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親情小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3 14:5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人的親情小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本書是一個非常溫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經常見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鐘都是快樂的。他告訴熱狗店的阿姨、電影院的伯伯、披薩店的鄰居,告訴所有人他身邊站的就是他爸爸。他為爸爸自豪,當電車走遠,他期待著下一次和爸爸見面的時間。
沒有悲傷也沒有眼淚。也許,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時時順心。也許,在希望和實現希望之間,總會有阻滯。只要擁有愛只要沉著不退縮,就會有勇氣、有力量、有安全感。
沒有埋怨也沒有責備。什么是親情?親情是敏感、理解、關愛與支持?;橐鲭m然破裂,但摯愛親情永遠無法割斷。家庭雖然破碎,但每個人都需要維護自尊、自信和對未來的信念。
這個故事絕對不是只表現單親的孩子對父親的情感或者對母親的情感,而是喚醒了所有的人,對于父親對于母親的情感。我們和父親母親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常常把這樣的東西淡忘,我們很少出去會跟人家說,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爸爸,因為天天在一起,你想不到這樣說。就像我們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從小生活在一起,但是你長大以后,你不會再想到要去牽爸爸跟媽媽的手,只是在你的爸爸你的媽媽離開你以后,你會突然想起,你沒有牽過他的手。就像我在我的爸爸離去以后,我站在他的面前的時候,他一個手很明顯的放在那里的時候,我突然想把他的手放好,我摸著他的手,突然想起我長大以后沒有牽過我爸爸的手,只是在小的時候我爸爸牽我的手,而我唯一的一次牽他的手,是在他離開以后。
讀完這個故事,焦尼的話一直在腦海里縈繞:“馬上會再見面的。”所以,火車一定還會回來,拉著狄姆最喜歡的爸爸——焦尼。
篇2
[關鍵詞] 《唐山大地震》;市場化;藝術
作為當代中國為數不多、備受輿論和公眾關注的電影導演馮小剛,自成名以來,幾乎沒有哪部影片不引起一定社會反響的。所以,當有記者問他:“《唐山大地震》會是您最具爭議的一部電影嗎?”馮小剛才會相當輕松、也相當自豪地回答:“我哪部電影沒有爭議呢?《唐山大地震》不會是最大的,也不會是最小的。”
誠如所言,《唐山大地震》一公映,叫好和斥責之聲便不絕于耳,叫好者多是從災難場景的真實再現、溫馨感人的親情故事、明星大腕的出色演技等影片內容方面,給以技術、藝術乃至思想內容上的肯定;質疑者則多是從植入廣告、被過分關注甚至有作假之嫌的票房收入、用道德綁架觀眾等市場運作手段上對其“國難題材商業化”提出質疑和批評。再加之馮小剛在微博和記者招待會上時不時有意無意的偏激之詞,一時間其爭議之聲在各主流媒體形成喧囂之勢(當然,不排除這本身就是發行方的炒作之舉)。使《唐山大地震》確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事件)。
一部以大災難為背景、用個體的傷痛體驗和內心救贖來展示人性的復雜和善良以及親情的溫暖和美好的正劇,怎么就在關于廣告、票房、市場等與金錢和物質相關命題的炒作中變成娛樂化的鬧劇了?這恰恰反映了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中,電影人和電影導演在藝術追求與市場認可中艱難地游走和困惑的抉擇。
一、以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放棄宏大主題的敘事
從個體經驗訴說切入,展現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親情溫暖,這里既有導演審美偏好和創作擅長的考慮,更有對觀眾審美心理的考量。
唐山大地震對于中國人是一個永遠不應被遺忘的巨大災難,面對這樣大的社會歷史事件,如何進行影視創作?一般思維當然是選擇面向集體、面對社會性群體行動進行宏大主題的敘事,這樣既可以展現在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我們的黨和政府、軍隊以人文本、不惜一切代價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偉大行動,也可以表現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億萬同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血濃于水的民族親情和凝聚力,更可以表現災區人民面對災難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但進行宏大主題的主旋律影片創作,往往會在創作過程中因主觀目的性的強調而產生虛假,特別是作為最大投資方的唐山市政府“拍一部反映唐山人在大地震發生后的頑強、宣傳今日新唐山的電影”的行政訴求更可能使該片拍成為一座城市的宣傳片,從而失去藝術價值和觀賞性,也失去觀眾和市場。況且,進行宏大主題的敘事也非馮導所長。所以,馮小剛接手《唐山大地震》這項拍攝任務之初,就說服了電影局和唐山市政府,放棄他們原來的構想,而選擇了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的《余震》,從個體經驗切入,面對人心在承受巨大災難中的艱難歷程,以一個劫后家庭母女的故事來描述唐山地震后漫長的心靈重建過程。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關系是中國人價值觀的核心,長久以來,中國人的社會關系都是以倫理關系為基礎構建的,但近三十年來,隨中國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沖擊,而新的主流價值觀并未形成,價值觀處在混亂和動蕩中,以倫理關系為基礎構建的傳統社會關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人們在享受擺脫傳統社會關系束縛和責任而帶來的自由的同時,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因失去傳統社會關系庇護、情感無所依托而帶來的不安全感,所以對于真情的渴望和追求成為現代中國人最深刻的情感需要。而“親人終究是親人”更是處在緊張社會關系中的現代人最終的感情依托和避難所。
