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數字化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2 17:5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數字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數字化技術

篇1

在創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視作品制作方面的應用。如今,新媒體技術逐漸展現出與傳統的媒體不一樣的特點。在進行劇本創作時,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寫作,而不是用傳統的手寫方式。[2]通過利用WPS這種寫作軟件提高了寫作效率,同時還能夠將寫作內容進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內容的被破壞等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利用MMS(劇本寫作軟件)能夠設計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創作,可以針對劇本的主人公、對話、故事情節等方面提問,并得到答案,以此為劇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財務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資金額較高,因此具有較高的風險,利用數字化軟件,能夠對所有的影視制作成本和資金進行預算,并及時記錄所有的花銷和支出,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避免了人工計算和記錄的誤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證了資金記錄和預算質量,降低了風險。例如,WPS中的表格軟件,能夠對各種數據進行處理和記載,又如Producer其能夠將財務信息進行統計和處理,使得影視制造過程中的所有財務數據清晰明了地展現出來。

(2)新媒體數字化技術在影視藝術傳播中的應用

在傳播方面,這種新媒體數字化技術能夠將作品表達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讓觀眾更準確和深入地領悟影視藝術的魅力和內涵。在音頻和影視方面,數字信號有著更加強大的抗干擾能力,保證了音質和影視傳播的質量,讓音質和圖像顯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現信號混亂的問題。[3]同時,數字化技術能夠傳播更多的影視信息,較傳統的媒體技術相比,能夠利用光纖進行信息的發送,增加了電視頻道,將觀眾的喜好和口味細分,深受人們的喜愛。例如,湖南媒體,其有ETV湖南經視、ETV都市、湖南娛樂等等,每一個頻道所傳播的內容是不同的,這滿足了不同觀眾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數字化傳播載體相繼出現,如現在非常流行的DTV(數字電視),其對節目信號的所有接受和處理過程都是通過數字技術完成的,這種電視的分辨率較高,且信息傳播效果好,人們可以通過數字電視觀看不同的頻道,還可以上網,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體數字化技術在影視藝術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影視藝術的創作和營銷組成了影視藝術產業,其通過數字化技術得以更好地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數字技術逐漸應用到了各個領域中,并出現了“三網融合”的現象。其將廣播、通信、互聯網相互融合,推動了影視藝術產業的發展。這一現象減少了產業開支,豐富了影視形式,防止出現獨自生產發展的問題,拓寬了信息傳送渠道。據調查顯示,如今,媒介廣告收入比例較高,已經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廣告收入比例超過了87%,而三網融合改變了這一現象,帶動了新環節的收入成長。同時,很多影視媒體利用這種數字化技術進行營銷,將其影視作品通過大熒幕、互聯網等載體進行展示,帶動了票房的迅速生長。例如,《人在囧途》等瘋狂地在互聯網上下載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贏得了良好的收入。

(4)結論

篇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the digital topographic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popularized, the patterns are replacing and will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panel instrument topographic survey, topographic measurement become mainstream model. [ Key words ]: GPS;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igital topographic survey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6-0020-02

引言

測繪技術是一個很古老的學科。隨著歷史的改革,測繪技術已拓展成為一門龐大的、系統的多分支的學科。地形測量指的是測繪地形圖的作業。隨著市政規劃和工程建設的需要,地形測量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近兩年來相關測繪技術的發展并先后應用于地形測量,為地形測量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礎上開展GPS技術數字化地形測量應用研究對地形測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在我國,獲得數字地圖的主要方法有三種:原圖數字化、航測數字成圖、地面數字測圖。但不管哪種方法,其主要作業過程均為三個步驟: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地形圖的數據輸出。

1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簡單介紹

1.1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儀器設備硬件條件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儀器設備從控制測量到成果成圖輸出大致需要GPS接收機、全站儀、計算機、繪圖儀以及與之相關的平差計算成圖軟件、數據傳輸、交換附件、通訊器材等。儀器設備配置水平較常規地形測量是一個質的飛躍。

1.2數字化地形測量工作的人員素質條件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技術人員應當熟練掌握測量專業技術、熟練掌握計算機及測繪軟件的應用技術,這對測量人員的技術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組織

數字化地形測量是工程施工與規劃的基礎,同時由于數字化地形測量需要較高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因而需要良好的組織。

1.3.1測量工序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工序可概括為兩個環節:一是控制測量與計算機輔助平差計算;二是碎部數據采集與軟件編圖成圖。

1.3.2測量方案

數字化地形測量項目的作業方案根據儀器設備條件確定,儀器設備條件不同,作業方案變化各異。 一般可選用靜態GPS網作基本控制,導線(網)、動態GPS作加密控制,支導線(點)補充測站點,全站儀、動態GPS碎部數據采集,進而計算機軟件機助成圖的作業方案。

1.3.3常規測量方法

在生產工序上,數字化地形測量不一定要遵守先控制、后測圖的原則,控制測量、碎部測圖可以同時進行,甚至可以是先測圖后控制,只是后者需將碎部成圖以控制點為基準借助成圖軟件進行測站糾正。

1.3.4簡碼法數字化地形測量

簡碼法是數字化地形測量過程中,觀測員給每一個碎部測點賦于一個自定義編碼,并依據這種自定義編碼編圖成圖的一種數字化地形測量方法。其作業流程為:外業數據采集內業概略編圖草圖外業補充調繪內業詳細編圖外業巡回檢查最終成果成圖。

1.3.5人員組織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一個作業組采用簡碼法時宜按一名技術員+一名測量工人編制,一個項目由多個作業組施工的宜專設一名核心技術人員負責質量檢查、成果資料匯總、電腦維護等。

2.地形測量中常規測量方法的缺陷

2.1測量范圍不廣。一般性的借助人力或一般機械進行測量的方法,由于其技術含量有限,操作起來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而且測量范圍有限。

2.2搜集到的用于路線測量控制的起算點間一般很難保證為同一測量系統,國測、軍測、城市控制點往往混雜一起,這就存在系統間的兼容性問題,如果用不兼容的起算點,勢必影響測量質量。

2.3國家大地點破壞嚴重,影響測量作業。由于國家基礎控制點,大多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完成,經過30多年,有些點由于經濟建設的需要被破壞,有些點則由于人們缺乏知識遭人為破壞。在這些地區進行路線測量作業,往往在50km以上均找不到導線的聯測點。這樣路線控制測量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2.4地面通視困難往往影響常規測量的實施。一般地形的控制點要求布設300m范圍內。但由于通視的原因,這一條件難以滿足,甚至在大范圍密林、密灌及青紗帳地區,根本無法實施常規控制測量。

3.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精度討論及影響

3.1控制點點位精度

如果控制點的平面誤差以本級控制點相對于上一級控制點點位中誤差小于圖上0.1毫米、高程中誤差小于1/10測圖基本等高距來衡量,即使是1:500地形測量,無論是GPS網還是導線網,控制點達到上述精度要求并不難。以支導線形式布設測站點時,應當根據使用的儀器及成圖精度計算確定支導線最大長度及最大連續支站數。

3.2碎部點測繪

無論是用動態GPS、還是用全站儀進行碎部測圖,就碎部點坐標而言,其精度是保證的,而且有足夠的精度余量。用動態GPS進行碎部測圖時,由于衛星信號、天線外形影響,加之無法進行偏心觀測,針對居民地和地物較多的大比例尺測區宜持保守態度。用全站儀采集碎部數據時應當根據使用的儀器及成圖精度要求限制視線長度,對于大比例尺測圖必要時還須進行偏心觀測。

