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是綠茶嗎范文
時間:2023-03-18 10:03: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陽毛尖是綠茶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毛尖有毛可以喝嗎 毛尖的毛毛可以喝。毛尖的毛毛都是來源于茶樹嫩梢的上面,也可稱之為茶毫。嫩梢茸毛不僅是茶樹品種特性的表現,而且對茶葉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時能增進茶湯品質,提高茶葉的經濟價值。茸毛多的芽葉,是幼嫩和優質的標志,成茶毫的多少及隱顯亦是評定茶葉品質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茶樹茸毛一直都受到茶葉生產者與消費者們的普遍重視。茶樹茸毛不僅分布于新梢頂部幼嫩的芽葉上,同時也普遍分布于成葉葉背與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許多部位。隨著新梢的繼續伸長與嫩葉等各部組織表面的不斷擴展,嫩葉背、嫩莖、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隨之逐漸稀疏。
毛尖有點苦澀正常嗎 信陽毛尖茶葉里的成分讓茶葉有苦和澀的口感在茶湯里,當茶的清香覆蓋了苦澀感的時候,是特級信陽毛尖的表現。等級次的信陽毛尖,香味慢慢減少,苦味開始出現。沒有苦和澀、只有板栗香的是特級茶,有清香有苦不澀的是春茶,而澀的信陽毛尖一定是夏茶或陳茶。信陽毛尖春茶和秋茶只苦不會澀,只有夏茶因為陽光照射太多才會有澀的感覺,什么是信陽毛尖澀的感覺呢,一般認為喝了信陽毛尖澀茶后,不但不能解渴,嗓子反而更干燥,就是澀的一個表現,信陽毛尖澀也就是比較次級的信陽毛尖茶葉了。信陽毛尖茶葉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生物堿和茶多酚。氨基酸,具有鮮爽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生物堿中的主要成分咖啡堿也稱咖啡因,具有苦味也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兒茶素也稱茶單寧,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也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毛尖有哪些品種 1、信陽毛尖:信陽毛尖,又稱為“豫毛峰”,產自湖南信陽。外形勻整,顏色鮮綠光澤,白毫明顯,沖后香氣清爽撲鼻、高遠持久,滋味濃醇回甘,湯色呈嫩綠或黃綠、明亮清澈。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等功效。
2、溈山毛尖:溈山毛尖,產自湖南寧鄉縣水溈山的溈山鄉。外形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透亮,香氣芬芳濃郁、帶松煙味,滋味醇甜爽口。熏煙是溈山毛尖的制作工藝中的獨特之處。
3、都勻毛尖:都勻毛尖,又稱為“細毛尖”、“白毛尖”、“雀舌茶”、“魚鉤茶”,是貴州的三大名茶之一,產于貴州都勻市的團山、哨腳、大槽一帶。外形勻整,條索卷曲,白毫顯露,香氣清嫩,滋味鮮濃,回味甘甜,干茶色澤綠中帶黃,茶湯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
4、黃山毛尖:黃山毛尖,產自安徽黃山區的新明鄉,由黃山的大葉種茶樹的鮮葉制作而成。外形緊結挺直,色澤油潤,茶湯嫩綠明亮,清香濃郁,滋味醇爽。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衰老、美白養顏、防紫外線等功效。
篇2
原黔南州都勻茶廠廠長,高級農藝師。
幾十年前,徐全福還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小伙子時就離開了江蘇來到貴州。作為一名制茶師傅,從那時起,他便與貴州的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都勻茶廠一干就是幾十年,從一名農藝技師做到了都勻茶廠的廠長。今天,我們見到的徐師傅已經是位70余歲的老人了,早已退休的他卻仍在為都勻毛尖的明天而忙碌著。
