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經典作品范文

時間:2023-03-25 07:2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張愛玲經典作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張愛玲經典作品

篇1

一、生活經歷的投射

1、張愛玲

張愛玲生于上海,長于上海,上海這片土地給予她無盡的個人情感與文學意蘊。張愛玲所熟知的上海,是一個“大上海”,有像她母親一樣的進步女性、知識青年,追求摩登、追求革新,企圖擺脫舊有家庭的桎梏,尋求個性解放;她所熟知的上海也是一個“夜上海”,所到之處盡是燈紅酒綠、繁華落寞;她所熟知的上海更是一個“舊上海”,充斥著像她父親一樣的遺老遺少、沒落貴族,周身散發著一種破落的舊時代氣息。

張愛玲作品中的人物多取自于她所生活的圈子:遺老遺少、沒落貴族,姨太太貴婦人,滿心怨懟、生活不幸的女子……她更多地關注一種相對富足、卻又滿心無奈的閨閣或是婚姻情感。20世紀40年代,是張愛玲創作的黃金年華。一批經典作品如《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金鎖記》更是代表了張愛玲創作的頂峰時期,是與魯迅的《狂人日記》占據同等地位的經典作品。

2.簡?奧斯汀

生長于鄉下的簡?奧斯汀與大都市并沒有太多的接觸,她熟悉那些小地主和鄉村牧師,熟悉他們相對簡單安靜的中產階級生活,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不存在大的社會矛盾。透過女性細膩獨到的視角,她真實地描繪了周圍的那個小世界,特別是決定女性一生社會地位的愛情與婚姻。她在意生活的小細節,她的作品風格輕松、幽默,充滿著喜劇性的沖突。她的六部作品無一不與愛情婚姻與財產的矛盾相關,無一不以女性的平等意識和圓滿結局為特色。

二、不同生活經歷投射下的不同婚戀觀

回到兩位作家的個人生活經歷。簡?奧斯汀生長于英國鄉下一個有文化的牧師家庭,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鄉下度過的。而張愛玲生于上海,學在香港,她的作品以這兩座城市為基點,因而充滿了大都市氣息。盡管簡?奧斯汀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卻因財產原因而終身未婚。而張愛玲雖然與胡蘭成和賴雅分別有過兩段婚姻,卻都極其不幸。

1、張愛玲――宿命視角下的悲劇結局

張愛玲的世界觀是極端悲劇宿命化的――童年,母親出走、父親再娶;少年,貴族家庭日漸沒落;成年,享受名望與財富,卻失意于愛情與婚姻。正如她所說:“人短的是生命,長的是磨難。”(張愛玲,《傳奇》:1941)。在她的作品里,男女主人公因為欲望而結合――對金錢的欲望、對性的欲望、對社會地位的欲望,等等,卻惟獨不是因為真愛。他們追求愛情,是因為他們要以愛情為墊腳石去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經濟利益。在男女主人公相處的過程中,必然是體會過所謂的愛情的,但這種愛情很快就會消失。愛情的失去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在張愛玲的筆下,再沒有純粹、光輝的愛情:“無利益,不愛情”。盡管在《十八春》、《沉香屑――第一爐香》中,人們能覓得愛情的一點影子,但一旦面對現實,這些愛情都如同泡沫一樣破滅。在《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婚姻從頭至尾都只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她從未體驗過真正的愛情。在《傾城之戀》中,香港的淪陷成全的是白流蘇的婚姻,卻不是她的愛情。如果香港不曾陷落,范柳原決計不會給白流蘇婚姻的承諾。愛情只是他們在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時尋得的一種偶然慰藉。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金錢是女性悲劇的外因,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女性根深蒂固的“被動意識”。在她筆下的男女關系中,女性處于明顯的被動地位,這使得她們無法將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設法祈求命運的眷顧。在婚戀中,女性深受這種封建意識的困擾,因此她們甘愿拜倒于男性的金錢與地位之下。無論是知識女性如白流蘇(《傾城之戀》),或是文盲如霓喜(《連環套》);無論是追求金錢的陸曼妮(《十八春》),或是追求真愛的葛薇龍(《沉香屑――第一爐香》),她們都自然而然地被這種被動意識所浸潤,服從于男性,甘居男性之下。因此,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心理上,她們都不是獨立的,這樣她們的婚戀悲劇也就無可避免了。

2.簡?奧斯汀――喜劇視角下的圓滿結局

18、19世紀之交的英國正處于上升期,社會政治、經濟所發生的巨變對年輕人的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態度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簡?奧斯汀的作品反映了當時中產階級女性的婚戀觀,描繪了一種相對積極的婚戀關系。與張愛玲相比,她更從一種正面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在敘述男女關系時,簡?奧斯汀傳達出一種平等意識。盡管她也強調金錢在愛情婚姻中的作用,但卻不如張愛玲那樣徹底,無論金錢有多重要,婚姻一定要以彼此相愛為前提。在她看來,盡管女性在財產方面處于不利位置,但在精神與情感層面,女性與男性是平等的,為了證明這種觀念,她給作品以圓滿的結局。這無疑是女性平等意識的一種勝利。

與張愛玲相比,簡?奧斯汀的婚戀觀更突出愛情的作用:“無愛情,不婚姻”,她強調相互理解與尊重,強調自由與平等,而這些對美滿婚姻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這樣的愛情會讓女主人公們超越階級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最終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例如,在《傲慢與偏見》中,在處理伊麗莎白與達西的關系時,簡?奧斯汀始終堅守著她的婚戀原則――自尊、平等與獨立。伊麗莎白不會屈從于達西的情感,不會為了金錢而玷污愛情,她希望未來的丈夫能與她精神相合。她與達西的愛情充滿著曲折與誤解,而最終他們摒棄傲慢與偏見,彼此尊重,才獲得了圓滿的愛情。

簡?奧斯汀筆下有一眾與傳統習俗和封建勢力做斗爭的光輝女性形象。她們用平等意識武裝自我,用女性獨立意識為自己定位。如自尊獨立的伊麗莎白(《傲慢與偏見》)、最后反抗崛起的范妮(《曼斯菲爾德莊園》)等。盡管她們都有不足,卻又都超出了對傳統女性的定義,并閃耀著女性意識的光輝。在她的作品里,無論男女主人公經歷怎樣的波折,最終都會因真愛而走到一起,這顯示出了簡?奧斯汀浪漫的一面。

結論

綜上,筆者結合張愛玲與簡?奧斯汀的個人生活經歷剖析了她們不同的婚戀觀。張愛玲創造出一系列悲劇的女性形象,顯示出她們在與男性、與現實、與命運作斗爭的過程中所處的不利地位,進而突出了她宿命論視角下的悲劇觀。而簡?奧斯汀則創造出了女性主義光輝照耀下的新女性形象,她們與男性平等,甚至在精神層面上超越男性。張愛玲用她的宿命論和悲劇結局揭開了社會矛盾的面紗,簡?奧斯汀卻用她的喜劇色彩和圓滿結局歌頌了女性意識與平等意識的崛起。(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Claire Tomalin.Jane Austen:A Life [M].Gardners Books,2000

[2] Maggie Lane.The World of Jane Austen[M].Hainan Press,2004.

[3] Mr.Rubenstein.From William Shakespeare to Jane Austen[M].Shanghai:Yilin Press,1987

[4]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Z].南京:譯林出版社,1990.

[5]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性――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Ⅰ[M].桂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2

在《林海雪原》改編中,改編者大肆渲染少劍波與白茹的愛情。如果說對部分作品崇高感的消解還屬于對文學經典局部惡搞的話,那么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的思潮,特別是“重寫文學史”所導致的經典作家英雄座次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就是專業文學理論家對某些作家作品經典地位的公開挑戰,是對文學經典大廈根基的動搖。如“重寫文學史”中對茅盾“大師地位”的挑戰,對趙樹理的非議,對《創業史》、《紅旗譜》等的強烈質疑。1994年,王一川在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時,該書選定的20世紀九位小說“大師”分別為魯迅、沈從文、巴金、金庸、老舍、郁達夫、張愛玲、王蒙和賈平凹,茅盾顯然被排擠出了九位“文學大師”的行列。由于“重寫文學史”本身既意味著挑戰既成規范與結論,又意味著彰顯個性,所以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家的座次排行常常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聲音,如“有人將魯(迅)、胡(適)并列;有人提出魯(迅)、沈(從文)、張(愛玲)、周(作人)、穆(旦)、曹(禺)的新經典;還有人推出了魯、郭、茅,丁(玲)、艾(青)、姚(雪垠)的經典提名”。正是因為重新排列經典作家的座次常常意味著對該作家創作成就的重新評定,所以有不少人就樂此不疲:地對作家作品重新排座次。

如由文學專家白燁、陳駿濤、倪培耕和賀紹俊擔任總策劃編輯出版的“世紀文學60家”系列叢書,采取專家評選和讀者投票相結合:的方式,給20世紀00位中國現當代作家評分,結果賈平凹排名第六,為中國當前在世作家之首,在巴金、,、郭沫若、錢鐘書之前翻;謝冕、錢理群編選的《百年文學經典》對一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學進行了經典化的篩選嘲;經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的專家評委會評選,1998年8月6日他們推出了中國文學的“百年百:優”嗍;香港《亞洲周刊》也通過組織專家評審和網上投票,于2000年8月遴選出了“二十世紀中文小說00強”嘲在“重寫文學史”的過程中,沈從文、張愛玲等曾:經因為被邊緣化而墻里開花墻外紅的作家迅速向中心回歸,而當年因為“政治因素”而紅極一時的作家作品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由此可見,有關經典問題的爭論已漸次浮出水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種現狀,黃浩曾認為:‘‘經典文學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而一個新的‘后文學時代’則正在向我們走來。”昀與黃浩的理論推斷不化潮流作為一種叛逆思潮不僅使文學經典本身面臨同,孟繁華還為文學經典終結的命題做了證實研究。著被解構的可能性,而且這種思潮往往以其新奇的表其實,文學經典問題的核心是文學經典神圣性與崇高征呈現并易于對廣大青年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文學感消退所帶來的整個文學的社會地位與價值功用危機。面對當前的文學經典乃至整個文學危機,陳嘉不無擔憂,他認為:“(當前的)文學成為純粹的一次性消費品,其振聾發聵的精神力量和靈魂凈化的力量正在逐漸消解。文學對社會和人生的嚴肅性、深刻性思考的價值及其意義,遭到嚴重的顛覆和解構。

文學過于順應乃至迎合欲望化的市場消費趨向,過于走向邊緣:化和世俗化,過于重娛樂休閑而輕社會人生與詩性審美。”網由此可見,文學經典在當下的生命力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擔憂。不過,有關文學經典終結的論斷確:有將問題擴大化的嫌疑。雖然如此,但文學經典在當下所面臨的諸多困境與危機卻是毋庸置疑的。既為經典,何以危機?季中揚認為,當前的經典危機主要是由r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隨著消費社會文化邏輯的展開,視覺文化與媒介文化不斷擴張,文學經典在精神生活與文化建構中的重要性明顯衰落,二是文化研:究從理論層面質疑經典化機制本身的合法性與必要性。其實,文學經典危機的原因何止這些,作品自身的時效性、經典作品的話語場、經典闡釋背后的意:識形態和受眾的審美趣味等問題都是導致文學經典遭遇危機的重要原因。季中揚認為:“超然的審美僅僅是幻象,文學經典不是功利世界中的‘飛地’,而是文化權力的競技場。如何在社會變革與理論消解兩面合】擊下傳承與重建文學經典,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學術問題。”也正因為文學經典的確立與傳播和許多現實的社會人生問題密切相關,所以大凡文學經典出現危機的時候常常是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和信仰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當今文學經典的危機就是}在中國社會經濟發生深入變革的背景下所發生的。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文學審美范式的轉換乃至文學的當下轉型都是導致文學經典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學經典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文學經典的傳播必然困難重重,而文學經典傳播的困難又常常導致以傳播文學經典為己任的文學教育面臨諸多的困境。

