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棄置身范文
時間:2023-03-23 13:5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十三年棄置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原文: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譯文:巴山楚水凄涼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謫居。只能吹笛賦詩,空自惆悵不已。回來物是人非,我像爛柯之人,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逢春。今日聽你高歌一曲,暫借杯酒振作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劉禹錫;貶謫;詩文;突破
貶謫文學始于何時,學界尚無定論。屈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遷謫詩人,則是眾所公認的。而他那凄惻的怨愁和極度的憤忿,則為后世的貶謫文學奠定了傳統的基調。
1 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劉禹錫打破了貶謫詩文的“怨憤”傳統
劉禹錫少時體弱多病,常常四處求醫問巫,服石吞藥。而稍值年長,便能自讀醫書,琢磨處方,編成《傳信方》一書。這種特殊的經歷,培養了他不屈不撓、戰勝宿命的堅韌性格。他豪爽的性格也有著遺傳基因的先天秉賦,“我本山東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少年生活賦予的這種豪獷氣質、剛強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輕易屈服于困厄與窮愁。
在中唐五大貶謫詩人中,劉禹錫的貶期最長。元稹共貶十年、白居易共貶六年、韓愈貶期不足五年,柳宗元與劉禹錫共同被貶,但其病死柳州,所以貶期也只有十五年,而劉禹錫從憲宗永貞元年(805)至寶歷二年(826)的二十三年的時間里,連續謫居于朗、連、夔、和四州。當827年他被征還為主客郎中充集賢院學士之時,已經55歲了。漫長的貶謫生涯使其在遠離政治中心的荒蠻之地走近百姓生活,感受當地百姓的歡樂與苦楚,他成功地調節了自己在異境與逆境中的心態與生活,所以他比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顯得開朗、豁達。
2 樂觀爽朗的情感格調開拓了貶謫詩文的新境界
絕大多數的唐代貶謫文學作品,是以“怨憤”為基調的,大體是凄怨的傾訴或激憤的抗爭。劉禹錫對前途充滿信心,堅信自己從事的革新事業是正義的,這一點也與很多詩人遭貶之后的認識態度不同。他認為自己是橫遭誹語,為讒言所傷,“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子劉子自傳》)他堅持申明“禍起飛語,刑極淪胥”(《上中書李相公(絳)啟》),“始以飛謗生釁,終成公議抵刑。”(《上杜司徒書》)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這一點。“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眾,竟生口語,廣肆加誣。”(《謝上連州刺史表》)大量使用了“飛語”、“飛謗”、“讒言”等詞語,秉筆直書,為自己辯冤,抒發內心的種種不平與憤怒。劉禹錫以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激勵著自己對理想的執著與奮斗,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滿希望與信心。如自貶謫朗州后,他就致書杜佑,表達了大赦時能獲“量移”澄州的愿望。“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舊唐書?憲宗紀上》)的詔令下達之后,劉禹錫也沒有絕望,“故志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砥石賦》)中他把自己比作經過砥礪,重為利刃的的寶刀,借此表達他百折不撓的勁節與待時而起的雄心。寶歷二年,他奉命卸任至洛陽,與白居易相逢揚州,“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間“沉舟”一聯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劉禹錫雖對“二十三年棄置身”感慨頗多,但不覺得整個世界是黑暗的,表現了他較為通達開朗情懷。
3 豪壯勁健的詩歌風貌是劉禹錫對“怨憤”詩文傳統的突破
劉禹錫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他刷新了中國文人遭貶期限的最高記錄,以豪邁樂觀的精神,創造了遷謫詩歌豪壯勁健的嶄新風貌,打破了遷謫文學沉湎于幽怨、孤憤的套數,開辟了遷謫詩歌寫作的新路徑。
如:“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以玄都觀暗指朝廷,用桃樹影射當時的朝中權貴,對勢利小人加以諷刺,語意委婉有致。此后,他不斷遭受貶謫的厄運,直到元和二十四年,他再次回到長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游玄都觀絕句》)從中鮮明地感受到詩人對昔日權貴的輕蔑和自己經受住時間考驗的自豪,劉禹錫這種對于黑暗勢力不妥協的斗爭精神,在以后的很多年一直保持著,成為他詩文的一個重要主題。
貶居朗州時所作的《聚蚊謠》:“喧騰鼓舞喜昏黑,……利嘴迎人看不得。”詩歌把宦官、權臣和趨炎附勢之徒比為渺小、可惡的蚊蟲。“喧騰鼓舞”“利嘴迎人”,使人聯想“永貞革新”失敗后宦官、權臣得意忘形之狀和對革新運動參加者肆意中傷的情形。此類詩還有《昏鏡詞》、《百舌吟》等,這些詩善于抓取有形的事物,截取現實生活中的典型片斷,加以藝術的升華和概括,用以抒發感情,表達心志。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鶩禽。……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學阮公體三首》其二)詩中“朔風”“秋霜”“老驥”“絕塞”,似有傷感的情調,但卻道出了詩人勇敢地迎接命運的考驗,勇往直前的襟懷。
4 獨具特色的民歌體開辟了貶謫詩歌寫作的新路徑
劉禹錫現存詩800余首。最有特色的是向巴楚等地民歌學習,以民歌特有的歡樂輕快的調子,歌唱了湘沅一帶賽龍舟、少女采菱和賽神會等盛況的詩歌。朗、夔男女的踏歌,更寫得情趣盎然,“燈下妝成月下歌”、“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踏歌詞》四首)這些蠻風俚曲,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情趣。
其民歌體詩,包括《竹枝詞》、《楊柳枝詞》等等。劉禹錫共作過十一首《竹枝詞》,其中有歌詠男女愛情的;有寫山村人家的勞動場面的;有寫當地賽歌和踏青風俗的......兼具音樂美、畫面美與人情美,且常表現一種人生哲理,達到哲理與詩情的完美融合,成就頗高。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經歷了種種貶謫生活磨難,詩人早已忘懷得失、寵辱不驚,他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置被貶的痛苦于身外,深深愛賞異鄉風情,其詩作呈現出風景般的畫面,洋溢著有清麗明凈的色彩!
