛斯基摩人與北極一樣的厚實、遼遠與夢幻。劉先平的《走進帕米爾高原:穿越柴達木盆地》(初評入圍)也是一部值得稱道的大自然題材作品。以上這些作品,指向關于生命、關于生存、關于地球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指向關于力量、意志、挫折、磨礪等少年兒童精神成人的根本性命題,因而是少年兒童的重要精神鈣質。發展繁榮包括動物小說、大自然文學、少年科學文藝在內的生態文學創作,已經成為新世紀兒童文學的重要趨向。
少數民族兒童文學是我國當代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從張錦貽的獲獎論文《改革開放30年的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中,充分感受到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的發展軌跡、藝術成就與民族化特色,以及少數民族兒童文學獨特的精神之美、詩性之美。這篇具有歷史穿越感和質感的論文,是張錦貽的心血之作,而她扎根內蒙古、畢生獻身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事業的精神也讓兒童文學界深深敬佩和感動。
第三,堅持兒童性:兒童本位,服務到位,營造多層次的兒童文學藝術格局。
兒童文學說到底是服務兒童的文學,兒童文學是一種基于童心的特殊寫作。堅持兒童本位的寫作立場,充分關注并兼顧少年、童年、幼年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心理與審美趣味,這是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原則。因而不同層次、不同題材內容的兒童文學與少兒出版的“多元共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藝術格局。
進入新世紀以來,原先“兩頭大、中間小”的藝術窘境(即服務中學生年齡段的少年文學與服務幼兒園小朋友的幼年文學發展較好,而處于中間核心層次的服務小學生年齡段的童年文學則長期薄弱),已有很大改變,為小學生年齡段服務的童年文學,正在日益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主體,我認為這是符合兒童文學的藝術本質與其特殊性的。近幾年,小學生校園文學尤其是小說創作,十分紅火,涌現了楊紅櫻、湯素蘭、鄭春華、伍美珍、郁雨君、郝月梅、商曉娜、趙靜、葛競、周志勇、王勇英、徐玲等一大批深受孩子們歡迎、擁有廣泛“粉絲”的小學生校園小說作家。這一創作現象在本屆評獎中自然也有充分反映,鄭春華的長篇小說《非常小子馬鳴加精選本》,正是這一類作品的代表性文本。這部作品全方位地觀照小學生馬鳴加的校園生活,細致入微地刻繪馬鳴加性格中的真摯、急切、簡單和虔誠,也有因無知、粗率、自私和小心眼而產生的笑意。馬鳴加的成長故事具有充分的藝術真實性與感染力,既有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共性,也有其獨特的個性,因而這是一個立得住、傳得開的藝術形象,自然與一般的“類型化”寫作區別了開來。
篇9
[關鍵詞] 《聊齋志異》;愛情主題;動漫改編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項目“動漫產業對傳統文學繼承改編研究”的結項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2400410124)。
在動漫強國的沖擊下,我國動漫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20年中發展速度緩慢。近年來,政府提高了重視程度,大力扶持動漫產業發展,自2004年開始,動畫片產量以20%的速度增加,2011年生產的動畫片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26萬分鐘,是世界動畫片產量第二名日本的三倍;2012年動畫片產量雖然有所下降,也達到了22萬分鐘。[1]但優秀作品極度匱乏,目前僅有《喜羊羊與灰太狼》《虹貓藍兔》等寥寥幾部動畫片受到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要提高動漫產品質量必須在情節、人物、語言、形象中加強傳統特色,形成國產動漫的獨特風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傳統的“水墨動畫”風格為代表、取材于傳統故事的中國學派就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使中國動畫屹立于世界之林。