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應用題范文
時間:2023-04-11 19:1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年級數學應用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應用題教學,七年級,數學教學
應用題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思維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階段學生常用算術法解應用題,而進入七年級,有些學生解應用題還停留在算術解上,但算術解已經不能適應應用題的發展。初中階段應用題的題型更加豐富,更加復雜,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解應用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進一步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一、注重審題教學,提高思維的準確性。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基礎。在教學中要認真引導學生審好題,弄清題意,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審題先要讀好題,注意抓住題中的關鍵語句所涉及的數量關系,做到邊讀題邊思考,把日常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把隱蔽的條件轉化為明顯的條件。并注意要擺脫一些無關語句或數量的干擾,注意“一字之差,一字之異,一號之別”的影響。其次,審題要正確判斷是直接設題還是間接設題。不同的應用題設題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有些應用題用間接設題較為簡單、直觀;并有幾類題(如求圖形面積、幾位數等)必須用間接設題才能求解。
四、提高綜合應用,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應用綜合題是中考常考的一種題型,它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可與計算、不等式(組)、函數等綜合運用。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避免走入只用設題列方程(組)這種常規解題的誤區,培養學生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是拓寬學生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篇2
蘇聯對數學教學進行重大改革(以下簡稱“大改”)是從1969年開始的。在這以前,小學是四年制,設算術課,主要內容有整數四則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常用的計量單位,簡單的幾何形體知識(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中學第一年(稱五年級)和第二年(稱六年級)的第一學期繼續設算術課,系統地學習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比例以及幾何初步知識(包括三角形和圓的面積等)。六年級第一學期算術課每周4課時,另外2課時開始學習代數。因此可以說,中小學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學年的時間教完算術全部內容。這在當時各國的算術教學中,是進度最快的,教學質量最高的。但是在蘇聯的中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學生負擔重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選擇與安排問題。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級的教學內容順次向下一個年級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內整十數四則運算從一年級移到二年級,把1000以內整百數四則運算從二年級移到三年級,把三位數乘除法從三年級移到四年級,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主要是內容和要求偏難、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復。此外教學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得比較死,教學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就開始研究小學教學改革問題,著重解決教學與學生的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理論問題。與此有聯系的是建立小學各科教學的新體系。1957年開始實驗,到1961年,學生用4年的時間除學完原來小學四年級規定的算術內容外,還學了五年級的一些內容。以后繼續進行改革實驗,結果以3年的時間學完原來小學四年的算術內容,還多學了一些代數初步知識,從而初步建立起小學三年的數學教學新體系。后來他在實驗總結中談到他的新教學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1.把教學建立在高難度的水平上(當然要嚴格掌握難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學習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3.提高理論知識的比重。這些教學思想的改變,對當時傳統的教學思想是個很大的沖擊,對后來算術教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級數學教材的改革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有較快的發展,1957年衛星上天是一個重要的標志。隨之而來對數學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來公布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所指出的,“要求學生在數學的發展和知識、技能、技巧方面,必須為他們學習在現代生產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為他們學習較高水平的課程(物理、制圖、化學等)以及進一步在高等學校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當然,1958年以后,美歐各國的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對于蘇聯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響。
1964年末開始了起草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學(改三年制)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大綱中吸收了贊可夫以及其他專家的實驗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學(四至十年級)數學教學大綱(草案)。1969年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級開始使用新教材。后來對大綱曾做了一些修訂,相應地各年級數學課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這一時期一至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
一至三年級:在算術方面,除教學多位數四則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常用的計量單位外,還增加了一些作為口算加、減、乘、除法的基礎的運算性質,如和加上一個數,一個數減去和,和乘以、除以一個數等。新增加一些代數初步知識,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數,求代數式的值,簡易方程,列方程解應用題等。在幾何初步知識方面,同原來的大綱相比,增加了圓的認識,圖形的分解與組合,但刪去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移到中學)。
四、五年級:除了把原來的中學算術內容學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數知識方面,增加正負數,一元一次方程;在幾何知識方面,增加的比較多,如合同圖形,角的二等分線,補角,三角形內角和,三角形的分類,對稱,平移,簡單的尺規作圖等。此外,還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識,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類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單純地學習算術,而編入一些代數,幾何的一部分知識,并適當增加現代、近代的數學知識,形成一個綜合的數學課程。這同原來的算術課程相比,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另外同歐美各國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后的五六年級相比,數學水平仍是比較高的。
(二)這一時期一至五年級數學內容的編排體系在編排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減少整數的循環。例如在小學取消了20以內的四則運算這一圈,刪去20以內的乘除法,而把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并入100以內的加減法;把原來小學四年級的整數四則運算的系統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級(中學第一年)。
2.加強知識間的聯系,算術、代數和幾何齊頭并進,相互配合。在小學,以算術知識為主,適當出現一些代數、幾何初步知識。講10以內加減法時,就出現最簡單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還出現列方程解一步應用題,二、三年級逐步增加難度。一年級還出現直線、線段、多邊形、直角。二年級出現折線、圓、圖形的分解與組合等。三年級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四、五年級則以算術和代數知識為主,配合幾何知識,把算術和代數打通,按照數概念的發展統一編排,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四年級首先講自然數和自然數四則運算,結合除法出現分數概念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同時配合出現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長方體體積。然后講小數概念和小數四則運算,配合出現米制計量單位、百分數、比例尺、統計圖、角的度量、三角形內角和及面積、尺規作圖等。五年級先講正負數,把數的范圍擴大到全部整數。配合出現集合的運算、合并同類項、解方程、對稱、平移、幾何作圖等。然后講有理數,以正分數運算為主,適當出現一些負分數四則運算,還配合出現比例、圓的周長和面積,以及一些幾何作圖。在具體安排每一部分內容時也注意知識間的聯系。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改變傳統的加減分編的方式,使有關的加減法互相穿插和對應。對簡單應用題,則把有聯系的加以分組,適當集中教學。
3.按照理論知識指導數學概念和計算的原則來安排教學順序。有些概念如角、鄰補角、合同圖形等用集合觀點來定義,把這些知識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識之后。講口算加減法是以“和加一個數”、“一個數減去和”等運算性質作為算理的依據,就先通過直觀講有關的運算性質,然后再講口算方法。
4.統一了編寫體例。60年代,小學算術課本基本上采用習題匯編的形式,對新知識舉例講解比較少;而中學算術專有課本系統地講解新知識,另外有一本習題匯編供做練習用。這次統一采取了以習題匯編為主、適當講解新知識為輔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級講解的部分比小學的稍多一些。
這套大綱和課本經過幾年的使用,出現了不少批評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新增加的內容,學生難接受。例如,一年級要求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二年級出現含有兩步運算的方程,如72-(54-x)=52,學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級教學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觀點定義一些概念等。有些專家認為,“不應該把集合理論作為闡述中學數學的基礎。”第二,教學內容過多,學生負擔過重。第三,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開始對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和課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級完了只要求學好1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并能解答簡單應用題,不要求必須學會解答兩步應用題,同時把列方程解應用題移到二年級;二年級刪去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三年級刪去和差積商的變化,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四五年級數學涉及中學數學全部課程內容,由不同單位擬訂了幾個大綱的修改方案,因為爭論比較大,沒有確定下來。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級數學教材的改革
