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31 11:3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舞蹈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舞蹈教育

篇1

舞蹈是一門集音樂、美術、雕塑、戲劇等因素的綜合藝術,是藝術地再現生活的一種屬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反映。而舞蹈活動作為人類生活最基本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它不僅能藝術地反映和表現生活,還是一種能夠將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發展的載體。所以,舞蹈教育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越來越具有較為突出的位置。舞蹈教育也因此發揮著自身的諸多功能和獨特作用,而成為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積極研究和探討的課題。筆者認為,舞蹈教育的關鍵在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與發展。

1.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國,舞蹈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又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因為,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盡滄桑和不斷衍變,伴隨著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舞蹈先于人類其他藝術形式,因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個人永遠隨之攜有的,說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體本身。而人體動作就是生命的本質所在,無論舞蹈藝術的發展形式會把明顯的動作因素提煉到何等極致,無論它會變得多么高深、多么抽象、多么復雜,動作仍是它的根基。舞蹈家鄧肯認為:“凡借助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因此,舞蹈是人體的造型藝術,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表達情感的藝術,舞蹈藝術所要求的人體動作不是自然形態或者單純生理狀態,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經過美化的極富于感彩的動作。

2.舞蹈教育的多元性。亞里士多德在《政治論》中說:“在教育上,實踐必先于理論,而身體的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要保證身體健康強壯和精力充沛,因為人類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就像猶太哲學家斯皮爾伯格所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求知能改變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但是通過教育效果會更明顯。據史書記載,“人文”二字出自《周易•賁》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強調人文是為了教育。因為,人文教育就是一種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知識的核心是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哲理,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會人們如何做人。人文教育以人為中心,它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和人與整個精神世界的關系。舞蹈教育作為人類最早的文化活動之一,幾千年來一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著人類文明,通過美的舞蹈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內在品格和外在形體的統一和諧,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因此,筆者認為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資源;其次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環境中具有價值的手段使用這些資源;再次是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因此,舞蹈教育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

3.舞蹈教育的豐富性。其實,“教育”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教育是一個評述用詞。說某人是受過教育的人,就是在稱贊他,說他具有某些可貴的品質。一個教育過程一定要成為使人產生這些可貴品質的過程。”教育意味著價值引導,它以培養“可貴品質”為職責。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的經歷中體會到教育的意義。比如舞蹈這種從原始走進現代的藝術形態,作為對人類生產勞動、生活方式、、民情民風、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審美情趣等產生重要影響的活動形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趨勢,也就意味著舞蹈教育不能僅在舞蹈的狹義范圍內做文章,而需要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前瞻的文化視野和更廣闊的知識導航。所以,舞蹈教育絕不是純粹的技能訓練,而是應將技能包含于綜合的教育體系之中,即通過舞蹈教育這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培養學生認識世界、體驗生活、追溯過去、展望未來的能力,讓學生們在歡快活潑、輕松優美的舞蹈節奏和音樂旋律中,激發想象力、增強創造力、豐富文化力,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情感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吸納,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智慧支撐起的和諧完善的全面教育。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大成智慧者不是單純智力和技能的培養,而是集身心全面發展之大成者。”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僅是有學問,而且還要是全面發展的人才。確切地講,舞蹈教育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也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如從唐朝的《霓裳羽衣舞》,到建國初期的《荷花舞》,以及前幾年創作的原生態舞劇《云南映像》,還有2005年春節文藝晚會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舞蹈《千手觀音》,2006年轟動春節文藝晚會的皮影舞蹈《俏夕陽》等。還有最近在國內外演出市場火爆、被舞蹈界專家看好、觀眾叫座的原創大型舞劇《風中少林》,它把舞蹈與武術、現代元素與傳統故事、世界流行藝術形式與河南地域文化以及舞美、燈光、音效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以情動人、以舞感人,去表現中華民族優秀舞蹈的藝術魅力和時代精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我們在舞蹈教學中,可以聯系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精品,進行有目的的講解分析,通過生動、鮮明、抽象與具象的研究,使學生聞其聲感其情,啟迪智慧,活躍思維,開發潛能,悟出靈性。讓多元的舞蹈教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篇2

關鍵詞:樂感 節奏感 藝術修養 文學修養 實踐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我們反復強調素質教育及其重要性的今天,舞蹈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如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情感、表現美的,而舞蹈則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向人們傳遞美、傳遞情感的藝術,是一種動態的人體形象流動于一定空間與時間內的舞臺藝術。舞蹈會給人們以力量和啟迪,帶來激情和美的感受。下面筆者就這個主題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樂感、節奏感與身體協調的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協和的美,任何一種藝術如果不協調或不協和都不會產生美。舞蹈訓練不僅僅是基本功和技術的訓練,也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整體協調能力的培養。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舞蹈教育中,樂感和節奏就是命令,是音樂的脊梁,它在指揮舞蹈者的心。那么,如果肢體語言沒有節奏感、強弱不分,結果將是可想而知的。舞蹈不僅需要掌握基本功,更需要與音樂的配合。有的人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基本功的練習,身體練得很柔軟,基本功也很到位,但樂感和節奏感不是很好,節拍總是點到反拍上,自己還毫無察覺。這樣的舞蹈者即使功夫再高也只能說她把式打得好,而不能稱她舞蹈跳得好。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舞蹈是有節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一樣。”200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21位聾啞人表演了《千手觀音》,她們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以及與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1位舞者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她們都聽不見音樂,可想而知除了具備一定的天賦外,她們的身體與節奏是極其協調的,靠視覺和節奏感,就將舞蹈演繹得美輪美奐。節奏運動往往同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相對應,它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所以,舞蹈教學時必須重視對樂感和節奏感的培養、對音樂感受力的培養。

二、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融合的美

如果說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那么舞蹈藝術則是視覺和聽覺相融合的完美藝術,在舞蹈藝術中除了有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還有對作品本身含義的理解,這就需要舞蹈者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還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如我國舞蹈家楊麗萍的《兩棵樹》,這個舞蹈創意來自她對自然物象的捕捉與生活情景的深化。作品通過兩個互相纏繞、枝桿相依的樹,影射人類攜手同進、友愛互助的情感,暗喻兩個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相親相愛、耳鬢廝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風雨的情景,同時借樹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這個舞蹈將自然物象的塑造作為作品的出發點,采用傣族舞蹈語匯,進行作品“樹”的形象刻畫,傣族傳統舞蹈中的基本體態與特有的動態語匯,都成了塑造樹的形象的動態媒介。手臂動作的夸張、變形、抽象、引申,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小見大,同時體現另一個世界,是楊麗萍舞蹈最為獨特的地方,也是她最為常用的手法。無論在作品《雨絲》中還是在作品《雀之靈》中,手臂動作對物象的刻畫、對心象的表述都是這些作品的特征。如果舞蹈家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她的藝術修養再高、技術能力再強,也難以將情感表現得這樣淋漓盡致。

