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范文
時間:2023-04-02 13:5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子的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7、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9、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1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15、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16、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1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19、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20、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篇2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最新報道,紐芬蘭紀念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一組兒童進行測試后發現,人們在10歲前,對兒時的記憶基本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10歲之后記憶才變得相對固定。該研究結果已被發表在《兒童發展》雜志上。
新研究負責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彼得森表示,兒時的記憶對于“我是誰、來自何處”等信息的形成至關重要。而大多數成人無法想起上學前的更多記憶,是因為“遺忘”在兒時就慢慢發生了。
研究中,彼得森教授及其研究小組要求140名參試兒童回想能記住的最早的三件事。結果發現,即使研究人員給出其在4-7歲時回答的答案,仍然只有10%的孩子可以想起當時的事。總體而言,4-5歲的孩子和6-7歲的孩子對“兒時記憶”遺忘率分別為39%和24%。彼得森教授表示,這項新研究結果有助于心理學家更好地了解人們對生活故事的構建過程,進而更好地理解人類心理活動。(陳希)
老年斑長得晚說明健康
一般認為,除年齡和先天遺傳外,老年斑的產生還和很多因素有關。如攝入脂肪過多,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E)過少,吃魚油過量等都易導致其過早出現。
雖不能將老年斑和人體衰老或疾病直接畫等號,但整個人的健康狀況確實會影響皮膚。從這個角度說,皮膚光潔的老人,身體比長壽斑的同齡人更健康。所以,合理飲食,少攝入脂肪,多吃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積極鍛煉身體,都能預防老年斑。(小草)
研究稱手機讓人變自私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手機會讓人的行為變得自私,還可能讓手機用戶變得不那么關心社會。
馬里蘭大學的市場營銷研究人員對手機用戶進行了一系列分組實驗。他們發現,經過―個較短時期的手機使用后,實驗對象主動參加社區服務活動的意愿有所減退。
研究人員指出,在解決文字問題的時候,手機用戶也不再像原來那么堅持不懈,即使他們被告知成功解答可以使慈善機構增加捐款。
研究人員表示,可以用之前的研究來解釋這一發現。
他們指出:“手機直接使用者和別人產生交流,從而滿足了人類對于歸屬感的基本需求。”研究人員說,這會減弱手機用戶和別人產生聯系或對其他人抱有同情心的意愿,也會減少他們的親社會行為。
雖然研究主要把大學生當成實驗對象,參與實驗的男男女女一般都是20歲出頭,但研究人員表示,實驗結果可能適用于所有人。
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羅塞利娜?費拉羅表示:“據我們估計,其他年齡組也會有類似的實驗結果。在手機日益普及的情況下,這一發現或許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孟爾)
高血糖會加速衰老
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荷蘭聯合利華公司的一項最新研究稱,血糖含量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更容易衰老。一般情況下,葡萄糖為人體各組織細胞活動提供能量。這就要求人體的血糖含量要維持在一定程度。正常人在空腹狀態下,血糖濃度低于3.9mmol/L為低血糖,超過6.0mmol/L為高血糖。
研究人員對602名參與者進行了圖片和血液比對分析,發現血糖含量每高出1mmol/L,其面容就顯得蒼老5個月。而且在同樣的生理年齡條件下,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比高血糖人群顯得年輕。
篇3
關鍵詞:學習興趣;求知欲望;理論視野;理論思維
哲學對高中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中確有許多困難。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出經典作家、其他哲學家和思想家的名言、哲學故事、典型觀點和哲學思想對它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理論觀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可以使他們感受到哲學思維的境界。
一、哲人故事導入新課,先聲奪人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鏈接哲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就會一掃課堂的沉悶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習動機,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從而為新課講解定下基調。
在教學“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一框時,教師可首先講述戰國著名哲學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哲學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公孫龍“白馬非馬”論為什么是錯誤的詭辯論?白馬與馬到底是什么關系?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引用哲學家的經典名句,強化信度
經典哲學名言是人類認識上的寶貴財富,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哲學名言,強化教學的可信度。
例如,在學習量變與質變的原理時,可引用荀子的名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讓學生明白量的積累的重要性。
哲學課本上每一章節及課后思考與練習題中,都大量的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思、列寧、等古今中外哲學家的名言。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可使枯燥的理論富有趣味,乏味的東西變得生動,也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挖掘學生創新潛能。
三、介紹哲學家的基本思想,啟發思維