進入80年代,蘇聯對一至五年級數學教學大綱和課本進行了較大的修改。
1981年,蘇聯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數學教學綱目。一至三年級,強調數學課程的任務是“學習自然數的算術運算及其對最簡單的量的應用,直觀地介紹幾種幾何圖形及其性質。”這就是說,代數初步知識不再作為小學的一項主要教學任務。只在教求每種運算的未知項時出現方程的形式。同時對除數是二、三位數的筆算除法適當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級數學課程的任務,強調“對小學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和發展,為學生學習系統的代數和幾何課程做準備,學習代數和幾何的極其初步的知識。”這就是說,降低了代數、幾何的要求。具體調整的內容有:刪去了有關集合的知識,等式的性質,幾何的變換,較難的尺規作圖(如把線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線,根據所給的條件作三角形)等;簡化了對稱、解方程(改按已知數和得數間的關系來解),增加了最大公約數、球的認識,以及已知兩點的坐標求它們的距離。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不再以集合論的觀點處理中小學數學,較多地注意發展和鞏固計算技巧。具體內容與1981的教學綱目基本相同。
1984年,蘇共中央制定了《蘇聯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決定把小學學制延長一年,提早到6歲入學。1985年2月蘇聯公布了普通學校(小學4年,中學7年)的標準教學計劃。稍后,又頒布了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其中四年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是在原三年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制定的,教學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為了適應四年制小學提早入學的特點,把教學進度放慢,大體上把三年制小學前兩年的內容安排在三年內學完,一年級改為每周4課時。二、三年級改為每周5課時。四年級的內容和教學要求與三年制小學三年級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課時。此外,大綱中還有以下幾點修改:1.在10以內數的認識前面加強了準備課,主要增加比較物體大小、長短、形狀,認識空間方位,初步認識時間,物體群的比較等;2.把11—20各數的認識和計算單劃為一個階段,加強了進位加法表和相應的減法的教學;3.100以內兩位數加減法,教口算的同時增教筆算;4.進一步簡化方程,小學只出現最簡單的,如x-356=478,6×x=426之類,用方程解應用題也只限一步的;5.適當加強了簡便算法;6.有些內容推遲出現,如大于號、小于號改在二年級教20以內加減法時出現,線段和用字母表示點、線段、角移到四年級。經過這樣修改,切實降低了難度,減輕了學習負擔。但是目前仍是少數小學試行,大多數小學仍實行三年制,七歲入學。在制定四年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同時,對三年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也做了相應的修改(第一部分準備課沒有變動)。新學制五、六年級數學教學大綱則在原來四、五年級數學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主要有:1.刪去對稱、合同圖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計算器的初步知識。
1986年起,按照新大綱編寫新課本陸續出版了一部分。這些課本除了在內容上符合新大綱要求外,初步看到還有以下幾個特點:1.內容的編排更加系統,前后聯系更加緊密。比過去的課本重點更為突出。例如,過去幾何安排較亂,同算術知識聯系較差,現適當集中,同算術知識聯系有些改進。2.增加了例題,加強了新知識的講授。四年制小學課本還部分地改變了習題匯編的形式,教學新知識與學生的練習適當分開,題量也適當減少。3.注意適應學生的差異。如另編有練習冊或在原課本中編有難易不同程度的練習題,供選擇。
總的來看,80年代蘇聯一至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和要求,發生以下幾個較大的轉變:1.從算術、代數、幾何基本上并重轉為以掌握系統的算術知識為主,學習一些代數、幾何初步知識,為系統地學習代數、幾何做準備;2.從重視理論知識忽視技能、技巧轉為理論知識與技能、技巧并重;3.從強調用集合論的觀點、變換的思想等處理教學內容轉為刪去這方面的內容。但是這些轉變并不意味著恢復到六十年代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以前的情況。由于加強了算術和代數、幾何之間的聯系,采取了理論知識與技能、技巧并重,擴展知識面的同時注意了降低難度、減輕負擔,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當前蘇聯的實際,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前進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來一至五年級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蘇聯一至五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
蘇聯一至五年級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數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相應地開始進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講解法,盡管在講解時注意運用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但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時運用問答式的談話法,但是往往是知識的再現,而缺少啟發思考。大量地運用著練習法,目的也主要是鞏固和熟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進。強調談話法要注意啟發性,在某些情況下還采用實驗法或獨立作業法。但是這種獨立作業只是帶有自學的性質,并作為教師講解的準備。例如,課本中給出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豎式,讓學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簡便方法,然后由教師講解并加以概括。少數有經驗的教師開始注意讓學生獨立研究一些例子,獨立作出結論。
篇3
關鍵詞: 小學中高年級 數學思維 培養策略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及其他課程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需要教師及時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將其作為教學重點進行教學。為此,筆者主要對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進行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發散性學習思維
當前,學習興趣已經成為學生學習行為的最好驅動力。通過合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小學中高年級段的學生比較喜歡游戲,教師需要投其所好運用課堂游戲的形式,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只有這樣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教學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這一課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我今天要考考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小明一直想要一個滑板、一雙耐克牌運動鞋及一把玩具沖鋒手槍。媽媽到商場里咨詢了一下,這三樣東西的價錢如下:滑板155元,一雙耐克牌運動鞋365元,一把玩具沖鋒手槍45元。你能幫小明媽媽算一算,要想買到小明的所愛得要多少錢?”通過學習游戲,學生可以比較容易地發現加法運算的數學學習問題,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題圖的作用,把運算定律遷移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就是為了在生活中用數學。通過學習游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發散性思維。
二、數學理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中高年級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進行理性思考,完整地分析解題思路。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教學內容的編排都涉及“學生理性數學學習思維的培養”等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紅在商店買3本書,共計消費18元,小明在同一家商店再買了同樣的5本書,則需要花費多少錢?”教師此時需要引導班級中學生站在全局性解決問題的角度發現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合理地繪制表格(詳情見下表)。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小組學習討論,進而全面得出:小紅18元買到3本書,可以求得1本書的價格;小明需要買5本書,需要求出一本書的單價;小紅與小明買的書相同,經過已有條件的梳理,自主學習討論,學生得出小明需要花費的金錢數額。
從這一實例可以看出,在一般比較常見的應用題解答過程中,條理性的數學思考能力需要借助一些表格類數學解題技巧進行整理,同時這也是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
三、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實例作為學習素材
當前階段,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教師若是一直停留在對數學教材內容的教學,是十分錯誤的。教師需要充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1]。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課時,教師需要組織班級中學生進行舉辦一次虛擬的“賣場交易活動”,將班級中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賣家組和消費者。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全面展示商品的具體價格,學生自主進行商品的選購、商品價格結算。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意識,學生也可以在學習活動中清楚地認識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生發現數學學習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四、有效進行數學語言專項訓練,全面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在進行解答數學學習問題時,最先需要進行解讀的就是學習題目,否則就無法精準地發現解題的具體素材,為此,數學學習問題中的語言作為數學思維的外部顯像,教師需要側重對其進行訓練[2]。例如,學生在進行解答假設句式這一問題時,教師需要采用此種方法進行合理的教學訓練。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這一課時,23×30=36×20=?,首先我們需要按步驟進行計算,首先從個位、十位依次乘以0;其次個位十位再依次乘以3;最后得出的結果是690。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階段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教師需要深入進行設計,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當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教學,以此全面推進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篇4
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探索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1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個別學生思維活躍,聰明好學,學習興趣較濃,但個別學生由于基礎知識的問題,接受能力較差,理解新知識和計算較慢,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比較懶散,對待學習熱情不高。從紀律及其它方面看,學生都不錯,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現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識,不求理解等等。教師必須加以正確、有力的指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課都上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材情況分析:
