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祖國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1 13:5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熱愛祖國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熱愛祖國的故事

篇1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篇2

關鍵詞:語文素質;情感態度;審美情趣

關于語文素質培養,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已有明確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語文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幫助學生實現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一定的語感和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素質。

一、培養小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態度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語,熱愛自己民族的語言就是熱愛自己的民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小學生只有熱愛祖國語文,才能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更好地學國語文,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并為自己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在語文教育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小學生的情感態度:(1)展示漢字這種方形文字的歷史魅力,展示漢字跟隨時代變遷的歷史進程;(2)通過文字游戲展示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給“媽媽、爸爸和弟弟看電影去了”“昨天的比賽火箭隊打敗了小牛隊取得了冠軍”等句子加標點,或者改“這家水果店關門了?”中的問號為感嘆號,使學生感受加上不同標點和改變標點后句子意思的改變,在自我探索中發現祖國語言的奇妙之處;(3)通過教材中歌頌愛國情結的文章和古詩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如《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中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忍受折磨,通過頑強斗爭,歷經五年終于回到祖國懷抱的故事,教師要充分闡發其中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在熏陶下培養對祖國和祖國語言的熱愛。

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的形成

張志公說:“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出語感來。豐富的語言積累,作為小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積累分為課內語言積累和課外語言積累兩種。課內語言積累主要是指通過教材文章的學習,掌握常用字和詞匯,背誦優秀段落和詩詞歌賦,熟悉各種修辭表達。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語文知識的基礎地位,語文知識是形成小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它能規范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加深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應用。比如,在《火燒云》一文中,帶領學生學習鞏固新詞語“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對火燒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詞語盤點”中的詞語,熟讀學生自己喜歡的段落;課外語言積累則主要是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來實現的。教師還可以多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優秀讀物。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言積累,熟讀文章優秀段落,在課外閱讀中豐富文本的題材和體裁,感受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語感。

三、在實踐中完善語文能力,促進語文思維的發展

語文能力即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運用語言順利傳遞信息的一種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言語交際過程,這一過程又離不開語文思維。語文思維即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與語言同步展開的思維活動,如,對交際內容的判斷、領悟,思路的調整、語言的表達等。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口語交際教學,促進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或者創設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樂”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啟發學生從“秋天”和“快樂”出發,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對顏色的描述,以及“日積月累”中“天對地,雨對風”的表達技巧,與學生交流在金秋時節做過的事,當一個學生談起了放風箏的事,大家從買風箏或者做風箏到放風箏的趣味故事開展口語交際,大家講述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的金秋時光,將快樂的情緒通過有條理、有邏輯的語言感染別人,比一比誰講得最動聽。

四、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階段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們根據小學生的能力和實際水平,在各年級中實施不同的培養方法。在一、二年級時,教師可以通過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為學生構建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世間萬物的美好,從而關心自然和生命,通過誦讀歌謠和淺顯的古詩,為小學生鋪開文學的畫卷,帶領學生進行想象,感受語言的優美;在三、四年級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作品中形象的描寫和優美的語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和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時,為學生飽含情感地朗讀,通過多媒體展示西沙群島風景的優美,從文中優美的語言中學習對海水、巖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級時,學習辨別相近詞語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較分析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效果,老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優秀作品,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促進語文素質的形成。

篇3

六年(3)甘婧

最近,因爸爸愛看戰爭片的〈〈亮劍〉〉,好奇的我也過去看看,不一會我也上了它。看后,我覺得它符合八榮八恥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亮劍》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在在戰爭年代的故事,所說的“亮劍”

就是所謂亮劍,就是狹路相逢,哪怕對手是天下第一劍客,哪怕將身死劍下,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搏殺到底,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主人公李云龍就勇敢地向楚云飛亮了“劍”,雖然開始實力還不如楚云飛的軍隊,但后來越來越鋒利,讓對手害怕了,取得了勝利。