長期以來,文學教育主要取材于文學經典,并成為培育:和傳承文學經典的主渠道。然而,由于當今的去經典教育在經典危機語境下,不僅面臨著如何取材的困惑,而且面臨著如何取得教育對象認同的困惑。雖然,當今中國各級學校文學教育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相關職能部門審定的,教育者本人沒有多少自主遴選權,但文學教育還涉及到對作品的闡釋問題。從什么角度闡釋,在什么立場上闡釋,闡釋中彰顯什么、忽略什么等差異,常常使作品在教育對象面前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這種差異主要決定于教育者潛在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文學觀。在經典危機語境下,文學教育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文學觀難免與作者甚至教材編者有所不同,因此,他們闡釋中的作品就已經偏離了作者及教材編者的預設,甚至面臨欲說不能或言不由衷的困惑。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文學課可能因為激情的弱化而使文學教育喪失其應有的生機,而生機的缺失又使文學教育面臨喪失自身優勢的風險。問題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教育者失去按教材編撰者意圖言說闡釋的激情,還在于廣大青年學生接受期待的變化。由于廣大青年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加之青春期的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叛逆心理,因此,他們對去經典化的現象也有較高的關注度,甚至還有人加入了惡搞經典的行列。在這種情況下,經典對他們的魅力必然會相應地減小,并由此導致一些學生失去閱讀經典的沖動,這也是當今學生甚至是大學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學閱讀興趣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也許能安靜地聽文學教師的授課,也有可能考出高分,但他們在內心深處是否按老師的期待來接受就應另當別論了,更不要說老師能否徹底除掉去經典化現象留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了。

正因為如此,當今文學教育的實際效果已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這種質疑實際上是對文學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果文學教育僅僅固守經典的文學觀,并使文學教育局限于指定教材列舉的篇目,那么文學教育就可能面臨著曲高和寡與遠離當下文學現狀的尷尬。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學教育如果不關注文學經典,那么文學教育就可能喪失傳承傳統文明和培育主流民意乃至民族感情的功能。而且,許多問題不僅僅存在于目的層面,還存在于現實層面。因為文學教育如果不關注當下的文學現狀,那f么文學教育又可能成為遠離時代與大眾的孤芳自賞。由此可見,傳承歷代文學經典與關注當下的文學現狀}是文學教育不可偏廢的使命,尤其在文學經典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既然文學經典是文學教育繞不開的話題,那么在f文學經典面臨諸多危機的今天,我們怎樣才能兼而不J偏地進行文學教育呢?這是一個應該得到每一位從事{和關心文學教育之人重視的問題。在文學經典遭遇危機的形勢下,首先我們要有正確的經典觀和文學觀。任何文學的經典化都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文學的星空之所以群星璀璨,是因為千百年來文學史大浪淘沙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僅憑一時的文學思潮或文學現:象,建構自己的文學觀,更不能因此對經典說“不”。因為文學批評不是占卜學,批評家不是預言家,我們無法僅憑當下的文學現實準確地預測文學的未來。當一然,這并非是主張文學經典與文學觀的僵化。經典與文學觀形成的歷史性不僅說明其具有某種穩定性,同J時也說明了其具有某種流變性。因此,面對當下文學發展的現狀,我們的經典觀和文學觀也應該與時俱進。

篇3

關鍵詞:張愛玲,女性形象,絕望希望,無奈,凄涼

 

張愛玲是中國二十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淪陷區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她的創作多以四十年代的都市社會為背景,表現舊式家庭女性的愛情婚姻與道德心理,表現男性與女性復雜的矛盾關系。許多人認為“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的認知態度是冷靜客觀的。她用超脫而悲憫的態度對待她筆下的人物形象。“她靜靜冷冷地觀看,并用她那挑剔的、善于發現丑的眼睛審視著這些背向著時代盲目地掙扎著的女性。”[①]或許張愛玲在描寫她筆下的蕓蕓眾生時的確是冷靜的,甚至可以說是冷漠的,讀她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她在描寫眾多人物的悲歡離合時往往跳出這些事件本身,只作客觀地陳述,就連張愛玲自己也說“現代文學作品和過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這一點上,不再那么強調主題,卻是讓故事自身給它所能給的,而讓讀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論文大全,絕望希望。”[②]“我的本意很簡單,既然有這樣的事情,我就來描寫它。”[③]她似乎只對作品作單純的描寫而懶得設定主題,所以才導致大多數人認為她是冷靜的,客觀的,完全置身事外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我以為冷靜或是冷漠的態度并不意味著作者的置身事外,我們仔細閱讀作品,再參照作者自身的經歷,就不難發現作者在描寫筆下眾多人物形象的悲歡離合時其實傾注了許多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尤其在其筆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張愛玲自己的影子。事實上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幾乎沒有完美的,而且她們的生活可以說是一份份失敗的記錄,這些人物都是有著人性弱點和人生缺憾的。張愛玲按照自己對人生和人性的感知如實書寫出生命的無奈和人生的不易。

張愛玲出生于顯赫的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貫通了西方文化的鮮活與東方文化的沉重。當經歷了父母的離異、再婚、繼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遭遇頗多的張愛玲對世態人情有了分外深切的體悟。對親情的絕望,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因對人生的徹底悲觀態度而導致對幸福始終抱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無奈、凄涼心態,所有這一切均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有跡可循。過多而又過早的殘酷人生經歷造就了張愛玲的“自私而冷漠”,但是掩藏在這些冷漠之下的那腔對人生的熱情,對幸福的渴望卻通過別樣的方式盡情地展露于她的作品之中。所謂的自私和冷漠只不過是這個敏感而孤傲的天才作家為了掩飾自己對幸福的極度渴求而披上的一層偽裝罷了。

對親情的絕望:

張愛玲在不少文章中對自己的家庭關系有著較為詳盡的描寫。她用冷靜的筆觸描寫自己冷酷無情的親情關系,描寫自己所遭遇的苦難,冷靜得仿佛在敘說別人的事,然而從她對作品人物的敘說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她壓抑著的委屈和無奈。在《私語》中,她寫到自己因到母親那里住了幾天,回到父親家里受到繼母的責難和侮辱,父親不分青紅皂白聽信繼母的挑撥,不但毒打了張愛玲而且將她囚禁長達半年之久,生了痢疾也不為其延醫治療,幸而她自己逃了出來才得以結束這種牢獄之災。這樣的父女關系在常人看來絕對是瘋狂的,不正常的。張愛玲所受的委屈毋庸置疑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她本人在描寫時卻是極其冷靜的,只是客觀地陳述這一事實,沒有怨,沒有恨,也沒有申訴與企盼。但在她的作品《十八春》里有一段關于女主人公曼楨被曼璐和祝鴻才設計囚禁起來的描寫,曼楨被姐姐設計,遭姐夫奸污,而后囚禁在祝家長達一年之久,在遭監禁過程中,她不顧一切地反抗,想盡辦法逃走,張愛玲通過對曼楨細膩而深刻的心理刻畫將其所遭遇的痛苦和委屈一一披露于讀者面前,讓讀者感同身受。從她對曼楨經歷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故事其實是取材于她自身被囚禁的經歷。張愛玲是被父親軟禁,曼楨是被姐姐軟禁,她們同樣是被自己的親人所陷害。在《十八春》里,張愛玲還通過張豫瑾的態度表達了對曼楨母親的不滿,“他因為知道曼楨和祝家那一段糾葛,覺得顧太太始終一味委曲求全,甚至曼楨被祝家長期禁鎖起來,似乎也得到了她的同意,不管她是忍心出賣了自己的女兒還是被愚弄了,豫瑾反正對有些鄙薄。”[④]曼楨為了家里的生計不辭勞苦,兼做幾份工作,敬老愛幼,甚至還時時考慮到姐姐的感受。她不僅是顧家經濟上的頂梁柱,也是他們全家精神上的頂梁柱。然而在她被囚禁長達一年之久,失蹤長達一年之久的情況下,顧家老老小小一群人,沒有一個人想要打聽尋找她的下落,他們就任由她失蹤了,親情的冷漠實在令人心寒。張愛玲對親情的絕望通過對曼楨經歷的描寫盡情展現了出來,她對親情的絕望,不只限于她的父親,對別的親人也是如此。我們通過她對曼楨家人的責備其實不難看出她其實是在影射她自己的親人。論文大全,絕望希望。在張愛玲被囚禁期間,除她的姑姑去說情被拒之外,且不論她的母親、弟弟心里作何想法,但在事實上是袖手旁觀的。對于母親,張愛玲似乎有著較深的感情,然而她的母親因為受過西方教育,所以思想也較西化,她并不認為身為人母就要為子女犧牲自己的獨立自由。我們從張愛玲的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張愛玲的弟弟前去投奔她時,“我母親解釋給他聽她的經濟力量只能負擔一個人的教養費,因此無法收留他。”[⑤]“同時看得出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⑥]這些事情表面看來是無可厚非的,但似乎不大符合中國傳統的親情觀念,我們一向以為,父母為子女做出犧牲,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張愛玲雖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但在對親情觀念的接受上,我想她一定更傾向于接受中國的傳統觀念,因為沒人愿意拒絕無私的愛。此外在張愛玲的生活中充當較為重要角色的還有她的姑姑。張愛玲對姑姑的感情也比較深,她自己講道,“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論文大全,絕望希望。然而我對于我姑姑的家卻有一種天長地久的感覺。”[⑦]只是姑姑和母親一樣,是個過于獨立自主的女性,她同樣不可能給張愛玲一種純粹而徹底的親情。“膝蓋上只擦破一點皮,可是流下血來……仿佛吃了大刀王五的一刀似的。給我姑姑看,她彎下腰去,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關切的問起玻璃。”[⑧]姑姑對我的傷口是匆匆一瞥,對玻璃卻是關切的問起,筆者以為張愛玲并非想譴責什么,她只是有種淡淡的悲哀,姑姑并未做錯什么,然而不能給她所渴望的。因為有了這些經歷,對親情的絕望便體現在她的眾多作品里。如《花雕》里的鄭川嫦,得了肺病,父母怕花錢竟讓她去轉求已有新歡的前男友章云藩;《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離婚后被哥嫂騙光了錢,在家里被冷言冷語逼得幾乎無法立足,連母親也避重就輕不肯為她做主。《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因哥嫂貪圖錢財便不顧手足之情將她嫁給了一個廢人,最終失掉一生的幸福。而她為了求得心理平衡,竟然親手毀掉了兒子女兒的幸福,更是毫無親情可言。《多少恨》里的虞家茵則被其父斷送了美好的愛情。張愛玲的作品里對親情冷漠的描寫比比皆是,這些描寫正是作者本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親情絕望的投射。

對愛情的渴望:

