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主人公范文

時間:2023-04-12 00:5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負荊請罪的主人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負荊請罪主人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的肱骨之臣,不過廉頗居功自傲,因為看不慣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遜,藺相如從國家大局出發并不與他計較。后來廉頗也意識到了錯誤,就背著荊條去跟藺相如賠不是。

2、當初藺相如因為憑借機智而使得完璧歸趙,藺相如立下此功之后也得到了趙王的信任跟器重。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地位上要比廉頗高一些。

3、廉頗是個直來直去的粗人,他對藺相如也頗有怨言,并縱容自己的手下對藺相如百般挑釁。不過藺相如并不與廉頗計較,在他看來,他跟廉頗對趙國而言,都是一樣重要的,他們倆人若是不和,肯定會給敵人可趁之機,為了國家安危著想,他也不會為了爭一時的面子而跟廉頗鬧矛盾的。

4、后來這話讓廉頗知道了,他為自己的魯莽和自私而感到慚愧。為了向藺相如表達自己的歉意,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面前請罪。這就是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而也正是因為有了廉頗的負荊請罪,才有了后來他和藺相如將相和的美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語文教學在小學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教師不僅僅承擔著傳授語文知識的重要任務,同時還要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內在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進行良好內在品質的塑造,不僅僅對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有著很現實的意義。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應該給予語文教學之中的德育滲透以高度的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做好語文教學之中的德育滲透工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做好課前導入工作,加強課前的德育滲透

一個良好的課前導入毫無疑問對整體的教學工作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德育滲透同樣如此。良好的課前導入能夠有效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障礙,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語文教學之中的德育滲透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感悟語文教材內容之中的思想感情,以達到激起內心共鳴的效果。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中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和集中的注意力,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處于活躍的狀態。學生在接觸陌生知識內容的時候需要一段適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然會占據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果教師用有效的課前導入來替代學生的適應過程,毫無疑問會大大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描述了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殘破,講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學生對圓明園并不是很了解,對于那段歷史也知之甚少。因此,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主旨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掌握,若教師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導入新課,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歷史照片和用電腦復原的圓明園視頻。學生在對比之后勢必會產生一種繁華與沒落的強烈沖擊,這時教師再為學生展示一些反映當時社會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摧殘。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會對這篇文章產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并且通過全文的學習激起強烈的民族意識,也懂得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豐富教學內容,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

在語文教學之中教師要牢牢扎根于教材內容,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適當拓展德育的取材范圍。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對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例如,在學習《梅花魂》這篇文章的時候,文章以梅花的描述來抒發作者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堅韌品格。文章著重描寫了梅花的生長環境,寒風和冰雪并沒有阻礙梅花的生長,更沒有抹去梅花盛開時的嬌艷欲滴。這樣的描述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梅花的堅韌和頑強。教師在講述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感受存在于梅花身上的優秀品質,用梅花的堅韌和頑強來塑造學生良好的內在品質。另外,在學習《將相和》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重點感悟文章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的優秀品德。文中藺相如高居相位卻處處忍讓廉頗,為的就是避免文武失和,有傷國家社稷,這種心存大局的博懷值得每一個學生深入學習;而廉頗作為文章的另一個主人公,其在得知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能夠主動負荊請罪,這種知錯能改的精神同樣也值得推崇。在講述這篇文章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戰國時期其他的一些人物傳記,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歷史故事之中的人物,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歷史人物的優秀品德,并且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德育作用以高度的重視,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注重塑造學生良好的內在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不僅僅對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以及其他學科教學有著極為積極的作用,對學生個人的發展及未來的人生之路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少彥.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20).

篇3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

效率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新課改實施普及,教育界更關心初中語文的教學效率。語文不如數學那般,真理只有一個,問題只有唯一解。初中語文更注重的是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文化情趣和文化品位。這一切加劇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困難,但是,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就不是難題。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縱觀古今中外各代君王,凡是講究“以人為本”、注重民生者都是流芳千古,其在位時期都是繁榮盛世,用現代語言形容就是高效率的時代。這些君王正確地認識到人民是時代的主人,是歷史的推動者,只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昌盛繁榮。同樣,只有作為初中語文課堂的主人的學生們能夠融入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初中語文課堂的效率才會提高。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鍛煉語文能力,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1]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變自己和學生的身份心態,逐步緩解學生的緊張恐懼心理,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語文課堂。教師要消除“我是老師,你是學生,一切聽我的”的傳統心態,“放棄”自己的老師心態,與學生之間真正做到“零距離”,這樣在課堂上師生之間便不會再有陌生感與距離感。這樣學生才能以主人公的心態參與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給學生創造相互學習、交流與合作的空間與機會。可以課前備課中設計討論方案,讓同學們有效參與討論。如講解《泰山日出》一文時,可以讓在泰山看過日出同學講講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讓同學們交流在不同地方看日出的感想,再學習作者的感想,這樣能讓同學們更好地解讀課文。如果是話劇類文章就可以讓同學們排練表演,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各種情感與心態。

