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種植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19 10:3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甘蔗種植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甘蔗種植技術

篇1

2、開植蔗溝。“深溝淺植”是旱地甘蔗提倡的種植方法。

3、施肥環節。肥料的種類大致包括有機肥以及氮磷鉀肥,磷肥和鉀肥通常作為基肥使用,因為在甘蔗生長的前中期,磷肥的需要量是比較大的。

4、選用良種。甘蔗種苗應該選擇土壤肥沃、沒有病蟲(尤其是綿蚜蟲)害過的新植的甘蔗做種。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技術(MIPPO) 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臨床方法和療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6例肱骨干中下段閉合性骨折采用MIPPO技術治療,男5例,女1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橈神經功能術后無惡化,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19.1周,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5例為優,1例為良。結論 在肱骨干中下段經外側方入路的MIPPO技術和前方入路均可行,但是前方入路更安全、易操作,嚴格的病例篩選是MIPPO技術治療成功的前提。

【關鍵詞】 微創;肱骨骨折;接骨術;橈神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roaches and effec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techniqu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middle-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6 patients (5 males and 1 woman) undergoing MIPPO technique from April 2008 to August 2009 in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middle-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Results All the wounds healed primarily and there was no iatrogenic radial nerve palsies after surgery. The average bone healing time was 19.1 (16-28) weeks. According to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system, the scores were excellent in 5 patients, and good in 1 patient. Conclusion It is practicable to apply the MIPPO technique as a treatment in the middle-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through the lateral approach and anterior approach. The anterior approach is more advisable for its greater safety and feasibility. Strict screening of the indications and the precision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the MIPPO technique.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on; humeral fracture; osteosynthesis; radial nerve

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技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療長骨骨折的應用逐漸增多,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1]。而在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治療中,由于復雜的解剖因素,相關應用受到限制[2]。我們在解剖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鎖定加壓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的力學優勢,對6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施行經肱骨前側入路和外側入路的微創經皮固定,并對治療結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6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入選施行MIPPO手術,男5例,女1例,平均年齡48.3歲(33~62歲)。入選標準為閉合性骨折,術前橈神經功能完好,且除外病理性骨折、骨質疏松及合并有嚴重心肺疾患影響手術效果的患者。6例患者中4例為肱骨中段骨折,2例為遠端1/3處骨折。骨折分型按照AO分型,A2型2例,B2型3例,C1型1例。1例B2型中段骨折采用外側入路,其余5例采用前側入路。

1.2 外側入路手術方法 近端切口位于肩峰下方,縱向劈開三角肌上部3~5 cm,遠側切口取自肱骨遠端外側肱肌與肱橈肌間,切口長2~3 cm,分離組織至骨膜外。另行切口以顯露橈神經,避免術中損傷。外側入路采用順行鋼板插入技術,鋼板自肱骨近端切口插入,穿肱骨中段外側三角肌止點達肱骨遠端。

1.3 前側入路手術方法 近端切口位于肱骨近端前外側,肱二頭肌長頭腱外側和三角肌的中部前內側2~3 cm,遠端切口位于肱骨遠端前二頭肌和肱肌之間,長3~5 cm,劈開肱肌纖維至骨膜外。鋼板采用逆行插入,即鋼板自遠端切口插入,經肱二頭肌外側肌纖維下間隙。

1.4 固定 鋼板置入后在皮外以相同長度鋼板為參照模板進行螺絲釘固定,骨折遠近端各擰入3枚鎖定螺釘,固定6層皮質。

2 結 果

術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術后橈神經功能同術前相比無改變,未發現醫源性損傷。6 例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0 個月,平均14.1 個月。X 線片示術后骨折達骨性愈合時間平均為19.1(16~28)周;根據Mayo肘關節評分標準5例為優,1例為良,平均97.6分(92~100分)。肘關節活動范圍:屈曲115°~135°,伸直0°~10°。X線表現及前側入路方法見圖1~4。

3 討 論

肱骨干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是一種常見的上肢創傷。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由于解剖的因素,多有明顯的移位,常需手術治療[3],常用的手術方法包括髓內釘技術和鋼板內固定技術。盡管髓內釘技術有著理論上的優勢,但在肱骨骨折的治療中,骨不連、畸形愈合、鎖釘所致橈神經損傷及肩肘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4],臨床效果并不令人滿意。而傳統的鋼板內固定手術為追求堅強固定和解剖復位需廣泛切開并剝離軟組織,干擾了骨折的愈合,增加醫源性損傷的風險,此外切口感染、復位丟失、醫源性的橈神經損傷也不容忽視[5]。因此迫切需要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技術來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改善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當今的骨折治療提倡生物-合理的接骨技術理念(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其核心是在骨折的治療中尋求骨折穩固和軟組織完整之間的平衡[6]。MIPPO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項微創新技術,正符合BO理論的要求。MIPPO技術不干擾骨折部位血供,通過間接復位,經皮肌肉隧道下插入鋼板進行骨折端橋接固定,與傳統方法相比,在促進骨折愈合,降低骨不連的發生率,減少自體骨移植等方面,已經顯示出其優越性[7-8]。LCP是 MIPPO技術的理想工具[9],板與螺釘鎖定使得LCP具有成角穩定性,可以代替髓內針應用于骨干骨折的治療。在臨床應用時作為一個彈性固定的內支架,從而避免了對骨膜的直接壓迫,保護了骨折局部的生物學環境,有利于骨折的愈合。LCP與MIPPO技術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軟組織的血供并且在生物力學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10-11]。

肱骨周圍解剖結構復雜,其近段前側有肌皮神經,內側有正中神經、尺神經、肱動脈和肱靜脈通過,中1/3段后側有橈神經通過,行走于肱骨干下1/3外側。肱骨干本身形態也較復雜,中段以上為圓形且較粗,至下1/3段逐漸變成扁三角形,并稍向前傾,這些都對MIPPO技術的應用造成一定困難。我們已發表的解剖研究報告顯示前方入路應用MIPPO技術時,近端切口應位于肱二頭肌長頭腱外側和三角肌的中部前內側,遠端切口位于肱骨遠端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前臂完全旋后時插入鋼板無損傷橈神經可能,對前臂屈肌群功能影響小,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式[12]。采用外側入路時,近端切口位于肩峰下方,劈開部分三角肌即可到達骨膜外,入路方便安全;在肱骨干中遠1/3交界處橈神經位于肱橈肌與肱肌之間,由外斜向前側繞過肱骨遠端。因此對于外側入路來講,遠端橈神經的顯露保護是必要的,鋼板固定后在此處做一肌瓣隔于橈神經與鋼板之間可避免術后磨損橈神經。經過此種處理,外側入路的MIPPO技術是可行的。

我們在解剖研究的基礎上,從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篩選出6例患者施行MIPPO手術。篩選的標準為除外開放性損傷,排除術前存在橈神經損傷,排除骨質疏松及其他病理因素導致的骨折,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及其他影響骨折愈合疾病的患者,以求減少對治療的干擾。我們體會前側入路的手術操作更方便快捷,使用前側入路時無需對鋼板進行預先塑形,直形鋼板即可完全達到固定作用,鋼板的插入沒有三角肌止點的干擾故更準確,而且不需要額外顯露橈神經,減少了手術時間。前側入路對肘關節的功能干擾小,術后的康復鍛煉便于實施,5例患者的Mayo評分均為優。

盡管技術相對復雜, MIPPO技術在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時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我們推薦采用前方入路技術,因其對橈神經的保護更好,更為安全。在鋼板的類型上,我們推薦使用LCP,其抗旋能力出眾,骨的把持能力強,符合肱骨骨折治療的生物力學要求。嚴格的適應證選擇和間接復位技術的熟練應用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進一步的結論有待于更大規模的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 Frigg R. Development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J]. Injury,2003,34 (Suppl 2):B6-10.

