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范文
時間:2023-03-15 01:0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情日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營中同興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丁宗培
今天是我們團隊下社區服務的日子,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我和同事們服務的是3位癱瘓在床的慢性病人,為他們進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
我們首先準備去沈秀英奶奶家,沈奶奶因患腦梗、糖尿病和右股骨頸骨折長期臥床,日常生活由老伴張爹爹照料。張老爹看到我們在小區貼的簽約公告打電話聯系了我們。他真誠地希望我們家庭醫生服務能給奶奶帶來方便。他見我們來了遠遠地就招手:丁主任,你們來了。我看到沈奶奶躺在床上,見我們來忙要挪動她那“僵硬”的身體。我忙讓她躺好,為她測血壓、血糖、聽心肺、肝脾觸疹以及簡單的神經系統檢查等。沈奶奶臥床4年多了致使四肢肌肉都有萎縮,右股骨頸骨折致右腿攣縮,生活完全由張老爹照料。平時有點感冒什么的“小病”除張老爹在藥店買點藥給她服用就是“忍”。張老爹在一旁說這幾年沈奶奶一直躺在床上了,自己年齡也大了出門很不方便,以后有你們這洋的家庭醫生就好啦!還上門為我們體檢,不錯啊!"聽了張老爹的話,我心里不是滋味。我覺得我們社區醫生要做的還有很多,同時我又感欣慰,我們做的這點小事他們竟如此的感激我們。我一邊和他們拉家常一邊囑咐他們要健康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方法,同時給沈奶奶的藥物進行調整。根據沈奶奶的情況我們和他們進行簽約服務,每月一次上門服務。我把電話留給張老爹告訴他有什么需要隨時給我電話。看得出來沈奶奶今天非常高興,滿臉笑容和含糊不清的感謝話。
篇2
這是我來中寨村工作的第一天。
中寨村是個偏僻的小村莊,全村有737戶人家,3400余人。冬日里閑置的大片坡耕地塊,從山腳一直到山頂,石漠化嚴重,給人一種發展蕭條的印象。發展這個詞在這里好像有些遙遠,讓我心里感覺沉甸甸的。
在了解村情的過程中,一位叫高興祥的村民告訴我,中寨村的交通條件太差,是全鎮最遠的村,騎車到鎮政府都要個把小時,好在政府已經考慮為他們修路了。
村干部王說,中寨村一直沒有產業。近幾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種了些梨樹、桃樹。去年,一些村民也跟著種了點,他希望能慢慢形成經果林產業。他說,發展經果林種植既可以治理石漠化,也可以增加收入,應該是個長遠的路子。
晚上回來,我一直在想,我駐村幫扶,究竟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2013年1月4日
今天,在訪民情過程中,我與巖口組村民羅國民聊了好久,談了些低保方面的事情。
羅國民是村里的貧困黨員、低保戶。在談及低保享受情況時,他說,現在國家的低保政策好是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家里孩子長大了就出去打工,家里就剩二老,勞動力欠缺,什么都干不了。
跟羅國民一樣情況的村民有很多,因為窮,村里的孩子稍微大些就出去了,也賺不了多少錢,卻把種莊稼的體力活全扔給了老人們,導致生產搞不好,貧窮依舊。
羅國民說,希望到村里的公路能像其他地方的公路一樣,進出方便。孩子們能回來,用他們的沖勁和見識,找些適合中寨村發展的種養殖方面的產業,日子才會從根本上好轉。
沿著6里彎彎曲曲的山路回來,我想起了“翻過一座山又拐了一道彎”的歌詞。我想,歌曲里用來抒情的大山和彎彎曲曲的山路,卻是中寨村貧窮落后的根源。我得多跑多協調,看能不能盡早幫助村里解決進出難的問題。
2013年1月9日
一夜沒睡著,這里太冷了。
大清早,我站在住宿室外“醒腦”,看著遠處的山頭還有些白雪殘留,心里頓生陣陣涼意。
在冬天,一般是不會被凍醒的。然而我又在想,在這偏僻落后的中寨村,幾千村民也和我一樣,他們不會也睡不著吧?
“溫飽”、“小康”這些溫暖的詞,一下子涌上心頭,安慰著我。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改變落后的現狀嗎?