中學哲學課教學過程就是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常識水平,把深刻的哲學道理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常識”。而哲學則是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豐富的哲學思想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因而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較抽象的,對于剛剛接觸哲學的學生來說,理解哲學的基本概念、感受哲學的思維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把課本內容適當加以擴張,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就可以把晦澀的內容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在親近哲學家的過程中感悟哲學家的思想,理解基本哲學概念。
四、列舉哲學家的典型觀點,涇渭分明
比較是貫用的教學手法之一,比較方法運用得當,能啟迪學生思維,開拓學生思路,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使新課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哲學教學中,會遇到許多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哲學觀點和派別,教師可以在簡單明了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強化對唯物主義的理解。
如在教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時,可以列舉下列兩組不同哲學家的觀點:
第一組:唯物主義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②王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第二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守仁:“心外無物。”
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
通過以上兩組不同代表人物及哲學觀點的比較,就可以輕松地總結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根據哲學的基本問題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兩大基本派別。
五、講敘哲學家的趣味故事,引趣激思
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愛聽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這可看出中學生是很喜歡聽故事的。教師可以將中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引向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興趣,開拓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來創造教學佳境。
例如,在教學“矛盾的對立統一”時,可采取故事式設疑:傳說孔子曾帶領一班學生找老子請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閉目養神,大概聽到了響動,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趕快請安說:“弟子孔丘特來候教。”過了很長時間,老子才張開嘴,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問:“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樣?”孔子說:“已經全掉了,又問:“我的舌頭怎么樣?”孔子說:“還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靜養去了。請問,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們什么道理?在有趣的故事中提出疑問,緊緊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待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總結,老子的意思是牙齒是剛強的,卻是柔弱的,舌頭是柔弱的,卻是剛強的,看起來剛強的牙齒,敵不過柔弱的舌頭。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東西,看問題要用矛盾的觀點。
結合教材內容精選一些哲學故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注意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近”哲學家的思想,便會激發他們學習哲學的理論興趣,拓寬他們的理論視野,撞擊他們的理論思維。那時,學生就會發現哲學家其實就在我們的課堂中。
參考文獻
篇4
稀奇稀奇真稀奇,“牛津”“劍橋”串起賣。此番老叔給大家說說牛津,不是那串烤牛筋哦!此牛津非彼牛筋也!
牛津大學位于英國牛津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迄今約有900年的歷史。1209年,一些為躲避毆斗的牛津學者遷至劍橋鎮,成立了劍橋大學。經過數百年的建設,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已齊名為英國最優秀的兩所大學。步入世界十大名校之列,是以老叔為首的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
來來來,聽老叔的神秘爆料:牛津大學并非大多數人認為的是一座古板的學術古堡,相反,老叔覺得它是一座現實版的魔法學校。《哈里?波特》的攝制組曾在牛津搭建外景,而牛津的食堂更成了哈里?波特到達魔法學校的第一站,餐廳里叮叮當當,碟飛叉游。還有還有,記得《愛麗絲夢游仙境》嗎?它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就曾是牛津大學的數學老師。牛津大學里的一物一景都能找到愛麗絲的影子。如果你愛學習、愛幻想,那么加油嘍,老叔期待著你到牛津學習的那一天,告訴老叔牛津食堂飯菜好不好吃,哪個才是愛麗絲掉進去的兔子洞。
提到劍橋大學,大家想起老叔介紹的徐志摩了吧!80多年前,徐志摩不曾想到,他在劍橋游學后,有感于劍河景色寫下的《再別康橋》,竟成為國內對劍橋大學最早的啟蒙宣傳。究竟劍河上哪一座橋是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呢?摩托。
我要不斷擴充小摩托數量,好替我捧著徐志摩的詩,穿梭在劍河上那一座座充滿靈性的橋間,看看哪座橋邊有“河畔的金柳”,再看看哪片水域里“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搖”。
我來啦!真的是迫不及待超級隆重地推出我的親戚――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唐皇武后奉為“太上老君”。老子出生于春秋時期,與孔子同時代而比孔子年齡略長。老子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經》,分上下冊,共五千言。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的代表作《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即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有時候,我們也直接把《道德經》稱為《老子》。我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不喘氣地背出《道德經》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發現自己無知然后孜孜不倦地求學,這不是挺好的嗎?我就常常覺得自己,但今天我能站在這里給大家講笛卡爾,說明我并不,我只是不自滿,我要突破,我要創新,我要破繭成蝶,我要飛!……
大家鎮定!我還是夸夸笛卡爾吧。真不是我有意要夸他;實在是他真的太強了。我老叔只是在笑話界由名而笛卡車在多個領域里都是響當當的人物啊!
