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格言范文
時間:2023-03-17 14:0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熱愛生活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陽。
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朋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使友誼永存。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友情的紐帶,或會因情緒激動而繃緊,但決不可折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財富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朋友卻是真正的財富。
要這樣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為仇人,使你的仇人卻成為朋友。
真正的朋友應該說真話,不管那話多么尖銳。
篇2
《格言》創刊時為月刊,2005年底改為半月刊,2013年4月改為旬刊,新增月末刊《格言·口才版》。除正刊外,《格言》還打造了一系列多樣化的增刊、特刊、主題圖書等。近10年來,《格言》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2007年11月,創刊4年的《格言》月發行量突破百萬大關,成為強勢崛起的期刊新秀。
“奇正相生”是我國軍事家孫武的重要戰術思想,“正”指常規戰術,“奇”指出其不意的戰術。兩者辯證地有機結合,變化無窮,讓敵人摸不著頭腦,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收益。筆者認為,《格言》成功的關鍵在于“不走尋常路”,從“奇”處入手,輔以“正”見,將別出心裁、創新求變落實到了編輯、運營的各個方面,開辟了迥然不同的新天地。
打造“充滿青春活力的語言讀本”
在我國期刊的龐大方陣中,文摘類期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作為“后來者”,《格言》通過獨特的內容定位和讀者定位贏得了發展空間。
《格言》的創辦,得到文摘期刊界的兩位名家——胡守文、鄭元緒的謀劃指導和智力支持。胡守文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社長多年,兼任過《青年文摘》主編、《中國青年》總編輯,被譽為國內最有前瞻性思考的編輯出版家之一。鄭元緒是《讀者》雜志的主要創辦人之一,主持《讀者》編輯工作多年,在《讀者》發展上居功至偉。從胡守文本人的回憶看,《格言》雜志的辦刊思路已經基本成型。兩位期刊名家的指導幫助,讓《格言》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內容主題化。文摘類期刊內容多“大而全”,強調綜合全面、包羅萬象。《格言》開創性地為雜志內容設定了一個主題——語言。圍繞這一主題,雜志從語言的不同表現方式入手,編選深刻、優美、幽默、睿智的語言作品精粹,著力打造“充滿青春活力的語言讀本”。由此,《格言》憑借內容的主題化、專門化,與其他普泛化、雜糅化的文摘類期刊區別開來,也規避了與《讀者》《青年文摘》等文摘大刊短兵相接的同質化競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藍海”。
《格言》以“語言”為切入點,將語言與個人成就、能力等結合起來,彰顯其重要性。按照這個邏輯,語言就不僅僅是“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而是所有期望有所成就者必須嫻熟掌握的工具和載體,語言因此有了當下熱捧的成功學意義。
主題化并不會導致內容的單一化,甚至可能有利于雜志在一個點上深度開掘,綻放異彩。細察版塊和欄目設置可以發現,在“語言”主題的統領下,《格言》巧妙地涵蓋了歷史與現代、書面與口語、傳統文本與新媒體文本、思想與情感等多個維度,為青少年讀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閱讀素材。
讀者細分化。發刊詞中,《格言》自稱主要是“針對青少年的語言訓練”,目標讀者以高中學生為主,擴展至初中高年級學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社長李彤認為,“這是一個被社會、家庭廣泛關注和愛護的龐大群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
將讀者定位為中學生,《格言》的“語言”主題優勢明顯。涉世之初,青少年學生需要語言溝通技巧和素材的指導,語言也是他們寫好作文、表達情感的基本工具,而博客、帖子、段子、短信等新媒體文本,猶如當代“世說新語”,也是他們相對單調的學習生活中的一大娛樂構成。概而言之,《格言》通過為青少年編選語言精粹,提供生存智慧,積極捕捉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個人興趣,兼具生活指導、學習幫手、娛樂休閑等多項功能,堪稱多維“精神食糧”,是當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導師、伙伴和助手。
新銳姿態,正面引導
《格言》以標新立異、新銳鮮活的形象示人,為青少年讀者提供語言、思想、審美乃至價值觀上的健康引導。
新銳姿態:我們選擇與眾不同的讀者。李彤認為,“追求與眾不同”是當下青少年的精神特征,也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因此,《格言》初創時的廣告語即為:我們選擇與眾不同的讀者。
如同《特別關注》以“成熟男士的讀者文摘”這一定位給了中年男性讀者一種身份、“標簽”上的吸引力一樣,《格言》尋求“與眾不同的讀者”很能契合當下青少年標新立異的心理。“我們要讓青少年有這樣一種感覺:讀《格言》是一種品位,讀《格言》與眾不同。”這一口號還將“雜志被讀者選擇”的被動,轉換成了“雜志選擇讀者”的主動,其桀驁不馴、高調新銳的姿態與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質暗合,自然能引起他們的親近和共鳴。
正面引導:語言的背后是思想。在以新銳時尚、輕松活潑的姿態親近、吸引青少年讀者的基礎上,《格言》以做“青少年精神上、審美上的引領者”為更高目標。《格言》的五大版塊分別指向青少年智慧需求(《思想著》)、交際需求(《口技》)、審美需求(《閱讀中》)、情感需求(《親愛的》)和批判需求(《反對》),承載著“青春成長教育”的社會責任。
