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學生幫扶計劃及措施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困難學生幫扶計劃及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困難學生幫扶計劃及措施

篇1

關鍵詞:困難學生;就業;幫扶;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060-02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已經全面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相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生就業已從計劃經濟體制和半市場體系的就業模式,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化模式轉變,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勢下的就業現象、問題和措施,特別是針心理、生理、經濟、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難的學生的就業幫扶措施,進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幫助他們實現完好就業,促進和諧校園的創建,構建和諧社會。

一、落實責任,強化管理

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困難學生的就業工作當作大事來抓,長期來抓,時刻關注就業。其次,應成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學校的主要領導、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明確責任,細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業幫扶工作納入主要領導、老師的績效考核,以評促改,以評促教,全面發展。

二、建立制度,細化管理

1.建立檔案制度。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困難學生”的個人檔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記載工作,實行動態管理。

2.建立責任制度。學校與老師簽訂責任書,鼓勵有條件的教師成為“困難學生”的“家長”,通過經常與他們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生活情況,對他們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

3.建立交心制度。通過學校心理咨詢室,定期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召開“留守學生”會議,幫助他們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感受老師、同學對他們的關心,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要建立困難學生—學校—家長(監護人)—聯系人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對重點困難學生實行了“一帶一”幫扶。

5.建立心理檔案。我校每年都為新入學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檔案信息網絡。科學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軟件技術,科學地分析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分門別類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檔案梳理,為科學實施心理呵護與心理援助提供依據。

6.建立資助制度。按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確保資助資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難學生。第一,貧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請資助的學生一般于學年開學初,由本人向學校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并向學校提交由所在村委會、鄉鎮、縣區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經濟狀況證明。第二,學校評審小組對申請資助學生有關情況進行認真審核,按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程度排序,提出貧困生資助名單和資助形式,在學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無異后,學校將資助名單,公示情況上報上級資助小組審核確定。第三,學校通知受助學生填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審批表》,并由學生及其監護人和輔導員簽字確認。第四、資助資金實行專賬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

三、加強交流,情感管理

根據各學校畢業生工作流程安排,區分就業困難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實現一對一的幫扶和援助,通過電話、郵件、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和學生加強交流,多方尋找就業單位,提供就業機會。不得諷刺、挖苦有困難的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

四、豐富主題,科學管理

愛心育人,在倡導“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對困難學生喊出了“愛心育人”的口號。如在生日到來時,為他們送上寫滿祝福與鼓勵的賀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心靈上感到困惑時,為他們解除困境,解開心結;在同學中開展“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讓他們與其他同學相互幫助,攜手共進。德育為首,加強了對“困難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如聘請心理咨詢室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通過建立心聲信箱、開設心聲傾訴室等為“困難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由各班心理委員組成“心靈小天使”,在老師的指導下向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詢與輔導。賞識教育,注重對“困難學生”因材施教,發揮個人特長,如召開困難學生“我獨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題班會,營造大家庭的氛圍。開展培訓,利用課內、課外二個陣地,不斷加強對“困難學生”的就業知識培訓,結合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課,關注“困難學生”。

五、拓展平臺,延伸管理

通過QQ、短信、電話、面談、微博等方式,從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免因方式不當引起學生反感),詳細了解困難學生的學業情況、就業意向、實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并對導致其就業困難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找準問題,盡一切能力幫助其解決就業難題;采取多種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國家資助、社會愛心捐助、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資助生活困難學生的機制與體制;積極尋求多種途徑,加強同社會各界的聯系,尋求社會對生活困難學生的資助;針對心理問題學生,就業聯絡員以思想教育與心理輔導為主,必要時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問題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要多鼓勵學生以積極心態面對就業,大膽嘗試,勇敢選擇,主動出擊,盡快找到工作單位,實現就業;針對存在生理缺陷的畢業生,要實現一對一的援助和幫扶,提高自信,勇敢就業;通過各種途徑和社會資源,協助他們找到合適崗位,盡快幫助他們從學校走向社會。

六、積極總結,完善管理

積極總結工作經驗,不斷完善幫扶工作體系。定期召開困難學生轉化研討交流會,及時掌握全校幫扶教育對象的動態,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細幫扶工作,實行跟蹤調查反饋,建立困難學生轉化情況記載表,及時鼓勵與引導學生,提高他們適應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幫扶計劃,不斷總結幫扶經驗,同時,將好的經驗及時交流推廣。

學生工作無小事。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時刻把困難學生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工作方法,為他們做實事、做好事,在經濟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顧、在學習上幫助、在心理上疏導,全方位關愛困難學生,讓受助學生感受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建立師生之間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幫助生活困難學生度過生活難關,幫助心理困惑學生消除心理陰影,幫助學習困難學生解決學習難題,使他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國與人民的挑選。

參考文獻:

[1]龍銀成,等.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國與就業,2009,(5).

[2]孫世平,等.大學就業困難學生幫扶體系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0,(1).

[3]龍銀成,等.“創先爭優”活動背景下對畢業生黨員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9).

[4]馬濤.學生工作無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篇2

【關鍵詞】學習、成長;轉化學困生;需要;成功;自信

中圖分類號:G4

在教育教學中,學習困難生是客觀存在的,是相對的,這些學生在班級中雖然是少數,學習困難生文化薄弱、數學基礎尤為不扎實,許多學生畏懼學數學,感到難學,失去了學習信心,從怕學到不愿學,這是在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做好學習困難生的轉化工作,通過對他們實施科學的教育。以他們可接受的方式享有教育,讓所有學生都能過從教育中獲得一份自信,獲得一種向上精神狀態。

要實現轉化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從改變學生觀入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還要有愛心和耐心,堅持不懈地、艱苦地、一點一滴的努力;更需要導向正確、選擇適合的策略和方法。轉化學習困難的學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認真思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而思考和措施的根據就是適合學習困難的學生。

(1)合作競爭,讓需要改變厭學。

當學生不想學或學生投入不夠時,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實驗證明,當學生處于最佳情緒時,最能發揮智能操作水平。興趣的本質是心里需要。心里上有了某種需要學習才能變得主動。

互助“結對”。在學生中開展“一幫一”結對活動。幫扶前,讓每個學習困難學生都有明晰的發展目標,以學習成績提高的心里需求為支撐。通過老師和家長,加強對對子引導,幫助他們制定合理計劃,并開展對子之間競賽活動。對幫扶學生來說,在幫扶過程中,有了一次奉獻的機會,這個機會,實際上是實現個人才能,體現個體價值的機會。

合理“分組”。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力量是無窮的。要實現一個目標,需創造群體支撐的環境,這是每個人取得成功重要條件。合理分組。一般4人一組,組內有學習成績較好的,也有較差的。每個小組要形成一種溝通與交流的環境。各組之間倡導合作競爭,有競爭才能有發展。

自主“組隊”。小學生有活潑、好表現的特點,而且精力旺盛。學習困難學生也不例外。可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自主組織學科活動隊。

彌補缺陷,讓成功促動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動力,它可以促進兒童更好的學習愿望,沒有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真正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有事做。有事做,而且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就是一種成功。學習困難學生有時不是不想學而是不能學,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知識“欠賬”太多。可采取彌補知識缺陷的辦法,幫助他們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發展之路。

課前“補缺”。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提高認知能力的前提條件,就是幫助學生從已有認知結構中檢索出有利于學習新知識的知識和技能,已作為學習新知識必要準備。在幫扶中可采取“課前練習”辦法。即在每一節課開始前進行“課前練習”,由老師出示與本節課有關知識進行測試。時間一般為5分鐘左右。教師從學生錯誤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缺,為學生順利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課中“補難”。課上教師要著重分析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難點和學生的心態確定教學難點。教學時可采取放緩進度,低起點,小步走的辦法,讓學生跟上教學步伐。學生獨立活動時間是為學習困難學生補習的最佳時機。

課后“補漏”。從學生作業中最能發現學習困難學生學習中的“漏點”。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作業盡量在校內完成,在教師的監督或指導下完成作業,完成率較高。課后補習時機,可在課間、午間、自習課或在放學后。在校內做作業,遇到不會可以隨時問老師和同學,因此作業正確率也會較高。

為學習困難的學生補習,并不是一項立竿見影速見成效的,也不能很快在考試成績上或學習能力有所反映,要把著眼點放在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上。

(2) 鼓舞激勵,讓自信驅逐困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當補習方法不能使學習困難學生轉化的效果顯著時,就得輔以另一種方式和策略,可從非智力因素入手,增強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使他們正確對待可能與挫折,善于在失敗面前冷靜總結教訓,振奮精神,努力進取。學習困難學生主要問題是自信心較差,學習積極性較差。問題產生原因是,他們經歷學習過程的反復困難。

