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休閑農業范文

時間:2023-03-27 11:5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沙休閑農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長沙休閑農業

篇1

關鍵詞:農業休閑;集群化;市場經營。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口數量的增長,都市人對城郊農業休閑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城郊農業休閑以其獨具農家色彩、交通方便、生態環境好的特點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干農活、吃農家飯的休閑方式已經成為長沙市民節假日首選的休閑方式。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包括長沙周邊的6 區3 縣(6 區指的是天心區、雨花區、開福區、望城區、芙蓉區、岳麓區;3 縣指的是長沙縣、瀏陽縣以及寧鄉縣)。

1 長沙城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長沙城郊農業休閑從20 世紀末形成,在短短的20a 時間內已經進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在省委省政府以及長沙市委市政府推動建設長沙為華中地區第一都市休閑農業旅游的目標下,長沙城郊農業休閑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長沙市也因此被稱為“全國農家樂旅游最火的城市”。

1.1 長沙城郊鄉村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近些年人們對于生態旅游關注的增加,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旅游無論從產業規模以及休閑農莊的數量也得到了穩步提升,從2006 年的1415 家,到2011 年達1600 家;其中星級休閑農莊數從2006 年的99 家已經發展到2011 年的121 家;接待旅客數從2006 年的835.5 萬人次發展到2011 年的1420 萬人次。通過長沙城郊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壯大,旅游收入也得到了顯著的增長,2005 年,長沙市城郊休閑農業旅游收入為105230 萬元,截止到2011 年底,長沙市城郊休閑農業旅游收入已經突破了20 億元大關,這對長沙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

1.2 特色的產業與經營模式。

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旅游不論是在服務質量,還是在相關的配套設施上都取得了不斷的提升,2011 年長沙城郊農業休閑的星級山莊共有123 家,其中擁有28 家四星級以上的鄉村旅游區,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如瀏陽的浩博山竹,通過依托農業生產活動體驗項目,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開創了旅游、種植、銷售一體化服務。望城區的千龍湖旅游度假村,其經營消費項目不僅包括了常規的餐飲、會議、娛樂、球類運動等,同時還包括一些蹦極、足浴、賽車等項目。

2 長沙城郊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規劃與管理滯后。

長久以來,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旅游處于一個既沒有職能部門管理,又沒有科學規范的發展戰略。各區域的農業休閑基本上都各自為戰,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發展,開發者也缺乏對于傳統文化氛圍的深度挖掘,導致原本的鄉土風情遭到了嚴重破壞;在管理過程中,多數地方并沒有實行責任到人的策略,很大一部分的休閑場所并沒有確切的上級主管部門,這樣不時造成用地糾紛等問題。

2.2 項目創新設計不足。

城郊農業休閑旅游的目的是對鄉村獨特人文風情的一種親身感受與體驗,然而,當前長沙地區的城郊旅游主要以觀光方式為主,經營項目大都集中在餐飲、住宿等幾個通俗的娛樂項目上,導致項目單一,內容雷同,并沒有充分利用好本身的自然資源與人文風景的優勢。例如望城區的百果園本身就擁有獨特的采摘蔬菜水果等服務,并且也配套建設了相應的高爾夫休閑、農業技術培訓等項目,但是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對旅游資源以及旅游項目的創新深度并不夠,提供的服務與項目也僅僅是停留在了農業旅游觀光以及采摘蔬菜水果的較淺層面,旅游在旅游過程中也只是簡單的參與休閑釣魚、唱歌等基本活動。而設計的高爾夫球場、馬場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

這樣與城郊旅游在追求精神層面的放松具有一定的矛盾。

2.3 市場認識不夠,有效供給不足。

根據對長沙市城郊居民消費人群以及消費水平的調查研究,長沙地區的休閑主體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的高薪階層,而相關的事業單位人員以及學生的消費人數較少,這主要是因為當前進行城郊旅游的定位幅度相對較高,而管理人員一直將其定位于高標準消費行列,因此,使得廣大普通工薪階級無法適應這項休閑旅游活動。

3 城郊農業休閑產業集群化發展策略。

由于自身的規劃建設問題、經營管理理念的不科學性,導致休閑山莊的市場壽命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旅游要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必須進行類似山莊的整合與重組,實現其規模化、多樣化以及產業化的發展模式。

3.1 促進農業休閑的集群化發展。

針對當前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極不平衡,且未形成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集聚帶的特點,發展長沙城郊農業休息旅游的集群化勢在必行。集群化發展通過將長沙地區農業休閑產業的能量信息在一定空間中進行流動,提高經營者的物質、信息交流,這樣保障農業休閑經營企業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網絡空間結構,同時對產業布局進行優化整合。促進休閑農業集群化發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3.2 建立多樣化、規模化的休閑產業。

在建立長沙城郊農業休閑產業時,要以市場為導向,對當前分散化個體經營的模式進行重組與整合,與相關休閑山莊進行合作重組,改善企業的單一的經營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同時提高企業的市場抵抗風險的能力。

3.3 構建城郊農業休閑的特色優勢。

創新是一個企業獲得發展的不竭動力。針對長沙城郊農業休閑活動的單一性,缺乏創新的現狀,相關經營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提高自身的服務與項目的創新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要把握好農業休閑旅游的特色,將休閑附加產品以風土人情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樣才能壯大消費人群。

參考文獻。

篇2

該研究采用SWOT模型對湖南休閑農業旅游開發進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湖南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現狀。

1優勢分析

資源優勢。湖南作為內陸農業大省和旅游資源大省,具有豐富的鄉土景觀,農耕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第一,自然環境南北東西差異明顯,如湘西是群峰疊翠,湘北是開闊的湖區平原,而湘中則是丘陵起伏;第二,湖南有著悠久農耕歷史,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農耕方式,如牛拉犁,水推磨,家織布等;第三,有著風格迥異的鄉村景觀資源,如新化的紫鵲界梯田,湘西的苗家土家吊腳樓等;第四,湘南、湘西、湘中、湘北飲食各具特色,如湘南的臨武鴨,湘西的臘味合蒸,湘中的剁椒魚頭,湘北的洞庭湖魚等。因此,湖南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產業集群優勢。截止2011年,湖南全省休閑農業莊園發展到3811家,其中星級休閑農業企業296家,農家樂和民俗旅游接待戶15000戶,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莊500多家;接待休閑觀光人員700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12億元;帶動建立種養基地5.43萬hm2,帶動相關產業產值100多億元,直接安置農民24.2萬人[2]。從全省布局來看,初步形成了以長株潭經濟發展區、湘中南區、環洞庭湖區、湘西山區為主的四大休閑農業特色區域。全省地方還以村鎮為單位集中開發,形成了點片相連的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如長沙市的望城區和開福區、株洲市的天元區、衡陽市的珠暉區、岳陽市的君山區、張家界市的永定區、常德市的武陵區、邵陽市的隆回縣、懷化市的鶴城區等,逐步形成了點片相連的休閑農業產業群。這些產業集群的形成,為產品整體檔次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交通條件優勢。可進入性是旅游發展的先決條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縣鄉村公路的改造和完善、“村村通”工程的推行等都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一方面通達性明顯改善,以湖南省會長沙為例,通過高速公路從長沙到其他所有13個市州的時間均不超過4h。另一方面路牌體系逐漸完善,在各交通要道路口,都增設了通往鄉村景區的指示路牌,自駕車游客的出行明顯便利。可進入性的改善,減少了游客的旅途時間,大大減少了休閑農業游客的感知距離,使得旅游效益大大提升。

2劣勢分析

經營理念落伍,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休閑農業主原來是從事農業生產,缺乏正規、專業的培訓,對休閑農業旅游認識模糊,嚴重缺乏營銷意識和營銷經驗,主要依靠個人關系等渠道來拓展市場,同時也缺乏品牌意識,其經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購的滲透,部分休閑農莊尤其是星級農莊也開始采用網絡營銷的方式,但其旅游網頁缺乏個性,旅游信息相對單一,旅游網站缺乏別具特色的促銷產品和促銷手段。而大部分的非星級農家樂則依舊停留在熟人介紹這些方式發展市場,顯然已經不適應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

缺乏專業素養,服務水平不高。湖南的休閑農業主體采用家族經營,因而無論是廚師還是餐廳服務人員大多是其子女或親戚,他們更多地是依靠淳樸的心態和憨厚的氣質來為客人提供服務,缺乏全面的飲食衛生知識、食品營養知識,也缺乏嫻熟的服務技巧和正確的服務理念。城鄉生活觀念、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用餐環境、住宿環境等衛生條件方面常常會讓城市游客不適應、不滿意。