如果要傳承民族風格、深入挖掘傳統素材,那么由490多篇短篇小說構筑了幻想世界的《聊齋志異》,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動畫片素材庫或創作范本。因此,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始終有一個想法,想把《聊齋志異》改編成動畫片,因為《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很適合這種既現代又時尚的傳播方式。[2]
一、聊齋動畫改編的得失
《聊齋志異》“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化之狀,如在眼前”[3]。它既有傳統志怪小說的幻想,又有傳奇故事情節曲折跌宕、人物豐富飽滿、描寫精致細膩的特點,而且還充滿幽默笑料,引人入勝。小說的這些特點不但迎合了年輕觀眾的觀看心理,而且也符合動漫作品的改編需要。
但尷尬的是,《聊齋志異》改編的影視劇數不勝數,改編的動漫作品卻委實不多。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由同名小說改編的《嶗山道士》(1981)、由《促織》改編的《蛐蛐》(1982),徐克執導由《聶小倩》改編的《小倩》(1997)是目前改編自《聊齋志異》較有名的動畫片。這三部動畫代表兩種不同的動漫風格,前兩部屬于中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水墨動畫風格;后者屬于商業動畫大片。
《嶗山道士》(1981)和《蛐蛐》(1982)兩部動畫改編忠于原著,充滿童趣,在各級別電視臺多次播放,得到觀眾的極大好評。但可惜的是,一方面,水墨動畫投資不小,作品時長卻很短,難以進行商業推廣;另一方面,《聊齋》中充滿童趣的篇章似乎顯得太少。因此,在注重商業價值的今天,沒有從業者打算延續這種動畫拍攝方法對聊齋故事進行改編。
著名香港導演徐克花費四年時間整合了《倩女幽魂》系列電影,制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84分鐘的動畫大作《小倩》(1997)。該動畫片僅從小說中提取了一些素材,是一部充滿濃重現代商業動畫大片風格的藝術作品。該片從人物關系與故事框架上講,寧采臣與聶小倩之間愛情與謀害、聶小倩與黑山老妖之間單戀與自戀、燕赤霞與聶小倩之間的厭惡轉而同情支持、燕赤霞與白云之間由同行關系到因理念不同轉而為敵的情感矛盾轉換,形成了愛人之間、正邪之間、正正之間具有多層次的、復雜的、富于變化的矛盾沖突關系,充滿藝術張力。圍繞這些矛盾變化,構成了動畫片曲折多變、扣人心弦、以愛情為主線的故事情節。
《小倩》整體上延續《聊齋》幻想豐富的特點,大膽改造故事細節,將《聊齋》以文字表達的幻想以圖像的方式更好地呈現出來。光怪陸離的鬼城、能言會飛的轎子、快速飛奔的樓梯、各種造型的鬼怪構成了一個奇妙的鬼域。這個鬼域去除了《聊齋志異》世界的陰森沉痛,代之以輕松調侃帶來的亮麗色彩。加入了投胎火車、演唱會、紅綠燈、靈位手機、巨型機器人等現代因素,融入寧采臣追求事業被女友甩掉等現代人生活經歷,錘子砸人喪失記憶的現代思維。這種古今結合的形式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藝術張力;另一方面增添了很多笑料,增強了影片的喜劇色彩;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迎合了現代人的欣賞觀念,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該片畫面十分絢爛,制作精細,創意十足,在香港動畫中第一次采用了二維加三維的動畫片技術,讓觀眾大開眼界。于是,該片上演后受到業界的高度評價,并獲得第3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動畫電影。本來,該片可以為中國動畫長片開拓出一條嶄新的道路,中國動畫可以沿著《小倩》開拓出的道路走向輝煌,但可惜的是,該片票房差強人意,不但讓后來者望而卻步,甚至連導演徐克也心灰意冷,不再涉足動漫領域。
二、聊齋動漫改編的瓶頸:愛情主題