這個電視劇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李云龍在和日本鬼子戰斗時,他好像拼了命似的,勇于與敵人斗爭,拼殺。這不就體現了他的好戰、善戰、直率、愛國性格。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魄。當代中國人就是缺少這種“亮劍”精神,缺少血性、缺乏膽量。我們是多么需要這樣的精神,多么需要這樣的劍客。

篇4

一、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感情的載體。要培養學生的感情,前提條件是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感情的載體。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似一只容器,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東西。可以說,學生只能“聽”懂,而不能“讀”懂。長此以往,學生的感情只能處于壓抑狀態,從而,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自主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此,我們改革課堂教學還應做到“課文不讀熟不開講”,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感悟。所謂“以讀見悟”,我們要將課堂上讀書、思考、積累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杜絕學生配合老師上課的現象,形成老師主導的教學氛圍。當然,老師的主導應以形象思維為支撐,如簡筆畫、即興表演、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體,等等。一旦學生看出作者所描繪的情境。自然就領悟了表現這一情境的語言文字,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自然而然地也就培養了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重視寫字教學――字能寫“情”。眾所周知。文字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交際需要產生的,是劃分民族文化的根本界限。因此,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人民族心于寫字之中,同時也鑄就了學生的民族之魂。“提筆即是練字時”,人能寫字,字也能寫人。語文老師要重視寫字訓練,其他學科的老師也應重視。訓練時必須嚴格認真,一絲不茍:還要注意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尤其要從低年級抓起。值得慶幸的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寫字的訓練,其編排體現了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律及漢字本身的構造和使用的規律,目光睿智而深遠。作為一名教師,在寫字教學實踐中也深深體悟到,在讓小學生掌握書寫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發了他們的認知潛能,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學習了用漢民族特有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看待客觀與主觀世界。因此,筆者認為,學生認真練好了字,便可以說是尊重和熱愛民族文化,反之,連字都寫不好的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又從何說起呢?

三、充分發揮教師、教材的育情功能。現行蘇教版的教材編排將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高尚的民族氣節、壯麗的山河、祖輩的光榮歷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等都寓于課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讓學生真切體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我在教學中曾嘗試過,效果較為顯著。如:描繪祖國壯麗山河名勝古跡的課文,我往往要求學生邊聽老師用語言文字描述,邊聽音樂發揮想象,仿佛在神游佳境,獲得賞心悅目的喜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的情懷:同樣,敘事寫人、寫動植物的課文,我也是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物我兩化的境界,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神奇,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生了。

四、注重口語交際及語宮的積累。口語交際能力是對母語掌握情況的反映,熱愛祖國語言和優秀文化貴在積累。“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益匪淺。”千古流傳的精美詩文體現了漢民族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方法體系等整個文化體系。而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的旺盛期,我們應趁他們黃金時期多背一些經典的詩文佳作,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傳統文化的感情是大有裨益的。我們使用的教材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練習中,都安排了“熟記成語”、“讀讀背背”之類的積累,六年下來,學生除了講讀課文外,就可多積累七百多個成語,近百篇詩文。《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了課外閱讀的量: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會吟”;“胸藏萬匯憑吞吐”正是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把這項工作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定能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局面。其實,學生在口語交際、背誦積累的時候不正接受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熏陶、優秀文化的渲染嗎?

