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3-26 17:4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科學方法教育 物理科學知識 物理科學方法
大學物理科學知識背后隱藏著許多物理科學方法,從培養人才來看,學習科學知識和掌握科學方法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要求大學實施科學方法教育。只有實現科學方法教育與科學知識教學的有機結合,才能保證科學方法教育的有效開展。
一、物理科學知識與物理科學方法教育
物理科學知識是物理科學方法的載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離不開科學方法的培養。教育學指出,要將知識結構轉變為認知結構,科學方法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說知識的學習給學生提供的是“魚”的話,那么方法的學習就是給學生提供“漁”的過程。通過應用科學方法,學生不但“學會”了,而且“會學”了。物理科學知識中的概念、規律的建立常常運用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數學和推理、理想化等物理科學方法。這些物理科學方法對學習物理、學好物理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使學習物理更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此,傳統教育方式必須改變,需要實施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物理科學方法教育是一個綜合課題,主要包括弘揚科學思想、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態度,其中科學方法是主體。物理科學方法教育是一個永恒的、極具生命力的課題,只要物理教育存在,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必然存在[1]。
二、制約大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因素
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受許多因素的制約:
1.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物理科學方法常常隱藏在物理科學知識背后,很難像知識那樣形成框架與體系,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往往隱含在理論知識灌輸里,使得科學方法教育成了知識傳授過程的副產品。
2.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大學物理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圍繞理論知識進行的,加上受教學內容分量與課時矛盾的影響,大學物理教學基本就是單純講授概念、定律、原理。
3.學生重理論、輕方法。在大學許多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考試,看不到培養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平時學習很被動,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輕視方法學習。
三、大學物理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教育有機結合的舉措
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顯化教學內容。定位物理科學方法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方法的傳授離不開以知識為載體,若沒有一個系統的教學安排,方法教育恐怕難以落到實處;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教育的教學計劃作指導,方法教育將具有較強的隨意性[2]。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科學方法向學生進行公開式宣講,既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和體驗。
2.通過物理科學知識教學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物理概念一般通過觀察和實驗引入,通過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建立和發展;物理規律一般通過觀察和實驗、歸納和演繹、類比、想象、假說等方法建立和發展;物理實驗的設計、操作離不開分析、觀察、實驗、歸納、演繹和數學方法;在應用概念、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一般要運用分析和綜合方法、想象、理想化方法等。通過物理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是大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科學方法培養的首要途徑。
3.通過物理實驗教學培養物理科學方法。實驗教學是物理學科重要的教學方式,實驗開始時提出問題就運用到了假說方法,然后根據假說收集資料和數據并進行演繹推理,得到相應的結論。每個實驗都要運用多種方法,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方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4.通過復習物理科學知識體驗物理科學方法。習題是復習物理科學知識的首要方法,通過習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認真了解習題類型,通過分析歸類,然后精選典型題,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教師在分析解題思路的過程中,應充分展示運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通過習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物理科學方法的魅力。
此外,高等院校物理教育專業還應該開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選修課;教師培訓應該開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研討課;教材編寫應該更系統地體現科學方法,體現教材不可替代的引領導向作用。
總之,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地訓練。科學方法教育應該滲透在科學知識教育中,絕不能只講授科學知識而忽略科學方法,也不能空談科學方法而忽略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兩者應該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篇2
一、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
科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科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科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科學計量系統、科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學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學原理。④科學與社會、科學新進展、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科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二、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 觀察與實驗能力
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科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應注意利用有關科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了酸的通性后,可讓學生演繹推理出一些沒有學習過的酸的性質,培養學生的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可對比已學習過的酸,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科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科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科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和其他科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科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做出正確的推斷。
4.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于科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三、培養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意識
篇3
1.“社會即學校”的啟示
陶行知反對杜威的“學校即社會”,而提倡社會即學校。主張把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延伸到社會上,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留給學生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空間,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和知識應用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視野。這就告訴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不能拘泥于幼兒園的固有環境和傳統的教學內容,而是應當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多通過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開展科學教育,讓幼兒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重要性,這樣才能激發出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