重“習慣”。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成績,最重要的是引導和指導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成績偏差的學生,因為一時還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或一時沒有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成績固然上不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時,傳授、介紹和總結各種成功、有效地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成效。適當點撥,并恰當地將關愛傳遞給他們,他們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

多“交流”。要實現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取決于師生溝通的效能。寬容是師與生交流的起點。而切切實實做到寬容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又很需要費一番工夫,有時一、兩個學期,甚至會更長時間。平時對他們多一點關注、鼓舞。課上多看他們一眼,課下多與他們談一談,做作業時多指點。盡力讓每個學習困難學生感受到關注和鼓舞的滋潤,心靈受到觸及,學習欲望被喚醒,自然有了學習的進步。

勤“鼓勵”。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鼓舞能喚醒自信,而自信源于每天的努力。努力就有長進,不努力就沒有成功。建立相應激勵機制是轉化學習困難學生重要保障。激勵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跨越式的發展。針對學習困難學生不同情況選擇使用不同激勵力度和方法,使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準確、恰當、切合實際鼓勵和提醒。激勵形式多種多樣,如目標激勵,語言激勵,榜樣激勵等。當然,激勵可以是批評或警示。

篇3

[關鍵詞]學業困難;形成原因;聯合體系;工作要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來,各高校招生人數的顯著增長,“問題學生”的數目逐漸增多,為高校的育人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所有“問題學生”當中,學業困難學生數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應受到重點關注。

學業困難學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種主客觀因素引起學習成績下降,不能夠按學校教學大綱規定完成學業,課程考試不及格且學分達不到一定數量,并因此影響畢業,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狀態以及正常發展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學業困難學生的學業完成、畢業去向、生涯規劃均出現了很大困難。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輔導員、教師、家長聯合體系,總結概括出高校學業困難學生幫扶工作的幾條路徑。

一、學生學業困難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主觀原因

1.缺乏對自身行為的有效管理

在經歷了競爭激烈的高考后,大學生們離開家鄉,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活。大學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樣,每天有家長、班主任陪伴在身邊,時刻督促著自身的行為。在大學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踐行、去體會,這就導致一些從來沒有獨立生活過的學生喪失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在其身上會接連出現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在學習中投機取巧、對課程喪失興趣等現象,進而出現學業困難。

2.目標缺失、學習興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讀是目的性極強的一段學習歷程,大學生在進入學校伊始,腦海中還殘留著高中時期的學習習慣,在日常的學習中,嘗試去尋找學習目的,試圖去弄明白是在為了什么而學習。而大學階段的學習,專業性強,自由度高,在學好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喜好,學習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學習慣于被牽著走,到了自己做決策的時候往往無所適從,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長,再加上自身的懶惰,盲目的跟隨別人,一心想著早點“混”畢業。然而事實是,越想“混”卻越不好“混”,這類學生大多會出現學業困難,課程分數都不高,掛科現象屢有產生,甚至對其順利畢業、就業造成影響。

(二)客觀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異的影響

高校招生計劃富有多樣性,雖然每年來到學校的新生主體仍然是參加過高考的統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預科轉正、民族計劃班學生。高校對民族生的學習,有相應的照顧措施,導致這些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此外,高校學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西部地區或偏遠山區,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較差,尤其是在英語的教育上,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在當地他們都屬于很優秀的學生,但來到學校后,卻容易跟不上課程進度,很難通過四、六級考試,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對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擊。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較差的學生中,容易出現學業困難。

2.優越家庭條件的影響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在當今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學生父母都盡其所能的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優越的成長環境。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過多的溺愛對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出現學業困難的學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他們缺乏學習動力,覺得只要能畢業,父母能幫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幾年,各大國企均逐步采用網絡招聘模式,就業問題日益凸顯,這些有學業困難的生源,如果不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很有可能將被社會所淘汰。

二、發揮“CUP”作用幫扶學業困難學生

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是關乎學生命運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學生在學校的“第一負責人”,輔導員老師理應作為這項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但僅僅有輔導員老師一個群體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群體和學生家長的幫助,三方面構成“CUP”體系,即輔導員、教師、家長聯合體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聯動效應,全面而有效的幫助學業困難學生,爭取早日讓他們擺脫困難,健康成長。

(一)輔導員(Counsellor)為主體,全面負責學業困難學生幫扶工作

1.加強班風及宿舍文明建設

班級和宿舍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兩個最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是學風建設的重要抓手。班風好的班級,就業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學習風氣好的宿舍,大家齊頭并進、相互扶持,經常會出現全部保研的現象。輔導員需要把班風和宿舍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不懈的工作來抓。班級和宿舍建設還可以有效的促進成員的凝聚力、促進積極向上氛圍的形成、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鼓勵班級內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多幫助有學業困難的同學,形成“一幫一”、“多幫一”幫助體系,積極為有學業困難的同學創造學習空間,幫助和督促他們學習。

2.加強深度輔導,創新幫扶模式

深度輔導工作的要點在于“深度”兩個字,這不是為了創新而出現的文字游戲,它需要輔導員在深度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運用科學有效的溝通技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各方面的問題。加強對學業困難大學生的深度輔導,要依據學業困難大學生的問題根源,運用科學的溝通方法和知識,有目的地對學生們進行學業上的深層次輔導,幫助他們找準問題根源,建立戰勝困難的決心。

(二)任課教師(Professors)高效而有針對性的助力學業困難學生幫扶工作

1.充分發揮班級導師的作用

為自然班配備班級導師,可以發揮專業教師在本科生培養上的優勢,導師也可以在學習生活、科技創新、社會工作和人生規劃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和幫扶。每學期,班級導師至少要與得到學業警告的學生進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們學習上的疑惑,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導師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導師可以將精力向學業困難學生身上轉移,讓這類學生感受到學校、學院對他們的深切關懷,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徹底改正不良習慣。

2.加強對課堂紀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出勤率是養成與保持整個專業、班級學習風氣的根本,如果任課教師能加強對課堂紀律的要求、經常在課堂上點名,會對有學業困難的學生產生一定震懾,有利于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輔導員更多應注意對這類學生的政策教育,讓他們深刻體會出現學業困難對其完成學業以及未來就業的影響。將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對幫扶學業困難學生大有益處。

3.對學業困難學生予以關注

每學期結束后,輔導員老師會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按要求對學習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予以學業警告,對其他掛科比較多、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做到心中有數。在下一學期的課程開始之前,輔導員應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達給任課教師,教師在授課時應重點關注這些學生,對他們的學習予以督促。任課教師如果發現這些學生有逃課或遲到現象,也應聯系輔導員對其進行及時批評,兩方面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克服學業困難。

(三)家長(Parents)予以適當關懷,配合學業困難學生幫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強與輔導員老師的溝通

有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大學,就應該獨立自主,不應該過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些家長一周甚至一個月都不與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學習出現了問題,學生家長完全不知。很多學業有困難的學生寒暑假回家時,還有很多未通過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繼續學習,但學生家長并不知情,從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導致學生回到學校后無法通過補考,從而得到學業警告,形成學業困難。家長及時與輔導員溝通,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的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學業困難遏制于萌芽之中。

2.不可過度溺愛,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篇4

一、建強基層組織 發揮示范引領

通過深入農戶調研、了解村情民情民愿,與村“兩委”班子商議制定了本村年度脫貧計劃,認真組織幫扶干部和幫扶責任人分戶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定期組織集體學習,召開組織生活會,開展黨員固定活動日,培養吸納優秀人才,上半年確定了2名發展對象。組織幫扶隊隊員入戶走訪,宣講政策,使貧困戶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上進心、加快發展的自信心和建成小康的責任心。

二、加強基礎建設 提升鄉村風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我始終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水利扶貧項目共31.13萬元,改建閉村學校至六片渠道防滲工程3條共1465米。按照**區提升鄉村風貌行動的部署要求,組織召開群眾代表、戶主宣傳動員會,引導群眾自覺主動清理庭院雜物、廢棄危舊建筑,積極推進“三清三拆”工作。目前,閉村共撤除廢舊建筑面積約57畝。下一步組織引導群眾主動開展“微田園、菜園、微果園、微庭院”生態環境治理,實現村莊環境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

