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0:1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醫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礎醫學論文

篇1

基礎醫學論文2400字(一):基礎醫學專業早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論文

[摘要]基礎醫學專業是一門新興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從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基礎醫學學生的科研需求,評估目前我校基礎醫學學生科研訓練的成效與不足,以期進一步優化現有培養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

[關鍵詞]基礎醫學;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礎醫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主要以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人體的基本結構、功能及疾病的本質。我國于1996年在原北京醫科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學校承辦了該專業[1]。南京醫科大學于2014年開始招收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夠在高等醫學院校和醫學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及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基礎醫學專業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重中之重[3,4]。本文針對我校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開展了“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的問卷調查,旨在分析近年來我校基礎醫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調整與優化科研能力培養模式作參考。

一、調查問卷設計

從學生對科研的認知、科研的動力、科研的收獲、科研實踐的困難和建議等四個角度設計問卷。調查對象為我校2017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共72人。學生已完成公共基礎課及醫學專業基礎課學習,正在或已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科研訓練項目。通過網絡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各自匿名填寫。問卷結果導出到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0%學生意識到科研訓練的重要性,認為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助于將來進入臨床的學習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學生正在或已參加科研訓練,包括暑期科研訓練、式閭計劃、挑戰杯、或直接進入科研導師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學生參加科研訓練的驅動力依次是:作為課堂專業知識學習的補充,加深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源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為以后考研、出國和工作奠定基礎;學分和綜合測評上的獎勵。通過科研訓練,70.8%學生懂得了如何查閱中英文文獻及資料、69.4%學生掌握了至少一項研究技術和方法、51.4%學生知道如何撰寫綜述或調查報告、8.3%學生參與發表了SCI文章。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仍有54%學生目前還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科研訓練,學生反映開展科研訓練最大的阻礙源于理論課學習任務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有37.5%學生提出不能很好地開展科研訓練,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適合參加哪種類型科研實踐。

三、反思

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科研訓練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各項科研實踐活動中,但仍然有部分學生對科研的認識不足,參與意識不強,有悖于基礎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升學或就業。為此,在學生入學時我們要對基礎醫學專業新生開展專題報告,詳細介紹學科特點、發展前景、科研動向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樹立清晰的學業和職業規劃。為了更好開展“科研導師制”,第一學年安排學生在多個實驗室進行輪轉,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導師,在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的基礎上確定科研導師。

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科研普遍很感興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任務,學生的課余時間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統性地開展科研工作。對此,我們應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有計劃地開展科研工作。在開展科研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應根據每個階段的學生知識背景和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實施分階段、分步驟的漸進式培養模式,以培養科研興趣為導向,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接受、喜歡上科研。低年級階段,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參加課題組會,開拓學生的科研思維,拓寬視野,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和結合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撰寫科研綜述;第二階段,利用研究生“傳幫帶”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獨立實踐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技能;通過以上兩階段的科研訓練,學生對科研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學生可依托導師已有的研究課題,或根據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導師討論,制定詳細可行的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

近年來我校開展了暑期科研訓練、挑戰杯、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多種類型科研訓練項目。然而,在這些項目開展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相應的獎勵機制,致使老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為此,學校應進一步健全獎勵機制以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老師的責任感。比如對在大學生挑戰杯、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獎、大學生創新訓練立項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績點加分,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獎學金或保研等優先權。對獲得相應成果的指導老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職稱評定中給予一定的激勵分。此外,應進一步規范科研導師制制度,建立完整而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導師和學生的任務和職責。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凡物莫不相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我們應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自身興趣和優缺點,因材施教。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構建等實驗;對于比較細心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學方面實驗;對于擅長軟件分析和數學統計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學方面的預測與分析工作。此外,對于個別參與度相對較低,或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應安排其承擔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養科研興趣為主要目標。對于科研能力較強的學生應重點培養,指導他們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挑戰杯等。鼓勵一批勇于創新的學生、發揮他們在本科生中的榜樣作用,體現初探科研的魅力。

總之,科研素養的培養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用心思索、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科研創新精神,為基礎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基礎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互聯網+下的高職基礎醫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摘要:近些年來,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之下,我國互聯網技術也得到了極大地完善和進步。現階段,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發展幾乎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在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將互聯網技術有效地利用起來,將會極大地推動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因此,文章從高職基礎醫學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實踐操作教學部分入手,分別從資源共享、互動教學、仿真教學等多個角度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為今后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6-0142-04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借助互聯網技術和設備開展教學已經成為了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高校的教學硬件愈加完善,計算機設備越來越普及,這為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礎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職基礎醫學側重于實踐操作教學,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難以滿足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所以說,加強對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快提升我國高職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水平是當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嚴肅對待的問題。

在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實踐操作部分是連接互聯網技術和教學理論的紐帶和橋梁,想要從根本上改革我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模式,就必須要從基礎醫學的實踐教學部分入手,通過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推動整個基礎醫學教學水平的進步。

一、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與其他學科不同,基礎醫學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操作教學部分。通過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網絡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夠讓學生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較強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教師往往選擇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體的來講,傳統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醫學實踐操作教學體系單一,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在過去的醫學教學中,實踐部分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例如動物體液的采集以及動物血糖的測量等等。這些實驗一方面體現出了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理念,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忽視了實驗設置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難以讓學生通過做實驗來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和科學思維。