在門外,遇到何興友老人,和他一起走了一段路,聊了一些話題。
和羅國民家一樣,何興友家也只有兩位空巢老人。我問老人生活方面的事情,問他們家糧食夠不夠吃。老人說,現在政策好,要說沒吃的也不可能,但要說吃得好也說不上。從老人說話的語氣和眼神里,我倒是看出他對我有些戒備,不知道我問這些事情干什么。我突然覺得要盡快與老鄉們熟悉起來,和他們把關系搞好,便于以后開展工作。
2013年1月16日
中午吃完飯,我本打算去村東頭老王家串門,可走了一半遇到羅國民,就跟他在地里聊了起來。
交談中得知,羅國民家的糧食不多了。因為去年的氣候原因,他家糧食產量不高,包谷、洋芋、大豆都只有往年的一半。馬上就要過年了,余下的日子有些擔憂。
隨后到老王家,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雖然老王說,這種情況很少,但我還是想著,趕快與村干部和鎮干部們商量解決這個問題。
下午,鎮里的郝榮昌委員到村里宣讀有關老支書劉仁鋒調任油杉村的文件。老支書是個很厚實的人,他的身上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他的調任讓大家很難過。可喜的是,不久將有一位新的村支書帶領大家為中寨村的發展奔走。我想,無論是誰,我都要不斷向他們學習,為老鄉們多做好事、實事。
2013年3月18日
一大清早,我就把提前準備好的農產品價格表公示出來,希望村民能通過它了解市場。
中午,一位叫孫放文的村民告訴我他不識字,請我幫他講一下公示的內容。我告訴他和村民們當前辣椒、大豆、包谷等農產品的價格。他們聽后都很感興趣,希望我以后多給他們提供些信息,好掌握以后種什么。
我想,我回去后要買一臺電腦,為他們搭建一個信息平臺。
篇3
滄州市新華區道東街道辦事處位于滄州市區東北部,地處城鄉結合部,所轄七個社區居委會。2011年開始,新華區道東辦事處在新興媒體迅速普及的新形勢下,以網絡等新興媒體為平臺,在轄區深入開展“五民情工作法”,以暢通社情民意為突破口,著力解決轄區居民密切關注的生活、就業、就醫、城建等熱點、難點問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建立辦事處網站,聘請“民情聯絡員”
為扎實地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和方便居民建言獻策,道東辦事處建立起了自己的網站。在網站上開辟了道東概況、工作動態、政務公開、互動交流等板塊,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轄區群眾宣傳和講解各種政策法規,基層黨建、黨的理論等知識,對群眾思想起到了引領作用;通過網站工作動態和通知公告,面向轄區居民提供辦事指南、網上辦事服務以及監督投訴,促進了政務公開;通過網站加強互動交流,增進了辦事處、社區與居民的溝通,方便了居民建言獻策,使辦事處更多地掌握社情民意,推動了辦事處整體工作上臺階。
為了更好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掌握居民思想動態,通過網站公布公示、征集民意,選聘轄區內的老黨員、老干部、人大代表、樓院長、居民代表等作為“民情聯絡員”,給他們發放證書,佩戴標識。各社區按樓院及人口密度合理配備聯絡員人數,共配備“民情聯絡員”118人。建立了“民情聯絡員”匯報制度、培訓制度和獎勵制度,使“民情聯絡員”能夠積極通過傳統方式以及網絡、電話、手機短信等方式做好社區民情民意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上傳下達,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在群眾與政府之間搭建起了橋梁和紐帶,實現了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二、利用電子郵件,設立社區“民情信箱”
如何讓轄區居民表達心愿更方便、充分、通暢,在反復調研基礎上,道東辦事處在轄區7個社區的辦公場所及單位集中、居民聚集區域的醒目位置設立了18個“民情信箱”,并在轄區范圍內公開設立了辦事處及7個社區的“電子民情信箱”,讓社區居民以書信和電子郵件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建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信箱和電子郵件由社區派專人負責收集整理,登記在冊,并在最短時間內將需要處理的事項落實到人。責任人須與反映情況的群眾直接見面,進一步了解掌握情況,在限期內將居民反映的問題處理好,若無特殊理由,延期不理不辦將被追究責任。“電子民情信箱”使居民多了一條反映心聲、表達意愿、尋求幫助的渠道,居民足不出戶即可反映民情民意。開通以來,道東辦事處和各社區“民情信箱”共收集民情信息63條,已解決48條。
三、依托電信平臺,開通“民情熱線”
轄區內各社區居委會分別設立一部“民情熱線”電話,并開通短信服務。對于不方便上網的群眾,通過發放印制的便民聯系卡,方便社區居民在遇到緊急困難時,以打電話或發短信的形式向社區尋求幫助。社區工作人員對電話和短信做到“來電必接,有接必復”,隨時記錄居民反映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真正做到“聽民情、通民意、暖民心”。“民情熱線”和短信的開通,進一步加強了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溝通,密切了干群關系,提高了社區人員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效率。
