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4-19 16:1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

篇1

一、主要職能

1.貫徹執行國家、省有關繭絲綢產業的法律、法規,擬訂全縣繭絲綢產業發展政策。

2.擬訂全縣繭絲綢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

3.指導全縣蠶桑生產,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開展繭絲綢行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工作。

4.負責蠶桑新技術、新品種、新器具的引進、實驗、示范與推廣。

5.推進繭絲綢行業經營體制改革,引導農民建立蠶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6.對繭絲綢行業實行宏觀管理,進一步完善、延伸繭絲綢產業鏈,做大、做強繭絲綢產業。

7.受縣農業委委托依法管理蠶種市場。依據規定負責繭站收烘市場準入資格審核、申報工作。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規范蠶繭收烘市場。

8.負責管理碧陽蠶桑站(駐地碧陽鎮,負責碧陽鎮、宏村鎮、西遞鎮、漁亭鎮的蠶桑生產技術指導)、美溪蠶桑站(駐地美溪鄉,負責美溪鄉、洪星鄉、宏潭鄉、柯村鄉的蠶桑生產技術指導)、縣蠶種場及蠶桑技術服務部的管理和指導工作。

9.承擔縣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縣農業委不再承擔蠶桑新技術引進、實驗與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技術咨詢等職能。蠶種市場管理職能委托縣繭絲綢產業辦公室履行。

縣經貿局不再承擔繭絲綢行業管理、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推進行業經營體制改革、對繭站市場準入資格審核、協調相關部門對蠶繭收烘市場進行監督檢查等職能。

二、內設機構

(一)綜合科

管理機關日常工作,負責公文處理、文書檔案、信息、內部人事管理、行政事務和財務工作;負責編制繭絲綢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起草有關綜合性報告、文件,編制和申報項目;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繭絲綢產業發展和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推進繭絲綢行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負責繭站收烘資格審核、申報工作;負責繭絲綢行業宏觀管理和市場管理工作,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對蠶繭收烘市場進行整頓規范。指導蠶農合作社建設。

(二)技術推廣科

研究制定繭絲綢產業科技發展規劃,組織實施繭絲綢產業年度發展計劃;追蹤國內外繭絲綢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研究并提出新技術、新產品、新器具引進意見;負責全縣蠶桑生產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工作;負責蠶桑新技術、新品種、新器具的引進、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開展繭絲綢行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工作;指導鄉鎮中心站、縣蠶種場和蠶桑技術服務部開展技術服務、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

蠶桑生產技術的具體組織指導與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等工作由碧陽蠶桑站、美溪蠶桑站承擔。

篇2

規劃綱要是中科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是指導中科院今后發展的戰略性、綜合性和綱領性的規劃,是中科院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同時也是中科院履行國家科研團體職能的重要依據。

規劃綱要從發展環境、發展遠景與戰略。科技戰略重點,科技布局與學科發展。學部工作、隊伍建設,重大改革舉措,事業發展等方面,確定了中科院院今后5至15年的發展目標.明確了新時期的戰略重點,提出了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與重大舉措。全文共分8個部分。

發展環境。分析未來5至15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科技的需求,分析未來5至15年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與特點,分析未來5至15年我國實施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環境。

發展遠景與戰略。提出了中科院未來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建設“三個基地”,創造“四個一流”的發展遠景,提出了未來5至15年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把新時期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到以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重點的新階段。

科技戰略重點。提出發揮綜合優勢,加強系統集成,集中力量,分期分批重點支持40個重大科技創新研究。

科技布局與學科發展。提出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要方向,以及學科重點和領域前沿部署。

學部工作。提出中科院學部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隊伍建設。提出構建人才競爭發展良好環境,發揮人才專項計劃引導作用,完善現代科技創新隊伍結構,完善科教緊密結合育人模式等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關鍵舉措。據介紹,未來5年,中科院將培養500名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努力造就科技與教育大師級人才,將向社會輸送約6萬名碩士以上科技人才,在研究所兼職的大學教授及其他高級專家達到2000人次,研修的企業科技人員1000人次,派遣1000人次以上的科技與管理人員到地方、企業及大學任職任教。

重大改革舉措。提出改革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所管理、改革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管理、改革資源配置,改革院地合作機制等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事業發展。提出中科院院屬機構,資源發展、對外合作。文化建設等各項事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

北景知識

“三個基地”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科研基地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謀劃科學創新,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推進技術創新,有效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活動,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大貢獻,使中科院成為面向全國開放的、在國際科技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研究平臺。

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基地堅持科技創新,人才為本;豎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立足培養,把中科院辦成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研團體、培養高級科技創新與創業人才的大學校。

