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日風俗范文
時間:2023-03-30 14:3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至節日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但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五年級:真誠璃茉丶
篇3
關鍵詞:韓國;春節;飲食;服飾;研究
中圖分類號:R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7-0239-2
1 韓國春節飲食
在韓國,春節時人們互相贈送的食品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總稱為“歲饌”,春節時喝的酒稱為“歲酒”。歲饌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大米、酒、煙、魚類、肉類、蛋類、柿餅、紫菜等。在韓國,春節的時候為了擺放祭祀的供桌以及招待客人需要準備各種食物。主要有:年糕湯、歲酒、蹄子凍、柿餅汁、釀酒、紫菜等。根據每家的情況準備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但是必須準備的傳統食物是年糕湯。
1.1 年糕湯和年糕
在過去,粳米的產量不高,因為是一種貴重的食物,以粳米為原料的年糕并不是人們的日常食品,而是只有在過大壽或者重大節日的時候才能夠吃到。年糕湯被賦予喜宴的象征,代表最大喜事的意義。只有春節早上,才能吃到平時吃不到年糕湯,年糕湯就成為了一種節日食品。北方的些地區也用餃子湯代替年糕湯。
根據韓國《東國歲時記》①的記載,年糕湯被稱為“餅湯”,是一種“供祀接客”的必須食品。還記載了年糕湯的具體做法,用粳米做成白餅后切成銅錢大小的薄片,放入添加了牛肉或野雞肉的醬湯燉煮后加入辣椒粉。韓國的俗語“雞代替野雞”②,就是從制作年糕湯時用雞肉代替野雞肉中演變出來的。過春節的時候,人們習慣用“吃了幾碗年糕湯”的表達方式來詢問年齡,這也是年糕湯作為歲饌的代表性食物的一種體現。
對于春節食用白色年糕湯的風俗,崔南善③在《朝鮮常識》中解釋道“用白色的食物代表新的一年天地萬物復活新生”。還有春節食用白色年糕是從古代崇拜太陽說由來的說法,春節作為新年的第一天,白色的年糕是新的標志。并且,年糕的形狀和太陽的形狀類似,也是春節食用年糕風俗的一種解釋。
將粳米粉放入籠屜蒸熟后制作成的食物被稱為蒸糕,是一種在春節或其它節日供奉神靈的食物。春節食物除了年糕湯,餃子湯以外還有藥食、蜜餞、果子、綠豆煎餅,蹄子凍、烤肉串、蒸糕、柿餅汁、釀酒、蘿卜泡菜等。
1.2 歲酒
歲酒專指春節時喝的酒,最具代表性的是屠蘇酒。屠蘇酒是添加了肉桂、花椒、白術、桔梗、防風等藥材釀制而成的酒。傳說春節的時候喝了屠蘇酒一年之內都不會生病。據《洌陽歲時記》④記載,這種酒小孩子也可以喝。京都雜志還記載了如果沒有屠蘇酒用其他的酒來代替的情況,需要所有的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而且這時候的酒一定要涼的酒,代表著迎春的意義。
1.3 果子
果子是春節早上祭祀祖先使用的食品,也被稱為油果。將糯米粉用高度數的酒和成比較稠的面糊,攪拌均勻后做成塊狀放到溫暖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的糯米粉塊下油鍋炸至膨脹表面形成硬殼漂起,撈出后表面沾上麥芽糖再撒上芝麻即制作完成。
果子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漢代。當時的人們有在早飯前吃一種叫做“寒具”的食物來增強食欲的風俗習慣,這種“寒具”就是果子的原型。這種風俗習慣在高麗時期廣為流傳并延續至今。根據《洌陽歲時記》⑤記載,果子是祭祀祖先的首選食品。《東國歲時記》⑥也有關于果子的記載,“五色果子是人們祭祀祖先的貢品”,“作為歲饌食品之一的果子是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食品”。
果子大體上可以分為糯米粉做成的油果和米花糖。米花糖根據顏色和樣子可分為白色米花糖、紅色米花糖、梅花米花糖等。許筠⑦的《屠門大嚼》中有這樣的記載,“白色米花糖是全州的特產,也稱為‘薄癇’。”
1.4冬至小豆粥
在韓國,冬至被認為是“新一年的開始”,也被稱為“小春節”,因而也是重要的節日。據《周易》中記載,太陽的開始和結束是以冬至為界,因而在過去將每年的11月作為正月,冬至作為春節來慶祝。
所以除了臘月月底和正月初一,冬至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冬至風俗的核心就是小豆粥。將小豆熬成粥,再加入用糯米做成的團子一起熬。由于團子的大小和鳥蛋的大小類似,也被稱為“鳥蛋”。在冬至當天,小豆粥既作為時令食品來食用也作為貢品來祭祀祖先。還用來驅除妖魔鬼怪灑在家里的各個角落。人們認為小豆粥可以驅除鬼神的原因是由于小豆粥的原料小豆是紅色,而紅色則代表著辟邪的意思。
2 韓國春節服飾文化
歲裝專指春節時穿的服飾,兒童的春節服飾也被稱為七彩段子服或彩色童裝。在過去,歲裝一般都是自己縫制而成,很少外出購買。沒有條件做新的歲裝的人們也會在春節的時候把衣服洗干凈,熨平整。