對親情的絕望促使張愛玲不得不尋求新的感情依托。人活著總是要有感情寄托的,總是需要被愛的,張愛玲當然也不例外。且越是在一方面缺失得厲害,越是在別的方面需要加倍地彌補。親人對張愛玲難以置信的冷漠促使她將自己的情感訴求轉向了愛情。而且她寄予愛情的希望是巨大的,超出一般人的,她所需要的愛情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情,它包含著對她從小缺失的親情的彌補,正如她在《茉莉香片》中借聶傳慶之口所說的那樣“如果你同別人相愛著,對于他,你不過是一個愛人。可是對于我,你不單是一個愛人,你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父親,母親,一個新的環境,新的天地。論文大全,絕望希望。你是過去與未來。你是神。”[⑨]然而現實中的作者是驕傲的,她不能將自己對愛的極度的渴望公然宣之于口,也不能不顧一切世俗禮儀去主動追求愛情,更不能隨隨便便地找個男人來搪塞虛空。愈是寄予極大的希望,愈是對愛的要求趨于完美,所以一向以客觀冷漠著稱的張愛玲也會寫出這樣充滿著夢幻色彩的句子“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⑩]這是張愛玲的夢。她用她的通天之筆將她的夢呈現于作品中。張愛玲小說里的女主人公在無奈而冷漠的世俗生活里艱難掙扎時往往會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愛情上,不止如此,在她的筆下,那些得到真正愛情的女性也特別的幸福,而這些幸福是作者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來之后加于自己筆下的女性身上的。論文大全,絕望希望。之所以這樣說,是為著張愛玲本人在摹寫出她筆下大部分的愛情故事時自身卻還未遭遇愛情,有的更多的只是對愛情的幻想。《十八春》里的曼楨,在被囚禁的日日月月里,所思所想的唯有一人,唯一的希望也只在這一人,“她坐在一張椅子上,她的病已經好了,但是她發現她有孕了。論文大全,絕望希望。她現在總是這樣呆呆的,人整個的有點麻木。坐在那里,太陽曬在腳背上,很是溫暖,像有一只黃貓咕嚕咕嚕伏在她腳上。她因為和這世界完全隔離,所以連這陽光照在身上都覺得有一種異樣的親切的意味。她現在倒是從來不哭了,除了有時候,她想起將來有一天跟世鈞見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訴他聽,這樣想著的時候,就好像已經面對面在那兒對他說著,她立刻兩行眼淚掛下來了。”[11]在被侮辱被囚禁的歲月里,眼淚已經流干,痛苦也變得麻木,然而一旦想起那個人,卻仍然抑制不住滿腔的委屈,痛苦,以至于依舊淚流滿面。《小艾》里的小艾自幼被賣為奴,在席家受盡折磨和凌辱,然而作者在對小艾的悲慘經歷作客觀陳述的同時,不忘為這個苦命女子晦澀黯淡的一生增添一抹亮色。愛神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小艾也不例外,命運雖說如此多舛,但是到底因有了愛情的補償而不至于孤獨一生。小艾得到了愛情,在得到愛情的一剎那她是幸福的,“她這樣想著,心里這一份愉快簡直不能用言語形容,再也抑制不住那臉上一層層泛起的笑意,只得偏過頭去望著那邊。”[12]《金鎖記》里的姜長安,雖說是個小姐,但事實上在感情方面并不比小艾幸運多少。她自幼喪父,心理失常的母親因為自身的情感過于貧瘠自然也不可能給她多少感情的慰藉,相反,她還處處阻撓長安的種種上進行為,時時掐斷長安可能得到幸福的機會。然而畢竟愛情還是來臨了,“有時在公園里遇著了雨,長安撐起了傘,世舫為她擎著。隔著半透明的藍綢傘,千萬粒雨珠閃著光,像一天的星。一天的星到處跟著他們,在水珠銀爛的車窗上,汽車馳過了紅燈,綠燈,窗子外營營飛著一窠紅的星,又是一窠綠的星。長安帶了點星光下的亂夢回家來,人變得異常沉默了,時時微笑著。”[13]這段描寫簡單素樸卻讓人感動,這點星光下的亂夢雖短暫卻美好,對常人而言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于生活在那樣一個變態家庭里長安而言,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所在。

無奈下的凄涼:

因為早期遭遇了太多的人情冷漠與世態炎涼,加之后來與胡蘭成愛情的不順,最終導致了張愛玲對人生徹底的悲觀和失望。對幸福極度渴望,對人生和現實卻又極度失望,在這種矛盾心理的主導下,張愛玲對所謂的幸福持有一種悲觀的論調,她認為幸福如同鏡花水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對于這點,她是無奈的,所以她作品里的人物一般都得不到終極意義上的幸福,幸福于她們大都只是曇花一現。在她的筆下,美好卻脆弱的愛情大都經不起殘酷現實的種種考驗,最終煙消云散,留給作品中人物的,只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她筆下的女性只能選擇對現實妥協,將之作為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結束。張愛玲筆下雖有對美好愛情的描寫,但是她筆下的女性幾乎沒有誰能夠擁有終極意義上的幸福,她們在經歷過美好短暫的愛情之后最終擁有的多是不甚得意的結局。這當然和張愛玲悲觀的人生態度是分不開的。《金鎖記》里的長安,由于母親的阻撓,甚至沒有自己結束愛情的權利,最終被七巧給“自己生命中頂完美的一頁”“安上了一個不堪的尾巴”。《多少恨》中的家茵由于父親的破壞,也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免遭女兒的嫉恨,最終選擇了離開。《十八春》里的曼楨,則是因為姐姐的設計而失掉了所愛之人,最終痛苦一生。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面對殘酷的現實做出這些選擇是無奈的,而她們的結局又是凄涼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選擇和命運。

參考文獻:《張愛玲散文全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張愛玲經典作品集》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名家評說張愛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①]摘自程秋瑩《女性悲劇的透視與書寫——評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②]摘自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③]同上

[④]摘自張愛玲《十八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⑤]摘自張愛玲《天才夢》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⑥]同上

[⑦]摘自張愛玲《燼余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⑧]同上

[⑨]摘自張愛玲《茉莉香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⑩]摘自張愛玲《愛》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1]摘自張愛玲《十八春》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2]摘自張愛玲《小艾》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3]摘自張愛玲《金鎖記》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篇4

【關鍵字】嘉莉;薇龍;女性意識;覺醒

1 引言

西奧多?德萊塞是二十世紀美國第一位杰出的自然主義作家, 他的第一部小說《嘉莉妹妹》( 1990) 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小說描寫了一位農村女孩到城市謀生最后成為名演員的故事。伴隨著美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女權主義運動第一次浪潮將“新女性”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新女性”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相對獨立的個性, 受過一定的教育, 同時她們又不為傳統的家庭觀念所累, 活躍在慣常屬于男性領地的公眾領域之中。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張愛玲無疑是成功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先生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中給張愛玲以專章的殊榮,可以說確立了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張愛玲的作品基本以婚姻戀愛為題材。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這些女性或是傳統家族里的為生存而結婚的女子,或是披著新女性外衣骨子里依附性很強的舊女子。

2 女性意識的覺醒

嘉莉妹妹, 一個純真無邪的少女離開家鄉, 想在繁華的大都市芝加哥實現自己的夢想。整部小說中嘉莉妹妹做出了三次選擇, 嘉莉的每次選擇都表現出了新女性的堅強個性,體現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到了芝加哥后她只能和她的姐姐和姐夫生活在一起,由于生病失去了工作, 她必須在回老家和繼續留在大都市中做出選擇, 她選擇了離開姐姐家和在火車上相識的杜洛埃生活在一起這體現了她的女性生存意識。在酒店經理赫斯特渥出現后, 嘉莉做出了第二次選擇, 離開了杜洛埃和代表著更高貴身份的赫斯特渥結了婚,這也體現了她的女性婚姻意識。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隨著她丈夫的破產, 他嘉莉就只好自己出來找工作養活兩個人, 后來嘉莉選擇了離開丈夫自己搬出去獨立生活。最終嘉莉成為了紅演員, 擁有了她想要的一切, 但是她還是不滿足, 她還是夢想著也許永遠不會感受到的那樣一種幸福。這體現了嘉莉從依附于男性,到獨立于男性的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通過努力, 嘉莉由一個無知的鄉村少女變成一個成功的女演員, 在這個過程中也塑造了她的新女性形象。嘉莉不再把命運委托與任何一個男人, 擁有了獨立的職業, 隨著經濟上的獨立, 也隨后實現了人格上的獨立。經歷了找工作的艱辛后, 嘉莉成熟起來也勇敢起來了。表演的天賦加上她的努力使她取得了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嘉莉的女性意識也被喚醒了。嘉莉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但是她卻習慣了在男性羽翼下舒適無憂的生活而不肯正視自身的力量所在; 直到她對男性的期待受挫, 她的天賦才得到充分展示, 她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 躋身于公眾領域, 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經濟的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前提, 而只有在經濟獨立, 人格獨立的基礎上女性才能進一步追求思想上的平等。嘉莉在取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后才真正的取得了人格上的獨立。嘉莉妹妹最終成為了一名新女性, 當然不可否認她的成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在當時來看, 她是敢于追求個性解放, 積極抓住機遇, 適應社會進步的女性, 具有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性。

葛薇龍是個受過教育的新式女子,可難掩骨子里的傳統性。對于婚姻她作繭自縛。她也是個自甘墮落的可悲女子,沉迷于奢華生活和無望的愛戀。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女性命運和前途的問題,作者賦予了她深重的女性自我覺醒意識。葛薇龍與張愛玲筆下的其他女子似乎有點不同。她有一個新的身份――女學生,可以說是得到了解放的女性。并且她自己也是想完成學業,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的。也因此來到了她姑媽梁太太這里尋求幫助。但是盡管接受了新式教育,她的思想仍然是相當的傳統的。葛薇龍其實并未解放,她心里還是很保守的,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的女人。而最難拋卻她舊女子身份的是她骨子里對男子的依附性。比起其他人葛薇龍對自己命運的把握更有主動權,但她所做的選擇卻與母輩們無實質性的不同。她向許多傳統的中國女性一樣,自己的價值要體現在男人身上,所以要牢牢的抓住一個男人,何況那個男人還是她愛的,那就更不能放手了,即使需要自己用身體掙錢去養他。葛薇龍對物質的渴求和對愛的向往都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代表,同時這也是東方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局限性所在。

五四以來,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得到大力宣揚。得名于易卜生的名劇《娜拉》,中國也產生了一大批娜拉。但是擺在中國的娜拉面前的有兩道家門:父親的家門和丈夫的家門。無論從哪道家門出走都要經過激烈的內心斗爭,心理上,經濟上都要承受沉重的壓力才能邁出步伐。因此大多數娜拉都徘徊在這兩道門之間,并為此付出深重代價。張愛玲也用葛薇龍這一形象表達了她對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后的獨立道路的深思。葛薇龍可以說是走出了第一道家門的新女性,可是卻倒在了第二道門前。究其原因難逃她骨子里對男人的依附性,她將自身放在附屬地位,將自我價值體現在為男人作出的犧牲上,所以她悲劇了。女性的獨立固然需要平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但更多的在于自我意識的覺醒。

3 結語

伴隨著美國工業革命的發展, 婦女的日常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在十九世紀初, 婦女的活動領域只有家庭這一狹小的領域,自身的很小的一部分價值只能通過女性個體與父權制家庭之間的關聯實現。德萊塞筆下的嘉莉妹妹是當時最具革命性的新女性,她不是簡單地拋棄了她母親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而是努力去適應現代美國人新的生活方式,這體現了西方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徹底性。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一方面不再像五四時期那樣用轟轟烈烈的女性解放運動來關注女性命運,而另一方面封建父權家庭在殖民地化的都市文明沖擊下搖搖欲墜卻死而未僵。在這一背景下,張愛玲以葛薇龍這一人物向我們展示匍匐在這樣時代下的女性的生存境況及其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局限性。本文通過對東西方女性自我意識覺醒進行的對比,也給我們當代女性敲一記警鐘,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平等的社會地位是女性自立的前提,經濟上的獨立是女性自立的必要條件,而我們女性更需要的是去除骨子里的依附性,從思想意識上明白自己是獨立的。

參考文獻:

[1] 楊仁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73.

[2] 王長榮.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82.

[3] 德萊塞.裘柱常(譯).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 任茹文、王艷.沉香屑里的舊事――張愛玲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5] 張愛玲. 張愛玲經典作品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6] 蔣道超. 德萊塞研究[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 125 .

作者簡介:

篇5

趙胤胤畢業于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是斯坦威(Steinway)全球代言鋼琴家,不僅在國內樂壇舉足輕重,在國際樂壇也享有盛名。紐約《音樂論壇》曾稱他為“一位非凡的屬于21世紀的青年鋼琴家”。1998年,趙胤胤獲得“斯坦威專屬鋼琴家”稱號,是繼孔祥東、殷承宗之后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一個是優雅、知性的知名演員,一個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鋼琴家,他們又是如何演繹一段傾城之戀的呢?

