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難范文

時間:2023-04-05 11:4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做人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覺得:成熟是一件好事。莊稼成熟了才能收割;果實成熟了才好吃。人也如此,成熟的人,說話辦事有板有眼,穩穩當當,不像那些毛手毛腳的“愣頭青”,冒冒失失的。

做人,需要成熟,成熟就是恰到好處。

但是,太成熟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情。例如瓜果熟過頭了味道也就變了。做人太成熟了,就會心計太重,老謀深算,外隱內斂,深藏不露,叫人捉摸不透,難以相處;不像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坦誠率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宛如一泓清泉,純凈的叫人一眼看到底。

太成熟的人,煩惱就多了,歡樂就少了,活得也就累了。不像那些單純的人,心計不多,想的不多,遇憂不愁,遇煩不惱。

太成熟的人,就不再天真,不再單純了。不像那些迎風開放的蓓蕾,純真質樸,可親可愛。

人,真是一個矛盾體。未成熟時向往成熟,渴求成熟,一旦成熟了,又后悔不已,懷念過去,夢想回歸,感嘆那人生最美好的時期。

其實:做人成熟與否,不在年齡大小,不在閱歷深淺,全在于自己的修身養性。有的人年紀并不算大,卻學得圓滑世故,老氣橫秋;有的人即使活到七八十,也依然顯得年輕氣盛,稚氣十足。有的人閱歷不算深,卻已修煉“成熟”,像個“江湖高手”;有的人飽經風霜,歷經坎坷,也絕不趨炎附勢,低頭彎腰,依然昂首挺胸,精神抖擻!

做人,不妨嫩一些、純一些、憨一些!

我只想做個簡簡單單的自己,堅信“穩重”不堅信“成熟”!即使我在別人眼里是多麼的傻,多麼的單純我都不在乎,因為我自己心里很清楚。

篇2

我剛好在翻好友的空間,看見她剛更新的一條說說:做人難吶!

昨天,我拍了那本書上去后,一個班上的男生評論我說:怪不得你的人際關系那么好!

我回了說,好嗎?我就是最近覺得自己做人好失敗,所以才一口氣買了這么些書的。

人,真的那么難做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看到朋友發的一條說說,感覺這是真理:太過于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最后受傷的只會是自己i!

我想就是這樣吧!只要不要太過于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那么,一切都簡單了,再者,昨天晚上失眠隨便翻看書的時候,看到的一個題目叫做:這個世界,當你簡單了,也就簡單了!

篇3

“我的同齡人,當時都想出國讀書,我頑固地想學中國文化,我說你們去外國讀書,把他們的書翻譯過來,我看就可以了。”

南懷瑾說,自己是“頑固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老頑童”。

一襲深藍色棉布長袍,翻出雪白的袖口,一頭銀發,一根根向后梳得一絲不茍。右手的拐杖,只有在上下講臺時才拄一下地,平地走路就提在手中,步履輕盈。

他每次出場必有弟子陪伴,不離左右。弟子中有家資萬貫的商人,也有一身道袍的方外之人。他講課時,弟子們就坐在下面,吃飯時,弟子們就坐在身邊。

每天晚餐時,他會在餐廳出現,看著與他同桌的弟子們吃飯,他常悠閑地吸煙,有時喝一點稀粥。

2009年10月上旬,《望東方周刊》記者受太湖大學堂邀請參加了其開辦的禪修課,在太湖大學堂幾日,聽南懷瑾先生講課,與其共餐,聊天,并就有關問題向老先生請教。

“你拿著手槍,我拿雙筷子,我也能制服你”

南懷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少時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有從戎、修道、經商、執教的豐富經歷,又因其精通儒、釋、道各家經典,著有《論語別裁》《老子他說》《易經雜說》《金剛經說什么》等多種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著作。2006年,其暫居于太湖大學堂,著書立說,少與外界接觸,也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

聽說記者姓柴,他說:“幾百年前趙家欺負你們家孤兒寡母,搶走了柴家的江山。”(指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奪后周皇權的歷史。)