春節前夕,每家每戶會根據自家的條件來準備歲裝的材料。一般從春節前一周或前十五天左右開始,家里的女性開始縫制歲裝。由于在縫制歲裝的時候比平時的衣服更認真更細心,所以花費的時間也更多。
篇4
關鍵詞:顏氏家訓 南北朝 喪葬風俗
中華民族以注重禮儀而著稱于世,在喪葬風俗方面,數千年來形成了一整套復雜的禮儀規范。荀子曾指出:“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1]從喪親之日開始,人們的動停行止、言談服飾、時日安排等,都被納入禮儀的規范之中。
南北朝時期著名思想家顏之推,生于亂世,播遷南北,歷經四朝。顏氏作為當時的名門望族,為了將自己一生的經驗和心得傳繼后世,教導訓誡后世子孫,從北齊武平三年(572)起至去世,顏之推花費了近二十年時間著成《顏氏家訓》一書。《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國歷代家訓無不強調喪葬之禮的重要性,《顏氏家訓》也對當時的喪葬風俗作了詳細的論述和對比,現撮其要者論述如下:
一、吊喪
吊喪是以客人身份前去慰問和哀悼。吊喪之俗,最早見于《儀禮》、《禮記》等周禮典籍。在《顏氏家訓?風操》篇中:“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北人至、歲之日,重行吊禮。”這是說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不到辦喪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寫信致哀,就等過了節再穿戴整齊親自前往吊唁,以示慰問。而北方人則恰恰相反,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人們特別重視吊唁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南北方人在吊唁的時間上是相異的。
同篇又載:“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于會所而吊,他日修名詣其家。”此言意為江南地區凡遭重喪的人家,如果是與他家認識的人,又同住在一個城邑中,三天之內不去吊喪,喪家就會與他斷絕交往。 其實人死如燈滅,縱然生者對死者千般孝敬,萬般留戀,死者也渾然不知,如若因此而與親朋結怨,實在沒有必要。
二、哭喪
哭喪,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對此《顏氏家訓》中也有論及。首先在哭的方式上,“《禮?間傳》云:‘斬之哭,若往而不反;齊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茫恍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于聲音也。’《孝經》云:‘哭不謾!皆論哭有輕重質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
其次在哭的時間上,“陰陽說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論衡》云:‘辰日不哭,哭則重喪。’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不敢發聲,以辭吊客。道書又曰:‘晦歌朔哭,皆當有罪,天奪其算。’喪家朔望,哀感彌深,寧當惜壽,又不哭也?亦不諭。”這里說到辰日不能哭喪,否則會再死人,同時朔日哭泣也會縮短壽命。顏之推毫不留情地批判這種習俗,喪家在朔日和望日悲痛萬分,難道為了愛惜壽命,就不哭泣了嗎?簡直是莫名其妙。
三、入殮
在《顏氏家訓?終制》中,顏之推的遺囑展現了當時的入殮習俗,包括沐浴、穿衣、棺材、陪葬品等。“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勞復魄,殮以常衣。……棺器率薄,藏內無磚。吾當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并須停省,糧罌明器,故不得營,碑志旒恚彌在言外。載以鱉甲車,襯土而下,平地無墳;若懼拜掃不知兆域,當筑一堵低墻于左右前后,隨為私記耳。”
同時在祭祀時,“靈筵勿設枕幾,朔望祥V,唯下白粥清水干棗,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親友來U酹者,一皆拒之。……其內典功德,隨力所至,勿刳竭生資,使凍餒也。……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即靈床上不要設置枕幾,每逢朔日望日祥V祭奠,只須用白粥、清水、干棗等物作祭品并謝絕親友們來奠祭。至于念佛誦經等佛教功德,顏之推希望子孫們量力而行,不要因此耗盡資財而遭受凍餒之苦。同時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子孫們可以舉行祭祀活動。
四、避煞
