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行為范文

時間:2023-03-27 21:5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不文明行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不文明行為

篇1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告別校園不文明行為”,那么,我就先講一下我們身邊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比如,我校車棚上的一個個飲料瓶。我大概計算下也有幾百個,因此,曾經我有過這一個想法:要是哪一天沒錢了,我可能和兄弟們去拾些賣掉。。。

說出這個想法呢,是因為我想告訴大家:當我們在不文明行為中清醒一分,就可以得到一點好處。比如,整潔、干凈的自己,可以給別人贏得一個好印象;而一個骯臟、嘴里吐不出象牙的自己,只會讓別人遠離你。而且,當我們踏上工作崗位,文明的行為必然會贏得單位的歡迎;畢竟,有幾個人不希望和文明的人交流、工作呢?所以,在這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生思考的。

有些人也許會發難,說這應該很困難,自己很難堅持。我也想過這樣的問題,我發覺堅持是必要的。這就像做一個學生一樣,如果自己不努力學習,不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只可能落后在別人背后,甚至還拖著別人,從而害了別人。

在場的各位,我可以告訴你們,當我在些這篇演講稿時,有人正在將粉筆頭擲向我,叫我去關門。這些無理取鬧的同學,他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文明,只是開一個微小的“玩笑”.但是,一個個的這樣的“玩笑”,遲早會引得別人學習上的分心,從而結果就變得我前面說的一樣了。拖累別人,害了別人。

我也曾在一些書上看過一些國家的景點告示牌,往往就有一些用中文寫著的字“不要亂丟垃圾”。一些人看了后會覺得憤怒,說這明顯是針對我國。而反之想想我們自己,如果在校園就養成如此的待見么?

篇2

“剎——剎——剎”一聲難聽的剎車聲劃過了寧靜的夜空,原來是有人搶過紅燈而差一點便被撞了。只見那人將一箱東西揣在懷中,只見他連走帶跑的來到了街上。原來是遠處賣電器的商場打五折啊,只見那么大的一箱東西,都讓他不知道怎么抱了。這箱子在那人一邊跑是一邊好像要掉。那人是不是彎腰揣正,很麻煩。

但不管怎樣,也不應該闖紅燈啊,剛才的汽車差一點兒便失去了控制就會撞到他了。只見他被嚇得一聲驚汗,大氣不敢出,望著那車。

闖紅綠燈是種不安全,不文明的行為。這種行為輕則幸免,重則死亡!尤其是剛才那人,還抱著一個沉重的大箱子,那就更行動不便了!很容易便會撞成殘疾,造成終生遺憾!也有可能直接造成人亡的慘故!

寬闊平坦的灰色的柏油馬路,看似是那么的平靜,但時時存在著風險,隨時都有被撞倒的風險。

篇3

關鍵詞:不文明旅游行為 原因 對策

在人們可以盡情享受輕松的同時,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為也隨之產生,比如損壞旅游設施、隨手題刻、在禁煙區吸煙等。這些層出不窮的旅游不文明行為的出現,不但損害了旅游環境和游客的形象,也為旅游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成為我國旅游市場上一塊不容忽視的巨大“傷疤”。

1.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界定

目前,我國對于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界定有很多種,一種認為不文明旅游行為等同于不道德旅游行為,比如2013年5月中國男孩在埃及盧克索壁畫上涂鴉事件就是十分典型,這一旅游不道德的行為更是對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無知的表現;還有一些專家學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的角度來界定不文明旅游行為,他們認為只要不符合旅游相關條文規定的行為都可以被稱為是不文明的旅游行為。筆者認為,不文明旅游行為是游客對當地旅游資源、環境、居民造成不良影響的破壞行為,應該是處于法規和道德之間。常見的不文明旅游行為有大致有三種:一是因為旅游者自身素質低下而導致的不文明旅游行為,比如吐痰、亂扔垃圾;二是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文明意識,但是在知曉行為不道德情況下依然出現的故意性的作為,比如在文物上刻畫“到此一游”等字樣,;三是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做出與有悖于旅游者態度的不文明行為,比如有些游客在法國薰衣草地因為爭奪最佳拍攝地點而產生的斗毆現象。

2.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特征

不文明旅游行為具有兩個典型的特征,首先,不文明旅游行為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旅游在旅游景點所表現出來的不文明旅游行為有很多種,這主要是由于游客自身在文化、修養、習慣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同時,這些不文明旅游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大小不一的,造成的后果也具有可恢復和不可恢復之分。其次,不文明旅游行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地域范圍來看,這種不文明行為不僅存在于我國的旅游行業當中,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比比皆是,從時間來看,不文明行為幾乎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而產生,與旅游行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從人群來看,不文明旅游行為的發生人群遍布于各個年齡階段、各個文化層次。

3.產生不文明旅游行為的原因分析

經濟的飛速增長進一步帶動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休閑項目正在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可以說我國旅游業正呈現萬紫千紅的發展態勢,國外游也成為人們度假休閑的一種風尚,與此同時,一些不文明旅游行為的出現嚴重損害了我國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幾種因素影響:

一是從我國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國一直奉行的是以“仁、義、禮、智、孝”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對于公民的公德心和文明修養方面的培養還較為薄弱,這就導致了公德文化還沒有在全社會形成一定的氛圍,長期處于這種私德文化下的旅游者,往往只顧及自己或者家人的感受,而不會將精力放置在保護旅游資源、環境等方面,大部分景色優美的旅游勝地都會在長假過后變成遍地垃圾,這種“中國式”丟垃圾的現象,不僅表明了我國國民在公德心和文明修養還亟待提高,也暴露出我國教育傳統中有關公民教育的缺失之處。