現代都勻毛尖制作工藝的創始人
“您現在還做茶嗎?”我問。
徐師傅笑著說:“我現在做不動嘍,他們做,我在旁邊看看,當個顧問吧。”
以前加工都勻毛尖茶,所需要的原料是一支芽帶一片葉子,叫“一芽一葉初展”。那時候只要是符合這個要求,便可以用來制作毛尖茶,可心細的徐師傅不滿足于此,他給“一芽一葉初展”也進行了分類。有的芽是淺綠色的,也有的芽是紫紅色的。這些帶有紫紅色的嫩芽中所含的花青素成分相對較高,加工成綠茶,不但湯色不好看,口感也會略帶苦澀。為了提高都勻毛尖的品質,徐師傅把這一部分的芽葉進行了剔除。
都勻毛尖的傳統工藝流程,從殺青開始,揉捻、搓團、提毫到最后的干炒,整個流程需要一個半小時,兩次回鍋。經徐師傅改良后,全套工藝只需上一次鍋,40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就可以全部完成,這樣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不僅如此,經過多年的實踐,他還總結出了新工藝對溫度的要求。從殺青到干茶炒成,溫度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先高后低。殺青的時候溫度要高,揉捻的溫度要比殺青低,搓團的溫度更要低,如果后面溫度高了,毛尖茶的口感會苦澀不甘潤。不無夸張地說,現在的都勻毛尖茶,顆顆都滲透著徐師傅的心血。
據徐師傅講,都勻毛尖茶的制作工藝里,提毫是關鍵,也是對溫度最敏感的一步。溫度高了毫毛會變黃,影響色澤,溫度低了毫毛會大幅減少。而這一步,沒個千百次的反復練習是掌握不了的。于是,每到春茶采摘的時候,雖然退休,做不動茶了,徐師傅依舊是這里最忙的人,東家找、西家問,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奔波于茶園間,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手藝傾囊相授。
十大名茶評比的親歷者與見證人
在都勻做茶葉生意的人,誰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三十年前,兩位師傅懷揣著親手制作的兩斤都勻毛尖茶,奔赴長沙參加評比,一個星期后,評審結果出來了。參加評比的350個茶品中,都勻毛尖名列前十。而徐師傅就是這兩位制茶師傅之一。據徐師傅講,當時得知這個結果后,他無比激動,這是對貴州茶品的肯定,更是對自己改良工藝的肯定。“68年我對毛尖的加工工藝進行了改良,72年茶葉就被國家選送到日本參展了,74年被列為貴州省名牌,82年參加的那次名茶評比會更是奠定了都勻毛尖在全國幾十個產茶省、幾百種茶品中的重要位置。”
令人惋惜的是,當年與他同去的那位師傅前年已經過世了,沒法看到現在都勻毛尖日新月異的發展。“我比他小兩歲,現在還能走,還能說。我盡量多跑跑,幫幫大家,也算是再為都勻毛尖做點貢獻吧。不為別的,這里產的茶葉,就像我的孩子,總希望它更好些。”
采訪中,我們竟聽不出半點徐師傅的浙江鄉音,做了一輩子貴州茶葉,他儼然成了一名地道的本土老茶匠。
大膽改革,鼓勵創新
很多茶人都固守著傳統的手工做法,總是擔心機器制茶影響了口感,徐師傅卻正好相反。當問及他對機器加工茶葉的看法時,他竟出奇地開明,“完全贊同、鼓勵使用機器生產茶葉”。
“都勻毛尖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使用手工制作茶葉,一鍋需要40分鐘,而且一次只能炒一斤到一斤半的茶葉。那要雇傭多少人力才能完成,這無形中增加了茶葉的制作成本,還會造成因為手藝的參差而導致茶品的不統一。”
當年徐師傅改良工藝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固守著老的傳統,擔心他的改良會影響都勻毛尖的品質。直等到改良工藝后的都勻毛尖在國內和國際上連續獲獎,才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說到機器生產,整形工藝是都勻毛尖機械化生產的一大難題。
全國各地的茶品,干茶的外形不盡相同。信陽毛尖、古丈毛尖是直的,西湖龍井是扁的,碧螺春是卷的……都勻毛尖以前被叫做魚鉤牌都勻毛尖,主要是因為都勻毛尖的葉片加工炒制完成后是卷曲的,呈魚鉤型。這是在手工揉捻的過程中人為搓出來的。魚鉤形狀是都勻毛尖的傳統,沒了魚鉤,似乎就不能叫做都勻毛尖。
