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工程實踐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24 17:4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物聯網工程實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簡介:吳韶波(1970-),女,江蘇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北京 100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重點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111-01
導論課程是為了幫助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之前,使其了解所學專業、解讀所就讀的專業是什么,包括哪些專業課程、如何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就業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的在于通過導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專業有整體認識,對專業技術領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明確各門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后續四年的知識學習、能力提高、素質培養以及畢業后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或經營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習的方法、規劃學習計劃和未來就業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導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物聯網工程專業是自2010年才陸續開設的新專業,涉及多領域技術,學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論與廣泛的實踐相結合的特征。“物聯網工程導論”是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入門課程,從物聯網的應用、技術、服務、知識體系等角度闡述本專業包括的內容。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著以下問題:
1.課程內容多,技術廣,綜合性強
物聯網被譽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多領域、綜合叉學科,被廣泛應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工業監測、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涉及內容多,技術廣,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綜合和整體優化勢在必行。
2.學生有興趣,熱情高,基礎缺乏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開設,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術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級物聯網工程專業新生進行統計,96.8%的學生對物聯網技術有前期調研,但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具體教學內容了解較少,實踐動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師綜合運用教學手段,突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知識脈絡,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其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專業領域新,對師資隊伍要求高
物聯網技術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高校在新辦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過程中存在著涉及的專業知識廣,交叉性強;課程體系尚處在摸索階段,有待不斷完善;學科建設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聯網技術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嚴重缺乏等問題。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不斷更新專業認知,擴充知識結構,并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4.教學方法單一,考評方式片面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涉及知識內容豐富,對各部分知識點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導論課程面向一年級新生開設,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若采用單一授課的方式,可能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再者,若考評只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進行考量的方式,很難全面體現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相關能力的提高,或將束縛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后續課程產生為難情緒或消極的負面影響,甚至厭學。
二、導論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針對以上在“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物聯網技術本身特點以及物聯網專業新生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和實際授課情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解析專業知識框架,優化教學內容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應從宏觀上介紹了物聯網工程領域的相關知識內容,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物聯網基本概念、知識體系進行整體介紹,使學生既對涉及到的廣泛技術有了解、有興趣,又不會被龐大的眾多學科內容嚇倒,形成對“物聯網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問題的初步且宏觀的科學認識。目前,絕大多數的物聯網導論書籍對于物聯網專有的RFID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以及M2M等技術介紹比較詳細,其他必須的計算機、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內容則很少提及。因此,應貫穿“全局指導局部”的方針構建基本知識框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的優化,保證后續教學能圍繞物聯網的需求進行;剖析物聯網技術與相關學科之間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關系,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強調基礎知識,注重技術應用,讓學生了解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巨大的創新機遇以及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2.教學方式多樣化,鼓勵創新思維
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正不斷應用于很多領域中,因此,導論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于整個授課過程中。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學科,感性認識可以加深對物聯網工程理論知識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學,如:在介紹物聯網與傳感器采集數據的關系時,教室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智能家居的樣板間,讓學生親身感受如何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如何傳輸這些數據并對家電進一步控制。也可以綜合考慮課程側重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點,歸納提煉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比分析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目的。最后,課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課內教學,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輔助,突破傳統導論課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
3.強化實踐教學,緊跟領域前沿研究新技術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內容多,除了介紹計算機、電子、通信、控制等有關專業基礎外,還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復雜的新技術。對于剛進入該專業的新生來說,從書本中很難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方向,也很難將抽象的書面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因此,教師應適當輔以實踐教學環節,并通過參觀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室、物聯網應用樣板間、開展物聯網技術現場教學與實踐活動,拉近學生與物聯網技術應用之間的距離。注重實際應用,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既能提升對課程的興趣,又可及時掌握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這樣有利于學生從技術層面整體把握物聯網,對其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理解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通過進入實驗室體驗學術研究的過程,也能激發學生對高水平研究與應用的熱情。
4.建立綜合考評體系,考評方式全面靈活
導論課程的考評可分為期末考試、實踐報告、研究報告等多個組成部分。期末考試可采用開卷形式,基于課程內容涉及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進行測試,同時也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研究報告可以小組形式進行提交,根據選定的研究方向從查閱文獻、自主思考、組織討論到形成結果、匯報總結,明確小組中每名學生的工作與貢獻。實踐報告指學生通過參觀與實踐,對物聯網新技術應用的進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實踐操作、方案改進等,培養學生系統獲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擴展知識面,鼓勵創新思維。
三、結束語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肩負著引導物聯網工程專業新生了解專業技術發展,激發專業課程學習興趣,掌握自主獲取知識方法,引導正確學習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據物聯網技術及專業新生的特點,討論了“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從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考評機制等三個方面給出了對于本課程教學的有關新思考,力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后續課程的學習,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邱秧瓊,宋揚,顧征,等.工程導論:工科大學生的必修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2]李鋒,金朝永,溫潔嫦.成功的專業導論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1).