3.3數字化地形測量的思考

作為地形測量模式的變革,數字化地形測量將在以下幾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測繪單位儀器設備的更新改造;測繪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以及測繪專業教學內容的修訂完善;數字化地形測量工作的規范化;數字地形圖的精度討論及標準確定;數字化測量條件下測繪單位生產與技術管理討論。

4.GPS用于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特點

4.1測量范圍廣。GPS技術由于由高策低,測量范圍可以很大。可按需布設控制網,簡化加密級別,省去聯測過渡點。

4.2測量精度高。隨著GPS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快速發展,現今,生產性作業精度可建立起比常規測量精度更高的控制網。

4.3各個聯測點之間不要求通視,不必建造高規標。

4.4觀測自動化程度高。外業用電紐操作,內業用計算機處理數據,作業時間短,效率高。

4.5測量成果可得三維地心坐標,優于常規測量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系統分離狀況,有利于宇航科學、導彈發射等空間科學的應用。

4.6星座布置完成后,可24h觀測,在雨、霧、雪等條件下亦可全天候作業。

5結論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測量儀器的智能化,測繪技術自動化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革,從傳統的測繪技術(例如電子測距儀、經緯儀、水準儀和平板儀)向3G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化發展,GPS技術的出現與不斷完善將會進一步推進地形測量技術的改進,完善和豐富地形測量方法。推動了測繪技術自動化技術的活躍和革新,測繪技術朝著自動化、實時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使地形測量更快速、簡單、精確。

參考文獻

[1] 劉慧《GPS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2007 5.

篇3

論文摘要數字化校園網的不斷發展改變了校園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環境。對校園網中出現的網絡新技術進行闡述,繼而論述其對創新環境建設所起的作用。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數字化的校園環境。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是IT,而IT的發展有賴于持續的、無止境網絡技術的發展。因此,網絡新技術的發展會給數字化校園網創新性環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

校園網建設中出現的新一代網絡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現代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嶄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技術是一個新老更替、優勝劣汰的發展過程,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技術的發展是以應用為目的,因此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園網的建設。

一個復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物聯網走近校園網

物聯網的完整定義是:指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1]。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傳感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目前,物聯網已用于校園網的安防管理,著手建立基于校園網的信息管理平臺。然而,隨著傳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在學校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深入。將物聯網應用于專業教學和建設,為相關專業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模擬實訓基地提供技術保障成為可能。

新一代網絡技術——三網融合應用于校園網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網絡資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過優化現有網絡配置、綜合利用、整合現有網絡資源、采用全數字化連接、寬帶數據交換與傳輸、高度集成業務、簡化終端接口、智能化管理與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體信息網絡,向用戶提供視頻、數據、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服務。

“三網融合”利用原有的電視設備對其進行改造,形成數字化電視網,實現寬帶接入、程序下載、多應用多業務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電視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結合,相互補充,實現基于“三網融合”技術的校園網由光纖以太網、閉路電視網升級的HFC雙向網絡組成,即電視與廣播子網采用數字技術與數字廣播技術,把電視信號與廣播信號轉為IP包,在局域網內廣播,形成校內的廣播與電視臺,網內任何一臺電腦終端都可接收。

無線局域網與3G入住校園

無線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當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RF)的技術,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Coaxial)所構成的局域網絡,使得無線局域網絡能利用簡單的存取架構讓用戶透過它,達到“信息隨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無線網絡已應用于高校校園分布較遠的校區之間、分布不規則的校園建筑物和建筑物內部、會議廳、校園公共休息場所、教工宿舍樓及各學校與教研網中心的接入和互聯。

3G即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夠同時提供語音及數據的高速無線移動服務,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校園網利用3G網絡為基礎建設,以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宿舍、圖書館等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使得“無線校園”網絡具有靈活布設、高帶寬和無線接入優勢。

新一代網絡技術——云計算探索校園

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它是網絡中協同工作的一組虛擬的服務器群,通過網絡強大支持,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和軟件應用服務來實現特定連接后在網絡中的分布式數據處理[3]。它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把大量的高度虛擬化的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用來統一提供服務(IBM)以公開的標準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Google)統一的特征。

云計算應用于校園網需要其提供IT基礎架構,而不需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可以在信息傳輸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實現覆蓋全面化、性能最優化、規模最大化、費用最低化,同時還能滿足教育網絡所需的實用性、穩定性、安全技術先進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園網中新技術對創新環境建設的影響

在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創新教育環境,特別是學校創新環境。網絡新技術應用于校園網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校園教學、學習、生活環境,利用系統設計的思想將新技術運用于校園的創新環境建設成為可能。

物聯網建設智能化教學

創新環境首先是課堂環境的創新。利用物聯網對傳統課堂和虛擬實驗進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標簽識別需要學習的對象,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調整學習內容;建立泛在學習環境;在空間上和交互環節上,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增強學生的體驗。例如,實驗教學中需要學生運用各種實驗器材,可以為每種實驗器材粘貼帶有二維碼的標簽,學生看到這種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還可以用手機識別二維碼從教學平臺上獲得其相關擴展內容。物聯網還解決校園網的安全認證問題,創新性環境建設需要一個開放的網絡資源系統,然而開放必然會引發不安全因素。而網絡新技術物聯網提供了校園安全認證。

三網合一創建全面的資源利用平臺

三網融合進入校園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推進信息化戰略的必然選擇。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在原有的視頻網基礎上采用數字技術改造,使其適應于IP網絡。通過改造電視網絡或終端,與電信網、互聯網重新組成一個新的系統。新網絡可以承載更多的業務、實現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上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識、技術,從而影響改變人的思維。創新環境的建設首先是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觀念的轉變,三網融合實現了多種途徑、方式獲取知識。而且三網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

無線網絡與3G技術創造普適學習模式

普適學習是普適計算環境下的學習方式,透過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提供給學習者持續而合適的學習資訊。普適學習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獲取,即時性,交互性,教學活動真實性,適應性,協作性。普適學習環境應該是多維度的,能提供視、聽、讀或者其結合,才能對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脫其原有學習情境,才能給人以更廣闊深遠的思考,繼而擴展遷移到其他領域,實現創新。無線網絡與3G技術實現了校園內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并且可以多人同時上網,并提供了更快的網速,創造了校園普適學習環境。

云計算構建更新的網絡學習環境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是將設備的更新換代的任務交給了服務的提供者——數據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關服務的提供商。這樣,云計算模式就為教育領域擴展出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也為信息共享、信息協作和學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即可以使學習者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和服務。

結束語

置身于最尖端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創新。新一代網絡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校園網中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入。技術重在應用,隨著網絡新技術更好地發展,如何能更好的應用校園網創建校園的創新性環境值仍需要我們努力。

參考文獻

[1]楊丙根.物聯網在平安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93-95

篇4

關鍵詞:數字化變電建設;信息通信技術;自動化;電子式互感器

中圖書分類號: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32-0120-02

伴隨科技的快速進步,中國的數字化變電站技術已日趨成熟,數字化變電站指的是變電站內的一次電子裝置、二次電子裝置全部實現數字化,并建立統一的數據建模以及通信平臺,從而使得智能設備間的互操作性得到提升。智能化開關技術、一次運行設備在線檢測技術、電流電壓互感器(光電式)以及變電站運行操作仿真技術的快速發展,加上自動系統中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對于變電站的數字化發展十分有利。

