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范文

時間:2023-03-27 21:1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子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西樓觀位于東樓觀以西約兩公里的就峪溝西側。經周至縣西樓觀村,入就峪溝,過遇仙橋,遠遠就望見大陵山。史書記載,老子逝后,葬于周至縣大陵山吾老洞。

老子墓為一圓錐體,冢基高2.8米,周圍長15.9米。墓前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周老子墓”四字石碑。

位于大陵山山頂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經、羽化之地。石洞寬8尺,高丈余,深不可測,世傳內藏石函,函內有老子頭蓋骨。明萬歷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額有“終南福地”四字,洞額嵌漢白玉匾,上鐫“吾老洞”三字,洞內東側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內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

拜謁老子墓的那天,凄風冷雨、飛沙走石,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同行的李志慧教授感慨地說:“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思想文化的根基。孔子將老子的思想運用于人倫綱常,開創了儒家學說,但他的根仍在老子這兒。可是有誰會想到呢,偉大如老子者,死后竟是如此的凄涼?”目睹著老子墓前的野山荒草,感受著陣陣凄風冷雨,一時間我陷入深思。

一、說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過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不同階段而已

老子與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橫跨千古的兩位思想巨人,他們分別開創了道家與儒家學派,從而一舉奠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格局,并進而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關于老子與孔子誰先誰后的問題,一直是學術史上的一樁公案。當年在這個問題上就曾與馮友蘭、錢穆等人多有辯難。現在,這個問題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我始終認為,老子要早于孔子,而且比孔子大。不僅是年齡大,而且學問也大。老子是長輩,孔子是晚輩。

史書上說,孔子曾問禮于老子,關于這件事,《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孔子來到周,向老子請教禮這個問題。老子說:“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贈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你所鉆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都爛了,不過剩下那么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些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我要告訴你的,就這些了。”

由這個對話我們不難看出,孔子與老子的這次相會其實是不愉快的。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與老子的分歧與其說是兩種學說的不同,不如說是兩種人生觀的根本對立。孔子少時貧且賤,一心入仕;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博覽群書,深諳興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虛自守,無為而治。老子是一位智者,他一眼就看穿了孔子此后整個一生的命運。他送給孔子的那段話,一語中的,入木三分,可謂是推心置腹,情真意切。

回到魯國后,弟子們問孔子,老子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捕獲它,會游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只有龍乘風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我今日見老子,就像看到龍一樣啊!”人中之龍,這就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常將孔子與老子拉在一起作比較。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給人的感覺而言,孔子是熱的,老子是冷的;孔子是實的,老子是虛的。打個比方,孔子是一輪太陽的話,老子就是月亮。一個熾熱,一個陰冷。孔子給人的感覺是通體透明,渾身上下洋溢著一種歡暢亮麗的人格;老子則是云遮霧罩,深不可測。仔細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實正好代表了中國人心靈中的兩端。一個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常常是從儒家開始,“大濟蒼生”、“為民請命”,然而當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與愿違,于是在一連串的碰壁之后,難免心灰意冷,退隱林泉,正所謂“英雄到老盡歸佛”。中國人得勢時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積極入仕;不得意時都是老子,退隱林下、寄情山水。一個文人頭腦中,是儒的成分多呢,還是佛道的成分多,這除了受出身、經歷的影響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順利。說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過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不同階段而已。

二、說到底,老子是一個入世的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并說“老子,隱君子也。”從此,老子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作“隱君子”的人。

拜謁老子墓,我不禁產生疑問:“老子真的是隱士嗎?”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到老子時一連用了三個“或曰”、一個“或言”,并且還有什么“莫知其所終”、“世莫知其然否”,這就是說老子究竟是誰,連司馬遷也確定不了。至于民間傳說的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向流沙走去,不知所終,以及西域化胡,那就更是不足為憑了。所有這些都使得老子成為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式的神秘人物。

研究老子當然得從《道德經》入手。《道德經》盡管也談宇宙天理、修身養性,但從根本上說,乃“君人南面之術”。細讀《道德經》,我們不難發現,老子說話的對象主要是面對君主而非普通百姓。這從《道德經》第二章、第三章提出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也”等話語便可明顯看出。事實上,《道德經》一書的主要關懷在于君主應該以何種方式統治百姓。《道德經》中多次出現“侯王”、“王”、“萬乘之君”等字眼,這更說明了老子其實一直是在為當權者著想,他扮演的是“帝王師”的角色。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是隱士呢?