二是旅游過程中的“道德感弱化”也是引發不文明旅游行為的一大因素。人們進行旅游消費時是為了更好的享受一種休閑、放松的感受,這種心境之下的旅游者往往會放松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道德的約束力也容易被大幅度減弱。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文化層次和個人修養都較好的旅游者,他們在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往往是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

三是我國社會還沒有形成完備的環境保護意識,旅游活動的暫時性、隨意性決定了人們并不重視由不文明旅游行為引發的后果,常常在無意當中就會造成旅游環境的人為傷害。除此以外,我國旅游行業的興起時間不長,短短幾十年內,人們所積累的旅游經驗尚淺,人們還不能平衡旅游資源保護與個人私心之間的關系,導致我國很多景區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物品丟失情況,比如在深圳一個景點中,一些極具特色的泥塑被市民拿走或損壞,給景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4.應對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措施

為了提升我國旅游行業的形象,降低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則必須從多個方面對不文明旅游行為進行控制,這才能讓“文明旅游”真正融入大眾的生活當中。

4.1通過文化和教育來根治不文明旅游行為

旅游過程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國的文化和教育中應該加強人文精神滲透,培養民眾的公德心是杜絕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根本所在。從游客來說,強化自身文明素養教育,是一生的課題。不光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文明出游習慣,家長和老師更應該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以自身行為去影響下一代。由此可見,文化與教育對人們的行為影響力最明顯,通過文化和文明來塑造良好的旅游氛圍,這也成為全社會都需要努力的事情,將文明灌輸到每一個旅行者的頭腦中,就可以使他們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可以明晰如果因自己不文明行為給旅游景點帶來的損害,那便與休閑活動愉悅身心的初衷背道而馳。

4.2通過法律法規來約束不文明旅游行為

不文明旅游行為介于道德與法律之間,除了在道德方面要加強約束力之外,法律規范也是約束游客不文明行為的“利刃”。近些年來,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相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來處罰那些不文明旅游行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實際角度來看,法律法規已經將一些不文明行為相關執法權賦予給景區管理者,使得旅游不文明行為的懲處變得有法可依。盡管如此,法律并非萬能,在法律之外還有更多努力可做,對不文明的旅游行為更需要相互提醒,把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教育和約束相融合,讓文明出行變成旅游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促進旅游者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4.3旅游景區和導游應該發揮引導監督作用

對于不文明的旅游行為的發生,景區和導游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景區應該承擔起提示、引導、勸阻、督查的責任。一方面,要通過有意識地設置文明宣傳提示,時刻提醒游客的行為不要跨越文明界;另一方面,要在景區配置完善配套的服務設施,方便游人來丟棄垃圾,除此以外,景區管理人員巡視巡查,也可以減少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從導游的角度來看,跟團旅游是大部分人進行出行的首選,旅行社更應該讓導游們在維護文明上盡責任,對于那些因相關文化和知識缺乏而導致的不文明行為,導游應及早提醒,發揮他們的監督功能。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旅游行業的大好發展前景,治理不文明旅游行為是一個長期過程,要讓文明旅游變成常態,還需要從完善民眾的個人修養和素質入手,不僅要形成文明出游的良好意識,還要將這種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落實到行動中去,避免成為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旁觀者。唯有如此,不斷的去改善旅游環境,才能夠讓文明旅游蔚然成風,進而保證“大聲喧嘩、不守秩序”等不文明行為消失的無影無蹤。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職場;不文明行為;壓力源;越軌行為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608(2012)04—0099—06

不文明行為的存在可謂久遠,早期的研究多是針對社會公共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內容多局限在道德層面,缺乏細致的心理層面分析。199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關注組織中的消極行為及其影響。研究之初多集中于高強度且帶有明顯傷害意圖的負面行為,例如,攻擊行為(aggression behavior)、暴力行為(violence)、越軌行為(deviant behavior)和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等等。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關注工作場所中那些強度低、傷害意圖不明顯,但卻違背相互尊重準則的行為。“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workplace incivility)”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研究熱點。

不文明行為是工作場所中一種普遍的現象。組織構成的多元化特征與不文明行為密切相關。以國籍、民族、年齡、權力地位等為基礎的小群體在組織中大量存在,不同群體間容易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矛盾,成為不文明行為產生的主要誘因;裁員、角色不平等、工作壓力等是不文明行為產生的溫床;電子信息時代改變了職場中人際溝通的方式,面對面的交流更多地被電子郵件、視頻會議等取代,使得不文明行為的發生更便捷,更具有隱蔽性。不文明行為在組織中普遍存在,給個人和組織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研究這一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場不文明行為的概念界定及典型特征

較早的研究者Brown、Levinson(1987)和Morris(1996)提出,工作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是指在工作中對他人的粗魯的、麻木的或失禮的行為。后來,Lagrange、Ferraro和Supancic(1992)將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歸屬于一種低強度的行為。Andersson和Pearson(1999)吸收了上述研究成果,使職場中不文明行為的界定更加完善。他們以文明行為作對照,從社會互動的視角來界定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他們認為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是一種違背工作場所相互尊重的規則、傷害意圖不明確、低強度的越軌行為,其表現為粗魯、沒有禮貌、缺乏對他人的尊重。他們認為傷害意圖模糊性是不文明行為與行為、越軌行為、暴力行為、攻擊行為等概念的最大區別。