低價競爭,產品層次不高。湖南省的休閑農業產業提升較為明顯,也涌現出大量高星級的休閑農莊,如截止2010年五星級、四星級農莊就達到188家,三星級及其以下的星級農莊達到329家,這些數據表明了湖南休閑農業的進步。但總的說來,無論是星級農莊還是普通農家樂,其服務價格普遍不高,低價格造成低利潤,不利于產品升級。以五星級農莊為例,其日人均消費很多維持在88元左右,其中包含了餐飲、室內娛樂及戶外活動等,在高物價背景下其利潤可想而知。其他一星級、二星級的農莊,日人均消費很多是在50元左右,而其他非星級的農家樂,日人均消費約為30元,甚至更低。這種單純依托低價格的惡性競爭,成為整個行業產品升級及整體檔次提高的瓶頸。

品牌定位趨同,特色不鮮明。雖然湖南省的休閑農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基本是以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的“農家樂”為主體,其旅游產品依舊以觀光、采摘為主,度假農場、租賃農場尚不發育,旅游產品及市場開發能力薄弱,旅游潛力遠未發揮。經營相對較好的觀光農園有向生態度假村方向發展的趨勢,但在產品上又往往重休閑輕農業,使休閑農業旅游產品混同于一般旅游度假產品。總之,因其產品雷同,功能簡單、定位單一,所以游客重游率不高。

鄉土文化城市化,缺乏鮮明的鄉村意象。在環境設計上越來越多的休閑農莊背離了鄉村的樸實和諧,鄉土味、鄉土特色越來越淡,相反一味的貪大求洋,追求豪華,讓整個農莊環境的城市味越來越濃。如房屋、道路的建設,簡單地模仿城市建設,導致鄉土景觀嚴重失真,變成城市景觀的局部移植。在產品內容上輕農業、重休閑,大量模仿城市的娛樂設施、娛樂項目,而一些真正具有鄉土情趣的傳統項目卻被拋棄[3]。休閑農業旅游的主要動因是鄉村生活的古樸,鄉村環境的自然,以及與城市截然不同的鄉村意象,而這種仿城市景觀的偽鄉村景觀讓很多想體驗鄉土風情的城市游客大失所望,也使其失去了城鄉景觀異質性的吸引力。

3機會分析

政策支持加大。在黨的十報告中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強調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強調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為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支持。而湖南省在發展休閑旅游農業過程中也一直重視政策扶持,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湖南休閑農業協會,并出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業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把休閑農業列入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范圍,對休閑旅游農業企業在安排項目建設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對五星級休閑農業企業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待,并在稅收、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為加快湖南省休閑農業的發展,在2010年湖南省旅游項目建設工作會議中提出《湖南省鄉村旅游建設“3521”工程實施方案》,決定在全省范圍創建30個旅游強市(縣)、50個特色旅游名鎮、200個特色旅游名村、10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

政府管理加強。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湖南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休閑農業(農家樂)發展的相關政策、管理辦法和星級評定標準等,如《湖南省休閑農莊建設規范》和《湖南省休閑農莊星級評定標準》等。依照湖南省地方標準《鄉村旅游服務經營基本條件》(DB43/T483-2009)與《鄉村旅游服務星級服務準則》(DB43/T484-2009),2010年湖南首次對全省鄉村旅游區(點)展開了全面的評星活動,有61家鄉村旅游區(點)達到五星級標準,127家達到四星級標準,150家達到三星級標準,146家達到二星級標準,33家達到一星級標準。這種對鄉村旅游開展品質認證的活動,既從政策層面規范了湖南休閑旅游市場的發展,又為經營者提供了產業服務的標準,指明了發展方向。

城市化進程加速。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世界各國休閑農業的發展來看,其快速發展的背后都有都市化急速擴張的背景,而城市歷來就是休閑農業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城市的急速擴張為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大量的客源,成為了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推力。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渴望緊張快節奏生活之外可以體驗閑適趣味的農耕生活。此外,城市環境的惡化也讓城市人向往古樸清新的田園美景。以湖南省會城市長沙為例,2000年到2008年長沙的城市化率由44.7%上升至61.3%,城市人口由175.4萬上升至237.1萬,城區面積由556.3km2上升至955km2。這些數據表明,長沙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根據雷•諾塞姆用S型曲線三階段理論概括的城市化進程一般規律,長沙城市化進程正處于中期加速階段(30%<城市化率<70%)[4],這正是長沙休閑農業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湖南其他市州城市化進程也都有顯著提升,為湖南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4威脅分析

湖南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品牌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導致產品容易被替代;二是傳統鄉村文化和公共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鄉村意境的完整性越來越受到威脅。在休閑農業旅游前期開發過程中,由于保護意識、鄉土意識淡薄,導致很多傳統的鄉村文化被遺棄、同化;又由于而經營者多為個體、散戶、小戶經營,以致出現如隨意處理大量生活垃圾等為個體利益而對公共資源進行不同程度的破壞等現象,這些都給休閑農業的長遠發展帶來極大威脅。

二、優化湖南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建議

1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提高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依托政府以及休閑農業協會等官方組織的活動加強經營者的認識,如組織到一些比較成功的休閑農莊實地考察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與高校合作,聘請專家學者以講座或其他形式,讓經營管理者系統了解休閑農業的發展動態,學習其他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市場營銷理念,從而提高經營管理者的綜合素質。

2建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

專業人才的缺乏是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必須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借助多種途徑來實現人員素質的提升。例如:對已從業人員進行簡單實用的培訓,包括服務技能、服務禮儀、食品營養知識等方面的培訓;休閑農業協會或者旅游局適當設立從業門檻,或者通過組織年檢,免費年度培訓等方式將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落到實處;和高校合作,采取周末假日聘請周邊地區有專業基礎的大學生兼職等方式,共同實現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

3實現產品內容的多元化

簡單的模仿只會導致惡性競爭,個性、特色才是發展的法寶。湖南的休閑農業旅游產品應該力求突出自身個性特點,實現產品內容的多元化。在發展模式上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不同的模式,對于一些擁有傳承文化優勢如皮影戲、苗銀等極具特色的文化項目,可以建立傳承地方性遺產的鄉村主題博物館;對于一些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哭嫁等地方,可以建立鄉村民俗體驗與主題文化村落;對于地處城郊尤其是大城市郊區的可以發展現代商務度假與企業莊園;一些極具農業優勢的地區,可以發展農業產業莊園;還有很多規模相對不是很大的農莊,則可以發展農旅結合的主題農園,包括家庭農園、學童農園、高齡農園、特殊農園、擁有者農園等豐富多彩的主題農園。

篇3

長沙市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適合農作物生長,常年糧食種植面積約37萬hm2,其中稻谷播種面積約33萬hm2,常年出欄肉豬約800萬頭。豐富的農業資源,為長沙市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在長沙各地區方興未艾,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循環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一定的不足。

1.1常見循環農業模式得到有效應用

長沙縣星沙鎮和瀏陽市沙市鎮早在2000年時就開展了“稻-鴨”共生模式的試驗示范,實現了稻谷增產和鴨子增值的雙贏效果;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縣的養豬戶從2005年開始應用“豬-沼-糧”循環模式,陸續建設了戶用沼氣池,進行了改圈、改廚和改廁。利用豬糞便生產沼氣,沼氣作為家用燃料,沼液和沼渣隨溝渠進入農田作為有機肥料,其中以沼氣利用率最高。截至2013年底,長沙4縣市擁有戶用沼氣池約35萬個。

1.2產業結構單一,種養結合度不高

區內種養結合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比例不高,除了傳統的水稻種植外,多數農戶都是單一的發展果樹種植、苗木種植、水產養殖、生豬養殖,少數農戶同時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如長沙縣跳馬鄉農戶主要發展苗木種植,黃花鎮的農戶主要發展蔬菜種植,極少同時發展生豬養殖;長沙縣白沙鎮農戶主要發展生豬養殖,極少同時發展果樹、苗木、蔬菜種植。因同一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種養結合度不高,一方面種植的苗木、蔬菜基地不能近距離、有效的利用畜禽糞便等有機肥,另一方面畜禽糞便的沼液沼渣不能近距離運輸到果樹苗木、蔬菜基地,嚴重制約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良性循環。

1.3資源再循環利用鏈條較短,循環模式單一

因同一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種養結合度不高,導致循環方式單一,資源再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條短。各縣市只是簡單的運用了“豬-沼-糧(果、蔬菜)”循環模式和“稻-鴨”共生模式,沒有充分利用“養殖業-沼氣-種植業”這個鏈條原理,結合發展其他產業,進而主動構建“豬-沼-果木-雞(林下養雞)-蚯蚓-菌-沼”、“稻草秸稈-養牛-牛糞-沼氣-糧食”等循環農業模式。