另外,《道德經》中不少地方流露出殺機,根本就不像是一個世外之人所言。如:“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指“道”):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儉嗇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再比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意思是:“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讀這些話時我常常會脊背發涼,感覺就像掉進了冰窖里。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你說他陰險也好,你說他狡猾也好,你說他奸詐也好,總之老子的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國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陰晦、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部分。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是隱士嗎?

隱士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先天的精神基因。真正的隱士大多數是因為適應不了外部環境,從而選擇一種自我疏離的人生態度。隱士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自覺的精神選擇。隱士有真隱假隱。真隱士往往是平和的、與世無爭的,他們追求個性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尋求詩意地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自然回歸。老子顯然不是。老子是一個強勢人物,他只是示弱。他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更多的是一種偽裝。老子說到底是一個入世的人,他儼然是一個強勢人物,至少他是想做一個強者。所以我的結論是,老子不是隱士,至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三、“老子天下第一”

拜謁老子墓,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能親身感受一下老子的“道”。

《道德經》全書八十一章,直接論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后出現了74次。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給某個事物下的定義非真正該事物意義上的名字。天地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名字只是給萬物的一個歸屬。因此,用無意識來發現事物的奧妙,用有意識來歸屬他的范圍,兩種思維同出于一個概念,但意思不同,這就是玄之又玄的奧妙,是打開所有奧妙的法則。”

再比如《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再比如《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即“道”,指化生萬物的原物質。“一生二”,意謂著“一”之中包含有陰陽兩個方面。“二生三”,意謂著陰陽兩方面相互作用而產生第三者。“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狀態演化為有形、有象的天地萬物的發展過程,萬物借助陰陽的激蕩和調和,而形成不同的個體。

那么,說了這么多,到底什么是“道”呢?

“道”既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來,道是無象不包,無形不顯,無景不呈,無色不備。老子將“道”作為萬事萬物出生發展的總根源,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沒有“道”也就沒有了宇宙萬物乃至人類的一切。在老子這里,“道”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自然觀、歷史觀等,實際上已成為當時時代哲學的一個高度總結。

閱讀《道德經》、再拜老子墓,我的體會是老子的“道”,大體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體;二是指客觀規律性。我不知道我對“道”的這種理解是否正確,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拜謁老子墓加深了我對“道”的認識和理解。世人言:不學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商。不得道,不足以為官。今天我總算是親自感受到了“道”的一點內涵。

篇2

我不愛說話,

其實我很喜歡說話。

老師說,

我不愛笑,

其實我很喜歡笑。

老師說,

我有點內向,

其實我很開朗。

我想會到小學,

做真實的自己,

篇3

那天,我們全家到了南京玄武湖公園,正好景區來了幾個美國人,老爸想趁此機會練練英語口語,便自告奮勇給他們當導游。誰知這幾個老外擺擺手,用不大流利的普通話說:“先生,咱們說普通話吧,中國話很美!”老爸聽了有點兒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豪,于是非常盡心地用普通話為他們介紹每一個景點。然而,當老爸用“剽(biao)悍”一詞來形容一位路過的叔叔時,那個老外一本正經地給老爸糾正道:“不對,不對,先生,這個詞應該念‘剽(piao)悍’,而不是讀‘長膘’的那個‘膘’的音。”老爸聽了大吃一驚----我想:這個藍眼睛、高鼻子的美國爺爺竟想當老爸的普通話老師?但老爸不愿掃了他的興致,便不置可否地朝他笑了笑。回到家,我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仔仔細細地對照了這個剽字,居然真的是老爸錯了。想起來,真是慚愧極了,虧老爸還是普通話二級甲等水平!不過,老爸更郁悶,連說三個“想不到”-------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字說錯了算什么?那些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不是照樣干活,照樣吃飯?我可不這樣看,老爸不僅是我心中的“偶像”,更是傳播普通話的園丁啊!為什么這么不小心?竟讓老外當了一回漢語老師,我有理由生他的氣!

