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5 11:5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清明節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清明時節語紛紛,郊外游客笑嘻嘻,欲問酒家何處停,路邊農婦歡迎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催,商隱彈淚誰人,信香燭鞭炮金錢知。
3、清明里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和關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4、清明將至,心又開始隱隱作痛,這種痛不曾消失過。只是在無人的時候,更顯得真切。
5、清明天空坦然山路芬芳;親情的思念是無止境的,縱然有感傷但那溫暖情懷將永存心底。
6、生命,其實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終究已成過去,不必沉寂在過去。無需感慨生命之無常,無常才是真。好好活著,才是。
7、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8、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種緣。緣起緣滅,夢中變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經的回憶,美好的記憶,保存在腦海。愿你在天堂一樣快樂!
9、風和日麗,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覺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當居民,清明時節風光好,陰陽兩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復返,如煙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11、清天明空彩云飛,夜落春雨似茶香,思情無涯風飄絮,我心依舊蕩秋千。
12、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遠在天堂的親人、朋友,你們可好?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份對已故親友的思念,雖然已是天各一方,但這份念想卻始終將我們牢牢的連在一起。讓我們寫下這份牽掛,微遞到天堂!
13、清明時節雨紛紛,飄揚紛飛繞路人。漫天飛舞的雨絲,是對你思念的淚光。失去的,無法彌補;失去的,要學會淡忘。生活,還得繼續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清明踏春好,快樂指數高;小腳很可愛,高跟鞋拜拜;天氣易突變,雨具隨身帶;花粉易過敏,遠離莫久待;補充水果菜,感冒不襲來。朋友健康,我最關懷!
15、清明時節楊柳依,路上行人傷凄凄。紛紛細雨識人意,暗送迎春*迷離。思親不在傷別離,綿綿幽情無處寄。人生短短幾十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16、清明雨紛萬物蘇,陽光明媚踏青游,苦惱傷情隨風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傷痛漸變淺,幸福生活圍你轉,清明節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體健。
17、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8、親愛的朋友,讓我送你一籃水果吧!祝你蘋安富貴,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樂,柿事順利,核家幸福,梅有煩惱,甜如廿蔗,幸運如葡萄!清明節快樂!19、月夜明,青丘小雨。點滴而落,雨點心上,遙想當年,與卿共攜手,話盡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見,與子說偕老,笑看紅塵。雨落心頭,垂首!自嘲一笑,獨自飲酒,低語墳頭,奈何橋前可與卿逢?
19、清明節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一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20、懸門抉目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后以懸門抉目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21、清明節,三月三,杏花桃花開滿山;谷雨前,清明后,滿山遍野走一走;春風吹,春花飛,草長鶯飛惹人醉;走一走,游一游,健康快樂真是美!
22、咱倆這么鐵,節日分你一些:我過元宵節你過重陽節,我過青年節你過兒童節,我過情人節你過光棍節,我過中秋節你過寒食節,我過端午節你過清明節。
篇2
一、豐富作業形式,增強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地強制學生的學習,最終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布置的作業要在形式上多下功夫,設計多層次和豐富多彩的作業,激發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讓學生產生我要作業的強烈欲望,從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業中去,作業的效果就能達到最大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專門把課堂開始前5分鐘的時間開辟出來讓學生上臺展示,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他們有的講故事,有的說笑話,有的玩成語接龍游戲。他們在這片天地里以輕松愉快的心態積累詞語、匯報預習成果、鞏固所學知識。課堂中,我又根據所授教材課文的特點設計唱、演、畫、寫等作業。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我組織學生開展配樂朗誦比賽;教學《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篇戲劇,筆者讓學生自己選取文中人物,自己編劇表演課本劇。課外,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向社會,讓他們不定期地對社會發生的現象進行調查,采訪校內外有名的人物,然后完成調查報告和人物專訪。如教學完《祝福》,筆者就布置學生課后去采訪身邊的老人,聽他們講述舊社會封建制度對婦女的歧視和迫害。這些作業形式豐富,雖容量較大,但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口、眼、手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唱、畫、演、玩中獲得全面發展。
二、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其實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學生從這一課堂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語文知識,而語文作業本身又是一項操作性和實踐性極強的活動,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過去那種非寫即說的作業,盡量設計操作性和實踐性強的作業形式,使作業不僅能起鞏固知識的作用,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比如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時令季節設計出實踐類的作業:春節快到了,筆者讓學生收集整理平時生活中看到春聯,也可以自己嘗試創作春聯;清明節快到了,筆者讓學生通過網絡或者圖書查找清明節的由來、關于清明節的美麗傳說、清明節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可以收集有關寫清明節的詩歌,在班上開展“追尋清明的足跡”主題活動,學生通過講清明節的故事、誦讀清明節的詩歌、暢談清明節前掃墓的感受、欣賞清明節手抄報等形式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提高了操作能力。
三、設置分層作業,體現差異性
語文教學提倡因材施教,語文作業也同樣如此,應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分層設置,設置不同的作業量、不同的作業難度,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完成最基本的作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高一層次的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獲得收獲。如學完《勸學》一文,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個層次,背誦文中的關鍵句子,找出文殊的句式,嘗試把它翻譯出來。這項作業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個層次,背誦一、二兩段,找出文中的論據,從文中找出特殊的句式,并翻譯成現代文。這項作業要求稍高,提倡中等生做;第三個層次,背誦全文,課后閱讀《庖丁解牛》,比較莊子和荀子不同的寫作風格。這項作業綜合性強,要求學得輕松的學生完成。這樣三個層次的作業分別貼近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品嘗到了作業的樂趣,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四、拓展作業空間,實現開放性
篇3
清明祭祖作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清明時節,人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的古詩,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今日是清明節的第二天,爸爸開著車載著我們回鄉下去祭祖。
回到鄉下,我們吃完早餐后,還顧不上休息,就拿著所有拜祭的東西,便一齊上山祭祖去了。
大約走了一小時,我們來到了拜祭先人的地方。但一眼看去,山上到處是雜草和小樹。于是大家都放下東西,叔叔拿著鐮刀把那些雜草割掉,爸爸和爺爺則拿起鋤頭使勁地鋤,把那些小樹和雜草連根鏟掉,我和媽媽也卷起袖子把雜草一根根地拔掉。
大家分工合作,使勁地干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最終把雜草都清理干凈了。之后爸爸和爺爺鏟了很多草皮,我們輪流把草皮放到山墳上,把山墳弄好,然后放上拜山紙,最終用草皮壓著,總算弄好了。
接下來就是拜祭,我們把祭品放在墳前,爺爺拿出蠟燭和香點著了然后分給我們,讓我們分別磕頭拜祭,然后把香和蠟燭插在墳前,我們還把許多的紙錢放在蠟燭上,用火點燃,讓祖先也用得上錢。媽媽一邊拜祭一邊喃喃地說:“祖先啊!你必須要保佑她的學習提高,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之后爸爸放了一串大的鞭炮。祭拜完后,爺爺他們滅了火,把一切都整理好后,我們就提著籃子下了山。
清明祭祖給我們留下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所以,每年清明節祭祖的情景都讓我難以忘懷。
清明祭祖作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歡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以往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期望,珍惜生命,讓自我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生。
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我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我遺憾,并且對得起他人。
清明祭祖作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祭奠親朋,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年復一年。
在今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清明節里,我懷著崇敬的心境,不遠百里,來到老祖宗們的墓碑前,手捧鮮花,祭掃先人。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踏青、除塵的好時節,其名字也正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的意思。