三、扎實有序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2019年扶貧工作早部署早謀劃。一是通過對今年未脫貧的31戶貧困戶按“八有一超”特別是住房、教育、醫療等三保障再次摸底,對這些貧困戶按脫貧條件優劣進行排序,初步有針對地制訂了“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對有勞動力但又因病殘等花費較多或收入薄弱的4戶貧困家庭,列為極度貧困戶上報區扶貧辦,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二是積極發展村集體產業,通過宣傳動員,*村在第一季度就預土地流轉168畝,為了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掛點組長、工作隊及村兩委、創業致富帶頭人等自費前往**區**鄉、**鎮、**縣等地參觀學習他們發展產業的做法和經驗,最后確定*村產業就是養鵝,年內規模預計達到4000羽以上,目前第一批鵝苗1000多羽已進場。三是“一戶一冊一卡”工作,3月份發下新的幫扶手冊后,及時對幫扶責任人進行培訓,5月份對135戶建檔立卡戶的手冊及58名幫扶干部的幫扶APP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反饋幫扶人,并及時跟進整改結果。四是“3+1”保障工作推進情況,根據脫貧的總體要求“兩不愁三保障”,我們重點針對建檔立卡戶及生活比較困難的非貧困戶的住房、醫療、教育及飲水安全再次進行全面摸底,發現目前還有3戶住戶未達標對象,1名疑似輟學學生,1名新生人員尚未參加醫保。下步針對所發現問題的根源,設法從政策、社會力量幫扶等多渠道來解決。五是入戶宣傳政策并跟蹤落實,春季期開始,我們工作隊針對符合雨露計劃的農戶及時入戶宣傳并督促幫扶人跟蹤落實,確保全村17名在讀中高職生都能享受,且對今年13名參加中考、4名參加高考的建檔立卡戶子女及時跟進了解,上門宣傳教育資助政策,不讓他們因貧困而上不了學。

四、發揮優勢 做群眾“貼心人”

篇5

【關鍵詞】真情;“三困”學生;“脫貧”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校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類特殊的群體——“三困”學生,即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和心理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心理問題、人身安全問題、自我行為失范問題的高發群體,其數量和所占比率逐年增加。高校管理工作面對新的挑戰,“三困”學生管理已經成為困惑學生輔導員的一大難題。幫助“三困”學生“脫貧”就是幫助一個家庭,就是對社會負責,對教育負責,就是貫徹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探索高校“三困”學生的“脫貧”問題對于建設人文校園、學習校園和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歷,從高校“三困”學生的現狀及形成原因現狀出發,深入分析“三困”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對策。

1.高校“三困”學生現狀及形成原因

由于教育公平、高校擴招等因素,各高校面向全國各地招生,“三困”學生逐年增加,對于這樣一支特殊群體,大致情況及形成原因如下:

1.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是由于自然災害、單親、家庭變故、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導致學生經濟拮據,從而對學生造成了思想、情感、認知以及心理等負面影響,進而表現出自卑、敏感、消沉、封閉等心理問題。據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

1.2 學習困難學生

學習困難學生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態度不好、學習方法不佳、學習能力有限、生源地教育質量欠佳及志愿填報失誤等因素造成的,表現為學生對所讀的學校不滿意,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甚至因此而被留級或者退學。這種現象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或民辦院校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學業成績的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學習會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從而缺乏必要的自我認同和肯定,很容易導致人格的畸形發展。如因掛科本年度內不能入黨、因學習成績不好無法評優等,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以往,很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1.3 心理困難學生

心理困難學生主要是由于個人性格特點、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的,表現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從而產生孤獨感、壓抑和焦慮,進而出現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事實上,他們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與人交往,渴望得到關愛。但由于心理障礙,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使他們很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于是,他們開始迷戀網絡,自我封閉,渴望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到“朋友”,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沉迷網絡生。長期以往,將影響學習、戀愛及就業等。[1]

根據筆者的調研,結合自身五年的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及心理困難學生分別約占我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的30%、10%及20%。其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往往出現兩極分化,一類積極自立自強,追求進步,一類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2.高校“三困”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存在不足

如何正確動態地掌握“三困”學生的情況,是做好“三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建立準確的“三困”學生檔案是有效幫助“三困”學生“脫貧”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高校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高校“三困”學生檔案的建設工作認識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夠,導致檔案建設不健全,信息不全面,分類不明確,更新不及時等,導致“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是由于受學生自身功利思想、性格特點、自尊心及教師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三困”學生檔案中部分數據不真實、不全面,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真實性更難把握。

三是缺乏專人管理,檔案保密程度有限,用數據信息管理系統管理不多等。[2]

2.2 “三困”學生的管理方法有待改進

針對“三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不可簡單的將其視為貧困生,給予一定額度的助學金支持就放手不管。或者找其談一兩次話就覺得沒有問題了,現今的大學生自尊心強,不深入了解是很難掌握其真實情況的,不投入真情去幫助,他們也不會隨意接受幫助的。因而常常出現學生不愿意接受幫助、聽不進老師的忠告、甚至愈演愈烈的不良現象。作為教師主要表現為投入精力不夠、投入真情不夠,使用方法不妥、認識不到位及考慮問題層次不夠深入等。

2.3 “三困”學生幫扶渠道和條件受限

“三困”學生幫扶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時間條件和學生自身能力素質條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學校方面而言,主要是依靠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通過“獎、助、貸、勤、減、免、補”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但作為地方性高校,辦學經費緊張,往往出現資助指標有限,獎學金額度較少,合適的校內外勤工儉學的崗位不足等現象。另外,由于一部分貧困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很難獲得國家及學校獎學金。學校資助政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從學生方面而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容易自慚形穢、意志消沉。在能力素質上,由于缺乏自信,或因經濟原因無法參加有償培訓,因此部分貧困生在解困能力方面也較弱。小部分貧困學生存在依賴心理,部分學生把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視為“免費午餐”,不珍惜、不合理使用資金,也沒有通過努力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來實現資助金的使用效益。部分困難生畢業后還出現逃避還款等誠信缺失的不良現象,影響了經辦銀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對于學習困難和心理學生,由于高校培養平臺有限、教育設施有限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水平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三困”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3.高校幫助“三困”學生解決困難的對策

幫助“三困”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不能僅僅局限于從表面上解決“三困”學生的經濟困難、幫助提高學習成績和走出心理的困惑,而應該全面考慮其深層次的問題,要遵循“投入真情、奉獻愛心”的宗旨,堅持“長期支持”和“不斷引導”的原則,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不斷深入分析“三困”學生問題的本質,爭取徹底解決“三困”學生的困難。

3.1 以高度的責任意識重視“三困”學生管理工作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端正態度,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對職業負責的態度高度重視“三困”學生的管理,把“三困”學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議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三困”學生管理是日常管理和學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切不可漠視或歧視“三困”學生,思想上要多引導、學習上要多關注、生活上要多關心。采取個別談話、集中座談、鼓勵組織或參加學生活動、提拔擔任學生干部、公開表揚、生活資助等方式加強“三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三困”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增加自信心,變“被動”為“主動”。

3.2 以良好的業務素質開展“三困”學生管理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技能,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優良的業務素質深入開展好“三困”學生的管理工作。

一是多閱讀人文、倫理、文學、心理、人際交往等相關讀書,增加知識面。“腹有詩書氣自華”,面對90后的大學生,只有多讀書才能跟學生有共同語言,才能更好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增強他們學習、生活的信心,引導他們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源。

二是要不斷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識。要不斷學習和了解國家、省、市及學校相關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如就業創業政策、資助政策、考研考證信息等,這樣在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及就業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3.3 以完善的幫扶體系資助好“三困”學生的經濟困難

深入推進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好“獎、助、貸、勤、減、免、補”的幫困體系,通過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學習獲取獎學金、公平公正評定和發放國家助學金及困難補助金、幫助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提供合適的勤工儉學崗位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從而真正解決“三困”學生的后顧之憂,減輕他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憂慮感;教師適時引導,啟發他們學會感恩,報答社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爭取從生活層面使其脫離“三困”學生的行列。

3.4 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解決好“三困”學生的心理困惑

要不斷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綜合分析“三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分類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困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是要善于發現“三困”學生的優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三困”學生自卑感強,內心壓抑,往往容易自暴自棄,甚至放棄了自己原有的興趣和愛好。我們要能夠發現“三困”學生的特長,并因勢利導激發他發揮特長,同時給“三困”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樹立他的進取心。

二是要用愛心和耐心溫暖“三困”學生,多寬容他們。“三困”學生內心敏感,性格內向。我們平時教育的時候,要注意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用愛心和耐心,給予他們溫暖。不要急于求成,要把教育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寬容學生的緩慢進步。

三是要善于傾聽,排除誘發心理問題的其它原因。大多數“三困”學生不善言談,有時候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要適當掌握一些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善于傾聽,啟發“三困”學生說出心中的困惑,細心去發現他心中壓力的源泉。[3]

3.5 以精干的幫扶團隊引領好“三困”學生成長成才

“三困”學生大多自制力不強,缺乏自律意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成立精干的幫扶團隊。團隊由院系領導、學生輔導員、學生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黨員、學生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組成,實施“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幫扶措施,幫助“三困”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監督不良行為,有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三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6 以和諧的校園文化陶冶“三困”學生的情操

大學校園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它是知識的象征,更是社會文明的淵源地;它環境優雅,秩序良好;它能凈化人的心靈,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對于自信心不足、不擅長展示自我的“三困”學生,需要高校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和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定期舉行各種學術講座、學科知識競賽、學習方法交流等活動,使學習困難學生被濃厚的學習氣氛所感染,使他們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激發學習的興趣。通過舉行文娛活動、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等,使心理困難學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來自友情和團隊給予其的力量,從合作中學會寬容、體諒,逐步成長、成熟起來。在校園文化中,引導他們學會交流,學會生活,學會減壓,學會快樂。

“三困”學生是高校一支特殊的群體,是高校學生隊伍中的主要部分。“三困”學生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投入真情和真心,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慈母般的心懷去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張曉琴,陳松.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50-152.