《格言》精心設置欄目、策劃選題,在新鮮活潑的形式下深蘊人文關懷。《格言新說》《歪批》等欄目提倡青少年挑戰權威、張揚個性,鼓勵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對人、事、物形成自己的立場和見解;《故事》《禪語》《人物》等欄目則選取深刻、積極、勵志的文章,傳達給青少年熱愛生活、熱愛思考的價值導向;《閱讀中》版塊為讀者提供優美的欣賞文本,引導青少年接觸優秀文化;《親愛的》版塊則為青少年提供情感撫慰。
通過“語言”的切入,《格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著思想精神、審美意趣的引領服務功能。
做文化產業而不僅僅做文化產品
聚焦《格言》十年的發展,其核心團隊的創新激情、愿景和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積極謀劃市場營銷。低價切入,快速增長。針對學生讀者的消費能力較低的實際,64頁、彩色印刷的《格言》定價4元,低價位和清新絢麗的品相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實現了快速增長。創刊兩年內,《格言》期發行量平均增長2萬多冊,最高一期增長8萬冊。
“搶占一點,巧用兩力”。在用好現有發行渠道的基礎上,《格言》憑借精良品質搶占市場制高點,依靠與終端讀者卓有成效的互動形成口碑美譽,并由讀者對零售商及一二級批發商進行刺激,有效激活了市場。
“一條主線,三個創新”。牢牢把握創刊周年活動這條主線,《格言》深度開掘,大做文章,先后推出《周年紀念號》《鋒線2周年》《格言時代,時代格言》等主題紀念號,撬動市場,使雜志發行量實現歷史性突破。
“不同時段,不同策劃”。《格言》根據時令熱點的不同策劃活動,形成市場亮點與發行賣點。2005年11月,通過打印量牌、定價牌,《格言》下半月刊的推出引起轟動,一度出現3個月的發行搶貨現象,形成了期刊界難得一見的賣方市場:訂數包銷,報數打款,先收款后發貨。
注重打造強勢品牌和品牌衍生產品。《格言》重視衍生產品的拓展,近10年間先后打造出增刊、特刊、圖書等幾十種品牌系列產品;以大品牌帶動小品牌,以小品牌提升大品牌,不斷“喚醒”讀者,形成品牌集群效應。從周年紀念專號的推出,到內刊《派》《掌門》的贈送,增刊《親愛的》等的誕生;從《格言就是力量》《花:赤橙黃綠》《畫:春夏秋冬》等系列叢書的出版,到《私享記》《鬧學記》《蝴蝶夢》等圖書產品的研發……迄今為止,《格言》已策劃出版了系列增刊、特刊、圖書百余種,“平均每本書的銷量在8萬冊左右,賣得最差的,發行量也有5.5萬冊”。聯想到目前低迷的傳統書刊市場,這份答卷更令人艷羨。從簡單地追求市場占有率,到追求“個人占有率”“一魚多吃”,實施全方位客戶價值挖掘。對此,喻國明先生有過精辟論述:“從單向度地滿足客戶的某種需求,到盡可能全方位地為個性化的需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傳媒市場上價值挖掘的一場革命。”這是經營水平的大躍升,也讓《格言》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通過活動來拓展和延伸品牌。《格言》常年策劃、舉辦周年活動、主題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既創造了與讀者面對面互動的機會,也拉近了與讀者間的距離,擴大了社會影響。
一是周年活動。從2003年11月創刊開始,沿著周年紀念這條主線,《格言》持續推出周年紀念特別活動。每年擬定一個主題,推出紀念專刊,策劃系列活動。
二是主題活動。這些主題活動也以讀者參與為主,如“我的《格言》我來做”系列的“一‘薦’鐘情”活動,“第一時間,第一稿酬”活動,“我是格言掌門人,慧眼評刊得大獎”活動等,增強了讀者與《格言》的良性互動。這些豐富生動的溝通活動,提高了讀者對《格言》的認同度和滿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公益活動。開展依托于品牌的公益性活動,對品牌的拉動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展資助貧困大學生活動,在2005年冠名贊助了“格言杯·北京大學生詩歌節”和“格言杯·北京校園戲劇節”等。這些公益性活動對品牌美譽度的提升產生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此外,《格言》也非常注重對雜志的宣傳推廣。2007年,《格言》雜志社注冊官方博客“《格言》青春紀念冊”,將《格言》的活動通知、選題、目錄等以博文的形式公布出來。同時,在《京華時報》做廣告,加大宣傳的范圍和力度。
積極嘗試媒體聯動。《格言》充分利用雜志品牌,精心設計制作全新的《格言》門戶網站,全力打造了以網絡為基礎的“立體格言”。《格言》還利用豆瓣、帖吧、論壇等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網絡平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格言》通過積極開發雜志的電子版、手機版,使多種媒體聯動,借力使力,發揮最大功效,搶占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的制高點和市場先機。
在新世紀以來的文摘類期刊中,《格言》具有標本意義。作為文摘類期刊市場的后來者,《格言》堅信“無限風光在險峰”“不走尋常路”。他們順應期刊市場小眾化、細分化趨勢,別出心裁,確立了打造“充滿青春活力的語言讀本”的基本定位。通過鮮活新銳另類的表達,顛覆了傳統的話語系統,加之生動活潑、靚麗動人的品相制作,很快贏得了市場的追捧。《格言》恰如青春期的少年,外表叛逆,懵懂躁動,內心深處卻追求真善美。《格言》的成功,印證了孫子兵法“奇正相生”思想的普適意義。
《格言》十年創業之路充滿激情、夢想和智慧,可謂成功。值得警惕的是,所謂“另類”“新奇”,大都難免最終歸于平淡,這是自然的鐵律。而在數字化和大數據時代,包括《格言》在內的新銳消費類期刊,如何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生命周期律,真正實現價值再造和數字轉型,做到基業長青,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篇3
沒有華麗的語句,沒有起伏的情節,以自然為背景,泰戈爾獨特的見解和過人的智慧造就了這本經久不衰,輕靈灑脫的《飛鳥集》。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飛鳥集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飛鳥集讀書心得1“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淚,你也會錯過群星。”
