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范文
時間:2023-04-02 00:1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作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宮崎駿熱愛描寫自然,熱衷于為孩子們編織夢想,整部“龍貓”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識流之中,讓觀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鳴。宮崎駿說道:“日本這國家恩澤于四季多變,充滿了豐富美麗的自然景色。而《龍貓》就是選取了充滿了大自然氣色的鄉間作背景。”
《龍貓》作為一部公認的杰作,自然也是宮崎駿最愛的作品。影片以20世紀50年代夏日的日本鄉村為背景。主角龍貓,這個咧著大嘴微笑的森林精靈在日本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影片以20世紀50年代夏日的日本鄉村為背景,因媽媽生病住院,小梅和小月兩姐妹隨同父親搬入新家,影片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2、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3、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多元文化;背景;山水畫;創作
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十分熟悉的詞。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從原始社會再到現代社會,從傳統文化到網絡文化,這些都是文化,文化現象無時不在且無處不在。多元文化是我國深厚歷史淵源和廣袤人文氣息的代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山水畫藝術的創作也多了許多可以寄托的
一、我國多元文化背景解析
要談多元文化,自然逃不脫“文化是什么”這個問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稱,把人類的各種創造物,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可以理解為文化范疇。同時,文化是自覺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度、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包括普遍存在的知識、觀念和思想。多元文化背景從我國古代諸子百家的盛況就可以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并且我國是多民族并存的歷史格局,從遠古到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期,到春秋戰國形成了華夏居中,東夷、南蠻、北狄、西戎五大民族集團。這些民族集團經過長期的發展,到秦漢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氐、羌等族融入,隋唐以后,又有與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融合。明代以后,這種民族文化的融合仍在進行。經過多次重組與融合,才逐漸形成了統一的 56 個民族,如漢族、滿族、苗族、回族、瑤族、布依族、土家族、高山族、哈薩克族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語言、習俗、宗教和社會特點,即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我國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時代更迭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特色和精神特質都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文化,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文化領域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專制走向民主,不僅我國原有的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而且大量的西方文化也涌入我國,使中國、西方、傳統、現代、后現代等多種文化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格局。多元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從淵源差異分,有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從時代性質分,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從價值體系和群體差異分,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但多元文化并不單指以上任何一種二元或多元對立的格局,而是指這多種文化交織在一起的共時態,是這多種文化的集合體,這些不同文化的集合,對各行各業都有不小的影響,包括我國傳統藝術――山水畫。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山水畫創作特點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山水畫最大的特點就是藝術風格的多樣化,比如有以自然為藍本強調寫實的藝術風格,這一風格的山水畫,在繼承傳統筆墨語言及表現手法的基礎上,重視走進大自然,提煉客觀客觀物象的形與神。再比如有在自然規約之內強調視覺形式和主觀精神意味的藝術風格,這一風格的山水畫以不脫離自然物象為前提,要么通過提煉筆墨語言,強化畫面本身形式因素的表現力,來探尋人與自然、生活之間神秘本質的象征性意味;要么將自然形象特征與傳統筆墨皴法都演化為一種內涵更加隱晦的抽象符號,借以著力表現筆墨、色彩等藝術語言的形式構成美感以及傾于理性的審美經驗。當然還有以超脫自然規約表現超現實時空為主的藝術風格,隨著人類對宇宙空間探索的深入,一些畫家們試圖以超現實意識建構一種新型的時空觀念。這種時空觀念與以往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特征的自然時空觀念不同,旨在打破自然時空所規約的世間萬物的秩序,探索超現實時空和宇宙意識。
除了藝術風格多樣化的特點,藝術語言多樣化也是多元背景下山水畫創作的重要特點,尤其是現代文化沖擊下的山水畫創作。比如在繼承山水畫傳統審美內涵中拓展山水畫的語言表現力,中國山水畫作為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視覺藝術,當代依然有不少畫家對傳統筆墨精神、設色觀念、造境意識的繼承比較關注,如畫面的布局仍采用傳統的散點透胃視的原理,但取景傾向個性化,在自出新意的同時以達到起承轉合、氣韻生動的效果。再比如在突破傳統審美規范中尋求山水畫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當代山水畫強化了意向性空間語境下布局觀念的靈活性。近幾年,意象這個詞成為熱門詞,頻頻出現在大量的展覽、出版物中,一部分山水畫作品也被定以意象山水的名頭。意象山水概念的出現,只是為了在畫界意義上給這些帶有象征性和非現實性的山水空間給予界定,以便于對這類繪畫作品的空間布置理念表現出的特殊性做出系統分析。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山水畫創作發展方向的思考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各界的熱點關注問題、時代的思想價值取向以及大眾的審美特點都不一樣,山水畫創作手段和情感表達自然也就更充實,大方面來將,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山水畫的發展動態應該遵循四點方向:首先是對傳統山水畫內涵的重新挖掘,在一個苑諾氖貝背景下,身份認同問題凸顯出來,以至于那些曾經以反傳統姿態活躍與新潮美術的山水畫家也開始回到傳統中尋找文化的庇護,其次是對西方藝術思潮的理性審視和合理借鑒,世紀西方藝術思潮對中國傳統繪畫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在當代開始引起人們的反思。然后是對現實生活情景的關照,當代山水畫家們改變了過去的宏大敘事結構,而將山水畫轉移到了表現日常生活場景、日常生活感受上,通過對現實生活情境的描繪,達到一種心靈的寄寓。最后是對山水畫獨特性以及現代性表現形式的探索,在紛繁多樣的審美樣式中,以展覽為主要呈現方式的當代中國山水畫越來越注重以獨特的視覺表現吸引人們的關注。
四、結語
多元文化背景給了當代山水畫更大的創作空間,也充實了山水畫的藝術鑒賞體系,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大趨勢,我國山水畫藝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張盼. 中國傳統山水畫色彩研究[D].魯東大學,2014.