[2]祝國群,樓建晴.高校“三困”學生檔案建立芻議[J].蘭臺世界,2007(7):36-37.

[3]張思佳,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關注“三困學生”成長[J].新西部,2009(12):9.

作者簡介:

篇6

隨著國家對教育體制和高校投入機制的改革,學費收入成為高校重要的經費來源。據調查,許多高校的學費收入已占該校收入的一半以上,已成為高校籌措運營資金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擴大辦學規模的主要經濟基礎。但隨著大學生欠費現象越來越普遍,欠費已成為高校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如廣東某高校2006年5月累計欠費達4980萬元,占當年應收學費的40%,占學校上年財政撥款的25%,是學校上一年度學費總收入的40%。

一、再談學生欠費原因

“再談”這里指,這個問題在近幾年凸顯后,迅速升溫,已達到各大高校白熱化的討論階段,以致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筆者輸入關鍵詞“大學生欠費原因”用百度搜索,找到相關網頁約130000篇,用時0.001秒;在中國期刊網輸入同樣的關鍵詞,得到40篇論文。由此看來,筆者 “再談”新問題――學生欠費原因時只能對相關原因作出總括。

(一)從宏觀上來說有國家政策、教育體制等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共同分擔教育成本的分擔機制開始逐步建立,現已形成。政府對高校投入經費占高校收入的比例也逐步下降,甚至不到50%。而我國大學學費15年漲了30倍,絕大多數院校的普通專業每年的學費都在6000元左右,當前中國平均每人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9000元之間,明顯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

(二)從中觀上說有學校內部管理、學校德育力度等原因

新問題的出現總是隱藏在原有管理制度上的漏洞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學費管理方面相關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問題,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學費收繳管理機制;加之沒有實行領導責任制,部分領導不重視,導致這一問題愈演愈烈。同時學校特困生補助機制和勤工助學機制也尚未成熟,此外,學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實際,只顧進行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缺乏誠信教育的弊端。

(三)從微觀上說有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自身道德素質等原因

國家教育部門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在校貧困生的比例為20%,約240萬人。又據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在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15%-30%,特困生比例約占8%-15%,其中農、林、師范類貧困生比例超過30%,特困生比例超過15%。70%以上的貧困生來自農村,有些貧困生連最起碼的生活費也沒有保證,拖欠學費就成了他們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但是,無故欠費或惡意欠費的學生也多了起來,學生信譽差使得高校和社會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針對以上原因,高校應該立足實際,主要從中觀、微觀入手,切實解決學生欠費問題。

二、解決學生欠費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收費管理體系,強化責任意識

1.加強制度建設

高校應制定學生收費、緩交學費等一系列制度,明確學生收費管理是學校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學費、住宿費收入是學校辦學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明確收費工作不僅僅是財務部一個部門的工作,是需要全校各部門、各學院積極配合的;明確收費工作與學校預算管理掛鉤;明確將收費工作納入學生管理工作范圍。

2.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意識

學校要高度重視學費催繳工作,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協管財務工作的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副校長為副組長,財務處、學生處、研究生處、教務處負責人為成員的學生欠費追收工作領導小組。各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為學生收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及輔導員應建立工作責任制,分工包干,責任到人,做到真正了解每一個欠費學生的真實情況,督促其及時繳費。如有失職或工作不力,學校將按規定追究各相關人員的責任。

3.建立通暢的信息互動渠道,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共同做好學費的管理工作

首先,在財務處設立收費管理科,配備專門人員負責收取現金和銀行劃扣,及時清理、打印欠費學生名單及金額,定期向各學院、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反饋學生欠費信息。其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收費政策,嚴格按照省物價部門頒布的《收費許可證》批準的項目執行,嚴禁校內各單位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擴大收費范圍。最后,除收取學費和住宿費以外,未經財務處批準,學校各部門不得再向學生收取其它任何費用。

學費的收取應由學校財務部門統一負責,在收費時使用財政統一印制的“事業性收費票據”,實行亮證收費,并向學生公布收費的項目和標準,以增加收費的透明度,自覺接受物價、教育、財政部門及群眾的監督檢查。

4.采取激勵措施

每學期末總結收費情況,按各學院的繳費率獎勵收費工作做得好的學院,對在追繳學費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集體給予通報表揚或獎勵。

(二)加強制度宣傳和學習,開展誠信教育

長期以來收費工作處于學校教學科研工作中一個并不重要的位置,師生對此意識淡薄。為了改變此狀況,必須加強有關收費制度的學習和宣傳。我校通過定期召開收費工作會議,各學院通過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班主任工作會議、研究生導師工作會議、全體學生干部大會等形式,組織學生黨員學習、宣傳收費制度。重點學習《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暫行規定》及學校學費收費管理辦法,向學生強調依法履行繳費義務,公布申請緩交學費、住宿費的條件和程序以及學校對無故欠交學費、住宿費的處理措施;同時也向貧困生表明學校絕不會讓一個真正貧困的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學或輟學,使學生逐步養成“自覺繳費、努力繳費”的意識和行為習慣,使教師和學生認識到收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誠信是每一位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但部分學生的欠費卻是因為缺乏誠信引起的。“文明修身、誠信育人”,“民無信不立”,“誠信者,誠實信用也”。無論是社會的大環境還是校園的小環境,都需要呼吸誠信的空氣,沐浴誠信的陽光,雕塑誠信的人格,建立誠信的社會氛圍。

高校可結合形勢教育課、校園文化節、誠信教育月、舉辦誠信專題講座、專題辯論賽、演講賽、開設網頁專欄宣傳及組織觀看誠信教育片等形式開展誠信教育,營造“誠信立人,誠信立德,誠信立功,誠信立言,誠信光榮”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懂得:具備誠信理念是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未來創業立業的根本,誠信對于個人、團體、社會、國家與民族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三)健全貧困學生幫扶機制

我校是一所農業院校,不少學生來自農村,貧困生較多。為了確保貧困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我校認真落實國家有關資助政策,積極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大力開展勤工助學,通過“獎、貸、勤、助、補、減、免”等措施,加強自立自強教育,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同時,高度關注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健康,發現問題及時與班主任和年級輔導員溝通;建立學生黨員困難幫扶機制,采取一對一幫扶措施進行心理安撫,壓力疏導,必要時通過困難補助經費進行幫扶,保證收費工作嚴肅性和和諧性的統一;注重發揮和調動學生家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研究生導師、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在收費過程中的能動性和責任意識,形成“自覺繳費應該,努力交費光榮,無故欠費可恥”的共識。

(四)嚴格執行學生收費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學生必須實行繳費上學。對學生實行收費是立足于國情國力,改革辦學體制的正確選擇,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在政府宏觀控制下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新體制,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新機制。

目前,學生欠費存在著無力繳納和無故欠費兩種情況。如何準確地將兩類學生區別開來,分類指導,因材施教,是做好收費工作的基礎。

高校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對學生經濟狀況及交費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首先是入學時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學生登記表。此表設有家庭經濟狀況及成員職業調查,一般新生均會如實填寫,據此表可以初步掌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的比例,約在25%左右。其次是建立困難生情況鑒定表。結合每年學校和學院各項獎學金、助學金公平公正評選的需要,要求困難生和班委、班主任如實填寫反映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調查項目,如日常生活開支水平,個人經濟消費特點等。最后是每學年末發放欠費學生情況調查登記表,調查表后附惡意欠費懲罰措施。調查表要求欠費學生如實填寫欠費原因,欠費還款計劃,下學年交費計劃等,強化學生依法按時履行繳費義務的意識。