1.“相”來的情緣

陳數出生于湖北武漢的一個藝術世家,自小學習舞蹈,12歲時到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就讀,之后在東方歌舞團做了多年的舞蹈演員,后來又經由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習進入了影視圈,先后在《聲震長空》、《鏗鏘玫瑰》、《暗算》、《古城諜影》、《新上海灘》、《毀滅》等影視劇里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知名美女演員、“優雅女人”的代表,生活中的陳數自然不乏追求者。可是她認為,一定要找跟自己的性情匹配,能彼此欣賞對方才華的另一半。因此,在物欲橫流的娛樂圈,陳數始終保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矜持和溫婉,甚至從沒有過緋聞。

陳數與趙胤胤的相識,是在2007年初夏。

那時,執導29集電視連續劇《相思樹》的孫周找到陳數,要她出演女主角之一――電臺女主播尚潔。這是個富有爭議卻又頗具魅力的角色,看完劇本后,陳數被這個特別的角色深深吸引了,當即答應要演好這個角色。令陳數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次與孫周導演的合作,竟意外地讓她找到了此生的情緣。

那是在拍攝《相思樹》接近尾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陳數還“單”著,導演孫周告訴陳數,要給她介紹個男朋友,并說對方是自己多年的好友,一直在廣州經營音樂事業。

出身藝術世家的陳數,不僅自幼便開始學習舞蹈和唱歌,還斷斷續續地跟母親學習鋼琴,因此,她對從事音樂工作的人一直很有好感。于是她決定去赴約。

見面時,陳數并不知道趙胤胤是早已成名的鋼琴家,只覺得眼前這個男人很紳士,很有魅力。除了非常開朗健談,看上去文質彬彬、衣著得體的趙胤胤留給陳數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手指,修長、有力且靈動。

而對于趙胤胤來說,陳數的美不單單來自端莊典雅的外表,而是來自內在優雅脫俗的氣質,優雅內斂,美而不喧。縱然是淡妝,依然掩飾不住內在散發出來的超凡脫俗的優雅風韻。這正是他欣賞的。

和陳數一樣,出生在遼寧營口的趙胤胤,自小就同鋼琴結下了不解之緣,從3歲多開始,練琴就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讓趙胤胤能在鋼琴上有更大發展,他的父母甚至兩次舉家遷移,從營口搬到長春,又從長春搬到廣州。年僅10歲時,趙胤胤已經在廣州的各大鋼琴比賽中顯露鋒芒了。十幾歲時,他便出國留學,上世紀90年代初,趙胤胤就開始活躍于世界各地一些主要的音樂廳,曾在40多個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多項金獎和大獎。1998年,趙胤胤獲得“斯坦威專屬鋼琴家”稱號。對于一個鋼琴演奏者來說,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可是,由于父母身體不太好,孝順的趙胤胤決定回來陪伴他們。就這樣,正值事業巔峰期的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回到廣州發展。

頗為相似的成長經歷,對事業同樣的認真與執著,讓兩人在初次見面時就有著聊不完的共同話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尤其讓陳數感到欣慰的是,生活中的趙胤胤不怎么看電視劇,在此之前,不僅沒看過她的戲,甚至連她的照片都沒見過,所以對陳數的名氣一無所知。因此,他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本人。而單純沖著她這個人而來,正是陳數長期以來想要的感覺。

沒有誰早一步、誰晚一步,似乎是在不知不覺中,兩人幾乎同時發現,對方已經深深地走入了自己的心。

幾天后,當兩人再次見面時,趙胤胤的表白非常直接,他告訴陳數,他曾經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因此,對待這份感情格外慎重,當孫周導演介紹他們認識時,他就是很認真地沖著要做男女朋友這樣的目的才去見面的。最后他說:“做我女朋友吧。我不會對你隱瞞自己的缺點,因為我是抱著在一起過一輩子的想法想要和你在一起的。”這樣直接而真誠的表白讓陳數很感動。

正如《傾城之戀》的作者張愛玲所寫: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情投意合的兩人,很快就墜入了愛河。為了拉近愛的距離,原本在廣州的趙胤胤,很快將事業的重心轉移到北京,不時奔波在廣州與北京之間,不過為愛而奔波,帶給他更多的是甜蜜。

2.從白流蘇到陳白露,戀愛工作兩不誤

戀愛之后,陳數發現趙胤胤在著名鋼琴家的光環背后,還是個寬容而有責任感、實實在在過日子的好男人。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喜歡讓自己穿得得體一些,把飯做得好吃一點,努力讓生活更精彩一些。

趙胤胤對吃很講究,他那修長的手指除了能彈奏美妙的旋律,還能炮制出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陳數經常在外地拍戲,拍戲的生活是沒有規律的,而趙胤胤也忙于自己的事業,兩人相聚的日子,趙胤胤更喜歡親自下廚做飯,犒勞心上人的胃。

有一次,陳數從外地拍戲回來,在路上接到趙胤胤的電話,兩人聊了幾句后,陳數問他在干嗎,趙胤胤說正在專心致志地為她做一件事。陳數忙問做什么事,電話另一端的趙胤胤笑而不答。不一會兒,陳數到家,門被打開的一瞬間,一股飯菜的香味撲鼻而來,映入陳數眼簾的,是餐桌上滿滿當當、熱氣騰騰的菜肴,全是她愛吃的。那些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一下子勾起了陳數的食欲。這時,系著圍裙的趙胤胤一路小跑著從廚房里出來迎接她,先是擁她入懷,繼而想起什么似的又一路小跑著進了廚房,邊跑邊說:“先歇著,最后一道菜剛下鍋,一會兒就好了。”

陳數不禁被他慌里慌張的樣子逗樂了,她嗅著、看著、聽著這一切,透過玻璃,看見趙胤胤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有暖暖的感動涌上心頭,長期以來的疲憊似乎也減輕了許多。

餐桌上,有裊裊的熱菜的霧氣在升騰,絲絲縷縷的,這樣的煙火味道,給陳數一種真正的家的感覺,讓她感到踏實而安寧。

生活中的陳數,是個內心喜歡安靜的人,這一點和趙胤胤很相似。閑暇的時候,陳數喜歡去安靜的茶館,靜靜地喝一杯下午茶。這一喜好,是她縱使在旅行途中都一定要堅持的。趙胤胤知道了她的這一愛好后,有空便到陳數常去的茶館等候。和相愛的人在幽雅的茶館的一角相對而坐,輕松地聊著天,靜靜地享受下午茶時光,這何嘗不是一種美妙的人生!

擁有甜蜜愛情的同時,陳數的演藝事業也不斷地實現跨越。

2007年秋天,陳數意外地接到著名編劇鄒靜之打來的電話,問她是否愿意出演《傾城之戀》中的女主角白流蘇。能出演經典作品里的女一號,是許多女演員畢生的追求。陳數爽快地答應了。

其實早在2002年第一次接觸傳奇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后,陳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張迷”。尤其是讀完被張愛玲稱做“最愛”的小說《傾城之戀》后,陳數頓時產生了一個特別強烈的念頭,如果有機會演白流蘇,自己的演藝生涯就會少一個遺憾。

如今,這個機會竟然真的來了。

得知這一消息,趙胤胤第一時間打電話向陳數表示祝賀,有著深厚藝術修養的他在白流蘇這個人物的把握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對陳數說:“許多時候,好與完美只是細節上的差異。做一個外在漂亮的女演員并不難,難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味道。”他鼓勵陳數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做到“心中有數”。其實,對于演“白流蘇”這樣的經典人物,陳數也頗感壓力,趙胤胤安慰她說:“只要有實力,早晚都會被認可的。”陳數牢牢地記住了男友的話。

2007年11月,《傾城之戀》在橫店開拍。2009年年初,隨著《傾城之戀》的熱播,人們對氣質獨特、演技純熟的陳數所扮演的白流蘇好評如潮,紛紛稱白流蘇被陳數演活了,她那穿著旗袍的婀娜身姿,看上去美艷照人,那低頭時的一抹溫柔,那會說話的眼神,那抬起頭時的微笑,眼里流轉著的風情,無不流露出優雅、知性、精致,甚至不經意間的一抬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拿捏得很有分寸。一時間,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人們把“穿旗袍最美的中國女演員”、“風華絕代的優雅女人”這樣的贊美之詞都用在了她的身上。

憑借《傾城之戀》,陳數入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演員,從而使得她的演藝事業又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平時很少看電視劇的趙胤胤破例看完了《傾城之戀》,連連稱贊陳數把白流蘇這個經典人物演得很有韻味,很立體,很完美,甚至與白流蘇融為一體了。有了心愛的人的鼓勵和贊賞,陳數更是喜不自禁。

2008年,陳數所出演的的四幕話劇《日出》,將她的演藝事業推上了高峰。新版《日出》自2008年5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就引起了巨大轟動,接下來的短短幾個月時間,《日出》在全國各地巡演已達四十余場。盡管“陳白露”這個經典人物在前人的多次演繹下,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陳數版“陳白露”還是獲得了“史上最美陳白露”的美譽。

雖然出神入化的演出贏得了無盡的掌聲與喝彩,可是作為主演,陳數也度過了幾個月勞累不堪的日子。對于陳數來說,每天進入“陳白露”的心靈并不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因為當演員把自己的思想、精力都交付出去的時候,身心都會很辛苦。

趙胤胤也無時無刻不體會到心愛的人的辛苦,《日出》在北京演出期間,趙胤胤一直體貼地陪伴在陳數左右,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陳數的工作一停,趙胤胤就會想方設法讓她盡快出戲,哪怕只是陪她聊天,陪她去喝一杯下午茶,給她講笑話……看著為自己忙前忙后的趙胤胤,陳數覺得所有的辛苦勞累似乎一下子煙消云散。

2009年5月6日,中國集郵總公司推出郵折《永遠的陳白露》,陳數扮演的陳白露登上了郵折,這是經典話劇人物首次登上郵票。

能夠以經典話劇人物形象出現在郵折上,是對一個話劇演員的最好肯定,陳數既意外,又感到非常榮幸。女友獲得如此殊榮,趙胤胤也替她感到高興,他特地買了一大束火紅的玫瑰表示祝賀,并對陳數說:“我說過的,只要有實力,早晚都會被認可的,沒錯吧?”陳數抱著那一大束鮮花,將頭輕輕地依偎在男友肩頭,那一刻,她感到從沒有過的幸福。

3.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愛的人也最愛你

在趙胤胤眼里,陳數優雅、美麗、知性、風情而富于女人味,正如陳數自己曾經說過的,最迷人的女人是混合體。而在陳數眼里,戴著眼鏡、看起來嚴肅的趙胤胤,其實骨子里很浪漫。由于平時拍戲很忙很辛苦,屈指可數的空閑時間,陳數便渴望過上一種能讓身心徹底放松的生活。和心愛的人一起去旅行,自然是不錯的選擇。這時,趙胤胤無論多忙,都會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兩個人一起去巴黎,去看博物館,或在左岸喝杯咖啡,看人來人往,以一種徹底放松的心態靜靜享受下午茶時光,享受著安寧悠閑的日子,感受著細碎的時光一點點從身邊流過……正如張愛玲曾經寫下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前不久,在機場,當旅行歸來的陳數和趙胤胤出雙入對地拖著行李箱從機場出來時被偷拍,并迅速傳到了網絡和八卦雜志上,這是一向低調的陳數入行以來的第一樁“緋聞”。

在演藝圈,基于各方面的考慮,許多人都喜歡將愛情隱藏起來,而陳數則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愛了,既沒必要張揚,也沒必要隱瞞。因此,當人們還在暗暗猜測各種可能時,陳數已氣定神閑地坐在媒體記者面前,淡然一笑:不是緋聞,我們是很認真地在談戀愛……不一會兒,趙胤胤也體貼地來接她。當他們毫無顧忌地雙雙站在人們面前,所有的謠言已不攻自破。

隨后,趙胤胤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自己對目前的感情狀況十分滿意。“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愛的人也最愛你。”他說,在婚戀觀上,他一向主張兩人在精神和情感層面要“門當戶對”:“比如,我是個愛吃的人,但如果對方覺得吃下去之后一切消失無蹤,不如買個LV包包劃算;又或者我會花2000元去聽一場多明戈,但對方說還不如包個卡拉OK,跟十來個朋友一塊兒瘋,那只能拉倒。”如今,他已找到了與自己門當戶對的愛人。

篇6

關鍵詞:《金鎖記》 曹七巧 弗洛伊德 文藝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張愛玲的小說創作中,《金鎖記》是其最傾注心力的一部小說,通過描寫普通小人物曹七巧變態扭曲的一生,凸顯作家對人性的關懷。在作家行筆之間,七巧的心理復雜而隱秘值得探究。