[2] Fernández Dell'Oca AA. The principle of helical implants. Unusual ideas worth considering[J]. Injury,2002,33(Suppl 1):SA1-27.

[3] Lill H, Korner J, Josten C.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In:Josten C, Lill H. Elbow injuries, biomechanics, diagnostics, therapy[M].Darmstatt: Steinkopff,2001:163-182.

[4] Simon P, Jobard D, Bistour L,et al. Complications of Marchetti locked nailing for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 Int Orthop,1999,23(6):320-324.

[5] Hee HT, Low BY, See HF. Surgical results of open reduction and plat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1998,27(6):772-775.

[6] Perren SM, Claes L. Biology and biomechanics in fracture management. In: Rüedi TP, Murphy WM. AO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anagement[M].Stuttgart-New York:Thieme,2000:7-30.

[7] Dickson KF, Montgomery S, Field J. High energy plafond fractures treated by a spanning external fixator initially and followed by a second stage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preliminary report[J]. Injury,2001,32(Suppl 4):SD92-98.

[8] Krettek C, Gerich T, Miclau T. A minimally invasive medial approach for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J]. Injury,2001,32(Suppl 1):SA4-13.

[9] Egol KA, Kubiak EN, Fulkerson E,et al. Biomechanics of locked plates and screws[J]. J Orthop Trauma,2004,18(8):488-493.

[10] Borg T, Larsson S, Lindsj U. Percutaneous plating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Preliminary results in 21 patients[J].Injury,2004,35(6):608-614.

篇3

【關鍵詞】 七葉皂苷鈉搽劑;四肢骨折;肢體腫脹

在四肢骨折和軟組織外傷的治療中, 患者常伴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腫脹, 嚴重者可影響靜脈回流, 甚至影響患肢的血液供給, 增加患者痛苦, 給骨折治療帶來困難。七葉皂苷鈉搽劑的主要成分是七葉皂苷鈉, 它是一種含酯鍵的三萜皂苷鈉鹽 在國內外已經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疾病、 顱腦外傷、肢體腫脹等疾病的治療[1]。肢體發生不同程度地腫脹, 皮膚緊張發亮, 嚴重時出現張力性水皰, 影響靜脈回流甚至影響肢體動脈血供, 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同時腫脹對傷口愈合也不利, 并影響患肢的功能鍛煉和恢復, 耽誤骨折的愈合及治療效果[2]。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骨科應用七葉皂苷鈉搽劑治療骨折術后引起腫脹, 取得滿意療效, 而且無不良反應, 現將臨床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中, 治療組100例中, 男性73例, 女性27例, 年齡25~65歲, 平均30.5歲。其中股骨干骨折35例 ,脛腓骨骨折22 例 ,尺骨骨折28例, 橈骨骨折15例。對照組100中, 男性66例, 女性34例, 年齡20~62歲, 平均31.5歲 其中股骨干骨折30例 ,脛腓骨骨折18 例 ,尺骨骨折32例, 橈骨骨折5例, 兩組患者體重也并無差異, 兩組對應部位治療前患側周徑無差異, 兩組腫脹程度Ⅰ°、Ⅱ°、Ⅲ°例數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入院后均采用制動, 止血, 止痛, 甘露醇脫水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于術后第2天加入七葉皂苷搽劑(武漢愛民制藥生產)涂抹在手腫脹部位周圍, 3~8次/d, 8 d為一療程。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于術后第2天加入云南白藥4 g, 用酒精、紅花油或正骨水將云南白藥調成糊狀,涂布于患處,然后蓋4~6層紗布,用繃帶加壓包扎或膠布固定, 24~48 h藥干涸時可噴酒使其濕潤,以保持藥效的滲透作用, 5~8 d換藥一次。

1. 3 評價標準 臨床上將腫脹分為Ⅲ°, Ⅰ°稍腫脹, 但皮紋存在, Ⅱ°腫脹較明顯, 皮紋消失, 但無水泡, Ⅲ°明顯腫脹, 并出現張力性水泡。治療組Ⅰ°27例, Ⅱ°63例, Ⅲ°10例;Ⅰ°23例, Ⅱ°65例, Ⅲ°12例。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包分析, 均數的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按腫脹程度及消退至正常皮膚的天數, 分別統計其平均值。見表1。

由此可見, 治療組Ⅰ°、Ⅱ°、Ⅲ°腫脹肢體平均消腫時間較對照組分別縮短了2.11 d、1.74 d、3.07 d, 治療組同一部位患側與健側治療后周徑差比值也明顯優于對照組, P

3 討論

一旦出現骨折和軟組織損傷后, 骨折斷端出血, 肌間出血、腫脹, 筋膜間壓力增高, 靜脈和淋巴回流受阻, 進一步導致組織間靜脈壓增高, 滲出增加, 惡性循環導致肢體腫脹加重。皮膚張力增大, 嚴重失代償出現張力性水皰。七皂苷鈉可以通過擴張血管, 增加靜脈張力, 抑制血小板聚集, 增加靜脈血流量, 改善微循環, 使組織滲出液減少, 達到抗感染, 抗滲出、消腫脹的治療效果[3]。

肢體骨折或外傷后, 成局部組織水腫, 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 小血管破裂, 這些病理改變如不及時糾正, 重者可造成局部皮膚供血進一步障礙, 使傷口皮緣壞死, 繼而感染, 嚴重影響損傷組織的修復, 因此及時消腫十分重要。七葉皂苷鈉具有抗滲出、消水腫、加靜脈張力、改善微循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等作用, 這已在國外藥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被證實[4]。

綜上所述 ,通過對200例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治療臨床觀察認為, 七葉皂苷鈉搽劑不僅消腫作用迅速可靠, 預防感染, 促進愈合, 縮短病程, 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具有高效、安全等特點, 是治療四肢骨折術后腫脹的一種療效較好的外用藥物。

參考文獻

[1] 楊青, 黃建華.β-七葉皂苷鈉治療創傷性腫脹療效觀察.中國藥師, 2000, 3(1):23-24.

[2] 張利蕓,張蕓.β-七葉皂苷鈉治療刨傷后肢體腫脹的臨床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00,20 (9):517.

