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進化范文
時間:2023-03-25 14:2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的進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基因突變使結構發生變化,因此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為生物進化提供最基礎的原材料,同時,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也為生物變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主要內容有:
1、進化的起點:研究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起源。
2、進化的歷程:研究動植物由低級到高級進化。
3、進化的證據:直接和間接證據。
4、進化的因素:變異、遺傳、選擇和隔離。
5、進化的規律:方向、速度、動力和途徑。
6、物種起源:物種結構、形成方式過程。
7、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研究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
篇3
1、有些動物一開始時沒有太多的我保護能力,于是為了生存,它們的體漸漸產生了一些化學作用,于是經過一帶又一帶的遺傳與變異,毒液便慢慢進化而成了。且有毒動物皆有鮮艷的警戒色,這有可能是毒液引起的,也可能是進化未成熟時的保護色。
2、古生物學研究表明,現最早的有毒動物是牙形蟲。牙形蟲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毒動物。形狀類似鰻魚,但身長只有約5cm。它是一種無顎海洋脊
3、椎動物,大約生活在5億年前,在約2億年前滅絕。它用于撕碎食物的牙齒比人類頭發還細,卻是動物界最鋒利的牙齒。由于尺寸太小,無法用肉眼看到其牙齒真。下圖是史前牙形蟲牙齒的電子掃描圖像。將其牙齒化石與其他滅絕和現存的有毒動物物種進行對比,發現它用以釋放毒液的是一種類似溝槽的結構,毒素是一種像河豚毒素一樣的特殊神經毒素。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一、抓住生物進化核心,確定適宜的認知目標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生物自身的自我復制,即生物成功地繁衍后代。繁衍后代的前提是能保護好自己的子代。找到這個核心之后,結合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將認知目標確定為:1.通過觀察,讓幼兒認識到生物的后代是什么;2.生物為了保護自己的后代,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3.讓幼兒體驗生物進化的神奇。
二、選取恰當的素材,找到合適的生物進化教學范例
為了尋找教學范例,我搜索了大量的文獻,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素材。在一次吃完桃子時,我突然想道:如果把桃核弄開會怎樣?于是我將桃核弄開,桃仁便出現在我面前,一嘗是苦澀的。這使我聯想到處于野生狀態的桃樹的情況:桃樹上結了很多的桃子,數量的優勢使一定數量的桃子能長到成熟狀態。由于桃肉的誘惑,動物會來采摘桃子吃。這樣桃子就開始了新的運動狀態,增大了自身繁殖后代的空間范圍;桃核是堅硬的,這減少了動物吃掉或損壞里面桃仁的幾率;即便一些動物把桃核打開了,桃仁是苦澀的,這也會增加桃仁完整保存下來的幾率。桃仁在適宜的地方、合適的氣候條件下,就能重新生根、發芽,長出一棵新的桃樹來。
聯想到這里,我心中豁然一亮,這不正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范例嗎?經過慎重考慮和預實驗,我決定采用桃子做生物進化的教學范例。中班幼兒平時見過、吃過桃子,對桃子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情感基礎。
三、開展教學,逐步引導幼兒體驗生物進化的深層機制
【情境】多媒體播放“野外的桃林”: 一片桃林已有不少桃子成熟。其中一棵上,桃子一個挨著一個,非常誘人。其中一些已經泛紅,一股股桃子香味撲鼻而來。
1.精心觀察桃子的外部特征,讓幼兒理解大量的桃子對桃樹繁殖的意義
觀察前,我先拋出問題:大家數數看,有多少桃子在樹上?幼兒很快完成了任務。我接下來讓孩子們觀察:是不是每個桃子都是完好無損的?有沒有完好無損的桃子?那些被損壞的桃子是什么造成的?幼兒觀察一段時間后,我們就圍繞問題進行師幼對話。
師:有損壞的桃子嗎?
幼:有。
師:是誰損壞了桃子呢?
幼:蟲子,小鳥,小動物……
師:有沒有完好的桃子呢?
有:有。
最后,回到了核心問題上:這么多桃子對桃樹繁殖后代有什么用處呢?為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我運用了反向啟發法:
師:野生狀態下,是不是一定有損壞的桃子呢?
