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3-30 17: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地質災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327-01

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災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項重大突破,信息化對于災害的發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實行,基于對WebGIS技術的建設與探索,讓我們在新層次上有所突破,將地質災害的防御工作與信息化相結合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顯,這樣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來展現出組織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監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達到透明,防治工作達到優質化。

1.地質災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質災害存在的隱患

現如今我國發生災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廣東、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發生在各省份的山區地帶,正因為基層對災害的防治工作沒有很好的認識所以對于災害的發生很是無措,到目前為止我國由于災害受到的損失約幾億元,人員傷亡數更是驚人。

人員傷亡數據分析列表如圖1。

2.2 防御工作

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發生,我國國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關策略,但最終目標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機構的管制,對資源進行整合

(1)把市、鎮、縣、鄉等不分層次的進行聯合,共同擔負起防止地質災害的責任(2)將用于防止災害的設備進行有條理性的監測與維修(3)加強人民群眾對防止災害方面的認識(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發揚防治工作區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強對基層人才的培養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地的進行人才的培養,以保證工作的進行。

2.2.3 完善國家制度

在知曉國家制度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積極的響應國家“評估、宣傳、巡查、預案、人員”的五到位舉措,抓好當前工作,并不斷巡查工作質量。

2.2.4 加強對災害動態監測

對于能預知的災害應做好提前準備,例如在山西地區發生洪澇災害時,可以提前做好挖溝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區發生災害時,正因新疆屬于“三山夾兩盆”的山勢盆地,所以對于發生災害的防御工作很難做好應有的準備,所以在防治工作上應大大提前做好準備,可以多種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點

對于災害發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對災害的預知,如果發生預警時應通知相關部門立即對所管轄去進行通告并讓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災后籌建工作

對于突發性災害發生后,應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報有關單位做好安撫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工作的率先試點是三峽工程,對于三峽信息化工作的實施可以說是取得了顯著效果,對于龐大的水庫來說災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過信息化的檢測與管理的成功讓這一艱巨任務成為可能。

3.1 信息監測

網絡的普遍對于監測工作起到很大輔助作用,通過網絡的監測可以使防災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層的信息防患工作,不僅可以給基層群眾提前預警,而且還可以實施一定的措施,這對于災害損失的減少有重大意義。

實施GPS系統自動監測,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通曉災害發生的地點并對此做出補救。

3.2 建立現代化信息系統的建立

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只是單單的做好基層防范就好,在信

息傳播方面更為重要,與基層防范工作的培訓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們可以通過大眾設備了解到災害防治的舉措,例如:電視、媒體宣傳、手機、網絡等,當然信息化的實施對于偏遠山區而言還滿足不了,所以我們就應加大對信息的普遍,實施有力的監測工作,進行信息間的交流,把決策與咨詢的工作盡量留給基層,這樣對于提高災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統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統,做好數據的管理,及時的收發各地資源信息,要時時進行不同區域信息間的交流,傳播有效措施的實施,加強人們對災害防范工作的認識。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隨著信息的普遍性,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電視等來獲取信息,但對于偏遠山區該如何實施舉措仍是現在面臨的首要問題,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強基層建設,通過人為的方式來普遍傳播災害防范知識。

國土資源局曾在2012年舉行為期3天的全國地質災害防范信息化技術培訓工作,他們在授課、輔導等方面實行親力親為,把科學成果傳播開來,積極推動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把政府與基層相結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統。

5. 結束語

信息化的實施對于災害防治工作意義重大,是一項艱難而用必須實施的方針,因為通過信息的普遍不僅可以加強基層群眾的防范知識而且還可以減少財產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實的做好災害防范工作對于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而且對國民經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傳正.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構想[J].地質通報.2009-12.

[2] 孫仁先.王小平.中國地質災害防治減災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思考[J].2010-8.

[3] 殷坤龍.張桂榮.龔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質災害實時預警預報系統統[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9-3

[4] 王小平.江鴻彬.省級地質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設[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0-7.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易發分區;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類型

根據本次補充調查,主要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為主,局部有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經本次補充調查地質災害點中仍有隱患點,各地質災害情況見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1。

本縣的地質災害點從構成災害體的巖土和動力因素類型分析,本次補充調查新發現土質成因6處,巖質成因的2處,自然因素引發的1處,人為因素引發的6處,土質成因占75%;巖質成因占25%。自然因素引發的占12.5%,人為因素引發的占87.5%。

2、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地質災害雖種類繁多,產生因素各異,但地質災害的群體性和誘發性,許多地質災害不是孤立發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種災害的誘因。它們具有群發性特點。有許多的地質災害是由于氣象、地質作用和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發生時間集中在4-8月份,占全縣災害總數的96.55%。可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間與災害性暴雨降雨時段幾乎是同步發生、集中并發(表2,圖1)。

3、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

本縣地質災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巖組是形成災害的內因條件,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外在引發因素。

3.1、自然因素作用

(一)地形地貌與巖組類型

地形地貌(特別是微地貌)與工程地質巖組是地質災害形成主要內因條件。地質災害與地形地貌聯系緊密,在海拔50-250m丘陵臺地,由于人口相對密集,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其地質災害總數占68.0%,通過進一步的分析,這些災害點微地貌多為坡高10-40m、坡度45-75°的斜坡或邊坡上;塊狀較硬-堅硬巖綜合體(Ⅴ)、層狀較軟~較硬碎屑巖綜合體(Ⅲ),層狀較軟較硬變質巖綜合體(Ⅳ)發生的地質災害點最多,占災害點總數的79%。

(二)降雨

強降雨是地質災害重要外在引發因素。圖1可以看出,歷年來強降雨發生在4-8月,而4-8月發生的地質災害占已發生的總數的96.55%,這些地質災害主要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均與雨水關系密切,另外,從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分析,災害發生與強降雨時間稍滯后,強降雨開始時間為4月份,高峰期為6月份,而地質災害高發期為6月份。可以看出,降雨時段與災害發生時間具有一致性,往往是暴雨特別是特大暴雨條件下,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多。

3.2、人為因素作用

城鄉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是本縣地質災害主要誘發因素。據統計,因人為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占地質災害總數的85.71%,由此可見,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與地質災害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工程建設項目開挖邊坡進行有序管理、控制人工削坡過陡、對工程項目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近年實施地質災害規劃后,人們重視地質災害,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和總地質災害數大大降低。

綜上所述,地形地貌及巖土工程地質類型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內在因素,而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則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外在誘發因素。