1 網絡化的信息通信技術

所謂數字化變電站指的是利用先進的代通信技術及其通信媒介取代普通的通信電纜,從而進一步簡化了分層組網技術,使得二次系統變得更加簡捷。變電站內的所有二次設備都是基于標準化、模塊化的微處理機進行設計制造,而設備間的互聯利用的是高速通信網絡,通過局域網達到數據、資源的高度共享,省去了普通功能裝置的接口,傳統的功能裝置被邏輯上的功能模塊所替代網絡通信技術的運用,數字化變電站能夠達到跨變電站、自動協調控制以及跨區域的保護目的。

數字化變電站相互之間的通信通過以太網交換機(工業級IEC61850),充分利用光纖環網實現互聯,所有變電站間信息實現了高速連接。變電站內部主保護與測控裝置、直流以及電量計費系統(IED)則充分利用變電站高速以太網交換機(IEC61850)對信息進行匯總,變電站、變電站監控中心相互的通信都是通過IEC61850 通信協議標準來完成。變電站內配置了一種高性能的通信管理機,這種通信管理機與主機一體化的工業級嵌入式計算機相連。利用多模式通信接口將站內其他設備信息進行匯總,并綜合考慮未來擴展的需要,匯總之后的信息在高速以太網上進行交換。系統利用全站SNTP網絡統一對時模式,各站擁有各自獨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

數字化變電站的站控層主要包括監控、事件日志、告警以及遠動服務器等設備;間隔層主要繼電保護、測控、計量以及與接入其他智能設備規約轉換等設備;過程層主要包括合并單元、智能開關以及數字互感器等設備。站控層通信全部選用IEC61850 標準,可直接接入IEC61850裝置的主要包括監控后臺、遠動通信管理機以及保護信息子站等。間隔層通信網選用的是一種星型網絡架構,這種網絡能夠使得跨間隔的橫向聯鎖功能得以實現。電壓不超過110 kV 及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都可以選用單以太網,電壓超過110 kV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必須選用雙以太網。網絡選用的是IEC61850國際標準,而非IEC61850規約的設備必須經過規約轉換之后才能接入。

GOOSE機制指的是面向通用對象的變電站事件,能夠對由數據集組織的公共數據交換獲得支持,是實現分布式保護或者分布式自動化的前提,能夠運用在間隔層以及過程層設備之間的縱向聯系,比如跳閘信息等,還可以運用在間隔層設備之間的橫向聯系,保護以及測控等IED 相互之間也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換,從而使得未來數字化變電站的互操作以及功能自由分布等功能得以實現。伴隨數字化變電站發展的日益成熟,將來的遠方調度中心不需要經過遠動裝置進行轉發,通過直接接入變電站綜自系統的網絡從而獲得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2 自動化運行管理

數字化變電站運行管理必須按照標準化、科學化以及現代化的要求進行管理。為了有效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嚴格遵守“保人身、保電網、保設備”的電力生產工作原則,嚴格控制班組異常以及未遂為安全生產目標,進一步強化設備運行管理工作,理順變電運行管理。從而確保電網持續供電以及變電站安全、經濟、穩定運行。

2.1 設備管理

2.1.1 設備和專業劃分發生的變化

電子式互感器所代替了普通的電磁型TA、TV,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之間實現了有效融合,從而使得傳統的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界定更模糊;而網絡和通信技術取代了傳統的二次回路的概念,繼電保護以及自動化專業人員對回路的維護工作已經變成對光纖通信網絡以及系統軟件的維護,使得傳統的繼電保護以及自動化專業之間的界限也是變得更加模糊。所以,伴隨數字化變電站的快速發展,對一次設備、二次設備重新進行界定早已提升議事日程,預計很快會有相關的文件加以明確。繼電保護以及自動化兩個專業密切相關,部分供電局已開始嘗試建立大二次的基層班組,從而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變電站的快速發展。

2.1.2 維護管理

智能化、網絡化是數字化變電站的基本特點,其維護工作量與綜合自動化變電站相比更少,而事實上,維護工作顯得非常關鍵。在數字化變電站中必須高度重視合并單元、智能終端以及交換機等工作電源以及環境,并需要制定相應的維護作業指導書。針對ODF箱上光纖的熔接以及接口位置,必須仔細檢查,保證光纖連接可靠。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相關軟件的升級工作,必要的時候應聯系廠家來完成軟件的升級工作,準確記錄當前運行的軟件版本號。

2.2 技術資料管理

技術資料的管理工作對于數字化變電站顯得特別重要,必須高度重視如下資料的保存以及更新工作。參數整定表、合并單元的軟件版本號。網絡VLAN 的劃分原則及其詳細狀況;接收聯系表、GOOSE 報文發送;測控、保護、智能終端、故障錄波、交換機等GOOSE 網設備等相關文件;GOOSE 網光纜以及尾纖聯系圖;后臺系統數據庫備份;系統規范定義文件(SSD)、配置IED 描述文件(CID)、變電站配置文件(SCD)、IED 能力描述文件(ICD);設備的告警或者出現故障之后的處理方式。

2.3 運行管理

2.3.1 巡視檢查

數字化變電站設備運行班組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管理規定要求對相關設備進行巡視檢查,具體內容包括:{1}合并單元:定期對合并單元采樣情況進行檢查,同時應對激光電源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各通道數據的“中斷”以及“異常”數值的統計狀況進行檢查;②智能終端:對于智能終端的指示是不是正確以及有沒有告警等狀況進行檢查;③智能終端柜:詳細記錄柜內溫度以及濕度值,對加熱器以及風扇是不是正常工作等進行檢查;④交換機:對交換機的運行溫度,指示燈以及各接口是不是正常進行檢查。

2.3.2 “五防”管理

由于在線式五防得到了快速發展,結合在線式五防系統的基本特點以及在程序化操作的優勢,當前大部分的新建數字化變電站都運用了在線式五防系統。需要高度重視的是在線式五防系統中接地樁的穩定性以及刀閘電機電源的電動操作性。在程序化操作過程中主要是依靠五防邏輯及操作票順序從而保證操作的正確性,所以,對于五防邏輯的正確性已經合理性就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投運之前的驗收環節必須進行重點把關,對邏輯表進行仔細審核,努力搞好所有閉鎖試驗。

2.3.3 倒閘操作

數字化變電站中的倒閘操作具有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特點,特別是實現了程序化操作之后,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操作的準確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些全部是建立在設備穩定、五防正確以及操作票正確的前提下。所以,在數字化變電站中,對設備的維護以及對五防及操作票的審核是重中之重。

3 電子式互感器的運用

根據電子式互感器的不同原理,可以將其分成電原理型和光學型,光學型電子互感器是指充分利用光線在電場或者磁場中的偏轉現象,結合偏轉角度計算出電場或者磁場的強度,從而推算出系統的電流以及電壓值,該類型的電子式互感器的最大特點是其靈敏度高、絕緣性能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檢測信號微弱、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光學傳感材料的長時間穩定性比較差以及封裝技術等等,有關研究人員已經在檢測方法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然而在短期內光學型互感器仍然無法實現工程上的推廣與應用。所以,國際上當前能夠實現商業化運行仍然是以電原理型的電子互感器為主,這種類型的電子互感器具有穩定性好,性能可靠等優點,我們國家對于光學型互感器的研究較為深入,因而這種類型的電子式互感器已經在商業運行中得到了推廣應用。