四、開通QQ微博,記好“民情日記”
道東辦事處要求社區工作人員每月走訪各層面居民家庭不少于10戶,并充分利用QQ或微博記好“民情日記”,將群眾對辦事處和社區工作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整理上報,及時向建議人反饋所反映問題的處理情況,對走訪過程中居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的處理過程實行全程跟蹤。“民情日記”全程記載群眾反映的問題、向相關部門匯報的時間地點和辦理人員、辦理的進程、辦理結果、向群眾反饋的時間地點和群眾的滿意度等等,居民也可登錄QQ或微博及時了解所反映問題的處理進展情況,并與社區人員進行溝通互動。自“民情日記”實行以來,居民反映的1000余條問題都及時得到了解決或答復。
五、通過網絡互動,召開“民情懇談會”
十報告指出要“健全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2],基層民主協商的形式很多,其中民情懇談會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道東街道辦事處充分利用民情懇談會來了解社情民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道東各社區每月組織召開民情懇談會,會前通過網絡或電話、短信平臺及時向相關部門和轄區群眾會議通知、征集居民意見,會議邀請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職能部門,與有困難、有想法、有疑惑的群眾進行面對面的座談交流,現場答疑解惑、解決問題,對上次民情懇談會意見處理結果進行反饋,并再次征求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進行群眾滿意度測評,把測評結果作為下步開展工作的依據,會后將懇談會內容通過網絡進行。截至目前,各社區共召開民情懇談會21場次,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150余條。建材小區的6棟宿舍樓200戶居民,由于幾次更換物業,加之一些家庭困難住戶拒交取暖費等原因,小區供暖一度徹底“癱瘓”,辦事處和社區利用召開民情懇談會的時機,召集居民代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溝通座談,大伙一起面對面協商、想辦法,經過努力,200戶居民的供暖問題終于得以解決。
新華區道東街道辦事處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實施的“五民情工作法”,豐富了民情調查、民情溝通、民情分析、民情辦理和民情反饋等各個工作環節上的方法和內容,拓寬了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在凝聚人心、密切黨群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在網絡時代背景下運用新興媒體暢通群眾訴求、傾聽群眾意見要求比傳統方式更加快捷、高效,是民意表達的重要通道。充分發揮新興媒體在表達群眾訴求方面的優勢,能夠更有效地做好基層群眾工作,使基層政權更好地服務群眾、貼近群眾。
注釋:
篇4
鄉黨委統一印制了民情日記本,所有機關干部包括鄉領導班子成員、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財政所、土地所在內的正式在編人員共63人,每人都分到一個行政村,小村1人,中等村2--3人,大村5--6人,平均每人負責150戶左右,鄉黨委要求,自4月初開始,機關干部進村入戶走訪群眾,向每戶群眾發放一本由鄉政府統一印制的便民服務手冊,記錄農戶的聯系方式,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周三下午學習時匯報各村走訪進度,梳理出的問題,并填寫干部走訪情況登記表,走訪中發現的問題填寫干部走訪問題匯總表。周四上午12點前,鄉學教辦歸納梳理,填報周報表,下周一,鄉黨政領導班子會上,一起研究問題解決方案,個性問題,立行立改,共性問題,以交辦單的形式,交給主管領導,一般要求20天以內辦結,不能按時辦結的要有情況說明。交辦單一式兩份,均有編號,一份存檔,由責任領導在上面簽字,一份交責任領導,再由責任領導安排相關部門落實,實行問題交辦制以后,無論主管領導還是部門負責人責任心都大大增強了,辦事效率也比以前提高了。
二、是落實代辦制度
我鄉于4月中旬掛牌成立了鄉代辦中心,確定鄉級代辦員20名,設立村代辦服務點24個,設村級代辦員130名,所有代辦員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值班時間、代辦事項全部公開。統一印制代辦登記薄,完善值班、登記等各項制度。鄉村兩級代辦員認真受理群眾代辦事項,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中心設立以來,共代辦80歲以上高齡補貼30人,低保、五保55人,殘疾辦證10人,疑難戶口辦理4人,大大方便了群眾,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篇5
“三項活動”確保黨員干部下得去、對得準