不文明行為是一種由施體和受體組織的不良社會互動行為,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于職場不文明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做了大量的描述。John和Indvik(2001)從不文明行為的施體角度列舉了11種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傲慢、無故決定、破壞會議秩序等行為。管理者是職場不文明行為的常見施體之一。Davenport等學者(2002)以管理者為施體描述了工作場所中常見的幾種不文明行為,例如,頻繁的改變規則和條例、額外的控制和監督、不守信用。Pearson等學者(2000)從不文明行為的受體角度描述了職場中常見的不文明行為,例如,被迫接受一個惡劣的主意、被當作小孩對待、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等。Gonthier(2002)將攻擊性電話和粗魯的電子郵件等行為表現加入了不文明行業之列,反映了電子時代的不文明行為的新特征。總之,視角由施體轉向受體,內容由傳統擴展到現代,職場不文明為的界定和描述越來越趨于完善。

Andersson、Pearson和Wegner(2001)以律師、管理人員和醫生為樣本,通過訪談以及問卷調查,概括出職場不文明行為的四個典型特征:

1 低強度(Low-intensity):相對于暴力和攻擊行為來說,不文明行為一般是一種強度較低的行為。不文明行為不僅限于語言上,還包括一些非語言上的對人不敬的行為,例如,表示忽視、排斥等含義的肢體行為。不文明行為在一定情況下可能進一步升級為暴力犯罪行為。

2 傷害意圖不明顯(Ambiguous intent):因為其傷害意圖的不明顯性,不文明行為的施體容易否認或掩藏其真實意圖。例如,聲稱對方誤解了自己的行為,或聲稱對方過于敏感,為自己的不文明行為辯解。

3 違反相互尊重的準則(Violation of norms of respect):由于文化、組織和產業的差異,工作場所的準則千差萬別,但是每個工作場所都有一個共享的基本準則,即相互尊重。不文明行為顯然違背了這一準則。

4 表現為粗魯或沒有禮貌(Rude/discourte-ous behavior):不文明行為違背文明禮節,因此常被斥之為職業不端或者道德敗壞。

二、職場不文明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多是依據情緒事件理論、挫折一侵犯理論、和社會交換理論為依據來分析不文明行為產生的過程的。

根據情緒事件理論(Affective Events Theory,AET)理論,雇員所經歷的不文明行為是工作場所中的負面情感事件,可能傷害員工的自尊心,使其產生負面情緒,降低其工作滿意度甚至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而產生離職行為意向或身體健康問題。換言之,工作滿意度在不文明行為和離職意向中起著中介的作用,心理健康在不文明行為及身體健康中間起中介作用(Lim,2008)。

依據挫折-侵犯理論,當員工遭受不文明行為侵擾時,易產生挫折感,體驗到消極的情緒,進而產生報復行為。Thomas(2011)依據挫折一侵犯模型理論對不文明行為及其相關變量進行了研究。他以507名員工為被試,檢驗工作場所中受挫事件、情緒反應、行為反應以及組織承諾和員工滿意度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統計學變量(年齡和性別)和人格變量之后,經歷壓力事件時,員工易產生挫折感(消極的情緒體驗)。此時,上司或同事覺得員工的不良情緒不利于生產,有礙于工作目標的實現,而且是沒有道理,就容易對員工實施不文明行為。而上司和同事的不文明行為又會導致員工的組織承諾和滿意度下降。

依據社會交換理論,Taylor等人(2011)以190個在職員工及其上司為樣本,探討了情感承諾和盡責性在職場不文明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中間作用機制。調查結果表明:遭受上司不文明行為侵擾時,作為“交換”,員工會降低自己對于組織的情感承諾,進而減少其組織公民行為。員工的盡責性人格是影響職場不文明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的關系的調節變量。即對于高盡責性的員工來說,職場不文明行為通過情感承諾這一中介對于組織公民行為的作用更強些。

依據壓力轉移理論,受體在工作場所中遭受不文明行為之后,常會把壓力從工作場所帶到家庭,成為家庭的一個壓力源,進而影響受體和配偶的婚姻滿意度以及家庭一工作沖突之間的關系(Ferguson,2011)。Lim和Lee(2011)以新加坡不同組織中抽取180名員工為樣本,并將一般的工作壓力作為控制變量,結果發現:同事的不文明行為引起受體對同事滿意度的下降,感受到人際交往中的不公平感,且抑郁感增強;而上司的不文明行為引起受體對上司的滿意度下降,將這種不滿和壓力帶到家庭之后,導致其工作一家庭沖突增強。家庭支持是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與結果變量之間的調節變量。具體來說,家庭支持度高時,來自上司的不文明行為和受體的工作一家庭沖突之間、來自同事的不文明行為與受體的公平感及抑郁水平之間的相關程度更強。

三、職場不文明行為的測量

目前關于不文明行為測量量表主要有以下幾個:

1 Cortina、Magley、Williams和Langhout(2001)以1180名事業單位員工為調查對象,開發了第一個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量表(WorkplaceIncivility Scale,WIS)。WIS是個單維的量表,包含7個項目,要求被試報告在過去的五年里遭遇過的不文明行為經歷。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衡量被試遭受到來自上司或同事的不文明行為的頻率。項目舉例:“羞辱你或者用傲慢的態度對待你”“對你的意見視而不見或者對你的態度漠不關心”。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聚合效度和同時效度。該量表有較好的測量學意義,且被最廣泛地引用,但是由于其過于簡潔,仍然有不能全面概括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全貌之嫌。