出生在1958年的馮小剛,回顧自1958年至今的半個世紀,人與人之間關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動蕩和改變,他認為,親情和家人才是最終不可動搖的。所以,《唐山大地震》,馮小剛在以溫情來重建破碎的家庭關系背后,顯然是這個社會迫切需求的縮影――人們對以家庭關系為核心所營造的安全感的渴望!而唐山和地震,只不過一個符號而已,但這個符號從市場和票房的角度來講有時必需的。
二、大題材、大投入與小人物、小故事所表達的人性倫理與情感的深度探尋我們從來不懷疑馮小剛導演的藝術才情和其影片對人性的關懷和深度探尋,無論是賀歲片中的“馮氏幽默”,還是《集結號》中一個個人對一個團隊的情感悲情訴說,透過歡笑和眼淚最終留在觀眾心里并打動觀眾的還是影片所展現的人性的溫暖和美好。
除了作為故事背景的大地震災難極度真實的再現外,《唐山大地震》的情節,無論從“家族變故+倫理救贖”的故事套路還是互相原宥、大團圓的故事結局,都是中國人最愛看的傳統苦情戲。
中國老百姓對于苦情戲的喜愛,既有傳統社會文化中內斂而壓抑的情感借助戲劇哭出來、在別人的悲傷中抒發自己情緒的需要,又有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冷落、親情而溫暖家庭關系屢遭物質文化沖擊、人們普遍感到情感的失落和安全感的缺失、急需在別人悲傷的共鳴中表達自己內心深處對親情和溫情的渴望。馮小剛導演深諳此理,在一些訪談中,馮小剛多次提到:“其實什么時候,我覺得你要是圍繞著人講故事,以人為核心,表達人的情感,我覺得這個在任何時候,其實觀眾都是最買賬的?!?“我覺得我和觀眾之間一直以來都有這個通道,就是感情上的通道?!^大多數觀眾是非常善良的?!總€觀眾其實心上都是蓋了一個蓋子,這個蓋子在現代社會蓋得挺嚴實的,輕易不愿意流露出來,可是他那種本性,本能對真善美的那種渴望……或者說他有這樣的能量,這個電影就像一個鉤子一樣,就把觀眾蓋在心頭的蓋子鉤開,大家的暖意都散發出來了。”
所以,影片中女兒方登32年的人生旅程,無論是她遠離養父養母外地求學、在那個時代并不普遍的與大學戀人的未婚同居,還是她為了另一個生命的誕生而毅然決然地拋棄學業以及懷抱可能具有的戀父情結遠嫁異鄉,這種即與之比肩而行、又對世界充滿懷疑的相對孤僻的處世方式,所反映的恰恰不是對愛的絕望和拒絕,而是由于地震災難的特殊承受、使自己內心深處“不是記不起來了,而是忘不了”的對親情和愛的深深渴望。而母親李元妮32年拒絕個人感情幸福、拒絕物質享受、拒絕任何“花紅柳綠”、 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其中清苦與自持、隱忍與堅守,絕不是傳統意義上貞潔烈婦的所謂守節,而是對“誰能拿命對我好”的愛情的宣揚和堅守,是對為親人守住一扇回家之門的親情的堅守,是對物欲橫流社會里人性最后溫情的堅守。這些都成為打開我們“情感之蓋”的鑰匙。所以,觀眾看完《唐山大地震》的普遍感受不是凄苦的悲情,而是溫暖的核心。感動和親情,成了觀眾觀影后,提到頻率最高的兩個詞,感動和親情也成了觀眾走進電影院最堅實的理由。
馮小剛自己講“其實愿意拍沒有特效的電影”,甚至覺得“地震電影搞成一立體的,看起來挺怪的?!?《馮小剛:我們的歷史不只是天災》,南方周末,2010-07-15)但是真實再現34年前地震場景的觀賞需要,馮導為那幾分鐘震撼的特效,還是下了一番工夫,“電影里蜻蜓那場戲的特效是在南非做的,房屋倒塌的特效是在英國做的,墻倒地裂部分是韓國公司做的。”(同上)1.5億元人民幣的投入是馮小剛所導電影中投資最大的一部,大投入不僅為真實的特效制作提供保障,也使召集陳道明、徐帆、張靜初這樣一線明星加盟成為可能,而他們嫻熟的演技不僅使影片增色,其票房號召力更是為影片的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再加之為紀念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際推出,是影片具備了一切市場大片所具備的宣傳要素,馮導對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對“票房豪言”和“道德綁架”的深度考量
對于這部以“災難”為背景、以親情為線索的主旋律影片,就其本身而言,無論從藝術水準、還是思想深度都是有不少值得關注和置評之處的,比如,影片對于人性的深切體察、對于災難面前的人性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的展示;“親人終究是親人”的溫情訴說和這種對親情、溫情的追求打動生活在物質化社會中的現代人的深層思考;關注災難對物質的毀滅,更要關注對精神損害以及重建;影片中明星對于人物的精準把握和刻畫、對白語言既樸實又深含生活哲理、特技效果逼真而震撼,等等。在影片公映之前,馮小剛對于媒體的訪談講得比較多的也是“關注人性”“關注劫難后人的心靈重建”,并認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表現‘人道主義之美’的作品”,強調其情感啟蒙和道德教育價值。而宣傳片中“23秒、32年” 的廣告詞,更是《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最意味深長的傳達。但隨著影片的公映,輿論和媒體便淹沒在以票房為核心的炒作之中。
先是唐山首映因擔心有人傷心過度而現場救護車待命,再有電影院入場發濕巾擦淚,最后是關于馮導“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動,你就等于砍幼兒園”的“道德綁架”的喧囂。與之相并行的是,首日票房3 400萬還是3 600萬的造假與辟謠、終極票房5個億的豪言與質疑、一個億植入廣告的戲謔與嘲諷,等等。輿論和媒體過多關注的是表象和浮華,而沒有對影片內容給予應有的思考和置評,公眾所看到的也都是滿眼的熱鬧和飛沫,而沒有內心的反觀。所有這些大大消解了影片本身應有的靈魂穿透力和震撼力,也在“娛樂化災難”中使人的靈魂再一次虛浮和受到物質化傷害。心靈的洗禮變成了“淚水的狂歡”。這些不管是發行方市場運作的有意之舉,還是媒體報道的無心插柳,都反映出電影市場化進程中媒體和電影人對自身社會責任的不夠擔當和對觀眾道德、娛樂底線的把握失度。
市場化是中國電影必經之路,并且從近10年中國電影的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人在這條路上走得還很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看到中國電影人面對市場波濤洶涌的物質化大潮,在藝術與市場游走與抉擇的艱難。
[參考文獻]
[1] 《唐山大地震》帶來的思考:現實主義電影獲新生[N].人民日報,2010-07-23.
