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統設計原則范文

時間:2024-04-02 18:0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布式系統設計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分布式系統設計原則

篇1

【關鍵詞】分布式系統 測試技術 應用

信息時代背景下,分布式系統逐漸成為網絡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化模塊性能等方面發揮著積極地促進作用,面對網絡發展新形勢,分布式系統缺陷日漸突出,且受到該系統范圍逐漸擴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測試難度,不利于網絡系統進一步發展。因此,加強對分布式系統測試技術及應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布式系統概念及特點

分布式系統主要是指將網絡計算機作為基礎,將組件分布其中,通過信息傳遞,對通信及動作進行有效協調和控制,以此來完成任務和目標的系統。分布式系統有效地部署了網絡化計算機系統,例如:Internet、intranet等。

分布式系統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異構性。網絡作為分布式系統生存及運行的基礎,由于受到網絡類型、硬件、操作系統等方面多樣化的影響,使得該系統具有異構性特點;其次,開放與并行性。分布式系統開放性特點主要是受到資源共享服務的影響,另外,在整個系統運行過程中,由于用戶處于不同狀態及客戶端,同時訪問同一資源,在沒有進行協調及控制情況下,勢必會造成不一致檢索等問題,使得其自身具有較強的并發性;最后,故障獨立性。由于計算機、網絡都存在獨立性,且在長期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類故障。除上述特點之外,該系統還具有安全性、透明性等特點。

二、分布式系統測試技術分析及應用

(一)模塊間通信鏈路接管技術分析

分布式系統中包含了多個模塊,為了實現各個模塊之間的交流及通信,需要搭建鏈路,通常情況下,主要通過流方式及數據報兩種方式實現通信鏈路連接,由于系統運行時,一個模塊可能會與多個模塊建立通信,為了滿足通信需求,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處理,建立上、下游模塊,并通過啟動上游模塊主動監聽―向下游模塊發送請求―獲取授權,轉發數據報,從而完成通信鏈路連接目標,為分布式集群模擬及異常注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集群模擬技術分析

該項技術主要是針對通用測試而言的,基于對實際情況的考慮,本文采用一種數據錄制―回放形式,實現集群模擬目標。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兩個步驟構建模型:第一步,數據錄制,需要獲取上游模塊發送的請求數據以及后端接收請求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有效處理,將響應數據反送給上游模塊,由此,在進行數據錄制時,需要明確方向,避免信息獲取混亂。

第二步,數據回放,主要是將錄制相應數據作為基礎,建立詞典,通過模擬后端分布式系統,進而滿足上游模塊,為用戶提供服務。通過兩方面共同配合,促使請求包與相應報耦合,實現集群模擬目標。

(三)通信異常注入技術分析

通常情況下,在針對系統進行測試過程中,會將網絡通信異常測試邏輯接入到上述兩項技術當中,利用這種交互方法了解和掌握網絡異常,提高檢測準確性,以此來實現檢測目標。在實際應用中,主要采取兩種途徑:一種是分散式,另一種是集中式。兩種途徑都存在優勢及缺點,在選擇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堅持合理性原則,選擇最佳方案,提高測試準確定,進而實現檢測目標。

(四)高性能獲取數據源技術分析

數據源獲取在分布式系統測試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測試離不開數據支持,由此,高性能數據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將高性能網絡庫Libevent對讀寫事件進行注冊和執行,并將多線程技術進行處理,促使獲取與轉發數據實現同步,實現數據源高性能獲取目標,以此來為分析和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通過對各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可知,集群模擬在實際測試過程中,能夠將集群環境等因素模擬的更加真實、形象,保證了集群模擬真實性,且將拓撲結構作為基礎的集群,其上下游環境與實際相一致,不僅如此,數據量也能夠保持一致性。另外,環境作為測試的重中之重,也是耗時最多的過程,本文創新數據錄制―回放模型,能夠將真實環境模擬出來,不僅有效節省了人力、物力,還能夠顯著提高測試有效性。除此之外,高性能獲取數據源技術,能夠為測試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信息,為后續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分布式系統應用范圍日漸拓展情況下,加強對系統進行測試成為調整和優化系統的有效途徑,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測試技術也將逐漸朝著智能化等方向發展。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分布式系統測試作為一項綜合性、復雜性工作,其測試技術選擇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測試結果。因此,在實際測試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堅持合理原則,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測試方法,獲取相應數據信息,促使測試工作順利進行,調整和優化系統,提高系統整體性能,進而促使系統最大程度上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銀章,徐玉斌,曾建潮.分布異構網絡環境下數據訪問設計[J].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10.

篇2

關鍵詞:互斥算法;令牌;臨界區

一、引言

在單機操作系統中,臨界區、互斥以及其他有關同步問題,通常是用信號量和P*V操作、管程來解決。而在分布式系統當中,各個進程被認為是運行在不同的處理機上,為了防止出現以下情況:多個進程同時處于臨界區;臨界區外的進程阻塞其他的進程;有些進程在臨界區外無休止的等待等等,多處理機系統的互斥不能簡單地用單機的方法來實現,而是要用更為方便和高效的手段來實現多處理機系統的互斥。

解決進程互斥問題有軟件的方法和硬件的方法,本文重點介紹軟件方法,硬件方法從略。

二、經典互斥算法的探討

(一)集中式算法

算法:選擇一個進程作為協調器,用于協調臨界區得進入。

特點:協調器在同一時間只允許一個進程進入臨界區,故能保證互斥;因為請求消息是順序排隊得,不會出現“餓死”現象;單一的協調器是瓶頸。

(二)分布式算法

算法:想進入臨界區的進程首先建立一個消息,該消息包括待進入的臨界區名、進程名和時間戳。一個進程收到消息后,會有如下操作:不在臨界區內且不想進入的話回復一個消息;在臨界區內的話不回消息,將請求放入隊列;不在臨界區,也想進入的話就比較時間戳,時間戳小的進入。

特點:算法復雜,易出現“餓死”現象,系統不健壯;但它從理論上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必將發展出實際可行的算法。

1、Lamport算法。特點:Lamport算法統一定序所有對臨界段的請求,按先來先服務的原則讓請求臨界資源的進程進入其臨界段;進程Pi發送的請求消息形如request(Ti,i),其中Ti=Ci是進程Pi發送此消息時對應的邏輯時鐘值,i代表消息內容;每個進程保持一個請求隊列,隊列中的請求消息根據?準關系定序,隊列初始為空。

2、Ricart and Agrawala算法。特點:算法實現了進程互斥,其控制是全分布的。因為進入臨界區是根據時間戳的順序來安排的(即先來先服務方式),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進程“饑餓”現象發生。死鎖也不可能發生,因為不存在環路等待。問題:其一,當有一個進程請求進入臨界段時,所有其他進程都被牽連到。這就是說,每個進程都要知道其他進程的名字,當有新進程出現時,必須把新進程名字通知其他各進程,同時新進程要獲知全部其他進程名。其二,如果某一進程故障,那么該算法因無法收到全部應答消息而崩潰。其三,沒能進入臨界區的進程只能頻繁地暫停,因而只適用于小的進程集。

(三)令牌環算法

算法思想:整個系統只有一塊令牌,只有令牌持有者才具有進入臨界區的資格。當進程i從進程i-1接到令牌時,它檢查是否想進入臨界區,如果是,則進入,待其推出后,將令牌傳遞給進程i+1;如果不想進入,則直接把令牌向下傳遞。

問題:一是令牌丟失,事實上,檢測令牌丟失是很困難的。二是進程故障,較容易恢復。

三、算法的改進(基于令牌的解決方案)

將令牌的概念引入到分布式的Ricart和Agrawala算法中,通過令牌即動態的單一點控制,使用對稱的不同定義,這個算法要求的消息數在0到2(n-1)之間。在這個算法中,進程Pi收到來自Pj的回答消息后可以進入臨界區(假設它得到所有其他進程的回答消息)任意次而無需再請求Pj的許可。因為當進程Pi收到Pj的回答消息時,隱含在該消息中的授權保持有效直到Pi收到來自Pj的請求消息。

算法思想:進入臨界區的進程保留令牌。初始時,令牌被賦予任意一個進程。希望使用臨界區的進程Pj不知道哪個進程擁有令牌,所以它通過向所有其他進程廣播一個帶時戳的消息來請求令牌。如果當前擁有令牌的進程Pi不再需要使用臨界區,它就按照i+1,i+2,……n,1,2,……i-1的順序搜索其他進程,找出第一個j,滿足Pj最后一次請求令牌的時戳大于在令牌中記錄的Pj最后一次擁有令牌的時戳,也就是說,Pj有一個未決的請求。于是,Pi把令牌傳遞給Pj。注意,優先級不是嚴格基于每個請求的時戳的,但是,由于令牌是沿著一個方向環繞傳遞的,所以不會有饑餓現象發生。算法:

P(i):=?鄢[請求資源消費釋放資源處理-請求-消息其他]

分布式-互斥(distributed-mutual-exclusion):=||P (i:1...n)