一、在心靈的矛盾中不自覺的走向扭曲

縱觀曹七巧的一生,無疑是個大悲劇,直到生命結束,她已經被扭曲的不能稱之為人。她內心巨大的矛盾,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首先,曹七巧最初的心靈矛盾是什么呢?要說清楚曹七巧最初的心靈矛盾,有一點不容忽視的便是曹七巧的刻薄。小說中我們時刻感受到曹七巧那小小身板因為刻薄的話語而爆發出的能量。那么刻薄之于曹七巧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呢?曹七巧出身自下層人民,家里是開麻油店的,那么要對她的刻薄負責任的最基本的便是她自小的成長環境。的確,說話刻薄可能就是她性格使然,然而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小說中我們很明顯看到七巧的刻薄并不是靜止不變的,隨著時光的流失,她的話語越發的具有殺傷力,文中說:大年夫婦出了姜家的門,她嫂子便道:“我們這位姑奶奶怎么換了個人?沒出嫁的時候不過要強些,嘴頭子上瑣碎些,就連后來我們去瞧她,雖是比前暴躁些,也還有個分寸,不似如今瘋瘋傻傻,說話有一句沒一句,就沒一點兒得人心的地方。”這其中究竟是什么在作祟呢?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的生存是在追求一種平衡感,這個在弗洛伊德那里就是生本能與死本能的協調。在弗洛伊德那里,性象征的生命向生的一種力量,而破壞和毀滅則是一種生命向死的另一種力量,人始終處在兩者力量的制衡之下。用這一理論來解釋曹七巧的刻薄就能看到她刻薄所帶有的新的內涵。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曹七巧是擁有向生而動的生本能的,她渴望美好的生活,幸福的婚姻,雖然無從知道她究竟出于何種意圖嫁給了殘障的姜家二少爺,但對于出身自物質缺乏,地位低下的家庭而言,我們有理由推測,她為了更有保證的物質生活,而自愿放棄了追求幸福婚姻的權利。婚姻是性的一種表現,也就是生本能所要求的一種,放棄幸福婚姻就等于壓制自己的生本能,那么在這樣一種失衡的狀態下,她來到了姜家,她以為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社會地位的提高能夠彌補婚姻不幸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而且由于她的“高攀”,導致在姜家,她沒有地位也沒有錢,用原文的話說是:“這些年了,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生本能受到了抑制,死本能的強勢膨脹并成長為一種毀滅破壞的意圖和心理機制,這就是曹七巧的刻薄。

刻薄的語言是曹七巧在生本能與死本能不平衡之下,用以調節內心矛盾的不正常協調方式。在鄙視中,在婚姻不幸,正常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她通過刻薄他人,來得到一種精神勝利,享有一份發泄怨憤的,暫時緩解她無法平衡的心理,可由于不可能改變甚至每況愈下的外部情況所刺激,曹七巧不自覺的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不平衡――刻薄――他人反擊――更不平衡――她更刻薄。在這樣深刻的心靈矛盾中,她走向了不自覺的扭曲,她人性中的美在刻薄的道路上消失,最終害己害人,釀成完不了的大悲劇。

二、在扭曲中從刻薄的語言到害人的行動

七巧朝人性惡的那一面越走越遠,她的心靈扭曲也從一種掩藏的語言形式走向了一種明目張膽的侵害行為。長安、長白,以及芝壽和娟兒,他們的悲劇都在昭示曹七巧心理扭曲的不斷深化,她的變態已從語言的刻薄,走向了害人的行動。

那么從刻薄的語言到害人的行為,這是一個從內而外的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曹七巧又是經歷了怎樣的心靈路程,或者說怎樣的心靈折磨在這個質變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分析七巧被禁錮的和被破壞的。被禁錮的,最明顯的原因就在于,七巧的丈夫是一個殘廢,用文中的話說:“她皺緊了眉毛。床上睡著的她的丈夫,那沒有生命的肉體……”。“沒有生命的肉體”,這一句話道出的是一種關于情的絕望,面對一個沒有生命的肉體,情乃至性如何去進行,沒有正常渠道發泄的七巧,還要因此而受到周遭人調侃的提醒:“玳珍也撐不住噗嗤一笑,咕噥了一句道:‘怎么你孩子也有了兩個?’”,如此她用以保護自己的刻薄言語,變得無力了。內心的不平衡感無法在刻薄的言語和思維中得以調節,她需要新的發泄口。很快她找到了一點精神上的慰藉――季澤,與姜季澤克制的交往中,她似乎感覺到了一點來自人性的召喚,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心靈平衡,放下戒備,她對季澤哭訴,哭訴并沒有使他們更親近,季澤不愿意惹事上身。七巧渴望借助季澤來協調心理失衡的計劃破產了,于是對金錢的占有欲便有了主導權。被蠶食干凈,但七巧她仍留存的一點,這出現在分家后季澤表達愛慕之時,也瞬間崩潰在季澤假心表白實則借錢的謊言面前,伴隨著精神崩潰,七巧的破壞欲望和毀壞欲望達到了頂峰,她開始精心炮制兒子女兒的不幸,用這樣的不幸來發泄自己的病態不滿。

用重復的不幸來得到一種,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驅動呢?這個問題或許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窺見一斑。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選中,超越唯樂原則這張的第二節,提到了“創傷性精神癥”,說的是受過大刺激和大傷害的人總會不斷在夢中重復受害的經歷,以求獲得一種安心感。那么七巧是否有“創傷性精神癥”呢?在弗洛伊德的實驗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他完全被這種體驗壓倒了,但是通過將這種體驗當作一場游戲來重復,盡管這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他卻因此取得了主動的地位。這里“主動”是關鍵的詞,創傷性精神癥者之所以不斷重復不愉快的記憶,是因為在這些回憶的體驗中他處于了主動的地位。這樣來看,七巧破壞兒女婚姻愛情的行為,實際是她取得主動的方式。她通過在兒女婚姻和愛情上制造不幸來重復自己不幸婚姻愛情的遭遇,于主動權中獲得滿足。而在弗洛伊德的另一個實驗里,又得到了一個結論:因為這個孩子從這種體驗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這種游戲的主動執行者,這樣一來就把這種不愉快的體驗轉嫁到了他的小伙伴身上,他以這種方式在一個替身的身上進行了報復。七巧的行為如此可總結為在替身身上進行了一種報復,在一種畸形心理力量的作用下,不僅毀壞了曹七巧自身,也徹底毀掉了自己兒子女兒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她的報復使得兩條鮮活的生命也驟然而止。正如傅雷先生所言:“愛情在一個人身上得不到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和生命來補償。”這場悲劇中,沒有一個幸免,“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三、結論

七巧是可憐的,被她所侵害的人也令人惋惜,她一輩子的悲苦,一輩子的瘋狂,不僅僅是個人的寫照,更是一種人性的思考。刻薄的話語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大矛盾,非人道的行動,更是變態心理的尖峰表現。總之,在曹七巧從毀滅自己到毀滅他人的歷程中,心理能量的失衡起到了巨大的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金鎖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篇7

摘 要: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因戰爭的到來,致使文化界的繁榮一度中斷,日偽的文化鉗制使主流文人集體失語。正在此時,一批具有青春活力的海派女作家登上歷史舞臺,在城市與女性的情感糾結中勾勒著上海圖景,而她們筆下對上海異鄉之感的描摹更是道出女性視角的獨特。

關鍵詞 :海派 異鄉 上海

上海自開埠以來就以其飛速的發展告訴整個鄉土中國,它是一個“異數”。繁華的商業街,林立的歐式建筑,摩肩接踵的人流,“顯示了上海作為當時中國最繁榮,最有活力的經濟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為遠東第一大都會的復雜圖景”[1]。三十年代的上海,摩登時尚,文化氣氛開放,因為其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氣度促使海派的文化呈現出一種出離于傳統鄉土文化的全新文化品格。古老中國文化浸染下的兒女一遇到這種全新的文化特質,便在第一時間內做出了反映。新感覺派感受到新的文化特質在上海生根發芽,體味到了其帶來的聲色犬馬的現代生活。他們迅速地與傳統決裂,沉浸在都市文學的書寫中不能自拔。到了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已趨于成熟,而正在此時,戰爭的到來中斷了文化的自由發展,日偽的文化封鎖造成了上海文化界的集體失語,一派繁榮的上海文壇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海派女作家正是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占據話語空間,繼續著海派文學的繁榮。除了張愛玲外,還有蘇青、施濟美、潘柳黛等女作家。她們在主流失語之時橫空出世,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觀照上海,將這座真實的城市通過回憶、重組、書寫變幻成“文學中的城市”,在女性命運與上海之城相糾結時流露出深深的異鄉之感。

一、文化心態上的疏離與拒斥

高度發達的上海都市文明培育了中國最早的一批都市新民,他們擁有摩登的生活方式,前衛新潮的思維模式,在上海這個超級大都市中如魚得水。然而翻開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沉卷,我們發現了另一個上海,一個背景式的上海。這一意義上的上海在施濟美筆下頻繁閃現。與張愛玲對都市生活的狂熱不同,一些女作家表現出對都市的恐懼、厭惡、逃避等情感取向。歸根結底這是對上海都市文化的疏離,在她們筆下的上海始終是“異鄉”,從來不曾有過歸屬感。

施濟美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上海是個頂壞的地方,按照她的表述,上海是比監獄更壞的地方。然而成名于上海文壇,且作為多家通俗刊物銷量保障的施濟美為何始終視上海為異類呢?深入她的生平和作品,我們不難找到答案。施濟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留洋歸來后在外交部工作,母親是名門閨秀,能吟詩作賦,祖父是揚州的地方官。施濟美的母親常帶著一雙女兒去揚州侍奉老人,祖父家中藏書極豐,又有許多名家書畫。施濟美在老宅中深受熏染,精神氣質自然向傳統文化靠攏。祖父家的生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隔多年,她仍然難以忘懷:“花白胡髭的老先生,僂著腰伏在‘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像前的書案上,握著‘第一人書’,白芨磨銀主,顫巍巍的在我們面前的大小楷上畫圈圈兒。”[2]十五歲時,施濟美到上海讀高中,畢業后考入東吳大學。來到上海的施濟美只覺得“上海似乎永遠只是上海而已,不知究竟屬于哪一個國度”[3]。她的精神家園早已有了歸屬,上海與她的文化修養相悖,一個摩登,一個傳統。上海在她的眼里不過是“放浪迷醉的生活,濃郁的酒氣,猛烈的煙味,靡靡之音,瘋狂的跳舞,賭博,一切討厭的虛偽與假裝”[4]。上海對于施濟美來說是個靈魂無所安放的臨時居所,她對于都市文化始終選擇規避,對于穿梭于舞場、迷戀物質的都市人類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姿態。

《十二金釵》中,傅安妮、李楠孫夢想著成為“上海女人”,不停地學習“處世哲學”、穿衣打扮,最終扭曲了自己。曾經愛情至上的王淑君早已拋棄了信仰變成試圖變賣女兒的市井俗婦。而受人追捧的韓淑慧其實虛有其表,她的婦女參政論文都出自他人之手。上海的虛浮通過幾個女子的描寫被呈現得淋漓盡致。細讀文本我們便不難發現施濟美的謹慎和皈依,她借芳子的口說出:“前天下了大雪,我看見銀色的西湖,真美呀。如果你在這兒,我一世也不要回上海了。”[5]在所有人都確認了一個極正確的消息:“上海是個花花世界”,美好無限時,施濟美卻看透了其中的虛無,她要在這個不屬于她的地方找到一點精神上的寄托,于是我們看到了例如《永久的蜜月》這樣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體現出了拋棄個人情感、追求人間大愛的崇高精神品格。在商業文化,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上海,施濟美以烏托邦式的文學想象來證實自己文化心態與對上海的疏離。她不愿意自己的文學始終停留在對世俗生活不厭其煩的書寫,也不愿意只一味地傾吐個人情感。她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精神信仰,面對“魔都”上海,女作家試圖筑起“幾間聊蔽風雨的小屋”。所以她在文學作品中構建著理想化的真善美。《野草》中的寶麗與杜大森苦戀重逢,相約私奔之時,二人卻毅然放棄了個人情感,寶麗開辦孤兒院,實現了社會理想。《三年》中的司徒藍蝶為了成全別人,不惜以毀損自己名譽的方式離開愛人。這種理想主義的表達方式成為施濟美疏離都市文化的策略,并以此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她以異于上海都市文化的精神氣質闖蕩文壇,醉心于理想主義文學世界的建構,公然標榜自己的客居身份,上海對于她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印象,她始終是個飄泊上海的旅人。