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再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親愛的爺爺,您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孫女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樣不讓孫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爸爸媽媽帶著紙錢和冥幣,在爺爺的墓前,為他“寄”去。我向周圍掃視了一下,人們的臉上都帶著一絲傷感,一絲懷念。唉,當我在媽媽肚子里3個月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每當其他同學提起爺爺對自我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悲痛。
冥幣在火中慢慢被燒成了灰,看著這正在燃燒的火,我想象著要是爺爺還在世的話,必須會加倍疼愛我——好吃的給我,好玩的給我……我真期望此刻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座冷冷的墓碑,而是一位身體健康,面帶笑容的爺爺啊!可此刻我僅有默默的站在墳墓前許愿:“期望爺爺能保佑我學習提高,全家生活歡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我站在爺爺的墓碑前,兩行熱淚像斷了線的珍珠,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清明祭祖作文(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想起這首字里行間都透著凄涼的小詩,我的心頭,總會劃過一絲莫名的哀傷,這哀傷會頃刻間煙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間的,卻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今年清明,天氣分外晴朗,可家里每個人的眉間都透露著與天氣不符的憂傷,因為我們要去緬懷我已逝去的爺爺。
車緩慢地開著,仿佛時間靜止在這一刻。半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墾利陵園,順著一條寂靜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著,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不知不覺,我們已走到爺爺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佇立,目不轉睛地看著墓碑上的字,那個名字,陪伴了我多少個春秋;那個笑容,給予我多少幸福;那個聲音,給了我多少鼓勵……
記得很久以前,爺爺告訴我,每個人都有離開的時候,當他離開的時候,叫我不要悲痛,他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里,是比人間還幸福的地方。當時,我笑著答應,卻沒有看出爺爺臉上的悲傷。可是此刻,我竟沒有辦法讓他再回到我身邊,叫我怎樣不悲痛。這漫長的等待,這無限的痛苦,像是一根針穿透了我的心,但一點兒也不痛,因為早已沒了知覺。不知什么時候,淚水浸滿了眼眶。等我回過神來,爸爸媽媽已為爺爺放上祭品,點了三炷香,之后我也畢恭畢敬地給爺爺鞠了三個躬,默默祈禱,祝他在天堂安心,歡樂!離開的時候,我又順著小路望去,覺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氣的,因為他們的家人來看望他們,他們遠在天堂,也不會孤單。
清明節并不是人們迷信鬼魂的存在而過的節日,而是為了對故去親人和烈士們的思念之情,這個節日把生者和逝者緊密的聯系在一齊,哪怕時間不長,也能夠表達那份悲傷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祭祀者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濕漉漉的回憶。從此刻開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離去再說后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一次想起這首小詩,心中卻沒有了悲傷。
清明祭祖作文(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我想起唐大詩人杜牧的這首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
大概到了8點左右,我與媽媽爺爺從家中出發了。在路上,我不斷回想著以前的事,似乎我從來沒有見到奶奶那慈祥和藹的模樣,腦海里也沒有任何跟奶奶有關的事跡。她長什么樣貌?待我好嗎……一連串的問題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腦。我問媽媽:“媽媽,我見過奶奶嗎?待我好嗎?”媽媽無奈的說:“實話說吧,她對你可好啦,你犯錯了,她一向袒護你……”
經過幾十分鐘的汽車顛簸,我們最之后到了奶奶的墳前。我們清理掉墓前的雜草,疏通邊上的排水溝,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親人拜祭,以此寄托對死去親人的一份思念。我們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我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期望奶奶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提高,全家生活歡樂,身體健康”。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兩個姍姍獨行,不愧是我們中華發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
清明祭祖作文(六):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早早的坐著車回了老家,買好了黃表紙和紙錢,來到了祖墳。
來的祖墳后,我發現那里的風景很美,猶如人間仙境一般:在祖墳前的一片片土地上,種滿了綠油油的麥苗,在墳頭與墳頭之間的土地上長滿了嫩汪汪的枸杞苗,在對面河畔上,一叢叢金燦燦的油菜花顯得生機盎然,顯示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下了河堤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墳頭高高的新墳,那是我爺爺的墳,他去世已經一年多了,奶奶每每提到爺爺都要大哭一場,這一次要不是答應她過幾天再讓她去看一看,她必須會跟著我們去,攔都攔不住。
我和爸爸先把紙和紙錢分好,然后在每一個墳上都放了一些,我和爸爸給爺爺點著了紙錢,讓他明白,然后我就用鐵锨把土一點一點添在爺爺的墳上,媽媽摘枸杞苗,爸爸到每一個墳上去點紙錢,一時間白煙四起。
趁著用棍子撥紙錢的空,我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下我們的祖墳,發現有一些墳由于長時間沒有人添,已經差不多沒有蹤跡了,僅有一個略微高出地面一點的小土坡表示它還存在,而爸爸此刻的工作就是在給這些墳添土,期望以后誰要是來了,沒有什么事情,有空閑的時間,能夠給這些墳添一添土,算是積一點德。
過了一會兒,爸爸和媽媽已經摘過了枸杞苗,我一看,竟然有滿滿的兩大袋子,這一次來,我們不僅僅祭祖了,并且還摘野菜了,一舉兩得,還欣賞了沿河美麗的風光,并且放松了心境,增長了知識,真可謂是收獲頗豐,期望以后能夠多到老家來幾趟。
這一次來,我也下定了決心,以后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光宗耀祖,把祖墳修得又大又漂亮,讓先人們為我而驕傲!
清明祭祖作文(七):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們一家照常回到家鄉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詩人杜牧說得真對,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細雨,可是并沒有掃我們一家回鄉下祭祖的興。因為爸爸說:“下雨‘水’指的是財,表示這一年我們一家將會財源滾滾。”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們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為下雨,所以路異常泥濘,很滑。可是我們還是堅持。來到墳頭,只見周圍到處長滿雜草,爸爸要我們一人拿一把鋤頭,鏟去雜草。做完著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擺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訴祖先自我的愿望,告訴你吧,我像祖先許的愿望是:今年期望能考上重點中學。
可是我明白,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經過自我的努力,應當實力加運氣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裝酒裝了滿滿的三杯,說:“讓他們喝醉點吧!”然后開始燒冥幣、汽車、麻將等,真是應有盡有啊!
燒完冥紙后,開始鞭炮了!“噼里啪啦……”鞭炮很響,震耳欲聾,媽媽說:“鞭炮越響,越有福氣!”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對祖先們說:“明年的今日,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安息吧!”
的確,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光不等人啊,同學們必須要捉緊時間,做好每一件應當做的事。
清明祭祖作文(八):
清明節是個傳統的節日。在老家有個上墳的講究。
這天,天氣陰沉沉的。我和老爸、老媽早早就出發開車趕往老家。高速路上各種車輛川流不息。我想:“他們是不是跟我們一樣祭拜祖先?”
回到老家只見爺爺早就準備好了上墳的東西。我,二爺、小叔、爺爺、老媽一同出發祭拜老爺。我們找到了老爺的墳墓,老媽和小叔用鐵鍬飛快的除去了墳頭的雜草。爺爺先拿出水果和食品給老爺獻在石桌上,又拿出老爺生前最愛喝的白酒。我們都跪在地上,爺爺在最前面給老爺燒了紙錢,最終把白酒倒在土里。期望老爺在天國有錢花有酒喝。修了墳我們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小雨,老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古人寫的真好!
清明祭祖作文(九):
清明節,我、姥姥、舅舅們一齊開車曲二阿公的墳前曲祭拜。車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顛簸著,忽上忽下。到了羊腸小道,我們下車行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林,蒼翠挺拔。忽然,我看見一座高大的墓碑在雨中佇立著紋絲不動。上頭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我不解地問:“姥姥,二阿公是革命烈士?”頓時,姥姥眼睛濕潤潤的,說:“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啊!你們必須要好好珍惜呀!”姥姥順手把菜擺放整齊,并倒上酒,然后點上香燭。一齊鞠了三個躬!
二阿公的事跡和姥姥的話將永遠激勵著我前進!
清明祭祖作文(十):
清明時節雨紛紛,絲絲縷縷,飄飄灑灑,如煙似霧的春雨中彌漫著祭奠和懷念親人的氣息。
清明節那天,我和老媽到桃花去給大姨媽掃墓,大姨媽是病逝的。天下著大雨,我看到樹木上的新葉,想到逝去的親人,他們再也看不到這生機勃勃的春天了,十分令我悲痛。老媽告訴我,大姨媽生前是十分疼愛我的,每當這時我心如刀割。我期望大姨媽在那個世界的另一邊的過得好,穿的好,睡的好,身體好,您放心,照顧好自我,我們給您買了吃的,用的,花的……您別不舍得,您永遠活在親人們的心里。
在親人的墓前,我們獻上鮮花寄托哀思,輕柔的春風帶著我們的思念,送向另一個世界。
清明祭祖作文(十一):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的送上自我的思念與敬意。這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回、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動力。
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人去給爺爺祭祖,爸爸開上車,把我們帶到墓地,我們都下了車,爸爸和媽媽把祭品都擺出來,爸爸鏟土,媽媽給我和姐姐點燃了香說:“去吧!給你爺爺上香去吧!”上完香以后我和姐姐就先回到車上去了。
慢慢的我想起了童年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天十分的黑,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妖精來了,下得我大聲哭喊,渾身發抖,這是,爺爺出現了,他堅定地對我說:“孩子別怕,有爺爺在!爺爺會打開妖精的。“從夢里醒來,爺爺正摟著我,我一頭扎進爺爺的懷里,放心的睡去。
我不時的想起來爺爺,爺爺的笑,爺爺的樣貌,我大聲的哭了起來,姐姐說:“不要哭了,細心鬼來抓你哦!”我嚇的躲到了姐姐的懷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年的清明節,春分拂面,陽光明媚,空氣中散發著花香,可是,我的心里卻下著雨,爺爺,你在天堂過的好嗎?愿您永遠安詳歡樂!