遼中縣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下基層,接地氣,轉作風,直接聯系服務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進一步拓展幫扶主體的職責和任務。一是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開展“兩包兩扶三聯”活動,即包一個鎮(街道)和一個村(社區),幫助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爭取項目,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扶持一個非公有制企業和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健全基層組織,優化環境,解決生產經營問題;聯系一名貧困黨員、一名貧困群眾和一個重點案件,幫助樹立信心,提升技能,解決生活困難問題和群眾問題。二是縣直部門加強與薄弱村、城鎮社區的溝通聯系,廣泛開展“帶經濟薄弱村,多措并舉促轉化;帶所駐城鎮社區,資源共享促和諧”的“雙帶雙促”活動。三是每名領導干部、后備干部、機關干部通過“一對多、一對一、多對一”形式聯系幫扶困難黨員、困難群眾,重點在就業指導、產業扶持、資金支持、物資幫助等方面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切實改善生活水平。全縣43名副縣級領導共聯系幫扶了17個鎮(街道)、43個村(社區)、27家非公企業,67家縣直部門與67個村(社區)、1556名黨員干部與1248名困難黨員和群眾結成了幫扶對子。
“四有兩評”確保黨員干部蹲得住、呆得牢
為保證全縣各級黨政機關和黨員干部深刻認識下基層為民服務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幫扶活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每名幫扶黨員干部全面落實“四有”要求,即有雙向聯系卡、有民情日記、有幫扶臺賬、有對接幫扶表。為方便黨員干部為基層群眾服務,便于群眾聯系黨員干部,將對接幫扶的黨員干部的聯系方式及幫扶承諾事項在村(社區)公開欄上進行公示。黨員干部及幫扶對象互留聯系卡,黨員干部撰寫民情日記,黨政機關建立幫扶臺賬,登記對接幫扶表。建立“兩評”機制,黨政機關會同幫扶村(社區)不定期召開測評會議,會上黨員干部介紹幫扶工作情況,幫扶對象點評幫扶效果,參會人員進行民主測評,民主測評結果作為黨政機關、黨員干部下一步努力方向。縣委組織部綜合考量鎮(街道)、村(社區)、縣直機關測評情況,進行綜合評議,并將綜合評議結果作為黨員干部評先選優、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確保黨員干部蹲得住、呆得牢。
“三項考核”確保黨員干部干得好、受歡迎
遼中縣委將下基層為民服務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考核中,建立以幫扶為主導、以群眾滿意為根本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是隨機考核。黨政機關不定期考核黨員干部下基層為民服務工作,采取抽查民情日記、檢查幫扶臺賬、訪談幫扶對象等方式,考核黨員干部下基層是否對接,是否開展實質性幫扶工作,是否熟悉村情民意,要求黨員干部做到“了解幫扶人,熟悉人,戶戶認識人,是個明白人”。二是年中考核。每年7月,縣委組織部專門到縣直單位考核“下基層辦實事轉作風”活動開展情況,對照年初縣直單位下基層活動方案、幫扶承諾,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明察暗訪等形式,檢查幫扶結果,督促幫扶進度。三是年度考核。把下基層為民服務工作作為年度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由縣委綜合考核組召集村(社區)群眾代表、村(社區)干部、鎮(街道)相關人員進行測評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向全縣公開通報。對于考核優秀的給予獎勵,排名靠后的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截至目前,全縣共為幫扶村、社區、企業解決資金300多萬元,為幫扶個人送現金及物資合計40余萬元。
篇6
1、強化學習提高,堅定理想信念。
強化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夯實作風建設,增強法紀觀念,樹立正確政績觀,更好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努力展示新面貌新形象。強化業務學習,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思路、領導發展的能力和促進發展的措施,切實提升開拓創新的能力、貫徹執行的能力、推進工作的能力和真抓實干的能力。健全學習制度,針對學風方面的問題,建立健全學習制度,進一步端正學風,緊緊圍繞服務科學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調研活動,拓展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推進人口計生事業發展的新舉措。
2、完善監督機制,營造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
