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振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范文
時間:2024-02-21 17:4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振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空間層次;都市農業;產業選擇
據報道,近年來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城鎮化現象,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2008年,城市居民人數首次在歷史上超過農村居民,預計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城鎮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4.72%,城鎮常住人口達91425萬。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各地都市農業也有了長足發展。都市農業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并緊密服務于城市的高層次、多形態綠色產業。它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條件,集生產、服務、消費于一體,經濟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是與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緊密相連的一種農業產業,不僅可以提供新鮮的果蔬產品、有機健康的農產品、可觀光休閑的基地,保障、豐富城市生活,還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發展都市農業、助力城鄉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文獻綜述
圍繞都市農業的相關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多數學者關注了具體地區都市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梁麗娜和李奇峰從農業種植、農業供應鏈、休閑農業、農村智能信息服務等方面,探討了北京市數字化產業與都市農業的融合發展模式。鐘佳利等對成都當前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圍繞土地資源、發展機制、供給模式與行業標準4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華貝貝等指出臨沂市河東區都市農業存在競爭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轉型升級、拓展功能以及完善運營3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張玉芬和吳紅聚焦于都市農業發展中的土地利用問題,從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劉一鳴等則關注了天津市都市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兩者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部分學者則聚焦于都市農業的某個具體功能。于姜莉等以濰坊市坊子區三個農業休閑旅游帶為例,重點分析了都市農業中休閑和觀光功能的設計與實現。趙嬋璞等則以茂名市小東江田園風光帶為例,重點從彩色農業景觀和立體農業景觀兩個方面探討了都市農業中的景觀設計。駱希等聚焦于都市農業中的糧油功能區,并以崇州為例提出建設糧油產業集群、構建農業經營組織、踐行綠色興業興村等多條發展路徑。少部分學者關注了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問題。褚立岑構建了湖北省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系統,并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賦權法以及熵值法進行了評價。綜上所述,目前都市農業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具體地區的發展問題及對策,某一功能的設計與實現、發展水平評價等方面。在實踐中,都市農業涉及的產業很多,而距離城市的遠近又對產業的選擇有著較大的影響。然而,這個方面的研究卻較為缺乏。基于此,本文擬在空間層次視域下對都市農業發展的產業選擇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產業選擇
都市農業是個大的概念,其中包括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生態旅游等許多產業,各個產業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發展所需的農業資源和外部條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經濟、社會和生態兼顧的發展模式下,還要根據各產業的特點合理規劃,使得各個產業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都市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都市農業發展根據距市區的遠近可劃分為4個層次:市區、近郊、中郊、遠郊。市區土地資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區都市農業的發展主要偏重于生態功能,如為市區居民提供公共綠地資源,而經濟功能主要是特色農產品和水產品、綠色產品的銷售和相關餐飲。近郊都市農業的發展主要偏重于經濟功能。近郊土地資源價格比市區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而且貼近消費市場,所以近郊較適合發展高附加值的都市農業項目,如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農產品貿易等。中郊都市農業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3個功能。中郊土地價格資源較為豐富且價格適中,物流費用也適中,該區域是非常適合農副產品生產的區域,而且城鎮居民日常到此區域休閑旅游也較為便利,所以較為適合發展農副產品生產、農業觀光和體驗、農家樂等項目。遠郊都市農業主要偏重于生態功能。遠郊土地成本較低,政府只需少量資金輔助即可實現維護本地區生態平衡的生態功能,該區域適合種植林木果樹這種周期長、生態功能明顯的作物和開發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等項目(具體如圖)。
三、政策建議
(一)建立網絡化與智能化的都市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小農戶占農業經營戶的比例高達98%,占耕地面積達70%。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如對接大市場的困難;不具備資金優勢,農業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規模經營優勢;經營農業的積極性減退等。此外,農業勞動力當前的老弱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農產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動植物疫病防治、現代農業技術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難度,影響農業經營效益和農業優質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實現。解決以上矛盾,建設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關鍵。目前,新技術在不斷為傳統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賦能,市場中出現了許多基于網絡化與智能化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例如,慧種地、農醫生、田田圈、嗡嗡農服等。然而,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建立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較易出現地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建設速度慢、與傳統服務體系缺乏協調等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和扶持。例如,完善網絡等基礎設施、組織農戶參觀新型農服企業的現場和參加培訓、搭建傳統農服體系與新型農服體系的協調平臺等等。
(二)推進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