1.4基礎設施欠缺,技術瓶頸制約明顯

長沙市各縣市的農民追求發家致富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較強,但因基礎設施欠缺和技術瓶頸制約,難以自主構建科學的循環模式,資源再利用的生態產業鏈條比較短,沒有完全充分地利用當地資源,農業廢棄物只是經過簡單粗加工和低層次利用,除沼氣技術較為成熟外,其余技術仍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如稻草秸稈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稻草秸稈的收集是一項費時費勞動力的農活,因缺乏科學、有效的秸稈利用方式而導致秸稈丟棄于田間地頭,或者就地焚燒,秸稈利用率不高。另外,沼液和沼渣因輸送管道設施不到位,且受區內種植作物面積、位置影響,只能隨溝渠排放至附近的農田,隨意性較大,不能有效貯存或遠距離管道輸送,限制了沼液和沼渣的利用。

2長沙市循環農業模式構建

循環農業最主要特征是產業鏈延伸和資源節約。長沙市各縣市主要發展的產業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葉、果樹、苗木、生豬、山羊、水產和禽類,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結合區內產業,構進長沙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如下。

2.1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的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畜牧業產生的畜禽糞便和種植業產生的秸稈。根據劉朝暉等統計估算,長沙市2010年畜禽糞尿產生量為1713.07萬t,其中,糞尿產生量最大的是肉豬及繁殖母豬,產量為1100.34萬t;2010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為299.84萬t,其中以稻谷秸稈產生量最大,占農作物秸稈總量的82.67%。可見,解決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問題,對保護環境和發展循環農業有重要的作用。

2.1.1畜禽糞便充分利用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畜禽糞便通過一定的技術加工處理可資源化,即肥料化、飼料化和能源化。如通過干清糞工藝,將糞便加工成顆粒肥料和顆粒飼料,也可以通過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目前,長沙各縣市有農戶散戶養殖和規模化養殖場,建議農戶繼續推行戶用沼氣利用方式,沼氣用于家庭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灌溉自家蔬菜地和水稻田;規模化養殖場因畜禽糞便、尿液產生量大,建議采取干清糞工藝,將糞便加工成顆粒肥料和顆粒飼料。因加工顆粒飼料的技術和飼喂技術較高,以加工顆粒肥料為推薦利用方式。建議區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在建設沼氣池的同時應配套建設專業化有機肥料生產加工廠,將畜禽糞便通過“干濕分離”、除臭、發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運輸和儲存的有機肥料;分離的污水進入沼氣池,通過發酵處理后,用于灌溉農作物,實現廢水再利用。

2.1.2秸稈充分利用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秸稈經收集處理后可作肥料,如秸稈直接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通過青儲、微儲及氨化等處理措施,制成便于牲畜消化吸收的生物飼料;初級利用可以作食用菌培養基原料,編制草簾草苫,用于蔬菜產區的溫室大棚等,也可以直接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深層次利用可以作造紙原料、提取生物乙醇、秸稈壓縮固體燃料等。結合長沙市的產業和現有秸稈利用技術現狀,近期建議秸稈作初級利用。一是作為食用菌培養基原料。區內食用菌基地可以收集周邊的稻草秸稈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原料,減少對木屑、木材的消耗量;二是入沼氣池發酵產沼氣。根據長沙市2008年開始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規定城市建成區退出養殖業,各區、縣(市)制定當地的畜禽養殖發展規劃,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調整全市畜禽養殖業布局。因禁養、限養、適養等規定,部分農戶減少了養豬數量,之前建成的沼氣池因糞便原料供應不足產氣量減少,甚至部分沼氣池閑置。建議該片區農戶收集秸稈直接入沼氣池發酵產氣,一是能繼續使用方便、干凈的沼氣,二是充分利用秸稈資源使之能源化。遠期建議作深層次利用,當前秸稈造紙、提取生物乙醇、秸稈壓縮固體燃料等技術正在不斷改進,國內個別地方秸稈壓縮固體燃料技術已較為成熟,今后長沙地區可結合《湖南省秸稈綜合利用規劃》,增加資金、設施投入,運用新技術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固體燃料,取代煤炭,為日常生活提供能源。

2.2產業鏈循環利用的模式

2.2.1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型產業鏈循環利用模式

以沼氣為紐帶,把養殖業、種植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植物生成-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動植物利用”的循環鏈,長沙市各縣市主要發展的產業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葉、果樹、苗木、生豬、山羊、水產和禽類。建議在糧食、蔬菜、茶葉、果樹和苗木種植基地發展“豬-沼-糧(果、蔬、茶、苗木)”、“豬-沼-果木-雞(林下養雞)-蚯蚓-菌-沼”、“稻草秸稈-養牛-牛糞-沼氣-糧食”等循環模式;在水產養殖基地發展“豬-沼-魚-鴨”、“豬-沼-魚、湘蓮、藕”等循環模式。總之,遵循“畜禽養殖-沼氣-沼肥-種植業”的原則,構建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型循環產業鏈模式,帶動區內農戶走“以養定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多業發展”的致富之路,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2.2.2立體種養結合的產業鏈循環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物種的特性及其對外界生長環境要求各異的特點,利用共生互補原理,在同一時間、空間內實現種植業、養殖業同步發展的種養模式。建議區內結合產業積極發展“稻-油菜”、“稻-鴨-魚”“、魚-湘蓮、藕-鴨”“、果樹(苗木)-蚯蚓-雞(鴨鵝)”、“秸稈-菌(菇)-蚯蚓-雞”、“牧草-羊(鵝)”等立體種養模式。農作物還可以實行間種與套種等立體種植,如“果樹-花生(大豆、白菜)”、“玉米-花生(大豆)”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互補優勢積極發展農作物種植,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上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種養模式。

3發展長沙市循環農業的對策建議

發展循環農業不僅需要生產者農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引導者政府的積極引導與支持,還需要各部門、各層面的協調配合,才能從上到下,全方位的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3.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發展循環農業的意識和氛圍

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對循環農業的理念、模式、效益和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性、重要性進行宣傳,形成發展循環農業的良好氛圍。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和普及循環農業知識與技術,提高農民發展循環農業的意識和技能,增強他們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生產方式的能力。促進政府職能部門轉變工作觀念,以發展循環農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好發展循環農業的發展規劃,引導和激勵區內農民發展循環農業。同時還可以引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領域方向,引導科研人員側重對循環農業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研究,增強循環農業的科技理論和應用水平。

3.2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循環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堅強后盾。循環農業是一種跨學科的農業綜合發展模式,需要掌握生態學規律、生態工程學原理,并運用現代信息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系統工程技術等學科知識,組裝集成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因涉及面廣,科技含量高,技術集成復雜,需要加大對循環農業相關科技的研發工作,為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持續的技術支撐體系。一是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實施循環農業專業型技術人才工程,充分利用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技資源,重點培養一批循環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二是完善農業科技投入和技術推廣體系,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三是搭建循環農業技術交流平臺,加強區域間循環農業經濟技術交流,促使不同的循環理念和模式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合作。

3.3宣傳典型示范,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

培育并宣傳典型示范,引導區內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農業,重點發展農村沼氣,使沼氣建設與發展循環農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循環農業示范發展模式,輻射帶動長沙市乃至湖南省循環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長沙市各縣市緊鄰長沙城區,社會經濟水平相對其他地區較發達,近年來,長沙市各類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園、休閑農莊等現代農業發展有一定的規模和成效。建議根據園區特色經營項目構建新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發展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延伸,如“農業+加工業”循環模式、“農業+餐飲服務業”循環模式、“農業+休閑觀光業”循環模式,構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循環農業模式。

3.4編制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前期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提出循環農業的發展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支持重點領域與保障體系,科學地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重點包括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面。把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納入整體經濟發展規劃當中,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明確責任,做好農業技術的普及教育工作,以規劃引領全局,統籌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3.5加大對循環農業的政策扶持,積極引導循環農業發展

篇4

【關鍵詞】衡南縣;休閑農業;協調發展對策

近年來衡南縣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通過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旅游+農業”組成完美結合,休閑農業正成為衡南縣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在衡南縣的農地流轉的實踐中也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大面積的農地“非農化”式的旅游農業發展直接威脅當地的糧食安全,而且這種資本下鄉組建的以旅游休閑公司動不動就集中成千上萬畝土地發展旅游,其經濟合理性和社會合理性還有待驗證。[1]因此通過對衡南縣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這四個方面的分析,探析衡南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一、衡南縣旅游和農業協調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自然環境。