以下變量用于每個Pi中:

clock:0,1,...,(初始化為0)

token_present:Boolean(除了一個進程,對所有其他進程均為F)

token_held:Boolean(F)

token:array(1...n)of clock(初始化為0)

request:array(1...n)of clock(初始化為0)

每個Pi中的函數定義如下:

其他:=所有其他不請求進入臨界區的動作

消費:=進入臨界區后消費資源

請求資源:=

[token_present=T

[send(request_signal,clock,i)toall;

receive(access_signal,token);

token_present:=T;

token_held:=T

]

]

釋放資源:=

[token(i):=clock;

token_held:=F;

min j in the order[i+1,…,n, 1,2,…,i+2,i-1]

∧(request(j)>token(j))

[token_present:=F;

send(access_signal,token)to Pj

]

]

處理-請求-消息::=

[receive(request_signal,k,j)

[ request(j):=max(request (j),k);

token_present ∧token_held 釋放資源

]

]

四、以上各種算法的性能分析

Lamport的算法需要3(n-1)個消息和兩個時間單位的延遲來保證n個進程的互斥,消息量很大,且發送的應答信號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可靠性。

Ricart和Agrawala算法在消息量上有了一定的改進,需要2(n-1)個消息來保證。

改進后的算法即基于令牌的Ricart和Agrawala算法:當請求進程沒有持有令牌時,以上算法需要n個消息(n-1個用于廣播請求,1個用于傳送令牌);當請求進程持有令牌時,以上算法需要0個消息。

五、結論

集中式算法比較健壯,不會出現“餓死”現象,但是單一的協調器是系統瓶頸。

分布式算法雖然沒有前一算法健壯,但是從理論角度論證了分布式算法的可行性。

基于令牌的算法比非基于令牌的算法的時間復雜性和消息復雜性小。不會發生饑餓現象,不需要關心當前誰在臨界區中,是通過競爭的方式進入臨界區。這在基于令牌的Ricart和Agrawala算法中得以驗證。

綜上所述,基于令牌的算法在排除了令牌丟失和進程故障等問題之后,在今后的分布式系統中,能有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徐甲同.高級操作系統[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Nancy A Lynch著;舒繼武等譯.分布式算法[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劉丹,劉心松等.基于讀寫特征的分布式互斥算法[J].電子學報,2004(2).

4、Jie Wu.分布式系統設計(Distribute System Design)[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綜合監控系統(ISCS) 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BAS) 火災報警系統(FAS)

1 綜合監控系統概念

曾經國內地鐵各系統之間大多是獨立管理,分立設置,不僅難以實現系統資源共享,而且存在維護管理困難等問題。而地鐵綜合監控系統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

綜合監控系統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集成系統,集成了多個城軌自動化專業子系統,對城軌各專業進行統一監控,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立一個面向運營指揮和維修管理的統一的綜合信息平臺。其中綜合監控系統(ISCS)系統中集成系統包括:電力監控系統(PSCADA);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BAS);火災自動報警系統(FAS)。互聯系統包括:閉路電視監視系統(CCTV);廣播系統(PA);屏蔽門/安全門系統(PSD);信號系統(SIG);自動售檢票系統(AFC);門禁系統(ACS);乘客信息系統(PIS);時鐘系統(CLK)。

2 綜合監控系統設計原則

2.1 綜合監控系統(ISCS)的設計原則 ①ISCS系統通過先進的計算機系統及互聯網絡技術,實現對各自動化系統資源信息進行共享互通。②ISCS系統應采用分層分布式三級控制、兩級管理的體系結構和運行方式。③當出現異常情況時,ISCS系統應能迅速轉變應急模式,如自動由正常運行方式轉為災害運行方式,從而方便了對防災、救援和事故處理的方式及縮短時間。④ISCS系統對總系統實施群組控制和模式控制,對子系統實施聯鎖功能和點對點控制。⑤為了適應高架車站與地下車站的運行環境,ISCS系統設計必須滿足可靠性與安全性。

2.2 火災報警系統(FAS)的設計原則 ①國家提倡“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作為FAS系統設計必須嚴格實施執行。②全線車站、控制中心和車輛段、地下區間隧道、主變電所以及停車場均為監控管理范圍。③指揮救災能力對于換乘車站主體及相鄰的區間隧道而言按照同一時間發生一次火災考慮,對于全線而言按照同一時間發生一次火災考慮。④如何與各級消防部門進行接口,實現與各級消防部門的互連互通是中央級FAS系統必須考慮的問題。⑤為了滿足火災自動報警行業管理要求和規范,作為綜合監控系統的子系統的FAS系統,必須擁有相關設備和功能的集成模式。⑥在各個車站控制室內,除了火災報警系統自動控制外,還必須設置緊急啟動按鈕從而可以手動控制消防專用設備,如消防泵、排煙風機等。

2.3 環境與設備監控(BAS)子系統設計原則 ①為了對本線各個車站內的所有機電設備(如:給排水、自動扶梯、直梯、照明、屏蔽門、通風、空調等)進行全面的監視和管理,BAS系統應該分為控制中心和車站兩級管理模式,從而實現中心、車站、就地三級控制的方式,這樣不僅能滿足環境調控的要求,而且可以節約能源,綠色環保。②BAS系統分為中央級-車站級-現場級-受控設備級的組成模式,采用現場分散控制和中心集中管理的分布式系統結構。③某些機電設備如地下車站環控系統的風機、風閥等,因為其有防排煙的功能,所以要納入BAS系統進行監控和管理。如果發生火災,由火災報警系統下達預定的災害運行指令模式,BAS系統及時接收并優先對指令進行就地執行。④對于高架車站而言,節約投資,方便運營管理是BAS 系統的設計必須考慮的一點。

3 綜合監控系統的功能

3.1 控制中心功能 監控全線各個車站的電力、火災報警、廣播電話、閉路電視、通風、制冷、照明、自動扶梯等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態,并能實時提供事故報警,從而方便及時處理現場事故。要與中央時鐘接口,接收主時鐘信息,統一整個城軌系統全線時鐘。與中央列車自動監控系統接口,接收列車在隧道滯留的位置信息。接收各個車站典型測試點的濕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參數。檢測全線用水量。定期輸出各類實時數據報告。

3.2 車站控制室功能 協調全站機電設備的運行情況,偶爾需要進行人工調整。定時記錄該站各個典型測試點的參數,如集水池的高低水位及危險水位等,并發出報警信號。向OCC控制中心及時傳送各類機電設備信息,并執行所有的指令。監控本車站的火災報警、閉路電視、廣播、通風、電力、及電話、給排水、直梯、照明、自動扶梯等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態,并能實時提供事故報警,從而方便及時處理現場事故。

3.3 就地級(現場級)功能 實時執行車站控制室的所有的控制指令。

及時向車站控制室傳送所控機電設備的工作狀態及運行情況。

具有獨立工作和運行能力。

可就地進行調試與控制。

4 結束語

作為國際主流技術的綜合監控系統,已經是國內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內城市在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時,應該對城軌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結合自己城市的投資規模和實際情況,采用最合適的綜合監控系統(ISCS)結構和模式。

參考文獻:

[1]林廣利,尹貽林.綜合交通樞紐綜合監控系統集成設計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2]郭永泉.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集成信號ATS的研究[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8(06).

篇4

隨著智能化開關、光電式電流電壓互感器、一次運行設備在線狀態檢測、變電站運行操作培訓仿真、液晶顯示、遠程監控等技術日趨成熟,以及計算機高速網絡在實時系統中的開發應用,“三化”改造和無人值班變電站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運行高效、實時、可靠,從而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一、綜合自動化技術應用

1.1 設計原則和特點

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充分保證可靠性這一原則,采用分散分層分布式模塊化結構,各保護、測量、控制、通信等各個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

1.2系統結構

1.2.1 微機監控系統采用分散分層分布式系統。

變電站運行管理為無人值班值守方式。微機監控系統采用分散分層分布式系統。

1.2.2 各裝置優化組合

主變保護及測控裝置、110kV線路保護裝置采用分別組屏方式,布置在二次設備室。35kV饋線、10kV饋線、電容器組站用變等設備采用微機型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組屏安裝在二次設備室。其它智能設備可通過通信口接入監控系統。

1.2.3微機監控系統

微機監控系統分為站級控制層和間隔級控制層,網絡按雙網配置。間隔級控制層設備配置雙以太網接口。將采集和處理后的數據信號,經雙絞線傳輸到站級控制層,各間隔級單元相互獨立,不相互影響。站級網絡采用基于TCP/IP協議的自適應10/100M雙以太網結構(A、B網)。應用層協議使用DL/T 667-1999標準。

1.2.4系統通訊能力

綜合自動化系統具備為雙串口、雙網絡通訊能力,系統配備相關通訊接口及通訊設備。監控系統與調度SCADA系統能同時實現以串口方式及網絡方式同時進行通訊,選用的通訊規約為DL/T 634-5-101-2002、DL/T 634-5-104-2002和新部頒CDT。遠動通道具備2路數字串口通訊、2路數字模擬通訊、2路網絡通訊。通道具有防雷、過壓保護裝置。