談到寫文章,他說:“文人寫文章有一個限度,到某一個程度打死了都不說。漢武帝把司馬遷閹了,他應該把漢武帝罵得狗血噴頭啊,但是沒有,他寫劉邦有屁本事啊,可是讀了史記,沒有覺得他在罵人,這是太史公的筆法。”

“做新聞記者很苦的,真話不敢說,假話不愿意說,你看多苦啊。”他又向記者調侃道。

禪修期間,每天下午和晚上,南懷瑾都給家長們講課,除10日晚講《楞嚴經》,其余時間都講有關教育的問題。

講課時,南懷瑾語速頗緩,語氣像話家常,上下五千年如在眼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在講課中,南懷瑾多次說,“從古至今,外國也一樣,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天下事為什么要你的兒女好,別人的怎么辦?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于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

他接著闡發道:“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系,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朱熹的祖師爺程頤、程顥,在成都悟道,他們的學問從哪里來的呢?箍桶匠,在街上做箍桶生意的,二程遇到他,哦喲,大學問家,跪下來拜師,他(箍桶匠)傳他們易經,箍桶匠的名字叫什么,沒有留下。中國的十大商幫中,徽商列在首位,當地有句俗語,‘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向外一丟’,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出門謀生。”

因南懷瑾深居簡出,外界有人打著他的招牌大談私塾,甚至辦了只讀古代經典的學校。對此,他糾正道:“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臺灣提倡了幾十年,李素美、郭嬗晏她們到不發達地區去推廣,現在差不多普及了。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外面有人說我提倡私塾,主張專門讀古書,那是害死人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私塾’是民國以后出來的名詞,與公立學校相對的。滿清以后,我們學習西方的教育體制,國家為了普及教育,成立了教育部,學校由國家辦,如果私人家庭辦學,不是政府登記申請,叫做‘私塾’。現在為什么要標榜私塾呢?為什么一定跟時代、跟政府對立反抗呢?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政權,不管它好與不好,交給歷史去評論。我們做現代人,遵守現在政治法律社會規則,慢慢地改嘛!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是向政府立案的。”他接著說道。

孔子的教育也是分科的,‘禮、樂、射、御、書、數’,孔門當年還有四科:‘德行’,做人的道德、品格;‘言語’,要懂外文、中文、方言,狹義說是學會說話;‘政事’,懂得做事,如果出來做官可以做得很好;‘文學’,文章寫得好。我們(大學堂)中文、英語、算術各種科學都在學。不能死讀書,外面的事情都要知道。”在與記者的談話中,南懷瑾還談及六十年國慶大閱兵的事情。

一次講課時,南懷瑾指著座中的一個人說,“李(李傳洪)老板是個博士,從來沒有好好讀書的(‘死讀書’),但是功課很好。”

“還有一個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文憑,但十八般武藝都會,我十七歲曾經拿過武術比賽第一名。別看我現在手里拿著拐棍,(當年,即使)你拿著手槍,我拿雙筷子,我也能制服你。”

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這個靜坐(打坐),不是修道也不是修佛,而是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來的人生修養,最基本的東西,在中國文化中叫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心法’。不要看到靜坐(打坐)就是學佛學道了,那就笑死人了。”禪修的幾日,打坐是課程中的重點,南先生第一次講課時就這樣船釋。

講堂的講桌上擺著一尊象牙佛像,講課中,他忽然停下來指著佛像說:“為什么放尊佛像在這里,我怕人家拜我,我不是佛,只是普通人,你別拜我,你拜他,你拜我也拜。”

《望東方周刊》:在太湖大學堂國際學校的教育中為什么這么強調身心修養?

南懷瑾: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不論你是什么職業,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

上古在軒轅黃帝以后,唐堯、虞舜、大禹這三代,除了傳國家以外,也傳心法。有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呀,人心太危險了,壞的太多了。

“道心惟微”,你做帝王的,要修養自己的心性學問,思想情緒太難,太微妙,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你要找出

心性中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修養功夫了,你的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細精到,心性要專一,有一點不小心,就容易向惡的方向走。后來佛學傳過來,佛經上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我們習慣被社會環境、被外在的物質誘惑,或者被情緒、思想迷惑,容易把清靜自在的心性擋住了,一個人學壞非常容易,要回過來恢復“性精惟一”的境界、修養,很難。