美國教育家斯坦利蒙爾認為:“要使情感得到訓練,意志得到加強,使感情、理智與支持她們的身體和諧一致,那么復活舞蹈則是迫切需要的。”《禮記》記載:“觀其舞、知其德。”不言而喻,看到舞蹈者表演的舞蹈就能看到她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有多深,基本功有多么扎實。藝術需要技藝,技藝水平的提高確實能反映藝術教育的結果,但是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目前的大學舞蹈教育,不一定必須針對有良好形體條件的學生,對舞蹈感興趣、善于用肢體來表達情感的學生都可以接受舞蹈教育。所以,進行舞蹈教育是要突出舞蹈動作的協調性、韻味和作品的內涵、空間感和質感。通過技藝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美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由此可見,在舞蹈教育中,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

三、在實踐中體驗的美

學生感受舞蹈美的方式很多,觀看演出、實踐交流,還可組織演出活動,最直接的體驗美的方式是自己參加演出。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文化內涵,舞蹈者在演繹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和感悟,從中體驗美、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山川和雄鷹,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其中“筷子舞”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慶宴會上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蹈節奏鮮明,敲打聲清脆,情緒熱烈,后逐漸演繹成今天的舞臺節目。學習和表演“筷子舞”,首先要了解“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這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這時表演者已不單是在跳舞、表現作品內涵,而是在詮釋一種觀念、信仰,是思想情感的表現,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對美的感受。每一次實踐表演都是一次審美教育,都是一次高尚道德情感的體驗,是一種真正的美育教育。

篇3

摘要:當前,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日趨攀升,這也包括對校外教育、對校外教育機構的強烈期待。尤其是素質教育理念、美育教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時候,校外教育機構所承擔的美育教育職能和特殊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如何構建既符合公眾期待,又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特殊性機制,成為我們校外教育機構從業人員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校外教育 舞蹈教育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78-02

相對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活動,校外教育機構與全日制學校在職能、運作及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實際意義上的差異性,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差異,深入地研究這種差異,并有效地利用這種差異,從差異的探究中,探尋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服務于校外教育機構,特別是校外藝術教育的模式來。

所謂教育模式,是人們對教育進行有效實踐而采取的一種教育策略的集合體系。教育模式是當下教育界廣泛運用的一個術語。作為一個概念,教育模式所要表現的有兩層意涵:當一種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運行程序和方法,就必須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形式,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形式、教育層面、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出現錯綜復雜的情況下,人們力圖去抓住關鍵要素,并進行簡潔的概括歸納,而后形成了策略和程序,這就是教育模式。就此意義來看,教育模式就是人們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而產生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理念溶于一體的實踐模型。再從實踐層面上來認識,教育模式就是由一定課程指導下的,課程內容及其進程和安排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特定組合方式,是從大量的教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一種意識、觀念和整套操作方案的總稱。

由此可見,教育模式對于教育實踐除了有著現實的指導作用,還有實際的實踐意義,對校外教育機構來說,這種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更是急需進行探究并盡快形成。

在形成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模式的繁復過程之中,有三個環節是連環相扣的,認知是基礎、實踐是關鍵、創新是出路。認知的深淺,將決定實踐的成敗;實踐的成敗,將作用于創新的可能;創新的可能,又將影響新一輪的認知。那么,如何尋找到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模式付諸于實踐的方式和途徑?本文擬從校外舞蹈教育模式的實踐,談一點個人的思考。

一、“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

少兒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少兒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門類,是讓少兒在舞蹈中感知美與愉悅,從而激發少兒自身的創造潛能,舞蹈為他們搭建一座通向美的橋梁。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劉范先生認為:在理論上,人的認知大體區分為3個范疇:感知、表象、概念。人的實際的種種認知,都由這三者所組成。兒童認知發展就是認知結構的動力變化,包括各個認知成分和它們之間關系的變化。認知發展階段的劃分標志認知結構的質變,是它的主要認知成分的更替。認知發展的動力來自認知結構內部的矛盾性,主要的發展動力是直接性認知與間接性認知之間的矛盾。

劉范先生的理論讓我們得到一種啟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兒童認知發展認知結構的動力變化,為我們校外教育模式所用,使之成為推動少兒認知發展的原動力,促進校外教育模式的形成。

如何主動、有作為地進行“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教師的啟發誘導就是“渡河之舟”,如在學生學習舞蹈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觀看一段獨舞,讓學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記憶與想象的形象內容,通過體會、模仿,再進行塑造與表現。這個過程,就是從生動的直接的認知、直觀的感受、到形體的模仿、情感的體會的過程,學生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并運用了認知的力量、動力,從而激發出內在的創造潛能,實現了“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

實現“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符合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發展程序。設想,如果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直接采用間接性認知,這就是使用“注入法”,直接模仿理性知識與舞蹈技能,這就失去過渡的鋪墊,缺少了“直接性認知”的重要環節。由于缺乏直接觀察的教學訓練,理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這將違背認知事物、認識發展的規律。

“直接性認知”與“間接性認知”作為藝術教育技藝培養的一種教學手段,所強調的是讓孩子在感知中去發現自我,感受美,然后不知不覺當中開啟身體和情感的天性,從而調動自身的潛能,這也是藝術教育模式形成的基礎之一。

校外舞蹈教育就是一種構建少年兒童認知的美育過程,讓孩子參與舞蹈的過程,自然地揮灑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機械地仿效和無意義地重復成人的東西,是將自己作為認知中的動態對象,用肢體動作融入自己的認知活動,感知美的世界。

二、“技藝型教學”向“審美型教育”的轉移

當我們都認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讓少兒在舞蹈中感知美與愉悅,激發少兒的創造潛能的時候,我們就要正視目前我們校外舞蹈教育存在的重“技藝型教學”,輕“審美型教育”的問題。

少兒舞蹈教育在中國發展非常快速,讓我們看到了少兒舞蹈教育的各種難度與精彩,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我們在推動少兒舞蹈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舞蹈教育越來越強調技藝化,而漸漸偏離了少兒舞蹈教育的宗旨和目的。這與當前藝術教育的定位以音樂(含舞蹈)和美術為內容的教育與教育手段的采用有一定的關聯,即強調教學生學一種技藝、會一種本領。依照這樣的教育要求,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就會傾向于技藝型的。但今天我們在探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時,是不是應該調整我們的思路,回歸本體和宗旨?探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我個人更強調要通過藝術活動激發少兒的情趣,讓他們感知、體驗美感。我們都知道藝術教育活動的作用不外乎有四個方面:一是能有效地促進感知美和表現美的情趣;二是促進智力發展;三是促進身心發展;四是開發創造力。那么,我們的舞蹈教育也不能例外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

在實踐中,學會技藝似乎比較容易,但要在實踐中讓孩子們學會感知美,并不是唾手可得,因為,我們的校外教育機構確實是比較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訓練,而忽視審美和創造力的培養;重視灌輸知識技能,忽視情感體驗和態度;重視教師對藝術活動的評價,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

