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25 21:0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詞語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詞語翻譯

篇1

一、文化語境與翻譯的內在跨度補償

文化從學者的角度看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①我國出版的《辭?!穼ξ幕髁巳缦陆忉專何幕侨祟惿鐣v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語境隨文化的進化而改變,而“文化進化的主要趨勢是趨同,即隨著文化的發展各種文化越來越趨向于統一;只要文化還存在,文化趨同的過程就是無止境的。”②文化語境是受到文化進化趨同影響最深的一個部分,因此對于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中詞語翻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文化語境與翻譯最終需要內在跨度補償予以解決。著名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把語境分為三類,即:話語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其中文化語境的定義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二是在某一特定的具體的文化中,人們的認知環境,該認知環境同樣包括語言環境、具體語境和認知語境。這每一環都與語言密切相關。語言是對文化的一種承載,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機的一部分。美國著名漢學家李達三(JohnDeeney)教授在《熟悉兩種文化與翻譯》(BiculturalismandTranslation)中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譯成另外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感情方面的習慣。”中西方文化間的碰撞、結合、相互滲透、影響甚至趨同,使不同語言間的翻譯進入一個新探求領域,無論是橫向的跨度還是縱向的深度都處于不斷膠著也分離的狀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帶來的語言跨度需要一個內在跨度解決途徑,文化語境解析是首當其沖的重要解決途徑。由于翻譯語境的主觀性和動態性,文化語境的構建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永無休止的對話過程,就其對話性予以翻譯內在跨度解決。文化語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就其動態性予以翻譯內在跨度解決。因此,譯者在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的過程中,特別是文學翻譯,需要在文化語境和翻譯之間做出內在跨度補償,即用兩種語言文化的內涵延展來補償兩種語言在內在文化性差異的跨度上帶來的問題,最大限度使其譯至信,信至達,達至雅。對于文化語境的理解受制于譯者,受譯者自身興趣、需要、知識、經驗、文藝修養、欣賞習慣、個人信仰的影響,因此可以就其主觀性予以翻譯內在跨度解決。即譯者需把握好文化語境與文學詞語翻譯的轉移關系。

二、文化語境與文學詞語翻譯的轉移關系

有學者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特別是詞匯,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也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簽”。③如何把握詞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如何把握文化語境內涵的問題。文化語境與翻譯存在的轉移關系在詞語的運用上體現無疑,特別是針對文學翻譯中的詞語翻譯。對于詞語間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蘊意,如果沒有對文化及其所處的語境的深入了解,是無法實現其內涵的轉移的。翻譯到另外一種語言的文字就會顯得蒼白晦澀,甚至詞不達意。

1.內在含義轉移(Differentialtransferinconnotation)曹靖華教授在為北京大學的師生所作的報告中指出:“文學翻譯難定標準,它在某種意義上是文藝的再創造?!薄拔膶W是語言的藝術品,它是用形象來感染人,而不是用邏輯的論證來說服人。翻譯工作者除應將原文本意完整地介紹給讀者,使他獲得與本國讀者同樣的概念外,同時還要照顧到語言風格,力求明白易懂,又要保存原作的豐姿?!雹芪膶W翻譯是把文學作品中作者的創作進行第二次加工。茅盾先生也曾就翻譯提出:“好的翻譯者一方面閱讀外國文字,另一方面卻以本國的語言進行思索和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譯文擺脫原文的語法和詞匯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譯文既是純粹的祖國語言,而又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雹苓@就要求譯者有能力辨別詞語受語境影響在內在含義上的轉移。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為例,中外作品中作家們對人物名字對作品所起到的作用大都給予了厚望,并且賦予其人物深刻寓意,人物名字往往極其鮮明的把作者的創作動機,通過作品反映出的社會現象及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能反映創作者的立場,甚至昭示人物性格及命運。人物作品中名字因作品被廣泛接受其內在含義也發生了轉移。Cinderella(灰姑娘)是深受全世界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個被繼母和兩個姐姐驅使整天與煤渣為伴的美麗姑娘,后幸得仙女幫助,成為王子的愛人。而現在的英語字典中已經把Cinderella納入其中,新英漢詞典中解釋為“久被蔑視、忽逢幸運而顯名一時的角色(或貨品)”;而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中則把Cinderella解釋為“未得到應得的注意或敬重的人(事物)”。又如Hamlet,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部悲劇作品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因父王被謀殺而郁郁寡歡。他的叔父殺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為妻。哈姆雷特打算為父親報仇,但他的內向和謹慎使他猶豫不決。新英漢詞典中解釋為用來喻指“沉思而無決斷的人”,而HamletwithoutthePrinceofDenmark或HamletwithHamletleftout表示“去掉了本質的東西”。還有很多諸如PeterPan(彼得•潘)喻指長不大的天真的成年人;JamesBond(詹姆斯•邦德)和他的代號007已經成為神通廣大的同義詞;RobinHood(羅賓漢)喻指“具有俠義心腸者”;EugenieGrandet(歐也妮•葛朗臺)喻指極其吝嗇的人。中國作家筆下“林黛玉”是多愁善感一類女子的代名詞;“張飛”喻指魯莽之人;“曹操”喻指奸雄;“祥林嫂”則喻指受了刺激而喋喋不休的人;“諸葛亮”喻指能掐會算有大智慧者,古語有云“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翻譯成:ThewitofthreecobblerscombinedequalthatofZhugeLiangthemastermind.在翻譯這個句子時,需要加入對文化背景內涵轉化的注釋性內容themastermin,才能讓另外一種語言使用者切實掌握內在本質含義。又比如,“班門弄斧”翻譯成:Showing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這樣既體現了文化背景差異對“魯班”這個名字的理解又活靈活現了原文的含義,人物名字在翻譯時不能缺失和內在含義轉移的聯系。

2.詞語語義轉移(Semanticstransferinwords)文化語境與文學詞語翻譯的轉移關系還體現在詞語語義轉移上。有些詞匯在本族語也就是源語中,本來擁有的語用含義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已經發生了語義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果對源語文化沒有深層次的解讀,是無法把它們準確的翻譯成目的語的。以英漢兩種語言互譯為例,有許多顏色詞所表達的含義不盡相同。漢語中“黃毛丫頭”指的是“alittlesillygirl”,而“黃”用“bluefilms”表達?!啊笔恰癷diot”,“紅眼病”則是“green-eyed”。綠色本意象征著生命與活力,在漢語中“戴綠帽子”已經將其含義引申為“某人的妻子與他人私通”,所以,是不能把“某人戴了綠帽子”直譯成“towearagreenhat”,要把源語所表述語境的語義轉移到目的語的語境中,可以譯成“tobeacuckold”。動物詞也是如此。將源語譯成目的語時,其詞語語義已經發生了轉移。如:“Luckydog”譯為“幸運兒”,“toleadadog’slife”是指“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tohelpalamedogoverastile”翻譯成“救人于危難”,而“blacksheep”則指“害群之馬”。“等到猴年馬月”并不要真正翻譯成“theyearofmonkeyorthemonthofhorse”,而是按照漢語的習俗譯成“godknowswhen”。“流產”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妊娠后,胎兒未滿二十八周就產出。多由內分泌異常、劇烈運動等引起。產出的胎兒一般不能成活?!倍湟旰x則“比喻事情在醞釀或進行中遇到意外或遭受挫折不能實現。”如沙汀的《困獸記》有這樣的話:“或者耐著性子打開這個僵局,免得演劇的計劃流產。”Orbreakadeadlockpatientlysoastoavoidmiscarryingoftheplay.還有像“紙老虎”(papertiger),丟臉(loseface)等詞匯,生動了濃厚的源語文化特有的文化色彩,譯者要通過語境把詞義的轉移翻譯過來,達到“信”的效果。

篇2

[關鍵詞] 電影字幕翻譯;歸化;異化;文化詞語

一、文化詞語與電影字幕翻譯

文化詞語就是指蘊含特定社會文化意義、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詞語。文化詞語與民族心理、風俗習慣和社會變革等密切相關,是詞匯中最活躍的部分。因此,文化詞語在語言中隨處可見。