4、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4.1、分區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易發區的劃分主要依據地質災害現狀和潛在隱患,并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人類工程活動強弱、降雨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并盡量與原規劃一致的原則。將調查縣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不易發區四類。

4.2、分區方法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目的是把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和易發程度參差不齊的評價區,劃分成若干地質災害活動條件和易發程度相近的單元,作為確定評價參數,實現全縣評價的基礎,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

根據本次縣地質災害實地調查資料,每處地質災害點類型、規模、發生時間、成因分析、空間分布、災害點密度、已發生災害危害程度、穩定狀態、潛在危險性大小等定量~半定量資料,按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頒發的《細則》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編發的“報告編寫要求”。 本著“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進行條件類比,采用定性和半定量綜合分析方法,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具體邊界按照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分區劃分標準表定性確定。將縣地質災害劃分為高易發區(A)、中易發區(B)、低易發區(C)和不易發(D)四大類(區)。

4.3、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全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共有三處(A1~A3),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丘陵臺地,總面積751.2km2,占全縣總面積26.87%。工程巖、土體類別主要為塊狀較硬~堅硬巖綜合體(Ⅴ)、層狀較軟~較硬變質巖綜合體(Ⅵ)以及層狀較軟~較硬碎屑巖綜合體(Ⅲ)。地貌以低山、丘陵臺地為主,少部分平原。自然邊坡25-65°,基巖強烈風化,節理裂隙發育,風化殼、殘坡積層厚5-30m。植被發育,森林覆蓋良好。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現仍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占全縣災害點總數66.67%,其中崩塌4處,滑坡6處。其危害程度分級屬重大級2處,較大級6處,一般級2處。本區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誘發地質災害因素主要是人類工程活動、暴雨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受威脅人口614人,預估潛在經濟損失4495萬元。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共分3個亞區,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臺地及平原地區,總面積1002.8km2,占全縣總面積35.88%。巖土體類別主要為層狀較軟~較硬碎屑綜合體(Ⅲ)、層狀較軟~較硬變質巖綜合體(Ⅳ)、塊狀較硬~堅硬綜合體(Ⅴ)、層狀較硬碳酸鹽類巖綜合體(Ⅵ)。自然坡角25-65°,風化強烈,殘坡積層厚8-25m,植被發育良好。山區群眾削坡建房,邊坡坡角50-70°,坡高8-30m,形成不穩定危險斜坡,較易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現仍有地質災害點5處,占全縣災害點總數33.33%,其中崩塌1處,滑坡3處,地面塌陷1處。其危害程度分級屬較大級3處,一般級2處。本區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其次為巖溶地面塌陷。誘發地質災害因素主要是道路建設、削坡建房等人為因素和暴雨山洪等。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受威脅人口24人,預估潛在經濟損失565萬元。

全縣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劃分5個亞區,主要分布在縣北東、南西以及中北部中低山地區,主要地貌類型為中低山、平原、盆地,總面積811.2km2,占全縣總面積29.03%。工程巖、土體類別主要為中、高壓縮性土體綜合體(Ⅰ)、層狀較軟紅色碎屑巖綜合體(Ⅱ)、層狀較軟~較硬變質巖綜合體(Ⅳ)、塊狀較硬~堅硬巖綜合體(Ⅴ)。自然坡角5-70°,邊坡坡角45-75°,坡高3-30m,處于較不穩定狀態,較易產生崩塌等地質災害。

全縣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共有2個亞區(D1~D2),分布斷陷盆地和沖積平原上,總面積229.8km2,占全縣總面積8.22%。工程巖、土體類別主要為中、高壓縮性土體綜合體(Ⅰ)、層狀較軟紅色碎屑巖綜合體(Ⅱ)。地貌以平原和殘丘為主。自然邊坡0-15°,基巖強烈風化,節理裂隙發育,風化殼、殘坡積層厚2-20m。植被中等發育~發育,森林覆蓋良好。人類工程活動(道路建設、削坡建房)頻繁,可能產生地面沉降災害和河岸崩塌等地質災害。

5、防治區的劃分與防治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是:建立健全全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規章制度、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通過對人民群眾進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其防災意識,提高有關地質災害的科學知識水平;大力開展群防群測工作,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顯著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根據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果和地質災害潛在的嚴重危害程度,地質災害分布、發育規律、特征等,結合調查縣的經濟實力,提出了適宜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建議,將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則建議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輕、重、緩、急,將地質災害防治分期分為近期防治、遠期防治。

重點防治區(A)防治對策和措施: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地質災害,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加以防范。主要措施如:地表排水、削方減載、坡面防護、支擋、抗滑樁、種草等措施或其中幾種組合。防治對策和措施:一是加強汛期的監測,如山村滑坡,在未進行治理之前,汛期應派人專門值守,對滑坡進行嚴密監測;二是工程治理,可在坡腳修擋土墻、錨桿格構、坡面防護等措施進行加固治理;三是對一些小型的地面塌陷進行回填處理。

次重點防治區(B)地質災害防治對策:首先根據地質災害點的危險程度、經濟能力、分期分批進行治理;對于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嚴重阻礙交通運輸安全的劃為近期治理。各級政府部門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防治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有足夠認識,教育群眾、提高群眾防災意識。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加強汛期的監測工作,本區主要是崩塌、滑坡,坡腳砌擋土墻或抗滑樁支擋,坡面錨桿或土釘支護,根據地形條件開挖環形排水設施,在條件許可下也可削坡卸載。

一般防治區(C)地質災害防治對策:首先各級政府部門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防治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有足夠認識,教育群眾、提高群眾防災意識,不定期巡回檢查。其次對地質災害防治可采用如下措施:地表排水、削方減載、坡面防護、支擋、種草等措施或其中幾種組合。

篇3

一、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

惠濟區古滎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活動強烈,致災因素較多,致使我區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危害嚴重。主要地質災害是滑坡。由于我區在年預防及時,組織得力,沒有一起地質災害發生。

二、年我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區域

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及致災因素,結合今年降雨趨勢預測,確定預防的災種主要為地面塌陷、滑坡,全區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如下:

(一)鄭州黃河名勝風景區滑坡隱患區。該處山體出現多條裂縫,近年來滑坡不斷向下蠕動,暴雨期極易發生山體滑坡,危及風景區職工居住安全。

(二)古滎鎮黃河橋村滑坡區。該處山體土質松動,暴雨期積水,威脅黃河橋村99戶村民住宅安全。

除上述2處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外,古滎鎮的張定幫村(11戶)、嶺軍峪村(4戶)還分布著不同程度的災害隱患區,也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同時,還要注意發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三、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加強監測工作。根據人事調整和工作需要,區政府調整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區國土資源局負責汛期地質災害的監督檢查工作,對災害危險點進行登記、建卡,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議,組織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古滎鎮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的領導責任制,并成立防災領導小組,于4月19日前報區國土資源局,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負責人。