2 Burnfield等人(2004)編制的不文明行為的測量量表(the workplace incivility Scale)分8個維度:不顧及他人的行為、不當的領導行為、社會排斥行為、不當玩笑、打斷行為、搭便車行為、流言蜚語、敵對氛圍。該量表共有29個項目,項目舉例:“未經允許拿走我東西。”“老板就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對我大喊大叫”等。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93。該量表較為細致的維度,有助于研究者更加細致全面地測量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但由于條目較多,實踐中不如WIS廣泛。

3 Blau和Andersson(2005)從不文明行為的施體和受體兩個角度開發出相應的問卷。受體的不文明行為問卷(experienced workplace incivilityscale)直接用的是Cortina(2001)編制的問卷,施體的不文明行為問卷(instigated workplace incivility scale)則是在Cortina等人的工作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問卷和人際越軌問卷的基礎上,將引導語“在過去的一年里,工作中其他人對你做下列事情的次數為?”改為“在過去的一年里,工作中你對他人做下列事情的次數為?”,這樣問題所針對的對象就由不文明行為的受體變為施體,問卷由他評變為自評。通過對211名工作人員的調查,開發出針對施體的不文明行為問卷,并對問卷做了信效度檢驗。顯然,原問卷中詢問的是“過去五年內”,該問卷變成了“過去一年內”,有利于被試更清晰地回憶自己所發生的不文明行為。

4 Martin和Hine(2005)在質疑Cortina等人(2001)的單維量表是否能在揭示職場中不文明行為全貌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個新的不文明行為量表(the Uncivil Workplace Behavior Questionnaire,UWBQ)。該量表有四個維度,分別是:“敵意”、“侵犯隱私”、“排斥行為”和“閑言碎語”,共有17個條目。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系數(0,92)略高于本測驗中Cortina等人(2001)編制的WIS水平(0,84),這與其項目數多有一定的關系。四個維度的內在一致性系數均在0,81以上。UWBQ分量表和WIS的相關性介于0,28至0,65。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的結果均表明,四因素比單因數結果更有說服力,四因素能夠解釋總變異的52%。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會聚效度、同時效度和區分效度。在一定程度上,該量表更全面地揭示了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現象。

問卷由單維發展到多維,受試由不文明行為的受體擴展到不文明行為的施體,回憶的時間由五年縮短為一年,標志著職場不文明行為的測量越來越細致和科學了。

四、職場不文明行為的受體特征

不文明行為常被看作職場中的一種壓力源,其壓力體現在它讓受體產生緊張感。下面從不文明行為受施者的人口統計學差異、人格特征方面來分析影響不文明行為的受體特征。

什么樣的個體容易遭受不文明行為的侵擾?研究者考察了工齡、年齡、性別和權力等因素的影響,結果發現只有權力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即地位較高的個體常會憑借自己手中的權力對地位低者實施不文明行為(Cortina,et al.,2001)。

女性比男性更少受到上司不文明行為侵擾,而對于是否受同事的不文明行為侵擾方面卻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Thomas,201 1)。受體對于不文明行為的應對方式也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遭遇不文明行為時,女律師比男律師更可能動用社會支持的力量,或者求助于社會網絡(Cortina,et al.,2002)。Pearson和Porath(2005)進一步闡述為,面對不文明行為的侵擾,男性更可能采取直接、公開的報復方式,特別是當不文明行為的施體和受體都是男性時,雙方更容易為獲得公正而爭斗,沖突不斷升級且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相比較而言,面對不文明行為的侵擾,女性則傾向于回避侵擾者。即使不能完全回避,也會盡力與侵擾者保持距離。女性較少在組織里散布不文明行為實施者的不良言論,她們更愿意對家人和組織外的朋友傾訴自己的感受,以期獲得他們的支持,穩定自己的情緒。

受體的大五人格與不文明行為密切相關。自律性差、容易沖動的人更容易卷入到不文明行為事件中。宜人性和不文明行為呈負相關,即高宜人性者更容易有積極的生活體驗,不容易感受到不文明行為的侵擾。低宜人性者更容易感知到不快,消極的心態下更容易體會到不文明行為的侵擾;神經質和不文明行為呈正相關。高神經質與消極情感緊密聯系,高神經質的個體容易將同事本無惡意的評論和行為感知為威脅,從而進行還擊。因此在別人眼里高神經質的個體也是一個挑釁性的個體,容易遭到同事不文明行為方式的回擊,挑釁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低宜人性的個體喜歡與人爭辯和否定他人的觀點,且具有較高神經質,這會導致他們社會互動不良,被他人認為是挑釁者,從而引發他人的不文明行為(Alex,et al.,2009)。

情緒穩定性、刺激尋求與不文明行為也有密切的關系。在遭遇工作挫折的情境中,情緒越不穩定,挫折感越重,其績效行為表現越不好,越容易受到上司和同事的不文明行為回應。高刺激尋求者遭遇挫折時更容易憤怒,更可能做出沖動或具有冒險性的事情,這種人格特質容易使其成為上司或同事的不文明行為回應目標,并陷入不文明行為的螺旋模型(Thomas,2011)。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自律性差、沖動性高、感情穩定差、宜人性低、神經質高、易于挑釁、高尋求刺激等個體容易受到不文明行為的侵擾。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類型的個體比較敏感,情緒反應激烈,更易于將他人的行為感知為不文明行為。二是他們的行為多具有挑釁性,更容易招致不文明行為的侵擾。