促進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基地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與高技術產業發展不斷提供知識和技術源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的機制體制,不斷孕育孵化高技術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與社會創新單元攜手共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四個一流”

一流成泉: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原始性和系統性科學創新;戰略高技術領域做出事關現代化全局的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領域,做出事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創新貢獻。

一流效益:科技產出得到科技界高度評價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取得重大社會效益,還包括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科學人文效益和研究機構良好運行效益。

一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性質科技創新活動規律的管理機制,主要有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機制、科學的績效管理體系、科學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管理平臺,以及吸引、培養、造就人才和隊伍動態優化機制等。

篇3

尊敬的黨支部

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通過對十七大的關注和學習,我總結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使新農村規劃與當地中長期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銜接,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銜接,確保新農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規劃制定要科學,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分步實施、扎實推進,防止急于求成、造成浪費。

新農村建設涵蓋生產、生活、鄉風、村容、管理五個方面,彼此之間緊密聯系,是一個有機整體3COmE文檔頻道,在實踐中不能顧此失彼、畸輕畸重。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加以推進。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應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把項目和資金地向農業傾斜,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傾斜。

建設新農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如何使用好支農資金,關系重大。應對支農資金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和環節,使支農資金直達農村,更好更快地惠及農民群眾。加快農村產業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關鍵在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篇4

清潔煤產業屬于熱點重歸,是“老樹發新枝”。早在1997年,《中國潔凈煤技術“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就得到國務院的批準;2005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發展;2006年,煤的高效潔凈利用技術作為先進能源技術進入《我國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減少40%~45%,這一目標僅依靠可再生能源根本無法實現,使清潔煤被進一步突出出來。目前,國家能源局上報國務院審批的《新興能源振興規劃》對清潔煤的未來發展也做出了部署規劃。

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物聯網異軍突起,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據估計,物聯網技術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我國在物聯網領域已具備一定產業基礎,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取得了國際標準制定的重要話語權。2009年,得益于國家層面、地方層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電信運營商、傳感器企業、系統集成商、應用軟件開發商、高校、科研機構等參與方迅速聚合,一條涉及前端傳感、中間信息傳遞、后端信息處理和應用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意味著巨大的價值。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物聯網將鎖定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十大領域,進行重點投資。

目前,云計算在我國可謂是風生水起,在各地掀起一股熱潮。上海市經信委了《上海推進云計算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提出經過三年的努力實現上海在云計算領域“十百千”的發展目標;北京市經信委員也《北京“祥云工程”行動計劃》,提出在2015年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同時帶動云計算產業鏈形成2000億元產值;深圳市則提出,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在國內有影響的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云計算企業,帶動信息服務業新增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由于轉基因種子在全球主要國家已得到普遍應用,生物育種的發展勢頭不可逆轉,成為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生物育種領域,我國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跨國公司已控制了中國市場70%的種子來源,對中國的種質資源和種子產業安全構成了威脅。這一狀況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被列為16個重大專項之一;201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將種業提至戰略舉措的地位;據了解,在最新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生物育種也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

智能電網是電網發展的大趨勢,在21世紀初由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引領興起,為全世界電力工業在安全可靠、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等方面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的電力工業快速發展,跨區跨省電網建設快速推進,也對智能電網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正式了“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研究報告,首次向社會公布了“智能電網”的發展計劃。根據國家電網公司2010年的公司“1號文件”,今后10年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規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2009~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2016~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據了解,智能電網作為重要內容,已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能源規劃。

航空制造尤其是大飛機制造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制高點,是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扶持的重中之重。未來我國大飛機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預計2020年前,大型軍用運輸機的需求將超過500架份,銷售收入有望超千億元;大型客機C919的銷售至少為1000架份,銷售收入將超過2500億元。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2015年通用航空有望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放開,預計飛機需求市場容量將達到1500億元。我國“大飛機項目”自2007年起正式啟動,也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

“十一五”期間,我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從引進時速20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到自主開發時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從京津城際鐵路、武廣高鐵到京滬高鐵的建設,我國引領世界進入“高鐵時代”。據了解,“十一五”全國鐵路新線投產1.47萬公里,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98萬億元;“十二五”在這兩方面均將超過“十一五”,其中50%新建線是高鐵,由此將帶動整個產業鏈蓬勃發展。

篇5

近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農業部關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明確了今后農業教育的重點工作,即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辦好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意見》指出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農業教育質量。通過實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農業大學,加大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把優勢農業學科發展好、急需農業學科建設好、新型農業學科培育好,提高農業學科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積極爭取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高中生報考農科院校和涉農專業。加大高等農業院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有條件的省(市、區)農業科學院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聯合招收研究生。創新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優秀實用人才。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參與興辦農業職業教育,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業職業院校等共建農業生產實訓基地。