篇4
關鍵詞:賀綠汀;音樂風格;分析
賀綠汀于1934年創作的鋼琴小品《牧童短笛》,以鮮明的音樂形象和濃郁的江南曲風,成為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范例。此曲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洋音樂相結合,把傳統音樂創作技法與現代音樂創作技法融為一體,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又具強烈的時代氣息;既有深刻的內涵,又有新穎的效果。
一、創作背景及風格
1.創作過程及影響
《牧童短笛》該曲創作于1934年,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我國旅行演出,并在上海舉辦“征集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評獎活動,獲獎者可以得到100元獎金,還有機會免費出國。當時賀綠汀還是上海國立音專的一名窮學生,得知這個消息后,他興奮不已,他同時創作了《牧童短笛》《搖籃曲》《往日思》三首樂曲應征,結果風格獨特的《牧童短笛》在比賽中榮獲了一等獎。齊爾品回國后親自演奏了這首鋼琴曲,不久曲譜又在日本等地出版,從此以后,《牧童短笛》便聞名于國內外。這次鋼琴作品征集活動不僅僅讓賀綠汀一舉成名,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也是一次重大的促進,為我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并對此后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2.創作元素及風格
此曲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聞名于國內外,首先,在旋律創作方面,此曲吸收了傳統音樂因素作為基本而進行創作,以獨特的中國風味的旋律、調式以及和聲織體的使用,以傳統音樂曲調作為主題、動機來發展音樂,并以之貫穿全曲。使之既保留中國風味又具有鋼琴音樂的藝術風貌。其次,這首曲子與外來的和聲、復調等多聲部手法結合起來。采取以三度結構的和弦為基礎,運用變化發展的手法進行創作,對中國風格的旋律與多聲手法進行融合,不拘泥于傳統和聲理論,并以富有中國音樂特色的兩個聲部的復調進行。此外,上下聲部在樂句開始或者結束部分常使用同一音級疊置,在一起形成一個聲部以徵音作樂句收束的同時,第二個聲部則是以徵音開始的樂句,兩個聲部間旋律的銜接十分和順,具有鮮明中國民間音樂的情趣。
二、曲式結構與演奏法
1.第一樂段
《牧童短笛》為A、B、A的再現性三部性曲式。
第一樂段:A段(1~25小節),G徵調式,4/4拍,這段音樂是采用對比式二聲部的復調手法寫成的。兩條各自獨立、清晰的旋律都保持在五聲音階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第一句的力度為mp,腕部保持不動,指尖觸鍵,這樣美好的歌唱性旋律就會呈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第二小節的mf,力度要稍微強一些,多用一些音量,通過腕部把力量傳到指尖,就能彈出渾厚音色的歌唱性音調。第四小節的f部分,要求能夠彈出像珍珠那么明亮和像金石那么閃爍發光的各種極為輕盈漂亮的音色,這一小節彈奏時要把大臂重量放松,通過腕部到達指尖。到第五小節的p,中間作個漸弱使此段比較流暢。第十二小節的pp部分彈奏時在mp用力方法的基礎上弱一些就可以了,這樣就能產生清新、流暢、呼應、對答式的旋律,使鋼琴生動形象地模仿出了中國民族樂器――笛子的特色,給聽眾們展示了一幅好似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著笛子,那種天真快樂的神情是人向往的畫面。
這個段落大量的連音線說明這部分主要使用連奏法,作曲家用連音線將左右手聲部的句法和氣息清晰地標明。要彈出好聽的聲音,從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觸鍵盤的指尖為止,整個手臂都是放松的。彈奏句頭的起音時腕部要略向上抬,但手指要保持低指貼鍵,這是觸鍵前的準備動作,手指之后立即觸鍵,這時腕部(包括下臂)迅速向下沉,指尖要用既細微又明確的觸鍵動作來彈奏E音,樂音彈響后,該手指要保留細微的重量讓音鍵仍然貼到鍵底作為彈奏第二個音的支點,然后把力量轉移到第二個音進行觸鍵,直到第二個小節的sol。手臂帶動手指提起,進行句與句之間的呼吸。如果每彈完一個音到即將彈另一個音之間,指尖完全放松,不保留細微的重量在鍵底的話,那么在彈下一個音鍵時就不可能有一個支點來控制觸鍵,從而無法產生美好的音色,曲調音的音線也無法連接起來。“用力部位分為四個――用手指主動觸鍵、由腕部主動通過手指觸鍵、由下臂主動通過手指觸鍵、由整個臂部主動通過手指觸鍵。這些不同部位的用力程度,直接改變音色和音量。”這個段落有五個級別的力度記號,即mf、f、mp、p、pp,如果能夠正確處理力度對比,將會使音樂具有起伏感,音色富于變化,從而可以更好地渲染出音樂的氛圍和意境。
如果分別彈奏一下A段的兩個聲部,會感覺到兩只手好比兩支笛子,右手好像北方的梆笛,音色嘹亮,所奏的旋律悠揚、親切。左手好似南方的曲笛,音色婉轉,所奏的音樂渾厚、樸實。二者結合在一起,好似兩支牧笛在競奏、對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進入牧童那種無憂無慮的歡樂世界。
2.第二樂段
第二樂段:B段(26~53小節)宮調式,4/2拍,采用主調織體寫法,右手彈奏旋律,左手配以輕快跳躍得伴奏,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聽眾聯想到小牧童們在藍天碧野中追逐、嬉戲的景象。
B段整體移高了八度,使音樂變得更加明亮、透徹;左手的跳音和右手的顫音使音樂更加活潑、快樂;踏板則使音樂更加幽默、有趣。整體看來,B段的音樂更加流暢、歡快。
B段是第一樂段即A段的對比樂段,在音區(高音區)、演奏法(跳音為主)、調式(G宮)、節拍(4/2拍)、踏板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對比,跳音的正確使用在這段尤為突出,“跳音的觸鍵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只彈音符1/2時值的跳音。另一種是彈音符1/4時值的頓音。”這些跳音的彈法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的抑揚頓挫之感更為鮮明。B段的力度要求是mp,情緒愉快、活躍。音質要求清脆、透明。左右手都要用很有彈性的、極快速的腕部動作來觸鍵。彈奏時,大臂放松下垂,手腕快速地帶動手指觸鍵,就像小雞啄米一樣。顫音要彈奏的華麗輕巧。第一小節的彈奏要求聲音的顆粒性要強,顫音彈清晰,sol音的彈奏要求手指控制好,手腕帶動手指提起。三、四小節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彈奏時大臂放松下垂,力量轉移同曲頭一樣,只是時值短了一些。后面的同前面的演奏基本相似。踏板是鋼琴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處理鋼琴樂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彈奏時,合理地運用踏板,會給樂曲增添不少光彩。在這個段落中使用的是制音踏板,在每小節的第一拍踩下,然后在第一拍弱拍上起。踩的力度也一定要把握好,為了取得良好的音響效果,只需踩踏板的1/3或2/3。通過對跳音、顫音以及踏板的正確運用,我們仿佛能看到牧童在牛背上玩耍,又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快樂的心情無以用語言表達。
賀綠汀的鋼琴小品《牧童短笛》是西洋作曲技法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手法結合的典范之作。賀綠汀曾經說過:“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這正是它成為鋼琴教學中的必彈曲目,并被人們廣泛地認同和采用的理由。《牧童短笛》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參考文獻:
[1]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J].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
[2]曹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9).
[3]朱世瑞.中國音樂中復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J].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5).
篇5
關鍵詞:《孟姜女》;創作背景;曲式結構
聲樂作品《孟姜女》采用了中國的傳統歷史故事,通過形象生動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女主人的心理情感變化和苦難的生活。曲作者為我國一級作曲家王志信,其還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如《蘭花花》、《昭君出塞》等。《孟姜女》是作者在民歌《孟姜女》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完整的作品讓觀眾感受了中國傳統的音樂風格和現代聲樂的完美結合。
(一)《孟姜女》的故事背景和創作背景
1、孟姜女的歷史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們歷史上流傳已久,屬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故事之一[1]。話說在秦始皇嬴政統一了中原之后就開始征集數百萬的百姓于公元前214年修筑城墻,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我們的作品《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就發生在這里。
相傳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是一對鄰居,孟老漢在自家的院里種了一顆葫蘆種,誰沒想長大的葫蘆藤竟長到了姜老漢的家里。沒有多久,切開成熟后的葫蘆,里面竟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女娃。兩老漢都想要領養這個女娃,互爭之下沒有辦法,只得共同撫養取名為“孟姜女”,這就是孟姜女的由來。