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國的貶謫詩文大體在“怨憤”格局中發展,直至劉禹錫出,始以另外一種風貌面世。劉禹錫貶謫詩文,其中也不乏有悲傷、孤憤的情感,但更有一種在備經磨難中相持的冷峻峭直、傲視憂患的悲壯勁健的風格。我們以貶謫詩文的角度把他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來觀照,其豪健雄奇、冷唆犀利、清麗明凈詩風的獨特地位就會顯得愈加清晰。
參考文獻
[1] 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姚雪紅,孟陶寧:《劉禹錫對貶謫文學傳統的超越》
[3] 王恩燦,王曉虹:《略論劉禹錫謫居朗州以后的文學創作思想》
篇3
別因一次困難就放棄人生;
就算讓淚水淹沒,也不能被志氣出賣。
別因跌倒了就不再爬起來;
別因受傷了就不再重來;
就算流血了,但至少能明白逆境出人才。
我敬佩杜甫的偉襟,我敬佩他那“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偉大氣概。
茅屋低小,風雨不可抵擋。
布衾破舊,嬌兒一踏就漏。
他卻仍能吟出震爍古今的豪言壯語,仍能從容得面對那冽冽寒風,刺骨潮雨···
“安史之亂”的痛苦讓他那斑白的兩鬢又添了幾縷銀絲,讓他那飽經滄桑的雙眼在此刻更加無神了。
我不知道他那稀薄的頭發承受不住的是不是只有那沉重的簪子。
但至少我明白了他的心依舊那么的正義,他他的文采依舊那么熠熠生輝。
至少我明白逆境出人才。
至今還徜徉于那遼闊的大海,只是少了那份“有龍則靈”的靈氣,不禁想起他---劉禹錫。
依舊是破破的草堂。
依舊是懷才不遇的苦惱。
卻用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煩惱。
堂堂一代天驕,卻委屈在如此偏僻的地方。昔日的光彩照人,而今卻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悲涼。
而他卻豁達的吟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豪放。
我想想不到他的胸襟是否比海洋更要廣闊。
但至少我讀得懂他在逆境中的奮發、不屈與不撓。
至少我明白逆境出人才。
收起所有的淚水與埋怨,才會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像那些名人志士一樣在困難中偉大的“復興”吧。
就算陰霾遮住了眼。
篇4
轟轟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歡,驚天動地的舉措我沒有去做過。朋友們,在這個激越的年月里,我卻鐘愛一種平淡,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幾頁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種享受。?
看著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種凄美的平淡,卻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嘆息,因為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時,過著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種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淵明平淡的暢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們老有所養,幼有所樂,人們盡享平淡的天倫之樂。?
平淡,是一種享受。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沒有功名,沒有皇帝的垂青,終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種享受。吳鈞在與朱元思書中,早已告訴了我們。他是一個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因為他平息熱衷功名利祿之心,放棄經綸事務之任,他過得平淡、瀟灑,一種快樂和喜悅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種享受。歐陽修雖遭貶謫,但卻在平淡的生活中與滁民同樂,沒有悲嘆,沒有灰心喪氣,而是享受一種平淡的快樂,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員,我不喜歡燈紅酒綠,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讀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觀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動徹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濟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擁有許多。?
篇5
默默流水,裊裊浮燈。
花落花開,人去人來,
我們從寂寞中走來,又在寂寞中成熟。
——題記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提到,人的一生有三種境界。三者之中,無論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立志境界,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境界,抑或那"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偶得境界,無一不是清冷寂寥的景象。人生便是孤獨寂寞的旅途,我們都在寂寞中慢慢成熟,成熟的滋味便是寂寞的滋味。
人,誰能不寂寞呢?當你獨自一人合上舊舊的相簿,心緒卻還沉浸在一頁頁的悲喜記憶中,茫然若失,久久的回不過神來;當午夜夢回,忽然莫名的恐慌,抓起手邊的電話卻不知該找誰訴說;當心中迫切想要萌芽的理想的種子拱不動現實板結的土地時,寂寞便會不約而至。她溫柔卻又固執的糾纏著你,是你漫長的人生旅途上與你結伴而行卻又無法擺脫的伴侶。超然漠視的對待激不走她,隱忍如她,喃喃絮語、淺淺訴說,卻又如影隨形。縱情歡樂的熱鬧喧囂驅趕不走她,聰慧如她,會隱在某個角落默默地凝視著你,在你精疲力竭時靜靜出現,化作輕紗,輕輕地覆滿你的身心。寂寞是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劉禹錫的"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王維的"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無論是仗劍倚酒的風流名士,還是驕奢逸的王宮貴胄;無論是超然高潔的隱士 ,還是指點江山的權臣;無論是富可敵國,還是一貧如洗,她都一視同仁,沒有絲毫的不平等對待。寂寞無處不在,她散在空氣里,融在清水里,如影隨形卻又不可或缺。當你獨自一人蜷縮在黑暗的被窩中、流連在春日里落英繽紛的花樹下、抑或是閱讀一本厚重發黃的舊書時,寂寞都溫情的陪在你左右。
篇6
關鍵詞: 品味 詩豪 前度劉郎 詩情
蘇教版中劉禹錫的《秋詞》、《西塞山懷古》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詩作,總讓我聯想到其《浪淘沙》中的“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正直與奸邪自古以來就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歷史長河總是大浪淘沙,淘盡黃沙留下真金。當年紅極一時、炙手可熱的政客們毫無例外地被泥沙攜裹而去,成為過眼煙云,而鐵骨錚錚的前度劉郎與他的詩篇、充盈碧霄的彌足珍貴的詩情歷經千年,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
一、“詩豪”引向碧霄的詩情為何物?