3.要讓學生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自我定位,自我檢查,教師指導督促實施。[2]讓同學們在課前預習中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基本了解要掌握的字詞等基本知識,整理不了解的地方,上課時提出來大家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請同學講課,學生更了解學生,會有更多的共鳴。對于未講到之處,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二、教師巧用情感攻略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初中語文課堂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便是教師,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橋梁。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能讓學生淺顯地獲得課本知識,更能從書上獲得無窮的力量。想要成為優秀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巧用個人經歷。

部分教師上課總愛板著臉,生怕學生輕易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影響課堂秩序。語文教師在課上不可一副兇巴巴的樣子,而應該真情流露。首先要與同學建立密切的關系,同學親近自己,自然愿意聽課。其次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同學的注意力,積極參與其中。教師在課堂中應該以飽滿的熱情、豐富的肢體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上課時的激情,這樣便于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情感教育。[3]同時可以以個人經歷講解相關內容,這樣會更好地讓同學們接受。語文源于生活,也應歸于生活。如講解《泰山日出》時,教師可以講解自己觀賞泰山日出的感想,再結合作者的描述,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思想觸動,產生共鳴。

好的文章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靈魂。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全面運用教學智慧,深切地展現其文學意味,發揮其藝術價值,積極引導學生。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并教育學生從作品的思想價值出發,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并從思想上感受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得到心靈的洗禮,受到心靈的滋潤,感受心靈的凈化和升華。[4]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泰山日出》時,教導學生從課文出發,領會作者的思想內容,從而獲得文章的真諦。

3.理論聯系實際,身臨其境獲真知。

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便是語文,初中語文尤其重要。教師應充分發揮初中語文的作用,通過課堂教育加強學生的綜合教育,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的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增強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如果有條件,就可以讓學生身臨文章中的地點感受。《泰山日出》一文在教學前可以帶領同學到泰山觀日出,為后面的教學做準備。

三、初中語文無邊界

世間萬物具有普遍聯系的關系,并且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我們要用普遍聯系與發展的眼光看事情。初中語文雖是一門學科,但是并沒有明確的邊界,反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相互貫通,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1.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帶動語文課程的教學。

初中語文與其他各門學科有較多的交叉滲透,所以不應故步自封,而應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教學。其他學科的引入,在其他人看來可能是無關緊要甚至是會破壞本學科效率的,而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要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并以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率為目的,將初中語文課堂向科學化推進。[5]如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可以先介紹負荊請罪的歷史,當時藺相如與廉頗的關系,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這樣同學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理解文章思路。

2.巧用多媒體高科技。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是一支粉筆奮戰一堂課,而學生則是一支筆,一本書匆忙地記課堂筆記。雖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是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錯過老師講的重要內容。而如果能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利用多媒體,則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初中語文課堂使用多媒體有眾多益處。一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全方位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會更形象直觀地了解內容。二來可以激活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平常面對教師的純語言講解,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興趣。而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問題,學習效率可以有效提高。三來可以突出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率。雖然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中已畫出重難點,但是在講課過程中很難全部突出。尤其是現代文學中字里行間都包含著作者無盡的情感,難以展現。而多媒體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多種方式展現出來,能直接啟發學生思維,突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四來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效率。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優化教學結構,課堂時間可以高效配置,增加課堂教學量,拓寬學生視野,更好地了解其他知識,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力量。總之,多媒體教學能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視野,等等,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好幫手,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6]

四、結語

要想提高效率需要打破傳統。首先是身份的打破,其次是方法的打破。相信多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多種訓練方式的綜合運用,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再加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使初中語文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個快樂的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姜靜.如何讓學生成為初中語文學習的主人[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0):114.

[2]王錦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科學教育研究,2007(4):118.