二是教學時間難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以基礎醫學教學中的人體解剖學為例,這一分支學科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醫學機能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面臨著教學任務繁多,教學時間不夠的尷尬處境。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學生很難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實驗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現階段,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在開展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是采用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提升課堂互動性和生動性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十分不利。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對于我國高職醫學教學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不但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無法達到當今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在今后的教學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深刻認識到網絡教學對于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通過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網絡技術的有效融合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具體來講,實現互聯網與基礎醫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功能:1.賦予基礎醫學教學資源共享的功能。通過構建網絡平臺,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海量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存儲空間,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教學課堂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新鮮有趣的教學實驗,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3.通過采用直播和慕課等教學方式,讓教學活動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也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平臺。

(二)符合當今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

當今時代,想要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作為支撐。通過實現高職基礎醫學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礎醫學教學的水平,能夠為社會建設提供一大批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近些年來,為了盡快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國高校陸續對網絡平臺進行了引進,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創設了非常優渥的環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國還挑選出一百個國家級示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正式開展了對虛擬仿真平臺的研究和探索。在虛擬仿真實驗環境的幫助之下,推動了一系列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的變革,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自主開放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網絡教學的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策略

在開展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從硬件方面入手,加強教學平臺硬件設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發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相互聯合的方式構建一個統一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從而滿足今后我國高職院校開展基礎醫學教學的需求。具體來講,高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研究和應用

一般來講,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主要是指借助計算機技術對實驗環境和操作進行模擬的一種技術。同時,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應用還有助于構建一個資源豐富和開放的共享教學管理平臺,對于基礎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非常顯著的推動作用。從2012年起,我國一大批高職醫學院校開始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進行引進和應用。從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結構來看,其主要以醫學機能學、組織學以及解剖學等為主體,并且包含了臨床學、護理學以及藥學等輔修學科,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和豐富性。在實際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只需要通過電腦、手機以及平板等終端設備就能夠對實驗的操作流程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極大地節省了教學時間。除此之外,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還有助于實驗設計的創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互動性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想要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在對基礎醫學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提升教學互動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信息化互動平臺。通過這一平臺,一方面教師能夠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相關的教學資料上傳到平臺中,方便學生的下載和學習;另一方面,為教學平臺配備一個醫學信息數據庫,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對醫學界的前沿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除此之外,還要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供一個特定的版塊,采用網絡論壇的方式,用積分和賞金的方式來調動師生問答交流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可以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到版塊中,教師也能夠在空閑的時間為學生們解答難題,從而解決了過去教學模式中師生交流不充分的問題。

(三)提升網絡教學的開放性

提升網絡教學的開放性主要是要構建一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網絡平臺。開放平臺構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實驗室管理系統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時,實現實驗時間、地點以及內容的開放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資助設計實驗的興趣,為今后學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能夠在安排專門的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實現實驗室管理的開放性。在實驗開放平臺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在網絡平臺中對實驗室進行提前預約,然后實驗室管理人員再根據實際情況對預約進行管理。除此之外,還應該針對教師設置一些科研項目實驗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科研項目公布在管理平臺中,讓感興趣的學生報名參加,這樣就能夠在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的同時有效提升基礎醫學實踐操作教學的效率。

(四)對現有的考核體系進行優化

考核體系的設置既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是為了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測評。以基礎醫學教學中的實踐操作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往往是在實驗報告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考核。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難以符合考核體系的科學、全面以及客觀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在現有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完善。具體的來講,可以將考核體系分為形成性評價體系以及終結性評價體系兩個部分。其中,形成性評價體系占到考核體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以及學生對于實踐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

從考核形式來看,在開展形成性考核的過程中以兩種主要形式為主,即實踐技能考核以及實踐設計考核。實踐技能考核是讓學生在題目中進行抽選,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驗題目對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的主要步驟以及實驗的結果進行說明,并獨立完成相應的實驗項目。實踐設計的考核則需要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題目,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自行對試驗進行設計,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與形成性評價體系不同,終結性評價體系是在考察學生基礎醫學知識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理論、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為了進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構建一個網絡考試平臺,該網絡平臺通常包含練習和考試兩個基本模塊。一方面學生可以登錄該平臺進行理論、技能的復習和預習并定期參加學校開辦的考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登錄考試平臺設置學生的學習內容、安排考試內容,還能對學生的考試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和全面的評價。

(五)進一步加強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

想要實現互聯網與高職基礎醫學教學的有效融合,保障網絡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首先要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在今后的教學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以學校自身的管理部門為基礎,加強與相關科技企業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構的合作,共同構建一個開放、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結合高校教育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目標,制定一個統一、科學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規范和標準,提升高職院校基礎醫學網絡教學的規范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優化和完善,可以在現有網絡平臺的基礎上增設資源管理平臺、學生管理平臺以及教學評價平臺,這樣就能夠對后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安排需求以及資源應用需求進行滿足,也能夠打造出一個集教學安排、資源利用、教學反饋以及學習評價等為一體的綜合教學管理體系,為今后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加強翻轉課堂的應用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于翻轉課堂的引用和推廣相對較晚,現階段翻轉課堂在中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而在高職教學中卻開展較少。在高職院校基礎醫學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要將翻轉課堂重視起來,從掌握學習理論、構建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以及成長進步理論四個角度進行入手,將翻轉課堂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提升基礎醫學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賦予基礎醫學教學新的魅力。