電影字幕翻譯包括三個基本特點:瞬時性、通俗性和綜合性。瞬時性是指電影字幕翻譯中沒有加注說明,因此要求字幕翻譯簡潔明了,在第一時間就可以得到觀眾的理解和接受。通俗性是指電影字幕翻譯需要通俗易懂,盡量使用口語語言而非書面語言。綜合性是指電影字幕翻譯需要能夠和影片中人物表情、肢體語言、動態畫面等因素相協調。眾所周知,影視翻譯不僅是一種文字轉換,更是一定區域歷史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因此,任何一部電影中都包含了一些特殊文化信息的文化詞語。這些文化詞語會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約,使觀眾難于理解和接受。如果電影字幕翻譯力圖在母語中盡可能地傳遞源語影片中的文化信息,保留原片的風格,就必然需要采用涉及文化翻譯的兩種翻譯策略即歸化和異化策略。

二、歸化與異化

歸化是指在翻譯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歸化翻譯要求譯文既要克服語言障礙,又要克服文化障礙,盡量避免文化沖突,盡可能使源語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從而達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

異化是指在翻譯中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的翻譯策略。異化翻譯提倡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交流,源語文化將會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方式。異化翻譯的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

三、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文化詞語的翻譯

電影《國王的演講》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伯蒂)由于身患口吃,致使他無法在公眾面前演講。伯蒂因為無法治愈口吃感到既痛苦又失望。在妻子伊麗莎白的介紹下,伯蒂結識了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萊昂納爾憑借自己的經驗和信心消除了伯蒂的疑慮,伯蒂開始配合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兩個人也漸漸成為朋友。然而,對于自己是否頂替哥哥愛德華王子繼承王位的問題,兩個人意見發生了分歧,不歡而散。伯蒂的父親去世之后,愛德華王子主動放棄了王位,伯蒂成為國王喬治六世。伯蒂這時明白了萊昂納爾的良苦用心,兩人在伊麗莎白的撮合下又重歸于好。在萊昂納爾的協助下,伯蒂終于戰勝了自己,發表了歷史上著名的圣誕節演講。該片是一部反映二戰前后英國皇室生活的影片,無論從畫面和語言上都賦予了濃厚的英倫風格,影片中包含了一些能夠反映英倫國家生活的文化詞語,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兩種翻譯策略在處理文化詞語方面的應用。

(一)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文化詞語的歸化翻譯

例1:Have you thought what you will call yourself?

I…I…

Certainly not Albert, Sir.Too Germanic.

“Germanic”一詞是英語“Germany”的形容詞,意思是“德國的、德國人的、德國作風的”。但是,如果在這里我們僅僅把這句話簡單的理解翻譯成上述含義即“這樣太德國作風了”,明顯是不合乎情理,也讓觀眾摸不到頭腦。影片的背景時間是二戰前夕,當時的德國受到希特勒納粹集團的統治,而希特勒試圖占領全世界的野心也已經昭示天下,父親這里用“Germanic”一詞的意思實際上是表示“像德國人一樣熱衷權力”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應該翻譯成“當然不會,你沒有這樣熱衷權力”?!癎ermanic”本身是一個普通的詞語,但是用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下,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含義,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會讓語義更加明確,觀眾一目了然。

例2:I see all your pronouncements are to be broadcast, Archbishop.

Ah, yes, wireless is indeed a Pandora’s Box.

“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一詞是源于《圣經》中的一個故事?;鹕裰圃斐龅呐硕嗬艿胶闷嫘牡尿屖?,不顧眾神的勸告,私自打開了漂亮的魔盒,致使各種邪靈來到了這個世界。因此后來人們以“潘多拉魔盒”形容“不幸和災難”。然而,如果在這里我們把這句話采用異化的手段直接翻譯成“無線廣播是潘多拉魔盒”是不利于觀眾的理解的,也不能充分表達演員話語的真實意圖。因為影片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當時無線電還是大眾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伯蒂知道無線電的神奇力量,害怕在無線電前進行公開演講,知道這種東西既可以幫助人們樹立形象,也可以摧毀形象,因此,這里“Pandora’s box”采用歸化翻譯策略譯成“雙刃劍”比較符合原文的意思,更為貼切。

例3:Just a great deal of nerve.

the star chamber inquisition, is it?

篇3

一、英漢詞語的文化色彩差異

人們習慣上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文化或器物文化,指能夠被感知的有形物品,如:飲食、服飾、器具等;中層文化或制度文化,指人際關系中的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深層文化或觀念文化,指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審美觀點等。人們在使用語言交往是,必定受到各自所屬社會文化的制約,從而是語言深深打上社會文化的烙印,顯現出各自社會文化的特征。文化色彩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層面,其承載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展等社會文化因素。英漢文化色彩詞語在翻譯過程中頗為困難,現將其主要差異體現列舉如下:

1.源語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語中無對應的詞,即:詞匯空缺或不等值現象。漢語中許多文化色彩詞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詞語,如:“飯桶或飯包”、“臭皮囊”、“吃香”、“吃不消”、“跑龍套”、“老油條”、“三頭六臂”等概念;英語中的“hard drink”、“meet one’s Waterloo”、“helping profession”、“sunrise/sunset industry ”、“sister city”等在漢語中也難找到對應的詞。

2.源語和目的語有對應的詞,但意義不同。詞語不僅能表達某一客體的概念,而且還能在人們的頭腦中引起各種聯想。由于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先前經驗”,各種語言中即便是表達同一概念的對應詞語也會有不同的背景知識,反映民族文化的差異。這實際上是不同語言的詞匯沖突現象。如:英漢語中都有“尾巴”的概念,而“夾著(緊)尾巴”這個概念的意義卻不是一種詞語偶合。英語中的“(to)tuck/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和漢語中的“夾著(緊)尾巴”盡管在某些語境中都有“垂頭喪氣,狼狽不堪”的意義,但在特定語境中漢語的表達有特殊的意義,如:“你要夾著(緊)尾巴,可不要翹尾巴喲”是“謙虛、不驕傲”之義。

3.源語和目的語的概念分類不同。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在漢語中有8個相對應的詞語(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漢語中的“檸檬”在英語中有“lemon”和“lime”兩詞相對應。

4.源語中的語用意義在目的語中無對應意義,反之亦然。這是英漢詞語在聯想意義上的空缺現象,聯想是產生多義詞的比喻意義的基礎,因此,它所帶有的民族文化的特點也自然而然地會反映在這些比喻意義之中。如粽子是中國特有的食品,經常被用來比喻某人或某物被捆綁的很緊,“他們被綁的個個像粽子似的”。再如我們形容“洗澡池里的人、水里的泥巴都很多”時會說“簡直像芝麻糊煮餃子”,對于那些不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英美人來說,“粽子、芝麻糊、餃子”的比喻很難產生漢語有的聯想意義。

二、英漢文化色彩詞語的翻譯手段

1.異化,即保留源語的文化色彩。這種手段按字面照譯源文,對于影響目的語讀者閱讀中連貫重構的文化缺省可放在注釋之中。如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句:“……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利用異化譯成:“也不會導致你拒絕獻上的橄欖枝”,另外,可加注釋“橄欖枝象征和平”,這樣普通的中國讀者也會明白其含義?!都t樓夢》中的“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楊憲益異化為:“If the Dragon King wants a white jade bed, he applies to the Wangs of Jinling”,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英美讀者來說,本來“龍”就是個怪物,再來一個“龍王”就更恐怖了,因此,可加注釋“龍王是中國神話中掌握百姓生計的海神”。漢語的許多成語也可采用這種方法,如:“班門弄斧”異化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不知典故的英美讀者對于Lu Ban是一無所知,如果加上注釋“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效果迥然不同。

異化加注釋的方法對英漢雙關語的翻譯也有解釋力,盡管英漢雙關語有時吻合,如:

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

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紳士甲:你總以為我有那種病,其實你大錯特錯,我的身體響當當的。

路奇奧:響當當的,可并不結實,就像空心的東西那樣響當當的,你的骨頭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這里“sound”是雙關語,具有“結實”和“空洞發響”雙層含義。但多數情況下,英漢雙關語并不吻合,如

When a No.1 burglar tried to make a James out of his Jimmy he perpetrates an improfundity.

