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區教育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4-03-27 16:4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社區教育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社區教育的特點

篇1

今年9月份是我區第五個“社區教育宣傳月”。為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平臺,加快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大力推進我區創建和諧社會工作進程,根據《**區**全民素質教育五年規劃》、《**區**年社區教育工作要點》和《關于開展**區第五個社區教育宣傳月活動的通知》要求,決定于今年9月份,在全區廣泛開展“八個一”活動,進一步推動社區教育工作深入開展。現將具體活動方案附后,望各有關部門和社區認真抓好落實。

一、打造平安路社區教育宣傳一條街

針對平安路一條街教育資源集中,開展社區教育培訓力量雄厚的特點,整合沿街兩側的教育資源力量,打造我區第一條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社區教育一條街”,展示我區社區教育工作的新亮點。協調沿街的教工一幼、區教體局、青島烹飪學校、區少兒活動中心、區殘聯、區社區學院、區社區教育活動中心、青島平安路第二小學、**機廠技校等單位做好宣傳工作,懸掛宣傳社區教育的橫幅,擺放各自單位向社會提供教育培訓信息和創建學習型單位的宣傳展牌,營造濃厚的宣傳教育氛圍。

時間:9月份

責任部門:宣教科

二、舉辦**年**區市民大課堂秋季開學儀式

為豐富市民的社區教育培訓內容,以各社區為單位,與駐街學校聯合,發揮社區教育輔導員的作用,確定授課內容、授課教師、授課地點,開設100名社區群眾(包括各類年齡段的人群)參與的各類教學班,在全區規定的統一時間段內,集中開展**年**區市民大課堂秋季開學儀式。

時間:9月17日(周六)

責任部門:宣教科、各社區

三、“學習型社區”典型推薦

為貫徹落實《青島市創建學習型社區創建標準》以及區委、區政府《關于深化社區建設創建和諧社區的意見》(四委〔**〕32號)精神,推動我區基層學習型社區的創建工作,街道推薦興電社區,參加全區“學習型社區”觀摩活動,以典型帶動全面,推進管區社區教育工作的均衡發展。

時間:9月23日(周五)

形式:聽取介紹、觀看檔案資料、咨詢、成果展示等

責任部門:宣教科、興電社區

四、舉辦一次市民文明禮儀巡回宣講

配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通過大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社區教育形式,在群眾中廣泛地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邀請區“文明禮儀宣講演示團”到街道開展文明禮儀宣講活動,把社會公德和文明禮儀細化為群眾便于接受的行為標準。

時間:9月26日(周一)—9月30日(周五)

形式:文明禮儀宣講

責任部門:宣教科、有關社區

五、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日”集中宣傳活動

加強以公民道德建設、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宣傳,大力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深入落實“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落實《青島市民文明公約》和“八不”行為規范,結合創建文明城區、創建學習型城區和紀念勝利60周年活動等重要內容,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時間:9月20日

形式:以廣場宣傳、咨詢和服務為主要活動形式,

責任部門:宣教科

六、開展第三批學習型各類先進評選活動

為推進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工作,評選一批學習型組織典型,選樹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學習帶頭人,推薦評選**區第三批各類學習型先進,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篇2

關鍵詞:社區教育;課程;需求

一、問題提出

法庫縣社區教育學院于2013年6月申報了《探索縣級職教中心發揮社區教育功能的實驗》這一省級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為給實驗項目開展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和鋪墊,也是為了完成沈陽市教育研究院的要求部署,我院進行了本次調研。

二、調查方案

1.調查對象

法庫鎮包括吉祥社區、曉東社區、石橋社區、邊門社區、河南社區、團結社區、正陽社區、東湖社區共8個社區以及社區常住居民。

2.調查內容

社區教育課程現狀、需求以及居民對社區教育培訓的需求情況。

3.調查方法 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走訪

4.調查人員

實驗項目組全體成員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此次問卷調查分兩部分:社區問卷下發8份,有效收回8份;社區居民共發問卷240份,有效回收239份。同時,為了增強調查的針對性,我們采取了自編問卷的方法。

1.社區教育現狀及需求調查結果統計 課程開設現狀:

(1)目前已開設的課程。共開設衛生保健、攝影知識、道德講堂、音樂、國學、心理咨詢、手工制作、合唱等課程共38種,涉及健康類、文化類、技能類、求職類等多個方面。

(2)特色課程。社區開設的特色課程比較少,有遼文化研究、魚梁特色系列教材講座、道德講堂、廣場舞、羽毛球、足球、小提琴、國學8種課程。

(3)組織教學的形式。定期聘請專家和老師到社區授課,安排教學計劃和課程表,或者組織學員實地參觀、手把手教學。學員還可以通過社區網絡進行網上學習。

2.社區居民對于社區教育課程需求調查問卷

(1)基本情況。

①男女比例:男性為109名,占被調查總數的45.6%;女性為130名,占54.4%。男女比例不是很平衡。

②年齡結構。

③文化結構

④就業情況。在被調查人員中,在職人員24名,占被調查總數的10%,非在職人員215名,占被調查總數的90%。

從統計中發現,在40歲至60歲之間年齡段人員大多數為初中或高中學歷,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社區人員教育水平的現狀。

(2)培訓需求。

①關于“是否有繼續學習的打算”。被調查者中,有繼續學習的強烈愿望的為34名,僅占總人數的14.2%;沒有繼續學習打算的有22名,占總人數的9.2%;其余183人對繼續學習的事持無所謂的態度,占總人數的76.6。由此可見,社區對于社區教育的宣傳力度還是不夠。如果社區加強引導和宣傳,工作做到位,社區培訓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②關于“希望社區學院開設的培訓與講座”。調查顯示,居民希望開設的培訓與講座主要有:健康類的有115名,占48%;技能類66名,占27.5%;文化類13名,占5.4%;求職類46名,占19.2%。各類需求的年齡分布如下:

③關于“你愿意以哪種形式參加社區教育”。148名居民還是愿意接受社區的培訓,占總人數的21.9%。他們認為社區教育時間比較自由,可以自己選擇,而且也比較直觀,有和專家學者面對面接觸、學習、交流的機會。因此,社區有理由把社區培訓做好,讓居民獲得更大的利益。

④關于“培訓時間的安排”。對這個問題,被調查對象回答比較分散,希望安排在雙休日、白天或晚上的人數相差不多,這與我們的預想是完全吻合的。

⑤關于“對現今社區教育的教學方法的看法”。51.5%的居民對社區教育的教學方法表示滿意;5%的居民認為社區教育的教學方法呆板、單調;18.4%的居民認為不符合自己的學習習慣;17.2%的居民認為不適合成人特點;由此可以看出社區教育的教學方法還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⑥關于“對本社區開展的社區教育是否滿意”。在239位調查者當中,僅有77人對社區教育滿意,僅占總人數的32.2%,其他人都表示基本滿意。這說明職教中心在服務社區教育功能這一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需要不斷地完善。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鄉土教材和實踐指導