以現有比較功利性的藝術教育形式為例,在師生的互動這個教育評價形式中,老師多以好與差來界定藝術教育的成效,這樣傳統式的劃分評價,確實束縛了學生美的能力的開發。再則,不太強調藝術與生活關聯,弱化學生在藝術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基本處于技藝學習的窠臼中,難以從技藝的學習過程中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這樣所導致的后果是:學生藝術技藝水平上升,藝術感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沒有教會學生審美的判斷能力。凡此種種現象,說明了我們的藝術教育實踐是不完整的,這樣的藝術教育實踐亟需進行改進,需要形成一種技藝培訓與審美培養并舉的實踐性校外藝術教育模式。

那么,校外教育機構該如何進行這一個“技藝型教學”向“審美型教育”的轉移呢?我個人認為,應該重新審視我們對少兒舞蹈教育的認知,提升我們的認知,即開發少兒美的感知能力,發揮少兒純真的天性,比把少兒訓練成舞蹈的“工具”更為重要。我們所要尋找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種適合少兒天性與特點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感受舞蹈的快樂,在快樂中舞蹈,而不是機械地模仿老師的動作。所以,我們要緊緊扣住藝術教育實踐環節這個關鍵,實現從“重視技能模仿”到“審美教育體驗”的轉移,摒棄“以技藝訓練為中心”的觀念,把“審美教育”作為藝術教育教學的目標,只有這樣,我們的舞蹈教育才能達到我們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要將“技藝型教學”“審美型教育”進行融合,設定可望可及的教學目標、途徑、方法,使技藝的教學始終突出美育的內涵,使審美的情趣與內涵貫穿于技藝教學的全過程。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切忌揠苗助長,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自己規律、年齡段的特點,且不可訂立難以企及、脫離孩子特點的審美標準。同時,要將“審美型教育”適度提升,在舞蹈教育過程中學會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操修養。

實踐在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模式中,確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合情地實踐,對于受時空所限的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活動很重要,而在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中,實踐還需有規范、有規劃、有監督。

三、“收斂式回歸”向“發散式張揚”的跨越

當我們緊緊抓住少兒舞蹈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我們的舞蹈教育思維就會變得更加開闊,創新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會有一種想突破原有藝術教育模式的真切渴望。在教育競爭激烈的當下,實施藝術創新教育,是新時期校外藝術教育的全新要求,如果缺乏創新,藝術教育就會失去活力。在這樣的主導思想下來構建具有創新意義的新型校外教育術教育模式,就會有比較清晰的思維導向,也才能將科學的思維方法與校外教育藝術教育模式結合起來,體現出現代教育科學的特質,這對校外教育實現理念到實踐的跨越,有著十分積極的推進作用。

如果說,“發散式張揚”是校外藝術教育進行創新的運作方向,是校外藝術教育模式的推進器,那么,“收斂式回歸”則是對其運作方向保障、完善推進過程,起著不斷矯正作用。在教育實踐中,“收斂式回歸”和“發散式張揚”都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收斂式回歸”所表現出的工作穩態與“發散式張揚”所呈現的工作銳度,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只是在教育實踐中“發散式張揚”的占據較為高端和表現強勢的地位。

我們也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收斂式回歸”和“發散式張揚”,通過心理學的分析,可得知,人們收斂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正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的兩種重要方面。因為,發散性思維能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作為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它有其輻散性、求異性,流暢性、多端性、靈活性、新穎性和精細性,而收斂性思維處于相對應的位置,卻也存在位差,但不是對立概念。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能科學地利用、進行互補式利用。

目前,我們的校外藝術教育的基本形式與教育模式,大多還困守、自閉在傳統教育模式為主的框框套套之中,如何實現以“技藝的培養為中心”的觀念向“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觀念跨越,就是新時期向我們提出的新課題。眾所周知,傳統的校外教育藝術教育教育模式認為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能夠做到教會學生技藝,獲取要領,就是完成教學活動。部分老師的教學過分強調對技藝的記憶、模仿和重復性的練習,而忘記了少兒舞蹈教育的目的,所教授出來的學生就會成為錄像機、照相機、錄音機或是復印機,與有創新意義的目的相差甚遠。

要實現“收斂式回歸”和“發散式張揚”的跨越,應該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對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培養、訓練。在課型的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舞蹈,用孩子的情感去理解舞蹈,用孩子的身體去體會舞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例如,校外舞蹈教育的教師基本上是女性教師,許多家長不愿意男孩子去學舞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男孩子長時間地模仿女性老師的動作,在人格的形塑方面會出現性別的偏離。那么,如何糾正這種偏差呢?我認為,在課程的設計上要改變以往單一的動作模仿,就要多從男孩子的心理和特點出發,讓男孩子多看一點男性的舞蹈資料,潛移默化地去影響他們的動作與行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判斷選擇接受男性之美,充分感受男性身體與舞蹈的自然對接與聯系。第二步是激發讓男孩子的想象,發揮他們自身的特點,不要限制他們的發揮。第三步則是啟發他們對舞蹈的內容和美的理解,當孩子對所表現的舞蹈有了親身的體會,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從身體和動作里散發出男孩子應有的健康之美。我們的舞蹈教育,就是要讓如男孩子在接受舞蹈教育之后,突顯男孩子的陽光與健壯,而不是接受舞蹈教育之后,弱化了男性特征,增加了女性化色彩,而“收斂式回歸”和“發散式張揚”的跨越,將會給予我們舞蹈教學新的思考。

要實現“收斂式回歸”和“發散式張揚”的跨越,還得考慮將多種感官的刺激與感受進行交匯,以啟迪學生的創造力。老師要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已有的先進的教學內容,自己動手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將多種感官活動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能看、能聽、能動手的全新教學情境。

創新,作為校外舞蹈教育領域所形成的教育模式,應該講求師與生的互動、將日常訓練與教師輔導,使之融為一體;應該凸顯技藝與情操、技藝與藝術修養的相輔相成,使之內化為創新的原動力。

四、結語

教育模式的探索勢在必行,全日制學校的探索仍在進行,仍未形成或仍未完全形成,而作為校外教育機構,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剛剛起步。從教育學的觀點來認識校外舞蹈教育,我們就深深地體會到教育模式的產生,必須符合教育規律,而教育模式的實質就是讓人們易于把握教育規律的一種最佳方式,它將簡明高效地為人們提供一種把握教育規律運行的程序或者步驟。教育模式是對教育現象、教育規律認識的一種理性操作策略,是幫助人們盡快把握事物本質的一種途徑。既要符合規律,又要可操作,對于校外教育機構來說,教育模式更顯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篇4