幼:是。
師:是不是所有的桃子都被損壞了呢?
由于有了剛才的觀察經驗,幼兒回答說:不是的,會有桃子未被損壞的。
師:大量的桃子對桃樹繁殖有作用嗎?
幼:有。
啟發到這里,我做了小結:數量眾多的桃子可保證桃樹有完整的后代會長到成熟狀態,以便于繁殖。
2.通過體驗和想象,讓幼兒深入理解生物進化的深層次機制
第一步:體驗讓幼兒獲得感性知識。通過品嘗,讓幼兒知道成熟前桃肉是酸酸的,成熟后則比較甜;用牙齒咬桃核,桃核比較堅硬咬不開;品嘗里面的桃仁,知道桃仁是苦澀的。
第二步:讓幼兒設想自己就是小鳥或小動物,體悟小動物品嘗桃仁后的感受。
師:如果你是小熊,你嘗到酸酸的桃肉后會怎樣?
幼:不想吃下去。
幼:把它扔掉。
師:這對桃仁有沒有保護作用呢?
幼:有,扔掉后桃殼里面的部分就完好了。
師:如果小熊吃到桃仁,會是什么感受?
幼:苦澀的。(幼兒自己品嘗的經驗)
師:那它接下來會怎么做?
幼:不想吃。
幼:扔掉。
師:那對其他桃仁有沒有作用呢?
幼:小熊不愿再吃其他的桃仁。
篇5
關鍵詞:主動適應 被動適應 自然選擇 社會選擇 可持續發展
從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至今,由于對進化論的理解不深,因而出現了2種極端現象:一是生物進化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即忽視社會選擇的巨大作用,僅僅將生物進化歸結為自然選擇作用的結果;二是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過分夸大社會選擇的作用,而低估了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我們必須把大尺度上的生物進化和小尺度上的人類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到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保證人類的各種行為不偏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使人類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筆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探索生物的進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旨在為生物進化大背景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基礎。
1 生物進化與生物的適應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了生命是進化的產物,現代的生物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給神創論以巨大打擊,使生物學擺脫了神學的羈絆…。達爾文認為由于隨機變異的產生和自然選擇的作用,適應的變異被保留了下來,而不適應的變異則被淘汰。因此,自然選擇的過程,就是生存斗爭及適者生存的過程,適應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結果。
進化論及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發現多細胞生物起源于單細胞生物,結構復雜的生命體總是源于結構簡單的生命體。據此,部分學者認為進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發展過程。生物的進化就是生物體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前進發展過程,其中存在著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方向性,這和達爾文對生物進化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解是相背的,這是人類中心說的判定標準在生物進化論中的體現。即使現代的進化觀也并未認為“進化就是革命性的進步”,而把“進化”定義為“進化是生物適應性的改變和生物群體多樣性的變化”,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一致,在進化理論中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是達爾文整個進化理論體系和現代進化觀的奠基石。
適應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結果。生物的進化是生物物種的趨異化過程,是生物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過程。自然選擇是對隨機的多種變異的選擇,大自然為選擇者,而隨機的各種變異成為被選擇的對象,被大自然最終所選擇的那種變異就得以保存下來,而同一物種中的其他變異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變異就是適應大自然的。可見,生物物種產生的各種變異,無論是變異的程度上、方向上,還是變異范圍的大小、數目的多少上,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選擇相對于物種的變異來看,卻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選擇的方向性和物種變異的隨機性,客觀上就決定了生物對自然的適應是一種被動的過程,生物體在結構、功能上對自然的適應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對自然的適應性總是滯后于自然對生物物種的選擇性,也就是說,生物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而不適應才是絕對的、永恒的。這就從根本上澄清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和現代進化論所基于的客觀事實,在進化論中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劃清了進化論和神創論的界限。
2 自然選擇與社會選擇