都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村家庭生產為基礎,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都市農業的必經之路。一方面,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和服務。首先,通過財政和稅收等方式對龍頭企業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減輕經營壓力。通過貼息和補貼等政策引導龍頭企業進行農業技術改革、技術研發、品牌宣傳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其次,建立融資互動平臺。健全銀行、龍頭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協調金融機構創新銀企信息溝通平臺,對龍頭企業的優勢項目優先推薦,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龍頭企業銀企洽談會,促進銀行、龍頭企業和政府信息對接,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最后,在企業用地方面可給予優先優惠政策,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統一規劃、優先建設,對于已經形成規模的產業可建立相應的農產品產業園區。另一方面,建立農產品連鎖專賣體系,發展農產品新型流通業態。連鎖專賣方式有利于保證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這種流通業態適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的銷售。政府在此類連鎖專賣店的建設上,可以給予稅收的優惠和房租補貼。此外,要積極發展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支持農產品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在樂購、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設置綠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專柜,同時可積極開拓社區便利店,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再者,可建立都市農產品信息網,在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等平臺進行網絡銷售,進一步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空間。
(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的統一
一方面,開展土地整理,嚴格保護耕地。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使一些農業用地變為了非農業用地,而今后隨著城市化建設進一步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對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嚴格貫徹和執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對農業土地面積嚴格保護;將各鄉鎮建設的工業園區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園區土地使用率,節約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加強資源保護與開發,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在保護現有生態資源的同時,繼續加強生態林建設,建立農田防護林、水土保護林、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共同組成的生態林體系。保護和開發是相輔相成的,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有更大的開發價值;合理的開發則能為保護提供資金支持。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鼓勵以濕地公園、休閑農莊、森林公園等形式全面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實現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梁麗娜,李奇峰.北京都市農業數字化建設路徑與前景[J].農業展望,2021,17(07):73-77.
[2]鐘佳利,孫強,魏成軒.成都市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2,16(01):118-120+124.
[3]華貝貝,劉振寧,劉媛,王永慧.臨沂市河東區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2(01):50-52.
[4]張玉芬,吳紅.鄉村振興戰略下都市農業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04):33-35.
[5]劉一鳴,王小瓊,樊曉盼.天津都市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性研究[J].天津農學院學報,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劉紅.坊子區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取得的成效[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2):48-49.
[7]趙嬋璞,王美溪,張天柱.都市田園建設中農業景觀的應用研究——以茂名市小東江田園風光帶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07):191-193.
[8]駱希,李雪,陳巨.崇州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五大路徑[J].產城,2022(01):54-57.
篇2
關鍵詞遼寧;風沙區;退耕還林
1遼寧風沙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要意義
退耕還林工程是遼寧最重要的林業生態工程之一,自2001年啟動至今,經歷了小范圍試點、大規模推廣、結構性適應性調整和穩步推進、鞏固成果階段。工程區由試點階段的3市4縣,發展到14市65個縣,工程覆蓋了遼寧的833個鄉(鎮),7430個自然村。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工程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遼寧的生態建設。遼西北風沙區是遼寧省經濟最為落后的地區之一,也是生態建設需求最為迫切的地區。遼寧沙化土地面積為54.96萬hm2,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60.66萬hm2,其中約有95.4%分布在遼西北風沙區。區內“三農”問題是遼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沉重包袱,嚴重阻礙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遼寧振興老工業基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和諧的音符。此外,遼西北風沙區接臨科爾沁沙地,其中彰武縣距離省會沈陽市僅為126km,作為遼寧西北部防沙屏障,所發揮的生態作用不言而喻。據退耕還林效益監測結果顯示,在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5年后,地處遼西北風沙區的彰武縣,年風沙日數由2001年的46d減少到2005年的18d;省會沈陽市2002—2005年的風沙日數分別為22d、12d、19d和5d。風沙危害狀況明顯減輕,輸沙量和土壤風蝕量逐年下降。可見,風沙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于促進遼西北風沙區生態建設展具有重要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2存在的問題
在肯定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對遼寧省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條件改善所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2.1沙區農戶對退耕還林缺乏積極性雖然退耕林分所有權歸屬農戶,但營造的林分都是生態公益林,農戶并沒有實際經營的權限,也就是說農戶退耕還林僅為了換取國家給拿的補貼,對林分管理態度消極。2.2退耕樹種較為單一沙區退耕樹種基本以楊樹為主,僅有少部分大扁杏、山杏等經濟林樹種為輔,存在退耕樹種少,林分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而且部分地區規劃不合理,沒有做到適地適樹,影響退耕林分的群落穩定性。同時,各地區開展退耕還林年限較為集中,林分成熟后會面臨一起更新的局面,恐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2.3退耕還林補助標準低以阜新市為例,2001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補助標準是:生態林分兩輪,共補助16年,前8年2400元•hm-2,后8年1350元•hm-2。經濟發展伴隨著通貨膨脹,到今天這種補助額度都不夠退耕農戶維持基本生活的需求,為了生存和增加收入,農民在間種退耕地之后,會繼續尋求承包荒地,或增大花生種植面積,甚至破壞現有退耕林分,濫墾濫耕。這必然會引起風沙區土地次生退化,違背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初衷。這些問題的長期累積會引發出新的矛盾,影響退耕還林工程的完成質量和后續發展,嚴重制約著風沙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態條件的改善,使退耕還林工程提出的“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的要求面臨嚴峻考驗。
3對沙區退耕還林及后續森林培育的建議