[3]柳蔚,吳江.試論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9).

[4]張艷蘭.怎樣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現代閱讀,2012(11):111.

篇4

“停課不停學”、“隔離病毒不隔離愛”……河各莊中心小學響應上級領導號召開展了疫情期間的本學期德育工作,全體師生結合線上載體用實際行動助力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河各莊小學以《“童”心戰“疫”,共克時艱》為德育系列活動主題,以此向廣大奮戰在一線崗位的醫護人員、民警以及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凸顯品德課堂主陣地,構建“知行統一”的德育。

學校的思想品德課、晨會、班會課和校會,是實施小學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以小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養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學期,我校立足課堂,從學生實際出發,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內容,切實改進德育課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個到位,強化品德教學工作。

一是統籌安排,確保師資、時間到位。學校精心安排師德高尚、工作認真、業務扎實的教師擔任專職品德課教學。要求班主任對每天的晨會課和每周的班隊會都必須做好專題安排。學校通過日常巡查和學生座談會,經常了解這些課程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二是認真鉆研,確保教學研究到位。我校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思品課教學活動設計評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會議都安排進行思品課教學經驗的交流。積極開展小學低、中、高年級思品課教學的模式構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級段的品德課的教學模式。低年級為:(1)激情對話,導入新課;(2)看圖學文,初步明理;(3)內化鞏固,深化明理;(4)聯系生活,辨析導行。中年級為:(1)情境導入;(2)范例感染;(3)主題陶冶;(4)延伸體驗。高年級為:(1)看場景,受感染;(2)明事理,曉規范;(3)知做法,為實踐;(4)聯實際,辨是非。

三是拓展延伸,確保教學內容到位。如今的社會,各種新問題不斷出現在兒童生活當中,給他們的道德判斷帶來了不小的障礙。因此,在思品課,學校要求教師在對班級學生情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必須把視角適度地擴展到學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學生的道德薄弱點,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現過這樣一部分特殊兒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上網,有些幾乎發展成為疑似網癮少年。

四是制度保障,確保教學效果到位。學校建立了品德課集體備課制度,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確保教學效果到位。

二、巧用學科課程資源,追求“潤物無聲”的德育。

小學各學科都蘊含著育人的因素,滲透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糧、人文思想,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自覺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來,使學科教學與德育滲透和諧共生,有機統一。這里,僅以閱讀和科學兩門學科為例。

一是閱讀育德。我校的語文課注重通過閱讀欣賞表演,提高學生自我德育能力。新開設的“閱讀欣賞”課就是熏陶學生道德情操的一個良好的切入點。我們注重通過閱讀欣賞,引導學生走進一個閱讀求知、閱讀養性、閱讀生智、閱讀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級和班級兩級的閱讀交流平臺,通過對書中主人翁介紹、點評,讓學生在無痕無跡的狀態下獲得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建立健康向上,積極向善的道德意志。我們還放手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德育成果。學生自編自導了《負荊請罪》、《三袋麥子》、《餐桌上的一堂課》、《青蛙看海》等課本劇,在對劇中主人公的褒貶中,學生經歷了一次次生動的道德洗禮。

二是科學育德。我校近年來一直把科學與德育的聯姻融合作為研究課題之一。我們在高年級學生中推行了“寫科學小論文,做科學小行家”的活動。在上學期推薦參加全市小學生科學小論文評比活動的小論文中,有五篇榮獲等級獎。活動開展以來,學生的思想理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甚至性格特征,都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德育效果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將始終發揮主導作用。

三、積極開展研究,構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強品德課程教學的同時,我校不斷強化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構建學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進方法,實現從知識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歸。我校通過改進品德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優化教學內容,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訓練。通過學習青少年兒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樣,培養學生善于欣賞別人,樂于分享精神收獲的習慣和意識。

二是以生為本,充分體現德育的自主性。近年來,我校調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積極實施目標定位、小處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訂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規劃就是《倡導自主道德學習,構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為抓手,進行基礎文明養成訓練。在各班自編“自律兒歌”的基礎上,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愉快的道德學習,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篇5

關鍵詞:農村小學;課外閱讀;閱讀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0-048-1

在新理念的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起著關鍵作用,現在學生的課外閱讀已經成為了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熱點問題。課外閱讀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對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鞏固,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語文教育中的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課外閱讀要與學生的個人興趣結合起來