光陰似箭,就到了孟姜女長大成親的時候了,就這時范杞良闖入了家中,兩人第一次相見就相互欣賞。可天意弄人啊!就在成親當日,杞良就被衙役抓走去千里之外修筑長城。
轉眼一年已過,又是春節“人家夫妻團圓聚”而杞良哥卻毫無音訊。“孟姜女望長空淚眼霧蒙蒙,我與杞良哥何日能重逢”表現了孟姜女對丈夫的思念的滿腔的哀怨。“落葉飄,秋風冷”天氣開始轉涼,孟姜女“針針線線密密縫”為丈夫縫制過冬的寒衣。可是,衣服縫好了還是不見丈夫回來。于是在“大雪紛飛”之際,孟姜女帶上給丈夫特制的寒衣開始了千里尋夫之路。經過了千辛萬苦來到長城腳下,卻得知丈夫已累死還被埋在了長城之下,尸骨無存。“聲聲血淚聲聲喚,天也昏來地也暗”,她又怨又恨,哭聲撼天動地,只見長城開始倒塌,“哭倒長城八百里,只見白骨滿青山”。秦始皇聽聞趕緊來看,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便升起了歹意,要求孟姜女成為自己的妃子,孟姜女哪肯啊,可后想想,為了能讓丈夫得到厚葬,孟姜女答應了秦始皇,并提出了三個條件要秦始皇答應。要求找到范杞良的尸體并將其厚葬。最后孟姜女埋葬了丈夫自己也投海自盡了。鄉親們為孟姜女的堅貞所感動,在岸邊修建了“貞女祠”。
每每看到雄壯的萬里長城就會想起這個凄美的故事。而我們的作品就是根據這一主題來編寫的。作品從“正月”、“夏夜”、“九月”、“大雪”即春、夏、秋、冬四個段落完整的描寫孟姜女的悲苦相思。也是封建社會黑暗的最好表現。通過對這個故事的解讀我們更能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方向。
2、歌曲的創作背景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形式也豐富多樣。在這基礎上還結合20世紀初新音樂發展中西方音樂的元素。到了20世紀下半葉民族器樂和聲樂的創作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大部分優秀的改編和升化的作品,其中以《孟姜女》最為突出。《孟姜女》是由地方民歌《孟姜女》演變而來的。其原名為《孟姜女哭長城》、《孟姜女十二月花名》。這個優秀的聲樂作品為聲樂教材的編訂提供了較好的素材,也對后來聲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孟姜女》作者王志信,生于1942年,祖籍河南樂亭。是我國一級作曲家、指揮家。其音樂作品豐富多樣,其代表作有《孟姜女》、《木蘭從軍》、《牛郎織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孟姜女》。《孟姜女》這部優秀作品在我們的聲樂學習中都是耳熟能詳的,在多部聲樂教材中也都有收集。王志信的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被廣為傳唱,創作題材豐富采用了全國各地的音樂風格。其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作品在音樂界受到廣泛的影響。
《孟姜女》這部作品是根據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改編而成的。通過故事來批判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殘忍,表達了對美好的生活追求和向往。歌曲中的故事是民間大眾所熟悉的,對其中的人物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看法,這也為歌曲情感了解打下了基礎。故事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也是因為在故事中蘊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文化精神。王志信選擇這些故事題材也就為聲樂作品建立了群眾基礎。歌曲《孟姜女》就是根據秦朝民婦孟姜女與丈夫范杞良生離死別,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改編。王志信將簡單的故事加上豐富的音樂元素,如戲劇性的旋律線條,豐富細膩的情感和大膽的藝術創新,使其作品更加生動感人。本篇文章就利用對歌曲《孟姜女》的處理,來了解一下王志信先生作品的平民化、形象化和藝術化。他主張一個優秀的音樂家要準確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的優勢,并大膽地根據自己的思想,發掘音樂更多不為人知的美。
(二)歌曲曲式結構分析
《孟姜女》是一首變奏多段體結構的大型聲樂作品。其節拍為4/4、3/4,主要是以 X X X,X XX,XXXX的節奏型 ,并加入符點等節奏為主,營造了凄涼哀怨的氣氛。其歌曲速度的把握也關系到了整首歌曲的情感。歌曲調式十分復雜,有開始的D徵,D徵六聲加變宮,D羽,又到了F徵六聲加變宮四個不同的調式。如以上的情感分析一樣,每一次的轉調都進一步的表現孟姜女的情感變化。
縱觀全曲,我們知道作品的前三段是由江蘇民歌改編而成。第一段基本上都沿用了原民歌《孟姜女》的曲調和旋律,只是在旋律上進行了加花修飾。如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和倚音,再配上稍慢的速度,使音樂更加的纏綿哀怨。敘述了孟姜女和丈夫被分離的傷心情景。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旋律創編的更為流暢,使歌曲的情感進一步的發展。最為的突出的是句尾的加長拖腔[2],更好的表現孟姜女思念而沒有歸期的哀怨之情。第三部分調性轉換,音調也作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更加的如泣如訴。在本段內,作者把旋律寫得跌宕起伏,即表現哀愁又有些堅決,繼而推動了之后的部分。第四部分我們進入了全新的調式,也是作者對歌曲《孟姜女》的拓展。在開始的“大雪紛飛”中,作者運用了我國戲曲中緊打慢唱的表現手法。使音樂更加的形象生動,就如真正的大雪紛紛灑落一般,表現了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之后失去丈夫的極度悲傷之情如:
第四部分與前幾部分的鮮明對比,使這一段音樂成了整曲的。歌曲結尾處運用了漸快漸慢的音樂及加快的節奏,加上連續在后半拍起唱,把音樂推向了。也為最后一句也是最經典的一句做了鋪墊。最后哭天搶地,嘶聲力竭的“只見白骨滿青山” 為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做了結尾,也為歌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歌曲的創作背景和結構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演繹作品之前必須了解和分析的,演唱之前我們必須最作品了如指掌,很多演唱者不重視就造成作品的情感把握失誤甚至沒有情感。只有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調,這樣才能更準確、更豐富地表現作品。(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向、《列女傳》。
[2] 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篇6
關鍵詞:儺面具;儺服飾;包裝設計;裝飾藝術
包裝設計在國內外不斷地發展創新,包裝設計的創作從文化背景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面。各國有各國的文化背景,創作出來的包裝風格也有著不同地方。隨著藝術設計的理念和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商品經濟的國際化趨勢暗示著商品商業價值里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潛力。包裝的文化背景可以使產品很快建立起別具一格的風格。在藝術包裝文化背景下,有些成分可能不會改變商品的實質,但卻能使商品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色彩。儺文化被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曾被多次邀請到日本、法國、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區訪問交流,備受國際矚目,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1]因此,選擇儺文化來融合到產品的包裝設計中,不但符合產品包裝設計民族文化內涵延伸的趨勢,且極富商業價值,是包裝設計藝術融入民族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
1 民間傳統文化在包裝藝術設計中的發展趨勢
(1)中國包裝設計的民族化趨勢。包裝設計隨著不斷的發展和變化,風格越來越表現多元化,各種民族文化符號與形象設計種類繁多。最近,在包裝設計的民族化與本土化設計趨勢中,中國的傳統圖案以及各種形象符號的應用已經達到一個高峰,特別是民族文化圖案在各種高端禮品的包裝設計中層出不窮,成為一種最具中國民族化的主流包裝風格,在包裝設計藝術領域極富代表性。最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圖案在商品包裝上的設計手法與題材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各類題材都是通過對傳統文化圖案設計來表達對吉祥的寓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等等。民族文化圖案本身對文明的傳承功能與承載性使民族傳統文化應用到包裝設計中之后,使設計的圖案或者符號成為一種中國文化標志性的體現,也成為眾多設計師設計的焦點和設計趨勢。[2]我國的現代商品包裝已經日益成為表達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全新方式。
(2)包裝設計觀念的內涵延展。民族傳統文化符號或者圖案在服裝、面具、飾品等物品上的出現均源自于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隨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和潮流的發展,其已經具有了穩定性和時代特點,同時雅俗并含,也具有受各個社會階層追捧的特點。作為傳統文化圖案與符號所體現的民族文化內涵,表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下的群體,群眾意識行為,表達了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凝聚力,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平面設計都以圖形的視覺表達為設計重點,加入傳統文化元素之后的視覺表達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觀念和設計方式,也給產品的包裝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商機。最終,那些消極的拜金意識和通俗概念都會被極富積極內涵的傳統民族文化所取代,帶來產品包裝設計領域的新時代,也代表著新時代特征感極強的,積極健康文化事務象征的開始。