3.1科學規劃,豐富退耕還林樹種、林分模式在著手退耕還林前,應做好科學規劃。以適地適樹為原則,對退耕地分類利用,從林種配置、林草(農)比例、樹種優選等方面入手,把握生物多樣性原則和生態平衡理論,利用生物種群和類群所構成的生態系統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培育混交林、復層林,避免出現大面積純林,實現風沙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優化。同時對退耕還林后續形成的不同林分模式進行監測評估,根據林分穩定性、對環境影響及經濟效益等指標,進一步篩選和確定優良生態模式。加強科技支撐與示范作用,逐步在遼西北風沙區推廣建立樹種豐富,林分穩定的退耕模式。3.2加強管理,提升政策靈活性建立健全管理機構與管理隊伍,實施有效管理,保障退耕還林工程推進和后續發展。對已完成退耕地區做好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建立相關檔案,做好后續指導與服務。退耕之前就要考慮到今后林分更新問題,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對同一地區分類、分期進行退耕還林,避免出現一起退耕,一起更新的狀況出現。同時,為了提高農戶對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還可以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對現有林業生產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尋求建立分類補償機制,在符合規劃和管理要求的基礎上,對灌木等退耕林分提高補償額度,在農戶所擁有林分難以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的情況,也有穩定、滿意的收入;降低喬木等可產生較高經濟效益的退耕林分補償額度,但可在政府統一管理下放開經營權,提高退耕農戶對林分的經營自主性。3.3加強科技支撐,倡導發展綠色產業要想解決退耕還林的根本矛盾問題,調整、轉變沙區產業結構是重點。政府應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對沙區現有落后的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升級,提高土地生產力,引導農民發展大棚蔬菜、有機食品等集約、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同時,扶持經濟林、苗木生產等占用土地資源少、效益高的綠色產業,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出和農戶收入,進而緩解沙區土地生態承載壓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沙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峰.阜新地區退耕還林工程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5(3):89-90
篇3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總之,是希望市級層面有一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總之,是希望市級層面有一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篇4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牽頭督促領導負責工作落實總督促,牽頭領導負責直接督促,責任領導負責牽頭具體推進,牽頭責任部門負責具體協調推進,相關責任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圍繞全縣資源利用大局、配合推動落實。要認真按照分工職責,對實施責任事項逐項進行再研究、再細化、再分解,把工作落實的重點放在規劃實施和項目落地上,放在按分工確定重點任務的推進上,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二)優化工作格局,助力任務落實。縣發改局牽頭成立專項督查組,根據細化分工方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并將督查情況報告縣委。
(三)加強協作配合,確保工作實效。按照縣委提出的“全域生態、建設美麗縣,全域旅游、建設小康縣,全域振興、建設幸福縣”總體部署和要求,緊密結合實際,注重工作實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形成相互協調、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四)加強情況反饋,推進工作落實。堅持事前有謀劃、事中有督導、事后有總結的原則,對所有的分工任務提出階段性和總體時間進度安排,倒排工期,整體推進。各牽頭單位要加強溝通聯系,具體做好分工任務的督促、指導和落實工作,并于每月工作開展前向縣發改局報送落實情況。
二、具體責任細化分工
(一)制定全面評價縣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標準,認真落實規劃環評和區域環評前置審批。
牽頭單位:縣生態環保局
完成時限:長期堅持
(二)逐步淘汰并嚴禁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嚴控資源開發。
牽頭單位:縣發改局、縣經信局
完成時限:長期堅持
(三)積極推進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2018年與林業局、氣候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三方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申報60萬畝森林經營碳匯項目,預計年交易碳匯量12萬噸。
牽頭單位:縣林草局
完成時限:2019年12月
(四)深入開展“節能周”活動,每年推廣使用節能燈8000只,GDP綜合能耗年均下降2.5%。
牽頭單位:縣發改局
完成時限:2019年12月
篇5
一、衡水湖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衡水湖,舊時又稱“千頃洼”,全湖面積75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的第二大淡水湖。2003年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華北平原惟一一個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衡水湖同時具有沼澤、水域、灘涂等多種生態系統。占地面積283平方公里,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
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域寬闊,共跨越衡水桃城區的河沿鎮和濱湖新區彭杜鄉、魏屯鎮以及冀州市(縣級)小寨鄉、冀州鎮、徐家莊鄉等6個鄉鎮。保護區范圍內,目前有91個村、6.5萬人。人口老齡化程度較為嚴重。區內人口主要為漢族,也有少量回族人口。區內村民主要從事農業、漁業、林業、商業、畜牧業、務工和其他等7類產業。湖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衡水湖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景區生態保護力度不夠
1.水質及水量問題
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水系統,衡水湖在旅游開發、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人為活動的進行下,造成湖體自產水水質差,加之湖泊本身的水流動性較差,短時期內很難恢復。由于衡水湖區域年降水量遠低于年蒸發量,致使年徑流量不斷減少。同時又因上游地區修建了大量水利設施,使衡水湖原來自然流域系統的水源補給進一步加重。
2.生態環境脆弱
衡水湖基本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陸湖泊濕地,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水源的穩定性。在此種環境中很難產生高能量的水流或有脈沖性的水周期,因而衡水湖濕地的生產力很低。由于衡水湖水源補給的被動性及水質的清潔度等問題,使得衡水湖生態環境及其脆弱。一旦失去了水源補給,湖區內的沼澤、灘涂等就會干涸、退化。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獲,當地漁民過度捕撈,使用地籠甚至電魚,使得湖區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衡水湖濕地沙地多,林木少,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很弱;隨著建筑物、旅游業的發展和人為的行為影響,破壞了衡水湖的自然環境,使得濕地面積不斷減少。
(二)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1.旅游產品過于單一
旅游產品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起來的特殊產品,由交通、住宿、飲食、游覽、購物、娛樂六大要素組成,并貫穿于整個旅游活動中。由于體制、歷史遺留以及當地政府、居民的觀念意識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衡水湖旅游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運營模式和開發方式也非常落后。目前,衡水湖旅游商品的結構比較單一,很難滿足不同層次的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其開發過程中必須以自身獨特的資源特點和優勢為依托,衡水湖旅游開發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與效應,旅游產品非常單調,僅僅停留在觀光層面上。
2.旅游基礎設施不配套
一般情況下,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項持續的、循序漸進的工程,需要多方面、長期的投入。雖然從當前建設情況來看,衡水湖湖區景觀已經初具規模,但缺乏更新,不能順應時展,這嚴重制約了衡水湖旅游業的發展。