清明祭祖作文(十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想起這首字里行間都透著凄涼的小詩,我的心頭,總會劃過一絲莫名的哀傷,這哀傷會頃刻間煙消云散,可那留在心間的,卻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今年清明,天氣分外晴朗,可家里每個人的眉間都透露著與天氣不符的憂傷,因為我們要去緬懷我已逝去的爺爺。
車緩慢地開著,仿佛時間靜止在這一刻。半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墾利陵園,順著一條寂靜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著,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不知不覺,我們已走到爺爺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佇立,目不轉睛地看著墓碑上的字,那個名字,陪伴了我多少個春秋;那個笑容,給予我多少幸福;那個聲音,給了我多少鼓勵……
記得很久以前,爺爺告訴我,每個人都有離開的時候,當他離開的時候,叫我不要悲痛,他只是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里,是比人間還幸福的地方。當時,我笑著答應,卻沒有看出爺爺臉上的悲傷。可是此刻,我竟沒有辦法讓他再回到我身邊,叫我怎樣不悲痛。這漫長的等待,這無限的痛苦,像是一根針穿透了我的心,但一點兒也不痛,因為早已沒了知覺。不知什么時候,淚水浸滿了眼眶。等我回過神來,爸爸媽媽已為爺爺放上祭品,點了三炷香,之后我也畢恭畢敬地給爺爺鞠了三個躬,默默祈禱,祝他在天堂安心,歡樂!離開的時候,我又順著小路望去,覺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氣的,因為他們的家人來看望他們,他們遠在天堂,也不會孤單。
清明節并不是人們迷信鬼魂的存在而過的節日,而是為了對故去親人和烈士們的思念之情,這個節日把生者和逝者緊密的聯系在一齊,哪怕時間不長,也能夠表達那份悲傷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此刻,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祭祀者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濕漉漉的回憶。從此刻開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離去再說后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一次想起這首小詩,心中卻沒有了悲傷。
清明祭祖作文(十三):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是祭祖的日子。星期六那天我們一家照常回到家鄉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詩人杜牧說得真對,清明下了整整一天的牛毛細雨,可是并沒有掃我們一家回鄉下祭祖的興。因為爸爸說:“下雨‘水’指的是財,表示這一年我們一家將會財源滾滾。”
中午雨稍微停了,我們去祠堂拜完后,就上山了。因為下雨,所以路異常泥濘,很滑。可是我們還是堅持。來到墳頭,只見周圍到處長滿雜草,爸爸要我們一人拿一把鋤頭,鏟去雜草。做完著一些后便拿出祭品,擺在墓前。然后拜神,人人告訴祖先自我的愿望,告訴你吧,我像祖先許的愿望是:今年期望能考上重點中學。
可是我明白,光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經過自我的努力,應當實力加運氣才行。拜完后,便敬酒了,哥哥裝酒裝了滿滿的三杯,說:“讓他們喝醉點吧!”然后開始燒冥幣、汽車、麻將等,真是應有盡有啊!
燒完冥紙后,開始鞭炮了!鞭炮很響,震耳欲聾,媽媽說:“鞭炮越響,越有福氣!”一切做完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對祖先們說:“明年的今日,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安息吧!”
的確,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光不等人啊,同學們必須要捉緊時間,做好每一件應當做的事。
清明祭祖作文(十四):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的送上自我的思念與敬意。這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回、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動力。
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人去給爺爺祭祖,爸爸開上車,把我們帶到墓地,我們都下了車,爸爸和媽媽把祭品都擺出來,爸爸鏟土,媽媽給我和姐姐點燃了香說:“去吧!給你爺爺上香去把!”上完香以后我和姐姐就先回到車上去了。
慢慢的我想起了童年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天十分的黑,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妖精來了,下得我大聲哭喊,渾身發抖,這是,爺爺出現了,他堅定地對我說:“孩子別怕,有爺爺在!爺爺會打敗妖精的。“從夢里醒來,爺爺正摟著我,我一頭扎進爺爺的懷里,放心的睡去。
我不時的想起來爺爺,爺爺的笑,爺爺的樣貌,我大聲的哭了起來,姐姐說:“不要哭了,細心鬼來抓你哦!”我嚇的躲到了姐姐的懷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年的清明節,春分拂面,陽光明媚,空氣中散發著花香,可是,我的心里卻下著雨,爺爺,你在天堂過的好嗎?愿您永遠安詳歡樂!
清明祭祖作文(十五):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早早的坐著車回了老家,買好了黃表紙和紙錢,來到了祖墳。
來的祖墳后,我發現那里的風景很美,猶如人間仙境一般:在祖墳前的一片片土地上,種滿了綠油油的麥苗,在墳頭與墳頭之間的土地上長滿了嫩汪汪的枸杞苗,在對面河畔上,一叢叢金燦燦的油菜花顯得生機盎然,顯示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下了河堤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墳頭高高的新墳,那是我爺爺的墳,他去世已經一年多了,奶奶每每提到爺爺都要大哭一場,這一次要不是答應她過幾天再讓她去看一看,她必須會跟著我們去,攔都攔不住。
我和爸爸先把紙和紙錢分好,然后在每一個墳上都放了一些,我和爸爸給爺爺點著了紙錢,讓他明白,然后我就用鐵锨把土一點一點添在爺爺的墳上,媽媽摘枸杞苗,爸爸到每一個墳上去點紙錢,一時間白煙四起。
趁著用棍子撥紙錢的空,我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下我們的祖墳,發現有一些墳由于長時間沒有人添,已經差不多沒有蹤跡了,僅有一個略微高出地面一點的小土坡表示它還存在,而爸爸此刻的工作就是在給這些墳添土,期望以后誰要是來了,沒有什么事情,有空閑的時間,能夠給這些墳添一添土,算是積一點德。
過了一會兒,爸爸和媽媽已經摘過了枸杞苗,我一看,竟然有滿滿的兩大袋子,這一次來,我們不僅僅祭祖了,并且還摘野菜了,一舉兩得,還欣賞了沿河美麗的風光,并且放松了心境,增長了知識,真可謂是收獲頗豐,期望以后能夠多到老家來幾趟。
這一次來,我也下定了決心,以后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光宗耀祖,把祖墳修得又大又漂亮,讓先人們為我而驕傲!
清明祭祖作文(十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清明時節,人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的古詩,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今日是清明節的第二天,爸爸開著車載著我們回鄉下去祭祖。
回到鄉下,我們吃完早餐后,還顧不上休息,就拿著所有拜祭的東西,便一齊上山祭祖去了。
大約走了一小時,我們來到了拜祭先人的地方。但一眼看去,山上到處是雜草和小樹。于是大家都放下東西,叔叔拿著鐮刀把那些雜草割掉,爸爸和爺爺則拿起鋤頭使勁地鋤,把那些小樹和雜草連根鏟掉,我和媽媽也卷起袖子把雜草一根根地拔掉。
大家分工合作,使勁地干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最終把雜草都清理干凈了。之后爸爸和爺爺鏟了很多草皮,我們輪流把草皮放到山墳上,把山墳弄好,然后放上拜山紙,最終用草皮壓著,總算弄好了。
接下來就是拜祭,我們把祭品放在墳前,爺爺拿出蠟燭和香點著了然后分給我們,讓我們分別磕頭拜祭,然后把香和蠟燭插在墳前,我們還把許多的紙錢放在蠟燭上,用火點燃,讓祖先也用得上錢。媽媽一邊拜祭一邊喃喃地說:“祖先啊!你必須要保佑她的學習提高,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之后爸爸放了一串大的鞭炮。祭拜完后,爺爺他們滅了火,把一切都整理好后,我們就提著籃子下了山。
清明祭祖給我們留下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所以,每年清明節祭祖的情景都讓我難以忘懷。
·?·
·?·
·?·
·?·
·?·
·?·
·?·
·?·
篇4
根據安排,現就XX鎮科技宣傳文化信息服務中心2018年來工作情況小結如下。
一、2018年工作開展情況
(一)春節期間的工作。一是完成集鎮春節氛圍營造,懸掛燈籠近200組,節后進行拆除;二是開展春節送文化活動,主要是配合區文廣局開展送文化下鄉,義務寫春聯等活動;三是鼓勵以村為單位開展春節文化活動。春節期間,XX村、XX村、XX村組織開展了活動,我單位分別給每村3000元活動經費補助。
(二)文化活動開展情況。一是清明節期間,組織干部職工開展掃墓活動;二是開展“鄉風文明 移風易俗”文藝展演。根據黨代會和人代會關于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精神,文化中心立足自身實際,組織全鎮各村文藝隊歌舞的形式開展鄉風文明宣傳,并于5月19日在XX村中十廣場開展“鄉風文明·移風易俗”文藝展演活動,各村共14支文藝隊參加演出,共發放倡導鄉風文明宣傳資料300余份。同時為禁毒宣傳工作搭建平臺,當時的禁毒宣傳效果明顯;三是端午節期間組織全鎮各村居文化干部“經典誦讀”活動,13個村(居)派人參加。四是開展禁毒宣傳文藝演出。6月26日,在集鎮農貿市場牽頭組織6.26國際禁毒日文藝宣傳及演出活動,配合鎮綜治辦開展禁毒宣傳活動。五是開展書法交流活動。7月20日,組織轄區書法愛好者10余人在文化中心三樓會議室開展書法交流活動,并建立微信群,通過網絡不定期網上交流活動。六是組織參加“愛心XX”旅游文化節系列活動。選派人員參加“全民共唱”比賽獲得二等獎;選送20余件書法繪畫作品參加“全民共賞”,獲得1個優秀獎;選送14人的詩歌、散文參加“全民共贊”,其中獲得1個二等獎,3個優秀獎。七是開展中秋國慶期間文化活動。9月22日至29日,利用“勝境百花”微信平臺開展慶中秋迎國慶線上猜謎活動,共計投入資金2000元,近600人參加線上活動;9月28日,在XX文化廣場開展慶中秋迎國慶暨送文化入村文藝演出,受眾500余人。八是配合區委群工委開展“社區小舞臺、百姓大圓夢”文化演出。12月13日,由區委群工委主辦,XX村黨支部、村委會主辦,鎮文化中心和綜治辦協辦的“社區小舞臺、百姓大圓夢”文藝演出在XX村文化廣場開演,10余支文藝隊參加演出,受眾500余人。
(三)文化挖掘及文物保護。一是關于“XX花燈”的傳承。2013年,XX花燈成功申報為XX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文化部門相當重視,但花燈的傳承在當下比較艱難。目前正在和XX文化公司開展合作,將XX花燈曲目開展記譜整理,主要是改變過去以口授為主的傳承方式,為下一步包裝提升奠定基礎。用好區文廣局劃撥的“XX花燈”挖掘包裝經費,深化和XX文化工作的合作,重點做好《莊稼古兒天》、《娘教女兒》、《繡香袋》等曲目的包裝、錄音、視頻等的制作,同時完成花燈曲目系列記譜并編撰成冊,為全面挖掘包裝、創新提升花燈歌舞藝術奠定基礎。目前,完成電子曲譜近30曲。二是完成XX寺的維修。XX寺列入國家“三五”文物普查名錄,是XX鎮重要的文化記憶。XX寺圍墻地基下沉、圍墻開裂,區文廣局劃撥專項文物保護資金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累計投入資金近8萬元完成維修,更好地保護好XX鎮境內唯一列入名錄的文物。