[2] 吳曉東.將宏大歷史事件轉化為家庭的悲歡離合――《唐山大地震》:叫好又叫座的中國式親情[N].中國青年報,2010-08-08.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建議 看法
情感教育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情感教育的理論知識,并結合指定的教學目標,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達到使教育主體的觀念、感受、行為等情感體驗得到積極的影響,教師運用具體的方式方法,將指定的教學內容的情感傳達給學生,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而語文是一門感性化和藝術化極強的科目,在教學上不能只重視教學方式,更應該充分發揮情感渲染,與同學們產生共鳴。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教師素質的培養,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
俗話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教師要在不斷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同時,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要想讓學生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首先要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好感,從而喜歡上老師,喜歡上語文課;然后,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用妙趣橫生的授課技巧讓學生感到上語文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巧設導入,營造情感氛圍
課堂導入是創設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強化課堂心理場的第一步。課堂導入的設計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激情,才能扣擊心靈。如在教學《斑羚飛渡》時,我是以講一個小故事進行導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螞蟻家族不得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螞蟻迅速地結成一個球體。為了那一線生的希望,它們沖向了火海。伴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響,最外層的螞蟻被火吞噬了、燒焦了,然而,這蘊含著生命的團體仍向前滾動著。噼啪聲越來越響,螞蟻團越來越小,最后滾出火海的螞蟻只剩下了一小團……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螞蟻的故事,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有誰不渴望生呢?可是,這群螞蟻卻生得艱難、死得悲壯。今天,我們同樣要聆聽一個悲壯感人的斑羚的故事。這樣的小故事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能更好地融入課文、深刻體會。
三、深入解讀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實效
縱觀初中語文課本,散文和詩歌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是因為其中蘊含了真摯而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營造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氛圍,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情感教育,得到升華。比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我抓住文中幾個關于“背影”的情節和學生分析講述,讓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情感。并抓住父親去買橘子,爬上月臺的重點情節,通過從七個描寫父親動作的動詞入手,體會對于一個體態臃腫的老人來說這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父親的這種情就是自然而然地浸潤在文字之中了。對“望父買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讓學生深深體會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拳拳愛心,感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從中感受到親情的血濃于水、親情的無私與博大,由此引導學生去回憶、去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使學生感受到親情的珍貴。
四、開放多媒體教學,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的真切感受
多媒體、網絡已成為現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間”,計算機網絡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是一種立體化的傳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識面之寬是傳統的印刷文明時代所不可比擬的。因此,要開放媒體教學,豐富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身臨其境,情真意切地寫作。如寫對音樂的聽覺感受,寫作之前教師通過加工,對《明湖居聽書》和《琵琶行》兩文配置畫面、音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內心被音樂所激蕩,并隨著音樂的激昂舒緩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此基礎上,拓寬對音樂的感受,讓學生選聽自己最喜歡的一段音樂,學習上述兩文的寫法進行寫作?!敖袢振雎犗棺影⒈摹抖吃隆罚惹坝迫坏男那樵缫扬L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無處訴的抑郁、憤恨。這曲子初一上來聲音便很沉悶,只覺入耳愁苦萬分,猶如巫峽猿啼、衡陽雁鳴,凄透人心;又如黃葉紛飛、哀草寒風,滿目的蕭瑟。過了一二分鐘,曲子的響度節節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試著配合著,顫抖著,哭泣著……”這是一位平時不擅長寫作的男生的當堂之作。有了情感的體驗、積累,何愁沒有美文佳作?
總之,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方式寓于初中語文教學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們能夠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情感修養,在語文教學中把教材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摯熱烈的感情向學生展示出來,使學生的身心素質獲得全面協調的發展,成為真正適應時展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郭國營 論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08,(26)。
篇4
關鍵詞:真情 故事 名言 示范作品 情感作品
目前學生作文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假、大、空,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真情實感。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的作文生動感人?要讓學生的情感在作文中自然地流淌,使作文在真情中得到升華,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寫作教學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說真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要做到這些,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日記寫作訓練,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
學生記日記是積累作文材料和豐富情感體驗的一條很好的途徑,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學生與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日記時心靈處于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情感會自然地流露,心靈深處的情感體驗也會自然地表白。這一種狀態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地關閉。要通過記日記使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狀態,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
二、每天一個小故事,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體驗。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十六七歲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在歷史的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轉貼于
三、每天積累一句名言,豐富學生對事物的認識
名人名言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精辟的見解,使學生能夠通過名言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的道理。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名言告訴學生,做事必須腳踏實地從基礎開始?!爸阏唛L樂”告訴學生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首先要精神愉悅,知足眼前一切,就是珍惜自己生命的起點,拋開一切雜念,不與他人攀比,活出輕松的自己,今天的幸福不就在我們眼前!不要抱怨這差那不好,那已經過去,已是昨天;不要幻想自己將來怎樣,只要感到心靈的充實,活出生活的精彩,知足長樂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今天,無論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逝去,唯有現在才值得珍惜”,這句名言讓學生充分懂得了要珍惜時間。
四、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的《我的母親》中表現出對母親的尊重和懷念之情,《醉翁亭記》中表現了歐陽修對大自然山水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出師表》中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對后主劉禪的忠心。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
比如:用海嘯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五、教師要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學生,促進學生思維擴展
篇5
體現真情別樣美
長期以來,“高大全”的俗套就像擺在黨教片創作之路上的一塊攔路石,創作者總想繞過去,卻又常常被它絆倒。其實,黨教片反映的雖是黨建主題,但主題下的人物卻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是人就自然有人的感情生活。反映真實的人,反映真實的人的真實情感,應該也是黨教片今后要強化的地方。黨教片是不妨帶一點人情味的,這人情味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愛情。我們大膽地走出定勢思維,以兩個年輕人的愛情和事業歷程為主線,把故事講得精彩的同時也深化了黨建主題。
主人公同是廖正軍,同樣是要表現他的創業歷程,面對收視群體日益挑剔的眼光,如何選好角度,是我們重新拍攝這一人物遇到的最大困擾。起初,在編排拍攝提綱時,我們準備從廖正軍領辦的建湖縣荷風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新規劃、新動作、新成效入手,然后用倒敘手法講述廖正軍創業的艱辛。這是常規的表現手法,中規中矩,算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吧。但領導看了感到不滿意,說這么拍就失去了重拍廖正軍的意義。重拍新作,必須對舊作有所超越,要拍出舊作欠缺的那些東西,不然你還拍新的干嗎呢?