(3)民族文化在包裝設計發展中的體現。現代產品的包裝設計一度被商品消費文化所左右,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導致了包裝設計奢侈化的現象,最終導致大量文化垃圾的產生。同時,在消費文化的錯誤導向下,傳統文化在商品包裝上體現為高利潤與高附加值,特別是一部分設計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片面了解更造成了華而不實包裝垃圾的產生。應該說這是最初市場經濟導向下,傳統民族文化在產品包裝領域的糟糕體現。
為了迎合社會新形勢發展趨勢下的包裝設計工藝要求,民族文化圖案與象征符號等有民族內涵和民族文化象征意義的圖案代替了倡導高貴化奢侈化的民族文化圖案的包裝,這是民族文化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自然體現,自然,樸實的材質和圖案在包裝設計中已經成為被重視的焦點。
2 什么是儺
儺,是一種有主圖騰神、季節性的農事祭祀活動。在人類文明萌芽的最初,為了在強大的自然面前得以生存,求助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并認為自然有靈,以此來慰藉內心的愿望,從而形成了巫術行為,最初的巫術心理和巫術行為是對“自然靈”的膜拜,而到了巫文化發展到一定成熟的階段,人類的生產力有了一定的解放和認知,則形成了對動物和植物的選擇性崇拜,于是有了象征民族精神的圖騰,即最初的儺文化。“儺”又指“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作為一種古老的祭祀活動,長期以來,儺文化就傳承和融入我國傳統習俗之中,即使到了現代也以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形態流傳于民間,在這里我們主要從對包裝設計工藝有借鑒意義的面具和服飾進行簡略的介紹,如贛東儺文化中的儺舞面具與儺服飾。
儺文化藝術主要源自與儺神面具造型、儺廟造型以及儺舞、儺舞道具的造型和服飾色彩等。這些文化藝術以及傳統造型和圖案均可以有效地被借鑒到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去。與儺文化相關聯的儺舞道具可謂造型獨特,儺舞時佩戴的面具共有24種之多,其中有來自于遠古神話人物的儺舞面具現象,也有表示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的面具形象,面具大小不一,均系樟木材質制成,除紫金色的儺神之外,其余的儺舞面具大致可分為四大色系:紅色系以褐色為主色調,以表達上下關、判官和開山形象為主,顯示精神為雄壯威武;黑色系則展示一種令人恐懼而面部詼諧幽默的小鬼、雷公、天將形象為主,它們面部表情夸張兇悍,眉毛粗厚,目瞪唇闊;白色系神態與人類相接近,受民間通俗傳說影響較大。
3 儺視覺藝術與對包裝設計的融入
(1)古儺文化圖騰的造型意向。我國儺文化源自于對自然的崇拜,像對神雀的崇拜就是儺文化的崇拜典型,雀、雒、鸞、丹雀、彩鸞、鸞鳳、丹鳳、鳳凰等神鳥圖騰均表達了對自然的崇敬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這種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傳統文化精神可以被很好地應用到產品的包裝設計工藝中去,表達熱愛自然,尊崇自然的意識,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和人文價值。不得不說,這些造型秀美,頗具民族文化內涵的圖騰形象給我們設計包裝時帶來了不錯的靈感和創造的源泉。
(2)精美的儺舞面具和服飾造型意向。我們在上一節提到了儺舞面具具有豐富多彩的色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儺舞服飾也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構思奇妙,樣式繁多新穎。對于包裝工藝設計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題材,給設計師帶來了非常多的設計啟示。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自殷商發展至今的文化產物,其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和造型裝飾藝術,其工藝之精湛,裝飾紋樣之美侖,無不令人震撼和贊嘆。依據儺舞面具和服飾紋樣造型帶來的啟示,以及在圖案、造型、色彩、紋樣、雕刻、材料、傳統紋樣上給設計師帶來的影響,筆者從實踐應用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儺文化相關文化飾品在中國現代包裝設計中傳統包裝材料的運用。包裝材料可分為自然材料和(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再造材料兩種。天然材料則屬于傳統包裝材料的一個重要環節,屬于一種用料廣泛和生存率較穩定的材料,幾乎貫穿了整個包裝工藝的歷史,如果在包裝材料上運用民族傳統文化材料則可以達到追求自然意識,返璞歸真的效果。儺文化面具所應用的樟木材質便可以有效地運用于現代商品的包裝材質中去,還有儺文化中的服裝蠟染工藝以及扎紙藝術都可以運用到現代包裝工藝中去,即達到了傳承民俗文化的效果,也符合當代工藝對綠色和低碳意識的倡導。
其次是儺文化獨特的造型和文字,圖文形象在包裝設計上的運用,儺舞面具造型涵蓋了多種神態和色彩,而恰巧在現代包裝設計中要求合理的運用色彩,如果圖形和文字能夠得到最好的色彩配合,則可以最大程度上地引起人的習慣性聯想,也可以是作品散發出地域性的民族藝術魅力,提高產品的人文藝術價值,表現對濃烈地域風俗產生的審美趨向,儺文化服飾的傳統色彩也有著很強的塑造性和裝飾性,作為一種吸收了大量古代中國戲劇服飾元素的儺文化服飾,在色彩的運用上以赤、黃、青、白黑為主要色彩,再搭配以橙色、綠色等表現色彩可以體現出喜慶、快樂、吉祥、紅火等等(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寓意,這也是我國產品包裝設計所追求的一種設計理念和潮流方向,樸實的儺文化藝術會給產品的包裝設計在造型和色彩表達上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無論是材質還是色彩圖紋,儺文化所傳承下來的民族精髓都將能在各個方面給現代產品包裝工藝帶來優秀的題材和創意。我們在傳統用色的習慣上去結合傳統儺文化的色彩概念,在圖紋樣式以及造型上可以完全或部分借鑒儺文化的裝飾工藝,可以在視覺傳達上展現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而且跟隨國內為對神秘文化的研究趨勢也能大大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例如,貴州的儺公儺母酒產品就成功的對現代包裝工藝和古儺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從整個外型上完全采用了儺神面具的造像,外形優美,線條節奏感強,作為酒的容器包裝,達到用視覺語言直接傳遞出酒的歷史、品質和文化價值,達到產品與包裝的和諧與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從內容上豐富多彩,從表達上迥異萬千,可謂給產品的包裝設計靈感帶來了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們有培育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共同繁榮的土壤,在我們了解傳統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結合現代藝術設計出極具傳統民族藝術風格的產品,形成自身的產品文化意識以及獨具中華民族氣息的獨特藝術風格,表達我國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和諧發展的特點。因此,我們應該牢牢地把握住自身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不單單只是在儺文化上有所傳承和創新,我們要立足于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融合現代文明,再通過自身的創新和發展,去形成全新的民族傳統文化表達意向,真正地做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到商品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提升,不斷地設計出構思新穎,含義深刻的經典作品。
4 小結
儺文化背景下的包裝設計創作應當是開放的,多元的,現代的,永久的,個性的,普遍的,不關門自賞,不(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刻意建立“自我”陷阱,而要面向自然和大眾,真實和存在。儺文化背景下的創作離不開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生活的現場,即商品所在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二是心靈的現場,商品的先天因素、品質等構成了商品的內涵。儺文化背景下的包裝設計是“原生回歸”,就是要回到藝術設計環境的“存在性”和藝術設計創作的“意識性”兩方面要求,也是儺文化或者包裝設計理念的根本要素,是包裝設計蓬勃發展的脈搏。
參考文獻:
篇7
在此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接收、分析和評論圖像文本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而讓他們學會制作圖像文本,通過與書面及口頭形式的結合,按預期效果組織和豐富圖像,更有重要意義。西方國家的母語教育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英國初中語文教材《牛津英語教程》第一冊有一個著名的專題設計:我們在島上的生活。該專題讓學生通過想象到虛擬中的荒島上進行一段探險生活。教材要求:想一想你選的島上的情形,畫圖說明其主要特點,使用已提供的信息并加上你們自己的情況和其他詳情;最后要求學生畫一組連環畫——小組荒島生活紀實,將自己小組在荒島上的生活場景畫下來。