調制解調器滿足CCITT標準的要求,傳送電平0~20db可調,接受電平-40~0db,低于-40db發告警信號,通道誤碼率小于10-5時,調制解調器能正常工作。其調制方式為FSK。同步方式為同步或異步可設置,與調度通信方式為異步方式。

1.3硬件的配置

1.3.1監控主機

計算機監控系統應該用標準的、網絡的、分布功能和系統化的開放式的硬件結構。所有設備部件均應采取緊鎖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換拆卸方便,I/O測控裝置的部件在輸入、輸出回路上都必須具有電氣隔離措施。一個元件故障不引起誤動作,一個單元故障不影響其它單元。監控系統站控層與間隔層的通信介質應為屏蔽雙絞線或光纖,以保證通信可靠性。

1.3.2 操作員工作、繼保工程師工作站

操作員工作站是站控層數據收集、處理、存貯及發送的中心以及所內計算機監控系統的主要人機界面,用于圖形及報表顯示、事件記錄及報警狀態顯示和查詢,設備狀態和參數的查詢,操作指導,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釋和下達等

工程師工作站主要由計算機系統管理員進行系統維護使用,可完成數據庫的定義、修改,系統參數的定義、修改,報表的制作、修改,以及網絡維護、系統診斷等工作,與操作員工作站互為熱備機,正常時作為操作員工作站運行。

1.3.3 系統配置一臺微機五防工作站

應具有防止誤拉、合斷路器;防止帶負荷拉、合隔離開關;防止帶電掛接地線;防止帶地線送電;防止誤入帶電間隔的功能(五防)。

通過計算機監控系統的邏輯閉鎖軟件實現全站的防誤操作閉鎖功能,同時在受控設備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間隔的閉鎖回路。計算機監控系統設置防誤工作站。遠方操作時通過防誤工作站實現全站的防誤操作閉鎖功能,就地操作時則由電腦鑰匙和鎖具來實現,在受控設備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間隔的閉鎖回路。

1.4 電源

系統站級控制層交流電源由在線式UPS供電。其他交流電源由站用變交流系統提供。二次設備室的設備由變電站直流系統220V電源供電。直流電源應采用專用進口直流小開關,并具有合適的斷流能力和指示器。

二、系統功能介紹

2.1微機監控系統的功能

2.1.1 數據庫的建立與維護

2.1.1.1 計算機監控系統應建立如下數據庫

(1) 實時數據庫:裝入計算機監控系統采集的實時數據,其數值應根據運行工況的實時變化而不斷更新,記錄著被監控設備的當前狀態。實時數據庫的刷新周期及數據精度應滿足工程要求。

(2) 歷史數據庫: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重要數據將存放在歷史數據庫中。歷史數據應能在線存儲2年,所有歷史數據應能轉存至光盤作長期存檔。

2.1.3 控制操作和同期檢測

2.1.3.1 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為四級控制:即就地控制、間隔層控制、站控層控制、遠方遙控。操作命令的優先級為:就地控制間隔層控制站控層控制遠方遙控。

2.1.3.2 同期檢測

計算機監控系統應具有同期檢測功能,同期電壓輸入分別來自斷路器兩側PT的單相電壓。當兩側均無壓或一側無壓時,允許合閘;當兩側有壓,必須滿足同期條件時,才允許合閘。同期判斷在間隔層測控單元上進行,同步成功與失敗均有信息輸出,同步測量時間應滿足規程規范要求。

2.1.4 電壓―無功自動調節

根據變電站的運行方式和運行工況,按照上級調度部門確定的電壓曲線和無功補償原則,自動投切無功補償設備及調節變壓器分接頭。設“自動/手動”選擇開關,選擇操作方式。調節控制的正常或異常操作均應有操作報告。

2.1.5 報警處理

設備狀態異常、故障、測量值越限及傳輸通道故障等,計算機監控系統應輸出報警信息。并相應的推出事故畫面。報警分事故報警和預告報警兩類。報警顯示具有模擬光字牌分類告警畫面和確認功能。

2.1.6 運行管理功能

計算機監控系統根據運行要求,可實現如下各種管理功能:

(1) 運行操作指導:對典型的設備異常/事故提出指導性的處理意見,編制設備運行技術統計表,并推出相應的操作指導畫面;(2) 事故分析檢索:對突發事件所產生的大量報警信號進行分類檢索和相關分析,對典型事故宜直接推出事故指導畫面;(3) 在線設備分析:對主要設備的運行記錄和歷史記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設備安全運行報告和檢修計劃;(4) 操作票:根據運行要求開列操作票;(注:也可由獨立設置的微機防誤裝置開列操作票);(5) 模擬操作:提供電氣一次系統及二次系統有關布置、接線、運行、維護及電氣操作前的實際預演,通過相應的操作畫面對運行人員進行操作培訓。(6) 變電站其它日常管理,如操作票、工作票管理,運行記錄及交接班記錄管理,設備運行狀態、缺陷、維修記錄管理、規章制度等。 (7) 管理功能應滿足用戶要求,適用、方便、資源共享。各種文檔能存儲、檢索、編輯、顯示、打印。(8) 應具備操作人員、監護人員的二級密碼和自行修改使用者自己密碼的管理功能。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變電站自動化 遠程維護 技術方案實現

中圖分類號:TU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092-01

隨著網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迅猛發展, 變電站自動化正在從有人值班向無人值班、無人值守過渡, 遠程的監控和維護已經成為趨勢。目前變電站的維護任務并沒有獨立出來, 而是簡單地分配到各個職能班組。由于各個專業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 使得工作安排和協調程序繁瑣, 甚至貽誤了故障處理的時間, 以致威脅到電網的安全運行。因此, 有必要考慮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對變電站的遠程維護工作進行合理的分配和解決。

一、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功能分析

(1)維護系統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常規組成包括: 保護設備及其他IED加當地監控系統加遠動系統。由于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 remo te maintenance sy stem, 縮寫為RMS) 和遠動系統共用同一遠動傳輸網絡, 因此以認為遠程維護系統是遠動系統的功能擴展, 前者的存在豐富了遠動信息的內容。

變電站管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可歸納為: 有人值班無人值班, 就地操作遠方監控, 就地維護遠程維護。當運行人員不在現場時, 所有故障的處理全部要依靠維護系統提供的分析結果, 而維護系統的設備故障預警功能也可防患于未然, 以降低系統的維護成本和事故影響。因此, 可認為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是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一個輔助子系統, 其存在增強了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健壯性和可維護性。

(2)RMS 維護對象。綜合考慮維護系統各類用戶的不同需求, 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的維護對象定位于: 變電站內的各類主機、所有IED、二次設備、一次設備、站內電源系統、變電站側的遠動系統及主站側的遠動系統。

(3)RMS 用戶。為充分利用遠程維護系統, 使其為變電站的正常運行服務, 可以把遠程維護系統的用戶分成三類: 遠程維護工程師、遠程運行調度員和遠方設備制造商。其中遠程維護工程師負責維護工作的總決策和調度; 遠程運行調度員負責監控變電站的運行情況, 如有異常, 則通知維護工程師解決; 設備制造商則在維護工程師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 得到授權后通過遠程維護系統獲得相關的設備維護信息, 進行遠程設備的維護工作。這三類用戶之間通過遠程維護系統建立聯系, 在其協助下共同完成變電站的維護工作。他們分布于網絡的不同地方, 距離遙遠, 這種系統用戶的分布性決定了遠程維護系統的分布式構架, 只有采用分布式對象技術才能使得網絡上的每位用戶都能夠高效、安全地使用本系統。

(4)RMS 功能分析。按照系統是否已發生故障, 遠程維護功能可分為正常維護和故障維護。正常維護是指在系統運行正常的情況下應能及時消除被維護對象存在的隱患和缺陷, 避免事故的發生, 即遠程維護系統的預警功能; 故障維護是指在控制中心監控界面上出現異常的情況下, 能迅速進行故障定位, 找出故障原因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迅速進行故障隔離, 將設備故障對整個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出于以上考慮, 為支持遠程維護請求, 可以把RMS 的功能總結如下。