三、結束語

篇2

教育是一門科學,但同時又是一門藝術。學校、教師和學生構成了一個辯證的整體,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改進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優秀的演員依靠演技征服觀眾,而優秀的教師則依靠自身的綜合素質引領和培養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開發和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是現代科學教育理念的中心。無論是以問題為導向,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目標的PBL教學法,還是以設定和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情感體驗,激活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實效的情境教學法,;以及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指導,為使學生主動探索,開發智力,發展體能,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為目標的學導式教學法都一再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知識內容,而是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恰當的引導。這一教育理念的轉變就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制定了更高標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即PBL教學法全稱是“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并且已經成為國際上流行的醫學教學方法之一。PBL教學法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開放式的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其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處。PBL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教授為主;PBL強調將學習和問題進行掛鉤,使學生真正投入到問題當中;它通過設計問題和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合作來解決問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傳統教學不同的另外一點主要體現在對于教師的要求。PBL教學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這樣才能規劃好學習的重點、難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提綱,選擇出適當的臨床病例,此為做好PBL教學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師要學習和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

2基礎醫學教學理念的轉變

傳統基礎醫學的教學是以“教學”為中心,教師講解,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因此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常常存在課堂教學枯燥無味,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對基礎課程的學習不重視,“輕基礎,重臨床”的現象。生理學是現代醫學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在醫學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學好生理學對于醫學生十分重要,也為其今后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建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此外,生理學也具有指導臨床的作用,醫師要研究病人就需要應用生理學來闡明關于疾病的發病原理。因此,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轉變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PBL教學法在生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以臨床實際病例作為先導,以所涉及的生理學問題作為基礎,以教師的適當引導作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是跨學科的一種學習方式,參與教學的學生和教師需要參閱大量的資料,其中就包括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人體解剖以及藥理學等。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依據授課內容查閱資料、臨床病例以及文獻等,結合生理內容編寫案例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歸納、整理以及討論等不同手段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PBL教學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聽課-復習-考試”式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寶貴的能力,也是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只有通過質疑和提出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夠得到不斷強化,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夠得以不斷提高。通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過去的課堂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現代的教學課堂上,學生要成為絕對的主角,而教師要成為配角。在教育事業中,教師是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探索者。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對于教育理念的學習速度要大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未來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科學技術,而是教師的綜合素質,要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于教師整體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作為高校教師應徹底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任課教師需要在教學前對授課對象做認真調研,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后擴大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將學生的求知愿望和教師的帶動能力相互作用,逐步建立彼此的對話與交流關系,發揮教學相長的效果。

3結語

篇3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及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到2020年,需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以及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和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任務。反轉式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上課僅由教師進行信息傳遞,而課后要進行消化吸收時,卻沒有同學間的互助及教師指導,只能自己復習、學習的缺點,將消化吸收的環節放到了課堂上,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分層次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信和提高學習效率。反轉式教學的教學資源主要由視頻、課件組成,其組織與呈現方式更符合人體對媒體的適應性,更有益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反轉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反轉式教學模式還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得到豐富。反轉式教學模式改革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改變了課堂組織思路,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能力發展為中心、設計和組織新的教學模式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推動“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注重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

2在高職基礎醫學教學中應用反轉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傳統高等教育的出發點是專業理論學習,強調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不考慮知識本身是否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學過程中側重于理論講授,強調理論的深入性與廣泛性。這些都不適合高職教學,一方面,高職教育強調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學科中最為實用的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而迅速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使其在離開校園后可以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職生基礎普遍較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應當采用一些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

傳統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影響學習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實驗證實,人類94%的信息獲取來自視覺和聽覺。因此,反轉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綜合型醫學人才。反轉式教學模式與建構主義理論相一致,此教學模式亦可應用于高職基礎醫學的“三理一剖”(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人體解剖學)學習。基礎醫學各學科中的知識點邏輯關系清晰,術語表達完整,描述規范。將反轉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醫學教學中,能夠提高知識轉化效率,有利于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更多醫學相關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將來步入工作崗位夯實基礎。針對高職生就業容易、缺乏后勁、技能優勢不夠突出的特點,高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首崗勝任能力要求的針對性與增強學生發展潛力、遷移能力的矛盾。反轉式教學內容設計獨特、易學,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拓展現有課程資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學習要求,彌補目前高職教育中高教性不足的缺點。

篇4

圍繞中職與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護理工作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續課程的聯系,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銜接的實施

1.制訂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核心課程標準教師深入醫院護理一線進行護理實際工作需求的考察,組織相關行業專家召開課程標準研討會,分析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與關鍵技術,從而確定基礎醫學課程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為后續課程提供基礎理論支撐的課程標準。并將與護理實際操作密切聯系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融入到課程內容之中去。