《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加快建設農業科技隊伍。全面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著力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合力打造農業人才精品工程。充分發揮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基地凝聚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科研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體制機制,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平臺,著力促進青年農業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在實踐中茁壯成長,建設好農業科研學術梯隊。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實施好萬名農技推廣骨干培養工程,分行業分領域加快培養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以實際貢獻為重要指標,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準,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意見》提出了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努力培養一批能夠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帶頭人。進一步辦好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明確公益性定位,改善設施條件。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在農民培訓中的積極作用。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加快培養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生產經營型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切實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項重大基礎工程大力推進,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建立農民參訓獲證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掛鉤的銜接機制,形成產業發展依靠技術培訓、技術培訓服務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今年起在有條件的省、市、縣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重點培養和扶持種養大戶、農機作業能手、科技示范戶、立志務農的初高中畢業生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

篇6

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后,中央對生態經濟區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從資金項目上,都會對生態經濟區給予重點扶持。考慮到流域的系統性、整體性,省里在戰略任務及許多重大項目的安排上,并不局限于規劃區域內的38個縣(縣、區),而是擴展到了全省、全流域。因此,盡管我縣未納入了生態經濟區規劃,但仍有望通過規劃的實施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資金和項目扶持。為此,我委將進一步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積極進行對接。

一是抓好規劃對接。要堅持主攻項目、決戰兩區的發展戰略,以吉泰走廊為主軸,以三縣三區為核心謀篇布局,進一步優化生產力布局規劃。將吉泰走廊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縣化試驗區,舉全縣之力全力打造全國知名的旅游觀光休閑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和吉泰盆地城縣群,努力使其成為全國革命老區科學發展的示范區,中部加速崛起的增長極,實現產業、城縣、生態的融合發展。同時要高起點、高標準、大目標,規劃、爭取、實施好綜合交通樞紐規劃,電力能源規劃,城鄉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帶全盤、增后勁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全縣的發展從規劃開始就做到與生態經濟區的有效對接。

二是抓好產業對接。我委在爭資跑項工作中,將緊緊圍繞優勢產業,集中力量培育壯大機電、皮革、藥化、繭絲綢四大支柱產業。全力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做大一批特色工業園區,做強一批骨干企業,做響一批知名品牌。同時要利用“紅綠古”特色旅游資源和豐富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生態農業,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把旅游業和生態農業培育成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三是抓好重大項目對接。從現在開始到“十二五”重點實施好一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如:交通方面要抓好衡茶吉鐵路,昌吉贛客運專線鐵路,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至武夷山鐵路,咸陽至鐵路,井岡山至贛州鐵路,新余至峽江鐵路,泉南高速公路,撫吉高速公路,廈坪至睦村高速公路和國、省道主干線改造及井岡山機場擴建和沿江重點碼頭工程建設,著力構建公、鐵、水、航協調發展,路網、場站、倉儲相互配套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源方面要重點實施好萬安核電、峽江水利樞紐、石虎塘航電樞紐和井岡山梯級電站工程,使全縣電力裝機總量逐步達到800-1000萬千瓦,從電力能源上為生態經濟區和全省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電力支撐。

篇7

【關鍵詞】開發區 規劃 城市管理 對策

1 利津經濟開發區發展現狀

利津經濟開發區成立于2002年6月,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35平方公里。利津經濟開發區已經經歷了規劃起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向優化發展階段轉型,目前已建成工業區約15平方公里,劃分為西部綜合新區、東部新城區、西部綜合工業園區、北部化工工業園區和南部綜合商貿物流區五大功能區,其中工業區布局為石油化工區、紡織工業區、精細化工區、鹽化工區、高技術產業區、機械加工區和食品加工區七大產業區。區內基礎設施投入超過12億元,搭建起了“六縱十二橫”的道路框架,集中供熱、供氣、供排水、污水處理廠及高壓變電站等設施齊全,為每個入區項目提供“七通一平”的直接入住條件,已經成為利津縣工業項目的重要集聚中心、利津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開發區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規劃調整跟進速度慢。利津經濟開發區在規劃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缺少適應性調整,缺少分期實施引導和適應不同發展條件的應變方案,對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態勢下以土地使用規劃為核心的各類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調整工作也明顯不足。規劃要么被無序調整、更改、突破,要么停留在原始規劃控制面積以內,在開發效益和產業布局上,不能夠在地塊、項目等方面完全滿足發展的需求,制約了經濟開發區的健康快速發展。

(2)特色產業、園區缺乏中長期發展規劃。利津經濟開發區還處于加速發展的起步階段。盡管工業區布局為石油化工區、紡織工業區、精細化工區、鹽化工區、高技術產業區、機械加工區和食品加工區七大產業區,但目前除去石油化工產業形成高端多產品產業鏈條外,其他產業大部分仍然處于單體企業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產業集聚能力。沒有形成單獨的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各功能區分區不夠明晰,項目布局相對散亂,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艱巨。