為了尋找新的角度,我們進行了多次采訪。采訪中發現,無論在廖正軍創業的起步期,還是在他現在的事業發展期,他的身邊總是有一個不離不棄的“影子”,帶著笑臉支持他,流著汗水鼓勵他,與他同甘共苦、風雨同路。那就是他的妻子,曾與他同為大學生、同為城市白領卻最終辭去工作隨他來到農村養雞的魯曼。純真的愛情使他們有了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志向讓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一路同行,他們闖過的不只是創業路上的艱難困苦,也不只是人生路上的風雨坎坷。聽著他們夫妻兩人的回憶和訴說,我們深深地感動,深深地羨慕。
這樣一個故事具有何種意義,起初我們并不是很清楚。但一個讓創作者也沉醉其中的故事,如果不講給觀眾聽,那是不可原諒的。由此我們才產生了大膽的想法,就是以愛情從起步到歷經波折并最終走向美滿的歷程為主線,來表現廖正軍的事業由起于青萍到直上青云的過程。
情到濃時人自醉
穿上“愛情”這個華美外衣,只是從開始吸引了觀眾,“標題黨”也可以辦到,如何把故事講得渾然天成則是接下來的關鍵。在創作中,我們巧設懸念、制造起伏,刻意把故事講得一波三折,并置入“愛情的命運取決于養雞事業的前途”這個全片主懸念,從而使故事娓娓動聽,愛情與事業兩條主線也有了天然的情節結合點。
廖正軍和魯曼在大學時代結下的感情是沒有物質基礎的,或者說只是純粹的喜歡。大學畢業后,各奔東西的兩個年輕人還會走到一起嗎?父母親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山窩里飛出的鳳凰,如今卻要回農村從雞窩里撿雞蛋,男方父母會沒有意見嗎?女方父母又會是何想法?魯曼瞞著父母和廖正軍相戀,最后更是偷偷地辭去工作跑到農村來,她的父母會是何等的失望?如何扭轉雙方父母的看法,兩個人怎樣才能走到一起?當愛情的圓滿系于事業的成敗,最終的結果會如何?一個個懸念接連拋出,故事就這樣行云流水地進行了下去,事業和愛情兩條主線也終于靠攏,彼此密不可分。全片20分鐘,先后有七個顯著的興趣點,不到三分鐘就可讓觀眾產生一個疑問。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先拋出矛盾,讓觀眾覺得片中的人和事不可理解,而隨著故事的進展,觀眾又會覺得這兩個年輕人的所作所為不無道理,而且眼光卓越。本片的故事編排以紀錄片的形式展開,同時借鑒了電影慣用的故事結構模式。片子一開始,先以兩個年輕人的婚禮現場開篇,結婚的地點就在他們的火雞養殖場,現場觀眾多達千人,如同過去看露天電影一樣熱鬧。觀眾一下子就會感到好奇:這樣一場特殊的婚禮,新郎新娘是誰,怎么會在這里舉辦婚禮?圍繞一個個懸念,故事逐步展開,為觀眾解惑,充滿了戲劇色彩。
有情方能得真味
中國文化講求含蓄,現代心理學也推崇無意記憶,這些都是黨教片起到春風化雨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我們講了一個愛情故事,是因為這個故事確實很感人,反映了兩個年輕人美好而充滿朝氣的心靈,反映了他們志同道合反哺農村的感人事跡。但我們拍的不是言情故事片,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了解這兩個年輕人心靈中那些美好高尚的東西。歸根結底,無論我們把故事講得多好,最后還是要著落于黨教片的黨性教育上。
本片的敘事結構簡單明了,明線是廖正軍和魯曼的純潔愛情,暗線則是一對年輕人反哺農村的創業夢想。暗線是我們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潛移默化地滲透給觀眾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選擇了和主題關聯緊密的情節。我們擷取了這樣一些重要情節:大學時書友文藝協會相識,魯曼見到廖正軍,被廖正軍身上那股農民子弟的純樸好學、勤儉自強的作風吸引了。畢業后,兩人先后放棄高薪工作一同養殖火雞,創業過程異常艱辛,為了節省資金,什么事都自己做;錢全投在了養雞上,10元錢買的榨菜要吃兩個月。他們的愛情沒有通常所見的那種浪漫,情人節別人會收到鮮花,魯曼收到的卻是火雞的飼料。結婚后,事業初嘗成功,他們發揮專業特長,一方面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對周邊農民進行培訓,另一方面自辦網站網上營銷,事業逐步邁上正軌。
無疑,每個人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但專題片強調的是橫斷面。廖正軍和魯曼五年多的愛情路上,磕磕絆絆的小故事自然很多,但我們必須選擇矛盾最集中的事件點,然后分成幾塊串成一條線,故事才不會冗長,人物也才能立起來?;诖耍覀冞x取的事例無一不建立在兩人純真的愛情基礎上,故事進展的每一步都與人物的個性、社會的大背景和自主創業的成敗相關聯,處處突出主題,環環相扣。這樣,我們所講的愛情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情,在人性光輝的閃耀下,愛情主線得到深化和升華,從而以一種最絢爛的方式折射出主題的黨性光輝。
篇6
一、激興趣,教方法,廣閱讀,引領學生走進書的世界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世界對他們來說,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有趣,他們渴望了解世界,而書籍正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
1. 讀故事,讓學生愛讀書。小學生喜歡聽故事,聽故事時注意力最集中。入學之初,利用這一特點,每天給學生讀一個關于親情、誠信、感恩等積極向上的小故事。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故事中的內容,用故事中感人的情節來感動學生、激勵學生,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閱讀的興趣也被激起,這時老師再順水推舟向學生介紹這些書籍,學生就會以高漲的熱情自覺主動的閱讀。
2. 教方法,讓學生會讀書。閱讀是一種較復雜的智力活動,為了提升閱讀效果,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可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系統的閱讀方法訓練。如:陳善的“出入法”;朱熹的“三到法”;孔子的“學思結合法”;伏爾泰的“再讀法”;冰心的“創新法”;侯外廬的“熱處理法”;孟軻的“獨立思考法”;顧炎武的“新舊法”等??茖W讀書方法的掌握,使學生們的閱讀如虎添翼,進步神速。
3. 廣泛閱讀,讓學生多讀書。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因此,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適合的書籍,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的書籍,皆可推薦給學生閱讀,以便擴大其閱讀量。
二、立足課內,延伸課外,實現課內外閱讀整合
1. 立足課堂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與能力。良好的課堂效果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勁風,教師應用自身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扎扎實實地搞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在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當學生對語文課感到興趣盎然時,就會激發他們繼續讀書的欲望,使讀書變為自覺的行動,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自覺地預習課文,把握學習重點,了解學習難點,帶著疑問進課堂。課堂上要求學生做到:邊聽邊想。要專注地聽老師講,邊聽邊動腦思考;聽同學發言,汲取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交流完善。精心組織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讀書感悟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并進一步反思。注重背誦。背誦是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讀書習慣的有效途徑。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并從背誦中領悟作者的用詞造句、謀篇布局、感情的表達等寫作技巧。