篇4

關鍵詞:椎管內腫瘤;術后;全面護理干預;生活質量;VAS評分隨著我國人口數量逐年增多,椎管內腫瘤的臨床報道較多,手術切除術和重建是椎管內腫瘤耐手術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手術方式之一[1]。手術的目的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降低疼痛對患者生活帶來的影響,進而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2]。因此,術后全面的護理是椎管內腫瘤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我科護理部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對30例椎管內腫瘤患者采用全面的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30例椎管內腫瘤患者中:男性20例, 女性10例, 患者年齡40~72歲,平均56歲。原發腫瘤18例,轉移癌12例。受損部位頸段6例,頸胸段8例,胸段2例,腰段6例,骶尾段8例,所有患者均行椎管內腫瘤切除治療及重建治療。

2全面護理措施

2.1入院后心理護理干預我院護理部在患者入院后,馬上對患者行思想宣教工作,使患者保持舒暢的心情接受治療。協助主治醫師做好術前各項準備活動,安慰患者及家屬與他們交流,講解手術過程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便和翻身,使患者始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術后護理干預患者行腫瘤切除及重建術后,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測患者意識、呼吸、肢體活動情況、切口以及引流管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患者有無傷口疼痛、頭暈、惡心、嘔吐的癥狀;保持各引流管通暢。并且給予患者予抗炎、止血等對癥支持治療,預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特別是脊髓壓迫癥狀、傷口感染、傷口腦脊液漏等術后嚴重并發癥。如患者出現生命體征變化及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床邊備好搶救儀器及藥品備用的準備工作。

2.3疼痛的護理干預疼痛是患者不愉快的精神體驗,因此,加強癌痛知識的宣教十分必要。我們在術前術后均實施三階梯止痛方案[3]:第1階梯從非阿片類鎮痛劑開始,如阿司匹林、布桂嗪(強痛定)、奈福泮(平痛新)、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若不能緩解,在此基礎上加用弱阿片類鎮痛劑,如可待因、羥二氫可待因酮、丙氧酚等,若疼痛劇烈,則可使用強阿片類鎮痛劑,如哌替啶、嗎啡、羥氫嗎啡酮、鹽酸嗎啡、鹽酸二氫埃托、美施康啶和芬太尼貼劑(商品名:多瑞吉)等。監測疼痛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把疼痛帶來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降低到最低。定期給予患者疼痛評估、合理增加減少藥物劑量,保證用合理的治療疼痛的方法,控制患者的疼痛。

2.4療效評定患者術后臨床療效評定采取生活質量評分量(WHOQOL)進行生活質量進行評價[4]。該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及環境因素5個方面,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疼痛評分的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10分法)[5]。

2.5術后隨訪30例患者均術后均連續隨訪2個月,定期復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并且對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分量(WHOQOL)及疼痛的VAS評分。

2.6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完成。

3結果

治療前患者在生活質量各方面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性三方面的得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性三方面的得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椎管內腫瘤,因其解剖結構復雜,操作難度大,脊柱的穩定性一直是神經外科的手術的難點。椎管內腫瘤的手術目的是降低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5]。降低疼痛對患者心理和生理帶來的影響,是影響手術成功的關鍵。研究表明[6]持續疼痛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的變化,給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因此,疼痛的控制與疾病的轉歸和患者的生存質量的提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嚴重的疼痛會使患者失去對生存的信心,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及配合治療,給予患者術后舒適無痛的心理及生理體驗是目前癌癥治療的主要目的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患者在術前術后的疼痛VAS評分明顯降低,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63-967.

[2]楊述華主編.實用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45:859-860.

[3]周薇.癌癥患者的疼痛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2):383-84.

篇5

作者單位:518020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院

黎鳳群:女,本科,主管護師

基金項目:廣東省醫學科研項目(A2009597)

摘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在急性冠脈綜合(ACS)患者行急診介入中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入的ACS患者共122例,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前SAS評分。結果:觀察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失眠、腰酸背痛、小便困難、煩躁、血腫等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明顯降低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行急診介入治療圍術期出現的各種不適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冠脈綜合征;圍手術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32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近年來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新概念,并且絕大多數的ACS患者發病前可無任何臨床癥狀,甚至在發病后短時間內發生心臟猝死[1]。ACS通常表現為胸部不適,伴有或不伴有放射至上臂的壓迫性疼痛,可能伴有呼吸困難等,病情變化快、愈后兇險、病死率高。本研究對我院收入的ACS患者行急診介入治療,同時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入的急性ACS患者共122例,男74例,女48例。年齡31~82歲,平均(58.30±9.40)歲。急性心肌梗死52例,不穩定性心絞痛70例。合并糖尿病者65例,合并高血壓84例,高脂血癥56例,既往吸煙54例。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主要給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治療,先準備連續心電監護,開放靜脈通路并準備各種急救藥品,局麻下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術給患者右側股動脈穿刺,分別插入6F冠狀動脈導管至左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中,注入造影劑觀察患者心率情況、狹窄程度、部位及受累血管的長度,對于適合行PCI手術患者給予支架介入治療,治療后及時送患者入病房。術后4 h拔出導管,壓迫止血并局部加壓包扎。

對照組給予冠狀動脈支架介入手術常規護理,如飲食指導、護理、健康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行為認知護理干預,包括:(1)建立行為認知的干預基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情緒不穩定,對自身行為控制能力差,其心理反應與患者性格、病情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對疾病的理解情況有關,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輕視等。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多溝通交流,并詳細介紹住院情況,經常巡視病房以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心理狀況[2],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如解釋、安慰、鼓勵等,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2)認知干預。多數患者對疾病本身、介入手術情況等存在恐懼心理,還有部分患者擔心術中出血對身體造成的損害,基于此應與患者多溝通、解釋,并配合心臟模型等對患者解釋手術情況,說明手術是微創損傷,穿刺處僅數毫米大小,具有效果好、出血少、愈合快等優點,手術僅僅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不需要輸血等處理,手術過程中患者處于清醒狀態,手術不會疼痛,術后切口無需縫線,植入的支架與人體高度生物相容,告訴患者此手術與其他手術的具體區別以減輕心理負擔。(3)行為干預。術前訓練患者床上1~3次大小便,消除其不適狀態,術前對術后臥床及活動方法進行練習,指導患者飲食進食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飲食,避免進食甜食、牛奶、豆類等產氣食品,告訴患者術后多飲水以使其尿量達到1500~2000 ml,促進造影劑的排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利于患者早期康復出院。

1.4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不適情況和術前4 h SAS評分。檢測兩組患者術前4 h的焦慮情況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量,表格由20個項目組成,每項癥狀分為1~4級評分,分數越高焦慮越大。對比患者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各種不適癥狀情況。

1.5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M(QR)表示,進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臥床及住院時間比較(表1)