(四)創文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一是創文工作。根據區文明辦安排,按時限報送創文工作推進情況,完成第一季度工作自查。二是陽關黨建(思想陽光部分)工作。加強思想陽光建設,按照要求推進思想陽光工作開展,全鎮共有17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全年累計開展講習活動300場次,受眾9000余人次,同時及時將講習活動開展情況以信息的形式報區委宣傳部,順利前三季度陽關黨建(思想陽光部分)工作。同時按照有關要求開展好道德講堂活動。三是完成XX鎮“樹典型、聚能量、促文明”工作方案的制定,通過不斷努力,實現了在各村(居)選樹一批在文明衛生、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等方面的先進典型,為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凝聚正能量。目前完成315戶文明家庭申報的評審,評審結果正在由正在由評審團成員單位開展會審,預計260余戶通過評審,選樹典型的23戶文明典型正在開展事跡材料撰寫。三是為各村農家書屋充實了一批圖書。協調上級部門及新華書店,分兩次投入資金近10萬元,為1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添置了一批圖書。四是投入經費6萬元完成XX等6個美麗鄉村建設點宣傳欄的制作安裝。五是投入經費12萬元,用于XX文化廣場健身器材安裝和XX文化廣場的平場。六是投入經費6000元制作宣傳廣告為轄區22個公廁進行安裝,目前已完成。七是投入經費6000元,在鎮域內合法的宗教場所制作安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廣告。八是完成2018年創文系列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上報,同時按照點位迎檢要求完成創文迎檢實地查看相關工作。九是開展鎮文化中心內部提升,順利迎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我鎮語言文字工作的督查。
(五)宣傳工作開展情況。一是信息報送。截止目前完成信息報送160余期,其中區政府門戶網站采錄100余條,23條信息獲《XX日報》等刊錄。全鎮重點工作及重要會議等相關信息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每周推送信息在5至8條。二是積極協調區新聞中心、電視中心到XX鎮挖掘宣傳素材,截止目前,XX新聞播出涉及XX鎮新聞、視頻等共計20次。三是配合宣傳部制作完成“改革開放40年成果展播”有關材料,并在XX電視臺有關欄目進行了展播。
(六)體育和旅游工作。一是完成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申報、立項、預算評審,目前項目已經啟動建設。二是結合旅游扶貧工作開展,完成全鎮農家樂基本情況初步摸底。截至目前,鎮域內農家樂共有90家(其中:正常營業的由65家,正常營業的65家中,證照齊全的9家,證照不齊的有25家,無證的34家),主要分布在XX等沿湖村落。擁有住宿床位的共有39家,共有床位數641張,直接帶動就業人群共計127人。三是積極選派旅游從業人員參加區級培訓。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我們根據要求積極派員參加鄉村旅游行業培訓。目前共派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25余人參加區文廣局鄉村旅游行業從業人員培訓,其中2人為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
(七)其他工作。一是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積極支持全鎮大扶貧工作的開展,派出干部駐村,落實黨委抽調人員參加大扶貧的任務。二是落實包村工作,積極參與XX村低保提標、貧困戶錯識別及漏識別等工作開展。三是配合做好宗教政治管理工作。
二、2019年工作打算
(一)完成鄉鎮農體工程建設。目前,鄉鎮農體工程已啟動建設,力爭在2019年上半年竣工投入使用,盡早給集鎮群眾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
(二)其他常規工作。一是繼續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按時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強化文化潛移默化的功能,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積極作用。繼續做好創文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計劃開展“XX之聲”鄉村十大歌手評選;邀請省內有實力的詩人創作系列朗誦詩歌,盡可能搬上舞臺進行演出。二是按照要求開展好體育和旅游相關工作。三是繼續做好陽光黨建(思想陽光部分)工作。四是繼續做好宣傳工作,整合好單位人員力量,最大限度地強化XX鎮各項工作的對外宣傳,為提高XX鎮的群眾認同和社會各界的知名度貢獻好部門力量。五是繼續按照要求做好包村工作。六是按時限完成黨委政府安排的臨時性工作;統籌搞好單位內部財務,后勤,辦公室文化提升,干部職工思想政治建設工作。
篇5
重視、適應和用好“互聯網+”是職業教育的時代命題,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在“互聯網+”理念的引領下借助網絡平臺加強中職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借助數字化資源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借助互聯網拓展延伸來豐富中職生的語文素養。這樣,我們的中職語文才有“鮮活力”,我們培養的中職生也可以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來自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上奪得冠軍一事,經互聯網加熱、傳播,再一次把社會公眾討論焦點聚集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繼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從“教育+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一個簡單的順序變化,卻透露出互聯網在教育領域地位的轉變。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如何在“互聯網+”理念的引領下,改變以往在講學過程中錯誤地忽略掉學科中的傳統文化知識現狀,改變傳統的學校教育,讓“互聯網”與“中職語文”來一次美麗的相遇呢?筆者進行了探索研究,總結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中職生人文知識的學習
現代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基本上離不開網絡,據調查統計我們的學生每天花在上網的時間超過2小時,每一個學生都至少會有一個騰訊QQ號碼,每天“掛號”,他們熱衷于發表說說、日志、微博,喜歡也特別在意別人的評論,而且跟帖也很快,動態更新迅速。每個學生所在的班級都會有一個班級交流群,喜歡在群內交流。筆者曾經與所任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在騰訊QQ成為好友,并且建立一個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間發表關于學生課堂表現或者當天心情的說說,學生就發表了一大串的評論,他們也在乎筆者對他們的回應。所以,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把熱門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為教育交流平臺,實施語文教育教學行為,助推中職語文課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在自己QQ空間發表說說:“中秋節的月亮到底多少錢?”然后,配圖苦惱的樣子、抓狂的樣子。學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說一百,有說無價,有說一萬,有說十六元……教師接著可以再發表說說:“明月幾時有?小二,能給我來一個咸的方的月餅嗎?”然后,學生的回答也是花樣百出,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評論、對答,在一問一答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往文學常識的方向思考、討論。當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聯網查詢,例如查詢中秋節與哪些人物有關,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有哪些描寫中秋節的詩歌、歌曲,等等。
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已經借助互聯網把課堂內容很好地預習了,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有了前期對知識的接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前五分鐘開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館”充分展示,學生也非常樂于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猜燈謎活動,達到師生交流、互動的目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里,語文教師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學生學習起來非常“投入”,幾乎“陶醉”,這樣的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在快樂的氛圍中自覺地習得語文相關知識,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三、借助數字化教學資源,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
P者所在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圍繞課文,教材的主編們精心設計并開發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并且根據需要分別組合成助教光盤、助學光盤和網絡平臺等。網絡平臺上,教師可以了解中職教學動態、教材信息,學生可以進行網上學習、下載教學資源和提問。
為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詩歌內蘊,教師可以廣泛地借助數字化資源。例如,教師要想引導學生理解《將進酒》中詩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氣勢,借助助教光盤里已有的資源,對詩人的簡介、詩歌寫作背景、詩歌的意境有詳細的說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整個設計以圖像、動畫、符號等相互配合,輔以文字說明和動聽的音樂,還有聲情并茂的朗誦,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注重詩詞的誦讀,俗語說,“詩讀百遍,其義自見”。數字化手段可以呈現多種誦讀視頻或者音頻,讓學生進行比較,自由選擇范本進行模仿、練習,最終熟讀。學生更可以在美妙圖片的互相轉換中產生共鳴,進入音、畫、字創設的氛圍里,以此融入到詩人當時的情景中,這樣定能從中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和奧妙。
教師課堂演示完畢后,學生進行自我消化、理解,這時學生可以借助助學光盤或者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深入學習。數字化資源形聲結合,學生在自作過程中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對知識記得快,且記憶時間較長。
四、借助互聯網拓展延伸,豐富中職生的語文素養