人死后若十天,魂魄要返回故宅,并有兇煞相隨。為避損害,喪家要“避煞”、“掩煞”。《顏氏家訓?風操》云:“偏傍之書,死有歸煞。子刊。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喪出之日,門前燃火,戶外列灰,拔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顏之推認為所謂“煞”,出自旁門左道之書,所有這類迷信惡俗做法,都是不近人情的陋習,應當彈劾檢舉。有的亡者死于傳染病,即顏之推所謂的“注連”,古人將傳染病視為惡鬼兇煞,大概也是“避煞”之說的來源之一。
五、禁忌
當時還有一種風俗,即人們每逢家人的忌日,不可以宴飲作樂,以表示對死者有著說不盡的感念思慕之情,俗稱為“忌日”,或稱“忌食”,這是古代普遍流行的禁忌習俗。“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耳。……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此乃禮儀與人倫之常,歷代相沿成俗,今日仍然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特殊的思想文化環境和社會歷史狀況,使得當時的喪葬風俗也極富時代特色,主要表現為:
(一)地域差異性
《顏氏家訓》中對南北朝喪葬風俗記載得最多的是南北風俗之異,顏之推充分認識到各個地方的喪葬風俗存在差異,尤其在吊喪、哭喪等方面,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不到辦喪事的人家去;或等過了節再穿戴整齊親自前往吊唁慰問,而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則特別重視吊唁活動。江南地區在喪事哭泣時,經常雜有哀訴的話語,哭聲偏于柔美;北方人在哭泣時,只知呼叫蒼天,在披戴齊、大功、小功以下喪服的喪事中哭泣時,也只是號而不哭,相對更加豪放。南北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喪葬風俗,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下這些,為后人展現了一幅生動的風俗畫卷。
(二)靈魂不滅觀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年不斷,百姓或死于亂兵,或妻離子散。同時道教和佛教大行于世,靈魂不滅、鬼神顯驗等迷信觀念成為極其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其規模、聲勢和影響大大超過前代,靈魂不滅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人們堅信人有來世,世有鬼神。例如民間普遍流行的“避煞”這一習俗,人們就是因為相信死有鬼神,在特殊的日子回家告別,家人必須回避和舉行特殊的儀式,才能平安度過。如果沒有回避,可能帶來嚴重后果。同時顏之推在其遺囑中囑咐子孫只須用白粥、清水、干棗等物作祭品,祭奠不用牲牢,也體現了當時佛教思想影響甚大。
(三)薄葬風氣盛行
與之前的秦漢時期和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相比,魏晉南北朝的喪葬風俗顯得格外儉薄。在顏之推的遺囑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棺制、陪葬品、祭祀之禮等一切從簡。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長期的戰亂和國家的分裂,社會經濟遭到極其慘重的破壞。缺乏充實的物質基礎,自然也就無法追求前代的厚葬之禮。另一方面也與一些封建統治者的倡導和模范行為有關。作為薄葬風俗的倡導者――曹操,歷來提倡節儉治國。史載他“后宮衣不錦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2]蜀漢名將諸葛亮也以廉儉著稱,他“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館,斂以時服,不須器物。”[3] 這些人生而節儉,死則薄葬,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死,是每個人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漫長的歷史中,喪葬逐漸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同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喪葬風俗。《顏氏家訓》作為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其撮南北風土;俊俗具陳,是考世之資也。”在其質樸的言語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價值,有助于后人進一步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 顏之推.顏氏家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秦元.顏之推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2.