也許是因為意外或疏忽,你痛失了太陽,那么在你流淚悔恨的日日夜夜中,連星星也會看不見。如果真的有一天,你錯失了一個你認為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機遇,而且事實也是這么告訴你時,可以去日夜嘆息,等待太陽的光芒把你從憂傷中喚醒,等待幸運第二次大駕光臨,這時再牢牢把握機遇,不再錯失良機,但這種可能止有百分之零點零零一。或者,謹遵泰戈爾的教誨,學會放棄,時間會慢慢沖淡所有的不甘心,同時去注意星星。人生就好比一片麥田,不可能精挑細選出最飽滿的那一株,更何況沒有回頭路,因此看到中意的就摘下,否則便會顆粒無收。也就像如果你真的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么你會錯過的可能還不僅僅是群星,可能還有螢火蟲。
“麻雀為孔雀難過,憐憫它拖著沉重的尾巴。”
這句話要說的到底是什么呢?也許是為諷刺麻雀的無知吧,就像印象中許多寓言與童話告訴我們的這樣。不過,我真的認為,如果我是一只麻雀,我不會羨慕孔雀的尾巴,甚至也會憐憫它。我是麻雀,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翱翔藍天,我可以與白云嬉戲,跟太陽迷藏,那種自由與舒暢無法比擬的。但是,孔雀沉重的尾羈絆住了自己,因為它的重量,孔雀將一生無法飛翔。它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只剩下周而復始的開屏供人欣賞。比起失去自由,被禁錮在牢籠中,永世不能飛翔,美麗的羽毛,眾人的贊嘆與羨艷的目光又何足掛齒。
飛鳥集讀書心得2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其有其幽默性也有其諷刺性。
是泰戈爾,是他的《飛鳥集》陪著我度過了每一個傷心失落的日子。雖然這本書都是由兩三句簡短的話而成,但恰恰就是這樣的言語向我們表達了人間的美好,可以讓我們找到對人生的思考,找到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于愛的認識。面對痛苦失落,我不再抱怨氣憤,而是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所帶來的磨。
泰戈爾的愛如清晨的露水一樣,滋潤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我們每個人的思想隨著這些閃耀的露珠而發光,我們的心靈也似陽光一樣散發著溫暖。泰戈爾與他的飛鳥向我們贊頌了世界的美好,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熱愛生活不去熱愛世界?
“天空沒有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我也愿做一只泰戈爾筆下這樣一只來無影去無蹤的鳥兒,不求影響這個世界什么,只求可以在這個溫暖的人間留下一絲我的溫暖。
讀泰戈爾的飛鳥集,我感受到了一種在世俗中脫胎換骨的超然,我慶幸可以在這樣一個喧鬧的世界里可以找尋到一片寧靜。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有誰不曾失魂落魄過,但《飛鳥集》會給予我們對于生命的珍惜與渴望,無論這個世界有多么殘忍,都會讓我們相信愛。
當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的痛苦就會越多,人生多半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而泰戈爾讓我懂得了知足常樂,懂得了生命的可貴。生活要做的就是滿足,心靈上的精神,遠比財富要貴重的多。
讀完《飛鳥集》,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振奮,他讓我對新生活充滿向往,泰戈爾的文學氣息,徹徹底底的影響了我,喚起了我對這個社會,自然的所有愛心。
我慶幸在有生之年可以讀到這本書,可以和偉大的詩人有一次心靈上的交流,可以感受到時間美好。
飛鳥集讀書心得3《飛鳥集》,它是著名詩人泰戈爾的杰作。這部偉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詩組成,小詩雖然短小,卻蘊藏著一絲童趣和深刻的道理。從不止哭泣的嬰孩,到歷盡艱險的探險者;從沒有經驗的青年,到飽經風霜的老者;從平凡不過的小草,到美麗妖艷的小花;從展翅高飛的小鳥,到潔凈無暇的白云,無一不充滿趣味。泰戈爾用了擬人的手法,讓天下萬物都活了起來,讓它們有機會訴說自己的歡樂與痛苦。這本書的第一頁就寫道:秋天的黃葉,它沒有什么可唱的,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這本書的詩句里面,有描寫一片美景的,有描寫一段對話的,還有憑著對生活感悟寫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叫:“我今晨坐在窗前,時間如一個過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兒,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這句話飽含的哲理其實也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還能作為我們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
泰戈爾用簡潔的語言,構造了一個真理的殿堂。不可否認語言的簡略使得《飛鳥集》難以理解,但這并不影響其蘊含深刻無價的真理。從泰戈爾的文筆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熱愛生活的認真的態度以及對愛的思索。毫無疑問,泰戈爾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熱愛生活,因此也隱去了生活中的苦難與陰暗,保留的是光明與歡樂。泰戈爾對愛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執著。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母子間溫馨的親情,人與自然間微妙的感情……一切人類可以體會的情愫,都被泰戈爾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達出來。泰戈爾尤其崇尚愛情,他毫不吝惜地運用了大量比喻來贊美愛情的偉大與永恒,就像他寫的那樣:“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后的話吧。”他把愛與真理恰到好處地放在生活這架天平的兩端,沒有絲毫的偏差。
生活的天平——愛與智慧;生命的天平——愛與真理。這本書雖然難懂,但我們都能從中悟出一樣的道理:愛是人生的基礎,愛是人生的全部!!不妨聽著輕音樂,捧著《飛鳥集》,想想自己是一只飛鳥,在無盡的藍天中自由的翱翔……
飛鳥集讀書心得4泰戈爾說:“讓我設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顆心指導著我的生命,通過不可知的黑暗。”一這顆最閃亮的星星,想必就是這本泰戈爾的《飛鳥集》吧!