教材總共分為七單元。一是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是認識圖形。三是小數乘法。四是觀察物體。五是小數除法。六是游戲公平。七是認識方程。其中第一單元,第三單元,第五單元屬于數與代數;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屬于空間與圖形。第六單元屬于統計與概率。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本單元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元、角、分與小數"的基礎上,擴展對小數的認識,把小數和分數初步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小數的意義。結合具體情境,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第三單元"小數乘法"。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經歷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運用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第五單元"小數除法"。
本單元包括小數除法、積商的近似值,循環小數,小數四則運算等內容。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將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了解循環小數;會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認識圖形。
通過分類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過對三角形分類,了解各類三角形的特點;通過操作,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會運用學過的圖形設計一些簡單的圖案。
2、觀察物體。
通過實際觀察,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相應照片和先后順序;能辨認從觀察點高低、遠近拍攝到的相應照片和先后順序。
(三)統計與概率
游戲公平。通過游戲,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公平的簡單游戲規則。
三、教材特點
1.提供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學習素材,使學生能借助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
2.創設探索數學規律的情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探索數學規律的意識。
3.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是每個學生都能在設計方案中獲得成功。
4.重視在多種活動中培養空間觀念,發展空間觀念。
5.設計富有特色的綜合應用活動。
使學生自覺地將各方面的經驗、知識、策略進行綜合應用。
6.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周圍的事物,培養對數學美的理解,展示數學發展的歷史,滲透數學的文化價值。
四、教學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學生原來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
2.多利用課余時間,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充分發揮班干的帶頭作用,以優扶差。
3.密切與其家長聯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們的學習。
4.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
5.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計劃教案,優化課堂結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加強實際操作,只管教學,發揮學生的空間觀念,多加強實際操作,直觀教學,發揮學生的空間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斷、推理、遷移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系,探索規律,總結規律,使他們自發性創造性地學習。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2一、學生學情簡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特別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存在問題。還有個別學生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勤奮,成績不理想。
二、教材簡析。
這冊教材包括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內容。
1、混合運算和應用題:這單元進一步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學習使用小括號,繼續學習解答兩步應用題,解答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它的特點是未知量隨著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
同時連乘和連除應用題集中在一起教學,加強彼此的聯系,有助于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并能進行相互檢驗。在這一單元增加簡單的統計內容,這也是小學數學教材改革的趨勢,學生及早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及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是在前面所學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數的認數范圍擴展到千億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然后對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加以概括總結,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打下較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以及四則運算的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以及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未知數X。
教學關鍵: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等知識,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3、量的計量: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各種計量單位的基礎上,對各種常用的計量單位的系統整理和總結。
這部分教材先講計量的產生,接下來講常用的計量單位,最后才是名數的改寫。總之,本單元新知識不多,教學時應以復習、整理為主。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常用的長度、面積、重量、和時間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認識面積單位和進率及名數的改寫。
教學關鍵:重視計量單位的直觀表示,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明確的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在學習分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它包括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小數大小的比較,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等六部分內容。
教學重點:小數的意義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小數和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教學關鍵:正確理解小數的意義及小數和復名數的改寫。
5、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小數加減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再教學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由于小數加減法有密切聯系,計算法則基本相同,突出小數點的處理問題,便于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計算方法。這單元同整數計算一樣,注意教給學生多種計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小數加減法的簡單算法。
教學關鍵:在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時,著重說明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才能相加減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教材先講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隨后出現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以及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結論。接著學平行四邊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與正方形、長方形的關系,最后學習梯形特征,以及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直線、線段、射線以及平行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區別直線、線段和射線,垂線與平行線概念。
教學關鍵: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唯物辨證觀點的教育。
四、本學期教學措施
1、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學困生的成績。
4、多創設學習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5、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6、對學困生要付出更多的關心和愛心,作業適當降低要求。
7、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3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4)班、(5)班,從上一學期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四則運算,觀察物體(二),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圖形的運動(二),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總復習。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使學生: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圖形的運動,會畫出對稱和平移后的物體,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周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系,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五、教學進度:
教師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4一、學情分析
班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與不足,綜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許多學習上的不良習慣,班級部分家長的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爭取學好本學期的任務。
二、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內容為:四則運算、觀察物體、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圖形的運動、統計、數學廣角等。
三、教學措施
1、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繼續加強學習常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聽課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規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2、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控制訓練量,把握訓練密度,以達到的訓練效果。