譯成“一旦頭號竊賊想憑作案工具出人頭地,他就會犯下更深重的罪孽”。句中的“Jimmy”是雙關語,漢語里無法表達出雙關效果,可加注釋“Jimmy意為撬棍(作案工具)和James的昵稱雙層含義”。

2.歸化,即用目的語中文化色彩詞語替換源語中文化色彩詞語。這種方法可較多地運用于習語,如: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to shed crocodile tears(貓哭老鼠)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lead a dog’s life (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3.異化和歸化相結合,這是一種文內補償。如在“olive―branch”的翻譯上,可譯成“求和的橄欖枝”,而“班門弄斧”可譯成“to show off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4.解釋,這種方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主要針對英漢語言由于發音、結構不同而形成的帶有各自不同文化色彩的特殊表達法,但這種方法又不同于歸化(意譯)。漢語中的歇后語有時是根據諧音而產生的具有與原含義截然不同的另一層含義的詞語,而后者習慣上是漢語中交際者的意向意義。如:

老太太不認識仙鶴――高級(雞)

河邊洗黃連――何(河)苦

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

飛機上投報紙――空頭(投)理論

拉著下巴過河――假謙(牽)虛(須)

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

瞎子上樓梯――摩(摸)登

歇后語的漢譯英可采取文內解釋方法,但筆者發現,無論如何解釋,英美人對歇后語的諧音效果未必能曉得,如:“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可譯成:“A chicken jumps on a tomb―making somebody exasperated/scratching the dead(The words “exasperate ”and “scratch” 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再如:“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可譯成:“A weasel gets into the cage of chicken―trying to speculate in something/trying to steal the chicken(The words “speculate” and “ steal the chicken”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

篇4

關鍵詞:數字詞匯;跨文化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06-02

數字詞語可以說是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表現了中西民族各自特有的民族情感。因此,數字詞匯除本身所固有的數量概念外,還具有本身意義之外的意義即聯想和語境意義,因而數字詞語的翻譯難度增加了許多,譯者需要處理好跨文化翻譯的各種因素。

1.中西數字詞匯的文化對比

數字的基本功用在于指稱數目。然而,無論在生活慣用語中,或是在文學作品中,數字可以表示不確定的數量概念,是一種泛化的虛數,這就是數字意象的修辭功用?,F代語言學認為,詞語本身的意義分為兩大方面:一、所指意義;二、聯想意義。尤其要指出的是,詞語的聯想意義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所附加給語言的意義,是語言以外、主體感覺以及社會行為方面的意義。所指意義用來指文化上的東西,聯想意義用來指人們在感情上對所用語言的反應。所指意義是客觀的,是通常詞典上所標出的指稱意義;聯想意義是主觀的,是儲蓄在所指意義之內的。眾所周知,西方人喜歡"三"這個數字,把"三"作為幸運的、完美的數字,這根源于基督教主張的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幸運和神秘的數字"三"在英語文化中對社會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在英語文化中,7是個吉祥神圣的數字意象,深受西方人喜愛,例如: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極其快樂)。又如,英語: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九死一生)"九死一生"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九次,活了一次",這里的具體數字實乃虛指,"九"表示"多次",但實際上非常形象的表達了人們經歷多次生死的考驗。

漢語言文化在選擇數詞,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及偏愛。中國人則偏愛雙數,還有五、六、八、九、十等寓意吉祥的數字。"八"是一個機智和賺錢的數字,與"發"諧音,意味著發財致富;"九"常指"九五之尊",是最大的"陽數",又與"久"音似,意指"長長久久";"十"是一個完整和完美的數字,意思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例如"十全十美"經常用來指示對某事的滿意。漢語:一寸光陰一寸金,英譯為: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原漢語中省略了謂語動詞"是",意思是一寸光陰(是)一寸金",意思表達清楚、簡潔,然而在翻譯時根據英語語法規則,英語則必須要有謂語動詞"is"才算是完整的句子。又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譯為"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則是變通原文數字意象,譯出含義即可。

2.數字詞匯的跨文化翻譯因素的處理

何自然認為,"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翻譯的本質表明:由于原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信息預設量不盡相同,所以在解讀文本時,譯者和原作者的背景和視域不可能完全相一致,又加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與文化習俗也有可能不盡一致,為實現譯文預期的交際功能,就必須做出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適當調整。金惠康教授在其專著《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中指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兩種語言體系所承載的文化特征表現為完全重疊、部分重疊、不同、類似、相同、文化空缺或互相矛盾。"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需求與認知能力,必須明白這一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重點內容是準確地傳遞出原文蘊含的文化信息。譯者要考慮各種跨文化因素,然后用適合的表達方式幫助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的對等,實現最成功的的交際。 對于中西不同民族而言,數字詞語具有各自特別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準確地運用這些數字詞語,可以表現一種語言的文化內涵,令譯文增添聲色。因此,譯者應盡可能真實地反應原詩作者創造的意境,對于詩人自己體驗到得獨特意象,盡量真實地再現原詩中的數字意象。如: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宮詞》)

Homesick a thousands miles away,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中國古代詩詞大多訴說了文人們的千古惆悵與綿綿哀怨。此詩句句采用數字詞匯,字字含情,滿紙辛酸淚:表離國思鄉之苦,離家三千里;表宮娥進宮時間之久,進二十年的宮廷生活充滿了孤寂難耐;表孤苦飄零,命運多舛,君王臨終之際下令以自己的美貌青春來殉葬。思鄉之愁苦、飄零之感傷和臨終之悲痛躍然紙上。詩人采用簡練的對話語言,借助于意義豐富深邃而又玄妙形象的數字意象,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悲劇藝術效果。整個譯文在翻譯數字詞語時,有的是改譯(第一句),有的是直譯(第二句),有的是刪去不譯(后兩句)。

3.結語

中西數字詞匯的翻譯是譯介者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認知推理的跨文化交際過程。隨著全球化溝通的日益深化,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數字詞匯所指代的文化意象完全可以被讀者所接受和欣賞。因此,譯者應認真研究各種跨文化因素,譯者盡可能傳達數字意象的表層形式和深層次的文化含義,達到最佳的跨文化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胡建華. 中西文化數字性質內涵之比較[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3]滕梅. 英漢數詞的翻譯方法[J]. 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

[4]楊彩玉. 唐詩中模糊數字的翻譯[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篇5

關鍵詞: 文化背景 英漢詞語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此外,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英漢語言折射的文化的比較性學習是一個重要方面。翻譯過程不僅是對語言的字、詞、句等的字面翻譯,而且是對這一語言深層次的文化意義上的翻譯。因此在翻譯時,只有將兩者有效地把握結合,再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才能達到準確有效的翻譯目的。林語堂先生曾幽默地道出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英美人談論服裝是審美的問題,而中國人談論服裝則是倫理道德夷夏問題?!?/p>

在語言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密切的是詞語,它能夠最積極、最敏感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由于缺乏相應的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很難理解并翻譯這些詞語。因此,正確理解和翻譯帶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詞語就成為英語學習中理解和翻譯的關鍵。

一、英漢詞語文化差異的表現

美國學者扎雷(Lorand B.Szaley)和費舍(Glen B.Fisher)運用“聯想組合分析法”(association group analysis)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詞語理解的異同。研究結果表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帶有不同的參考系統(frame of reference),在理解特定的詞語時,總是以頭腦中固有的參考系統為參照,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雖然使用同一詞語,心里聯想到詞語含義卻不盡相同。一類是基本意義或詞典上的意義(lexical meaning),也就是外延;另一類是內涵(connotation),即文化意義(cultural meaning),也叫心理意義(psychological meaning)或聯想意義(associative meaning)。下面從詞語的外延和內涵分析英漢詞語的文化內涵及翻譯的差異表現。