三、加快衡水湖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衡水湖旅游業發展的定位問題
在市場經濟理論中,特色資源是一個極具發展力的經濟體所應具備的特征。針對衡水湖旅游資源特征的分析,將觀光、休閑作為衡水湖旅游業的定位,這是因為:1、衡水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進行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產品整合的過程中其歷史文化資源體現了獨特的旅游優勢;2、在衡水湖百鳥起飛、湖光春色的烘托下,衡水湖的風光秀麗,收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高度贊美。這些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也是本地的一大旅游特色;3、衡水地區具有生活成本低、節奏慢的特點,這恰恰滿足了現代人對休閑度假的需求。
(二)衡水湖旅游業發展的重點選擇
在進一步發展衡水湖旅游業的過程中,要重點打造以衡水湖原生態觀光為核心的休閑旅游產品,推進衡水湖西湖濕地恢復與保護,開發建設水上運動中心、水上游樂園、休閑運動公園和環湖運動健身等項目,爭取舉辦國際、國內系列賽事,打造衡水環湖和水上項目體育運動品牌。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強衡水湖流域內的污染治理
目前,衡水湖污染源主要包括:冀州市生產生活污水,引水自身及引水帶來的沿途污染,周邊農田產生的地表徑流,湖區周邊農村生活排污,水生植物腐爛產生的二次污染,等等。其中冀州市生產生活污水是衡水湖最主要的污染源,周邊農業生產活動也給衡水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進一步開發旅游資源,與周邊建立利益共贏的模式
目前,發展旅游經濟最首要的任務是提高政府等主管部門的旅游產業意識,促進地區內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齊頭并進,最大限度的發揮衡水湖旅游經濟的地區影響力,實現以旅游產業為代表的三產服務業綜合帶動效應的新模式。政府部門在整合區域旅游資源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合作環境,完善市場機制,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整合區域旅游資源,統籌全局及外交聯系。
3.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增強景區吸引力
篇6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了全區農業穩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民持續增收。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青原區以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產業化“三大”重點工作為抓手,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突破14.2億元,糧食播面33萬畝,種植井岡蜜柚5.5萬畝,綠色蔬菜播面6.6萬畝,生豬出欄4.95萬頭,家禽出籠93.5萬羽;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329家,家庭農場192家,創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家(其中省級5家)。榮獲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單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現代農業提檔升級。注重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調優產業結構、推進產業扶貧等有機結合,2017年--2018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7萬余畝,大力發展“六大”富民產業,形成了規模適度、業態豐富的產業發展格局,打造了一批優質大米生產區、標準化果蔬種植區和特色農產品發展區。優先選擇貧困村實施農田標準化提升改造后,采取“公司+村集體+村民”等模式,統一流轉土地,統一開發建設,統一集中管理,在富田、富灘、天玉等鄉鎮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和艾草、油茶特色種植等項目,推進產業扶貧,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全區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提質升級,富灘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8年爭取到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園區企業和周邊村莊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一區八園”建設,天玉、富田2018年又申報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省級現代示范園達到3個,成為全市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最多的縣(市、區)。
(二)生態品牌更加凸顯。突出青原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堅持品牌化建設與產業標準化生產相結合,主動融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現保有“三品一標”農產品21個,其中獲有機農產品認證3個,“井岡綠寶”創建為中國馳名商標,井岡蜜柚多次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展銷會金獎,青原農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及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2018年創建為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區域農產品運營中心和益農信息化57家,2019年創建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
(三)休閑農業全域推進。深入挖掘青原的自然資源和產業特色,以全域旅游新景區為引領,快速發展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在富水河風光帶和青東公路沿線建立了休閑農業基地180余個,美麗休閑鄉村20余個,打造集詩畫山水觀光、生態田園休閑、古村民風體驗于一體的多彩田園風情體驗帶。在2016年創建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了休閑農業品牌創建,創建全省休閑農業十大精品線路1條、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全省十佳美麗休閑鄉村1個、全省十佳休閑農莊2個、星級農家樂2個等,休閑農業品牌數量居全省前列。
(四)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等“五大”系統工程為主要內容,實施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項目,力爭全市率先實現圩鎮污水處理、圩鎮廁所革命、圩鎮垃圾終端處理“三個全覆蓋”。突出美麗示范創建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按照“四年任務三年完成”目標要求,著力打造河東滸崗、文陂大賢等2個特色村點和201個標準村點,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提前一年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域覆蓋。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打造了東固敖上、新圩璋塘等一批生態宜居村落點,榮獲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農村清潔工程先進縣(市、區)。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不夠,鄉鎮(街道)和村組主體責任落實還不到位,抓宣傳推廣工作經驗不足,群眾環保意識較為薄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共建參與度不高,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后期持續維護壓力較大。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整體推進力度還不夠,部分村、組仍未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部分村點建設進展緩慢。
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今年多場暴雨洪澇災害影響水稻、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造成農作物損失慘重。全區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區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目前處于招商階段,未啟動建設。