2.“教學做合一”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強調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教,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目標不是教人學,而是要教會人學做事,實現“教學做”的合一。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師在“教”與“做”上都要以學生為主體,在科學教育的活動中,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實現動手、動腦的有機統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科學意識,提高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幼兒園科學教育策略
1.將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活化
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知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還相對較弱,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或強制幼兒進行機械性的記憶,不利于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甚至會影響到幼兒的學習熱情。將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活化,可以讓幼兒更加直接地體驗到所學科學知識的價值,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內在魅力,提高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熱情。因此,幼兒教師要多開發和利用幼兒身邊的科學事物、科學現象作為教學素材,讓幼兒發現周圍生活中科技力量的神奇,體驗到科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這無疑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教育素材。
2.將科學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當中
幼兒的知識理解能力雖然相對較弱,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幼兒科學教育可以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在科學教育的實踐中,幼兒園教師要敏銳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科學探究興趣,引導幼兒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進行學習和應用。
3.讓學生邊學邊做
篇4
一、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生物科學素養: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3)科學、技術與社會(S T S )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1.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1)科學態度是人基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科學的信念和科學習慣。包括: 好奇心、誠實、合作、創造力
(2)科學的世界觀
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
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
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科學不能為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
(3)愛國主義教育
積極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從而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2.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1)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方式之一。
學校的科學探究活動通常是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過程而不完全是結果。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
(2)科學思維的方法
科學思維的方法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科學的思維習慣不是科學家所特有的,是每個人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技能,一個人一旦掌握了這些技能,無論他從事何種職業都可以終生享用。
3.科學、技術與社會(S T S )
對學生進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即教育、教學內容的出發點不僅限于科學知識本身,也強調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的聯系。解決技術問題需要科學知識,而一項新的技術的產生又使科學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來擴展他們的研究。在人們的實踐中,科學提供知識,技術提供應用這些知識的方法,而價值觀念則指導人們如何去對待這
些知識和方法。
科學、技術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社會可以影響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又會影響社會。通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比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中國最貧窮的揮霍者
4.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的常用工具和儀器,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課程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學生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生物學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具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是知識領域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二、生物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國生物學教師》發表研究報告時,使用了生物學素養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國生物教師》發表了題為“生物學素養”的文章:討論了美國公民缺乏科學素養,及生物學課程等問題。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眾科學素養與高中、高校生物學教科書的關系,指出,這些教科書作者本人科學素養不夠,會直接影響到教科書的質量,并影響了學生。此后又陸續有人發表了關于生物學素養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學素養(biology literacy)這一概念,從不同側面討論生物學素養,但沒有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目的來論述。
1993年,美國BSCS 出版了名為“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對生物學素養作了詳盡的論述,并把它作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的縮寫, BSCS最初是由美國生物科學協會的教育委員會于1958年提出的國家級項目,目的是改革20世紀50年代的靜態課程,在各個方面促進生物教育,使學生通過中學生物課程的學習,在離開高中進入社會時具有生物科學領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認為,一個具有生物學素養的學生需要對科學的本質和特點有起碼的理解。學生對科學知識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學素養的基本要點。
BSCS 描述的一個有生物學素養的人表現特點:
應能理解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了解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歷史上生物學概念的發展。
對科學探究、生物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具有正確的態度,對生物學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個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具備創造性的思維;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在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上做出個人或社會決策;能夠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三、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實與反思:
劉海洋傷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學生劉海洋為“考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在北京動物園用硫酸潑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一個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審。
2002年1月29日,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劉海洋用事先準備好的一瓶飲料兌上從學校實驗室偷到宿舍的火堿來到了動物園。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將摻有火堿的飲料倒向正在與游客戲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燒得滿地打滾,嗷嗷亂叫,僥幸逃脫的劉海洋并沒有感到滿足,而是昧著良心又醞釀著下一次罪惡行動。
2月23日中午,劉海洋用一個白色紙袋裝著兩瓶飲料和一個平時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從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瓶硫酸,分別兌進了隨身攜帶的飲料和塑料水杯內,而后乘公共汽車來到了動物園,又一次實施了他殘害動物的罪惡行徑。
劉海洋認為他最喜歡的是生物。比之數理化,比之電機,這是一個與有機的生命最為密切的學科,那么,為什么他反而去傷害生命呢?中學生物課講授的內容,從植物、動物到人,再到DNA 、細胞、遺傳變異等,注重的是知識層面的介紹,缺少的是那種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園的平等意識,也很少談人類對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責任這回事。雖然最新編訂的生物課本,已經想到要“加強動物與人的關系的內容”,并且重視“滲透思想感情、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可是,它的具體內容仍然不斷顯露出狹隘的生物觀和對動物的歧視。動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對人的價值則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課本里就開始寫上“野鴨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來制作各種工藝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來制作皮革和樂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夠用來制作藥酒,蛇膽??可以做成中藥材”;而“哈士蟆的輸卵管風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補強壯劑”!在這樣的介紹里,連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也不顧了。這的確是一種壓抑不住的潛意識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價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社會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有什么樣的認識,有什么樣的氛圍,都會顯現到教育中來。如果說要“分析劉海洋”的話,其實也應該同時分析一下我們的社會對待動物的態度。
一位記者在報道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表述:現行中學生物課本上很輕易地寫道:“取一只活青蛙,剖開它的體腔,看看它的內部構造??”于是,有條件的學校,學生在試驗課上,拿著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開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臟是怎么跳動、怎么通過神經反射而顫抖,直至如何死亡??這種凌遲殺戮般的“實驗”有必要嗎?!
國際動物福利的五個標準
1、免受饑餓的自由;
2、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懼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體熱度不適的自由;
5、表達所有自然行為的自由。
二)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的調查
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
2、2003年對迷信的調查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情況
1、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
2003年,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達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達標。比2001年1.4%增長了0.6個百分點,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約1.8個百分點。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狀況結束了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出現了局部增長的趨勢。(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借鑒國外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指標體系和調查經驗,逐步開展了有關調查工作。 )
2、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公眾科學素養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科學知識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對科學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情況:美國、日本、加拿大、原歐共體成員國等發達國家對進行集科學性、社會性和基礎性為一體的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工作十分重視,經常和定期地對本國公眾科學素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估,并積累了大量的連續數據,為國家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決策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0年,美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比例為17%,1992年,歐洲共同體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已經達到5%。
小結:通過上述的調查和了解,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較低,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中學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一個普通公民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
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應從義務教育階段抓起。生物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階段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重要階段,又由于生物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課教學是培養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最有效期途徑
四、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
篇5
關鍵詞:大學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
對于理工科的大學生來講,物理并不是一門全新的課程,他們從初中開始接觸物理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學好物理課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學習效果差強人意。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以下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詳細探討。
一、大學物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已有知識,為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基礎