1.外延意義和內涵意義均相同。

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薩丕爾(Sapir)認為,語言反映社會現實,世界上有兩種語言是完全類似的。但“由于在自然環境和人心理上的某些相似之處,不同社會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重疊(cultural overlap),即文化共性”[1]。英漢文化的共性和思維方式的相似性,體現在詞語上會產生相同的或相似的語義,如一石二鳥(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平鴿(dove of peace),血濃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像狐貍一樣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但畢竟這類詞屬少數。

2.內涵意義空缺和詞的借用。

翻譯界經常提到有些詞語為a語言所特有,而b語言卻找不到相應的詞語(equivalent),所以出現詞匯空缺(lexical gap)。詞匯空缺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受不同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神話寓言、生活方式等對語言的影響,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是民族獨創的詞。比如英語中的hippie,yappie,cowboy。有人將cowboy翻譯成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但很顯然,美國的西部牛仔和中國牧童是截然不相同的;這種情況還有漢語中的“炕”、“四合院”、“氣功”、“風水”、“老天爺”、“紅白喜事”等。

由于各民族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不斷深化,一民族獨有的事物比如語言也會漸漸融合于另一語言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之中,因此,便出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詞語借用現象。比如漢語中有:“馬賽克”(mosaic),“咖啡”(coffee),“色拉”(salad),“迪斯科”(disco);英語中有:kongfu(功夫),toufu(豆腐),sofa(沙發),kowtow(磕頭)。需要說明的是心理意義是否空缺因人而異,同樣是中國人,是否出過國,情況就不一樣;同樣是美國人,有否來過中國,情形也不一樣。

3.外延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

同樣,由于英漢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等的差異,對于同一事物的外延意義相同的詞語可能會引起不同的聯想意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語的“狗”與英語的“dog”,中國人和英語族人的心理聯想在外延上都差不多,簡單地說,是指“四條腿的家養動物”。但就“dog”與“狗”的內涵意義而言,在西方國家里,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dog表示具有褒義聯想的涵義。所以“你是一個幸運兒?!笨梢苑g為“You are a lucky dog.”“愛屋及烏”可以翻譯為“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可以被翻譯為“人人都有得意時?!倍皇恰肮房倳兴囊惶?。”這些都體現了西方人對狗的喜愛。中國人雖然認為狗是一種忠實可靠的動物,“狗不嫌家貧”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但與狗有關的詞語的聯想意義經常帶有貶義的色彩,如“走狗”、“狗腿子”、“喪家狗”、“狗漢奸”、“狗咬狗”、“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再如“西風”(west wind),西風給中國人的聯想意義是凄冷蕭瑟的。如馬致遠有詞:“古道西風瘦馬,枯藤老樹昏鴉?!庇性~:“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成月。”但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會帶來暖意和希望。雪萊在《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中褒揚說:“西風是春天的號角”。

4.外延意義不同,內涵意義一致。

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表達同一意義時會使用指示意義不同的詞。比如在表達比喻花錢浪費時,英語說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這與中英兩國的地理環境不無關系。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再比如勇士(lionheart),英語中獅子是百獸之王,最威武,最勇猛,用lionheart非常形象確切;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lead a dog’s life),因為在中國農村,牛馬都是至要的負重和耕地的牲口,所以牛馬通常用來形容吃苦而生活環境又艱苦的人;拿weekend(周末)一詞來說,“weekend”給英美人的感覺,與“周末”給中國人帶來的感覺是一樣美好的,都是“工作幾天之后有利于休息與娛樂的美好時光”。但在外延方面,英美人想到的是“星期五晚至星期天晚”這段時間,而中國人以前想到的是“星期六晚至星期天晚這段時間”[2]。近年來,隨著“五天工作制”的普及,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因地而異。

5.外延與內涵均有差異。

每種語言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反映在對詞語或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上會有不同的觀念。對individualism一詞的理解,中西在外延和內涵都有差別。individualism在西方普遍被定義為A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virtue of self-reliance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這種理解與中國人心目中的(集體主義精神意義上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相似,可中文將individualism翻譯成“個人主義”。這是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它是對自私自利,視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的思想概括,與之相對的是注重和諧發展的‘集體主義’。而在美國,individualism是指個人意義上的正直和經濟上的獨立,強調個人主動性的個人主義。在美國,個人主義的典型形象是移民時期手持長槍騎馬奔馳的西部牛仔和拿著斧頭在牧場勞作的拓荒者”[3]。再如“孝”字一詞,“孝”在漢語中側重子女對父母的順從,所以常說“孝順”,而英語中filial一詞并不側重這樣的含義,側重于“愛”,所以filial love是常見的搭配形式,即子女對父母的愛。所以英美人見到filial一詞所想到的并不與漢語中人們見到“孝”字所想到的內容相同,因為他們受著各自語言影響下的文化價值觀的制約。

二、有關翻譯策略的幾點看法

以上我們分析了英漢詞語中不同而又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和詞語內涵意義(聯想意義)的不同增加了翻譯的難度,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尤其是在涉及有關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有無策略可循呢?魯迅先生曾指出,翻譯必須有異國情調。這里異國情調指的是“不是在語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指盡可能保留原語中的表達方式,使譯語保持‘洋氣’,蘊涵異域文化特色,以此也可豐富譯語文化”。以下是提出的幾點具體的翻譯策略。

1.直譯法或直譯加注

直譯法指在語言條件許可下,在譯文中不僅傳達原文的內容,還要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及組句形式。如果直譯能符合譯文的風貌,保持原文的精髓,譯文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種最佳方式。這就是文化中的共性。例如:象牙塔“the ivory tower”;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one ear in and the other out”;披著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紙老虎“paper tiger”,等等。直譯加注的例子如對“三資企業”的翻譯:three forms of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2.意譯法

意譯法指原文的有些內容與形式不宜用漢語直接表達,而是經過剖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更著重于意思的翻譯,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有些語言受文化差異的影響無法直譯,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傳達出原文的隱含意義。意譯方法常被用來翻譯中英慣用語。例如“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意義完全不同,所以漢語“望子成龍”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可意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or successful man,再比如,如果我們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敝弊g成“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英美人聽了定會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們可以把它意譯成:“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下面是更多意譯的例子:別擺架子(Don’t put on airs.);打落水狗(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斬草除根(Pull out the evil by the roots.),等等。

3.音譯法

音譯法指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如:“雷達”(radar),“馬賽克”(mosaic),“咖啡”(coffee),“色拉”(salad),“迪斯科”(disco);英語中有:kongfu(功夫),toufu(豆腐),sofa(沙發),kowtow(磕頭)。

4.直譯加意譯

直譯和意譯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翻譯時可以直譯就直譯,不可以就意譯,但更多時候是兩者的結合,雙管齊下。這樣既可照顧到譯文的表層意思又可兼顧其深層意思。如對“飲水思源”的翻譯:When drinking water,think of its source.Never forget where one’s happiness comes.又如對“真金不怕火煉”的翻譯:True gold fears no fire.A person of integrity can stand severe tests.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當中英文化詞出現不對等時,譯者就更需要對中英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只有在掌握語言能力和充分了解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再運用合理的翻譯策略作為指導,這樣譯者才有可能做到翻譯得得心應手。在翻譯中,什么時候直譯,什么時候意譯,沒有什么固定的原則。一般來說,如果原文句型與目的語言的句法規律較接近,詞序也形似,本身意思又比較明白,那么可以多用一些直譯(因為畢竟直譯在技術程度上要簡單一些)。但如果直譯難于傳達原語的真諦時就意譯。最好是直譯意譯相結合,再加上必要的音譯和注釋,這樣就可以較便捷地得到意思準確、文字通順的譯文。

參考文獻:

[1]陳瓊.文化適應性與習語的文化表現策略[J].湘南學院學報,2007,(3):68-70.