“允執厥中”,慢慢修養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間,是恰當。譬如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把握中道,不是說偏向善就完全對,要治天下,有時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達到“至善”的目的,這就靠智慧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亂了,那個時候不但中國亂,印度也在亂,歐洲也在亂。這時候中國出來孔子,孔子整理六經,但最重要的是傳心法,孔子怎么講?“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死后,他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的。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的“三綱”。下面接著講修養階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就是為什么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心性的寧靜。

《大學》接下來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

一百年來教育沒目標

“我常說我們這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究竟想要我們國家的孩子學成什么樣子?教育方法也有問題,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大學》講的內容,就是觸動中國教育的一個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從什么開始啊?從心性修養開始。”南懷瑾對中國教育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觀點明確。

“過去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坐著,學生站著,現在跟西方學習的,學生坐著,老師站著,我看將來,學生睡著,老師跪著。”一次在開講之前,南先生如此調侃。

《望東方周刊》:中國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也在研究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

南懷瑾: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的。現在大學生那么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么社會啊。現在幾千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望東方周刊》: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在一百年前改革的,學習了西方的教育制度。

南懷瑾:一百年中(教育)有五次改革,這個說出來要扒皮,我不愿意扒一些人的皮。教育沒有目標的,基本的都是錯誤的。

《望東方周刊》:中國傳統教育中很注重“人”的教育,講究修身養性……

南際瑾:修身養性是傳統教育的一部分,后來舊的教育以后,一個學校(負責)修身養性主要有三個部分,教務,總務,訓導。訓導就是人品的修養,現在還離不開,但后來把訓導變成政治,就完了……這個問題跟你談不清了。

《望東方周刊》:對于人的品德修養的教育應該是家庭、社會、宗教和學校同時起作用,你覺得學校可以承擔那么多嗎?

南懷瑾:學校當然可以承擔,現在學校哪有管這些啊?你剛才講的幾個方面很好啊,但現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沒有資格做家長啊。他們受白話文教育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都沒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錢看,賺錢,買房子,買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求人不如求己

“我從小讀書時,我的老祖母告訴我:‘孩子啊,讀書可以,不要去做官啊,’因為古語說‘一代做官九代牛’,你這一輩子做官,你來生要九次變牛還債,因為做官容易犯錯誤。現在沒有這個觀念了。”一次講課中,南懷瑾講起他小時候接受的教育。

一日晚飯后,有來自美國、智利等國家的管理學、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者在座。座中,麻省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彼得-圣吉向南先生發問:“現在科技文明發展了,可是整個人類的道德墮落了,怎樣重建人類的道德,與科技文明接軌?”

南懷瑾答道:“科技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很多方便,但沒有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甚至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和煩惱。科技文明發展的同時,全世界東西方道德文化都墮落了。

西方文化過去靠宗教,中國文化靠傳統的道德觀念,東西方有個共同點,人怕什么?怕因果。西方文化說好人死后上天堂,壞人下地獄。現在西方宗教衰退了,中國的文化道德也墮落了,所以現代人不怕因果。那么,過去的道德是以因果報應為基礎,現在有沒有道德呢?有呀,是什么?以經濟為基礎的所謂價值觀,凡事都問有沒有價值。不過,這個價值觀是對現世的,不管死后下不下地獄。”

開講之前,因為在場的外國客人需要翻譯,老先生說道:“30年前,美國人說全世界不懂英文活不了,30年后全世界人不懂中文活不了,(轉向美國客人)不過,對不起,你們都老了,來不及學了。”眾人皆笑。

《望東方周刊》:你說30年后全世界人不懂漢語沒法活,跟前不久去世的季羨林先生的觀點很像,他說21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

南懷瑾:這句話是香港以前的總督、彭定康之前的葛亮紅講的,他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說說而已,捧捧中國人,中國人就“拿著雞毛當令箭”。

《望東方周刊》:中國的文化傳統在近一百年內被割斷了,那么跟現代如何對接?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南懷瑾:對接不上,沒有好辦法。體制問題,說改革,改到現在改了誰啊?大家洗了個澡,換了個衣服,而體制就是身體啊,能改革嗎?做不到,只好等機緣。

《望東方周刊》:從文化的角度呢?