①設備實時監測: 遠程維護模塊根據預先定義的規則實時檢查對應設備的運行, 一旦發現有故障, 立即隔離故障模塊, 啟用備用模塊。②遠程控制: 支持授權用戶(遠程運行站)對設備的遠程控制, 例如遠方啟動、遠方停運和遠方整定等功能。③遠程測試: 對遠程維護主站的用戶而言, 應有進行遠程測試的權限, 即對遠程設備進行離線仿真測試和在線測試。④遠方程序下載: 提供程序下載, 使用戶能夠根據下載的程序更方便地進行設備的測試工作。⑤自動故障記錄: 所有設備的停電和故障記錄都應被寫入存儲器, 以便設備恢復運行時重新為遠方提供基本的維護數據。⑥SOE 記錄: 設備的動作事件順序記錄。⑦參數修改記錄: 遠程維護模塊內包含一個實時更新的設備參數修改記錄, 并在預先指定的時間間隔送至遠程維護站。⑧分析設備運行性能: 遠程維護模塊應定時記錄和分析設備需要被監測的參數, 給出設備的運行性能和設備完好情況的技術指標。⑨事故預警: 遠程維護模塊應能根據當前的運行數據和以前的事故記錄進行事故預報, 以方便檢修人員把此類設備放入檢修計劃內。另外, 維護系統還將進一步分析如果設備故障將對電網安全運行造成的影響, 為運行人員提供電網運行狀況的預報。⑩安全檢查: 對有維護請求的遠程用戶進行身份驗證。防止有不安全的數據入侵系統。

另外, 在系統的性能上, 要保證遠程維護數據的實時性、維護策略的正確性和維護信息的完整性; 保證遠程維護系統的測試數據、分析方法和測試手段對網絡上所有擁有相應權限的用戶共享。

(5)系統實現原則:一是遠程維護策略制定和實施的正確性。維護策略的制定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對于遠程維護站而言, 維護策略的制定即指設備維修計劃和運行異常時故障的定位。由于系統的維護范圍廣泛, 監控界面上顯示運行異常狀況并不能為維護工程師的決策提供充足的信息, 各種假象增加了決策的難度。另外, 系統的分布性和網絡的不穩定也會對遠程維護策略制定和實施的正確性造成影響。二是變電站通信網絡的異構性。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 如何保證運行于異構網絡上的分布式對象間的通信, 以提高維護系統的開放性及適用范圍則是設計人員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面。三是已有系統與遠程維護系統的協調性。對于已有變電站, 在盡可能降低成本、保證系統性能的前提下, 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為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服務是一個難點。四是網絡流量的控制。遠動信道有多種類型, 如光纖、微波、電話線等, 考慮到國家電力數據網的建成和完善, 并且各類占用網絡帶寬資源的應用已經開始在各地電力系統普及, 在有限的網絡資源上, 能夠就地實現的功能一定不依賴于網絡。五是系統的安全性。安全性對電力系統至關重要, 各種安全技術層出不窮, 但是黑客技術也在不斷同步翻新, 如何建立一個相對安全的系統, 對整個電網的安全運行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以上實現原則同時也是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的設計重點和難點, 設計的每一步都應在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條件下進行。

二、RMS 維護策略與實現方案

考慮到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的分布式特點, 如何利用現有的先進技術實現RMS 對二次設備和站控層主機的維護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實時監測Agent負責讀取設備運行參數, 根據相應的規則檢查其運行情況, 對于符合事故或預警定義的狀態, 立刻向決策Agent 發送報警信息, 同時在預先指定的時間間隔把一些定時采集的數據送至決策Agent。決策Agent 是高層決策層, 主要負責對從實時監測Agent 傳來的設備數據和報警信息做出相應處理。控制Agent 是設備執行層, 主要負責設備的遠程控制和遠程測試工作。

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的維護對象和用戶的分布性決定了分布式對象技術是系統設計的最佳選擇。分布式對象技術是計算機軟件業流行的一種設計思想, 系統功能的分布性和各子系統之間的松耦合性這兩大特點使得整個系統在穩定性大大增強的同時, 也達到了高效利用資源的目的, 系統始終能夠保持在最佳工作狀態。

(1)網絡結構。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采用全分布式構架, 主站系統和子站系統通過基于IP 的國家電力數據網絡連接。遠程維護站、遠程運行站和制造商維護站一起構成主站系統, 是直接與用戶接觸的部分, 具有友好的人機界面; 位于站內的各個維護Agent 則一起構成子站系統, 這是與被維護對象密切相關的部分, 所有的維護功能都通過子站系統作用到被維護對象上。

(2)遠程維護控制器的實現。遠程維護控制器是系統的重要集成器件,通過網絡接口, 它可以同時連接于站內局域網和下層輕量級網上, 是遠程用戶與各個IED 信息交互的總。控制器一旦監測到有舊類型的設備連接在端口上, 立刻開辟與端口對應的存儲空間以存放各類維護數據, 同時生成對應的Agent 對象以響應遠方的維護請求, 在被維護設備和遠程用戶之間建立透明連接。

(3)維護Agent 間的協調配合。系統各Agent間的通信分為二類: 各用戶Agent 之間通信、用戶A gent和設備維護Agent之間通信。維護命令從遠程維護站下達到各個被維護對象(包括運行站), 讀取各個設備的自檢信息和維護工作記錄, 如發現事故原因即采取相應行動。如果有必要, 遠程維護站可通知制造商維護站通過瀏覽器連接到站內的Web服務器定位相應設備進行維護, 維護完畢后由遠程維護站讀取相應維護記錄。

(4)開放性的保證。Web 瀏覽器不僅是超媒體信息的瀏覽工具, 而且正在逐步成為人們進行事務處理的通用終端。客戶端不需要額外的軟件配置就可以共享遠方的數據和方法。對于遠程維護系統而言, 這種做法尤其方便了設備制造商, 只要遠程維護站向其發出維護請求并給予相應權限, 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 只要設備制造商能連上Internet并且有一個Web瀏覽器工具, 就可以完成相關設備的維護工作。

(5)安全性的保證。由于分布式系統比單臺計算機系統更容易遭受攻擊, 因此遠程維護系統的安全保證顯得尤為重要。其安全性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制造商維護站的接入安全;二是網絡病毒入侵的防范; 三是網絡黑客攻擊的防范。

系統對病毒和黑客的防護措施除了在站內主機安裝防病毒軟件和在網絡出口處安裝防火墻外, 還可以利用每臺主機內部的維護Agent模塊完成此功能。雖然IED大部分是單片機設備, 基本不存在被病毒感染的危險, 但是考慮到部分IED 由高位CPU構成, 并且從長遠角度來看, IED有直接接入IP網絡的趨勢。因此, 系統應在所有設備的維護Agent模塊中添加安全監測功能, 由于維護Agent 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很強的自學習能力, 故能夠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適當調整自身的維護策略, 保證系統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三、結語

本文對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的維護范圍、使用對象和功能進行了詳細分析, 并指出了系統設計的技術重點和原則。提出了包括設備的遠程維護策略以及維護控制器的設計。雖然變電站遠程維護方面的研究還是起步階段, 但是網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給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另外, 考慮到變電站遙視系統的普及, 變電站遠程維護系統也可以將遙視作為一種輔助維護手段, 使遠程維護站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整個變電站的維護狀況。因此,遠程維護將使得變電站的維護工作變得更加簡單而高效。

參考文獻:

[1]金新顏.地區電網RT U 遠程維護系統的探討.浙江電力

[2]汪 蕓.CORBA 技術及其應用.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分布式文件系統;全球地理信息系統;即插即用技術;資源動態調度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0)02-057-03

Research of Quick Insertion and Usage Method Based on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TIAN Xiaobo,XU Xi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

Abstract:By the theory of global partition,every partition slice can contact with it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storage after the globe is partitioned.In the occasion of practical usage,dynamic data movements of different partition slice are usually needed,the devices which store information get in and out of system frequently.Distibuted file system is now the main resolvement for massive data storage,but hardly applied in global GIS.Based on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brings forward corresponding ke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network quick insertion and usage,network searching techniques and global multi_dimentional data module designing,for the fulfillment of agile getting in and getting out with the storage devive.This paper supplies positive idea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global GIS.

Keywords:distibuted file system;glob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quick insertion and usage;dynamic resource movement

0 引 言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個用于管理、分析和顯示,并在不同系統和地點的用戶間傳遞地理信息數據的系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地球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對地理信息系統已經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即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全球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是由Gold提出的[1],他認為全球GIS與傳統GIS的主要區別包括基于全球網格支持對海量數據處理,以及直接基于球體或橢球體的表面操作。地理信息系統向全球化、多維化、支持多分辨率及多尺度數據、支持PB級規模數據存儲調度的方向發展將是未來GIS的趨勢。

全球GIS的發展為地理信息數據的存儲調度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要實現全球GIS,需要構建一個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穩定性、超大規模吞吐率的地理信息數據系統作為應用平臺。傳統的文件系統將海量的數據積累在少數的計算中心,導致網絡超負荷工作,大量終端的處理能力閑置[2]。然而,分布式文件系統通過網絡訪問每個節點的存儲空間,使得分布在各個節點的存儲資源形成虛擬的存儲設備,具備成本低廉,容錯性強,安全性高等特點,其應用體現出巨大的優勢,非常適合構建全球GIS應用平臺。