篇6

關鍵詞:目的論;中西方媒體;中國特色詞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207-02

一、主要概念

(一)中國特色詞匯

中國特色詞匯一般指中國語言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其中包括政治術語、特有短語以及漢語民族文化特色語言等。此外,中國特色詞語的提出是相對常見普通詞匯和國外引進詞匯而言的,尤其是指中外文化交流中日漸凸顯的漢語語言文化用語。中國特色詞匯的發源地是中國,其限定性表現為詞匯僅限于中國的事件和人物。中國特色詞匯表達出的詞意在國外詞匯中并不存在,因為中國特色詞匯包涵中華民族多年積聚的文化底蘊,將這些飽含中華文化的詞匯翻譯成外國人能夠接受的詞語并非易事。

(二)目的論

目的論由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費米爾提出,目的論英文Skopos是希臘語,意為目的。弗米爾提出了翻譯過程中應當遵循的“三大法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性原則(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以及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翻譯目的論是將目的含義運用在翻譯理論中,也是翻譯行為的目的性,其核心是指翻譯過程被翻譯行為最終所達目的與翻譯預期效果所決定,即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預期的翻譯效果決定了翻譯后期處理的手段。目的論對于翻譯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的論核心對不同文體的翻譯處理具有較強指導意義,這也是本文從目的論視角出發對中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異同的基本依據。

二、目的論視角下中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語的翻譯研究

盡管中國特色詞匯形成原因很多,但這些詞匯的出現終歸是為了促進中國走向國際,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這就要求從事外宣翻譯的工作人員掌握中國特色文化的同時講究一定翻譯原則跟策略。外宣翻譯中中外媒體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和翻譯其他中國特色習語所遵循的原則有所不同,下面就目的論視角小中外媒體在翻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常運用的方法進行詳細闡述。

(一)直譯法

直譯法即根據原文中的詞語的含義直接翻譯成譯文的翻譯方法。直譯法需要保持原文的形式與內容,尤其是要保持原文所擁有的比喻與形象。如中國特色詞匯中的“紙老虎”,中外媒體都直譯成“paper tiger”,該直譯能夠讓外國人一眼看明白“紙老虎”的含義,現如今該詞語已經是英語中的正式詞語了。直譯法符合目的論目的性原則,同時,直譯法更側重于對原文的忠實,符合目的論的忠誠原則。

(二)意譯法

假如以上幾種方法都無法將某些中國特色詞匯準確表達出來,就需要采用意譯翻譯法。意譯法是指在進行翻譯工作時按照中國特色詞匯進行語義的大意翻譯,而不是對詞匯逐字解釋。從國際語言交際以及國際文化交流角度出發,意譯法更注重我國漢語文化體系的獨立性,說明漢語文化本身特性不容易被外來文化所干擾。如中國特色詞匯“門外漢”,該詞采用直譯、音譯、詮釋、套譯均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時,中外媒體運用意譯法將其翻譯成“a layman”,做到了對原詞簡單明了翻譯的同時也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與直譯法不同,意譯法更側重譯文語氣的順暢,更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

(三)詮釋法

許多中國特色詞匯采用單純的音譯或者直譯都無法表達最貼切的詞匯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運用詮釋法對翻譯進行翻譯。首先要明確詮釋法的含義,即在原有翻譯詞語的含義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含義解釋,使其詞義更加清晰。詮釋法分為直譯加詮釋與音譯加詮釋。

首先,國外媒體在有關中國的報道中,如果涉及到中國特色的相關詞匯,常常采用音譯法再加上英文解釋的方法。比如“關系”被翻譯成“guanxi, or connections”( Time,Jan.26,1998),“雙贏”被翻譯成“shuangying, or win-win”(Newsweek, Nov. 29, 1999)。此外,有些時候,國外媒體也會直接采用音譯法,比如“風水”被翻譯成“fengshui”(Newsweek, Oct. 16, 2002), “緣”被譯成“yuan”(Time, Mar.19, 2001)等。

其次,對于中國特色詞匯,國外媒體還會根據中文字面意思采用直譯法加上英語注釋的方法。比如,如中國特色詞匯中的“氣功”,翻譯成英文則是“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在這里,“氣功”一詞的英文翻譯所運用的手法就屬于音譯加詮釋法。

(四)套譯法

國家、地域、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與理解不同,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相似之處。中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翻譯時往往碰到這些情況:部分詞匯詞義相近,部分詞語字面相似,部分詞語讀音相似,還有些詞語內在涵義相似。在這種情況下,中外媒體一般采用套譯法對具有對等譯文的中國特色詞匯進行翻譯,這樣既可以讓中國覺得地道,又能讓外國人更好理解。如中國特色詞匯中的“隔墻有耳”,與之相對應的英語翻譯是“walls have ears”;“火上澆油”與之相對應的英語翻譯是“to add fuel to the flame”,“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與之相對應的英語翻譯是“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五)音譯法

《韋氏綜合英語詞典》對音譯的解釋是將一個詞語或字用另一種語言的同音詞語或字來表達。在英語中,部分色詞匯是根據中國地方語言的同音轉化而來。如中國特色詞語“功夫”、“豆腐”、“麻將”、“餃子”中外媒體將其翻譯成“kungfu”、“toufu”、“mahjong”、“jiaozi”,以上詞匯的音譯都能夠很好地保持原有中國特色文化。

三、對目的論視角下國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語翻譯策略的思考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的存在導致中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多少存在著差異,除了以上對目的論視角下中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語的翻譯研究之外,本文對國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語翻譯策略進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像“talk politics”、“dragon head”等中式英語,在中國特色詞匯里面的應用常常會讓不少國外媒體誤解。國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的拙劣翻譯多數是因為翻譯者本身掌握的翻譯文化不夠高,常常導致大量蹩腳的中國特色詞匯譯文,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此外,中國特色詞匯英譯對象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大眾,雖然國家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但卻還有不少外國友人對中國特色詞匯的了解并不夠。

其次,因中西文化差異較大,所以國外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具有一些異化傾向,但是多數國外媒體在對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過程中保持了中國特色詞匯的語言特色及文化特色,在對更多中國特色詞匯進行翻譯時考慮到了中外文化差異問題,并從中外實際國情出發,為更多外國讀者提供更容易接受的中國特色詞匯譯文。

最后,國外媒體往往從當下跨文化角度對中國特色詞匯進行分析與翻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動態交流,而翻譯也屬于動態文化交流的一種,國外媒體進行中國特色詞匯詮釋過程中經過中外文化沖擊,從而在中外文化差異中得出最符合中國特色,同時最易于讓外國人接受的譯文成果。

四、結語

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不同文化進行交流的過程,兩種不同文化交流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到兩國語言的翻譯效果。作為外宣翻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中國特色詞匯翻譯是實現中國文化傳播與對外交流的主要途徑,相信今后中國特色詞匯翻譯能夠進一步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并能讓越來越多外國人通過中國特色詞匯了解最真實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刁力人,索菲雨.漢英語義類型對比及其翻譯策略[J].學周刊,2013(09).

