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3-21 11:2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物聯網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物聯網發展規劃

篇1

一、發展現狀

(一)國內外物聯網產業發展態勢。隨著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和傳感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相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電信聯盟在XX年度的互聯網報告中,首先提出“物聯網”概念并預言“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到來”。美國把“寬帶網絡等新興技術”確定為振興經濟和保持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歐盟了下一代全歐移動寬帶長期演進與ict(信息與通訊技術)創新戰略,組織制定并著手實施物聯網行動計劃;日本提出“泛在網”國家戰略,重點推進物聯網產業的技術創新;韓國出臺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澳大利亞、新加坡、法國、德國等國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時,重點推進物聯網應用和物聯網產業發展。

我國物聯網產業起步較早,與歐美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是當前制定物聯網國際標準的主導國之一。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計劃的支持下,國內新一代寬帶無線通信、高性能計算與大規模并行處理技術、光子和微電子器件與集成系統技術、傳感網技術、物聯網體系架構及其演進技術等研究與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先后建立了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傳感器網絡實驗室、傳感器產業基地等一批專業研究機構和產業化基地,開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重大應用項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無錫、深圳等地都在開展物聯網發展戰略研究,制定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扶持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從全國來看,物聯網產業正在逐步成為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二)我市物聯網產業發展基礎。

1.產業基礎。xx是國家電子元器件制造和信息產品生產基地,也是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和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基地。2011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5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12.21%。其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的53%,在嵌入式軟件、中間件軟件、集成電路設計和系統集成等領域處于西部領先地位;rfid(射頻識別)產業已具備芯片設計與封裝、讀寫器產品制造和應用系統集成等研發生產能力,2011年產品銷售收入占全國市場10%;電子科大紅外成像傳感系統、川大智勝視頻處理和模式識別系統、國騰集團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慣性器件和衛星導航定位終端、和芯微電子數?;旌蟟p核(知識產權核心)和編解碼器芯片等在國內視頻識別與定位跟蹤行業領域處于領先水平。此外,千嘉科技在光電直讀式遠程數據系統方面、安可信電子在智能型氣體檢測設備制造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篇2

關鍵詞:物聯網;智能流通;智能交易

中圖分類號:F713;F0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116(2012)03-0029-05

一、引言

1999年我國開始研究物聯網技術,與西方國家同時起步,至今已經有13年了,物聯網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201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物聯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技術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我國流通領域,如批發、零售、餐飲、美容美發、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遞領域的網下與網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應鏈、智能菜單、POS結算系統、環境監控管理、商品的及時補貨系統、防盜系統、智能商業、客戶關系管理、冷鏈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臺、商業智能、商業流程管理、節能減排、未來商店(智能商店)、體驗店、智能市場等。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在20多個城市的肉類蔬菜體系中建立了應用試點,比如屠宰企業、大型批發市場、標準化菜市場、大中型連鎖超市、眾多團體消費點等等。此外銀行、交融運輸行業的試點也得到迅速發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銀行卡累計發行量已達29.49億張,同比增長22.1%,增幅較上年同期加快5.2個百分點,其中信用卡2.86億張,國內聯網POS機具已達438.7萬臺。截至2011年1月,按照國家ETC標準和交通運輸部行業規范建設和開通ETC的省市有17個,開通車道數1930多條,使用車載機(OBU)不停車收費用戶達到120萬個,使用統一標準的非現金支付卡用戶60多萬個,自建客戶服務網點341個。

以上有些是物聯網科技的直接運用,但更多的是物聯網科技在流通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尤其是智能技術在流通中的應用,大大刺激了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著我國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的轉型與升級。“智能流通”這一新興概念在流通領域得到迅速推廣。

二、智能流通的概念及其新發展

(一)智能流通的概念

智能流通是指將流通主體、客體、工具、對象、空間等,按照標示層、識別層、傳輸層、應用層聯結起來的,物與物、人與物(含動物)、人與機、機與機等相互鏈接、形成協同運營的系統,包括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交易環境、智能消費等流通全過程的智能活動。具體來說,含有電子標簽的智能“新商品”成為智能流通的前提,智能交易引領流通過程的現代化,各種網上與網下支付模式和移動支付模式,智能物流配送快遞,智能交易環境,智能消費空間(在流通過程中許多服務是生產與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等,共同構成智能流通。智能流通向上游延伸與智能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智能流通與智能消費又是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一種生態關系(詳見圖1)。

(二)智能流通的新發展

智能流通與“三網融合”相結合是物聯網領域內研究的新課題。從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趨勢來說,“三網融合”+“物聯網”是一個發展趨勢。物聯網條件下是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三網融合”的技術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可以感受到物聯網與互聯網融合、物聯網與電信網融合、物聯網與電視網的融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網融合”。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的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1 智能流通與下一代互聯網融合

智能流通不僅是互聯網應用的延伸,更是融合。在智能流通的標志層、識別層、網絡層、應用四個層次中,傳輸過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最廣泛的網絡層次,將其內部網、外部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相互聯動起來。

2 智能流通與寬帶電信網融合

表現為物聯網通過電信網絡,將手機的無線傳輸功能、感知功能、音頻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相互聯動。近幾年出現的移動商務就是智能流通與電信網的結合。

3 智能流通與數字電視網融合

智能流通與電視網的融合,使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的聯動與視頻傳輸有機結合起來,讓流通企業集團的團隊能夠集中在辦公室遠距離地遙控商品流通的全過程。

三、智能流通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我國物聯網以30%的年市場增長率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卻被“邊緣化”了。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向流通產業傾斜,導致微利的流通產業卻不能搭上物聯網經濟的快車,這個問題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一)智能流通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流通無科技”的影響根深蒂固

長期以來,“流通無科技”的觀點盛行。有人認為,流通沒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過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的運用而已。而我們認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夠直接轉化為流通生產力。即使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的運用,也需要有一個“創造”的過程,即流程、工藝等流通科技的創造以及價值的創造等,以滿足流通領域的實際需要。如成熟的ERP技術在流通領域應用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許多不能與流通實際相結合的弊端。