南懷不瑾:文化是個什么東西?文化是個空洞的名詞。

《望東方周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有什么好辦法嗎?

南懷瑾:現在很好啊,人家外國人都跑來學啊。你好好讀書,人家就來向你學,很簡單,求人不如求己嘛。

篇4

     記得小時侯個子小又靦腆,上幾年小學,同齡的幾個伙伴兒有給女孩子書包裝蛇的,有趴女廁所墻頭的,有往教室門頂上放裝滿水的茶缸的,還有順著廁所隔墻的墻洞往女廁所尿尿的......那些年少的調皮搗蛋事我一樣也沒有做過,在別人被老師罰的時候總還慶幸自己是個好孩子.

     上中學哪會兒,也不知道是缺乏自信心還是笨,女孩子欺負我都得讓別的女孩子幫忙!那時也都情竇初開,喜歡一個女同學卻連個目光都不敢和別人對!直到18、9歲時,那是我留下青春記憶最多的年代,不斷有女孩子追,自己也學會寫火辣辣的情書,(可惜都是替別人寫)直至我走出校園也沒有一次真真正正的戀愛。直到好多年前都還有同學說我迂的可以,也不知傷害多少女孩子的心。

     現在已經被現實磨礪得自己都整日說自己熟透了,經受生活的打擊和感情失落的創傷,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更堅強了還是更脆弱了!

     人都是有欲望的,不平衡感總刺激著本性的瘋狂和張揚在內心蠢蠢欲動,我想做個壞男人,這個想法由來已久,興是因為做了太久的好男人吧,無端生來奇想。

     我曾拿所有好男人的標準來衡量過自己,也為維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去努力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和好職員,每天睡覺前還是想明天如何做得更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知花費了我多少心力。雖然在別人眼里都覺得我是個不錯的男人,辛辛苦苦也在工作上少有收獲。可我還是覺得為了贏得這些,我已經傷了太多的腦筋。有多少周圍的人群不用想這么多,做這么多,活的瀟灑糜爛。

     曾有人說過,太安逸的生活容易讓你背叛,這句話現在想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或許人都有野性的一面,人都是兩面性的吧。一方面為了生存帶著假面具而努力地做好人,只是把假面具帶得天衣無縫,讓你難辯真偽,一方面人們渴望那種原始的沖動,一種獲得獵奇的淺流在涌動,讓無數小蟲在嚙咬著人們的身心,只是有的人用自己的毅力在抵抗,有的人放縱而已。而我覺得我是到了抵抗到想催化變壞速度的時候了!總想好好放縱自己。

     有時衡量身邊遇見的形色的男男女女,網絡上的段段真實際遇,還有女人大膽的內心表露,都曾聽見過說男女網友見面不上床的男人不是傻瓜就是笨蛋的話;我才知道我已經落伍了。沒有情人,沒有相好的。別人說著,婚外戀,我自己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太虛偽了!有時還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蠢、迂,致使讓自己都覺得喪失自信心!

     偶爾出出門,回到家里遭遇的質問與白眼,回憶以往歷歷在目的因為不信任的爭吵,想來這是何苦呢。好與壞又能怎么樣,所以我想做一個壞男人,也交交婚外情人,也搞搞一夜激情,趕一把時髦,做一次時尚。

     我知道骨子里的“本份”總會讓我放棄,可心地原始的欲望總讓我在不停的吶喊。男人要象狼,有強健的體魄,狂野的個性,浪漫的情懷和獨自療傷的本能。做個壞男人!給自己荒蕪的心療療傷。

篇5

為了不背叛自己的底線,她選擇了“把槍口抬高一厘米”。

把槍口抬高一厘米

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東德青年在企圖偷越柏林墻時,被守衛士兵亨里奇開槍擊斃。僅過了幾個月,柏林墻被。士兵亨里奇遭到,最終被判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釋。判決的理由是:“作為軍人,不執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可是,打不準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在你舉槍瞄準射擊時,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權利,因為這是你應主動承擔的良心義務!”