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舞蹈作為美育是有著積極意義上的生命美育,讓幼兒在其他課程中融合舞蹈教學中的真、善、美主題潛移默化幼兒的心靈,使感情得到升華,心胸得到開闊,情操得到陶冶。正如陳鶴琴先生提倡的“要給小孩子多運動、多強健、多游戲、多快樂、多經驗、多知識、多思想”的教育思想。幼兒的游戲是教學發展的最重要源泉,在游戲中學,正是《綱要》里提出的情景化、活動化、過程化、經驗化的學習目標,所以我們必須要以幼兒化、生活化、游戲化的方式開展幼兒舞蹈教學。將幼兒舞蹈藝術教育與社會、語言、藝術課程有效的銜接在一起進行跨課程教學,不僅獲得該課程的知識,還收獲更多的拓展知識。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將舞蹈教學與社會、語言和藝術課程融合在一起,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積累。這樣的方式既遵循了幼兒學習的特點,又符合舞蹈發展的規律,是從動作的發生、發展、變化來組織舞蹈語匯的,并通過想故事、講故事、演故事、舞故事的教學手段來完成舞蹈的構思、結構、提煉、發展、升華。這個過程是有情景、有內容并且幼兒是在發現動作參與舞蹈創作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這才是舞蹈與幼兒教育的真正結合點。

二、舞蹈教育跨課程教學的成效

幼兒舞蹈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強調結果還是注重過程,是“你教、我學”還是注重“做中學”,是否尊重幼兒原發的創造性等等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根據幼兒的發展來進行探討。那么在幼兒舞蹈藝術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應當注重過程,跨課程的教學是彈性的、靈活的、能夠激發幼兒情感的、有創造性的,教師與幼兒在課程中也會是積極的、主動的。

1.提高幼兒學習積極性

以前在幼兒舞蹈教育上,教師更多的是注重模仿,忽略了幼兒的想法,忽略了幼兒自我學習經驗的獲取。在社會、語言課程上,讓幼兒在故事情景中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認為的動作,讓幼兒以不同與他人的方式來運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長時間的學習,幼兒一定會獲取許多自發的舞蹈經驗,認識更多的身體語言符號,學會美、創造美。

2.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在社會、語言課程上,針對課程內容進行即興舞創編時,幼兒會不斷的動腦子搜尋生活中的印象,然后做出與眾不同的動作,就是“與眾不同”讓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在教學中老師提出小鴨子如何走路的,有的孩子就雙手靠后或者雙腿張開,而有的幼兒就會雙手合并做鴨嘴狀等的不一樣的動作,幼兒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構思著自己的故事,思維著這些動作的表現方式。在這樣的長期地、積累地與故事發生沖撞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想法和身體表現出了創造性的潛能。

3.充分擴展幼兒的視野

在這種幼兒自創舞蹈的過程中,比如,螞蟻搬豆,可以這樣搬、那樣搬,他們會發現身體動作的多樣性。又如,在小花貓撲蝶的即興舞中他們會發現大自然的奇妙,進而進入到另一個場景中去探索,同時擴展了幼兒的視野。

4.教師是引導者不是訓練者

在最后一點上要注意,教師是導演,負責啟發幼兒,引導幼兒可以順利進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不必強求幼兒有多么完整和專業的舞蹈動作,也不能去替孩子講故事、編動作,給幼兒足夠的空間發展。所以教師是幼兒的支持者,而不是訓練者和代替者,教師是協助幼兒完成他的故事、動作,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幼兒原發的創造性,這是現代教育所付于給我們的責任。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舞蹈教育 美育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應只停留在舞蹈表演的層面。如果只是將舞蹈作為一種表現形式,那么路將越走越窄。如果把舞蹈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或是媒介,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以提高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才是舞蹈教育正確的教學方向。筆者按照幼兒和中小學生時期、中專時期、大學時期的時間劃分,本著循序漸進的思路,探索每一時期舞蹈教學的任務和重點。

一、幼兒和中小學生時期突出普及性教育

幼兒和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水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家庭由溫飽型向富裕型轉變。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愿更為迫切。他們希望孩子在學業上有成就的同時,也希望孩子在藝術領域有所發展,使孩子具有更為廣泛的專業特長和藝術鑒賞力。從這個層面分析,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濃厚的社會基礎和拓展空間。幼兒和中小學生在接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熏陶的氛圍中,可以了解歷史文化、人文習俗、民族特點等,從而豐富學生的民族觀和歷史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幼兒和中小學生普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應把立足實用性、突出普及性、提高藝術性作為教育根基。不能照搬專業舞蹈院校課程,而失去普及化教育――“美育”的作用。讓幼兒和中小學生在感受美、認識美、體驗美、領悟美的同時了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征,從而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普及。有了廣泛的學習群體、欣賞群體和推廣群體,從而提高和帶動全社會的審美意識與欣賞觀念。

二、中專時期突出系統性教育

中專時期的學生既是世界觀的形成期,也是涉獵知識的興盛期。啟蒙教育固然重要,但系統性舞蹈教育對舞蹈發展顯得更為重要。經過專業舞蹈院校的教育培養,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體態特征、動律特性和技巧能力,是中專時期教學的出發點和著落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常以口頭語言和形體語言的形式相結合,以教材、多媒體輔助教學為載體來展開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要十分準確,動作的規格必須精確到位,而不能隨心所欲、無規律的進行教學。教師啟發式、引導式教學對于中等專業的舞蹈學生進行系統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方法。

目前,一些教師采用“耗”的訓練方法糾正學生動作和體態,只會訓練出“機械型”或“模仿性”的學生,長期下去,使學生肢體僵硬、情緒緊張,出現厭煩逆反心理,束縛學生的情感和想象空間,出現舞蹈的“情感”危機。教師應在實踐課中啟發學生對民族藝術熱愛的情感,強化學生對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學習,增加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理論課程比重,使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貫穿于教學課之中,使學生的舞蹈動作中由被動式的模仿性練習,升華到自我潛在意識的主動起舞。通過專業系統的啟發式學習,使不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動態特征、動律特點真正“印”在學生腦中,“刻”在學生心里,“長”在學生身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在“學院派”的教學推動下,必將有更多的發現和創新,為培養出更多高層次專業性人才和更多從事研究和保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人才鋪墊基礎。

三、本科時期突出開拓性教育

本科時期既是學生專業知識的成熟期,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開拓期。大學階段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涵蓋的內容與中專不同,它的層次更高,內涵更豐富。在保持傳統民族風格特點和現有訓練價值的基礎上,大學階段是打開多項舞蹈學科的起步通道。

(一)通過實地考察,進行“田野作業”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生機和活力根植于各民族的生存土壤。要保持它永久不衰的生命力,必須與民間的土壤保持親密的接觸。“尋根溯源”的體驗是對民間舞蹈風格性掌握的最真實、最直接的方法。在考察過程中,使考察者親身體驗的生活風俗與舞蹈聯系起來,并結合所掌握的歷史文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從而對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舞蹈風格有一個真實的了解,真正掌握民間舞蹈。此外,在不斷深入探討和實踐中,大膽補充新的教學內容,對已經被實踐證明有誤的內容進行修改和矯正,充實準確無誤的新內容。

(二)從老藝人身上吸取“舞蹈營養”

以“請進來”的方法向民間藝人求學,邀請民間藝人進行授課講學,開展傳幫帶活動,感受民間藝人的舞蹈氣息,從老前輩身上吸取舞蹈營養,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