(二)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古滎鎮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巡查、預報、速報”的“四項制度”。汛期要派專人日夜值班,確保責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電話務必于4月19日前報區國土資源局辦公室。如果突發地質災害,古滎鎮和有關部門要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應急處理,并及時上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區國土資源局要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4月19日前將列入防災方案的主要地質災害點巡查一遍,巡點為主要災害點是否進行監測,是否明確了監測責任人,是否制定了預測預報方式和防災避災措施。巡查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將巡查情況及時報市國土資源局。

(四)區國土資源局要依據各災害點的監測情況和當地氣象,結合本地區地質災害產生的因素,做好臨災預測預報工作,并及時逐級報市人民政府。

篇4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面規劃,以人為本、全力搶險的原則,以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影響持久、有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為重點,采取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切實增強抗御地質災害能力。一旦發生災害,做到統一指揮調度,責任分工明確,緊密協作配合,搶險物資齊備,撤離路線明晰,疏散安置妥當,千方百計確保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二、我市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重點

我市地處魯西南平原,地下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水資源相對富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由此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呈逐年遞增趨勢。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現狀,確定防治重點如下:

(一)采煤塌陷區防治。我市地質災害以地面塌陷為主,尤其是采礦引發的采空塌陷最為嚴重。塌陷區主要分布于,涉及44個自然村。全市境內現幾乎所有大小煤礦都存在采空塌陷現象,以最為嚴重,壓煤搬遷村莊面積409.18公頃,土地塌陷面積2500畝,其中年新增2000畝。同時,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而引發房屋斑裂的受災范圍和數量也較大,存在斑裂隱患的有的10個村,4200戶。

汛期采煤塌陷區可能誘發洪澇災害、地裂縫、房屋斑裂等致災地質作用,其危害性比較嚴重。必須完善監測網絡,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和應急反應系統,制作永久性安全警示標志,對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災害隱患點進行勘察治理或搬遷避讓,對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工作進行重點檢查,盡量減少人為原因誘發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同時,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水平,對延誤預警、預報,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二)矸石堆積區防治。全市境內現有煤矸石堆積山6座,主要分布于。堆積的矸石,除一部分用于煤矸石發電,作為新型建筑材料的輔料或填充塌陷地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堆積煤矸石無法處理。

汛期矸石堆積區由于天氣炎熱、氣候多變、雨水過多,煤矸石極易自燃、崩塌、滑坡,產生渣石流,甚至排放化學毒物、分解有機物,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必須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強化監督檢查,加大監測力度,落實防災避災工作措施,盡最大努力防治災害發生。

(三)資源開采區防治。我市礦產資源除煤炭外,主要有磚瓦粘土和建筑用砂兩大類。砂塘主要分布在小孟、新驛、顏店3個鎮。由于前些年磚瓦粘土和建筑用砂深層取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積水洼地的地質災害。

汛期期間資源開采區極易發生地質災害。為達到避災減災的目的,一方面市、鎮、村及礦山企業要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對其礦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徹底排查,劃定易發區和危險區,制作安全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和應急搶險預案,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萬無一失。

(四)泗河險段區防治。我市境內泗河段繞市區流經4個鎮(街),全長26公里,河床因常年干涸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堤因失修風化和受采煤塌陷的波及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汛期泗河險段區,河床需清障疏浚,泗河大堤部分堤段需加固維護,壓煤塌陷堤段需密切關注。要加大巡堤查險的工作力度,對險情險段進行搶修加固,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性洪澇災害的防御能力,確保汛期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三、工作措施

為有效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同時把災害降到最低程度,從落實責任、廣泛宣傳、完善制度、強化監管等各方面予以有力保障,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加大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工作力度,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和損失量明顯降低,危害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基本得到整治,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一是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由市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統一指揮,嚴格落實防災工作責任制,分級分部門分行業負責。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將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主要負責人對本轄區、本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人具體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二是做好災害隱患危險重點排查。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建立群測群防網絡,在去年認真填制“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的基礎上,今年要查漏補缺,堅持做到一點一卡、每戶一卡。市國土資源局要會同住建、水利、交運、旅游等部門對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汛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重點調查;對存在較嚴重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的,制定責任明確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市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三是認真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工作。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等特點,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推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成功經驗,增強廣大群眾保護地質環境、防災減災意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

四是建立完善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項措施,強化汛前檢查、汛期值班、監測和巡查工作力度,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設置專門聯系電話,加大巡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嚴格實行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完善緊急預案啟動程序。遇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立即啟動緊急預案,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要及時趕赴現場并做好緊急調查處理工作,同時按照上級規定及時上報有關情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鎮(街)、重點部門和重點企業要周密制定方案,切實落實好防治措施。市政府將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檢查,并將有關情況在全市通報。

篇5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概述

近年來由于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明顯增多,各種災害類型明顯增加,分布面積不斷擴大,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占各種自然災害總損失很大的一部分,每年造成人員傷亡數以千計。地質災害給我國許多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地質災害點(段)防治措施

2.1避讓措施.

對已發生的直接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段),建議采取避讓措施。

2.2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農業或者林業的技術,對溝域內泥石流的產生提供大量固體物質的陡坡耕地、荒坡、荒地進行相應的改造,以控制泥石流的面蝕作用和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的來源,同時能也起到調節或削減地表徑流,阻滯在溝道中形成大的洪峰,從而抑制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

2.3工程措施

2.3.1滑坡地質災害工程防治措施。

對滑坡地質災害工程主要措施為:a.排水治理工程排除滑坡體以外的地表水,防止滑體充水、飽水,以攔截和旁引為原則,具體做法是在滑坡體坡頂處設置一條環形截水溝,攔截旁引地表徑流,不使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圍之內。另外,采用漿砌石修建路基排水溝,防止滑坡體充水,降低滑坡驅動力。b.抗滑錨固工程根據滑坡的規模、成因、形態、深度及施工條件等因素,設置支擋構筑物,在滑坡體前緣(路基)設計施工抗滑樁,垂直滑坡軸方向布置,增大抗滑力,阻止其滑動,以保證路基穩固和交通安全。采用坡腳修建擋土墻、坡面恢復植被等綜合治理措施。