[3]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篇5
1、2019年中秋節放假安排:中秋節假期是9月13日至9月15日,共3天。其中,9月13日中秋節是法定假日,中秋節法定假日只有一天。
2、中秋節節日習俗。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非常陳舊的風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風俗。其祭奠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分設在西北東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中央。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奠月亮。這種習俗不只為宮廷及下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開展,也逐步影響到官方。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清明是我國的一個春天的節氣,而清明的時間是比較久的,在民間當中也有一些傳說故事,那么2022年清明的由來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2清明由來故事介紹,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2年清明的由來故事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2022年清明的節氣意義清明是進行春祭,掃墓祭祀、緬懷祖先,踏青郊游的肅穆節日,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還能讓人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的生機。清明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養生的注意事項是哪些注意“病從口入”
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心情舒暢、動中有靜
同時這個節氣又是高血壓的易發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如太極拳等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
換衣不宜過早
篇7
一句童謠你知道不?“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誰要不吃****蛋!”呵呵,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為了吃一頓餃子,讓多少不更世事的孩童知道了一個節氣:冬至
餃子,不僅是一種傳統美食,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賦予了深深的內涵,它的地位,不是任何一種食物能夠代替的,餃子,始稱餛飩,取“渾囤”之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又稱:嬌耳,源自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也就是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來源,至宋始稱角兒,這是餃子的詞宗,取“歲更交子”之意,因其外形似元寶,取其“招財進寶”之祥兆,漸漸的成了無可替代的節日食品。
餃子,在民俗方面也是屈指可數,在我們濟南就有這樣一個風俗,新娘下轎吃的第一種食物,就是從娘家帶來的餃子,“下轎的餃子,抬頭的面,誰的臉色也不用看!”將來在婆家不受難為的意思,這里面還有一個小小的,就是新娘在吃餃子的時候,旁邊必須有人故意高聲詢問“生呀熟呀?”新娘必須要說:“生”來了,打趣聲一片,其實就取“多子多福”的意思。新出嫁的女兒,新年第一次回娘家,媽媽會在除夕夜下餃子時,留下一些,等女兒初二回娘家時,煮給她吃,寓意家里永遠都有女兒的飯!呵呵,現在有很多人都不計較這事了,傳統要在我們這個啥都不信只信金錢的社會里中斷了!權當它是個故事吧!盡管現在不是物質貧乏的年代了,可是,如果平時誰家來了親戚朋友,主人樂的包餃子迎接,這也是一種莫大的敬意,不是一桌子菜,一鍋白米飯所能表達的!
現在食品多樣化,尤其是青少年,小孩子,不喜歡吃餃子了,更傾向于肯德基呀漢堡包呀等洋快餐,其實,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可以不喜歡吃餃子,但是你要知道它,了解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不你咋好意思站在人家面前說,自己是中國人呢?
篇8
立冬節氣的由來和風俗:“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節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規矩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冬節氣來歷以及習俗介紹大全,歡迎閱讀!
立冬節氣的來歷“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節氣的習俗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后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撫恤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養生注意事項飲食養生
飲食應以滋陰潛陽,增加熱能為主,提高人體抵抗力。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食物,防冷御寒,增強身體免疫力。如:牛羊肉、雞蛋、魚類、核桃、牛奶等,蔬菜水果如梨、蘿卜、大白菜、柑橘等,切忌食用辛辣、油膩和寒濕類的食物。
起居養生
起居應“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的熱量,規避嚴寒,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晚起可養人體陰氣,躲避嚴寒。由于室內外溫差大,易消耗人體陽氣,引發疾病。所以,要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注意防寒保暖,減少冷空氣對身體的刺激。此外,穿衣要適度,不要過少過薄或過多過厚。
運動養生
俗話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運動養生可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進行打球、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但運動要適當,不要過度或大汗淋漓,使人體受寒引發感冒等疾病。
情志養生
立冬調養主要是“藏”,要保持精神安靜,狀態良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首先要控制自身情緒,避免情緒緊張、易怒、抑郁等;其次要多參加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健身操等文體活動。
暖腳養生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腳部一旦受寒,可引起體內毛細血管收縮,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引發疾病。所以,健身先健腳,每晚睡前用熱水(40℃左右)泡腳30分鐘,有助于睡眠,消除疲勞,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用熱水泡腳,以免誘發原有疾病。
養生防疾病
1、心腦血管疾病:立冬后天氣寒冷,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寒冷天氣變化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所以,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外出活動,加強身體鍛煉,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
2、感冒: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受冷空氣刺激,易引發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癥狀。
因此,要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多飲水,增強肌體代謝能力;感冒流行季節,盡量少到人流量多的公共場所。
3、胃病:胃病需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冷刺激,使胃腸發生痙攣導致胃病。
飲食以清淡、少食多餐為主,不吃生冷辛辣等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南方立冬有什么習俗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后,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后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吃紅豆糯米飯
篇9
冬至進補要注意些什么
1、冬季比較寒冷,所以進補的話要選擇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樣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像肉類,魚類,蛋制品都是富含蛋白質,脂肪的食物,而谷物則富含碳水化合物。
2、冬季有的人比較怕冷,有可能是因為人體缺乏某些礦物質,所以冬季進補的時候要注意補充礦物質,而食物中大部分都含有礦物質,注意均衡飲食,不挑食,就會保證人體每天所需要的礦物質攝入量。
3、冬季比較干燥,所以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2,所以要注意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在知道了進補的注意事項之后,那我們來具體談談冬至進補要吃些什么呢?