(三)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

在查閱資料、整編文獻的過程中,參與教師研究課題,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培養自我研究能力,拓展自我思維能力,開發自我創造能力。

(四)增設舞蹈理論課程

舞蹈理論上的成熟是舞蹈表演成熟的基礎,也說明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民間舞教學不單純是動態風格和技術技藝的學習掌握,還應對民族精神(心理)有所把握。舞蹈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特殊性,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水平相對比較貧乏,開設舞蹈理論課程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民族藝術的理解與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五)凸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色優勢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系現行的教材所涉及的內容以民族劃分,主要以漢、藏、蒙、維、朝這五個民族的舞種為主體。我國各地藝術院校應因地制宜創建具有各自民族特性的舞蹈。例如新疆藝術學院建立了以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為主,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蒙古族為輔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這為推動新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富有前瞻性的意義。

作為舞蹈專業的工作者,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任重道遠。一個優秀的舞蹈專業工作者不能只掌握跳舞的技能,更應掌握它的精髓。只有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當代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綜合型專業舞蹈人才,這是目標,也是追求。筆者相信,只要永不停息的探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必將放射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光環。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舞蹈美育;素質教育;舞蹈本體價值

素質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質為根本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其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舞蹈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舞蹈本體價值的體現。

一、國內外舞蹈教育的現狀

(一)國內舞蹈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舞蹈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從文化藝術的歷史發展和傳承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舞蹈教育是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于舞蹈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有一部分人認為,舞蹈教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毫無意義,舞蹈教育的對象只是針對需要從事舞蹈工作的人,對于普通的學生來說,只是單純的個人興趣愛好。在中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將舞蹈教育真正納入到必學課程中,除非專業的藝術院校才開設專門的舞蹈課程。在中國,舞蹈教育沒有受到廣大國民的重視,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沒有認識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意義,沒有將舞蹈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確立下來。其實對于舞蹈教育來說,是通過對肢體的完美控制,從而來完成相應的動作,本身就屬于智能開發過程中的一部分,其對多元智能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就目前舞蹈教育的師資力量來看,舞蹈教師大多都是舞蹈院校畢業的學生,因而教師團隊是一支十分年輕的隊伍。他們雖然具備較高的舞蹈專業技術水平,但是由于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際的舞蹈教育過程中,很多的年輕舞蹈教師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程式化動作和舞蹈技巧上,對舞蹈的歷史發展軌跡、舞蹈的理論闡述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等方面都缺乏重視,在這樣的一種教學體系下,舞蹈教育發展著實令人擔憂。

(二)國外舞蹈教育現狀

從現在世界舞蹈教育的體系來看,可以將舞蹈教育分成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舞蹈教育體制;另一種是以蘇聯為代表的早期舞蹈教育體制。對于美國來說,從小學到大學舞蹈都被列入大專業的課程之中,并且具有十分明確的教育目標,早在1994年美國的《2000年教育法》內容中,就已經將舞蹈列入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范圍之中,并且舞蹈課程教育和語文、數學等各主要課程占有同等重要的比重。在美國的普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之中,舞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不單單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培養、教育、美化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以蘇聯為代表的舞蹈教育,則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對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并且形成了一個獨立且封閉的教育體系②。

二、舞蹈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分析

(一)舞蹈對德育功能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德育功能是指人格和情感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開展舞蹈教育不但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身體形態,并且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不管是哪一類型的藝術教育體系,都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為主要目標。所以,將德育教育融入到舞蹈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舞蹈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舞蹈影響著德育教育。隨著教育體制的變革,高等教育除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外,對學生品質、情感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為學生未來能夠更好地發展創造條件③。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其理念滲透在各類學科教育體制中,特別是舞蹈教育中融入素質教育,在培養學生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對舞蹈美育的影響

在舞蹈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的伴奏讓舞者做出指定的規范動作,同時通過人體各器官的感受,能夠及時向大腦反饋,經過大腦的分析最終形成審美意識,即舞蹈美育功能。舞蹈藝術美育指的是將舞蹈藝術作為內容與主要的實施手段,對人們開展相應的審美教育。舞蹈美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可以通過自身的特點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增強,開發學生智力,對學生人格、精神品質和審美意識的培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舞蹈教育中,將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從舞蹈教育的角度來看,它有著自身的本體價值,而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才可以將其本體價值更好地體現出來,發揮出舞蹈教育的實際效果。此外,舞蹈美育在舞蹈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同時,在優秀的舞蹈文化的作用下,能夠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促進學生完美藝術情感的養成。

三、舞蹈本體價值的分析

(一)現代舞是舞蹈本體價值的體現和超越

現代舞能夠將舞蹈本體價值體現出來,現代舞是用舞蹈的方式體現舞蹈價值和精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各類現代舞的出現和發展,舞蹈藝術價值才得以真正體現,從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現代舞蹈具有自由、奔放等各種特點,所以其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現代舞教育能夠將學生的主體個性發揮出來,使學生通過舞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釋放自我,突破自我,為學生未來的更好發展創造條件。

(二)校園舞和舞蹈美育是舞蹈本體價值的普及和升華

舞蹈的形式多種多樣,不管哪種舞蹈形式,都能夠將舞蹈本體價值體現出來,同時更是對其本體價值的一種升華。從校園舞蹈形式的角度來看,也屬于舞蹈美育中的一種,被廣大高校所接受和認可。所謂的舞蹈藝術美育是指以舞蹈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達到凈化人的心靈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舞蹈是一種通過人體的姿態、動作來表現內心情感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把握的藝術。但是,并不是說通過舞蹈美育教育,就可以讓學生真正認識和體會美,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體會和欣賞美。

四、新時期舞蹈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舞蹈文化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世界呈現出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趨勢,也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體制,使得各國的經濟在相互對峙與依賴中得以發展。中國加入了WTO組織,進入了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發展中。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經濟也開始向其他的方面滲透,如文化。舞蹈藝術是一種非語言文字的獨特文化形式,通過舞蹈藝術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真實地感受到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藝術發展情況。因此,舞蹈藝術在國內外的文化交流中有著獨特的作用,是其他的文化藝術所不能取代的。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對世界舞蹈文化影響最大的是歐、美兩洲。歐、美兩洲最知名的舞蹈家貝雅和艾文,她們都喜歡將不同類型風格的舞蹈結合起來,這兩位舞蹈家創造了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傳的舞蹈文化,是舞蹈界的成功者。我國的舞蹈應該怎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呢?難道需要緊追他們的發展步伐,一味地模仿和借鑒嗎?社會的不斷發展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需要根據本國國情去借鑒學習國外優秀的舞蹈藝術,繼承發展我國優秀的舞蹈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開辟出獨具中國特色的舞蹈藝術。筆者相信,在我國不斷地尋找、發現、探索的過程中,會使我們的舞蹈煥發光彩。

(二)重視對舞蹈文化產業的扶持和發展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在新的文化構成中,每種藝術都面臨新的定位壓力,和其他的各類藝術一樣,舞蹈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的發展變革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舞蹈文化產業要在眾多的文化產業中占據重要位置,就需要將自身的獨特魅力與優勢發揮出來。同時,需要對各種舞蹈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把這些舞蹈資源推向市場,經過市場的不斷轉化,從而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所面臨的舞蹈市場處在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發展不成熟。即使這樣,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對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產業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就需要積極地學習其他產業的發展特點。同時,舞蹈產業更需要和其他多種產業相結合,從而構成以舞蹈為核心的產業群,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提高自身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推動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美育對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視舞蹈美育,并不斷地進行強化,發揮出舞蹈的本體價值,為素質教育的開展創造條件,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呂藝生.新世紀舞蹈教育前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4).