(3)規劃管理職能落實不到位。利津經濟開發區還沒有完全實現縣一級的管理職能,影響了區內各類規劃的有效實施,造成管委會綜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滯后于經濟發展。即,與經濟投資建設規模相比,管理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跟不上區域擴張速度,扁平化行政管理體制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母城或周邊區域銜接不夠,行政管理體制活力不夠,鄉鎮(街道)部門之間的行政管理缺乏必要的協調機構和利益協調機制。

3 開發區優化管理的對策

(1)落實并強化開發區規劃建設管理職能。在機構設置上重審開發區“封閉管理區域”范圍界限,實行封閉式管理。依據新的縣城總體規劃對園區分區規劃進行修編,對開發區《高效生態經濟發展規劃》進行修訂完善,實現經濟發展與區域空間的和諧布局。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通過法律、經濟、行政以及教育等多種手段的綜合利用,從宏觀上對開發區城市發展方向、文化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引導和調控,使它們的發展符合開發區發展的長遠目標。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把城市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領域和行業,發揮出更大社會價值。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在執行開發區規劃上也要接受廣大市民基于法制軌道上的監督,提高規劃的有效性和社會效益。也可按照建立省規劃委員會的原則,成立規劃委員會,其專家學者要多于公務人員,并盡可能邀請省里的專家參加,以增強規劃的調控作用,而不成為政府決策的附庸。

(2)切實加強和創新體制建設。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發揮管委會與街道辦合署辦公“人區物”的“三權合一”的職能優勢,協調縣直各職能部門委托或授權,提升開發區內設部門或派出機構的自主決策權,提高執行力。建立健全績效評估制度,推行行政問責制,使區內環評、安評、能評審批及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工業技改項目備案、項目登記備案等縣級審批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著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推行政務公開,打造開放式公共決策支持平臺,對原則體系進行整體把握,形成公眾參與決策的整體智慧,達成管委會、社區與企業協會之間的積極合作,最終形成經濟開發區良好的分工體系,實現區域優勢的共創和共贏。

(3)立足長遠,處理好開發區發展與環境、空間、群眾利益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把好項目準入關,督促、幫助現有企業加快改造升級,加強水氣污染綜合治理,逐步淘汰“三高一低”類產業,逐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積極推進用工企業、技能培訓機構、勞動者間加強合作,千方百計幫助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實現當地就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增加在文教衛生、弱勢群體救助、“三農”工作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和諧。加強社會監督,建立社會監督體系。利用好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監督手段,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務機構體系,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依法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和績效考評制,不斷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執行力。

參考文獻:

[1] 米景峰.試論開發區規劃管理的幾個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2008(4):42-43.

[2] 閆飛.我國經濟開發區管理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34-41.

[3] 張麗.現代城市長效管理的制度完善與模式優化[J].城管天地,2012(5):63-66.

篇8

傳統能源危機倒逼中國可再生

能源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傳統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環保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也于2006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該法例明確規范了政府和社會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的責任與義務,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長期總量目標與發展規劃,鼓勵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和技術開發,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優惠上網電價和全社會分攤費用,設立可再生能源財政專項資金等。

此外,國家第一次在《“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2006-2010)》中和“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中包含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規劃目標,國務院原則上通過了《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規劃出到2010年及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

近10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2009年,我國政府先后出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等旨在培養國內光伏需求市場的政策,而且還將加大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力度,現有的太陽能光伏電池企業也還將繼續擴產,不會停留在每年兩三千兆瓦的水平上,因此對多晶硅的需求仍會上升。而自從2009年以來,束縛光伏行業發展的硅料緊缺問題不復存在,具備制造成本優勢的中國光伏企業全球競爭力加強。

此外,我國政府在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方面的政策補貼力度以及實施范圍已經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上網電價補貼、稅收減免、示范項目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已進一步加強。2009年3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財政補助支持開展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解決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設計及施工能力不足、相關應用技術標準缺乏、與建筑實現構件化的太陽能光電組件生產能力薄弱等問題,從而啟動太陽能光電在城鄉建筑領域的應用市場,帶動太陽能光電產業發展。

太陽能光伏產業異軍突起

光伏產業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占據重要地位。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世界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占全球能源結構的10%,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5%,到2100年將達64%。2008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比2007年增加83%,達到13GW;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35%,達到4725MW;光伏安裝量比上一年增長35%,達到3962MW。在過去15年中,全球光伏產業以25%的年均增長率迅速成長。