且不論故事的真偽。按照此說法推論,佟玉的“把槍口抬高一厘米”就是有選擇地推銷公司的理財產品,只向客戶推銷那些自己認可的或者按照自己與公司不一樣的理解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寧愿犧牲自己的業績:如果不按公司的要求做事是態度問題,對公司的要求領悟不到位是能力問題。因為“把槍口抬高一厘米”,佟玉的業績可想而知,三個月后,她選擇了辭職。

執行中,“射殺企圖偷越柏林墻”這樣的惡法其實并不多,但“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做法在很多場合都沒有錯。“把槍口抬高一厘米”就是佛家說的“開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增一阿含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稱之為“七佛通戒偈”,是制定一切戒律的總綱。“戒”的種類較多, 出家人要“以戒為師”,一舉一動都符合戒律,叫做“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但在執行上,仍然需要善巧方便,需要“開緣”,但前提是不違背“七佛通戒偈”這一總綱。

例如凈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禪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在稅務司管出納,他常常把國家稅收的錢偷偷拿去放生。以后被人發現,他老實回答,沒有一句妄語。這是要殺頭的,他也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罰。綁到法場去執行死刑時,皇帝吩咐監斬官,“如果他的態度很從容,不驚慌,就把他帶回來見我。如果他很恐懼,殺掉算了。”結果永明延壽大師到法場,態度從容,很歡喜。監斬官就問他:“你為什么會這樣?”他說:“我一條命救活了千千萬萬的生命,值得!”監斬官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他。后來皇帝問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了他,并做他的護法。凈空法師評論說:“偷盜不是為自己,是為救護一切眾生,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眾生的生命,發的是菩薩心,這屬于開緣。如果偷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是大罪。所以,仔細觀察佛家的戒條,確實是合情合理合法。”

我引用這個故事,并不是提倡大家要拿著公家的錢行自己的善事,因為許多人會打著“做善事”的旗號中飽私囊,反而適得其反。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沒有辦法畫一條明晰的界線去衡量何為對何為錯。《呂氏春秋?察今》中說:“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所以,在嚴苛的法度下,還需道德指引人心。正如在企業中,制度是冰冷的,要有企業文化作調和,文化是制度的靈魂,百分之百執行僵化的制度等于背叛企業文化這個靈魂。“抬高一厘米”正是企業文化的精髓。

無智慧,不善巧

但是,如果將“把槍口抬高一厘米”把握得不好,就是自作聰明,也會好心做了壞事。

香港菩提協會會長寬運法師在《好人難做,人難做好?》中講了一則佛門公案:

一座偏僻的小廟里,只供奉著一尊泥塑造的佛祖相,只有一個看門人。看門人覺得佛祖太辛苦,便請求替佛祖站在神壇上。佛祖同意了,但有一個要求:無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絕不能說話。看門人答應后,走上了神壇。

一個富翁拎著錢袋來求佛祖多多賜與他財富,起身走開時忘了把錢袋拿走。然后,一個窮人乞求佛祖救救一家老小,正好看到富翁遺落的錢袋,慶幸佛祖顯靈,帶著錢袋離開。之后是一位年輕人求佛祖保佑平安,剛站起來就被前來尋找錢袋的富翁拽住糾纏……看門人終于看不下去,說:“你的錢袋是被一個窮漢拿走的,還不快去追!”

看門人認為自己沒做錯什么,佛祖告訴他:“富翁的錢是打算去做壞事的,理應丟失;窮漢快要餓死了,這是救命錢;年輕人要出海,如果再糾纏一會兒,就能躲過那艘遇難的輪船……”

齊白石曾經告誡自己的學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更引導學生們“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因為在藝術家眼里,仿制品沒有任何鑒賞價值,重復和模仿無異于抄襲。但是,沒有重復和模仿就不會有創造。上面佛教公案中的看門人未及“尋門而入”,就率先“破門而出”,就是對制度的踐踏,是自作聰明。執行力,要有智慧,然后才能善巧方便。