三是產業扶貧帶動輻射能力不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村級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對產業風險評估不足,農業發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整體效益較低,部分扶貧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上半年農業經營主體因災損失巨大。
三、下一步建議
(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目標,制定工作規程和相關單在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責任,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齊抓共管機制。抓好河東滸崗、文陂大賢兩個特色村點建設和201個美麗鄉村標準村點的“七改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項目后續掃尾工程,在鄉鎮核實工程量、完成前期項目驗收的基礎上,盡快與中鐵四局、上海建工集團簽訂補充協議,同時,建議早日明確責任主體和管理辦法,完善改善人居環境項目。
(二)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與鄉鎮、村上加強溝通,科學合理確定建設內容,抓緊編制項目方案,全面完成項目前期規劃設計評審工作的同時啟動19年高標項目建設。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繼續鞏固生豬退養成果,加快推進養殖小區建設,做好養殖和屠宰環節的非洲豬瘟防控,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穩定。
篇7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園區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社會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也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三、目前循環經濟幾種發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耐用性等。發明這種模式的杜邦公司1994年生產廢棄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二)工業園區模式――又稱為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生產量,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性社會中介組織,最初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已有1.6萬家企業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做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清理、分揀再進行循環利用。
(四)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四、國外循環經濟優秀案例經驗借鑒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態工業園為例介紹:
(一)園區簡介。為解決大量消耗能源、資源而產生的垃圾排放等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北九州市以建設亞洲的“國家資源及環保產業基地”為目標,以振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基本規劃。工業園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態園的代表。園區分為實證研究區和循環工業園兩個區域。
(二)循環經濟實施措施。北九州市的環保產業擁有合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及安全的高新技術,由企業、大學及政府部門組成的“北九州環境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環境政策與產業振興政策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點實施措施有四個方面:(1)建設循環使用及舊零部件再次使用產業園區;(2)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設施,發展新產業;(3)創辦新能源技術產業、超微納米等新一代環保產業項目;(4)加強人才培訓。
此外,北九州通過規劃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來更好地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理念,具體功能區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設立北九州市生態工業園區中心: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基地,舉辦以市民為主的環保知識講座,舉辦環保技術相關研修、講座,推廣環保技術。(2)環保企業聚集區:通過各企業的相互合作,把環保相關企業發展成為廢物排放為零的資源循環基地。(3)響灘再生使用區:市政府場地租給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環保項目,地方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獨創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開展各種再生使用產業活動。(4)環保研發中心: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再生使用技術的研發。北九州生態產業園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網絡,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建立獨具特色的地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成功經驗對我們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五、國內發展循環經濟建議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創新機構,保證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成立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結合區域實際狀況,從引導和促進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工作。
(二)綠色招商,促進第二產業生態工業發展。通過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的構建與完善,資源和廢物的減量化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制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
(三)集約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注重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無論在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達到較高水平。
(四)重視科技,引領靜脈產業生態工業發展。可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海水淡化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投資興建垃圾發電廠,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煙氣凈化處理發電的同時保護居住環境;完善區域水循環系統,建立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中水回用系統,節約用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中水的需求。
(五)加強信息建設,構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建立固廢資源信息網,便于企業之間進行固廢資源交換與再利用的信息溝通,為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建設搭建信息平臺。
(六)注重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生態文化建設從孩子抓起,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在相應課程中增加環境保護知識內容,把生態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從小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作者單位:1.濰坊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中國海洋大學)
參考文獻:
[1]林慧岳.基于循環經濟區域創新活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
[2]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3]許江萍.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J].中國科技投資,2006.8.