最近幾年以來,由于我們國家變電站電壓等級的快速提高,電子式互感器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在特高壓以及超高壓的電力系統,電子式互感器的優點更加凸顯,主要表現在絕緣性能以及暫態特性優異,適應強電磁環境能力強,能夠承受比較高水平的動熱,與普通的互感器相比優勢非常明顯。德國在特高壓試驗場電子式互感器得到了大量運用,而我們國家也有幾十個數字化變電站成功運用,這些都選用了電子式互感器,可以預計的是,這將成為我們國家數字化變電站實現自動化運行管理的一場重大的技術變革,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在技術方面,電子式互感器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設備的安全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保護、測量以及計量系統的精確度,能夠有效防止信號傳輸、處理工作等產生的附加誤差,使得自動化設備數量減少了,二次接線也更簡化,變電站系統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此外,數字化變電站設備的互操作性比較強,從而實現前臺運行系統以及其他后臺支持系統相互之間的內部數據能夠高度共享,從而進一步降低了通道重復建設以及投資,工程周期進一步縮短,便于各種變電站的擴、改建工作,縮短了設備投運時間,電力設備的退出次數以及時間,有利于設備的更新以及維護工作,電力設備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變電站工作周期內的總投資成本也降低了。

4 結 語

建設數字化變電站的周期比較長,盡可能符合信息共享、系統集成的要求,建設基于數字化電力設備以及智能電子技術設備(智能變壓器、電子式互感器)的數字化變電站,從而實現數字化變電站站內各層間的無縫通信需要,這也是我們國家數字化變電站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高翔.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新形態;數字資源;一體化教材;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32

0 引言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以紙質材料為基礎的傳統出版業,正受到數字出版技術的強烈沖擊。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單一的紙質教材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因此,在紙質教材和數字化資源各自優勢的基礎上,探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性,開發數字一體化的新形態教材已成為必然趨勢。

1 數字資源一體化教材發展現狀與趨勢

1.1 國外數字化教材的快速發展趨勢

國外數字化教材的應用和發展進程比國內快速很多。第一,國外熟悉互聯網的年輕新生代逐漸步入各類學校,同時,國外數字化教材的整體技術得到了持續改進。第二,國外的版權保護狀況較好,民眾普遍具備知識產權的理念。

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學出版商在21世紀紛紛進入數字化教材的發行領域。目前數字化教材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種是出版商和閱讀器電子公司合作。例如,皮爾森教育集團的Addison Wesley公司已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種共13500本數學、計算機、經濟等學類的大學教材。另一種是在線出版的學習模式。例如,麥格勞?希爾教育公司與Wize Up合作出版的數字化網絡教材,學習者可以登錄相關的Web網站閱讀或下載相關圖書。還有一種是在提供數字化教材的同時,配套相關的延伸服務。例如,英國培生教育出版集團不但提供在線自學評估課程,還提供了相關課件。

1.2 國內數字化教材發展現狀

國內大部分出版的教材都配有各種形式的數字版教材和教輔,但一般都采用光盤形式。國內也嘗試過特定文件類型的數字化教材與閱讀器集成的數字化圖書,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措施薄弱,很難將這種形式的數字化教材商業化。國內也在學習國外發展在線學習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上百家教材出版社合作,將英語教材放到“100e網絡英語學習平臺”,制作出語音課本,讓學習者進行付費在線學習。還有以在線學習為基礎,延伸多媒體教材與在線教學輔助的模式。例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自2006年起,著手搭建對外漢語教學資源與服務平臺、作者客戶互動平臺、信息交流平臺、網上營銷平臺。

2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數字一體化教材開發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數字一體化教材開發的具體環節如下:

2.1 內容、資源一體化設計

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的新形態教材應具備傳統教材的全部特點與功能,但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還要提供數字化教學資源,同時為教學案例、習題試題庫、視頻操作、動畫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導航。因此,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在傳統教材編寫方案的基礎上,內容應滿足高等職業教育“學中做、 做中學、學做一體”的要求,表現形式應生動、活潑、新穎。同時,通過新穎的版式設計、教材邊白設計,做好資源標注,還可以利用關聯技術和手段,幫助學習者將紙質教材的內容與對應的數字資源聯系起來。

2.2 相關資源同步建設

數字一體化教材的開發不能脫離音頻、視頻、文本、動畫、圖片等相關資源的同步建設和持續更新,同時要利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對資源進行處理與加工。

2.3 科學的資源標注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和支撐,應符合教學規律,滿足教學需求,因此,數字一體化教材開發應對相關數字資源的名稱、類型等進行科學標注,以便歸類和檢索,還要進行有效的關聯。

2.4 關聯路徑需通暢

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的關聯路徑一定要暢通,這關系到資源利用的效率與效果。當下主要關注與線上資源、線下資源、二維碼資源的關聯。

3 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一體化教材的效果

目前,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開發的新形態教材,特別是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教材,被全國眾多職業院校采用并廣受好評。實踐證明,通過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的開發,可達到以下效果: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教材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教學過程中調用相關教學資源,方便學習者對查找和利用網上資源,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2)彌補紙質教材不足,保證教學時效性。紙質教材的內容相對固定,再版周期一般是3-5年,在制度、準則、技術等出現變化時,紙質教材的內容不能實時反映,從而影響教學的開展,嚴重的還會產生誤導。而數字化資源則可以及時更新,以彌補紙質教材的不足。

(3)避免紙質教材太厚,降低印制成本。通過關聯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在拓展紙質教材內容的同時,通過掃描二維碼等方式將部分內容從紙質教材移至在線資源,減少紙質教材印張數,以降低生產成本,得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避免紙質教材單一學習方式,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在互聯網+時代,開發 “紙質教材+數字化資源”的新形態教材已成為必然趨勢,豐富的在線課程數字化資源,利于學習者隨時隨地開展學習,還能通過自測、答疑等方式實現互動學習。

4 結束語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21世紀,傳統的紙質教材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開發數字資源一體化的新形態教材已經是形式所趨,我國也正在大力發展新形態教材的開發與出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武君紅.高職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一體化研發初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5(10).

篇6

在檔案數字化進程中,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應用為檔案服務提供了科學的技術支持和發展路徑。在檔案生命周期與連續體理論的指導下,信息通信技術有利于構建符合文檔管理規律、便于實際操作的框架模型。通過分析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應用現狀,能夠明確相應的技術優勢與瓶頸,從而明確當前文檔運用的工作經驗與未來發展方向,使ICT融合檔案服務能取得更實質性的進展與成效。

關鍵詞

檔案;信息通信技術;數字化;應用

信息通信技術簡稱為ICT,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技術領域。ICT廣泛運用,為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現代檔案事業帶來機遇和挑戰。ICT是全面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處置、管理,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技術路徑。它體現了從傳統檔案實體轉向以檔案信息為重點的工作理念,是從手工檢索轉化為計算機搜索的中間橋梁,是溝通本地查閱與異地調閱的推動力量,是推進檔案數字化建設、構建“智慧”平臺的重要渠道。面對信息通信技術迅猛的發展形勢,各單位只有不斷融入并加強研發和使用,提高檔案部門的軟硬件建設,才能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檔案(文檔)生命周期與連續體理論