春秋時代,魯國有法律規定:魯國人如果在國外淪為奴隸,把他們贖出來的人,可以到政府領賞金。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魯國人,子貢是成功人士,家財萬貫,回國后拒絕收下政府的賞金而洋洋自得,孔子知道了說:“賜呀,你做得不對,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為在外做奴隸的國人贖身了。你如果領取政府的賞金,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去領賞金,別人贖人去領,會有人說他做得不如子貢,無形提高道德門檻,就沒有人再贖人了。”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重酬送了一頭牛,子路不推辭收下了。孔子高興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貢看起來是開緣,實則低估了魯國的制度;子路沒有像看門人那樣好心做壞事,因為他更懂得“佛祖”的良苦用心。再說說我的好友佟玉,她該不該“把槍口抬高一厘米”,還要看公司的制度是“射殺企圖偷越柏林墻”的壞制度,還是“無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絕不能說話”的佛祖的良苦用心。

良法善治:

好人要做,人要做好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亞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當前,這種含義已被廣泛接受。按照此種理解方式,法治的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良法,二是善治。

企業里如果同時有良法(好的規章制度)、有善治(好的執行標準)、有“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執行者(真正領會企業文化的員工),就不會“好人難做,人難做好”了。

什么是良法?不僅出發點是好的,更要是在操作層面上切實可行的。《法國民法典》之父波塔利斯的名言:“不可制定無用的法律,它們會損害那些真正有用的法律。”無用的法律是惡法,就是老子P下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而善法,最普遍的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最容易執行的;再高一個層次的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更高層次的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王安石說:“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維摩詰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員工稟性不同,好的規章制度,是讓每個人都容易聽得懂、做得到。

什么是善治?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在其的《什么是善治?》中,對于善治提出了八項標準,分別為共同參與(Participation)、厲行法治(Rule of law)、決策透明(Transparency)、及時回應(Responsiveness)、達成共識(Consensus Oriented)、平等和包容(Equity and inclusiveness)、實效和效率(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問責(Accountability)。孔子教育子路和子貢,這八項都做到了,就是“好人能做,人能做好”了。

什么是“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執行者?就是知道什么時候“無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絕不能說話”,也知道什么時候“把槍口抬高一厘米”,更知道什么時候像永明延壽祖師那樣“開緣”。

篇6

男人當家,最關鍵是對金錢的管理,這是夫妻權利斗爭的核心所在。在我家,最初錢不多時,多為太太當家理財,因為幾乎都是日常生活開支,小打小鬧。后來好日子來了,錢多了,膽小的太太便讓出經濟大權,當然順手也讓我負責買東西,大到房子小到一根蔥。慢慢地,我水到渠成當仁不讓地接過她手里那本沉甸甸的賬本,我當家,也作主了!

其實,男人當家,有許多正面理由:

1、男人管家管錢,是培養一個男人成為大丈夫的捷徑,因為無形中,可以強化其責任感,把一個家的重擔活生生地交到他手里,他就不得不強硬、高大起來,因為壓力可以鍛造出好鋼來。

2、男人做管家,可以使之變得大氣。他們就不用整天鉆營蠅頭小利,千方百計的建設自己“小金庫”。否則,長期以往,整個人就變得虛偽,自然也缺乏魅力。

3、男人當家,一般言,可以真正實現“理財”大計,因為男人一般有一定賭性,會選擇一些高風險投資項目,把錢變得有生命力,運氣好的話,還會茁壯成長。而女人會宿命地不時監督,這對男人是有好處的。兼聽則明,如果經濟膨脹起來,太太也功不可沒。

5、男人掌握經濟命脈,還有利提升夫妻感情。做為一家之財神爺,內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為此太太會不時關懷幾下,自然會很暖人心;相反,做丈夫的,也會不時掏出錢包,給太太買些貴重禮品,太太能不歡心?

6、男人當家,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死路,這樣,可以平衡各方面意見,比較中肯,也較中庸。家和萬事興,太太是女王,先生只不過是“財政大臣”而已,這種角色分配,極具人生智慧。

篇7

時間過得真快,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已接近尾聲,為了今后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質量有所提高,本人特就這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參加政治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本學期我積極參加了校黨支部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并及時認真做好筆記。積極參加支部組織的各種黨員活動,時刻以一個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

二、認真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提升技術能力。

一轉眼,學生已經上四年級了,回想起來,孩子們還是好像剛剛入學似的,一個個天真又可愛。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習的知識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和收獲知識,我從一開學就認真備課。認真研讀教材,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上”,課后及時反思,以便在后面的復習過程中查缺補漏。