2.3.2崩塌地質災害工程防治措施。

危巖體進行徹底根治消除,并修建擋石墻或護坡,以防止斜坡巖體剝落。對規模不大的崩塌點、段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人工削坡、清除危巖體或修筑攔石柵欄、擋墻及柔性防護等工程。

2.3.3泥石流地質災害工程防治措施。

針對被保護目標性質和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對泥石流進行抑止、疏導等措施,以求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和節省投資。對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種措施相結合,比用單一措施更為有效。a.攔截排導工程流通區、堆積區修筑排導槽、導流堤、攔截壩,攔截泥石流進入村屯,排導泥石流進行下泄。修建長擋墻修建跌水緩沖壩,在泥石流溝口修建排導槽,有效攔截疏導泥石流。b.固坡工程在泥石流溝域松散固體物質分布區,修建梯級谷坊工程,調節溝道縱比降以削減泥石流流量,以面蝕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農林措施固坡。

2.4監測預警措施。

監測預警措施是對穩定性差、危險性大的災害點及潛在災害點布置監測工作。對目前危險性特別突出的泥石流等進行預警工程。特別是汛期要根據降雨情況和監測結果做出適時預警預報及撤離工作。

3群測群防網絡建設與運行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三級監測網絡。一級監測為市級監測網,由分管該項工作的市長負責,市國土資源局主持日常工作;二級監測網為鄉鎮監測網,由分管該項工作的鄉(鎮)長負責;三級監測網為村級監測網,由村長直接負責該村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并指派專人進行災害點的監測工作。

3.1監測網的重要職責。

市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一級網):a.負責市境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和預警;b.建立市級群測群防監測站,進行多種手段的綜合監測:進行災害應急調查、應急監測、搶險救災;c.負責該市的監測系統、信息系統和預警系統以及群測群防的技術指導和管理、群測群防的信息管理,成為群專結合組成的監測預警系統的紐帶。鄉鎮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二級網):a.負責該鄉鎮地域內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b.其監測手段是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簡易監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c.協助上級監測機構做好本地區內重點地質災害體監測預警;d.領導轄區內各村的群測群防工作,做好地質災害發生的短期臨災前兆宣傳和自救工作。村組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三級網):a.負責該村組地域內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b.其監測手段是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簡易監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c.地質災害預警的自救指導。

3.2監測點選定原則。

a.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災情嚴重的;b.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c.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d.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e.威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

3.3監測點的建設。

a.監測范圍確定: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b.地質災害監測方式:對地質災害點,建立以簡易監測為主,結合宏觀地面變形觀察。以定期巡視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視一般為半月或每月進行一次,汛期強化監測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

3.4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

a.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和個人。被監測的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他們的領導下,成立監測小組,監測小組由受危害、威脅的居民點或有關單位的群測人員組成。b.建立起崗位責任制,市、鄉、鎮、村應逐級簽訂責任書。c.宣傳與培訓。采取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鄉、鎮,甚至村級領導進行調查與培訓,一方面了解各鄉鎮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及危害,另一方面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與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另外在現場調查時,對危險性較大的災害點周圍的群眾進行監測和應急處理措施等知識的宣傳,教會監測責任人,監測小組成員和群眾,如何監測、如何判斷災害可能發生的各種跡象和災情速報及有關應急防災救災的方法。d.監測信息反饋與處理:市國土資源主管行政部門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上報到上級主管部門,由其將上報的資料與信息錄入省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進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步監測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

3.5地質災害險情的應急處理

經監測有重大險情發生時,市鄉鎮村級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采取應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報告給省、市政府及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屆時將派出專業人員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工作。

4結論

地質災害的防治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生命財產的損失,所以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環境公報[J].2005.

[2]柳源.中國地質災害(以崩、滑、流為主)危險性分析與區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

[3]李媛,孟暉,董穎等.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及其特征[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15(2).

[4]殷躍平,柳源.中國地質災害防治研究一對國際減災十年活動(l990—2000)的思索[J].工程地質學報,2000,增刊.

[5]羅元華,張梁,張業成.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篇6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防治措施;井陘礦區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99

據歷史資料考證,多年來,井陘礦區自然災害頻發,主要是干旱、風雹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地質災害較為少見。井陘礦區概因井陘煤田的開采而設立,煤炭是礦區主要的經濟命脈。近幾年礦區雖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但因煤炭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廢渣矸石、山體不平衡等給礦區埋下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由于長期開采,造成大面積地下采空區,導致大范圍地面塌陷,對礦區人民的生命、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峻的威脅。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可以為礦區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概況

1.1自然地理

井陘礦區位于河北省西部,屬太行山中段東麓的低山地帶,東距省會石家莊48km,西臨山西省界,四周與井陘縣接壤。全區地跨北緯38°01′~38°08′,東經113°58′~114°06′之間。轄區面積70.29km2,總人口為12萬人。井陘礦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全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568.8mm,多集中在6月和9月之間。全區內無大型地表河流,南部有綿河和甘陶河,北部有小作河。

1.2地質環境

井陘礦區地形西高東低,是一個南北長約25km,東西寬約10km,三面環山,一面開闊的自然小盆地。盆地的底部地勢低洼,地表水經橫澗川流入綿河,北部和南部分別有小作河灘、荊蒲蘭河灘,西側為大合山和云鳳山,東側為青石嶺山,形成了三山一丘、一洼、三河灘的地貌特征。盆地因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斷層陷落而形成,周圍被奧陶系石灰巖環繞,中間被第四系黃土覆蓋。井陘礦區的地質構造形態是一個狹長的地塹。正斷層、逆斷層、褶曲及特殊的低角度層滑構造、巖漿巖侵入、陷落柱等相互切割和干擾,構成了本區的地質構造形態。

2地質災害現狀及成因分析

2.1地質災害現狀分析

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區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9處,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全區內發現地面塌陷隱患點11處,地面沉降隱患點7處,其中紅星煤礦蛤蟆山井、瑞豐煤業有限公司、賈莊煤礦山口礦井、原新王舍煤礦4處的隱患點既有地面塌陷隱患,又有地面沉降隱患,由此合計,全區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共14處。全區內發現滑坡隱患點2處,泥石流隱患點3處,由于泥石流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隱患點應大于目前調查到的數量。綜上分析,全區共1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隱患點分布在采空區范圍內,尤其是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區域。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隱患點居多,尤其是地面塌陷隱患點所涉及的村莊、企業單位數量最多,因此采空區地面塌陷也是井陘礦區主要的潛在地質災害。