在老師指導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閱讀心理上的個性差異,每一個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不一樣的,它會受到個人能力、年齡、愛好、家庭背景、民族、知識結構等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個體間的差異。

另外,語文老師還可以通過給學生講故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還是農村里的孩子,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聽別人講故事,強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精力非常集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這一共同特性,來激發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舉一個例子來說,《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格林童話》、《海爾兄弟》、《安徒生童話》、《鄭淵潔童話—舒克和貝塔歷險記》等故事都非常適合小學生的閱讀口味。語文老師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節選出一部分有趣味、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片段講給學生聽,在講的過程中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在故事精彩的地方故意制造一些懸念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向學生推薦這本書,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去閱讀來找到相關的答案。

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不應該采用統一的標準,而是應該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充分了解,弄清楚其興趣所在,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專門指導,提出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使其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的閱讀情感對于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課堂中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對學生起著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學生能從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之令人陶醉,點燃起閱讀的情感之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以熏染為更重要。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愛,這也與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相一致。

二、課外閱讀要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與各個學科聯系起來,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這一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語文課程的編排要具有廣泛性、綜合性,所涉及到的題材也要多樣化,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語文老師在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也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關作家的同類作品,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閱讀。比如說,在學習了《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課文后,老師要向學生介紹《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國的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文本中主人公后來的命運,激起學生閱讀探知的興趣;學習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可向學生推薦《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讓學生去認識一位聰明機智而又具有堅強毅力的魯濱遜;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負荊請罪》,可引進《史記》,讓學生了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組織學生舉行歷史故事比賽……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輕輕松松地接觸到不少名作,完成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閱讀。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讀物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必須把課外閱讀和說寫練習結合起來

課外閱讀并不是單純地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語文讀物,而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在課外閱讀的同時也要加強說和寫的能力,從而使得語文素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在一定期限內寫一定數量的讀書感悟,還可以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成語記錄下來作為作文寫作時的素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實現課外閱讀的目的。有條件的話老師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比如辦黑板報、文學知識競賽、課外閱讀交流會、閱讀之星選評等等,借這些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之間的競爭心理來促使他們主動課外閱讀,強化讀寫訓練。與此同時,老師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心得體會,結合課堂教學、開班會、戶外活動等環節來讓學生展示個人的閱讀情況,使學生增加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最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四、課外閱讀要與家庭教育結合,營造閱讀的氛圍

篇6

關鍵詞:以學定教;預測學情;關注學情;調控學情;反思學情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B-0048-01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學情,努力實現“以學定教”,切實把握教學活動過程,適時宏觀調控,以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所以,我參照和利用“學情”這個“晴雨表”,這樣,才會使語文教學活動充滿靈性變得精彩,真正變課堂為學堂。

一、充分預測和考察學情,給語文教學活動找準立足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它告知教師在教學中不單純是對自己和自己的教法進行透徹的了解和把握,還應該對學生集體和個體的學情做好預測、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我們應對學生的個體學情做充分的預測,比如他們對新學的課文及文中的知識是否有興趣,他們會遇到怎么樣的困難或疑問,他們對課中的問題能否把握、有多大的把握解決;另外,還有預測學生整體的學情,如學生平均水平、認知起點和他們之間的差異有多大,不同層面的學生經過努力能達成什么樣的學習目標。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做精心、仔細的研究、分析和預測,再做科學的預設,最終找到語文教學活動的最佳立足點,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如進行《鞋匠的兒子》的教學預設時,我就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下問題:參議員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林肯又是如何對待的?參議員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由于我能緊緊扣住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課前預測和課中引導,為學生的后續學習作好有效的鋪墊,所以教學效果不錯。

二、密切關注和顧及學情,給語文教學活動找穩平衡點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應密切關注學情,它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之一,這就是“心系課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任何一個舉動,這個舉動或許就是一個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這也是教育與其他行業的區別所在,是因教育教學直接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巧用慧眼認真觀察,利用銳耳加強傾聽,活用大腦進行斟酌、思考,留心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和學習態度等,靈活地進行調控,給教學找穩平衡點,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如教學《輪椅上的霍金》一課,當講到霍金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現出“齜牙咧嘴”的樣子時,有部分學生在背地里偷笑。我關注到這樣的學情,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結合文本和課件,感悟霍金遭受不幸的命運,對霍金產生同情之心,結合后文霍金的成就,對霍金產生敬仰之情。從而讓課堂重新回歸平衡。