除了完成本職教學工作之外,我還認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以習作指導為內容的教研活動。活動中和同組老師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有效的作文指導方法,一起研究,共同琢磨,積極尋找課堂上有效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指導方法和策略。

三、細致做好孩子思想工作,提高班級管理力度。

孩子升上四年級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待事物的主觀意識不斷增強,加上現在大多數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開學后,班級中的孩子開始出現了鬧矛盾、搞小幫派的現象,有一部分孩子的學習注意力開始分散,更多的去關注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針對這些“不正常”現象的出現,我加強了班級孩子的思想教育力度,更加細致地管理班級,對不好的現象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并及時和科任老師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課堂學習狀態。

四、經常反思自己工作方法,不斷提高管理能力。

做為一個男班主任,有時心粗無法避免,在教育學生時,有時方法又顯得簡單粗暴,以至于工作效果不夠明顯。因此,我在平時很留意其他老師管理班級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取長補短,力求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善自己的工作效果。

篇8

我的手機響了。

“老爸!我在做菜,番茄炒雞蛋!”大女兒笑著說。

“MY GOT!”我叫了起來,“我的祖宗!別給我添亂了!快別搞,等我回來!”在電話的這一頭,我大叫著。

“老爸!已經做好了!拜拜!”還不等我說,那一頭卻掛了電話。

我不停看著手表,焦急地等著下班。這就是我的生活,一片混亂。

到了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她們倆做得番茄炒雞蛋。

“哇塞!這是什么啊?”碗里亂七八糟一堆,黃里帶點黑。用手拈了一塊嘗嘗,味道還像是吃炒雞蛋,只是不太好吃。

不要責備她們了,兩個孩子也只是想表現自己,或許想幫我減輕點負擔。“東東,告訴我你們是怎么做的?”我拉著老大的手說著。

“先把雞蛋打好,放進鍋里,然后再倒上油。”東東一本正經地說道。“難怪把雞蛋炒得那么黑。”

“你們做錯了!炒任何菜都應該先放油才對。明白嗎?”

“哦?!”她用手撓撓腦袋,像是明白像是糊涂。

這是我家庭生活的一幕,一個男人與兩個孩子的故事,就這樣演繹著昨天和今天。

我上班去了,孩子放學早,家里就是她們的天下。別人家都是獨生子女,而我是一對雙胞胎。兩個孩子一定比一個孩子要頑皮的多,有商有量倒是好事,不顯得單調孤獨。但是,要做起“壞事情”也是一樣比別人主意要多。每次回家一看,家里就像鬼子掃蕩一樣,地板上到處都是東西,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我又是一個極不善于整理的人,只能稍做整理也就隨便它去了。

男人永遠沒有女人來的細致,可能也就是我這個男人吧。

可能是上帝的懲罰,讓我既當爸爸又當媽。當爸爸還基本稱職,當媽媽卻是要欠缺的了。

她們還是四歲時,我買了溜冰鞋給她們玩,看著她們仰面朝天的屁股墩,又是高興又是心疼。男人培養的是一種陽剛,哪怕她們是女孩子,也希望有點男子的氣概。七歲已經能騎小輪自行車,十歲就騎著26寸的女車滿大街上跑了。

然而,在我看來她們缺少點柔柔的東西,我卻不能給她們。

孩子長的飛快,一年一個樣,已經和我齊肩高了。

“老爸,我這里好痛。”她指指了胸部對我說。

“爸爸看看,哦,沒事的!你們發育了!”

“什么發育?”看來她們要打破沙鍋紋(問)到底了。我想了想:“就是長大了!”

“長大為什么這里要痛啊?”還在繼續發問,孩子就是孩子,一切都充滿著好奇。

“不要緊!去去!去玩吧!”我用手點了點她的腦殼。

生命從朦朧走向清晰,似乎只有一剎那的時間,感覺她們長大了。生活的壓力可能會使她們早點成熟,這不是我盼望的嗎?