大學物理的內容不是中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和擴展,而是有很大區別的。中學物理主要解決恒力作用下物體系統的各種運動狀態,把很多物理現象都進行了理想化,假設一切是在恒力的作用下進行的。而大學物理是研究物體在實際作用的變力作用下的各種狀態,這就在要求上提升了一個層次。因此,從一開始學生就要對大學物理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足夠的重視。同時,在大學物理學習中,許多概念和規律都是用高等數學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這就給學生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和基本要求。由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律是在分析具體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和掌握的,因此在求解問題之前,學生必須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建立一個清晰的圖像,從而明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解完題之后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東西,體會到物理問題所蘊含的奧妙和涵義,真正掌握物理學的思想方法,為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學生的自身修養
科學素養包含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科學知識是基礎,大學生應該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和科學方法是核心,科學能力包括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掌握應用科學方法的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科學審美能力等。科學方法有兩種認識:廣義的科學方法是指科學的方法論和具體的科學方法;狹義的科學方法是科學思維或研究中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手段。一般而言,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有利于了解知識,建立知識間的聯系,而且能使學生高效地應用知識,培養科學能力。科學意識指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科學精神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理解和應用的科學意識等。這些科學素養不僅對學生學習技術有所幫助,而且對學生參與其它活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生一生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必不可少。而這些隱性的知識全部貫穿在物理知識的產生過程之中,只要學生全面地學習物理知識,就能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受到這些隱性知識的熏陶,從而形成自身良好的科學素養。
(三)物理教育有利于學生發現物質的本質規律,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物理學定律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使人們在技術上運用這些定律成為可能;物理學有許多預言和結論,為人們開發新技術指明了方向。可見,新技術的發明、改進和傳統技術的根本改造,都直接與物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熱學知識就是為了解決當時蒸汽機能源利用效率低這一難題而建立起來的科學體系,電磁學理論是隨著人們對電現象和磁現象的逐步認識而總結出來的,這些理論為人類進入電子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學好物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技術的意義,揭示物質的本質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二、學好大學物理的幾點策略
(一)課前認真預習
預習是學生在課前獨立閱讀教材,進而獲取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要想學好物理,必須要分類預習,選擇好預習時間,最好在新課上課的前一天,邊閱讀邊記筆記。一方面,學生要通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看看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經學過的知識;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過教師講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識。另一方面,學生還要對教材后面的習題初做一遍,把不會做的題做上記號,一起帶到課堂去解決。這樣做,就會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掌握聽課的主動權,提高聽課的效果。長期堅持預習,還能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二)做好筆記
做筆記是比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尤其對于復習已學過的知識更加重要。因為記筆記的過程就是對信息篩選、濃縮的過程,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捕捉重要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要想做好聽課筆記,學生的思想進程必須與教師的思想進程保持一致,同時筆記內容要注意重點、難點、疑點、新觀點的記錄,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對各個概念、定義、公式中的符號和公式本身含義、應用條件的解釋。此外,學生自己在預習時未領悟到的東西,也應該成為筆記中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學生的聽課才會有收獲。
(三)及時復習,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復習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復習時,學生要再次閱讀教材,理解和記憶其中基本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當天及時復習,能夠減少學生對知識的遺忘,易于鞏固和記憶;經常復習能使知識系統化,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只有系統化了的知識,才有利于學生的再次運用,才有利于實現從知識到技能的過渡,使學生掌握更新的知識。
(四)及時完成作業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物理作業能檢查學生物理學習的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是知識轉化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徑。因此,學生必須及時完成作業,以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另外,在做完作業后,學生絕不能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為總復習積累資料。這樣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三、結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愿廣大學生在大學物理的學習中,努力學習與探索,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方法,開闊自己的眼界,為自己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夏兆陽. 大學物理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科學實驗;多媒體技術;生活化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小學科學科目并不受到重視,我們常常會看到在小學科學課上教師一個人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只是呆板地聽課,對于講授的知識未表現出絲毫興趣,學習上也是十分被動,只是跟隨著老師的思路亦步亦趨地進行學習,只是為了保障考試成績能夠合格。作為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小學科學課堂煥然一新,打破原本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把學生變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究,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然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科學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知識是神秘的、未知的,同時也是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單一、乏味的授課形式,課堂上氣氛低沉,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小學生會漸漸對科學知識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來進行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以及對知識接受和掌握的程度,從
學生的角度出發,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開展教學。科學實驗就是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學習“磁鐵的相互作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在上課前就可以先給學生做實驗展示。首先,教師一只手拿著一塊小磁鐵,當兩只手慢慢靠近的時候,磁鐵相互吸引在一起。之后,教師將一塊磁鐵翻轉了一下,兩只手慢慢靠近時,磁鐵卻產生排斥。學生在觀察了這個實驗后,都對這一現象十分好奇,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師在講解“磁鐵相互作用”這一知識,學生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都積極主動地想知道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變具體