[2]趙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與英漢翻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篇7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快速發展。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連續三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而在對外貿易人員的組成中,會計人員顯然不可缺少,并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無疑需要會計人員懂得國際商務通用語言——英語,尤其是會計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會計英語與其他英語有著明顯的不同,不了解這些不同點,就很難理解與會計有關的英文資料,很難與外國生意伙伴進行溝通,也就不能勝任對外會計工作。因此,研究會計英語,尤其是研究作為會計英語重要組成部分的詞匯及其翻譯策略就顯得特別重要。筆者從術語、縮略詞、專業詞等方面對會計英語的詞匯特征進行分析,然后分別對其翻譯方法進行探討。

一、會計英語的術語特征及其翻譯策略

術語是會計英語專業的第一大特征。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術語是指某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換句話說,術語是指那些在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中所專門使用的詞匯。這些詞匯有其特定的含義,并在各自專業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會計英語的術語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單一性

所謂術語的單一性,是指在某一個學科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特定的意思,反過來,同一個意思只用一個特定的術語來表達。在會計領域,這種詞義的單一特性顯得尤為明顯。例如,“costestimation”,“customercosthierarchy”,“discountrate”等,分別指“成本估計”,“顧客成本層級”和“貼現率”,不會有其它的理解。

翻譯方法:由于這些詞匯都是固定的,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一詞多義的現象較少,所以往往借助專業詞典就能譯出,即采用直譯的方法。

(二)對義性

所謂術語的對義性,是指詞語所表示的概念在邏輯上是一種矛盾或關聯。在會計領域,這種對義性的詞語很多。例如:

in-sourcing/outsourcing自制/外購

tradedeficit/tradesurplus貿易逆差/貿易順差

wholesale/retail批發/零售

netweight/grossweight凈重/毛重

premium/discount升水/貼水

assets/liabilities資產/負債

inflation/deflation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supply/demand供應/需求

appreciation/depreciation升值/貶值

翻譯方法:采用直譯的方法,但要注意詞語的對立或關聯。例如revenue/expenditure,“revenue”指的是“收入”,而其對立詞“expenditure”的翻譯自然就是“支出”;又如increase/decrease,“increase”指的是“增長”,而其對立詞“decrease”的翻譯自然就是“減少”。寫作

(三)時代性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一些新思想、新觀念、新產品不斷涌現,于是英語里便出現了新面孔。在會計領域,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術語,如dumping(傾銷)E-commerce(電子商務),futuretransaction(期貨交易),cyber-trade(網上交易)等。

翻譯方法:由于是新的術語,所以翻譯時應了解術語的意思,如“dumping”,指的是“外國公司在本國市場上以低于其在生產國市場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并且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本國工業或嚴重威脅著本國工業”。如果不了解這個意思,就可能將其翻譯成“丟棄”或“傾倒”。

二、會計英語的縮略詞及其翻譯策略

縮略詞是會計英語的第二大特征。在我們閱讀英文會計資料時,會發現有很多縮略詞。原因是縮略詞簡潔、意義準確、使用方便??s略詞的表現形式很多,但主要有兩種:一是首字母縮寫詞;二是截短詞。

(一)首字母縮寫詞

所謂首字母縮寫詞,顧名思義,就是將幾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連在一起,但按照英語的習慣,應該是大寫字母。例如:

AICPA: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GAAP: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公認會計準則

CMA:CertifiedManagementAccountant注冊財務管理師

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財務官

EOQ:EconomicOrderQuantity經濟定貨量

FIFO:fist-in,firstout先進先出分步成本法

MRP:MaterialsRequirementsPlanning材料需求計劃

GNP:Gross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二)截短詞

篇8

關鍵詞: 商標詞;文化差異;翻譯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Every trademark impli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le translating it,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ave the version comply with the consumers’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rules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emark;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1.引言

商品的商標就如同人的名字,是產品形象的代表,質量的象征,又是知識產權的保證,這就要求商標代表的這種商品不僅要有優良的品質、合理的價格、精美的包裝,還應要求它的譯名個性鮮明、優美響亮、內涵豐富、富于聯想。馳名商標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產品,就是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由于商標名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折射出有關國家與民族的文化、風俗、經濟、政治、宗教。因此譯好商標名絕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實踐證明,成功的商標翻譯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譯會給公司或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公司或國家的形象。因此,譯者在翻譯商標時一定要考慮英漢文化差異,使譯名符合民族的語言特點、宗教信仰、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價值等。本文通過分析商標詞的文化屬性,來探討商標詞翻譯的文化處理。

2.商標詞的文化屬性

首先我們應看看何所謂商標詞。根據美國經濟學家R·海斯的觀點,A Brand, i.e. trademark, is a name, term, sign, symbol, design or a combination of them that tells who makes it or who sells it, distinguishing that product from those made or sold by others. A brand name is that part of brand that can be vocalized。(劉法公,2003)好的商標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商標詞的制造者禪思竭慮,揣摩消費者的心理,盡可能迎合廣泛的消費者,因此,時代風氣、社會心理、公眾意識等社會一文化因素必然成為商標詞們的一個重要影響源。任何商標詞都有自身的文化涵義,商標詞的文化屬性首先表現在受一時形態制約上(2001,彭石玉)。商標詞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遵守道德規范,否則商標不能注冊或者會造成嚴重的法律后果。其次商標詞必須符合特定社會的風俗、習慣尊,重宗教傳統,如果在命名時一味求新、求奇、貪大、圖全、唯美、超雅,忽視了社會文化主流的接受標準就可能事與愿違。

從來源看商標詞更是從其孕育之口起便浸潤于文化之中。文化作為一種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商標詞的理據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英語商標詞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征。比如有的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名家名作、具有歷史意義的人名、地名等‘如Du Pont(人名).Avon(莎士比亞Stratfort-on-Avon的Avon河)等。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文化積淀豐富,如“孔府家酒”、“杏花村”等,就有很豐富的文化內蘊,體現在商標上,也顯現出濃重的東方文化色彩。

3.商標詞翻譯的文化處理

商標在產品的銷售中起著重要的廣告作用。馳名商標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產品,就是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好的商標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勝,把自己的產品更好地介紹給目標市場的消費者。由于英漢文化的差異,要取得商標翻譯的成功,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商標詞的翻譯要注意符合消費者的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繁衍發展過程中文化積淀而成的心理特征。東西方人由于地域環境、種族淵源、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對商品的認知角度、審美情趣、費觀念和心理聯想等方而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在商標命名方而表現的求雅棄俗.取吉避兇的社會心理各國則是相同的。因此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符合消費者的文化心理。

一個好的商標譯名,對消費者心理所產生影響是巨大而又深刻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商標詞的表層意義去領會寓于其中的深層文化意義。好的商標詞對消費者能產生相當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起著廣告促銷作用。否則再好的產品也會因其商標不能被消費大眾心理所接受而無人問津。譯者對商標詞不僅需要斟酌推敲,而且需要把握消費者的心理精選翻譯詞語。例如:Bowling是人們喜愛的運動器材,譯者將其巧妙譯為“保齡球”,運動可以健身,“保齡”是“延長益壽”的同義詞語,保齡健身的好名字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心理誰會不喜歡?名牌自行車Giant,其字面意思是“巨大”、“大漢”,音譯為“捷安特”,喻其性能快捷而安全。迎合了消費者心理。美國著名的飲料“Coca-Cola”最初被譯為“可口可臘”就很難激起國內消費者的欲望:“可口可臘”令人費解,“臘”又吸引人們對臘的聯想,更覺“食之無味”。而換成“可口可樂”情形就迥然不同。該譯文吉利、風趣、簡短而又響亮,易被大眾心理接受,立即產生轟動效應。但由于翻譯工作者文化知識欠佳商標誤譯事例也不少。例如:愛妻牌(洗衣機,廣東產)這個商標給懂漢語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買回這個牌子的洗衣機,標志著丈夫深愛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的洗衣的勞苦,妻子每次看到或使用這臺洗衣機會聯想到丈夫對自己的愛,因此這種商品深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而“愛妻牌”洗衣機的譯 AiQi washing machine .漢語里“愛妻”的豐富寓意在外國消費者心理則意義全無,AiQi變成了一個冷冰冰的符號,可想而知其帶來的經濟后果。