老爸卻哈哈一笑說:這回學生做得值!教了十幾年書,拜了一個老外做一字師,緣分啊!從這也看出,學普通話的人愈來愈多,不少老外都可以說流利的普通話,證明我們祖國語言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祖國強大了,已經屹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了!該高興才對。我會吃一“字”長一智,你會看到一個更加完美的老爸。OK!

我笑了,知錯能改還是好老爸!

篇4

有人把武當內家拳說成是南派太極拳。這種說法不妥!內家拳與太極拳,不是同一層次的事物。內家拳是更高一層的事物;太極拳是低一個層次的事物。過去,我也曾認為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最高層的。錯了!本文就此專述如下。

一、武當內家拳近于道

這里的“道”是老子《道德》。老子學說是“元為說”,老子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又說:“有,無之相生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矣。”王宗岳《太極論》說的“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源于老子《道德》,這是明顯的。然而,太極講的是“陰陽”,而把陰陽工具化,這就降到“道”之下了。《太極拳論》始于“太極”,而不始于“無極”,屬于“有名”。“陰陽之母”即“萬物之母”。所以與“道”遠!例如:太極拳“以柔克剛”,這是方法,而不是道,因為“剛也能克柔”。老子說:“柔之勝剛”;可從來不說“柔克剛”。前者是道,即道理;而后者則是方法,即用柔去克剛,這在方法上是做得到的。

二、“夜夢玄帝授拳”

有人說,這是迷信。這出自清初黃宗羲《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銘》,文中寫道:“張三峰,武當丹士。徽宗詔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這里傳達給我們三個信息:人物,張三峰是武當山的道士;時間是北宋末;要害是后一段話,也是眾矢之的,這句話的關鍵在“玄帝授之拳法”。玄帝即玄武,也稱真武,為武當山之神。相傳,真武在此山修煉四十二年,道成飛升,因謂“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故山名“武當”。“玄帝授拳”意思就是授“武當拳法”,開武當派武術之先河!處于中國,一大武術名宗“武當”,沒有神話成嗎!如果武當山沒有“玄武”,沒有道教的宮觀、古跡、文物,沒有上千年的歷史積淀,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嗎!為什么有人拼命攻擊“玄帝授之拳法”,他們是抓要害呀!他們知道,只要打倒“玄武”,就打倒了“武當武術”,武當內家拳就無立足之地,太極拳就成了陳家溝陳氏家傳的私有產品。他們批判有神論”似乎很理直氣壯,但如果無“神”,武當山道教還存在嗎?武當山道教不存在,以玄帝為信仰的武當武術還存在嗎!我們有些同道,在人家“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下,不敢理直氣壯地反擊。要揭穿他們歪曲歷史,打著“無神論”的幌子,制造他們自己的“有神”。

三、“以靜制動”為“道”

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寫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人亦得以乘之。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這里突出一個“靜”字。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妄作兇。”是什么意思呢?說:虛到極點就是靜,靜要專守。眾物最終都要歸根;歸根就是靜,靜是重復生命;重復生命是自然規律,知道自然規律是明白人;不知道自然規律,就犯盲目性,不會有好結果。我們對比《王征南墓志銘》,兩者的道理完全相同。“以靜制動”是自然規律;“犯”就是不知道自然規律;應手即仆當然是“兇”了,是結果。

《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就是“以靜制動”的基本原則――感應自然。內家拳存心五字為“靜、緊、徑、勁、切”,“靜”字為首。

四、“上善若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自身無形,它流到哪里就成什么形狀。人們不去的地方,它都到。內家拳也是這樣,變無形象。