3討論

ACS是近年來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新概念,并且絕大多數的ACS患者發病前可無任何臨床癥狀,甚至在發病后短時間內發生心臟猝死。ACS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潰爛, 進而誘發血栓形成引起冠狀動脈血流完全中斷或極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變。臨床類型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是一個連續的疾病譜。ACS通常表現為胸部不適,伴有或不伴有放射至上臂的壓迫性疼痛,可能伴有呼吸困難等,病情變化快、愈后兇險、病死率高[3]。隨著對ACS的研究不斷深入,根據病變類型、環境條件,選擇的治療方法各異,涉及藥物治療、PCI或外科冠狀動脈搭橋治療。心血管護理人員要全面系統地掌握ACS護理特點,研究分析并積極進行ACS的不適癥狀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深入開展,急診PCI術可使病變血管再灌注及減少再狹窄的概率,使處于頓抑的心肌及時重新獲得血供而復活[4]。但是為避免穿刺部位出血、血腫,心臟嚴重并發癥(如:惡性心率失常等)的發生等,護理常規仍然要求患者動脈鞘管手術側肢體制動12 h、絕對臥床24 h。隨之而來帶給患者腰背疼痛、心情焦慮甚至抑郁癥狀出現、大小便排泄困難、飲食不暢等等諸多不適。此外,ACS的患者發病后3~12 h之間行PCI術較為合適, 轉運時間也應小于2 h,患者沒有時間接受充分的術前準備,特別是沒有進行適應性訓練,如放松、床上大小便等,也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降低了對不適癥狀的順應性。目前我國對急性冠脈綜合癥行急診PCI的護理通常是沿用PCI的護理方法,沒有直接針對ACS的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護理規范,護理課程教育中尚未引入對ACS的學習內容,也缺乏相關的研究和探討,國內、外在抑郁癥與ACS的相關因素已開展較深入的研究[5],但較少對其他不適癥狀有相關研究。本組研究對我院收入的ACS患者給予認真行為干預,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護理干預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術前焦慮顯著降低,術后住院時間、臥床時間短,術后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回長玲.整體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影響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9):99,102.

[2]劉婷.護理干預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前焦慮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3):73-74.

[3]王玉璽,梁展凡,李茹英,等.冠脈介入術后再狹窄防治思路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3):449-451.

[4]王壘,劉慧,胡永寸.康復治療在急性心肌梗死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5):3335-3336.

[5]朱凌燕,盧惠娟,許燕玲.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與恢復期焦慮抑郁狀況因素分析[J].上海護理,2013,13(5):9-12.

篇6

[關鍵詞]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繼發癲癇;氟桂利嗪;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41;R74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6-009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lunarizine antimicrobial agents combined with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epilepsy in patients with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Methods 86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epilepsy admit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rom Febr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ntimicrobial agents such as flunarizine to control the infection for 8-10 week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pilepsy lesion resection, palliative surgery and nerve regulation surgery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79.1%, 34/4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55.8%, 24/4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Secondary epilepsy; Flunarizine; Prognosis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多由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神經內科常見病,中樞神經系統對病原體的侵犯有著極強的抵抗力,但其一旦感染疾病,就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及結核性腦膜炎等[2]。其中癲癇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疾病易出現的一種常見且復雜的并發癥。80.5%以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繼發癲癇將容易發展成藥物難治性癲癇[3,4]。難治性癲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科危急病癥,臨床對其診治尚無統一的指標。目前,癲癇外科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繼發難治性癲癇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5]。但是影響癲癇的病因較多且復雜,通常受年齡、性別或遺傳等因素的影響[6],其治療和預后情況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本研究分析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繼發癲癇的臨床特點及預后,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繼發癲癇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2月~2016年9月就診于我院神經內科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后繼發癲癇的患者86例。納入標準:自愿接受調查,均符合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后繼發的癲癇,至少兩次癲癇臨床發作。排除標準:其他精神障礙,如恐怖癥、抑郁癥,或驚恐發作;非癲癇抽搐發作;頭部外傷感染及高熱驚厥史;不配合調查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31例,女12例;年齡4.2~17.6歲,平均(12.3±4.1)歲;體質量16.3~48.2 kg,平均(31.4±5.1)kg;病程1.2~5.4年,平均(2.9±0.6)年;癲癇時間0.9~3.8年,平均(1.8±0.6)年;感染疾病:病毒性腦膜炎13例,乙型腦炎15例,化膿性腦膜炎11例,結核性腦膜炎4例。對照組男32例,女11例;年齡5.0~18.0歲,平均(13.5±4.7)歲;體質量17.3~51.1 kg,平均(34.1±6.1)kg;病程1.8~5.6年,平均(3.2±0.8)年;癲癇時間1.1~4.1年,平均(2.1±0.8)年;感染疾病:病毒性腦膜炎14例,乙型腦炎12例,化膿性腦膜炎12例,結核性腦膜炎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程、癲癇時間及感染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頭顱CT、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并觀察其病理變化,并應用氟桂利嗪抗菌藥物控制感染,按照說明書服用藥物,治療8~10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癲癇病灶切除術、姑息手術和神經調控手術。其中癲癇病灶切除術是指在腦皮質癲癇病灶處、顳前葉、內側結構進行切除術等;姑息手術是指在一些致癲癇區或其傳播通路進行損毀手術,或在胼胝體進行切開術或在軟腦膜處進行橫纖維切斷術等;神經調控手術是指在海馬區或丘腦前部進行電刺激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兩組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情況,如核磁共振成像包括無明顯病灶、腦軟化灶、海馬硬化、大腦皮層萎縮和顱內占位性病變比例,病理變化包括無病理變化、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瘢痕腦回改變和腫瘤比例,疾病類型包括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比例情況。

1.4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臨床效果,參考《難治性癲癇臨床診治指南》[7]中的ENGEL分級標準進行評定。術后癲癇發作完全消失或僅有先兆的癥狀定為Ⅰ級,為治愈;發作次數小于或等于3次/年定為Ⅱ級,為顯效;發作明顯改善,癥狀減少大于或等于90.0%定為Ⅲ級,為有效;發作無明顯改善,癥狀減少小于90.0%定為Ⅳ級,為無效。總有效=Ⅰ級+Ⅱ級+Ⅲ級。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主要表現為四肢無力7例、頭痛頭暈12例、嗜睡15例、體質量增加8例等,總計23例出現不良反應,其發生率為53.5%;觀察組主要表現為水腫6例、發熱5例、感染2例及腦脊液側漏5例等,總計13例出現不良反應,其發生率為30.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78,P=0.029)。

2.3 兩組患者預后相關因素比較

根據治療效果將患者分為有效組(58例)和無效組(28例)。對兩組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兩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病理變化及乙型腦炎因素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篇7

關鍵詞:十六世紀中至十七世紀初 蔗糖業 生產技術 發展與影響

關于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初的我國蔗糖業生產問題,史學界的先行者對此關注不少,所取得的成果也較為豐富,在制糖業方面,學者們對十六世紀中期白糖的發明問題較為關注,季羨林先生[1]、于介先生[2]均作了專文的探討,此外,趙匡華、周嘉華先生對十六世紀中、十七世紀初,白糖的制作作了技術性的考證[3];在甘蔗種植技術方面,農史學家對這個時期的甘蔗種植技術也作了簡要的總結[4]。

對這個時期的地方性蔗糖業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對廣東省與福建省的蔗糖業進行了較多的關注,冼劍民、譚棣華在《明清時期廣東的制糖業》[5]、陳學文在《論明清時期粵閩臺的蔗糖業》[6]、楊國儒在《淺述明朝、清前期廣東的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7]的文章中均對廣東與福建的糖業生產作了區域性的探討,其中又以對廣東制糖業中的生產關系探討為重點。