由于區域資源的差異性,產生了各地別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居民對教育的需求也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教育培訓必須結合當地資源特色和經濟發展主流,開發適合地區居民需求的鄉土教材,并提供高水平、優質的教育服務,使教育真正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但目前這種鄉土教材還很缺乏,教育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實踐環節較少。

2.社區教育師資不足,整體師資力量比較簿弱

對于農村或社區的普通百姓來講,對學歷教育的需求不是很大,而對各種短期培訓、技能性培訓具有較強的學習愿望,他們要求學了即會,會了即用,在指導中學,在實踐中學,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

五、幾點建議

1.要建立建全社區教育管理體系

這是規范社區教育行為,理順社區教育管理關系,保證社區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條件。

2.要整合區域內各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社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強各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場地和部門優勢,為基層創造和諧、有序、健康、豐富的社區教育發展環境。

3.各級各類教學部門要加強自身建設

篇3

關鍵詞:早期教育 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92

俗話說“一歲看大,三歲看老”。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教育的基礎主要是5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重視和發展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同年9月1日起實施的學前教育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明確提出:“本市倡導和支持開展3周歲以下嬰幼兒的早期教育。”2003年,教育部等10個部門下發了《關于幼兒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家庭科學育兒的能力。面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面對激烈的競爭帶來的社會上對兒童早期教育開發的市場需求,面對兒童擁有最佳人生開端的成長需要,幼兒園教育管理工作者正在不斷探索早教新模式,積極構建教育資源共享的大平臺。

1 合力營造早教氛圍,引發社會共同關注

以北京科技大學幼兒園(以下稱北科大幼兒園)為例,它是一所具有53年辦園歷史的北京市“一級一類”托幼園所,現有幼兒390名,12個教學班,6個半日親子班有140名幼兒;教職工60人,帶班教師學前大專以上學歷93%。多年來始終堅持依法辦園、規范辦園,積極營造“愛心、誠心、耐心、創新”園所文化,有著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渾厚的文化底蘊。

依托于北京科技大學雄厚的教育資源,北科大幼兒園堅持樹立強服務、創品牌的發展目標,力求依靠全體教職工的積極努力,走進社區,走入家庭,積極探索社區科學早期教育的新模式,為社區的每一個孩子營造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為社區嬰幼兒及其家長和看護人員科學育兒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學的指導與服務,努力構建教育資源共享的大平臺。

在0-3歲嬰幼兒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最為重要。北科大幼兒園早教基地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家庭的教育現狀,掌握嬰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適合兒童發展的游戲內容,面向社區0-3歲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科學育兒指導與教育服務。從宣傳入手,走街道、進社區、深入家庭,積極宣傳嬰幼兒早教教育的重要性,力求引起社區的支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家庭的積極參與,很好地營造了社會共同參與的早教氛圍,逐步形成發展社區早期教育的共同體。

2 需求調研精心策劃,力求早教走進社區

通過對周邊社區200多名適齡兒童家庭的調研我們得知,40%的兒童由老人或保姆看護,24%的兒童為老人、父母共同看護,且由于缺乏科學養育知識,存在諸多教育誤區,家庭對兒童接受科學教育和指導有著強烈的需求。這時,一支專業化的教師指導隊伍,對于共同探索適宜兒童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北科大幼兒園面對這樣的現狀,首先加強了對專兼職教師的培訓,組織教師參加北京市早教專業培訓和交流研討活動,并定期學習觀摩和研討。隨后,多次開展專題研究,將調研中收集的家長教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兒童的行為表現以及嬰幼兒飲食習慣等困擾家長的難點逐一擺出,尋找幫助、解決之道。最后,經過反復學習和實踐,針對半日親子班的家長提出的育兒難題,總結出“引導法”和“參與法”,在實踐中鼓勵家長不斷進行嘗試。“引導法”是教師通過現場拉手、撫摸、擁抱、親吻、對話、游戲等方式為家長做示范。“參與法”就是邀請家長來參加幼兒園的教研活動,使家長逐步掌握科學育兒的方法。此外,面對社區未滿3歲兒童,還舉辦了“合理營養 均衡膳食”的專家講座,并通過發放資料、營養咨詢的方法宣傳科學喂養。

通過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對早教規律的進一步了解,幼兒教師深入社區指導早教的工作成效顯著,不僅促進了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解決了家長育兒中的困惑問題,還使得教師的教養策略和指導方式得到提高。在針對不同看護人的教育需求個性化指導的研究方面,教師們成功完成多項指導案例,彌補了以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空白。

3 創建適宜早教形式,積極滿足家庭需求

按照北京市教委提出的“五個一”的工作要求和海淀區“讓每個兒童都享受優質教育”的目標,北科大幼兒園投入專項資金購置配備了親子園的設備、玩具,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社會化教育服務。

針對嬰幼兒的特點和不同家庭的需求,充分利用園內現有的教育資源,為社區適齡兒童家庭提供需求化專業化的早教服務,在早教活動的形式上體現了多形式、多層面:

在活動形式上,開辦陽光寶貝親子樂園,舉辦雙休日親子班,已有500多個家庭參加;舉辦入園前幼兒“分離焦慮”的半日親子體驗;多次聯合周邊社區共同舉辦大型公益性活動,近千人次參加;建立了3個早教流動站;根據殘障兒童、流動人口對教育的需要,采取了送教上門的形式開展早教活動。

在內容安排上,關注0-3歲幼兒年齡特點、生長發育特點,確立了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提高小肌肉靈活性、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三大教育目標。將運動類大肌肉游戲和益智類小肌肉游戲以及生活習慣培養整合為一體,運用游戲的方式貫穿嬰幼兒教育的始終,同時針對不同活動中家長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篇4

一、主題教育型

(一)主要特征

主題教育型課程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主題切口小,針對性強;教育時間相對集中,時間安排相對靈活;教育主題與各年段生命教育的內容相匹配;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注重體驗,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自主性、合作性。

(二)課程目標

主題教育型課程旨在:整體規劃,形成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開展生命教育的主題內容序列;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題活動序列;學生能初步掌握必要的知識與生存技能,能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隨年齡的增長逐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三)課程內容

主題教育型課程劃分為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三大主題模塊,課程內容涵蓋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內容。

(四)課程實施

主題教育型課程主要以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為載體,以課堂教學實施生命教育尤其指主題目標和內容鮮明的生命教育課。主題活動主要包括班團隊活動、傳統的節日、紀念日活動,以及儀式教育和學生社團活動。