三、靈活把握和調控學情,給語文教學活動找到生長點

學情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與教學活動相伴相生的。可見,學情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使用價值的。我們可以根據其性質的差異,將其分為消極的和積極的兩類。對于學生消極的學情,我們應嚴肅面對、準確把握,機智靈活、妥善的處理,科學的轉化,遏制其發展,縮小其影響;對學生積極的學情,我們應順水推舟、因勢利導,擴大效應。當然,作為教師必須冷靜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讓它們變為有利的且可用的教學資源,使其為師生所用,從而激發和保護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探究的積極性,確保教學效益的穩步提升。如教學《負荊請罪》一課,在小組交流、評價兩個主人公的特點時,我聽到有學生說:藺相如一再避讓廉頗,真是膽小如鼠。再說,他官拜上卿,與廉頗的戰功相比,的確功勞不大。針對這樣的異議,我及時進行調控:如果藺相如不讓廉頗,結果會怎樣?讓與不讓,孰是孰非?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教學活動得到了升華。

四、務實反思學情,給語文教學活動找到延伸點

80%以上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從自己課堂教學情況出發思考、分析,尋找問題,卻忽視了從學生及他們的學情出發思考。教師一旦在教學中遇到問題應問自己:學生為什么會這樣?他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需要的是什么?教師給予他們的與他們需求一致嗎?有什么差別?到底該如何處理才會使效果更好?……只有這樣不斷反思學情,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課已止,而意未盡”,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向課外延伸拓展。這種做法,不但能對課內學習活動進行查漏補缺,還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逐步走向系統化和規范化,促使他們學以致用,提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擴大學習的收益。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盡管我精心準備,制作了課件,搜集了資料,但學生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并不多,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成了教師唱獨角戲。課后,我進行了教學反思:原因在于學生的實踐經驗太少,查閱資料也不充分。于是,我作了課后延伸:讓學生開展“尋找身邊的大自然文字”實踐活動;收集資料大比拼……學生興致盎然,有了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學情”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晴雨表”,它與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是緊密相連的,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是相得益彰的。教師只有吃透學情,才能“以學定教”,實現因勢利導,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靈動,更加精彩。

篇7

在開學初學習2011版新課標的時候,音樂組的老師看到這部分內容都面露難色。我非常理解老師們的感受,因為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在此,愿把自己對京劇教學的研究經歷當成一個案例,供大家借鑒,愿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點。

緣 起

雖然是音樂教師,但對京劇我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在2008年初,國家教育部提出將在全國十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中小學試點“京劇進課堂”。當時社會反響很熱烈,因為京劇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遠了,不止是離孩子們遠,離做音樂老師的我都很遙遠,讓京劇走進課堂,談何容易?于是,不由得暗自慶幸我們學校沒有成為試點。

一次偶然的經歷,卻顛覆了我的認識。在2010年的年底由于演出需要,極其偶然有了一次學唱京劇的體驗(京劇《紅娘》中的一段“叫張生……”),哪知從硬著頭皮學唱的過程中,驚奇地發現原來京劇的旋律是如此耐聽,越品越有味,越唱越想唱,簡直是百唱不厭。親身體驗了,才領悟到京劇的魅力。有了和“京劇”的親密接觸,我開始了解它的價值和意義,才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京劇,京劇何以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頓時對國家教育部提出的“京劇進課堂”有了全新的認同感。當下就冒出了一個強烈的愿望――雖然我們不是京劇試點學校,雖然沒參加過京劇進課堂的音樂教師培訓,但是如果能讓我的學生們也能接觸了解一點京劇――那該多好!

過 程

2010年開始嘗試在教學中加入京劇欣賞的內容,2011年我申請了個人課題――“引領五年級學生自主欣賞京劇的實踐研究”,向自己發出了挑戰。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自己從一個京劇“文盲”一路邊看視頻邊學習相關資料、邊學唱,感受著研究性教學的魅力,幸福著學生們的豐富收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教育教學中的經典哲言。當然對于京劇教學來說概莫能外。讓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這就是京劇教學的目的。它對京劇教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了解、去欣賞、去演唱,并在了解、欣賞、演唱中產生審美體驗。然而興趣從哪里來?無論按照教育學或是心理學的說法,興趣都是可以通過外在途徑培養的,所以關鍵是要給予學生更多接觸京劇的機會。京劇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歷史以及社會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那么,剛開始該從哪個角度切入才能一下抓住學生的興趣呢?下面以研究感悟的形式,圍繞“興趣”向大家介紹自己在引領學生了解京劇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策略。