3.2 商標詞的翻譯必須符合民族語言特點

世界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漢字亦復如此,堪稱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之一。但我們的產品要走向世界,單純用漢字或漢語拼音制作商標詞是行不通的,語言障礙會迫使我們的產品徘徊于國際市場之外。漢語文字具有很大的理據性,對語義表達的依賴性很大,而英語文字則是完全根據語音的任意性符號,音素組合的任意性程度很大,對語意表達的依賴性卻很小。且漢語商標詞具有“雙音化”的傾向〈關于次向研究詳見胡安琳的專文論述〉,而英語商標詞在組成音節上沒有任何約束和規定,表現出較大的任意性(朱凡,2002)。雖譯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但必須符合民族語言特點,譯出其內涵。如“金利來”就是意譯+直譯的佳作。“金”直譯英文“gold”,“利來”卻是“lion”的意譯,這種譯法迎合人們祈望“財運亨通”的心態而敲開了市場大門?!白o舒寶”衛生巾的音譯商標“whisper”情趣盎然,譯者采用音譯的形式,一個 “whisper”既尊重了西方民族性器官的禁忌,又讓人感受到體貼入微的呵護?!鞍茬鲀骸弊孕熊嚤妒車鴥认M少女喜愛,“安琪兒”意為“天使”與英文“Angle” 同音,再加上車身上“彩云追夢”的注釋,中西合璧,平添浪漫氣息。采用諧音雙關發音譯的商標詞大多數都是考慮了音韻效果,讀來順口,聽來悅耳。它們利用漢語特有的種種美音手段,諸如與音強有關的平仄或四聲),與聲音一致有關的雙聲和疊韻。例如:Dunhill(時裝)——登喜路,Squibb(農藥)——施貫寶, Librium(藥品)——利比安。平仄相同可以使語音具有抑揚起伏的變化美。采取諧音雙關法譯出的商標詞大都平仄相同。其中“平仄仄”與“仄仄平”更是符合中國詩詞三句常用平仄模式,如:Safeguard(香皂)——舒膚佳,Rolex(手表)——勞力士,這三例妙用了漢語的另一有的美音手段即雙聲與疊韻。

但如果譯者過分拘泥于漢字,用漢語拼音英譯商標不僅難以傳遞漢語原文寓意的問題,有時音譯會恰巧譯出不良的英語詞形引起英語讀者的誤解。這是因為漢語拼音與英語字的讀音相似的也不少。巧成的英語詞詞義不佳,效果就可想而知。請看實例:西子香皂——原譯“Shitze” Toilet Soap是杭州產的一種肥皂,Shitze正巧與英文詞Shits(瀉肚子)諧音?!蔽髯印翱煞g成west lake(西湖)寓意就全反映出來了。再如:普科牌手電筒——Puke Flashilght( Puke 與英語詞puke “嘔吐”同形),都可能造成不佳商業效果的商標譯名,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3.3商標詞的翻譯必須符合人文、地域風情

東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種族淵源,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思維定勢、審美情趣、消費觀念、價值取向及對商品的認識角度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由此商標詞的翻譯既要符合消費者的文化心理,符合民族語言的特點,又要尊重銷售市場消費群體的民族感情、宗教信仰、符合人文、地域、風情。

文化淵源不同,詞語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就必然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氛圍中所引起的語義聯想不同,日常生活中借物喻義,觸景生情是常見的語言現象,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蔣磊,2002)。但由于人們對事物的偏愛、價值取向的不同在商標各方面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應。如: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鳳凰”是一種吉祥的鳥,許多出口商品的商標或圖案喜歡用鳳凰作標記。名牌產品上海鳳凰自行車的商標直譯為Phoenix, 在漢文化中鳳凰給人以“吉祥、如意、高貴”的聯想。而在西文化中Phoenix意蘊“再生”,以此為商標勢必使人產生“死而復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聯想。因此,各國商家在商標的翻譯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到不同環境文化中動、植物名稱的不同寓意,應適當的處理,如:盡管孔雀在漢語言文化中是象征“美麗、青春”的吉祥動物,國產“孔雀”彩電的出口商標名卻沒有直譯為英語的“Peacock”,而是換用了一個漢語詞義完全不同的詞“Anaras”。這是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孔雀可指邪惡的化身,不會給人帶來美和青春的聯想。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特點,若將這些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商標詞成功地換為詞匯意義和文化意義盡可能對等的詞語,就必須在漢語翻譯過程中注意譯名的當地化,即在漢語中隨時注意表現和豐富商標詞譯名內在的文化內涵,這樣才有利于國際競爭,有利于使企業樹立國際形象走向世界。陜西彩虹集團是我過最大的彩色顯像生產家,他們用“Irico”作為出口商標。Irico一詞利用英語商標詞的典型構詞法將Irix+Co(-rporation)構成。Irix是希衲昔臘神話中的彩虹之神,專傳播美好信息。該詞所具有的優美詞義和西方文化內涵有助這種傳播好信息的產品為國際市場所接受。商標翻譯者還常常在譯名中使用與中華文化中美好事物與行為關系的詞Bossini(堡獅龍)、Hazeline(下士蓮)、Xerox(施樂)、Holsten(好順)、Bisquit(百事吉)、PespiCola(百事可樂)?!褒垺比A民族崇拜的祥瑞圖騰,再加上“寶與獅”二字更讓人想到逢年過節舞龍舞獅的喜慶場面,“蓮”是中國人喜愛的植物之一,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笆贰碧N含的“仁”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美德,“好順”、“百事吉”和“百事可樂”更是對生活與工作的美好祈盼。

英漢民族的社會制度不同,一些反映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方面的詞語對不熟悉中國國情的英語民族也會造成信息傳遞障礙,商標命名應盡量避免使用政治上特別含義引起誤解的商標名稱。如“大鵬”牌卷筆刀的譯名為ROC Sharpners ,大鵬是漢民族神話中的一種最大的鳥,漢語中有“鯤鵬展翅,鵬程萬里”之說,但ROC三個大字母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的英語縮寫,勢必也會造成誤解或產生不應有的聯想,既不利創立我國出口商品的形象,也不利于維護國家的尊嚴。再如“白熊”譯為“Polar Bear ”,但當今國際政治語言中Polar Bear 另有特殊含義,為避免誤會而改成White Bear 。

商標翻譯不僅僅是譯名的問題,它涉及到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業機會。商標詞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語言、地域文化、消費心理和審美價值等,決不是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機械翻譯活動。所以在商標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注意顧及譯語國文化的特征,這樣才能成功地跨越文化障礙譯好商標詞。 參考文獻:

[1] 劉法公.論商標漢英翻譯的幾個關鍵問題[J]. 中國翻譯,2003,(6): 68-71

[2] 彭石玉. 英漢商標詞的跨文化傳通[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4): 57-59

篇9

關鍵詞:商務英語;修辭;特征;翻譯

商務英語在人們印象中是正式、莊重,甚至有些刻板的,因為它經常應用于正式場合,如報紙的財經版塊,商務英語課本,或是政府文件。同樣,修辭被認為是華麗的應當只會出現在詩歌、散文、小說等之中,作為使得文章更生動,富有韻律的手段。商務英語和修辭似乎是毫不相關的兩種事物,不應該聯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大量的修辭手法被作者運用在商務英語文章中,相得益彰,十分和諧。

一、修辭的定義

自從亞里士多德時期起,神秘的修辭就已經激起人們的興趣。修辭手法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著重考察人們社會交際的語言規律和特點。從語言學角度看,有限的語言可在修辭手法的強催化作用下產生無限可能,修辭是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有力武器。因此,商務英語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如: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夸張(hyperbole)、頭韻(alliteration)及尾韻(rhyme)等,增強商務英語的生動性、藝術性和感染力,加深讀者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從而引起讀者的關注和共鳴。

二、商務英語中出現的一些修辭手法

(一)明喻(Simile)

明喻是把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作比較,通過展現一種事物如何與另一種事物相似解釋這種事物是什么樣的修辭方法。如:TherelationshipwithWal-mart,sayoneformerhighrankingexecutive,is“whatkilledthebrand”.Workingwiththechain,hesays,waslikedancingwithagorilla,andsuddenlyyouaremar-riedtoit.英語明喻的特征之一就是通常會出現”islike”“as”的字眼,比較通俗易懂。商務英語文章出現的比喻大多是明喻。