生存斗爭及適者生存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的過程。除此之外,還有另外1種選擇——社會選擇也與生物的進化密切相關。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文明的開始,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日新月異,市場經濟和資源環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加上當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來越大,表現在一些物種逐漸消失;一些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成為瀕危物種;一些物種地理分布區域大幅度縮小;一些物種生活習性及部分性狀發生改變;不時有新品種出現等現象,表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生物物種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選擇作用,這種選擇稱為社會選擇。社會選擇是人類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表現和手段,是人類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好地適應自然的一種必然。從本質上說,人類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科學實踐活動等都是人類自主選擇的結果,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以及科學實踐活動等人類行為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等各個方面都屬于社會選擇的范疇。
事實證明,現在人類社會選擇的力量的確是越來越強大,無論是對自然的改造力還是對自然的破壞力都超過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但是,人類、人類社會本身以及社會選擇等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都是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發揮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選擇是人類社會對自然選擇作用的一種應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個典型。但社會選擇一經發生后,便有其獨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選擇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進化過程。
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的辯證關系表現在:一方面,當二者一致時,社會選擇對自然選擇起到了促進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選擇的力度、范圍、時效得以加強,而自然選擇使社會選擇的目標得以快速實現,二者互相促進,共同加速生物物種的演化。另一方面,當二者不一致時,有3種情況:①當自然選擇的力量大于社會選擇時,生物物種的演化由自然選擇所控制,社會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選擇成為了社會選擇的阻力。這種現象在人類的動植物新品種的選育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②當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時,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圍內作用,社會選擇的目標停留在研究成果階段,無法有效推廣和應用,而自然選擇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規律對生物進行著選擇。③當自然選擇的力量小于社會選擇時,社會選擇的結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體現,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體系被打破,自然選擇的方向被改變,社會選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控制著生物的演化。
2種選擇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人類社會誕生起,2種選擇過程都直接或間接地貫穿在每一個具體的物種的演化過程當中。但是,社會選擇的對象、原始材料和最終歸宿都統一在自然界當中,社會選擇無論多么強大。都必須以自然選擇為基礎。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選擇對生物和環境的再創造作用,同時利用社會選擇來抑制或從根本上扭轉對人類或自然界(如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選擇,或減緩各種對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毀滅性打擊的自然災害等,降低災害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篇6
一、關于“選擇”的含義
“選擇”這個概念大體上是指去留的意思,即淘汰和保留之意。
達爾文從事生物進化理論的研究工作時,是從研究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人手的。他發現起源于同一野生物種的飼養動物或栽培植物有多個品種,相互之間有顯著的性狀差異,還發現每個品種都具有可以滿足人類一定需要的經濟特性。為什么人工培養的品種會多種多樣,并且有符合人類需要的經濟特性呢?達爾文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有目的地選擇是人類成功創造動植物品種的關鍵,他把通過人類不斷地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做“人工選擇”。由于不同條件、不同地區和人們的不同需要,人工選擇的結果,使得動植物培育品種具有多樣性。
二、關于“生存斗爭”的范圍和形式
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學說的四個要點之一。各種生物都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但是由于生存空間、賴以生存的食物等條件都是有限的。因此,為了獲得生存機會,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不同種生物之間、生物與外界環境之間都存在著斗爭,這要求學生要充分認識生存斗爭的廣泛性和多種形式。生存斗爭的結果導致大量個體死亡,少量生存。
兩只狼在饑餓時為爭奪食物而進行的斗爭,這是顯而易見的生存斗爭,它們屬于種內斗爭。達爾文認為,同種生物的個體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條件很一致,因此競爭就很劇烈,即是說種內斗爭最劇烈。稻苗與稗草為爭奪水分、養料、陽光等而進行著競爭;寄生蟲寄生在宿主體內或體表,從宿主體內獲得營養;草食動物以植物為食,肉食動物又以草食動物為食,它們之間存去著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等等。這些生存斗爭屬于種間斗爭。同種生物的個體間存在的種內互助關系,異種生物間存在的“共生”、“共棲”等種間互助關系也是生物獲得營養和防御敵害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也屬于生存斗爭的范疇。