2.加強基礎醫學課程教材建設(1)中高職教材銜接,實現教學內容銜接根據護理專業教育的特點,組織專家和學者根據每門基礎醫學課程的知識結構,科學地設計不同的教學單元,再將不同的教學單元設計成學歷層級,明確哪些是高職必修或選修單元,哪些是中職必修或選修單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職院校進行推廣。同時,鼓勵教師按照區域醫院不同的特點自編校本教材,配合教學計劃完成。(2)運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電子化教材與傳統紙質教材相比,電子教材具有多種優勢。比如可以借助網絡及時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礎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加強中職和高職在教育教學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網絡搜索功能,縮短中職和高職學生獲取間接經驗的時間,以便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發現和解決問題上;多媒體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真實感,將打破時空界限,實現課程的遠程教育及在線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網絡教材或電子教材,可實現教材建設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可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3.改進教學方法,體現中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特色(1)增強基礎醫學知識的連貫性,體現正常人體活動的統一性和整體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高素質實用性人才必須從基礎抓起。對于從中職升到高職的學生來說,空洞的理論與抽象的講解,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可用啟發式教學法、對比講解式教學法及討論式教學法,將正常人體形態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與正常人體功能學(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以“有機體”為學習的研究對象,探討人生生命活動的奧秘,掌握其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影響因素等。(2)結合臨床知識,體現基礎理論與臨床知識的連貫性加強基礎醫學理論與操作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緊扣臨床知識的學習,可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采用PBL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并提前告知學生,由學生分組去尋找答案,在授課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和講解。在講解Ⅰ型超敏反應時可提出,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試?注射后多長時間觀察結果?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醫院內觀察15~20分鐘才能離開等?近年來,我們不斷完善和改進PBL教學方法,不僅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吸引到學習上,而且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快,記得牢,深受學生喜歡。(3)加強實驗教學,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基礎醫學的許多知識來自實驗觀察,通過實驗觀察、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所以搞好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不經可以了解理論知識的來源,而且可以證明理論知識的真實性,從而全面正確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對于大多數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很多院校開設的基礎醫學實驗項目及學時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開設相應基礎醫學實驗,為此我們在正常開展常規實驗的同時,新開設自主設計實驗。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查找資料、自行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最后討論打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4.實行學分制,課程考核全面溝通建立科學、規范的考核制度是課程體系銜接的必要條件。我國大多數中高職院校教育實施的是學年制管理,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的部分知識在高職中重復出現,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教學質量不高。采用學分轉換制度,使中職院校學生在高職中重復出現的部分知識經過學分轉換,成為有效學分,相關課程內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學分制為通道,可做到中職與高職的課程溝通。中高職院校制定統一各學科的學分標準,不同教學單元及學歷層次的學分標準不同,讓學科學分在中高職院校中成為相互認可的“護照”,也可作為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通道。但中職院校對學生學科學分評價要按要求規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學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學生文化基礎較中職生好,但專業技能訓練項目較中職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課程學分比重應少于中職生源,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重應大于中職生源。在學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礎達標,專業知識扎實的學生,其學程相對要短,而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其學程相對要長。通過學分制管理,能夠使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不同起點的中、高職學生,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實現相應的培養目標,提高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效率。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師資管理制度教師作為立校之本,實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強教師認同感。完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提高師資隊伍知識能力和學歷結構。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個人學歷層次,積極參與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層次學習,并給予相應補貼。每年輪流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省教育廳、衛生廳及護理學會舉辦的培訓班,接受新信息,拓寬知識面,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建設,建立相應的職稱評、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機制。(2)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技能中高職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院要建設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而現在很多教師本身就是從“學校”到“學校”,尤其是從事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教師,缺乏實戰經驗,不了解醫院相關技術的進展。職業院校可把教師送到醫院對口科室進行短、中期的掛職鍛煉,讓我們的醫學基礎專業課教師掌握專業技能,并通過考取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證書,逐步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還可以直接到醫院引進一線專業人才,擴充到“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中。

三、結語

篇5

1.1教學方法改革徹底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操作局面,強化基礎+綜合+創新的教學方式。在基本的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實驗步驟與方法,全面活躍思維。在進行綜合型實驗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與操作標準,全面提升其實驗技能。在基本與綜合實驗基礎上,積極引進自選與自主設計項目,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術與探究精神。

1.2教學內容改革

1.2.1基本技能實驗

這部分實驗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操作水平與動手實踐能力。傳統的以定性檢查與形態觀察為主的操作方式非常經典,也是現代臨床檢驗中的重要方法。可以精選采集血液標準、制備血涂片、鑒定微量吸管等多個基本實驗技能,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這些基本操作技能。

1.2.2基礎訓練實驗

進行基礎訓練實驗的最終目的是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了解,進一步驗證其所學知識。筆者建議將血液檢驗、尿液檢驗、排泄物檢驗以及體液檢驗這四大類檢驗的16個小項目進行基礎訓練。

1.2.3綜合性試驗

綜合性實驗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血液檢驗與尿液檢驗中,選擇了顯微鏡檢驗、尿液檢驗、白細胞檢驗等多種綜合性實驗,結合學生所掌握的技能與知識,從一份標本中檢驗多個指標,并保障檢驗質量與檢驗程序。

1.2.4創新設計實驗

該類實驗的最終目的是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啟發其創新能力。可以結合小組合作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觀點相互交流,進一步提高其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合作學習模式,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合作意識。小組之間通過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自主設計實驗,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專題研究。比如說,可以開展尿糖檢測干預研究、尿液蛋白質檢測影響因素等試驗。通過創新設計實驗,還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創造力與動力。1.3考核方式改革結合教學大綱以及實驗教學的具體情況,需要重新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能考核體系,在進一步完善實驗考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與其相適應的考試評價體系。可以將考核內容分為三部分,基本項目考核,強化項目考核以及臨床崗位技能考核。每一環節的考核項目都需要制定完善的評價標準,包括準備標準、操作標準、終末標準等,并制定合理分值,強化學生的針對性評價。在實驗教學工作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關體系標準需求,選擇考核內容,然后由學生決定強化考核的具體內容。學生進入臨床實踐之后,在進行基本檢驗技能訓練的同時,還需要強化重點訓練項目,完成實習之后進行崗位技能考核。