地球經過相關剖分理論進行剖分,構建分布式文件系統后,全球地理信息數據將按照剖分區域分別存儲在對應的網絡存儲節點上。為了滿足分布式文件系統高度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廣義的存儲節點可以是計算機終端設備,也可以是移動電子硬盤、光盤、USB閃存等移動存儲介質。分布式文件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頻繁的節點失效,每時每刻任何網絡節點都可能因產生故障而退出系統;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長,系統將不斷擴充其存儲容量,增加相應的存儲節點;當用戶需要查詢某一地理區域的數據時,都會將對應的存儲節點納入整個文件系統中進行數據調度。以上應用都需要對存儲節點做頻繁變動。這里突破傳統意義上設備層次的概念,提出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即插即用技術,即存儲節點不需要經過文件系統進行復雜的識別、配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段內完成納入及退出整個文件系統的過程,在物理層次、協議層次、應用層次實現接入后,即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1 架構體系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各種相關理論、產品、技術不斷應運而生,移動存儲介質呈現出空前的多樣化,連入網絡的設備也不再局限于個人電腦和工作站等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還包括許多個人通信設備和移動存儲設備,例如3G手機、數碼相機、電視機機頂盒等智能設備[3]。這些設備都可以成為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存儲節點。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即插即用技術對上述設備的具體支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物理層次

負責物理連接上的配置與使能。當存儲地理信息數據的硬件實體接入分布式文件系統后,系統不需要預先獲悉硬件實體的位置,以及安裝驅動程序,只需通過判斷硬件實體的描述信息,即可決定是否接納該設備成為自身的存儲節點,具體流程見圖1所示。

圖1 即插即用物理層次的流程圖

1.2 協議層次

在物理層次的基礎上,負責實現存儲節點與分布式文件系統的交互工作。具體包括:

1.2.1 加入和退出協議

研究將存儲相應地理信息數據的硬件實體接入分布式文件系統后的認證,以及用戶對存儲所需地理信息數據的硬件實體利用完畢后,系統確認硬件可以安全移除的機制。

在加入時,硬件實體自身的描述信息,以備系統識別。系統根據描述信息決定是否接納該硬件實體形成系統節點,并更新系統節點列表。在退出時,硬件實體發出退出申請,系統根據當前網絡的應用狀態決定是否允許該節點脫離系統。

1.2.2 數據傳輸協議

負責設計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模型及數據傳輸模型,在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如下幾個問題[4]。

(1) 通用化原則。

從應用角度分析,三維地理空間信息涉及多個業務部門,應用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具有數據分散,類型多樣,多源異構等特點。設計數據模型時,應當考慮通用性,以便實現數據的共享與交換。

(2) 面向對象原則。

在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模型中各個層次都要面向對象,具體實現時不僅要采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而且面向問題域分析所采用的概念模型也要面向對象。此外提供給用戶使用和二次開發也應是描述空間實體對象的一些類的集合[5]。

(3) 兼容性原則。

對數據的處理常需要導入或導出分布式文件系統內的數據,所以設計數據傳輸模型時,必須考慮與其他應用軟件的兼容性。

1.2.3 數據校驗協議

基于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模型,負責對節點之間傳輸的數據進行檢驗,研究應對傳輸過程中數據錯誤的解決方案,為系統的高可靠性提供支撐。

1.2.4 節點校驗協議

負責通過驅動系統定期監測所屬節點的工作狀態及性能,使得用于擴充系統容量的節點加入系統;強制損壞或工作失常的節點退出系統,實現節點按需在線、分時段在線。保證對用戶查詢數據的快速響應,同時保證系統的高穩定性及擴展性。

1.3 應用層次

在存儲實體經過認證加入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基礎上,按照業務邏輯,結合資源性能參數及用戶指令動態分配和調度各個存儲節點的功能及數據,形成任務流程并執行完成任務。

應用層次是基于物理及協議層次的,旨在建立面向任務的資源調度模型,設計面向任務的數據資源動態調度協議,協調系統數據資源調度效率與代價,實現數據的高效率調度分發。

2 關鍵技術

2.1 網絡環境即插即用技術

網絡環境即插即用技術是實現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統即插即用的基礎,該技術基于網絡工作環境,面向應用層次需求,總體目標是將網絡轉變成一個靈活、易于管理的工具[6],使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各個節點所裝載的數據及服務可以動態地加入或移出系統。

該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在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基礎上開發一組新的協議,實現系統與節點之間的自由交互,其中的關鍵部分如下:

(1) 發現協議。

發現協議用于自動識別系統環境節點的增減變化,通過分析節點的描述信息,對其進行身份驗證。通過驗證發現,協議驅動系統總線將節點納入分布式文件系統所屬的網絡環境,并更新系統的節點信息列表。

(2) 查找協議。

基于對象類型的查找協議是分布式文件系統節點之間互相發現和交互的基礎[7],該協議為系統中的可用節點及服務提供集中注冊。每個節點在加入系統之前,首先利用查找協議查找系統,再按照加入協議的規范進入系統,正式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3) 租約協議。

租約協議實現用戶對系統節點的合理占用。對請求使用某節點資源的用戶進行需求等級篩選,保證最需要者優先;當租約到期時,系統收回節點資源,用戶通過更新租約不斷延長對節點資源的占用。

2.2 網絡資源搜索技術

多任務、多層次、面向實際需求的地理空間數據應用是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全球GIS的最終目的,在龐大的網絡環境中快速、準確地定位用戶所需的數據資源是解決網絡資源搜索技術的關鍵[8]。

在比較分析各分布式文件系統資源搜索模型優缺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采用建立在分布式哈希表(DHT)技術基礎上的分布式結構化搜索模型能夠加速查詢的速度,提高安全性,并且占用的網絡帶寬較少,因此是該技術的發展趨勢。

如圖2所示,應用層次的事件感知、網絡存儲等通過分布式哈希表調用哈希函數產生資源名稱。當前,DHT技術正受到研究者們的密切關注,是P2P資源搜索模型研究的焦點。采用DHT技術的典型搜索模型有CAN模型和Tapenstry模型、麻省理工學院的Chord模型、以及MicroSoft的Pastry模型。

圖2 哈希表概念圖

2.3 全球多維GIS數據模型的設計

數據模型用于抽象表達現實世界的數據與信息,全球范圍的空間信息包含尺度、波段、時間、類型等多個維度,涵蓋了時間、空間、頻譜等多種分辨率。全球多維GIS數據模型是用于描述上述全球范圍的地理空間信息,并能夠實現高效存儲,快速訪問和易于擴展等特性的數據結構。

目前,現有的時空數據模型仍然以二維平面GIS為基礎,無法做到真正的時空一體化[1]。主要表現在時間與空間分離,時空內涵單一,無法反映地理現象的變化等。基于全球GIS的多維數據模型設計應建立在概念層、邏輯層、物理層的基礎上。三個層次的相互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全球GIS多維數據模型設計層次的關系圖

圖3表明,從顯示世界的實體過渡到可在計算機中處理的數據模型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設計流程。此外,對全球GIS多維數據模型的設計還必須考慮與應用軟件環境以及其他GIS應用軟件相互兼容的問題。目前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機構已經開發出了一些3D造型軟件,或在原來的2DGIS中增加了三維功能,但是海量三維模型的建立、管理用戶軟件界面設計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9]。

2.4 面向任務的數據資源動態調度技術

在現實應用中,需要考慮以下問題:當用戶產生使用某地理空間數據的申請時,所對應分布式文件系統的節點可能處于非工作狀態,而激活該節點并將其納入系統可能耗費較大的時間損耗[10];但系統所有的節點同時處于工作狀態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付出昂貴的代價。

本文對解決上述問題提出初步構想,認為可以采用面向任務的數據資源調度技術。具體講,設計基于任務的數據調度模型,采用主動、被動兩種調度協議。

通過主動調度協議,用戶可以發送若干類數據請求。系統對用戶的身份進行驗證后,檢測對應節點是否處于工作狀態,對于尚未啟動的節點,則以最快速度進行啟動,并納入系統,待數據傳輸過程結束后,系統收回用戶對節點的占有權;通過被動協議,用戶不發送數據請求。由系統通過熱點分析對用戶可能關注的地理空間所對應的存儲節點進行篩選,激勵其處于在線工作狀態,并不斷更新熱點區域列表,實現按需在線。

3 結 語

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全球地理信息系統將是必然趨勢。針對分布式文件系統中頻繁的存儲介質移入移出以及對熱點區域持續關注等的現實需求,本文以研究分布式文件系統節點即插即用技術,面向應用需求,為用戶提供快速、準確的地理信息數據處理與應用能力為目標,分析了關鍵技術并提出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程承旗,郭輝.全球地理信息系統(GGIS)構架體系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2007(6):25_29.

[2]宋智.基于P2P的分布式存儲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5.

[3]于鉉.基于Jini體系結構的分布式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3.

[4]孫敏,趙學勝,趙仁亮.Global GIS 及其關鍵技術[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8(1):41_43.

[5]吳信才,童恒建.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模型的設計[J].計算機工程,2004(6):93_94.

[6]張紅蘭.服務的分布式體系應用探討[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

[7]羅強.即插即用技術研究――Jini分析和Ipnp設計[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1.