衡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性氣候特征,具有氣候溫和、降水集中、夏秋多旱、暑熱期長的氣候物點。根據衡南氣象站多年氣候資料統計,平均氣壓1008.6hpa;年均平相對濕度80%,由于受冷暖氣團相互交替影響,全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平衡,主要降雨量集中在3-8月,年平均降水量1337.4mm;年平均氣溫18.1℃;年平均蒸發量1468.7mm;年平均風速2.0m/s,實測最大風速為25.0 m/s;年主導風向NE; 年主導風向頻率19.4%。

(二)農業資源。

衡南是個擁有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農業資源豐富,在如火如荼的經濟大發展中,農業在整個衡南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0年末該縣實有耕地面積65.76千公頃,糧食播種面積112.24千公頃,水產品產量5.04萬噸。完成人工造林7883畝,完成“三邊”造林13664畝。全縣農業龍頭企業達2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綠彤”茶葉、“綠貝”香菇、“鑫寶”白果、“健安”大米、古城西瓜、“喜雁”系列食品等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0個,合作組織成員2.56萬戶。接待游客43.5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27萬元。全縣有二星級飯店1家(華城大酒店);四星級鄉村旅游點6個;省級旅游旅館4個;AAA級景區1個(岐山森林公園)。“十一五”期間,衡南縣農業綜合開發連續四年榮獲全市第一,林權改革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將GPS技術應用于林改技術工作;糧食生產和土地流轉兩項工作被譽為“衡南經驗”在全省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穩步實施,農村消費有效激活,整合資金1.57億元,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示范村村莊規劃;鄉村清潔工程扎實實施,村莊整治平穩推進,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三)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歷史任務,在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忽視,解決“三農”問題已成為全國、全黨要關注的重中之重。休閑農業作為新興產業,其帶動關聯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作用不可忽視。吳儀副總理強調全國在發展休閑農業進程中,要“以旅促農,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衡南縣需充分有效利用和依附“三農”資源來發展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行業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四)交通條件改善,特別是武廣高鐵的開通。

衡南縣已形成由水陸空構成的大立體交通格局:京珠、衡棗、衡大、衡炎4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通車里程360多公里,衡邵、潭衡西、衡岳、衡桂4條高速公路同時在建,在建里程200多公里。衡南縣所在地衡陽市在原來京廣線與湘桂線交匯的鐵路交通樞紐地位上又增加武廣高速鐵路、湘桂復線、衡茶吉鐵路、懷邵衡鐵路、安張衡鐵路、3+5城市群城際輕軌鐵路等6條鐵路。再加上1條湘江航道通江達海,1個民用機場啟動建設,衡南縣的“高飛時代”指日可待,交通通達度的迅速提高為休閑農業擴大了客源市場。

二、衡南縣旅游和農業協調發展的難點和問題

(一)對傳統鄉村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

衡南縣大多數休閑農業項目沒有彰顯出鄉土文藝、鄉村特色飲食和民俗風情等具有特色鄉土氣味的文化品位,更沒有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和創新設計,致使衡南縣大多數休閑農業特色不明顯,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業休閑景點大多數是由各地農民自主承辦,在開發休閑農業可以快速致富的思想的引導下,他們便急功近利的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方式,更多的是模仿別人的模式進行開發,沒有特色。

(二)產品類型雷同,缺乏創新。

在衡南縣休閑產業的開發過程中,大多數經營者將休閑產業產品定為單一采摘為主或者是單純的農業觀光,甚少有經營者對其進行創新營銷,導致產品多數雷同,對多數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滿足不了游客深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各企業在休閑農業產品設計過程中過分輕農業重休閑,沒有有效利用農業資源來發展休閑農業,更有甚者過分犧牲休閑農業,致使農業資源過度浪費。因此,由于產品雷同和對農業資源的利用不當,同地區市場競爭激烈,導致不少經營企業面臨倒閉。

(三)經營不規范,缺乏科學管理。

經營休閑農業項目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為當地農民。企業經營者很少會對其做崗前培訓,致使其缺乏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企業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很少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大中專畢業生,使企業經營處于低水平運作。

(四)來自周邊省市的競爭激烈。

周邊省市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并且有的已經形成品牌,如在數量上長沙市有1000多家、株洲市180多家,衡南縣僅80多家;在發展水平上,經湖南省休閑農業協會評定和認定的五星級休閑農莊(含鄉村旅游的企業)長沙市19家、邵陽市8家、湘潭市6家、衡南縣僅5家(岐山、工聯村、勤豐村、青沖村、陸堡村),這與衡南縣豐富的休閑農業資源和的客源市場條件極不相稱。

三、衡南縣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一)增強產業扶持和引導。

戰略布局和長遠規劃對休閑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各政府部門,如衡南縣旅游局和農業局、農業協會等應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長遠和總體規劃,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此外,發展休閑農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提供就業途徑和機會,解決當前的“三農”問題。因此,各級衡南縣政府在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充分保證農民的權益,完善與之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實時提供各種諸如培訓、工資等保障措施。

(二)以科學規劃為先導,提高休閑農業的科技含量。

發展休閑農業,要從長計議、統籌規劃,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由于各地環境不同、地理因素差異、產業特色有別,因此,在編制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時,要要根據當地區域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進行合理布局,以科學發展觀和永續利用為原則,克服盲目追求高檔和過度開發現象,更不能犧牲農業資源來發展休閑農業。應做到的有序發展、相對集中的規模開發[2]。

(三)突出特色,樹立品牌效應。

首先,休閑農業企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和景觀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和規劃,升級造農產品,充分體現家鄉特色,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其次,為了把農產品發展成為旅游產品,經營者應該在“特”上下功夫,可以利用當地的區域特征和獨特的土特產或者引進周邊地區沒有的特色產品來作為自己項目的特色。資源基礎是休閑農業發展的源泉,開發建設中便應充分開發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閑農業資源,突出當地的鮮明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如依托衡南縣三塘鎮松山村,依托現有魚塘、集中成片連接的水田以及濕潤的環境,應該引進蝦蟹等特色水產品,打造無公害水產休閑產業;以衡南岐山、江口鳥洲為中心,可以布局四季林景欣賞、森林氧吧、森林自然浴等山文化休閑產業;借助茶油產區,可以布局茶花觀賞、油茶栽培農藝活動、高科技煉油工藝參觀等油茶休閑產業;依托湘江及各座中小型水庫,可以布局荷花觀賞、小舟采蓮、水上跳傘、龍舟掌習、網箱養魚互動等親水休閑。總之要因地制宜,點面結合,形成具有衡南特色的休閑農業經濟圈。

(四)重視人才培養,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旅游業和農業結合而成的休閑農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涉及三大產業的經營內容,并蘊含了農業、旅游、生態等各方面的知識,需要專業的綜合性人才來支撐休閑農業的發展[3]。因此,人才的培養是目前發展休閑農業的重中之重。為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休閑農業企業可與專業教育機構合作,培養各類人才,包括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復合人才,主要傳授管理學、生態學、旅游學,休閑農業概論、市場營銷學、森林經濟學、經濟學等專業學術內容。其次,為了增加休閑農業的特色,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可以讓從業人員對衡南縣的風俗民情、休閑農業景點等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還可以為從業人員提供農藝知識、菜肴烹飪等方面的培訓,從而盡可能地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

(五)延長擴大休閑農業產業鏈,化解休閑農業供需矛盾突出問題。

以延長休閑農業產業鏈為導向,挖掘休閑農業文化內涵,注重參與體驗,加快創意發展,科學配置種、養、加、銷比例,鼓勵產業間聯合與協作,構建新型休閑農業產業聯盟,打造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形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環保、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化休閑農業園區。觀光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農業和農村的城市人服務的,因此觀光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觀光農業經營者必須認識這種市場定位的特點,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場及其對觀光農業功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按季節特點開設觀光旅游項目。如體驗種植生活在春季,收獲勞動果實或購物旅游在秋季,森林療養在夏季,狩獵在冬季。這樣可以開拓季節、定位市場,擴大游客來源。農家樂和小型休閑農業企業要主動與附近的大型旅游場所加強聯合,形成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的格局。

注釋:

[1]趙曉,陳金保.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問題[N].華夏時報,2014.07.10

篇5

關鍵詞 休閑農業; 供給側;產業結構;江蘇南京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312-02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advocated,it′s imperative to take actions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situation,leisure agriculture,which has thrived for recent years due to growing demands for countryside travel,is facing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three directions with an aim to illustrate what kind of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 administrators can apply to make more profi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supply front;industrial structure;Nanjing Jiangsu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邁上了新的高度,但供求不均、資源配置不甚合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復投資、過密分布使得休閑農業有同質化、粗放化的趨勢;另一方面,缺乏創新、經營不善讓個性化、精細化的新業態制造舉步維艱。筆者認為,當今中國的休閑農業呈現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新常態背景下,休閑農業作為一條頗具發展潛力的民生產業和新型消費產業鏈,如何響應市場新需求,構建產業智力服務體系,是值得研究的命題。