健全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切實增強領導班子民主集中制意識,明確決策規則和程序,保障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認真執行“三重一大”、“三不直接分管”等相關制度。進一步拓展深化監督評議的方式和內容,增強領導干部接受群眾監督評議的自覺性。同時,完善督查問責。
3.完善機關日常管理制度。
切實解決紀律松馳、作風松散等問題,修改完善機關工作制度,改進考勤制度,繼續推行每周工作計劃制度。全面推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實現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保證制度落在實處,堅決執行《州干部職工“三個必須七個嚴禁”規定》。
4.健全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記制度。
認真學習領會并熟練運用《州群眾工作手冊》和《舉全州之力推進群眾工作全覆蓋資料匯編》,從8月開始在全體干部中推行工作日志制度,記錄每天工作內容、工作過程、工作成效。認真撰寫民情日記,深入了解民情,積極反映群眾意愿,著力解決群眾困難。
篇7
一、積極響應高度重視
年初,公司積極響應上級“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文件精神,我公司領導班子專門召開了會議,傳達了上級有關“三送”活動的文件精神,統一了思想,使大家認識到“三送”活動是深化創先爭優活動的突破口,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創新舉措。“三送”活動能否深入開展,關鍵在于人員是否到位,公司由綜合辦公室及農村營業部人員組成“三送”活動工作組,總經理郭元清為領隊,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組成員的工作。我公司工作組成員即分赴掛點幫扶村駐村開展工作。公司領導對工作組成員反復強調,要充分認識到上級對開展“三送”活動的決心和措施,大家務必把工作做好,多向鄉村居委會干部學習,加強鍛煉,改進作風,多為民辦實事、好事。
二、活動開展情況
1、開展大走訪活動,建立民情臺賬制。要求工作組人員不僅要走訪所包的對象,更要做到全村在家所有農戶都走訪,重點走訪黨員戶、貧困戶、計生二女戶、產業大戶、上訪戶等,面對面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和熱點難點問題,收集群眾的困難訴求和對黨委、政府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及加強班子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建議,通過下村走訪,摸清楚困難戶等弱勢群眾的情況,體察民情,扶貧幫困。記好《民情日記》。對收集到的情況要進行歸納分析梳理,并按難易程度分門別類建立好民情臺帳。
2、解決冷水坑村民用水難問題,公司根據烏洞村冷水坑村民用水難問題,出資5000元,在冷水坑做水池,解決村民用水問題,目前水池已做好。
3、幫扶困難村民,針對村民周洪生生活困難,其兒子周毅就讀小學,在我公司幫助下落實到一名幫扶人員,從下學期開始;
4、解決烏洞村民上網問題,針對烏洞村民上網難的問題,我公司在烏洞村增加設備,于2012年7月10日開通了烏洞村寬帶設備,所有村民小組都可覆蓋,解決村民使用寬帶需求。
篇8
3月21日,夜幕降臨,天色漸暗,__鄉__村新安裝的太陽能燈全部亮起,把進村的公路兩旁照得雪亮,路過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寧靜的小山村晚上不再摸黑,不再打火把、手電筒走路。
“以前,由于沒有路燈,晚上看不清路,都是一片漆黑,群眾出行不方便、不安全,一不小心就會踏進水田,掉進溝里。”村民們跟筆者聊了起來。
駐村干部多次向上級反映村民心愿,到相關部門協調到10萬余元資金,及時聯系施工方安裝路燈。如今,__村新添了50盞路燈,方便了群眾晚上的出行,改變了“天黑就關門,晚上不見人”的生活方式,解決了當地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
“之前不敢想的事情盡成了現實,有了路燈,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加強了__村的社會治安,駐村干部這支隊伍還真有能力,是真心來幫助我們的。”周圍村民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練“兩項絕活”為群眾謀求福祉
練“說”功,當好“宣傳員”。駐村工作隊圍繞__區產業發展規劃,把大道理說實,把小道理說透,將__區惠民政策明白卡發放到村民手中,向村民宣傳森林防火、土地承包、勞動合同等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村民法律意識,駐村1個月,走訪6個村民組,200多人次,共計發放明白卡、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資料200多份,宣傳法律知識2次。