《小倩》投資高達4 000萬港幣,宣傳費用也達到了600萬港幣,在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絕對屬于大投資、大制作,而配音演員則是由吳奇隆、蘇有朋、洪金寶、張艾嘉、劉若英、羅大佑、鄭中基等眾多明星構成的豪華陣容。
2004年上海美術制片廠與臺灣中影公司聯合拍攝的中國傳統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2004)的情況與《小倩》頗為相似。投資不小,雖然故事情節欠推敲,但也稱得上制作精良、大力宣傳,獲得了包括金雞獎、百花獎在內的眾多獎項,卻也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票房慘淡。
加以分析,我們發現這兩部動畫片都是以愛情題材為線索,愛情在片中占有重要位置,體味片中角色的感情歷程是理解影片內容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而中國動畫市場的不成熟與成人對動畫片的偏見決定,動畫片的觀眾主要是少年兒童。中國父母很不愿意掏錢買票帶孩子看愛情動畫,而家長是否愿意出錢買票才是票房的保證。因此,動漫作品與愛情題材天然就具有不相融性。即使在思想觀念比較開放的西方,動漫作品也盡力避免愛情題材。即使無法避免,愛情也以一種孩子能夠理解的概念式狀態出現。
動漫作品對于愛情題材的這種不相融性給聊齋故事進行動漫改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读凝S志異》共有近500篇作品,其中有記述奇聞逸聞的短章,也有記敘曲微的長篇,被稱為“一書而兼二體”。第二種風格顯然更適合進行圖像化改編,而在第二種風格中描寫愛情題材的作品占相當比例,這部分內容故事更加優美動人,情節更加曲折跌宕,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感情更加感人至深。1986年內地拍攝的電視連續劇《聊齋志異》共74集,改編了44個聊齋故事,35個都改編自愛情主題的作品,比例高達80%。1956年編輯的《聊齋志異選》中,愛情題材作品也超過半數。由此可見聊齋故事中的愛情題材的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因此如何處理聊齋故事中的愛情,成為聊齋動漫改編的關鍵之一。
三、愛情主題的淡化
對少年兒童來說,愛情只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卻又不特別關心的無法了解也不必深入了解的感情形式。把愛情作為主題放在動畫片里進行探討,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方法。把少年兒童能夠理解的、更加關心的題材作為動漫作品的題材選擇(如《功夫熊貓》的鋤強扶弱、《獅子王》的復仇主題、《花木蘭》的拯救國家、《大鬧天宮》中的追求自由),才是一種既適合觀眾又有利票房的動漫創作方式。那么在對聊齋故事進行動漫改編時,就必須盡量對愛情主題進行淡化。
對聊齋愛情主題進行淡化,可以從愛情本身、故事矛盾線索和人物關系三方面入手。以下將參考優秀動畫片進行說明。
1.改變故事愛情的性質。將成人世界的愛情簡化,剝離紛繁復雜的愛情細節,將愛情符號化,濃縮成為少年兒童容易理解的、常見的日常舉動。一些成功的動畫片雖然也涉及愛情,但這種愛情只是故事中一種連貫情節的符號,不需要觀眾去感受體會愛情的性質。如《公主與青蛙》(2009)中,愛情被符號化為親一下;《怪物史萊克》(2001)中,愛情只是史萊克的一個美麗追求;《飛屋環游記》(2009)中,愛情婚姻生活濃縮到了一個存錢罐身上,在片中只是歷險經歷的導線;《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和紅太郎的關系則濃縮為一句“快去捉羊”和平底鍋中。這樣,他們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可以很快把注意力從愛情轉移到其他內容當中。
2.改變矛盾主線。直接對原作中矛盾主線進行改變,將原作中的愛情主線降低到次要位置,而將次要矛盾強化為主要矛盾進行改編。例如,在博蒙夫人原作中《美女與野獸》是美女與野獸愛情故事,而在動畫片中《美女與野獸》(1991)則將野獸變為王子的次要線索變為主要矛盾,于是就成為一個幫助王子的拯救故事;《海的女兒》是美人魚愛上王子的美麗故事,動畫片《小美人魚》(1989)則更進一步,成了拯救男女雙方的故事。在格林童話《萵苣》中,描寫更多的是萵苣和王子的愛情,而由《萵苣》改編的《長發公主》(2002)卻將歷險改編成為主要內容。