沒有華麗的語句,沒有起伏的情節,以自然為背景,泰戈爾獨特的見解和過人的智慧造就了這本經久不衰,輕靈灑脫的《飛鳥集》。
從前,我并不愛看詩集,覺得沒有童話故事的精彩生動,也沒有散文的抒情縹緲,那些文字空洞,枯燥。
而《飛鳥集》給我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他告訴我們人生有得必有失,要懂得把握機會;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告訴我們人生要展示和拼搏,這樣當生命逝去時才能毫無遺憾;“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我。”更道出了人生要有奮斗目標,應時刻準備著,因為最好的'機會是留給最有準備的人……
短短的幾句,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樸實的語言,表達出對自然的愛,對人生的愛。
《飛鳥集》中有這么一句話,弓要在射出之前,低聲對劍說:“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是啊,人們都渴望自由,不希望被束縛。弓和箭,在一起時互相束縛,并不能實現彼此的價值。只有把劍射出的一剎那,放手,兩者才能獲得自由,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我常聽到同學在耳中抱怨:成績一時的下降,父母就緊張,復習題排山倒海地襲來,常常復習到深夜,第二天上課又沒精神,成績自然一落千丈。甚至報了許多補習班,整個周末,安排得滿滿的,別說玩了,連學校布置的作業也沒時間做。
何嘗不是這樣呢?父母累,我們也辛苦,就像弓和箭,不僅沒有實現價值,反而使我們厭倦學習,成績越來越糟糕。倒不如放手,讓我們自由拼搏,自由創造,反倒更能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放手吧,就像弓與箭的組合,弓拉得再緊,箭終究在弦上,束縛著自由;只有放了手,箭才能自由地沖向天空,擺脫弓的糾結,直沖天空,如同一只翱翔的飛鳥!
在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時空聽到了詩人的吟唱。
也許,這就是《飛鳥集》的真諦吧!
飛鳥集讀書心得5《飛鳥集》雖然每段詩歌都是簡短的兩三句,可是在冥冥之中,竟悄悄的點亮了我們的心燈。當我們迷茫、困惑、無助時,讀讀泰戈爾的詩,想想自由的飛鳥、穿著光之衣的太陽、披著絢麗圍裙的云朵、祈禱的樵夫、淳樸的泥土……
這一切真的可以讓你找回你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真正思考,對愛的重新認識,面對失落與痛苦,我們不會再有抱怨與氣憤,而是對平凡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感動,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讓我們用愛去回報世界,用寬容去親吻世界。
篇4
――朱良春,93歲,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原院長
我有三個原則:一是不生氣;二是吃飯九成飽;三是不輕易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
――程莘農,89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在生活或工作上我都時時刻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健康的心態使我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會心平氣和地去應對,這樣我生活中的不愉快就比別人少了很多,心胸也開闊很多。
――唐由之,84歲,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
遵循《內經》重視正氣涵養,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辨證施養,藥食同用,勞逸結合,“形與神俱”,“大德必得其壽”。
――路志正,90歲,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
精神上要有修養,身體上要有陰陽調和,生活上要適應自然規律,飲食上有所節制,鍛煉休息應有常規,不過分疲勞。這樣精神和形體就很健旺,就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和任,89歲,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
人體長壽與衰老均與氣血息息相關。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起著營養機體臟腑、協調生理活動的重要作用。氣血流暢,循環周身,則臟腑和調,健康長壽。
――顏德馨,90歲,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養生之道,前人論者頗多,法亦甚詳。然不善仿者,非潰則敗。善仿之人,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避其害而就其利,師其法而活其用,不為生貪,不為死懼,一本天然,自能長壽。
――張燦 ,82歲,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
任何養生保健方法取效之秘在于持之以恒,老年朋友尤其如此。我的養生格言是:順其自然,以動為綱,以素為主,適可而止。
――班秀文,90歲,廣西中醫學院教授
運動養生不是什么高深的東西,關鍵在于堅持。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并逐步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李濟仁,79歲,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
人年輕的時候要鍛煉,高壽老人活動活動就可以了。關鍵是用腦子,常用腦袋人長壽。
――陸廣莘,83歲,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養生不外三個方面:精神平衡,身體平衡,飲食平衡。
――張琪,88歲,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
健康行動細則:注意養神、調節七情、珍惜精氣、節戒、保護脾胃、飲食有節、重視運動、勿使過度。
――吳咸中,85歲,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
簡單自然,生活規律,飲食平常,就是最有效的養生之道。
――周仲英,82歲,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隨時隨地堅持運動,不抽煙不喝酒,勤動腦勤動手,是我養生的主要心得。
――李輔仁,91歲,北京醫院主任醫師
中醫養生內容豐富,方法多種,在實踐中因人而異,貴在力行,持之以恒,不可急功求效,方能獲益。
――李振華,86歲,河南中醫學院教授
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
――徐景藩,82歲,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提倡戒疑、戒妒、戒卑、戒傲、戒嗔、戒悲。
篇5
一、逐步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一種人文關懷。在我國小學課程方案中尚未設置這一課程的情況下,學科教學滲透生命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渠道。作為充滿人文情懷的《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重任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課堂教學的設計、組織、評價方面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機地融合、運用和滲透進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寓珍愛生命教育于教學之中。如運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時間、講求安全等方面的知識點進行珍愛生命教育;運用英雄人物舍己為國為民的事跡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教育;運用教材中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熱愛自然保護生存環境的教育。《真誠對待他人》就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一節好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南北朝明山賓賣牛”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真誠待人,是與人友好相處的秘訣”,也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開展生命教育專題活動