五、職場不文明行為的消極后果

不文明行為對于受體個體及其家庭、組織、旁觀者有什么消極影響?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個體水平上。員工遭受的不文明行為越多,其抑郁、焦慮及緊張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Cortina,et al.,2001)。反復遭受不文明行為和經歷曖昧的情境狀態可能使受體產生受排斥的感覺,進而發展為控制感減弱,認知功能降低,導致無助、抑郁、自我效能感下降等心理問題。不文明行為導致員工彼此間充滿敵意,工作環境不再有樂趣,進而使得員工感到壓抑,容易誘發身體及心理疾病。

遭受不文明行為的員工常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為什么會成為不文明行為的侵擾目標、如何回避侵擾目標等問題,易導致其工作承諾降低,工作努力程度減弱,生產率下降。有的不文明行為受體甚至偷竊組織或施體的物品,破壞生產設備,以發泄內心的不滿。不文明行為使受體工作壓力增強,產生離職意向或工作的不穩定狀態(Cortina&Magley,2009)。

其次,不文明行為對組織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方面工作場所不文明行為通過影響受體的工作努力程度使生產率下降,導致組織生產力降低,管理成本上升,經濟利潤損失巨大,另一方面不文明行為還使組織中相互尊重的企業文化遭到嚴重損害。不文明行為導致組織成員減少或停止角色外的志愿工作,并導致混亂的秩序和隨后工作績效的下降(Porath&Erez,2007)。Viekers(2006)的研究表明,不文明行為使得員工間相互合作和理解減少,員工孤獨感和隔離感的增強。而若工作人員之間的不文明行為被他們的服務對象看到或聽到,有可能導致其對公共組織提供的服務產生不信任。不文明行為是對組織道德生態環境的侵蝕,嚴重危及組織的健康發展。

六、研究前瞻

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是組織背景下的一個新興的研究課題,未來的研究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 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不文明行為研究

職場中哪些行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會受到民族文化及組織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化背景下,人們重面子,愛和諧,對于不文明行為的容忍度高,這一點有別于西方。例如,西方文化背景下,個體可能認為上級對下級的居高臨下態度是不文明的表現,但在東方,由于權力距離較大,下級對于上級的這種態度反應容忍度更高,容易認為這是領導應有的威嚴,而不是不文明的表現。因此中國文化背景下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表現及特征與西方應該有很大差別。當前職場中的不文明行為研究在西方剛剛起步,中國文化背景下的職場不文明行為研究應該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

2 施體的不文明行為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將不文明行為作為職場中的一個壓力源,關注的是不文明行為對于受體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但是對于施體為什么會發生不文明行為、組織如何干預不文明行為,這些方面鮮有研究成果。此外,組織中角色不同,彼此之間的利害關系不同,其人際交往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來自上司、同事及下屬不同的不文明行為對于受體的影響是不同的。過去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由上級指向下級的不文明行為,缺乏對來自下或平級的不文明行為的研究。目前文獻中有限的關于施體不文明行為的分析沒有超出職場中其他越軌行為研究的窠臼,直接套用相關的研究理論,沒有突顯出不文明行為研究的獨特性。因此分析不同的不文明行為施體的動機因素及行為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組織干預措施,是未來研究的又一重任之一。

3 關于不文明行為的測量

篇5

第二,污損破壞書籍刊物;

第三,偷竊書刊;

第四,手機鈴聲隨意響起;

第五,隨意占座位、占柜子現象 ;

第六,戀愛現象“扎眼”;

第七,隨意制造扔放垃圾;

第八,高聲喧嘩;

第九,追逐打鬧;

篇6

自古來,中華民族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志高存遠,品質高潔是我們成長的方向,因為人類綿延的智慧賦予我們同樣的靈秀,同樣的精神,我們在新時代的楷模引領下求真,向善,審美的過程中,領略人生,采擷生活真諦。

曾幾時,這個星球上彌漫的稻麥清香,那樣安靜閑適。而隨著蒸汽機推動火車發出的第一聲轟鳴,人們開始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隨著混凝泥土的崛起,李后主的一座座巨欄玉砌倒塌了,秦皇漢武的一棵棵參天樹倒下了,舊時王謝堂前的舊燕也一去不復歸。更令人憂心的是,蕓蕓眾生在世俗利益下竟忘了自己擁有的另外一靈魂。

誠然,科技要進步,也不能焚琴煮鶴呀!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底同時,我們的心靈花園卻一片荒蕪。現代物質的欲望使以往純真的向往變成了蠅營狗茍和逐利爭名。

我翻開了蒙著沉沉灰塵的典籍:儒生修身治國,倒是煉丹修行,釋子寂滅觀禪,而俗者欲念纏身,執意求金。無須如尼采所說將生命當做一件藝術品來完成,只要文明,便已足矣。

滄浪之水洗不凈世上昏昏,屈原唯有盱江。朝廷滿是爾虞我詐“謫仙人”豈肯停留。曾認為只有南歐那破落的荒涼破碎的殘缺才是最真實的美麗,南歐卻是繁榮過,興盛過,可幾千年的歷史浪潮,滅落與死亡攜去它昔日光輝,留下來的卻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一片廢墟,那一片文明。

劃過蒼涼的悲哀。

像是圓明園,昔日的灼灼光華只消八國聯軍的炮火就成了一片廢墟,文明也一同斷裂,沉淀。文明等待時光接住。等待中寄托著希望,希望依偎等待。

曾幾何時,美麗的海南也曾落擴。破碎的陽光很刺眼地將眼前的城市分開,空氣越來越少了。我們就像一只只被水藻纏住的深海魚,透不過氣來。昔日那些“篤篤篤,糖葫蘆來咯”溢滿甜香的老街已被污水覆蓋,曾經麥田里清香也被垃圾的臭味所覆蓋,垃圾箱旁散落一地的紙片,耳邊掠過的是人們粗俗不堪的語言,被紅男綠女裝扮得妖媚的夜……

那湛藍空靈的天空呢?那井水甘甜伙伴歡笑的小巷呢?那標準漂亮的語言呢?我們揪心自問,它們去哪了?在二十一世紀海南島將建設為海南國際旅游島的今天,我們能以此面貌示人嗎?