3.改變男女主角關系,不再是戀愛的雙方。在少年兒童的世界里,人和人之間有更多的關系需要處理??梢詫⒘凝S故事中成人世界的愛情改編為孩子世界中常見的人際關系。如《閃電狗》(2008)中波特和是一同流落天涯的難兄難弟,《馴龍高手》(2010)中的小嗝嗝和亞絲翠、《功夫熊貓2》(2011)中的阿寶和悍嬌虎,則是一起戰斗的伙伴,《哆啦A夢》中的大熊和小靜是一起玩耍的同學。性別的差異在這些動畫中表現為男女朦朧的、有限度的好感,雖然這種感情沒有愛情的豐富和細膩,但也利用性別的不同增加了喜劇沖突,為動畫增添了一種調劑。甚至可以更大膽一點,將某些特殊的愛情改編為同性間的友情,這種友情同樣吸引觀眾,如《汽車總動員》(2006)中的閃電麥昆和板牙、《玩具總動員》(1995)中的胡迪和巴斯光年之間的友情也感人至深。
將愛情符號化,改變愛情的性質,愛情依然可以是故事的主線;將愛情主線降低到次要位置,愛情仍然在故事中存在;改變戀愛男女主角關系,則最大程度淡化了愛情主題,甚至使愛情主題完全消失。因此,這三種方法,淡化愛情的程度一種強于一種。在改編中,如果改變了男女主角的愛情關系自然就改變了故事的矛盾線索;如果將故事中的愛情進行了符號化,那么也需要擴充更多的內容來填補空白,自然也就對原作中矛盾主線進行了改變。從關系上來講,它們不是僵化的、孤立的,而經常相互聯系、共同作用。方法可以靈活利用,最終的目的卻是明確的:留下《聊齋志異》愛情故事中,具有強烈吸引力充滿幻想的部分,淡化愛彩,利用傳統元素,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動漫作品。
[參考文獻]
[1] 陸斌,等編.動漫藍皮書: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2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 馬瑞芳.聊齋適合拍動畫.[N].金陵晚報,2006-03-19.
篇10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偉大人物的優秀作品都是產生他們不得利的無償寫作,或為很少報酬而寫的時候”。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一生對創作情有獨鐘,他以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揭示生活為追求,不論是窮是富,是喜是悲,都不放棄自己的追求,使自己的作品真實、感性,脫離了傳統的模式,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偉大作品,似乎正好走上了叔本華指出的路徑。
艱難抉擇:理想在放棄中獲得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由于家境貧寒,一家人居無定所,整日顛沛流離。他從14歲開始便開始謀生,靠打工接濟家里,使他有了人生歷練的資質,有了體會生活、洞悉生活特質。這樣,便給他幼小的心靈里種植上了成為一個故事家、小說家的“基因”。“敘事者與故事的關系、敘事者的角度,是從來的小說家都十分用心的問題,一個作家采取某種描述角度即使是不合理的,對他來說也是有意的、自覺的、事出有因的。”[1]安德森成人后的經歷,更為他將來走向文學創作之路奠定了基礎和條件,提供了廣泛的素材資源。他20歲時離家到芝加哥去當工人,有了下層人為生活艱難掙扎但頑強工作的實踐與觀察;其后當過兵,有參加過美西戰爭的經歷;當過俄亥俄州一個小鎮的顏料廠經理,擔任過廣告撰稿人,經過辛苦經營與奮斗,他很快成為一個發跡的實業家。此后便有挖掘自己厚厚的生活積淀的念頭,從事小說創作,探索生活的意義。然而,經商與寫作兩種職業間的矛盾與沖突使他異??鄲?左右掣肘。在這些簡單又難處理的矛盾面前,他精神幾乎崩潰,1912年突然離家出走,經幾番周折展轉,后終于回到芝加哥,徹底棄商執筆,開始走上了他的職業作家生涯的道路。