目前各國政府非常重視光伏產業,并把其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2004年歐洲市場開始大幅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光伏市場。2008年世界完成裝機容量超過4700 MWp,比上年增長約90%,其中歐洲占了約80%;2009年全球裝機容量達到8000兆瓦,其中我國約占2%;2010年全球裝機總容量約為13000兆瓦,我國約占3%左右,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如圖1)

我國光伏行業發展迅猛,競爭力顯著增強。我國76%的國土光照充沛,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每平米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達3350~8400兆焦,平均為5860兆焦(相當于199kg標準煤),每年我國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2.4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于2008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28.5億噸標準煤的842倍。

此外,我國光能資源分布較為均勻,與水電、風電、核電等相比,太陽能發電沒有任何排放和噪聲,應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規模并網發電和離網應用外,太陽能還可以通過抽水、超導、蓄電池、制氫等多種方式儲存,太陽能可以滿足中國未來穩定的能源需求。

2009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全年出口已達154.39億美元,2010年出口320.25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107.36%,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平均單價3.61美元,同比增長110.39% 。其中,2010年太陽能電池出口201.92億美元,占全部光伏產品出口約63.06%。

2008年中國成為亞洲吸引可持續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總額達156億美元,較2007年上漲18%,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基地。

首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的光伏電池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的40%。近10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我國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2000MW,占全球產量的36.7%;2009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突破4000MW,占全球總產量的40%;2010年中國光伏太陽能電池產量約8000MW,占世界生產總量的50%,居世界首位。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9年已飛速增長到8000兆瓦,居世界第一,8年的時間增長了2000多倍,太陽能電池產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快速增長,連續3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利潤的豐厚促使更多、更大的資金在近兩年涌入光伏電池產業。

其次,投資規模快速擴大,外資占有相當比例。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實際投資額約570億元,外資、合資企業實際投資額占投資總額的37%。

我國有35家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運用國際資本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前10家太陽能電池廠商中,我國占據4席。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占據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

再次,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生產技術持續進步。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質量逐年提升,骨干企業已經掌握了高性能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成套生產技術,在商業化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上也取得多項突破,光電轉化效率已提高到16%~18%,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產業技術上與國際同步。產品質量穩定,得到各國認同。

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迅猛。2001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年僅40噸,2007年產量增長到1130噸,2008年產量接近4500噸,比上年增長近300%,2009年我國多晶硅材料產量超過2萬噸,比上年增長400%,形成約占世界市場20%的良好態勢。2010年我國多晶硅產能為2.5-3萬噸左右,40%-50%需要外供,產量并未過剩。(如圖2)

目前全國有16個省僅多晶硅項目就有約4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以西門子改良法為技術路線的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其中一期規模超過4萬噸,投資超過400億。一期建設基本上都在2006~2010年期間開始,在2007~2010年期間建成投產。目前國內準備上馬的多晶硅投資企業大致可分為四種,第一類是以峨嵋半導體廠和洛陽中硅為代表的國內老牌多晶硅企業;第二類是原有金屬硅生產廠家;第三類是光伏企業強強聯手;而第四類則是其它有意涉足多晶硅行業的投資商以及以炒作為目的而得到土地、電價、股票等方面利益的投資者。

如果這些項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釋放產能,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將達到14萬噸,預計未來2年內,我國自主生產的多晶硅即可滿足國內太陽能電池生產需求,將對我國光伏產業保持全球競爭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光伏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中暗藏三大隱憂。

一是沒有完全擺脫“三頭在外”的困擾。據介紹,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來自國外,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原料“三頭在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高端設備仍需進口,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生產設備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太陽能電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擺脫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同時,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光伏產業領域迅速提升技術和不斷擴大規模。我國若在此關鍵時機稍有耽誤,將會增大差距,面臨更嚴峻的競爭。二是環保問題。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陽能電池、集成組件、發電工程四個相關的行業,目前受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的限制,其中重點行業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三是光伏產業鏈結構還不夠合理。光伏產業鏈呈現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強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將是光伏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其次,對外依存度較高,市場

存在較大風險和競爭壓力。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約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用于出口。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戰略新能源產業的保護,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硅市場價格仍處于下滑狀態的情況下,國內除個別企業外,其余多晶硅企業在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方面仍難以與國外抗衡。同時,國外企業紛紛加大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技術持續進步,均對我產業后續發展形成較大競爭壓力。

再次,亟待加快標準質量等體系建設。

隨著產業加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標準體系建設的問題:多晶硅生產還沒有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光伏產品和應用技術標準的制定落后于市場的發展,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尚不完善等。此外,還存在光伏產業內外缺乏有效交流互動、自律能力不強等現象,影響了光伏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篇9