筆者以社會史研究的方法對我國蔗糖業生產的發展作了長時段的研究與關注,認為我國糖業生產的發展如果僅從技術的角度去劃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十六世紀中期以前,這個時期是我國蔗糖業生產的基礎性階段,這個時期蔗糖制作技術與甘蔗種植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性的發展時期,經歷了粗糖期、沙糖期、糖霜期三個發展階段[8]。

第二個階段就是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初,即明嘉靖年間至清初順治初年約一百五十年左右的階段,這個時期內,嘉靖年間,白糖的發明是我國糖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明末宋應星于崇禎年間成書的《天工開物》,以及這個時期的一些時人如屈大均等人的著作,均對這個時期我國的甘蔗種植技術作了介紹,這些著作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對甘蔗種植技術的一次總結性的展示,可以說是我國蔗糖業發展史上,在甘蔗種植和制糖技術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性的重要時期。此后至1934年,雖然始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特別是1898年以后,外國的近代工業化進程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刺激,國內掀起了興辦民族工業的熱潮,辦廠之風在全國迅速展開,中國大陸內,部分商人也在嘗試興辦糖廠,如光緒12年(1887年),福建商人在福州興辦制糖廠[9]。 1910年,南洋華僑郭禎祥于福建漳州設立華祥制糖公司,資本四十余萬元,以新法制糖[10]。這些民族資本家所舉辦的糖廠規模小,并且生存的時間極短,并沒有形成扭轉歷史的標志性開端,所以從16世紀中期至1934年代,我國的糖業制作技術與甘蔗種植技術基本沒有突破封建社會時期的生產力水平。

第三階段是1934年以后的近現代化糖業生產階段,1934年中國大陸第一家現代化糖廠廣東市頭糖廠建立后,標志著糖業生產由傳統的作坊生產,向近現代化生產邁進,糖業生產發生了質的變化,本文擬在以后作專文的探析。

然而,綜觀學者們對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初的我國蔗糖業生產問題的探討,大多作制糖或是甘蔗種植之間的單獨性技術考證,二者的關聯沒有作更多的考察,對糖業生產在這個時期取得的成就論述得不足,并且對這些成就對今后蔗糖業發展的影響估計得不足,至今未有專文予以述及,這就是筆者所撰此文的初衷,敬請方家與同仁不吝指正。

[1] 《白糖問題》,《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 《白糖是何時發明的》,《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

[3]趙匡華、周嘉華:《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610頁。

[4]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輕工部甘蔗科學研究所主編:《中國甘蔗栽培》,農業出版社1963年,第5—6頁。唐啟宇編著:《中國作物栽培史稿》,中國農業出版社1980年,第565—566頁。

[5]《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6] 《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

[7]《中華蔗糖史》附錄二,見季羨林:《中華蔗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8] 關于這個時期的論述請參閱拙作《16世紀中葉以前我國蔗糖業生產概論》,《中國農史》,2003年第4期。

[9] 孫毓堂主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輯一(下),科學出版社1957年,第987頁。

[10] 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輯二(下),第1005—1006頁。

一、制糖技術的突破

(一)制糖工具的發明。

明代的制糖工具比宋元時期有了較大的突破,發明了榨蔗用的“糖車”。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了圖文并茂的述說:“糖車”的制作方法和使用功能是:

凡造糖車,制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上筍出少許,下筍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內,使安穩不搖。上板中鑿二眼,并列巨軸二根(木用至堅者重),軸木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筍安犁擔。擔用屈木,長一丈五尺,以便駕牛團轉走。軸上鑿齒分配雌雄,其合縫處須直而圓,圓而縫合。夾蔗于中,一軋而過,與棉花趕車同義。蔗過漿流,再拾其滓,向軸上鴨嘴投入,再軋又三軋之,其汁盡矣。[1]

這種“糖車”,比前代榨蔗以人力為主的先進之處是,用畜力拉動二輥以榨糖,既省力又能使甘蔗的出汁率大增,整個明清時代乃至民國初年,廣大的鄉村糖寮均使用這種榨汁技術,清代以后“糖車”的使用,只不過是畜力的使用在數量上有所增加而已。其基本原理與明明的“糖車”是相同的,所以“糖車”的發明對制糖業是個重大的促進。

(二)制糖技術的突破。

明代制糖技術比前代取得了較大的突破,表現在如下的方面。

1.白糖的發明。

關于白糖的發明問題,史學界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于介先生在《白糖是何時發明的》[2]一文中再次強調了其早在1960年便提出白糖發明于明代嘉靖年間的觀點,季羨林先生在《白糖問題》[3]一文中,較全面地論述了白糖產生于明嘉靖年間的史實。此外,持此觀點的學者也不少,如陳學文等[4];有的學者則認為白糖的發明在明后期,如劉國良等[5]。但無論持那種觀點,對明明白糖,且在明后期制作白糖的工藝得到推廣的認定則是一致的。

明代白糖的發明,最早見于明代劉獻廷的《廣陽雜記》中的記載:“嘉靖以前,世無白糖,閩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一糖局偶值瓦屋隨泥于漏斗中,視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味甘美,異于平日。中則黃糖,下則黑糖也。異之,遂取泥壓糖上,百試不爽,白糖此始見于世。” [6]說明白糖在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已經發明。白糖的發明雖帶有偶然性,但這種偶然性經過古代手工業者的多次實驗均獲成功,廣泛推行于制糖業中也就成為必然。

白糖技術雖在明中期嘉靖年間發明,但在理論上進行比較全面的技術總結是明后期成書于崇禎七年至十一年,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該書對白糖的制法記載如下:煮好的糖液“將桶盛貯,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寬下尖,底有一小孔,將草塞住,傾桶中黑沙于內。待黑沙結定,然后去桶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7]宋應星第一次在理論上總結了造白糖的技術“黃泥水淋法”。

2.冰糖技術的掌握。

宋代王灼在《糖霜譜》中記載,宋代的四川遂寧、廣東番禺等地,開始生產冰糖(當時稱糖霜),但宋代所生產的糖霜,是在較稠的糖水甕中插入竹片,由其自然結晶生成的糖霜,沒有一定的生產工藝進行遵循,所耗時間長,短則五六個月,長則一年半,產量低,有的甚至“不能成霜”,只好將成甕的糖水賣給人家制粗糖。[8]

明代的冰糖制作,在技術上是有保障的,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冰糖制作技術。據《天工開物》記載:“造洋糖者,將洋糖(即白糖)煎化,蛋清澄去浮滓,候視火色。將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斬撒入其中。經過一宵,即成天然冰塊。”[9]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明代總結而成的冰糖制法,是在白糖的基礎上,利用蛋白加熱后,能凝固除雜質的特點,掌握好水火的時間與溫度,進行加工冰糖,制作冰糖,所用的時間僅為“一宵”。與宋代比,不僅省時間,而且質量好,是比宋代制作糖霜較為先進的的制糖法。