同時,生物與無機環境(水、光、空氣、溫度、氣候、土壤特性等)之間也存在著斗爭。如嚴寒與干旱會引起大量生物個體的死亡。生活在寒帶地區的動物皮毛發達,具有冬眠或遷徙等特性,以此來與嚴寒作斗爭。生活在沙漠的植物,根系都很發達,吸水力強,莖有儲水功能,葉退化,減少蒸騰,以此來與干旱作斗爭。這些也是生存斗爭的一個方面。
生存斗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表現得劇烈,有的表現得溫和,不一定是以矛盾、斗爭的形式出現,生物間相互依存、互助互利的現象也是生存斗爭的表現形式。
三、關于自然選擇學說四個要點之間的關系
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要點:大量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遺傳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而“生存斗爭”和“適者生存”是達爾文根據前面的事實所作出的兩個科學推論。自然選擇學說的四個要點是相互聯系的,一定不能把它們分割開來孤立地理解。
首先,生物普遍具有的遺傳性和變異性是自然選擇的基礎。遺傳保證了物種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且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進行的。但變異使生物產生新的遺傳性,從而適應新的環境。它為生物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第二,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在生存斗爭中,具有利變異的個體適應環境而得到保存和發展,具不利變異的個體不適應環境而大量死亡。同時,由于生物所生存的環境不同,所選擇的變異類型也不一樣,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來源。第三,生物的過度繁殖使生存斗爭更加劇烈。同時,過度繁殖本身也是一種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般來說,低等生物適應力弱、成活率低,因此繁殖率就高;但高等生物適應力強、成活率高,繁殖率就相應較低。所以說生物進化的內在動力是本身具有的變異性,外部原因是起選擇作用的環境條件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兩者相互作用,促進生物向前進化發展。
四、關于“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則是定向的”
在達爾文之前,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認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來自定向變異,即生物是按照環境的要求來進行變異的,生物的需要決定進化的方向。因此,變異一適應。而自然選擇學說則認為變異不等于適應,有的變異適應環境,有的變異不適應環境,自然選擇就是保留適應環境的,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其結果是保留下來的個體一定是適應環境的。所以,變異+選擇一適應。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則是定向的。適應是特定的自然環境對生物的不定向變異作定向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進化方向。
怎樣理解“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則是定向的”呢?我們
轉貼于
用事實來說明。農業生產上,普遍使用殺蟲劑(如ddt),開始效果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越來越差。原因是害蟲對殺蟲劑產生了抗藥性,而且這種抗藥性是能夠遺傳的。根據用進廢退的觀點:殺蟲劑的使用促使害蟲產生了變異,從而產生了抗藥性。根據自然選擇的觀點:害蟲群體的各個個體間本身就存在著遺傳差異,有的個體抗藥力強,有的個體抗藥力弱,在殺蟲劑的作用下,前者死亡率低,后者死亡率高,經過幾代繁殖后,群體中保留的個體大多數抗藥力強。我們看下面的實驗,就可以判斷上述兩種解釋的正確與否。
篇7
誤區一:先入為主
后進生的確存在許多不良的行為,如經常違紀、撒謊等,但班主任也不能因為這些而先入為主,亂扣帽子。本人初為班主任時,也犯過此類錯誤。有一次,有一位同學不見了10元,自己首先就懷疑張某,由于他經常打游戲機,且有偷錢的“前科”。我當時就把他找到辦公室了解情況,他一口咬定沒有偷。我還是半信半疑,后來他哭了,說老師不信任他。雖然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穩定了他的情緒,但還看得出,他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后來,丟錢的學生找到我,說他的錢放在家里了。我在班上向張某同學道歉,消除了一場誤會。
誤區二:沒有深入研究學生的性格特點
在工作中,我發現后進生有五種不同的類型。1.激烈型。性格暴躁,沖動,易怒,剛烈。2.內向型。個性孤僻,沉默寡言,自尊心強,經不住正面批評。3.敏感型。感情脆弱,患得患失,是非不分,疑神疑鬼,情緒多變。4.遲鈍型。個性溫和,思維遲鈍,不善言辭,做事丟三落四,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5.頑皮型。個性強,好動,自由散漫,不受約束,是非難辨。只有深入了解后進生的性格特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誤區三:批評多,表揚少
人總是想得到他人的肯定、信任、表揚,后進生更是如此。由于后進生經常違紀、學習差,常受到批評,心理自卑,不平衡,期待老師的安慰、表揚,哪怕是一點一滴的肯定,都會使他們滿足。我的一個學生紀律、學習較差,常受到批評,時間久了,把批評不當一回事,且產生了逆反心理。我改變了教育手段,多用表揚來觸動他。語文老師反映他上課看小說,我沒有在全班批評他,而是私下找他,先表揚他好學、勤學。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接著我進一步引導,能博覽群書,作文水平會大大提高的,美中不足的是搞錯了看書的時間,在課外看會更好,我相信他會改掉缺點。幾個星期后,他不但改掉了缺點,而且在校的征文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經常受到科任老師表揚。