劉禹錫晚年在洛陽與友誼頗深的同榜進士——白居易詩歌唱酬,而白居易則在《劉白唱和集》中稱:“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詩豪”固然性格耿介、剛毅、饒有豪猛之氣。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桀驁不馴的性格是一致的,但詩豪在《秋詞》中以磊落的胸懷將什么樣的詩情引向碧霄了呢?
這首千古名篇就是他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謫郎州(今湖南常德)擔任郎州司馬時創作的。如果說“詩言志,歌緣情”的話,詩豪的這首貶謫詩顯然最能貼近其真實心跡。
第一次慘遭沉重的打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空前巨大的考驗。怎么過?敢問路在何方?從悲秋之祖宋玉的《九辯》開始,“宋玉情結”似乎就成了詩人們的職業病。古來悲秋的詩人們,往往在秋天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研究過哲學和禪宗的詩豪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作無病之態。《秋詞》一落筆就采用對比,以議論方式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觀點,以奔放的熱情謳歌秋日風光的美好。
我們看到,背運的詩豪并沒有表現出絕大多數人面對厄運時的常態——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甚或是絕望,而是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借這只矯健凌厲、大展宏圖的白鶴傳遞出豪邁樂觀的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套用現在各大新聞版面頻頻出現的網絡熱詞,傳遞出了巨大的正能量。正能量,本是一個物理名詞,有語言學家指出,“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特曼的專著《正能量》。其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力,可以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也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秋詞》正是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最大限度地喚起了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二、秋光蹉跎中的此等詩情彌足珍貴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經歷了僻陋蠻荒的巴山蜀水的凄涼,二十三年來秋光蹉跎,身心被棄置一旁,何可勝道?常人豈能心甘?
詩豪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劉白”,而詩豪與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生死患難,情至莫逆,世稱“劉柳”。據史料載錄,“劉柳”二人皆為了實現“輔時、佐世”等宏愿,忘我地投入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為主要目的的改革;短暫的“永貞革新”失敗后,二人又一起被貶至“巴山楚水凄涼地”,囚居于“土風僻陋”的瘴癘之鄉,深深體味著“萬罪橫生”的流言蜚語,慢慢咀嚼著“喬木在天涯般”歸路茫茫的萬般凄苦。
柳宗元更多地表現出深沉抑郁的精神世界。在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其憂憤、孤寂的心性情懷,在這峻峭的詩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他曾想通過寄情山水,聊以忘懷得失,直至驅散內心的霧霾。明人茅坤說:“夫古之善記山川,莫如柳子厚。”茅坤一語道出被后人譽為游記之祖的山水游記成就之高。在其代表作《永州八記》中寫道:“因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千年后的我們似乎還能想象出其當時的沮喪和遺憾。顯然,永州山水未能激發出其正能量。
十年后,即元和十年,柳宗元再度被貶南荒,任柳州刺史。他初涉柳州,就在城頭寫下《登柳州城樓寄漳汀連四州》一詩:“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此詩充溢著其摻和著血淚的悲涼與哀怨。開篇就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遼闊而荒涼的空間呈現在詩人眼前,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遼闊無邊的空間。誠如清人賀裳的評價:“柳五言詩尤能強自排遣,七言則滿紙涕淚。”
前人評價詩豪有“英邁之氣,老而不衰”。其《始聞秋風》:“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瞿蛻園先生在《劉禹錫集箋證》中分析如下:“蓋禹錫初貶在永貞元年(805)九月……今閱二十三年,方得再到北方初聞秋風……禹錫以大和元年(827)六月除主客分司,猶不免失望,逾夏及秋,不復自餒矣。”詩人筆下的駿馬凝望遙遠北方,向往馳騁邊疆;鷙雕顧盼萬里青云,渴求搏擊浩瀚長空。這正是有著遠大政治抱負而又人生經歷十分坎坷的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即使抱病,他也要登上高臺舉目四望,豪情萬丈地欣賞秋的美景,領略秋的神韻。
他自德宗起歷順、憲、穆、敬、文、武、宣前后共八朝,暮年與裴度、白居易優游綠野堂,有“在人稱晚達,於樹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秋光蹉跎中的此等詩情是何等的彌足珍貴。
三、詩情長伴鐵骨錚錚的前度劉郎,永留碧霄
劉郎一次次回到京城,又一次次被趕出京城。每次回長安,都到玄都觀賞桃花,寫觀花詩。在劉郎之前描寫桃花的好詩妙文早已數不勝數,可其《玄都觀桃花》、《再游玄都觀》依然被廣為傳誦,略作比較,恐怕緣于鐵骨錚錚的前度劉郎長伴詩情。
《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明顯創作于元和十年,當時朝廷想起用他及和他同時被貶的人。
此詩含蓄地表明,通往玄都觀的通衢大道上喧嚷的人兒,在歸途中均以“看花回”流露出難以掩飾的為花所動的愉快神態。到底怎樣的桃花如此動人呢?《再游玄都觀》的小序云:“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謎底揭開了,玄都觀的如云霞一樣的桃花才如此令人賞心悅目,人游其中,花不醉人人自醉。
“以志一時之事”卻關合到劉郎的人生境遇,“桃千數”,就是在其被排擠出京城后的十年里,由于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之輩,而看花之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族。他們為了富貴利祿,趨之若鶩地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這首詩,貌似在寫一件生活瑣事——人們在玄都觀賞桃花,骨子里卻輕蔑當時的朝廷新貴,辛辣諷刺當時的朝廷新貴。他這種輕蔑和諷刺使其政敵感到非常難受。他和“戰友”們立即受到打擊報復,“旋又出牧”,被派為遠州刺史。
十四年后,復為主客郎中的劉郎,決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而是依然如故,重游玄都觀,有意舊事重提,寫下《玄都觀桃花》的續篇——《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時的玄都觀庭園冷清,庭園冷清是由于游人絕跡,游人絕跡是由于桃花無存,因為“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如紅霞”的滿觀桃花,已經蕩然無存,只有無法引人觀賞的兔葵、燕麥之類的菜花。這樣荒涼的景象當然與種植者——“手植仙桃滿觀”的道士關系緊密。