美國《普能提斯廳文學教程》高中語文第三冊選取了烏爾曼的《一個男孩和一個男人的故事》。教材編輯為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設計了大量實踐活動。其中一項是讓學生在一張世界地圖上找到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和洛基山,然后在百科全書里找出每一山脈的最高峰和它們的平均高度,接著繪制一張圖表,將最高峰和平均高度從高到低分別排列出來,與同學一起分享這個圖表;最后要求學生在桌子上創制一幅大山的地圖。
德國初中語文教材《現代德語》第七冊有一個說寫綜合訓練專題:烏托邦世界。專題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世界:如果你們能夠把烏托邦國畫出來,那你們對這個國家的想象就更具體、更形象,那樣你們就能更好地描述這個國家里的人、機器、動物、樹木和房子。很明顯,圖像創作為學生下一步更好地去說、去寫做了充分的鋪墊。
澳大利亞《中學英語》第四冊中的一個廣告專題則讓學生為一些產品(如名勝古跡旅游、微汽車、健康俱樂部)制作一條印刷廣告,并給廣告設計一個商標:建議使用與產品相匹配的藝術作品或圖片,寫出標題、副標題和廣告主體,在練習冊上設計版面,使其具有印刷效果。
近幾年在我國影響很大的《美國語文》,更是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圖像創作練習。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穿越大裂谷》、《內戰中的聲音》、《龜背上的土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稻草變黃金》等專題中,多次要求學生繪制地圖,另有制做徽標、海報、拼貼畫、卡通畫、生活地標圖、戲劇表演流程圖、戲劇演出服裝和化妝圖等形式的要求。
仔細研究,我們發現:上述所有圖像文本創作練習都緊緊扣住一點,那就是配合語言文字練習,促進學生母語素養的提高。
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國語文教育在此方面的狀況。整體來看,近代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幾乎完全拋棄了“圖文結合”這個良好的語文學習傳統(魯迅先生小時候不也是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才悄悄在下邊繪制了《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本嗎);當代語文教育在“涂鴉杜甫”后則更加排斥學生在課堂上的繪圖。這可能是出于一種隱憂:圖像文本創作是一種歪門邪道和不務正業的表現,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深度解讀。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圖、文是同源的,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圖就是文,文就是圖,它們有著共同的本質。專門研究圖像理論的美國學者米歇爾從反本質主義的思路出發,繪制了一個“家族相似”的圖像譜系[3]。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五種類型的“圖像”構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相互重疊、交叉的相似關系的網絡,而語言文字和圖像之間存在著一種親近、復雜的關系。這種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文學作品的意象原理(尤其是王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我們當然可以借助此種理論,圖文互釋,讓學生對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在此情形下,很難說語言在表述思想的深度上一定優于圖像。上文提及的八卦圖、太極圖,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因為擔心出現“淺閱讀”而壓抑學生對畫圖的興趣是不明智的,圖像本身不會直接導致淺閱讀。當然,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喧賓奪主,因為過分關注圖像而未能讓學生充分地用心去觸摸語言文字,浪費了學生細讀文本的時間,那就得不償失,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我們要做的是把握好分寸。
實際上,閱讀的膚淺化,更多地源于我們細讀文本能力的缺失。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許多學者可以在宏觀上把文學理論、文學史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充斥著文壇和講壇。在文本外部,在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文化語境方面,他們一個個口若懸河,學富五車,但是,有多少能夠進入文本內部結構,揭示深層的、話語的、藝術的奧秘呢?就是硬撐著進入文本內部,無效重復者有之,顧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層者有之,捉襟見肘者有之,張口結舌者有之,胡言亂語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裝腔作勢,借古典文論和西方文論術語以嚇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4]這無疑是真知灼見。有老師教《智取生辰綱》,主要分析楊志失敗的七八種原因;教《陳情表》,主要帶領學生討論“忠孝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有什么啟發”;教《寶玉挨打》,請一位同學把寶玉挨打的故事說一遍,然后讓別的同學說一下自己是否也挨過打,再請課堂上聽課的家長說一下為什么要打孩子,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打”是不是教育孩子的一種好方法,最后還請一位專家大講了一通家庭教育課[5]。我們認為,像這樣什么都教,就是不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進行細讀的課例,絕對不是個案。
剝奪學生創作圖像文本的權利,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擔心這會導致語文課堂教學的庸俗化、娛樂化。其實,庸俗化和娛樂化的教學取向,根源也并不在圖像上,而在于已經深刻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消費主義文化和后現代主義文化這兩種文化的聯盟。在這兩種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很多高尚、深刻、正確的東西被消解了,整個社會文化風習染上了濃郁的庸俗化和娛樂化色彩。如賈平凹的小說《秦腔》,被指責“確實生動地‘逼真’地‘還原’了日常生活的‘原生態’,但是,這種徒有形式的‘還原’是瑣碎的、粗俗的、沒有意義的”[6]。周濤的近期散文,也被批評為“虛妄無聊、世俗膚淺、萎靡不振”,并歸入魯迅先生所批評的“哼哼唧唧”派[7]。林長治的《Q版語文》,用模擬課文的方式把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那些范文(《孔乙己》、《荷塘月色》、《賣火柴的小女孩》、《愚公移山》、《背影》等)中的主人公大大戲弄了一番,從而贏得了不少學生的心。在此文化背景下,即使沒有圖像介入,如果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語文教師缺乏一定的文化鑒別力和批判力,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言語活動的庸俗化和娛樂化。
有一位老師上《孔雀東南飛》一課,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如下解讀:
蘭芝太完美了,以致焦母疑心蘭芝會給焦家帶來禍害——蘭芝可能會被人霸占去。小說、電視里經常出現這樣的事,因為仲卿僅僅是個小吏。焦母自私、膽怯,就想打發她走。
可能是焦母心腸太善了,焦家的環境并不富裕。蘭芝那么好,嫁到焦家,卻要“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焦母實在舍不得,覺得很對不起她,就想把蘭芝嫁到一個更好的人家。這時便想到了太守家,估計太守家可能跟焦家是世交。于是她狠下心來背著兒子跟太守合計好了以后,演了一個苦肉計——做個惡婆婆,遣歸劉蘭芝。
上課教師說:“有些同學不太贊成,甚至進行了批判,我沒有否定。我說,大家能夠大膽地聯想想象,確實難能可貴。我們探討了劉蘭芝被休的種種原因,雖然不能斷定哪一種是惟一的,但每一種都有它的可能。我們思考了,我們就有收獲。希望大家勤學善思。”在這里,文學作品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被這種“怎么樣都行”的價值虛無主義一掃而空了。
在另外一節課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項鏈》一課進行“拓展思考”,最“精彩”的“拓展”是: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便萌生了復仇的心理。她先是雇私人偵探找了丈夫路瓦栽的不是并與之離了婚,然后充當佛來思節家的第三者。十年之后,小說中的她與佛來思節夫人的見面自然是掉了個兒[8]。
以上兩個課例體現出來的低級、無聊的閱讀取向,和圖像又有何相干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做的,并非要讓學生和圖像絕緣,而是心中要有一桿稱:既不能無視解讀者的對話主體地位,又要對文學文化作品有一種尊重,不能無限擴張解讀者的權力。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圖像文本創作,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娛樂性。但是,對于我們一貫嚴肅拘謹的語文課來說,如果適度,可以讓課堂充滿趣味,又何嘗不可呢?