孫子說:“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澗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故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又說:“形人而我無形。”孫子說:“微乎!微乎!致于無形;神乎!神乎!致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內家拳同此理,形人而我無形,凡此,皆能為敵之司命!即敵之命運掌控在我的手中。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太極拳原理的“以柔克剛”源于此而非此。“道”說“勝”剛;“拳”說“克”剛。一字之差,層次不同。前者為“道”,后者為“用”。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克剛、克強都是“用”,是“工具”。太極拳“以柔克剛”是方法,即“拳法”;“柔之勝剛”是“道”,是根本。所以,老子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故,內家拳應重“道”而不重“拳”。拳是“道之動”,是道的衍生物,產生的效果是相反的,即一動就走向反面。《太極拳論》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此處之“走”,即“道之動”也。可見,是“道”的下一層事物。所以說,太極拳近道而非道。

五、“物壯則老”

老子說:“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情過了頭,就要衰亡,這是“不道”,“不道”則早亡。這種“不道”,在黃百家《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列有“寒肩、老步、開門捉影、雙手齊出”。“寒肩”,是雙肩聳起,顯然是老態。“老步”,是步子邁大了,進退失據。“開門捉影”,是雙手撲空。“雙手齊出”,雙手皆為人制。這都是“物壯”,過頭了,“死之徒”,拳之大忌!

六、“哀者勝”

老子說:“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某“太極拳”,自認“打敗天下無敵手”。此“死之徒”也,驕兵必敗!距“道”遠矣,實為“不道”。“哀”,謙虛謹慎也。雙方實力差不多,謹慎的一方勝。莊子說:“蓬頭突鬢垂冠,曼故之纓,短厚之衣,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項,下決肝肺”、“無異斗雞”!此“斗雞”之輩,能登“大道”嗎!

七、“有物混成”

老子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日道。”天地為陰陽,先天地生,就是無極,無極為混沌,老子曰“道”。黃百家在《王征?南先生傳》里,講到三峰內家拳,說:“練既成熟,不必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后,悉逢肯綮。”這講的就是混沌。

太極十三勢講“四正四隅、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正”皆有形之方位。然而,內家拳提出“不必顧盼擬合,信手而言”、“縱橫前后,悉逢肯綮”。兩相比較,前者為有形之術,后者為無形之道。明矣!

太極拳追求的是對抗雙方的“勝負”;道追求的是一種“境界”,即混沌。內家拳要達到的恰是這種境界――混沌。這是“合二而一”,此逆運也,逆運為“仙”。太極拳講求“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這是“一分為二”,此順行也,順行為術。前者是“大道”;后者是拳法。許宣平《無極歌》曰:“無形無象無紛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參透虛無根蒂固,混混沌沌樂無涯!”

混沌是一種什么境界呢?

第一是無為之境。老子曰“無為,無不為”。彼陷入無為之境,如用兵,則如墮五行霧中,不得進,不得退,不得脫;終日徘徊,不能攻,不能守,不能駐;人困馬乏,潰不成軍。如言拳,則手足無措,身無所依,只有“犯者立仆”。

第二是太和之境。境以山名,曰“太和”;拳以神名,曰“武當”。任彼驕狂無度,我以太和之懷納之,彼必手不能揚,腳不能伸;進退無據,左右無方;上下不能相顧,前后不能相隨;神不守舍,方丈之內,無立錐之地。

篇5

今年九月,由于父親工作的原因,我從寧德的鄉下小學轉到倉山小學上學。您還記得嗎?當我剛轉過來時,因為人地生疏,倍覺孤單無助。您就特意給我安排了一個合適的職務——值日班長,讓我的管理能力得以充分的發揮。是的,在寧德鄉下上學時,我曾經當過幾年的班長,積累了一些班級的管理經驗。可是當一位值日班長對其它的轉學生來說是個高不可攀的職務,甚至是個奢望,但您卻毫不猶豫地將這個神圣的職務給了我。您那充滿信任的目光,讓我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希望。在我對您給予我無限信任和肯定而萬分感激時,我非常努力地為班級工作,為班級工作貢獻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每天早讀時,我積極維持早讀課的班級秩序,讓全班學生都認真進行早自習。開始做眼保健操時,我讓全體同學保護好他們的“心靈之窗”。中午和下午放學時,我快速而整齊地整好放學路隊,讓同學們邁著整齊的步伐步出校園。雖然我為班級做了這么多的工作,但那也只是滄海一粟,我熱愛我的班級,更愛敬愛的黃老師您。是您讓我對這個新的集體充滿了熱情和希望,為能成為這個集體的一員而自豪,為能為這個集體工作而驕傲。