數年來的生活就是這樣,我既是爸爸又是媽媽,雙重性別的角色不是那么容易當的。我沒有女人的那種柔美,缺少那一種上帝給予的天分。只有盡力而為的責任,如果上帝繼續讓我擔任這個角色。

晚上一邊寫著文章,一邊聽著洗衣機攪動的聲音。女兒已經睡在甜甜的夢里,或許那夢里沒有爸爸的身影,但是,爸爸卻在她們身邊,給了最大的安全感。

明天白天在家休息,女兒已經提出來想吃我做的紅燒肉了。呵!這兩個鬼丫頭,哪天能讓我閑著!

我不燒給她們吃,還有誰燒呢?誰讓我既是爸又是媽呢?

呵呵!

篇9

6月8日 星期日 天氣晴

今天早上,我和羅琳去找劉彎彎玩兒。

到了中午,劉阿姨請我們吃飯。看到菜那么豐盛,我想:我先吃吧!正想伸出筷子,忽然想起以前媽媽說過,吃飯要主人先拿筷子吃飯才行,客人才能吃飯。我只好照做了。我等啊等,終于可以吃飯了。我夾了口西紅柿炒蛋清,又扒拉了幾口飯,我正要再夾菜,看到了我的筷子粘上飯粒了。我馬上又想到了媽媽說:“夾菜的時候,筷子不能粘飯。”我立即把飯吃完。我想咳嗽,我想到媽媽對我說:“如果想咳嗽,到一旁咳,萬一口水濺到菜里人家怎么吃?”我想到這里,我到一旁咳,我吃不下了。可媽媽又跟我說……。我只好勉強吃下了。

做一個小客人真難。我覺得去高樓大廈里面當個小客人也不容易。因為,在那里處處都要講規矩。倒不如在自己家里自由自在,不用看別人臉色。

篇10

一次跟幾個同事吃土豆喝羊肉湯,席間,幾個很有修養的女同事,竟然把土豆和我們幾個男人等同起來。她們說,現在的許多男人,就跟土豆一樣,擁有許多質樸的品性,成為了這個社會不可缺少的中堅群體。

她們說,首先,土豆長相憨厚樸實,而你們這些男人也是老實本分,從不招惹是非,所以,你們很相似。現在這個社會,誘惑太多,很多人都耐不住誘惑和寂寞,或尋找關系走官路,或投資下海賺大錢,而這些人,往往是國家花錢培養出來有技能和知識的人才,他們走了,無形之中給我們的國家和單位帶來了損失。但幸好,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男人和你們一樣,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不想跳槽。雖然沒有什么雄心壯志,但是畢竟給基層帶來了穩定。

第二,土豆構造簡單,它們就是一層薄皮加厚實的淀粉塊莖。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構成,營養素卻很齊全,而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它享有“第二面包”的美稱。而許多男人,每天也是簡單地出去工作,晚上帶著疲憊回家。但這些男人卻是每個家庭的頂梁柱,在家人饑餓的時候,在家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這群簡單的男人,在每個家庭里卻是一家溫飽和快樂的保證,沒有你們,一個家庭,將失去穩定與歡樂啊。

第三,土豆的植株很普通,從不花枝招展。這個社會的男人群體,絕大部分也是由像你們一樣的男人組成的,你們安于現狀,踏實工作,給單位和社會帶來了安定,給家庭帶來了信賴。現在社會對男人有一種不良的評價,說是“一等男人家外有家,二等男人家外有花,三等男人下班回家”。這種說法是對我們這個社會家庭文明的侮辱。其實,我們女人最喜歡的是一個顧家的男人,而不是花心和追求丑惡現象的男人。

這幾個女同事,個個都是大學本科畢業,她們知識淵博,而且說起道理來一套一套。更重要的是,她們對我們這幾個老實巴交的男同事充滿了溢美之詞,這讓我們汗顏。但回家細細一想,卻不無道理。是啊,在我們這個社會,的確有很多虛偽和假象,有許多以丑為美的追求,但能讓我們這個社會充滿和諧的,不是這些假惡丑,而永遠都應該是真善美。組成我們這個社會絕大部分的草根男人,善良樸實,穩重負責。我們這些男人,可真的像土豆一樣,不但能帶給家庭溫飽,也能給家庭帶來歡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