1.文檔生命周期理論及其局限性。文檔生命周期已經被視為一種理論,其概念是以提供操作紙質文檔管理程序為框架和模型。該理論認為,文檔不是靜態的,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類似生物有機體的成長階段與“年齡”之限。它們經歷從出生(文檔創建或收集),成長為青年(記錄使用和維護),進入老年(轉移到檔案庫記錄),然后死亡(到期銷毀)的演變。文檔的生命周期包括其當前使用和最終的命運,從產生到銷毀的全過程。根據文檔的內容和價值不同,檔案會采取不同的保存期限,即壽命時間。而文檔是檔案的初始形式、生命之源,這是目前國內外專家注重文檔管理的原因之一,即在檔案的生成階段就把好關。緊接著,它歷經創建、維護、儲存、使用和處置等五種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同時在不同階段又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和工作要求,這是一個通過分階段管理提升檔案整體質量的過程。所以,每位檔案管理者必須首先了解文檔生命周期理論,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能力。然而,文檔生命周期描述的并非文件運動規律的全部[1]。近年來,生命周期的概念,一直受到很多負面的評論。首先,批評者指出,銷毀不一定是文檔的全部歸宿,有文檔不“死”現象,即無限期保留,因為有持續的價值存在。其次,在“三種年齡”的生命周期階段之間劃分,極容易憑借主觀判斷。其實文檔的生命周期不是單向的從幼變老,而是根據實際使用的需要、價值的轉變,會發生逆轉和反復,生命形式可能會打亂。文檔好比貨幣,可儲存,也可重復循環使用,他們會產生恢復活動期,使用與存檔可能會多次交替。生命周期模型不存在重復階段,或者人為地省略某一階段。再者,文檔生命周期概念延續和記錄之間存在人為的區分,由于單位經營宗旨和文檔保存文化等原因,專業視角之間檔案和記錄管理會發生區別。此外,生命周期概念的批評者也認為,它過于集中記錄物理實體的操作任務,特別是那些紙質文檔的保管。紙質文檔依靠邏輯結構,與紙質的物理存儲相關聯,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傳統的管理模式,缺乏現代創新。

2.連續體理論與信息通信技術的引入。而文檔管理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快速引入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檔案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實踐層面,產生了靈活辯證的生命周期模型。這種新模型的發明,被稱為連續體理論。該理論認為,檔案和文檔管理責任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文檔有創建、修改、歸檔、使用等任意處理的權限,不局限于不同環節和先后順序,也不是被動等待最終處理決定的文本。20世紀90年代通過LanMachean開發了記錄連續模型的可操作框架電子記錄管理程序。學者指出,電子環境能達到單憑理論和基于紙張的方法所無法實現的檔案管理模式,使檔案工作對象從靜態到動態,能融會貫通,得到立體化處理。在行之有效的生命周期來看,文檔和檔案管理過程分明,有章有序,明確定義了文檔在每個階段的管理責任。在連續體理論中,通過記錄連續模型,文檔和檔案總是在被創建或編輯的狀態,即文檔管理被描述為交互式過程,貫穿于整個文檔的壽命。文檔生命周期和連續體模型的發展是檔案信息化的重要驅動力,同時檔案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生命周期和連續體理論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條件。兩大模型的互補配合提供了一個積極合理的保存記錄的結構,體現了電子文檔環境安全、有效、便捷的必然趨勢。它超越時間和空間,逐漸滿足企業、法律、社會、文化等需求管理。作為更為先進的檔案管理辦法,通過現代模型構建科學組織框架,對于檔案現代化與信息通信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ICT)應用現狀

1.信息技術的創建、存儲、檢索與數字化趨勢。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環境下,電子文檔的處理有著極高的要求。每一份文檔可分為三個端結,文件的形成是前端,處理、鑒定、整理、編目等具體管理是中端,永久保存或到期銷毀是末端。無論是圖案表格的繪制,還是文字的寫作修訂,文檔處理都脫離不了計算機。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絡技術創建電子數據庫、編發電子郵件、遠程檢索與構建移動通信平臺、管理ICT基礎設施信息系統等,通過多措并舉,產生更有效的利用與管理。由于不同機構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數據和信息系統存在差異,信息系統(IS)集成部署系統的數據管理則更有利于實現無縫傳遞和信息共享,從而打破不同檔案部門“信息不對稱”的局面,改善“信息孤島”現象。同時,該系統是由多個電子文檔組織路線,以不同的部門和個人根據具體工作需求進行查詢和使用,這種積分式工作流程有效節約了財務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雖然針對龐大數據,計算機系統可能會導致冗余,但它可以消除員工對大批量物理文檔的恐懼。在數字化檔案管理中,盡管試圖改善信息通信能力,但關鍵基礎設施與目標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差距和弱點與信息部門的推進力度有關,也與檔案工作人員對新技術的運用程度有關。尤其是研發和使用過程中未能解決數字檔案中的DRM數字版權管理,因此ICT技術的應用實則依賴于基礎設施的存在,而相對高端設施的建設尚未熟練普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代電子政務、OA系統的運用,QQ群、微信圈及電子商務建設的開展,各部門相應建立了系統辦公網絡平臺,不僅最大限度地證明了信息和通信技術優點,而且也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將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推向優化。

2.有效的檔案管理方式在實踐中改進。在ICT的支持下,檔案管理已經從基本的紙張文件的存儲向眾多電子、計算機的數字化管理過渡。“云計算”的引入將全面豐富現代文檔管理模式,以其提供速度快、精準度高、查詢靈活、呈現方式多樣等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被迅速接受并作為關鍵信息管理與溝通工具。此外,在檔案管理中使用電子系統,可以節省文件存儲空間,利用電子方式查詢也可減少紙質文檔的物理磨損。計算機中的檔案管理,以強大的存儲、檢索、訪問、使用功能,增強了安全性和便捷度,也便于人檔溝通和信息交流。盡管如此,他們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由于技術的飛速變化,檔案記錄越來越依靠計算機及網絡,增強了軟硬件故障所造成的數據失真或丟失風險。而在處理文件時人為的改寫、剪切和粘貼、發送到另一端等,操作失誤也會影響數據的真實性和系統的完整性。盡管如此,這些缺點并不會貶低信息與通信技術在檔案領域已發揮的顯著作用。在電子檔案的時代,傳統的檔案實體服務已不能滿足人們復雜的用檔需求,任何一種有意義的文檔都無法忽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所帶來的有效記錄管理。

三、當前信息技術環境下文檔運用與服務

1.信息通信推送技術成為服務的主功能。當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傳遞方式的嬗變,也進一步完善與提升了檔案信息服務中技術體系的應用水平。信息通信推送技術成為服務的主功能,比如“云計算”文檔存儲功能與數字化對接,OA系統、電子郵箱等文檔信息傳遞對接,網絡平臺信息咨詢、留言,電子政務與公文流轉,網站信息查詢、文件下載、轉移鏈接、用戶對話等推送與互動功能。網絡信息溝通工具具有集成化和開放性等特點。為了提供高速、快捷,不受地理、時空限制的服務,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必須加以整合,才能達到系統優化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網站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的更新周期較長,服務還是以被動的信息咨詢反饋為主,缺乏主動的信息推送服務。總的來說,還是存在先進信息技術研發滯后、技術應用不全面、兼容不夠等問題。因此,在未來除注重終端信息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外,一些網絡平臺和智能服務平臺的新生技術也是應關注的方向。