[2]劉青弋.為未來爭奪身體——關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4).

[3]王國賓.論文化產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1).

篇7

 

然后,舞蹈編排者要提前設計隊形以及隊形變換的路線,選擇恰當的步伐,同時設計好手上的動作來展現音樂中的情緒,使舞蹈更具有畫面感、觀賞性。最后,群文舞蹈的編排者還要掌握適量的燈光以及服飾的相關知識,舞蹈燈光以及服飾運用的好與壞會影響到觀眾的視覺效果。通過舞蹈燈光可以將觀眾帶到一個特定的情景中,觀眾也仿佛進入到那個情境,最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姿態為物質媒介、在有節奏的連續運動中塑造形象的藝術,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運用舞蹈對老百姓進行美育,既能培養他們的內心美感,也能塑造他們的外形之美,同時還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健身活動,舞蹈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獨特而多重的美育功能。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姿態為物質媒介、在有節奏的連續運動中塑造形象的藝術,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運用舞蹈對老百姓進行美育,既能培養他們的內心美感,也能塑造他們的外形之美,同時還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健身活動。

 

對于廣大的群眾,這種內外兼備、眾美相濟的多重美育顯然十分必要。如果說情感是行為的動力,美育是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那么,舞蹈教育教學則是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單純的重要手段和途經,作為肢體運動的藝術,舞蹈既貼近生活,又豐富多彩,能激發人的潛能情趣,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并喜愛。

 

對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開發心智,激發創造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有著重要作用。究竟應如何運用群眾舞蹈實施素質教育呢?在多年的群眾文化工作中,筆者體會到可以按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群眾舞蹈的美育對象

 

群眾舞蹈美育的對象是非舞蹈專業的群體。他們是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學歷、不同年齡的人,他們來學習舞蹈,并非是為了當舞蹈演員,或掌握另一門求生存的技能,舞蹈工作者要把舞蹈當作一種美育手段對學員進行教育。

 

舞蹈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習者掌握美化自身形體的舞蹈方法和學會正確欣賞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態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成的生態環境,進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能力。學校美育活動基本以美術和音樂為主,很少有舞蹈活動。

 

在過去,(其實包括現在的)很多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開設舞蹈課程,使得一些喜愛舞蹈的人們沒有施展才華的天地。再有,學習者的父輩們認為舞蹈者是一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有知識的人是不跳舞的。所以許多學員在幼兒園時會跳舞,到了小學不怎么跳,到了中學、大學就變成完全不跳舞了,使他們認為舞蹈只屬于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就因為這些原因,他們錯過了接受舞蹈美育的最佳時期。

 

2 群眾舞蹈美育的特點

 

舞蹈作為起源最早的藝術形式,自然就是進行藝術教育的入門之處,它在美育過程中占據著優先地位。舞蹈以人的肢體為工具,將動作和造型聯綴成意象,或直抒情懷,或直接而便當地達到表現手段與心靈的統一。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時,無需中間環節,直接感受著創作者的藝術情感。舞蹈藝術既能直接而強烈地表達情感,也能直接而強烈地打動觀眾,因為它直達心靈。

 

群眾文化中舞蹈美育的特點在于,舞蹈美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通過培養人的舞蹈素質而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群眾舞蹈教育的對象是群眾,它與舞蹈師資的培養和舞蹈演員的培養方式完全不同。它具有普及舞蹈教育的性質,在進行群眾舞蹈美育教學中,會遇到不同的和差異較大的個體,這時,必須明確群眾文化中的舞蹈美育教育不是對舞蹈家的教育,而是對人的教育,舞蹈美育要面向全體,它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舞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眾所周知,有舞蹈才能、有舞蹈基礎的人通過培訓很快就顯露出來,而對那么些舞蹈天賦不是很高,而且又喜愛舞蹈的學員來說,因材施教是舞蹈美育教學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指導學員在舞蹈學習過程,通過反復訓練,掌握各種舞蹈的表現方法。對舞蹈條件較好的學員,教學難度可以偏大一些,對舞蹈條件一般的學員,也應當讓他們練好,讓他們掌握一些練習方法。還可通過欣賞中外優秀舞蹈藝術作品來讓群眾接受作品中表現的真善美,了解不同舞蹈生成的歷史以及舞蹈藝術特征,進而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再有,可以排練一些舞蹈節目參加社會活動的表演,這樣不僅對學員進行了美育教育,而且還豐富了學員的生活。群眾舞蹈美育的任務是教會學員做優美的動作,舞蹈教育不只是屬于對演員的教育。實踐證明,他們跳得很好。當然不能用舞蹈家的標準來衡量。群眾舞蹈需按群眾的、業余的舞蹈來區分衡量。

 

3 群眾舞蹈美育的課程設置

 

群眾舞蹈美育課程設置不同于專業舞蹈教育,因為專業舞蹈教育的課程是面向一小部分從事舞蹈專業的學生,而群眾舞蹈美育的課程則是面向全體的,它應當是基礎教育、素質教育。鑒于這些特性,在群眾舞蹈課程設置上,首先要考慮的是整體學員。因為,群眾舞蹈美育是一種道德與美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它面向的教育對象是普通的各個行業的人群,即面向全體的一種教育。

 

從面向全體的共同要求來講,這里就不能區別對待每一個個體。當然,整體中會有差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照顧到學員的全面發展,又要區別對待個人才能的發展。其次,要考慮到群眾舞蹈美育教育的對象。來接受群眾舞蹈美育教育的對象絕大多數是來自各個行業的人員。沒有在專業舞蹈學校或專業舞蹈團體學習過舞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可能天天練功,他們不以舞蹈為職業,學習舞蹈,只是利用工作之余來培訓、學習。因此,群眾舞蹈美育的課程設置就要既考慮科學性,又要考慮系統性。

 