關鍵詞油茶產業;現狀;制約因素;對策;安徽安慶

油茶屬山茶科多年生常綠灌木,為我國特產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西方稱之為“東方樹”,在我國已有2 3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安徽、福建、湖北、廣東、貴州、云南等南方省份,四川、陜西、臺灣、江蘇等地亦有栽培[1]。

1油茶的作用

油茶耐干旱貧瘠,其根系發達,適合荒山荒坡栽種。大量種植可以綠化荒山,有利于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油茶樹樹皮光滑,葉片常綠,不僅有利于美化環境,而且因其不易著火,有利于森林防火。油茶樹從栽種第3年開始掛果,盛果期多達5年以上,采摘期逾10年,受益期長達50~60年。

油茶全身都是寶,綜合利用效益高,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積極的生態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大量種植和生產油茶,有利于調整農村、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油茶的主要產品茶油是一種高品位、高營養價值的高級綠色保健食用油,國際糧農組織已將茶油列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食用油。茶油含人體易吸收的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以上(油酸83.3%,亞酸7.4%),居各種植物油之冠,被譽“東方橄欖油”、“油中極品”。茶油含有多種維生素,不含膽固醇,長期食用能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延緩動脈硬化,防止高血壓、高血脂,促進內分泌腺體激素分泌,防治神經功能下降,提高人體免疫力等[2]。此外,茶油還可以用作注射溶劑油、高級肥皂原料,是機械、化工和醫學等重要用油。茶油的副產品——茶餅具有重要的用途,其不僅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和良好的飼料,而且能夠提取天然茶皂素用于化工行業,如制天然洗發香波、工業洗滌劑和生物農藥等。油茶果殼可以用來制活性炭等工業品,且油茶果殼生產的果殼炭屬優質活性炭,廣泛用于制糖、醫藥、食品、化工、國防、農業、環保、保健等領域。

因此,發展油茶產業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油茶種植和產品深加工,可以吸收大量富余勞動力,發展生態型、觀光型林業經濟,拓寬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2安慶市油茶發展現狀

油茶的作用越來越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和重視。發展油茶產業不僅是廣大農民的愿望,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3]。著眼于國家食用油安全戰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國家林業局于2009年9月在湖南省召開了全國油茶工作會議,并組織編制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年)》。安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于2010年2月召開全市林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安慶林業改革與發展大局,并出臺《安慶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林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給林業改革和生態建設規劃了藍圖、指明了方向;設立林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扶持油茶等林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安慶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及全市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大森林資源整合與培育力度,加快推進油茶基地建設步伐。截至目前,全市現有油茶種植面積2萬hm2,主要分布在太湖、潛山、岳西、桐城、宿松等縣(市),油茶生產與加工企業36家,年產籽1.2萬t,年產茶油3 100 t。

3安慶市油茶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3.1集約化發展要求與林地有效整合的矛盾

按照油茶發展“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安慶市制定了油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布局在太湖、潛山、岳西等山區縣及桐城、懷寧、樅陽、宿松等丘陵崗地,要求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但由于林地大多屬于分戶經營,而且部分農民對油茶發展認識不夠、思想意識存在顧慮以及林業中介評估機構不健全等原因,大面積林地的林權流轉困難,林地資源整合的空間有限。造成當前油茶發展的集約化程度不高,投入成本增加,相對收益率降低。

3.2良種壯苗的較大需求與有效供應的矛盾

按照安慶市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安慶市油茶發展中長期規劃的要求,安慶市每年新增油茶良種示范基地2 667 hm2,更新改造老油茶園1 333 hm2,需要優良油茶嫁接苗600萬株。由于目前苗木市場上油茶苗比較緊缺,安慶市主要油茶種苗供應點太湖華源農產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年產油茶苗僅300萬株,因此相當一部分油茶苗需要從湖南省或肥東縣等引進,導致苗木品種眾多,質量參差不齊,安慶市近幾年所引進的油茶苗質量及產量如何,還有待時間考證。

3.3經濟效益理想值與實際收入之間的矛盾

根據對油茶集約化經營的成效分析,油茶3年開始掛果,5年進入結果期,8年進入盛果期;新造油茶示范林穩產后產茶籽2 250 kg/hm2,按油茶籽現行價8元/kg計算,平均收益1.8萬元/hm2。目前安慶市油茶園中大約有1.33萬hm2為老茶園,油茶籽產量不高,平均產油茶籽300 kg/hm2,平均收益僅2 400元/hm2。林地常年粗放經營,實際收入較低,造成林農對林地的產出率期望值不高,對林業發展尤其是油茶產業的熱情不夠。