文本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是開展對話的主要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每個單元編寫好的文學常識內容選取詩詞,選取里面最經典的,配上相應的美圖,讓學生在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上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筆者有時在個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詩詞來表達個人心情或者對自己的勉勵,有時會轉發或推薦古典詩詞鑒賞,加上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點評,把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悟分享給學生,學生不明白的話就會主動利用互聯網搜索出詩詞的出處。另外,筆者推薦學生關注人民網、青年文摘、讀者、廣東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微博,要求學生也關注傳統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結合本地實際多關注鄉土文化的發展,假期還布置學生必須轉發關于古典詩詞閱讀的微博,這樣逐步引導學生關注乃至喜愛上古典詩詞,進而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同時,教師可以開設一些關于讀詩、寫詩、賞詩為主題的活動,活動的地點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交流群里,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提高自己閱讀、理解和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時,我們要利用廣闊的語文教育資源,進行拓展延伸。如學習完《我的母親》,可以讓學生查閱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親嘗湯藥”“蘆衣順母”“懷橘遺親”“臥冰求鯉”“扇枕溫衾”等,也可以讓學生查閱大量的關于描寫母愛的歌曲和詩句,強化學生熱愛母親、孝順母親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個孝義之人;學習完《林黛玉進賈府》,可讓學生去瀏覽《紅樓夢》;學習完《靜女》《采薇》可讓學生去研讀《詩經》中的其他名篇;學習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讓學生去觀看、研讀《水滸傳》。
通過拓展延伸性閱讀,可以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知識更加豐富,從而把語文課中孤立的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納入到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篇6
二年級的學生對于端午節的認識僅停留在龍舟賽的熱鬧場面上,而對端午節的其他知識卻了解甚少,因此我們需要引導他們用多種方法和途徑收集資料,更全面地了解這個傳統節日。此外,對于團結協作的意義以及拼搏進取的精神,學生理解也不夠深刻,更多停留在團結就能取得好成績這樣一個認識水平上。
【目標定位】
(一)情感態度: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體會團結協作、努力向上的快樂,體驗到團結合作、拼搏進取的精神。
(二)知識技能: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相關風俗活動,訓練通過上網搜集、訪談長者等方式來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三)過程方法:體驗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學會協作。
【教學重難點】
讓兒童在賽龍舟的活動學習中培養觀察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體驗團結合作、拼搏進取的意義。
【資源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準備關于團結合作的兒歌;一把已用過的、洗干凈的衛生筷
【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先后顯易難,近遠循認知、深淺如階梯、表里能互補、知行可銜接”為基本原則,秉持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以多元和多層體驗為核心,以學習方法的指導為課堂明線,以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及體會團結合作的意義為暗線來展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課,體驗激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猜個謎語。請仔細聽:四角尖尖繩捆葉包,餡兒白白賽過銀糕,每年端午節日一到,解繩脫葉細細咀嚼。打一食品。
生1:粽子。
師:對,就是粽子。(出示粽子的實物),粽子一般什么時候吃呢?
生1(接著回答):端午節。
師:這節課讓我們走近端午節,學習13課《賽龍奪錦》。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都喜歡猜謎語。通過猜謎語激趣,讓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法體驗,了解節日
師: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說起傳統節日,我們并不陌生。我們以前還了解過幾個節日,如一年級上冊(課件顯示)有——
生:《熱熱鬧鬧過春節》。
師:一年級下冊(課件顯示)有——
生:《歡樂的元宵節》。
師:你們學會了用怎樣的方式來了解傳統節日呢?
生1:看課外書。
生2:上網搜索。
生3:詢問大人。
師:現在我們就采取上網搜索的方式來學習。我給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了紙質的學習包。老師把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初步處理,分為端午節的傳說、風俗、活動、食物、文化五個方面(貼卡片)。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來學習,待會兒把你感興趣的內容與大家交流交流。
(六個學上臺領取資料包,分組合作學習知識。)
師:哪個同學愿意與大家分享你的學習所得?
生1:人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讓水中魚鱉吃他的尸體。(師相機正音)
師:你真會處理信息,能挑重點來說。
生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他關心國家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由于朝廷腐敗、國家山河破碎,屈原遭奸臣陷害。他悲憤難忍,憤而投汨羅江自盡。
師:我這兒也有關于屈原的資料,我想讀給大家聽聽。(師交流課本上屈原的有關資料)好,咱們繼續交流。
生3:端午時懸掛菖蒲、艾草,插柳,抹雄黃酒,都是為了避邪驅惡。民間還有掛鐘馗像的習俗,也可能與端午節祛邪除祟有關。
師:學以致用!你能在短時間內把資料縮減成一兩句話來說,真棒!
生4: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師: 我欣賞你把剛拿到的資料讀得這么流暢!
生5:端午節的風俗有沐蘭湯、飲雄黃酒、祛五毒,有的地方還有有趣的“躲端午和端午雨”。
師:風俗不少呀!
生7:古時候人們在端午節還玩斗草的游戲,武斗玩拔根,文斗對花名。
生8: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師:你說的和健康很有關系,大家要記牢了。
生9: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有避邪的意思。
師:剛才的學習資源包同學們可能沒全部看完。告訴大家,這些學習資源包主要來自于這兩個網站。它們分別是“吃喝玩樂話端午http:///2010/duanwu/”和“我們的節日端午節http:///zt/duanwu/dwtj.htm”。(課件出示網頁)我已經把網址打印下來,發給你們,回家和家長一起去慢慢瀏覽,好好了解這個傳統節日。(分發網址)
師:有一繪本,把你們想要了解的內容畫得很美,串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是書的封面(課件:繪本《傳統節日》封面)。一看這個標志(標簽)就知道是圖書館借來的,圖書館也是我們同學們學知識的好地方。
師:這本書介紹了好幾個傳統節日,有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等。請你們分別推薦一個男生和女生來講。
生:接龍講述故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對學法進行體驗,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視頻體驗,感受精神
師:(張貼龍舟圖)讓我們也來感受這激動人心的場景,一起看一段賽龍舟的錄像。
生:觀看視頻
師:看了賽龍舟,再仔細觀察這份賽龍舟的手工制品(師手捧“端午賽龍舟”的手工制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有人專門在船上擂鼓,這樣可以使他們劃船的動作一致,就像我們原地踏步時喊“一二一”一樣。
生2:他們劃船的動作很整齊、一致,會合作。
師:請你把“合作”一詞寫在黑板上。(生板書:合作)
生3:他們都朝同一個方向劃,很團結
師:請你把“團結”一詞寫在黑板上。(生板書:團結)
師:老師曾經參加過東莞萬江龍舟文化節,親眼目睹了賽龍舟時激動人心的場面,我深深體會到只有動作整齊、團結合作才能在賽龍舟中獲勝。(師手指板書)
師:人們把端午節的賽龍舟活動編成了一首詩歌,大家自由讀一讀(生自由讀詩歌)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生1:五月五,是端午,江河上響起龍舟鼓 / 咚咚咚,咚咚咚 / 鼓點穿越歷史震千古 / 尋找屈原的詩魂,抖擻華夏的精神 / 啊!龍舟鼓,聲震山河,萬眾鼓舞!
師:聽你朗讀,我仿佛聽見了令人振奮的鼓聲。哪個小組來讀讀?(小組讀詩歌)
師:我也想讀給大家聽聽(范讀)。
師:咱們翻開課本第58頁一起整齊地讀讀。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看賽龍舟視頻,幫助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基礎上強化真實的體驗,繼而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來引導學生對端午節賽龍舟活動有更深的認識,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強化對龍舟精神的理解并加以內化。)
四、活動體驗,內化精神
師:人類懂得要團結才能在比賽中獲勝,那動物們是否也明白這個道理呢?美麗的小天鵝(拿出手偶)邀請我們到動物王國去參觀游覽,讓我們乘上時空列車出發吧!(播放音樂《火車開了》)
師:瞧,前面飛來了一群大雁,它們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真整齊! 你們知道大雁為什么要排成整齊的隊伍嗎?
生1:我讀了課外書,知道有了領頭雁,后面的大雁飛的時候就少了很多阻力,輕松很多。
生2:它們白天飛翔要消耗體力,晚上休息時還得提防獵人的槍,所以大雁飛行時互相幫助,晚上輪流放哨,這樣,就能順利飛到南方了!
師:看來團結合作是大雁生存的關鍵,我們繼續前進吧!
師:大家快來看,這兒有一群小螞蟻正在扛大青蟲呢!見到這情景,你們有什么問題?
生3:螞蟻個子這么小,怎么能搬得動這只大青蟲呢?
師: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4:螞蟻的個子的確很小,單靠一只螞蟻是不可能把大青蟲搬回去的。但是一大群螞蟻團結起來,就能把大青蟲扛回家去。
師:哇,你了解的知識可真多!螞蟻能借助集體的力量做很多了不起的事!看來團結合作是螞蟻成功的基礎。我們繼續前進吧!
師:咦,天鵝他們出了點意外,車掉到了湖里,正在這兒拉車呢!