我們充分結合禁毒日、世界環境日、預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月等節日開展了生命教育專題活動。
1、開展生命價值的教育。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生命體的“活著”,更重要的是活出價值,體悟人生的意義,這是熱愛生命的升華。我們把理想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動力,讓學生懂得正確的理想能使他們更加欣賞生命、珍視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同時在理想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以學生“成長檔案袋”為載體,引導學生“自識、自省、自勵、自律”,讓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成為生命成長中的新動力。
2、開展生命責任的教育。生命與責任相伴而行,缺乏責任感的人生是自私、狹隘、頹廢的人生,可以說,責任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護身符”,是個人發展、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強盛的動力源。一年來,我們堅持開展“生命與責任”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提升廣大學生愛國情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倫理觀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做人思想,引導學生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將個人的理想、人生的價值與祖國需要、民族振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如在“感恩節”那天,我們及時提醒學生們親自動手做一張卡片,送給你所感恩的人,把自己想說的或者是平時不好意思表達的語言用賀卡的形式作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懂得尊重他人,學會感恩。
3、開展“熱愛生命,體驗生活”的活動。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在活動中將知情意行融為一體。在主題黑板報評比中,各班班主任和板報小組的同學共同構思,以“關愛生命”為主題,圖文并茂地展示了一個個靈動的集體的精神面貌,彰顯生命的活力。在主題班會活動中,各班別出心裁地打出了響亮的口號:“以珍愛生命為榮、以輕視生命為恥”、“珍愛生命,快樂成長”、“關愛生命、關注健康”、“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開啟智慧、潤澤生命”、“成長沒煩惱”、“快樂每一天”等,真正使其成為學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臺,點燃了孩子們生命的激情。在“熱愛生命,安全出行”的主題演講中,同學們傾聽善待生命的感人故事,明確生命的價值,聲音洪亮,慷慨激昂,激發了全體師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提升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取向,也震撼了一顆顆純真之心,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三、發揮了環境育人功能
優美、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和文化對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勵作用。讓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每一條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讓每一處設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讓校園環境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熏陶學生情操的沃土,這是學校對校園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學校的墻壁、櫥窗都可以成為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養成教育的實踐陣地,讓每一個人都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校園里、草坪里、花壇上一塊塊風格迥異、樣式新穎的“格言牌”、“警示語”,不僅巧妙地裝點著美麗的校園,而且無聲地規范著師生的言行舉止,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德育室內,鮮艷的五星紅旗和奧運五環交互輝映,在各國國旗的襯托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各年級教室里都有勵志標語和宣傳園地,適時的宣傳讓學生們耳濡目染,化作無窮的學習動力。
四、促進了學生精神成長
其一,學生的精神狀態出現明顯的改變。學生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認識有明顯提升。盡管我校是普通小學,我們的學生也是相對普通的學生,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態度,學會與人共處,學會善待自然,普遍呈現出積極奮發、不甘落后的精神狀態。特別是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滲透認識到了生命誠可貴,貢獻價更高的道理。不但能夠珍視生命,還能做到讓生命的每一分鐘都有意義、有價值、有貢獻。這為我們學生的發展、乃至未來人生的幸福,提供了相當重要的保障。學生的精神自由,個性得到飛揚,看到的是陽光般的少年,不再是被考試壓得愁眉苦臉的可憐的孩子。學生更樂于參與學校的一切活動,并充滿信心和快樂。
其二,學生自護自救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通過各種生命教育及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各種自護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安全意識增強了。各年齡段學生的活動自護能力、身體自護能力、意外傷害自護能力及心理自護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高。
其三,學生的人格與發展的內動力出現新的提升。生命教育本身的開放性、實踐性、發展性,在逐步形成我校的學生文化,建構著他們開放、自主、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學生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存在,體驗到生命實踐活動本身的魅力,更加自信、自覺地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生活。
五、提升了教師生命價值
篇6
星座:金牛座
籍貫:長沙
身份:演員
【業績】王靖云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在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媽媽向前沖沖沖》中,她飾演田妮一角。劇中,田妮不僅是汪晴(秦海璐飾)的好姐妹,也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在汪晴離婚后,田妮幫助她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兩人還攜手創業,開起了餐廳。其中,王靖云的裝扮美艷動人,利落的短發看上去時尚又大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被評為是“中國好閨蜜”。
雖然是娛樂圈的新人,但是王靖云出道的時間并不算短。2008年,她與高偉寧導演合作《城北人》,開始在熒屏閃耀光芒。之后,隨著主演的電視劇《摩西密碼》《等你回家》《楚漢爭雄》《那樣芬芳》等電視劇熱播,她在熒屏上塑造了各種人物形象,或優雅或任性,有下鄉知青也有家族小姐,有都市女郎也有古裝姑娘,許多都成為了粉絲心目中的經典形象。在與鄧超、歸亞蕾、黃秋生、小宋佳、巍子、高明等眾多老戲骨及明星大腕們的合作中,王靖云的演技也是愈加成熟。