笛卡爾8歲的時候進入教會學校念書。因為他身體不好,校方特別照顧他,特許他不必受校規的約束,早晨不必到學校上課,可以在床上讀書。因此,他從小養成了喜歡安靜,善于思考的習慣。
善于思考的人,也善于發問,善于探索。在求知的路上,笛卡爾創造了一座座閃光的豐碑:
他是歐洲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
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他靠著天才的直覺和嚴密的數學推理,在物理學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在力學方面,他創造了運動量守恒定律,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礎。
他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創立了漩渦說,是17世紀中最有權威的宇宙論。他還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他最著名的經典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
老叔在此昭告天下,老叔的經典名言是――你思故我在!
古嚕嚕:老叔,你這是剽竊!違法的哦!
篇5
1、 Les ames se rencontrent sur les lèvres des amants. 靈魂在情人的嘴唇上相遇了。 - Shelley 雪萊- ——雪萊 《網絡名言集》
2、 我什么也沒忘,只是有些事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史鐵生 《我與地壇》
3、 走著走著, 就散了, 回憶都淡了; 看著看著,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聽著聽著, 就醒了, 開始埋怨了; 回頭發現, 你不見了, 突然我亂了。 ——后人作,非徐志摩作品
4、 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亞·伍爾芙
5、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
6、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 《天才夢》
7、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時,中國便永遠是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魯迅 《狂人日記》
8、 上帝已死,哲學由此走入新的時代。 ——尼采
9、 上了年紀的人談戀愛,就像老房子著了火,一發不可收拾。 ——錢鐘書
10、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傻子和一個騙子:傻子就是人的情感,騙子就是人的智慧。情感之所以愚蠢是由于它直率、真實、不會裝模作樣;可是不裝模作樣又怎能生活下去呢? ——高爾基 《因為煩悶無聊》
11、 "e t'aime, c'est ma plume qui te l'écrit. Et c'est mon coeur qui te le dit. 我愛你,寫出來是我的筆,說出來是我的心底。 - Inconnu 佚名- 《網絡名言集》"
12、 "L'amour, c'est comme un cadenas... Il suffit de trouver la bonne combinaison. 愛情好像一把鎖,只要找到相配的那把鑰匙。 - Myriam Filteau 費勒多– ——費勒多 《網絡名言集》"
13、 "L'amour c'est comme un verre d'eau, quand tu crois que c'est fini,il reste toujours une goutte au fond. 愛如同一杯水,當你認為已經喝完了,可杯底還留有一滴。 - Tom Rey湯姆·雷– ——湯姆·雷 《網絡名言集》"
14、 L'amour est quelque chose d'invisible que l'on peut quand même voir. 愛是無形的,但人們依然能看見。 - Tom Rey 湯姆·雷– ——湯姆·雷 《網絡名言集》
15、 L'amour ce n'est pas qu'un sentiment... c'est une renaissance. 愛情不僅僅是一種感情,它是一種再生。 - Kévin Auliac 奧里亞克– ——奧里亞克 《網絡名言集》
16、 J'entends ta voix dans tous les bruits du monde.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上,我聽到的是你的聲音。 - Paul Eluard 艾呂阿爾– ——艾呂阿爾 《網絡名言集》
17、 "Aimer et être aimé, c'est sentir le soleil des deux c?tés. 愛與被愛,兩邊陽光明媚。 - David Viscott 維斯高特– ——維斯高特 《網絡名言集》"
18、 "Aimer, ce n'est pas regarder l'un l'autre, c'est regarder ensemble dans la même direction. 相愛不是兩人相看,而是兩人看著同一個方向。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圣·埃克敘拜里– ——圣·埃克敘拜里 《網絡名言集》"
