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4-02-06 17:3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變改革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64-02
安龍縣作為貴州省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縣之一,在省、州“三變”改革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結合縣情,強化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州總體安排部署,以財政資金變股金為突破口,積極穩妥推進“三變”改革試點工作。
1 2016年1―9月工作推進情況
安龍縣把“三變”改革、產業發展、精準扶貧作為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以農村“三變”改革統領“三農”工作和農村各項改革,圍繞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脫貧攻堅3條主線開展試點工作,以資金變股金為突破口,進一步厘清“三變”改革受益主體、承擔主體、運營主體、要素主體,重點把握好、開展好搭平臺、清資源、確產權、估資產、融資金、搞經營、推改革等七大工作任務,按照制定的改革工作試點方案,穩步推進,逐步規范運行。作為全縣農村“三變”改革先行先試的棲鳳街道坡腳村、者貴村和灑雨鎮o金村、堵瓦村4個村,涉及農戶2 369戶10 110人,其中貧困戶314戶,貧困人口1 073人。通過“三變”改革,實現了村級集體組織成員和貧困戶全覆蓋、受益人口全覆蓋,農民變股東2 369人(其中貧困戶314人),資金變股金560萬元,帶動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投入資金4 552萬元,預計可全部實現空殼村脫殼。棲鳳街道坡腳村以“三變”+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重點,以安龍縣南盤江沿江立體高效示范園區建設為平臺,與村級集體資產股份量化改革相結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民變股東120人,資金變股金130萬元,村集體上半年增收5萬元。者貴村以“三變”+產業扶貧+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重點,以安龍縣南盤江沿江立體高效示范園區建設為平臺,依托州級龍頭企業――安龍縣西城秀樹農林有限責任公司,以村集體資金124萬元入股西城秀樹公司發展鐵皮石斛產業,資金變股金124萬元,農民變股東602人;抓好財政專項扶貧項目,建設實施精準扶貧,按每戶2萬元共88戶精準扶貧戶以176萬元入股西城秀樹公司發展鐵皮石斛產業,完成資金變股金176萬元,農民變股東88人;西城秀樹公司以收益率5%進行保底分紅向農戶和者貴村分別支付紅利,者貴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壯大,農戶通過紅利收入和務工收入實現脫貧目標。灑雨鎮o金村和堵瓦村以“三變”+產業扶貧為重點,依托州級龍頭企業――黔西南州金清茗茶業有限公司,各入股30萬、100萬元到金清茗公司,指定用于茶葉加工廠建設,實施精準扶貧,每年以7.5%的收益率上繳村集體,收益的60%用于精準扶貧即本村貧困農戶的生產發展,40%用于村級積累、滾動發展和公益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引導21戶農戶以荒山入股龍頭企業發展茶葉產業。o金村和堵瓦村農民變股東分別為874、773人,資金變股金分別為30萬、100萬元,村集體上半年各增收4.5萬、7.5萬元[1-2]。
2 主要經驗與做法
2.1 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
安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三變”改革工作,把該項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積極貫徹落實好省、州“三變”改革文件精神和會議要求。加強對“三變”改革的組織領導,成立以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的安龍縣農村“三變”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按照“定時間表、定工作量、定路線圖、定責任人”的要求,制定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責任,細化分工,確保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宣傳培訓、統計調度、建檔立卡等工作落到處,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積極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工作,推動全縣農村經濟發展[3-4]。
2.2 強化宣傳培訓,營造良好氛圍
加大農村“三變”改革宣傳力度,搞好宣傳發動和培訓指導。領導掛帥,組織安龍縣農業局、棲鳳街道及者貴村有關人員到六盤水市學習考察“三變”改革工作,學習和借鑒六盤水市“三變”改革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積極組織人員參加全省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暨培訓會,縣政府分管領導及農業局、扶貧辦、棲鳳街道、灑雨鎮共7人參加培訓。并在縣委常委會專題學習時傳達會議精神,安排布署全縣“三變”工作,啟動安龍縣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
各試點鎮、街道積極推進“三變”改革,采取召開動員會、制作宣傳橫幅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棲鳳街道坡腳村、者貴村和灑雨鎮堵瓦村、o金村先后召開村“三變”改革工作培訓會議9次,培訓村組干部、農村致富能人140人次。編輯、發送安龍縣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簡報13期,建成灑雨鎮農村“三變”改革永久性宣傳牌1塊。
通過考察、學習、培訓,全方位、多形式宣傳“三變”改革的意義和方法步驟,引導農民知曉“三變”、參與“三變”、受益“三變”,進一步取得了村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等“三變”改革一線核心力量和廣大群眾對改革的支持,統一了思想,并且取得了實效,為改革的順利推進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2.3 把握關鍵環節,分類推進改革
在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中,把握關鍵環節,按照試點工作原則、步驟、內容,細化資源變資產,推進資金變股金,推進農民變股東,注重防范“三變”改革試點的潛在風險,建立支持保護機制、確權頒證機制、產權交易機制、融資擔保機制、風險防控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等6項機制,積極穩妥推進“三變”改革試點工作,為全面推進農村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加快推進全縣9個鎮(街道)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按照“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要求,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和資產,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出臺了安龍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及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并劃撥財政專項資金300萬元在農業局設立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