此詩以“千磨萬擊還堅韌”的倔強意志再次向打擊他的權貴們宣戰,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胸中的塊壘。經過漫長的二十多年,那些當權者或失勢,或離世,而且呈現“樹倒猢猻散”的態勢,猶如“桃花凈盡菜花開”一樣。他認為,新當權者不過是像菜花一樣濫竽充數而已。那個因寫了《玄都觀桃花》諷刺權貴,再遭貶謫的劉郎,過了十四年,又活蹦亂跳地返回長安來了。對于扼殺“永貞革新”的政敵,詩人投以輕蔑的嘲笑,展示了自己的幽默、不屈和樂觀的性格魅力,顯示了“今又來”的“前度劉郎”將一如既往地戰斗下去。
劉禹錫的一生可謂是荊棘遍布,可以說,長年被貶的際遇摧毀了其常態生活,卻砥礪了前度劉郎的錚錚鐵骨,其生命因其充盈碧霄的彌足珍貴的詩情而璨燦。
參考文獻:
[1]劉勰,黃霖.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運熙,周鋒.文心雕龍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4]陳弱水.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1.(2分)下面詞語的書寫或者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
A.杳( yāo )無音訊、冥思暇想 B.粗制濫造、窺(kuī)谷忘反
C.正襟危座、千山萬壑( hè ) D.凜冽(lì )、犀(xi )利
2.(2分)根據下面語境,選擇恰當的成語,將序號填在空格處。
她( ),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廣袤的土地上悠遠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輝;她( ),浩蕩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洗刷了百年的污濁;她(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驟,挺起不屈的脊梁;她( ),灼灼的光華穿透重重陰霾,熔鑄了新的輝煌。
A.巍然屹立 B、蒸蒸日上 C、激流勇進 D、地大物博
3.(2分)仿照示例,再寫一句話,表達你對生命的理解。
示例: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動、變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張力的表達。
仿句:生命像 。
4.(2分)讀文答題。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①選文巧用動詞,活畫出“留學生”丑態的詞語有: 。
②選文妙用比喻,勾勒出“留學生”丑形的語句是: 。
5.(8分)按要求填寫詩句。
①《赤壁》以小見大,給人深刻警策的句子是:
②《過零丁洋》最能體現文天祥為國捐軀決心的句子是: ③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④故雖有名馬, , ,不以千里稱也。
二、(8分)綜合性學習。
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世上有一種最香醇的茶值得永遠品味,那便是母愛。母愛是一種最無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雖然悄無聲息,卻滋潤著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在2011年5月11日母親節前,八年級⑴班開展了以“獻給母親的歌”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踴躍參加吧!
6.(2分)為營造活動的氛圍,請你擬一條標語,張貼在教室里。
7.(2分)假如從下面的候選人中推舉一人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你推舉誰?寫出理由。
候選人:孟子的母親岳飛的母親冰心暴走媽媽陳玉蓉
8.(2分)為了加強子女和父母的溝通,班委會決定創辦一份刊物,請你為刊物擬一個恰當的名稱,并為刊物創設兩個欄目。
9.(2分)假如你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洗一次腳,請寫出給母親洗腳前想說的話。
三、(12分)古詩文閱讀。
(一)欣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題。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0.(2分)這首詩感情濃郁,但前后基調不同,首聯、頷聯 ,頸聯、尾聯 ,前后形成鮮明對比。
11.(2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揭示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二)文言文閱讀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2.(2分)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 錄畢,走送之 ( ) ② 同舍生皆被綺繡 ( )
③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④ 媵人持湯沃灌 ( )
13.(2分)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無從致書以觀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賢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患得患失 D.未嘗稍降辭色 婉言辭謝
14.(2分)翻譯下面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15.(2分)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表現作者在艱苦環境中一心向學的精神。
B.描寫富家子弟的豪華,是為了突出對自己窮酸生活的遺憾。
C.作者以“勤且艱”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D.文段內容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
四、(10分)課內閱讀。
雪
①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②……
篇8
【關鍵詞】善用;修辭;技巧
修辭是語言藝術的花朵,巧妙而又貼切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常常能使語言增添許多風采,在考場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練的運用修辭手法扮靚語言,用修辭增加文采,斟詞酌句,讓語言成為作文的亮點,定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總觀中考滿分作文,語言無不異彩豐呈,或在綺麗的修辭中獨展魅力,或從詩詞歌賦中巧借文采。下面就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巧借修辭繪美文的技巧。
一、 運用比喻以求形象欲現之致
在作文中巧妙運用比喻,能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冗長為簡潔,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時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以中考滿分作文《那一幕,我難以忘懷》為例:愛心是一股撞開冰閘的春水,使鐵石心腸受到震撼;愛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燈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灣;愛心是一柄撐起在雨夜的花傘,使漂泊異鄉的人得到親情的蔭庇;愛心是一道飛架在天邊的彩虹,使滿目陰霾的人見到世界的美麗。這段文字以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雅致的嫻靜、節奏和諧的語言,行云流水般的將心曲娓娓道出,韻味無窮。本文運用了排比句,而且每一個分句就是一個比喻句,把愛心比做“春水”“燈塔”“花傘”“彩虹”,還在每個喻體前,加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語,又為這個比喻增色不少。一連串的比喻新穎獨特,對人間真情體悟頗深,將道理說的淺顯易懂,高人一籌。生動傳神地表達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別具一格,給人以清新灑脫且韻味無窮之感,使讀者過目不忘,讓作文筆下生花。