2.2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2.2.1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井陘礦區采煤歷史時間長,地下礦層(體)不同程度地被采空。采空區圍巖原有的自然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應力重新分布。在達到新平衡狀態的過程中,上覆巖層遭到破壞波及到地表,使地表產生垂直及水平變形,導致地表移動、開裂、沉降,因此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伴生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問題。

2.2.2滑坡

煤炭開采是誘發礦區滑坡的主要決定因素。露天開采的邊坡角、地質條件和地面塌陷都會引發滑坡。采空區形態和坡面控制著采空區地表斜坡巖體的運動,大范圍的采空區,使上部巖層有效的支撐力減弱。受巖層性質、降雨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斜坡巖體沉裂和塌落,最后牽動巖體薄弱面,形成滑用妗

2.2.3泥石流

采煤形成的廢石、煤矸石隨意堆放,堆積量大,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固體物質來源。如遇汛期和強降水,地面塌陷、地面裂縫的程度加大,會進一步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危害的居民點、村莊、生命線系統工程、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集中的區域劃為重點防治區,將人類活動相對較弱、居住較為分散的區域劃為次重點區或一般防治區。

(2)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必須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的分布狀況、變化趨勢、危險程度及危險特征等,將地質災害易發性強、危險性大的地段和發展趨勢不穩定的區域,作為重要防治區。

(3)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全面分析,劃出不同類型的防治區。

4地質災害防治區劃

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所在區域(地段)的重要程度是地質災害防治區劃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根據井陘礦區地質災害易發性程度以及采空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的空間分布,兼顧地質環境條件,自然地理單元和鄉鎮轄區的完整性,結合區劃原則,綜合分析,將全區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以及一般防治區。

4.1重點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為近期發生沉降塌陷的煤礦采空區和正在進行煤炭開采的區域。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13處,以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為主,面積為7.7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1%。該區人工開采活動較強烈,開采歷史長達百年,地下采空區成面狀和網狀分布,歷史上地面塌陷分布較密集,隱患突出,造成耕地損毀、道路破壞、水利設施廢棄等。采空區塌陷對重要交通、工程、服務設施的破壞后果嚴重,潛在損失巨大。由于開采歷史較長,地下采空區情況復雜,容易形成塌陷并伴生地裂縫。該區的重點防護對象包括區內村莊、社區、重要交通路線、廠礦、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為主。加強地質災害的詳細勘察,密切監測發展動態,做好防災避災措施;嚴格管理采礦活動,嚴禁濫采亂挖,對已造成的采空塌陷區采取治理措施,如平整土地,恢復耕地的使用;及時組織受地質災害嚴重影響的居民搬遷避讓;修理整治損害嚴重的交通干線,設置危險警示標志;將重點災害防治區列入禁建區,進行規劃控制。在綜合治理的同時,保持區內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穩定。

4.2次重點防治區

次重點防治區為停采時間長久、穩定性較好的煤礦采空區和滑坡、泥石流發生相對集中區。該區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以滑坡、泥石流為主,面積為10.81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5.4%。區內地表主要為農田及林地,人類活動主要為地下采煤、石灰巖礦開采及溝谷中修造梯田等。該區經多年煤礦資源開采,資源趨于枯竭,原采空區基本趨于穩定。重點防護對象為區內廠礦、重要交通路線、水利工程、電力設施等。

該區的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和生物工程為主。加強地質環境的監測整治,規范開采行為,對采煤礦的開采界線進行嚴格審批和檢查,采取留設礦柱和回填采空區方式防止地面塌陷的發生;對已造成采空區塌陷的地區應采取工程治理,盡量減少人為工程活動對地形的擾動破壞;加強地面塌陷的專業監測,滑坡、泥石流實行群測群防,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雨季的排查力度。

4.3一般防治區

一般防治區為礦區周邊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該區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面積為21.07km2,占全區總面積的30%。防護對象為范圍內的道路沿線和風景旅游區、林地。該區的防治措施以監測、生物工程為主。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排查、核查、監測,及時發現隱患;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活環境;永久性建筑避開危險地段,實施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

5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是確保礦業城市安全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正確制定防災減災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必要環節。井陘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是有針對性、主次分明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更好預防地質災害的目的。在城市安全關注度日益提升的情況下,采取綜合措施對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已迫在眉睫,展望未來,還需要完善各級法律法規,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預警系統、應急系統,提高治理技術水平,加大防治資金的投入等,更需要礦區人民的共同努力,積極做好防治與整治措施,共同建設礦區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Z].國務院第394號國務院令,2003.

[2]韋仕川,欒喬林,黃朝明等.地質災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規劃軟措施研究綜述及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14,23(03):159165.

[3]河北省井陘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井陘礦區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4100.

[4]陳志國,辛建偉,和懷中.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地質災害區劃與防治規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19(03):8691.

[5]周書東,王小霞,李廷芥.煤田開采誘發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03):351354.

[6]肖和平.我國煤礦的主要地|災害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01):5558.

[7]唐立梅.魯甸縣地質災害特征、成因及防治區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

[8]喬建平,趙宇,楊文.四川省及重慶市滑坡危險度區劃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0,9(01):6871.

[9]丁星妤,戴塔根,包從法等.云南滇中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02):6975.

[10]張燁.山西采煤沉陷區治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11]IJ Nwadialor. Minimizing the Impact of Mining Activities for Sustainable Mined-Out Area Conservation In Nigeria[J].FUTY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2011,6(02):6880.

篇7

關鍵詞:地質災害勘查;特點;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 A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地質災害分布廣、地質情況復雜、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根據統計,每年因為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千計,在各種自然災害當中其是直接占到經濟損失四分之一以上。準確的預報和及時的治理地質災害成了關系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問題。

地質災害勘查的目的是為了評價與防治地質災害提供基礎依據。根據勘查目的和勘查精度,分為小比例尺的全國或區域地質災害勘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區性地質災害勘查;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點或地質災害區的專門性勘查。通過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開展,還能夠幫助政府部門及時了解受災情況,為制定救災措施及方案莫定基礎。根據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重要性,用專業技術方法調查分析地質災害狀況和形成發展條件的各項工作的總稱。除了獨立進行的專門性地質災害勘查外,在綜合性地質勘查以及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殼穩定性等勘查評價工作中,有時也對工作區地質災害進行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