2. 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落實,引領學生在書海中遨游。培養學生課外學習、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新任務。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教師則進行必要的指導與跟蹤:(1)保證時間。提倡學生每天至少保證1小時的讀書時間。(2)推薦讀物。為學生制定“課外讀書推薦表”。如,古詩詞、現代優秀詩文等;閱讀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西游記》等。(3)教會方法。如,瀏覽、跳讀、品讀、旁注、摘錄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享受讀書的樂趣。(4)跟蹤落實。可以設計“一周讀書回眸”,從“每天的讀書時間和內容,本周最大的收獲,家長評價”三個方面來了解學生的讀書效果。
三、讀寫結合,豐富閱讀積累
學生讀書是吸收的過程,其最大目的是為了寫作,因而只有讀寫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1. 寫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措施。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開頭和結尾等摘抄下來;還可以寫自己的讀書體會;作一些簡單的書評。讀書筆記每周查閱一次,以便交流學習。進行優秀讀書筆記展覽,讓學生品嘗到讀書的快樂。
篇7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演講發言稿,供大家參考學習。
童年演講發言稿1童年,那是一場美夢,一場美輪美奐的夢境;童年,那是一種色彩,一種繽紛綺麗的絢爛;童年,那是一種奢侈,一種難以重來的奢望;童年,那是一種自由,一種無拘無束的暢快;童年,那是一種經歷,一種蕩氣回腸的過往;童年,那是一段時光,一段終生難忘的光陰;童年,那是一種幸福,一種無與倫比的幸運。
童年是純真的。童年時候,我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憑借著自己幼小的心靈,借靠著自己小小的見識,不斷在自己這張畫布上描繪自己眼中的世界,描寫著自己眼中的人類,自己眼中那美妙的世界,繽紛的世界,寬闊的世界,自己眼中那善良的人們,可愛的人們,純真的人們。童年時候,我們還太過稚嫩,太過懵懂,太過青澀,太過無知,可是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心思簡單許多,話語簡單許多,感情真摯許多,負擔少過很多,憂愁不見很多。試問,這樣的童年,是否是你最最純潔的年代呢?
童年是快樂的。小的時候,所以人都寵愛著我們,關照著我們,逗弄著我們,他們把甘甜給了我們,把艱苦留給了自己,把幸福給了我們,把辛酸留給了自己,把安穩給了我們,把風雨留給了自己。正因為,我們躲在一個沒有風暴,沒有大浪,沒有艱難,沒有艱辛,沒有城府,沒有痛苦的天堂里慢慢成長,慢慢生活,所以我們的世界里少了一些爭斗,多了一些和睦,少了一些算計,多了一些真心,少了一些黑暗,多了一些明亮。試問,這樣的童年,是否是你最最快樂的時光呢?
童年就像是一種幻術,讓你迷戀其中難以抽身,讓你陷入當中難以自拔,等你漸漸沉淪在無知里面時,當你一步步迷失了自我時,它便會揮揮翅膀,不帶走一絲牽掛,空留我們在半醒半醉,半夢半醒里面回味無窮。
童年演講發言稿2有人說童年像小鳥,可以無羈無縛地自由飛翔;有人說童年像小草,可以無拘無束地吸收親情的溫暖;還有人說童年像彩虹,可以編織無窮無盡的快樂。
有的大人說童年要快樂,因為人生苦短,此時不樂何時樂;有的大人說童年要求知,人生就在于學習,此時不學更待何時?他們兩個都是大人,知道的比我多,到底誰正確呢?我扔掉了沉重的書包,尋求快樂,可是后來有些科目成績下降了,帶給我的是惡補的煩惱,看來前者說的并不是很正確。于是我靜下心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雖然我的成績提高了,卻脫離了小伙伴,后者說的也不是全對。
后來我試著把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正像上面詩句所提到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快樂中求知,在求知中獲取更多的樂趣,使我的童年擁有了別樣的精彩?,F在我正在學習漢語,對于上小學的我來講這肯定是一個挑戰,但是我相信學習漢語也一定能給我的童年帶來無盡的樂趣。中文歌曲、小故事,沒有一個不深深地吸引著我。每當我學習勞累的時候,一段悠揚的旋律、一個感人的小故事,都會帶給我清新的感覺,就像久旱的大地,甘霖之后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使我有更大的動力不斷地求知。正應了岳飛那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正是這些知識,才能使我站在這里,講述我童年的故事,給我的童年再加上艷麗的一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要像小樹苗一樣,從歡樂的土壤中,汲取足夠的養分,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站在云端,笑看童年。
童年演講發言稿3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么?別急,待我慢慢講給你聽。
從小我是一個愛講“謀略”的小孩,對惡作劇更是情有獨鐘。
二年級時,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老是想著:《三國演義》書中的謀略,我總有一天會用上的。有一天,一個同學與我打了架,我將這仇記在心頭,想著總有一天要“報仇雪恨”。于是我便在他來上學之前,設計好了“陷阱”。
童年演講稿配圖
我踩著桌子將一盒準備好的粉筆灰卡在門頂上的縫里,再把一個有彈性的繩子放在門的前面,系在兩邊準備好的凳子上,再把一個放了一半臭垃圾的垃圾桶擺在繩子前,陷阱做好了。
接下來就看好戲了。那天,只見同學來到門前,一推開門,門縫上的粉筆盒便應聲而落,掉在他頭上,粉筆灰滿臉都是,他只顧向前沖,一不小心絆到了繩子,兩邊的凳子就夾了進來,把他的腳一下子夾住,他便向前倒去,一頭栽進了臭臭的垃圾桶,我大笑起來,我為自己的“謀略”真是深感自豪!但是,我卻被老是狠狠訓了一頓,還罰寫1000字的反思呢,這是我小學階段最長的作文了。當然,我也很誠懇地向同學道了歉,求得他的原諒。
童年是多么頑皮啊!童年的趣事給我帶來了歡樂,童年真好。
童年演講發言稿4大家好:
童年像一葉美麗的小舟,順著我們人生之河慢慢的流向遠方,漸行漸遠,但卻在河的兩岸給我們留下了美麗的風景和無盡的遐想與回憶。有人說:童年,是一彎撥動心弦的明月,只能留在回憶里,可望而不可及;有人說:童年,是一潭生機勃勃的春水,無論鋪在那里,都會綻放出早春的柔情。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或一件趣事,或一回經歷,或一次“歷險”……在我的童年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段難以啟齒卻又值得回憶的小學生活。