師:你們這樣拉,怎么拉得動呢?誰來教教他們?
生:你們應該朝著同一個方向走,勁往一處使,才能把車拉動呀!
師:聽,它們在謝謝你們呢!
師:小天鵝為了謝謝你們,給我們班送了兩本動物寶典做禮物,里面是動物中團結合作的典范。(課件出示故事書封面)一本是《不萊梅的音樂家》,想當音樂家的驢子、狗、貓、公雞團結合作扮成怪物嚇跑了強盜;一本是《女巫掃帚排排坐》,小貓、青蛙、貓組成一個可怕的怪物嚇走大惡龍,救了女巫。想看嗎?
生(齊說):想看!
師:書少人多,小天鵝建議我獎給最會團結合作的小組,那就臨下課再見分曉吧。
師:動物們都懂得團結在一起能戰勝所有的困難,可見團結合作非常重要。我們來做個實驗,老師有些用過的衛生筷,誰能把這根筷子折斷?(一名學生上臺折筷子)
師:兩根誰還能折斷?(請生2折筷子)
師:四根誰能把它折斷?(請生3嘗試折筷子)
師:一把筷子誰能折斷呢?大家都不敢嘗試了,我請個子最高大的同學來試一試。(請生4嘗試折一把筷子)
師:為什么一根筷子這么容易就折斷,而一把筷子卻折不斷了?
生:一根筷子很脆,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很結實。
師:對呀,筷子抱成團力量就大了,這個道理,在我們語文課有一首兒歌《識字5》也是這么說的,一起復習復習吧。
生:(齊讀)
人心齊,泰山移。人多計謀廣。柴多火焰高。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
樹多成林不怕風,線多搓繩挑千斤。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和感悟“團結合作”的意義。因此,采用了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以及折筷子的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團結合作”的力量。同時還結合語文科的教學內容,從而徹底打破了分離獨立的傳統學科教學理念,促進課程的整合。)
五、聯系生活,深化體驗
師: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哪些事情也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完成呢?請先看看大屏幕然后在小組里說說。(課件出示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圖片,學生看圖交流)
生1:我們值日的時候要團結合作才能把教室打掃干凈。
生2:拔河比賽也要大家一起用力,團結是勝利的保證。
生3:出墻報也需要團結合作,負責畫畫的、負責寫字的都要考慮版面美觀。
生4:小活動需要合作,大事情更需要合作!“神舟7號”的成功發射是成千上百個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更是他們齊心協力、分工合作的成果!
生5:玩游戲也需要相互配合。
師:同學們,其實你們剛才的小組討論也是組員團結合作的表現。
師:我覺得這兩個小組很會團結合作,我把小天鵝的禮物獎勵給他們。聰明的你們肯定會運用今天學到的本領讓每個同學都享受到這兩本書,好嗎?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借助圖片來喚醒學生有關生活的回憶,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再次體驗,深化感悟,繼而更好地為學生導行。)
六、總結升華,延伸體驗
師:時間過得真快,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呢?
生1:我知道了吃粽子要有節制,睡前要少吃。
師:你聽得真仔細。
生2:我了解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我愛過端午節。
生3:我認識了愛國詩人屈原。
生4:我知道很多動物都會團結合作,螞蟻、大雁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生5:我很喜歡《傳統節日》那本繪本,我喜歡過節。
生6:我很期待看《不萊梅的音樂家》。
生7:天鵝他們拉車不團結,不朝同一個方向,才會拉不動。不團結什么事都做不好。
師:我們這節課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端午節的有關知識,希望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團結合作完成一份傳統節日的手抄報,把今天學到的團結合作的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
篇7
【關鍵詞】 語文教學;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22-0025-04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備受關注。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著基礎性、理論性、實踐性的探討和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美中不足的是關于民俗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利用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校教育中也忽視了對人的精神養育有著重要作用的民俗文化這一重要內容,這就造成了學生語文素養的不均衡現象。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有它本身的教育意義和價值。《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資源” ,還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利用和開發”。
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民俗資源,有意識地挖掘教材的內涵,從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尋找世人驚嘆不已的民俗文化資源,以之為載體,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教育核心,使學生吸收其中有益的精神營養,并變為自己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
一、語文教學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的必要性
作為文化教育的傳播者,我們都深知語文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它不僅是一門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化知識的課程,更是一門培養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氣質、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課程。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突出其人文性。它所涵蓋的意義相當寬泛,從現代意義上講,“人文”主要是指人類在社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人文素質教育,旨在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人類優秀的人文成果被內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修養,從而成為維系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
民俗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內容豐富,趣味盎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嵌入”這方面的教學,無論是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他們的知識面,還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古老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都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現狀是我們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知識了解甚少。據筆者對自己所教學生的調查來看,他們知道西方“情人節”的浪漫,卻不怎么了解中國“七夕節”的傳統;他們想盡各種辦法去歡度西方的“圣誕節”,卻不知道該如何度過一個快樂且有中國“年味”的“春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如此描述自己重陽佳節的思親之情,但是,現在的學生卻很少有人知道重陽節不僅是尊老的一種表現,而且還有登高、插茱萸等習俗。
學生民俗觀念的淡漠、民俗知識的匱乏,其主要責任應該在教育工作者身上。在大家共知的教育模式下,為了在應試教育這塊“戰場”上取得“戰績”,大部分教師長期將教學中心放在字詞積累和段篇分析上,很少體現語文學科人文素養培養的特點。即使有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更多的是因襲了孔夫子的思想,把教導學生“明人倫”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因此也就談不上去思考挖掘由民眾創造和享用的民俗文化資源了。
一個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讓學生一輩子記住自己的語文課的好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文學,根本不是為了幾年后從學校畢業時復述他背熟的東西,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我們應該將語文教育的營養內化為學生的人格,這樣語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在這方面,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其自身的優勢。
作為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民俗文化不僅是人們世代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積淀、產物,而且也是這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認知方式、生活理念的反映。民俗學者陳勤建指出,民俗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的行為特征絕不是某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民族難以磨滅的民族印記,它的內容涉及到人格的塑造、心緒的情結、色彩的喜好、圖騰的對象,它如同人類身體中的DNA,留在我們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整個歷程中。它通過潛在的作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而每一代人在接受上一代的影響時,無論是接受、修正還是舍棄,都是主動、自覺的。人們在延續、發展民俗的歷程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燦爛主線。
因此,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的中國民俗文化,應該成為語文學科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資源,應該強有力地“嵌入”中學語文教學當中。
二、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的案例與體會
1. 從“禮”教起,課堂顯露生機。通過研究文獻,筆者了解了“民俗”的概念,并認識到先有民俗文化,后有高雅文化,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源頭。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說“歌、詩、詞、曲,我以為原是民間物,文人取為己有”。因此,對“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教育,首先是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弘揚”有了深刻認識,并開始有意識地搜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知識的篇、段,以期從民俗角度找到理解教材的新視角。
一節作文課上,要求學生以說“禮”為題作文,學生的思路被卡住了。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禮”的意義和內涵呢?筆者想起了《觸龍說趙太后》中對"趨"行細節的描寫,對學生進行如下啟發:
我國是禮儀大國,這一點在古人對舉止言行做的具體要求上就可看出來。古人比較重視步行,對特定場合中走路的速度、步形、體態都有較為明確的劃定和區別。《觸龍說趙太后》描寫觸龍見太后時的情景說他“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在太后氣頭上去見她,“遵禮”是法俗的需要,“尊敬”是交往的基礎,觸龍雖慢慢挪動腳步也做出快步走的姿勢,這既是顯示遵從君臣之“禮”又是表現對太后的“尊敬”,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對太后的勸諫獲得了成功、小禮節就這樣反映了人物的大智慧。
接著,由此生發,讓學生結合現代社會生活需要去深入思考與人交往應遵從的禮儀規范:公共場所慢步輕聲,約人見面遵規守時等,這是一個人高尚人格的表現,也是弘揚禮儀之邦的文化傳統、營造和諧社會環境的必需。這節課,不僅指導學生打開了作文思路,而且引起了學生對生活的關注與思考,對他們養成審視歷史和現實的睿智及洞察力也大有裨益,更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民族凝聚力。
2. 說“氓”解“雀”,發現深層意義。成功利用《觸龍說趙太后》中趨禮的解讀,嘗到了民俗教育的“甜頭”,促使筆者下決心引導學生挖掘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民俗內涵,更深入地尋找民俗教育的意義。特別是說“氓”解“雀”的過程,更加深了師生對教材的理解、形成了師生對中華文化的新認識。
說“氓”――講《氓》一詩,抓住女主人表示“婚嫁隨俗”的幾句,將其與下文表示決裂的誓言對比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對人物性格有了整體的把握。
先是“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語言溫和委婉,雖已私下定情,因為無“良媒”不得不把婚期推遲,這是一個多么守禮遵法的女子!對“媒妁”之俗的順從,一方面讓我們看到自古以來中國婚俗中“媒”的重要,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女子溫和柔順的人性之美。然而,這樣一個和順溫婉的女性,面對“二三其德”的男子,毅然發表了與之決裂的宣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前后兩段描寫鮮明地反映了女主人溫柔而又堅強的立體性格,顯出了《詩經》人物刻畫的成功之處。
解“雀”――了解《孔雀東南飛》所反映的漢末的民俗,同樣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人情美,從而受到感情的陶冶。
“七夕”和每月十九(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劉蘭芝和小姑話別時說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的離別話語實際展現了難舍難分的姑嫂情,這種真情融在民風習俗中充盈著淳厚的人情味,教學中滲透諸如“牛郎織女”一類民俗故事,既可以增強語文課的知識性和趣聞性,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3. 灞橋一 “柳”,引發考題尋“蹤”。在緊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面對高考必考的詩歌鑒賞題,學生往往產生畏難情緒,卷面上的8分會因種種原因而損失過半,甚至全部丟失。而導致學生讀不懂作品或答題出現失誤的原因,正是學生民俗知識的欠缺。如柳永《少年游》一詞“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針對這首詞的理解,筆者做了學生閱讀情況統計,結果發現,24人中只有一人認為“詞以景起,總攬灞橋全景,‘風物’句緊承首句拓展詞意,將現實的故國之思與歷史的興亡之感交織”這一理解是不對的,此題的正確率僅為4%。當問到選對了答案的學生為什么這樣理解不正確時,他又只能回答詩中寫的不是“故國之思”,至于為什么不是就只有“跟著感覺走了”。