當然,還要講究表揚與批評的尺度。肯定后進生的點滴進步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當眾表揚,當眾表揚可能會引起某些同學的冷嘲熱諷,使后進生難堪甚至反感,以后不敢或不愿做好事了,甚至“舊病復發”。恰如其分的批評是必要的,可運用含蓄、幽默的語言,使后進生易接受,達到轉化的目的。
篇8
(湖南省鼎城區鎮德橋鎮中學 415113)
后進與先進是相對而言的。一個班38個學生中,總會有好中差的區分,也總會有那么幾個后進的學生。后進生雖然為數不多,但由于他們長期或反復遭受挫折和失敗,不被關注或關心,不被激勵或啟發,不被發現和教育,轉化工作難度較大。在這方面既有成功的嘗試又有失敗的教訓,既有山重水復的迷惘探索,也有柳暗花明的開朗境界。在此談談自己的實踐與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我每年都會遇到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這些學生就是那些潛力未被開發,學習成績或品行暫時落后的學生,常常被人們稱為“差生”、“后進生”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讓我發現他們當中除少數有智能障礙外,絕大多數都和其他學生一樣,智力正常,具有發展的潛力,只不過和同齡人相比,后進生在人格上存在明顯差異;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現實,人際關系不和諧,缺乏自尊與自信,情緒多變,并且難以自制,意志薄弱,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積極的心態等。調查發現,盡管造成后進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還是由于長期或反復遭受挫折和失敗,不被關注或關心,不被激勵或啟發,不被發現和教育造成的。教育的魅力應該體現在給每一個學生有一方“擁有夢想,實現夢想”的自由天空--讓多元智能凸現,讓多彩個性張揚。作為教育者對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那么如何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呢??
一、關愛--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那些因家庭乃至社會環境條件不良影響而表現異樣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他,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轉化工作中,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高后進生的道德覺悟和上進心,培養后進生的是非觀念,必須堅持正面誘導,以理服人,切忌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情感,可以溫暖一顆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家的生活狀況極糟,父母離異,生活拮據,導致他失去家庭溫暖,在其他同學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發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我多次與他談心,在生活、學習上鼓勵他。我又與瞧不起他的同學談話,告訴他們:陳志超是我們中的一員,只有我們的關心才能真正幫助他。漸漸地,他變成了一個自尊心強的孩子,偶爾也會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來,無非是為了維護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靈,明白了這一點,我對他說:“老師不會因為一名學生的家庭背景,而對他另眼相看,老師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學會做人,學到知識,讓老師來幫你,使你成為一個讓別人喜歡的孩子,好嗎?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努力改變自己,不斷的進步,生活、學習都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
通過這件事,我深刻體會到,如果教師在一個被認為難管的學生面前束手無策,只會用難聽的話打擊他,本身就是一種不稱職,更何況學生們其實不像有的老師認定的那樣,關鍵要看教師有沒有從心底里愛護學生的意識。愛是老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好一名教師,就要熱愛學生,愛得專心致志,愛得無私無畏!老師只有熱愛學生,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可以依賴的人,師生之間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橋梁,學生才肯接受教育,師愛--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寶。?
二、關心--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
“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調查發現多數后進生最初由于課程變難而學習趕不上時,開始還想努力,但最后放棄了,成為課堂的“客人”。為什么呢?因為冷落、否定的評價,失敗的體驗太多了,沒有人看到他們的努力,更沒有人肯定他們的進步,這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尊嚴,一點點的磨滅了他們的進取心。所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從欣賞后進生身上的“亮點”開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在班級工作中,我還有意給后進生安排一些適合他們干的工作,讓一些取得進步的后進生介紹經驗,發揮作用,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他們進步的內在潛力,樹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我總是不失時機的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從而讓他們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他的努力,他的付出,老師都能看見,每付出一份,便會有一份收獲,讓他們重新擁有心理上的滿足,擁有進取的信心,更多地付出和投入,從而有更多的進步。?