因為我從小是在農村的外公外婆身邊長大,所以小學也是在那片充滿塵土的校園里度過。那是一斷無法忘記的回憶,第一次背起了新書包上學的那一天,終干能和別的孩子一樣上學,對我而言這就是我的歷史性的一刻。依稀還記得,剛上一年級時,老師選我當小班長,并授予我一些其他小伙伴羨慕不已的“特權”,其中有一項特權是用老師的教棒揍不聽話的學生,說好聽點是教棒,其實就是一根大約一米長的發黃小竹竿。
被委以重任后的我,每天早早的到學校行使我那光榮的職權。小伙伴遲到了,我小棒一揮:“遲到!站外面去!”因為這,每次當老師來的時候,外面的小伙伴可以組成一個籃球隊;小伙伴不讀書,我小棒一揮:“手伸出來!”然后狠狠地在他手上敲兩下,看到那紅紅的印記,我離開他身邊時我還心虛的嘀咕一句:“叫你不學習,我這是為你好!”小伙伴不寫作業,我小棒一揮:“回家拿去!”膽小的被我一嚇就回家了,也有些頑劣分子沖我擠鼻子瞪眼,于是我就把我的“后臺”老師搬出來:“你回不回去?我要報告老師去!”然后我就假裝朝辦公室走去,時不時用余光瞟他一眼,看看他的動靜,每當看到他們氣鼓鼓的從座位上起身,我就在心里偷笑……時間一長,我雖個子小,但卻成了小伙伴們心目中的“老大”,我的朋友圈也因此越來越廣,時不時還有些小伙伴拿零食或小文具“賄賂”我。
童年似那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讓人懷念;又似那彎彎的小路,讓你成長。風兒不可能將這溫馨的回憶給吹掉;雨兒不可能把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沒,只有可愛的陽光將它照射,將它保存。
時鐘只有前進,不可能倒退。童年只有回味和回憶……
童年演講發言稿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童年》
《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作品。小說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在假期里,我讀完了高爾基的童年一書,這本書主要寫了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所見所聞以及在外祖父家的苦難生活。其中,阿廖沙在外祖父家被堂兄弟捉弄,被外祖父毒打,甚至他在那的伙伴-小茨岡也永遠的離開了他,這一切在幼小的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讓他不得不迅速成長起來。
但是,即使有再多的黑暗,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光明。也許在阿廖沙的黑暗生活中,外祖母就是那的光明,猶如在夜空中點綴的一顆星,微弱但長久。像文中寫的一樣:“在她沒有到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無私地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弊x完這段文字,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阿廖沙對外祖母的喜愛與依賴。
阿廖沙是一個善于觀察,十分敏感的孩子,他有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雖然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同情貧苦的人,他還具有很強的求知欲,熱愛書籍,更熱愛生活。
阿廖沙的生活也許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他的物質生活不穩定,肉體與精神都飽受折磨,學習條件艱苦。還是在花一樣的年紀,就要提前觸碰這俄羅斯下層人民間的罪惡。我們與阿廖沙比起來,不是太幸運了嗎?我們有家長提供的良好的物質生活,被家人捧在手里寵著,在美麗寬敞的教室學習。同樣在花一般的年紀,卻截然不同。阿廖沙的生活艱難,而我們的生活幸福。
阿廖沙的故事讓我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與快樂,讀完這本書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珍惜家庭帶給我的勇氣,讓我能堅強的面對生活的挫折。我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沒有生在戰爭國家,幸運的是沒有家庭的勾心斗角,金錢至上以及淡薄的親情,幸運的是我們有優越的學習條件,僅僅這些就有足夠的理由來告訴我們去努力學習,去孝順家人。
我們需要知識,需要成長,而它們的前提就是要多讀書,只有多讀書才能增長智慧,才能成為一個聰明的人,讓我們從現在起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將來我們會因此而受益終生。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了。
篇8
著名教育學家夏丏尊先生在《譯者序言》中說:“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后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再次看到夏丏尊先生如此推崇,我不禁又翻開了這本書。
《愛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譯為心)改編自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的兒子的日記。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實則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蕩起一陣陣情感的波瀾,使愛的美德永駐讀者心中。
《愛的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們這樣幾個方面“愛”的教育和啟示:
對祖國的愛。“我的神圣的國土呵!我愛你!我立誓:凡是你的兒子,我必都如兄弟地愛他們;凡是你所生的偉人,不論是死的或是活的,我必都從真心贊仰;我將努力成為勤勉正直的市民,不斷地研磨智德,以期無愧于做你的兒子,竭盡我這小小的力量,防止一切不幸、無知、不正、罪惡來玷污你的面目。我誓以我的知識,我的腕力,我的靈魂,謹忠事你;一到了應把血和生命貢獻于你的時候,我就仰天呼著你的圣名,向著你的旗子送最后的接吻,把我的血向你灑濺,用我的生命做你的犧牲吧!”一個小學生對自己的祖國有著這種濃烈的熱愛,還有什么做不好呢?國家國家,先國后家,但同時國也是由無數的家組成的,家更是由個人組成的,所以個人的榮辱就是國家的榮辱,要想國家成就榮耀,就要每個人不做一點玷污國家的事,這不正是人格教育的終點嗎?
對親人的愛?!稅鄣慕逃访吭吕捴渡倌旯P耕》中的主人公少年敘利亞不顧父親的誤解責備,一連數月熬夜抄寫文件以分擔父親的生計之苦?!堵羼R格那的血》中的主人公不良少年費魯喬,為了護救年邁的祖母以身擋住了歹徒的刀,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仁者愛人”就是推己及人,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到了這點,從身邊的人愛起,最后到達全社會。這也是愛。
對兒女的愛。安利柯父母寫給安利柯的信,有鼓勵他學業的:父親教導安利柯學校就是一個大軍隊,學生就是軍隊的士兵,書本就是武器,勉勵他不要做卑怯的士兵。有教導他感恩的:母親在萬靈節之日教導安利柯要用感謝報恩的心,去紀念所有該紀念的亡人。有教導他施與的:父親教導安利柯,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乞食的母親。有教導他悲憫的:父親教導安利柯在大雪來臨之際,不要只顧自己的歡樂,要多想想那些無衣無履、無火暖身的人們,要用悲憫之心去看待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人等等。有指出他錯誤的:父親對安利柯指出不該對母親說出任何一句失禮不敬的話,因為母親是為了孩子不惜舍去自己生命的人。有教導他尊重勞動者的……
對學生的愛。如瑪利安娜老師,她對待學生就像是母親對待孩子一樣,即使生病的時候,她也舍不得離開她的學生。
對朋友的愛。當安利柯要離開都靈時,他對卡隆說:“當然記得!一個都不會忘記,特別是你,永遠也不會的!”
