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04-05 15:3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祖國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祖國的發展

篇1

光陰似箭、歲月入梭,一轉眼,我們的母親——中國已經有60歲了!作為一名中國少先隊員,我對祖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忠心的祝福!

60年前的中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家,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個東方大國。60年間它的發展真是一天一個樣。就拿閱兵來說吧!第一次閱兵,有就是1949年10月1日,是親自按動電鈕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本來旗竿計劃長35米,可實際只有22.5米,還是用自來水管做的,現在不僅是35米的,還是不銹鋼做的。以前閱兵用的是戰爭時繳的裝備,所以叫“萬國牌”,大炮沒車子拉,還是用驢子拉。現在全是國產的還有核武器、無人飛機和兩棲坦克呢!最明顯的就是飛機了,當時只有17架飛機,有兩架飛機是來回飛的。現在有108架,排著整齊的隊伍在空中表演,還展示了我國先進的空中加油技術。

家鄉的變化更是不得了。以前我們回老家,天不亮就出發,到達時已經是11點了現在開得快只要7小時。以前家鄉里處處是泥巴,走不好,摔一跤就成了一只泥猴。飯只有玉米糊糊,最好的房子是一座沒上色的兩層小樓。現在呢?路是水泥路,房子全是三層小洋房飯桌上有米飯和葷菜了。外婆家的14英寸的黑白電視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了,家家戶戶都有大彩電了,城里的打工妹也穿上時髦的衣服了。前年有幾戶人家開了一家電腦店,今年有一半農民開始上網了。

這樣的巨變離得開那些為社會做獻的人嗎?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現在要發憤學習,為祖國將來發展更好,而作供獻。

篇2

關鍵詞:中國  民族  風格  鋼琴作品  演繹

一、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文化內涵

(一)思想感情方面

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文化內涵,首先就體現在思想感情方面。以《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為例的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演繹,充分體現了民族思想感情。因為《劉三姐主題幻想曲》是在廣西人們生活的土壤上,結合廣西民族的歷史以及廣西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創作的,不僅體現了廣西人民深刻的音樂內涵,而且充分體現了廣西人民在這首鋼琴曲中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在中國大多數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其民族鋼琴作品的創作一般是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的,同時也寄托了本民族人們的豐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與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在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之外,中國民族鋼琴作品能夠準確地體現本民族音樂作品的音樂內涵與真諦。

(二)音樂素材方面

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文化內涵,其次還體現在音樂素材方面。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在音樂素材的選擇方面,一般會與民歌、民族樂器集合在一塊,體現了各個民族地域的風土民情,與民族音樂、風情以及意蘊息息相關。以《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為代表的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中,其音樂素材的選擇方面,與鋼琴作品的標題相聯系一下就可以得出選擇的方向,同時與民族的風土民情以及秀麗山水是息息相關的。在了解或者是解讀這一作品的時候,應該充分結合這一民族鋼琴作品演繹的音樂素材選擇。直觀的感受這一鋼琴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了解到《劉三姐主題幻想曲》中所選用的各種歌曲種類素材。

二、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魅力所在

(一)民族性旋律方面

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魅力所在,首先就表現在民族性旋律方面。我們都知道在音樂作品中,音樂的靈魂以及音樂的形象便是旋律,旋律是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在音樂作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演繹中,民族音樂作品的旋律一般是來自本民族生活的,是與本民族的風土人強以及本民族人們的生活實際,還有本民族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關的。以《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為例子的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所體現的旋律也是如此,主要是以蜿蜒的旋律為主,在演奏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旋律的變化以及旋律的優美與悠揚,這樣演奏出來的鋼琴音樂作品才能夠更加突顯民族特色與民族魅力。

(二)民族性節奏方面

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魅力所在,其次還體現在民族性音樂節奏方面。在音樂中旋律和節奏是一樣重要的,是不可以缺少的音樂部分。節奏作為民族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韻律以及旋律都起著一個極大的支撐作用。在民族鋼琴音樂作品中,其民族音樂的節奏主要是與民族生活相關連的,甚至可以說,民族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節奏是來源于本民族生活的,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性。在民族鋼琴音樂作品的節奏方面,不僅包括散節拍帶來的隨意又自由的節奏,而且還包括與西方不同的自由節奏,這種節奏是由于演奏者不同而不同的。

(三)民族性音樂方面

除此之外,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體現的魅力所在還體現在民族性音樂方面。演奏者在演奏中國民族風格鋼琴音樂作品的時候,無異于在民族樂團中進行演奏。所以,在中國民族風格鋼琴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可以借鑒民族樂團的演奏方式來進一步演奏,充分體現民族性的音樂特色。無論是在節奏還是旋律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可以借鑒民族樂團的演奏元素的。像《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的演奏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模仿民族樂團的演奏模式,體現民族性的音樂元素,利用指尖靈敏的觸動鍵,體現出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還可以借助其他的樂器進行吹奏,體現出委婉語愉悅的美妙音樂之聲。

三、結語

總之,以《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為代表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演繹,受到廣大的學生的熱愛與關注,并且也使得更多的學生投入其中去創作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劉三姐主題幻想曲》不僅深深地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且體現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劉三姐主題幻想曲》在結合本民族文化與音樂的土壤上,與  西方的現代音樂相結合,呈現出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特色,散發著民族的音樂氣息。文章從中國民族鋼琴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以及中國民族鋼琴作品體現的魅力兩個方面分析了《劉三姐主題幻想曲》,不僅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傳統,而且對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作品的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以后的民族音樂作品的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廣大的學生應該加強對中國民族風格作品的創作與研究。

參考文獻:

林冬,蔡韌.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演繹——以《劉三姐主體幻想曲》為例.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

鄭貽文.鋼琴曲《劉三姐主體幻想曲》的民族風格與音樂探析.西南大學,2014,(04).