19、 "L'amour n'est pas seulement un sentiment, il est aussi un art. 愛不光是一種感情,也是一門藝術。 - Honoré de Balzac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 《網絡名言集》"
20、 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 看過很多地方的云 喝過很多地方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
篇6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段話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終以周守藏史的卑職自處,就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歷史上許多圣君名臣,寬厚容養,成為“心善淵”的榜樣;諸葛亮的三顧出山,終至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以說是“與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君臣上下,大體都蘊涵了“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精神。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它永遠不占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它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世界里,寧愿自居下流,藏垢納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這是古人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就的一副對聯,以此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
老子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便是永無憂患而安然處順了。
篇7
關鍵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觀
在《老子》一書中,我們看到了對“道”這一概念的界定,也看到了對道的價值的反復申說,但對如何達到道的層次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卻只講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幾句話,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第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歷來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大部分的解釋離文本相去甚遠,于是老子的學習觀也就遭到了被曲解的命運,或者說正是由于一些人對老子的學習觀缺乏了解,才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本來并不艱深的話搞得復雜化,使人如墜五里霧中了。現在,是讓我們探幽發微,來欣賞這久已深埋于地下的千年瑰寶之奇光異彩的時候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古往今來學者們對于這句話的幾種有代表性的理解:西漢河上公的《老子注》卷下對“為學日益”的解釋是:“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文飾日以益多。”對“為道日損”的解釋是:“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文飾日以消損。”他首先把“學”限定為對政教禮樂這些方面的修習,認為在老子所處的時代,這些方面的學習功利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虛浮,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明道,明道的辦法就是讓私欲和虛浮的作風日漸減少;三國時期王弼的《老子注》下篇將“為學日益”籠統地解釋為“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而將“為道日損”簡單地解釋為“務欲反虛無也。”在他看來,“為學”和“為道”都是必要的,只是層次不同罷了;宋代李綱在《梁溪集?學箴》中說:“益為損資,學為道本。未嘗務學,何以絕為?赤子匍匐,乃能奔馳。名以告子,學以聚之”。他將為學與為道看作學習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并明確地認為學習就是積累,積累性的學習是達到無為的必由之路;清代張爾歧的《老子說略》卷下則指出:“為學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損。損之者,無欲不去,亦無理不忘。”他倒是將“為學”與“為道”看做兩回事,但他認為“為道”所要減少的不但是欲,還包括理文學。