對于無力繳納的學生堅持科學引導,注重人文關懷。困難學生及在規定期限內沒有交納或交清學費、住宿費的學生,可向學校申請緩交或部分緩交學費,特困生可以同時申請緩交住宿費,學校通過“綠色通道”允許其先入學后辦理手續,在困難補助經費中撥出一定經費,對生活暫時困難、家庭受災、遇突發事故等學生進行生活補助,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信任感,起到了很好的安撫作用,保證了交費政策的落實,確保每一位學生順利就讀。困難學生須提供加蓋村委、鄉鎮(街道)、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公章的有效證件,經學校繳費工作小組批準后可緩交學費和住宿費。

對于故意拖欠學費的學生必須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視為無故欠費:(1)在規定時間內未提交緩交申請的;(2)不符合緩交條件的;(3)已獲準緩交,但在緩交期限內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4)緩交期滿仍未交清費用且未獲延期的學生;(5)偽造證明材料的;(6)沒有辦理校內欠款轉借款手續的學生。

無故欠費學生一經查出,學校視其情節采取的處理方式有:(1)當年不予注冊,不得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不得使用學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學資源,沒有學業成績和學籍記錄;(2)獲批準緩交費用的學生,既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或履行校內欠款轉借款手續,又沒有通過其它方式繳清學費的,不得享受勤工助學、特困補助等其他幫困助學措施,不得使用學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學資源,沒有學業成績和學籍記錄;(3)學生無故欠費超過一個學年,經多次催款仍然不交費也不按規定辦理緩交手續的,作自動退學處理,畢業班無故欠費的學生離校后,學校不出具任何學業成績等證明或推薦材料,不頒發畢業證、學位證、工作派遣證等,不予復印“兩證”及查詢證號;(4)不得享受困難補助、獎貸學金,不得參加評優及擔任學生干部,不得吸收入黨;(5)在離校時,檔案中登載不良信用記錄;(6)偽造證明材料惡意拖欠學費和住宿費的學生,一經查實,學校給予其相關處分并追究其法律責任;(7)根據欠費金額扣除學生所在學院相應的事業經費,包括實驗實習費、學生活動費、困難補助、管理酬金等經費。

篇7

關鍵詞:就業困難學生;發展性生涯輔導;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79-03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持續嚴峻,就業困難群體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發展性生涯輔導以不同于傳統輔導的發展,逐漸成為高校職業規劃和輔導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本文基于就業困難群體的類型和特征,對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內涵、特點以及路徑等分別進行了論述,以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并提升教師工作者的綜合技能,促進發展性生涯輔導得到縱深發展。

一、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含義與特征

(一)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含義

在帕森斯(Parsons)時期,社會普遍尊崇“職業輔導模式”,即人的特質是基本不變的,人應該去匹配職業或就業的需求,是一種“以人就事”的過程。在強調“人本核心”的理念背景下,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逐漸取代了職業輔導模式,成為社會潮流,其核心是“以事就人”,即通過個人與職業和環境的不斷互動,自我概念得到不斷發展。這一理論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在高校職業生涯輔導中的應用愈發頻繁,也為發展性生涯輔導提供了理論支持。

從理論層面來看,發展性生涯輔導具有以下內涵:一是輔導具有普遍性,旨在提升個人的潛能發展;二是輔導具有連續性,旨在幫助個人度過一生的問題階段;三是輔導具有積極性,旨在促進個人獲得追求進步、實現自我價值等取向的善端。

因此,在這種理念下,我們可以把就業困難群體發展性生涯輔導界定為:一種以就業困難群體為輔導對象,在生涯發展理論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引導下,采用團體輔導、個別輔導以及社會幫扶等多元多層次的輔導措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質,明晰生涯目標,幫助學生規劃生涯道路的輔導活動。

(二)發展性生涯輔導的特征

傳統生涯輔導倡導課程教學,但過于強調生涯理念與規劃,從而割裂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生涯規劃教育的關聯。這種輔導體系存在弊端,脫離了整個教育生態。基于這一現實,發展性生涯輔導倡導一種“生涯輔導中心觀”理念[1],即與各種教育有機聯動,使得生涯規劃輔導貫穿于學科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以學生生涯規劃和綜合素質提升為目標。

因此,發展性生涯輔導與其他生涯輔導相比,存在五個基本特征。一是發展性生涯輔導強調生涯規劃和潛能激發的目的觀。二是發展性生涯輔導體現人本主義潛能論和生涯發展理論的內容觀。三是發展性生涯輔導注重預防性干預為主、反應性干預為輔。預防性干預旨在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前完成這一階段的任務,而反應性干預在于對出現的問題和障礙做出反應并解Q。四是發展性生涯輔導注重動態且可持續的評價觀,不是刻板和固定不變的過程。五是發展性生涯輔導旨在構建以班級輔導、個性輔導、團體輔導及社會幫扶等構建多元多層次的生涯輔導體系。

二、輔導對象分析與輔導價值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形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的熱議問題。合理分析就業群體,探尋輔導價值,解決相關就業難問題,不僅有利于學校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也是發展性生涯輔導的一大任務。

(一)輔導對象分析

就業困難群體是本文的研究對象,分析就業困難群體的成因是進行有效輔導的先決條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別是導致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按照內、外因素的排查和診斷,就業困難學生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2]。

1.自我探索意識較淺

自我探索包含興趣、性格、能力及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從價值觀角度來看,身處象牙塔的高校畢業生職業價值觀趨于理想化,對于自身職業和發展定位缺乏方向性的了解,從而選擇與自身不符的價值導向。其次,興趣是個體內動力的創造源。缺失興趣的職業選擇,一旦外在動力消退,薄弱的自我意識無法支撐起學習、求職動機,仍然會掉入職業困境。因此,自我探索意識薄弱,易導致自身求職定位錯誤,發展方向與學習方向模糊,更談不上職業規劃。

2.綜合技能匱乏與自身條件不佳

專業技能是大學生叩開企業大門的重要砝碼,是學生贏在職場的前提條件。但這一技能已不能代表全部,隨著社會競爭不斷激化,單一型能力早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用人單位開始普遍重視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技能、組織能力等綜合技能運用,而技能匱乏的學生在面對供過于求的就業市場時,無法樹立特色標簽和展示過硬的本領,就只能望而卻步。

自身條件不佳主要概括為自身和家庭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缺陷及形象不佳,這一群體在求職過程中得到的結果不言而喻,常常會背上沉重的就業及心理包袱。二是家庭經濟困難群體,由于求職成本低,社會資源匱乏等因素而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機會天平會向往掌握資源更多的一方傾斜。

3.就業市場冷淡與求職輔導缺位

就業市場冷淡是形成就業困難外部因素的重要原因。專業雖無分優劣,但市場會對不同專業人才需求產生不平衡傾向。最終,形成“熱門專業供不應求,冷門專業求職無門”的尷尬境地。此外,高校育人體系與市場用人標準的脫節,也導致就業用人單位不愿意起用新人的原因之一。

求職輔導缺位也是就業困難外部因素的一大原因。一是求職輔導主體缺位。不論是從政策、教學還是形式來看,高校的組織都未能得到體現,求職輔導未能成為高校的重點關切。二是求職輔導創新缺位。在現行的輔導體系下,輔導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缺乏個性化、專業化以及系統化輔導,仍是就業指導與生涯輔導教育工作者亟待破除的現狀。

(二)輔導價值分析

發展性生涯輔導的普遍追求是每個人都以自身潛能發展為核心目標,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人的一生都需要規劃,預防性和發展性舉措能幫助個體度過生涯的各個問題階段,合理規劃和掌控人生方向;每個人有能達成自己的生涯目標的能力和資源。這一普遍追尋使發展性生涯輔導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在就業困難群體中更為凸顯。

1.有利于澄清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學生選擇的主要判斷,是生涯目標設定的主要依據。正確、合適的目標設定往往關乎人的事業成敗。適合的價值取向決定正確的生涯目標,繼而設計生涯計劃,并反作用于價值取向的發展。

面對紛繁的就業信息,就業困難群體常常因為趨同心理,而選擇所謂的高薪、體面的求職目標。因此,就業困難學生未充分認識自我前,盲從潮流、渴求物質是這一群體的基本現狀。基于此,發展性生涯輔導通過輔導的技術和方法,幫助就業困難學生澄清價值,合理歸因,引導對方將自我內在需求設定為人生目標。

2.有利于激發內在潛能

在輔導對象分析中,提到了就業困難學生技能不足、條件不佳、自我認識模糊等,這些都會導致其在求職過程中產生自卑、焦慮的心態,逐漸演變成接受既定事實、自我放棄的負面心態。如何破除這一問題,是生涯輔導的難點。

發展性生涯輔導的核心原則就是激發就業困難學生動機和潛能。從突破信念屏障、調整負面心態、探索未知自我、培植成功信心等入手,通過咨詢與輔導技術,幫助就業困難學生突破思維和能力的局限,產生動機,探尋可能。