(二)暗喻(Metaphor)

暗喻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來,而是進行隱藏比較的這樣一種修辭手段。暗喻又稱隱喻,表達方法:A是B。暗喻是簡縮了的明喻,將某一事物的名稱用于另一事物,通過比較形成。Bankruptcyiswhenyouputyourmoneyinyourhippocketandletyourcreditorstakeyourcoat.暗喻在商務英語中的運用常常使得復雜的理論、事物簡明化、形象化、日常化,從而使得商務語言簡潔明了,言簡意賅,收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三)夸張(Hyperbole)

夸張是指用鋪張夸大的語言,憑借豐富的想象,夸大或縮小事物的某些方面,進行藝術渲染,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通俗地說,夸張就是言過其實的表達,使語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的發揮。Theymurderedusatthenegotiatingsession,如果恰當使用,夸張能使某一觀念更鮮明而不至于扭曲原意。因此,夸張在成功的商務英語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但由于商務寫作(合同寫作、商務函電)需要盡量準確、簡潔,應避免夸張。

(四)排比(Parallelism)

這種修辭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大體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個整體。Weneedasupplementaryworkforcetohandlepeak-houractivity,tofreefull-timeemployeesfromroutineduties,tore-lieveoperatorsduringlunchbreaks,andtoreplacevacationingemployees.從例句中可以看出,商務英語中使用排比結構可以使得語言言簡意賅,行文的節奏感得到增強,商務英語的表現力進一步提高。

(五)委婉語(Euphemism)

根據英語委婉語詳解詞典的定義,委婉語是一種用無害的或悅耳的詞語替代那些較直接的、唐突的言詞,用善意的話語把事實掩蓋起來的修飾手段。Ifitwerenotforthelargerorderwereceivefromanumberofourregularcustomer,wecouldnothavequotedforsuppliesevenatthatprice.委婉語存在于各種語言中,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研究。

(六)頭韻和尾韻(AlliterationandEnd-rhyme)

篇10

關鍵詞:維吾爾語;諺語;拈連修辭格

中圖分類號:H2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in the rich and colorful Uyghur language is beautiful and elegant, the proverb is more colorful, vivid image, appeal is strong, this is mainly because he uses up rhetoric unique even figures of speech. In Uygur proverbs in the use of zeugma trope can improv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and flexibility. But in the translation of Uighur proverbs, encountered in zeugma trope would have som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of media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translate existing zeugma trope of the Uygur proverbs are deeply discussed.

Keywords: Uyghur language; proverb; zeugma trope

中圖分類號:H2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有一座天山,在那里居住著一個美麗的民族那就是維吾爾族,哪里的人們能歌善舞?!熬S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但也曾稱為“烏紇”、“袁紇”。維吾爾族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棉花等作物,此外,它也是中國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葡萄園就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吐魯番盆地。維吾爾族擁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維吾爾語本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公元前維吾爾族曾用過突厥文,回鶻文等。自10世紀后,其文字就慢慢由阿拉伯字母演變而衍生維吾爾文。不過自建國以后,又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型文字,直到20世紀80年代,兩種文字均可通用。維吾爾族它的獨特藝術文化是祖國非常珍貴文化遺產。維吾爾語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在修辭格上尤為突出。維吾爾族擁有著久的歷史,它的民族文化也很燦爛。它承載的是一個民族多年的文化積淀,它追索的也是這個民族靈魂深處的企盼。在維吾爾語中,傳統文化在修辭中有著鮮明的反映。從文化角度來研究維吾爾語修辭的論著更是寥寥可數,特別是研究拈連修辭格。為此,筆者試圖分析在維吾爾語拈連修辭格進行研究,試圖去解決翻譯維吾爾諺語的拈連修辭格翻譯的難點,拋磚引玉,以期能引起更多同行的重視。

一、拈連修辭格的定義

用維吾爾文撰寫的《修辭常識》中尤力瓦斯·熱西丁也談及了拈連修辭格,并做了解釋。什么是拈連修辭格呢?就是同時在談論兩件事或兩個東西時,如果只能用在其中的一個事物上的詞語,那么同時也是可以用在另一事物上。換種說法就是拈連修辭格,即AB兩種事物要同時表述時,將原來用于描述A事物的詞語能夠同時移拈用在B事物上,如果用在A處的詞語是常用搭配詞語,那么在B處拈用的一定是非常用搭配,其目的就是增加需要的表達效果。所以像這種形式的修辭手段,就叫拈連修辭格。

二、拈連修辭格的特征

拈連修辭手法具有兩個特征:第一,在一句話里,一個詞語出現兩遍;第二,這個詞語拈連在兩處并且一處一定是常規普通搭配,而另一處非普通超常搭配。在語言的領域,修辭藝術具有非常濃郁的的民族感,同樣翻譯學領域也是一樣的。對維吾爾語中拈連修辭格諺語的理解和翻譯就更需要聯系這兩點特征去考慮。翻譯界前輩阿里木·卡德爾等人對這類諺語翻譯得很成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請看以下譯例:

例如:

ئېتىڭنى قامچا بىلەن ھەيدىگۈچە ،يەم بىلەن ھەيدە.

與其用鞭子趕馬,不如用飼料趕馬。(拈連)

諺語運用拈連的修辭格,語言淺近通俗,內容深邃而悠遠,含蓄而不費解,顯形卻不。這里邊“鞭子”與“趕馬”是常規搭配而“飼料”與“趕馬”就是超常規搭配。

例如:

كېلىش مېھماندىن ،كېتىش ساھىبخاندىن.

來由客,走由主。

這條諺語運用拈連手法,也有押韻的修辭方式,簡潔明了地反映了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的特點。

例:

غەزەپ بىلەن ھومىيىمەن قەبىھ زالىملارغا،

كالا بولۇپ باش ئېگىمەن سەبى بالىلارغا.

對敵人決不屈服,

對人民俯首聽命。

這個諺語上下形式強烈對照,拈連修辭非常明顯同時也是一個茅盾對立的統一體。舍形求義,這樣翻譯更加通順易懂。

例:

ئاش كەلسە يە ،سۆز كەلگە دە.

有話就說,有飯就吃。

對使用拈連手法的這句話意譯后,句式勻稱整齊,上下句聯詞性、結構一樣,表達了了維吾爾人熱情大方的性格,每一句表達通順,意思簡單易懂。陳望道曾說過,用拈連修辭的句子,可以用成對的語言去翻譯表達它,使他工整也是可以的,但不必每一句都要翻譯對偶句,那就給意譯戴上了枷鎖(《修辭學發凡》)。雖然陳先生說的是漢語,但對維吾爾語也是適用。不管怎么說,在維吾爾語拈連修辭格諺語的翻譯,想使翻譯諺語整齊有序的心理是廣大維吾爾族人是相同的。

總結:

對于一般情況下我們不翻譯他的字面意思,而是翻譯他要表達的意義其實也就是不看維吾爾語修辭格的拈連形式,而是翻譯它的語義。維吾爾語諺語喜歡運用拈連的手法,這也充分體現出他們的民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而我們想把 “形、義”都翻譯出來是很難做到,所以,在翻譯時對于使用拈連修辭格的諺語只能顧義不顧形了。這與翻譯英語十分的相似,需要我們去靈活選詞,而不要直譯,不要套“拈”只抓住原詞詞典義,這樣就把維吾爾諺語的美感弄沒了。對于翻譯這項工作,需要我們堅持的探索,努力重譯,堅持的刨新,要讓維吾爾族諺語的翻譯更趨完美,從而更能闡明了維吾爾語修辭不但是一種語言手法,它更是一種文化藝術手段,這塊文化瑰寶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多年的文化積淀,同時也是一個民族靈魂深層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劉珉.維吾爾諺語修辭探微[J]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9(1)

[2]陳文博.新疆少數民族情歌的語言修辭藝術與民族文化[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