重視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講求精講多練,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所存在的問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針對本班學生計算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要求每位學生每天要完成一頁口算題的練習,針對筆算能力較差的學生,每天將完成3題筆算練習,并且要家長批改,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每周將進行一次筆算小測。
3、加強解決問題的教學。
本冊教材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問題都是由已學過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增加一個條件或改變問題而成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找等量關系的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中多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5、多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開他們心中的結,讓他們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賞識每個層次的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并及時鼓勵他們,多表揚和肯定、批評、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6、抓好培優補差工作。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5一、教材分析
(一)“數與代數”領域
1、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在三年級下冊學習“元、角、分和小數”的基礎上,擴展對小數的認識,把小數和分數初步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小數的意義。結合具體情景,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加減混合運算,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第三單元“小數乘法”。
結合具體情景,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經歷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運用小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第五單元“小數除法”。
本單元包括小數除法,積商近似值,循環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等內容。結合具體情景,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了解循環小數,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第七單元“認識方程”。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數;通過直觀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過游戲活動,初步了解等式性質,并能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
1、第二單元“認識圖形”。
通過分類活動,梳理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通過對三角形分類,了解各類三角形的特點;通過操作,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了解梯形的特征;會運用學過的圖形設計一些簡單的圖案。
2、第四單元“觀察物體”。
能辨認從高低、遠近不同觀察點拍攝到的圖片及其先后順序;通過實際觀察,使學生體會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位置拍攝的圖片及其先后順序。
(三)“統計與概率”領域
第六單元“游戲公平”。通過游戲,使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公平、簡單的游戲規則。
(四)“綜合應用”領域
本冊教材在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配有題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應用問題和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數圖形中的學問”“激情奧運”,“圖形中的規律”三個專題活動,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整理與復習
包括整理與復習(一)、整理與復習(二)、總復習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從中年級邁向高年級,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較以前上升了一個層次,已經會用歸納概括的方法認識事物及解決問題,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數學知識,為學好本冊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習方法,師生之間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學生學習常規好,喜歡學習數學,對所學知識掌握較好,并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維發展也就不一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學措施。
1、多創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情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系起來進行教與學。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4、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5、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篇5
(思想教育、“雙基”教學、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方法指導、習慣形成及培優、促中、轉差的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從而使學生: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畫直線的平行與相交。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情況分析
1、知識掌握情況。
從上學期的期末質量檢測來看,學生對雙基知識掌握得還不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噸千米的認識掌握得不太好。
在計算方面,學生的差別比較大,多數學生對于口算,能做到脫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學生對于乘除知識掌握不好,直接影響了口算的速度和計算的正確性,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來的差距非常之大。對于一些計算式題,部分學生的計算速度極待提高,各種計算的良好習慣有待養成。應用題掌握得還不夠,只有部分學生能認真分析題意,正確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據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去分析題意,對各種應用題的結構掌握的還不夠。同時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有待于提高。這對本學期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少數優等生的知識和經驗、獲取知識的能力、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而學困生連乘除法的計算都有困難。
2、學習習慣、興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從學習習慣、興趣、方法看,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都較好,對數學課學習興趣較濃厚,能按正確學習方法去學數學。他們能上課遵守課堂常規,專心投入,認真完成作業,對不懂問題能及時大膽提問;學生上進心強,班級學生之間競爭意識濃;接受新知識的主動性較好,好奇心,好強心都很強,具體形象思維活躍。由于年紀較小,學生的個性顯得不穩定,對事物的認識和個人的情感不能客觀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強,對人對事熱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敗面前易灰心。同時也有個別學生上課注意力分散,思想開小差,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對實施課堂教學有一定難度。
從心理特征看,多數學生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喜歡表揚夸獎,班上競爭意識濃;學困生上課比較被動,不聞不問,積極性不高,作業完成較難,但也喜歡激勵。
3、優秀生學習特點和后進生成因:
(1)優秀生少,根據平時的質量檢測,真正成績穩定,思維靈活,對應用題能認真而正確地分析的同學只有5、6個。他們對數學學習興趣很濃厚,能較好遵守小學生課堂常規,同學之間能互相幫助,共同探討,互相協作,他們思維活躍,發言大膽,對有爭議的問題能大膽爭論,上進心強,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及時認真,不懂問題能大膽提問,恐怕學習成績會下降。這些學生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較為重視,大部分的家長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師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個別的輔導。
(2) 中等生對應用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績有回落的可能。他們學習認真,作業態度好。
(3) 班中的后進生,大多數是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存有知識斷層,學習的自律性比較差,學習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在他們當中有的是單親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關心,指導,督促不夠;有的是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過于遷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學習習慣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上述原因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進生。也有幾位學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縱觀全班,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別很大,如計算速度、參與討論的能力,解答應用題的思維能力等。課堂中教師雖盡力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由于班中學生數多,個別學生的知識斷層點,無法彌補,優等生的潛能也沒能充分挖掘出來,無法面面俱到,這也是本學期需要解決的教學難點之一。
4、其他因素:
學生多數來自農村,他們熱愛勞動,活潑好動,集體榮譽感強,學生多數家庭貧困,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教育方法不當,家校配合不夠,并對“減負,推素”存有認識偏差。 (1)
與本篇 四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內容有關的:
第一學期初中一年級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 2011年下半年七年級英語教學工作計劃 | 八年級上學期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 | 第一學期語文組教研工作計劃 | 2010—2011學年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計劃 |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 第一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體育學科培優輔差工作計劃 |
查看更多>>