3.糖制品的豐富。

由于明末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糖的制法,清初,這些制糖技術已經得到推廣和普及,糖的成品非常豐富,明清時期所有成品糖基本在明末清初便已經出現,如砂糖、糖霜、冰糖等。而且,糖成品的再造品甚為豐富,如明末清初流行于廣東的再造糖品種有:廣州市面上普遍有賣的“繭糖”,即窠絲糖。制成條狀而且透明的“糖通”。小孩喜歡吃的中間空心的“吹糖”。實心而小的“糖粒”,祭灶用的“糖瓜”。還有“鑄成番塔、人物、鳥獸形”的“響糖”。此外尚有“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蔥糖、烏糖等”。這些成品糖中,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品種,“蔥糖”是潮陽的好:“極白無滓,入口酥融如沃雪”。秀糖以東莞為最,糖通則以廣州為代表。這些糖廣泛用于“吉兇之禮”、“祀灶”、“宴客”和“雜食”。[10]

篇8

一、調研時間

從2014年8月26日開始至9月15日結束。

二、調研內容

(一)目前我縣糖蔗產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鄉鎮村各級領導對2013/2014年榨季縣糖蔗發展指揮部制定的政策意見和建議及蔗農對所推廣糖蔗種植技術措施有什么看法和要求。

(三)實地了解各鄉鎮適宜發展糖料蔗的地點和適合“四化”(經營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地點和面積。

(四)各鄉鎮對糖廠的砍運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五)縣外主要到周邊縣市調研甘蔗砍運收購點的設立,甘蔗種植一次性施肥技術、甘蔗良種、甘蔗“四化”基地建設試點成功經驗和成立砍甘蔗專業隊的勞力市場等內容。

三、對象和方法

(一)調研對象:有關鄉(鎮)領導、甘蔗站長、村委干部、甘蔗種植大戶、蔗管員和部分蔗農代表等。

(二)調研方法:召開座談會、深入村屯走訪詢問、個別談心、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

(三)縣外調研擬到甘蔗砍運和種植工作做得較好的和勞動力市場豐富的縣市進行考察。

四、調研工作分組、分工

(一)縣內調研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對全縣12個蔗區鄉鎮開展調研工作。

(二)縣外調研組:

五、調研工作要求

(一)講究調研工作方法。調研組要深入蔗區,廣泛發動蔗農參與調研,嚴格按照調研內容要求開展工作,全面準確掌握全縣糖蔗產業發展情況。

篇9

【關鍵詞】甘蔗;食用菌;高效互利共生技術

Analysis of 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Ma Guiqi1 Tang Jinfu2 Xiong Yan3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was a cost effect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 which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ugarcane and mushroom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technology was characterized with symbiotic coordination, mutual benefit,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and it was a high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goo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Key words】Sugarcane, Edible fungus, cost effective,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內江素有“甜城”美譽,種植甘蔗是傳統優勢,現以果蔗生產為主,種植果蔗產值可達15萬元/hm2。為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人們紛紛探索蔗地高效利用技術。隨著市場發展變化,當前已將果蔗、食用菌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蔗、菇套作具有高效、互利共生特點。是農業增產、資源合理轉化利用和農業增收的重要技術途徑。

1 甘蔗、食用菌具有互利共生優點

1.1 甘蔗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

1.1.1 甘蔗植株高大,行間形成了適合食用菌生長的最佳散射光環境

甘蔗植株高達3m左右,葉密,吸光和熱,上部光熱資源利用充分,有部分散射光透入行間地面。經測定,蔗株達2.5m以上時行內光照強度一般3000LX左右,是食用菌最佳的光照條件。隨著我市甜城15號、甜城18號、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產果蔗品種的育成,內江三富農業公司大力實施綜合技術開發,為推進內江地方特色產業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

1.1.2 蔗行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良好穩定的適溫環境

由于蔗株的大量吸光吸熱和對地面遮光,蔗行內地溫與同期室內溫度相近,在外界風熱影響下,無論自然氣溫高或低,蔗行內地溫相對穩定,是食用菌生存特佳的適宜溫度環境。

1.1.3 蔗行具有優越的濕度環境

上部蔗葉發揮著遮陽和遮雨、防止地面水分蒸發的多重功能,致使蔗行地內多數時間保持在濕潤而不澇的狀態,行內濕度大多在80%上下,這對食用菌發菌、生長過程十分有利。

1.1.4 蔗行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空間,節省成本

除生態環境特別適宜食用菌生長外,甘蔗行還為食用菌創造了有利的自然空間,約為蔗地面積的50%,無需大棚材料、人工搭建等,節省人工和材料投入。

1.2 蔗行種植食用菌有利于甘蔗高產優質抗病

1.2.1 培肥地力

蔗行種菇后,可大量利用稻、麥、玉、棉、蔗等的稈、渣、稃及豬、牛糞便等農業副產物,使之變為商品價值較高的財富;將大量菇渣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肥料,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氣透水條件,增加微生物菌群量和活性,提高土壤氧化性能,使土壤抗病、抗毒能力增加。加之人類的經常活動,破壞了蔗螟等越冬場所,減少蟲源。

1.2.2 有利于蔗葉還田

在蔗行種植食用菌,可將下部老葉剝掉,用作食用菌的底料,節省了資源,省去了人工搬運。

1.2.3 提高甘蔗品質

蔗行種菇時,將甘蔗下部老葉剝除,蔗行平整,大大提高了行間通透性,減少了病害、蟲害繁殖為害和鼠害,有利于甘蔗糖分積累,還可因蔗莖曝光使蔗莖變鮮紅,提高了商品價值。

2 甘蔗、食用菌價值及其前景

2.1 甘蔗是傳統高價值經濟作物

2.1.1 地方特色品牌

內江有“甜城”美譽,這是內江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果蔗產業既是內江甜城品牌的實現途徑,更是農業增收的途徑,隨著甜城15號、甜城18號、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產果蔗品種的育成,內江果蔗產業具有了堅強的科技支撐。

2.1.2 生態觀光

果蔗植株高大,光合效能高,釋放氧氣凈化空氣的能力強,成片種植可打造規模“蔗海”,能滿足很多人品果蔗、觀蔗海、徜徉蔗林小道、分享寧靜田園、呼吸清新空氣的生態觀光需求。

2.1.3 適應農業增收調結構

當前,內江種植業需要發展出特色增效益的產業,以水稻產7500 kg/hm2,產值15000元為對照,發展果蔗一般產量75000kg/hm2,產值可達15萬元,產值是水稻的10倍,扣除成本,較水稻純增收67500元/hm2。

2.1.4 加工價值高

果蔗不僅可鮮銷,還可加工為果蔗酒、果蔗醋飲料、地方土產紅糖等,據測算,10t果蔗可加工6~7t果酒,果酒產值20~30萬元,而10t原料果蔗產值僅2萬元,可見果蔗的加工升值空間非常大。

2.1.5 果蔗的保健性能

人稱“秋日甘蔗賽過參”。甘蔗含水分的84%,含有12%左右的蔗糖、葡萄糖及果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丙氨酸及維生素等。中醫認為,甘蔗入肺、胃二經,具有清熱、生津、下氣、潤燥、補肺益胃的特殊效果。