2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2.1全面提高學生的臨床崗位技能與實驗技能

重視能力、重視素質、重視知識這種“三位一體”的教學改革模式,強化了素質教育的開展,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醫學檢驗人才。相關研究資料證實,接受教學改革的學生的臨床崗位技能與實驗技能要顯著優于未接受教學改革的學生成績。與此同時,學生的論文撰寫數量、團隊精神、科研意識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更好的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進一步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

2.2提高教學水平

實驗教學改革,也進一步激發了教師學習、鉆研的積極性,整體教學水平顯著提高。實驗教學方法、內容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摸索與探究。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同時也是加強師資力量培養、推動教學研究深入開展的過程,對于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3結語

篇6

一、藏族醫藥學基礎理論的危亡和發展機遇

由于西醫診療理論在藏區普及,藏醫診療理論和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非凡是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的普及,使藏醫的三因學和藏藥學的理論受到嚴重沖擊,故應對藏醫藥學進行全面探索。我以為現在應拋棄對現實存在新問題回避的心態,應拋棄滿足于過去的偉大成就,滿足吐蕃王朝時的光榮的心態,真正面向現實存在,對藏族醫藥學理論和現實狀況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闡述,這是將藏族醫藥學理論從危亡中解救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們所聞所見的不少論文中,有的作者只看到藏族醫藥學過去的光輝成就和無法勝數的醫學典籍,宣稱藏醫是內容豐富的偉大寶庫、是集聚了所有醫學精華的甘露寶藏;有的專家學者,其專著像身處天國善見城中不惜人生時光和筆墨紙張探索奧義,對《脈經注釋》、《尿經注釋》進行再注釋。但是事實上沒有人否認藏族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也不可能被否認。假如過分的自我炫耀,只會處于漢族諺語“王婆賣瓜”的境地,不會產生任何好處。在今天信息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是如何發揮我們藏族醫藥學的功能和效益,如何使其和時代相適應而發展。功能和效益能否發揮的關鍵取決于是否符合科學。一般只據《四部醫典》中有關“三因”在人體中形成、位置、度量和功能的論述,而認為“三因”是人體中真實存在的器官,這會造成和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相矛盾。“三因”是什么?三因學和解剖學,三因學和生理學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是當前須探索的主要課題。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三因學,首先要從傳統觀點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用新的思維全面地對面臨的各種新問題進行闡述。

三因不是四大種之風(隆)、臟腑之膽(赤巴)、土水之培根,它是熟悉和解釋外界物質的本質的一種非凡辯證熟悉方法,內外界事物的性質即本質形式各不相同,但用表示三大系統概念的詞語去分析觀察,三因和機體機能間的新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在表示病理時并不是說隆病就是輕、糙,赤巴病就是膩、銳,培根病就是膩、柔等,而從病理和癥候的本質上來說,凡具有糙、輕、寒、滑、稀、動等性相者稱為隆病,凡具有膩、銳、熱、臭、瀉、濕等性相者稱赤巴病,具有膩、涼、重、鈍、柔、穩、粘的相性者稱為培根病。同樣有關機體構成和機能方面達布達娃堅贊說摘要:“和七種觸覺功能相對應,都命名為隆、赤巴、培根名”。機體器官呼吸時幾個功能活動稱之為隆,感覺饑濕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赤巴,穩固機體和心神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培根。根據機體器官功能的活動而提出的三因系統學說是我們藏族醫藥學理論的一種非凡表述形式。傳統的三因系統觀點能正確地解釋和反映機體器官錯綜復雜的活動。三因是對機體的器官的功能進行綜合概括的通稱。離開機體和器官功能,不存在所謂的隆、赤巴和培根三種實際存在的器官或組織。

反映機體器官機能綜合性的三因系統不是孤立存在,而它們之間具有依存關系、定量關系、對立關系。

有關依存關系在《四部醫典》中說摘要:“隆位于骨骼中,赤巴位于血汗內,其余各部存培根,互為依存維持情。”隆、赤巴、培根三者如親兄弟的比喻,能形象地詳釋其依存關系。實際上三因的依存關系就是機體的器官組織功能間的關系。《四部醫典·論述部》中說摘要:“攝入飲食首先由拌攪培根磨碎和腐熟,其后消化赤巴消化并分解,最后平火隆來分清濁。”此概括食物消化整個過程中三因的功能的論述可理解為現代西醫人體生理學中有關胃的蠕動、消化液的各種酶素、膽汁的功能及腸內膜的吸收功能的論述。概括說三因的依存關系是系統和系統間的關系,具體說是細胞和細胞間的關系。

三因之間,或者說機體器官的功能之間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外,還有定量關系。“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赤巴的定量是自身的—陰囊,培根的量是自手棒量”中所說的定量,是指和器官及組織的功能而言,故應理解為器官及組織正常的標準量。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是指屬于隆的系統中的器官及組織的正常量而言。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次是心臟器官跳動的正常量。《四部醫典》中所說摘要:“培根依次于腦住上方,赤巴依存于肝膽住中間,隆依存于髖腰住下方”,表明了三因所處的一定位置,是指綜合器官功能的三系統范圍的主要功能,不應理解為隆一定位于下方、赤巴一定位于中間、培根一定位于上方。