三、教材簡析:(教材知識結構體系、重點、難點、德育滲透點等)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小學階段,本學期結束后,有關正整數的認識和計算的內容將全部教學完。本冊這些知識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學會用較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掌握較大數范圍內的計算技能,進一步發展數感;另一方面通過十進制計數法的學習,對有關數概念的各方面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融會貫通,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奠定基礎;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分數及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做好鋪墊。因此,這部分知識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些都是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垂線、平行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會一些簡單的作圖方法;同時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圖形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復式條形統計圖。教材介紹了縱向和橫向兩種不同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會看懂這兩種統計圖并學習進行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的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應用優化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綜合應用數學的綜合應用──“1億有多大”和“你寄過賀卡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體現出新課程的理念:
1、重視口算和簡便運算。如在一個數乘三位數的乘法、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中,先學習因數及被除數、除數是整百數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數、除數末尾有0時的簡便方法計算。學了乘法運算定律和商不變性質后,用定律和性質進行簡便運算,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種計算方法。
2、加強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運用遷移規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中,讓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基礎,把萬以內數的讀寫法推廣到多位數;也可以加深對對位數的認識。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養。在多位數的加減法中,引導學生在積累大量加減計算和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上,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概括,對加減法進行定義,闡明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加減法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多讓學生觀察、猜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滲透教學思想方法。本冊教學內容是學習整數的最后階段,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得出整數的計數法和讀寫法、四則計算的關系、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商不變性質等,在運用中加深了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5、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實際,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開放性,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計算方法、試商方法上,允許學生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靈活運用,不做硬性規定,應用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帶*號的練習題和思考題,作為學有余力學生的練習補充,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拓寬學生思考的空間,增強學生思考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改進教學工作的措施: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思想、轉差、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
1、改變教學思想。
具有新觀念、新思想、新體驗。改變原有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思想觀念,實施互動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網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師給營造一個寬松、合諧,充滿愛、民主、喜悅的學習氛圍。由學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討,老師作好參謀,當好后勤,作學生的服務員。
2、注重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學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習題,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數學知識的課外延伸,加強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開放性。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正歸一和反歸一等應用題時,結合生活實例,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 2
與本篇 四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內容有關的:
第一學期初中一年級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 2011年下半年七年級英語教學工作計劃 | 八年級上學期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 | 第一學期語文組教研工作計劃 | 2010—2011學年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計劃 |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 第一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體育學科培優輔差工作計劃 |
查看更多>>
3、注意教學的開放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4、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加強基礎訓練,在計算方面,重點是要加強口算訓練,。在應用題方面,要重視一步計算應用題的練習。在練習中必須重視應用題結構的訓練,如根據條件補充問題、根據問題補充條件等,這種題目要經常訓練,它對于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實施分層教學,彈性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業,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即下要保義務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導興趣濃厚,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發展。把共同要求和發展個性結合起來。
(3)、重視學生的課時目標過關和單元素質過關,作業嚴把關,加強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5、 結合多媒體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視、聽、觸、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教學; 改革課堂問答方式,實施參與性教學。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我計劃在教學中以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指導。常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給他們提供廣闊的參與空間,讓他們學得主動積極,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6、 作業設計力求準確、簡潔、規范、方便教學。
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有賴于高質量的練習,我們必須重視課堂作業的設計和學生練習的達成度。課內外作業均要經過精心設計,力求從培養學生能力出發,體現課改精神,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重在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礎練習+個性作業” 形式,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分層設計作業。教師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和形式,實現差異發展。
7、三位一體,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會、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只有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通過訪問學生家庭或開家長會,與學生家長相互溝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同時,要適時適當地向部分學生家長講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學生。
課 時 安 排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的“各學段課程內容參考教學時間一覽表”,實驗教材的編者為四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59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教師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一、萬以上數的認識(11課時)
1億有多大?………………………………………………………1課時
二、計算器(4課時)
三、三位數乘兩位數(9課時)
1.口算乘法…………………………………………………2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7課時左右
四、平行與相交(6課時)
五、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15課時)
1.口算除法…………………………………………………2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 12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六、統計(3課時)
你寄過賀卡嗎?………………………………………………… 1課時
七、回顧整理(4課時)
八、總復習(5課時)
[3]
與本篇 四年級數學第一學期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內容有關的:
篇6
一、尋找問題
作為問題解決教學,好問題是關鍵。通過研究實踐,我們逐步認識到好問題必須具有可探索性、啟發性、開放性、發展性、現實性、簡易性。探索性是指問題“還要求人們具有某種程度的獨立見解、判斷力、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但這種探索性的要求應當是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的。啟發性是指應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所以不應是“偏題”、“怪題”。開放性是指問題具有多種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種可能的解答。發展性,即由此可以引出新的問題。現實性是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系。簡易性即問題的表述應當簡單易懂。
問題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我們認為問題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可以是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安排下面的應用問題:梨有26箱,蘋果有28箱(以圖的形式呈現),小貨車一次能裝50箱,這些梨和蘋果能一次都運走嗎?為什么?再比如給出一周內三種書的售書情況,然后用問題串的形式讓學生預測一個月內三種書的售出情況,不計算看看最受歡迎的書是什么書?估計一下其中一種書每天的售出本數,一個月每種書各售出幾本等等。新教材在問題的呈現形式上可謂生動活潑。問題的內容與呈現形式是我們研究的首要問題。