三、鼓勵--點亮學生的自信心?
生活中,我們任何人希望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贊美,后進生也有做人的尊嚴,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贊美。所以,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做他們的貼心人,應該創設特殊的情景和氛圍,讓他們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我常會以“我是集體花叢的一朵花”、“我想開得最艷麗”、“夸夸我的好同學”、“他又有進步了”為主題召開班會活動,每學期不少于兩次,我讓孩子講述自己對現在、將來的設想,讓孩子們發現別人的長處,了解自己的長處,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使后進生融入集體,在集體的尊重、激勵、贊揚中擁有自信、增強自信,不斷爭取更大的進步。?
四、示范--是教育學生學習的力量?
人格示范是一種主要的教育力量,師德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如魯迅對藤野先生的高尚師德,一輩子也忘不了,時時激勵著魯迅先生去英勇戰斗,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的精神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教師要將自己的師德水準不斷提高,要升化自己的師德境界,成為一位能示范的榜樣--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尊、自立、自勵、自強,老師首先做到;讓孩子樹立自信,老師對孩子首先充滿自信;讓孩子不怕困難,老師首先克難攻關;讓孩子熱愛生活、積極上進,老師首先樂觀上進,拼搏進取……特別對于后進生,老師的關愛充滿真誠,既能讓后進生尊重、崇敬老師,并表現為對老師的情感依賴,從而樂于接受老師的引導,真正“親其師,信其道。”?
五、寬容--讓學生綻放孩子的天性?
篇9
關鍵詞:五葉地錦;生物學特性;園林綠化;應用
1 科屬、生態學特性
1.1 五葉地錦: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planch葡萄科、爬山虎屬。
1.2 形態特征:落葉藤本植物,幼枝紫紅色,卷須與葉對生,5-12分枝,頂端吸盤大,掌狀復葉,具長柄,小葉5片,質較厚,卵狀長橢圓形或倒長卵形,長4-10cm,先端尖,基部楔形,緣具大齒,表面暗綠色,背面稍具白粉并有毛。聚傘花序集成圓錐狀,漿果近球形,徑約6mm,成熟時藍黑色,稍帶白粉,具1-3粒種子,花期7-8月,果9-10月成熟。
1.3 分布:原產美國東部,我國有栽培。
1.4 生態習性:喜溫暖氣候,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耐蔭、耐貧瘠,對土壤與氣候適應性較強,干燥條件下也能生存。在中性或偏堿性土壤中均可生長,并具有一定的抗鹽堿能力,生長旺盛,抗病性強,病蟲害少。
1.5 繁殖方法:常用扦插繁殖,無論是多年生枝條,還是當年生嫩枝條均易生根。插后20余天即可生根,即有切口愈傷根,也有皮孔根,枝條著地見濕也能生根,截移出即為新株。播種、壓條也可繁殖。
2 五葉地錦在園林中應用的優越性
2.1 繁殖容易:其繁殖方法可用扦插、播種、壓條繁殖。投資低,便于管理,耐干旱,耐貧瘠,管理粗放,不需修剪,壽命長,若管理得當壽命可長達幾十年。
2.2 生長迅速成型快:可忍受高達50℃的路面高溫。年生長量可達2米以上,而且葉片較大,覆蓋面積較大。整株占地面積小,靠吸盤向空中發展,是地被和護坡的好材料。
2.3 病蟲害少:因為植物的抗逆性強,遭受病害和蟲害的侵襲較少,不容易感染病蟲害,而且綿羊、山羊也不食其葉、莖。
2.4 可開發利用在制酒業和北藥開發中:因其果實可釀酒,根可入藥,所以在制酒和醫藥領域有被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
3 五葉地錦在園林中應用
五葉地錦是落葉攀緣植物,生長迅速,生存能力強,覆蓋面積大,病蟲害少,有較強的吸盤,是絕好的垂直綠化材料。
它不僅可用于城市綠化,還可用于鄉鎮綠化或公路護坡綠化。它在春季、夏季形成一片翠綠色屏障,秋季葉色變黃至變紅,是秋季一大景觀,可與香山紅葉媲美,它不僅是綠化美化的好材料,更是彩化、凈化的好材料。
其主要栽植方式:
①立柱式。在枯死木樁或線桿附近栽植幾株地錦,它可依靠自己的卷須式吸盤向上生長,可形成綠色立柱或綠色圓錐,直至秋季它可變成彩柱(彩錐)或紅柱(紅錐),實為一大植物景觀。
②附壁式。以吸盤附著建筑物、假山、擋土墻,迅速向上生長,2-3年可覆蓋80%,4-5年可全部覆蓋,而且在生長的過程中可人為修剪或纏枝,繞枝,使其繞開樓房的窗口生長,遠遠觀去像一面綠色的建筑,不僅美觀,還可降低盛夏炎熱的氣溫,使人在樓內有一種清香怡人的美感。在七臺河市區用五葉地錦進行垂直綠化的比比皆是,如:七煤集團銷售公司的辦公大樓,已栽植十余年,它可隨著季相而變色。人們稱之為:“季節墻”。