1 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南京市郊的休閑農業雖然在近年來發展速度快、勢頭好、潛力足,但僅著眼和滯留于短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及時響應國家政策,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目標[1]。

1.1 市場結構欠妥,缺乏整體規劃

縱觀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的空間布局,雖然在浦口、江寧、六合、溧水、高淳等各區或縣均有一定分布量,但總體缺乏農業、旅游資源整合力度,難以形成集群效應和區域特色,從而未能實現休閑農業產品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即使是部分被評為農業旅游示范基地的景點,也存在缺乏規模優勢的問題。由于粗放式經營和相對落后的管理理念,一些休閑農業未能利用資源優勢滿足市場需求[2]。目前,由農民自身投資開發、散落分布鄉間的農家樂層出不窮,因為在資金和產品方面缺乏優勢,這類休閑農業在同行競爭中吸引力不足,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地方政府為改善此類產業的生存空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援助建設,但是這種惠民政策在現實執行中遭受人際關系的考驗。一些資源稟賦平庸的村落在盲目投資后仍然無法實現盈利,市場競爭力低下。

1.2 重復現象嚴重,缺乏文化創新

目前,南京市郊地區的休閑農業處于發展與上升期,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介入和參與休閑農業經營。但因其文化素質一般,創新意識有限,模仿和套用現象泛濫,農業資源的重復與過度利用屢見不鮮。

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的主要活動不外乎觀光、采摘等傳統休閑項目,尚未深入挖掘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休閑活動。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急于發展當地旅游經濟,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在沒有認真分析當地特色和客源市場的情況下,盲目投資開發休閑農業,使得同一地區內休閑農業項目重復建設的現象日益突出。例如,南京市溧水縣因氣候溫暖、土質松軟,適合草莓種植。溧水草莓上市早、果期長、品種好、質量優,深受市民青睞,也吸引了眾多南京及周邊市縣居民前往采摘,全縣的草莓基地也從最初的洪藍鎮延伸到現在的永陽鎮、晶橋鎮等眾多鎮區[3]。然而,溧水草莓產業繁榮的背后,部分農戶欲復制草莓模式經營致富,在既不做市場調查和投資分析,也不做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農田、果園盲目進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最終因層次低、品位低和質量低而導致項目終止。

1.3 品牌意識落后,宣傳力度不足

近年來,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發展迅速,景點數量持續增加,但景點的服務和功能水平普遍偏低,規模偏小,以高品位、多功能、知識性為基礎的數量較少。大部分休閑農業旅游景區或農業觀光點在自然狀態下發展,內容不夠豐富、知名度不高、社會影響不大,尚未形成加強宣傳建設、樹立品牌的良性發展模式,與周邊旅游景點缺乏互動,宣傳手段和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4]。總體而言,當前的南京市郊休閑農業重管理、輕宣傳,著眼眼前效益卻忽視了長遠發展。

2 南京市郊休閑農業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措施

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產業,應結合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點,通過整合休閑農業資源,創新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將其打造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發展規范的新型產業格局。

2.1 合理定位,有效創新

在“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的熏陶下,人與自然和諧并存的生態農業應運而生。如今,雖然農業的定義已不僅僅局限于“躬耕隴畝”的傳統層面,但仍離不開“自然”這一原始環境。因此,休閑農業園區內的各種生產經營和休閑體驗活動都須以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確保園區景觀的生態性和原真性[5]。

“農游合一” 的理念是休閑農業的定位標準[6]。經營者應在積極拓展休閑農業食品保障、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效結合。同時,要根據產業前景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推進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

一些休閑農業產業在項目規劃與安排上欠缺層次性和聯動性,未能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發展結合[7]。對此,應以游客的參與體驗為首要考慮,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設計出以知識性、趣味性為主的休閑農業活動項目,使游客廣泛參與,深入體驗。近日,安徽省績溪縣的“桃花節”因其“一人一樹”的營銷策略受到關注。據悉,凡在節日期間入桃花園區的游客都能免費認領1株桃樹苗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栽種。該項目的新穎之處在于充分利用游客的獵奇心理與成就心態,打開了一條長久的營銷鏈,提升了顧客粘性,為“桃花節”的后期舉辦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特色是所有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在充分考慮區域性與季節性的基礎上,與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優勢,錨定突破方向,因地制宜,鮮明特色。臺灣地區的飛牛休閑牧場早期以乳牛養殖為主要業態,在當地政府積極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前提下,成功轉型為以經營休閑農業為主的休閑農場,成為游客爭相去往的旅游勝地。目前,飛牛牧場共有農產體驗區、休閑活動區、自然生態3個分區,其中,農產體驗區以大草坪親子活動區為主要特色,吸引了眾多家庭出游者;休閑活動區內的農民研習訓練區也有大量游客觀摩體驗[8]。

2.2 深化綠色,優化服務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在于創造顧客、服務顧客、滿足顧客[9]。因此,休閑農業努力的方向,應注重替游客創造休閑游憩活動與服務價值。休閑農業具有其生態資源、農村生活文化及綠色產業的獨特性,這些特性提醒休閑農業經營者有必要擴大休閑游憩活動與服務系統,把游客視為休閑體驗過程的參與者。換句話說,就是將游客的來訪作為投入,而游客的滿意度作為產出。因此,如何創造游客與休閑農場未來關系發展持續維系的競爭優勢,將是休閑農業經營的成功關鍵。要以綠色為核心要義,營造和諧生態。

綠色發展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優化的根本路徑。我國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中,一直存在環境破壞、資源浪費、能量流動效率低的問題。休閑農業作為一種反映新農村面貌的旅游產業,必須重視在資源與環境利用方式上的改進。

為改善農村環境,營造和諧氛圍,南京市農業部門近年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多數休閑農業專業村實現了公廁、沼氣池的普及,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也有相當水平,但仍然存在項目盲目開發、人工造景過度、游客垃圾泛濫等問題。如何保障和推動綠色休閑農業健康發展,開辟一條富有競爭力的發展新路,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

筆者認為,南京市郊農業生產和休閑農莊經營過程中,應注意推廣新型農業技術并加以利用以提高生產效率,保障農村生態的良性循環。例如,在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中,強化垃圾就地處理能力,緩解垃圾污染問題。在有條件的休閑農業園可設立垃圾分類收集箱、垃圾分揀處理站等,對休閑農業產生的垃圾進行精細化管理[10]。

在設計休閑農業旅游項目時,要注重游客體驗,保證生產和服務的綜合性。總體而言,一般園區都會提供生活服務、旅游接待服務、導游服務、旅游活動服務等,但各園區須根據所設項目的特點,在服務組合上形成自身的風格特點。

餐飲是休閑農業主要的經營項目,也是其獲利的重要渠道。休閑農業園區餐飲部的客源波動性強,因此應重點關注游人高峰期的用餐管理。該時間段內,要保證餐飲設施、服務人力和飲食材料與接待量基本相符,服務上做到安全衛生、快速準確。

住宿是大中型園區的經營重點。一般而言,園區會利用獨有的優渥環境、地道的鄉土文化和溫馨的風土人情,為游客提供較為優越的住宿服務。南京市六合區的九九艷陽度假村通過建設體量不大但外觀內飾特色鮮明的小木屋住宿景觀,在同行業競爭中形成了較強吸引力。筆者認為,南京市郊休閑農業園區周邊的農民居所可通過利用其閑置房間,經過改造或改建,形成家庭旅館,為游客提供接地氣的住宿、餐飲和休閑服務。

解說服務是休閑農業基本的服務項目。成功的解說系統能強化游客對休閑項目的感受,提升游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從而成為園區促銷的有效手段。南京市郊部分大型休閑農業園區,可強化解說服務方面的管理。因講解員的可靠性與準確性與其素質水平成正比,經營者雇用的導游或解說員應盡量具學歷優勢。另外,不同的園區應該根據園區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園區性質、服務產品、景點分布和游覽時間等,探索不同的人員解說方式和游客組織形式,以利于資源環境保護和游客最佳體驗獲取為最終目標。

2.3 立足傳統,推陳出新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作為將傳統農業與旅游業、服務業等相結合的產業,休閑農業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競爭。