2.電子信息轉化成為運用與服務的基本途徑。當前信息技術下文檔運用與服務,主要有兩大類方式。一類是對檔案室(館)藏傳統檔案,以方便利用為目的,運用專用設備進行信息技術加工處理;另一類是對直接以數字化形式產生的電子圖檔進行數字化管理,包括電子圖檔和文件的接收與安全保管,以及科學合理利用。檔案信息的利用包括信息檢索、信息傳遞以及信息反饋等,而檔案的編研活動實質是對檔案信息進行改編重組的過程。雖然檔案信息化中并不完全是信息理論與技術利用的內容,但是所有的標準化、網絡化、數字化及其他工作都圍繞著信息技術展開。信息技術應用成為實現檔案信息化的基本途徑[2]。在檔案資源運用過程中,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呈現快餐式又精細化、多樣化的特點,信息服務的給取已轉變為以網絡服務、虛擬服務為主的電子高科技服務。當前信息社會中,檔案信息服務更多的是基于互聯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公眾提供檔案信息查詢、咨詢等服務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影響人們信息獲取方式和社會形態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面貌。因此,信息公開背景下的檔案在線服務必須以用戶為出發點,創新理念,更新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開展信息推送、站點鏈接、網頁聚合等多功能服務。借助ICT的推動力,實現信息與通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公開、共享與利用,不斷提升檔案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輝 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數字化校園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194-01

1 相關概念及其界定

1.1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支持下,用以對數據進行加工整合的技術。信息技術的范圍限定于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數據信息,其對象的范圍限定于文字、數值、圖像、視頻、音頻、語音和網絡化信息。

1.2 數字化

數字化是指將原先不統一的、復雜多變的信息轉化為可以直接度量的數據,再以這些數據為基礎建立適當的數據模型,把數據模型轉化為一系列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就是數字化的基本過程。

2 數字化校園的體系結構

數字化校園的結構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一體化校園結構,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于學校的教學、管理等方面。數字化校園的基本結構由五個部分組成:基礎設施、通信中心、應用系統、安全保障系統和監控系統。

2.1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對數字化校園起著支撐的作用,數字化校園能否實現數字化的功能,取決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否完備。數字化校園的基礎設施包括:硬件設備、軟件系統、網絡拓撲結構、樓宇的布局、各類教學設備、管理設備等。只有完備的基礎設施,才能為數字化校園提供穩定的服務和有力的支持。

2.2 通信中心

通信中心對數字化校園起著指揮協調的作用,數字化校園能否高效、有序的運作,取決于通信中心的管理與協調功能。通信中心應用無線網絡、3G/4G等通訊技術,組織和協調整個數字化校園的運行。

2.3 應用系統

應用系統實現了數字化校園的具體功能。數字化校園的各項業務功能,最終都需要通過各類應用系統才能體現出來,應用系統的功能通過通信中心和應用系統之間的計算中心、數據中心和文件中心,進行具體的業務操作。

2.4 安全保障體系

安全保障體系是數字化校園的防身護甲,現代學校的業務復雜,開放程度高,數據流量大,對各項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數字化校園需要定制安全保障系統,采用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的防護措施,一是抵御外部不良因素,二是保證數字化校園本身安全、穩定地運作。

2.5 監控體系

監控體系是數字化校園的雙目雙耳。數字化校園的結構是基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其運行過程中難免會有異常情況的發生,為保證學校的教學、管理等活動能夠順利地進行,就需要有監督機制,通過網絡監控設備,時刻監管各項業務活動的進行,一旦有異常現象,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

3 信息技術在數字化校園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對于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是面向學校的管理,二是面向學校的教學。

3.1 面向管理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校的管理之中,使用統一的信息編碼作為基礎,將各個子系統充分整合起來。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建立數字化校園的核心應用有三個方面:(1)Portal一體化桌面。Portal一體化桌面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根據不同的用戶角色日常工作的需要不同,初始化相應的權限,并加以呈現。Portal一體化桌面平臺通過建立統一的應用信息門戶,為全校無紙化辦公提供了技術保障,加快實現校園辦公的信息化與規范化。(2)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是整個學校內部應用體系的一個底層支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實現了對學校內部各應用系統的使用者進行統一管理。使用統一的身份登錄系統,避免了使用者需要記住每個不同應用系統的登錄信息,同時減輕了系統管理員的維護工作量,是建立數字化校園必不可少的信息技術手段之一。(3)數據共享與交互系統。在數字化校園中,數據共享與交互系統亦可稱為數據中心。對于數字化校園而言,數據中心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共享數據,實現數據的合理有效安全存儲,是學校的業務系統與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場地,將工具、流程等有機地組合。

3.2 面向教學

數字化教學建設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教學信息化的水平,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字化教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二是開發課程制作工具,三是構建專業資源平臺。(1)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是指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全面支持服務的軟件系統的總稱,包括支持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和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系統。一個完整的網絡教學平臺由三個部分組成:網絡化課程開發系統、網絡化教學支持系統和網絡教學管理系統。(2)課程制作工具。信息化教學是要實現教學手段的數字化,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教學課件,制作課件的工具是否能夠正確的使用,是學校教學數字化水平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常用的課程制作工具有圖片處理軟件、聲音處理軟件、視頻編輯軟件和動畫制作軟件。(3)專業資源平臺建設。構建專業資源平臺系統,是信息技術在數字化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其建設內容包含四個方面:標準的建設,精品課程體系建設及其推廣示范,資源的建設以及平臺的建設。專業資源體系建設主要的應用對象是:教師、學生、企業和社會。

4 結語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種結果,這種結果并非是最終結果,而是一個沒有終點的結果。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結果,就是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時間狀態。正確應用合適的信息技術,能夠有力地支撐校園數字化建設,有力地保障學校的管理和教學,相信未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定會產生新的、更好的信息技術,能夠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更完善,更具智能化。

參考文獻

[1] 李耀麟,劉魁元,楊慧敏.基于協同教育理論的數字化校園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132-137.

[2] 李國慶.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數字化校園重構規劃的研究與實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90-193.

[3] 韓仙玉,趙保華,王朋.基于SOA的數字化校園平臺的研究[J].信息技術,2014(1):21-23.

篇8

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多媒體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夠在電腦硬件設備上將文字、圖像、視頻、動畫、聲音、音樂等數字元素,根據其創意思維或者是對設計對象的最終設計預想,通過軟件編程的方式整合在一個交互式的圖形整體中,從而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動態形式展現效果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目標受眾能清晰的理解設計者的創意思維和設計構想。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這種多媒體技術還能夠采用多種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

(一)數字化教學的必要性

在數字多媒體的網絡時代,需要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以尋求最佳對策。[2]當前,傳統技藝已被現代科技手段所取代,比如傳統的教學演示模式:粉筆、黑板、紙張、筆墨等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要;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新的設計材料、設施、設備、設計思想或者是設計模式等需要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展示才能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設計對象越來越復雜,如果僅僅采用傳統的圖紙表達、文字與口頭表達、空間模型表達等方式,已經無法系統、全面地展示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需要借助數字多媒體技術,尤其是各種各樣的設計軟件來提升自身作品的展示效果。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必須提升學生采用計算機來展示自己的設計思想的技能和水平。