一、地質災害的概述

(1)、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為的或綜合的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或漸進的破壞,并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和事件。從災害事件的后果看:凡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影響或破壞的地質事件和作用都屬于地質災害范疇;從致災的動力條件來看:由地球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而使地質環境發生變化的地質現象和事件均屬于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種類: 包括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溶塌陷、瓦斯爆炸與礦坑突水、水土環境異常導致的各種地方病、沙質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2)、環境地質調查技術規范的定義: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環境和國家建設事業造成的危害。簡言之,即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地質災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緩變性災害,以較緩慢的作用過程對人類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等;另一類為突發性災害,驟然發作成災,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二、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現狀以及需求

在我國西部開發腳步和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的今天,加強地質災害勘查工作是可以有效減少地質危害、降低地質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在我國經濟建設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活動中,重視地質災害勘查是發展經濟與保護地質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是減少和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關鍵。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的增加、勘查企業的經營發展等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的需求,現代地質災害勘查企業應明確勘查工作的特點與注意事項。以地質災害勘查特點、注意事項的明確,保障地質災害勘查質量、促進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

三、地質災害勘查特點及注意事項的分析

(1)、地質災害勘查特點

地質災害勘查不同于建筑、水利等工程勘查工作,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求,地質災害勘查工作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勘查過程中應針對地質災害防治需求開展勘查工作。通過強化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勘查,為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準確、詳實的信息,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編制提供準確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地質災害勘查工作還應強化災害地質結構的勘查。從地質結構的勘查、研究人手,對地質結構穩定性現狀、影響穩定性因素等進行調研。然后,開展地質災害勘查評測工作,完善模擬計算及評價工作,以地質穩定性為基礎、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求為重點,為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另外,地質災害勘查工作與傳統意義的工程勘查有著較大的區別,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的計算方法有著較多的限制。在地質災害勘查工作中,地質災害勘查基本原則與土木工程的勘察也存在較大的差別。針對地質災害勘查工作需求,地質災害勘查中還具有一定的技巧。通過對地質基礎情況的調研以及有效的勘查工作,查明地質體的形態結構及變形破壞情況,以此為基礎提高勘查工作質量。在滿足地質災害勘查需求基礎上,應盡可能減少勘查方法的組合運用。以簡單的勘查方法、簡單的勘查設備,滿足地質災害野外勘查工作需求。同時,針對地質災害勘查工作隊勘查方法的需求和地質災害勘查工作對人員技術的要求,強化勘查人員技術培訓及勘查方法的優化。運用科學的勘查管理方法,提高地質災害勘查工作質量、指導地質災害勘查防治方案的編制。

(2)、工程地質勘探工作布置的一般原則

第一,勘探工作應在工程地質測繪基礎上進行——有目的、針對性;第二,勘探布置應與勘察階段相適應;第三,無論是勘探的總體布置還是單個勘探點的設計,都要考慮綜合利用——突出重點,點、線、面相結合;第四,勘探工作的布置應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和規模而異;第五,勘探布置應考慮地質、地貌、水文地質等條件,一般勘探線應沿著地質、地形條件等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勘探點的密度應視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而定,而不是平均分布。為了對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起到控制作用,還應布置一定數量的基準坑孔,其深度較一般性坑孔要大些;第六,在勘探線、網中的各勘探點,應視具體條件選擇不同的勘探手段,以便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有機地聯系起來。

(3)、地質災害勘查注意事項的分析

在現代地質災害勘查工作中應針對地質災害勘查特點明確勘查工作注意事項。針對地質災害勘查工作深度、質量及野外工作需求,地質災害勘查單位應明確勘查工作重點。在地面地質調研的基礎信息收集過程中,掌握地質災害勘查區域的基礎情況,選擇相適宜的勘查方法,并確定勘查方案。為確保地質災害勘查的質量奠定基礎,應規范地質災害勘查工作,以科學的勘查方案為基礎,指導一線勘查人員的操作。在注重地質災害勘查方案編制基礎上,勘查單位還應注重勘查設備的管理與養護。針對勘查工作中氣候因素對勘查設備的影響、野外勘查中環境、運輸等因素對勘查設備的影響,地質災害勘查單位應建立相應的設備養護管理機制,設置相應的部門及崗位,并配備相應的專業養護、維修人員,確保設備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地質災害勘查工作中設備因素對勘查成果質量的影響,保障勘查工作質量。

四、強化地質樣品檢驗管理,保障地質災害勘查工作質量

在地質災害勘查工作中,樣品的檢驗是保障勘查工作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地質災害勘查企業的勘查項目管理中應強化地質樣品的檢驗管理。通過檢驗實驗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檢驗設施、設備的完善及檢驗過程中的復核管理等工作,保障地質樣品檢驗質量。針對地質樣品運送對檢驗精度的影響,地質災害勘查企業還應建立現場檢驗機構,并完善的樣品運送體系。保障檢驗精度及檢驗質量,通過現場粗檢、實驗室精檢方式,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的科學性、確保防治方案實施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地質災害勘查工作是保障地域經濟發展、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內容。應當從地質災害勘查角度出發,了解經濟發展區域的地質條件,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應采用有效防治措施進行治理,避免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避免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為保障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號)精神,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家、省、市地質災害防治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提高對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強、突發性強、破壞性強等特點,防范難度極大。近年來我區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為做好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導和決策依據。但是,由于脆弱的地質環境和復雜的地質條件,加之易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依然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其中,強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根據市氣象臺預測,年主汛期于月初開始,月底結束,月份有熱帶風暴影響地區及近海。依據我區降水的氣候特點,確定我區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月日至月日。期間每小時降雨量大于50毫米、日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的時段是重點防范時段。各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切實維護當地群眾及游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強化措施,切實做好我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落實責任,建立群測群防網絡。

各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把落實防災責任制貫穿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過程,認真抓好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

國土資源分局:負責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組織地質災害調查和培訓,建立群測群防網絡,指導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以下簡稱兩卡);協調地質災害專業單位提供技術支持,監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承擔全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協調指揮和日常管理工作。

風景區管理局有關處室:負責風景旅游沿線及旅游區(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范圍為:⒈巨峰景區售票口以內;⒉南線景區大平嵐至啞口游覽區內;⒊棋盤石景區門禁以內;⒋仰口風景區檢票口以內;⒌北九水景區內三水檢票口以內;⒍華樓景區售票口以內)。汛前對已有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并做好監測變化情況記錄,對排查出來的新點登記造冊,設立警示標志,做好兩卡填制發放工作;根據隱患點的危險等級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并加強演練。