老師,您為我們班級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流下多少的汗水。當數學老師外出出差時,您每天連著上好幾課,原本圓潤的嗓門都有點啞了,但您卻總是微笑著面對我們。傍晚放學時,您還要留下來為我們補課。雖然您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時間,為我們操心了那么多,但您卻不圖回報。每當您看到我們考出優異的成績時,您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的笑容。您笑了,我們也笑了,笑得那么開心而燦爛。讓老師您每天都能開心微笑,是我們大家心中最大的心愿。

祝您

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篇6

??老師,我們對您說 ------- 可能由于我們的青春沖動總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現在請您原諒。課堂上開小差的我們,操場上亂跑亂撞的我們,有些壞毛病的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我們不再只會保證,而是要用行動證明自己將是您的好學生!

??老師,我們對您說 ------ 我們希望與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請您也對我們多些理解。課目的繁多,各科老師都會對我們加加壓,有時真會力不從心的!偶而您也會憑主觀來審視我們,讓人“百話難言,百口難辯”。現代的中學生有著新的思想觀念,對周邊事物的看法也帶著青春氣息,我們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和信任,渴望和您成為朋友 ------ 真摯的朋友。

??老師,我們對您說 ------ 您在我們心中是永遠燃不盡的蠟光。擔負神圣職責的您在我們心中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我們感激您!在教師節,祝您身體健康,事業有成,萬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好多篇,可能有點長。 最好幫我加點分,不加也沒關系,你自己看吧!

老師,我們對您說 ------ 我們懂您。教師的心博大深遂,它包容著環衛工人的心;容著不得半點污穢和垃圾;它包容著航船舵手的心,無時無刻不關注著風向和航道;它包容著母親的摯愛,園丁的職責,老頑童的天真、、、、、一切一切都是為學生奉獻的心。我們的成績中凝結著您的辛勤汗水,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您在為我們導航,嚴厲的責備是“恨鐵不成鋼”的關切,誨誨教導又是“望生成龍”的心愿,我們怎能否懂您呢?

??老師,我們對您說 ------- 可能由于我們的青春沖動總犯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現在請您原諒。課堂上開小差的我們,操場上亂跑亂撞的我們,有些壞毛病的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我們不再只會保證,而是要用行動證明自己將是您的好學生!

篇7

那還是上學期的事情。

每次單元練習以后,我總習慣讓孩子一個個當面跟我說說,比如說說當時是在哪個地方思考出問題了、現在是怎么想的、該提醒自己一些什么等等,這次也不例外。在集體評講之前,我利用中午的時間逐一跟孩子們交談著,可還剩那么三兩個孩子沒有談完,上課的鈴聲就響了。

練習卷上的內容還是有份量的,有些題目真是要好好跟孩子們一起分析分析,我三步并作兩步在鈴聲停下之前,穩穩地站在了講臺前,做好了細細進行集體講評的準備。

意外發生了,那三兩個還沒來得及跟我交談的孩子,也“三步并作兩步”地趕回位置,可就因為匆忙,昕兒在講臺邊摔倒了。

閉上眼睛,當時的情形清晰地浮現:昕兒腳一跛,側身坐在地上,全班同學沒有半丁點兒的聲音,靜靜地等待著,而我就在那一秒后,沒有讓表情有一絲的變化,只說:“快,起來回位置。”

那一課,講評的效率很高。卷子順利地講好了,在講評的過程中,孩子還給了我思考的驚喜,我似乎也該滿足了。

上完課,孩子放學回家了,我開始回憶一天的工作,突然一個拘謹的眼神讓我的心重重地一顫!