五、開辟多種渠道,盡情抒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我們可以常開展參觀訪問、組織辦報活動、演課本書劇、開故事會、背誦詩文比賽、搜集門票、匯編資料等方式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吸收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5

讀《難忘的一課》有感

讀了《難忘的一課》后,特別是讀了這篇文章里面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難忘的一課》主要寫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正在認真的教孩子們學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形象的深切感受,表達了臺灣民族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強烈的民族精神,作者被深深的感動。

記得在書上講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事。荷蘭殖民者曾侵占過臺灣,是明朝將領鄭成功率領軍隊,千帆競發奔向臺灣,與臺灣民眾一道把荷蘭侵略者趕出臺灣,解救了這受苦受難的千萬名臺灣民眾。

不管是臺灣民眾,還是明朝將領鄭成功……他們都有著一顆熱愛祖國的心,都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以自己的行動去體現對“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人”的情感,為祖國早日統一做出巨大的貢獻。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放飛夢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并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使其產生強烈的語文求知欲望,并推動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升學生修養、啟迪學生智慧。關注所有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放飛學生的夢想,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

一、關注學生情感,創設精彩情境

1.挖掘情感,以情動人

情感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教師要努力深入挖掘情感,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有利于課堂教學。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故事情景再現的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小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導入新課探究。

2.渲染情感,以情激趣

語文以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為先導,發散性較強,影響著學生的個人態度。教師要堅持“文道統一”的原則,既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又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利用小學生情感因素,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文本中人物的刻畫、情感的抒發以及揭示的道理產生共鳴,達到文本與心靈渾然一體的境界。在情境中理解詞語,改變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如,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教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引導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故事串起來,使詞語不再是孤立的符號,感受到小女兒杰奎琳的機智巧妙,學生頭腦中形成了生動的形象,鼓勵學生想象意境、感情飽含地讀詞語,以情激趣。體會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二、燃放心靈火花,放飛學生夢想

1.激活情感,彰顯自我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需要,樹立服務意識,點燃激情,煥發課堂生機。在教學中巧妙設計演示實驗,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運用各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有價值的語文知識。

2.情感交融,放飛希望

朗讀是一門藝術,有感情地朗讀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充滿情感的朗讀,宛如一曲動聽的歌,飄入耳,留于心,難以忘懷,放飛希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學會品味優美的文字,體味作者的心靈,感悟文本閃爍著的美好思想。運用品讀的方法,情感交融,張揚個性。如,在教學《日月潭》時,教師運用課件播放日月潭的風景,讓學生讀日月潭名字的由來一段,作者介紹了日月潭的形成很奇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學生搖頭晃腦、如醉如癡地讀著,讀出了日月潭形狀的美,喚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突出了熱愛祖國寶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領略到日月潭的內在美。臺灣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增強學生期盼祖國統一的意識,放飛希望。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創設情境,深入挖掘情感,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追尋語文本色,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篇7

素質教育理念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一是看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態度、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負責的態度。

二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從大語文觀出發,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將課堂教學及時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指導學生與社會活動接軌,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余地。因為社會生活是語文的源泉,也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語文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可以使封閉的小學語文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讓小學語文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語文課外學習要提倡參加活動,如讓學生寫日記、辦報、演課本劇、開故事會、開辯論會、調查訪問等。當然,所有的活動一定要讓學生在大環境、大渠道中自主地活動、學習、發展,要讓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真正“動”起來。

三是對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適合素質教育的課堂評價標準,目的是保障每個學習者享有學習的基本權利,重視每個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繼續學習主動發展的能力。首先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興趣上,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索然無趣,(可以從語言、表情、動作上看)或者是“不是來自本身內在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的獎勵下所獲得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這都不是確保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評價要以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基點,調動學生滿懷興趣深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教材內容固有的樂趣。再者是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順應時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則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途徑。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按科學的方法進行自學。二要看學生的自學效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小學語文講,自學效益包括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有初步的聽說寫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尤其要看求異、發散、思維能力),養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8

愛國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中學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學習中國國粹――中國畫、欣賞歷代優秀作品、了解畫家愛國故事等教學活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并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關鍵詞]愛國主義美術教學民族自豪感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80073