篇3

 

一、前言

 

早在多年以前,中國法學界就對“民族法學”的學科性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多學者認為,“民族法學”不能歸為傳統的法學領域,理由在于,“民族法學”多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法制史”著稱,所以,“民族法學”應當歸入歷史學的研究范疇。筆者認為,這樣的結論有失偏頗。

 

二、關于我國民族法學的定位

 

傳統的法學學科下,中國法制史同樣以研究中國古代法律思想、法律制度變遷、古代習慣法著稱。所以,即使“民族法學”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也不應該歸入“歷史學”的范疇。“民族法學”仍然是“中國法制史”領域中的研究方向。中國是多民族締造的國家,法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文化現象,固然也是有各個民族共同塑造的。

 

所以,按照這樣的研究進路,民族法學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法學研究的組成部分。當然,近年來“民族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逐漸得到法學界一些人士的認同。特別是2004年以來,各大高等院校相繼開設民族法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位點,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三、民族法學學科的特點

 

只有在解決了“民族法學”學科性問題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探討“民族法學”學科的特點。

 

(一)它與特定的少數民族相聯系

 

如前所述,民族法學以研究少數民族法律思想、法制史、習慣法為重點。因此,這就必然要與特定少數民族當時的經濟、政治、風俗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特點相聯系。例如,藏巴汗時期的《十六法典》就是與當時西藏地方政治、文化等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

 

(二)少數民族習慣或習慣法與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沖突與融合

 

中國的法制建設的建設離不開少數民族法制,少數民族法制的發展與完善同樣也離不開中國法制的支撐。職是之故,開展對少數民族法制的研究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法制的應有之義。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少數民族的法制是與特定的少數民族地域、心理相聯系的,所以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正是這樣的特殊性才與作為國家意義層面的法相沖突,其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沖突。

 

需要客觀地意識到的是,少數民族傳統法律思想中,確實有一些落后的、必然要被歷史所淘汰的、不為社會主義法制文明所接受的因素。一方面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習慣也是少數民族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維護維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制度的統一和權威,這就使得少數民族習慣或習慣法與國家層面的法有沖突的一面。但少數民族習慣法中也有諸多對當今社會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素。例如生態環境保護方面,1618年,藏巴汗在建立“噶瑪政權”后,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就有“平時注重封山禁河”的規定。這些積極因素與落后因素,使得民族法學的研究變得復雜,但也為少數民族習慣或習慣法與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找到了融合的平衡點。

 

四、民族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

 

(一)少數民族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特定時代其它社會因素在法律層面的反映。以西藏地方少數民族習慣法來看,各個政權的統治者都把法律作為統治社會的有效工具,為緩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與人的矛盾,立法者通過法律(暫不考慮這些法律條文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形式規定了人們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行為模式。而這些法律條文中包含有大量的本土思想、特權思想、政治思想、神權思想。所以,這些思想共同構成了少數民族法律思想體系。通過對這些法律思想的研究可以放大少數民族地區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

 

(二)少數民族法制史

 

少數民族法制史以少數民族地區各個政權時期的法律及王朝更替后的法律變遷為研究重點。通過對少數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學習少數民族各政權時期的法律思想、法律內容、政治制度變遷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少數民族法制史和中國法制史的需要。

 

鑒于于少數民族法制史與中國法制史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少數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少數民族法律思想和少數民族法制史如此重要,這就使得民族法學的莘莘學子不得不把其作為研究的重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少數民族習慣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得闕如。

 

五、對民族法學發展方向的探討

 

(一)開展雙語模式

 

這里所提及的“雙語”是指“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結合。開展雙語的目的,原因有二:

 

首先,民族法學以少數民族相關法律因素為研究對象,語言作為法律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不同和民族語言表達往往蘊含著相異的思想,通過對“少數民族語言”的掌握,可以發掘、探尋少數民族法律內容的“原始思想”,從而掌握法律內容的歷史由來、變遷。

 

其次,這是為培養精通“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法律實務人才的需要。以西藏大學政法學院為例,近年來西藏大學政法學院一直在為全面而有效實現“藏漢雙語”模式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從中國三大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來看,都明確而具體地提出“公民有使用自己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在實踐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公民在訴訟中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進行起訴、答辯、辯論、陳述等情況并不少見。然而現實情況確是,在一些漢族法官、檢察官不精通少數民族語言的情況下,必須要借助翻譯人員才能明白雙方當事人的表達。這其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法官在訴訟中的中立地位受到影響。在要借助翻譯人員才能明白當事人意思的情況下,很難保證翻譯人員是在客觀地陳述其語言而沒有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這對法官作出公正、符合客觀實際的裁判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再次,培養精通“雙語”法律實務人才有利于提高訴訟的效率和質量。如果法官、檢察官無需經過翻譯人員而能在第一時間明白當事人的語言,這對于提高訴訟的效率和質量有著明顯的作用。

 

(二)注重社會調查方法的培養

 

社會調查方法的實踐性很強,它要求調查者掌握與之相關的調查方法,并對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最后得出對自己的研究有幫助的信息。民族法學的人才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到少數民族地區乃至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調查研究得到研究素材。

 

民族法學的人才不應該僅將目光停留在既有的信息上面,民族法學的相關課程仍然有許多還沒有別發掘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少數民族習慣法方面),要去發掘、發現這些“遺珠”,掌握社會調查方法是大前提。

 

六、民族法學的深遠意義

 

民族法學長期被許多高等院校所忽視,甚至被許多法學院所忽視,而民族法學卻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民族地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民族文化、心理。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地里位置偏離的地方,但在中原漢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的法律文化表現為本民族法律思想與中原法律思想的交融。正是這其中的“交集”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紐帶。

 

七、結束語

 

語言方面有不同、服裝方面有差異,這是少數民族的特點,但在精神層面上我們有著共同處。這些精神層面的認同感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關鍵所在。

篇4

關 鍵 詞:民族音樂 發展 西方 世界音樂

現在很多音樂工作者都在為使本民族音樂走向世界而努力。如中國民樂團在歐洲舉行音樂會,受到普遍歡迎,使“音樂無國界”這句話得到驗證。確實,對于我們地球人來說,一切聲音、聲源都來自世界各地每個角落,而音樂又是這些聲音、聲源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把所有音樂都統稱為“世界音樂”。從這一點看,音樂是沒有國界。然而,一個存在的事實是,音樂的地域差別是很明顯的,每一地區都有其特定的音樂語言,中國單旋律思維的音樂與西方和聲化思維的音樂就有很大差別。有些西方人聽了中國音樂后都覺得中國音樂很美,但他們是否就把中國音樂看成“世界音樂”,當作他們自己音樂的一部分,恐怕得到的肯定回答寥寥無幾。說明他們從本質上并沒有接受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對他們只能算是一種域外風情。把中國音樂推向世界也遠非在國外開幾場音樂會就能實現的。如何使中國民族音樂真正走向世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其他國家是如何發展民族音樂的。

西方民族樂派興起于19世紀中葉。對于本國的民族音樂,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以固有的民間音樂為基礎進行創作;一種是以西歐發達國家已取得高度發展的音樂體系為基礎。這就像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面對整個歐洲音樂所處的兩難選擇一樣。如何處理好民族性與世界性這一對矛盾?如果仍以固有的民族民間音樂為主體,與歐洲音樂相比,它們難以形成更大規模的、原始而又缺乏成熟的體系。民族樂派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最終以接受歐洲傳統的音樂體系為前提,而沒有把本民族原有的音樂形態作為技術的起點。他們所走的道路大多是將西歐的和聲體系與本民族的旋律相結合,這樣,對于那些“西方耳朵”來說,它們才更容易被接受,同時又是異國風情的。