“經過反復試驗,機械生產過程中已經可以利用卷曲機完成這一過程。”徐師傅說。
“用機器加工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要害怕問題,有問題就分析、解決。這樣才能進步。固守老的傳統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篇3
其實,與歷史上任何新舊年交接一樣,從2012年到2013年的過渡亦是平凡得如晝夜交替,各行各業的人們習以為常地在忙碌中辭舊迎新,年復一年,莫不如此。當然,茶與人組成的茶界亦不例外。2012年茶界的風云變幻,親歷或見證,茶界中人都會感同身受,或悲或喜,或愁或嘆,“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2012年終究已成為“過去時”,而2013年卻在一分一秒地進行著,人們一邊在如數家珍地總結回味,一邊在天馬行空地憧憬暢想:在新的一年里茶界會是怎樣的?
為此,本刊邀請海峽兩岸五位資深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把脈茶界,與大家一道感受新年新氣象,“眺望”新趨勢,把握新動向,寄寓新希望。
《海峽茶道》:紅茶還會繼續走紅嗎?
王慶:紅茶近年來發展得比較快,以福建金駿眉為代表的紅茶之創制和研發,使產品結構有創新,新產品受消費者的喜愛,這是非常正常的。2011年底,全國紅茶的產量是12萬噸,然而在此之前的兩三年,全國的紅茶產量只有3~4萬噸,增長比例是非常快的,內銷的持續上漲說明紅茶很有市場。據我個人的判斷,紅茶在我們的宣傳、推進以及產品的創新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持續走俏。
《海峽茶道》:哪一類(種)茶會成為消費新寵?
王慶:這個行業的潮流是熱點不斷,有幾年很流行黑茶。有幾年很流行烏龍茶,有些年很流行綠茶,這些年流行紅茶。但是在目前這個階段看,感覺紅茶的氛圍更熱烈一些。
《海峽茶道》:電子商務是否也會像零售業那樣影響傳統的茶葉銷售?
王慶:我覺得肯定會的。因為電子商務的成本低、流通成本低、無需店鋪銷售,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上的價格也低,方便快捷,大家接受起來更快。電子商務的前景非常好,但是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有的,比如產品的質量問題,還有誠信經營的問題。
《海峽茶道》:茶葉深加工會在整個茶產業鏈中的比例會持續增加嗎?
王慶:會。我們茶葉的產能在不斷增長,而原茶產品的消費快速增長是比較困難的,只能慢慢地穩步增長。但是這些涉茶的深加工產品,比如茶食品、茶飲料、茶葉提取物,這些產品產量的增長會是呈臺階式的,因為它的適用人群范圍更廣泛。故此,茶葉深加工會在整個茶產業中占越來越大的比例。
《海峽茶道》:該如何從根本上提升茶葉的安全衛生質量?
鄭國建: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應培育優良品種和特色茶種,增強茶樹的抗病蟲害能力;改造現有茶園,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其次,要科學用藥施肥。禁止在茶樹上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不用標準中要求嚴格(限量值口0.01mg/kg)的農藥,少用必須使用的化學農藥,并嚴格按照病蟲害防治指標用藥,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規定。第三,積極實施GAP、GMP、HACCP、IS02200、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論證,建立追溯體系。第四,加大技術培訓、素質教育和全過程質量監管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質量意識和誠信度。
《海峽茶道》:在面臨諸如茶葉安全衛生問題之類的公關危機時,茶企該如何很好地化解并解決?