按前面對問題的界定,我們可以發現課本練習中的很多題目只能算是訓練性的習題。有時,我們必須對一些習題進行改造,使之成為“問題”。五年級數學書上有這樣一類行程問題:小紅和小強從相距800米的兩地同時相對出發,小紅每分行65米,小強每分行70米,4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我們在學校的一次質量調研中把它改造成: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小紅和小強從相距800米的兩地同時出發,小紅每分鐘行65米,小強每分鐘行70米,4分鐘后,小紅和小強兩人相距多少米?(請你從不同的運動方向去考慮問題。)顯然這是一個沒有規定運動方向的開放性問題,需要學生從不同的運動方向去考慮。第一種是相對而行,算式是800-(70+65)×4。第二種是相背而行,算式是800+(70+65)×4,第三種是同向而行,小強在前,800+(70-65)×4,第四種也是同向而行,小紅在前,800-(70-65)×4。這樣的改進比一般性習題更容易引起學生思維的緊張度,更能使學生整體把握行程問題的結構特征。
二、問題解決
弗賴燈塔爾認為:要盡可能讓學生在一定基礎上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把要學的知識“再創造”出來。問題解決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如何綜合地、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非常規性的問題,其核心并非是各種特殊的解題方法或技巧,而是一些一般的思想方法或思維模式,其目標并不是要發現可以機械地用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方法”,而是希望能通過對于解題過程特別是已有的成功實踐的深入研究,總結出一般的對以后的解題活動有啟發、指導作用的方法或模式。
1.理解問題。理解問題就是思考: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所要求的?什么是可以引進的。以適當的表格或圖像對問題中已知的東西進行整理或是引進適當的符號使對象更易于處理。在最近進行的一次校內研討課上,四年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內容是用列舉條件和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課的研究過程中,尤其是聽課后的評議中,老師們都意識到這種解題策略對于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問題解決能力強的學生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用這種列舉法便于發現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從而搭橋鋪路,順利求解。在我們學校的應用題教學中,低年級著重用直觀圖畫幫助學生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用畫應用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如乘法應用題“校園里種了4行桃樹,每行3棵,一共種了多少棵?”指導學生畫出直觀圖 。高年級則逐漸過渡到用線段圖幫助分析,尤其是教學六年級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我們非常注重指導學生畫線段圖,往往是一道應用題讀起來較復雜,線段圖畫到完,解法則呼之欲出。
2.尋求解法。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問題進行識別、歸類,提出猜想,對猜想進行改進或驗證,對問題的識別和歸類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對數學模式的辨認,從所給問題的情境中辨認出模式,是一個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需要一定的策略,我們通常指導學生交替使用順推和逆推的“搜索”策略,兩面夾攻逐步逼近目標,辨認出有關模式。這里的“順推”和“逆推”實際上就是數學中的分析法、綜合法思路,這是兩種基本策略。五年級的應用題教學學生之所以難,就是因為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數量關系把握不好,分析法、綜合法兩種思路的指導與訓練不到位。所以我們要求教師教低年級想中年級,教中年級想高年級,低年級注重原理、概念的教學,如四則運算的意義。中年級則是加強分析法與綜合法兩種解題思路的訓練,注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高年級注重解題策略的指導。如我們結合分數應用題的教學總結出了“畫圖直觀法”、“抓不變量法”、“分數問題整數解決法”、“量率對應法”、“假設同樣多法”等等具體的可操作的策略方法。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解題策略并不是到高年級才要重視,其實在低年級段數學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就應該重視。
3.回顧反思。回顧整個解題過程,反思自己開始時遇到什么困難,是如何突圍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到哪些知識,反思結果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及與其他知識是否有聯系等等。這一反思的環節對整個解決問題起著調節與監控的作用。
三、存在困惑
篇7
[關鍵詞] 課程理念 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
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對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數學教育觀念上的新要求。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征,數學教學的要求有一定的層次性,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1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四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例如,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的教學時,聯系實際,編制幾道應用題:例1:“我班學生數是第一小組學生數的幾倍”?(我班有學生52人,第一小組有學生13人),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活躍起來了,有的已知,有的學生先清點全班學生數。再清點第一小組學生數進行計算:52-13=4,例2:數學書本的寬是長的幾倍?例3:課桌長是寬的幾倍?例4:學校栽植了30棵松樹,6棵柳樹,松樹的棵數是柳樹的幾倍?…--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通過測量、計算可以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學四年級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如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教學時,明確教學目的:使學生能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用分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名數,學會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并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為了達到這一教與學的目的,我在課前要認真的分析教材:因前面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在學生理解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教學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使學生理解了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反之,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這樣,既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為學習假分數、假分數化整數、帶分數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扎實的基礎。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是分數意義的實際應用,這一內容教材主要安排在分數與除法的教學之后,并從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引入,目的是為了同除法緊密地聯系起來,更好地說明算理,同時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于、等于、大于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首先指出:有了分數。就可以解決計算整數除法時得不到整數商的問題,接著安排了例2、例3兩個除法例題來說明這一問題。例2是把一個計量單位(1米)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例3是把許多物體(3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在例2例3教學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例4例5,例4是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例5是在復習題的基礎上類推,使學生看到這兩小題都是以鴨的只數作標準都用除法計算。所不同的是前一題得整數商,后一題得分數商。另外,例5還通過兩種解題思路的對比,來加深對分數與除法關系的理解,以順利地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問題。通過這道題的學習使學生初步知道,甲數是乙數的幾倍,反過來乙數就是甲數的幾分之幾。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滲透新課程教學理念,體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方式,我采用啟發類推,講練結合,輔之以學生自主探索、討論,生生、師生合作交流的教與學的方法。現結合“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教學,來說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新課改教學理念:
1 復習檢查
1.1 用分數來表示下列各式的商,并說出分數與除數的關系以及每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1÷2=____;3÷4=____。
1.2 口答下面的問題。(投影儀顯示)學校栽植了30棵松樹,6棵柳樹,松樹的棵數是柳樹的幾倍?這樣設計教學的目的是復習前面所學的知識,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使學生明白(清楚)地說出題目中誰和誰比,以誰作標準,再列式解答,引入課題。
師:我們以前學的都是較大數和較小數比較,以較小數作標準,計算較大數是較小數的幾倍。如果是較小數和較大數比較,該怎樣表示呢?用什么方法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一問題。[板書課題]
2 新課講授
2.1 教學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
2.1.1 復習:50分米=?米,指名回答并提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使學生明確把分米數改寫成米數要用進率去除,50÷10=5(米),180分=?小時,指名回答180+60=3(小時),說明這兩道題都是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都要用進率去除。
2.1.2 變式教學,用投影儀顯示例4。①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②17分是幾分之幾小時?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這道題也是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仍然要用進率去除。列式:3÷10=____;17+60=____。提出問題:怎樣表示這兩道題的商呢?根據什么?寫出答案。讓學生在讀題審題的基礎上,自主探索答案,然后同桌、4人小組討論,最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交流、達成共識,得出答案。
2.1.3 做一做。讓學生打開課本P103,在書上填寫“做一做”的題目。訂正時著重提問,你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做后同桌、4
人小組合作交流計算結果。這樣設計教學的目的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2.2 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2.2.1 投影儀顯示例5前面的復習題:小新家養雞30只,養鴨1O只,養的雞是鴨的幾倍?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然后同桌、4人小組交流,最后師生交流解答情況。
提問、討論:誰和誰比?以誰作標準?怎樣列式?