西方民族樂派的道路固然值得我們借鑒,但從近代中國音樂的發展道路和趨勢看,向西方音樂靠得越來越近,離民族精粹卻越來越遠了。現在回過頭來審視20世紀我國專業音樂的發展,以西方藝術音樂學術傳統為背景的音樂文化在中國從無到有,積少成多,最終上升為主流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根基被置換,中國樂壇上的“歐洲中心論”占主導地位:按西方音樂的思維方式,來創作中樂作品;按西方音樂的分析方法,來解剖傳統音樂形態;按西方音樂學院的模式,來培養中樂專業人才等等,最終導致失去自我。在第九屆法國貝藏松國際作曲大賽上,評委會主席陳其鋼就曾談到,多數參賽的中國選手走的都是西方的路,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太大的特點,難以獲獎。而有一名獲獎的來自我國臺灣的選手,他的作品就體現出特有的東方神韻,“一看就知道是東方人寫的”。歐洲有識之士認為,亞洲文化的西歐化,對于西洋的文化來說未必是好事。失去亞洲的特色,亞洲的知性、理性,一味模仿、追求國際化,對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是無益的。而事實上,當今世界樂壇也是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在創作中注入了越來越多新鮮的音樂元素,如非洲叢林鼓樂、中亞的游牧歌唱、東歐的吉卜賽音樂、愛爾蘭的民謠等,這些極富民族特色的元素為世界樂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因此,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創作活動,都不能斷絕同與生俱來的母語文化的聯系,要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來讓民間藝術的寶貴傳統滋養和教化新藝術的創造者。

在這方面巴托克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比19世紀的民族樂派更大規模地采用民間素材,不再以歐洲傳統音樂為中心,將民間音樂中的某些特征硬套上“藝術音樂”的規律,而是站在本民族的角度,以主體的態度,來利用民間樂匯創造新的風格。如他在音樂中摻入提煉自東歐的民間音樂的旋律線,有力的“運動式”節奏,多變的節拍和不對稱的樂句,使音樂更加精煉①。在巴托克的音樂中,很少有直接引用民間音樂的曲調,但他的音樂是真正的匈牙利音樂,匈牙利的民間音樂素材已被他納入自己的音樂語言而自由地加以運用。

對于本民族文化藝術的傳統,要既注重傳統,又敢于超越,不要一味地受“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影響。我們在接受西方音樂體制的同時,失去太多自己寶貴的民族傳統。我們的音樂要想不被認為是“模仿西方”,就要重新以深厚而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為根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音樂教育中逐步適當地擺脫西方音樂的框架。現在的中國音樂人,大多從小接受的是西方模式的音樂教育,以至于有些人到最后對自己祖先的音樂倒不了解了。因此,在院校課程設置中,應增加民族音樂的比重,讓他們熟悉中國的音樂語言,重新認識中華文化這個“根”。另一方面,也不能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片面地理解為保持“原汁原味”,這樣容易導致故步自封、抱殘守缺,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民族化的音樂與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二者并不能混為一談。民族音樂里包含有民間音樂,它是民間音樂的抽象化、規范化和集中化,它集中了民間音樂的精華,它不僅能在本國家本民族的地域范圍內產生強烈效應,也會在其他國家其他民族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如果我們僅僅用民間音調的多少來權衡民族化程度,那民族化探討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抱有這種觀點的作曲家也只能成為一個只對本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有貢獻的作曲家,而不是像巴托克那樣對全人類音樂藝術有貢獻的作曲家。民族化的根本問題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問題,是通過作品對民族精神加以把握,同時又要具有世界化通感的表達形式。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人才登上了世界音樂舞臺,他們的成功,正體現出他們在新時期找到了自己的坐標。他們既融入當代國際文化潮流與其同步發展,又站在中國文化傳統的角度上,創造個性化的語言,其個性都與特定的文化背景有關,如楚巫文化之于譚盾,巴蜀文化之于郭文景,戲曲之于何占豪、陳怡,民歌之于黃安倫、鮑元愷等②。從這些青年作曲家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當歐洲音樂的傳統地位開始動搖的時候,新的多元化的世界音樂格局已初見端倪,中國當代的作曲家要以中國特有的音樂文化去吸引、征服世界聽眾,中國的民族音樂將獲得新生。

注釋:

篇5

足球比賽 無球隊員 進攻性 跑位意識 戰術解析

一、前言

無球隊員的進攻跑動,在足球比賽的進攻戰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足球戰術形成的基礎和聯結戰術的無形紐帶。足球比賽有時會給人一種印象,即交戰雙方中的一方在場上的隊員似乎多于另一方,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但比賽上局部地區,又確實是某方人數多于另一方,這并是足球比賽中隊員有效跑動所起到的效果。事實表明,一個運動員在90分鐘的比賽中,要有80多分鐘的時間是在做無球的跑動。無球進攻跑動意識的強弱、技術動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進攻配合的質量與效果。特別是隨著全守戰術的出現和不斷完善,無球隊員的跑位更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提高無球隊員的進攻跑位技術水平,也就成了戰術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進攻性跑動意識

1.進攻性跑動意識的概念

足球運動對抗性強,爭奪激烈,攻方設法擺脫對手,組織進攻,射門得分從而取勝;守方則力求使對手不能控制球,力保不失分。這種限制與反限制,是從攻守雙方運用技術之先就即開始。因此,就決定了攻守雙方必須觀察、預測和判斷,然后作出合理的行動。這種包括觀察、預測和判斷,然后根據場上的發展情況,及時占據最有利攻擊時空的跑位,這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就是現代足球的進攻性跑位意識。

2.進攻性跑動目的及重要性

(1)進攻性跑動目的

進攻性跑動是指無球隊員為了接獲同伴的傳球或牽制對方防守所選擇的一種跑動方法。進攻性跑動目的有兩個:一是要球的跑動,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對方的看守跑到恰當的位置接獲同伴的傳球,從而進行配合,直至射門;二是牽制對方的跑動,通過積極的跑動,可以牽制對方并能擾亂對方的防線,使同伴獲得利用所創造空間的機會,建立起有利的進攻。

(2)進攻性跑動重要性

世界足壇有句名言:“真正踢球的人是沒有球的人。”說的就是在足球比賽中真正具有威脅的人常常是沒有拿球的球員這句話非常明確地說明了無球隊員跑位在比賽中的重要作用,它影響比賽的勝負。