篇8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隨著基礎產品、資源能源依賴進口的成分加大,產品出口貿易占世界比例的逐年上升,相對較高的對外依存度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金融危機中,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史無前例的沖擊。
1.出口拉動經濟速度放緩。從2008年11月開始,我國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動的,因此,貿易順差的減少,直接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我國經濟影響巨大。
2.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加大。我國雖然沒有遭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經濟衰退的影響對我國金融領域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在華爾街買人大量的美國基金,形成實際的損失;另一方面,為應對經濟危機,外國將抽回在中國投資的資本,整個市場內將缺乏資金的運轉。
3.消費需求逐漸失去動力。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向消費領域擴散,進而影響到企業的購買能力和居民消費意愿。部分行業、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停產、半停產。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下降,采購減少,開工能力減弱。居民受失業等因素直接影響,收人減少,消費欲望不高。實體市場的供給欲望與需求欲望都處于低迷狀態,經濟發展緩慢。
二、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審計環境的重要變化
面對困難形勢,中央及時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出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等積極舉措,扭轉了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趨勢,率先實現了經濟總體企穩向好,同時也讓我國政府審計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政府宏觀調控在當前時期發揮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又體現在以應對危機為契機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長遠謀劃。
1.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國的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以擴內需、保增長為首要目標,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的問題,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人群體的收人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經濟增長注人新動力。
2.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受沖擊最嚴重、經營狀況最困難的,是那些技術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業和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保證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的重要途徑。我國及時推出十大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實現經濟發展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三、政府審計適時轉變的關鍵和重點
國家審計署劉家義審計長提出,審計機關作為一個免疫系統,能夠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蝕的風險,更早地揭示病害浸蝕帶來的危害,更快地運用法定權限去抵御、查處這些病害,也能及時建議政府或相應的權力機關,運用各種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去消滅這些病害,從而健全制度,保護國家安全。政府審計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監督部門,肩負著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審計監督職責,在環境相對復雜的困難時期,應根據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尋求主動性的適應和自我完善,確保國家宏觀政策的落實,促進政策目標的實現,增強國家的免疫力,維護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1.加大金融領域監管力度,防控風險。政府審計作為經濟監督部門,應加大對金融部門的監管力度。一方面,要重點加強金融部門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審計,真實披露金融部門的資產狀況,衡量資產質量的好壞,正確揭示金融的不良貸款率,為信息使用者及國家宏觀政策服務,以便國家有效實施金融監管;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部門內控制度審計,對其內控制度作出客觀的評價,揭示制度方面存在的風險隱患,并就存在的漏洞提出改進的建議,保證金融機構穩健運營,維護金融安全。
2.重點關注民生項目審計,以人為本。劉家義審計長表示:審計工作必須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目標。審計機關要著重加強對教育資金、衛生資金、社保資金、三農資金、資源與環保等方面的審計,有效解決在征用土地、城鎮房屋拆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損害群眾利益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關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關注效率與公平,關注生態資源環境等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種種不協調的問題,嚴肅查處各類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促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3.強化預算執行審計,細化預算。財政預算執行審計是法律賦予審計機關的基本職責,是審計工作永恒的主題,各地審計機關要科學履行審計職責。通過預算執行審計,規范預算管理,從源頭檢查積極財政政策的貫徹情況和實施效果,及時反映在落實這些政策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促進政府部門更好地履行職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維護國家財政安全。
4.加強重點投資項目審計,揭示問題。審計部門應對重特大投資項目、重特大資源環境保護項目、重特大民生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督、動態跟蹤審計,堅決防止專項資金的違規違法使用,嚴格控制兩高一過剩行業,嚴格控制財政資金用于興建樓堂館所和非公益性質的城市建設,揭示重復和盲目建設問題,防止上了一批項目,倒了一批干部。
篇9
關鍵詞:林業系統;行政管理;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1 林業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不規范、不集中,存在多頭執法現象
多年來,依法治林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平不高,管理不夠規范,不集中。森林資源增長緩慢,森林質量下降,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齡的比重過大,可采資源減少;而且相關法律、法規跟不上社會發展要求,且相關條文可操作性不強,盜伐、濫伐、亂占林地等現象屢禁不止,依法治林顯得尤為重要。
1.2 林政管理監督體系不健全