再次讀罷此書,我不禁想起了夏丏尊先生的一句話:“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笔前?,池離了水就不能成為池了。不管書中提到的哪一種“愛”,所有的愛里都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而這一切都是以人作為基本參照的,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說“教育的第一背景是人”,真正的教育是“人格教育”。誠信友愛、公平正義、自尊自信、勇敢勤奮、寬宏大量等都可以看成是愛的內涵,而這些也都是優秀人格的組成部分。愛能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愛更能孕育學生愛的態度、愛的情感、愛的能力。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育的靈魂,愛是教師的內在要求,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教師愛學生,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反過來也會愛教師,這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愛學生,更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沒有了愛,教育就成為了冷漠的教育,而冷漠的教育就只能是“買賣”,正如夏丏尊所說學校成為了“學店”,教師變成了販售知識的商人,學生成為了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又談何“人格感化”和“人格教育”呢?總之,愛是教育存在的根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的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推動力量,更是學生能力養成和人格培養的內化力量。愛是教育的本源,只有愛的教育才是發自教育者內心的自愿的崇高精神,只有愛的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向真善美的彼岸靠攏,只有愛的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最后形成這個完美的世界。
作為教師,我希望看到的是互尊互愛、平等和睦的師生關系,是教師的寬容、愛護,學生的尊敬、愛戴,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那種“親人般”的感覺。要看到這些,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愛”,愛自己的崗位、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愛所有的學生、愛上我們所遇到的一切!
《愛的教育》與我同行!
文摘
興趣就是聰明
興趣是使人求知、探索、獲得知識、變得聰明的內在動力,是事業成功的關鍵。興趣是推動人工作、學習的一種最現實、最活躍、最重要的內部動力。那么興趣從何而來,就顯得很有必要探究,就自己的理解而論,可分為三類。
一、目的興趣,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需要與否和需要的強烈程度決定著興趣的有無和興趣的濃厚程度。農民種地、工人煉鋼、士兵打仗都是有目的的,正因為有目的,才會有興趣去做。
二、應用興趣,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位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常常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學生只有去接觸生動的事實和現象,運用知識去解釋和認識世界并從中體驗到認識的歡樂,才能得到更大的興趣。
篇9
一、從校園生活中豐富寫作儲備
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有意義的校園活動不僅能喚起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提升他對某一生活領域或主題的理解和認識,并且與一定的寫作教學目標或訓練重點具有密切的關聯。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校園集體舞、拔河比賽、軍訓、運動會及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觀察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猜測人物心理,在“玩玩?看看、玩玩?說說、玩玩?寫寫”中“水到渠成”地作文。
如結合學校組織的“民俗進課堂――清明蒸面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引導學生體驗制作面燕的過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而關注威海地區的清明習俗,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不僅有了生動的體驗,并且有了深刻的感悟。生物學科在愛鳥周帶領學生到社區公@給鳥兒安人工鳥巢、語文老師就抓住此次契機,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大樹有了鳥巢,就不孤單了……” 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校園生活是七彩的,只要老師做有心人,學生就一定也能做有心人。
二、從家庭生活中豐富寫作儲備
家庭生活是學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但很多時候,越是熟悉,越是容易被忽略。比如,在孩子們的作文中,父母對自己的愛似乎更多的是體現在自己生病了,父母冒雨冒雪棄車而不用,任汗水濕透衣背;或是打了一夜的吊針,睜開眼看到父母熬紅了雙眼;要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一般也是選材考試失利,父母沒有像以往一樣大發雷霆,而是耐心地和自己一起分析原因,情辭懇切直至自己淚眼婆娑難有新穎的事例。這其實恰恰是因為學生對于家人的關愛、對于家庭生活的印記缺少情感體驗的激發。
基于此,我借助課本綜合性學習主題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獻給母親的歌”這一主題活動為例,要求每位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就自己感興趣的專題搜集一到兩則歌詠母愛的信息,內容包括:①描寫母愛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②新聞報道過的與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跡;③描寫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④展現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歌曲、廣告等作品;⑤與母親有關的格言、俗語。這樣在搜集、查閱、交流展示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對于母愛的再思考,這時讓學生說說、寫寫自己對母愛的認識,講講發生在身邊的母愛小故事,就細膩、深沉多了。
另外,也可以“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節日,引導學生通過“我為家人做點事”的體驗,用心感悟親情與愛,再通過日記的形式為學生的體驗和情感的宣泄搭設平臺,他們純潔動人的情感就會像黃河之水汩汩而出。
三、從社會生活中豐富寫作儲備
葉圣陶先生說:“應該去尋找它(指作文)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平,這源頭就是充實的生活?!笨梢娚钍菍懽鞯幕A,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才能激起寫作的欲望,產生寫作的沖動。
如學習人物描寫,我以學校門口的早市為背景,引導學生在早市上留心觀察,靠批發東西來賣的小販叫賣聲比較專業,與買者的交談更圓滑;自家地里產的東西拿來賣的農民們,一般叫賣聲比較樸實、略顯生硬;自古買賣兩個心思,常常因為不明原因就會爭吵起來,以致臉紅脖子粗;乞討者在早市上屢見不鮮,有些可能是當成了職業,有些確實為生計所迫……喧嘩嘈雜的早市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礎上寫出來的日記也就“動”感十足,妙趣橫生了。
另外,我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人才交流市場現場感受招聘會的氛圍,調查社區居民的閱讀情況,了解中學生壓歲錢的使用情況、寒暑假學生上輔導班的情況等。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學生為真情而寫,為興趣而寫,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寫,可以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的和想說的話。當生活豐富多彩了,習作中的精彩鏡頭也就多了起來。