足球比賽的攻守雙方,互相對立但又互相依存。隊員在場上所具有激烈對抗的性質,攻方的擺脫和突破,就必然導致守方的緊逼和堵截。這種攻與守、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不僅貫穿于比賽的始終,還互為依存,并不時的互相轉化。例如,持球一方一旦丟球,即應立刻轉攻為守。現代足球集體型打法轉攻為守的速度之快、對發動進攻的對方隊員緊逼之迅速、前鋒回撤之及時,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對方施加的壓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持球隊員只有通過同伴的積極奔跑,及時擺脫,多方接應,才能在局部地區形成相對的優勢和取得比賽的主動權,才能使得攻勢得以順利的向縱深發展。顯然,只有擺脫對手緊逼的跑動接應,才能比較從容地獲得同伴來自不同方向的傳接,接球后才能比較從容的處理球。與此同時,其他無球隊員的合理跑位擺脫也往往能牽制住對手,為自己同伴創造有利條件,使集體配合收到良好的效果。幾個無球隊員的跑位要根據本隊的戰術部署及場上情況,有的回撤接應,有的突然插上,有的左右撤動,才能給持球隊員提供傳球或是帶球突破的選擇余地。總之,通過無球跑位創造出同時存在幾種進攻配合的可能性,才能使守方捉摸不定有球隊員的真實意圖,使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從而達到進攻的目的。

無球隊員跑動不但可以為有球同伴提供傳球機會,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單刀自入為突破提供可能性。前鋒令人眼花繚亂的跑動換位、變化多端地富有想象力地利用進攻空間,擺脫接應,為有選擇地突然地打開進攻局而創造好的條件,同時也是對付嚴密防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水平的球隊中也經常可以看到,給邊鋒傳球或者讓他孤軍深入之后,在他的前后都無人擺脫或空位策應,致使他除了一對一爭奪之外別無他法。如果有同伴擺脫做接應,就可能會造成二打一的有利局面或做傳球的假動作,或個人帶球突破。這樣不但有選擇的余地,而且即使是和對方一對一爭奪,也可增強信心,開闊球路。

足球水平高的國家隊之所以進攻戰術先進,除了有卓越的個人球技之外,直接與他們及時、準確、靈活的跑動是分不開的。由于他們跑位的人多,接球、持球隊員就能用最簡單的動作來控制球和傳球,從而確保控制權。

三、無球進攻隊員的跑動形式

1.套邊路

一般是在前場的邊路,球后的無球隊員利用邊路隊員向內線拉扯動,吸引邊路防守隊員拉出的空當,適時沿邊路跑位從邊路突破防守的方法。

套邊路的特點:居于持球隊員身后,具有全面觀察前面局勢的廣闊視野,從而面對防守者的暫時疏忽或漏洞,迅速做有利的插入;無論是創造還是利用空間,都是一種無球的跑動方式;一般由中路向邊路,可加大場地寬度的利用。套邊路并非局限接應者運用,任何場上隊員都可利用。

2.交叉跑動

交叉跑動配合是比賽中的常見的配合方式。由于交叉跑動配合時,進攻隊員通過有意識地交換各處的位置,防守隊員不得不跟隨進攻隊員被動地調整自己的防守位置,所以防守隊員往往在進攻隊員交叉換位的時候被進攻隊員甩掉或擺脫,或者是在防守隊員跟隨進攻隊員移動時造成防守體系中的空當產生,而這個空當往往又成為進攻隊員預謀攻擊的重要目標,因此進攻隊員有意識地交叉換位,常常會取得進攻的空間利益或時間利益。

在完成交叉跑動配合時有三點最重要:當隊員進行交叉配合時,每人都應做突然加速的動作;運球隊員應以其遠離對手的那只腳運球,以更好的保護球;配合的兩名隊員應提前相互示意以確定誰將球運走,誰進行牽制。

四、不同位置無球隊員進攻性跑動的特點

前鋒跑動路線的特點是路線短、方向變化多、縱橫結合。前衛跑動路線的特點是縱向跑位為主,活動范圍較廣。后衛跑動路線的特點是以橫向跑動為主,縱橫結合。

1.前鋒位置

例如,中鋒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前場中路地帶,但是集體型足球打法盛行的今天,中鋒的足跡不僅要遍及前場各個角落,而且中后場也是他經常出現的地方。邊鋒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在球場邊路一帶,而更頻繁活動的區域是中、前場的邊路,擔任從邊路打開缺口攻擊對方的任務。

中鋒可以選擇向防守隊員身后空當位置跑動,或選擇與邊鋒等隊員進行進攻配合。例如以下幾種方式:突前中鋒在防守隊員的前面做橫向慢跑,在控球隊員傳球一瞬間,迅速地斜線插向防守隊員身后空當位置,從而制造破門得分的機會;中鋒鉗制,邊鋒突破。當邊鋒在邊路帶球時與右邊衛形成一對一,中鋒在罰球弧一帶活動必然要鉗制住一中衛,這樣就能保證邊路有較大的空隙,為邊路隊員帶球突破創造了條件;邊鋒拉邊鉗制,給中鋒創造射門機會。當中鋒個人帶球過人突破能力強,中路門前防守隊員較少時,邊鋒隊員此時遠遠地拉扯在邊路,就會吸引一名后衛隊員盯防他。這樣,邊后衛與中后衛之間的空隙就拉大了,這就為中鋒帶球突破創造了條件。

2.前衛位置

前衛隊員,起著鋒衛前的橋梁和攻守的樞紐的作用,全攻全守的職責格外顯著。前衛隊員活動空間非常廣,在比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進攻型前衛活動在對方的中場地帶甚至的邊路也是他的活動地帶。邊前衛主要活動在前后場的邊路地帶,有時候也經過與中鋒或前腰的交叉配合等形式活動于中場。

前衛的進攻性無球跑動方式主要以插上進攻性跑動技術為主。插上進攻技術是在比賽中前衛利用有利時機突然插上,參與第一線進攻的技術。主要是利用前鋒隊員的積極跑動,牽制對方的防守隊員制造空當,前衛隊員及時插上。前衛插上可分為邊路插上和中路插上。

3.邊后衛

邊后衛常常是快攻的發起人之一。因此,提高邊后衛的進攻質量,對于確保攻守平衡和增強全隊的進攻力量具有重要意義。邊后衛的進攻性無球跑動的方式:邊后衛居后插上進攻;異側長傳轉移,邊后衛插上;傳切配合,邊后衛插上。