區水利局:負責其管轄水庫的安全監測。指導街道辦事處、區社對其管轄水庫加強監測,防止引發地質災害。

區交通運輸局:主要負責縣道沿線的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特別關注212省道石老人、雨林谷段、返嶺—山段兩側公路切坡可能引發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設立警示標志,危險性較大的隱患區域要及時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區城鄉建設局:負責建設工程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防止人為工程建設活動引發深基坑垮塌、塌陷、切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區市政公用局:負責建成區市政基礎設施范圍內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特別是關注市政道路兩側護坡區域可能引發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設立警示標志,危險性較大的隱患區域要及時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區教體局:負責轄區內中小學校舍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

區房管局:負責建成小區防地質災害威脅工作。

各街道辦事處:負責所轄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承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組織實施;組織完善搶險物資儲備,應急救援準備(避險場所等);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預防、監測工作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制定應急預案并加強演練,設立警示標志。督促指導社區落實汛期專人監測值班制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對已有的隱患點進行定期監測并做好監測變化情況記錄,對排查出來的可疑情況要及時上報處理。

(二)落實預案,提高應急工作水平。

國土資源分局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適時進行修訂,做好與本區應急管理部門總體預案的銜接,提高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組織開展應急疏散避險演練,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

各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單位要落實預案規定的各項任務和措施,按照“預案進社區、預案進企業、預案進學校”的要求,加大對預案的宣傳力度。風景區管理局有關處室要結合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的實施,組織機關人員及游客進行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和演練工作。今年-月,由王哥莊街道辦事處主辦、國土資源分局協辦,在山社區組織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三)切實做好1:5萬地質災害調查和成果應用工作。

國土資源分局要按照《關于做好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匯交及成果驗收相關工作的通知》(土資房發〔〕157號)要求,切實做好相關工作,確保今年汛期前全面完成調查工作。根據目前野外驗收成果,組織技術力量,確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要隱患點,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應急預案工作。

(四)做好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工作。

國土資源分局要認真按照上級的要求,在區有關部門、街道辦事處配合下,切實做好“王哥莊街道辦事處山村滑坡”和“王哥莊街道辦事處返嶺前滑坡”搬遷避讓相關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實施搬遷避讓任務。

三、突出重點,抓好年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建設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區域防范工作

根據年汛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情況及1:5萬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全區目前已查明大小地質災害隱患89處,其中中韓街道2處、沙子口街道12處、北宅街道15處、王哥莊街道20處、風景區40處。區內地形比較陡峭,坡面超過30度的山坡因修建梯田和存在礫石及不穩定巖石等原因,在降雨強度大、坡積物浸潤飽和、排水不暢的情況下,極易引發坡面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各街道辦事處、社區要組織專人巡查,尤其是重要地質災害點危險區域落實專人監測,發現險情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全區重要地質災害危險區:

一是、返嶺前滑坡地質災害危險區。主要分布在王哥莊街道南部濱海地段。

二是北九水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危險區。主要分布在北宅街道東部、北部及北九水風景區內。

三是浮山關停采石場回填綠化區域。

四是風景區旅游沿線地質災害危險區。主要分布在北九水、巨峰、太清宮景區范圍內,是省、市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

篇9

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保民生、保穩定”,加強監測預警,嚴格規范管理,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力度,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努力保障人民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

二、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工作

(一)加強領導,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

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直有關單位主要領導要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及時調整充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具體責任人。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國土資源、水利、民政、公安、氣象、交通、建設、教育、旅游、電力、鐵路、地震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切實抓好所轄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和熟知本鎮區、本單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防汛搶險救災應急預案等,確保應急反應及時、高效,最大限度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對因領導失職瀆職、疏于管理、責任不落實、人員不到位而造成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要依照有關規定從嚴處理。

(二)強化措施,切實做好汛期地災防治工作

1、認真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縣國土資源局要在年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基礎上對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進行補充和修改,盡快組織技術力量對轄區內重點地災點進行調查,提出防災措施和建議,月底前編制完成并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教育、公路、旅游等部門針對校舍、公路沿線和旅游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編制工作,納入同級防治方案體系一并實施。

2、修編完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按照《省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的要求,于月底前組織編制、完善《年度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下稱“轉移預案”)。要進一步明確各地災點位置的轉移路線及避險場所(點),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人等,并納入當地防汛搶險救災應急預案,于3月底前報縣人民政府備案,同時報送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及國土資源局,并在當地村(居)公布,適時組織村(居)民進行轉移避讓演練。

3、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月中、下旬,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直有關單位應認真組織開展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自查,月上旬縣政府將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檢查。檢查主要內容: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防災工作制度;《防治方案》和《轉移預案》編制情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情況;省財政廳安排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居民搬遷補助資金項目、地質災害省、市掛牌督辦治理項目實施情況,確保搬遷資金發放到災民手中。各單位要從實際出發,對照檢查主要內容,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各項防災措施、資金落實到位。

4、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的監測、巡查、警示。在汛期來臨前,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對轄區內重要地災點和危險區域進行調查和排查。加強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巡查和警示,做好《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發放工作,使各責任人、監測人了解災情、明白任務、監測到位、負起責任。務必在月底前完成危險區、隱患點的警示牌設立工作。

5、完善和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國土資源局要完善和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值班、災情報告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等制度。若逢臺風、暴雨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期間,應按照縣人民政府防臺、防災工作部署,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各鎮(區)人民政府、縣國土資源局應執行24小時雙人值班、領導帶班,做好上傳下達,發生地質災害險情、災情要及時匯報縣人民政府,并報告上級相關單位。

6、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及處置。縣氣象局負責汛期氣象預報預警,并通過電視臺、手機短信預報預警信息。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按照《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及時啟動氣象預報預警響應,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巡查和防范,發現災情險情要及時采取防災避險措施,組織轉移受威脅的群眾;臺風和強降雨過后,在確認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內巖土體處于穩定,確保安全情況下,才能穩妥組織群眾適時回遷。

(三)加大力度,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

1、開展“治理項目管理年”活動。繼續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點督辦制度,對歷年來中央、省財政補助資金使用及項目實施等情況開展檢查,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做好地質災害項目的治理工作,建立補助資金、遷移、治理項目的臺帳。縣財政局、國土資源局應加強對治理項目工程的監管。

2、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居民搬遷避讓。今年將根據省財政的安排,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居民搬遷避讓工作。各鎮(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應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指導、認真檢查。加強農村居民住宅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新安置點選址必須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居民搬遷后的舊宅必須拆除。

3、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直有關單位要對地質災害點進行全面排查,逐個落實監測人、防災責任人,按要求建立基礎臺帳,將有關信息報送縣國土資源局,由縣國土資源局錄入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各地質災害點的監測人、責任人在汛期期間要確保現場監測、預防,要保持通訊暢通。按照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實施意見》的要求,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國土資源局要認真對照,按“十有縣”內容要求逐一落實,加快推進我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的建設,持續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規范化水平,確保我縣進入全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的行列。