〖案例〗上海市花園學校以生命教育為主線,統整和豐富了已有的主題序列,呈現出這樣幾個亮點:一是師生共同參與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從尊重和信任學生的角度出發,請學生與教師一起編寫教材,使學生既成為教材的學習者,又成為了教材的創造者。二是將主人公“園園”貫穿校本課程。“園園”是花園學生的形象代表,她活潑、可愛,身上有優點也有不足,她的成長過程代表了花園學生的成長過程。三是形成了前后連貫的、更為科學的主題序列。他們整合了學校原有的德育教育主題,從生命教育的視角進行挖掘、梳理與提升,形成了五個年級的20個主題。如一年級的“真高興,我是小學生啦”,五年級的“我自信,我是花園畢業生”等。在此基礎上,他們初步形成了富有個性的花園學校主題教育型校本教材:《我在花園中成長》。

二、綜合探究型

(一)主要特征

綜合探究型課程的特點在于:課程形態以直接經驗為主,無論是學科課程已經涵蓋的生命教育領域,還是未曾涉及的范疇,綜合探究類課程都可以介入;課程內容設計以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為基礎,強調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實施方式靈活、多樣,評價方式自主、多元。

(二)課程目標

綜合探究型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通過課程的實施,促進學生生命的主體意識、行為能力、情感態度、技能與認知等得到綜合發展,提升生命質量和適應未來發展需要;幫助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掌握生存技能,感悟生命價值,樹立積極的生命觀。

(三)課程內容

綜合探究型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幾個方面。生活適應方面:培養生活習慣,學會與人相處,調適生活態度,調節自我情緒等;倫理道德方面:培養道德思考能力,發展道德判斷能力,培養道德情感,促進道德實踐;生理健康方面:認識人體結構,認識營養健康,倡導健身運動,學會預防疾病;生涯發展方面:了解個人特質,開發自我潛能,培養學習態度,規劃個人生涯。

(四)課程實施

綜合探究型課程的實施主要以課題研究和探究活動兩種途徑進行。課題研究主要是師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活動則通過設計適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且具有社會時代特點的活動內容,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

〖課例〗閔行區浦江三小顧華平老師――“勞動技術教育”實踐活動

本課的教育線索在于,讓學生了解果蔬名稱及其生長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及熱愛生命的意識。

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先讓學生直觀感受那些品種繁多、形態各異的瓜果蔬菜,引發其對農業的濃厚興趣;然后在基地工作人員的介紹和指導下,學生們親手種植果蔬苗;制訂計劃,定期觀察果蔬苗的生長情況,寫下觀察日記。這樣,在培養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與生命有關的知識,認識生命的意義,從而懂得尊重并珍惜生命。

三、學科融合型

(一)主要特征

學科融合型課程的主要特點:該課程類型需要在各學科已有資源中進行挖掘和組織;課程組織形式隨學科不同有所區別,其組織形式是隨著學科的變化而變化的;可在不同學科中展開,任何一門學科中都可以發掘出生命教育的資源,所以生命教育可以在不同學科中同時展開。

(二)課程目標

學科融合型課程的主要目標在于:使不同學科都成為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的平臺,提升生命教育的實效性;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熏陶下,從各個角度理解生命教育,提升對生命的認識;挖掘各學科生命教育資源,并將其融合到整個生命教育的系統中。

(三)課程內容

學科融合型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顯性課程中關于生理、健康和安全、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知識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知識;隱性課程中關于生命教育的作品、題目、人物和故事。

(四)實施途徑

學科融合型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有:挖掘既有各學科課程(主要為文科課程)中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融合到生命教育內容框架中;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不影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前提下實施生命教育;采用討論、探究等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案例〗北橋中學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提出了不同學科貫徹生命教育的原則與要求。教師們通過反復的摸索與反思,探尋學科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資源。語文教師依據學科獨有的人文特點,對教材的解讀視角和鑒賞策略進行轉換并靈活運用;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從林則徐《》到現代學校生活中的禁毒教育,講述歷史的興亡、更替、發展、進化,以古鑒今,聚焦現實;地理教師更強調人文內涵,在內化生命資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健康的環境意識、人口意識、能源意識、節約意識;在數學學科,他們給應用題“安”上一雙生命的眼睛,“以精心設計數學應用題內容為支點,滲透學生常見常用的生命知識,以期對學生的生命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社校互動型

(一)主要特征

社校互動型課程的主要特征:可利用的生命教育的資源比較豐富;注重營造和諧、愉悅的社區教育生態環境;學校、家庭、社區間的合作能使生命教育的開展形成合力。

(二)課程目標

社校互動型課程的目標包括:營造和諧、愉悅的社區教育生態環境;整合社區資源,構建有利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學校、家庭、社區合作運行機制;形成家庭、社區、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體系。

(三)方法與途徑

學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和社區的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綠地和農村勞動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人的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具體措施:充分開發與整合社區課程資源;成立由學校、家庭、社區代表組成的生命教育議事會,統籌學校生命教育工作;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志愿者隊伍,為生命教育的開展提供人力資源。

〖案例〗江川路小學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制訂了社校合作的相關制度和規定,使學校、家庭、社區在實施生命教育中形成了合力。一是分類整理,最大程度上挖掘社區資源。江川路小學根據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和學校實際,對江川街道所屬的各里委、企事業單位和家庭做了詳細調查,將社區生命教育的有效資源進行了分類整理。以生命教育為主線,將資源劃分為醫療、科技、環境、法制、消防等若干類,并和相關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形成了有效互動、資源共享的教育大環境。二是內外兼修,建立新型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學校打破了校本課程的常規管理方式,積極邀請社區相關單位參與,建立了“三方”聯動會議制度,定期開展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研討會。與此同時,學校內部建立了年級組生命教育課程分項目運行制度,建立了課程研究和實施的扁平化管理網絡。三是拓寬途徑,創新課程實施方法。學校積極創設網絡平臺,開展了“項目研究網上行活動”,使生命教育課程通過校園網與社區、家長進行充分互動;通過網絡構建分項目融合互動的團隊合作模式,由年級組直接與家長、社區商討、決策并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學校還積極邀請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參與《居家安全》教育系列影像教材的編寫。

篇5

社區護理主要有四大特點。第一,以促進社區人群的健康為工作中心。第二,所面向的對象是社區全體人群,包括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身體素質有巨大差異的人。第三,社區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具備在社區中獨自進行護理活動的較強的自主工作能力。第四,社區護理中的護士要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社區護理工作。所謂健康教育,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的社會教育活動。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改變生活中的不健康行為方式,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社區中,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方面的知識。但隨著污染源的增多,生活中需要更好地防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二、社區護理教學中,護生所需的健康教育能力分析 