2 智能流通尚未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環境與安全檢測、智能工業與自動化控制、智能醫療健康、智能精細農牧業、智能金融與服務業、智能國防軍事是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但是智能流通并沒有被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國內貿易發展規劃(2011—2015)》,也沒有把“智能流通”列入其中。近幾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發展規劃文件,智能流通的政策都是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之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劃。

3 智能環境差,對智能流通的認識度偏低

智能環境較差,比如,除了安全監控外,商場溫度也難以控制,許多商場總是冬天溫度高,夏天溫度低,使顧客難以享受到溫馨的服務環境,在節水節電節氣節油等方面尚有較大發展空間。此外,就現行文件來看,雖然物聯網規劃文件較多,但針對智能流通的規劃性文件較少,這充分說明目前對智能流通的認識程度不高,從而嚴重影響智能流通的建設和發展。

(二)智能流通的未來研究方向

1 加強智能流通的上游——智能商品生產研究

研究“實物商品、服務商品、系列活動”的“三位一體”的現代智能商品的生產過程,研究其智能化、可識別、可追溯、可控制、可移動等特性;研究其多樣化使用價值,以及如何滿足消費者效應,提高商品的消費效應,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質量;研究智能商品的生命周期等。研究的范疇包括多種智能工業品、智能農產品,也包括農產品中的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等的生產。使用EPC等技術的許多電子標簽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嵌入產品中,從而成為產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

2 加強智能交易研究

包括各種各樣的網下與網上的智能交易活動,如B2B(經濟組織對經濟組織)、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B282C(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C2B(T)(消費者集合競價一團購)、C2C(消費者對消費者)、B2F(企業對家庭)、020(網上與網下相結合)、SaaS(軟件服務)、PaaS(平臺服務)、IaaS(基礎服務)、M—B(移動電子商務)、B2G(政府采購)、G2B(政府拋售)、B2M(面向市場營銷的電子商務企業)、M2C(生產廠商對消費者)、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動)、ABC(商一商家一消費者)、BAB(企業-聯盟-企業)、P2C(生活服務平臺)、P2P(點對點、渠道對渠道)、SNS-EC(社會化網絡電子商務)、B2S(分享式商務,或體驗式商務)等電子商務模式,以及未來商店等的智能交易過程。

3 加強智能支付研究

商品流通支付的智能化是一個發展趨勢,在物聯網環境下,卡基支付、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線下支付等支付模式將更加智能化,這些智能支付(圖2)將解決現有的超市排隊結算現象,使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性,從而提高其消費質量。

4 加強智能商品物流研究

包括對RFID技術、各種物流,如運輸、儲存、冷鏈、零庫存等的經濟運行的研究,以及廢舊物回收逆向物流體系的研究等。

5 加強智能交易環境研究

探討多種體驗易環境,總結2003年以來未來商店的發展經驗,以及近兩年的020網上與網下交易相結合的經驗,創造體驗性購物消費環境。

6 加強智能商品消費研究

研究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如網下消費、網上消費,以及如何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質量,增加消費者剩余等問題,探討未來商店消費等。

四、加快我國智能流通發展的政策建議

我國正處于傳統流通向現代流通跨越的過程中,智能流通在引導生產、引導消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電子拍賣交易、現代化物流配送等需要商品的標準化,商品的標準化又促進了生產標準化。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促進了生產的標準化,如肉禽蛋奶的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就要求將電子標簽嵌入產品中,使二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因而,應加快我國智能流通的發展。

1 提高對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認識,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

智能流通是科技在流通領域的一種應用,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是推動流通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根據微笑曲線規律,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產品的生產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少,流通過程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長,生產所占用的成本越來越少,流通所占用的成本越來越多。正如微笑曲線所表示的,在價值曲線上,左端的研究與開發居于價值曲線的高端,右端的銷售、渠道以及品牌也居于價值曲線的高端,因此智能流通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各級政府和企業界應提高對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認識,將智能流通提高到戰略高度,合理規劃智能流通的發展。應將智能流通列入我國國內貿易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和物聯網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補充列入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使智能流通與其他“十大智能領域”共同發展。實際上“十大智能領域”中的智能物流也是智能流通的重要內容,而智能流通與其他智能領域也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

2 加快建設智能流通體系,完善智能流通的試點建設

借鑒蔬菜、肉類、醫藥等體系的建設經驗,總結我國智能商店(市場)建設的經驗,推動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建設智能流通體系。尤其是要在體系上做文章,如形成包括智能批發、智能商品交易市場、智能零售(含未來商店建設)、智能商務服務業(如拍賣、典當、會展等)、智能生活服務業(如美容美發、沐浴沐足、洗染、照相、修理、家政等)、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特別是智能冷鏈)等的流通體系。同時,將建設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配送、智能供應鏈、智能交易市場、智能商店、智能流通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業、智能流通基地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以促進我國流通業現代化水平,真正發揮其先導性、基礎性流通產業的作用。

3 切實抓住發展機遇,避免掉入“中斷期”陷阱

引導物聯網由引入期、成長期、發展期,進入繁榮期,避免在進入“引入期”后掉入“中斷期”陷阱。電子商務就曾在2000年掉入了“中斷期”陷阱(見圖3)。因而,應引導物聯網拋棄傳統的“點投資”模式,探討物聯網“鏈投資”新模式,避免盲目投資,順利經過“引入期”,直接進入“成長期”,并促進其快速進人“發展期”。