一、首先使孩子們對京劇懷有一種敬畏感,開啟學生的興趣之門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京劇,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接觸和了解京劇。在一開始的口頭調查中,學生對京劇從心理上就很排斥,集中表現在三方面:第一“聽不懂”,由于唱詞用的是湖廣韻,不看歌詞就聽不明白;第二“節奏慢”,一句話唱半天,拖泥帶水;第三“有點土”,認為戲曲一般是老年人的愛好,沒有流行歌曲好聽。如何扭轉偏見?讓學生對京劇懷有一種敬畏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我是這樣做的:先用和寶堂先生《畫說京劇》中序言部分的幾個故事吊足學生的胃口。例如:“有個京劇演員在美國辦起了京劇學院,很多華僑都帶著孩子來學習京劇,學院辦得非常紅火。但是學生家長說,學習京劇不為演唱,只為讓孩子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因為京劇里面融匯了中國人的歷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辦學院的人也說,她所以要在美國辦學,是因為她遇到一位老華僑。老人告訴她,有一次迷路了,在高聳的洋樓中尋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找到;突然,他聽到從路邊的一個窗口中傳出了拉京胡的聲音,那么熟悉、那么親切,他的眼淚奪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實他沒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歸宿,他找到了親人,因為只有這個聲音才是最純正的鄉音……”其次布置功課――京劇為什么能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查找資料后課上交流。最后討論――按理說外國人應該更聽不懂唱詞,為何梅蘭芳能成為舉世聞名的京劇大師?京劇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雖然學生當時還說不出什么,相信經過這樣的思維碰撞,學生對京劇肯定不會再鄙視了,而會多了一份敬畏,學生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想了解它的愿望:是啊,京劇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二、利用京劇電影的故事情節,誘發學生的欣賞興趣

沒有人不喜歡聽故事,何況學生?京劇劇目都是根據歷史事件或者名著、名篇改變,每一個故事里都有令人感動的主人公或者英雄!而且這些故事里也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忠、孝、仁、義的美德,這些傳統美德,對于學生,乃至現代中國人都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清晰地記得帶領學生欣賞的第一部京劇電影是程派名著《鎖麟囊》。因為是電影,場景從舞臺上搬到了生活中,所以讓我這位從沒正兒八經看過戲的人看得很輕松。真實、自然的場景,絲毫沒有讓我有距離感,尤其是戲劇中人物的扮相,一個字“美”!由于比舞臺上的妝容要淡許多,所以看起來更舒服、更耐看;戲服的顏色搭配,也比舞臺上顯得更漂亮。遲小秋先生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透著一種無以言說的藝術美,再加上感人的故事情節,著實讓我著迷,我想也一定能吸引學生。因為有字幕的幫助,解決了學生聽不懂的問題,加上藝術家精湛的表演,學生也看得如癡如醉,生動的故事情節使他們欲罷不能,已經下課了,還要求再看五分鐘!看來從京劇電影切入到京劇欣賞是一個絕好的手段,《鎖麟囊》、《徐九經升官記》、《赤桑鎮》、《孟母三遷》、《除三害》,這些京劇電影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而且這種熏陶在不知不覺中就悄然發生了。

三、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選擇相應的京劇欣賞劇目,引領學生的欣賞興趣

京劇欣賞劇目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很多學生都看過名著《水滸傳》,對魯智深這個人物也有所了解,而且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魯智深這個人物,我就下載了三段不同演唱家表演的《野豬林》,學生不僅興趣十足地反復欣賞比對了三個版本的演唱,還從審美意象的角度津津有味地評價了三位藝術家的演唱,在反復品味的過程中,大家都意識到了唱段越聽越有味,而想學唱幾句卻非常不容易。《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正好出現在六年級上冊的語文教科書中,有了鋪墊,再來欣賞京劇,學生感到還是京劇更具有感染力。通過近兩年來的京劇欣賞,在學生畢業時寫的感言中,有很多同學都喜歡上了京劇,現在還會主動看戲曲頻道的京劇節目呢!