篇2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驅動
0 引言
物聯網[1]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實現人們對物理世界更加透徹和深入的感知,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被我國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支持發展。
由于物聯網作為一種新技術,物聯網專業人才緊缺,無法滿足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的號召,培養物聯網產業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在全國35所高校批準設置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工程專業[2]作為一門新設置專業,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同時,物聯網行業亟需的是動手實踐能力強的物聯網專業人才。而物聯網工程是一門工科專業,必須結合物聯網行業的需求和專業特點,著力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物聯網工程專業在進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探索時[3],要緊密結合物聯網行業人才需求,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1 實踐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物聯網行業人才需求出發,結合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點,本文提出實踐驅動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實踐能力培養定位為物聯網人才培養的中心位置。物聯網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改革都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基本出發點。
本文從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來闡述實踐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原理。
2 基于實踐驅動的課程體系設置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在明確了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其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規定了學生學習內容、知識體系。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需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其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要加強實踐內容的比重。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分為兩大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
理論課程,主要包括通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理論課程,主要教授的是相關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為學生開展實踐奠定理論基礎。
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對應理論課的實驗課、課程設計、課程實訓、綜合實訓等。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增加課程實訓、綜合實訓的教學學時。
3 基于實踐驅動的教學方法改革
多年的教學經歷發現,如果理論課程單純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不便于學生對相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印象也不深刻,教學效果較差。而實驗課程,如果采用驗證性實驗進行,會導致學生不愿深入實驗原理內部去探究和學習,實驗課程流于形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果實驗課程讓學生從零開始自己做實驗,通常學生會覺得難度較大、難以完成,同樣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此,提出基于實踐驅動的教學方法改革。
在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論講授,提出將實踐貫穿到理論課的講授過程中。在每個理論知識點介紹完成后,立刻通過具體的實踐例程讓學生了解知識點的具體使用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理論講授―實踐例程的不斷循環往復,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實踐課的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精心選取實踐課的內容。為了避免驗證性實驗和從零開始實驗這兩個極端,實踐課分為2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對實驗內容進行分解,對其中的關鍵知識點進行介紹和講解,解決學生實踐中的障礙。第一個階段是關鍵,其介紹的內容是實踐目標直接相關的技術,在進行開發直接使用。學生在做好第一階段的學習后,才能開展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地將所學的技術應用到項目開發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開發的能力。這樣,通過兩個階段的實踐,既可以避免驗證性實驗學不到知識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從零開始實驗難度大的問題,提高學生實踐的興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 基于實踐驅動的考核方式改革
在實施基于實踐驅動的物聯網工程教學后,實踐內容在整個專業的學習比重明顯增加,相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進行對應的改革,以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單純的試卷形式的考核方式顯然難以滿足實踐驅動下的物聯網人才培養模式。
為此考慮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針對有實驗內容的理論課的考核,將學生的最終成績組成定為3部分,即平時成績、試卷成績和實驗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是學生平時的出勤、作業、平時的表現,占20%。試卷成績,即考試試卷的卷面成績,占40%。實驗成績,是學生的實驗方面的成績,占40%。實驗成績的評定方式較為重要,要精確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學生上機考試或實際動手操作,老師現場評分來考察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針對單純實踐課程,如課程設計、課程實訓、綜合實訓等實踐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更為重要。具體是由指導教師實踐任務書,定義實踐的內容、需要達到的技術指標、功能指標、性能指標等。實踐課程同樣分為2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指導教師講解介紹實踐目標相關的關鍵技術進行編程,讓學生掌握關鍵編程技術。在第一階段中,指導教師每介紹一個關鍵技術后,向學生布置使用該技術的小任務,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掌握對應關鍵技術的原理。這樣,通過一個個小任務的開展,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相關技術。學生在自己做小任務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同時記錄學生的表現,作為實驗的平時成績。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后,進入第二階段,即讓學生使用第一階段學到的技術,獨立開展實踐任務的開發,指導教師在實驗室負責指導學生,并指導學生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完成開發后,組織學生制作答辯PPT和撰寫實踐報告。邀請專業的其他老師組成答辯小組,對學生的成果進行獨立答辯驗收。學生的實踐成績中,指導教師定的平時成績占50%,答辯組給出的答辯成績占50%。通過改革考核方式,可以引導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重視實踐學習,加強鍛煉和培養學生編程實踐能力。
5 結束語
經過在物聯網工程專業本科生中開展實踐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發現學生更加重視實踐方面的學習,調動了學生開展實踐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再懼怕實踐內容學習,同時也可以在實踐教學中學習到知識,實實在在地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同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重視實踐學習的同時,部分學生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基礎問題無法自己解決。同時,物聯網技術和物聯網行業需求一直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這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總結經驗,同時結合最新的行業發展趨勢和需求,動態調整我們的實踐內容和教學方法,讓我們的教學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滿足時代需求的物聯網專業人才。項目驅動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云浩.物聯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物聯網;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引言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裝置與互聯網絡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物體通過智能感應裝置,再經過傳輸網絡到達指定的信息載體,再經過全面感知、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最終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自動化信息交互與智能處理[1]。2011年,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物聯網已成為當前世界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發展物聯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140個高校新設本科專業,重點培養與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其中,“物聯網”專業排名居首,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設或準備開設物聯網專業。
二、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從物聯網的技術構成上來看,主要包含感知層、網絡層、服務層和應用層。[2][3]因此,物聯網專業涉及多個專業方向,其基礎教學體系的建立也需要多個專業的匯聚。對于不同的大專院校,由于自身的情況、特點以及優勢不同,可以建立不同的具有各自特點的理論課程以及實訓課程。物聯網工程專業面向現代信息處理技術,以培養從事物聯網專業領域的研發、設計、工程及制造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因此,物聯網工程專業或方向應建立以提升工程素質為根本、以培養物聯網工程能力為核心、以掌握物聯網工程學科知識要求為目標的課程體系。[4]
如圖1所示。
圖1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三、物聯網工程導論實踐教學