在社區護理教學中,健康教育能力對護生來說極其重要。但健康教育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包括合作、溝通、護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歸納起來,護生所需的健康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能力,以促進健康教育活動順利開展。護生成為社區護士后,必須同社區衛生站的其他衛生工作人員共同工作。例如,社區護士必須和全科醫師、社區管理者進行工作交流,還要和社區全體居民充分交談,以更加了解工作對象,拉進彼此距離,順利地向社區人群提供護理服務。第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及時解決社區人群所遇到的問題。社區護士和醫院中的護士不同,醫院護士接受醫院的領導和指導,遇到問題可同醫院醫生或其他護士共同解決。而社區護士常常需要獨自開展工作,獨立地接受社區人群的咨詢和提問,也必須獨自在社區中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因此,社區護士必須具有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的能力,方能順利地完成社區健康教育工作。第三,提供疾病預防服務的能力,以防止社區人群出現健康問題。控制疾病的發生,防止一切疾病萌芽出現,才能有效地提高社群人群的整體健康素質。醫院護士主要是在問題發生之后解決問題,而社區護士必須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做好預防工作。因此,在社區護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護生提前為社區人群做好健康的預防性防范工作的能力。社區護士也要給予病人預見性的治療,提前采取護理措施,防止病情惡化。第四,提供綜合性護理服務的能力。根據社區護理要求,社區護士即全科護士,必須能夠為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提供護理服務。對外科或內科手術后的病人、精神病人或臨終病人,社區護士要為他們在康復方面做好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因此,在社區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護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綜合護理能力。第五,在社區護理工作中進行調研和科研活動的能力,以完善社區護理相關知識研究。社區護士不僅要做好基本的健康護理工作,同時也要注重實地調研,進行科學考察活動,總結社區護理過程中關于健康護理的經驗,不斷完善護理學,促進社區護理學的發展。因此,在社區護理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健康護理能力,同時也要培養護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在社區護理工作中開展調研活動,推動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第六,自我保護能力。在社區護理工作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疾病,如傳染疾病等。社區護士在工作中要注意保護自身安全,防止被傳染,才能順利地為社區群體提供護理服務。另外,社區護士要加強法律上的自我保護。在護理過程中,社區護士要整理好患者的病情變化記錄,如需和家人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協議書,便應以身作則,不能馬虎對待。只有保護好自身,社區護士才能為社區人群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因此,高校在社區護理教學健康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培養護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法律保護意識。 

三、在社區護理教學中,培養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護生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能力、預防疾病能力、綜合性的護理服務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保護的能力及進行調研和科研活動的能力,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在社區護理教學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培養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需要,因此應該創新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培養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本文以微課教學法和翻轉課堂教學法具體展開探究。 

1.微課教學。微課教學是以視頻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的教育教學形式,其口號、理念和宗旨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微課以“見微知著,小課堂大教學”為教學口號,以“以小見大,用微課堂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當地讓學生動手做”為理念,以“關注學生每一個微變化,從小處著手,創建一個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課堂”為宗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微課教學方式具有四大特點:首先,教學時間較短,一般一節微課只有5—10分鐘的時間。其次,微課視頻的制作過程簡單,只需要有人輔助視頻錄制。再次,微課的教學內容較少,主題鮮明,一般以一個重點、難點和疑點進行分析講解,對學生來說,學習壓力較小。最后,微課傳播形式多樣,傳播渠道豐富。互聯網的發展,使微課視頻能夠在手機、電腦中進行網絡傳輸和傳播,便于學生快速定位所需的視頻資料。充分利用微課進行社區護理教學,也就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視頻網絡教育資源,以有效地培養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一方面,教師可安排學生課后動手尋找人際交往、自我保護的相關知識點及進行科學調研活動所需的準備工作或綜合性護理服務有關視頻進行觀看。護生在微課視頻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也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逐漸地鍛煉了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護生在業余時間也可動手錄制微課視頻。例如,護生可利用業余時間以志愿者的形式,參與到社區護理服務實踐活動中,錄制給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情況調查的視頻,或給社區居民群體進行健康指導講解的視頻。錄制視頻之后,經過后期制作,護生可觀看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反思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有目的地提高自身在社區健康護理領域的綜合能力。

       2.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具體特點如下:第一,教學視頻短小精悍。例如,薩爾曼·汗所做的數學輔導視頻,以及網上傳播的一些教學視頻,都是非常短小的,但內容充實而重要。第二,教學過程清晰,便于親近。在薩爾曼·汗所做的數學輔導視頻中,他的手在黑板上快速書寫著教學內容,而后配上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畫外音。薩爾曼·汗說,“這種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講臺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并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這使得學生對學習沒有了恐懼心理,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第三,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程度。在上課之前,學生要充分運用教師所發的視頻提前學習,課堂上師生一起探討,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熟悉程度。第四,便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在學生經過視頻學習、課堂討論之后,如果還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再次溫習視頻內容,以便透徹地了解知識點內容。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對護生的社區護理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較大幫助。例如,在課前視頻學習過程中,護生可鍛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調研和科研活動的能力;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可鍛煉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能力;通過關于疾病預防服務、護理及自我保護知識的學習,可深入地了解關于疾病預防、護理和自我保護的相關知識,自然而然地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婉莉.可持續發展觀審視下高等護理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12,(7). 

[2]陳曦,畢越英,陳海花.連續護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教育.2012,8. 

[3]陳志英.社區護理教學中培養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14,(19). 

Cultiv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ommunity Nursing Teaching 

CHEN Ying-chao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Hunan 425006,China) 

篇6

關鍵詞: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社區音樂教育

終身教育思想是當代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它把人生的受教育機會從學校擴展、延伸到全社會,貫穿于工作、生活過程中,使每個公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獲得相應形式的教育。21世紀,社區教育被納入終身教育體系。社區教育是教育社會化、學習社會化的實踐方式,它是終身教育與社區發展的有機結合,是促進社區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關于社區教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是這樣定義的:“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區,且并不是以獲取社區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提高社區住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原理,因此,實現這一原理的活動即為社區教育。”“社區教育并不是僅僅指有關社區的教育,或為了社區發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區的住民對教育擁有的決定權,以及為創造社區教育而負有的責任。”[1]社區教育內容廣泛,所有為提高社區居民的自身精神素養及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學習活動都可以作為社區教育的內容。社區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內容、以社區居民為對象的教育活動,它豐富居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音樂素養,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豐富社區精神文化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有了更多機會與熱情去追求精神生活。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以廈門市為例,廈門市素有“音樂島”之稱,社區音樂教育也開展得較好。一方面,大型的多層次的音樂活動為城市住民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拓寬了市民的視野。近年來,廈門市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第六屆全國舞蹈比賽、鼓浪嶼鋼琴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紀念勝利60周年全國合唱展演、海峽兩岸南音展演、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等大型文化藝術活動。另一方面,社區里有著濃厚的音樂學習氛圍。據統計,2005年,廈門市鋼琴及琴行藝術培訓業創收1010萬元。[2]由此可見音樂教育的普及性。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居民精神生活的質量,豐富了社區精神文化。