[9]樊文平,劉榮,宋富林.三維地理信息中3D模型研究綜述[J].地理信息世界,2005(5):37_38.

[8]王永會,宋曉宇,許景科.空間數據的混合樹索引結構與訪問引擎的研究[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8(8):1 503_1 505.

篇7

【關鍵詞】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方案

基于電信集團的長期發展建設目標,其運維管理需要與公司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因此,需要對從事的業務進行更加精細化、信息化的管理。信息系統作為運維管理中的核心內容,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文章主要針對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并根據實際情況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往的主機管理信息系統向網絡的分布式系統進行轉變,試論述其方案設計的方向。

1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概述

電信集團屬于一個大型的企業,其管理的事務多而繁復,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能夠極大程度上幫助企業管理,而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現在多基于網絡的分布式系統發展即分布式管理信息系統。當前各企業的的管理信息系統正處于提高水平階段,電信集團也不例外。據調查,網絡運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過半的比率是由于操作不當引起的,另一部分則是由于系統的不完善。電信集團作為網絡運營商,需要保證IP所承載的安全和穩定,現目前通信企業主要采用的是SSH管理模式、VNC管理模式等,主要對網絡的核心內容進行維護。

2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中出現的問題

當前電信集團的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正處于提高水平階段,因此,系統的不完善會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極大的制約了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發揮其作用。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2.1系統運維管理維護難

電信集團網絡系統中所涉及的內容繁復,包含了大量的網絡設備、主機終端等,而這些東西又分別支持著集團的各種業務進行活動,進行管理的人員也不盡相同。管理狀態的分散化決定了系統運維管理的維護困難,不利于統一化和整體化。

2.2賬號共享的安全性

雖然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中各程序都有唯一的賬號密碼體系,但是在集團內部,為了方便操作,通常會制定統一的賬號密碼進行賬號共享,對安全性造成極大的威脅。2.3賬號流程管理不善電信集團的業務量非常大,用戶可通過多種賬號登錄方式進行訪問,但是用戶和業務間基本屬于短連接方式,有可能造成多重交叉,使賬號流程的管理十分混亂。而訪問的方式又過于簡便和多樣,如果在使用某種訪問方式時系統不能對其進行甄別,很容易造成漏洞。

2.4缺乏審計

每個業務間的運行和管理應該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審計也應該相互獨立。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審計內容欠缺,發生問題時只能追尋到具體發生時間,而具體賬戶破壞很難追查。此外,不同操作系統所記錄的日志內容詳細程度不同,容易發生操作失誤。

3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功能需求分析

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主要基于其所應具備達到功能需求而制定。因此,針對設計方向,對功能需求進行以下三方面分析:

3.1基本管理功能

大型的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需要建立一套基本的管理功能使其最后反饋于更高層次的運維管理中。基本管理功能包括:網絡基礎信息管理維護、網絡運行信息查詢與統計、二維地圖信息的網絡定位等。這些功能可以對一些配置信息或物理網絡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如網絡節點位置。此外,還可以對信息進行數據管理和處理,如網絡分布的空間區域信息。當具備這些基本功能配置時,系統運維管理維護的困難可以很容易被解決,同時還可以發散其他功能作用。

3.2服務端業務管理

網絡運行業務中的資源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①資源需求管理,電信集團屬于大型企業,運維管理需要從全局出發,對網絡運行資源的需求和運行進行統一的管理。如在計劃申報環節時,工程部門提供相關文件并得到責任工程師審核簽字后,記錄信息系統中。②資源巡查管理,其功能是針對網絡及管線狀態進行巡查。建立巡檢計劃后,如若出現問題,要進行事件報告、事件定位和查詢、派發巡檢任務、增設事件巡查這一整個環節的相關處理程序。③邏輯資源管理,主要包括SDH系統、傳輸系統、業務平臺等一系列的運行資源。在邏輯資源管理中,干線光纖是極為重要的通信資源,并與之前的二維地圖功能進行整合,有利于進行網絡運維管理。

3.3移動端業務管理

這類管理信息系統指場外操作人員持終端或分站點計算機進行相應的資源狀態等信息的發送,而用戶也會通過這些終端提供分點數據并最終進行網絡運行數據整合。這類系統有許多實際操作功能,如對常使用的GIS功能進行延伸,可進行地圖放大、縮小等服務。此外,移動終端功能還支持用戶進行信息管線設施資料等內容的查詢,或與服務端里面的資源巡查管理功能相結合,實現巡線任務記錄。

4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通過對信息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針對所涉及的部分進行具體的系統設計,同時為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善補充。設計方案要重點突出對電信集團的貢獻作用和與之相適應的功能結構,避免出現設計矛盾。

4.1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結構設計

電信集團的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最重要點是要符合其安全性能要求。同時設計原則要滿足操作靈活、可靠安全、審計嚴格等特點,用戶對網絡系統中的相關操作和控制能夠更加規范化,記錄內容真實具體,降低問題出現的頻率。結構設計主要包括系統數據庫整體結構、服務端子系統、移動端子系統三個方面。數據庫整體結構采用瀏覽器結構且支持移動終端訪問,通過“用戶界面———訪問接口層———二維空間圖層———網絡基礎信息、網絡資源數據———巡線事務信息”這一整個流程圖進行管理。服務端子系統,包括之前功能分析里面的資源需求管理,即對每種工程資源進行時間設置管理,制定最晚完成時間,同時將所要進行的任務層層分解,了解每個子節點對應的資源狀況;資源巡檢管理,根據計劃編制填寫與計劃相關的人員、時間等內容,同時利用GIS地圖進行道路巡線路徑制定,并保存提交到數據庫;邏輯資源管理,需要實現對邏輯對象的創建、配置更新等功能,且每個功能需要有一一對應的參數化配置,此外,還要對更新的配置增設重載功能接口等處理和計算方法。

4.2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模塊設計

系統模塊設計主要是指對之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性方案設計。①統一認證和鑒別用戶身份。對網絡運維管理中各信息系統的維護困難狀況,審計操作為管理人員創建獨立的登錄賬號,并先登錄在管理信息系統內,再登錄到目標服務器中,確保身份識別。針對不同的業務系統處理,通過session保存登錄信息。②用戶訪問權限控制。系統運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用戶賬戶、操作命令等對其訪問權限進行控制,具有包括訪問范圍、登錄時間、授權機制。此外,進行遠程訪問時,要進行同步監控防止出現違規操作的行為。③歷史操作記錄查詢。支持界面查詢功能,如發生網絡安全事故,電信集團可根據歷史記錄進行查詢,并最終確認網絡地址、時間、用戶名等相關信息。信息的查詢同時要以表格輸出的形式進行書面報告,方便運維管理人員的后續管理。

5結束語

文章從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論述,最后通過結構設計和模塊設計兩個方面提出了設計方案,最終建立一套完善的網絡安全運維管理信息系統。有利于電信集團實現集中的運維管理,降低問題發生的頻率,最終實現電信集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殷學強.電信集團網絡運維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14):48~50.

[2]石堅.校園網絡運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南京理工大學,2013.

[3]田永利.通信臺站運維管理信息系統工臺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4.

[4]胡杰.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東南大學,2015.

篇8

關鍵詞 任務驅動 中職教育 實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Method in

Computer Training Teaching

LIU Yuan

(Xing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Xingning, Guangdong 51450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ctually training education, how to embody the cor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skill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ask driven" teaching in computer training teaching staff in the application of a number of useful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received a certain effect, and are summarized and refined.

Key words task-driven;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計算機實訓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將本專業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細化在各個精心設計的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教師所設計的任務進行分析、思考;在教師以任務方式引導下,學生邊學邊練(做),并以獨立或協作的形式完成各個學習任務,從而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吸收效果。事實上,計算機實訓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以達到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與技能之目的。

1 誘發學生參與“任務驅動”的激情

“任務驅動”在教學本質上應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如何構建任務驅動的情境或平臺來誘發學生呢?筆者認為在實訓中,教師通過創設精巧的“現實任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把學生必須學習、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巧妙地、有機地滲透在一個個任務當中,使學生在融洽與和諧的情境過程中完成“現實任務”,以達到理解學科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

例如,在《SQL SERVER 2000》課程實訓中,一般要求學生能根據一個實際需求完成一個數據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它強調從需求分析、數據搜集、數據整理、系統設計到系統實現全過程的參與。對初學者來說,應該根據實訓情況,科學合理的將它可以分成若干個小的模塊或任務,直到每個小的模塊或任務可實現具體的操作或執行為止;具體做什么系統由學生自主確定,當然系統的可用性必須參照現實中的操作性,功能不能過于簡單;系統基本的功能如:增加數據、修改數據、數據查詢等功能是必須實現的;如:設計“成績管理系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不斷地提出問題:成績管理需要管理學生信息,包括學生信息管理模塊:學生基本信息管理、課程信息管理、成績信息管理模塊、成績統計打印等。同時把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組(6-8組),每組(5-8人)比較合適,并設組長。這樣、通過一步步誘發學生參與任務的熱情,學生學習的動機便得到不斷的維持與加強。