四、京劇知識應少講解、多感知,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欣賞興趣

京劇不愧為“國粹”,它博大精深,京劇的表現手法、京劇的行當、京劇的服飾、京劇的板腔樂隊、京劇的臉譜、京劇的唱腔流派……這些知識足以令人眼花繚亂。在剛開始給學生上課時,我自己都聽辨不清哪段是“二黃腔”、哪段是“西皮腔”,搞得自己都差點沒了信心。一日頓悟,其實只是引領學生能聽京劇,并不需要具體分析京劇藝術。就像學生們愛聽愛唱流行音樂,其實歌詞對他們并不重要,他們只是喜歡作品的旋律而已,不信,您可以調查一下您的學生。一切應該降低難度,一些京劇常識可以結合劇目來學習,例如欣賞《徐九經升官記》重點圍繞感受“丑角”這個行當的魅力,了解“無丑不成戲”,體驗京劇藝術的戲劇化沖突;欣賞《野豬林》重點感受“凈行”的演唱特點,了解“凈”角大多是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點的男性人物,只有“凈行”用臉譜,臉譜的顏色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唱腔音色洪亮,風格粗獷等等。這樣有范例、有音像,邊欣賞、邊評價、邊討論,學生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比單單記憶常識要有趣得多。

五、模仿程式化的表演動作,激發學生表演京劇的興趣

在錢金福先生的身段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生弓,花臉撐,小生緊,旦角松,武生在當中。”這段話讓我品味良久,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把每一行當在表演上的規范描述得惟妙惟肖。結合以前看的京劇片段,帶領學生認真體味這句話,把每個行當的形神動作表演一下,沒想到課堂上學生們雖表演的有模無樣,但個個興致很高,在不斷的模仿評價中,學生的姿態終于有了點范兒,學生覺著挺有意思,我也覺著前輩們總結的經驗簡潔明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形神兼備。此后嘗試帶領學生學習念韻白,讓學生自然意識到在京劇表演藝術中“千斤話白四兩唱”的真正含義!課后學生練習韻白的聲音還在樓道內回響,假想的水袖也甩來甩去。哈哈,學生對京劇的體驗是從這種游戲性的模仿體驗開始,有過這種經歷的學生,不會距離京劇太遠,大多數會成為京劇的欣賞者吧!

六、選擇學習簡單易唱的京劇名段,讓學生的欣賞興趣延展為愛好

學生聽多了,看多了,自然可以過渡到唱。雖然對樣板戲有爭議,但是因為樣板戲中的唱詞都是普通話,所以可以優先考慮其中的經典唱段。我選擇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甘灑熱血寫春秋》兩段。在教唱時,先把速度放慢,碰到難唱的地方,像后半拍起的節奏、一些長音、速度變化等,在跟琴唱的時候就提醒學生注意掌握,練習的次數多了,唱得自然越來越有味道了。可能因為這兩段都是“生”的唱段,男生尤其喜歡唱,而且越唱越有感覺,兩個唱段的演唱把學生的興趣變為愛好。京劇,這個在我國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博大精深的民族藝術,不可能學唱幾個唱段就能唱好它。但我認為唱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學生感受到京劇唱段的百唱不厭,感受到京劇旋律的美、唱詞的美,能夠接受京劇、喜愛欣賞,目的就達到了。

收 獲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從一開始的調查來看,有約91%的學生不愿意聽京劇,也沒有欣賞京劇的愿望,其余的9%也是家里的爺爺奶奶輩或爸爸媽媽喜歡聽(唱)京劇自己才聽,但自己對京劇并無興趣。到這一屆孩子畢業再做調研時,他們對京劇的態度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96%的學生接受了京劇,看到電視中播放京劇也不再換臺,會饒有興致地陪爺爺奶奶看上一段,從中感受到了社會的豐富和人性的真、善、美、丑。瞧!六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認識到京劇對他們的影響了,這讓我感受到了京劇教學的無限價值。一次摸索中的教學能達到這個效果,是我開始沒有想到的,可以說從學生的收獲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做教師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我愛上了京劇,通過讀相關書目和對相關戲劇知識的學習,對藝術的領悟能力越來越強,自身綜合藝術審美能力明顯提高。這種審美能力的提高也幫助了我的教學:從京劇的戲劇性我悟到了教學設計也要有創意美,從京劇的鑼鼓經我悟到了教學定要有節奏美,從京劇的韻白我悟到了教學語言要有韻律美……真的沒想到一次邊摸索邊實踐的研究過程竟會得到如此豐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