4 運用先進技術,合理規劃智能流通網絡

以電子標簽作為切入點,促進我國智能流通的普及和發展,使之成為打擊假冒偽劣名牌煙、酒、茶等產品的重要工具,保護我國自主知識品牌。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利用遙感技術(如北斗衛星導航)進行流通網絡規劃與設計。截至2012年2月,我國已經發射了11顆北斗衛星。北斗衛星可以監測流通領域在空間布局上的重復建設、投資趨同的傾向,避免流通資源的浪費,同時還可加強對國家商品儲備的遙感控制,對我們充分利用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技術規劃商業網點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篇3

關鍵詞: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緊缺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1

一、調研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本次調研,對不同區域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現狀有所了解,掌握社會及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合理定位高職類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劃,為專業建設及提升提供決策依據。

二、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1.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

(1)國際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物聯網這一概念提出于1999年,此后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先后提出了基于本國經濟特點的物聯網行業發展規劃,均認為物聯網是推動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確立國際競爭優勢的發動機,比如美國提出的“智慧地球”、歐盟提出的“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日本則提出了“U-Japan”。物聯網產業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美國Forrester機構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會比互聯網大30倍,將會是又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

(2)國內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2012年,工信部制定并了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將重點建設10個聚集區、100個骨干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匯集和產業資源整合。

近年來,由于國家重視、政策扶持,我國的物聯網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總產值約1900億元,而2015年達到近7500億元,短短5年總產值增長了295%!隨著行業標準完善、技術不斷進步、移動互聯向萬物互聯的擴展,我國物聯網產業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產業機遇。

2.物聯網行業人才培養及社會需求情況

(1)我國物聯網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物聯網專業是個交叉學科,其內容涉及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等多項知識。目前我國在研究生、本科、高職、中職等多個教育層次均開設了物聯網專業,但在教學過程仍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體制落后,師資隊伍薄弱,教學設備陳舊等。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針對物聯網專業所具有的很強的工程實踐特點,當前很多院校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始了探索。

(2)物聯網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隨著物聯網產業的急速發展,其各領域上下游企業專業人才大量短缺,據工信部統計,未來5年,僅《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圈定的9大領域重點示范工程人才需求量就達上千萬,如智慧農業預計需求1000萬人,智能家居預計需求100萬人,智慧交通預計需求50萬人,智能醫療預計需求100萬人,現代物流預計需求20萬人,智能電網預計需求100 萬人。

同時,不少專家指出,由于其專業的跨學科性,未來物聯網產業需求更多的將是復合型人才。

3.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開設的可行性分析

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以培養一線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培養的學生應適合領域內各企業的技術性崗位,如感知層終端設備維護、物聯網項目實施、系統終端設備維護、網絡線路設備維護、系統信道測試維護等。

(1)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緊缺。自從2009年我國提出物聯網發展戰略以來,物聯網在智能工業、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9大試點領域逐漸發展起來,工作崗位激增,而教育部審批設置的“物聯網工程”等與物聯網技術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2011年才開始招生,培養出的學生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我區搶抓機遇,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構筑“智慧內蒙古”為目標,依托我區產業特色、科技基礎、區位條件和資源環境等要素,整合區內外產學研各界的力量,面向經濟、公共管理和公眾服務等領域,分期分批建設示范工程,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物聯網領域技術產業發展快速、應用先行的省區。

(2)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廣闊。在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更貼近“政策驅動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策支持力度將持續加大。據統計,物聯網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每年近百萬的人才需求量與當前各層次人才培養的速度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物聯網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三、調研結論

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及高職院校的辦學層次,依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經過充分的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確定適當的定位。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的辦學定位應該確定在應用層面上,培養物聯網企業所急需的一線技術人才。

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本專業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與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經過近幾年的實施和改進,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調研后將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作出以下調整,我們將著實做好如下幾點:

1.根據崗位需求,不斷更新和改革,制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目標。

2.根據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增加技能性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3.進行課程改革,進一步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從課程內容、知識體系、教學組織、訓練模式、考評手段等方面同步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篇4

摘要:物聯網描繪的是充滿智能化的世界:當司機出現誤操作的時候汽車會自動報警;下雨時,窗戶會自動關閉;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美國權威資訊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有研究機構預計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這一技術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因此,物聯網將是繼互聯網之后又一次給社會、經濟各方面帶來跨越式發展得技術變革,已引起了各國各領域的密切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物聯網;高科技;技術變革

1.引言

然而,物聯網研究和開發的機遇更是挑戰。物聯網的發展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以及產業鏈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實現上下游產業及跨產業的聯動,形成產業的聯盟,帶動整個產業鏈,共同推動物聯網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從深層次發現和解決物聯網中的關鍵理論問題、攻克技術難點及將物聯網研究和開發的成果應用與實際,則我們就可以再物聯網研究和開發的挑戰中獲得發展得機遇。否則,我們只會在物聯網研究和開發上浪費時間和資源,又一次錯過了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發展的機遇。

2.發展現狀和目標

2.1發展現狀

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其中, 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機器到機器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場之一。

2.2發展目標

我國物聯網發展的十年目標是把我國初步建成物聯網技術創新國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權理工科高校開設物聯網課程,為學生傳授物聯網相關課程,但凸顯劣勢的是,師資相對缺乏??上驳氖怯腥A清遠見這樣的物聯網工程師培訓機構??傮w來講物聯網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令人期待。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目標有以下三點。

(1)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國際標準制定中掌握重要話語權,初步實現“兩端趕超、中間突破”即在高端傳感、新型RFID、智能儀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統、核心芯片等感知識別領域和高端應用軟件與中間件、基礎架構、云計算、高端信息處理等應用技術領域實現自主研發,技術掌控力顯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離無線傳輸等物聯網網絡通信領域取得實質性技術突破,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在傳感器與傳感器網絡、RFID、智能儀器儀表、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設備、等物聯網制造產業,通信服務、云計算服務、軟件、高端集成與應用等物聯網服務業,以及嵌入式系統、芯片與微納器件等物聯網關鍵支撐產業等領域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初步形成從芯片、軟件、終端整機、網絡、應用到測試儀器儀表的完整產業鏈,初步實現創新性產業集聚、門類齊全、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及空間布局。