這一堂課上,昕兒似乎沒有舉過手?是沒有!而我們目光偶爾對視時,那拘謹的眼神趕忙逃離。呀,我怎么這么糊涂!昕兒本不是一個特別開朗的孩子,我為什么沒去把她扶起來,并表示一下我的關心?這是一個讓孩子體會老師親近的多好的機會啊,而我卻輕易放棄了,有什么比安慰一個孩子的心更重要呢?卷子可以來不及講評,但機會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呀!這是效率嗎?是教育的效率嗎?我是老師,我怎么給孩子做“善良”的榜樣的呀?

我開始糾結,并深深地自責。

晚飯也沒有吃好,為了彌補遺憾,我給昕兒發了個短信,沒有回復。

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真想立刻起來找到昕兒跟她說說心里話,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更讓人可恨的是,第二天是周五,我要去揚州送教,也就是說,我要隔三天到下周一才能跟昕兒說上悄悄話。怎么辦呢?我開始盤算:明天到揚州我是上第二課,是不是可以不坐學校的車、不跟同行的人一起走,先趕去學校見過昕兒,然后再單獨乘公交車去揚州呢?急急地查了一下公共汽車時刻表,發現這個可能也不成立。

當我在下個周一跟昕兒談心時,昕兒卻大氣地說:“沒事,張老師,我一點也不疼,不需要扶的。”我更慚愧了。

孩子,老師的心還沒有你細膩,很想真誠地對你說:對不起,我的孩子!

果兒是個貪玩的孩子,常常作業沒做完就找不到影了。

這不,作業做錯了也不訂正,人又不知瘋哪去了。我急急地從教室里找到教室外,從教室前找到長廊里,終于捉住了他。我厲聲呵斥:“怎么回事?你的作業訂正了嗎?你怎么總是這樣讓人操心?我找了你多少次,催了你多少次了?!”

果兒怯怯地回教室訂正作業去了。

一會兒,他把作業交給了我,又是怯怯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忘了。”看著孩子的表情,我突然為自己的魯莽感到慚愧。是啊,還是孩子,還是一個可以在媽媽懷里撒嬌的孩子,我有什么理由這么苛刻地要求他?孩子需要的絕不是呵斥,而是說服,可我讓他服了嗎?前不久,胡校長給大家發短信,要求把活力課堂的評價表發FTP,我不是也沒及時發嗎?能給自己找拖拉的理由,就不能給孩子一個機會嗎?

我從抽屜里找了一個蛋糕送給了果兒,真誠地對果兒說:“對不起,剛才是我著急了,請你原諒。”同時我也指出,非常期待他能處理好作業與活動的關系,把自己的任務用心承擔起來才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看著果兒認真的眼神,我甜了。

更甜的是:第二天的課堂上,果兒的思考更細致了、發言更積極了!

看過一個題為《聽的藝術》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一天,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后想當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說:“嗯……我想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呢?”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大家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大家都忍不住笑了,笑這個孩子是個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小家伙。

這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沒想到,孩子竟然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使林克萊特發覺了這孩子的悲憫之情是真實不虛的。

于是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小孩真摯地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看,林克萊特是懂“花”的,他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我也要做懂“花”的園丁!

這是一節期末復習課,我耐心地引導孩子們梳理著應知應會,好讓大家把零亂的知識清晰而有序地存放于自己的“大腦硬盤”中。

就在講得起勁時,突然發現了一個不協調的場景:坐在窗邊的思兒老是高舉著一本很大的連環畫,不知在干什么,跟大家的那股認真勁格格不入。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邊,把他手中的書輕輕地拿了下來,并用眼神嚴厲地示意他認真聽講,別再折騰他的連環畫了。可當我剛回到講臺前,發現他又把書舉了起來。我真的很生氣:已經提醒過你了,怎么一轉身就又犯病!我風風火火地跑到他跟前,搶過他的書,往講臺上一扔,然后若無其事地繼續我的課堂教學。

課后,突然想起了《聽的藝術》中孩子的邏輯,心中一顫!我溫和地請來了思兒,細細地詢問原因。思兒果然很是委屈:“夏天的太陽能把人曬黑的,上課時,發現太陽光正好照在張老師的臉上,我用書給你遮陽呢!”末了,他又加上一句:“張老師講的話我都認真聽了,一句也沒拉下。”

孩子的思維!孩子的舉動!孩子的稚氣!孩子的真誠!我忍不住摟住了感動著我的思兒。

那一瞬間,我似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感謝林克萊特給我的啟示,感謝思兒給我這次聽到花開聲音的美妙體驗。我將把這感受與體驗銘刻心底,并時時提醒自己:“聽,有花兒在開!”