二、難以融入的“異鄉”上海

與施濟美同為外來者的蘇青、潘柳黛,也在文中表現出對上海都市生活的力不從心,以及不被認同的異鄉感。女作家筆下的人物雖然努力地適應都市生活,卻也顯得非常吃力。《歧路佳人》中,女主人公小眉初次領略竇家的豪華就備感震驚,“花園旁邊的走道上汽車魚貫而入,都是慢慢開著,像烏殼蟲在爬行。整幢大洋房像火山般吐出炫人的燈光,花園周圍燦爛如星帶”[6]。這時女主人公意識到自己與這里的格格不入,也在心中感到寒傖和可恥。在某種程度上說,女主人公的不安和自卑來自于都市文化的強大威懾。在城市文明面前,自己顯得渺小而終致產生了異鄉的孤獨感。在物質上的貧乏使小眉感到自卑,但是當她試圖安分守己地賺錢時,卻受到了代表上海功利主義的史亞倫的另類勸告:“女人身體也是天然資本之一,在必要時,也得好好利用它。”[7]于是身處旋流中的小眉迷惑了,“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路走——正當的呢?還是不必要的呢?”[8]突然闖入都市文化的后果是身份不被認同的尷尬及價值觀的迷失。在潘柳黛的《退職夫人自傳》中,“我”也感受到了上海都市氣息的強大,“我走在路上看見的,都是服飾入時,體面而漂亮的男女。他們高傲而營養豐富,我看著他們,覺得我自己就像鄉下人一樣”[9]。不論是蘇青還是潘柳黛,都通過筆下的人物表達了對上海仰慕又自卑的一面,上海對于她們來說是異鄉,她們始終難以融入其中。

在梳理施濟美、蘇青、潘柳黛與上海的關系時,我們不難發現,施濟美對上海是排斥的,她并不為這座大都市的繁華所動,只醉心于自己精神家園的建構。而蘇青、潘柳黛在闖入上海的同時就懷著異鄉人的心態,對上海既愛慕又恐懼,最終也只是滬上的過客。但是不管抱著什么樣的心態去觀照上海,上海最終在女作家的筆下扮演了“異鄉”這一角色。在這個不屬于自己的他鄉中,施濟美找尋激情與精神家園,蘇青筆下的小眉迷失了自己,潘柳黛則以“退職夫人”自居,在都市旋流中不斷掙扎。

(基金項目:2014年度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名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書寫,項目編號:YJSCX2014-043HLJU。本文受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在此表示感謝。)

注釋:

[1]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6頁。

[2]施濟美:《古屋尋夢》,春秋,1944年,第6期。

[3]施濟美:《郊游兩題》,春秋,1944年,第8期。

[4]施濟美:《三年》,《鳳儀園》,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頁。

[5]施濟美:《十二金釵》,《鳳儀園》,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頁。

[6][7][8]蘇青:《歧路佳人》,《蘇青經典作品》,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頁,第352頁,第333頁。

篇8

排球隊里的科幻迷

在中國女排國家隊里,趙蕊蕊愛科幻是出了名的。國家隊訓練緊張,訓練之余,別的排球姑娘會選擇逛街和看電影等方式來緩解壓力,而趙蕊蕊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小說。十幾年的訓練生涯里,她幾乎看遍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科幻小說,一說起科幻名著便能如數家珍,被譽為骨灰級別的科幻迷。

趙蕊蕊身高1米97,是隊里最高的選手,而根據人體力學原理,個子越高,運動時受傷幾率越大,因此趙蕊蕊在訓練生涯中受傷非常頻繁,被隊友稱為“玻璃美人”。多次受傷的經歷不僅給趙蕊蕊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也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每次因為負傷被迫離開訓練場,趙蕊蕊都會在深夜里悄悄流淚,因為她怕自己的傷不能及時痊愈耽誤了比賽,也怕因為治療錯過了打大型比賽的機會。而在最脆弱的階段,陪伴她的除了家人,還有她最愛的科幻小說。可以說,是一本又一本的小說伴她度過了漫漫長夜并給予了她能量,讓她一次次從低谷中站起來重新奔赴賽場……

對趙蕊蕊影響最深的一套小說是J.K.羅琳的《哈利波特》,每次閱讀這套奇幻作品,趙蕊蕊都會如癡如醉。這時候,現實世界中所有的煩惱都被拋在了腦后,她開始跟隨哈利波特盡情地在魔法世界里遨游,與他結伴探險,同悲同喜。

小說里的主人公們給予了趙蕊蕊無窮無盡的能量,也賦予了她克服困難的勇氣。2004年8月份,趙蕊蕊帶傷征戰雅典,在做一個“背飛”動作時再次嚴重骨折,很快就被組委會的擔架抬出了賽場。就是這次骨折,差點毀了趙蕊蕊的職業生涯。一年后趙蕊蕊赴美療傷,醫生將一塊鋼板固定在了她的右腿腿骨上,并嚴肅地預言:如果恢復狀況不好,可能她永遠都無法返回賽場了。

面對醫生無情的宣判,趙蕊蕊幾乎哭成了淚人。她哭著對母親說:“我的使命還沒完成,我還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為國出力呢,要是就這樣退役了,我怎么辦?”看著女兒傷心的樣子,趙媽媽心痛極了,為了安慰女兒,她將女兒最喜歡的科幻書籍全都送到了醫院,希望她能通過看書來緩解傷痛。

果然,趙蕊蕊很快就沉浸在了科幻世界里。看見科幻書里的主人公們都百折不撓,充滿超能量,趙蕊蕊的自信心也慢慢被喚醒了,她將自己想象成無所不能的小超人,把疾病想象成怪獸,開始用最積極的狀態打怪。治療進度緩慢的時候,趙蕊蕊也不再捶打著自己的腿無力地哭泣,而是握緊拳頭對自己說:“我是無所不能的女版奧特曼,一定能摧毀疾病,獲得勝出!”

因為心態樂觀,趙蕊蕊的病情果然慢慢恢復了。2008年,她如愿回到了賽場,并一舉拿下了亞洲杯女排的冠軍和北京奧運會的冠軍。“這都是科幻的功勞,”趙蕊蕊在接受采訪時笑吟吟地說:“它陪我走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歲月,并且給予了我能量,所以對科幻的熱愛也深入到了我的骨髓里。”

開啟生命力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北京奧運會之后,趙蕊蕊正式退役。退役后,除了繼續療傷,趙蕊蕊還在考慮未來的道路該怎么走。她渴望加入郎平組建的“廣東恒大俱樂部”,但負傷累累的身體卻又不允許她繼續在自己熱愛的排球事業上繼續走下去,因此趙蕊蕊一度感到非常迷茫。這時候一位好友突然提醒她:“你不是喜歡看小說么,何不自己寫一本?”

寫小說?趙蕊蕊覺得這個提議有些瘋狂。但細想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多年的閱讀使她積累了一大堆科幻材料,再加上平日里漫無目的的想象,匯集起來其實是不錯的素材。不過,要動筆寫小說,趙蕊蕊還是有顧慮的,她很怕自己的文章不夠好,發表后會引來公眾的批評。但轉念一想,寫不好還寫不壞么?不動筆嘗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再說了,當初作家羅琳不也從零開始嘗試創作的么,如果不是她敢于寫下第一個字,現在哪有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自我鼓勵之后,趙蕊蕊便迫不及待地進行了構思。因為小時候學過繪畫,對漫畫也比較感興趣,趙蕊蕊決定將動漫和科幻結合在一起,創作一本魔幻題材的作品。寫下大致的故事脈絡之后,趙蕊蕊便迫不及待地打開文檔開寫,第一天就寫下了七千多字。

雖然開頭寫得很順暢,但趙蕊蕊的寫作過程卻并不比任何一位作家輕松,她也常有靈感枯竭的時候,有時甚至不知如何下筆,還經常對自己寫出的東西感到不滿。寫作之初趙蕊蕊曾經制訂了計劃,要求自己每天寫4000字,3個月寫完全書,但真的到了開寫的時候她卻發現困難重重,有時候一天也寫不了500字,還經常要刪掉重寫,這讓趙蕊蕊很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幸好這時趙爸爸和趙媽媽會從旁鼓勵,說:“強烈要求你快點寫完全稿,我們還等著讀呢!”看到爸媽充滿期待的眼神,趙蕊蕊又充滿了動力,回到電腦前乖乖寫作了。

寫了幾個月后,趙蕊蕊總算有點感覺了,也培養出了許多好的寫作習慣。比如她會特別留意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然后反復在腦中提煉,將它們寫進自己的故事;每次外出,趙蕊蕊還會隨身攜帶便簽本,一有靈感就馬上將它們記錄下來,防止好點子來時了無痕,去后無覓處;此外,趙蕊蕊還惡補了大量經典作品和美國大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寫作養料。

一年后,趙蕊蕊的首部作品《末世喚醒》終于完稿了,她興奮地把這部25萬字的小說傳給了父母和好友閱讀,無一例外地收獲到了“寫得真好”的贊揚聲。這讓趙蕊蕊產生了懷疑,她擔心大家是在鼓勵自己。于是,她又把作品傳給了自己曾經的一位病友評閱。和趙蕊蕊一樣,那位病友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小說迷,而且選書的時候很有品位。把書稿傳給病友時,趙蕊蕊并沒有說那是自己寫的,只告訴對方那是自己最近在讀的一本小說。

幾天后,趙蕊蕊接到了病友打來的電話,對方在電話里告訴她:“你推薦的小說還真不賴,我昨天一口氣讀完了,寫得挺有意思的,這是誰的作品啊?”聽了病友的話,趙蕊蕊才長舒了一口氣,告訴對方自己就是作者。

2010年10月8日,是趙蕊蕊退役后最開心的一天,因為這一天不僅是她的生日,也是她跟出版社簽約的日子。不久后,趙蕊蕊的小說便正式出版了。拿到新書,趙蕊蕊興奮極了。“一時的‘沖動’讓我在經歷一年多的創作過程中收獲了堅持,收獲了感慨……而在創作過程中為故事情節而糾結,為梳理思緒而煩惱,為沒有靈感而抓狂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也都將成為我寶貴的財富,伴隨我成長。”她在博客里這樣寫道。

質疑只會讓我更堅強

還沒享受完新書出版帶來的喜悅,對趙蕊蕊的質疑聲便開始此起彼伏,讓她不知所措。不少人都在推測趙蕊蕊的作品是請人的,完全是為了炒作自己,“一個運動員怎么會有這樣好的文筆?肯定是假手他人。趙蕊蕊,請你誠實一點”有人在她的博客上留下了這樣的言論。

人們的質疑讓趙蕊蕊委屈極了,她實在不想繼續寫下去了。看到女兒傷心的樣子,趙爸爸勸解道:“外界的質疑對于你來說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表揚啊,你想啊,是你寫的好大家才會懷疑的,如果你寫的很爛,別人還會懷疑你作假嗎?你不是說要寫很多本小說嗎?怎么才寫了一本就泄氣了,只要你堅持寫下去,相信大家總有一天會看到你的實力的。”

聽了爸爸的話,趙蕊蕊覺得很有道理,既然懷疑是贊美的另一種表情,她也就不再覺得委屈了,而是信心滿滿地開始了自己下一階段的寫作計劃。經過一番精細的構思,趙蕊蕊第二本小說的主人公彩羽俠誕生了,不過跟其它小說里的超人不同,彩羽俠是個外星人,而彩羽俠的故事發生在精英聚集的彩虹島,那兒匯集了全人類的科技文明成果,卻不幸遭遇黑暗勢力的襲擊,就在人類瀕臨滅絕的時候,來自異域空間的彩羽俠,奮力挫敗了黑羯魔想把人類改造為混血魔獸的陰謀,演繹了一出又一出動人的故事……

因為有了第一本書的寫作經驗,趙蕊蕊在寫作《彩羽俠》的時候更加輕車熟路,很快就完成了該書的創作。2012年6月份,趙蕊蕊無意中得知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正在舉辦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評獎活動,便大膽地將自己的作品寄過去毛遂自薦。在閱讀了趙蕊蕊的作品后,組委會感到十分驚訝,他們沒有想到一個運動員居然能寫出這樣細膩而豐富的科幻作品。經過認真的評選,《彩羽俠》一書進入了第四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的入圍名單,成為了有望沖擊星云獎的優秀作品之一!