二、引用詩文以得文采飛揚之功
作文中引用得體的詩文對聯、名言歌詞、俗語諺語能達到以少勝多、增添文采、啟發聯想、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以中考滿分作文《平淡是一種享受》為例:
平淡是一種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淵明平淡的暢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們老有所養,幼有所樂,人們盡享平淡的天倫之樂。
平淡是一種享受。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沒有功名,沒有皇帝的垂青,終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種享受。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早已告訴了我們。他是一個享受平淡的人,在富春江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因為他平息熱衷功名利祿之心,放棄經綸事務之任,他過得平淡瀟灑,一種快樂和喜悅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種享受。歐陽修雖遭貶謫,但卻在平淡的生活中與滁民同樂,沒有悲嘆,沒有灰心喪氣,而是享受一種平淡的快樂,所以他才有“嘴穩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感慨。
這幾段文字文采飛揚,讓人讀來如品香茗,口舌生香。首先直接引用詩文佳句,使全文充滿著詩意美,能直接引用劉禹錫《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的名句,可見作者平時十分注重積累,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次,借用詩詞和典故來增加底蘊,做到了文質兼美,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典故和意境,說明作者不但平時注意閱讀積累,而且還知道活學活用。其次是,運用了反復、對偶的修辭手法,這些修辭不僅使段落更整齊美觀,語言更凝練有神,也增添了文章的氣勢。
三、擬人擬物以求靈動活潑之效
以中考滿分作文《天籟和鳴》為例: 柳樹早已脫去了她如泉如瀑、如傘如蓋的綠色,用她的蕭條繼續感動著人們。原本綠色的稻田也換上了金黃色的盛裝,向人們炫耀著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頭,散發著甜香。更是不會放過這個自我展示的機會,爭先恐后地為秋天的金色畫卷添上明麗的幾筆。
擬人能使無生命的事物人格化、情感化,讓描寫更生動、形象、活潑。它既可以增強語言的絢爛色彩,鮮明地表達作者喜怒愛憎的情感,也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對描寫的事物產生鮮明深刻的印象,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這段文字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脫去”“感動” 把柳樹比做美卻又無奈的少女,“炫耀”則寫出了稻田的自豪心里,“傲立”寫出了桂花的風姿,“不會放過”“爭先恐后”傳神地表現出怒放的美景。這樣的描寫富有情趣,傳達出作者對秋景的無比喜愛之情。
四、鋪成排比以成流瀉張揚之勢
以中考滿分作文《好書伴我成長》“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體味李煜身世浮沉的無奈;我在”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中體味李清照國破家亡的悲痛,我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體味蘇軾對離人的美好祝愿,我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體味李白的豁達樂觀……文章引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生動地表達出書對我成長的促進作用,緊緊圍繞中心表達。
篇9
長期以來,白居易作為唐代重要的詩人和文學家已為今人熟知。但事實上,白居易一生癡愛音樂。不僅撰寫了以《琵琶行》《霓裳羽衣舞》為代表的大量涉及音樂、舞蹈的詩作,還寫過《議禮樂》《沿革禮樂》《復樂古器古曲》這樣體現其音樂思想的理論文章,充分顯示出他深厚的藝術感悟和相當專業的音樂修養。同時,白氏本人的音樂造詣,亦見諸其豐富的音樂實踐。總體上看,國內較有影響的中國音樂史理論著述大多都對白居易演奏樂器和歌唱的愛好有所介紹,其作為唐代重要的文人琴家亦為大家公認。例如: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的第五編(隋、唐、五代)中談到:“白居易自己能彈古琴,愛聽古琴、琵琶、阮咸、箏、鬻篥等樂器的演奏。愛聽歌唱,又愛聽《霓裳羽衣》《高調涼州》《綠腰》《水調》《何滿子》《都子歌》等樂曲。”,蔡仲德先生在著作《中國音樂美學史》中介紹白居易“酷好音樂,能彈琴,嵇康、陶潛一樣終身與琴為伴”。陳應時、陳聆群先生主編《中國音樂簡史》也提到白居易“能彈奏古琴,愛聽樂器演奏、唱歌,愛聽大曲的表演”。另外。在孫繼南與周柱銓先生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關也維先生編著《唐代音樂史》、劉再生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以及秦序先生《崇雅與愛俗的矛盾組合——多層面的白居易音樂美學觀及其變化發展》等著作或論文中對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也均有所涉及。但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可見。大部分學者對白氏音樂實踐活動的研究大多限于使用簡略、概括性的文字加以介紹。本文嘗試通過分析白居易的音樂詩作。對其彈琴、彈箏及歌唱三方面的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考察,并探討這些音樂實踐活動表現出的一些傾向。
一、從白居易的詩作看其音樂實踐活動
(一)彈琴
白居易喜愛并擅長彈琴。琴在他生命中像是一位友好伴侶。他自言“本性好絲桐,坐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好聽琴》):甚至連出游時都是“身兼妻子都三口。鶴與琴書共一船”(《自喜》)。他還曾將琴、酒、詩喻作“北窗三友”,說“三友甚相熟。無日不相隨”(《北窗三友》)。
元和三年(808,37歲)白居易寫作了《松齋自題》:
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余。非賤亦非貴,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寬體長舒。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況此松齋下,一琴數蛈書。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夜直入君門,晚歸臥吾廬。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持此將過日,自然多晏如。昏昏復默默,非智亦非愚。在這首詩中,白居易坦言自己在而立之年升任諫官,俸祿充足,不必擔憂養家糊口。平日里有詩書琴酒為伴,聊以自娛。他首次對自己彈琴的情況進行了描述,言語間毫不掩飾自己當時心寬體舒、安樂知足的思想狀態。彈琴已成為白居易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自我娛樂活動。盡管白居易在詩中沒有流露出自己對政治的熱衷,但這種安然自若的生活不能不說是得益于其仕途的升遷。是年四月二十八日,白居易拜授左拾遺,依前充翰林學士。他自稱“職為學士,官是拾遺”。擺在這位新進諫官面前的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大好機會,他對前途充滿信心。