有學者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范疇:人在完成社會勞動時間后,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形態和行為方式[11]。休閑應作為一種對社會發展的進程具有校正、平衡、彌補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更好地融入到休閑農業的發展與建設中。

當前,很多地方的休閑農業區對“名人故里”“傳說地”的頭銜趨之若鶩,這種“文化傍老”現象在南京市郊的休閑農業建設中也有發生。一些地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原貌,卻沒有將該優勢作為突破點和創新點,一味追求空洞的觀光、采摘等休閑項目的重復建設,實乃乏善可陳之舉。在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方面,北京的門頭溝區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位于北京西部山區的門頭溝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良的革命傳統,有多達54個的明清古村落,其中3個村落先后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有磚雕、石雕、木雕的古民居也達數百所[12]。縱覽南京市郊,以漆橋古村和江寧佘村為主要代表的古村落也不在少數。筆者認為,從古村落自身特點出發,南京市郊休閑農業可以確立不同的開發取向。一是從村落特點和文化背景出發,挖掘文化內涵,突出地域特色,杜絕千村一面和無序競爭。尤其要注重探索并發掘相應的民俗文化內容,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和多層面文化需要。二是村際聯合、整體規劃、優勢互補、擴大市場。可嘗試開發科普教育型、民俗農莊型項目,發展傳統節慶文化等旅游產品。三是多資源綜合開發。以古村落為基礎的村落旅游應該與山水游、古道游、邊關游以及紅色游結合起來,與尋根、采摘、休閑、療養等結合起來;把文化享受和娛樂、游購等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走一條文化與時尚特色并重的開發之路。

3 參考文獻

[1] 王秀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健康發展[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6(10):2-3.

[2] 張躍西.休閑農業創新實證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2013(3):38-42.

[3] 王忠軍,湯葉芳.江蘇溧水草莓產業提檔升級的思考[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2(10):38-40.

[4] 張勝利.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5] 李嘵潁.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1.

[6] 郭煥成,劉軍萍.觀光農業:農游合一的新型產業[J].中國市場,1999(7):42-43.

[7] 呂明偉,孫雪,張媛.休閑農業規劃設計與開發[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8] 張靜,阮如舫.都市農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臺灣飛牛牧場為例[J].現代農業,2012(2):64-66.

[9] 彼得?杜拉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10] 何云,徐慧娟,胡嘯,等.注重環境保護,推動休閑農業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5(5):13-16.

篇6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看上去像“糟老頭子”的漢子帶給了長沙葡萄種植近乎“瘋狂”的創新與“不可思議”的驚喜:他的兩項刺葡萄種植技術的自主發明專利和一項刺葡干紅酒釀造工藝的發明專利,得到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他以率先成功規模種植葡萄,為長沙開啟了“葡萄盛世”……

外來戶成了長沙葡萄成功規模種植第一人

石曙光告訴記者,在長沙種植葡萄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規模種植第一個,但他是長沙葡萄規模種植第一人。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他是益陽人。2002年他從家鄉益陽南縣來長沙縣規模種植葡萄,由于一舉成功,這一種就是十余年。

石曙光介紹,曾經長沙市扶貧,免費向農戶發葡萄苗,發了很多,家家戶戶都有,可惜沒有一戶成功。市農業局也曾在岳麓、天心、雨花等區做葡萄規模種植試點,也不怎么成功。因此,當他2002年來青山鋪包地種葡萄,連縣里的領導、縣鄉農技站專家都為他捏一把汗。至于附近的老鄉則是干脆等著看這個外來愣小伙的笑話。

2002年栽苗,2003年掛果,石曙光的成功讓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這是為什么呀?石曙光向大家解釋,以前之所以不成功,是由于品種不適宜,同時又沒有配套技術。他試種前已經做過考察,這一帶地區土質為花崗巖風化物沙土,土壤松疏,土層深厚,礦物質含量高,十分適合“大粒良種葡萄”的規模種植……大家邊聽邊感慨:沒想到這個外來“愣小伙”就葡萄種植知道的這么多!沒想到小伙子看似“瘋狂”的舉動背后原來早有“科學”做靠山!

石曙光說自己與葡萄結緣,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父親石廣益。1972年石廣益將家由湘陰搬到南縣。南縣有個國營農場千山紅農場,那里有個國營的千山紅葡萄酒廠,引進了白香蕉的葡萄新品種,釀出來的酒很香,很受歡迎,叫蟠桃宴紅葡萄酒。有個親戚在那里,送給石廣益一瓶。石廣益覺得很好奇,去參觀,要了幾顆苗子來栽。1986年的時候,石家已經在現在南縣南洲鎮種植了0.4畝的葡萄,賣了4000塊錢,當時已經是天文數字了。相當于現在的100萬不止。13-14塊/100斤,抵3萬斤谷。當時的葡萄園是圍湖造田出來的,湖田地勢低,面積限制了,最大的時候也就0.6畝地,沒有辦法擴張。1990年,石曙光益陽中專的經濟作物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南縣林業局河口鄉農技站工作。期間培育了1-2萬顆葡萄苗,一年他就幫單位創造了20萬的收益。這無疑更加堅定他自己種葡萄的信心。1998年他嘗試準備下海,當時沒有完全脫離工作崗位,老婆開了家肥料、種子的門店,自己在外面給別人做技術指導,輔助了幾家公司賺了大錢,有掙了幾十萬的、幾萬的。2000-2001年,縣里出臺了干部分流的政策,只發基本工資,可以不來上班。石曙光下定決心,自己種植葡萄,這回干脆連工資都不要,算是徹底地下海了。

為什么選擇來到長沙呢?石曙光解釋,當時他考察市場時注意到,長沙的葡萄賣到4.5元/斤,批發2塊錢,成本0.7元,而南縣的葡萄2.5元/斤,批發1-1.5元/斤,成本0.6元。

土專家讓長沙迎來“葡萄盛世”

當地政府見石曙光葡萄規模種植成功很興奮,當即著手推廣。而頭頂“長沙葡萄規模種植成功第一人”的光環,中專學歷的石曙光還是成為備受長沙當地政府、百姓敬重的土專家。

石曙光當年開始種植葡萄也才20畝,第二年擴增到30畝,緊接著在2006年已經擴增到600多畝。與之相應的是到他的基地參觀學習的人也愈來愈多。記者注意到,石曙光有自己的基地即青山鋪曙光葡萄園,也有自己的公司即湖南曙光山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曙光山城酒業有限公司,但他似乎要將大半以上精力投入到合作社的成員技術指導上:他負責的青山葡萄專業合作社屬于他自己的基地僅670畝,而下面社員共有基地多達2300畝;至于他牽頭的長沙市葡萄科技專業合作社則要為全長沙市2萬多畝葡萄園提供技術管理服務;而且,他還是黃花葡萄合作社、寧鄉關山葡萄合作社的技術顧問……

記者問:南方規模種葡萄真的能賺錢嗎?

石曙光回答十分肯定:不賺錢誰會種?2003年到2008年可以說是很賺錢。2013年農戶種葡萄收益1至2萬元每畝,有的大戶種植20畝,年收入10萬元到30萬元。他感慨,農民出去打工年賺2萬元都很難,因為不可能天天有事做。現在在家里,免了路費,一年比在外打工10年賺得還多。

記者追問:那你為什么不是專注于自己的規模種植,而是熱衷于科技普及、推廣?

石曙光長時間沉默,最后嘆聲:“總得有人做這事”。

記者感喟:難怪有人稱你“瘋狂的葡萄人” !