2012年,王靖云參演了導演郭靖宇的電視劇《打狗棍》,她在劇中飾演刁蠻的大小姐戴若男,在經歷欺騙、失去親人一系列打擊后,不甘命運嘲弄的她正能量爆發,從一個無知的女孩成長為獨立的大女人。在這部劇中,王靖云的表演可圈可點,獲得了觀眾的稱贊。
2015年,在情感大劇《養個孩子不容易》中,王靖云飾演了沈蓓蓓一角。她是全劇中的女二號,是個單純善良并有點小任性的大小姐,她愛慕著辛柏青飾演的韓超,因此與田海蓉成為情敵。三人在劇中的感情糾葛頗為揪心。隨著演戲經歷的豐富,王靖云的成長也是顯而易見的。她說,以前接到一個角色會不太自信,不知道從哪兒抓起,現在就比較有頭緒,“知道要先干嘛,后干嘛,要如何配合其他演員的表演風格,配合導演的工作。以前是自我滿足多一點,現在是挑剔自己多一些。”
【出道】與許多女明星一樣,王靖云從小是學習舞蹈的,對表演雖然感興趣,但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考大學的時候,在北京藝術學院的姑姑鼓勵王靖云考藝校,還幫她補了功課。之后,王靖云順利地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在學藝術的這條路上,小姑對我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和她的共同語言也比較多。”
王靖云第一次拍戲是在大三那年,她說自己是屬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個性,第一次拍戲就是古裝戲,里面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吊威亞、騎馬……她都主動要求自己來。“我印象很深的有個動作,是我被威亞吊起來,然后彈到墻壁上,從墻上再摔到地上。當時導演都說用替身來表演,但我還是堅持自己拍。我那r也不懂什么是危險,只覺得作為一名演員,不管文戲還是武戲,都得自己演。”
【感情】王靖云的初戀是在很多年前,“想想還是挺狗血的。”為什么是狗血呢?“有點像電視劇,前半部分是愛情偶像劇,后半部分就變成了生活倫理劇。”因為前男友的出軌,她很快就提出了分手。在對待感情方面,王靖云自稱是屬于理性和傳統的,她更喜歡的是細水長流的感情,“平淡中偶爾有個小驚喜就能讓我滿足,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會讓我沒有安全感,我不喜歡。”
【人生格言】在我們眼里,演員是一種很神奇的工作,可以演出不一樣的人物情緒,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問王靖云有什么別樣的感受?她回答說:“我覺得演員其實比別人要多活幾輩子,你在創作一個角色的時候,就是要真心去演繹、經歷她的甜酸苦辣,演員比普通人的人生更加豐富和精彩。”
篇7
一、閃光點可以激發學生奮起
筆者所帶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薄弱,他們的突出問題就是各門學科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薄弱之處。首先是懶惰,沒有思考問題的習慣,碰到稍有難度的問題就退避三舍;其次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學什么,如何學習;還有一點就是缺少自信,缺少前進的精神動力,甚至覺得前途渺茫,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思想。
盡管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態度、能力和學習效果上問題頗多,但這些學習中的缺點不能掩飾他們作為年輕人朝氣蓬勃、光彩照人的另一面。他們的身上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閃光點,他們對老師充滿了敬意和渴望,迫切想與老師勾通;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老師對學校對生活的熱愛;他們有一定的見解,有奔放的熱情,有多彩的個性,有誠實、善良、可愛的一面。因此,我確立了班主任工作的要點:那就是先從養成抓起,然后慢慢引導,走一條從“成人”再到“成才”之路。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
古人說得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想從實際出發,對其“志”的培養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然后,從量變達到質變。因此,抓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方面,做人做事方面對他們更是先行的必修課,“成人”是“成才”的先決定件。
學生不僅要從課本的學習中獲得知識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應從日常生活中攝取更為重要的“做人”的營養。從開學第一天起,我就和學生一起制定了嚴格的班級公約,其中有一條就是保持教室的絕對清潔整齊,無垃圾、紙屑;保持黑板一塵不染,讓老師以愉快的心情書寫,讓學生能看得清楚。這是我開展工作的起點,也是我工作的突破點。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就是認真履行這條班級公約的時候了。
我要求每天放學后先掃干凈教室地面,然后用干凈拖把拖兩遍,擦干凈每張桌子,定期清洗講桌上的桌布,并且同組學生要在搞完衛生之后一起離開,每人桌子上掛一個小清潔袋。我告訴他們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小集體。經過反復督促、檢查、完善、這一點終于“如愿以償”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當學生被派去清掃其他地方的時候,工作同樣做得認真出色,每次都受到表揚。
漸漸地,我表揚他們在環境衛生方面“敬業”、“樂業”的時候,自然地聯系其他方面以及學業的問題,從而建議他們在學業上也能周密計劃,腳踏實地,持之以恒。
當學生在衛生工作上有所突破之后,我就又想怎樣以此為契機改進他們的學習習慣。此后的工作重點是抓考勤。因為紀律是上課的前提保證。為了以理服人,我以身作則,做到不遲到、早退、在教室里等他們。慢慢地,遲到的現象少了,遲到的人次明顯少了,他們開始努力了。
除了這些班級常規管理之外,我不放過任何一個有關班級凝聚力、榮譽感的建設機會。凡是學校組織的大大小小的學生活動,不論是公益性質的,還是開展的第二課堂,我都積極支持他們,支持他們為災區捐物,為貧困學生伸出友誼之手;支持他們為了表演好一個節目的每個創意、勞動;支持他們與兄弟班級之間的聯誼活動和體育比賽。兩年多來,我和我的學生就是在理解中一起度過,在相互勉勵中一起成長。當然,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量變過程,更需要我們的耐心、愛心,恒心。
三、收獲教育的成效
通過各種活動一點一滴的養成培養,班級已形成了較強的核心力,充滿了高昂的活力。教育的內容和素材無處不在,教室里的板報成了學生表現自我的小舞臺,每一期都是一個展示創意的小窗口。每到考試之際,他們就將自己編寫的一些感悟格言寫在板報上,抒發了他們對考試、對人生的理解,引起很大反響。
特別值得一提是 “許愿樹”那期板報,學生們手里都收到一張許愿紙,要求把自己的人生愿望寫在上面折成多種多樣的小折紙,然后掛到許愿樹上。我也收到了一張這樣的紙,我在上面認真地寫上了我的愿望:“我希望我熱愛的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自信、執著、熱愛生活。”全班學生都參與了這個活動。一棵“許愿樹”將學生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一棵“許愿樹”將美好的種子埋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底。
事實說明“孺子”不僅可教,而且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盡管現在他們的文化成績還不是很好,但是,我想他們只要堅守人生信條和現在養成的良好的做人準則,他們會認真踏實地做事,腳踏實地地生活,成為一個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學生的收獲,也是我作為一個班主任的收獲。
篇8
一、善于擬題,喚起寫作欲望
作文命題是否恰當,能否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至關重要。我們的命題必須直面學生的真實生活,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寫作沖動,讓他們在一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中自由自在地寫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善于擬題,把擬題作為喚起學生寫作欲望的手段之一。