板書:30+10=3后繼續提問討論,為什么用除法計算?教師出示圖,說明30里面有3個10,雞的只數是鴨的3倍。
2.2.2 在復習題的基礎上變式出例5:小新家養鵝7只,養鴨10只。養的鵝是鴨的幾分之幾?指名讀題后拿去投影儀上的雞圖,出示7只鵝圖。
提問討論:這道題是誰和誰比?以誰作標準?現在鵝的只數比鴨的只數少,還能說鵝是鴨的幾倍嗎?以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說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根據我們前邊學過的分數意義來想,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呢?為什么?引導學生說出,鵝的只數和鴨的只數比,以鴨的只數作標準,把10只鴨平均分成10份(教師將集合圈里的10只鴨1只1只地擺成一橫線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鵝有7只,就相當于10份中的7份(教師將集合圈內的7只鵝1只1只地移至鴨的上面排成一排,并與鴨一一對應。如下圖所示,在鵝與鴨的中間畫一條橫線,表示鵝的只數是鴨的7/10)
鵝
鴨
教師說明:前面求雞是鴨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現在求鵝是鴨的幾分之幾也用除法計算。該怎樣列式呢?用誰作除數呢?引導學生說出:以鴨作標準,鴨的只數作除數。列式7÷10。
提問討論:7除以10得多少?誰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說一說、然后小組議一議,怎樣表示7÷10的商呢?學生回答后在算式后寫出得數7/10,再寫出答:養鵝的只數是鴨的7/10。
做一做。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同桌合作交流,訂正時著重提問,以誰作標準。學生算出第2題金絲猴的數量是大象的4/8時,可以聯系第一問大象的數量是金絲猴的2倍來說明金絲猴的數量是大象的1/2。
2.3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學習了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用進率去除時,商要用分數表示的情況。我還學習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明確了這樣的題目也用除法計算,商用分數表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和誰比,就以誰作標準。也就是把誰看作單位“l”,計算時就用誰作除數(實際上就是分母)。
2.4 鞏固練習。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練十四第4、5題,然后進行集體訂正。糾正錯誤時還要強調和誰比,以誰作標準就用誰作除數。
2.5 課外作業。練習=十四第6、7題是課外作業。課后思考題是P105練十四第8題僅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有興趣的同學請思考“方框題”。
2.6 教學反思。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注意獲取信息反饋,及時矯正彌補、效果回授,及時調控教學進程,改進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7 板書布局,一板三塊。
2.8 教學體會。這樣設計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比單純地做幾道計算題更具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也更有趣。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的合作交流,以及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培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篇8
20xx年小學六年級數學期末復習計劃書一、復習內容
1. 分數乘除法。
分數乘、除法屬于分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兩者關系密切,教材將這兩部分內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過一組題目,強調分數乘除法的關系,即分數除法是分數乘法的逆運算。同時對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復習。比的相關概念、倒數的概念和計算、比的性質、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系等也是復習的重點,教材通過總復習的第2題和練十七的第3、4、5題進行了復習。
此外,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也是這部分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含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含稍復雜的)等。教材把它們對照編排,便于學生弄清這幾類問題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更好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先明確單位1,再看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來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總復習的第5題和練十七的第7題還安排了需要兩次判斷單位1的練習。
2. 百分數。
百分數內容的復習重點放在百分數的應用,緊接在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后編排,這樣可以使學生看到它們在結構、解題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強知識間的聯系。百分數的概念沒有單獨復習,但它是百分數應用的基礎,因此要注意進行復習。總復習的第6題是求常見的百分率的問題,通過給出計算公式,既復習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與分數及小數的互化,又可復習求烘干率等類似問題。第7題為稍復雜的百分數的應用問題。練十七的第13、14、15題安排的是有關百分數的習題,其中第15題涉及國債、納稅、利率等內容的復習。
3. 空間與圖形。
這部分內容包括位置與圓的復習。
在第一學段中,學生已經會用第幾組、第幾個來表示物體的位置,本學期進一步學習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教材通過總復習的第8題復習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練十七的第1題安排了相應的練習。
本學期圓的認識包括直徑、半徑、、軸對稱圖形等概念以及圓的周長和面積、圓的畫法等內容,教材重點復習了圓的周長、面積計算公式和軸對稱圖形。總復習的第9題通過讓學生復習計算公式的得出過程,加深學生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根據不同條件和問題靈活地運用計算公式。第10題復習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運用概念判斷兩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徑、半徑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等知識在練十七的第11題進行復習。
4. 統計。
本學期統計的內容主要是認識扇形統計圖。教材通過總復習第11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給出的信息解決一些問題,以促使學生分析信息、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復習目標
通過總復習,系統、全面地復習和整理本學期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概念、計算方法以及有關的規律性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概念、空間概念、統計概念,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全面達到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運算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分數乘、除法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不超過三步)式題,能應用運算律和運算性質進行有關分數的簡便計算;能應用分數乘法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能列方程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簡單實際問題,能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不超過兩步)。
2、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求比值、化簡比,能正確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3、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進行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簡單實際問題。
4、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系;會用圓規畫圓。
2.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
5、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能綜合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數感、空間觀念和統計觀念,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反思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6、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自己在本學期的整體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獲取知識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復習重點
分數、百分數的計算(包括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及應用題。圓的概念和周長、面積的計算。
四、復習難點
從學生平時的作業和單元檢測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分數、百分數稍復雜的除法應用題,其次是分數和百分數、圓的概念。
五、復習原則
1、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覺地進行整理和復習,提高復習能力。
2、充分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要適時講解點撥,保證復習效果。
3、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的教育原則,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查漏補缺,集中答疑,提高復習效果。
六、復習方法
1、帶領學生按單元整理復習,鞏固基礎知識。