物聯網工程導論是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同時也是本專業的入門課程。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本科新生來說,這是他們進入大學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新入學的學生對物聯網這一新生事物了解的程度較差,頭腦中沒有相關的概念。因此,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授課的主要內容應以介紹物聯網基本原理及知識和物聯網的一些常見應用為主,在教學中以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結構作為中心點。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對整個物聯網專業的內容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對整個學科的課程體系有一個初步了解,包括核心課程的簡要內容和在專業中的作用和地位、相互關系等。這樣可以盡量減少他們在今后四年學習中的迷茫和困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適當增刪教學內容,講授內容忌深、忌細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以面向應用為指導思想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或刪減。教學過程中切忌講的過深過細,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本學科的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法。本課程作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引導性課程,基本上涵蓋了物聯網這一學科知識體系的各個主要方面。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在介紹每一方面內容時,應從宏觀層面入手,對學生做一個較高層次的高級科普。講課內容要能反映物聯網科學技術和產品的最新發展,在使學生了解相關概念和術語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同時更多的了解最新流行電子產品的功能和基本原理;這些內容比較適合一年級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有利于提高他們對物聯網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本課程的講授,引導學生思考物聯網在發展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興趣,為更好的學習相關的其他課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大學新生入學后,學校一般會安排入學后的專業教育,但是由于時間較短,效果有限。很多學生仍然不太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因此,物聯網工程導論作為新生入學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教師在授課中不僅要介紹物聯網的基本知識,還要著重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很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
中學階段,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而緊湊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時間由學校安排,老師實施灌輸式教學。老師教學生是“手拉手”領著教,老師對于課程的安排非常詳細和周到,使得同學們養成了依賴老師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只會去被動的記憶和背誦。到了大學,老師的課堂講授相對減少了很多,在課堂上的不會講授全部的教學內容,而是以自學為主。課外時間都是自己安排,自己找老師討論問題,自己去圖書館看書,自己找志同道合的人研究問題。學習過程中也不再采用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的方法,需要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尤其對于物聯網專業而言,很多知識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根據中學和大學學習特點的不同,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去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一方面,要和學生一起分析中學和大學的學習特點,使學生明白二者的不同,從而主動的去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通過讀書報告、專題討論、課程實踐等方式,訓練學生適應新的學習方式。要使同學們明白,除了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課,認真閱讀教材和參考書,加強實踐環節的學習,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個人的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在教高[2007]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求: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5]。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考競爭非常激烈,因此在中學階段,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把時間全部用在了知識學習和完成各種各樣的作業題、模擬題和考試題上是唯一的選擇,而對于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無暇顧及。從中學進入大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根本的變化,因此學生要利用好業余時間,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能力:即自學的能力。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就是按照學校的安排,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課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在大學中,需要學生自主地安排學習計劃、主動地獲取知識,不僅僅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在課下的時間還要去讀書、去思考、去實踐,逐步的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創新能力:所謂創新,就是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作為大學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面對在未來學習和工作中面臨的各種挑戰,有效的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指在工作當中運用自身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工科專業的本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弱尤為重要,因此,在大學階段,應該著重加強諸如課程設計、實驗、實習、大學生科技競賽等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交流能力:交流能力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交流能力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它代表了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本科學生無論畢業后無論進入那一個行業,都是在一個團隊進行自己的工作,因此,如何與團隊內外人員的進行良好的交流對于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物聯網導論課程在本科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物聯網專業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去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學生的思想當中逐步樹立起培養自身綜合素質的意識,最終成長為一個高素質的大學本科畢業生。
參考文獻:
[1]張小平.物聯網知識講座(一)[J].物聯網技術,2011,1(5):91-92
[2]沈蘇彬,范曲立.物聯網的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6):1-11
[3]袁靜.物聯業務的發展及網絡融合趨勢[J].電信技術,2010,1:10-12
篇4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蒲许椖?;項目名稱:高職高專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項目編號:12515157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概念的引入,把互聯網的應用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革命。
物聯網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自動標識中心(MIT AutoID Center)提出的。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了一份題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年度報告,正式將“物聯網”命名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2009年8月,總理考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明確要求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也就是“感知中國”中心。筆者從微控制器應用到ARM&Linux嵌入式系統,又回歸到微控制器的研究教學,親歷近30年國內嵌入式應用的發展歷程。下面就物聯網工程專業、物聯網課程體系和物聯網實踐3方面介紹國內現階段的情況,望和大家一起探討。
在教育部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中,物聯網相關專業就有700多所學校申報,最終28家IOT、5家WSN獲批,共33所高校。其中70%設在計算機學院。在2011年3月28日又批了第二批27所高校的物聯網專業,這樣全國現共有62所高校開設物聯網專業。
物聯網網絡架構由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組成。計算機學院在物聯網技術的網絡層和應用層領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礎,而感知層更多依賴的是軟硬件結合的嵌入式系統技術。物聯網的傳感器接口、RFID讀寫都涉及嵌入式技術,但實際上新技術含量很少,可看作是一個新袋子。
物聯網主要涵蓋RFID(>5.5)、無線傳感器網絡(>8.5)、M2M智能手機(
篇5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物聯網;專業建設;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9-0000-01
Professional Building Talking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Colleges
Li Gang1,Li Yang1,Hou Xia2
(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455000,China;2.High School of Anyang Development Zon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dvances,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is faced with the maturity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and expanded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and made thing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program.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Internet of Thing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sign
一、引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1]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
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的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
二、物聯網專業的分析
(一)專業建設的背景分析
物聯網改變了人類之前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截然分開的傳統思維,將具有自我標識、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實體基于通信技術有效連接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產制造、社會管理,以及個人生活實現互聯互通,被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2]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遠超美國、歐盟、等其他各國,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培養大批物聯網專業的人才。
(二)申報專業的院系分析
2010年初教育部下達了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申報通知,眾多高校爭相申報。由于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技術角度,主要涉及的現有高校院系與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與通訊,自動控制,遙感與遙測,精密儀器,電子商務等等。物聯網專業可能會在上述這些院系中開設。
(三)專業課程的選擇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闊使用促使高校進行該專業的建設,在進行學生培養的時候,不同的高校應該明確自身的培養目標,一是結合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另一是結合物聯網技術的理論研究。