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圖像文本創作,不僅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其他的作用。
有人認為,在當今的讀圖時代,過分讀圖會削弱學生的想象力。此話有一定道理。而根植于語言文字的圖像文本創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缺憾。因為這種創作,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字必須有透徹的解讀,在此基礎上發揮較強的想象力,才能將圖像作品創作好。有教師讓學生繪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實為妙著。當然,這種創作也應該把握好分寸。比如,在詩歌教學中如果摻雜進過多的繪圖,肯定會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象疊加”這一特征產生不利影響。讓學生根據《天凈沙·秋思》作畫,就會如此,實際上遠不如讓學生在大腦里模糊地生成詩中的各種意象然后自由疊加效果來得好。
圖像文本創作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甚至辯證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感悟。有不少老師引導學生圖文結合,在讀文時畫出相應的圖像,深化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如教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讓學生為“拳打”精彩場面配插圖;教讀《孔乙己》,讓學生畫出孔乙己“排”、“蘸”、“罩”、“摸”的四幅畫面;教讀《鴻門宴》,要求學生畫出人物座次圖,從而引出一個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項羽“東向坐”究竟是面向東坐還是坐于東廂(即東邊)[9]?錢夢龍老師教讀《中國石拱橋》,則干脆自己畫了一幅趙州橋圖,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關鍵詞句。在某校一次語文考試中,有一試題要求閱讀課文《詹天佑》片段,然后作圖: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開鑿方法示意圖。該設計可謂別出心裁,可以很好地考查并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美國紐約達頓中學十年級的一堂文學課,學生們讀完了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后,分組坐在電腦前完成教師交待的任務。一個小組在分析麥克白夫人的性格,學生好奇,她到底長成什么樣?電腦數據庫里調出各類數據:不同時期畫家們筆下的肖像,好萊塢大導演波蘭斯基1971年創作的同名電影中女主人公的扮相,還有百老匯劇場各種劇團演出時的片斷[10]。這時,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心目中的麥克白夫人形象也畫出來和文學文本及其他圖像文本相比照,就會收到很不錯的閱讀效果。
圖像文本創作還有助于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性,從顯性角度看,體現為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心理結構上反映出來的是人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主體人格[11]。可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能動的參與者,并且能夠做好一個參與者,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主體。而我們的學生主體性卻如教育家佐藤學所言,常常在“鬧哄哄”(小學階段)和“靜悄悄”(中學階段)中被取消,在把“主體性”絕對化的同時,又被大一統教學形式最頑固地支配著。學生主體性成為虛假的“主體性”而不能真正得到落實,深層原因在于教育規訓權力的運作。福柯認為:“規訓性權力可以擴展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學校、兵營、工廠、城鎮以至整個社會都被規訓性權力的網絡所覆蓋,現代社會是一個布滿規訓性權力機制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類被規范化訓練,猶如馬戲團中的馴獸,人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的區域,按照一定的標準被監視、訓練、檢查、管理,實質上就是被支配、被控制。整個社會是個大型的全景敞視的‘圓形監獄’,每個人都受到規訓性權力效應的干預。”[12]圖像時代的到來,將有助于打破這種大一統的教育規訓權力。因為圖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從最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眾媒介最為粗俗淺薄的生產制作無一幸免。正如網絡用語等符號一樣,圖像文本也是一定群體反抗規訓性權力、表明自身存在價值的一種方式。圖像時代推動的文化巨變的結果意味著更多人將面臨更加平等的機遇以及更富有吸引力的挑戰。“涂鴉杜甫”實際上就是長期以來被嚴重壓抑的學生主體性(包括情感、愿望和創造力等)在尋找能量釋放的突破口,尚談不上是學生對知識和經典的有意褻瀆。而這種主體性能量的釋放,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可以起到一定的勵志作用,還可以對學生因學習主體性長期以來受壓抑而產生的被動、冷漠和自卑等不良人格起到一定的治愈作用。
一位八年級教師上《散步》的教學研討課,“想給自己一些挑戰,也讓學生體驗一下挑戰的樂趣,也想改變一下沉悶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于是選擇了畫圖式教學”[13]。教學中,讓學生提取文字,構成圖畫,由圖畫中感悟親情、暢談感受;然后回憶溫馨畫面,深切領悟親情。圖像創作在這里幫助學生放飛表達的欲望,從而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效果頗好。
總之,圖像文本創作在語文教學中絕不是如有人所言的“最宜于小兒”、是無足輕重的一種點綴。如果運用得當,盡管它不一定“關乎國家興亡大事”,但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不能不說是開辟了一個新維度。
參考文獻
[1] 夏家順,榮維東.媒介語言:語文課程語言類型的新變化.課程·教材·教法,2008(11).
[2] 李榮有.圖像學的歷史傳統及其與現代的接軌.藝術百家,2012(6).
[3] 肖偉勝.圖像的譜系與視覺文化研究.學術月刊,2012(10).
[4] 孫紹振.名作細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榮生.走進課堂——高中語文新課程課例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李建軍.是高峰還是低谷——評長篇小說《秦腔》.文藝爭鳴,2005(4).
[7] 王兆勝.折翅與墜落——談周濤近期散文的價值迷失.文藝爭鳴,2005(4).
[8] 李海林.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評當前語文教育改革的幾種傾向.語文學習,2005(4).
[9] 劉愛芹,單永進.“鴻門宴”上項王到底面向哪坐.語文教學之友,2008(4).
[10] 陳鐘樑.“不可替代”與“不能替代”.中學語文教學,2004(11).
[11] 杜建中.自主性——教師成長的第一塊基石.教育藝術,2005(5).
篇8
關鍵詞:數字化;水墨動畫;3D技術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動畫界探討的熱門話題是如何是的中國的商業動畫片走向世界,如何使中國動畫成為大眾化產業,并過渡到商業化運作的軌道上來,從而使動畫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商業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采用的捷徑便是直接借鑒日本和美國的動畫產業的形成條件、形成歷程以及形成法寶,拿來振興中國動畫。動畫界在關注中國商業動畫片的同時卻忽略了藝術動畫片的發展。忽略了藝術動畫片與商業動畫片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此境況下就出現的一批動畫片失去了民族特色,而研究中國民族特色的水墨動畫的人很少,出現的作品也如鳳毛麟角。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大的動畫制作機構就開始采用計算機來代替傳統動畫制作的部分手工活,隨著數字技術迅速地發展,計算機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了動畫生產制作的各個環節中,并表現出明顯的優勢。這不僅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適合于大規模、規范化的流水線生產,而且出現了一些獨特的計算機圖像(CG)藝術語言。但是無論是在藝術動畫創作領域還是影視欄目包裝領域,尤其數字化3D水墨動畫的創作中,問世的優秀作品屈指可數,也未有詳盡的實踐總結或學術評論對其藝術表現及制作技術進行研究和概括。
1 3D水墨動畫的社會價值
1.1 3D水墨動畫的適用性
水墨動畫因其以點帶面、意蘊深厚的藝術特色具有良好的接受度與普遍適應性,在動畫廣告、電視臺欄目包裝、建筑景觀動畫等方面也均有廣泛的應用空間。例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欄目包裝片、中央電視臺廣告部推出的新形象廣告片等均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水墨的形式進行演繹。江南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諸多的景觀尤其適合利用水墨形式進行表現,無論是斷橋殘雪的浪漫景象還是曲水流觴的文化傳承,水墨宣傳片無疑是推廣城市文化及旅游資源的絕佳載體,對應數字時代的審美觀與市場要求,將中國傳統水墨動畫的文化精髓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3D水墨動畫藝術理論及制作技術的研究成果的推廣可行性及普適性高。
1.2 3D水墨動畫的時效性
水墨動畫作為我國動畫藝術的瑰寶,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韻味,水墨動畫片把中國的傳統畫種水墨畫帶入動畫制作里,動畫片的靈活多變與中國畫優雅深邃意境的完美結合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和精神境界有了重大的突破。從它的問世至今,經歷了從探索、繁榮到沉寂的過程,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傳統水墨動畫因為制作過程的繁瑣、耗時等種種原因,得不到發展。
數字時代下的水墨動畫嘗試三維技術,在制作工藝上以電腦代替傳統的手工制作,減少繁瑣的程序,在視角與空間上有所突破,三維立體是以往的傳統手工制作很難達到的效果。數字技術提高了水墨動畫的視覺沖擊力,提高了它本身的審美價值。數字技術使制作一部水墨動畫的時間大大地縮短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解決了傳統制作工藝繁復的問題,給水墨動畫的再生產創造了條件。對傳統水墨動畫的視聽語言特征及影視美學特征的研究可以為3D水墨動畫的創作提供理論性的指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基于3D技術數字化水墨動畫的創作研究