3.4產業化要求與產業鏈不完善之間的矛盾

雖然目前安慶市油茶的栽植面積在安徽省名列前茅,但油茶的良種選育、種植﹑加工到銷售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善。良種選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加工企業僅有太湖山里郎、桐城龍眠山等6家,由于缺少資金及技術扶持,加工能力較弱,工藝水平較低,而且對茶枯餅、茶皂素及茶籽殼等剩余物的綜合利用僅處于初級階段,油茶的綜合效益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油茶的銷售還處于自發階段,品牌效益尚未形成。

4推進安慶市油茶產業發展的對策

4.1 科學規劃布局,堅持適地適樹

科學的規劃設計是油茶產業發展的前提,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結合“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精心制訂好油茶產業發展規劃,按規劃組織協調生產,指導生產。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深入調查造林小班的土壤、海拔、水位、坡向等基礎上,結合油茶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規劃設計,務求“造一片、成一片”,實現“林區增效、林農致富”的目標。

4.2加快改革進程,實現林權流轉

進一步完善農村林地承包政策,明確山林經營主體和受益主體,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的改革;同時,全面推進林業配套改革,創建林業要素市場,并逐步建立起產權歸屬明晰、經營主體到位、責任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建立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建立林權流轉中介評估機構,創建林業要素市場,優化林業要素配置,搭建林權流轉業務平臺,拓寬農民進入市場的渠道,推進林業規模化經營。

4.3強化科技支撐,夯實種苗基礎

林業產業尤其是油茶屬于長效型產業,生產周期長,油茶示范林壽命可達100年,因此良種壯苗是油茶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將種苗作為油茶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良種繁育基地,篩選出適合于區域的優良品種和無性系,并予以推廣。要強化對油茶良種繁育和品種引進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林木種苗“兩證一簽”制度,做到“四定三清楚”。要將科技融于規劃設計、種苗培育、整地造林、肥水管理、撫育修剪等全過程,提高油茶產量與品質,增加單位收益,進一步推動林業的科學化、集約化和產業化進程。

4.4盤活經營機制,倡導集約經營

要更新觀念、調整思路,不斷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進程,改變過去粗放經營的現狀,倡導林業集約經營。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油茶產業發展模式,通過重點扶持一批油茶龍頭企業或造林大戶建設油茶示范基地,提高油茶單位面積收益率,提升油茶產業發展平臺,形成示范和規模效應,從而鼓勵全社會關注和參與油茶產業的發展[4]。

4.5落實政策保障,強化技術服務

要深入研究和貫徹國家和省有關加快油茶發展的政策規定,調整或制訂適合該地區發展的油茶發展政策,加大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認真落實林業稅費及相關的優惠政策,為油茶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及發展環境。積極盤活森林資源,爭取銀行開辦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拓寬林業融資渠道,爭取中央財政貼息支持;爭取銀行開展政策性森林保險業務。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強化對油茶產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基層科技推廣站(林業站)的專業技術優勢,加強對林農的技術指導與服務。逐步建立林業綜合行政服務中心,組建林業行政管理、執法、服務體系,推動林業行業協會和林農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加快構建公益與經營相結合、專業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促進安慶市油茶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5-6]。

5參考文獻

[1] 合肥大行商務信息有限公司.安徽油茶及油茶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EB/OL].(2010-03-12).anhuitairan.com/news_info.asp?nid=20.

[2] 史小華,彭佳龍.浙江省仙居縣油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7):171-172.

[3] 中華合作時報.中國茶產業發展的關鍵——轉變增長方式[N/OL].(2008-12-19).puerzg.cn/puerwh/html/7107.html.

[4] 韋強.廣南縣油茶良種化發展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10(2):18.

篇10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國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為基礎,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關注點,實現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內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開發利用低碳技術和產品、采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措施。

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國至2050年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中,中國科學院對“低碳經濟”是這樣定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問題是能源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也可以說,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二、我國低碳經濟現狀

(一)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我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對能源的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根據中國科學院的數據,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1.0億噸標準煤,即21.32噸油當量,同比增長6.3%,全年CO2排放總量達2,214.4萬噸,而美國2009年能源消費總量也僅為21.7億噸油當量。

(二)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短期降低碳排放存在困難。“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短期降低排放存在困難。世界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基本上各占30%左右,而我國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大國,在中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這種“富煤、少氣、缺油”的能源資源結構,決定了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將長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單位能源燃煤釋放的CO2是天然氣的近兩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必然會產生較高的碳排放。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我國對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單位GDP能耗和主要產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費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能源利用總效率是36.81%,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在50.32%,即便是印度(40.06%)、巴西(62%)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比我國高。在傳統工業的支撐下,我國經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可以說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換來的。

三、發展低碳經濟對策建議

發展低碳經濟,既不是簡單的市場行為,也不是完全的政府行為,它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面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就發展低碳經濟提出對策建議。