鄭國建:不少企業對突如其來的質量安全事件不知所措,盲目應對,結果往往造成越來越大的損失。茶企應對質量安全事件的對策是四個字:慎言、敏行。慎言。是指在沒有搞清全部情況時,千萬不要亂表態、亂聲明,否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敏行,是指事件發生后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首先要停止銷售問題產品,盡快聯系質檢部門和檢驗機構,對問題產品及其它同類產品進行全面的質量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采取召回、銷毀等措施。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一顆對消費者負責的心,不能推卸責任。另外,要在第一時間向專家、協會求助。
《海峽茶道》:當前,業界有不少^質疑我國“國標”的權威性,能否給我們解釋下國標制定的依據是什么?
鄭國建:我國將于今年3月1日起實施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63-2012《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這是我國包括茶葉在內的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唯一強制性國家標準。其中規定了25項茶葉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這些殘留限量是根據我國農藥殘留田間試驗數據、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例行監測數據和居民膳食消費結構情況,充分對接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在開展風險評估基礎上確定的。同時,還征求了社會公眾和相關行業部門的意見,并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ONTO)成員對標準科學性的評議。所以,該新標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適應性。
《海峽茶道》:經歷過茶市“地震”后,普洱茶會再度走高嗎?
范增平:普洱茶經歷過茶市“地震”后,價格開始漸趨理性。然而,部分普洱茶(老班章、冰島)的價格又有所上揚,這是市場波動的正常現象。茶產業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普洱茶也不例外。歷史上地震不會只發生一次,發生一次地震之后,重建緊跟而來,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發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也會跟隨而來。因此,普洱茶是會再次迎來一個春天的。
《海峽茶道》:哪一類(種)茶會成為消費新寵?
范增平:白茶、花茶。
《海峽茶道》:漸趨占據高位的—線茶企與越發高端的產品定位與價格,是否會因為大眾消費方面的制約而利潤空間小?
范增平:在茶葉品牌化趨勢下,一線茶企漸趨占據高位,產品定位與價格越發高端,是因為社會發展的結果,消費者的品味要求提高,名牌效應的影響,茶葉消費逐漸成為一個人身份的象征,這與大眾消費無直接關系。
《海峽茶道》:兩岸茶業除了文化、展會的交流外,還有沒有更深入、更實質性的交流方式?
范增平:茶,同是中國的國飲。敞開兩岸交流大門,是兩岸茶業交流更深入、更實質性的方式,譬如。可以從人員交往、技術交流、信息交換、產品交換、茶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臺灣茶文化的空前發達,顯示了年輕—代主導茶業的力量,大陸方面應該重視這個現象。并寄以希望開創出更燦爛的中華茶文化。大陸茶葉產量大、產品豐富,相對售價普遍低廉,臺灣方面應該開放大陸茶葉正式進口,這是發展臺灣茶業的明智之舉。
《海峽茶道》:紅茶還會繼續走紅嗎?
舒曼:一時“紅”,不等于長期“紅”,沒有了歷史淵源和文化因素的“綠改紅”是站不住腳的。除非是中國茶產業完全進入工業化生產,但這又是多么不現實的事情。3年前,我曾預言,紅極一時的“信陽紅”還會重新回歸、梳理和投入到“信陽毛尖”這一家喻戶曉的傳統歷史名茶運作程序上來,不可能守著“金山”去想入非非而開發沒有歷史淵源和文化附加值的茶類。
《海峽茶道》:經歷過茶市“地震”后,普洱茶會再度走高嗎?
舒曼:不管是哪種茶,理性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長期以來,普洱茶一直在“民俗飲茶”習慣和“科學飲茶”標準下糾結“度日”。普洱茶還是要回到理性消費—飲茶才是根本。而非是等著茶慢慢變“老”。
《海峽茶道》:哪一類(種)茶會成為消費新寵?