三因的對立關系是三因的依存關系和定量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非凡關系。如培根屬寒具有水的性質,赤巴屬熱具有火的性質,從培根和赤巴的本質上來講,二者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實際上培根中存在赤巴,赤巴中也含有培根。

傳統的藏醫三因學思想和西醫人體生理學之間的矛盾,是由于觀察人體生理機能所探究的著眼點即觀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三因學將由人體生理運動中所產生的共同功能表象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而西醫人體生理學將器官及組織的構成和其功能活動狀態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如藏族醫學依據呼吸運動的外表現象,認為這是維命隆的功能;西醫人體生理學依據呼吸器官組成及功能活動狀況,認為它取決于呼吸系統的肺和呼吸肌肉功能。這兩種論點大體上來看是矛盾的,但探究的最后結論是一致的,這是因藏醫學將外表現象作為探究的主要對象,西方醫學將產生功能運動的基礎(器官和功能)作為主要探究對象而形成的。正如論述人時,會說話,能從事各種勞動的是人;由血肉等各種細胞集聚而形成的任何具備發達頭腦、非凡聰明的補特伽羅才是人,這兩種論式,其最后的結論是指人一樣。

藏族醫藥學理論是解釋人體和疾病同體外所顯示的癥象的一種信息學,不是表述物質機體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論。比如只能將下泄隆理解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和控制、司理胎兒分娩等方面的機體運動共同現象,實際上不存在下泄隆這種器官或組織。

(一)藏醫理論的信息學性質

我們將和藏族醫藥理論相關的癥象稱之為表象信息,將實體和癥象間的關系稱之為表象關系,故藏醫理論可認為是統率表象信息和表象關系的一個巨大信息系統。藏族醫藥學理論和客觀存在間是否有矛盾,主要取決于其理論統攝的信息和實體間關系是否可信。

對統攝信息的形成從發生學說,從內成因和外成因。內成因是指對疾病診斷醫療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進行分析探究而形成的理論。它是從醫療實踐范疇中產生的,故稱之為內成因理論。《四部醫典·論述部》中云摘要:“隆盛癥象干黑喜暖和,身顫腹脹大便滯。”又云“隆衰癥象力衰言微身不適,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狀。”以三因盛衰實象為例,隆盛癥狀和其所屬的肌膚干黑的兩種癥狀相吻合的診治,就是用信息學說的診治。它是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故稱之謂內成因理論。所稱其為內成因理論因它是對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故輕易解釋醫療實踐中出現的所有新問題。例如,在醫療實踐時,對胸部滿悶、神志不安、亂語、頭暈、連連噓氣的病狀,按傳統藏醫理論,認為是隆癥心風病,對治藥物應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醫療實踐中按傳統的觀點認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輕和動的成分亢盛,胸部滿悶、心悸過猛、亂語等癥候是隆即風入侵入心和命脈,其對治法則應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風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當代西醫治療理論中,無隆即風入侵心和治療息隆即息風的說法,但按藏醫理論對隆癥心風病治療中施以息隆即息風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療效。按邏輯學所說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觀物質存在的規律。總之很明顯藏醫理論和現代西醫學在治療時嚴謹以據癥候的理論其落腳點是一致的。

和內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醫藥學組成的主要部分。藏醫的生理學、診斷學和藥理學中都吸取和發展了外成因理論,更多的吸取和發展了五大種理論,使其和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緊密結合。由于藏醫學中吸取和發展了這些理論,一方面藏醫學在醫療實踐中碰到的疑難新問題得到解決,另一方面藏醫中采用了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觀察了人體、疾病和外界環境間的關系,并總結了經驗,內成因和外成因理論渾然連為一體。

(二)藏醫學診療理論是醫療實踐和古代哲學相結合的結晶

篇7

1醫學專業認證的起源及意義

醫學專業認證對醫學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醫學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通過認證,對醫學院校教育進行全面地“診斷”,肯定成績,查找差距,從而明確醫學教育的改革方向,從而加強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完善專業結構,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專業認證是醫學院校教育走向國際化、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質量互認的主要依據,只有能實現教育互認和人才的國際互認,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醫學教育進入國際醫學教育的發展平臺。

2醫學專業認證在我國的實施情況

為了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質量,提升我國醫學人才的競爭力,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學習和研究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同時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組建了“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于2005年完成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此標準成為我國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評價標準。2008年教育部組建醫學教育認證機構,成立了“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并開始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試點工作。2009年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醫學教育認證,保證醫學教育教學質量,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有機結合的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目前有8所醫學院校開展了臨床醫學認證工作。

二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的教學及改革情況

桂林醫學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學為主的教學型本科院校,2006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學校,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教學改革有著良好的基礎。目前承擔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省廳級教研、科研項目50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教改課題45項。近年來發表科研論文220篇、教改論文97篇、核心論文160余篇、SCI等國際期刊論文40篇。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們認真學習專業認證標準,主要圍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1課程整合:在原來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基礎上,開展課程整合及系統模塊化教學第一,基礎醫學課程內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啟動了以器官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級臨床醫學全科醫學班進行改革試點,按照由宏觀到微觀、正常到異常進行整合,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三門整合為人體形態學。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三門課程整合為人體機能學。新的課程體系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打破傳統學科鏈接不緊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重組,這樣使學生能夠綜合而完整地把握各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第二,將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相關課程優化整合。在2011級全科班、2012級全科班進行“系統模塊化”教學,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基礎和臨床師資,打破傳統的由基礎到臨床的傳統模式,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知識,融合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讓學生能夠系統、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臨床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同時基礎醫學課堂授課中引入臨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時采用將臨床醫生請進基礎課堂的“雙師型”教學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礎與臨床知識。