(3) 物聯網應用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聯網示范應用重大工程,在國民經濟和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物聯網先導應用全面開展;國家戰略性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全面啟動,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初步形成。

從網絡發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發展物聯網技術的第一要務是要建設讓大眾快捷獲取信息和知識、能有效協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質的信息網絡。網絡技術經濟寬帶化、移動化和三網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聯網,進一步向后IP時代的新網絡體系發展;物聯網從監視、控制、反饋一體化,向泛在網絡發展;在網絡服務方面基于物聯網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普及。網絡媒體進入主流媒體,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聯合構建媒體輿論引導的新格局。云計算平臺為物聯網提供支持環境;物聯網科學將從交叉學科融合,向完善的網絡信息論發展。物聯網相關技術和服務將相互影響,實現人類向往的充滿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聯網時代。

3.主要任務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術。(二)加快構建標準體系。(三)協調推進產業發展。(四)著力培育骨干企業。(五)積極開展應用示范。(六)合理規劃區域布局。(七)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根據美國研究機構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W將成為下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業務。

2011年12月,醞釀已久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兑巹潯访鞔_,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規劃》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的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干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笆濉逼陂g,物聯網將實施五大重點工程:關鍵技術創新工程、標準化推進工程、“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其中,重點領域主要涉及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和智能家居等。

從物聯網的市場來看,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0%。物聯網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必將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進入科技產業化的過程中。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物聯網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電子、軟件和通信,通過電子產品標識感知識別相關信息,通過通信設備和服務傳導傳輸信息,最后通過計算機處理存儲信息。而這些產業鏈的任何環節都會開成相應的市場,加總在一起的市場規模就相當大,可以說,物聯網產業鏈的細化將帶來市場進一步細分,造就一個龐大的物聯網產業市場。

據思科最新報告稱,未來10年,物聯網將帶來一個價值14.4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未來1/3的物聯網市場機會在美國,30%在歐洲,而中國和日本將分別占據12%和5%。

示范工程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圈定9大領域重點示范工程,分別是: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

篇5

關鍵詞:物聯網;云計算;ICT;LTE

中圖分類號:TP391

1 芬蘭具有領先的ICT技術及網絡普及率

芬蘭在信息和通訊技術(ICT技術)方面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1]。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芬蘭的智能化通訊及移動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在4G移動通信網絡和數碼增值服務(VAS),以及網絡技術等方面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同時,芬蘭的網絡普及程度也名列世界前茅。據芬蘭統計中心的數據,據《赫爾辛基新聞》報道,2013年底,將有40%的芬蘭人使用4G高速移動通訊網絡,43%的芬蘭家庭使用無線寬帶,連接電腦和3G移動電話網絡。據世界經濟論壇2013年《全球信息技術報告》,芬蘭的網絡就緒指數(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NRI,包括ICT的總體環境、準備能力、具體應用和實際影響)名列全球第三。

世界領先的ICT技術及極高的網絡普及率,為芬蘭媒體在物聯網、云計算、4G移動通訊等領域(從網絡到智能終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應對ICT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芬蘭媒體產業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應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從傳統媒體向具有網絡化、多媒體、智能化及移動化等功能的新媒體轉變。

2 芬蘭媒體向數字化、網絡化和移動化方向轉變

進入互聯網時代,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制導下,芬蘭ICT產業異軍突起,使芬蘭躋身于世界信息通信的強國之列?;ヂ摼W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的沖擊,芬蘭傳媒業開始向數字化、網絡化和移動化的方向轉變。

據芬蘭國家統計中心2013年9月公布的數據,2012年,芬蘭全國共發行194種報紙,其中168種報紙有網絡版,占87%。芬蘭全國共有約400種報刊雜志在互聯網上在線發行。另據芬蘭報刊協會(Finnish Newspapers Association)統計,約30%的芬蘭報紙有電子版,即與印刷版一模一樣的PDF版。受ICT技術發展的影響,芬蘭傳媒產業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3 芬蘭媒體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物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

芬蘭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對ICT技術的發展給傳媒業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并積極采取措施和行動應對物聯網時代用戶對媒體的需求。目前,大多數芬蘭媒體都已采用云計算技術和智能終端等先進技術,使其網絡版內容實現了多媒體、媒體與受眾互動,用戶可以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瀏覽新聞、觀看電視節目,以及參與評論和互動[2]。

目前,芬蘭廣播公司網站上的新聞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的形式?;谠朴嬎愕钠脚_,芬蘭廣播公司實現了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用戶不僅可以在網上瀏覽以芬蘭語、瑞典語、英語、俄語及薩米語等多種語言的新聞,還可以觀看和收聽電視和廣播新聞,以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音樂會及體育比賽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和文化節目[3]。此外,在物聯網構建的平臺上,芬蘭廣播公司積極與受眾進行互動。受眾可以對每條新聞及每個節目,發表評論和反饋意見。

4 芬蘭媒體的未來發展規劃

目前,芬蘭媒體正在向共同創造、互動,以及隨時性和隨地性的趨勢發展。媒體傳播和消費的數字化、寬帶接入及移動互聯網的滲透,使豐富的媒體內容日益普遍地傳播到各種不同的用戶終端。在用戶的日常生活,多樣化的終端設備日益增多,移動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未來媒體規劃的重點項目如下:

4.1 電子閱讀

目前,電子閱讀已成為報刊發行業的一種新的經營模式,也是報紙和雜志未來發展的趨勢。芬蘭最大日報《赫爾辛基新聞》早在2010年,就推出自己的iPad應用程序。報刊的內容制作和發行方式正面臨重大轉變。電子閱讀器的出現,無疑是報刊發行的一種嶄新的方式,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芬蘭現已發行了約10種電子雜志、10種電子報紙和1100種電子圖書,供讀者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