縱觀前賢的解釋,真是歧義紛出,令人摸不著頭腦。為學的“學”到底指什么?為學在老子那里是肯定的對象還是否定的對象?“為道日損”中所要減損的到底是是什么?“為學日益”和“為道日損”是何種關系?對于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連近當代的一些著名學者似乎也沒有搞得很清楚,更因帛書《老子》乙本中兩處“日”字前都有“者”字,郭店楚簡本《老子》中“為學者日益”一句還脫一“為”字,于是造成了更大的混亂,產生了更嚴重的誤解。
篇8
一、援佛入道
隋唐之際,佛教盛行,這對道教的生存構成一定的威脅,兩教為了在社會中爭取生存的一席之地,兩教在思想上展開激烈的斗爭,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佛學對道教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道教積極地研習佛學思想,積極吸收佛學思辯方式與名言義理以發展自身的教義。綜觀成玄英的《老子注》和《莊子疏》,我們發現其中充斥著佛教大乘“中觀”思想色彩與諸多佛學慣用名相,當我們看到成氏著作中出現大量佛教術語,諸如“中道”、“二觀”、“諸法”、“萬法皆空”、“六根六塵”、“能所”、“境智”、“空有”、“因果”等等,簡直讓人懷疑號稱道教宗師的成玄英,我們很難想象到《老子注》和《莊子疏》是出自于成玄英之手,也很難想象到成玄應是一個真正的道士,很難想像到一個道士能夠寫出如此具有佛學思想的道教義理,與佛教有些學僧相比,其佛學思想要略勝一籌。哲學是反思之學,反思是思想對思想的思想,思想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思想的外在形式是道家老子的“玄之又玄”,內容乃是佛教“中道”、“空觀”等思想,即就是說用佛教的“中道”思想來闡釋“玄之又玄”。佛教三論宗的“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超越生、常、一、來和滅、斷、異、去這兩邊即是中道。成玄英對道的闡釋:“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常不斷”。“心冥至道,不滅不生”。(老子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與八不中道思想有密切聯系。因此,成玄英思想的特色,正在于他融通了佛學的(特別是三論宗的)“中觀”思想以建立”重玄”的思想方法,并透過”重玄”的思想方法以統整道教的諸端教義。
二、遣之又遣
道,看不見,摸不著,通過人的感官或者說理性思維是不能把捉的,但它隨時隨地都存在著。老子說為道日損,其方法就是“滌除玄覽”,主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從而使心達到清明的狀態,是一種直覺體認。而成玄英為道方法乃在于“遣之又遣”,他將遣之又遣的思維方式視為體悟重玄之道的必由之路。成玄英重視道,但更重視為道的可能性以及方法,遣即是否定之意,遣之又遣就是雙重的否定,他將老子“玄之又玄”思想與佛教中道觀相結合,強調既不滯于“有”,不滯于“無”,又不滯于“非有”、“非無”,而要“遣之又遣”,他說“有欲之人,唯滯于有;無欲之士,又滯于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又恐學者滯于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后病。亦乃不滯于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意思就是說,對客觀世界的不論是堅持說它“有”,還是說它“無”,都是有所執著的表現,都是錯的,正確的認識應當是既不執著于“有”,又不執著于“無”。非但如此,進而對不執著于“有”或“無”這種看法,也不應當執著不放。 成玄英對“重玄”的闡釋是在“玄”的基礎上進行的,“玄”是“遣有”、是“去無”,“玄”雖然否定了“有”和“無”,但是這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否定,必須否定“玄”自身,方能顯示重玄之真理。因此,“重玄”是在遣“有”(非有)、遣“無”(非無)的基礎上,進一步遣執去滯,從而達到對“非有非無”的再遣、在否定,以達到“非非有非無”,經過這樣雙遣雙非的雙重否定,最終達到的是既不滯于“有”,也不滯于“無”,更不滯于“非有非無”這樣一種超越的重玄之境。在成玄英看來,外物以及人的困惑煩惱,都是心不寧靜的產物。各種各樣的區別及是非善惡分辨,都是人心執迷不悟的結果。所以忘物重要,忘心更重要。心無掛礙,世界雖有而似無;心有掛礙,世界雖無卻似有。
三、虛實結合
成玄英的重玄學思想是從“心”上下功夫的,從而體道的方法有學習外在的道德規范走向內在心靈的體認與反思。思是哲學的核心和實質,成玄英的重玄學思想是一種思辨性很強的哲學理論,但它又不同于坐而論道、純粹思辨的魏晉玄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但與超越了只囿于操作層面的道教修行方法。虛指成玄英重玄學思想的思辨性,實指重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成氏重玄思想注重虛實并重,學用結合,在注重學理層面的建構與學習時,也將其理論用于指導修行和政治實踐。任何一種哲學都是時代的精華,是時代精神的反應,成氏重玄學之所以能成為唐代重玄學之先河,乃在于得道唐王朝統治者的肯定與應用。唐玄宗肯定了成玄英所說的“玄之又玄”中蘊含著不可言說的妙理,強調體道忘言,但是又強調體道不能停留于“為學”和“玄思”的范圍內,實踐的修行才是最好的悟道之途徑,他將成玄英“遣之又遣”的重玄方法運用于治國安民的政治實踐,取得了治理社會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篇9