在進行物聯網建設時,選擇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物聯網產業與技術導論;Java程序設計;無線傳感網絡概論;TCP/IP網絡與協議;嵌入式系統技術;傳感器技術概論;RFID技術概論等。
(四)專業課程的實驗設計
物聯網專業的實驗設計要從物聯網的網絡層次結構,物聯網關鍵技術,以及物聯網所注重的關鍵性問題出發,結合目前的產業現狀和高校教學環境,力求讓學生掌握物聯網系統的感知層、接入層、網絡層、支持層與應用層,設計出具體的實驗內容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創新實踐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
開設的實驗課程可以按照方向來進行劃分:嵌入式方向有有藍牙嵌入式編程、3G嵌入式編程等;傳感器方向有光敏傳感器實驗、壓力傳感器實驗、溫度傳感器實驗等;RFID技術方向有:RFID介紹及讀卡器設計實驗、串口讀卡實驗、以太網讀卡實驗等;ZigBee技術方向有:ZigBee介紹、IAR使用介紹、無線傳感網實驗等。
三、總結
本文介紹了在目前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通過對該專業的申報、院系安排、課程選擇及課程實驗內容設計等方面的工作,積極開展物聯網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適應了目前我國對該專業學生急切需要的需求。通過認真系統的專業建設能夠培養學生具有物聯網技術實際應用能力,并且具備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物聯網;嵌入式操作系統;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12-0176-03
作者簡介:張莉莉(1967-) 女,碩士,三峽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操作系統、系統結構。
0引言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國家大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聯網會是工業乃至更多行業信息化過程中一個比較現實的突破口,是一個未來新興產業。應這種社會需求,2010年初教育部下達了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申報通知,眾多高校爭相申報。三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了物聯網工程方向,以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選擇、實踐環節組織等問題依然處于探索階段。三峽大學將《嵌入式操作系統》[1]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被列入該專業方向必修課程,和傳統操作系統課程相比,嵌入式操作系統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實踐環節,本文就《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實踐教學部分進行研究。
1《嵌入式操作系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嵌入式操作系統》是近年才出現的課程,可參考和借鑒的資料不多,各個學校都在探索一種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模式。
其次,嵌入式系統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它涵蓋計算機、通信、網絡、RFID等各方面的技術,那么,作為嵌入式系統開發和執行平臺的操作系統也要體現這方面的特征,而如何體現尚有待進一步探索。
再次,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實驗的開設往往不是一臺PC機器就可以解決的。
2《嵌入式操作系統》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定
《嵌入式操作系統》同一般操作系統課程相比有很多獨特之處。一般操作系統都以PC機操作系統為平臺,內容包括進程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以及文件系統等內容。嵌入式操作系統作為嵌入式軟件開發平臺,最終要和應用軟件一起固化在某種設備里,因此,嵌入式操作系統應該是易于裁剪和配置[2]的。如果這種設備要聯網使用,還需具備網絡功能,有的還需要特殊的文件系統,而且在進程和內存管理方面也不能過于復雜,在開設實驗課程時要考慮這些因素。鑒于以上分析,實踐教學內容可從4個方面考慮:
(1)模擬類實驗。主要是通過編寫程序模擬嵌入式操作系統的一些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統和PC操作系統相比有很多不同之處:嵌入式操作系統要適應多種處理器、可裁剪、輕量型、實時可靠、可固化。因此,嵌入式操作系統在進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設備管理等方面有獨特算法,可以開設實驗編寫程序模擬這類算法。此類實驗通常作為課內實驗與理論課同步進行,用于驗證理論,屬于驗證型實驗。
(2)分析裁剪類實驗。主要利用免費操作系統,如linux、minix、ucos/Ⅱ等。先分析這些系統內核,再做適當裁剪或增加或替換。由于這類實驗需要編譯內核,所需時間比較長,可以作為課外選修的實驗。
(3)應用型實驗。通過系統調用來完成一些應用,這類實驗可以是驗證性的,也可以是設計類的??梢愿鶕唧w的應用,設計一個實驗題目,讓學生在理論和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
(4)設計型實驗。主要是設計一個小型的操作系統,這類實驗難度較高,可以作為課程設計類實驗。
三峽大學物聯網方向的課內實驗[1]主要是配合理論課內容而開設,總共8個實驗,一個驗證性實驗,7個設計性實驗,實驗內容如表1所示。
在課內實驗的基礎上,再配以課外實驗[1],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開發能力,課外實驗可以采用項目方式進行。課內實驗在虛擬機上完成,課外實驗可以在基于ARM芯片的實時系統上開發;課內實驗要求獨立完成,課外實驗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外實驗內容如表2所示。
3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
3.1教學環境
首先,操作系統的選擇。嵌入式操作系統種類比較多,要根據先行課程和學生的層次選擇不同的操作系統。對于有操作系統背景知識的學生,可以采用較為復雜的系統,如linux;
而對于沒有操作系統背景的學生,可以選擇簡單的操作系統,例如UCOS/Ⅱ。
其次,開發工具的選擇。嵌入式軟件開發需要交叉編譯和交叉鏈接。交叉編譯器的主要功能是將主機上編寫的源程序編譯成可以在目標機上運行的代碼。教學環境可以是仿真環境[2]或者是真實環境。仿真環境有嵌入式軟件集成開發環境,例如lambdaTOOL,這個集成開發工具可以支持多種嵌入式操作系統,如linux或者ucos等操作系統,也支持32位的嵌入式處理器。該工具有面向教學的免費版本,利用這種工具進行實踐教學的好處就是有一臺PC機器即可,在實踐教學經費缺乏的情況下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對于初學者來說也是一款很方便的工具。
真實環境除了PC機器之外還需要開發板,在PC機器上編譯、開發板上執行,這種環境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真實環境開發工具和開發板有關聯,這類開發工具一般有與相關開發板芯片配套的開發環境,可以針對這種開發環境設計實驗內容。
3.2教學方法
過去常用的教學方式是配合理論教學開設課內實驗,這類實驗課時有限,每個實驗偏重某個知識點,實驗內容事先設定好,學生在開發板上一個一個地驗證。這類實驗缺乏系統性,做完后,學生缺乏完整概念,而且,這種按照指導書按部就班完成實驗的方式,也缺乏創造性。對于《嵌入式操作系統》這門課程,單一地采用這種方式并不合適。
《嵌入式操作系統》實踐教學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課內課外實驗相結合、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相結合等。課內實驗開設應用型且學生在短時間內容易接受的實驗,這類實驗用于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課外實驗通過課程設計、大型作業等方式,要求學生開發一個小型的系統或對已有系統進行裁剪或修改。課外實驗在時間上沒有課內實驗的限制,可以開設綜合性的實驗。
此外,還可以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如果有這個條件,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項目的開發,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
教學手段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與網絡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教學用于面授,網絡用于課外自學。《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需要較強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在實踐環節加強訓練。多媒體教學可以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準備,形象、生動地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模擬一些在使用操作系統時看不見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網絡教學手段能夠彌補課程教學的不足??梢猿浞掷矛F有的校園網資源開發一個網上答疑系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隨時“交談”,改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向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嘗試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這是一種依托互聯網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差別,它在線提供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微證書的管理,是一種新型的適合高校教育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室成為學習會所,教師在“云”端授課,可以不拘泥于場所、時間等因素,甚至可以讓學生自行選取學習的內容。這個正好與《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內容相吻合,因為嵌入式系統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在做教學計劃時,將方向定在什么領域也十分困難,可以讓學生自行根據愛好和市場需求制定學習模塊,利用開放課堂進行學習。目前,全球比較成規模的MOOCs三大平臺是Coursera、Udacity、edX,可以依托這些平臺,建設《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資源。
4教材
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統》實踐系列的教材還不多見,筆者推薦《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及應用開發》配套的實驗方案[2]。該方案有兩套,一套是利用仿真系統開發實驗,工具是利用免費的開發環境Lambdatool,另一套是利用某種嵌入式微處理器開發的嵌入式軟件交叉開發實驗系統,也可以自行編寫。
5考核方式
《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教學考核方式應該多樣化。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學生按照事先設定的內容完成實驗,然后提交實驗報告,教師依據報告的內容給予成績評定。《嵌入式操作系統》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用通常的機考、筆試等方式,要求在限定的短時間內完成考核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考核方式應該多樣化。將考核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對于課內實驗,要求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命題,這類命題一般為設計驗證性的實驗和難度偏低的內容;對于課外實驗,考核命題可以由教師指定范圍,學生自己擬定題目的方式。對于參與項目的學生,可以由項目負責人給予成績評定??己诉^程采用答辯和文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提交實驗報告或者設計報告,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完成報告的程度??己说淖罱K成績可以由以上3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
6結語
高校教育必須面向市場,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機專業更是一個較前沿的專業,新的概念和技術不斷出現,《嵌入式操作系統》就是在物聯網的新形式下開設的一門課程。鑒于嵌入式設計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一體化的特點,《嵌入式操作系統》實踐教學更要加快研究步伐,不斷探索,實驗內容通常每學年做一些修訂,三年左右做一次較大修訂。只有不斷地改革《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更好地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以適應物聯網市場的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張莉莉.嵌入式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探討[J].軟件導刊,2012(12):190-191.