舒曼:哪個能成為新寵很難說,就看炒作者和投機者在2013年“工作”忙不忙?是否有無利益可圖?六大茶類本就沒有新寵可言,說得雅一些,是消費者喝慣了一種茶只是變一變口味而已,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有—個現象很能說明問題:占據中國茶葉消費市場(70%以上)排在第一位的始終是綠茶。而且從未改變過。目前在世界研究茶類報告中,綠茶作為首選,聯合國衛生組織通過對許多國家的調查,把綠茶排在了世界六大飲料之首。但為什么綠茶成不了新寵?認識了這一點,一切都會變得愈發理性。當然,我僅是從中國茶產業大環境中來認識所謂茶葉新寵的。
《海峽茶道》:電子商務是否也會像零售業那樣影響傳統的茶葉銷售?
舒曼:由于電子商務為當今世界商業模式開辟了一條新路,在全球電子商務的大趨勢下,這是一個任何產業都無法抗拒的潮流。它同樣也成為茶葉銷售的有效平臺,任何茶企都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依靠電子商務經營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這種非傳統渠道上的商務往來,的確帶給所有的產業一個很大的沖擊,茶葉零售業也不例外。人們同樣可以清楚地看到,電子商務一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對中國茶產業整體發展應該是有好處的。
《海峽茶道》:茶葉深加工會在整個茶產業鏈中的比例會持續增加嗎?
舒曼:茶葉朝著深加工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另外。由于飲茶可從生物學的一些重要環節來達到養生和健康的目的,因而隨著國內外臨床醫學對茶的養生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今后作為第二產業的茶葉深加工會在整個茶產業鏈中的比例將會持續增加。
《海峽茶道》:紅茶還會繼續走紅嗎?
蔣同:2013年,紅茶的風潮不會太有新的變化,局部小打小鬧有,但是像金駿眉、信陽紅這樣高舉高打的不會出現了。因為時空發生了變化,有能力的企業都露出來了,中國茶業的基本格局已經定了,未來的產業王者會在目前的Top50強內產生,不會有大變化。
《海峽茶道》:哪一類(種)茶會成為消費新寵?
蔣同:理論上,任何茶類都會成為潮流,但是能否做起來,要看商業運作能力。黃茶會是未來幾年的新寵。一是保健效果明顯,更重要的是一上來就是幾個省一起做,湖南的君山黃茶、四川的蒙頂黃茶、安徽的霍山黃芽已經結成了產業聯盟,抱團合作擴大黃茶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海峽茶道》:電子商務是否也會像零售業那樣影響傳統的茶葉銷售?
蔣同:電子商務是趨勢,但是絕對取代不了線下銷售的主流位置。三五年內,電子商務只是茶企渠道的—個補充。電子商務目前最大的規模是一個多億的銷售額,再往上走,業績很難有大幅度提升。原因很簡單,目前的電子商務其戰略不清楚,或者說沒有戰略,還是依靠產品差價獲得利潤,并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的本質是創新,現在的茶業電子商務嚴格來說還不能是電子商務,只能說是電商渠道。
《海峽茶道》:茶葉深加工會在整個茶產業鏈中的比例會持續增加嗎?