1、說到進補,首先要說的就是肉類了,肉類能夠提供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像羊肉,牛肉,雞肉都是適宜冬季進補的肉類食品。
羊肉:冬季吃羊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并且給人體增加熱量,而且羊肉含有暖胃的功效,羊肉屬于溫補的食物。
雞肉:雞肉在中醫看來是溫中補血,益氣補脾,補虛益精的食物,而且一直有說法夏季吃鴨肉,冬季吃雞肉,就是因為冬季進補的時候適宜選擇雞肉。
牛肉:牛肉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脂肪含量相對其他肉類而言少一些,所以對于肥胖或者減肥人士,在冬季進補的時候肉類可以選擇牛肉,并且在中醫看來,牛能夠補中益氣,是寒冬進補的優先選擇。
2、不是只有吃肉才叫做進補,很多蔬菜也是冬季進補必備的食物,例如:蘿卜,白菜。
蘿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說的就是冬季的時候食用蘿卜,并且蘿卜也是冬季的時令蔬菜,蘿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尤其蘿卜和羊肉,牛肉的搭配,是冬季進補的必備菜。
白菜:“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尤其北方冬季的時候白菜比較好儲存,所以食用的更多。
3、說到進補的時候要有大量的蛋白質,那么就不能忘了蛋制品和豆制品,這兩種含有的蛋白質都比較高,冬季進補的時候就可以選擇雞蛋,豆腐之類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并且還含有鈣元素,易于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即使是腸胃不好的老人和小孩也都能食用,算是冬季進補的佳品。
4、除了豆制品和蛋制品之外,海鮮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海鮮中常被人們食用的就是魚類,貝類,像三文魚,北極貝等等。冬季進補的時候食用魚類和貝類,可以滋補身體,并且為人體提供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并且熱量低,特別適合肥胖人士和正在減肥的人。
冬至進補有什么禁忌
1、一忌盲目吃狗
冬季天氣冷,很多人都有吃狗肉的習慣,認為可以御寒,尤其是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吃狗肉是個人選擇。但是切記不宜盲目食用來源不明的狗肉,以免染病。
2、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所以,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3、無病進補
進補也要因人而異,健康人只要正常飲食就好,無需特別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至常見的祝福語
1、 冬至到了,想你是一種快樂,等你是一種幸福,念你是一種習慣,疼你是一種珍惜,吻你是一種溫柔,看你是一種享受,抱你是一種浪漫可愛的小狗狗!
2、 吃口冬至菜,定能發大財;喝上冬至酒,幸福到永久;咬口冬至餃,從此好運交;吃顆小湯圓,家美人團圓;冬至到了,愿你吉星高照福無邊,年年有余樂逍遙。
3、 冬至節氣到,天氣更寒了,保健不可少,貼士來關照,陽光是個寶,曬曬身體好;要想身體健,必須天天練。祝福你,健康快樂,幸福美滿樂逍遙。
4、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今日冬至,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了,愿我的祝福能像冬天里的陽光,為您驅走嚴寒,送去溫暖的希望。祝冬至快樂!
5、 初冬至,天轉涼,問候掛心腸;葉兒黃,寒氣漲,冷時添衣裳;托浮云,喚流水,提醒保健康;短信至,問候來,幸福又吉祥。
6、 一年冬至夜偏長,心中問候常思量;氣溫早已降,防寒保暖放心上;出門記得添衣裳,深深情誼莫要忘;條條短信訴衷腸,愿友生活永安康!
7、 鼠標可以點擊經濟縱橫,卻點擊不到人與人之間的熱忱,傳真可以發出價值連城,卻發不出你我之間的真誠,發條短信,聯絡感情,朋友,祝你冬至快樂。
8、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今日冬至,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愿我的短信及我的祝福能象這冬至的陽光,為您驅走嚴寒,送去溫暖。祝冬至快樂!