多年的群眾舞蹈美育教育工作讓筆者深有感觸,認識到群眾舞蹈美育教育應當分為兩方面來完成:一是舞蹈的形體與氣質的塑造。這一課程可以教授學員們訓練形體、塑造氣質的方法,用不同的民族舞蹈動作訓練形體。使學員通過學習舞蹈,喜歡舞蹈,熱愛舞蹈,初步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與特點。同時,鍛煉了肌體,愉悅了人的身心;用身體親自體會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情;用不同的舞蹈風格塑造人的氣質,陶冶人的情操。二是借用媒體視頻,向學員介紹中外優秀舞蹈,舞劇作品,中外舞蹈藝術經典作品賞析等。通過學習來提高他們欣賞、鑒賞舞蹈美的能力。培養大批能夠坐在劇場里或電視機前觀賞舞蹈的群體;能夠使更多的學員通過舞蹈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通過舞蹈的欣賞、鑒賞接受德育、美育的教育。

 

總之,群眾舞蹈的編排人員要留心觀察日常現實生活,將現實生活中的細節引入到作品中,從而可以更好的感染每一位觀眾。群眾舞蹈的編排者一定要具有驚人的想象力,要充滿創新激情,不能一成不變,只有這樣思維才會更加開闊,在創新的天地中任意馳騁,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篇8

第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國,舞蹈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又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因為,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盡滄桑和不斷演變,伴隨著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舞蹈先于人類其他藝術形式,因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個人永遠隨之攜有的,說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體本身。而人體動作就是生命的本質所在,無論舞蹈藝術的發展形式會把明顯的動作因素提煉到何等極致,無論它會變得多么高深、多么抽象、多么復雜,動作仍是它的根基。舞蹈家鄧肯認為:“凡借助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因此,舞蹈是人體的造型藝術,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表達情感的藝術,舞蹈藝術所要求的人體動作不是自然形態或者單純生理狀態,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經過美化的極富于感彩的動作。舞蹈從本質上說,它的領域是無限的,正如傅毅在《舞賦》中曾寫到:“臣聞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就充分說明了舞蹈不僅具有政治功能和教化作用,而且還有愉悅功能。舞蹈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并不從屬于其他藝術門類也不是附屬品,優秀的舞蹈作品在陶冶人的情操的同時,也給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要真正地走進舞蹈世界,還需要教育的引領。

舞蹈教育是一種開發人類知識潛能,豐富文化藝術情感,增加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有效工具。所以,舞蹈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為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塑造人的靈魂、構建人的精神家園、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識世界的活動。正是通過教育,“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所以,舞蹈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成長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作用。

第二,舞蹈教育的多元性。亞里士多德在《政治論》中說:“在教育上,實踐必先于理論,而身體的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要保證身體健康強壯和精力,因為人類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舞蹈教育作為人類最早的文化活動之一,幾千年來一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著人類文明,通過美的舞蹈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內在品格和外在形體的統一和諧,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因此,筆者認為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資源;其次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環境中具有價值的手段使用這些資源;再次是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因此,舞蹈教育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我們知道,舞蹈離不開詩的意境,音樂的節奏。在《禮記·樂記》里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古人認為,所謂詩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聲音,舞蹈表現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內心,然后樂器隨之演奏。在今人所稱之詩歌、音樂、舞蹈,在古代被稱為詩、樂、舞。詩有理性內涵,樂和舞則重感性韻味,有廣泛的情感外延,它們三者在早期的自然組合表現內心情感,也是情理的有機融合,至今仍在沿用。特別是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日益密切,因為二者都是源于人類生命律動的本性,是人們為了盡情宣泄生命的力量和情感而創造的。舞蹈是情感生活的形體的比擬,音樂節奏和旋律作為一種情感的力的表現,通過舞蹈的解釋,會更完美。音樂雖然可以脫離舞蹈獨立表演,舞蹈卻不能離開音樂。所以,我們在舞蹈教育中,應將舞蹈教育和音樂教育融會貫通,通過舞蹈音樂善于表達激感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更好地理解舞蹈教育的深層意蘊。

篇9

[關鍵詞]舞蹈教育素質教育受教育者

[作者簡介]黃忠源(1979-),男,陜西榆林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教學理論。(陜西西安710062)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0-0191-02

目前素質教育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而被人們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本身作為一門融通多門學科為一體的行為藝術,在人們日益強化素質教育的時候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從舞蹈的娛樂性而言,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當做實施素質教育的首選手段。

一、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概念分析

1.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是指傳承、傳授舞蹈技藝和舞蹈理論,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目的可將舞蹈教育劃分為兩類:群眾性舞蹈教育和專業性舞蹈教育。文中所指的是后者,是面向專業人士并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通過舞蹈院、校級專業藝術團體對培訓學員授以專業舞蹈知識,給予受教育者以嚴格的基礎訓練和技術訓練,并通過對舞蹈史、論的學習,強化舞蹈專業人員的舞蹈涵養,從而達到為各專業舞蹈團體培養和輸送優秀專業人才的目的。

2.素質教育。如果說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專業素質量身定做的話。那么素質教育的提出則更多的是出于個人社會素質的考量而適時提出來的。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從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就素質教育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心理素質、行為素質等四大方面。這四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從而綜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素質。

二、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1.舞蹈教育有助于增強受教育者體質。通過舞蹈訓練,可以改善人的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從而提高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使大腦靈活、健全和細密,反應更迅速,動作更靈敏。舞蹈訓練跟體育運動一樣,有助于人們身體健康發育。科學、合理的舞蹈訓練,會提高身體各位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促進骨骼發育,增強消化機能,增進食欲,提高身體素質。如舞蹈基訓中的壓腿、踢腿、下腰等,長期訓練能有效提高肌肉的耐力和靈敏度,從而增強體質。動作的協調性訓練有助于大腦的發育。形體訓練,則有助于形體的健美,進而培養內在氣質。

2.舞蹈教育在智力開發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在傳統意義上人們一般將智力分為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而舞蹈不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訓練與實踐當中,都離不開這幾種能力的發揮。舞蹈是人體在音樂流動中的不停旋轉,跳躍,是人體在音樂節奏強弱、快慢限制中的有規律的運動。這就要求人們在舞蹈的學習中,去記憶和模仿老師的體態變化,不單要記住舞蹈動作律動,更要記住每一舞句所表現的情感。而舞蹈本身情感的表達則對于受教育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舞蹈教育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舞蹈是一種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形體韻律活動。因此可以認為正確領會音樂旋律,并與音樂節拍相協調,是舞蹈活動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舞蹈活動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務必要抬頭挺胸,保持身體姿勢。因此長期的舞蹈練習可以很有效地糾正含胸、駝背等不良體態,對塑造人體優美形體,提高人們對形體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同時他還可以培養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增強樂感,提高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得人們在舞蹈的學習和練習之中無形得到美的體驗和藝術的熏陶,形成優雅的氣質,形成端莊的儀表、儀態。

4.舞蹈教育可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發展。舞蹈本身要求人的聽覺、動覺等幾乎所有感覺器官都參與并發揮作用,從而使得整個身心都投入了進去,以致生命機能得到總的動員。所以適度的舞蹈能夠幫助人們發泄情感,驅散郁悶,緩解亢進的肌張力和精神緊張,并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使人感覺心情舒暢,從而穩定情緒,改善心境。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舞蹈對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還是有積極的治療效果的。