(二)數字化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培養學生采用圖畫作業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設計思想,它是按照設計思維的過程來進行設置的,包括創意設計、效果圖設計制作階段。所以藝術設計數字化教學重點應體現在:一方面教育學生熟悉并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在設計中的應用,比如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等在設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方式和功能表現,能夠應用具體的軟件技術、數字設備來形象、具體、熟練地展現自己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專業教師充分認識到計算機在輔助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應當結合具體情況所采用的教學方式等,利用生動、形象的數字技術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最新藝術設計的認識與了解,在畢業之后能夠很快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數字化教學內容

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是以數字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為平臺,由二維、三維的圖形、圖像以及與視頻、音頻等諸多要素組成的,按照一定的視覺藝術設計規律構成的動態的、靜態的或者是動態交互的現實或者是虛擬現實的視聽圖形和圖像藝術設計活動。當前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應用軟件在設計中的應用方式和技巧,例如常用的矢量繪圖軟件CORELDRAW、圖形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等。其次是將傳統的手繪方式與數字化多媒體圖形表現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清楚、直接、生動的表現自己的設計思想,不斷地開發其創造性思維。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將手繪圖形的重點進行綜合與總結,形成直觀、逼真的藝術設計效果圖形。

當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化教學水平較低

數字多媒體在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主要取決于任課教師,而各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方面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在手繪設計圖方面非常嫻熟,但是在先進軟件應用上卻存在較大缺陷,因而無法有效地進行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另一方能夠熟悉應用設計軟件的教師大多是畢業于計算機專業,在設計理論與方法技巧方面比較欠缺,造成數字化教學水平較低。

(二)數字化教學內容不完善

教學內容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避重就輕”、重理論輕實踐以及內容落后三個方面。首先,教育內容“避重就輕”主要是指在各種數字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會偏向于對各種軟件進行基本的功能介紹,而回避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從而導致教學內容的不完善。其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是目前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軟件功能介紹和案例分析上,缺乏對學生數字多媒體圖形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內容大多是一知半解,無法熟練應用設計軟件。再次,高職院校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安排,很多設備與軟件系統已經落后過時,卻無法及時地進行更新換代;在教材的選擇與使用上也往往是沿襲傳統的教材訂購安排,內容陳舊,無法滿足現實藝術設計活動的需要。這都會影響學生對數字多媒體先進技術的掌握,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興趣。

(三)偏重軟件技術教學而忽視藝術創意思維

在當前的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著偏重軟件技術教學而忽視藝術創意思維的挖掘現象。比如實際設計中,由于在方案設計階段的招投標變成最終效果圖的競賽,設計技術優越而且視覺效果良好的圖形往往成為最終的獲勝者。因此,在設計中,很多設計師甚至先找一張合適的效果圖作為藍本,然后進行修改確定最終的效果圖。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要求應聘對象要具備特定的軟件操作技能等。這直接導致在數字多媒體教學課程中,偏重軟件的技能傳授,而在作品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創造性思維的挖掘與表達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使設計作品最終的藝術性和技術表達無法實現良好的融合。

(四)數字軟件教學與實際設計聯系的不夠緊密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擇要與社會的現實需要和發展動向保持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對現實藝術設計風格的了解與掌握,滿足社會的需求。如果教師只講解各種軟件繪圖方面的知識與技巧,而很少講解現實社會中具體設計的內容要求和風格特征等,就很容易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不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或者是感覺到學校里所學的軟件知識不夠用,或者是與實際設計工程聯系的不夠緊密,從而導致無法獨立的完成實際項目中的軟件繪圖與相關設計工作。

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數字化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根據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

在新的數字多媒體環境下,教師應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諸多方面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和市場的人才需要。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創新教學方法。進行充分、科學的教學準備,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對計算機軟件設計課程與藝術設計專業的后續課程的結合進行簡單的介紹,要做到目的明確、內容清晰,實現因材施教。在數字化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并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有針對性、目的性地結合案例分析;采用以設計軟件技能訓練為主,理論分析為輔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掌握電腦繪圖的步驟與方法。其次,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要將各種設計軟件的教學內容與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的相結合,進行內容安排。根據學生的情況,利用所學的設計軟件完成主題任務,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征。采用工作室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工作室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前期學習的相關軟件技能,將各種藝術設計的專業知識進行滲透、綜合,有機地聯系起來,結合設計主題要求與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最后,建立完善、系統的數字化多媒體教學考核標準與考核方法。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促進、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與實踐能力;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考核,突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考試形式的多樣化,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即課堂表現加試卷加上機加創新活動的模式,強化數字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二)高職院校應強化數字化教學的重視與投入

學校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起著統一規劃和領導的作用,其重視程度與資源投入水平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教學質量。藝術設計專業的數字化教學與社會發展聯系緊密,一方面需要與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需要在硬件設備與軟件資源上跟隨社會的步伐,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從而使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需求。

(三)國家教育部門的引導作用

國家教育部門對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的引導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家教育部門可采用政策指令的方式,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化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等進行指導與規劃,提高學校對該學科教學的重視,提升教學投入和教學質量。強化對學校教學成果的考核與評估,定期對學校的硬件設備、教學課程、軟件資源進行考核,了解其發展現狀和水平,并樹立模范學校,起到引導與示范的作用。加強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外部實踐環境的優化,通過行政力量組建各種藝術設計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實踐平臺,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 教學管理 數字化

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了新的時代烙印。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來臨,迅速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帶來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學教學科目中,在信息技術與這些科目的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課起著重要的基礎和示范作用。例如在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中包括各方面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信息素養的評價,難道僅憑一次考試的成績或者一個電腦作品就能評價出一個學生的信息素養?我認為應該從整個學習過程中來評價,而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要求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數字化”。通過幾年的探討,結合本人開發的《信息技術課堂助手》系統為例,談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數字化”。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

從2002年起,全國中小學均已開設信息技術課,各級各類中小學都配備了網絡微機室,并且絕大部分都能實現多媒體網絡微機室的功能如教學演示、學生示范、電子舉手、作業提交等功能。經過多年磨練,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專業知識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師已經成長為學者型或專家型教師。各種教學資料、教學軟件、管理方法、教學理念豐富多彩,可以說現在的信息技術課生機勃勃。但是現在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不過教室換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室,使用了“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大量使用CAI課件。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實現了教學演示、學生示范等功能加強了師生交互和學生交流,使用CAI課件軟件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用測試軟件能夠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但是并沒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全程記錄,不能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不能檢測“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生能否自主學習”等。有些教師提出不用考試而用“電腦制作”,用“學生電腦作品”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和信息素養,我認為這種方法雖然比考試的方法有了進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說教師評價的也只是最后的結果,看不出學生制作的過程中出現的挫折、解決的方法、創新思維的獲取等,所以說這種評價方法也不全面。

另外,目前一個小學或初中學校一般有一兩個微機教室,并且只有一兩名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課堂基本上都在微機室,微機室每天有大批學生上課,由于信息教師所教的班級多,而每個班周課時不多,所以管理學生成了困難。信息教師一般還要負擔微機室的維護工作,及學校信息技術方面的其它工作,這更增加了信息教師的工作量。高中學校情況要好一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的軟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現在所有中小學微機室軟硬件配置均已達標,并且已實現聯網功能也就是說每個微機室都是一個局域網,在硬件上已具備了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可能。微機室操作系統都采用WINDOWS98以上版本并且配備了常用應用軟件。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基礎軟件環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開發的可行性。首先,現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微機軟件開發如日中天,數據庫軟件日趨成熟,軟件開法方法科學有效,教育軟件的開發一日千里,所以從技術上實現是可能的;其次,經過多年進修學習,現已涌現出很多專家學者型信息課教師,他們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和高超的軟件開發技術,相信在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可以成為合格的開發成員或顧問人員;第三,我國軟件開發發展很快,但目前有很多“多媒體網絡教室”不能滿足課堂教學“數字化”的要求,開發出成熟的、功能強大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術學科以外的其它學科,有著樂觀的商業前景。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應用的可行性。全國有著數量巨大的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堂“數字化”系統有著廣泛的用戶群。廣大學校領導渴望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改革成果;廣大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渴望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做出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渴望降低勞動強度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廣大學生渴望客觀的評價體系,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應用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的主要功能。