2 “任務驅動”的設計應滿足學生與課程的內在需求

在“任務驅動” 的實訓中,所設計的任務能否滿足學生與課程的內在需求是整個實訓過程中的核心,所以任務的設計要具備兩個特征:

(1)承接性。設計任務時應進行周密性考量,盡量把學過的專業知識、技能且與本次任務相關的和即將要學的知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學生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既能體會溫故而知新的快樂,又能收獲學習新知識的成就;同時在設計任務時還需要考慮到留給學生一定的擴展空間,這樣才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2)實用性。任務必須能夠通過實訓來完成,應盡量避免設置一些抽象、空洞或完全理論化的任務;若想任務具有吸引力,任務必須具體化、實用化;驅動任務實用性對學生來說是最直觀的感受,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如果學生對你設計的任務感到空洞,那該任務的設計從某一程度來說也是失敗的,所以設計的任務必須讓學生有直觀感受,具有躍躍欲試的吸引力。

例如,由于講授《網站設計及應用》課程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過《WINDOWS 網絡應用服務管理》和《SQL Server 2000 數據庫技術及應用》;所以在《網站設計及應用”》的綜合實訓中,基于驅動任務設計必須滿足上述兩個基本特征,我讓學生們組建一個含在線評論、 圖片瀏覽等功能的QQ個人主頁簡易網站,版式及其它具體內容不限,但能夠在實訓室內以域名形式訪問自己的網站,且網站的更新能夠通過實訓室內網絡進行完成。這樣的任務設計能巧妙地使學生把以前學過的“使用IIS搭建Web網站”、“使用IIS搭建FTP服務器”、“配置DNS服務器及DNS客戶機”、“數據庫后臺技術”等主要知識技能與動態網頁設計技術中所要求掌握的“ Web 與SQL Server 的連接方法”、“網頁腳本中如何嵌入SQL 命令”、“如何在網頁中動態生成表格”、“網頁內容如何分行顯示及翻頁”等結合應用起來,形成一個具備承接性與實用性的驅動任務,既給學生們帶來一份直觀的感受,又滿足了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

3 引導學生剖析“任務驅動”,提出并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實訓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剖析任務、分解任務、解決任務的習慣。一個成功有效的“任務驅動”從知識點的角度上來分析,除了趣味性、直觀及實用性外,往往可以分解成細小的任務,但這些細小的任務又組合成“任務驅動”的整體,彼此獨立而又不缺乏聯系。所以,當學生面對任務時,首先引導學生剖析“任務驅動”包含有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從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方面出發,分類歸納出哪些任務是對已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并認真權衡自己的認知水平及應用能力,哪些任務對自己來說是全新的或不能及時解決的,通過剖析任務,形成自己的“問題任務”,帶著問題去尋求解決任務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進行有關《電子商務技術》的實訓中,要求學生組建網上交易仿真平臺。引導學生先瀏覽淘寶網或電信電話費在線充值的網站,再讓學生分析出本次任務包含:動態網站的組建、SQL在網頁中嵌套、網上交易。而網上交易對學生而言是本次“任務驅動”新知識的應用即電子貨幣、數字證書、EDI 等的應用;學生必須把剛學的Windows Server 2003 中的數字證書的一些知識點應用于自己的任務中。又如在《Visual Basic 6.0程序設計》的實訓中,以“德育管理系統”為例,針對學生違紀事件的錄入、查詢與編輯等功能,涉及表、視圖、查詢、調用存儲過程以及窗體等對象的認識、理解與操作;在編輯學生記錄窗口中有學生的照片,學生就會涉及到VB中的圖像控件不能與SQLServer2000表中的Image字段直接綁定,但可以將圖像控件的Picture屬性設置為某個磁盤文件的知識內容等。因此,在實訓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剖析任務、分解任務、解決任務,找到各個任務的突破點、結合點,使學生的思路始終圍繞任務運轉起來,從而達到在任務驅動下,有目的,有效率的實訓。

4 “任務驅動”要敢于打破傳統課堂實訓的限制

由于計算機學科中的很多知識與技能,在理論上顯得抽象,只有通過實訓來驗證,加深對其的理解與體會。所以,“任務驅動”的開展就顯得尤其必要,但是有些任務的開展在傳統的課堂實訓環境中卻很難有層次地實施。例如,針對《無線網絡的組建》中有關“無線路由器的應用”,在傳統課堂實訓環境中,學生對信號的穩定、加密,信道的選擇、信號的有效距離、無線分布式系統(WDS)間信任與通訊等難得有親身的體會。為了學生深刻體會無線路由器在網絡擴展中的應用,設計了“有線網絡1―無線路由模塊―有線網絡2”的實訓任務;實訓地點設在離有線網絡1的直線距離達一千多米的休閑草地上,并搬來10多部電腦,3-5人為一組;實訓大樓第5樓且面向休閑草地的外墻上安裝了B-LINK路由器1,用來把有線網絡1以無線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在休閑草地上以無線路由器2為中心搭建有線網絡2;通過這樣的“任務驅動”,學生不僅對無線信號的穩定、加密、信道的選擇、信號的有效距離、無線分布式系統等有所頓悟,更重要的是對無線分布式系統間信任模式的三種選擇(懶人模式、橋接模式、中繼模式)區別、路由器WAN口的設置、哪個路由器中DHCP的開啟與否有了切身的感受;擺脫了傳統課堂實訓開展“任務驅動”的限制,帶給學生賞心悅耳的實訓感受,把 “任務驅動” 教學法在實訓中的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5 采用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來權衡實訓中的“任務驅動”

在計算機實訓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法,當學生完成了實訓的階段任務后,它的效果如何,不妨采用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來作出權衡。可圍繞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即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教師點評三個方面進行點評,同時教師的點評以表揚鼓勵為主,同時挑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完成的任務,對他們的任務成果進行展示、分析、歸納。一般可采取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在整個“任務驅動”過程中的實施情況,對自己的任務進行評述,有哪些優缺點或提出完善的措施。

其次,學生間對彼此所完成的任務進行質疑,交流任務完成過程的心得體會,同時學生間可推薦他們公認的榜樣,與教師的推薦榜樣作出縱橫對比。

最后,教師根據“任務驅動”過程中學生的完成情況、出現的典型問題等作出點評,引導學生作出歸納與總結,同時注明任務中需要完善的內容及方向。

6 總結

中職教育實際上就是實訓教育,計算機實訓教學中實施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充分體現學生以任務驅動為動力、教師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在計算機實訓教學中積極推廣“任務驅動”教學法,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一線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梁紅.計算機“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原則[J].廣西教育,2007.7.

篇9

【關鍵詞】 NET 辦公自動化 B/S SQL

OA系統是將現代化辦公和計算機網絡功能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辦公方式。本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基于網絡條件下,為了實現辦公無紙化和自動化設計和開發的,系統功能貼近單位辦公實際需求,在操作上簡單規范容易上手,數據統一用一個數據庫存放,實現了數據的共享。系統在內網實現資源共享,統一數據庫管理,用戶可以自由的通過局域網方便的訪問辦公自動化系統,而不必在安裝任何客戶端軟件,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系統設計的主要思想是數據服務器集中存儲用戶的信息和各個應用模塊的信息,然后通過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實現對用戶的集中管理、集中認證和統一授權。

從構架結構上來講,采用基于三層架構設計思想,遵循統一數據出口和統一數據入口的原則提供共享機制。通過對上層應用服務的請求,調度下層業務邏輯及其相關業務系統的資源,完成以事件為驅動的工作流和數據流的運行。系統從邏輯上可劃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當系統應用改變時,只需更新服務器上相應的應用組件,用戶就可以使用新的業務處理邏輯,避免了用戶端應用程序版本控制和更新的困難。

系統依附網絡使用,讓辦公管理更為方便快捷,切實解決公司信息及其傳遞的數字化,改變辦公方式、減輕員工勞動強度、減少辦公成本。系統是基于J2EE架構的B/S分布式系統。系統主要由個人辦公、綜合辦公、人力資源、系統管理幾個模塊構成。本系統的功能模塊圖如(圖1)所示。

辦公自動化系統主要實現用戶辦公規范化、自動化。首先,用戶利用注冊并按照角色分配好權限的賬號登錄本系統,系統按照檢測到的用戶身份登錄相關界面,用戶獲得對應界面模塊的操作權操作本系統,用戶端不需要安裝任何客戶端。