石曙光一聽,笑道:“我還有更瘋狂的葡萄規劃。”他說,他要在青山之上,建一個葡萄產業之城。

他開始娓娓道來:基地位于長沙縣城以北26公里,臨近107國道、京珠高速,交通便利;產業園區內已建循環觀光車道,有連片基地約500畝,南北長約1800米,東西寬約220米;園區正中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青洪河,河水清澈、四季不斷,河水無工業污染;園區東側有獅子山、黃鵠山、天華山等,是一個發展生態旅游、產加銷一體化的好地方。況且,獅子山72畝已被規劃為公司新酒廠的建設用地,并預留200畝建設用地。

他愈說愈激動:公司有良好的葡萄生產技術,有近10年的規模種植管理指導葡萄生產的歷史;選育了適宜長沙氣候的優質加工葡萄品種,產品質量好,獲得國家農產品綠色認證;公司擁有三項發明專利,有多位國家級釀酒師是公司的技術顧問;公司開發了抗病的實用葡萄品種――刺葡萄種群系列品種,不需防蟲,少打農藥,葡萄類食品安全系數高。而且,產品中自然花青素含量很高,抗氧化強,美容效果特殊;產品中自然白藜蘆醇含量高。

篇7

一、農業是街道經濟的有益補充

因城市發展所致,全街目前僅有菜地×××余畝,養殖水面×××余畝,雖然種養面積的規模大幅減少,但農業工作絲毫沒有放松。目前,共有存欄牲豬2100頭,存養越冬老口魚80噸,有越冬蔬菜近×××畝。全年共上市蔬菜×××余噸,起水上市鮮魚×××余噸,出欄牲豬3000頭,實現了農業產值×××余萬元,成為街道經濟的有益補充。

二、動物防疫工作扎實有效

我街在動物防疫及“防五”工作中,做到了兩個百分之百,即免疫注射率×××、欄舍農貿市場消毒×××。特別是今年禽流感疫情肆虐時,配備了充足的防護服,定期對各農貿市場進行消毒處理,建立了完善的疫情上報制度,并由街道財政補貼進行了家禽的撲殺工作,今年我街未發生一起禽流感感染事件。

三、防汛防火成績突出

我街與各社區、村簽訂了責任狀,制定了完備的防汛預案,儲備足額的防汛物資,為安全渡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森林防火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一年來共召開森林防火專題會議三次,投入資金二萬余元,砍伐防火隔離帶三千余米。由于工作扎實到位,我街未發生一起森林火災事件,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工作有特色

針對我街實際情況,要求各牲豬養殖戶、蔬菜種植戶、漁業生產戶簽訂了不使用違禁藥品的保證書,并且對所有牲豬生產戶采取了強制免疫的措施。針對中南大學對岳麓山漁場直接排污、污染湖水的問題,投入專項經費重新修建了排污過道。以上一系列措施確保了我們生產的農產品都是安全的、綠色的、放心的。

五、來年工作思路

縱觀一年來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與先進單位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積極趕超,爭取農業在規模減少的同時效益不減反增,使來年農業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我們的具體思路是:

1、針對我街農業規模偏小及緊臨×××的特點,加大經費投入,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特色種養業、休閑農業,特別是大力推介岳麓山漁場的休閑垂釣,力爭成為長沙市的一個品牌。

2、繼續強化防訊防水及防五的責任制,將其列為各村、社區年度工作考核的內容,并做到機構落實、人員落實、經費落實。

篇8

但湖南鄉村旅游發展不平衡,整體需要提高。從旅游區(點)看,零星分散的鄉村旅游資源比較多,精品名牌少;一般旅游觀光的“農家樂”比較多,具有休閑度假功能的農莊少;一般原生態農業旅游產品、低端產品比較多,具有較高文化內涵和品位的高端產品少。與國內先進地區比,差距很大,如我國臺灣地區農業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使農產品生產與休閑觀光農業實現有機結合;四川城都市錦江區“五村一體”模式是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

發展鄉村旅游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消費需求相適應。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不能照搬照套外地的現成模式,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走“區域、有特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子。如何穩步推進?我們認為,必須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發展鄉村旅游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相結合。成都“五朵金花”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注重產業支撐。浩博農莊,最大的亮點就是綠色農產品,采摘園里的綠色蔬菜成了游客的搶手貨,野菜成了“香餑餑”,生意做得比較紅火。凡是鄉村旅游做得比較好的,大都有特色產業作支撐。湖南省在推進實施“千村示范工程”時,應根據湘西、湘中、湘南、湘北不同的區域特點,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注重打造不同的鄉村旅游示范類型,形成竟相發展的格局。比如,湘潭的湘蓮,長沙的花卉苗木,湘西的民俗風情,湘北的水鄉澤國,湘南的山水人家,都可以結合新農村示范村建設,開發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觀光園區。

二是發展鄉村旅游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基礎建設既要注重“硬件”建設,也要重視“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就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基礎設施服務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保護旅游環境的能力,提高現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成地方主導產業、特色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軟件”建設要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管理,優化服務,堅持把“以游客為本”的理念貫穿于鄉村旅游的各個環節,努力為游客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引導游客理性消費,營造誠信服務的良好環境。

篇9

瀏陽系湖南試行省屬縣體制改革的第一批試點縣,處于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帶,距省會長沙6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是全國生態示范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國家“兩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的組成部分。

“公園經濟”就是在城鄉結合部打造以綠色公園為平臺,實施多元化經營的多元城鎮。這個城鎮包括衣、食、住、行、教、文、旅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具有研發、生產、倉儲、物流、會展、批發、零售、出口、電子商務等多種功能,同時兼顧教育文化、人才培育,使經濟生態化,生態商品化、國際化。瀏陽市委市政府依托瀏陽地處城市群腹地,且山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優勢,將瀏陽“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模式定位為“公園經濟”,即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六大片區開發建設,著力打造成長沙、株洲、湘潭乃至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消費休閑場所。

“加快對外大開放、對內大循環的交通體系,形成由長瀏、瀏醴、大瀏、上瑞和長株高速構成的高速公路網絡,建成長瀏城際鐵路,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區域交通連接線,構建西融長株潭,南接珠三角,東連長三角的發展格局,凸顯瀏陽作為湖南東大門的交通樞紐地位”。“十二五”時期是瀏陽經濟跨越發展的高速時代,公路鐵路的迅猛發展必將為瀏陽“實現新跨越、挺進三十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瀏陽的發展瓶頸在交通,希望也在交通。多年前,瀏陽到長沙需要三個小時,而現在40分鐘就到了。交通拉近了瀏陽與省會長沙的時空距離,打通了交通瓶頸,瀏陽的經濟社會發展才煥發出勃勃生機。

路通則發展之路通。瀏陽意欲發揮高速拉通的后發優勢,以城鎮化和工業化為重點,全面激活各類經濟要素,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打造一批產業新城、經濟強鎮。按照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推進主城開發,到2015年,主城建成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人口達30萬;打造綠色生態工業新城,城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人口達12萬,對全市經濟貢獻率達50%以上;城鎮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健全。東南西北四大片區核心區初具省內中等縣級城市規模,全市城鎮化率達55%,從硬件配套上為發展“公園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要始終堅持招大引強,全力主攻項目建設”,瀏陽市委市政府敏銳把握國家宏觀政策,不斷挖掘人文、自然、人脈等各類資源潛力,充分利用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科學、專業包裝推介項目。

瀏陽重點把握產業轉移和產業鏈條延伸的發展趨勢,瞄準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重點企業和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節能環保的優質項目,主動尋求合作。建立項目檔案庫,實行動態追蹤管理,形成“建成一批、清退一批、充實一批”的項目庫良性循環機制。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走節能低碳發展之路,建立健全環保準入和退出機制,采取限期治理、限期搬遷、取締關閉等方式,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節能減排,推進產業升級。

據了解,目前瀏陽的產業以鞭炮煙花、生物醫藥、機械制造的稅收貢獻最大,此外,烤煙、油茶、花木等特色農業,以及蒸菜這樣獨到的食品加工業及旅游產業都將成為瀏陽未來發展“公園經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篇10

    關鍵詞:兩型社會; 城鄉統籌; 區域協調; 空間布局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esting Zone of“resource-conserving & environmental-friendly society”in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City Cluster is approved , and Changsha Great Hexi Pioneer District is ready to be developed, we take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study object, with reference of similar experience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footed in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ational industry layout, and new function orientation, explore the spatial layout structure of Changsha Great Hexi Pioneer District, and analyze and study on natural ecology conserving & utilizing,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as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linkage with Changsha overall spatial layout etc.