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取得了明顯成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也常常見到多媒體的身影,教師利用多媒體把抽象的科學知識通過聲、像、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書本上的科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更加簡單容易,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提升。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搜集靜電現象的圖片、視頻。例如,秋天和冬天晚上脫掉毛衣時,會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看到小閃光點。當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這一現象的慢鏡頭時,讓學生可以更加細致地觀察到靜電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
三、利用生活化教學,培養實踐能力
科學知識與生活是有緊密聯系的,生活當中處處都有科學的身影。我們在開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動物》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把課堂轉移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看一看大自然中的樹、花、草,觀察植物的特征,同時認識一些新的朋友,如,花叢中翩翩飛舞的蝴蝶,勤奮的小蜜蜂,一直背著屋子旅行的小蝸牛等,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科學的奧秘,培養學生觀察、研究以及分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讓學生能夠愛護自然,保護動物。
總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傳統教學經驗基礎上融合新的教學策略,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高效課堂,讓學生自由遨游于科學知識的海洋,從小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熱愛之情,
同時,還要將科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主動對知識進行索取和探求,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職學生;自然科學;有效策略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國家對于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也越來越重視,只擁有高超專業技術的職業人才,已經不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是既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又掌握高超技術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提高中職文化課教學,成為改革中職教學的當務之急。
一、中職自然科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中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差,中職自然科學所講述的多是理科方面的知識,而中職學生的理科基礎本來就差,而且大部分學生對于中職自然科學教學都缺乏興趣,致使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二)教師不重視自然科學的學習
中職院校大部分專業開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門技術,在將來畢業之后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更加注重的都是技能方面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化課知識的學習。以中職學前幼師專業為例,這個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幼兒園教師,自然科學課程所講述的內容,看起來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發展的聯系不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并不重視自然科學的學習。
二、提高中職自然科學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正視自然科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較差,他們對于文化課的學習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學不好自然科學知識,對學習文化知識存在一種厭倦的心理,這種錯誤認識,極大地阻礙了中職自然科學的教學。因此,要想提高自然科學的課程教學質量,首先就必須讓中職學生正視自然科學學習的意義。例如,在學習了電路的簡單連接這一課時后,學生可以掌握電路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盡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滲透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知識,使學生感受學習這方面知識的重要性。此外,針對學生的厭學心理,教師還可以適當地鼓勵學生,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只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了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他們才有可能認真地學習中職自然科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學質量
新課改之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日益凸顯,這種教學的轉變不論是在普通中學還是在中職院校里,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不應只從教師方面下手,還應當從學生方面入手,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而不是時時刻刻都等著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一點點分解,傳遞給學生。基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始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有趣的教學情景或者是讓學生自主在課下嘗試一些小的實驗,讓學生可以自主地探究自然科學知識。例如,在教材上有一個教學活動是《自制平衡玩具》,這個活動富有趣味性,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前幼師專業的學生而言難度也不大,學生經過了一次嘗試之后,感覺物理學習的難度不大,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之后,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學會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
(三)教師要學會提升自身素質,與時俱進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事情,教師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如果教師自身的素質不夠高。在課堂上教學觀念傳統,不能正確地認識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那么學生必然也不能很好地學習知識。因此,教師必須要提升自身的素質,學會與時俱進。當今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教師雖然承擔著傳遞知識的責任,但是他們一樣也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教師在教學時,才不至于落伍,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同時,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較差,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給他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加強自身的修養,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對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改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總之,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雖然比較差,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學不好自然科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正視中職文化課教學,積極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中職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
參考文獻:
[1]蘇莉君.現狀與對策:提高職業中專物理教學質量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
[2]姜桂榮.讓物理教學與生活相結合[J].當代教研論叢,2014(11).