熱愛祖國是每個中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應該將愛國主義這一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領和指導,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當然,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中學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筆者結合自己十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體會到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學習中國國粹――中國畫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我國特有文化中的精華。它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中國畫――帛畫。中國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將詩、情、畫巧妙地融為一體,又因書畫同源,詩、書、畫相結合,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學習國粹――中國畫,讓學生進一步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國畫線和墨、色的變化,感受各種不同線條的粗細、疏密、濃淡、干濕及剛柔并濟、抑揚頓挫的造型美和質感美。西洋畫注重透視法,而中國畫注重意境。學習中國畫,體會中國畫表現出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深遠境界,可培養人的內在氣質,陶冶情操,進而教會學生珍視民族的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欣賞歷代優秀作品

在美術課本中選登的許多優秀美術作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在美術欣賞課上,我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對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主題和表現形式向學生作詳細的介紹,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以長卷的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將數量眾多且各具特色的人物、牲畜、車、船、房屋、亭臺、城樓等穿插在各種風俗活動中,生動記錄了北宋時期汴京城的城市風格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反應了汴京城的繁榮景象,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真實寫照。《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在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學中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代表作《艱苦歲月》,它以革命歷史題材,以鮮明的對比、栩栩如生的形象刻畫,塑造出艱苦的歲月中一老一少兩名戰士的光輝形象。真實再現了戰爭年代戰士的形象,反映出路上無數革命戰士在艱苦的歲月中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以及雕塑家潘鶴對戰士們的深情。在三角形構圖中,體積起伏波瀾、手法自由,藝術形象生動自然,成為建國初期的經典之作。

欣賞課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了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我趁機教育學生要弘揚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三、了解著名畫家的愛國故事

篇9

我知道,雷鋒叔叔已經從我們身邊離去,但是他那種持續長久的助人為樂精神還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們班的胡天揚同學,看見有同學摔倒就跑過去把他扶起來,還比如,我們學校的老師個個都很愛護同學們,耐心認真地幫助同學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再比如,我們小區的張閭陵同學,拾到東西馬上交給保安叔叔,特別是在公交車上,我看見許多年輕人給老年人讓座,其實這些好人好事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

雷鋒叔叔是做好事的一生,是助人為樂的一生,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人,他把人們認為瑣碎的小事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把助人為樂當成自己人生的目標,用行動來體現熱愛黨、熱愛祖國。雷鋒就是用最大的熱情做出了最平凡的事業。

我一定要向雷鋒叔叔學習,把他的目標作為我的目標,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長大后一定要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為社會做出極大的貢獻,讓雷鋒叔叔的精神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篇10

——讀《熱愛祖國,唱響和諧》有感

談到“和諧”,這是個多么美好的詞語,多么美好的意境啊。和諧就好像柔和的春風,它使人與人之間的堅冰融化;和諧就宛若涓涓細流,深深流入每個人的心田;和諧就猶如明媚的陽光,普照著我們繁榮昌盛的祖國。然而,在和諧社會的今天,創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進步能量。

前不久,我讀完了散發著油墨香的《熱愛祖國,唱響和諧》這本書,不由得掩卷深思。其中,《創意——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一文,讓我深受感觸,回味無窮。文中,王宏揚、張榆、黃健健和周恩琪幾位小學生,分別靠自己的智慧發明了“會說話的盲道”,“聲控閃光游泳衣”以及“高樓逃生滑梯”。尤其是黃健健和周恩琪兩名同學,他們在玩兒童滑梯時受到了啟發,結合平時的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于是發明了這種“高樓逃生滑梯”。這樣,即使發生突然事件,人們也能及時從滑梯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看了這個故事,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從古代的馬車到現代的摩托車,小汽車,磁懸浮列車;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竹簡,絹帛,最后至現在使用的紙張……這些發明創造靠的是什么?是“創意思維”!“創意思維”是一種永不枯竭的創造活力,它能指引我們不斷的進行發明創造。而這些發明,正是凝聚了古今人類的無窮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啊!

更簡單一點地說,一張凳子,一張椅子,一張沙發,看起來雖然是普普通通的三樣東西,但是卻體現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諸如此類的發明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