3.有利于規劃生涯路徑

大學生入學新奇和畢業迷茫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照。包含就業困難學生在內的畢業生普遍以大城市、高薪等職業屬性來衡量工作的優劣,常常將自己桎梏于公務員考試、考研、考編的傳統思維困境中,得不到便被貼上“失敗”的標簽。

大學生生涯輔導是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明晰生涯目標,確定生涯發展路徑,并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3]。發展性生涯輔導更是憑借其發展性和預防,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局限、厘清發展路線,激活內在動力,探尋屬于符合自身發展的生涯路徑,逐漸打開未知的可能性。

三、就業困難學生發展性生涯輔導路徑探析

由于就業形勢持續嚴峻和人才競爭不斷激化,生涯輔導在學校教育中愈發重要并得到縱深發展。然而對于高校生涯輔導工作者而言,發展性生涯輔導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系統、明確的指導。因此,探索出具有普遍性的生涯輔導操作模式,用以指導和規范高校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特別是就業困難群體學生的輔導工作,是當前學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筆者對就業困難群體發展性生涯輔導路徑進行討論。

(一)就業困難學生發展性生涯輔導路徑

發展性生涯輔導路徑在借鑒高校現行職業規劃與生涯輔導教育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班級、學校及社會等資源,采取系統的輔導措施,為高校就業困難群體提供了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和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對培養主體、培養機制及主要途徑進行探。

1.班級輔導

班級是學生教育實施的基本單位,也是開展發展性生涯輔導工作的主要陣地。班級主要通過學科教學、主題班會以及班級輔導活動等方式開展輔導工作。在班級輔導中,引導就業困難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可初步確定自身的價值觀、性格以及興趣等。同時,通過學科教育與主題班會使這類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并將學校教育中的人格輔導和心理輔導等舉措融入生涯輔導中去,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就業困難群體的自我認識和困難排解。

2.個別輔導及團體輔導

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是發展性生涯輔導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心理輔導的兩種形式。其中,個別輔導包括對話咨詢、書信、網絡等形式,而團體輔導方式更加多元。實施個別與團體輔導的責任主體是學校,學校層級的輔導作用應該有別于班級輔導的基礎作用,體現出延續和深化的功能。個人生涯發展和規劃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輔導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這種情形下,個別輔導能夠促進困難群體深化自我認識并合理規劃個人生涯。團體輔導能夠有助于形成正確價值觀、探索與自我成長、提升個人潛能等,正成為國內輔導方式中的一股新興力量。因此,心理輔導中的個別與團體輔導借鑒到生涯輔導模式中,彌補了班級輔導的不足,并進一步引導就業困難群體澄清職業與就業觀念、激發潛能并樹立合理的職業目標。

3.社會幫扶

社會幫扶是一種集合了企業資源、家庭輔導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力量的輔導方式。它能將可能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在對班級輔導、個別或團體輔導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基礎上,促進就業困難學生開展外部世界探索,即職業、企業以及行業的調研或實習,能幫助就業困難學生了解職業發展動態、破除就業求職困惑、擴寬職業發展視域。因此,社會支援是實施發展性生涯輔導的一個尤為重要的輔導路徑和保障渠道。

4.機制保障

構建輔導主體之間的循環機制是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基本目標。一是搭建學校與班級之間的溝通機制,即對就業困難學生開展發展性、預防性輔導,使其具備基本的素養和能力。二是搭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培機制,即培養復合型、綜合型人才,滿足社會各方的用人標準。三是搭建社會與班級之間的互補機制,即在就業困難學生自我探索和外部世界探索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匹配和整合。三種培養機制相互銜接,形成輔導循環。這一循環營造了一種可持續、理想的成長環境,即一種目標明確、相輔相成的循環輔導體系。

(二)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傳統單一的授課制輔導方式已顯露弊端,全員化、全程化輔導已成為發展性生涯輔導的一個基本觀點。在輔導過程中,不僅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學生生涯輔導,還要求教師輔導工作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部階段。因此,這就需要對教師隊伍進行類別劃分,使教師在學生生涯輔導中能精準定位,明確職責,從而建立系統的培訓模式和輔導體系。

1.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層級劃分

生涯輔導工作應由全體教師共同承擔,這是發展性生涯輔導的本質規定的。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入高校教育課程體系后,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仍舊不夠,對生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類別劃分也未有明確規定,易導致輔導職責不明確、輔導內容不健全、輔導隊伍不專業等問題。考慮這一現實情況,我們將生涯輔導工作者大致分為專業教師、班主任以及輔導教師三類群體。

(1)專業教師。全員輔導、全程參與是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基本特點,因此,學科教師在入職時都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理論培訓,以掌握輔導育人的相關理論及技能。對于專業教師,其職責主要包括:主動承擔起全員育人的核心作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就業困難群體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協助、配合班主任與輔導教師開展生涯輔導工作;將生涯輔導滲透于學科教學,為就業困難學生樹立專業學習目標;自覺參與各項理論研究,提高就業困難學生輔導工作的質量。

(2)班主任。高校班主任隊伍本應是一支業務水平高、健全穩定的教育輔導力量。但在實際中,高校班主任常常忙于課業教授和科研任務,從而忽視班集體建設,班級心理、生涯輔導。因此,通過專業培訓及理論學習,將班主任隊伍培養成為高校生涯輔導的中堅力量,是發展性生涯輔導工作得到落實的關鍵前提。班主任的職責主要包括:實施班級活動,幫助就業困難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協助輔導教師做好就業困難群體的團體、個別輔導,并處理其他輔導相關工作;參與相關輔導研究,提升理論素養。

(3)輔導教師。輔導教師主要包括高校輔導員和心理、生涯課程專職教師,是發展性生涯輔導隊伍的主力軍,工作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輔導教師隊伍更加了解就業困難學生,更能幫助其進行個性化生涯及心理輔導。輔導教師的主要職責包括:建立健全發展性生涯輔導的育人體系及目標;負責籌建和管理生涯輔導室;肩負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的核心作用;負責統籌班級、學校、社會三方資源;開展生涯輔導的專項研究工作;參與各項培訓,提升業務處理能力。

2.高校發展性生涯輔導的師資培訓

近年來,輔導技能水平參次不齊,輔導內容體系尚未健全等問題仍未得到改善,如何促進輔導隊伍的技能水平縱深發展和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如何規范輔導內容,是實施發展性生涯輔導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傳統的輔導培訓中,“灌輸式”培訓是主要的培訓模式,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專家講授培訓模式已被證明效果不佳。為了使教師輔導技能得到縱深發展,“督導模式”[4]成為輔導培訓中比較適合的一類訓練模式。“督導模式”是指咨詢師對來訪者進行輔導或咨詢,觀察員通過錄像或現場觀看等形式了解過程,通過討論使觀察員了解其中的優點與不足,觀察員在^短時間內掌握基本的輔導技能并予以實踐,在此基礎上周始循環,不斷改進和優化咨詢輔導技巧,進階成為合格咨詢師的一種培養模式。運用這一培訓模式,教師能從理論走向實踐,實踐回歸理論,形成一個培訓閉環,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但在此之前,應進行大量的理論學習,為督導模式培訓的開展奠定基礎。

在師資培訓外,還應建立生涯輔導室,進一步優化輔導隊伍,規范輔導內容,提升輔導技能等,為充分發揮全體教師專有作用、開展系統培訓提供有力地平臺支持。基于這一平臺,才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制度與責任相并行,培養出典型的、專業的生涯輔導工作者,共同推動生涯輔導在高校的發展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宣文.論學校發展性心理輔導[J].教育研究,2004(7):55-59.

[2]李國章.論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和幫助[J].高等農業教育, 2013(6):102-104.