其實,只要學生只要稍微了解一點灞橋折柳的習俗,就能知道灞橋與折柳是別離的象征,再聯系“風物盡前朝”即可理解這首詞抒發的應該是作者在傳統離別場所與友人別時的離愁別恨和懷古傷今之情,表達的應是悲愁與離愁、羈旅與感昔的雙重惆悵,而非“懷念故國”之情。可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淀,因而也就抓不住作者從折柳送別著想,專寫離愁的主旨。更無法想象作者“想年去歲來,多少離人在此折柳贈別,楊柳屢經攀折,纖細輕柔的柳條竟至‘憔悴’”的感傷了。
此時,筆者才真正意識到對“灞橋”“折柳送別”這些古民俗知識的理解程度是怎樣地制約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向往的師生互動、生“思”如泉的理想教學境界與學生知識現狀出現了多么大的反差,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由此,筆者進一步意識到在古詩鑒賞教學中必須加強民俗知識的教學,并帶領學生“補”做高考題,尋找民俗蹤影,體會民俗知識的“鑰匙”作用。
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以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為材料、2005年的高考重慶卷以高適的《塞上聽吹笛》 為材料命題,就“此夜曲中聞折柳”和“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等句提問,或從“折柳”問起,直奔民俗主題,或從“梅花、關山”隱藏民間樂曲的蹤跡(《關山月》原為漢代反映征人思鄉報國情感的《鼓角橫吹曲》,它與后世琴曲《關山月》都富有濃厚的北地音樂風味。《梅花落》則是南朝至唐間較為流行的笛曲)入手,如果學生對兩支曲子略知一二,就會發現此題與《春夜洛城聞笛》的閱讀都把民族樂曲知識作為解題的切入點之一。學生由此明白,多了解一點民俗,對提高古詩閱讀能力大有好處。
再比如,高三年級進入11月考以后,頻繁的講題與做題,學生會逐漸感到疲勞,此時,根據詩歌鑒賞題目的需要,適時滲透民俗故事、趣味性常識,會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讓他們暫時從疲勞中解脫。
有套試卷,以姜夔《淡黃柳》一詞為材料命題并加如下注釋:“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
這首《淡黃柳》詞是姜夔寄居合肥寫的,作者寫這首詞的目的是“以紓客懷”,從做題情況看,學生對這一點不難理解。他們感興趣的倒是半吞半吐的注解后面的內容――為什么三天不生火?而這正是寒食節這一節日的來歷。
筆者抓住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繪聲繪色又飽含感情地講述了介子推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流亡出走,介子推一直追隨著他。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后,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悼念介子推。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這就是“足下”一詞的出處。從此,插柳枝,吃寒食,不動煙火,就演變成了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足下”的故事,演變成了足蹬柳木蕩秋千的習俗。
聽了這段故事,學生們被其中人物的行為打動了,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忠誠、重情重義的優良品質以及渴望清明盛世的傳統文化精神。這堂課是利用民俗知識促進是個教學實踐中的進行的一次知識拓展與情感教育成功的一例。它使我意識到,只要肯挖掘,民俗知識背后定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寶庫。而這些民族精神如同血液一樣伴隨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發展汩汩流淌至今,甚至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仍然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4. 從節令習俗的描寫中,解讀作品的主題思想。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對民風民俗的相關內容已有所關注,在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方面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尤其是把節令民俗納入語文學習的視野,讓學生能夠了解華夏各民族豐富的風俗民情,為學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奠定了基礎。
在魯迅的《祝福》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這一特定的節令描寫中。第一次是描寫魯鎮年終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中的好運氣”,以便他們過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的卻是像祥林嫂這樣的女人,預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參與“祝福”的權利。為爭取這一權利,祥林嫂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得到的仍是“你放著吧,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她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聲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慘象與“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祭祀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化了舊社會吃人的本質,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真正原因。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記錄了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更揭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另外,高中語文教材中入選了《邊城》和《紅樓夢》的部分節選(《林黛玉進賈府》)。《邊城》中端午節劃船、捉鴨子熱鬧非凡的情景,充滿神秘的月光下男女青年賽歌定情的民俗描寫,將湘西古老的邊城富有地方特色的節令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悅其情。而作者則通過這些,贊美了邊民純樸善良的心靈,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紅樓夢》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寫賈府中主要人物的出場的服飾、不同節令熱鬧的宴飲場面和豪華的布置,表現賈府地位的顯貴、生活的奢華,與最后賈府的衰敗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封建社會定會滅亡的歷史必然。
三、反思及結語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作品涉及到一些傳統的民俗風情,它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如果能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好這些民俗資源,不僅能幫助學生排除理解文本的障礙,提高學生的民俗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能發揮其在語文教學和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挽救許多目前正在日益消失的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8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由來、寓意和習俗,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策劃相應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幼兒園中秋節主題活動方案2021最新,歡迎大家來閱讀。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1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通過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體驗分享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過節的快樂。
活動形式:班級集體活動
活動內容:介紹中秋節、故事、兒歌、各類游戲等。
活動時間:20__年_月_日
環境創設:
1、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
2、懸掛燈籠,水果圖案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3、展示幼兒在節前觀察月亮、繪制出的“月亮變化冊”。
(事先發放記錄單)。
區域活動:
1、繪畫:提供水果圖片,供幼兒繪畫——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兒制作月餅。
3、美工:提供各色彩紙、膠水、繪畫筆供裝飾節日的燈籠。
4、制作燈籠:運用空瓶子、彩色膠帶、色紙、粘貼素材,做一個燈籠。
家園共育:
1、家長晚上帶著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并講講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2、與幼兒一起準備燈籠,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兒節前節后連續觀察月亮,并記錄月亮的變化。
介紹中秋節: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小朋友知道中秋節是哪一天嗎?(農歷八月十五)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豐收節。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最美,月色最皎潔,人們看到圓月就會聯想到一家人的團聚,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過節吃的月餅也做成圓形的,象月亮一樣,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水果豐收,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在中秋之夜,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象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
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戲1:《水果拼盤》比賽
游戲玩法:
每個家庭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名稱,基本特性。舉行制作水果拼盤大賽的活動。
游戲規則:
1、以三個家庭為一小組,發放號牌。
2、在規定時間內,不但要比造型還要比桌面整理。
3、幼兒參與性將作為優先評獎標準。
4、獎項有:配合默契大獎和造型獎。
游戲2:猜謎
“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請你猜猜是什么?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2設計意圖: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著許多洋溢著濃厚東方文化色彩的傳統節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節日正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民俗節日,無不大力弘揚著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傳承民族精神。
時值中秋節的來臨,讓我們的孩子了解這一傳統節日,學到科學小知識,并且在活動過程中把禮儀滲透到各個細節處。
總體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豐富幼兒的科普知識,了解“月食”現象,與影像知識。
3.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活動時間:
中秋節當天下午14:30——17:30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園所室外與教室能凸顯中秋節日氛圍的環境布置。
有些簡單,再具體些,都可以準備哪些具體的材料,列舉出來,有圖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準備:繪畫工具;燈泡、皮球(大、小各一個);手電筒、白墻/屏幕;月餅、水果、盤子、水果刀。
其它準備: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話筒、條幅等。
活動過程:
全園孩子參加,通過自愿報名的形式選擇自己活動的項目。
活動一.美麗圖,我來畫
時間:14:30——15:30
活動一、二、三、四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有一個統一的時間就行,活動五的時間可以另加的,但要結合實際定時間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準備一些中秋相關的圖片貼、掛在教室。
讓孩子在作畫期間尋找靈感,以及準備繪畫工具。
活動目標:讓孩子用繪畫的手法表達自己認識的中秋節,開發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
活動過程:形式不限,畫風不限,工具不限,作畫出與中秋相關的美麗圖畫。
作畫期間,其它幼兒以及家長可以保持秩序的觀看。
作畫后(15:50)教師幫助幼兒一起把畫粘貼在教師四周墻壁上。
過程太簡單,形式、畫風、工具雖不限,但是也要給老師提供一些可參考的,否則老師會覺得很空,例如:水粉畫、水墨畫、黏貼畫、添畫、手工折紙、剪貼、拓印、砂紙、陶藝、裝飾瓶子(將瓶子外層圖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畫,也可在瓶口處系上絲帶作為裝飾)等等,都可以,每種后邊說明玩法,具體需要準備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師參與指導,都需要配合哪些環境布置,供老師參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師可以選用,這樣老師就覺得簡單多了。
活動二.小故事,大家講
時間:15:00——15:50
準備:提前兩天教師給講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務,和家長一起尋找、準備中秋節的小故事。
目標:準備期親子互動,提高家長的認識。
通過孩子講故事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