在總體上林業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林木的巨大需求存在著嚴重不適應的情況下,林業建設要健康、有序地發展,林政管理監督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從實際情況來看,要實現科學和有效監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主要監督體系還不夠健全,監督工作的法律法規依據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1.3 林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無論是林政管理人員隊伍或是技術人員隊伍,都存在著素質不高,能力不適應的問題。除了需要切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業務技術水平以外,還急需充實宏觀經濟知識、公共政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1.4 科技支撐、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首先是科學發展思想樹立得不夠牢固,有部分人錯誤地認為林業是粗放、一般的產業,不必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其次是在林業規劃、監測和建設中,雖然也使用了一些現代的科學技術,但與其它先進的產業和事業相比,科技支撐的力度還比較小;再次是在林業建設和發展中,提高科技含量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2 加強林業行政管理的對策建議
2.1 貫徹依法治林方針,是促進林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2.1.1 提高林業行政執法水平。加強執法隊伍的思想、作風和業務建設,提高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對執法人員違法亂紀的,要嚴格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責任。
2.1.2 加強法制宣傳,強化法制意識。充分利用多種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宣傳媒介,對群眾進行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提高人們的林業法制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2.1.3 建設生態文明,強化生態意識。通過普及傳播生態科普知識,使人們逐步了解、熱愛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加大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堅持科學造林,使生態環境建設沿著法制化軌道健康發展,積極維護生態安全。
2.2 堅決制止亂砍濫伐現象,切實保護森林資源是發展林業的基礎
2.2.1 強化認識。進一步加強《森林法》 、《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林區群眾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和法制觀念,防止無證采伐、超限額采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現象的發生。
2.2.2 強化管理。以采伐限額管理為重點,嚴格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強化林木采伐源頭管理;以制止非法征占用林地為重點,加強林地林權管理,從嚴查處毀林開墾、多占亂占等違法行為,防止林地流失和逆轉;進一步加大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力度,摸清資源分布情況,合理控制種群數量,加強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實施以監測和預測預報為基礎、生物防治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措施,促進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2.2.3 強化監管。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加大山林巡護力度,對在山林巡護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上報縣林業主管部門處理。對無證采伐林木的違法行為, 堅決予以制止,嚴防出現亂砍濫伐的現象,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大力維護好林政秩序,確保造林成果,實現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2.3 完善林業政策體系,是加快林業持續發展的保障
2.3.1 完善林木采伐政策。嚴禁對生態公益林進行商業性采伐,對其撫育間伐和更新采伐也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加強監督管理。商品林由經營者自主經營,要確保商品林采伐指標安排到林木所有者手中。
2.3.2 完善林業產權制度。明晰林業產權,依法保護林權所有者的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林木采伐處置權、林地林木流轉權等合法權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于權屬明確的林地要頒發林權證,切實維護林權證的法律效力;對權屬不清或者有爭議的,要抓緊明晰和調處,并及時核發林權證,穩定和完善“兩山”責任制。
2.3.3 完善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制度。合理確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分別制定管理辦法。對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對于納入公益林管理的集體和農民自留山的森林資源,按照事權劃分給予合理補償;積極探索收購非國有公益林的有效途徑。
2.4 建立行政管理體系,是保證林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2.4.1 林業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實施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當前,廣東省林業正在由過去的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發展經濟為目的的傳統林業,向以建設生態環境為重點,全面發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現代林業轉變;林業工作也從主要抓發展林業產業,轉向了重點抓造林綠化、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荒漠化防止及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保護森林、發展林業、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其具有很強的公益性、社會性和群眾性,既不能僅靠林業部門一家來辦,也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完全靠國家拿錢來辦,需要政府實施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并動員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積極參與和支持,需要政府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協作。經過多年的反復探索和總結,廣東省已經走出了一條廣東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即: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實踐證明,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林業發展道路。
2.4.2 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需要政府嚴格監管,依法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廣布于山川曠野的地上自然資源,又是依存于特定自然環境的生物物種,不僅因其分散、無院墻、獲取容易而難于保護,還因為它們一旦被毀滅或其生存環境被破壞就很難恢復。