(一)從政府層面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來主導,并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規劃、引導和管理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高瞻遠矚,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具體來說,需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政策上加以引導和支持。目前,與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保障密切相關的國內法律主要有:《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煤炭法》、《電力法》、《環境保護法》等。另外,我國還制定并實施了《節能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2000-2015年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要點》、《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十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等規劃與政策,但它們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立法體系不完善、立法內容過于原則化、可操作性不強和立法內容滯后,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問題。為此,應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理念,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相應的法律體系:

第一,要完善能源立法,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國的有關立法在法律體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氣等主要領域的能源單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時也缺少能源公用事業法,這將導致能源與環境相協調的作用領域不夠全面,因此,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體系,是發展低碳經濟和完善法律對策的前提。其次,由于中國法制建設中“易粗不易細”的傳統,現有的能源立法規定文字表達不嚴謹、不明確,內容空洞、模糊不夠詳細,缺乏足夠的操作性。因此,政府要通過采取行動落實這些法律,支持企業走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二,要完善稅法,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稅改革。現階段,我國市場上資源產品普遍價格較低,能源消耗成本代價較小,而利用資源稅負的調整,提高經濟參數,同時配合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必能促使資源企業進一步提高回采率,帶來開發企業之間更公平的競爭。同時,為加大低碳經濟的刺激措施,對有關的低碳經濟項目,可給予稅收上減稅政策的支持,以激勵其沿著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一路向前。

第三,要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發展低碳經濟,必然面臨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而落后產能企業被淘汰后,就會有大批下崗工人,這樣如何實現下崗工人的再就業,以保障下崗工人的生活和維護社會的穩定就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2、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太合理,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業仍處于主導地位,而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比例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5%以上,由此我國高碳產業碳排放居高不下。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產業的發展,如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工業、交通和家用等耗能設備的能效標準;另一方面要運用適當的財政政策引導、鼓勵和扶持低碳產業的發展,如新能源產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生態農業等。

3、通過資金扶持,發展低碳技術。今后,低碳技術將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標志。低碳技術包括節能技術、無碳和低碳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捕捉與埋存技術等。研究和發展低碳技術是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政府應在資金上給予扶持。

(二)從企業層面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而企業作為實施節能減排的主體,則應始終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行為,及時把握政府的政策動向,將低碳戰略轉化成發展理念,采取低碳經濟的運行模式,建立起低碳經濟的責任制度。事實上,只有低碳經濟成為企業的一種“集體行動”,更多企業自覺地轉化為低碳企業時,我國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才有現實的基礎。

1、企業要積極進行產品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低碳化新能源產品,盡可能減少碳排放,切實做到低碳制造。這就要求企業要更新設備,創新、研發新技術,圍繞節能減排、環境脆弱、低碳經濟等重大問題,提高資金利潤率,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同時,要求企業在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降低管理成本,從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做起,有效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實現低碳辦公;嚴格控制用車,有效節約交通費用;嚴格控制招待費用,企業人員出差期間,節約住、行等差旅費。在各項環節上想辦法減少工序,提高效率。

2、要轉變企業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向依靠科技進步的集約型轉變,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首先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企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力求占有一大批可信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全面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就是要提高企業內部勞動者的素質,選拔和培訓優秀的產業工人。要把企業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抓住“低碳”乘勢而上。

3、企業要根據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制定和完善本企業的節能低碳目標體系。在制定企業發展規劃時增設節能低碳目標項目,用企業規章制度嚴格規定產品在生產、流通領域內的碳排放,保證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三)從個人層面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是那些大企業、高能耗產業等“耗能大戶”的責任與義務,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樹立低碳價值觀念,追求低碳生活方式,積極提倡低碳文化,從而養成低碳消耗的日常行為習慣。以下行為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做到的,舉手之勞就可以減少我們身邊的碳排放,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做出一份貢獻。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節約用水用電。做到一水多用,用盆洗菜、洗臉,關好水龍頭;盡量少開空調,少乘電梯,隨手關燈,電器不用要關閉電源和拔掉電源插座;盡量少用洗衣機、電吹風等電器。

第二,節約用油用氣。外出少開私家車,多乘公交車;購車選擇小排量車;外出用餐點菜時吃多少點多少,不鋪張浪費。

第三,消費綠色環保產品。盡量使用節能燈、節能空調;盡可能地消費有機蔬菜、有機大米;少用一次性用品;買東西時盡量少用塑料袋,多購買經濟裝。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尹華廣.論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未來與發展,2010.9.

[2]孫國茂.低碳經濟: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必由之路.東岳論叢,2009.12.

[3]余海永.試論低碳經濟時代中國如何實現低碳經濟.社科縱橫,2010.9.

[4]李柯巖.讓低碳經濟走進企業.中煤地質報,20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