(二)滿足多層次文化需求

社區音樂教育具有多元性的特點,能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文化需求,使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具體表現為:第一,服務對象的多層次性。社區音樂教育服務的對象是社區居民,社區居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這就使得社區居民本身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第二,服務內容的多層次性。社區音樂教育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社區居民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及文化需求進行選擇。多層次的內容與形式大大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生活。

(三)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良好的社區居住氛圍表現為友好和睦的鄰里關系。社區音樂教育既能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街道社區可以利用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力量,開辦各種音樂活動和知識講座,通過社區音樂教育,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就青少年而言,調查表明,青少年在校的時間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時間,大部分都是在他們生活的社區內渡過的。為此,社區可以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并邀請家長參加,讓每一位孩子表演自己的專長;或者與學校、樂團合作,在對青少年進行音樂素質教育的同時促進孩子們的交流。開展諸如此類的活動,可以增進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

二、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的構想

社區音樂教育是以居民為主體而自主開展的一種音樂學習活動,具有自發性和自主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普及性,同時也決定了其發展過程的不穩定性。如何發展社區音樂教育,下面將從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兩方面進行討論。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明確指出,社區教育不應以功利為目的,但同時又認為,處在一個變革的、全球經濟發展的時代,社區教育應為地區住民提供一些職業性的指導及與此相關的教育活動。換言之,社區教育應以非功利性教育為主導和目的,同時又可兼顧一些功利性的教育內容。[3]依此而言,社區音樂教育的內容應以非功利性的音樂教育為主,兼顧非盈利的但與一般民眾的經濟生活休戚相關的功利性音樂教育內容。具體地說,非功利性的音樂教育主要是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以追求精神生活完善為主的音樂學習活動;非盈利的功利性音樂教育則區別于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的辦班活動,它由社區籌劃組織,其內容帶有功利性的特點,但以非盈利為前提,是服務于社區居民的音樂教育活動。其發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引導居民積極參與

社區音樂教育服務于社區居民,社區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因此,擴大居民的參與度,加強居民的自主學習意識是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的基礎。為此,社區音樂教育組織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正確引導,加強居民的自主學習意識。居民有學習的欲望、學習的熱情,但缺乏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深入認識,要轉變成自覺的學習,還需要加深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解。社區有關部門可以加大社區音樂教育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提高居民學習的自覺性、自律性。其次,提高活動的質量,調動居民學習的積極性。社區音樂教育活動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的參與度。組織者應精心策劃、準備每一次活動,讓居民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再次,加強居民間的學習互動,擴大社區音樂教育的影響力。組織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一方面可以通過活動加強居民間的學習互動,另一方面,通過居民之間的交流,擴大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到活動中。

(二)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社區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社區工作者組織、居民自主參與,同時也離不開音樂教育師資。社區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不同于傳統學校。由于專職的社區音樂教育師資力量有限,師資隊伍必須以兼職音樂教師為主體,充分調動社區的人才資源,從社區成員中發掘人才,以培養社區自己的音樂教師隊伍。另外,各個社區間的音樂教育師資可以資源共享,通過加強社區間的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師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再則,定期對專職和兼職的社區音樂教育教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間的交流,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除此之外,社區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音樂教師資源,通過與學校合作,來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

(三)成立社區音樂教育學習中心

“學習中心”是現代社會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有效的教育模式。它以提高(社區、企業等)全體成員的素質為宗旨,充分調動人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個人的職業發展需求、社區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4]社區音樂學習中心與一般的學習興趣小組區別在于它強調學習的主體性、持續性與互動性。學習的主體性即學習中心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根據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提供相關信息。例如居民需要了解中西音樂文化,學習中心可以設立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門類,收集這一門類的書籍、音響或者網絡資料,便于居民學習。學習的持續性是指學習內容的持續性與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學習中心的內容需要經常更新,保持較新的學習資源、信息,跟上時代的步伐;根據居民學習需要,結合學習資源,幫助居民制定學習計劃,以促進居民學習的持續性。學習的互動性即強調組織居民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展討論、交流經驗,提高居民間學習的互動。從現階段看,社區活動受經費、場地的限制,而電腦已在家庭普及,基于這一點,社區音樂教育學習中心可以采取以網絡為主的形式。關于這一方面,首都師范大學的虛擬學習社區給我們帶來成功的范例。首都師范大學虛擬學習社區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學習網站,任何人可以在注冊后登陸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在老師批準后便可進入學習。學習社區包括學生界面、教師界面和管理員界面。學生界面含有支持學生學習的多種工具,為學生學習服務;教師界面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服務;管理員界面提供認證管理、課程管理等服務。社區音樂教育學習中心可以參照這一形式,以減少時間與空間的制約,充分利用資源,使居民的學習方式由機械式學習、個體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性學習。

(四)建立全方位社區音樂教育體系

發展社區音樂教育單靠社區居民的力量是非常單薄的,應以政府為主導,聯合學校、企業的力量。其中,政府是其發展的保障,學校和企業是其發展的輔助力量。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政策(比如音樂師資調配),并采取激勵措施,指導社區音樂教育健康地發展。學校包括傳統全日制學校、社區學校。社區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師資力量(比如請音樂教師為社區居民培訓或排練節目)、學習場所(比如圖書館、音樂室)等。一般來說,小學、初中的學生都住在同一區域,因此,社區可以與學校聯合舉辦音樂晚會,讓居民和孩子們同臺演出,促進交流。現代企業不僅注重提高經濟效益,也注重員工的精神生活。社區與企業聯合,一方面可以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一方面可以利用企業資源為社區居民創造再就業的機會。在政府的扶持下,社區借助學校、企業的力量,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全方位的音樂教育體系,實現音樂教育學習社會化。

三、小結語

音樂教育不僅僅依靠學校,還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實現。社區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實踐形式,使得音樂教育從傳統意義上少數人的、階段性的教育轉變成人人都可參與學習的、終身性的音樂教育。現在,社區音樂教育尚未形成體系,教育活動的內容相對單一,實施方法還不完善,許多活動仍流于形式,還未在居民中形成更為深入的影響。在終身教育的大環境下,社區音樂教育必須在政府的引導下,根植于社區居民,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從活動內容、師資力量、學習資源等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建立社區音樂教育體系,這樣,才能促進社區音樂教育持續、健康地發展,從而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小林文人.末本 誠.吳遵民.當代社區教育新視野[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2]海鷹.文化藝術氣息成為廈門努力營建的一種特殊的城

市生態[OL].新華網•福建頻道.

/zb/2006-12/11/content_8752502.

htm.2007-12-11.