[2]羅蕾.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及應用開發[M].第3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篇7
(1)調研目的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按照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設置更加合理的專業培養方向;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關內容;明晰三維度動態能力集中相關能力需求;把握本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確定本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對本專業進行重新定位、同時剖析目前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本輪調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南京及江蘇省信息網絡技術產業規劃及發展狀況,及時了解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企業發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業崗位調整、崗位能力需求變化、用人變化等信息基礎上,考察同類院校在本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的變化,為2017級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論證。
(2)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的主要范圍在江蘇省,兼顧長三角地區。調研的主要對象是不同規模和類型的行業企業,相關領域的行業專家、同類院校。
調研產業中企業崗位設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為了解人才需求種類和規模,明確專業培養定位。內容主要包括當前企業崗位名稱、崗位工作內容、崗位用人需求等。
調研崗位工作過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為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內容主要包括崗位工作任務的產生、執行、結束全過程,及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2 調研方法與內容
(1)調研方法
本輪調研根據不同調研對象及環境,采用不同調研方法,包括:
1)對企業訪談,聯系企業的技術部門、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進行面對面調;
2)對合作企業、兄弟院校、畢業生主要采用問卷、現場、資料等調研方法;
3)對網絡媒體主要采用資訊報告、信息檢索匯總等方法進行調研;
(2)調研內容
圍繞調研目標,確立區域產業規劃、產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用人需求、崗位需求、崗位工作過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調研內容。
調研區域產業規劃主要是為清楚了解江蘇省及南京市對物聯網產業的定位及規劃項目,及借此帶動的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內容包括江蘇省及南京市對物聯網產業的規劃、已設立及將設立的建設項目及投入規模等。
調研本區域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和?濟發展,主要是為了解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及發展前景,并借此對未來人才需求作出預測。內容包括產業技術應用情況、產業經濟比重及增長情況等。
調研產業中企業崗位設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為了解人才需求種類和規模,明確專業培養定位。內容主要包括當前企業崗位名稱、崗位工作內容、崗位用人需求等。
調研崗位工作過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為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內容主要包括崗位工作任務的產生、執行、結束全過程,及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3 調研分析
(1)行業發展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
在調研中,了解到物聯網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多個產業群的特點。物聯網的產業鏈從傳感器、芯片、軟件、終端,整機、網絡到業務應用,主要涉及芯片與技術提供商、應用與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及服務商、用戶七個環節,包括了RFID芯片設計、二維碼碼制、電子標簽、讀寫器模塊、讀寫設備、讀寫器天線、智能卡、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專業性的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數據的傳輸承載網絡服務、終端接入控制、終端管理、行業應用管理、業務運營管理、平臺管理等技術。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覆蓋到工業、農業、交通、醫療、環境、娛樂、公共事業、安全等各個領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方面應用最為廣泛。
(2)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聯網概念下的企業數量非常多,社會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給量很少,遠不成比例。且未來幾年,物聯網技術會在社會各領域中廣泛普及,因此這個專業的就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笆濉逼陂g物聯網產業重點領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工業、智能農業、環境監控與災害預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會公共事業、金融與服務業、智慧城市、國防與軍事等。物聯網各主要領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據工信部統計,以下領域未來5 年對物聯網人才的需求量預估為:智能交通:20 萬;智能物流:20 萬;智能電網:100 萬;智能醫療:100 萬;智能工業:50 萬;智能農業:1000 萬。
2)崗位需求分析
從產業需求來看,物聯網人才總體上分可以分為研究型人才、工程應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個類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為研究生層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是各類“研究型企業”或“高新企業”的研發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應用型人才主要為各類本科學校或信息類高職學院畢業生,以從事物聯網系統設計、產品開發、物聯網項目實施等為主,包括RFID系統設計與開發、嵌入式軟件開發、網絡安裝調試、物聯網硬件開發、傳感技術開發、市場營銷、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等工作。以系統設計、產品開發、工程項目策劃與實施為主的這類企業,在我國數量龐大,其需要的工程應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必要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工程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工程實踐的實際訓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物聯網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較強的綜合能力,對各類高職院校培養物聯網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聯網基礎知識、業務知識,更要結合區域的物聯網產業情況,培養其技術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
調研結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調研的企業對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基礎素質(如動手能力、應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較為看重,特別是對就職者理解交流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動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重點打造他們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和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以及實操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4 關于專業的思考與建設
針對上述調研情況,我院計算機物聯網專業應繼續圍繞技能大賽、合作企業二大平臺,在師資力量培養、教學資源優化、學生實習實踐三方面加強建設。
篇8
物聯網產業2009年被確定為我國七大戰略性產業之一,近幾年來風起云涌,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熱點。據思科最新報告稱,未來10年,物聯網將帶來一個價值14.4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全國本科和高職院校也相繼開設了物聯網專業。
2010年初,教育部下達了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申報通知后,眾多高校爭相申報。2010年,教育部批準37所本科高校開辦物聯網專業,2011年,全國有江蘇、天津、山東、湖南、福建等11個省市在高職院校第一次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隨后幾年,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高職院校陸續開設,截止2015年3月,全國已有264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應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聯網系統為載體,圍繞“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主要方向,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重大需求與發展戰略,整合各校自身及校內外合作團隊的優勢資源,建立符合各校自身特色的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在近四年的時間里,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以及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為辦好“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有效地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樓宇智能化、應用電子、機電一體化等專業課程進行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養綜合性的技術人才。
二、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現狀
專業群主要是指各學校圍繞某一技術領域或服務領域,依據自身獨特的辦學優勢與服務面向,以學校優勢或特色專業為核心,按行業基礎、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充分融合相關專業而形成的專業集合,專業群代表著各學校的專業發展方向。
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高校在物聯網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應用實踐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國內高校也根據自身的情況對物聯網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多方面嘗試。但物聯網目前屬于新興產業,學科領域跨度較大,各高校都是剛剛開始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由于專業定位的差異,各高校物聯網專業開設在不同的學院、系部及專業教研室部門。專業建設情況不一,專業方向差別也很大,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高職院校開設已有四年多了,雖然專業設立起來了,但事實上,如何建立科學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如何以物聯網專業為核心組建專業群等問題卻成為困擾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難點。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在全國20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專業開設側重點各不相同,各兄弟院校之間缺少統一的規劃。由于物聯網專業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所以各開設物聯網專業的學校都面臨著物聯網課程開設以什么方向為主的思考,以物聯網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也逐漸成為各校探討的熱點問題。
三、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的目標及方法