4.2 超地方化媒體

超地方化媒體(hyper local Media)是當前世界上報刊業的一種新興傳媒方式,是針對某個或幾個特定地區的媒體。從本質上看,超地方化媒體是媒體微內容傳播的一種形式。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傳播環境的改變,利潤較低的微內容也逐漸具備了開發價值,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超地方化媒體是在小范圍地區傳播與本地區相關的新聞和信息,其受眾主要是本地區的居民。

網絡媒體傳播技術為超地方化傳媒內容的開發提供了可能性。具體地說,超地方化傳媒建立在移動網絡、互聯網和印刷媒體共同構成的傳播平臺上。有別于傳統的單向傳媒方式,超地方化傳媒是雙向的,并以用戶的需求和愿望為主體的傳播方式。特點是受眾參與媒體傳播,如提供文字、圖片及視頻等內容。在超地方化傳媒平臺上數據公開,通過社會媒體等渠道,媒體與受眾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進行互動。在先進的ICT技術支持下,超地方化傳媒的過程全部實現自動化。

2014年,芬蘭媒體在超地方化傳媒方面的發展規劃是,加強各地區之間在傳媒流域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創建有關管理受眾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知識和方法;在編輯較少參與的情況下,以自動化方式產生傳媒內容,提高媒體的工作效率及產品質量。此外,創建用戶界面及其他最佳方式,充分利用受眾提供的數據和信息,并以此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4.3 普適媒體(Ubimedia)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傳媒產業正朝著以普適媒體為主導的方向發展。所謂“普適媒體”,指的是基于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并體現信息共享與通信自由的媒體。在現階段,傳統媒體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漸被納入互聯網發展的軌道?;ヂ摼W的升級更新以及與其他媒體的互聯互通,為普適媒體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了先決條件。目前,芬蘭已嘗試了移動廣告、移動論壇及社會電視(Social-TV)等普適媒體應用的案例。未來,芬蘭媒體將在領先的ICT技術支持下,進一步開發普適媒體的應用,如在社區信息服務、普適社會電視服務及娛樂服務等方面的應用[4]。

此外,為應對未來媒體技術發展的需求,芬蘭一些大學設置了新媒體方面的研究中心及新媒體碩士學位課程,加強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的研究,一批新媒體咨詢公司也應運而生,如芬蘭數字媒體公司,該公司是為媒體提供數字化方面的咨詢公司,幫助媒體實現數字化。

參考文獻:

[1]陳運紅.全球ICT生態鏈下的中國突圍:云端革命[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8:50-85.

[2]何玉申,宮芳.下一代無線移動通信LTE及LTE-Advanced的研究[J].信息技術,2010,11.

[3]俞能海.云安全研究進展綜述[J].電子學報,2013,2.

[4]劉中偉.云計算和云數據管理技術[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2,1.

篇6

盧榮 黃耀平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十二五”規劃中明確的重點扶植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排名僅次于“全球頭號議題”節能環保,具體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以及以云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件。各個細分領域技術上互相支撐、互相融合,每一個細分產業都是一項突破性創新,可以顛覆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因此,這個角度來看,市場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十二五”規劃重點支持的下一代通信網絡

下一代網絡(NGN)指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能夠容納各種形式的信息,在統一的管理平臺下,實現音頻、視頻、數據信號的傳輸和管理,提供各種寬帶應用和傳統電信業務,是一個真正實現寬帶窄帶一體化、有線無線一體化、有源無源一體化、傳輸接入一體化的綜合業務網絡。光通信網絡建設、3G網絡以及未來的4G網絡建設是其中的關鍵。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信業累計投資將達到2萬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36%。結構上看,“十一五”電信業的投資有40%用于寬帶建設,而“十二五”期間,將達到80%。無論是有線寬帶還是無線寬帶,在技術實現手段上均需要依賴光通信技術。

工信部2012年2月印發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緊抓新一代通信網絡建設和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機遇,加大TD-SCDMA終端研發力度,推進長期演進技術及增強型長期演進技術(LTE/LTE-Advanced)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智能光網絡和大容量、高速率、長距離光傳輸、光纖接入(FTTx)等技術和產品的發展?!笨梢钥吹剑凇笆濉币巹澲?,對光通信、3G和4G都予以了重點支持。

物聯網市場規模達數千億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的英文名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初具基礎。無線射頻識別(RFID)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低頻和高頻RFID相對成熟。全國有1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其中, 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通信設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建成全球最大、技術先進的公共通信網和互聯網。機器到機器(M2M)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形成了全球最大的M2M市場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15年,中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辈⑶覍崿F“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應用規模與水平顯著提升”的目標。

三網融合投資前景無限

“三網融合”意指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為全世界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通俗的講,就是手機可以看電視、上網,電視可以打電話、上網,電腦也可以打電話、看電視。三者之間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基于IPv4(國際互聯網協議第4 版)的現有互聯網,用于標識全球網絡設備和終端設備的網絡地址約有40 億個,目前已基本分配殆盡。基于IPv6(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 版)的下一代互聯網,地址空間是現有互聯網的1029 倍,目前根域名服務器已實現對IPv6 的支持,全球互聯網管理機構對IPv6 地址的分配速度日益加快,IPv6 已具備廣泛應用的基礎。截至2011 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5.13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8.3%,互聯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

發改委和工信部2012年3月29日印發的《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意見》中指出:“十二五”期間,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以上,推動實現三網融合,IPv6寬帶接入用戶數超過2500萬,實現IPv4和IPv6主流業務互通,IPv6地址獲取量充分滿足用戶需求。

新型平板顯示將是發展主流

篇7

關鍵詞:物聯網;物聯網年度報告;“十二五規劃”;物聯網產業鏈

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暨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20日在無錫市舉行,受大會委托,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了《2010-2011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

《年報》認為,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物聯網發展從概念走向現實、加快推進“產業發展與應用引領”之年。在深入研究了2010年以來美、歐、日、韓等經濟體的物聯網發展戰略、政策體系、重點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的最新動態及標桿企業的產業化進展后,《年報》指出,當前,美、歐、日、韓等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較高,在物聯網應用深度、廣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