一要求:“新”。學生的生活空間是很有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但他們情感的體驗、思考、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抓住學生追求新奇的特點,多想些方法讓文題面孔清新脫俗,學生可能就會“一見鐘情”。如可套用流行語,富有時代氣息的句子總是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寫家庭的苦樂可用“讓我歡喜讓我憂”,寫見義勇為的可用“該出手時就出手”等等,學生會覺得特別親切而樂于寫之。
二要求:重“情”。初中生正是處于多情多夢的年華,通過文題撥動學生的真情,激起他們心靈的震顫,感情的共鳴,自然能使他們文思泉涌、浮想聯翩。如用“那一回,我真的很得意”讓他們來回顧曾經有的那份“神采飛揚”;用“告訴藍天,我已經長大了”來放飛他們成長中的詩情;用“童年,說不完的趣事”來吸引他們追逐歡樂的浪花等。用“情”扣動他們的心弦,這樣學生就會彈奏出動人的樂曲。
三要求:“活”。“活”指作文命題形式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全命題作文固然要,話題作文也不可少,甚至還可以把命題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命題,自由寫作,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樣學生的寫作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需要,寫作也就不再是面目可憎,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寫作“愛你沒商量”了。
二、促積累,解決“無米”之憂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心中無存貨,筆下如何能“生花”?因此,促進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尤為重要。
1. 積累生活。只有熱愛生活,關心生活,筆底下才會流淌出源源清流,下筆才會如有神助。對生活觀察的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往往就越生動形象。一方面寫社會熱點話題、街頭巷尾軼事、家中的煩惱和快樂、校園生活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寫名勝古跡、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寫春雨夏陽、秋風冬雪。使學生走出小課堂,“覓食”于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體會 “無字之書”的淵博。另一方面面對生活的絢麗多彩、世事的瞬息萬變,還有懂得用心去思考生活,會“指點江山,激昂文字”,會從“細微之處見精神”,用情去體驗生活,知道“萬水千山總是情”,進而達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佳境。
2. 重視語言。同樣的一件事,有的人寫得生動、深刻,而有的人則辭不達意,這顯然與語言表達息息相關。語言表達的功夫來自與平時的日積月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積累。第一,要求學生備好“讀書摘抄卡片”,到書海拾貝,摘抄讀書看報時發現的優美詞語、佳句名段、格言警句、名人軼事等。第二,開展各種語言競賽活動,如成語接龍、對對子、猜謎語、猜歇后語、競背詩詞佳句、名人名言等。第三,備一本札記本,捕捉自己瞬間靈感,及自己思想的火花、心靈的顫音,讓點點滴滴稍縱即逝的語言“亮”點保存下來。
篇9
堅持讓學生做好課前演講,激發學生數學的主動意識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說數學”能力充分發展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萌發,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唱主角的“舞臺”。課前演講也像作文訓練一樣,在學生進校到離校,要有一個整體計劃,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演講中有話可說,知道從何說起,并在各個階段對學生進行閱讀、收集資料以及演講技巧和方法的指導。演講內容主要歸類為以下幾方面:
1、講一講“數學故事”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人人也樂意講故事。在數學課堂中講故事是不是不合情理?不是的。既然數學存在生活中,當然故事中也有數學。我把數學故事作為一個教學內容,這樣學生不但喜歡上數學課,還減輕了教學難度,而且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得到發展。學生演講的故事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相聲、數學童話故事、數學趣聞、數學史實等。教師可以在適當時機“插敘”相關背景知識,使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對后續學習也可起到激勵作用。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前學生演講《祖沖之的故事》:“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祖沖之,就精密地計算出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3.1415926和3.1415927倍之間。這是當時世界上算得最精確的圓周率的值。祖沖之的發現比國外科學家的發現早一千多年。這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已經了解到圓周率。數學教學內容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經過不斷的努力,逐步發展至今的。數學家在是如何發現并解決中學數學教學的知識,數學家能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哪些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個很好的教育素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家傳記中和教學內容有關的部分,利用數學家提出的問題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問題的背景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家們在歷史上提出一些所謂的數學問題都有著很深刻的實際背景,而且一些數學問題的提出在形式簡單明了,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講數學故事使學生加強了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同時在識字能力、語言能力、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我認為,數學故事不但是學生展示自我的一個天然的舞臺,而且更是學生不同能力發展的搖籃。它是傳統數學教學有益的補充,可以起到激發興趣,開闊思路,提高能力,擴展知識等多重作用。
2、記一記“數學名言、短語”
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告訴學生:數學是一種描述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方法,是用一種有自身體系(如符號語言)描述自然規律的一種方法。數學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工具,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的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數學教學是要教給學生怎樣去科學地、理性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從數學家名言中可以看到歷史中的數學家是如何以數學為工具去分析自然界的。數學名人名言在教學中有機滲透數學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等思想教育作用。數學語言不僅用來表達和研究科學,而且可以精妙地表達人的思想、性格及追求等,而且是那么言簡意賅。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說數學比科學大得多,因為它是科學的語言。數學不僅用來寫科學。而且可以用來描寫人生。下面介紹幾位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格言,它們都是用很簡單的“數學”(數字、符號、數學概念、式子等)來表達的,而且是那么深刻、絕妙。指導學生收集數學名言,進行整理分類,比如:
①用數寫的格言