根據我國及安徽省物聯網新興產業規劃,并結合學院特色,建設和開發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應圍繞“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產品追溯”三個應用領域和“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教、學、做”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以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為手段,突出已有計算機類、電子類、自動控制類各個專業的專業優勢,融合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知識點。探索總結出一條綜合性強、多方向多角度的綜合應用為主線的教學思路,為全國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構建一個合適的專業群建設平臺。
物聯網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吸收世界先進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聯網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和管理維護生命周期為載體,建立“做中學”的教育模式,研究開發符合本地區特色的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路徑,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組織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并能系統地掌握物聯網及其相關專業的知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目標。
第一,面向市場需求,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應用電子、軟件技術等專業知識,突出各專業的重點課程。培養學生具備“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產品追溯”三個應用領域的基本應用能力。按照學生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從初學到熟練的成長過程,以培養職業崗位技能為目標,基于工作過程進行物聯網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
第二,通過充分的社會調研,聯合企業,聘請專家,找出上述三個領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務,選擇完整的、對職業成長起關鍵作用的、有較大開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從中提煉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再對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教學分析,研究提煉出適應“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三個典型工作崗位的專業群的發展方向,以便在后期突出重點教學內容。
第三,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進一步了解當前物聯網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培養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項目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建設“教、學、做”三位一體的專業群的建設。
通過對上述“三個應用領域”、“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三位一體”的專業群建設深入研究,結合本地區企業發展方向及學院實際情況,研究以物聯網為核心專業的專業群的建設。
四、專業群建設研究的主要內容
1.物聯網技術體系研究
目前比較公認的物聯網技術體系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分別實現、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的功能。具體功能如圖1所示。
圖1 物聯網技術體系構架
(1)感知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主要是進行物體識別、信息采集。感知層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條碼識別、無線定位等技術感知和采集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各種物理事件和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各類物理信息量、標識、音頻、視頻等數據等,然后通過近距離通信網絡和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實現所獲取數據的近距離傳輸以及數據的分布式處理等過程。感知層的關鍵技術包括: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技術、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等。
(2)網絡層
網絡層類似于人體結構中的神經系統,主要負責把感知和采集到的信息無障礙、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進行傳送,實現物聯網信息的廣泛互聯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現有的通信網絡(包括有線和無線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基礎上。物聯網感知到的信息通過各種接入設備與連接傳輸到上述網絡,網絡層解決了感知層所獲得的數據在一定范圍內、特別是遠距離的傳輸問題。
(3)應用層
應用層位于感知層和網絡層之上,是物聯網智慧的源泉。人們通常把物聯網應用冠以“智能”的名稱,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來自這一層,現在更多地用智慧來進行描述,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應用層解決數據如何存儲(數據庫與海量存儲技術)、如何檢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濫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以及設備的智能控制等問題。應用層是物聯網發展的目的,通過公共中間件、信息開放平臺、云計算平臺和服務支撐平臺等物聯網應用技術,實現跨行業、跨應用、跨系統之間的信息協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從而支持物聯網技術在工業、農業、環保、醫療等行業領域的應用。
以應用需求為導向的系統設計可以是千差萬別的,也不一定所有層次的技術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個層次上,對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案也可以進行按需配置。結合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自動控制類計算機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相關專業,將物聯網專業與相關的專業融合一體,致力于研究出一套適合高等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方案,將推動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及相關專業建設的同步、健康發展。
2.物聯網專業群知識體系的研究
專業知識體系就是把一個專業領域內的專業知識組織成專業干線清晰、知識點層次分明、結構銜接完整的一個知識框架。在分析物聯網技術體系的基礎上,構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的知識體系,物聯網應用技術知識結構中的專業知識部分應能體現物聯網整體框架及其關鍵技術。因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知識體系應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的知識和系統整體架構與優化的知識。對應的核心知識領域分別是:感知層為射頻識別(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等;網絡層為網絡與通信技術、網絡設備安裝與配置管理等;應用層為軟件設計、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云計算技術、應用系統開發等;物聯網整體的框架為物聯網工程與綜合布線、信息管理技術等。
根據上述分析,物聯網專業群的建設,要能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培養造就具有物聯網技術基礎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系統軟件開發、智能安防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主要面向物聯網工程建設、物聯網應用軟件開發、物聯網產品制造以及物聯網技術應用等方面企事業單位,在生產、服務及管理第一線能從事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等崗位的工作;并在創新和創業意識、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以及資料查詢與組織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養,能適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需要,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3.以物聯網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
圍繞物聯網工程中的應用技術領域對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群進行整體分析,結合各學校計算機類計算機網絡、軟件技術、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電子自動控制類機電一體化等已有專業,找出專業群課程相關技術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選擇完整的、對職業成長起關鍵作用的、完成任務的方式有較大開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從中提煉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再對典型的工作任務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教學分析,分解出“兩個平臺、三個方向”(即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的專業群的課程體系。
物聯網專業群體系的課程設置需要綜合考慮專業群中各個專業的學科特點,應盡可能多地覆蓋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將相關主干學科的核心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通盤考慮,打破學科體系的約束,遵循職業教育的特點,根據工作過程和知識結構將上述專業課程分成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平臺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實驗實訓課程、能力拓展課程五部分。詳細課程分類及專業歸屬見表1。
表1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五、物聯網專業群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指導意義
物聯網專業群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改革和探索中主要須解決以下問題,并體現出專業群建設的意義。
1.物聯網專業群建設是以應用為驅動的專業,專業群人才的培養根據專業共性知識和各地區物聯網領域的區域特色,發揮相關學科的傳統優勢,使學生有興趣、有目的、有實踐地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逐步地、系統地增長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在課程設置中,把行業應用特色納入個性化課程或專業課中,形成理論型和實踐型兩套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3.該專業群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堅持以“物聯網應用集成、物聯網應用開發、物聯網應用維護”為主導,夯實基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以方向選修課為平臺,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寬視野間的矛盾。
4.物聯網專業群建設的重點是應用實踐,教學應由應用來驅動,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代表之一的物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應了解新技術的發展,根據市場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及內容應重視特色,在實施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專業特色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切實為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5.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涉及的“三個應用領域”、“三個典型工作崗位”及“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推動物聯網專業群結合地方企業發展方向及學院實際情況,以服務地方新興產業發展和學院已有優勢專業特長為特色,完善符合社會需要的物聯網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6.有利于學院根據自身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明確學校重點服務域,優化布局,錯位發展,突出優勢,彰顯特色,逐步解決專業設置“同質化”問題;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共享,發揮優勢專業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相關專業提升;有利于專業間形成全力,發揮專業群的優勢,提升服務產業能力,促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