《年報》同時認為,隨著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產業發展的逐步深入,中國的物聯網發展既具備了一些國際物聯網發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現出一些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階段特點:

一是多層面的政策投入已成為推動現階段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如果說國外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屬于“市場驅動型”,國內更貼近“政策驅動型”,可以預見未來中長期內,物聯網將成為國家推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繼續加大。

二是中國物聯網各層面技術的成熟度不同,傳感器技術是攻關重點??傮w來看,物聯網的技術門檻似乎不高,但核心環節關鍵技術的成熟度參差不齊,導致物聯網產業標準的制定和應用發展遲緩。雖然從全球物聯網發展來看,中國與美歐日韓等并駕齊驅,但目前在物聯網核心器件和軟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聯網產業鏈逐步形成,物聯網應用領域逐漸明朗。經過業界的共同努力,國內物聯網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產業規模決速增長。預計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300億元,比上年增長24%。安防、交通和醫療三大領域有望在物聯網發展中率先受益,成為物聯網產業市場容量大、增長最為顯著的領域。

四是標準化建設取得初步進展。中國與美歐日韓等一樣在物聯網技術方面領先,是物聯網國際標準的主要制定國之一,在建立自主標準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并有主導標準的機會。不過,在物聯網總體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由于目前國內外并沒有統一標準,短期內還無法完成。

五是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爸腔鄢鞘小苯ㄔO是中國城市化推進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對目前剛剛起步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國家倡導發展物聯網產業,借以實現經濟轉型和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各地政府紛紛響應,高度重視物聯網產業。中國已有28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不少―二線城市正在建設或籌建物聯網產業園。

六是無錫物聯網產業與技術高地加快崛起,國家設立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戰略意圖初步實現。自2009年8月國家提出在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感知中國”中心)以來,無錫以引領全國物聯網發展為目標,以創新為驅動,以應用為牽引,以企業為主體,搶抓機遇,匯聚各類優勢資源,把握產業發展制高點,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按照“一核多元”的產業布局,打造輻射全國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

篇8

關鍵詞:物聯網;農業信息化;現代農業試驗基地

中圖分類號:S12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2-0117-03

農業信息化實現了科技與農業的有效結合,農業物聯網作為農業信息化的基礎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將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作為重要支持內容。農業試驗基地是我國農業科研創新的載體,加強農業試驗基地物聯網的建設,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確認識物聯網在現代農業試驗基地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當前物聯網在基地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思路,優化物聯網在農業試驗基地平臺上有效利用,是保障和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性、現實性課題。

1農業信息化與物聯網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全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模式[1]。我國農業領域中信息化的應用開始于1979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已取得較大成果,有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3]。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4]。物聯網是近年來在信息感知技術、網絡傳輸技術等新技術快速發展和高度融合基礎上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綜合化信息應用技術[5],更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6]。農業物聯網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信息化農業發展模式轉化的基礎保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科研中,是現代農業依托新型信息化應用的一大進步,也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

2物聯網與現代農業試驗基地建設

2.1物聯網在現代農業試驗基地建設中的意義

農業試驗基地是農業科研創新的載體,在新產品研究、試驗、展示及推廣過程中具有“旗艦”的作用。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人們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農業試驗基地承載的各種試驗項目,提升人們對基地的實時控制和精確管理能力,在智慧型農業發展中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7]。隨著精準農業的發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動嵌入式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逐步拓寬,通過使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農田環境的影響,獲取精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足不出戶就可以監測到農田信息,實現科學監測、科學種植,極大地提高農業試驗基地的科研能力和效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2.2物聯網在現代農業試驗基地中的基礎架構

物聯網的“物物相連”應用到農業上,可以推進試驗基地綜合化、一體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要求。它通過感知識別、網絡傳輸、計算處理等三層架構來連接整個物聯網體系。根據物聯網的基本原理,應用于現代農業試驗基地中的物聯網組成架構由數據采集層、數據傳輸層、應用服務層及用戶層組成(圖1)。

數據采集層的任務是確定監測的對象與目標及其因子參數的接收采集。根據農田設施栽培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選定主要環境影響因子進行參數監測,如氣象參數(光照、溫度、濕度)、環境參數(氧氣、氨氣、CO2 等)、土壤參數(溫度、濕度、pH、土壤成分)等。數據傳輸層的任務是網絡的部署和應用,實現數據采集層所捕獲數據的高速傳輸。應用服務層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對感知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有效利用,對監測對象實行信息反饋與實時控制提供各種計算服務。用戶層是負責信息處理的人對經過綜合處理信息的終端利用,即通過數據采集層采集來的信息經過網絡傳輸、匯聚融合、標準處理、智能加載后再作用于監測對象,實現信息控制的目的。

2.3物聯網在現代農業試驗基地中的應用

現代農業試驗基地借助物聯網的介入,正逐步實現在農產品安全、農產品可追溯性、精準農業、集約高效農業等方面的應用。早在2001年,高光譜遙感信息獲取試驗成功在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完成[8]。2010年,以國務院正式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為指導,“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安全生態農作物集成示范區、精準農業示范區、新型節水農業示范區,對引領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創新與探索作出了巨大貢獻[9]。2011年,農業部了《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并與發改委、財政部組織實施了北京市設施農業、江蘇無錫養殖業等三大國家級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2013 年,農業部啟動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個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點,并認定了40 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各地農業物聯網發展方興未艾。另外,新疆、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蘇等地也已建立起多個大田作物數字化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基地[10],取得顯著成效。

3現代農業試驗基地物聯網建設存在的問題

3.1物聯網建設的意識落后

我國的農業物聯網建設及利用水平較以往雖有了較大提高,但總體來說還未受到足夠重視,缺乏國家宏觀性規劃與分步實施方案,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應用物聯網新技術的試驗基地往往存在“科研多、生產少”的現象,農業物聯網建設“務虛”成分遠超過“務實”。