五、跑位意識所要具備的能力

1.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

在比賽中,頭腦不清楚的運動員,都往往是舉棋不定,被動和盲目亂跑,使本人和全隊水平的發揮受到限制,因此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準確的判斷能力。當本方隊員得球,由守轉攻時,其他同伴首要任務就是觀察控球隊員所處的場區位置、控球情況、出球角度和方向。其次,還要觀察其他無球同伴的活動及對方布防情況等。跑位隊員了解以上情況之后,根據本隊戰術打法特點和自己肩負的任務進行合理的跑位。只有用短時間進行敏銳全面的觀察與判斷,才能迅速采取最佳行動選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技戰術動作的訓練中,必須重視運動員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即只有看清情況,才能采取正確行動。

2.要建立起向對手跑動的意識

足球比賽的勝負決定于的爭奪。顯然,對方的是進攻的主要區域,各隊都力爭通過有目的、有組織地跑位和傳球配合,以最快的時間,最短的跑線把球推進到對方獲得射門得分的機會。因為,距球門近且射門角度大,進球命中率高。所以,向前插入對方是跑位隊員的主要方向。但向前插時,應與其他方向的跑位結合起來。否則,都是向跑動,則必定迫使對方回收到周圍,縮小防守范圍,結果是因為對方的回收而縮短了進攻的深度,則進攻不易奏效。又容易造成局地區以多防少,也不利于進攻。另外,都是向前插容易被對方識破而陷入對方所設的越位陷井。所以,跑位隊員要隨場上情況的變化而采取靈活移動。如守方收縮防區時,邊鋒接應,中鋒回撒。當擴大防區時,邊鋒要內切。

3.要具備擺脫防守的能力

擺脫是無球隊員跑位的重要手段,隊員通過變速、變向跑動甩開對手的緊逼防守,獲得有效的接球時間和空間。沒有擺脫就沒有跑位的成功,擺脫的目的是甩掉對手的盯防和牽制、扯動對手,使防守重心偏移,造成防守者的錯覺,為同伴創造空當,創造人數上的優勢,使進攻配合取得成功。無球隊員要擺脫防守隊員可以用以下幾種無球技術方式:突然起動;用變速的方式甩掉對手;用變向方法甩掉對手;用假動作擺脫對手;有良好的身體索質。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要注重并反復的進行無球技術的練習,例如沖刺跑、轉身等的練習。

六、結論與建議

運動員進攻戰術意識的強弱,全隊進攻戰術效果的好壞,與無球隊員進攻水平有著緊密的聯系。無球隊員進攻的位置不同,其進攻跑動的特點存在某些差異。因此教練員在訓練中應注重無球跑位的聯系,并且不斷提醒隊員動用頭腦,合理有效的跑位,充分利用空間創造空間。在模仿真實比賽的訓練中,持球隊員身后的球員要多注意尋找進攻機會,積極跑位,并注意占據有利的進攻位置。

在教學訓練中應合理選擇無球跑動的教學訓練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訓練效果。首先注重訓練擺脫手段。例如急停急起、變速跑、先壓后回等手段并經常在訓練中加強反復練習。在模仿比賽訓練中無球隊員要建立起有意識的套邊路、交叉跑動、身后跑等進攻性跑動形式的理念并不斷強化跑動意識,教練員也要在訓練中時刻提醒隊員無球跑動的重要性。其次注重定位球戰術中無球進攻隊員的跑動訓練。

參考文獻:

[1]陳志明.足球無球隊員的跑動接應[J].體育科技,1998.

[2]董青,陳強.對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賽中無球隊員跑位模式的探悉[J].湖北體育科技,2006.

[3]蔡果良,張凱摩.足球比賽中無球隊員的進攻性跑動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06.

篇6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 職業化 專業化 網絡化 結盟化 社會企業

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為NPO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廣大的空間,中國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認。然而近幾年的NPO的發育卻遭遇到瓶頸:

首先,康曉光形象的把非營利組織的這種現象歸結為“長不大”現象,“500萬、20人”是中國草根NGO難以突破的瓶頸。

其次,一些相對大型的NPO,諸如香港樂施會支持的“貴州發展論壇”和“云南發展交流網”;上海NPO信息咨詢中心支持的”NPO孵化器”;四川東區志愿者協會支持的”孵化器”;北京富平學校支持“富平民間組織發展基金”等類似的項目很多,但從在四川、甘肅、云南、北京、貴州等地的調研發現,實際上活躍的NPO還非常少。筆者在為福特汽車環保獎進行地區培訓的時候,發現在中國NPO中占核心地位的環保組織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量的還是學生社團。

經歷了十多年的推動和發育,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為什么取得的效果卻如此的少呢,當然與外部的宏觀環境有很多的關系,但是行業自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中國NPO的出路到底在那里呢?

一、職業化

國外的非營利行業是一個產業,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為大量的民眾提供了就業的機會。NPO的從業人員也把自身的工作視為一種職業,與 企業沒有本質的區別。然而,中國的NPO從業人員講的最多的是“奉獻”和“付出”,如果你工資高,不加班,就不是一個“好人”。而且在這個行業里不乏有一部分自己都不能好好的養活自己,天天高喊著口號去做好事,道德優越感很高的人。最可怕的是他也要按照他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認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別人就應該支持,與很多利益相關群體的關系保持的不好。而且事實證明這些機構本身發展確實存在問題。

NPO確實是需要依靠使命和價值觀激勵員工,長時期的僅僅靠著熱情和付出是不可能支撐機構長遠的發展的。NPO是一個職業,歸根到底都是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沒有任何的差別,職業化是非營利組織的出路。

另外中國非營利組織的行業工資水平相對較底,這與行業一直遵循的“奉獻”有很大的關系,結果卻是找不到合適的人、留不住有能力的人。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就不能很好的發展,組織能力不足,就得不到捐贈方的信任,也就得不到資金的支持,到頭來沒有資金去雇傭有能力的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一定要采用與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證非營利組織的長遠發展。

二、專業化

與職業化緊密相關的就是專業化,既然NPO是一個職業,就必須加強其專業性,現階段,中國很多NPO的從業人員都是半路出家,因為很少的高校會涉及相關的課程。

被稱為中國NPO標志性轉折的“怒江水電站”事件,最終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營利組織想要得到大眾和媒體的認可,必須從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入手,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讓其他利益相關群體信任你,才能繼續為之提供資源。

三、網絡化

中國現階段的NPO相對于政府和企業來講,處于非常弱小的地位,在和他們爭奪資源的時候,處于非常不利的地方,精英聯盟才能取得博弈的優勢。中國非營利組織需要成立不同的網絡,比如目前存在的小額信貸網絡,把一些有著共同目標的組織團結起來,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聯合起來去開展一些有影響力的項目。同時由于整個行業的發展還很初級,競爭化程度不高,具備網絡化的基礎。