篇9
將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軟件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從重構教學目標、重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改進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基于工程理念的項目驅動等教學法,實施“做中學”、“學中做”,注重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培養。
關鍵詞:
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軟件;做中學
《Java程序設計》課程是高職院軟件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也是學生畢業后能否滿足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互聯網正在與更多的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的結合,對軟件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增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以及職業技能,筆者以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江蘇信息學院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重組、教學方法創新、考核方式改進等四個方面探討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
一、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作為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培養學生具備在現代工程環境下生存和成長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為主要目標。從2000年起,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獲得KnutandAliceWallenberg基金會近2000萬美元的巨額資助,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創立了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相應的國際合作組織。工程教育改革是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它從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教與學、實踐場所、教師能力提高、學生能力評估和改革質量評估等全方位進行,倡導的是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工程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程教育理念,與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主動學習、做中學、產學研合作等原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它以工程項目實現為教育的組織原則,將企業的需求與工程教育緊密結合,在技術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工作知識,成為在社會與外部工程環境中,新產品、新流程或新系統創造和執行過程的勞動者,符合產業和人才市場的需求。
二、課程現狀分析
《Java程序設計》作為我院物聯網系軟件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幾年來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課老師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基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項目驅動法等,還采用了機考加筆試的多種考核方式,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學生不知用人單位對軟件人才的要求,也不知相應崗位的需求和職責,對自己職業生涯沒有進行很好的規劃或設計,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比較模糊,甚至于產生學習此類知識有何用的想法,故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內容以課堂講解為主,理論教學的內容太過繁雜,抽象概念與語法講解枯燥,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嚴重挫傷原本有興趣學生的積極性。
3.實踐教學的比重太少,動手機會受到限制,而且受課時的限制,各知識點分散講解后間隔時間較長,沒有及時地有機地聯系,影響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影響了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系統工程能力的培養。
4.考核方式主要以筆試為主,概念和語法等為主要考核內容,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就會死記硬背,不能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綜合評價。
三、用工程教育理念改革該課程的教學
(一)重構教學目標
傳統教學目標注重對知識點的講授,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加以靈活應用,但現在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除了知識與技能之外,更看重應聘者是否具有良好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系統工程能力,所以在教學目標的重構過程中,除了構建好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外,還要增加其他目標,如:素質教育目標和職業素養目標。根據工程教育理念,將知識目標與工程項目基礎知識相對應,將技能目標與工程教育的個人能力相對應,將素質教育目標與工程教育的人際團隊能力相對應,將職業技能素養目標與工程教育的工程系統能力相對應。
(二)重組教學內容
在制定課程標準時,積極聽取行業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的意見,根據課程與市場需求以及技術崗位的關系,考慮該課程與本專業前后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采取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交替同步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在“做中學、學中做”。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優化組織(簡稱重組),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把該課程的全部內容設置場景并精心設計為6個項目,每個項目又由若干子任務組成,這些項目與子任務既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學生在完成它們的同時來構建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并能逐步加深理解,發展自己的職業技能,在實施這些項目前,事先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組的原則是好壞搭配、男女搭配,這樣就可以讓組員之間相互協作、互相配合、互相學習。通過項目的一一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錘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和人際團隊能力。最后再通過一周綜合實訓,通過再實踐再學習,讓每一位學生熟練掌握與理解該課程的所有知識點的程度。
(三)創新教學方法
為了在教學模式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促使傳統教學模式改進創新,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以課本為中心到以項目為中心的轉變,筆者對《Java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將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本課程的教學中,以項目和任務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進行培養作為目標,以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與運作的全過程作為載體,結合軟件開發崗位需求,加強動手能力培養,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事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每一個項目與任務;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各小組的同學通過討論、自學、查閱技術資料或操作手冊等方式來完成項目,老師除了以予指導和啟發式提示外,最后還對各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法進行點評,指出需完善之處。同時嘗試讓學生在課余完成相關章節知識點的學習,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把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進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考核方式是通過卷面考試,課程成績由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組成(卷面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40%)。這樣會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學生的實踐技能并沒有得到有效訓練。運用工程教育理念,改進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并注重過程考核,逐步建立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方式過程化、考核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新型課程考核方式。
1.考核形式多樣化。工程教育模式主張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來考核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主要考核形式有項目測試驗收、報告或論文、筆試、機考、答辯、成果展示等。
2.考核方式過程化。傳統的過程化考核主要有出勤、作業、實驗報告、期中考試等,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如人際交往與團隊協作、工程素質、創新能力等。這就需要對過程考核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小組討論、態度與責任感、項目分解合理性、使用工具的熟練程度、溝通表達能力、任務完成情況、小組凝聚力、項目答辯、開放式思維與創新等。對項目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對任務書、需求分析報告、概要設計報告、詳細設計報告、測試報告和總結報告的撰寫質量、系統運行情況、配置文件規范化、答辯時講解和回答問題的情況都要進行詳實記錄和打分。基于過程化的考核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很高;對老師而言,它要求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行及項目實施、進展情況,并詳實地進行記錄和評價;對學生而言,平時不僅要面對老師的考核,還有小組成員的考核,從而打消投機取巧的念頭,只能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按項目要求去做,來不得半點含糊,直到熟練掌握為止,從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
3.評價主體多元化。傳統課程考核評價的主體主要是任課教師,隨著工程教育理念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課程考核評價的主體也應該多元化,除了任課教師考評外,還可以采取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等方法,并結合企業軟件技術人員考評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地評價學生核心能力的掌握情況。
四、結語
運用工程教育理念,對江蘇信息學院軟件技術創新班《Java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試點,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協同政、校、企、學等各方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年來的實踐證明,將實際軟件工程項目引入課堂,結合企業對此類人才的崗位需求與職業技能要求,重構教學目標、重組課程內容為一個個工程項目,并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方式,較好地融入了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團隊協作意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陳正權 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鐘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6):67-69.