能和自己崇拜的科幻作家們一起被提名,趙蕊蕊開心極了,不過她仍然對獲獎持保留態度,她謙虛地說:“能不能沖獎都不重要,在科幻文學界我還是個新人,能開開眼界長長見識,讓更多人了解科幻作品,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彩羽俠》的出版也點燃了許多讀者的閱讀熱情,許多人買趙蕊蕊的作品只是沖著她的名氣,并不指望故事有多好看,但真正讀了才發現書的內容一點都不差,故事感人又流暢,不少人都熱切期待著趙蕊蕊快點出續集呢!

篇9

他用手摸著前腳掌兩側的關節,抬起頭問《財經天下》周刊記者:知道為什么很多歐美的潮牌板鞋會磨腳嗎?他自問自答:“因為歐美人的腳都是瘦長型的,而中國人的腳這個地方會比較寬,所以做鞋一定要注意防壓。這里面太多講究了,我現在不關心外面(的評論),我只關心這些細節。”

陳年身邊擺了好幾個大紙箱子,里面放著各種衣服,一些是他從外面買的,一些是準備試穿的凡客的樣品。在對面,是占據兩面墻壁的書柜,上面擺滿了各種書籍,小米的各種產品夾雜其中。大部分書看起來很舊,出版于1980-2000年,那是他看書最多的時候。這里是陳年的辦公室。

2014年9月,為了表示決心,他在租期未到的情況下,將公司總部從北京南二環內的雍貴中心搬到了南五環外亦莊的這座三棟建筑組成的連體小樓。這次搬家,僅租金就損失了千萬元。“我們就是要表明態度,唯有去驕去躁,才能讓這個公司健康起來。”陳年說。

一度,陳年是中國最風光的互聯網大佬,和他齊名的只有阿里的馬云和京東的劉強東。2011年11月,凡客的高管都已經辦好了去美國的簽證,甚至提前吃了慶功宴。在那個晚宴上,陳年志得意滿地宣布,第二天就要去路演,再見面可能就是半個月后在美國IPO了。但當天晚上特別晚的時候,陳年突然宣布暫時放棄IPO。2014年8月,陳年又宣布凡客砍掉絕大多數業務,以“做好一件襯衫”為起點,重新開始。

如今,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已經在美國上市,在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中市值位居第一和第四。而陳年的凡客已經裁員到只有兩三百人,這其中的心理落差,只有他自己能體味。

當被問到改變的過程是否困難的時候,陳年的語氣開始有點急促:“主動縮減規模誰不困難?姑娘,把這事兒放在你這兒,你試試看。我們把一個13000人的公司,減成一個兩三百人的公司,你減減看!”他把雙臂從沙發扶手上移開,低頭扯起自己黑色羊毛西服的右衣角彈了彈。隨即,他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陳年對眼下的凡客免燙襯衫感到滿意。他說一天賣幾千件,賣得好甚至兩萬件,中國最好的傳統襯衫品牌一年的銷量也不過一兩百萬件,按這個速度下去,凡客很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襯衫品牌。

但當多次詢問他對銷量的看法后,他開始有點煩躁:“我今天看的就是產品。所以,我反對我的過去,反對過去的自己和過去的凡客。”陳年強調說,凡客就是一個創業的小公司,不在乎規模。“我覺得(凡客現在)是一個有品質的公司。我放棄了那么多的東西,放棄了一個月幾億元的銷售額。你現在卻還在問我規模?” 時代的泡沫

陳年可能是中國對“規模”有最痛苦領悟的企業家。

2007年凡客成立,就趕上了中國服裝行業的爆發。2009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服裝行業的銷售毛利率達到14.49%。包括李寧、安踏、ZARA、Mango等服裝品牌的店面都急劇擴張。全國紡織服裝企業也迅速由2009年的16819家,增加到了2010年的17996家。

神奇的“凡客體”和資本市場的熱捧,讓陳年成為這波浪潮里最頂峰的弄潮兒。“我們的機會太好了,我們追求規模,大家都追求規模。”陳年說。到2010年底,凡客平均增長速度超過500%。”

2011年,凡客把年銷售目標定為60億元,同比增長300%。當年一季度,凡客同比增長已經達到500%,不出意外60億元應該毫無問題。在2011年夏天來臨之前,無論是現金流還是用戶重復購買率都非常喜人,更沒有出現庫存積壓。陳年躊躇滿志,內心有許多愿望和野心等著去實現。當年,凡客融資2.3億美元,估值近60億美元。陳年隨即把年度銷售目標調高至100億元,并戲言希望收購LV、匡威只賣50元。為了達成銷售目標,凡客擴展了小家電、飾品等品類,甚至連拖把都賣。

“2011年凡客想沖100億元銷售額,實際上,當時稍具野心的國產服裝品牌都想去沖100億元。”陳年說,這其實是一場集體臆想。

當時,也有一些人開始對凡客表現出了擔憂。早期投資人陳得朋曾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不看好凡客,一個原因是:“產品只賣29元,還包郵,怎么可能賺錢?”

但陳年認為,當初29元的定價沒有錯。定價是品牌策略,29元的T恤賣得很好,是一個合理的價格。“但我們忽略了大環境的變化,忽略整個服裝品出現的庫存壓力,大家都網上傾銷,急于回款這個基礎。”陳年說。

就在凡客瘋狂擴張的時候,市場環境急轉直下。僅2011年一年,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就減少了7545家,只剩下了10451家。各個服裝品牌開始大規模地關店、清理庫存,李寧在2012年就關掉門店1821家。

而此刻,正是凡客把“性價比”+“多品類”推到極致之時。資本的熱捧加上凡客罕見的營銷傳播能力及高效的執行力,讓凡客沖到了這波浪潮的最前沿。自然的,他們也在掉頭直下的大勢面前首當其沖。

這些庫存浪潮涌向了互聯網平臺,線下店慘淡,但網上一派繁榮。“你去看,賺了錢的不是服裝品牌,都是替人家甩庫存的。”

“這波甩庫存的浪潮到現在都沒有結束。”陳年感慨說。他第一次面對記者復盤凡客瞬間跌落的深層原因:凡客前幾年發展迅速的原因是把服裝產品做到了低價,但當市場忽然有五六百億元的庫存出現時,凡客原先走規模上量的性價比優勢就不存在了。與此同時,天貓、唯品會甚至連一直虧損的當當加重了這類業務比例后也開始盈利。唯品會更是憑借著清庫存的定位,成為中國市值排名前六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之一。

凡客瘋狂的擴張并沒有換來100億元的銷售額。當2011年9月結束的時候,陳年就發現,100億元的目標不可能在年底實現,他最終在11月路演前夜放棄了IPO的計劃。

想要剎住高速奔跑的凡客并不容易。“一瞬間就招了很多人。今天還是2000人,明天就是5000人,后天就是8000人了。” 2012年再次回到凡客的季薇感受到了凡客的急劇擴張。季薇現在是凡客營銷的負責人,2009年加入凡客,2010年底她曾離開凡客加入初刻。

伴隨快速增長的是流程的失控。“我們的營銷工作就從怎么做好一件事,變成了如何完成一件事。然后,變化快到你都來不及想哪件事重不重要了。”季薇說,最忙的一次,她們以每分鐘拍一種產品的速度,從頭一天早上9點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6點,結果就是“根本不記得拍了什么”。

在2012年1月15日的凡客年會上,陳年坦承過去一年凡客遇到了巨大挑戰,但人們卻因年會上的明星――韓寒、王珞丹、黃曉明、李宇春,尤其是蒼井空的亮相而熱情高漲。投資人們爭相和蒼井空擁抱,雷軍也信心滿滿地說:“如果凡客不犯大錯,成功的幾率是99%。”

不過,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凡客的庫存問題,中信資本因為擔心4000萬美元的投資受損,就曾拿了一些庫存數據給互聯網分析師魯振旺做分析。后者的分析結果是,庫存嚴重,凡客很難消化。

當時的陳年并沒有如今天這樣,能夠跳出來審視整個服裝行業大勢所趨。他認為,只是凡客的管理出了問題,而沒有意識到凡客正走在錯誤的方向上。 從搖擺到堅定

“2011年秋冬結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第一次反省, 但那時候陳年還沒有真正深入到產品本身,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品質問題有多嚴重。”凡客副總裁鐘愷欣說。

陳年認為,凡客得了“大公司病”。他一次次地在內部會議上強調管理問題,強調腐敗問題。2012年,陳年對凡客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把原來的兩個事業部拆成了6個,后來又變成了10個。然而,這些管理的改革并沒有阻擋住凡客的下滑趨勢。

“凡客體”廣告的成功毫無疑問推動了凡客的發展。韓寒、王珞丹等當紅明星配上“我和你一樣,我是凡客”的廣告詞,使得凡客體成為當年最流行的現象。凡事都是一枚有著正反面的硬幣,過于成功的廣告也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我們當時只看到了我們的產品經常賣斷貨,但沒注意到,那其實是此前廣告帶來的效應,而不是產品本身。”鐘愷欣說。

凡客產品的質量正在造成用戶迅速流失。在中科院讀書時就成為凡客T恤粉絲的張坤,因為連續兩雙帆布鞋的尺碼和磨腳問題而放棄。彼時,打開凡客的網站,產品下面也是一片差評,僅有雪地靴、襪子、羽絨服等幾款產品保持著還算可以的口碑。

“我們正兒八經地反思也就是2013年。發現過去的凡客品牌擴張太厲害了,失控了。”陳年承認,雖然此前也感受到了壓力,但是自己的立場卻并不堅定。陳年立場的不堅定,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庫存的壓力。到2012年底,凡客庫存積壓高達20億元。

陳年在各個場合都重復講述與雷軍的那場對話。2013年6月,中國又一家電商平臺蘭亭集勢成功登陸紐交所,雷軍找陳年喝了一次酒。聊天很不愉快,雷軍認為凡客單純追求品類的做法已經落后了,應該像小米一樣根據用戶的需求做好產品,這刺激了陳年。陳年心有不甘地想,小米做大了,也不至于來擠兌自己吧。

不服氣的陳年請雷軍參觀凡客的產品。他清空了半層樓來展示凡客的樣品,但在幾百件衣服中走過后,他羞愧地發現,凡客沒有一件衣服是拿得出手的。“你們是不是還是不堅決、不極致、不徹底?你們是不是還是心存僥幸心理?你們是不是回去先把一件襯衫做好?”在一連串的質問后,雷軍對陳年說,做一個公司,最丟人的就是產品根本拿不出手。

“是去做更多的SKU,還是去專注、去做有品質的基本款,這是兩個方向。不是哪個方向對與錯的問題,是能力的問題。”陳年說,當時凡客考慮的是規模,認為中國制造在身邊,品質不是問題,但恰恰是品質出了問題。

意識到產品出了問題后,陳年找來許多帆布鞋,那曾是他最喜歡提及的產品。下班后整個大樓空空蕩蕩,他把凡客帆布鞋鋪了一地,在那里一雙雙地試鞋,越試心里越凄涼。他情緒失控,摔鞋、摔筆、摔手機。他氣急了還把鞋子剪開,讓產品負責人摸,質問產品經理為什么會把產品做成這樣子。 其實,作品和公司,最后看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陳年終于想通了文學與商業的相同之處――都要靠品質取勝。

陳年每次出差都會帶上一本張愛玲的書。他感嘆說,市面上許多所謂的暢銷書翻幾頁就不想看了,但經典作品百讀不厭,要細細讀。“其實,作品和公司,最后看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這個曾經把《錢鐘書文集》、《大話西游》等冷門作品推上暢銷榜的文人,終于想通了文學與商業的相同之處――都要靠品質取勝。