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急性子的我又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起了這句話。

教師的心中如果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篇8

②培養獨立性。一個人必須避免依賴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諦應從自我中體驗。

③對他人表示同情和關切。以對他人的關懷和同情為中心,溫情是生活的主要成分。

④輪流體驗歡樂與孤獨。在美好的生活中,孤獨與群處都是不可缺少的。

⑤在團體活動中實踐和享受人生。個人應該參加社群團體,享受友誼與合作,以求實現大家的共同目標。

⑥經常掌握變動不定的環境。一個人應經常強調活動的必要,以謀求現實地解決、控制世界與社會所需要的技術的改良。

⑦將行動、享樂與沉思加以統合。

⑧無憂、健康地享受生活。

⑨人生中那些美好

①終極性價值系統,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終極狀態或結果,包含的內容有:舒適的生活、振奮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麗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內心平靜、成熟的愛、國家安全、享樂、靈魂得到拯救、自尊、社會承認、真正的友誼、智慧。

篇9

    我的孩子有個個性,就是把老師的話當圣旨。

    在家,無論父母說什么,她都不會輕易相信的,也不會放在心上。比方說,不要挑食,不要看電視,晚上八點半睡覺,多看書,堅持寫日記等等,而她總是說,我為什么要聽你們的?為什么我就不能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你們大人都是對的?孩子問得有理:難道我們都是對的?大人不也是很挑食嗎?大人不也是很喜歡看電視嗎?大人不也總是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嗎?雖說孩子小,作為他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撫養他們,但并不代表我們可以剝奪他們的權利:他們喜歡玩,我們不準他們玩;他們喜歡動,我們不準他們動;他們也喜歡看電視,可能嗎?不過,無論我們剝奪了他們多少權利,他們只是抗爭,但永遠不會產生“差”這個意識。就憑課堂作業錯了,就妄下定論:你怎么這么差!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上課時沒講清楚?如果其他學生都做對了,唯獨這一名學生沒有做對,問題可能出現在這個孩子身上。假設這個孩子接受能力很好,為什么她會錯這么多呢?是不是孩子上課沒有仔細聽?作為教師,怎么能輕易地當著孩子的面說“你怎么這么差”的話?要知道,老師的一句話往往會改變學生一生的命運。尤其像我的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請你不要輕易地對他說“差”。對其他學生我也同樣對你說“不”字!

    一名真正的教師其實很清楚,學生要獲得更多的知識根本不在教師這里,也不在學校這個有限的空間,而是在他們漫長的成長之路上不斷地攝取而獲得。我們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孩子從未像今天這樣聽話,叫他吃飯,他就吃飯;叫他洗腳他就洗腳;叫他睡覺他就睡覺,這很不正常。老師的話對他的觸動,也可以說打擊很大。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酒收藏家,他為了炫耀他的收藏,他請了一位酒欣賞家。開始他拿出他最好的酒讓欣賞家品嘗,品嘗后欣賞家什么也沒說。他有點不滿,于是他拿出一種很一般的酒讓欣賞家品嘗,不曾想欣賞家一個勁地說“很好,很好”。酒收藏家有些迷惑:“你品嘗好酒,不說好,而一般的酒反說好”。欣賞家說:“對名貴的酒,無須我們贊揚,因為它本身就已經說明,而對不貴、粗糙的酒,就必須有人贊揚它,不然它會受挫!”從孩子的反常表現,足以說明,教師不能輕易跟孩子說“差”。本來他們的意識中沒有“差”這個字。作為家長或者教師,我們都懂得,孩子在沒有“差”意識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孩子沒有放棄自己,這時的教育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是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旦孩子自己都覺得自己差了,無論你怎么耐心地去說服教育,但他們內心的“差”字,會全力以赴地排斥你,這時,即使你不想放棄,也感到無能為力了。

    這個“差”字是我們教師有意或無意中強加給孩子的!