2.2 食用菌產業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意義

2.2.1 減少資源的浪費

食用菌生產以稻、麥、玉、棉、蔗等的稈、渣、稃及豬、牛糞便等農作物秸稈、動物糞便等農業副產物為原料,避免了被拋棄、燒掉帶來的污染環境,能變廢物為很大的財富。

2.2.2 農業增收新途徑

食用菌產業是在種養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鏈式產業,它是新拓展的將種養業中的廢料變為財富的新型產業,是農業增收新途徑。

2.2.3 有益人體健康

食用菌品種類型很多,對人體保健作用不同,據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營養醫師雷敏介紹,食用菌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并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多種具生理活性的礦物質,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抗腫瘤、調節血脂作用。

2.2.4 加工前景較好

食用菌可加工為多種保健食品和藥品,如猴頭、茯苓、蟲草、銀耳等加工產品非常多,內江農科院近年在食用菌保健面條、醬油、餅干等保健加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有豐富的技術儲備。

3 蔗、菇高效互利共生技術

3.1 技術原理

以土地、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為開發對象,將甘蔗喜光、喜熱、植株高大、遮陽性好、蔗行空間寬和可用面積大的特點與食用菌的耐蔭蔽、喜濕潤、喜中低溫、植株矮小、農業副產物轉化與還田特點結合,科學合理利用兩者的互利共生優勢關系,以達到充分利用空間、農業資源,提高甘蔗和食用菌增收效益的目的。

3.2 技術方法

在9月前,以甘蔗高產為主攻任務,做到季節較早、早管早促、合理密植、高培土、分苗均勻等,利用6~10月大生長期發揮好栽培潛力,力爭果蔗高產優質。進入9月則要開始著手準備食用菌栽培料,如主副料準備、種子采購、原料堆翻發酵等,備料同時要清理蔗行,包括剝除老蔗葉、清理蔗空行,如果床栽菇類,可稍平整清潔蔗溝,如果地栽菇類,應適當加深蔗溝,以便埋菌袋。準備充分后即可在蔗溝播種食用菌,品種可根據當地市場需要或加工需要靈活確定,經多年實踐,有些菌類地栽產量很高,如蘑菇、姬菇、大球蓋菇、雞腿菇等,主要得益于蔗行空地源源不斷供應適量水分和礦物質營養。

3.3 技術的高效、互利共生結合特點

3.3.1 空間利用充分

蔗地套作食用菌可將豐富的農業副產物進行轉化,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也得到合理搭配利用,是農業高效集約化經營的理想模式。眾所周知,甘蔗主要以起壟植為主,大生長前大培土,蔗行空地面積約占50%,因甘蔗植株高大遮光,不可能再套作綠色光合類植物,在蔗地套食用真菌屬理想的生物生存搭配,是最佳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使土地、空間、時間、副產物得到充分利用的好辦法,體現了單位面積生產效率和效益的高效。

3.3.2 單位面積增收明顯

除前述果蔗增收效益外,蔗地套作食用菌對甘蔗有益無害,由于大量菌渣還田和人為活動,地力越來越好,通氣透光,對甘蔗產量和品質有顯著提升。據對比觀察,蔗地種菌后次年甘蔗產量可提高10%~20%,當年起,紋枯病、赤霉病、大小斑病發病明顯減輕,甘蔗糖分和外觀性變好,甘蔗產量和收益穩中上升;相應地,蔗地套作的食用菌,以姬菇為例,667m2可種植近5000袋,鮮菇產量可達5000kg,折合產值4萬元,扣除生產和銷售成本約2.5萬元,純收益可達1.5萬元。由此可見,蔗地種菌收益是糧食作物的若干倍,增收效益極為顯著。

3.3.3 蔗、菇共生,沒有生存競爭

蔗、菇共生是一組十分協調的生存關系,甘蔗為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類似于自然的森林小氣候或食用菌野生條件,產量高、質量佳、商品性好,將大大提高種菇水平和效益;加之食用菌植株矮小,不與甘蔗爭光爭水爭肥,對甘蔗沒有生存競爭;相應地,由于地力改善和田間通透條件改善,對甘蔗持續增產和提高品質有利無害,蔗、菇共生相互有利促進,沒有生態競爭。

3.3.4 兩者分季實施,互不影響生產操作

甘蔗生產田間操作主要在6月前,完全可按照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規程實施正常的機耕、灌溉、施肥、培土工作,9月后播種食用菌,此時甘蔗田間管理基本結束,可將人力物力調節到食用菌生產上來,專注搞好食用菌的生產管理和采收,兩者不存在管理矛盾。

4 蔗菇高效互利技術應用須把好幾道關

4.1 把好主次關

在應用該技術模式前,應該根據自身投資能力、市場消化能力等綜合考慮本生產模式的主要作物,或以甘蔗為主,或以食用菌為主,須認真斟酌確定。

4.2 把好投資關

應用該生產模式前須綜合測算甘蔗、食用菌的投資數量,根據生產能力確定規模,

4.3 把好技術關

要認真學習甘蔗高產高效栽培和食用菌栽培技術規程,善于從實際操作中總結和發現問題,培養能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好以科研單位為品種和技術依托。

4.4 把好市場關

任何一項產業都需要與市場緊密聯系才能最終實現生產價值,要根據市場范圍、市場容量、市場需求產品類型綜合決策生產規模、產品類型、生產品種,切忌盲目跟風。

4.5 把好加工關

在當年市場鮮銷量不佳時,將甘蔗或食用菌產品轉化為另類耐儲、保質又保值、銷售時間長的產品,可緩解短期銷售不暢等問題,如保健食品類、日常掛面、營養保健飲品等。

4.6 把好成本關

這是決定種植效益高低的關鍵。例如,人工成本過高、用工量大、原材料價格高等都將制約效益產出,要針對不同情況制定相應應對辦法,如機械化生產可大大節省人工成本。

篇10

關鍵詞:安貞雪蔗;栽培;管理;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S566.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安貞雪蔗是福建省永安市槐南鎮農業的拳頭產品,因為安貞堡而得名,現在已經是槐南鎮蔗農的驕傲。搞好安貞雪蔗種植技術研究與推廣,對提高安貞雪蔗產量和品質,提高蔗農的經濟效益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 安貞雪蔗的特點

雪蔗是果蔗中的一個品種,而安貞雪蔗又是果蔗品種中的佼佼者。果蔗就是食用的水果甘蔗,其特點就是汁多甘甜,清脆可口。安貞雪蔗因福建省永安市槐南鎮國家級保護文物――安貞堡而得名,1999年注冊成功,現已成為受國家保護的一種水果類品種。

雪蔗喜光、喜濕、喜肥,生長過程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年均氣溫2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mm為宜。如果冬季無霜雪冰凍、日照時間較長、氣溫溫和、雨量充足,雪蔗的生長發育會更好。

槐南鎮在福建省永安市東部,這里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立體氣候特征比較明顯,夏長冬短,無霜期可達300d,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9.3℃,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mm,年平均日照1800h。這樣的氣候特點和雪蔗種植適宜條件相吻合,加上槐南鎮土質良好,所以這里有雪蔗比較理想的生長環境。安貞雪蔗植株高大,質地清脆,不僅可以食用,還有藥用價值,能夠起到保肝、健胃、消炎鎮咳的作用,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雪蔗產量高收益好,去年槐南鎮及周邊地區種植安貞雪蔗大于200hm2,實現產值3600多萬元。現在安貞雪蔗種植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2 安貞雪蔗栽培技術