9、 冬至節日又來到,短信發送心掛念,問候暖暖潤心田,真誠情意永久傳,愿你好運一起來,快樂高興每一天,幸福相伴到永遠。
10、 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于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偏長。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11、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小雪加大雪,雪中送炭忙。轉眼冬至到,冷氣不可擋。添衣又戴帽,騰騰補藥湯。呵氣迎新年,流感死光光。
12、 縷縷寒風,吹去的都是溫情;片片雪花,凝聚的都是叮嚀;片片落葉,搖曳的都是期望;點點星火,照耀的都是心聲;字字句句,包含的都是安寧。冬至到了,祝你身體健康,幸福一生。
13、 冷極轉暖,寒盡春生。冬至來到,春節在即。提醒朋友:保養好身體,保持好心態,保管好希望,保存好斗志,保鮮好愛情,保障好收入,保有好幸福!
14、 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餃子不能少。又是一年冬至到,節日祝福把門叫。又是一年冬至到,短信祝福身邊繞。冬至禮物來報道,我的短信逗你笑。
15、 冬至來到,我的祝福及時報到,一凍憂愁壓力都不擾,二凍勞累傷心速速跑,三融好運連連送懷抱,四化幸福美滿很美妙。祝你天天幸福,年輕永不老!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里不凍耳朵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有人表示水餃又叫餃餌,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里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篇10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有哪些呢?春節 ( 農歷正月初一) 、元宵節 ( 農歷正月十五)、寒食節 ( 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 ( 節氣清明)、端午節 ( 農歷五月初五)、七夕 ( 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 ( 農歷八月十五) 、 重陽節 ( 農歷九月九) 、冬至 ( 節氣冬至) 、臘八節 ( 農歷臘月初八)、除夕 ( 農歷十二月卅日) 等。
了解來歷,意味深長
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具有深刻的含義外,它的背后還蘊含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故事。在寫作中,加入節日的來歷,會讓文章更深刻。
例如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江中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重陽節在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節日。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古人以為是值得慶祝的節日,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九九重陽因為和“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
如果你去了解了這些傳統節日的來歷時,寫起來就特別親切了。
習俗豐富,特色為主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每個地方的特色都不同。
例如:臘月就開始掃塵(將家里的蜘蛛網和灰塵打描干凈)。年前準備好“松糕”(用粘米粉和花生做成的白色糕點),意味著步步高升,還要炸油角和“糖環”。“糖環”是用面粉過篩,拌入砂糖,印模后炸成金黃色,糖環形狀如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擺上盆桔和鮮花,意味著一年大吉大利,花開富貴。
中秋是小孩子喜歡的傳統節日,除了賞月、拜月、吃月餅,東莞還有節前送中秋(外婆到女兒家送月餅、燈籠和各種食物給外孫)和拜中秋(兒孫輩到長輩家送月餅)。在月亮下開“和碌”(蜜柚),意示著家人要和和睦睦。到了端午節,東莞水鄉片各個管理區進行賽龍舟。除了賽龍舟,還有做龍船飯食。龍船飯食有點像揚州炒飯。龍船飯的用料很多,先煲一煲飯,將玉米、紅蘿卜、肉丁、蘑菇炒好,再將飯和些佐料攪拌,色味香俱全。有一位同學寫東莞的春節,向我們介紹了如何做“咸丸”,大家不妨了解東莞的傳統美食。
到了除夕,北京人要吃餃子,我們東莞就食“咸丸”, 食“咸丸”表示合家團圓之意。普通湯圓都是包了豆沙餡、芝麻餡,再放糖煮熟,而東莞的“咸丸”卻是齋丸,而煮丸子的湯就非常豐富了。準備做東莞咸丸啦,奶奶先準備好雞、魷魚、蝦米、冬菇、臘肉碎粒、蠔豉等佐料,光看這鍋咸丸的食材就知道美味。奶奶先是用油鍋炒這些配料,倒上熱水,放上魚膠(魚肉餅),煮出來的湯很鮮甜的。煮好湯底就開始搓湯圓,東莞咸丸用料精細、講究,用糯米粉制作,隨意捏成團,不加餡。這個時候小孩子也可以搓粉團,因為你想大的也可以,小的也可以,這并不影響這鍋咸丸的質量。將搓好的粉團倒入鮮甜美味的湯底,咸丸在鍋進翻騰,湯汁濃厚,嘗一口,味道鮮美,一家人圍著鍋,吃著咸丸,過年嘛,一家人肯定要團團圓圓啦!
搜集詩句,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