[3]小林文人.末本誠.吳遵民.當代社區教育新視野.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

[4]吳兆頤.如何創建學習型社區.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90.

作者簡介:

篇7

在幼兒教育的領域里,‘區域活動’早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了,它同主題集中教育活動一樣,是幼兒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何看待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之間的關系,區域活動單純的是主題活動的延伸嗎?主題活動是否完全主導著區域活動,使區域活動無條件的成為主題活動的附屬。在主題背景下開展區域活動,會不會使區域活動受到主題的限制,也就是教師過多操作區域活動,使區域活動降低了本來的教育意義。教師如何能在主題背景下做到收放自如的開展區域活動,充分利用區域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呢?

在日常教學中,主題活動的目標實現要合理的分配于集中教育活動和區域活動兩方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區域活動的靈活性來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教育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認識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之間的關系

區域的活動也就是‘有準備的環境’,它會充分體現幼兒自主的意愿,這種教學模式較為靈活,隨機。主題活動則圍繞著一個中心,打破領域的界限,組織各種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經驗。區域活動和主題活動都是幼兒園課程的一種模式,主題活動是相對于學科領域活動、項目活動而言,區域活動是相對于由教師設計和組織的教學活動而言的。區域內的活動是獨立的,并有其特殊功能的,它不是主題活動的‘附屬品’。

二、區域活動可以萌生主題活動

實施案例: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我們班的主題活動也要與時俱進,我們預設了主題名稱“鳥兒的家”想要讓孩子們通過這個主題的活動來認識常見的鳥類,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慣,身體特點,走進鳥兒的世界,增進孩子們對鳥類的喜愛之情,教育孩子們要珍惜鳥的生命,愛護動物。那么,這個主題如何開篇呢?如果直接向孩子們提出主題,未免有些強加的意思,于是我想到了區域活動。在主題名稱未揭示前,我悄悄的將有關于鳥類的圖書、圖片、光盤投放到了班里的“閱讀區”——(精靈天地);將泥塑的小鳥樣品、各種動態的鳥的圖片、一些羽毛、蛋殼投放到了“美工區”——(七彩樂園);將鳥類的三步卡投放到了“蒙氏工作區”——(工作進行時)。區域材料的變化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和興趣,隨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區域活動的內容和規則,這樣,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開始了對鳥兒的了解。這一次區域活動評價談話時,孩子們說的關于鳥兒的認識多了起來,‘看,原來你們這么喜歡小鳥呀,春天到了,各種鳥兒也多了起來,不如,把我們班變成一個鳥兒的家吧!’我的這句話得到了所有孩子的響應,于是‘鳥兒的家’主題活動就這樣展開了。在隨后的區域活動時,我就發現了孩子們主動搜集來的有關于鳥兒的活動材料,不僅主題活動變得靈活了,就連區域活動也變得豐富了起來,更加吸引孩子們的參與。

三、區域里的活動要夯實主題活動

實施案例:我們班里曾經開展了‘社區萬花筒’這個主題,讓孩子們認識到社區的公共設施的作用,了解社區的安全知識,了解社區生活,幫助孩子們產生愛我社區,鄰里團結,友好待人的美好情感。其中有一次活動是‘我設計的房子’,在集中教育活動時,孩子們欣賞了真正的美麗的房子的圖片,又暢談他自己的奇思妙想,說出了想象中的房子。為了使活動更加深入,我就把第二次的活動(動手制作各種房子)拋向了區域活動,在“七彩樂園”(美工區)提出了活動目標:設計自己喜歡的房子,可以任選材料,使用各種方法。在‘搭搭樂’(建構區)提出目標:搭建你理想中的房子,要與眾不同,懂得合作。在其他教育活動進行的同時,這次活動也在進行中,經過兩周的區域活動時間,這次活動結束了,結果很讓我驚喜,孩子們用了繪畫、粘貼、泥塑、拼插等各種方法,集思廣益的設計出了漂亮的房子,利用紙盒、積木搭建出了多功能的房子,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說的頭頭是道。

同樣在‘設計招牌’活動開展時,我給孩子們留了作業,在路上觀察各種商店的招牌,想一想哪個招牌給你留的印象最深。孩子們來到了幼兒園,在談話時間里,我帶著孩子聊了這個話題。那么,這兩周的‘七彩樂園’的活動目標就有了;設計自己的商店招牌,讓別人一看,就想進來買東西。孩子們接到了這個目標,馬上在活動區里忙碌起來,兩周過去,每個孩子都設計了不同的招牌,各有千秋,一條“商業街”又在班里開了起來。

這樣的活動效果僅靠一次集中教育活動是遠遠不能的。這樣的操作性強,體現合作的活動在區域中進行,無形的加大了教育活動的靈活性,孩子們在半封閉式的區域空間里,很可能會有更廣闊的發揮。

四、操作性強的教育活動可以直接拋入區域活動當中

實施案例:在‘社區萬花筒’的主題活動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關于社區安全的,活動開展中,有很多有關于電的知識的探索的內容,孩子們感興趣但不容易理解,不適合集體教學的內容,更適宜分小組來操作教學。于是,我將相關的活動材料投放到了區域活動中,在區域活動中完成主題活動。例如,在‘和電玩游戲’這個活動中,要讓孩子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如果進行集中教育,一定會有老師關注不到的孩子,操作起來也不是很清晰。那么,我就為孩子們制作了一些教具,準備了各種操作材料,投放到了“開心益智區”,每次區域活動時間都會有幾個小朋友進來做實驗,并填表記錄,老師也很便于觀察指導。過一段時間,全班的小朋友就都做過了這個實驗,那么,我選一次談話時間,拿著記錄表和孩子們一起總結一下,這個活動就輕松的完成了。這樣既不耽誤其他活動的進度,又讓孩子樂于探索,輕松求知。接下來的‘靜電游戲’、‘電池游戲’我都是用這種方法來完成的。

五、兩種教育形式互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

篇8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年)第15條規定:“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識、時事政策等教育學習活動……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教育學習時間不少于八小時。”第16條規定:“有勞動能力的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社區服務……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社區服務時間不少于八小時。”然而八小時的教育學習時間、八小時的社區服務時間,相對于一個月來說八小時的“底線時間”規定是否合理?同時有調查顯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從1992到2006年底止累計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總數的3.7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5.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約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對 1700 多名未成年犯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600多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廣東省對近幾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調查發現, 每年約有85% 以上的未成年犯在進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山東省少管所有調查顯示,在收押的未成年犯當中輟學學生占了70%以上。