    教育界流行的一種說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堅決反對,“既有教不會的學生,也有不會教的老師”。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智商沒有多少差別(有據可查),但學校教育,特別是班級授課制,無形中已經扼殺了孩子們的個性,我們天天在喊要培養創新人才,什么是創新?創新人才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教師很少去思考這些問題,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又不是一線教師。于是,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實踐也豐富不了理論。中國的基礎教育經過了八次改革,仍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變化,壓在中國孩子頭上“應試教育”這座大山非但沒有搬去,甚至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沉重。所以,那種純粹的改革永遠只能是理論家的一面之詞,對現實中的基礎教育不會有絲毫的影響。這不叫改革,說到底只是一次教育運動。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體制中,學生被有限的書本知識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學生厭學,發展畸形,他們被剝奪了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與人心靈的溝通,在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中,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一旦走上社會,只能成為游離于社會之外的可憐蟲。這不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國廣大中小學生的悲哀。從“應試教育”到“班級授課”,無不是壓抑個性,束縛創造。一旦某個學生性格張揚了,行為放肆了,便視為異類。所謂性格張揚就是活潑開朗,行為放肆就是行事大膽、有主見,教師便竭盡扼殺之能事,把它們消滅在萌芽之中。這就是我所說的不但有教不會的學生,其實大多的學生我們根本就不會教,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有太多的教師不會教。當家長發現孩子成績沒考好時,免不了抱怨“這個老師不會教書”。家長所謂的“教書”,就是知識的傳授。其實,教師在傳授知識這一環節上沒有出任何差錯,只是他們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上出了問題,說到底就是沒有教孩子做人。作為教師,誰都明白:教書不僅僅是教書本知識,更多的是教孩子讀書的方法及做人的道理。書,人人得而教之,但育人,可不是人人都能勝任得了的。說得不客氣,有些教師自己都不知道怎樣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人,又怎么去教育孩子做人呢?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訓斥學生“你怎么這么懶?”,“蠢死了”,“笨死了”等等。就拿我孩子的老師的話,“你父母都是教師,你怎么這么差!”,我不帶任何個人感情來說:她根本就不會教育學生,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教書匠。

篇10

在這樣果實飄香的美麗季節里,我要深深地向我的老師們鞠一躬,表達我最誠摯的心聲:老師,我愛您!祝您節日快樂!愿您永遠健康美麗!

我感謝我的老師,因為她們手把手耐心地教會我科學知識。曾記得,我被一道數學題給難倒了,左思右想也算不出來,眼看著別的同學都交作業了,急得都快哭了。老師看見了,笑呵呵地走過來,對我說:“卓瑪,別著急,靜下心來再好好審審題,老師會等你的,沒關系哦。”老師的微笑和溫和的話語就像一顆定心丸,我終于不再急躁了,安下心來仔細看題,仔細算,終于把題給解出來了。當我把作業交上去的時候,我看到老師眼里滿滿的全是贊許的笑意。我的心里也樂開了花。第二天,當老師把改好的作業發下來時,我看到老師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優”,旁邊還有一句話:卓瑪,你是最棒的,加油哦!我感動極了!

我感謝我的老師,她們教會我做人的基本道理。有一次,我正在操場上玩球,來了一個低年級的小弟弟,非得要搶我的球玩,我生氣了,就推了他一把,小弟弟臉紅耳赤,幾乎就要哭出來。這時,正好老師路過看見了,她一邊拉著小弟弟,一邊蹲下來,輕輕地對我說:卓瑪,你很想玩球,對嗎?“嗯。”我點點頭,“如果老師不讓你玩,你會生氣嗎?”“嗯。”我又點點頭。“你看,這是一樣的哦。小弟弟也很想玩球,如果你不讓他玩,他也會不高興的呀。”我突然臉紅了。“這樣好不好,老師教你們一個玩球的游戲,你們倆個一起玩,好嗎?”“好啊。”我大聲地答應著,小弟弟也破涕為笑,我們三個都開心地笑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