篇8

【關鍵詞】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步伐的加快,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也逐年快速增長。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近年來尤其嚴峻,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而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在就業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因此,積極探究提升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的就業對策,應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困境分析

由于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在家庭條件、綜合素質和社會資源等多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導致他們在市場化的激烈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在求職過程中困難重重。

1.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是欠發達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幾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經濟困難學生無法按時繳納學費,甚至連正常的生活費用都無法保證。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盡管經濟困難學生就業主動性較強,但面對高昂的就業成本和用人單位的選擇時,他們仍面臨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2.受用人單位性別歧視和殘疾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

長期以來,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女大學生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受用人單位性別歧視的弱勢群體。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社會對理工科女生的需求量遠遠少于男生。不少品學兼優的女大學生被性別門檻擋在求職門外,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原則,造成了勞動力資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資源浪費。而殘疾學生雖然進入大學求學的門檻降低了,但在畢業求職過程中,仍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和排擠。

3.綜合素質較差和心理素質脆弱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

畢業生就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為綜合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競爭。綜合素質較差的畢業生或由于學習成績不好,無法按時畢業;或由于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無法傳遞給用人單位所需的信息;或由于道德品質較差,在實習和試用期間無法被用人單位接收,造成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的現象。心理素質脆弱的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自卑、茫然、焦慮、抑郁、孤僻等心理狀態,這部分畢業生如果不能較好地進行自我調節,面對求職中的競爭,壓力和不公平等問題時,會對自身造成極大的影響。

4.社會資源匱乏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

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社會資源匱乏的學生更是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由于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使得社會資源豐富、人脈廣、家庭背景深厚的學生往往在求職中占得先機和主動。盡管在強調公平、公正、公開下的自主擇業和雙向選擇求職過程中,社會資源匱乏的學生,雖然品學兼優,但難以得到“熱門”行業和“熱門”職位的青睞。

二、提升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的對策建議

高校畢業生通過大學四年學習,能否順利就業,直接關系到學生本人及家庭的根本利益,也關系到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的就業工作。因此,提升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的就業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多方位的為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1.完善法律法規,促進平等就業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用人單位針對高校畢業生性別、相貌、身體機能等方面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使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權利。完善以網絡招聘和校園招聘的法律法規,增強用人單位招聘的透明度,確保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享有對等的信息渠道。完善用人單位選才制度,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針對用人單位的違規操作,堅決追究企業和個人的責任。

2.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他們的失業保障和社會保險制度,啟動就業基金,全面推動高校弱勢群體就業工作。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和欠發達城市的就業待遇;實施西部計劃和基層人才振興計劃;實施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綠色通道”;減少或取消招聘收費項目,降低就業成本;鼓勵用人單位招聘女大學生和身體殘疾的弱勢群體,并給予用人單位相應的政策傾斜。

3.建立培訓機制,提高就業競爭力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高校弱勢群體的就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科學的培訓機制。定期開展普惠制的就業技能培訓,充分調動高校弱勢群體就業的能動性,發揮他們的優勢和能力,確保就業技能培訓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用人標準,進而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二)高校應構建幫扶體系,全面提升高校弱勢群體就業的競爭力

1.完善資助體系,解決經濟困難弱勢群體就業的后顧之憂

經濟困難群體在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應積極開設經濟困難學生“綠色通道”;建立健全以“獎助學貸”為主的幫扶體系,完善校園資助政策體系,積極推進生源地貸款政策,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獎助學的幫扶力度,積極尋找社會資源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同時,高校應建立科學規范的勤工助學制度,樹立他們自力更生的理念,切實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2.加強心理指導,幫助心理脆弱學生群體就業樹立信心

高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就業等問卷調查,建立就業心理咨詢站、就業心理健康講座、就業模擬面試等形式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校院兩級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形成心理健康咨詢教師隊伍、輔導員、學生干部“三維一體”心理疏導團隊。開通校園心理健康咨詢網站,在線答疑,隨時隨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樹立先進典型,開展挫折教育、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專題,培養他們的自強、自信、自立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他們在逆境中成長成才。

3.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的綜合素質

首先,高校應針對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群體免費開設英語、計算機等培訓課程;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供實踐場所;鼓勵他們參加校園勤工助學崗位;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開展產學研綜合教育。其次,高校要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正視就業競爭,加強他們的就業能力培養,提高他們的就業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全局意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

4.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的競爭力

高校應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摸清市場需求,準確定位,提高就業服務質量。高校應形成以就業指導中心為主、學生工作隊伍為輔的專業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弱勢學生群體開展旨在提高他們就業的指導課、講座、經驗交流、模擬面試和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高校還應廣泛收集就業需求信息,適時召開規模適中、專業對口的校園招聘會,設立就業資助基金,為他們搭建合理的幫扶平臺,有計劃、分層次的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目標、提高職業素質,轉變擇業觀念,提高他們就業的競爭力。

(三)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1.畢業生弱勢群體應擺正心態、準確定位、面對現實、頑強拼搏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每個個體都存在著差異性。畢業生弱勢群體面對競爭激烈的求職,首先他們應擺正心態,準確定位,要善于發現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做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事情,不抱怨,不放棄,先就業,后擇業,頑強拼搏,走出困境。

2.畢業生弱勢群體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階段是人生吸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畢業生弱勢群體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同時,他們還應注重自身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意志品質和應對挫折能力的鍛煉。畢業生弱勢群體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寬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才干,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要改變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的就業現狀,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社會、家庭和學生本人更應該積極努力,一起攜手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桂華.提升高校貧困生就業競爭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9): 218-220.

[2]陳燦芬.高校貧困大學生現狀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

[3]甘劍鋒.和諧社會構建中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 2010: 190.

篇9

舉辦工會主席培訓班

8月16日至17日,云南省財貿系統工會主席培訓班在省工青婦干部學校舉行,來自全省財貿系統的105名工會主席和工會干部參加了培訓。省財貿工會主席左榮華出席培訓班并作開班講話。

培訓班期間省總工會副主席李晉云、云南大學任新民教授、省總工會法律保障部副部長陳欣韜等為學員們作了關于工會工作與工會維權觀、建黨理論、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商、民主管理、廠務公開等方面的講座,還在課間進行了生動逼真的工資集體協商現場演示,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受到了學員們的普遍歡迎。(劉婭)

石林縣總工會:

舉辦工會主席業務培訓班

8月25日,石林縣總工會舉辦了工會主席業務培訓班,來自全縣市各鄉鎮工會(聯合)會、系統工會主席、副主席、工會組織員共100余人參加了培訓。縣總工會精心組織,特別邀請了云南省總工會組織部副部長王留德、云南省工青婦干部學校副校長劉馳,針對基層工會干部管理工作、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存在的問題,結合工會社會化管理與創新、基層工會做什么、怎么做等專題作培訓,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李瑞蓮)

羅平縣總工會:

非公企業建會“百分百”

羅平縣總工會高度重視非公企業建會工作,嚴格按照上級工會關于開展“廣普查、深組建、全覆蓋”工作的具體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強勢推進轄區內非公企業集中建會工作。

截至8月31日,全縣非公企業建會工作已全部完成,實現了縣域內非公企業建會“百分百”的目標。據統計,本次非公企業集中建會,共吸納會員3500余名,全縣新成立鄉鎮企業工會聯合會8個,獨立基層工會委員會47個,實現了工會組織對全縣176家非公企業的全覆蓋。(黃達能彭忠華)

綠春縣總工會:

舉辦首屆IYB培訓班

近日,綠春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總工會聯合舉辦了為期6天的IYB(改善你的企業)培訓班,共有113名享受貸免扶補政策的創業人員免費參加這次培訓。還聘請了省勞動力市場創業指導服務中心IYB培訓專業教師李麗和王秀榮教授。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市場營銷、成本核算、采購、企業計劃、庫存管理和記賬等方面的知識。(李志榮白擁新)

云南省直機關工會:

舉行2011年度“金秋助學”資助儀式

8月16日,云南省直機關工委一行專程赴掛鉤扶貧點寧洱縣磨黑鎮,對18位農村貧困學子進行了每人2000元的幫扶。

8月24日,云南省直機關工會舉行2011年度“金秋助學”資助儀式。44位今年被國家二本以上大學錄取的品學兼優而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受到了每人3000元的資助。這是省直機關工會第八年對機關困難職工家庭子女進行愛心助學幫扶。至此,省直機關工會八年來累計發放資助金59萬7千元,幫助232名困難大學生圓了大學夢。如今,“金秋助學”活動已經成為省直機關工會的一項品牌活動。(張云霞)

建水縣總工會:

開展2011年國慶中秋送溫暖活動

在兩節來臨之際,建水縣總工會組織開展國慶、中秋送溫暖活動。縣人大副主任、總工會主席容紹偉帶領工會干部職工,到部分困難戶家中進行走訪慰問,為困難職工和困難勞動模范送上了溫暖,帶去了祝福,讓廣大困難職工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和工會對他們的深切關愛。此次送溫暖活動,縣總工會慰問困難職工600人、困難勞模11人,發放慰問金共5萬元,發放中秋月餅600盒。(何俊)

昆明市總工會:

1018名貧困學子受助喜圓大學夢

8月26日,昆明市總工會召開2011年金秋助學“結對幫扶”大會,1018名品學兼優的困難職工、農民工子女代表,在“金秋助學”的資助下順利踏入大學殿堂,放飛希望的夢想。

昆明市總工會自1995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以來,在全市各級工會的努力和付出下,在社會各界眾多熱心人的關心和支持下,昆明市總工會已累計資助困難職工、困難農民工子女24586名,幫助一批又一批渴求知識的困難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