蔣同:肯定會的。中國茶產業的科技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遺憾的是,目前中國茶產業還缺乏真正有科技水準的深加工企業。
篇4
在信步天游、俯瞰九曲、下榻山莊的第一個夜晚,經受不住“大紅袍”的誘惑,結伴來到天游峰下度假村的街頭。燈火闌珊的山莊里,間或飄來淡淡的桂花香,那是誘人的茶香。循著香氣,我們來到了一間名曰“惠蘭巖茶”的小店。店面不大、但很整潔。高高的貨柜上各種武夷名茶: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晚甘喉、肉桂、雪芽、大紅袍……透過玻璃器皿向客人展示著各自的風姿。同眾多的茶店一樣,店里擺放著一張用樹根雕琢而成的大茶桌——碩大的樹根被雕得山巒起伏、虎嘯龍吟,稍凹下去的“龍潭”里是考究的紫砂茶具。店主人——20多歲的林姑娘熱情地招呼我們圍桌而坐:“來到武夷山要品正巖茶,自家種的茶能讓客人品出滋味,買不買都是可以的……”
頃刻間,紫砂壺、小茶盅已經被臺子上電茶壺中的開水燙了一遍。小林一邊用竹夾將小茶盅一一擺上,一邊用閩北普通話介紹說:“武夷山的茶是半發酵茶,不比你們北方的綠茶,要把茶壺燙一下、再用90度以上的開水沖泡,茶味才能出得足。”沖泡的第一種茶是武夷山人普遍喜歡的白雞冠。茶入壺中,足有半壺之多。看到我們驚異的表情,小林淡淡一笑:“我們武夷山人的‘品’,不同于你們北方人的‘飲’,飲是為解渴,而品的是茶味。”第一道茶水被倒入“龍潭”,小林說這叫“洗茶”,是洗去茶葉在炒制中的風塵。第二道淡黃色的茶湯像蜻蜓點水般地注入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茶盅,小林將茶捧到我們面前,一縷幽香直沖鼻翼,茶入舌尖,一絲苦澀順喉而下。“舌根有些苦?”看到我們緊鎖的眉頭,林姑娘笑道。第三道茶湯橙黃,茶湯入口芬芳濃郁、過喉活性,舌根下竟然生出淡淡的甜味,頓感神清氣爽、韻味深長……隨著小林姑娘嫻熟的茶藝、娓娓道來的話語,我們被引入到了玄妙的巖茶世界。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這里就開始栽種茶樹。根據生長條件的不同,巖茶又有“正巖”、“半巖”和“州茶”之分。“正巖”乃巖茶之上品,生長于海拔約200公尺以上、由巖石風化的泥土;“半巖”是巖茶之中品,生長在海拔約100公尺左右的巖石砂礫和黃土混合的土壤;“州茶”則屬生長在山下黃土地上的茶了,其檔次可想而知。由此可見,獨特的自然環境、傳統的制作工藝形成巖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的獨特風味。碧水丹山、飛翠流霞、群峰溝壑、風化巖壁為巖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再加上武夷巖茶獨特的“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的制作工藝,使巖茶飲后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味甘,味純而益清。清純、和靜、苦后而甘成為武夷巖茶享譽世界的獨特個性。
隨著又一輪的溫壺、洗茶,重入茶盅的是頗具傳奇色彩的茶中之王——“大紅袍”了。小林特意申明,這是大紅袍二代!是用一代大紅袍茶樹枝條嫁接繁衍下來的。而一代大紅袍只是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巖壁上四棵茶樹的專有名。其茶葉歷代均為貢品,產量極少,最高年份也只有七兩八錢。
小林告訴我們,關于大紅袍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因其嫩葉呈紫紅色而得名,另一說則極具傳奇色彩。關于大紅袍的歷史傳說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是說在明朝年間一個趕考舉人路過武夷時,突然發病,腹痛難忍,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巖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巖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病痛即止,不藥而愈,舉人后來考取了狀元,為了答謝和尚,專程前來拜謝,并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該茶因而得名“大紅袍”。
還有一種傳說,主角也是這位狀元——狀元榮歸武夷時聽方丈說此茶可治百病,便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
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倘若沒有“大紅袍”的種種傳說,這些黑紅的茶葉還會有妙不可言的韻味嗎?二代“大紅袍”品了三道,較之先前品的白雞冠和肉桂,“大紅袍”似乎甘長味厚些。是傳說增添了巖茶的巖韻,還是巖茶的巖韻美妙了這些傳說?有故事的茶,有茶的故事,都不可多得吧。
關于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