文/王惟恒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適度的勞動鍛陳和合理的休息,是保持人體精力充沛、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若勞逸失常、起居無節,則可影響健康導致早衰。養生之術,無須遠求,只需在起居、行住坐臥之間,時時留意調攝,則會受益無窮。凡過勞過逸,均對人體不利。《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言之“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屬于過勞;而“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則屬于過逸。
《保生要錄》指出:“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如此知勞逸,慎起居,增壽延年,妙不可言。
現代生活的高節奏使不少人苦于整天忙著工作、學習和生活,以致難以抽出完整的時間來鍛煉身體。而對于“白領”一族的人來說,巳時進入辦公室幾乎一坐就是一上午,這種整天坐在辦公室面對著電腦或一大堆文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體力活動的嚴重不足,久而久之則人體氣血郁滯,經脈不暢,致生百病。要改變這種狀況該怎么辦呢?那就是除了結合日常生活、勞動進行有意識的鍛煉外,還可利用一些空暇時間,見縫插針,忙里偷閑活動身體。下面幾種簡易的鍛煉方法對你或許是有益的,每種動作做起來也就幾分鐘,可隨時選一兩種。
緊腰收腹:先伸直身體,做一次深呼吸,再緊腰收腹,并保持2-3秒鐘,一般每天重復4-8次,可強健腰腹肌力,有效預防腰酸背痛。
收緊背肌:兩肩向后用力收緊背肌,保持4-6秒鐘,一般每天重復4-8次,可強健肩背肌力和預防肩背肌酸痛等功效。
撐手抬體:兩手撐坐椅扶手,用力抬起身體,保持3-4秒鐘,一般每天重復4-8次,可消除疲勞,去除腹部多余脂肪。
收腹抬臀:先收腹,雙手撐起扶手,再收緊臀大肌,并使臀部從椅子上微微抬起一點,保持4-6秒鐘,一般每天重復4-8次,可強健腰腹、臀部和腿部的肌力。
屈膝抱腿:雙腿屈膝抬起,雙手抱住小腿,用力使膝蓋貼近胸部,一般每天重復4-8次,可促進腿部血液循環。
轉動腰肢:雙手叉腰,兩腳踩地,再最大幅度地左右轉動腰肢,一般每天重復8-12次,可強健腰腹部肌力,提高腰部的柔韌性,去除腹部的多余脂肪。
墨家道家和儒家的食教理論淺談
文/劉桂云
在東周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各學派幾乎都有與自己學術思想相關聯的飲食理論。其中有代表性的學派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其學術代表人物分別是墨子、老子和孔子。
墨子生活極其儉樸,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為了解決社會上“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和“勞者不得息”的“三患”問題,墨子除了提倡社會互助外,又提出積極生產和限制消費的主張,反對人們在物質生活上追求過高享受,認為只求吃飽穿暖即可。他反對不勞而食,自以夏禹為榜樣,自愿吃苦,晝夜不息。而且還造出一條圣王制定的飲食之法,即“足以充虛增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
篇10
1、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宋帆
2、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羅曼羅蘭
3、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伽利略
4、要測量一個人真實的個性,只須觀察他認為無人發現時的所作所為。——麥考萊
5、細心觀察是為了理解,透徹理解是為了行動。——法國
6、細節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愛默生
7、天才這個字本來含意極其暖昧,它的定義,決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天才多半由于努力養成。天才多半由于細心養成。——郭沫若
8、生活中要善于細心發現。——羅丹
9、人生是一頭馬,輕快而健壯的馬,人要像騎手那樣大膽而細心地駕馭它。——海賽
10、沒有頑強的細心的勞動,即使是有才華的人也會變成繡花枕頭似的無用的玩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2、觀察與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岡察洛夫
13、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蘇霍姆林斯基
14、觀察,觀察,再觀察。——巴甫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