目前,一些院校的新水墨動畫創作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獲得了不錯的獎項,但相關的藝術理論與技術流程的總結性成果少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水墨動畫創作的推廣與交流。因此,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系統地對民族水墨動畫創作進行研究并引入3D技術推廣新的創作技術與方法。
2.1 文化審美層面研究
從文化審美層面研究傳統水墨動畫經典作品,分別從造型科學與視覺規律兩個角度總結其畫面構成規律。從水墨動畫的抽象性、意向性、塑性及語境適應等角度研究其形式語言特征從水墨動畫的技術性、假定性、角色造型、鏡頭感、時空綜合、蒙太奇手法等角度研究其影視美學特征。
2.2 水墨動畫經典剖析
通過對傳統水墨動畫經典如《小蝌蚪找媽媽》《九色鹿》的剖析,探究水墨動畫自身的特點、產生、發展、現狀。立足于中國水墨動畫的發展現狀,研究傳統水墨動畫的形式語言特征及影視美學特征。同時在剖析新一批的水墨風格動畫如《夏》《絕筆》《雙下山》等作品的藝術風格、手法與制作技術的基礎上初步設定3D水墨動畫宣傳片的基調和敘事風格及畫面布局。
2.3 3D水墨動畫實現的新型制作模式
3D水墨動畫的實現涉及國畫、影視動畫、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多學科,水墨動畫片同電影影片一樣,綜合性突破了藝術學的層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高度綜合性。而對于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水墨動畫的綜合性美學特性,尤其體現在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通過經典水墨動畫片的研究,對應數字時代的審美觀與市場要求,提煉出將傳統水墨動畫的形式語言特征及影視美學特征等文化精髓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的手段和方法。將水墨畫表達事物的符號引入三維動畫制作軟件,通過創建三維模型,調節動畫,賦予模擬筆墨的材質,處理輪廓線,然后分層渲染出序列圖,最后利用后期制作來進一步校色處理和特效表現,控制水墨的濃淡、虛實變化,力爭靈活地展現了水墨虛擬世界,并最終形成3D水墨動畫實現的基本技術與創作程序等新型制作模式。
3 小結
我們試圖通過對傳統水墨動畫經典的剖析,探究水墨動畫自身的特點、產生、發展、現狀。立足于中國水墨動畫的發展現狀,研究傳統水墨動畫的形式語言特征及影視美學特征。尋找將傳統的在平面繪制方式下工序復雜、制作煩瑣的水墨動畫能比較容易和高效表達出來的路徑與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使創作自由度提高,探索小型團隊甚至個人獨立創作一部水墨動畫短片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陳瑛.動畫的視覺傳播[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 金悅譯,章鑒校.數字3D電影的進展[J].現代電影技術, 2009(02).
[3] 舒艷紅.“小蝌蚪”該游向何方?――后現代文化語境中水墨動畫之走向探析[J].裝飾,2009(08).
[4]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 閻評,張勃陜.現代動畫藝術設計分析[M].西人民美術
出版社,2004.
[6] 秦喜杰.中國動畫片的產業經濟學研究[M].中國市場
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北京奧運 主題音樂 創作風格
“主題音樂是為特定活動所專門創作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①我們常說的大型體育賽事的主題音樂一般只有一首,也就是主題曲。
自第一屆奧運會主題曲《薩馬拉斯頌歌》于1958年被確定用來作為永久性的奧林匹克會歌并改名為《奧林匹克圣歌》以來,以后的每一屆奧運會都會專門創作音樂及主題曲,但是一直鮮為人知。直到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第一次引入了商業運作的模式,通過電視轉播奧運會在全球的影響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在此同時,正值世界流行音樂發展壯大、突飛猛進的時期,這一時期城市流行音樂得到了快速的傳播,并且被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接受。②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奧運會的主題曲成為了人們與各媒體對以后各屆奧運會所關注的焦點。
一、北京奧運會主題音樂創作的風格特征分析
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以來,我國不僅在修建各種體育場館打造奧運城市方面努力,在奧運歌曲的創作上也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2003年北京奧組委決定了采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奧運歌曲,由北京奧組委、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組建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歌曲征集評選辦公室,開始面向全球征集用于宣傳第29屆奧運會的歌曲。2003年4月15日現代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大型的歌曲征集評選活動由此拉開了帷幕。這次征歌活動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歷時五年之久,專業的、業余的、大陸的、港臺的、海外的,眾多的音樂人、歌唱家及歌手都積極踴躍的應征,全身心的投入這次盛大的活動之中。
在這次征歌活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奧運好歌,如百名群星演唱的倒計時一周年主題歌《We are ready》、倒計時100天主題歌《北京歡迎你》、周華健的奧運志愿者主題歌《我是明星》、開幕式主題歌《我和你》、周杰倫的《千山萬水》、王力宏的《One World One Dream》、韓紅和羽泉的《為生命喝彩》等。而這些歌曲的創作者更是匯集了喬治奧·莫若德、孔祥東、林夕、小柯、梁翹柏、金培達、方文山等優秀的創作人。
(一)歌詞中滲透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
一首好歌,歌詞的創作非常重要。從歌詞的選題、創作中都要體現出這首歌所要傳達的精神,而且還要體現出主辦國所特有的歷史文化及民族文化傳統。詞作家陳哲說:“奧運作品必須具有涵蓋世界的人文情懷,對世界各種宗教、種族、文化都可以產生親和力。”③
北京奧運開幕式主題歌曲《我和你》一經亮相,便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夜之間網上的點擊率和下載量也創新高。這首歌歌詞簡潔大氣,主要突出一個“和”字。“和”不僅是奧林匹克的精神,同樣也是中國的傳統的民族精神。中文歌詞如下:
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為夢想千里行,相會在北京。
來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連心 永遠一家人。
歌詞看似簡單,簡單之中卻孕育著神奇。歌詞中蘊含著歌頌友誼、和平等人類的共同理想,融合了中國的“和”文化以及奧林匹克的“和平”精神。這首歌還提出了“地球村”這個概念,把民族性和國際性兼顧到了一起,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無論你是哪個民族,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都是一家人。也說明了中國以一個發展崛起的大國姿態,向世界發出善意的信號,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態度。
“北京歡迎你,為你開天辟地,……”這首歌當時紅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這是迎接北京奧運開幕式倒計時100天推出的主題歌《北京歡迎你》。曲作者小柯用很人性化的方式,而不是傳統的奧運歌曲那樣高呼“更快更高更強”。就想家里來了客人一樣,用很親切、很純樸的語言來表達。這首歌的創作后期,正好碰上奧運圣火在境外遭到少數人的抵制,所以小柯和林夕把開放的心態也加進了其中。小柯介紹時說“其實奧運就是迎接五湖四海的人來中國做客,歌詞里面有一句很微妙的,就是‘第幾次來沒關系,我們歡迎你’,你第幾次來,干嗎來,都不要緊,這次來我們就歡迎你。我們這種歡迎其實可能不是很熱烈,歸于平淡,但這是真誠的,是一種溫暖。”
這首歌從各個方面都抒發著首都北京和北京人民熱情好客的情懷。“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相約好了在一起,我們歡迎你。”歡迎各國客人,表達了北京人民真摯的情懷。“在黃土地刷新成績”“有勇氣就會有奇跡”寫出了奧運健兒刷新記錄的夢想,而且又是對奧運健兒的極大鼓勵。歌詞中同時也包含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北京奧運精神。不管你來自東還是西,無論你是大國小國,也不管你是什么膚色,北京歡迎你。歌詞把奧林匹克精神抒發的淋漓盡致,讓人心情激蕩。
(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運用
本屆的奧運主題曲擺脫的以往奧運主題曲的激情澎湃,采取了溫柔深情的演唱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內斂與溫婉敦厚的民族性格。北京奧運主題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獲得的啟示,加以創作。采用的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旋律通俗易懂,歌詞朗朗上口,節奏比較平穩。與開幕式“和”的主題融合在一起,非常貼切。既傳承了奧林匹克精神,又展示了中國的民族文化。
在一些歌曲的創作中,也運用了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如《北京歡迎你》這首歌歡快、喜慶,運用了京劇唱腔和韻律,并且穿插了民族樂器琵琶。
(三)中西結合的國際風格
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的創作采用中西合璧的國際風格。奧運會是一個全人類的大聯歡,所以主題歌的創作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當然要考慮到要讓其他國家更好地接受。《我和你》這首主題曲選擇中國家喻戶曉的劉歡和英國的莎拉·布萊曼來共同演唱,而且下一屆的奧運會在英國舉辦,有英國的莎拉?布萊曼演唱也起到了與下一屆奧運會更好的銜接作用。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更好的把民族的元素和世界元素結合起來,在宣傳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并且歌詞也是由中英文的結合而創作的。