一、計算機管理教學功能。這里所說的概念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而是管理教學,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信息教師的負擔。主要功能包括:(一)動態提醒服務,即提醒教師教學進度、學生考勤、該對哪些同學課堂提問(最初使用時使用隨機點名提問,或讓積極舉手的同學回答),還包括日常管理如鬧鐘功能、動態提供當前日期、時間、上課的班級、節次、課代表任務、本日微機室課表等等提醒。(二)提供考試成績管理、課件管理、教案編輯管理、課堂練習管理、教學后記管理其它教學資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課件應按課時編號。(三)提供學生簽到功能,計算機隨機點名提問功能,計算機根據課堂提問次數及回答問題情況智能點名功能。(四)提供教師查詢功能,能查詢教學進度、特殊情況、班級情況以及每個同學的日常表現記錄。(五)提供機器使用情況、維修情況記錄及其它功能。

二、詳細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記錄每節課,每個學生的各種表現。包括考勤記錄,操作練習情況記錄,教師課堂提問及回答情況記錄,課堂學生示范情況記錄,小組討論情況記錄,電腦作品創意情況記錄,電腦制作進度及問題記錄,學生提問問題記錄,學生紀律情況記錄,自定義項目記錄等等。記錄的方式主要以“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電腦自動記錄為主,以教師和學生輸入為輔。

三、學期末評估功能。對各種記錄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據全部同學記錄日志,在學期末不但對每個同學評估量化而且對每個班級量化,也對整個年級量化。在對單個學生量化時包括量化得分,還要有按課時繪制的成長曲線。得分情況不必公布,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評估,確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四、系統的開放功能。例如可以對記錄的項目管理的項目自定義,既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五、其它人性化設計的功能。如根據當前日期時間,按照課程表自動調用上課班級、學生名單;系統可后臺工作(放于系統托盤),不影響屏幕;系統設置簡單(只設置時間表、課程表、班級和學生名單等)。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數字化”系統的實現。

篇10

關鍵詞:電氣設備檢測;信號處理;信號數字化

隨著我國工業企業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電氣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樣帶給我們的問題就是,在電氣設備大規模應用的今天,電氣設備的檢測和故障診斷顯的尤為重要。如何快速有效的對電氣設備進行及時檢測,成文了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電氣設備檢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的組成

電氣設備檢測與故障診斷包括以下基本過程:信號檢測、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診斷。基本過程如下:通過各種傳感器(如光、電、溫度、振動、流量、化學等)檢測出設備的狀態信號,并使其可被傳輸,轉換,采集,處理。然后由數據采集單元采集并存儲于存儲器中。傳送載體可以是電纜或光纜,為了其提高抗干擾能力,多采用光纜或采用數字信號傳輸。數據采集可以采用三種方式:采集信號波形,采集信號峰值或記錄峰值超過閥值的脈沖。進行數據處理時,主要為抑制干擾,保留或增強有用信號,提煉信號特征。依據所得的特征信號,采用各種診斷方法,如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等得出診斷結果。

二、信號處理技術在電氣設備檢測中的應用

通過信號處理,能夠抑止干擾、保留或增加有用的信號,提煉信號特征,從中獲得與故障相關地征兆,利用征兆進行故障診斷。時域分析、快速傅立葉變換頻域分析、小波分析、小波包分析等信號處理提取技術的發展為電氣設備的檢測診斷提供了前提條件。

利用小波變換的多分辨率性質,基于信號和隨機噪聲在小波變換域中不同的模極大值系數特征,提取信號和噪聲在多尺度分辨空間中的波形特征,而且根據表征該特征的小波系數模極大值傳播特性的不同,來實現對信號波形的有效檢測。小波分析能準確的反映故障發生的時間、位置等信息,并能對電氣設備進行實時有效的狀態檢測和故障診斷。

三、電氣設備檢側技術的發展方向

1、電氣設備檢測的信息融合技術發展

在電氣設備檢測中引入多傳感器與數字化信息融合技術,首先是可以拓寬信息來源渠道,其次是可以改善信息處理的質量,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以便對設備的運行狀態有整體的、全面的了解。這種技術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提高測量抗干擾的能力,因為不同的傳感器對干擾的反映靈敏度不同,盡管在某些傳感器中可能存在比較強的干擾信號,但是當與其他對電磁干擾反映不靈敏的傳感器信息進行融合之后,就可以剔除其中所包含的干擾信號分量。

2、基于虛擬信號技術的發展

虛擬儀器技術是當前測試與控制領域技術的研究熱點,它是以計算機及網絡為基礎,以軟件為核心的自然科學信息測試、分析、存儲、傳輸與控制系統。通過虛擬技術,系統的界面更加形象逼真,具有良好的可視性和交互性,可以明了的表現電氣系統的狀態。

3、遠程電氣信號檢測和網絡化跟蹤

隨著分布式計算技術、大型數據庫技術、面向對象的軟件技術和寬帶數字通信技術的長足發展,基于因特網的電氣設備故障檢測將成為現實,將設備診斷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采集設備狀態數據,實現對設備故障的早期診斷和及時維修。遠程監測和診斷可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診斷知識與數據共享,遠程協作診斷以因特網為橋梁,必將在時間和空間上縮短電力設備和診斷專家的距離。

4、基于人工智能的信號數字化檢測系統開發

所謂的人工智能是以模型化的計算機來代替人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專家系統實際上是人工智能計算機程序系統,通過匯集和管理不同來源的眾多專家知識,用仿人類專家推理過程的計算機模型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某些復雜的重要問題,而目前專家系統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的診斷知識表達、不確定性的知識推理及知識獲取困難;神經網絡的興起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它是由大量處理單元互連而成的網絡,是在現代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對人類信息處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并行能力、容錯能力和魯棒性,從而可以代替復雜耗時的傳統算法,使信號處理過程更接近人類思維活動;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中經常用模糊的自然語言來說明狀態的特征,為了準確有效的判斷具有模糊征兆的狀態,必須用模糊集合的概念對其是否屬于某個狀態的原因進行描述,特別對于一些征兆與狀態之間無法確定的數學模型的復雜的機械系統,只有在獲取系統狀態的綜合效應、積累維修經驗和集中專家意見的前提下,用模糊的方法進行狀態監控。

5、開放式電氣信號數字化故障診斷系統

開放式電氣信號數字化故障診斷系統是通過網絡連接的遠程故障診斷系統,與傳統的故障診斷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故障診斷系統的數據庫是封閉或半封閉的,其構造和輸入都需要設計人員來修改,而遠程故障診斷系統的知識庫必須是基于Web數據庫的開放式體系結構,設計者只需完成一個簡單的系統框架,知識庫的填充是在系統的維護與使用過程中不斷充實的,從而使整個系統具有靈活性,可擴展性。

6、基于數字化的壽命周期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