王菊珍的百分數:我國科學家王菊珍對待實驗失敗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還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敗。”托爾斯泰的分數: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談到人的評價時,把人比作一個分數。他說:“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就越小。”
②用符號寫格言
華羅庚的減號: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學習與探索時指出:“在學習中要敢于做減法,就是減去前人已經解決的部分,看看還有那些問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
③用圓寫格言
芝諾的圓:古希臘哲學家芝諾關于學習知識是這樣說的:“如果用小圓代表你們學到的知識,用大圓代表我學到的知識,那么大圓的面積是多一點,但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我們的無知面。圓越大其圓周接觸的無知面就越多。”數學語言不僅用來表達和研究科學,而且可以精妙地表達人的思想、性格及追求等,而且是那么言簡意賅。如前所述的一些名言一方面折射出他們偉大的人生,一方面折射出數學之美。讓我們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讓我們也用那些數學寫成的名言來描繪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們的人生價值和對人類的貢獻將是無可限量的。
3、賽一賽“數學才智”
學校班級設置數學“財富大考場”,讓學生在你爭我趕的學習環境中去角逐,全身心投入,學會與他人合作競爭,使數學賽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使活動充滿生機活力,激發學生互動。比如,數學基礎知識競賽,如:計算能力競賽,分解因式競賽等;數學應用問題與數學建模,如:國庫券的收益率、計算工資的利息、供應站的位置設計問題等;還可以賽一賽“巧算”,比比誰的方法多,引導學生收集各種有規律的速算法,如:首同尾合十的計算、11與一個數的積、等差數列求和,等。
篇10
早讀,這個已經延續很久的學習方式,就隨著一聲清脆而急切的電鈴聲開始了。一時間,整個校園都沉浸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樓道中、教室內、花壇邊一聲聲或整齊、或高亢、或蜂嗡般的讀書聲不絕于耳,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讓人感嘆生命的寶貴,應珍惜時間、熱愛生活。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講新課程改革,說來就來了,顯得有些迫不及待。細想一下,確實是因為一些傳統的、陳舊的教育教學方法亟待革新,而催生了它。
如何讓學生甩開包袱,脫掉舊帽,棄去四平八穩的學習方法,而代之以健康、歡樂、挑戰、協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是教育專家和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應該努力實踐,爭取早日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提倡的快樂學習。
晨讀,作為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為常見、文科類科目學習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如何讓它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轉變它的方式、方法。從而讓學生從晨讀中找到樂趣,使學生想讀、樂讀、會讀。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嘗試:
一、內容多樣,開闊視野,使學生樂讀。
記得有一位外國的教育學家曾經說過: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晨讀的內容往往不外乎是語文的課文、名句、詩詞朗讀等,英語的單詞記憶,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等一些需要記憶和背誦的內容。
時間一長,不管你采取多么靈活多樣的朗讀技巧和方式,學生也會感到索然無味,這感覺就像一個人嚼口香糖,嚼的時間長了,已經沒有味道了。
筆者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早讀課的前半段,學生讀書的勁頭很足,聲音很響亮,慢慢地班級中讀書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小、讀出聲來的人就會越來越少,直至后來班級一片安靜。面對這樣的困惑,我嘗試著改變晨讀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首先,在教室墻壁空著的地方,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讀書的格言警句貼起來,再配上一些名人的畫像以及他們讀過的書名,盡量給教室營造出一個“書香”氣氛;晨讀的內容也可以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二者交互進行,給學生新鮮感。童話、寓言、故事、詩詞、格言、警句等等都可以作為晨讀課的內容,每天早上讓學生體會到新鮮的內容,讓學生早晨新鮮的空氣,在充滿書香氣氛圍的教室里閱讀著不同的內容,或是尋找古人的奮斗足跡,或是中體味著中國語言文字的的深厚綿長,或是想象童話故事中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讓學生體會到快樂、體會到趣味。這些書籍可以讓學生在圖書室借閱,也可以拿出自己的收藏圖書,這樣的閱讀體現的是更為自主、更為豐富,日積月累,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閱讀的內容和過程中,學生接受了新鮮事物,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滿足了新奇和求知欲。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樣的晨讀內容,學生真正成了“樂之者”。
二、形式靈活,全員參與,使學生好讀。
美國人卡萊爾說:要迎著晨光實干,不要面對晚霞幻想。晨讀,在內容上僅憑豐富多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講究晨讀的形式,講究全員參與。不能對以前較為陳舊的閱讀方式(齊讀、領讀等)全部摒棄,只是要有所改變。這些改變要利于學生的自主抒感,自主體驗獨特感受這樣的原則。筆者認為:
1、分組讀
這樣的方式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同伴互助互學的快樂。
2、比賽讀(要有足夠的準備工作)、表演讀
比賽畢竟具備它的競技性,所以這樣的朗讀方法更便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提高中,慢慢悟出語句的情感,同時知道“只要我參與,我就可以贏”這樣的道理,啟發他們做人要有奮斗競爭的精神。
3、指導讀
學生參與了,老師是主導,是遠航的總舵手,要引領好學生朗讀、思考的方向,以免學生進入思考的誤區,走了彎路。這樣的引領,老師、學生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共同體驗師生互為一體的快樂。
曾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過:也許歡樂是路人偶然扔下的種子,開出的花,散發的香味,而讓更多的路人體驗到的。也許這樣的晨讀方式就體現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吧。實干不是蠻干方法是很重要的。否則,只有對著落日嘆息了。
三、確定目標,檢查效果,自我發展
我們不能奢望一次晨讀,就可以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提高。因為畢竟學生作為主體,他們的學習程度、能力都是有差異的,所以學習效果肯定是良莠不齊的。每次晨讀,不管何種內容,采用何種方法,老師都應該給學生確立明確的目標,或者讓學生自我確定目標,讓他們有目的地去讀、去品味,不管怎樣都要朝著目標走下去,“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但是目標又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失去晨讀“目標”的真正含義。在學生們讀完了以后老師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檢測,做到心中有數,便于下次晨讀計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