2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理論講授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多種形式的教學第一,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我院從2009年開始啟動PBL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

(1)師資培訓———分別選派各學科骨干教師分赴汕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學院、武漢等大學取經,進行師資的培訓。還請中山大學等校外教授來我院做PBL專題講學。

(2)宣傳動員,選取試點班級。通過入學教育、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在學生中廣泛宣傳PBL教學法,動員學生參與,最后選定試點班級。

(3)開創性地重組了教學大綱———將全科醫學教學內容分為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和系統整合模塊3部分,全面改革。打亂原有的授課順序,使之最終形成與病例配套的六個模塊———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心血管系統基礎與疾病、消化與營養、呼吸系統基礎與疾病。課題組向2011級全科班全體同學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問卷42份。以下是學生對PBL教學法的評價。從以上可見學生對PBL教學方法還是比較認可的,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方面,有較高的認可度,這與PBL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第二,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學,即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以團隊為基礎進行課前預習和預習測試,課堂上以團隊為單元進行討論,并進行個人測試和團隊測試。其優點在于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團隊協作,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在2010級、2011級臨床醫學本科進行TBL教學改革,實驗課上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課后的專題討論分析,口頭PPT匯報學生的實驗分析報告,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和交流,最后教師根據小組的學習匯報情況做總結點評。

3啟動課程考試改革,實施多元化考試評價

考試是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復習鞏固,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有效檢驗,是全面檢驗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為了更好地配合、促進教學改革,達到“以考促學”,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都進行了課程考試改革。第一,考試形式多樣化。由以往單一的筆試改為開卷、閉卷、筆試、口試等多種考核形式。第二,成績構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績構成包括:期中考試、單元測驗、作業、實驗報告、病歷書寫、實驗技能考核、課堂表現、分組學習討論匯報。第三,期末考試試卷題型多樣化。為了更好地考核學生理解分析、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減少了對記憶知識的考查,加大了對解決問題、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①主客觀題比例調整:期末考試試卷中,加大主觀題的比例,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建議主觀題≥60%,客觀題≤40%。

②主客觀題題型多樣化:客觀題多樣化———改變單一的A1型題,為A1、A2、A3、A4、B型題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題干。主觀題也要多樣化題型,將原來著重測量記憶性知識的填空題、是非題、名詞解釋三種題型,改為著重考核綜合能力素質的簡答題、論述題、病例分析、綜合性試題。考試改革工作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學生對考試改革的評價為滿意。他們認為:“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我們的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我們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了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實際相結合,有助于我們對專業內容的掌握。考試改革更能使我們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加強實驗操作能力。與實際相結合,培養了我們的自學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促進我院教學改革

1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通過認證學習,老師們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當好學生的引導者。有2名青年教師參加中華醫學會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授課比賽獲得二等獎,6名青年教師獲得學校授課比賽一、二、三等獎,6名教師獲得區級教學軟件大賽一、二等獎。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元化采用開展小組討論、問題引導、臨床病例為引導、PBL、TBL等多樣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

3教學改革熱情提高,立項數目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在認證期間和認證后,基礎醫學院獲得自治區級教改立項7項,校級教學改革20項,發表教改論文40篇。

篇8

“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針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這種功利的思想體現在對繪畫技能、電腦技術等作為教學的主體而放松創新思維的訓練,忽視知識的應用及實踐動手的綜合素質訓練。致使現今的學生出現設計思維保守、創新思維匱乏、邏輯思維混亂的現象。

二、針對設計基礎課現狀,我們提出的以下觀點作為解決方法的參考

1.科學合理地安排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

并改進教學方法。在基礎課方面全因素素描應縮短課時,著重訓練學生結構素描,以加強學生對形體的分析能力、光影感知能力、色彩感受能力為主,同時注重學生專業興趣和審美趣味的形成,從中挖掘學生的優勢,找到適合他的發展方向。傳統的寫實性的造型基礎課和針對于設計專業量身訂造的“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不見得適合于此。我們必須跳出“技術培養”的框框,將臨摹、寫生、構思繪畫、手工制作這四部曲按難易順序進行,才有可能實現由技術訓練向思維訓練的過渡。我們可以從每年級需要學生掌握的技能和培養能力做橫向考慮,再以循序漸進的目的進行豎向聯系,進而形成知識網格系統,最終達到技藝兩全的目的。具體方向的基礎課應有一定的專業傾向,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方向的初步了解,同時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和細心謹慎的素質養成。在專業的基礎課中,不過分注重學生技術的嫻熟,專業的素質養成是在對技術的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形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運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基礎課程內容與方式上都應該有所改變,使學生形成最基本的專業素質是專業基礎類課程最核心的教學目的和任務。

2.在實踐性教學中實施校企聯合

打造雙師素質團隊。讓學生與企業面對面,考察企業的工作現場,通過企業中優秀的設計師的分析、講解,增強對課堂設計由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向實踐項目過渡重要性的認識,并在實施應用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教學知識,獲取實踐經驗和新的知識。四個學年課程設置要保證在基礎理論間有內在邏輯性,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在一定意義上表現為實現教育最常見、最根本的傳統手段。