那么,排除正常的矯正時間,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在社區當中能做些什么?會做些什么?該做些什么?針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較高的現象,我們對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區矯服刑人員,該如何進行矯正?僅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社區內的教育矯正能否達到社區矯正的目標?若不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這樣的矯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導推動,社會多方參與”的矯正格局?《實施辦法》中關于“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特殊規定”的相關條款也未能給出答案。筆者做出假設:能否讓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把學校教育引入我國社區矯正體系,使“刑罰權”與“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相結合,使“限制自由”與“享受自由”相結合。這就是筆者所提出的——教育矯正新模式。本文將從國內外實踐、理論、法律、新模式具體框架建構依據等四大方面來論證教育矯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矯正新模式的含義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結合上海市社區矯正實踐情況基礎上所提出的,具體是指:針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所實施的社區矯正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讓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在學校繼續接受文化技術學習、矯治不良思想與行為的教育矯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對象: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1.年滿14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2.進入分級矯正階段后才能在學校接受教育(3個月的初期矯正階段,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必須在社區內接受矯正);3.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必須在學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二)執行主體:1.社區矯正執行小組(司法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2.學校幫教小組(校長、教導主任、政教組組長、班主任等組成)。

(三)領導小組:在執行主體之上設立區縣級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領導小組(隸屬于區縣級政府),受市級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領導小組領導(隸屬于市政府)。

(四)新穎性:新模式是把社區矯正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而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筆者推崇的方式分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2.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對其進行集中、個別、心理、勞動教育等的時間應多集中與周六、周日(內容圍繞法制、心理、社會功能教育三大模塊展開)。3.對社區矯正及學校教育具體時間的安排與調動由矯正領導小組決定。

三、把學校教育引入我國社區矯正體系的實踐依據

(一)上海市對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及不足

從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啟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至今,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同時構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學習、心理矯正、公益勞動、幫困解難等五個板塊的基本工作內容,建立健全了有關規章制度,總體實現了社區矯正的規范運作。然而其所構建的社區矯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關于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教育矯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臺的《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分類矯正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第10條指出:在3個月的初期矯正階段,社區服刑人員每半個月接受個別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條指出:社區服刑人員接受社區矯正滿3個月后進入分級矯正階段。分級矯正階段分為一級矯正、二級矯正與三級矯正等3種矯正級別。初次分級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確定。其中在一級矯正中,社區服刑人員每半個月接受個別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參加集中教育學習不少于1次;有勞動能力的,每月必須完成不少于10小時的公益勞動。在二級矯正中,社區服刑人員每月接受個別教育不少于1次;每兩月參加集中教育學習不少于1次;有勞動能力的,每月應參加不少于10小時的公益勞動。在三級矯正階段中,社區服刑人員每季度接受個別教育不少于1次;社區服刑人員可不參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經司法所(科)同意,社區服刑人員可以自主選擇公益勞動場所,每月參加公益勞動不少于10小時。縱觀《規定》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集中、個別、勞動教育時間,抑或三種教育時間之和。它們與社區矯正非監禁時間相比,都顯得微乎其微。而這正好給學校教育引入社區矯正體系提供了有力的時間

2008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分類矯正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了矯正工作的基本內容:將矯正工作整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矯正階段、分級矯正階段和期滿宣告階段,針對處于分級矯正階段的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矯正內容。在初級階段要注重加強遵紀守法教育。在分級矯正階段除應加強日常管理外,要注重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以模塊教育為基礎,圍繞法制、心理、社會功能教育三大模塊展開。在期滿宣告階段應對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進行形勢、政策等方面內容的回歸 教育。社會功能教育模塊中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應當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系,幫助并督促其完成義務教育;對已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可以鼓勵其通過自學或其他方式,參加高中(中專)、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種文化教育的自學考試,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見》中關于“文化素質教育”的規定卻存在以下三處明顯的缺陷,從而使該規定的現實效果大打折扣。1.與有關部門聯系的執行主體沒有規定;2.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是在社區矯正期間內還是之后;3.“鼓勵”一詞不當。很難想象受到過刑罰處罰的未成年人能夠憑一己之力繼續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實踐當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社工探索與相關學校建立聯系,給符合特定條件的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有學者指出:教育矯正質量是檢驗社區矯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標準,是社區矯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筆者認為:將中學教育納入到對未成年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體系中,充分發揮學校在社區矯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區矯正中的教育矯正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必定能夠更好地實現社區矯正的目標。

(二)美國社區教育矯正與學校教育的成功結合

美國社區矯正中也真實出現了把學校教育納入矯正體系的實踐措施。如:學校型緩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來,這個國家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少年緩刑官們正在離開傳統的地區,正在走進中學、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內——在學校內監督他們負責的緩刑犯。”在緩判官的監督下,少年緩刑犯能夠更好地到學校上學增加他們在學校中獲得學業成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姚建龍.未成年犯義務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2]朱久偉,姚建龍.上海市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教育矯正的理論與實踐[J].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3]朱久偉,李光勇.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個性化教育矯正的理論與實踐[M].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4][中]王玨、王平、[加]楊誠.中加社區矯正概覽[M].法律出版社,2008.

[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社區矯正比較研究(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社區矯正比較研究(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孫立平.社會學導論[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8]張筱薇.比較外國犯罪學[M].百家出版社1996.

[9]劉強.社區矯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篇9

關鍵詞: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社區教育發展;指標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6-87 -02

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實質是在一定的城鎮社區域范圍內,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為提高社區成員的基本素質和生活質量而開展的教育服務,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而開展的教育服務。其中,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對社區教育的知曉度、對地方高職院校的社區服務的認同度、社區企業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培訓滿意度等是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主要目標和重要指標。本研究綜合各種影響因素,將從“五層面四個度”,五層面即經濟建設層面、政治建設層面、文化建設層面、社會建設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等提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的績效評價和指標體系。

一、問題提出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在普及發展社區教育的基礎上,加大各類教育和學習資源的統籌協調與整合開發,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溝通。”實際上地方高職院校作為區域性高等教育機構,發揮其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社區教育,不僅是高職教育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也直接關系著和諧社區和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探索評價地方高職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有利于進一步加強職業院校與社區教育的聯系,搭建雙方共同發展的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一)社區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需要發揮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社區教育功能,完善相關指標體系建設

2013年魯昕副部長在全國社區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也提出要努力拓寬教育渠道,推動社區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目前,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正逐步形成,社區教育已經步入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其社會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因而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資源,需要發揮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構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是完善相關服務,促進社區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

(二)參與社區教育也是現代高等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體現,構建指標體系是促進高職院校更好服務社區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服務社區,參與社區教育的職能是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由高等職業院校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在從傳統社區向學習型社區的轉變過程中,這種轉變對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的實現提出了新的要求。何為服務社區教育以及如何服務社區教育需要通過一定的指標體系構建來完善,通過完善相關的指標建設,構建出適合社區實際和地方高職院校特點的指標是促進高職院校更好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關鍵是“五層面四個度”,即經濟建設層面、政治建設層面、文化建設層面、社會建設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層面以及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對社區教育的知曉度、對地方高職院校的社區服務的認同度、社區企業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培訓滿意度。