③護坡式。在較陡的坡面栽植五葉地錦,它可順著坡形隨形而生長,如七市林業局門前的擋土墻護坡已成為綠色護坡;不乏其例,在吉林省吉林市,其宏大的清水綠帶工程中大量應用五葉地錦,一個長10公里、寬20米、傾斜度為45度的大護坡,全部以五葉地錦覆蓋,它不僅起到綠化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護坡固土的作用;在裸露的山坡栽植地錦可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
④籬垣式。在籬架、矮墻、鐵柵欄、鐵絲網旁栽植,形成綠色籬垣。在2002年我市提出沿街各單位實行拆墻透綠的綠化口號,眨眼間,各大街小巷的紅磚墻、灰石墻,全部拆除,紛紛安裝鐵藝柵欄,栽植五葉地錦。
2-3年后,鐵藝柵欄變成會呼吸的植物綠墻,顯得更加寬敞通透,大大增加了綠量和綠化可視率。
4 五葉地錦的管理
4.1 俗話說:“三分栽植七分管護”。但對五葉地錦來說,可謂是七分栽植三分管護。栽植時應注意:在與其它樹種搭配時,應采取預防措施,栽植距離要遠一些,因它有較強的攀緣能力,生長快,防止對其他樹種的纏繞,它可吸收附體植物的養份,最后造成附體植物死亡。
如,吉林市清水綠帶大護坡中極少量的灌木被五葉地錦纏繞吸干養份而死。
4.2 對于附墻生長的地錦,在其生長過程中,要進行剪枝、纏枝和繞枝,人為地繞開窗口而生長,防止影響室內的透光率。
4.3 在春季地錦萌芽前,應將其干枯枝剪去,促使成活枝更好地生長。
4.4 在較大護坡栽植地錦時,發現雜草(如莧菜、灰菜等)超過匍匐生長的地錦時,應及時清除雜草,防止影響美觀。
篇10
一、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思路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切實依靠優質服務重新打造新時期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變管理為服務,以服務促管理。把單純的計生管理向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轉變,把片面追求政績向切實為群眾服務轉變,把滿足廣大育齡群眾的需求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育齡群眾對提高自身生育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多樣化需求,及時更新服務理念、調整工作思路,盡快建立起以滿足育齡群眾需求為主導的優質服務工作機制。以開展避孕節育“知情選擇”、“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等健康講座和為育齡職工開展避孕及生殖保健服務,來滿足廣大育齡女工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需求。全面開展以查環、查孕、查病為切入點的生殖保健系列服務,積極推廣和應用避孕節育的新技術、新成果,尊重職工享有避孕節育知情選擇權,廣泛普及避孕節育科學知識,努力提高優質服務水平。
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設高素質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干部隊伍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滿足群眾、服務群眾,這就要求不斷提高計生干部依法行政、優質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樹立新時期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良好形象,不斷加強計生干部隊伍素質建設,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學習及業務知識、服務技巧的培訓,真正建立一支懂業務、想服務、會服務的計劃生育干部隊伍。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機制,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措施,作為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目標,切實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工作水平。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