四、結盟化

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孕育和成長不是靠自身發展起來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動的,因此天生有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資源相對也比較稀缺,在一個部門相對比較弱小的階段,與其他部門結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現實中也證明了這一點,很多與政府、企業有著緊密關系的NPO發展的相對比較理想。

五、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作為目前最流行的詞匯,指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實際上就是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一個最好的結合。

從世界各國NPO的發展歷程分析,NPO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資源越來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通過市場化的操作,它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發展的成本,甚至會有一些盈余,因此,他們可以擺脫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或慈善捐贈獲得資金的限制。其次,在資金盈余的情況下,它們可以進入私人資本市場,為其長遠的目標進行融資。因此,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在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上的優點是非常顯著的。另一方面,私人企業在此時期也大量投入于社會福利領域,以本身市場機制的競爭優勢,爭取更多的政府補助方案;同時面對未來經濟如何發展的問題,很多發達國家都開始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即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更要注重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英國的Track2000, 萬花筒都是類似非常成功的案例。國內也有諸如天津鶴童、青海省的吉美堅贊福利學校、上海妙心家政、廈門五齊學校這樣成功的案例。

參考文獻:

[1]王 名 劉國翰 何建宇著: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

篇7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應用管理;存在特點;管理方案;應用分析;研究深化

中圖分類號:C20 文獻標識碼:A

1關于NPO發展現狀的分析

近幾年來,一系列的不光彩的現象的發生,更加折射出來我國的NPO運作過程中的弊端。比如康曉光形象等,中國草根NGO是很多的,束縛這一環節的因素如果得不到突破,就難以保證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穩定發展。相對于一系列NPO來說,真正起到作用的NPO是比較少的,通過對北京、山東、四川等的區域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相當多的NPO不能起到其本身應該具備的職能。

以福特企業的NPO為例展開分析,對于中國目前的NPO組織模式展開分析。該組織模式在中國NPO環保組織體系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但是這畢竟是少數的NPO,大多數的NPO都不能起到自身應該起到的作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的NPO組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舊不能達到它的真正的應用意義,在經歷了長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卻取得并不優秀的結果,這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實際上影響我國的NPO組織發展的因素很多,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是影響NPO發展的行業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是中國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中國的國情等,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影響了我國NPO組織的發展。

通過對國外的非營利組織的分析,我們得到非營利組織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外民眾提高了一些便利,為社會提供了一些崗位。NPO員工也是把自己職業作為本職工作,就像社會企業一樣。由于內外國情的不同,中國的NPO組織的內部員工與國外相比,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比如NPO非營利組織觀念的落后,僅僅是把做好事、奉獻等單純的觀念,作為自己的價值觀,而不考慮實際問題,為了獲得別人的好感,而去做事,這是一種假道德的偽善主義。有些人自身沒有穩定的職業,卻天天為當好人而為NPO奔波。并且有的NPO人員還固執的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因為是好事,所以應該得到別人的支持,別人也應該進行支持。這些價值觀念實際上來說,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難以保證中國NPO組織的穩定發展,不能實現其內部結構的優化。NPO的穩定發展,需要其內部正常的發展觀念,需要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去引導內部員工,而不僅僅是功利性的付出及其熱情,這些都不能實現NPO機構的穩定發展。

2關于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環節的優化

NPO是一種為社會大眾服務的職業,不是單純的非營利性組織。為了滿足我國NPO組織的發展,我們需要進行中國非營利性組織的相關發展原則的應用,比如職業化原則的應用。通過對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員工行業薪酬的優化,實行該行業的穩定發展,通過對薪酬制度的改革。以留住NPO人才。無論是哪個行業,要想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管理好自己公司內部的人才。只有實現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優化,才能實現對優秀人才的挖掘,充分調動內部員工的潛力,從而保證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穩定發展。這一環節的開展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相關部門都要重視起來,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的應用,實現我國的NPO組織系統的健全。一定要采用與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證非營利組織的長遠發展。與職業化緊密相關的就是專業化,既然NPO是一個職業,就必須加強其專業性,現階段,中國很多NPO的從業人員都是半路出家,因為很少的高校會涉及相關的課程。被稱為中國NPO標志性轉折的“怒江水電站”事件,最終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營利組織想要得到大眾和媒體的認可,必須從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入手,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讓其他利益相關群體信任你,才能繼續為之提供資源。

非營利組織要實現自身管理模式的優化,要和相關的聯盟組織強強聯合,從而實現對市場資源的有效爭奪,從而提高非營利組織的凝聚力,從而保證國家非營利組織的穩定發展,以維持社會生活的穩定性。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孕育和成長不是靠自身發展起來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動的,因此天生有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資源相對也比較稀缺,在一個部門相對比較弱小的階段,與其他部門結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現實中也證明了這一點,很多與政府、企業有著緊密關系的NPO發展的相對比較理想。

為滿足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需要,我們需要進行社會企業運作模式的參照,從而保證非營利組織的穩定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參照企業的經濟運作模式,來進行非營利組織內部經濟管理模式的深化。進行NPO企業文化的構建,形成內部員工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從而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有效應用,推動我國的社會企業的穩定發展,以有效解決社會面臨的失業、道德淪喪等問題,從而保證我國的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實現社會的綜合效益。從世界各國NPO的發展歷程分析,NPO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資源越來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通過市場化的操作,它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發展的成本,甚至會有一些盈余,因此,他們可以擺脫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或慈善捐贈獲得資金的限制。其次,在資金盈余的情況下,它們可以進入私人資本市場,為其長遠的目標進行融資。因此,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在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上的優點是非常顯著的。企業創造利潤的同時,要兼顧社會發展和環境承載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私人企業也在進行非營利組織的建立,這種模式不僅利于市場經濟建設的穩定運行,而且能夠有效提高社會競爭力,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結語

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的健全開展,離不開其內部經濟管理模式的深化,保證企業人力資源的有效應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健臨.管理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在我國,足球運動一直是高校體育的傳統運動項目,深受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喜愛,它既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手段,也是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足球運動的娛樂性、群體性、健身性、競技性、社會性等特征使得它在我國高校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校園內部的各種足球競賽活動非常活躍。1992年“紅山口會議”標志著我國足球職業化聯賽的開始,神州大地頓時掀起足球運動的陣陣狂潮并對高校足球產生強烈的沖擊,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發展。而2000年10月開始的“飛利浦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是中國大學生足球運動與市場經濟結合的里程碑,它以“大學生自己的聯賽”、“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讓我們做的更好”等現念席卷全國各大高等院校,吸引著數百萬大學生的強烈關注。同時,電視、廣播、因特網、報紙等多種媒體的大幅度宣傳和報道,使大學生足球運動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引起教育界、足球界、經濟界和新聞媒介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并對大學生足球運