經濟建設層面:發展規劃,區(縣、市)、街道(鄉鎮)均制定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并列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社區建設規劃和教育事業規劃之中,并加以認真落實。

政治建設層面:制度建設,建立并實施社區各項規章制度,包括責任目標制度、會議制度、資源共享制度、機構和隊伍建設制度、經費投入制度、評估檢查制度、激勵制度等,并納入政府教育督導評估范圍。

文化建設層面:宣傳動員,通過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向社區成員宣傳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思想。基地與網絡建設,積極推進終身教育網絡建設,建有網絡學習平臺,社區數字化學習取得明顯效果。社區教育資源開發和服務程度較高,社區內教育培訓機構教育資源共享度高;社區內非教育機構教育資源得到較好地開發和利用;社區重視無形教育資源的總結、提煉和利用;社區積極建設學習資源服務圈。

社會建設層面:資源開發和服務,社區內高等學校等積極向社區開放,為社區教育服務;社區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學習資源服務圈。注重社區教育機構能力建設,積極開發具有社區教育特點的課程資源,力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社區成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文明建設層面:社區成員終身學習理念和社區歸屬感有明顯增強;社區成員精神生活質量和環境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改善;社區和諧穩定,文明程度較高。

“四個度”指的是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即對接受社區教育服務的滿意率達70%以上;對社區教育的知曉度、認可度,即對接受社區教育服務的知曉度、認同度達80%以上;對地方高職院校的社區服務的認同度,即社區企業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培訓滿意度達到80%以上。社區教育資源開發和服務程度,即社區內教育培訓機構教育資源共享度高,社區內非教育機構教育資源得到較好地開發和利用,社區重視無形教育資源的總結、提煉和利用,社區積極建設學習資源服務圈。

三、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

面對我國城鎮社區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發揮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這一狀況的重要途徑。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無疑是對我國城鎮社區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改進,積極實現資源共享和競爭優勢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對高職教育在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方面也是有益的探索。

理論意義方面,隨著我國城鎮社區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社區教育由政府承擔或者社區自身承擔已經出現問題。教育資源不足,包括師資的不足、教學設施的不足,競爭力弱,與地方高職院校的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區學院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探索構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職業院校在社區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其背后的動機,分析其主要模式,可以豐富和發展我國社區教育理論的研究,為國內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補充。

實踐意義方面,面對我國城鎮社區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發揮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這一狀況的重要途徑。探索構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指標體系,對地方高等職業院校在城鎮社區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對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以及建立校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的實踐活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對我國城鎮社區教育進一步改進工作,積極實現資源共享和競爭優勢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也是對高職教育在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方面的探索,真正體現出大眾教育、公共服務的特點,而這也是對高職教育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

實際上,知網搜索的文章發現,“高職教育”與“社區教育”結合的理論探討還比較概括化;實踐層面也大多是地方性的工作與具體經驗情況的介紹,要么單從宏觀層面上介紹,要么只從微觀的具體操作層面上探討;注重中小學與社區的結合,而忽視了高校與社區的互動。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指標體系建設基本沒有涉及,導致雙方的合作不能真正發揮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的特點,更不能體現高等職業教育與社區的區域優勢,也較少挖掘它在城鎮社區教育方面的價值與作用。因而,從“五層面四個度”探索提出地方高等職業院校促進社區教育的績效評價和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牛俊杰,張侃侃. 以學校為先導的社區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7,(07):128-130.

[2]崔巍.自學考試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3]李焰.高等教育與社區教育聯動發展新機制的構建[J]. 現代教育管理,2011,(06):36-38.

[4]肖雯. 高等學校對構建學習型社區的作用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5]郝美英,張維. 論社區教育中高校資源的開發[J].成人教育,2010,(08):23-24.

[6]楊里平.論學校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溝通[J]. 職業技術教育,2003,(25):58-60.

[7]宋誠英.依托高職資源構建信息化社區教育的探究[J]. 高教探索,2010,(03):116-119.

篇10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奔著社會大課堂的建設目標,結合我校特色和學校現狀,堅持以實踐資源開發為載體,實踐創新為指導,長效發展機制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為手段,逐步構建社會大課堂建設與應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探索社會大課堂實施的模式和特色,從而促進學校內涵新發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

2、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書本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得到印證、得到升華。

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對黨、對人民的真摯感情。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社會的思想和能力。

7、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研究探索科學的欲望。

8、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9、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發展。

10、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三、活動形式

各班學生以中隊、小隊等為單位組成活動小組,要求全員參與,并提倡參加多項活動。各中隊輔導員指導各小組制定好活動計劃后以中隊為單位進行匯總并上報學校少先隊大隊部

四、活動內容

1、社會參觀活動。通過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博物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廠、機關、社會福利單位等,深入了解和諧社會建設情況,力所能及地為地方各項建設事業服務。

2、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①綠色環保宣傳;②水質污染情況調查;③白色污染調查研究;④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⑤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⑥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⑦公交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⑧我縣旅游資源狀況調查;⑨小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⑩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等。

3、社區服務活動。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等。

4、感恩活動。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費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記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幾年來為自己學習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幫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并獻上一份新年禮物,學會感恩父母。了解教師的職業特點,盤點多年來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教師,學會感恩教師;回顧你曾收到的關心和幫助,學會感恩周圍的人;了解我們的生活變遷,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學會感恩社會。

5、勤工儉學活動。通過回收廢舊物品,變廢為寶,為自己創收,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體現自己的價值。

6、學科拓展研究。結合所學的學科內容,進行實驗、調查、實踐和研究,如: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究;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歷史文化研究;數學、藝術、體育、健康等學科的實踐研究等。

六、活動要求

1、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首先要確保安全,每次活動時都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預案,并指定專人負責。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2、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活動小組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活動。

3、在生活中提煉。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4、在興趣中選擇。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5、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6、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認識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發的《關于聯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以及《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領會其精神實質,并認真組織實施。

2、成立活動領導小組,構建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工作機制。成立以校長周超為組長,彭書青(副校長)為副組長,盧毅(主任)、彭遠淵(大隊輔導員)、各班主任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在教育教學中統籌安排,積極、主動聯合社會各方面,因地制宜,構建開展社會實踐的長效工作機制,努力使之成為教育常態。

3、建立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確保活動扎實有效的正常開展。走出校門,在公共機構、公共設施、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福利單位等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教育、國防教育、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資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專題教育的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確保實踐活動正常開展。

八、活動總結

1、撰寫研究報告。各活動小組要按照活動計劃,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填寫社會實踐活動表,并形成以活動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內容充實、材料豐富、圖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