練“做”功,當好“辦事員”。駐村干部了解到1個菌棒管理好,除去本錢,可賺5元,10000棒1年能收入5萬。為了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賺錢養家,駐村干部與村委員多次找村里香菇生產基地老板楊某協商興辦合作社的問題,他們希望村民能到香菇基地學習香菇培養植技術,自搭大棚后拿菌棒養殖,待采摘又讓香菇基地回收。在駐村干部的努力下,楊老板同意興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香菇產業模式,既讓村民增收,實現村民創業“零”風險,還促進香菇基地增產。目前,有20多戶農戶有意放棄外出務工,一心發展香菇。
上午:“給來訪群眾一個熱情的微笑,為他們遞上一杯茶水,讓來訪群眾心平氣和的把他們心里的‘憋屈’講出來……”__鄉__村駐村工作組成員就是這樣在“群眾說事室”接待村民,和村民聊天、拉家常,傾聽他們的心聲。目前,共為村民解開心中的“疙瘩”5個。
篇9
為加強*道基層組織建設,推進村級規范化管理進程,經街道黨工委研究決定成立*道基層組織建設“三老”顧問團。
顧問團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以街道老黨務工作者、老黨總支書記、老支部書記為成員,為街道基層組織建設出謀劃策、獻言獻計,對出現的新問題、新難點及時積極地開展決策咨詢建議的常設性機構,是街道面向基層的“門診所”,也是黨工委、辦事處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橋梁紐帶。
一、顧問團成員任職資格和要求
1、團成員在政治上要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思想上要常懷為民之心,常思為民之策,常行為民之舉,講政治、顧大局,堅決服從上級的安排部署,切實為黨工委、辦事處當好參謀。
2、要熟悉掌握基層班子建設情況及其村(居)情民情,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
3、有開拓創新精神和求實的科學態度、有較高政策水平和綜合研究分析能力,對基層班子建設有獨特的見解。
4、能經常性為黨工委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為文昌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
5、團成員應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交往的“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政務監督員、民情傳遞員、黨群聯絡員”。
6、顧問團必須依據國家法律法規開展工作,要嚴格遵守國家保密制度。
二、顧問團職責和任務:
1、參與街道基層組織建設決策前的調研、論證,并提出建議和方案。
2、熟悉所轄村(居)的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3、針對落后村顧問團要把好“脈搏”、開出“處方”;對先進村(居)要找準典型、總結經驗,把好的方法和做法推廣給其他村(居)。
4、對街道基層組織建設文件的制定和實施提出咨詢意見,并進行追蹤調研,及時反饋意見。
5、主動開展工作,要想文昌發展之所想、急文昌建設之所急,并有超前意識,每年都要向街道提供一定數量的信息和決策建議。信息要簡明、及時、準確;咨詢意見要力求資料詳實,觀點鮮明,方案可行。
6、積極完成街道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務。
三、工作開展
1、顧問團采取以集體活動為主,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工作。
2、顧問團成員可以單獨或組隊到街道所轄村(居)進行調查研究,街道所轄村居應以積極的態度配合工作。
篇10
一、目的和意義
讓廣大干部走出機關、走進基層、走入群眾,傾聽基層和群眾的呼聲,掌握基層、群眾的情況,拉近與基層、群眾的關系,切實幫組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摸清民情,了解民意,為開展好“萬名干部下基層”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打好基礎,提供依據。
二、全員大調研的主體
全體機關干部、鄉級單位干部、村主要干部。
三、全員機關大調研的時間
7月13日至8月15日
四、調研內容
圍繞“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科學發展”為主題,就以下內容進行調研:1、群眾生活存在的困難是什么;2、群眾最關心的是什么;3、群眾的需求是什么;4、群眾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建議和意見;5、群眾身邊有那些不穩定的因素需要得到解決,6、群眾對自覺抵制非法營運車輛船只的認識有多高;7、群眾對、門徒會的危害認識有多深;8、農民增收途徑;9、對惠農政策的認識和意見;10、群眾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11、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有那些。
五、全員大調研的實施方法
1、責任到人,全體干部劃分到村(社區),深入各村(社區),社(居民小組),戶。
2、各位干部到了責任區后組織召開調研座談會,宣傳調研活動的開展目的、意義,并進行現場調研,征集問題。
3、逐社、逐戶走訪,與群眾面對面談話,談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