[2]劉道廣,史玲華.基于CDIO理念下的高職教學改革[J].教學與職業,2013,(35):106-107.
[3]齊燦,鄧維.CDIO模式下《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52-53.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
1新形勢下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設背景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泵鞔_了“互聯網+”在戰略新興產業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組織對現行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在目錄中明確了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范疇,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軟件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等傳統專業延續保留,新增了移動互聯應用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移動應用開發、云計算技術與應用、電子商務技術等與“互聯網+”產業升級密切相關信息技術專業。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是我國已經確定的長遠戰略發展目標。數據顯示2015年網絡服務創造的經濟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達到0.8-1.2萬億元;到2020年將為3%,將達到7.6-8.2萬億元。特別是隨著3G時代的來臨和“三網融合”的大力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企業對高技能水平的網絡工程師、網站管理工程師、網絡設備工程師及網絡安全系統工程師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長高達71.2%。預計今后的5年中,我國這部分人員的需求數量將增加2-4倍,整個行業的需求將達到80-120萬人,未來的信息行業將成為中國的“金領行業”。
通過分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作為“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重點和促進信息消費的核心產業,已成為我國轉變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新熱點。以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因此大力發展云計算、電子商務技術、移動互聯技術、信息安全等相關專業,加大培養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一個鮮明的共同特點,就是要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信息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實踐能力培養是當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2高職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開設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高等院校,特別是地方高職院校依然存在著人才培養體系重案例式教學、輕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缺乏實踐教學能力;實習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等問題。如何借助企業力量,行業優勢,盡快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信息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已經成為當前計算機類高職教學的重點研究課題。
近幾年,經過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職教育計算機類各專業校企合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計算機類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有創造性和可借鑒性的方案。如保定職業技術學院的“四元素、五階段、強實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三模塊、兩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均對“產業+企業+專業”的校企共建專業模式進行了探索與推廣,取得了較優異的成績。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屬于淺層次,只停留在相互參觀、實訓室設備采購合作等層面,進行專項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計算機類的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生長周期不穩定,有的企業在合作期會因經營問題而倒閉,有的企業項目團隊流動頻繁,均會導致合作終止或推進緩慢;同時,單一的信息化企業人員需求量不大,很難像營銷類、物流類等商科專業尋求到穩定的實習崗位;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和保障機制,法規制度不完善,沒有硬性的管理和約束措施等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和對行業、企業專家等訪談,我們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業需求與高職院校在培養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現狀之間的差異。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業需要技術熟練、能及時解決企業的項目需求、既能進行網絡維護、軟件開發、信息收集,又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高素質計算機技術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職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對口的工作崗位,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
3“互聯網+”校企合作改革思路與方法
3.1以大賽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實踐教學基地
從2008年開始,國家已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整整十年。在這十年里,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專業賽項尤為突出,平均每年組織10個賽項,吸引近600所高職院校、1800名計算機類高職學生參加比賽,而在國賽之前的省賽、校賽,其參賽規模更大集訓選拔時間更長,影響范圍更大。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成為高職計算機類教學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2017年為例,46個分賽項中,包含了云計算技術與應用、信息安全管理與評估、計算機網絡應用、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等11個電子信息大類的賽項。按一個賽項一個合作企業來計算,通過教育部的層層篩選,就有十幾個優質企業供高職院校選擇。以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幾年,我院通過大賽平臺與H3C網絡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神州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陸科技集團等多家大賽技術服務商在賽前、賽后進行深度合作,以大賽為契機,對接相關專業崗位群、行業標準和企業用人要求。五年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5個,校中企2個,教師工作站1個,網絡學院2個。共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5個。校企合作效益初顯成效。
通過技能大賽,高職院校只有主動對接優質合作企業,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以賽促教,確立人才培養方向以賽促改,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以賽促建。三層聯動,同步推進高職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改革。
3.2推行校企聯合教學,強化師資隊伍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師資力量雖通過多年“雙師”型師資隊伍項目建設,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職教學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但通過教育部門的相關教育培訓很難滿足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的師資需求。
一個團隊的建設首先就要發揮領頭人的作用,一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的優劣很大程度就在于專業帶頭人的任用與選拔,基于計算機類的行業需求,應推行“雙專業帶頭人”管理辦法,即在本專業各培養兩名專業帶頭人,即一名校內教學型專業帶頭人和一名校外專家型專業帶頭人。從合作企業中遴選1名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技g骨干作為專家型專業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通過考察調研、技術培訓、國內外學術會議等方式,不斷提高專業帶頭人對本學科國際前沿知識、技術發展趨勢、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把握,全面提高教學、科研和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更新專業建設理念,提高專業技術服務能力,為專業建設服務。
推行“師企對接”政策,培養“雙師型”骨干教師。依托“校中企”、校內工作室、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立教師實踐能力培養中心,委派專任教師進入實踐能力培養中心作為企業員工參與項目實踐,提高專業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如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專業依托蕪湖電視臺與江南夢工廠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視工作室,把電視臺正式項目引進到學校,由專業教師負責項目的實施,從而培養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三年來,完成蕪湖市人防辦巡禮片、江南實驗中學宣傳片、康妮瑜伽廣告片、田家炳實驗中學宣傳片、蕪湖縣檢察院專題片,其中康妮瑜伽廣告片已經在蕪湖新聞頻道播出,并作為院線廣告在全市各大影院電影正式放映之前進行播放。通過校企共建影視工作室,企業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而本專業教師的技能和素養得到了鍛煉,實踐能力得到加強,也擴大了學院及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實現了雙方互贏。
3.3建立三級聯動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養新機制
建立“三級聯動”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學院層面應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及相關企業共同成立計算機專業及專業群校企合作理事會,共同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資源整合、師資培訓等系統工作;二是專業教學團隊層面應與技術研發部共建項目部,共同組織教學、實訓,共同進行考核和評價,共同組織科研項目;三是專業教師層面應與企業技術員共建工作室,共同進行教學實施、技術研發、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充分發揮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和學校專職教師的各自優勢,把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融人到教學過程中,做到“對證施教、對崗施教、因材施教”。開辦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的訂單班,把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和真實工作項目引入教學中,完善教學做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教學模式。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通過校企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堅持從崗位需求人手,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召開由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行業技術人員、課程專家和專任教師參加的實踐專家座談會,對調研中確定的專業培養針對的工作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析,經過討論疏理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分析出其能力要求。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動態更新,做到一年小修訂,兩年大修訂,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要求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