長慶二年(822,51歲)白居易自中書舍人除杭州刺史,結束了多年的貶謫生活。初到杭州的白居易“除親簿領外,多在琴書前”(《郡亭》),在忙于政務之外。也同樣選擇琴樂作為聊以自娛的方式。對于白居易而言,琴聲即是心聲,彈琴能聊以自娛,抒發性情,“耳根聽得清初暢”(《琴酒》)_亦能修身養性,“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好聽琴》)。從白居易所寫的彈琴詩可知。他最喜愛并最擅長的琴曲是《秋思》,甚至將這首琴曲作為自己晚年退居洛陽期間,每日早起或晚坐必做的功課:
小亭門向月斜開,滿地涼風滿地苔。此院好彈《秋思》處,終須一夜抱琴來。(《楊家南亭》)
小亭中何有?素琴對黃卷。蕊珠諷數篇,《秋思》彈一遍。從容朝課畢,方與客相見。(《朝課》)
晨起對爐香,道經尋兩卷。晚坐拂琴塵,《秋思》彈一遍。(《冬日早起閑詠》)
這首《秋思》澹然清遠,“調清聲直韻疏遲”(《彈2》),每每在晨起獨坐時,或在尋山望水問,抑或在夜窗幽獨處,信意彈起。都讓白居易感到身心靜好,忘卻煩愁。
白居易一日與摯友劉禹錫相聚,小飲過后,他便調弄琴弦,彈了這首《秋思》:
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我正風前弄秋思,君應天上聽云韶。(《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
這樣的相聚,總是讓白居易感到“心適而忘心”(《舟中李山人訪宿》)。所以,但凡友人來訪,他常會備酒彈琴。他的詩作《閑居偶吟招鄭庶子皇甫郎中》、《夜招晦叔》、《舟中李山人訪宿》等都對這種彈琴活動有所記述。這種琴酒相酬的活動實際在唐代文人生活中是尋常事。唐代科舉制度下,文官都是讀書人。在這種酬唱場合,官員的身份被淡化,文人的身份則變得突出。文人們高談闊論,抒發己見,琴酒相酬,娛人之外兼以自娛。白居易經常以琴會友,并不拘泥于追求彈琴的技藝,而是想要借此抒懷寄情,酬謝知音。
(二)彈箏
據目前筆者所見的文獻資料顯示,白居易曾有過彈箏的活動。大和六年(832,61歲)白居易于洛陽任河南尹期間寫作《夜招晦叔3》一詩,就對自己彈箏進行了描述:
庭草留霜池結冰,黃昏鐘絕凍云凝。碧氈帳上正飄雪,紅火爐前初炷燈。高調秦箏一兩弄,小花蠻植二三升。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儂來能不能?為了歡迎友人,白居易備下好酒,還調弄箏弦彈奏《湘神曲》。在這個雪夜,彈箏成為了白居易另一種抒感的方式。
次年(833,62歲),白居易進行了《箏》的創作:
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甲明銀玓璨,柱觸玉玲瓏。猿苦啼嫌月,鶯嬌語泥風。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燈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寥寥數語,就將義甲和箏柱的材質、箏的音色及箏曲節奏、速度和情緒的變化細致地描繪了出來,同時表現出演奏者技藝之精湛,可見白居易對箏有很高的熟知程度。倘若白居易不懂彈箏,是無法寫出如此生動而簡練的詩句的。但白居易并沒有停留在直觀欣賞的階段,他曾嗔怪鐘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中只能聽到山和水,因為他認為豐富多變的音樂帶給欣賞者的絕對不會是簡單的圖畫,反之,它們能在欣賞者心中被物化成各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這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描繪,都是白居易在欣賞過程中產生的感受,并經過進一步想象形成的畫面。其次,白居易并沒有直接評論彈箏女的演奏技藝,但“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表明白居易通過她的演奏覺察到了隱伏在樂曲之中的悲傷和哀愁,相對于精湛的技藝,白居易更加注重是情感的表達。再者,“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正契合了白居易對“無聲勝有聲”意境的追求。此處,音樂的休止是暫時的,但正是在這短暫的停頓之中。才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有聲”難以表現的“憂愁”、“暗恨”和“深情”。
開成元年(836,65歲),白居易還向好友牛僧孺。求覓一面秦箏,牛僧孺覓得秦箏之后贈與白居易。白居易為表答謝,還先后賦詩兩首寄予牛僧孺:
楚匠饒巧思,泰箏多好音。如能惠一面,何啻直雙金。玉柱調須品,朱弦染要深。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偶于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秦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
遠訊驚魔物,深情寄酒錢。霜紈一百匹,玉柱十三弦。(詩人自注:思黯遠寄箏來。先寄詩云:但愁封寄去。魔物或驚禪。仍與酒資同至。)楚醴來尊里,秦聲送耳邊。何時紅燭下,相對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二十四韻》)白居易在詩句中不僅提到了箏的材質和色澤,還明確指出好箏出自楚匠之手,可見他是個古箏工藝的行家。一方面。得到好箏的白居易興奮異常,甚至將箏比作“魔物”,將彈箏者比作“魔女”。期待與友人一起詩酒相娛;另一方面,白居易早年對佛教持否定態度,認為“其區區西方之教,與天子抗衡;臣恐乖古先唯一無二之化也。然則根本枝葉,王教備焉。何必使人去此取彼?……雖臻其極則同歸,或能助于王化;然于異名則殊俗,足以貳乎人心。”。而此時的白居易已步入晚年,對佛教不再有揶揄之詞,聲稱:“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但愁封寄去。魔物或驚禪”,其心理上對禪宗是有意接納的。
(三)歌唱
除了彈琴和彈箏,歌唱也是白居易的一項重要音樂實踐活動。在他的詩歌中,對他在不同場合進行的歌唱活動有較詳細的描述。有時是在與友人飲酒相聚時,以歌助興,“興來吟詠從成癖,飲后酣歌少放狂”(《座中戲呈諸少年》)、“醉后歌尤異。狂來舞不難”(《與諸客空腹飲》);有時是在出游時,以歌抒情,“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采菱歌”(《看采菱》);或是在愁苦煩悶中,以歌消愁,“莫遣沉愁結成病,時時一唱濯纓歌”(《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賴有銷憂治悶藥,君家濃酎我狂歌”(《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
除此之外,在與摯友相見時。以歌唱和,則是更為常見的一種情況。白居易與劉禹錫之間就有兩首著名的唱和詩。唐敬宗寶歷二年(826,55歲),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返回洛陽,時任和州刺史的劉禹錫結束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亦奉旨歸洛。兩位故人意外在揚州相逢,興奮之余又感慨萬千。一次酒席上。白居易借著酒興把箸擊盤即興而歌: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員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永貞元年(805),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遭遇遠貶,一直謫居朗州、播州、和州等地。白居易盛贊劉禹錫為“國手”,對這段長達二十三年的坎坷經歷表示了憤懣與同情。劉禹錫聽罷白居易的歌唱隨即也即興作了一首唱和詩: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在詩中寬慰自己和白居易,用豁達之心面對世事,并對白居易的歌唱表示酬謝。兩人推心置腹,真摯坦誠,足見友情之深厚。詩中“與君歌”和“聽君歌”,可以看出兩人之間曾進行了歌唱的活動。而這種唱和活動是唐代文人間為了交流而普遍使用的形式。