三、結語

篇9

轉化醫學研究提倡建立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雙向、開放的研究平臺,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為實現實驗室和臨床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設強大的、穩定的研究平臺。轉化醫學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強調多學科交叉性的課題攻關協作,力求實現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它強調醫學研究要“來自臨床,服務臨床”,將成為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轉換醫學倡導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種良好的雙向互動可推動醫學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通過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

基礎醫學教育與轉化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現行的醫學教育和研究體制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的直接針對性和應用性不強,而許多臨床上有價值的發現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工作者。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割裂狀況,順應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

針對性的基礎醫學教育是轉化醫學發展的良好基礎。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始著手規劃,培養出既懂基礎研究又精通臨床、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能較好結合基礎與臨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2009年9月,在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我國轉化醫學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應放在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

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持。在醫學領域中,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導科研與實踐的基礎。轉化醫學以促進科學發現轉化為醫療實踐并最終服務于病患為目標,其實現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高等醫學院校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主體之一,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保持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掌握和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培養學員以臨床實際需求為研究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讓學員在開始就建立基礎醫學研究來自于臨床、根植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必須與臨床醫學結合,才有生命力。

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也是未來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關系及其定位,通過教育彌補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等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必須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必須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轉化醫學理念作指導,注重培養臨床和基礎一體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進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

強化基礎醫學教育,促進轉化醫學研究發展

轉化醫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研究之間的脫節:臨床醫生不關心也難以理解相對深奧復雜的基礎醫學研究,而基礎醫學研究者對于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缺乏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研究工作難以切合病人的實際需求。在未來基礎醫學教育中,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科研反哺教學,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大力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1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適應轉化醫學的發展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和醫院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建設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學科體系,促進新型轉化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是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開展的根本。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首先要根據轉化醫學發展要求調整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我們要以轉化醫學的思想統領醫學學科建設,培養基礎與臨床工作緊密合作的意識,鼓勵學員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的學習和研究習慣。其次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化醫學倡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有計劃的新開設一些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新課程。還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實驗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打破傳統醫學的學科分隔、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我校新近綜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實驗室,融合多學科特點而成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未來也將在轉化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礎醫學科研水平,促進轉化醫學發展基礎醫學研究是轉化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轉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支持,基礎醫學研究的水平是轉化醫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近代醫學發展進程中,醫學基礎研究進展迅速,而臨床醫學研究則相對滯后,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溝通二者的橋梁,一方面促進醫學基礎研究的臨床應用,提高臨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臨床選題,為解決臨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的發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礎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一方面通過針對臨床問題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轉化醫學的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在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開展基于轉化醫學思路的課外科研活動,使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基礎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優化先進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空間及資源,將基礎科研與臨床緊密銜接,把醫學研究實驗室建成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基地,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轉化醫學人才,從而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篇10

共有136例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使用X線、CT、MRI進行診斷,均無手術指征的患者。男患者有89例,女患者有47例,年齡均在18~65歲之間。發病的年齡均以青年居多。其中54歲以下的占病例數的82.65%,病程均在15d~17年。單個腰椎間盤發病數為43例,2個腰椎間盤發病數為37例,L3~L4腰椎間盤突出的為26例,L4~L5腰椎間盤為17例,L5~S1腰椎間盤突出的為13例。

2治療方法

2.1腰椎牽引法

對患者采用SS-1136型號的微機控制牽引床,讓患者仰臥,在胸廓和髖的部位分別使用固定帶進行固定,然后采取間歇式的牽引法,使用的重量是患者自身體重的50%~80%,在牽引15min后,休息5min,進行牽引的重量是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而定的,首先從30kg開始,然后是每一天或者是隔天增加1kg,但是要以患者的舒適為準,每一次的治療時間為35min,1次/d,以10d為一個療程,通常情況治療2個療程。每次牽引完之后要靜臥10min。

2.2電腦中頻治療法

使用北京生產的K89-Ⅱ型號的電腦中頻治療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進行治療,使患者采取俯臥,將其1組的電極板放在患者的腰背部位,再將另1組的電極板放置在患者的患病部位,使用內儲處方1,用硅導電橡膠電極板10mm×15cm,外部放上用溫熱水浸濕的棉布套,再用沙袋進行壓平,電流強度由低向高進行調整,20min/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一共進行2個療程。

2.3超短波治療法

采用上海生產的LDT-CD31型號的超短波治器,以輸出的功率為200W,波長為7.37m,電極為10cm×15cm×2cm,讓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采用腰腹對置法,間隙2cm,為熱量即可,20min/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一共進行2個療程。在治療結束之后佩戴上腰圍,盡量使患者在較硬的床板上休息。

2.4靜脈滴注法

對患者采取每天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mg、β-七葉皂苷鈉20mg。以7d為一個療程。如患者急性發作時,另加20%的甘露醇250mL,1次/d。注意: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胃腸反有和血壓的反應進行調整地塞米松的用量。

3結果

136例患者在經過綜合治療之后,治愈的患者有94例,治愈率為69.1%;有效的患者為27例,有效率為19.9%;顯效的患者為13例,顯效率為9.6%;無效的患者為2例,無效率為1.5%。因此總的有效率高達98.6%。

4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