3.2物聯網基礎設施及相關人才匱乏

我國物聯網建設的相關基礎設施較發達國家還相對落后,硬件設備不能滿足農業物聯網實用、適用的要求,軟件支撐體系未能體現智能化的實際效果。其次,農業信息化人才作為物聯網用戶層的關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準確定位既懂農業又具備信息技術的人才仍較困難。

3.3農業物聯網應用標準規范尚待統一

農業試驗基地作為農產品研發的主要陣地及整個農業信息化網絡的第一線,擁有統一的信息化技術標準至關重要。建立健全國家統一標準的農業物聯網應用規范是物聯網及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各種設施設備有效橋聯的保障,在整個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3.4財政保障措施尚待加強

物聯網基礎性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且初期收效緩慢,投入產出比使得企業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資建設。另外,長期以來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鎮信息化建設投資,對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十分有限,更造成了相關財政扶持力度不足。

4改善及發展農業物聯網的對策和建議

4.1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農業試驗基地物聯網工作涉及面廣,資源整合和共享問題突出,必須科學統籌農業信息化規劃和頂層設計,明確發展的戰略定位。同時借鑒引入國外試驗基地的先進管理模式,加大農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各個部門通力合作,扶持支持農業物聯網研發、轉化、推廣應用的項目,切實做好宏觀層面政府的引導扶持工作。

4.2加強基礎設施及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新型高效物聯網基礎設施的研發能力,使得質優價廉的農田基礎設施裝備到各個試驗基地的田間地頭,保證農業信息化建設后期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快建立農業物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推進農業物聯網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應重視交叉學科高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注重對現有農業物聯網技術工作人員的后續教育和崗前培訓。

4.3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標準制定

開展農業物聯網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從技術與應用兩個角度明確農業物聯網標準的工作范疇和應用領域,制定頂層設計、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標準工作計劃。鼓勵全國科研院所、管理部門、大學、企業、基地等參與物聯網標準制定工作,形成農業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多方共同參與、共同應用的機制。

4.4加大國家專項資金投入和保障力度

將農業物聯網發展列入各級政府的基本建設預算,積極引導地方財政對農業信息化的投入。同時,建立專項資金用于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的物聯網體系建設工作,用科技促進科研,讓資金保證科研,切實走好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5結論

農業試驗基地是農業科研創新的載體,加強農業試驗基地物聯網的建設,對于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能夠改善粗放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引領現代農業發展[11, 12]。農業試驗基地作為承載農業事業的排頭兵,應率先做好物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的有效結合,實現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從而實現集約、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蔣艷萍,田興國,楊征,等. 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11):51-53.

[2]劉淑輝.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達國家的現狀及差距分析[J]. 現代農業科學, 2009,16(9):174-176.

[3]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J].信息化建設, 2006(6):50-53.

[4]李志清,李璇.淺談物聯網的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 2009(22):327.

[5]戴起偉,曹靜,凡燕,等.面向現代設施農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模式設計[J]. 江蘇農業學報, 2012,28(5):1173-1180.

[6]曹青林.物聯網研究現狀綜述[J]. 軟件導刊, 2010,9(5):6-7.

[7]王連勝, 夏冬艷,汪源,等.基于物聯網的現代農業節水灌溉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1(30):7393-7396.

[8]高光譜遙感精準農業示范基地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學, 2001(2):80.

[9]竇家勇.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方案研究[J]. 濱州職業學院學報, 2014,11(1):8-11.

[10]朱會霞, 王福林,索瑞霞.物聯網在中國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27(2):310-314.

篇9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大數據產業已經在社會認知、政策環境、市場規模和產業支撐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目前我國大數據技術已經在政務、民生、金融、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中展開了廣泛的應用,隨著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企業創新的不斷投入和產業環境的不斷優化,我國大數據產業正在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產業規模迎來加速增長

鑒于大數據對經濟、社會、科研、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價值,我國政府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大數據產業深入發展。繼2015年國務院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之后,2016年我國在“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于組織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促進大數據發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等大數據發展配套政策;2017年1月,工信部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促進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國家政策的接連出臺為推動大數據產業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據賽迪智庫統計,2016年我國包括大數據核心軟硬件產品和大數據服務在內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100億元,預計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有望達到4185億元,未來2~3年市場規模的增長率將保持在35%左右。

企業積極投入

產業創新不斷深入

隨著《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貫徹落地和實施,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產業生態系統日趨完善,涌現出一批典型的大數據企業。包括如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也包括華為、浪潮、中興等傳統IT企業,還包括如人大金倉、數據堂這些已然成長、初具規模的特色企業,更包括大批聚焦大數據創新應用的初創公司。

2016年,我國大數據骨干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技術融合創新取得重要進展。阿里巴巴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實現了“雙十一”每秒鐘17.5萬筆的訂單交易和每秒鐘12萬筆的訂單支付,主要歸因天技術平臺的重要支撐,而該平臺本身就是大數據和云計算融合創新的成果。此外,百度大腦、訊飛超腦等重大科技項目,其本身也是超大規模計算(云計算)、先進算法(人工智能)和海量數據分析(大數據)融合創新的成果。隨著大數據的技術發展,其與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的聯系將更加緊密,融合創新將會不斷地涌現和持續深入。

數據安全不斷加強

產業發展獲得進一步保障

數據資源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近年來,相對于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大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建設和網絡信息管理體制發展相對滯后,使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風險日益增加。

2016年,我國政府大力推動大數據安全創新發展,11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從國家法律法規層面明確了對大數據安全和數據跨境流動的管理規范。

篇10

關鍵詞:韓國 文化產業 互聯網管理 國家政策

上世紀末期,由于受金融風暴的嚴重影響,韓國政府逐漸認識到單純的工業制造業很難全面帶動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韓國方面開始注重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之后加大了投入。自此之后,韓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速度加快,互聯網普及程度逐年提升。從韓國決定大力發展互聯網開始,韓國相繼出臺了很多發展政策。①