幫他想通這個道理的正是雷軍。陳年的小米手機里裝著金山的文檔、米聊、小米手環等一水兒的雷軍系產品。“他厲害啊,做出來的產品就是好用。”陳年絲毫不掩飾對雷軍的贊美。

“一件襯衫”會上那篇兩萬多字的演講稿,就是通過手機斷斷續續地完成的。陳年甚至專門用了一大段贊美雷軍。不過,他最后還是淡化了那部分。

雷軍再次表現出了兄弟情誼。2014年2月,雷軍領投,凡客完成史上第7輪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所有股東都參與了本輪投資。這筆資金被認為是凡客的救命稻草。

“這是我的股東啊,跟了我7年的股東。他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還投給我1億美元,還能怎么更支持我呢?”陳年終于下定決心,從一款襯衫開始,重做凡客。 回歸產品

陳年抽出一只紙箱子,里面是各種黑色T恤,都是他買的,有優衣庫的、ZARA的,也有凡客的。陳年是一個黑色T恤愛好者,他把它們從家里帶到公司,就是想和同事們討論一個問題,黑色T恤為什么粘毛。“我希望黑色T恤不粘毛,而且我看到水柔棉能夠做到。”

“一件襯衫”會的時候,陳年就穿了凡客的黑色水柔棉T恤。現在,那件T恤就掛在他辦公室里間的臥室里。工作太晚了就干脆睡在辦公室里,是陳年多年養成的習慣。如今,他更是因為開產品會而經常睡在公司。

陳年特地強調帆布鞋還沒有做好。“如果還有三四成用戶說這雙鞋不行,我覺得還是有問題,所以就不說了。”

包括雷軍在內,凡客的股東們開始在正式場合穿凡客80免燙襯衫。最近一次股東會結束后,他把樣品拿出來,股東們開始“爭搶”衣服,這個場景讓他感到很自豪。在去東莞之前,凡客剛剛接到了長江商學院和微軟的團購訂單。“我真的挺高興的。”

“我今天看的就是產品。”陳年再次強調說,5年前,他認為優衣庫沒戲,但今天,優衣庫快變成中國的校服了。“人家是靠廣告嗎?靠口碑。”

但做口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決定“從做好一件襯衫開始”時,凡客所有人都一籌莫展。新品怎么做,由誰來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沒有人知道。

“什么是長絨棉,大家都不懂。消費者也暈,大家都不研究這個東西。”陳年最終決定,自己帶著每一個產品經理,跑遍中國所有能跑的工廠。2013年下半年,陳年開始頻繁地跑供應商。因為工廠大多在偏遠的郊區,他們下了飛機通常還要再坐上半天的汽車。一些人以為跟著陳年出差會很輕松,但發現實際情況是天天跑生產線、開會開到半夜后,有人選擇了辭職。還有一些高管,覺得專注于一款產品而放棄規模與自己的雄心壯志不符,也選擇了離開。

在寧波,陳年偶然從一家供應商那里得知了吉國武是襯衫專家,于是決定去日本拜訪他。陳年第一次見到吉國武,是在東京。一個一眼望到頭的小公司和一個老頭,這種情景難免讓人失望。陳年猶豫許久,還是決定去吉國武在仁吉的工廠看一眼。在仁吉見到陳年后,吉國武特別激動。事后,他評價說,以為陳年是像他此前見過的一些品牌商一樣,不過是想打著自己的牌子賣衣服,沒想到陳年是認真地想做好襯衫。

日本之行后,陳年改造了產品團隊。他把剩下的200多名員工全部打造成了產品經理,買了一堆書,從了解棉花開始,重新梳理工藝,甚至找了幾個研究生,成立一個小組寫了篇論文。

現在,陳年要求凡客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產品。他記得沈昌文對他說過:寫東西,無非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他越發覺得做產品與寫文章的本質是一樣的。

吉國武每個月都會來一次凡客,有時候會直接去工廠。來得更頻繁的是木村修團隊,半個月來一次凡客,一次待一個星期。木村修此前在優衣庫工作了十幾年,他加入優衣庫的時候是1998年左右,正是優衣庫開始轉型的時期,此前的優衣庫在日本被認為是一個便宜但品質差的品牌。木村修覺得在現在的凡客身上看到了當年優衣庫的影子。

做完80免燙襯衫后,陳年感覺到自己像從硝煙戰火中走出來一樣。“今天(在中國),我肯定比誰都了解一件襯衫。”

2014年11月,凡客上調了80免燙襯衫的價格。“這件襯衫的成本的確太貴了。”陳年說,調價后,收入開始能夠支撐公司的運營成本。最初,為了襯衫的定價,陳年和雷軍討論了3個月,最終把初始價格定在了129元。價格一宣布,就遭到了公司其他同事的反對,這是明擺著虧錢的買賣。但是,陳年希望先把誠意傳達出去,用好的產品扭轉口碑。

在將重點轉向產品品質的同時,凡客也改變了營銷策略。陳年決定不再投放任何品牌廣告,而要靠口碑去帶動銷量。

陳年打開小米手機上的凡客H5頁面,翻開產品下的評論,略帶自豪地說,“一件白襯衫下面就有200多條評論,有些寫得很有意思呢。” 2014年11月7日早上,陳年還與雷軍通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主要討論如何教陳年的助理寫微博。

陳年開始注重凡客的口碑,他開始在微博上與粉絲互動,有時候一天會花四五個小時在微博上。“我們不做廣告了,基本上產品專題再好看也沒人看了。”凡客營銷負責人季薇說,以前對營銷部門的KPI考核的那一套――點擊率、轉化率等也就失效了。營銷部門必須參與到產品的整個研發過程才能展開工作,他們都被要求試穿凡客的產品。不過,夏天穿上雪地靴走在大街上,經常會被認為是神經病。

凡客不僅在內部進行試穿,有些量大的產品像牛仔褲、帆布鞋也會向外部征集試穿志愿者。眼下,就有1000名志愿者穿著凡客的帆布鞋,每名志愿者都有跟蹤報告。

“我們必須先有了口碑,才能有銷量。如果倒過來,那就完蛋了。”陳年說。而為了表現對口碑傳播的誠意,凡客也放棄了“凡客體”和明星代言的廣告。

2014年11月6日,看完女裝襯衫打樣后,從東莞去深圳機場的路上,陳年對凡客的襯衫產品經理邢哲感嘆道: “幸虧我們去年覺悟了,要不然那個局面再維持四五年的話,我會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天,陳年感嘆了好幾次。尤其是等飛機的時候,他身邊兩個人的對話讓他毛骨悚然。“一看就是做服裝的,他們說搞什么創新啊,別人怎么做,我們就去買一套機器來照著做就行了。這就是過去的凡客,這就是中國的(服裝)行業的水平啊。這樣出來的產品能不是垃圾嗎?”

陳年和邢哲去東莞的主要目的是看女裝襯衫的打樣。從2013年8月28日,“一件襯衫”的會后,凡客在“免燙80”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其他款產品,包括女裝襯衫、牛仔褲和帆布鞋等。

為了這些產品,過去的一整年里,陳年一直處于“空中飛人”的模式,不停地與各地的供應商見面。除了國內,他還去了兩次日本、三次越南。一年以前,這些都是不能想象的。

凡客的供應商也驚訝于陳年的轉變。此前,他們去北京拜訪陳年,陳年卻總以要忙著看PPT避而不見。開產品會的時候,陳年要發表下意見,負責產品的人經常會說,陳年不懂產品就別說了吧。久了,陳年甚至連一些產品的PPT都不看了。

如今,陳年也慶幸凡客有了變化,“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是革命。” 來得更頻繁的是木村修團隊,半個月來一次凡客,一次待一個星期。 自我審視是一件難事

這一路走來,陳年內心究竟承受了多少壓力,發生了多少變化,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2013年凡客整體搬遷到亦莊開發區后,不僅公司員工去職大半,“凡客資金鏈斷裂,供應商上門追債”等各種負面消息也相繼傳來。

當年的秋季股東會上,季薇看著陳年,忽然覺得特別同情他。“他是一個老板、一個企業家,但全是他的負面消息,真的有兵臨城下的感覺。那會兒你就特別想為他做點什么,去幫幫他。因為他從來不跟你提任何困難。”

陳年私下里告訴季薇,2012年底開始,凡客清除庫存的那段時間,是他最兇險的一個階段。整個2013年,凡客都在清理庫存。但底層的員工卻感受不到危機,在他們眼里,今天的庫存就是明天的銷售額。“我們感受到的就是我們的KPI。而KPI的數據,包括增長速度看起來都是一派繁榮。”季薇說。

身邊的同事們也不停地質疑陳年裁減品類的決定。明明一天可以賣四五百萬元,為什么不做了呢?

好在有了好的變化。2013年凡客店慶的那天,所有的高管都坐在會議室里盯著屏幕上的數據,當實際數據最后比預期高出許多后,人們提議陳年喝一杯。在端起酒杯的一剎那,細心的人發現陳年的眼眶濕了。

現在,陳年已經完全投入到了產品中。在越南的一天晚上,襯衫產品經理為他們的成衣樣品感到興奮不已,陳年要求試穿,卻發現領圍太緊。他大發雷霆,把產品負責人當場罵哭了,但后來發現是拿小了尺碼。

一些人也不理解陳年對產品嚴苛的要求。“辛辛苦苦做了半年,最后因為不滿意就不上了,出差、設計哪個不需要成本啊。”就連鐘愷欣有時也會跟陳年吵架。

“其實,我也想和他們分享牛逼的快樂。”陳年承認自己經常因為產品而對下屬們“無情地謾罵”。鐘愷欣說,放在以前,面對陳年的指責,下屬即使會拍桌子,也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后再拍桌子,但現在他們都只會思考這個產品哪里沒做好,該怎么改。

陳年說,過去一年自己得到的最好的贊美是,有人問他身上的黑色羊毛西服是否至少7000元。實際上,這件衣服出自凡客,售價669元,已經賣斷貨。“我們用的是Zegna Baruffa的面料,它的面料真的太好了,我們想補貨也要到12月底了。”陳年感嘆在國內想做件好衣服太難。而他一身行頭,除了Prada的鞋子,包括淺藍色襯衫、淺藍色牛仔褲都出自凡客。前一天剛從東莞出差回來的他,略顯疲憊,但看到攝像機就起了興致:“要知道會錄像,就穿我們的另一條牛仔褲,更上鏡。”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陳年看作是文人從商的代表,認為文人從商,格格不入。

“我覺得,至少我做文人的時候還挺認真。”陳年說,當年他和雷軍能把卓越網做起來,靠的就是認真。“怎么能賣一張大話西游的卡就能把卓越網做起來呢!靠的就是大家的較勁。”

最近一次在電話里,雷軍還對陳年感慨往事。他們相識創辦卓越網的時候不過30歲,現在他們都已經過了44歲。陳年反而勸解雷軍說,“你太懷念那個時候了。”

現在,凡客二次創業,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回到了創辦卓越網的時候,或者剛剛創辦凡客的時候。但與此前相比,陳年覺得自己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像以前那么虛榮了。“做公司、做品牌、做一個扎實有價值的公司,我覺得自己以前思考得不是那么透徹那么清楚。經過這一次,完全放棄了功利的一方面。”

有個用戶在微博上私信陳年,為什么不繼續賣白褲子了,他還給陳年發了各種身穿凡客白褲子的照片。“我不會因為用戶發給我這些,就心癢癢,又去做白褲子。”如今的陳年認為,當換季的時候,人們如果在準備買一件襯衫、一條牛仔褲的時候,能夠想到凡客,就足夠了。

“如果我文人心特別重的話,做不了企業的。”陳年說。在2014年12月20日的一個分享會上,他說了一句話:審視自我是人的一生最難的事情。

鐘愷欣目睹了陳年這幾年的大起大落。“其實,(過去幾年)對他個人打擊還是挺大的。”鐘愷欣感覺到了陳年在2012年-2013年時的“沮喪、甚至想逃避”。不過,她覺得陳年現在的狀態“挺好的,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