2.4.3 林業建設的連續性和長期性,需要保持政府林業行政機構和管理體系的長期穩定。林木生長周期長,從種植到成材少則幾年,多則上百年。因此,大力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同時,森林又是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資源,需要持續發展、長期經營、永續利用。林業的這種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要求林業法制、政策,特別是行政管理體系必須與之相適應,保持長期穩定。否則會造成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造成林業工作的倒退和滑坡。
2.5 結合林業建設的實際,保持林業部門的完整職能
當前,林業建設與管理的主要任務:一是植樹造林、綠化和改善生態環境,包括通過植樹種草實現荒山綠化、平原綠化、荒漠綠化、城鄉綠化等。二是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我國森林法明確規定,森林資源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以及依托森林生長、生存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并包括由此形成的生態景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就是對這些資源的全方位保護和管理,它包括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制止濫砍盜伐林木、制止亂侵強占林地,以及對森林采伐實行限額管理、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管理等。三是林業產業宏觀管理。四是林業(林、果、花)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五是林業立法、執法及執法監督。六是林業國際交流合作和履約工作。
3 結束語
篇10
一、吃透各級會議精神,用足用活政策法規。根據近期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抓緊制定出臺相關“保增長促發展”的政策措施意見(《意見》草稿已擬),運用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物價等多種宏觀調控措施及工具,全力以赴促進我區經濟的平穩較好發展。期間密切關注我區近期及今后時期的經濟總體運行態勢,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則,通力合作做好有關政策措施意見的落實及服務、協調等工作。建議對《意見》盡早進行研究審議,并予以印發實施。
二、認真研究__區情,審慎定位發展戰略。__區的發展戰略,所倡導提出的“(__)工業衛星城” 、“中國x都” 、“__西部休閑之都” 、“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等多項稱謂,歷經多年,在與周邊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對比下,面臨著區域發展特色不明顯、優勢漸次不再的困境,為此,當前時期,建議需要重新審視并籌劃確立新的總體定位發展戰略,現階段,我區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宜為:以二產為主,三產為輔。
三、增進廠、區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優勢互補。從__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鋁__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職工穩定等層面來看,在當前時期,廠、區都將面臨著如何攜手共度難關的重大課題。為此,建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廠、區的良性互動關系,并從管理體制及工作機制上入手,促進廠、區之間的雙向良性互動。
四、搶抓重大歷史機遇,順勢而為調整結構。中央關于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對于我區更為重要。為此,建議發改委、財政、建設、交通、國土資源、房管、金融等部門,著手籌劃我區20__年~20__年的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在招商引資、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項目建設推進及培植新的經濟增長級等環節上,做好相關工作。
五、著力破解三產發展難題
以建設開放統一、競爭高效、業態新穎、結構合理的現代三產服務業體系為目標,加大對三產服務業的扶持引導力度。三產發展要充分與相關資源結合。通過發展生態旅游、體育、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塑造宜居環境,增強城市的對外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吸引周邊縣市的民眾到我區居住,增強人氣,刺激消費。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既有利于提高消費檔次和品味,又有利于提高稅源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財政增收。要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合理引導房地產開發與消費,通過采取把房地產業發展與城中村和舊城改造、扶貧搬遷和廉租房建設結合的方式來推進市場待銷和滯銷住房的市場銷售,減少存量商品房的空置數量,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六、加大投資力度
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我區經濟外向型發展水平較低,人口規模較小,靠出口、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有限,投資則成為拉動我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投資力度,著力擴大內需。這為我區加快振興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統一認識,堅定信心,精心謀劃項目,加大投資力度,重點發展建筑機械、建筑安裝、閥門、鋁加工、鐵路橡膠等行業有效擴大內需,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
七、樹立信心,搶抓機遇
中央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條措施以及實施這些措施要求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十六字方針,對于克服當前的困難和保持長遠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加強宣傳,增強信心,搶抓機遇,保持全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區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客觀報道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充分宣傳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保持經濟長期發展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廣泛宣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主動引導社會預期,增強公眾信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八、金融創新
不斷改善金融環境,完善投資政策法規和擔保體系,吸引更多的民間金融投資和銀行貸款支持企業發展。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融資擔保領域
,發展民間借貸。建立政府、銀行與企業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政、銀、企對接的互動平臺,及時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資金困難,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建立擔保業信用擔保監管和服務平臺,積極引導建立各類商業性或互擔保機構。逐步建立和完善擔保資金補充制度和風險補償制度,形成擔保資金穩步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議政府聘請金融專家來我區為促進金融業發展把脈問診,并支招,通過舉辦金融知識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居民群眾金融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為我區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