動的價值、發展策略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大聯賽”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飛利浦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己經開始融入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已經成為我國職業足球聯賽外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足球聯賽,越來越受到全國各大高校的關注,其潛在的內涵和價值標志著中國大學生足球運動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我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繁榮表象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足球水平發達的東部,還是足球運動相對貧痔的西部地區:無論是北部的嚴寒地帶,還是南部的酷暑地區,足球運動都開展普遍,成為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和課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得到論證:

(一)高校體育課足球選修受歡迎程度。

在對高校最受男生歡迎的三個體育選修項目的調查中發現,在回收的58份有效問卷中,雖然也存在著由于社會足球基礎、學校體育發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足球項目仍然獲得其中的50張選票,占被調查高校的86%。在所有體育項目中位列第二名)

(二)同年級選修足球人數比例。

在對高校同年級體育選修課中足球選修人數占年級男生總數比例的問卷調查中,人數比例在10%以內有10份占總數的17.2%,10一15%有巧份占25.8%,15一20%有25份占43.1%,20%以上有8份占15.9%。特別是10一巧%和15一20%兩個大類共占有40份,近70%,說明足球選修人數是比較多的,基本穩定在巧%左右。對數據分析發現,我國足球運動的落后地區如新疆、甘肅和蒙古等地高校足球選修比例基本保持在巧一20%的區間之內,說明西部高校足球運動還是很受大學生歡迎的。2001一2002“飛利浦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預選賽階段寧夏、蒙古和青海等賽區高校參賽非常踴躍,蒙古賽區的高校女子足球運動也開展的非常活躍。而足球運動的發達地區如廣東、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一部分高校選修人數比例更有少數高校處于10%以內。這種現象的出現多是由于這部分高校體育的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由于大學生興趣、愛好廣泛,選修項目眾多從而導致足球選修人數比例的相對分散所致。

二、我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異化發展

大學生足球運動通常分為足球課程和課外足球活動兩個大類。根據我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發展實際,我們分別從足球課程、課外足球活動和高校足球代表隊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國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發展現狀。足球課程。足球課程是大學生足球教學目標實現的主要的途徑,它的主要目的是對足球運動理論和技戰術行為進行系統傳授。目前我國高校足球課程基本上都實施了以體現大學生主體意愿為特征的課程選修模式,向著大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全面實現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在足球項目上卻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大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另外,受生物體育觀影響我國大學生足球教學陷入了教學內容的競技化、教學過程的技術化、教學組織的一體化和教學目標的達標化的四大教學誤區。足球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始終落在足球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上,充滿樂趣的足球運動異化為動作技能的不斷重復、強化以及枯燥呆板的身體練習,技術指標成為足球教學考核的核心要素,大學生與足球運動的目的、手段關系完全顛倒,出現了足球課程的異化現象。課外足球活動。課外足球活動是足球課程在時間、空間、內容、組織形式以及手段的延伸,是對足球課程的有益補充,它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形成體育意識、提高體育能力和促進個性的發展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大學生課外足球活動大致可以分為課余足球競賽和小團體足球活動兩大類。課余足球競賽是大學生充分領略足球魅力,展示自身足球才華以及促進個性發展的最佳舞臺。目前在大學校園內球隊數量眾多,比賽需求強烈。但是一方面由于學校重視力度不夠,缺乏對校園足球賽事統一管理,形成事實上高校足球比賽的無序發展狀態。另一方面由于足球競賽組織管理要求高、場地需求里大、經費不足等原因課余足球競賽常常被迫取消,生存空間狹小。在這種情況下,小團體的足球活動成為大學生足球課余活動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高校的大幅擴招導致體育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空間狹小,常常和正常的體育教學和課余訓練在場地問題上產生激烈的沖突。除了足球場外,籃球場、排球場甚至田徑跑道、學校廣場、馬路等都成為大學生的足球運動場地。

篇9

[關鍵詞]家族企業:財務制度:內部控制

一、我國家族企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家族企業,是指由家族創業。并且家族成員對企業的財產所有權擁有主導作用,對經營決策權擁有重要影響的企業組織。

目前,我國的家族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很少一部分進入大中型企業的行列,有的還成長為上市公司,如天通股份、用友軟件、新希望集團、太太藥業等,通過股票上市,其家族資產已上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家族企業將在國民經濟及社會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為我國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1989年我國的私營企業共有9.05萬戶,到到“十一五”末私營企業增長到4200萬戶,增加了464倍,注冊資金從84億元,增加到19萬億元,增加了2261倍(未扣除價格因素)。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也由1989年的0.57%上升到“十一五”末的60%。在就業貢獻上,私營經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1989年,全社會每100個新增就業者中有0.07人流向私營企業,到“十一五”末。私營企業解決了社會就業大概75%以上。稅收的貢獻率達到了50%,而且為我們國家市場的繁榮、內需的擴大、就業的解決,我們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確實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目前我國家族企業發展的瓶頸

(一)融資渠道狹窄,限制企業規模的擴大

家族企業融資偏好內部融資,但內部融資能力受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凈資產規模和未來收益預期等方面的制約:在進行外部融資時,家族企業往往通過負債融資,不愿采取股權融資方式,因為股權融資必然會稀釋家族企業控制權。絕大多數家族企業是中小型企業,其經營規模小,資產較少,銀行在對家族企業發放貸款時采取謹慎的態度。很多家族企業轉而使用民間借貸籌資,更加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從而不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

(二)產權不清晰,易導致控制權之爭

在家族企業中,產權模糊的現象是極為普遍的。家族企業的產權模糊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家族成員內部成員之間的產權界定不清。通常中國的傳統觀念要“子承父業”,這邊引發了家族成員內部的繼承人的爭奪,從本質上說,這是家族成員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二為一的矛盾,領導團隊對權力的爭奪直接體現在家族企業發展戰略思想的不統一,導致了家族企業戰略方向和目標的迷失。二是家族企業與外界產權關系不清晰。家族企業為了獲得各種政策支持,家族企業掛靠國有或集體單位。當企業做強做大后。企業產權很容易被掛靠單位所“分享”。

(三)缺乏科學有效的財務制度,風險過度集中

民營企業家族式的管理不是靠健全的機制和客觀事實來管理人,憑經營者主觀經驗和常識,靠簡單的信任和親情去約束人,事必親躬,管得寬、抓得細,既辛苦,效果也不好,且容易出問題。以人情代替制度,其結果必然是管理出現漏洞、經濟遭受損失。家族企業主要由企業主或家族少數核心人物拍板定奪,在組織內部沒有合理的治理結構來監督執行。一旦做出決策,由于少數人的參與,很難發現其中的弊端,風險高度集中在經營者手中。正是由于沒有以科學論證為基礎,缺乏正常的財務控制手段,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家族企業紅火一時又悄然隕滅,因而構建家族企業的財務控制體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三、我國家族企業發展的復興措施