(四)夯實基礎,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預防能力

1、全面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縣國土資源局要嚴格執行《省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要求》,抓緊部署落實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有關工作,并在年10月底完成詳查工作。

2、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和省國土資源廳《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的要求,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應指導組建以村(居)級國土資源協管員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為骨干的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形成規模適度、處置有力、管理規范的基層地質災害應急隊伍體系。

3、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各有關單位要加大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力度。國土局應及時認真組織村兩委、國土協管員及地質災害點責任人、監測人等學習培訓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知識,進一步增強干部群眾防災意識,提高抗災能力。

4、切實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國土、環保等部門要認真貫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督促采礦權人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責任,按要求實施“邊開采,邊治理”,積極做好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少因礦產開發引發地質災害。

篇1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斷增多,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也時有發生。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對保障工程建設的質量及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正確評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逐漸成為地質災害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問題。以下主要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相關事項進行了探討。

1.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原則、方法分析

地質災害的評估,一般要遵循相應的原則:①在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時,如評估危險性大、中或小時,應根據國土資源有關部門頒發的相關標準進行;②“區域間的相異,區域內相似”,應考慮放到地質災害可能對在建或擬建項目的影響及危害程度,并考慮到環境、地質之間的差異,以災害危險性程度作為區分依據;③在評估相同地質區域時,隱患和災害并行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對危險程度進行評估時,應堅持“救急不救緩、就重不就輕”的原則,正確劃分出危險性的等級與分區。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應以原則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內出現的災害、分布及等級,并結合量化指標中的分布長度、密度及災害影響到的人數等因素,再采取預測、現狀分析及綜合等方法實現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

2.評估工作的級別與范圍界定的相關分析

評估區工作級別和范圍的界定,除了要結合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相關法律、法規外,還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重要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及地質災害種類等進行。在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時,評估范圍不應局限于建設用地范圍內,既要明確界定評估區中對工程產生影響的潛在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必要時還要擴大評估范圍。比如,在公路等線狀地質災害評估,應靈活理解評估范圍兩側500m至1000m的技術要求,某些地方可能需要在1000m以上,一些地方又可能太寬等。總之,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確定評估范圍。

3.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劃分

在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把握評估尺度的活動中,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確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貫穿于現狀評估、預測評估、擬定防治措施等過程的重要環節。在不同的地區與城市,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的劃分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故在實際操作中應集合工程實際分析。在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進行劃分時,應從多個方面進行,如工程現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氣象水文、地層巖性、工程地質條件、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劃分等級可分為簡單、中等、復雜這幾個層次,從而可對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關系作出較全面的反映。

4.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具體評估方法

4.1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在評估范圍中,主要是出現在項目施工所在地,也可能是影響到施工項目而存在的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論證,并結合具體情況深入分析,然后在滑坡、周圍泥石流等災害

4.2現狀評估

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時,應以掌握大量地質專業性知識為基礎,再采取專業的評估方法,對危險性的現狀進行有效評估。在對地質災害進行現狀評估時,應在掌握足夠多的資料上進行。比如,對區域內的氣象、地形、水文、地震構造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應對該區域內在建或擬建工程項目也進行評估。在對區域評估有了更全面、更詳細的了解后,才可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等作出更科學的現狀評估。

4.3綜合評估

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性評估時,應緊密結合預測及現狀評估結果,然后對區域內的潛在隱患分布情況,或是區域內環境差異的分布評估啊,才可實現對地質災害的綜合性評估。除此之外,還要對區域內的適應性作出評估,劃分區域級別時,可分為適宜、相對適宜、適應性較差等,而地質危害的危險性則可分為大、中、小等級別。

5.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與建議

5.1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能有效保護地質環境,減少或預防地質災害導致的損失。所以,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并付諸實施,以起到防治地質災害的作用。防治方案中應強調防治重點,并根據區域內發生或潛在的災難種類、級別等,制定操作性、針對性均較強的防治措施。

比如,針對危險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點或是區段,應逐點、逐段制定防治措施,但要注意結合擬建工程的特點及布局進行。在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中,種類較多,這就要求從多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第一,這就要求從各個方面對人類的工程活動進行規范,并根據現行規范委托資質較高的單位及人員開展地質勘察、設計及施工等活動。同時,還要加大對區內工程施工場地的評估與監測,包括對地形、地質災害的監測。第二,結合擬建工程的具體特點,并將液化指數、液化等級等指標也列入考慮范圍,然后合理選用地基處理措施或結構措施,如削方、灌漿、擋墻、豎井樁、錨位墻、同填、碎石樁法等。第三,所選用的工程防治技術應易操作、易實現,常用的一般是優先推薦的技術。

5.2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

5.2.1關于滑坡

對于滑坡的防治,應優先考慮避讓。一般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在避讓時,如果不能繞過滑坡區域時,則要充分考慮到滑坡的類型、規模及其他原因。在采用工程治理防治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如設置擋土墻設施、設置排水系統、更改滑坡體等。在進行深挖方作業時,應盡可能不在滑坡體前緣部分進行。

5.2.2關于不穩定斜坡

在某些區域中,存在著較深的溝谷,高陡邊坡出現的頻率較高。所以,在工程項目的施工中,應盡量將路基段改為高架橋,或適當側移以避開高陡邊坡。若遇到高陡邊坡不能變更避讓,應在施工中注意采用合適的施工方法,如對開挖深度進行嚴格控制、合理設置坡型、加固等,以保證陡坡的穩定性。

5.2.3關于崩塌

對于崩塌的防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要快速、準確地完成對崩塌部位或是存在崩塌風險區域的處理,以免日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出現質量隱患;②加強對不穩定后壁陡邊坡的治理,預防繼續崩塌而出現的威脅。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如果有切坡坡度較大且開挖量較大的挖方工程,應密切留意潛在的危險。對于在建的工程項目,應結合治理規范而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5.2.4關于泥石流

對于泥石流,應以預防為主,積極預防監測,注重宣傳并普及泥石流的相關知識。同時,還要積極制止誘發泥石流的人為活動,加強對山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開展坡面治理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實行合理耕作活動,減少或預防泥石流的危害。比如,采用攔、護坡等方法穩住滑塌體、松散物質及坡面殘積物;在泥石流流通段設置排導渠,便于泥石流順暢下排;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增加地表植被(下轉第225頁)(上接第164頁)的覆蓋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