終于,在二十一世紀鐘聲敲響之際,人們已經意識島文明禮儀的重要性,文明禮儀開始走入各家,為新世紀的升華達后盾。

篇7

1、在旅游景點立一些宣傳標語,倡導游客文明旅游;

2、平時多進行文明教育,如在電視上、手機上多推出文明旅游的節目或文章,倡導文明出行,不給別人帶來不便;

3、完善有關法律,加大對不文明旅游的處罰力度;

篇8

【關鍵詞】課堂不文明行為;課堂管理;有效課堂

1課堂不文明行為及研究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大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和獲取信息渠道日益豐富的同時,大學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的自制力和注意力下降;同時,高校教師面臨教學與科研雙重壓力,課堂教學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多方因素導致大學課堂不文明行為頻發,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這種現象已引發國內外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重視,并在此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大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的兩大主體,他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構成了整個課堂的主旋律。早期的研究中,大學生常常被認為是課堂不文明行為的主體。大學課堂不文明行為(ClassroomIncivility)通常特指學生故意破壞和影響教學秩序的行為[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往往容易被忽略。而研究表明,課堂不文明行為通常是相互影響的,教師和學生都是不文明行為的制造者。從廣義上講,課堂不文明行為是指由教師或學生參與的,違反教學環境中相互尊重這一準則的行為[2],也是指與課堂教學的和諧一致性相違背的,干擾教師或其他學生,破壞課堂教學活動,阻礙教師教學和其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偏離目標的行為[3]。

2表現形式及其危害

課堂不文明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也有被動的、無意識的行為。從對教學秩序的干擾程度來看,學生在課堂上的不文明行為可分為以下幾類:1)消極怠慢的行為。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對授課內容無動于衷、對老師提問無任何反饋等無意識地對課堂教學氛圍產生影響的消極行為。2)漠視紀律的行為。包括遲到早退、與他人聊天、接打電話、發短信、手機上網、做其它課程作業、看其他書等行為。3)敵意行為。包括對老師的教學表現出明顯的厭煩情緒、中途出入教室、針對老師或其他學生的言語攻擊乃至身體上的威脅行為等行為。學生不文明行為直接破壞課堂的整體學習環境,對其他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是一種公然侵犯,也會使教師上課思維受阻,影響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的發揮。特別是對新教師而言,最初的兩三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用于課堂教學,一旦教學上失敗了,會很容易造成額外的壓力、不滿和倦怠,影響教師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與學生的課堂不文明行為不同,教師的不文明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甚至是出于良好動機,而效果卻適得其反。教師的不文明行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上課遲到、未提前通知取消課程。2)教師以快速地、拒絕參與的講述方式漠視學生。3)擅自改變教學安排和教學內容、甚至將講臺作為個人情緒的宣泄地。4)用冷淡的、疏遠的態度對待學生,言語中透露出對學生的歧視或不尊重,甚至人格侮辱。5)用考試和分數恐嚇學生,或試圖通過引發學生的內疚感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5]。教師的不文明行為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對學習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與固定時期,教師的一些嚴重不文明行為甚至對學生的人生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不文明行為頻發的課堂,通常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老師的教學熱情、清晰性、組織性和直觀性較弱。無論學生還是教師的課堂不文明行為都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使課堂教學趨于無效甚至負效。其影響甚至可以波及到課堂之外,影響整個學校的學習環境,降低學生對于老師和學校的尊重和認同感,影響學校教育質量,最終損害學校的聲譽。

3產生原因分析

形成課堂不文明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和學校的因素,也有學生和教師的因素。從社會和學校的方面來看,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學生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大學生群體在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制力方面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其次,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大學校園已經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各種網絡游戲、社交平臺、碎片信息極大分散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再次,從高校管理方面來講,學校考勤制度實施不力,對學生日常學習的監管和約束力有限,對教師的工作評價機制不夠完善,使教師忙于科研而忽視了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部分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意識仍停留在初等教育階段,對教師管理的依賴性強,缺乏自覺性和自制力;2)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通過考試,平時上課開小差,考試臨近抱佛腳;3)大學課堂容量大大增加,學生若不提前預習,很難跟上老師的思路,導致注意力下降;4)與老師交流有限,特別是公共課程的教學,由于學生數量眾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陌生感也助長了課堂不文明行為;5)同學相互間構成影響,少數人的課堂不文明行為可影響他人。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考慮:一是,教學態度。教學和科研都是高校教師工作內容的一部分,而后者往往對教師本人的職業發展有更重要的影響。這導致很多教師不能很好處理二者的關系,忽視課程準備和課堂管理。教師以完成任務而不是傳授知識為目的,更注重教學內容而不是教學效果,更加關心傳授而不是學習。部分老師擔心對課堂的管制會招致學生反感,影響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因而對課堂不文明行為采取放任態度。二是,教學技能。教師忽視教學技能的提升,上課內容枯燥,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講課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不能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講課節奏。這些都是引發課堂不文明現象的原因。