“藝術的真正生命在于對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作繭自縛家如果滿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樣子模仿。到了描述個別特殊這個階段,人們稱為‘寫作’的工作也就開始了。”[2]安德森進行大量一般素材的積累后,也便開始探索普遍之中的特殊,進行了具體之中的抽象。深刻揭示生活:作家的興趣與使命寫生活重在揭示生活,而揭示生活最深刻的方式莫過于反映人們看不見,但能體會得到的真實內心世界。阿•托爾斯泰在談寫作經驗時說過:“仗著內心的視力去觀察他所描寫的對象,這樣來創造作品———這是作家的規律”。而安德森就擅長通過內心的視力去觀察生活。他否定美國傳統中追求成功的價值觀,注重人尤其是普通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潛意識,他運用“意識流”,采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探析、剖析人們在精神和肉體受到壓抑時所表現出的沮喪和怨恨。
因此,描寫正常人的異常心理,描寫易動感情的人受壓抑后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往往是入木三分。他迷戀于揭示生活表層以下的精神狀態,表現那難得的片刻片斷,那斷斷續續的如夢如幻般的人生,以及人生中的追求和摸索。他認為,作家要表現的不僅僅是人們說什么和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們在想什么而且在這種想的支配下會引發什么。為了較好地做到這一點,他放棄了傳統小說的結構,采用一種新型的短篇小說藝術,憑借敏感的想象力和透視力,緊扣情節中或者生活中能夠喚醒人們共同感情的一種氣氛或一種情調,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物,能夠激起人們想象的一股狂熱或一種夢幻,并略著筆墨加以描繪或渲染,以牽引讀者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安德森的小說正是這樣:不是以明顯的或者連貫的情節取勝,而是通過某種富有象征意味形象,某個突然受到啟示的片刻來揭示事物本質。
另辟蹊徑:簡明情節的社會透射力《我想要知道為什么》是安德森的短篇小說名篇,小說通過孩子的眼睛在大腦的“調色板”上投影的世界,揭示出天真的孩子在接觸社會和成人世界時的幻滅感。15歲的孩子,是典型的美國小城鎮的孩子,還沒有沾染上大城市的壞習氣。小說中描寫的這個孩子非常喜歡馬,他感到沒有什么東西像馬“那樣的漂亮、那樣潔凈、渾身是勁、老實可靠了。”他也愛黑人,因為他們勤懇能干,對孩子比白人更講公道。他所神往的是一個開闊的、潔凈的、有泥土和青草味的世界,其中的人是誠實、有感情而麻利能干的。他以為自己在一位馴馬的教練身上看到了他的理想化身,不禁對那位教練充滿了敬愛和仰慕。可是,那樣教練卻在他親身訓練的“一道光”這匹美麗、勇敢、潔凈的馬贏得了比賽勝利之后,跑到一個“氣味難聞、講話下流”的地方同一個“既不好看,也不值得接近”的壞女人鬼混,孩子無意中看到這一幕景象,感到心靈受到莫大的打擊。這樣以來,他眼中的一切都變了,用小說里的話講就是:“在跑馬場上,空氣的味道不那么正了,聞起來也不那么香了。”孩子在悲傷又迷惑的同時,他不禁要問為什么,他們不難給他接出下文,為什么理想被沾污了?為什么天真要散去?為什么知識的彼岸就是毀滅?是多么令人深思的發問呀!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這篇小說寫得自然、流暢、明白如話,他就像一位善于說書的人,對著一群聽眾,講得娓娓動聽。小說通篇都是以一個孩子的口吻來講述。語言極其口語化,淺顯易見,口氣清新自然,貼近生活。就像一位少年信口而說,似未加任何雕琢的天然原料。透過他的講述,我們仿佛看到一位天真少年活生生地站立在我們面前。這是一位稚氣未脫的少年,天真純潔,對良種賽馬癡迷之極,雖然天真,但他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少年的第一人稱講述,使小說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氛:“賽馬從馬廄里走出來,馬童們騎在馬背上,這個時候站在那里看著,真是怡人。”孩子充滿童真,他愛賽馬,也愛賽馬場旁邊的一草一木;他的愛是一個孩子好奇的愛,描寫得是那么有感染力,“那邊的棚子里傳來黑仔唧唧呱呱的笑語和歌聲,熏肉和咖啡的香味飄過來,所有的一切都清爽,客人,咖啡,馬糞,黑仔,煙香味,混在一起,再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那簡直能把你迷倒,真的,不是我吹牛。”孩子眼中的世界、小鎮、賽馬場,是那么的清新芳香,孩子眼中的黑人是那么親切和善,那么勤懇能干,那么幽默快樂;這一切出自一個15歲孩子的口中,讀起來是真切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