(1)系統功能的劃分:下面,將詳細介紹系統中各個功能模塊的主要功能。

1)個人辦公模塊:個人辦公模塊包括個人資料、內部郵件。個人資料模塊主要包括用戶個人信息的設置與修改包括密碼、聯系方式等;內部郵件的發送、接收、保存、刪除。個人辦公模塊即保障了用戶帳號的安全也方便用戶之間工作聯系和工作任務的完成。2)綜合辦公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對公文和公告的管理。公文辦理主要分為待辦公文、已辦公文、檔案查閱。主要為了完成公文的擬制、審批、查詢等功能;公告管理主要是公告的與管理,實現公司通知、信息的快速傳達。綜合辦公模塊方便了各部門協調工作和信息的傳達,提高了辦事效率。3)人力資源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請假和組織機構兩部分。公出(請假)單模塊主要包括填寫公出(請假)單、待審核公出(請假)單、查詢公出(請假)單;組織機構可以查看全校各部門人員、職務、分工。4)系統管理模塊:該模塊包括用戶管理和角色管理兩部分。用戶管理主要用于用戶的添加、修改、刪除以及權限的分配;角色管理用于權限的分組,用戶權限的獲得主要是來自角色組權限。權限的不同決定了可操作模塊的區別。

(2)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設計是指根據用戶的需求,在某一具體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上,設計數據庫的結構和建立數據庫的過程。本系統使用SQL數據庫管理系統,采用關系數據庫模式。關系型數據庫的規范論是數據庫設計的理論基礎,其目的是研究關系模式中各個屬性之間的依賴關系及其對關系模式的影響。

本系統數據庫設計使用的是ERA方法,ERA方法基本思想是:在將一個組織的有關數據組成為數據庫管理以接受的模式之前,先設計一個與數據存儲結構、存取方式無關的概念性數據模型,然后將其轉換成數據庫管理系統上的數據模式。該方法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表示現實客觀事物的實體、實體之間的關系、實體或者聯系之間的屬性。

本章首先介紹了系統的總體設計,給出了系統總體設計產生的功能模塊圖。然后,根據總體功能模塊圖,介紹了系統功能的劃分。合理地劃分好功能模塊后,又詳細介紹了各個功能模塊和子模塊的設計。數據庫設計是應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介紹了數據庫設計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經驗,然后據此設計得到了本系統的E-R圖,并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

參考文獻:

[1]李天平.NET深入體驗與實戰精要[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篇10

1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基本結構及特點

1.1 集中式系統結構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較強的計算機并擴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變電站的模擬量和數量等信息,集中進行計算和處理,分別完成微機監控、微機保護和自動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機完成數據輸入輸出、保護、控制及監測等功能,后臺機完成數據處理、顯示、打印及遠方通訊等功能。此類結構對監控主機的性能要求較高,且系統處理能力有限,開發手段少,系統在開放性、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等方面較差,抗干擾能力不強,該結構在早期自動化系統中應用較多,目前國內許多的廠家尚屬于這種結構方式。

1.2 分布式系統結構 按變電站被監控對象或系統功能分布的多臺計算機單功能設備,將它們連接到能共享資源的網絡上實現分布式處理。其結構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主、從CPU協同工作方式,各功能模塊如智能電子設備(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之間采用網絡技術或串行方式實現數據通信,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功能分散給多臺計算機來完成。各功能模塊(通常是多個CPU)之間采用網絡技術或串行方式實現數據通信,選用具有優先級的網絡系統較好地解決了數據傳輸的瓶頸問題,提高了系統的實時性。 其結構方便系統擴展和維護,局部故障不影響其他模塊正常運行。該模式在安裝上可以形成集中組屏或分層組屏兩種系統組態結構,較多地使用于中、低壓變電站。分布式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自問世以來,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目前,還存在在抗電磁干擾、信息傳輸途徑及可靠性保證上的問題等。

1.3 分散(層)分布式結構 分散(層)分布式結構采用“面向對象”設計。所謂面向對象,就是面向電氣一次回路設備或電氣間隔設備,間隔層中數據、采集、控制單元(I/O單元)和保護單元就地分散安裝在開關柜上或其他一次設備附近,相互間通過通信網絡相連,與監控主機通信。目前,此種系統結構在自動化系統中較為流行,主要原因是:①現在的IED設備大多是按面向對象設計的,如專門的線路保護單元、主變保護單元、小電流接地選線單元等,雖然有將所有保護功能綜合為一體的趨勢,但具體在保護安裝接線中仍是面向對象的;②利用了現場總線的技術優勢,省去了大量二次接線,控制設備之間僅通過雙絞線或光纖連接,設計規范,設備布置整齊,調整擴建也很簡單,成本低,運行維護方便;③系統裝置及網絡魯棒性強,不依賴于通信網和主機,主機或1臺IED設備損壞并不影響其它設備的正常工作,運行可靠性有保證。系統結構的特點是功能分散,管理集中。

分散(層)分布有兩層含義:其一,對于中低壓電壓等級,無論是I/O單元還是保護單元皆可安裝在相應間隔的開關盤柜上,形成地理上的分散分布,如文獻[2]所示的系統;其二,對于110kV及以上的電壓等級,即使無法把間隔單元裝在相應的開關柜上,也應集中組屏,在屏柜上明確區分相應間隔對應的單元,在物理結構上相對獨立,以方便各間隔單元相應的操作和維護。

2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應能實現的功能

2.1 微機保護:是對站內所有的電氣設備進行保護,包括線路保護,變壓器保護,母線保護,電容器保護及備自投,低頻減載等安全自動裝置。各類保護實現故障記錄、存儲多套定值、適合當地修改定值等功能。

2.2 數據采集 ①狀態量采集:狀態量包括:斷路器狀態,隔離開關狀態,變壓器分接頭信號及變電站一次設備告警信號等。目前這些信號大部分采用光電隔離方式輸入系統,也可通過通信方式獲得。保護動作信號則采用串行口(RS-232或RS485)或計算機局域網通過通信方式獲得。②模擬量采集:常規變電站采集的典型模擬量包括:各段母線電壓,線路電壓,電流和功率值。饋線電流,電壓和功率值,頻率,相位等。此外還有變壓器油溫,變電站室溫等非電量的采集。模擬量采集精度應能滿足SCADA系統的需要。③脈沖量:脈沖量主要是脈沖電度表的輸出脈沖,也采用光電隔離方式與系統連接,內部用計數器統計脈沖個數,實現電能測量。

2.3 事件記錄和故障錄波測距 事件記錄應包含保護動作序列記錄,開關跳合記錄。其SOE分辨率一般在1~10ms之間,以滿足不同電壓等級對SOE的要求。變電站故障錄波可根據需要采用兩種方式實現,一是集中式配置專用故障錄波器,并能與監控系統通信。另一種是分散型,即由微機保護裝置兼作記錄及測距計算,再將數字化的波型及測距結果送監控系統由監控系統存儲和分析。

2.4 控制和操作閉鎖 操作人員可通過CRT屏幕對斷路器,隔離開關,變壓器分接頭,電容器組投切進行遠方操作。為了防止系統故障時無法操作被控設備,在系統設計時應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閘手段。操作閉鎖應具有以下內容:①電腦五防及閉鎖系統②根據實時狀態信息,自動實現斷路器,刀閘的操作閉鎖功能。③操作出口應具有同時操作閉鎖功能。④操作出口應具有跳合閉鎖功能。

2.5 同期檢測和同期合閘 該功能可以分為手動和自動兩種方式實現。可選擇獨立的同期設備實現,也可以由微機保護軟件模塊實現。

2.6 電壓和無功的就地控制 無功和電壓控制一般采用調整變壓器分接頭,投切電容器組,電抗器組,同步調相機等方式實現。操作方式可手動可自動,人工操作可就地控制或遠方控制。

無功控制可由專門的無功控制設備實現,也可由監控系統根據保護裝置測量的電壓,無功和變壓器抽頭信號通過專用軟件實現。

2.7 數據處理和記錄歷史數據的形成和存儲是數據處理的主要內容,它包括上一級調度中心,變電管理和保護專業要求的數據,主要有:①斷路器動作次數②斷路器切除故障時截斷容量和跳閘操作次數的累計數③輸電線路的有功、無功,變壓器的有功、無功、母線電壓定時記錄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時間。④獨立負荷有功、無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時間⑤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記錄,根據需要,該功能可在變電站當地全部實現,也可在遠動操作中心或調度中心實現。

2.8 系統的自診斷功能:系統內各插件應具有自診斷功能,自診斷信息也象被采集的數據一樣周期性地送往后臺機和遠方調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

2.9 與遠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規遠動‘四遙’的基礎上增加了遠方修改整定保護定值、故障錄波與測距信號的遠傳等,其信息量遠大于傳統的遠動系統。根據現場的要求,系統應具有通信通道的備用及切換功能,保證通信的可靠性,同時應具備同多個調度中心不同方式的通信接口,且各通信口及MODEM應相互獨立。保護和故障錄波信息可采用獨立的通信與調度中心連接,通信規約應適應調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國標及IEC標準。

2.10 防火、保安系統。從設計原則而言,無人值班變電站應具有防火、保安措施。

3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現狀及發展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在一些新建變電站的運行中表明其技術先進、結構簡單、功能齊全、安全可靠,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國城鄉電網改造與建設中不僅中低壓變電站采用了自動化技術實現無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壓變電站建設中也大量采用自動化新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電網建設的現代化水平,增強了輸配電和電網調度的可能性,降低了變電站建設的總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