安貞雪蔗種植是每年一次,于春季種,大概在秋季10月即可收獲,而據相關例子表示,運用適當的栽培技術至關重要。

2.1 地塊選擇

安貞雪蔗植株高大,根系比較發達,適宜選擇土壤肥沃深厚、陽光充足、排水方便、水源條件好的田地種植,水田種植要先開好排水溝渠。安貞雪蔗種植也忌諱連作。

2.2 整地施肥

安貞雪蔗根系發達,深翻土地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最好是多次深耕細作,打碎整平,然后起壟做畦。畦壟行距1.2~1.5m為宜,開溝挖渠整好排水溝,畦壟要求整齊平整。

整地的同時要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適當施用餅肥,這樣能夠提高雪蔗的含糖量,增加甜度,促進組織松脆。農家肥施用量以每公頃施用腐熟農家肥15~22.5t,餅肥1.5t為宜。另外可以適當施用無機肥料,像含硫三元素復合肥,施用量為100kg/hm2。

2.3 選種斬種

選種是安貞雪蔗種植的關鍵環節,要選擇那些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的中上部節作種,這部分生命力強,出苗粗壯。安貞雪蔗組織比較疏松幼嫩,水分很多,斬種的切口很容易腐爛,因此在選種時要留有足夠的長度,芽數也盡量多一些,最好留足4~6芽。為防止腐爛可以進行消毒處理,在斬種后可以用1000倍多菌靈溶液浸種1d,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進行催芽處理。這對提高發芽率確保成活率都有積極意義。

2.4 下種育苗

安貞雪蔗下種后要把蔗種用泥土壓實,特別是切口處更要壓緊一些,蔗種2邊要用細土填實,上面再覆蓋火燒土、草木灰等。冬春種植最好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地膜覆蓋前要噴施除草劑,然后選用寬40~50cm,厚度為0.008mm的甘蔗專用地膜覆蓋,要讓地膜緊貼地表。地膜兩邊要用土壓緊。防止被風吹起。其他沒有覆蓋地膜的地方,要用除草劑0.5kg/667m2噴施。

3 安貞雪蔗管理技術

安貞雪蔗和其他農作物一樣,也是要遵循“三分種七分管”的原則。從查苗補苗到肥水管理,從間苗定苗到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這樣才能確保安貞雪蔗的正常生長。

3.1 補苗定苗

安貞雪蔗生長到3~5葉時就應該查苗補苗了。由于各種原因所致,肯定會有斷壟缺苗現象出現,一旦出現缺苗就要及時進行補苗。一般采用移栽的方法,就是挑選其他健壯密集種苗,移栽過來,注意澆水,確保成活。因為多數雪蔗為大莖種,所以定苗時不宜留苗太多,各地有不同的種植習慣,留苗的多與少也有很大差異,一般情況下,450~500株/667m2就比較合適,過密容易影響雪蔗的品質,過少影響產量和收益。其每667m2產量大概10500kg。

3.2 肥水管理

雪蔗對肥料比較敏感,因此施肥一定要及時。基肥要一次性施足,要占總施肥量的50%以上,特別是農家肥,像堆肥、廄肥和餅肥等,能夠滿足雪蔗對營養的要求,還能夠改良土壤,一定要多施用。無機肥料要側重氮肥的施用量,這對提高雪蔗產量、改善雪蔗品質都有重要作用。施肥要本著早施、勤施、少施的原則。苗期和成熟期要少施,分蘗盛期和伸長盛期要多施。磷肥最好能夠和有機肥作為基肥一起施用,和一般糖蔗相比,要少施用鉀肥,避免出現蔗皮纖維粗糙堅硬現象。

水分是雪蔗中的主要成分,科學灌溉澆水,對雪蔗生長關系重大。如果遇上春旱,就要注意及時灌溉澆水,保持土壤的濕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苗期第1次灌水,不能太大,時間也不能太長,不然會降低土壤的溫度,土壤中的空氣減少,對根系發育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如果春雨較多,也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雪蔗到了伸長期時,需要水分更多,要求培土后就要做到勤澆灌。晴天泥土濕潤,雨天土壤不積水,這才是雪蔗比較理想的生長濕度。和一般糖蔗相比,雪蔗的止水期比較晚一些,最末一次綠葉之后,還要澆灌一次。

3.3 合理密植

要確保雪蔗的高產,要注意合理密植。促進個體生長的同時,還要注意整體長勢和對過密植株、病殘植株的處理。據相關試驗顯示,成熟雪蔗以3500根/hm2為宜,超過的弱枝病株都要及時清除。也就是在培土前10d左右進行間苗,不能有舍不得的思想,過度密植不僅不能獲得高的產量,還可能影響雪蔗的品質。

3.4 激素促長

雪蔗從分蘗盛期前就要噴施適宜的生長素,這樣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情況下,每隔20~30d就要噴施一次。噴施生長素時,要特別注意濃度不能超標,而且要根據苗情選擇不同的生長素,施用赤霉素要和追肥一起進行,效果還會更好一些。生長素雖好,但施用不當,不僅不能促進生長,還會影響產量和雪蔗品質,因此,施用時要格外小心謹慎,針對具體情況做出正確選擇。

3.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要本著“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因為雪蔗比較脆嫩,病蟲害危害更重,所以要加強防治。下種前對蔗種進行消毒處理,可以有效防止赤腐病、鳳梨病的發生,如花葉病需通過農業防治,下種時隨即施用呋喃丹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的侵襲。螟蟲危害最為嚴重,防治要抓住時機,及時給藥。在砍伐前3個月要禁止用藥,以防農藥殘留超標。

防治措施可以分為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方式。農業防治主要是清園低砍、鏟除秋筍、精選蔗種、科學輪作等;化學防治就是針對不同病蟲害施用不同的農藥,防治螟蟲可以選用殺螟硫磷、抗蟲靈等,防治棉蚜蟲,可以選用40%樂果1000倍液噴霧,也可以用40%樂果和80%敵敵畏各250g加水750L混合后噴施,或用1200倍50%殺蟲靈(乙酰甲胺磷)噴殺;生物防治就是注意保護害蟲天敵,像瓢蟲、雙帶盤瓢蟲、草蛉、食蚜虻都是甘蔗棉蚜蟲的天敵。還可以大量繁殖古巴蠅、赤眼蜂來滅蟲。用螟蟲性誘劑誘殺、迷向,效果也不錯。

4 結語

安貞雪蔗不僅是永安市槐南鎮的四大農產品之一,也是雪蔗品種中的知名品牌,因為生產效益突出,大大激發了蔗農的種植熱情,發展勢頭良好。相信隨著安貞雪蔗品牌效應的進一步發酵,安貞雪蔗一定能夠給槐南鎮帶來更多收益和驚喜。

參考文獻

[1] 李蘭仙.果蔗優質豐產種植技術[J].中國糖料,2009(01).

[2] 袁品耀.黑皮果蔗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