4預防和應對

預防和應對課堂不文明行為,需要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更應是主動的發起者。學校需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對學生的平時學習效果進行監督和管理,并保證規定的有效執行。同時,也應完善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機制和師生教學互評機制。使教師安心于教學并從教學中獲得成就感。對于教師而言,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可以降低課堂不文明行為的影響:1)上好第一堂課。每學期第一堂課明確課程要求、課程安排、考評方法等重要信息,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規范。同時,教師的親和態度和言行舉止也會產生影響,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續的課堂行為。2)注意授課技巧。課前準備充分、授課內容豐富充實、條理清晰,有合適的例子。授課時精力充沛、語速適當,根據學生反饋及時調整講課內容和節奏。教師要具備反思意識,對教學過程不斷總結,更新教學理念,在所屬學科領域不斷充實自己,完善知識體系,不斷改進教學。3)加強課堂組織和管理。對已發生的課堂不文明行為及時予以制止,對即將發生的課堂不文明行為的及時提醒和適當包容。適當地包容無傷大雅的不文明行為并予以善意提醒,或從自身找原因并謙虛回應,往往會對其它不文明行為的產生起到事倍功半的抑制作用。4)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除了直接的講授法教學外,教師應靈活運用討論、合作學習、發現學習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善于應用多種平臺增加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如高校內部的網上教學平臺、各種即時通信工具都可以成為師生互動的良好工具。5)給予更多理解與共情,避免說教與抱怨。一直保持親切感和積極激勵的態度,如果師生關系是積極的、鼓勵式的、親近的,教師就能運用激發因素和親近關系去減少課堂不文明行為。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被動課堂不文明行為的學生,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若對老師的教學內容或方式有意見,積極溝通而不是消極對抗,都有助于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杜絕課堂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5總結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的課堂不文明行為,都嚴重影響著大學教學的有效性。只有從學校、老師、學生多方面努力,才能有效預防與應對課堂不文明行為,保證大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Morrissette,P.J..Reducingincivilityintheuniversity/collegeclassroom[Z].InternationalElectronicJournalforLeadershipinLearning,2001:5(4):1-12.

[2]Clark,C..Thedanceofincivilityinnursingeducationasdescribedbynursingfacultyandstudents[J].AdvancesinNursingScience,2008,31,E37-E54.

篇9

所謂的一杯水,平淡無味--平庸;所謂的一杯茶,先苦后甜--品味;所謂的一杯奶,酸酸甜甜--可口。。。。。。

當幸福來臨時,我沒有好好珍惜。而是無所謂,而它離我而去時,才明白,不能失去它,至少我--不能。我會崩潰,會炸裂,會消失,但沒人在乎吧!沒人,沒有人,虛偽的人類啊!難道連自己也是虛偽的嗎?不值得一提的嗎?不在乎啊!是,不--在乎!

家庭的背叛,朋友的虛偽,學習的失敗,全都來了!湊在一起來了,一股股像雷電般的向我壓來,啊!好重,好難受,好失落。。。。。。

他,一直都不明白,抱著一切希望向這他的我,也不再了,不再了,不再去想些。。。。。。哭,哭完了,還是睡一覺醒來,什么都沒變。還天真地以為,睜開眼地一剎那,會,會--在不變--不變,會嗎?

沒有,事實告訴我,沒有!好希望能--變。。。。。。

希望的一剎那,才了解,原來什么都沒變,是哦!原來什么都沒變!還以為。。。。。。可笑的以為--了解。。。。。。

篇10

張楚廷教授曾說:“像每個人的指紋代表自己,像每個人的手跡代表自己一樣,每個人的語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①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語言不僅代表他們自己,也代表國家。兒童使用文明語言有利于其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其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健康的人生發展。培根曾說:“一個人的天性不長成藥草,就長成莠草;所以他應當以時灌輸前者而芟除后者。”②因此,我們要引導兒童使用文明語言,擯棄不文明語言。本文試圖通過對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的現象進行分析,向教師提供一些以情感為手段的矯正策略,使兒童“說話文明,講普通話,會用禮貌用語”。

一、不文明語言的含義

“不文明語言”在《辭海》中解釋為“下流,猥褻的話”;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粗俗不雅的日常用語。在此,筆者定義“不文明語言”為不禮貌的粗話、臟話。

二、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的特征

(一)無意識性

意識作為一種覺知,意味著個體覺察到了某種“事物”。無意識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是個體不曾覺察到某種“事物”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無意識行為,不文明語言已成為其日常交際的口頭禪,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使用不文明語言。

(二)從眾性

從眾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接受社會影響的一種方式,是個體在真實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使之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傾向。兒童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如果同伴使用不文明語言,無形當中就會受到同伴群體的壓力,必然地跟隨同伴一起使用不文明語言。

(三)盲目性

盲目是指對事物認識不清,目的不明確。兒童由于道德認知能力的局限,使用不文明語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們雖然使用不文明語言,但對所使用的不文明語言認識不清,并不明白其真正含義,只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模仿。

三、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的原因

(一)兒童自身內部原因

1. 兒童道德認知能力低下。有關兒童的一項測查表明:大多數10歲以下的兒童的道德推理處于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第1、2階段水平,10歲以后開始進入習俗水平。③在發展心理學上,一般把兒童的年齡界定在3~10、11歲,其中3~6、7歲為學前兒童,6、7~10、11歲為小學兒童。根據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道德認知尚處于前習俗道德水平及習俗道德水平的第一階段,沒有形成自己內在的道德判斷標準,只是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2. 歸屬與愛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社會性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體被人或群體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需要。④兒童為了滿足自己歸屬感的道德需求,就會“隨大流”,產生一種從眾心理傾向,附和其他小伙伴兒,與多數人保持一致,以表明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一員,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兒童為了和小伙伴兒處好關系,當其他小伙伴兒使用不文明用語時,就會故意迎合,跟著說不文明語言。