篇10
【關鍵詞】審美;期待視野;接受美學;微電影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154-02
接受美學充分意識到了讀者對文學接受的重要作用。姚斯認為,讀者在閱讀欣賞作品前,意識并非一張白紙,而是由于先前已有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思想觀念等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獨有的具有某種閱讀傾向性、審美需求和標準。這種閱讀前已存在并進入閱讀過程的意識是審美的期待視野。審美接受的期待視界離不開受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文化知識素養、藝術素養及審美能力,以及受眾在當下審美活動中的需求和心境,每個審美主體才能進行審美接受活動,形成審美經驗的期待視界,全方位地控制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接受的意向、選擇、建構和思考。
一、基于期待視野的審美接受
微電影《父親》是導演筷子兄弟對日常生活的“美學關注”,它不再是對生活“宏觀層面”的迷戀,而是從生活的“微觀層面”去進行人生哲理和命運悲劇的“反思”。藝術來源于生活,觀眾更希望看到真實的生活面貌,而不是美化過虛假的生活,或是時不符合邏輯或經驗的生活。電影觀眾的更加注重情境的類似性,由于微電影《父親》符合生活的邏輯,并真實地表現人的本貌和生活的細節,促使觀眾向電影的畫面認同,并通過鏡頭所表達的形象認識自我、觀照自我、意識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認識自己的愿望得到滿足。
一般而言,“微電影”由于影片時間限制,不能設置繁復的線索和錯綜復雜的糾葛,缺乏沉淀和積累,而對于細節不能深度推進,導致了微電影很難對主題進行深刻的挖掘。但藝術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幫助人們把熟悉的東西利用“陌生化”,以打破人們固有的思維或期待,對事物產生新鮮和陌生的感覺,從而走出對生活的麻木和困境。這種陌生化實際上是用突破常規的方法喚起接受者的關注。而紀實風格的手段恰恰有一種將司空見慣東西新鮮化的功能,比如:我們對父親手把手教我們寫字的事情記憶深刻,可一出現在影片里就覺得新鮮而親切。父母為我們補衣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可一出現在影片中里就引人注目。觀眾正是從這一類觀影經驗中產生了要看既新鮮又熟悉的人物和景物的期待視野。
在《父親》中,雖然人物關系、影片線索和故事情節都十分簡單,但是影片通過將一個小家庭中父女之間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聯系起來,不斷地對細節進行發大和積累。其內容來自普通人的生活,更多地體現了對社會和人生的關懷與溫情??傊?,從《父親》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和思考等方面來說,影片在主題表現和對藝術接受者的心靈把握上是成功的。
二、期待視野下的美學審視
美國實用主義美學家杜威提出了“藝術即經驗”的美學命題,在他看來,生活即美,美即生活,“審美經驗是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并非游離于其他經驗之外”,也就是日常生活蘊含著美的元素和人生哲理??曜有值艿碾娪懊缹W思想顯然受到杜威的影響,《父親》就是從一對普通父女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美、體驗美,探索人生哲理,發現社會問題的旅程。父愛作為一個永恒的話題,父親與子女的問題在這個社會廣泛存在著,是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素材之一,在解讀父愛和反思父子關系的過程中往往包含了許多的辛酸和淚水,所以從共鳴角度來講是占了先機的。導演筷子兄弟在影片《父親》中,以平民的視角對社會底層人和現實的社會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同情。與此同時,電影還涉及了許多其他社會問題領域,如現代人的冷漠,職場性騷擾等,進行“社會學”問題的研究和反思,以引發觀眾反思生活,反思人生。
現代電影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懷舊,美國后現論家杰姆遜認為,懷舊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再現歷史的場景,而是展現一個具體歷史時期的文化經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抵制以主觀意圖對日常生活的粗暴介入,或隨意干涉和生硬的切割,其主張電影應該表現真實的人,表現人的日常生活,反對幻想、想象。其審美元素可以概括為:取消人為臆造的情節,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直接在街頭巷尾攝取影片素材,以此來反映當前的社會現狀。顯然,新現實主義拒絕像現實主義那樣對生活進行“去粗取精”的篩選過濾,而是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的本真狀態、自然狀態。《父親》是懷舊情結、再現歷史和表現文化經驗的融合,它受到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影響,努力還原生活真實,把觀眾帶回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在這里,電影成為那個時代文化經驗的集體記憶。
《父親》正是遵循這一原則,把攝影機扛上街頭,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懷舊”把握無微不至,力求帶著觀眾一起集體“穿越”到小平房的老街,街頭的摩托車,理發匠,嚴厲的小學老師,頑皮、童真、整蠱的小孩,孩子間的小吵小鬧,飄揚的紅領巾,巷子里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醫院里冷漠無情的護士的服務態度,組成了社會的風俗畫,在堅持來源于生活基礎之上聚焦70、80后這代人的成長,敘述了小家庭、小故事、小溫情的平民生活。其目的是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日常生活之美,再度喚醒大眾的集體回憶。有人這樣評論道:“《父親》是人對生命、生活的回望,這種回望,透過親情、愛情和鄰里之情,跨越地域及文化差異,濃厚的人情味使得這幕劇回到港產片的傳統時代,懷舊特色也成為它最真誠的標簽。”
三、期待視野下的情感共鳴
“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以后對該事物的評價,是因為人們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往往會以已有的經驗或獲得的信息為依據,即以已有的期待視野來判斷或解釋后來得到的信息。因此在觀影中,已有的期待視野能促使觀眾更快地建立影像與自身之間的親密關系,觀眾的心情跟隨著影像變化而起伏,銀幕仿佛就是一面鏡子,觀眾往往從鏡子中看到了自己。電影題材所表現的情感與受眾的內在情感體驗相同或相似,從而引發對過去的追憶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就會“觸碰這一代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斷層中的群體心中最柔軟也最心疼的部位”。
在播放電影前推出同名歌曲《父親》也很好地調動了觀眾在期待視野下的情感共鳴,歌曲《父親》用高度凝練的歌詞突出了父愛的主題思想,使《父親》這首歌深入人心,加深我們對電影主題的認同。一方面,影片的配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渲染了一種悲傷感人的氣氛,深化父愛的主題,為觀眾提供了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使觀眾仿佛親身體驗了身體的,儼然自己就是影片中的父親,在險象環生的惡劣條件下與敵人作搏斗;或是女主角,經歷了重重苦難,終于與心上人走在一起。此時,藝術意象已不僅僅停留在心中,而是作為生命意象與受眾的生命體驗產生了和諧的交響。
四、結語
微電影《父親》通過對觀眾期待視野的把握與突破,生動地闡釋了影視藝術的三個重要原則,既現實美與藝術美的集中表現的原則,內容美與形式美的高度統一的原則,以及具象美與抽象美的完美結合的原則?!陡赣H》作為一部微電影,能喚起人們對父愛的思考和對親情的珍惜,達到了一部影片對社會應有的貢獻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世德.影視審美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3][德]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和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