    Key words:resource-conserving & environmental-friendly society;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gional coordination;spatial layout

    1研究背景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國家批準。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長株潭城市群的改革發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戰略層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是落實國家統籌區域發展戰略,探索“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擴大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功能,促進中部地區快速崛起的現實選擇;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內生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途徑。

    河西先導區需要適應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置身我國中西部地區及全省總體戰略發展的框架內,探索屬于自身科學的空間布局,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持續發展,是本文著重研究的方向。

    2研究意義

    2.1 融入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思想

    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地處中國華東經濟圈與華南經濟圈的接合部、京廣與長江兩大產業帶交匯處的長沙市,成為中西部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把長沙推到“9+2”泛珠三角經濟圈與華中、長三角、西部經濟圈相互對接、輻射、交融最重要的前沿位置。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長沙2007年GDP突破2000億元大關,在全國省會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排名中位居第八,中部城市首位。

    從全國層面看,建設河西先導區,有利于增強長株潭城市群的輻射效應,促進中部地區快速崛起,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協調新格局;從湖南省經濟發展層面看,河西先導區位于長株潭三市的結合部,可以使三市資源對接、流動和共享,促進長株潭城市群建設,以強大的先發效應和聚輻效應輻射益陽、常德、婁底、岳陽、衡陽五個城市,帶動湖南“3+5”城市群和全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2 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體系

    當前,統籌城鄉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之一。我國正自上而下推行農村管理體制改革與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功能組團與高效農業產業區協調發展,對河西先導區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

    加快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探索破解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制約、資源制約、環境制約的新機制,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將城市的市政公用設施、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綜合治理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把河西先導區建成節能、節地、節材的資源節約型城區。

    2.3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體系

    優越的生態環境是河西先導區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實施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戰略,推行“綠色門檻”制度與“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河西先導區環境容量及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提升河西先導區的綠色競爭力,增強經濟的發展潛力,把河西先導區建成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的環境友好型城區。

    3功能定位

    3.1 國內新區規劃借鑒

    在新一輪競爭格局中,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國內經驗表明,一個區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中心帶動,如上海的浦東新區、天津的濱海新區,沈陽的沈北新區和鄭州的鄭東新區等,形成強大的聚輻效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發動機”。下表歸納了我國5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基本情況。

    3.2功能定位

    河西先導區以聚集創新資源、釋放創新潛能、實現創新價值為靈魂,以構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互相合作的創新體系大環境為特色,立足大河西,對接長株潭,帶動湖南省,面向珠三角、長三角,領跑中西部。努力把河西先導區建設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名片、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帶動產業快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業園、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先導區、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

    3.3 用地規模

    河西先導區總用地1200km2,其中規劃城市建設用地500km2,生態景觀綠地200km2,村鎮建設用地100km2,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產業用地400km2。

    4空間布局4.1 現狀概況

    河西先導區位于長沙與寧鄉、益陽、常德和湘西地區聯系的交通要道和長沙市東西發展主軸線上,北到望城縣城高塘嶺鎮,南至株洲市、湘潭市,西與寧鄉縣毗鄰,東至湘江。屬長沙市“半小時經濟圈”內。

    區域內有長石鐵路、長沙市二環、三環穿越;長常高速、319國道、金洲大道連接東西;瀟湘大道、金星大道、長潭西線貫通南北。區域中心距長沙市中心13km,距望城縣城17km,距寧鄉縣城10km,距株洲市20km,距湘潭市15km。

    4.2 用地評價

    該區地勢為南高北低,屬丘陵地貌。北部有烏山,海拔80~300m;中部有五豐山,海拔110~350m;東部有岳麓山、谷山,海拔70~280m;地質基礎較為穩定,地面高程多位于100年一遇洪水淹沒線以上。該區已有建設項目少,大部分為農民住宅,城鎮化水平僅為20%,可以說,該地區是一張未受污染的“白紙”,適合于宏偉藍圖的描繪。

    4.3 空間布局設想

    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河西先導區規劃構筑“一心、三帶、五區”的空間布局結構,構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宜商、宜工、宜居、宜學的新型城區。

    “一心”: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核心功能區,以雷鋒、白箬為中心,規劃占地約150km2,大力發展商業金融、保險、商務酒店、展示展銷、醫療、文化娛樂等多種配套服務設施,以現代高層樓宇為特征,營造大都市核心區的城市形象。

    “三帶”:金洲大道產業帶:控制范圍150km2,以長常高速公路、金洲大道和長寧公路三條東西向道路為發展軸,東接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麓谷),西聯寧鄉縣城,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為支柱產業,輻射益陽、常德等湘西北廣闊腹地。

    湘江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控制范圍150km2,以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向南沿湘江擴展,將湘潭市九華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株洲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連為一體。主要發展軟件開發、機械制造、汽車裝配、火車機頭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將長、株、潭三市最具活力的產業鏈接起來,打造長株潭“3+5”城市群的產業航母。

    岳麓山人文生態旅游帶:控制范圍100km2,以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湖湘文化傳播為主要思路,結合雷鋒故居、雷鋒紀念館、岳麓書院、桔子洲頭等著名旅游景點,向西與寧鄉花明樓、湘潭韶山等紅色旅游區連為一體。

    “五區”: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規劃范圍約100km2,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全省最早建設也是實力最強的國家級高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規劃布局國家級軟件開發、數字媒體制作、新材料成果轉化、動漫游戲振興、科技興貿出口與創新等10多個國家級產業化基地,加強在湖南省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和龍頭地位。

    大學城技術研發區:規劃范圍約100km2。大學城高校院所十分集中,集聚了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等國家211工程重點院校,是全省創新資源最豐富、創新人才最密集、創新體系最完善、創新文化最濃郁的區域。規劃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博士后總站、工作站為科研龍頭,以國家級岳麓山大學科技園、省市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專業孵化器為創業基礎,建設完備的公共技術平臺和投融資平臺,提高大學城的技術研發水平,構筑湖南省高新技術研發的“大腦”。

    含浦坪塘新型產業孵化區:規劃范圍約100km2,利用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臨近大學城的區位優勢,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創意為核心,為高校提供拓展基地,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拓展空間。

    高星加工制造區:規劃范圍約150km2,以湖南省臺商投資區和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發展食品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先進制造業,規劃構筑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配套產業基地。

    蓮花雨敞坪生態休閑與高效農業產業區:規劃范圍約200km2,嚴格保護自然山水環境,劃定區域范圍內的綠線(山體)與藍線(水體、湖泊、濕地)形成山水相融的生態結構。山軸:泉水沖-五豐山-象鼻窩-桃花嶺-岳麓山;烏山-伍家嶺-尖山-谷山。水軸:溈水河-八曲河-馬橋河-龍王港-靳江河。利用海拔較高的山體規劃生態公園;利用成片的基本農田規劃為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區,形成自然生態要素自湘江向規劃區腹地楔入、延伸的生態格局。

    5規劃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5.1城鄉統籌發展

    大河西先導區是我國產業轉型、新型城市化的試驗區。因此,要注重實現中心城區與鄉村的有序對接,依托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功能,促進產業由外生型向內生型轉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用地布局上構建中心城區-產業組團-集中鄉鎮-新農村居民點四級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上重點放在水、電、路、環境等公共設施和居住配套設施上,由中心城區逐級向新農村居民點輻射;產業布局上構建一、二、三次產業聯動的循環經濟體系,促使高效農業生產區與各級產業組團之間的相互溶合和協調。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為城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和農副產品。

    5.2 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

    河西先導區境內山脈縱橫,河流交錯,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崗地、丘陵、河流、溪流、水庫兼有,主要山峰海撥在260~350m之間。

    規劃保護的生態用地主要有烏山森林公園、岳麓山系(包括岳麓山風景名勝區,象鼻窩森林公園,梅溪湖景區)、五豐山森林公園、泉水沖森林公園、谷山森林公園、嵇珈山森林公園、洋湖垸生態濕地等大面積綠地,加強湘江、靳江河、八曲河、龍王港等水系的環境治理。另外,先導區邊緣的成片基本農田約100km2,在規劃中應結合高效農業產業布局予以保留。

    5.3 快速交通優化

    快速交通優化中考慮依山就勢拉通長株潭三市西環線(長沙四環線),促進區域間聯系;加強過江交通通道,除優化湘江上已有橋梁的交通外,建議拉通勞動西路和營盤西路的過江通道,加強湘江兩岸的聯系;規劃潭望鐵路,作為長株潭市際通勤鐵路;長石鐵路升級擴容,加強長沙通往湘西北地區的鐵路運輸,并對接我國中西部主要鐵路干線。

    5.4 與長沙市總體空間布局協調

    長沙市東、西兩岸的面積與人口均基本相當,但目前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均明顯失衡,東強西弱,河西已經成為了長沙的一條“短腿”。長沙要崛起,河西必須崛起。近年來,瀏陽市、寧鄉縣積極向都市區靠攏,瀏陽市醫藥工業園、寧鄉全民工業園的建設沿長常、長瀏高速公路分布,東西軸線發展越來越明顯。河西先導區的建設,在長沙市和寧鄉縣城之間崛起一座新城,促進金洲產業帶的快速建設,引領長沙向西縱深腹地發展,將寧鄉縣城納入長沙市市區版圖。長沙市未來的城市空間結構將形成“東西兩翼”平衡發展的新格局。

    6結語

    河西先導區的發展既關系到本區的經濟發展,也關系到長沙市“兩型社會”建設的成敗,更是長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經濟崛起的關鍵。合理制定河西先導區的空間布局規劃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前提保障,這一工作值得人們繼續研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沈文天.張榮昌.產業集群理論與寧波國際港口產業群建設[J].區域經濟.2005.1.

    [3] 羅震東.秩序.城市治理與大都市規劃理論的發展[J].城市規劃.2007.(12).

    [4] 俞孔堅.李建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