(二)外部社會環境原因

現代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人的社會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習形成和改變的,并且認為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社會學習。因此,語言可以通過觀察學習獲得。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環境中他人的行為及其后果而發生的學習。⑤

外部環境中不文明語言的使用以及社會輿論對它的評價都會對兒童不文明語言的使用產生直接的影響。其中,榜樣人物使用不文明語言及其后果,對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有著重要影響。兒童通過模仿會習得榜樣人物使用的不文明語言。作為榜樣的人物首先是與兒童直接接觸的父母、教師和同伴。此外,符號化的社會精英人物、社會公眾人物、教材中的主人翁、大眾傳媒宣傳的人物等等,他們使用不文明語言也會對兒童潛移默化地產生示范作用。

四、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的矯正策略

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受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由于兒童自我認知發展的局限性,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的矯正主要從外部環境著手。大眾媒體、互聯網等社會因素我們無法控制;家長對兒童的影響主要是榜樣示范作用,要注意日常生活中文明語言的使用,做到家校合一。而教師不僅是兒童模仿的對象,也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身份,運用情感手段進行矯正。下面針對教師提出一些策略。

(一)提高兒童的道德認知水平

提高兒童的道德認知水平就是要發展兒童品德中的“認知”成分,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力,就是要兒童認識到使用不文明語言是一種不道德行為,這就需要向兒童闡明學校對兒童的道德要求及評價標準,等等。但是,其有效性取決于兒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然后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而情感具有疏導功能,即情感能夠提高或降低一個人對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矯正。

1. 教師在表述學校的道德要求時要富有真摯的情感。一般來說,一個人容易接受、悅納他人真摯的情感及言行,對冷漠、無情或不真實的情感,則易于產生反感而予以拒絕。所以,教師在向兒童闡述學校道德要求時要富有情感。比如,教師在向兒童提出“說話文明,講普通話,會用禮貌用語”的要求時,要聲情并茂地表現出對使用文明語言的喜愛,以及對使用不文明語言的厭惡,這樣,兒童更易接受學校的條條規則。

2. 教師要與兒童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感情。彼此間感情融洽,有利于提高一個人對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反之,則會降低一個人對他人言行的接受性。兒童更傾向于聽取喜歡的老師的話,“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與兒童形成融洽的師生感情后,教師要向兒童表明自己不贊賞不文明語言的立場,使兒童摒棄不文明語言。

3. 教師要寓教于樂。當一個人處于快樂的正情緒狀態時,更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反之,則易于拒絕接受。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寓教于樂,讓兒童處于一種快樂的學習心境中,這樣兒童更容易接受教師的要求。面對兒童使用不文明語言,教師不要制造壓抑的課堂氣氛進行說教,而要讓兒童在快樂中明白使用不文明語言的不道德性,這樣更容易提高兒童的接受性,減少兒童的反感。

(二)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感

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兒童擯棄不文明語言的使用。教師可以從兩方面來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導兒童使用文明語言。

1. 教師要讓兒童獲得積極的道德情感的情緒體驗。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養成有賴于積極的道德情感的情緒體驗的積累。積極的道德情感是指與社會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相協調的快樂的或不快樂情緒情感。教師富有情感的給兒童提供使用文明語言的榜樣及其受到的獎勵,和使用不文明語言的榜樣及其受到的懲罰,使兒童獲得真摯的感受,并由此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的情緒體驗。此外,當兒童使用文明語言時及時給予表揚,使用不文明語言時及時給予適當的批評,讓兒童獲得真切的情感,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的情緒體驗。

2. 培養融洽的師生情感,且讓兒童認識到教師的好惡。一個人對某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之有關的他人或他物上去,這種情感遷移現象在年齡越小的兒童身上表現得越明顯越普遍。融洽的師生情感,會使兒童愛教師之所愛,恨教師之所惡。在融洽的師生感情中,讓兒童認識到教師厭惡不文明語言的使用,兒童自然而然地就會摒棄不文明語言,轉而使用文明語言。

(三)塑造兒童的道德行為

兒童內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并不必然地表現為外在的道德行為,所以對兒童進行道德行為的塑造同樣重要,使兒童做到知行統一。情感具有鞏固和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效能,“快樂”或“不快樂”的情緒體驗可以作為一種強化物,影響人的后繼行為。教師一方面要讓兒童體驗到使用文明語言時快樂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要讓兒童體驗到使用不文明語言時不快樂的情緒。使用文明語言時快樂的情緒體驗能夠作為一種正強化,增強兒童文明語言的使用。使用不文明語言時不快樂的情緒體驗能夠做為一種負強化,減少兒童不文明語言的使用。教師面對兒童的文明語言的使用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兒童產生快樂的情緒體驗,以鞏固兒童使用文明語言的行為。教師在面對兒童不文明語言的使用時,要給予兒童適當的批評和具體的指導,既要使兒童產生不快樂的情緒體驗,又要使兒童懂得如何去做,從而改變兒童使用不文明的行為。

參考文獻:

①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4.

②[英]弗?培根著,水同天譯.培根論說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43.

③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