1、先由一名教師生動的給大家講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兒輪流上臺講故事,幼兒獨立講,其他人做觀眾,要有觀看的禮儀。
要求:家長、教師、幼兒都保持安靜狀態聽故事,并對講者用以掌聲鼓勵。
第一組作畫的幼兒邊聽故事,邊作畫。
可以再豐富些,比如,小講臺可以怎樣布置,觀眾席怎么擺椅子,上臺講故事的幼兒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換成其他的名字,要對幼兒有吸引力)并附上咱們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師選擇
2、可以將故事改編成劇本,幼兒排演成情景劇,情景劇的表演和講故事可以穿插著進行,提前準備好道具和服裝,小演員要畫好妝,舞臺可以跟講故事的是同一個舞臺
活動三.學科學,懂知識
時間:16:00——16:40
道具準備:投影儀/手電筒,白墻/幕布,月亮圖片,摳畫出嫦娥形態的紙板;燈泡,氣球(大、小各一個);整間教室都要遮光
知識準備:熟悉一些物體、動物的輪廓形狀。
注意:
1、在幼兒進入此活動教室前,老師要跟前來的家長和幼兒溝通好,活動時的注意事項:要盡量保持安靜;由于活動室內很黑,請幼兒不要亂跑以免磕傷;
2、如果空間不夠,可以選擇大一點的教師或分批進入。
目標:開發幼兒的創造力與藝術想象力,培養手指精細動作,和動手能力,模仿能力;豐富幼兒科學小知識。
活動: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師引導幼兒用小手做各種各樣的動作,激發幼兒對手影游戲的興趣。
教師通過一個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據故事做出相應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師與幼兒共同摳畫出嫦娥奔月形態的紙板,用紙板遮擋在屏幕與投影儀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貼上月亮圖片。
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此方法,既讓幼兒更生動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讓幼兒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識。
(三).神奇的月亮
1.導入:展出各種形狀的月亮圖片。
2.模擬月食全過程:使用燈泡代替太陽,一個孩子舉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還在舉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開燈泡,大皮球圍繞太陽轉,小皮球圍繞大皮球轉,觀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對方的黑影遮擋的情況。
第二個和第三個活動,是否嘗試過,是否在操作時能完成?
活動四.齊動手,共勞動
時間:16:40---17:15
準備:各種水果與食品、水果刀、盤子
目標:培養幼兒幫助父母做家務的良好行為習慣。
活動:幼兒、教師、家長齊動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師與家長幫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餅等。
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制作水果拼盤以及食物作畫等。
此活動都要準備什么(除了水果、還有哪些圖片)?準備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盤,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類
什么人負責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擺?
制作月餅都需要準備什么?制作過程是怎樣的?
畫雞蛋要準備哪些圖片供幼兒參考?
活動五.吃月餅,同分享。
時間:17:15——17:30
準備:若干名教師做為引導員,個人小餐具,音響,樂曲。
活動: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擺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園共同品嘗。同時欣賞歌曲《春江花月夜》、《爺爺為我打月餅》等。
備注:
1、前四個活動的方式想有個小調整,原計劃是幼兒報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個教室活動,這樣可能幼兒會覺得沒意思,所以,在這里做一下改動,先報名做活動,然后自己報名的活動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參加或參觀其他的活動。
家長陪同,然后整個活動中老師、幼兒、家長都要有禮儀行為,比如:不影響他人、學會排隊、等候、老師在指引家長時的手勢語,迎賓時要注意的禮儀等等,這些環節都要體現出來。
2、一共四個活動,四個教室,如果幼兒園班級較多,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班級搞同意個活動,幼兒園可以自己按實際情況安排。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3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知道為什么要過中秋節,什么時候開始過中秋節。
2、幼兒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資料,并學會分享交流資料。
活動準備
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資料,以及一些中秋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
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那些節日嗎?
2、向幼兒介紹中秋節,包括時間,來歷。
(1)教師請幼兒介紹,并請其他幼兒傾聽從中知道了哪些,與別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師介紹自己的材料,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3、擴展幼兒經驗,并介紹中秋節的習俗,讓幼兒了解更多。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嗎?師:除了吃月餅,我們還干什么呢?
4、教師向幼兒介紹獲取資料的方法。
師:“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識,那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
(1)幼兒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渠道。
(2)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從哪獲取知識:方法及渠道。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4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通過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體驗分享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過節的快樂。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能在調查、訪問、欣賞等活動中獲得中秋節的相關經驗,并大膽地進行表達與交流。
3.能安靜的傾聽同伴的表述。
〔活動準備〕
1.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資料和豐富相關經驗。
2.幼兒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圖書。
〔活動過程〕
1.交流相關經驗,知道中秋節的時間和有關風俗習慣。
(1)幼兒自由結伴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
(2)集體交流,豐富相關經驗。(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調查表的內容進行交流,提醒幼兒能安靜地傾聽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關經驗。
指導語: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節的事情或問題?
2.通過欣賞圖書《嫦娥奔月》,了解中秋節的有關傳說。
(1)欣賞圖書,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內容。
(2)交流自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
指導語:你從這本書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3)邊看圖書邊完整地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4)交流自己聽過的其他傳說。
活動二:為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伴奏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嘗試選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揮演奏的過程中,能與集體的演奏保持和諧。
3.體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活動準備〕
樂曲磁帶、樂器(小鈴、舞板、鈴鼓等)。
〔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進一步感受歌曲歡快的風格。
指導語:你們還記得這首歌嗎?名字叫什么?聽了有什么感覺?
2.通過身體的動作,感受歌曲的節奏。
(1)邊聽歌曲邊拍手,初步表現歌曲的節奏。
(2)共同設計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
(3)看指揮分聲部進行身體動作。
3.嘗試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
(1)模仿樂器演奏的動作表現歌曲節奏。
(2)嘗試看指揮,用鈴鼓、小鈴、舞板等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提醒幼兒在演奏過程中,注意有節奏地敲擊樂器。)
(3)交換樂器進行演奏。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5活動目標與準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體驗節日的快樂;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開展前,進行墻飾布置,墻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給幼兒講述關于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美工課上,幼兒學會了用橡皮泥捏月餅,會沿著扎有小孔的月亮圖形紙撕月亮(提供用縫紉機扎出小孔的月亮圖形紙;制作投影片或掛圖:一幅中秋節夜景圖,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投影片或圖片;錄像帶:中秋賞月;音樂磁帶《飛月夜》、《月光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室墻飾的變化,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2、出示投影片或掛圖:中秋節夜景圖,引導幼兒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月亮,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分別出示四張不同形狀的月亮投影片或圖片,啟發幼兒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彎彎的小船、像一塊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餅、像圓鏡子等。
)
3、放錄像:“中秋賞月”,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4、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錄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師生一邊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放錄音),一邊品嘗月餅和秋天的水果,共享節日的快樂。
6、操作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捏月餅、撕月亮(用縫紉機扎出小孔,變成月亮的形狀,讓幼兒撕下來。
)
活動區域設置與日常活動組織:
1、組織幼兒參觀大班的游戲“樂樂月餅超市”;
觀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畫《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區,提供月餅盒子、橡皮泥、吹塑紙、蠟光紙等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材料創造性地表現月亮和月餅。
3、在圖書區提供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桂花樹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
在語言區幼兒看月亮圖片說月亮的詩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熟悉的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或兒歌講給同伴聽。
5、學習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與家長溝通計劃:
1、活動前,請家長給孩子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月餅的歌曲或詩歌。
2、請家長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帶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并將觀察到的月亮畫在紙上,裝訂成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簿。
3、請家長帶幼兒到食品超市,觀看各式各樣的月餅。
4、活動在中秋節前一天進行,中秋節晚上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賞月活動,創編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話傳說中遠古時最著名的射手,曾經為人間除了許多兇禽猛獸,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從王母娘娘那里要來的長生不老藥。嫦娥吃下藥以后,身子突然輕飄飄地飛了起來。她身不由己地飛出了窗口,越飛越高,升上了夜空。飛啊飛啊,一直向月亮飛去。到了月宮,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間。她叫玉兔為她搗藥,想吃些能降落人間的靈藥,回到羿的身邊。可是玉兔沒有搗成靈藥,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宮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這個故事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補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時候人們中秋拜月的對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像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像一只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