二、白居易音樂實踐活動的三種傾向
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表現出“自娛”、“慕賢”和“修身”三種傾向。形成這三種傾向的原因固然與其本人生活經歷及興趣愛好密切相關,而自古以來一直延續的文化傳統在其中亦發揮了重要影響。
(一)自娛
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首先表現出自娛的傾向。白居易愛樂,曾自況離不開琴、酒和書。白居易親身參與彈琴、彈箏和歌唱的活動,不帶任何功利性。是純粹自由不受束縛的。一方面這些活動本身可以帶給他無窮樂趣,如“廚香炊黍調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偶吟二首》其一)、“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放情自娛,酪酊而后己。”(《醉吟先生傳》)、“縱酒放歌聊自樂,接輿爭解教人狂。”(《又戲答絕句》)另一方面借助音樂可抒懷寄情,如“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彈》)、“置琴曲幾上,慵坐但含情。”(《箏》)
白居易以樂自娛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表現。或是朝課時“《秋思》彈一遍”(《朝課》),感嘆自己“幸有琴書堪做伴”(《贈侯三郎中》)。“與老相宜只有琴”(《郡西亭偶詠》);或是在宴飲時“為君舉酒歌短歌”(《短歌行》),用以助興;或是在友人來訪時,“何以延宿客。夜酒與秋琴”(《舟中李山人訪宿》),“高調秦箏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夜招晦叔》)。
自古文人愛樂,多為自娛。音樂同酒、茶一樣,皆為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點綴品。我們所熟知的嵇康、陶淵明、歐陽修、坡、柳永、姜夔等人均對音樂情有獨鐘。讓音樂走進生活、伴隨人生,是出于文人們對藝術化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時,因為音樂不像文字那樣具有明確的語義,音樂含蓄。也正好符合文人對思想空間、意義空間的追求。所以,音樂之于文人,是驅散郁結的良藥,是放情自娛的途徑,是心中感情的寄托。
(二)慕賢
除了自娛之外,白居易還藉樂慕賢。慕賢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擁有的情懷。中國古代文人實現理想抱負的唯一途徑就是出仕為官,但在封建專制的大背景下,他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擁有權力的少數人手中。在權勢面前,文人們大多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失意、無奈成為這些傳統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所以經歷相似的前代先賢便成為文人們競相仰慕追思甚至交流的對象。
同嵇康、陶淵明一樣,白居易終生與琴相伴,他對這兩位先賢也十分仰慕,陶淵明的詩集更是常伴左右。晚年時。白居易還效仿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撰寫了《醉吟先生傳》。元和六年(811,40歲),白居易丁母憂蟄居渭上,杜門不出,生活無趣,每日過著“朝亦獨醉歌,暮亦獨醉睡”(《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五)的生活。在此期間,他詠陶潛詩有感,遂效法陶潛詩體,寫下《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此時的白居易面對母親的故去,友人元稹被貶江陵,自己也改任京兆戶曹參軍,回到故里又看到鄉民依然貧苦的生活,他束手無策,萬般無奈,失落與惆悵的情緒攪擾得他難以平靜,早已沒有當年初為諫官時的泰然自信。他還在詩序中自嘲這些詩句是“醉中狂言,醒輒自曬”。其中第三首是白居易按陶淵明“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一典故寫作而成:
朝飲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無所思,日高尚閑臥。暮讀一卷書,會意如嘉話。欣然有所遏,夜深猶獨坐。又得琴上趣,安閑有馀暇。
詩句難掩失意感傷的頹唐情緒,而陶公超然物外的琴樂境界顯然給了白居易很大的感悟。而借由琴聲,讓他覺得自己“心靈超越時空而與他仰慕的大詩人陶淵明又多了一重貼近。”
元和十年(815,43歲),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陷入人生低谷。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白居易憤怒且迷惘,他覺得自己也像那些失意的先賢一樣,有心報國無路請纓,在寄給友人元稹的詩中他頻頻提到屈原這樣的志士。次年,白居易游訪陶淵明舊宅。感慨萬千。寫下《訪陶公舊宅并序》:
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膻。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連征竟不起,斯可謂真賢。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白居易在表達對陶公仰慕之情的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的愁苦。“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實際上幾乎是在含蓄地訴說自己的遭遇。
感情總要有所寄托。像陶潛一樣。彈琴成為白居易絕佳的寄情之事。在白居易看來,琴似乎是他同這些先賢心靈相通的橋梁。這一情懷在他的詩作中多次被提及:
矧予東山人,自惟樸且疏。彈琴復有酒,且慕嵇阮徒。(《馬上作》)
豈獨吾拙好,古人多若斯。嗜詩有淵明,嗜琴有啟師。嗜酒有伯倫,三人皆吾師。(《北窗三友》)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因康與籍,及我三心知。(《對琴酒》)可以說,正是出于對這些前輩的仰慕,白居易對琴才有著始終如一的愛好。白居易很少對自己彈琴的時間、地點或場景等內容進行描述,對自己彈奏的技藝也幾乎從不提及。他不再單純把琴當做樂器,而是靠它同先賢溝通交流。
(三)修身
修身即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傳統儒家十分注重“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具有明顯“修身”的傾向。例如,他認為酒可以幫助舒暢刁頑的脾性,清暢恬和的琴音可以使人擁有平和的性情,并強調音樂潛移默化的作用。‘白居易特別將琴樂作為自己自勉自勵,塑造人格的途徑。其有詩云:“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好聽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清夜琴興》),“近來漸軎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彈秋思》),白居易認為琴也具有一定的品格。琴音清談恬和,表明彈琴者自身人格也是高潔清雅的。
儒家要求的“修身”目的是不斷提高個人的涵養素質,使其言行符合社會規范。其實質是要將外部要求形成內在的自覺意識。從被動轉為主動,從不自覺到自覺。白詩中頻繁指出“本性好絲桐”(《好聽琴》)、“自嫌習性猶殘處,愛詠閑詩好聽琴”(《味道》)、“性嗜酒、耽琴、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游”,“有圖畫、歌舞者,靡不觀”(《醉吟先生傳》)。可見音樂已成為白居易用來涵養情性的一種自覺要求。