5.舞蹈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德育品質。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應該成為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舞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下意識地將德育融入其中,不僅對學生的意志鍛煉有益,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養成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誠實機智、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從這個層面講,舞蹈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學生在課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個和意志進行正確的判斷,然后通過這種判斷再來確定如何才能得當地把德育工作滲透到舞蹈教學的各個環節。換句話說,舞蹈教育的意義在這里是由它的教育功能所決定的。因為舞蹈教育可以很自然地使學生從感情上受到感染,而且表演者的思想本身已經蘊涵在舞蹈動作的一招一式之中,所以通過舞蹈的審美教育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得以提升是非常恰當的,而且意義不小。

6.舞蹈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集體榮譽感。集體舞蹈除了

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而這種榮譽感正是一個班、一個集體、乃至整個民族的靈魂所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這是我們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但這卻引起了獨生子女教育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獨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不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良好品質。因此通過集體舞排練,這些組織性、紀律性的問題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具體實施

舞蹈教育應該如何在受教育者的素質培養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在進行舞蹈教育的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1.充分發揮舞蹈與音樂教學融合的作用。明朝的藝術家朱載育說過這么一句話:“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而不能言。”可見,音樂對與舞蹈的重要性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光認識到舞蹈與音樂的這種密切關系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把音樂與舞蹈的這種聯系應用于實際的舞蹈教育中,這是音樂教育所達不到的。

音樂課程設置的總目的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而音樂教學則更強調把唱歌、韻律活動、音樂游戲、音樂、舞蹈欣賞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舞蹈在音樂課中往往起到的是一種輔助作用,但這種輔助作用對于學生感受舞蹈藝術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注意以學生為本,根據課堂需要,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可舞因素,精心選擇舞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創編舞蹈動作的積極性,可給予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以及師生互動的舞蹈教學。

2.充分發揮舞蹈與文化教學融合的作用。不同的舞蹈藝術都有著不同的歷史、地理、語言、風俗等背景,這使得在豐富有趣的舞蹈活動之余學生們還可以學到許多文化知識。舞蹈表面上是一門完全行為化的藝術,但是這種行為藝術的背后卻蘊涵著許多社會文化知識。沒有也不應該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或與這個民族的舞蹈動律、節奏割裂開來。因此,在學習文化知識時,教師對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識的合情合理地引用,無疑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些積極的作用。有時采用這樣的學習方式會比單純在文化課中講解知識的效果要更好,反過來這也為舞蹈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

舞蹈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只有把生活的點點滴滴融于舞蹈的教育當中才能發揮和實現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才是這么一門行為藝術教育的歸宿和所在。

3.充分發揮舞蹈與美術教學融合的作用。同屬藝術范疇的舞蹈與美術都不過是藝術美的不同的表現手法,并且都具有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們的藝術欣賞力、情感的表達、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功能。與美術所不同的是,舞蹈可以用動的畫面來展示,而美術則只能局限于用靜止的造型構圖來表達情感。無論如何,動感比靜感更能吸引人,對于學生來說,欣賞舞蹈要比欣賞美術作品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但是他們之間又不是割裂的,美術這種傳承了很多年的“靜態的”藝術,如果用之于舞蹈,卻未嘗不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藝術教育應當寓教于樂,舞蹈的教育更應該如此。舞蹈課程的教育應該也有必要把音、舞、靈自始至終地貫穿于課程中。素質教育的發展和舞蹈教育本身應該也完全可以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互相補充和發展,使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中成為不可分離的統一體。

總之,發展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改革不只要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以審美的、運動的和直觀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從而實現其他學科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舞蹈教育要堅持始終以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來進行,使受教育者在綜合素質上得到提高。

篇10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舞蹈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革歷程。舞蹈教育同人類的發展是不可分離的,舞蹈可以充實人們思維和身心的健康。在任何一個文明的社會里,舞蹈教育與社會是不可分的,也是任何其他教育無可替代的。舞蹈教育在先進文明的社會里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有序的、綜合的社會發展事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舞蹈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和文化修養,可以弘揚人文精神,使民族得以振興,經濟得以發展,國家繁榮富強,社會文明進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舞蹈藝術,那么就是不完整的。因為這是一條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新時期舞蹈教育的特點

(1)舞蹈教育的國民性

教育家陶行知根據舊中國的國情和農民的實際,提出了普及國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強調了“教育為公,文化為公”,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通過教育提高人民大眾的整體素質,以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發展。舞蹈教育也是如此。據記載公元前1058年,周一舉滅商,為宣揚自己受命于天,鞏固其統治,統治者制定了禮樂制度。周所制定的禮樂制度,把禮和樂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禮樂結合密不可分。這充分體現了這種禮樂制度的核心是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周代的庶民百姓一般都沒有享受舞蹈教育的權利,貴族子弟世子(王和諸侯的長子)、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才有這樣的權利。然而現階段舞蹈已經成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教育也成為了全體國民所共有的權利。

(2)舞蹈教育的民主性

教育家陶行知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并使之“發揮到最高峰”。他還認為教育的民主性關鍵在于教師。為此,樹立民主作風;要虛心,既要“向民眾學習”,又要“跟小孩子學習”;教師要“寬容”,與小學生共甘苦,做民眾之公仆。陶行知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自己始終按教育的民主性要求來立言立行,并設計和構建了民主教育體系的新模式。舞蹈教育的自身特征決定了舞蹈的教學相長,教在舞蹈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才能使教學任務高質量的完成。在現階段舞蹈教育的民主性越發明顯。

(3)舞蹈教育的創新性

舞蹈教育能啟發解放人們的創造力,為此,在舞蹈教育中要培養良好的創造習慣,實現“六大解放(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從而創造出健康的堡壘、藝術環境、生產園地、學問之氣候和真善美人格。

三、對進一步做好舞蹈教育的建議

1.舞蹈教育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創新

在舞蹈教育中,我們應該注重創新,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態藝術,具有“立象盡意”、“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特性,“口傳身教”的教學方法歷來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示范能力,能按規范、準確的示范動作及講解進行授課,學生對每一動作的準確模仿、領會及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舞蹈藝術越發體現出它的文化性,舞蹈不再是單一的抒發喜、怒、哀、樂之情,它更要表現人的思想,反映社會、提示生活,那么對于舞蹈藝術人才的要求不僅是技、藝求精,而且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思維能力來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如果我們不把重創新的觀念引入教學中,不去尋找更為合理、科學的教育方法,我們所培養的舞蹈人才,就無法放在文化建設的高度來進行審視,不可能實現單向型人才向雙向型、多向型人才的轉化。

2.要注重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強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能對學生創造性素質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既可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又可以開發貯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學習能源和潛力。只有當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時,才能造成一種和諧、生動、積極的教學形式,對學生主體作用的認知,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方法,教與學不再是分開的兩部分,而是教學相長,教師、學生共同肩負和完成舞蹈人才的培養。因而,在舞蹈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才能使教學任務高質量的完成。

3.舞蹈教育應該注重教與學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