二、北京奧運會主題音樂創作的意義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顧拜旦認為“同文學相比,音樂扔給體育運動更直接的支持。”每一屆奧與會過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比賽成績以外,也就是開幕式上所演唱的主題曲了。每一屆奧運會主題曲都曾經風靡一時,有的甚至經久不衰、愈久彌新,廣為傳唱。音樂已經成了奧運精神與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
奧運主題音樂的創作也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一,奧運主題音樂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起到了發揚傳播的作用。每一屆奧運會主題音樂的取材和創作,都會圍繞著奧林匹克精神,把團結、和平、友誼與進步做為宗旨,結合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并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現代傳播媒介,向世界各國傳達著人類共同的理想以及永恒的奧林匹克精神。為宣傳奧林匹克理想,擴大奧運會的影響,在奧運會舉行前后和期間,穿插舉辦一系列文藝表演、民間音樂節等藝術慶典活動。第二,奧運主題音樂不僅增加了人們對奧運會的關注度,同時還提高了對奧運主辦國的關注。一屆成功的奧運會與一首成功的奧運主題曲是分不開的。每一首經典的奧運主題曲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向人們表達奧林匹克精神和主辦國的文化特色。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和你》以簡潔大氣的方式,讓中國以“大國大愛”的姿態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
雖然北京奧運已經過去五年之久,但是奧運主題曲仍然經久不衰、廣為傳唱。奧運主題音樂的創作不僅宣傳了奧林匹克精神,而且還展示了本民族燦爛的文化,也充分體現了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期盼文化共融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周玉屏.《中西合璧 感人至深的奧運歌曲——〈我和你〉的音樂分析與美學思想研究》[J].科技信息,2009,(13).
[2]作者不詳.國際藝術家聯袂打造北京奧運歌曲[N].中國新聞網,2007-11-30.
[3]鄧青.奧運會主題音樂的社會學意義及思考[J].藝海,2008,(06).
[4]倪思貴.奧林匹克精神與北京奧運歌曲[J].考試周刊,2010,(06).
注釋:
①張鵬:《對經典主題曲主題音樂的社會學分析》,《大舞臺》,2012年第12期。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工作;創新
素質教育是指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技能的獲得以及思想品德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由此可見,德育工作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同志就曾說過,要將德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拓寬思路,創新方法,保證德育工作的有效進行。
一、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1.學生對德育意識的淡薄
現在的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各種課外輔導班、補習班,來自學校的壓力、家長的壓力、社會的壓力,巨大的升學壓力也使得很多學生都有厭學情緒。在這樣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超越他人,取得認可。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學生個人主義的特征,缺乏集體主義精神與責任感,不知道怎么樣與他們相處、合作。再者,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是在溫室中長大的,沒有吃過什么苦也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難不知道怎么去面對,也不懂得自我調節,容易灰心喪氣甚至用偏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家長對德育教育重視不夠
很多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全權托付,自己沒有教育的責任也沒有教育的必要了。其實不然,孩子與家長接觸的時間遠遠超過與老師接觸的時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欠缺妥當,一旦孩子犯錯就進行體罰或者灌輸一些不正確的思想,使得孩子從小就形成“金錢萬能論”等不正確的價值觀。
3.學校辦學思路教育方法存在偏差
社會在判斷一個學校的好壞時往往都是看這個學校的升學率,這也給學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使得部分學校辦學思路出現偏差,將應試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忽視了德育教育。很多學校雖然開展了德育教育,但是教學內容枯燥陳舊,脫離實際,教學方法死板落后,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讓學生失去了對德育學習的興趣產生反感情緒。
學生、家長、學校包括社會的整體價值觀與教育環境都影響了中學德育工作的進展,使得德育工作的效用無法發揮,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創新德育工作
1.以人為本,注重中學生自身的特點
以人為本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礎,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中學生的思想、頭腦也變得更復雜更超前,他們通過電視、網絡、書籍接觸到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質量良莠不齊,使他們的情感發育超前了。這些信息模糊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很多青少年說話做事都是一副大人的腔調。但是,中學生畢竟還小,他們的邏輯思維、對問題的判斷能力都還不成熟,不能分辨那些信息,對知識、道理也是似懂非懂。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深入了解這些學生,做到對癥下藥。無論是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符合現代學生的特點,并且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
2.追星效應,發揮榜樣的作用
現代社會幾乎沒有不追星的孩子,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偶像,可能是個NBA球星,可能是個歌手,可能是個演員。我們可以將這樣一個現象與偶像教育方法相結合,讓學生自主去努力。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宣揚的榜樣都是、雷鋒這些英雄人物,但是現在的學生顯然已經不吃這一套,那么我們就可以從他們感興趣的人物著手。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可以宣揚一些運動員、明星的正面事跡,他們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在最艱難的時刻是他們依然咬牙堅持。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難也是迎難而上,從不走歪路,犯錯后能夠及時改正,成功以后仍然能夠低下頭虛心學習,不斷進步,從事公益事業回報社會。體育明星如邁克爾喬丹、姚明、中國體操男團等,主持人如汪涵等,這些明星人物都有著很多的正能量,老師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將追星這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變成教育的利劍。當然,老師自身也要努力做一個高尚、勤奮、實事求是的人,要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者都做不到位又如何來要求學生呢。
3.利用網路進行德育教育
正如上文所說,現代學生接觸的東西變了,我們的教育方式自然也要跟著變,如果依然采用念大書的方式學生接收程度必然很低,生在一個網絡化的時代,我們就要使用好網絡這一教育工具。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過特色的網頁來吸引學生,并且不定期舉辦一些有趣的德育活動,如心理咨詢活動,辯論活動等。及時網絡信息,傳遞健康積極的德育信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于有害信息的抵抗能力。
4.重視教育的過程而不是教育的結果
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老師要教育過程中不能一味地關注結果,很多學生已經形成了不良的思想與習慣,進行一次教育可能有所改正但是過不了多久又會回到原有的軌道。因此,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太過關注結果,而是要重視過程,切忌假大空。在德育工作中,教師的角色是塑造者而不是法官,因此,老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通過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我們應該怎么樣。例如在開主題班會時,老師可以一改以往說教式的方式,而可以給出一些案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可以查閱資料也可以相互商量。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夠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不再帶有抵觸情緒。又如在教育學生要尊敬老人孝順父母時,不如去帶他們進行一次勞動體驗,讓他們切身感受父母用汗水養育我們是多么不容易。這種教育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要有意義的多。
總之,德育工作的任務就是保護學生心中那棵道德的幼芽,并使它不斷成長不斷壯大。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我們一定要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本,創新教育方式方法,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銀華.淺談如何創新學校德育工作[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