篇8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 教學質量 存在問題 重要性 提高方法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成果如雨后春筍般被研究出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論是認識事物還是解決困惑,科學無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門學科,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初級的科學思維,并利用科學思維解釋和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一、當前小學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階段,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其中,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學習科學,則是促進能力提升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實際上,我國的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在學前就開始學習英語,但學前學習科學的,無論是家教還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我們卻鮮有聽聞。
二、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簡單地說,科學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小學科學教學就是要讓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培養科學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一,在科學課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進而形成創新思維。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科學課又是一門需要小學生勤動手、勤動腦的課程。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小學生的這種行為,讓他們的積極性、好奇心和注意力轉移到科學實踐操作中。教師應通過在課堂上多設提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
第二,增強學生的自主操控能力。對于一些動手的實驗,教師可以略作提示,由學生開動大腦探索如何進行實驗。我們看到,在得出成功的實驗結果后,他們每個人的實驗過程都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可能沒有獲得實驗的成功,但是他們在實驗失敗后吸取經驗,并發現了一些現象。在科學課上,通過這樣反復不斷地實驗與思考,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小學科學課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質疑”精神。小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他們往往是“敢做敢言”,從而更加容易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所謂質疑,就是不輕信,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地附和。一個科學成果的產生,就是經歷過多方人士的數不盡的質疑。在科學課上,引導小學生多問“為什么”,質疑精神就是意味著要讓學生不斷思考,“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是問號。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快速成長過程,這比解決問題更加可貴。在科學課堂上,小學生應該是相對輕松的,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教師易于引導學生不斷質疑,幫助小學生樹立理性科學的處世態度。
第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真理”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前,社會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存在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我們看到一些小學生,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便“求神拜佛”。迷信的思想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嚴重阻礙。小學科學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摒棄陳舊落后的迷信思想,凡事要用科學的思維解決。我們看到,一些以迷信為代表的思想在農村等不發達的區域比較“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農村學生的發展。加上一些農村學校缺乏科學教育。因此,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加大重視。
三、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1.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
利用多媒體,可將科學實驗的過程直觀地展示給小學生。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科學題材的影片,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通過感官刺激,將科學知識印在腦海中。此外,通過觀看這些影片,教師要讓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樣互動的師生關系,一方面能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
2.科學理論指導科學的實驗
一些教師在講科學課時,只是單純地講理論,而忽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在課上,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陽臺,怎樣照鏡子才能更加清楚?
A.人面對著窗戶照鏡子?搖?搖 B.人背對著窗戶照鏡子
當然我們很明白,人應該是面對著窗戶照鏡子更加明亮。但是一些學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即使是老師講了之后,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于是,我便讓學生模擬場景,直接在現場感受這兩個不同的動作,當學生親自嘗試完之后,就很容易理解為何選擇答案“B”。學生對于能夠實踐得出的答案要比教師教給他的答案記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
3.“多元評價”造就思想自由的課堂
對于某一個科學問題,學生會產生各種想法。筆者聽過一些教師的科學課,發現,一些學生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而教師給這些不能準確回答的學生的評價卻是直接評判對錯。科學課堂上,本應該是“意見的自由市場”,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回答,運用“多元的評價”體系,對認識存在較大偏差的學生要善于引導,太過直接的“對與錯”評價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更重視學生的科學教育。科學教師也應不斷實踐探索,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讓科學課和其他科目相得益彰,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策略
前言
對于幼兒園科學教育而言,應積極培養幼兒的科學學習興趣。但是,基于傳統方式的科學教育條件下,教師過于關注教育結果而忽視過程,從長遠視角看,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創新教學方式,如將教學游戲化,為幼兒創造輕松愉悅的環境氛圍的同時,可以引導幼兒更好更快接受科學知識,增強教育效果。
一、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重要性
現階段,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育形式比較單一,授課內容十分枯燥乏味,只是單純的將科學知識內容灌輸給幼兒,長時間下去,容易降低幼兒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幼兒的探索欲望。同時,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重結果輕過程,不能增強學生的認知。結合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要求看,應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激發求知欲望,但傳統教育方式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可見,教育創新是必要的。愛玩是幼兒的天性,經實踐證明,如若能夠實現科學教育的游戲化,則可以使幼兒在學習科學知識時樂此不疲,也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由此可見,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加快游戲化進程十分重要,對增強教育效果發揮積極作用。
二、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策略