教師要按單元抓準知識的重難點,進行相關知識的整合與鏈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例如應用題的復習,可由簡單的分數應用題鏈接到稍復雜的復合應用題,將知識整合鏈接起來,進一步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提高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2、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
平時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普遍較低,所以在復習的時候要特別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不只是機械重復的練習,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和策略。讓學生記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題目中的數、符號;想好計算的順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筆算,哪里可以簡便計算;最后動筆算。
3、加強與實際的聯系
適應新課標的精神加強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講練結合精心設計練習,把有營養的知識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數學問題和練習吸引學生去探究
5、分層指導
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對于中差生和優生在復習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復習題分層,指導分層,充分體現問題練習的層次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復習中都自己新的收獲。
6、后20%學生有針對性輔導。
七、注意的問題:
1、考慮到本冊是小學階段最后一次編排位置與方向內容,復習時應注意知識的綜合整理,讓學生對該內容形成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認識。縱向來看,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是一年級下冊按行、列確定位置的一個深化,把第幾行第幾列的具體描述抽象成數對的形式,更為簡潔明了;橫向來看,則與四年級下冊用方向和距離兩個要素來確定位置是互為補充的兩種方法,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來刻畫物體的位置關系。復習時要引導學生在綜合、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從而全面掌握確定物置的方法。 綜合以前學過的平移、方位、路線圖等知識,可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加強對前后知識內在聯系的認識和把握,同時進一步鞏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篇9
[現象一]一位老師在教小學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內容時,在導入階段問學生:“老師了解到同學們都有早起的好習慣,我們起床以后做什么呢?”學生回答:“洗臉和刷牙。”教師沒料到學生一下子說得這么準,激動地表揚道:“棒極了,說得太好了,大家為他鼓掌。”伴隨著熱烈的掌聲,教室里響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獎聲。
[原因分析]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為了保護學生回答問題自尊心和積極性,有的教師提出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于是課堂上出現了一片“表揚”,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就一概以“好”、“真棒”進行籠統的評價。
[對策]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堅持正面引導,這本沒有錯,但是一節課上如果處處都是“你真棒”之類的表揚話語,把表揚的方式變成一種表揚公式,這樣的表揚鼓勵究竟能有多大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尤其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但是,贊賞也應該有個“度”,千萬不可濫用,如果學生只是很一般地發言就說“棒極了”、“真聰明”,這樣的贊賞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超值的嘉獎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惰性。
[現象二]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四年級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出示了例題:同學們去植樹,三年級去3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去4個班,每班38人。兩個年級一共去多少人?老師在啟發引導后,請學生舉手列式解答。先是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了分步解答的方法:40×3=120(人),38×4=152(人),120+152=272(人)。老師再請學生回答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并暗示用綜合算式來列式。有一名學生突然站起來說:“(40+38)×(3+4)”師生全愣在那兒,還是老師鎮定,不以為然地說:“你坐下,還有其它的解法嗎?”其他學生繼續舉手回答問題。
[原因分析]表面上看這種評價讓課堂教學的環節得以順利延續,而且也沒損傷那位回答錯誤的學生的自尊心。但是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這種科學性的錯誤不及時地給學生指出來,學生在這種模棱兩可的教學中學習,形成的表象和概念必然是模糊的,教師的模糊評價甚至不評價讓學生的思維無從適從,伴隨學生生成的思維特征是思維的紊亂性和無序性,學生學得還會牢固和靈活嗎?
[對策]教師所采取的對策是不要輕易“放過”那位出錯的學生,請他把他的思路說一說。學生對算式的乘數部分勉強能說出是表示一共的班級數,教師若反問:“他們班級人數的情況一樣嗎?”學生自然就能明白不能簡單地將兩個年級的班級數相加。在算式的被乘數部分其實能找到更大的“漏洞”,難道每班有78人?這樣把學生的錯誤“放大”,發動大家來發現問題,使全班學生都能認識這樣的思考不合理性。教師的評價要讓學生產生深究問題的興趣,學生在排除錯誤、解決困難后,自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現象三]如一名老師在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學生探究面積公式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用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長相乘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積了。”老師白了他一眼,說:“坐下,還有誰來講?”
[原因分析]教師對學生的這一回答可以說有點氣憤了,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叫“死搬教條”。我們不妨來一個換位思考,用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相乘,這完全是學生在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時的真實想法,是一種客觀合理的推理。以前的教學中沒能出現這樣的猜想,主要是由于我們沒有給學生以“真探究”的平臺,往往提高的平行四邊形是畫了高的,學生在探索前就有了老師的“啟發示范”。學生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所以,教師對課堂上突然有了這樣“另類”的回答,應早有心理準備。
篇10
一、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當語文老師的責任。
例如,在一年級開學初,數學課本中出現的題目要求
如:“圈一圈”、“畫一畫”等等的字學生不認識,必須由老師帶著先讀清題,學生才能動手做題。學生完成的每一項數學作業,教師都要先掃清文字障礙。有前瞻性的老師,會把這冊書中常見字制作卡片,利用最短的時間幫學生識字。學生能獨立閱讀題目,學好數學的興趣油然而生,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時間。
再比如:六年級上冊學習復雜的分數應用題。
例3青少年每分鐘心跳75下,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嬰兒每分鐘心跳多少次?
學生最難理解的題意就是“嬰兒每分鐘心跳比青少年多4/5”,幫學生畫線段圖理解其意就是“嬰兒心臟每分鐘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數占青少年心跳次數的4/5”,轉換角度思考就是嬰兒心跳是青少年的9/5,學生找到了這道題的等量關系。
如何列式?
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嬰兒的心跳是75的(1+4/5)是多少。這個過程是通過擴句理解題意再通過縮句找到等量關系再用數字置換重點詞列式。教學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明白怎樣有條理的分析,怎樣表達,使學生由會想轉變到會說,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二、各學段老師發展學生的語言要有側重點,
1、低年級要求學生能說完整的話,中年級要讓學生能有條理、有層次的表達,高年級要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再提出問題,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生1:小豬搬了4根,小狗搬了3根,小兔搬了2根。
生2:小豬比小狗多。
生3:馬上說:小豬搬得木頭比小狗搬得多。
我表揚了學生3,點明他說得比較完整,誰能像他一樣再說一遍。重復說的這個環節,讓給班上比較內向的民族學生說,只要他們能流利的復述,我和全班學生都給予熱烈的掌聲,這讓不善于開口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漸漸他們也愿意開口回答問題了
三、在操作中發展學生的語言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語言一般都很抽象,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學習和積累的詞匯量不足,阻礙了他的表達。因此,數學老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情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
例如:教四年級角的畫法時,課前我明確要求:注意觀察,老師怎樣畫角的,教師演示完,我讓學生動手在練習本的試畫。
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由感知老師角的畫法,到自己動手對角有所領悟,然后學生總結怎樣畫角。
生1:我先點了點,從這一點開始畫了兩條線。
誰能確切的說說是兩條什么線?
生2:我先點了一點,從這一點出發畫了兩條不同方向的射線。
比較一下,誰說得更準確更形象,更
“觀察――動手――動口”三個環節一體化,不僅讓學生動腦,動手還動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更有助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課堂上講求策略,讓學生都“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