篇10
二明確內容和競賽規則:
內容:第一回合——試試你的觀察力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記憶力
第三回合——測測你的理解力
第四回合——檢驗你的應辨力
競賽總規則:
第一:123小組為紅隊;456小組為藍隊。紅隊與藍隊進行pk。
第二:pk時遵守課堂紀律,紀律分占總成績的×××。
第三:學習知識第
一、比賽結果第二。
比賽的口號:團結、尊重、信任、守紀
三比賽內容:
第一回合——試試你的觀察力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內容:
必答題:
a組:
①鄉書何處達?歸雁入胡天。
②秋風簫瑟,洪波踴起。
③蕩胸生層云,絕眥入歸鳥。
④山重水復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⑤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b組:
①持節云中,何日遺馮唐?
②路轉山回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③征篷出漢塞,歸雁洛陽邊。
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生后名。
⑤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搶答題:
①溯游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②剪不斷,是離愁,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③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④安得廣夏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⑤夜來南風起,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閑月,小麥覆隴黃。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記憶力
(一)補充上、下句: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必答題:
a組: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隔江猶唱花。
③簫鼓追隨春社近,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曉鏡但愁云鬢改,
b組:
①飛來山上千尋塔,
②,忽復乘舟夢日邊。
③懷舊空吟聞笛賦,
④,拄杖無時夜叩門。
⑤何當共剪西窗燭,
搶答題:
①欲渡黃河冰塞川,
②,愁云慘淡萬里凝。
③蓬山此去無多路,
④,化作春泥更護花。
⑤,衡陽雁去無留意。
(二)詩前4句或后4句,或詞的上片、下片,或整首詩
比賽規則:
此環節全是搶答題,答對一題+4分,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2分。對方隊員補充正確+2分
①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上片
②陸游的《游×××村》的前4句詩
③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下片
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的后4句詩
⑤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整首詩
第三回合——測測你的理解力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必答題:
a組:
①我們常說“幾個人在一起,—定有人可作我老師的”可用《論浯》中哪句來表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表達對朋友擔憂與思念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③《春望》中寫出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音訊不至時迫切心情的兩句詩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④《水調歌頭》中道盡千載離人之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⑤《過零丁洋》中概括詩人被捕前的全部經歷的句子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b組:
①《次北固山下》表達作者思家思鄉之情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②《夜雨寄北》中我們常用形容好友相聚,有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思念情的詩句是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③《游×××村》中哪兩句意在說明農家酒味雖薄,而好客情意卻十分濃厚。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④《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極言潼關地勢險要的句子是山峰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舍己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搶答題:
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蘊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詩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②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運用比喻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運用比喻、融入議論、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④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表達自己和征人們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⑤《破陣子》最能體現詩人壯志未酬的語句是可憐白發生!
⑥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寫人遷讓人傷心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⑦《關雎》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愛戀之情,其中被我們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⑧《蒹葭》中表現季節和時間變化的句子是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⑨陶淵明《飲酒》(其五)中描寫作者悠閑生活的句子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⑩《望岳》中哪兩句寫出作者襟懷之浩蕩,眼界之空闊的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第四回合——檢驗你的應辨力
比賽規則:
每小組派一個代表來參賽,紅隊和藍隊各三人。互為對方選題,每道題有兩分鐘的準備時間,各隊盡可能的在草稿紙上寫出更多的答案,答題者必須在兩分鐘內說出五句含該字的句子方可獲勝。每答對一句+1分,如果答題方不能回答完整,出題方可以補答,每答對一句+1分。多答有附加分,多答一句加1分。
如:請說出詩句中包含“三”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