西雙版納州總工會:

金秋助學解困難學子之難

州總工會認真落實“金秋助學”,今年采取個人提出申請,基層工會初審申報,縣、市總工會審核,上報州總工會研究批準,從申報的261名困難學生中確定124名品學兼優的學生為資助對象,其中考取大學專科以上91人,中專16人,高中(職高)114人,資助金累計達13.5萬元。(王軍江)

鳳慶縣總工會:

金秋助學結碩果愛心傳遞譽茶鄉

近日,鳳慶縣總工會召開了“2011年金秋助學”座談會,縣四套班子領導及有關領導出席座談會。此次幫扶,共有32名困難職工、困難農民工子女受到資助,共發放金秋助學資助金43000元。自2004年以來,縣總工會先后為137民困難職工和困難農民工子女給予了“金秋助學”資助,累計發放慰問金16.9萬元。通過縣總工會的聯系協調,已有企業愛心人士不斷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困難職工、困難農民工子女解決入學難的問題。(馬蔓春)

玉龍縣總工會:

召開2011年“金秋助學”座談會

8月26日,玉龍縣總工會在縣公安局會議室召開了2011年“金秋助學”座談會,為全縣279名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學生發放了259300元的助學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基層工會主席、受助家長和學生代表共20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許安軍)

西盟縣總工會:

“金秋助學”為貧困大學生點燃希望曙光

8月26日下午,在政府綜合樓四樓大會議室,西盟縣總工會舉行了2011年度“金秋助學”捐助儀式。捐助儀式由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俄布拉主持,相關領導及紀委、婦聯、共青團等單位負責同志出席了捐助儀式,并現場為48名困難職工子女發放了共計36500元助學金。

在捐助會上,以總分565分被四川大學錄取的困難職工子女代表付美梅說,“感謝縣總工會及社會各界對困難職工家庭的關愛,立志要努力學習,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用知識和才干回報社會。”

永勝縣總工會:

舉行2011年“金秋助學”資助儀式

篇10

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由普通高等學院按照新的機制與模式創辦的獨立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據的地位也愈發凸顯。獨立學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能夠更好地調動各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的積極性,更快、更好地擴大本科層次高等教育資源,但與此同時,其民辦教育的形式必然導致學費遠高于普通院校,高昂的學費給獨立院校學生造成了更大的貧富差距,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也較為龐大。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助學金的投入比例,為高校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助學金等多渠道的資助方式;企業、慈善組織等民間形式也在高校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獎學金、幫扶結對活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但是,另一方面,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的失衡,家庭獨生子女教育,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封閉心理等,導致感恩意識的匱乏也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這無疑為高校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提出了現實要求。

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的資助體系是以國家助學金為基礎,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學起,進一步建立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新資助政策從完善制度入手,通過切實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國家獎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和學校從事業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學經費等措施,大幅度擴大受助學生比例,切實提高資助水平。同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又連續下發了8個配套實施辦法,對促進新資助政策的健康實施提供了指導與保障,這對切實解決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資助政策和配套方法的落實,每年全國有20%的在校生會獲得國家獎助學金的資助。

此外,部分企業、社會捐贈、校友資助等形式也為在校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幫助。特別是知名高校中,校友捐款成立的獎助學金比例也越來越高。然而,對于大多數獨立院校,建校歷史較短,校友比例較小,這方面的捐贈形式并不多見。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現有的資助體系除了國家獎助學金外,幾個學院還有部分企業資助的獎學金,校所在地的慈善組織也每年為經濟困難學生安排幫扶計劃,但惠及的范圍比較小。

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經濟困難生認定體系不科學 現在大多數高校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主要依靠的是學生生源地所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生源地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按照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6月聯合下發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的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財政部門參照本行政區域內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開具證明。但是,在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進行認定的時候缺乏準確的家庭財務狀況、收入情況的調查,此項調查也沒有可量化執行的標準機制,所以《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的開具并不具有嚴格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現行的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中,對于新生僅依靠生源地開具的調查表作為經困生認定的唯一依據,凸顯了在認定中體系存在很嚴重的薄弱環節;而在老生的經濟困難認定工作除了依據生源地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外,還會對申請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消費情況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測評。測評結果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也會受到很多主觀因素的影響,如人際關系的好壞等,所以客觀可參考性較差。此外,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對于自己的貧困狀況并不善于詳實說明,導致從事認定工作的輔導員老師缺乏對其經濟情況的真實了解,摸底工作難以開展。從以上兩個角度考慮,現有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缺乏可操作性和量化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準確衡量學生真實的經濟水平,致使部分真正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不能得到幫助,部分得到資助的學生缺乏感恩心。

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中社會力量參與薄弱 目前,主要的資助體系以國家提供的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為主,占學校總資助的90%以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完全依賴國家和學校是不夠的,助學資金只有建立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目前國家對于社會各項資助引導不夠,沒有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社會各界對于資助學校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現行的經困生資助體系中,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嚴重不足。現有的以國家獎助學金為主的資助體系,雖能較廣地覆蓋到需要的同學,但在獨立院校中,對于家庭經濟貧困學生中的經濟特困生并不能完全解除高昂學費的后顧之憂,國家獎助學金并不能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資助。如果加入更多的相對自由的社會力量,則更能最大程度地滿足貧困學生的受教育需求。

精神資助體系不完善 隨著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在獨立院校高昂的學費的壓力下,這種差距體現得愈發明顯。其中,有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經濟窘迫而產生了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精神貧困”問題,如缺乏感恩之情、誠信之心、自卑心理嚴重、人際關系僵化、自我價值否定等。一部分受資助學生,認為國家的獎助學金是應該的,對國家、學校的資助缺乏感恩之情,極少數學生在申請經濟困難生過程中有虛報材料的問題,不按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缺乏誠信原則。經濟困難生存在的問題不止于物質的匱乏,更嚴重的是精神世界的扭曲,缺乏自立自強、積極進取的精神。而現行的高校資助體系并沒有把精神資助作為主要方面,缺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的引導、支持和幫助機制,因此,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資助,但卻很難實現真正的精神脫貧。

將資助體系與感恩教育相結合

我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雖存在較多不足,但對促進教育發展、彌補教育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將資助體系與感恩精神教育相結合,是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不論是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還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都起到舉足重輕的作用。筆者對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和加強感恩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可操作、科學、客觀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及資助體制 目前,經濟困難生的認定以生源地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為主要依據,缺乏一系列可操作、客觀的量化認定體制。建議以生源地、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狀況等因素為認定參數,制定一個量化的操作準則。各高校將量化準則與學生日常消費的民主評議相結合,建立以班主任為領導的認定小組,綜合對申請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認定,劃分多檔標準,同時為經濟困難學生建檔,每年對數據庫進行認定更新,確保每一份助學金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建議為學生資助建立相應的法律保護體系,確保資助程序在各級相關部門操作中有法可依。法律文件的制定,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如德國的聯邦獎學法、日本的育英法、其他國家的學生資助法),確定資助目的和受資助對象、資助主體的行為規范,建立某種資助政策實施保障,以利于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的直接經濟資助,不利于學生感恩心理的培養;而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資助體系,則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物質水平、精神水平的提高。第一,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資助。學校可以設置相應的經濟困難學生服務機制,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勞動報酬。加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將感恩教育與資助并行發展,在為學生提供資助的同時,讓學生在工作中增長社會經驗和自身競爭力。第二,加強校企合作,引進校外資助。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很多企業、社會機構都是慈善捐助的主流力量。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全社會對其關注程度較高,引進社會力量資助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回饋社會,更有利于培養、加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修養水平。

加強感恩教育,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并行發展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影響,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出現問題。其中,很多人有明顯的自卑心理和人際交往困難情況,因此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還應包括心理資助。學校應系統地為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改變經濟貧困的同時避免成為心理貧困,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增強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調試能力。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強教育。第二,深化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高校思政教育更應該注重感恩教育。在各項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明確資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資助體系要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才能使資助工作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資助的層面,做到在經濟上幫助他們,在精神上培育他們,在能力上鍛煉他們,達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經濟上脫貧、精神上解困”的目標。在貧困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大感恩教育的比例,教育廣大受助學生常懷感激、傳遞關愛、知恩圖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教師、學校、國家和社會,從而增強他們的感恩之心。

總之,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除了要注重經濟的支持,解除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外,在獨立院校中更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真正幫助學生在物質、精神兩方面脫貧。

參考文獻

[1]劉寧,姜召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1).

[2]潘四群.“大眾化”背景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2).

[3]赫崇飛,王繼輝,彭勃.高校被資助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對策探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曾杰,李應建,余家鵬.關注特殊群體,加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5).

[5]包玉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構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