1. 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

1994年,韓國組建了主管文化產業的部門,這標志著韓國開始建設本國的文化產業。從1994年至2004年,韓國出臺的政策法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實施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其主要特點體現在明確文化產業的含義,制定培養、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計劃。②

第二,根據其他行業而出臺的政策法規。為了持續發展本國的文化產業,出臺了《統合放送法》,對放送行為作出了詳細規定,此外,還對《電影振興法》等法規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

《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從1999年2月制定到2005年,先后經過了6次修正。具體體現在:推進文化產業相關技術的開發及商品制作相關的政策,明確關于促進、支援技術開發的具體法律事項,接受成立流通專門公司的申請,指定優秀工藝文化商品,培養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提高地方自治團體的自律性,力爭發展地方獨特的文化產業。③

在《基本法》的宏觀指導下,韓國政府通過成立相應的機構、建立文化產業資金支持機制、完善有關文化經濟政策,強有力地支持了文化產業的發展。④

2.以市場為導向的韓國互聯網政策

在互聯網領域,韓國政府實行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政策,具體如下:

第一,政府努力為私有企業提供和國有企業相同的競爭條件。政府開始出臺政策給予民營公司更多的優惠,民營公司可以進軍互聯網領域,引導良性競爭環境的形成,改變了以前國營公司統治互聯網行業的局面。⑤

第二,主管部門和很多私營公司簽訂了協議,由政府出資幫助私營公司發展業務,加大了對創業者的扶持力度。

第三,韓國方面還允許本國或者跨國公司在韓國經營與互聯網有關的業務,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這些企業開展競爭,滿足民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第四,韓國方面針對本國迅猛發展的信息產業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規劃以及發展目標,主辦各種技術研討會,或鼓勵企業自己主辦技術會議,在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⑥

3.互聯網領域的人才政策

隨著大量新型通信技術進入市場和信息通信產業規模的急劇擴大,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激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韓國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學生,然而韓國的互聯網發展迅猛,這些人才供不應求。為克服人才瓶頸,韓國從財政和制度上扶持大學新設互聯網專業或擴大招生定額;給予大學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專門培養技術型人才;鼓勵本國學生出國留學,并給予資金支持,對于留學回國的給予資助。⑦

2002年,韓國信息通信部制訂了培養互聯網專業人才的計劃。同年,教育部也將網絡教育納入各級學校的教育課程,引導大學加強對網絡信息學科的支持。韓國政府專門成立了電子信息研究生院,每年有近600名互聯網信息工科碩士生和博士生從該學院畢業。

4.實施政策的政府機構

2000年,按照《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的規定,組建了多個部門來分管本國的文化產業,對每個部門的管理范圍進行了詳細分工,管理文化產業的機構有責任制定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總體目標,對每個分支部門進行必要的監管,在韓國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開展工作,定期對每個部門的工作進行檢查并評估,根據實際進展及時調整戰略規劃,切實保障發展規劃與韓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同步,規范文化產業企業的經營行為并進行監管。

2000年3月,組建“工藝文化發展促進機構”,同年末,韓國又組建了“文化產業促進機構”,進一步完善了文化產業領域的組織力量;一年后,政府決定把此前成立的“文化產業促進機構”改名為“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院”,更進一步擴大該機構的權力范圍。⑨由此,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把項目領域擴大到動畫片、音樂、人物、漫畫、廣播、娛樂、網絡、移動電話應用程序等文化產業的各個行業,并為實現“強化文化產業創作力量”和“建立文化產業強國”的目的而努力。⑩

5.建立文化產業資金支持機制

從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開始,政府就加大投入構建起較完備的資金支持機制,并頒布了很多政策法規確保這一機制的持續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增加財政投入。近年來,韓國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增加了投入,如1999年政府在文化產業領域投入的資金還不到全國財政預算總額的百分之一,但到2002年這一比重就增加到了2%。

第二,成立了基金會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比如工藝技術基金、放送基金以及互聯網發展基金等。根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第39條,于1999年9月設立了500億韓元的文化振興基金。從2000年起,文化產業振興基金開始向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出資。出資額占投資組合投資的30%,截至2004年,已向14個文化投資組合提供了545億韓元基金支持。

第三,構建一整套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方面就陸續出臺了很多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法規,使得這方面的政策法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

2003年,韓國政府修訂了《租稅特例限制法》,將電影和廣告產業納入了創業企業的范圍,為這兩個行業享受稅收減免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游戲產業方面,減稅717-1291億韓元,可為760-1390名人員提供就業機會。

為了在國際上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韓國政府把與互聯網發展高度相關的內容產業(例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廣告等)統籌考慮,納入“文化產業”的范疇以立法、資助等多種形式不遺余力地給予支持。這一戰略的實施獲得了豐碩成果,席卷全球的“韓流”就是這一戰略的冰山一角。

注釋:

① KilnamChon.韓國互聯網發展歷史,中國教育網絡,2008年9月.

②張永文.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和措施,北京觀察,2003年12月.

③趙麗芳,柴葆青.韓國文化產業爆炸式增長背后的產業振興政策.載《新聞界》,2006(3).

④同上.

⑤崔林夏.韓國互聯網建設及其應用對中國的啟示.延邊大學,2002年5月.

⑥庾志成.韓國移動通信和寬帶互聯網市場的發展,世界電信.2002年12月.

⑦李瓊.論韓國信息產業發展模式.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6月.

⑧http://.cn/dtzx/20060515/2006051514585.htm.

⑨代芬.韓國“文化立國”戰略解析.吉林大學,2012年5月.

⑩趙麗芳,柴葆青.韓國文化產業爆炸式增長背后的產業振興政策.載《新聞界》,2006(3).

同上.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