1.創造有利的游戲化環境。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所以,在幼兒園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實現教育游戲化,必須積極為幼兒創造有利的游戲化環境,以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幼兒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在創設良好的游戲化環境中,應結合幼兒的實際特點,如智力發育水平等,確保能夠結合幼兒的實際而實現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游戲化。在創造游戲化環境時,教師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幼兒園方面應積極了解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等,在此基礎上,幼兒園方面根據游戲化教學的實際內容而合理劃分各個功能區,為滿足幼兒各項游戲活動的需求奠定良好的條件。其次,注重文化環境建設。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打造開放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勤于動手、勤于動腦、善于發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2.創設游戲化情境。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中,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游戲化情境,引導幼兒置身于情境中,在游戲中發散思維和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對于幼兒而言,其年齡、身心發展特點決定其具有活潑好動的顯著特征,因而只有引導幼兒置身于游戲,才能更好開展教育活動。首先,在科學教育中,教師可以將科學家成長故事及其偉大發明等內容融入課堂,在結合科學教材的基礎上,為幼兒塑造十分形象的故事,這樣能夠充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確保幼兒在科學教育中可收獲知識。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幼兒設置明確的游戲化情節,鼓勵幼兒表演,將情景再現,既能增強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認知能力,又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學習“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知識時,可以為幼兒創設“蘋果落在頭上”的情境。基于此,幼兒在模仿中,可以更為主動的參與到科學教育活動中。3.增設多樣的游戲活動。要實現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教師應增設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使幼兒在游戲實踐中增強科學感知。首先,在幼兒園內設置特定的科學教育游戲區域,而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指導幼兒根據自我興趣、認知能力而選擇不同的科學游戲。在此過程中,幼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對激發幼兒興趣和開發智力奠定良好條件。其次,定期舉辦“科技節”的游戲活動,如在植樹節時,組織幼兒植樹,并針對樹種而開設“植物知識小講堂”,有助于在增強幼兒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提高科學教育效率。最后,幼兒園方面可組織幼兒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具有濃厚科技氛圍的場所,并對幼兒加強科學知識方面教育,給予學生多重感官刺激。
三、結論
在幼兒園教育階段,教師積極開展科學教育是重要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身心發展特點等條件而設計教學方案,有力的推動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發展進程。通過幼兒園科學教育實現游戲化的實踐,作者認為,教師應采取三點策略:一是創造有利的游戲化環境;二是創設游戲化教學情境;三是增強多樣的游戲活動,基于此,幼兒園科學教育效果能夠得到明顯提升,而幼兒的科學素養也得以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邱鳳.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的實施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6,(01):214-215.
[2]吳婷婷.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2):175-177.
篇10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必要性;策略
初中生終于思想活躍、行為叛逆的青春期,對于外界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能夠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和思想,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初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創建合適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以提高W生的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在初中教育階段開設科學教學活動的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階段開設科學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科學觀念是對科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內在傾向,然而人們經常會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把科學當成一種抽象、難以捉摸的概念,所以,在初中教育階段開設科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科學知識具有嚴謹性和合理性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熏陶學生的性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因此,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初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熱愛科學、運用科學,促使學生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格。另外,在科學教學中,初中教師可以利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式實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和自主學習習慣,以實現最佳化的教學效果。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開設科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生活中一些事物發生、發展以及結果的原理,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現象,拉近科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初中學生已經擁有了較多的生活經驗,在科學教學活動中,適當利用生活經驗,講解科學知識,更加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以列舉樹在水中的倒影是斜向下彎曲、水杯中的筷子是彎曲的等例子,講解折射問題,以提高科學教學的效果。
2.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許多學生認為科學知識比較抽象、難懂,從而喪失了學習科學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初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科學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講課時,初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石墨與金剛石的區別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塊金剛石,然后讓學生從2B鉛筆中磨出一點鉛筆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了解石墨和金剛石的差別。
3.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在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感受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搬運物體時,可以戴上手套,減少摩擦或者利用滑輪節省體力等,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
4.拓寬知識范圍,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精神
科學知識會涉及到物理、生物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合理講解科學知識,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講解光線的直線傳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分析光束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原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科學的樂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講解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物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科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生物鏈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生物,演示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和作用,以鞏固學生的生物知識,提高科學教學的質量。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有效將科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講解科學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玲玲.探究初中科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亞太教育,2016,(07):39.
[2]鄭利慶.提高初中科學教學效率的方法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10):142.
[3]范行焰.芻議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科學情境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1,(04):144-146.
- 上一篇:天文學相關知識
- 下一篇:班級總結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