(一)尋找家族企業融資突破,增進企業發展動力

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家族企業的股權構成。私募融資在美國上市融資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進行公募融資前,并非進行私募融資。同樣,企業在進行私募融資后,也并非一定要進行公募融資,企業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私募或者公募融資,或者兩者一并進行。對于家族企業而言,在保持現有股東股權優勢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適度引入私募基金,優化股權構成,根據上市進展調整公司的發展戰略。

(二)處理好家族內部關系,明確發展方向

家族成員對于控制權的爭奪是典型的內耗,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家族企業走向衰敗。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成員安置計劃,解決歷史問題。應當在對家族成員能力和意愿進行適當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家庭內成員的特點,找到其適合的位置。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接班人”的問題。可以從家族內部挑選合適的候選人,進行重點培養,這種內部培養的方式具有時間長、成本高、容易引起家庭內部矛盾的問題。或者外聘職業經理人,從企業管理的市場而言,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各行業中積累了具有集團管理能力的優秀人才,同時也面臨著職業經理人與股東的委托、文化融合、與董事會協調能力等問題。同時要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公司治理機制,保障高層決策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要實現家族企業的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轉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優化行業和企業的關鍵業務活動。對于傳統制造行業而言,要依據企業制定的戰略規劃,重點對銷售和市場推廣工作進行系統優化。對經營管理團隊采取一引,二退,三授權,四激勵的措施,提升家族企業管理團隊的競爭力。引進職業經理人,形成專業分工的職業經理人隊伍:董事會成員逐步退出經理層,實現決策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明細經理層職責范圍并充分授權,同步建立職業經理人激勵機制,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同時,以績效作為機制轉變的動力,通過績效考核和薪酬業績這對壓力和動力,形成對管理團隊未來發展的驅動力。

通過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夠有效地避免管理過程中的貪污及舞弊行為,可以限制權利的濫用,又能促進經營管理,起到事前預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時發現工作漏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卡洛克(美)沃德著,梁卿譯:《家族企業戰略計劃》,中信出版社,2002-6

[2]郭凡生:《中國模式一家族企業成長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篇10

關鍵詞:NGO組織 問題 對策

一、NGO組織在中國的發展

汶川地震以后,中國開始關注這樣一種特殊的組織:NGO. 按照世界銀行給出的定義,這類組織“是一種進行為人們減輕痛苦、提升窮人福利、保護環境、提供社會基礎服務,或者進行促進社區發展等活動的私人組織。”它是不屬于政府,甚至有些還很反感和政府打交道。到目前為止,中國注冊在案的NGO組織近十年保持了兩成的增長率,現在已達到44萬個左右,而尚未注冊在案的,即使保守估計也在300萬左右。但是,中國的總人口達到了13億。而在只有3億人口的美國,注冊的NGO組織數量已經超過了130萬,平攤到每個人頭上,中國人均NGO 數量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在我國,該組織的發展和國外有很多不同,比如有一些NGO組織基本上成為政府的附屬品,由政府操控,這就和很多國際NGO組織的獨立性不一樣。自建國以后,我們國家采取的是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的是“強國家、弱社會”的體制,政府對于一切都大包大攬,幾乎沒有非政府組織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政府角色的轉型,這類組織才有了發展空間。另外,我國民間組織發展起步晚,水平低,經費少,作用有限,這也是現在國內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的原因。

二、中國的NGO組織面臨的問題

中國的NGO組織面臨很多問題,最關鍵的是現象法規和管理體制在總體上不利于NGO。中國政府在NGO的管理上實行的是雙重制,即又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分別行使監管管理職能,嚴格限制NGO通過登記合法化。在1998年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第六條規定: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國務院或者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是有關行業、學科或者業務范圍內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這就形成了將登記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分開的雙重管理體制。

同時,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沒有必要成立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批準籌備。對于很多沒有登記的組織,這些組織因民政部的準入門檻過高,無法進行登記,只好把對口管理部門放到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公司進行登記注冊,開展自身業務。這屬于錯位監管的現象,造成對NGO組織的監管不力,引起很多問題。

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理》,首次在行政法規中提出了社會監督問題,并圍繞基金會的運作和監督,設計了較為科學的社會監督原則和相應的制度安排,如明確公開透明原則,規定基金會理事會的構成比、成員限額和基本職責等。中國的很多社會組織沒有登記在冊,社會監督就更難了,而很多組織真正有效提供的社會服務不多,卻在拼命追求高收費、亂收費、高回報,還有一些打著公益的旗號,到處進行慈善募捐的活動,卻從來沒有公開過財務,這也會讓公眾產生質疑,漸漸降低這類組織的公信力。由于沒有登記在冊,很多組織也無法享受到一些政策優惠,發展比較緩慢,我國的NGO主要靠的是兼職或者是志愿者。這顯然在人員配備上很難維系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行。與此同時,根據所從事的行業或者領域的要求,NGO都需要有專業的人員或者理論作為指導和依托。尤其是在法學和管理學專業的人員比較缺乏。在我國,NGO組織的資金來源也比較困難,我國大部分NGO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財政撥款、補貼、免稅以及捐贈,而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則占主要部分。這樣就導致無法獨立,不可避免要受制于政府。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完善相關立法,加強對NGO組織的管理的合法性,雖然目前仍然還有很多問題,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2004年出臺的《基金會管理條理》是這方面積極探索的結果。現行法規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勢在必行,行業協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一些領域的專項法規也將陸續出臺,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創新之舉則推動著整個法律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

政府明確自身自身定位,統一分類管理。政府職能其引導作用,并且將這類組織統一由民政部門主管,不要出現管理錯位的問題,降低門檻,讓所有的組織都可以登記注冊,這樣也可以保護它們的稅收優惠。

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雖然目前國際上的這類組織都有專門的部門和專業人員進行管理,但是我國這類的專業人員比較少,缺口比較大,如果僅僅是依靠志愿者的熱情,而沒有專業人員的管理和協調,發展會非常困難,而且遇到問題解決的能力和效率都沒有保障,這也限制了NGO組織的發展。

NGO組織彌補了政府功能不能觸及的地方,國家具有公共性質,但是有時候會“政府失靈”,不能反映民意,這時候要由NGO代表公民社會的力量來矯正。現在政府出現在國際場合,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一定要有NGO在場才行,才有代表性。在我國,NGO組織的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但是從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角度出發,NGO組織的發展壯大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陳楚亮;公益性社會組織與政府規制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