做好農村政策性保險工作,建立農村“三變”改革支持保護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積極推進集體資產入股,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為載體,引導各級各部門投入到農村的發展生產和扶持類財政資金(財政補貼、補助、社會保障救濟救災、應急類等資金除外),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入股到各類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規范精準量化股權。
3 建議
當前,安龍縣2個試點鎮(街道)4個試點村雖都已在“三變”改革工作中邁出實質性步伐,但各鎮(街道)及村發展不平衡,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情況差異較大,農村“三變”改革整體推進難度大。下一步工作要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按照安龍縣農村“三變”改革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措施,認真、及時總結、提煉“三變”改革做法,以進一步加快推進試點工作。
3.1 各部門加強協調配合,不斷規范試驗運行
在改革中,要加強各部門、單位與各鎮(街道)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形成合力,把握好工作方向和路徑,發現問題,并及時糾偏,進一步規范試點運行。不斷總結、提煉改革試點經驗,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同時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已獲得財政、扶貧等部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支持的村和工作基礎扎實、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完成較好、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有支撐、農村集體組織健全、群眾支持度高的村。
3.2 加強宣傳培訓,加強試點督促指導
應加大宣傳培訓工作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宣傳“三變”改革的意義和方法步驟,加強對試點鎮(街道)黨政干部、村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等重點人員的培訓,形成“三變”改革一線核心力量。加強試點督促指導,不斷推出可借鑒、可推廣的成熟典型,及時總結宣傳各行各業的成功案例,提供更多改革樣板。以農村“三變”改革頂層設計為指引,強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盡快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
3.3 防范改革試點風險,完善保障機制
把握好關鍵環節,注重防范“三變”改革試點的潛在風險,建立和完善支持保護機制、確權頒證機制、產權交易機制、融資擔保機制、風險防控機制及權益保障機制,為推進“三變”改革提供政策保障,積極穩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力爭到2018年初步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為全縣深化農村改革提供支撐,推動安龍縣農村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劉遠坤.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行政管理改革,2016(1):29-32.
[2] 孔祥智,穆娜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以六盤水市的“三變”改革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6(6):1-11.
篇2
初夏的皖南小城旌德,云霧氤氳,滿山滴翠。穿行徽水河十里南灣,宛如暢游山水畫廊。十里南灣別稱“小小三峽”,從三溪鎮穿流而過。如今的三溪鎮,不僅以秀美山水聞名,更因一場重塑鄉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經營模式的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越來越受到關注。
2016年,從徽水河畔到黃山東麓,旌德實施整縣推進,構建集體資產股份化、經營管理公司化的農村集體經濟新模式。截至到6月,已完成68個村的清產核資和股份公司組建,改革正邁進一個新階段。
旌德率先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勇當擊楫中流的先鋒,改革是怎樣逐步推開的?“旌德路徑”又是怎樣形成的?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帶著這些待解的疑問,《決策》記者穿梭旌德鄉村,一是探尋答案,更重要的是呈現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旌德樣本”。
農村股改“四步走”
在三溪鎮路西村,走進名為“溪水人家”的民宿,干凈整潔的小院里,每間房門口都有寬帶WIFI標識;老板娘正在廚房里做當地特色土菜,香氣四溢。像這樣企業化、信息化、標準化的民宿,路西村現有12家,共有70多個床位。
路西村是2015年旌德縣確定的三個改革試點村之一,但路西村不是最早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先于路西村的改革試點是白地鎮高甲村,該村被稱為旌德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試驗田;另外一個改革試點是與路西村同屬三溪鎮的三溪社區。
旌德縣按照統一部署、因村制宜的思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探索出三種模式,讓人看到希望。更重要的是,試點樹立起信心,激發出改革動力和發展活力。于是旌德乘勢而為,經安徽省農委同意,2016年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6年2月25日,《旌德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整縣推進工作實施方案》正式。旌德縣農委主任錢告訴《決策》:“該方案20易其稿,全縣統一部署。為確保改革有序推進,旌德縣制定了四步走的實施方案。”
改革“破冰”首要在于確權,第一步是清產核資,抓住產權“牛鼻子”。只有產權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勢如破竹,所以“第一粒紐扣”必須擺正。
在實際操作中,成立由村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組成的集體資產清查小組,清產核資結果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審議通過,張榜公示7天。“過去,村集體資產屬于村民集體所有,但對個人來說算不清、摸不著;現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同時,也強化了村民對集體資產的關注度、參與度和監督力度,從而使集體資產管理變得更加有序。”旌德縣白地鎮黨委書記柴長宏對《決策》分析說。
第二步是界定成員資格。由各村結合戶籍登記、實際居住、土地承包和勞動貢獻等情況依法民主確定,界定結果登記造冊、張榜公示。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成員界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和農村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成員的合法權益。
合理設置股權是第三步。配置原則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人人享有股份,具體配置比例由成員大會討論決定,實行“生不增、死不減”、股權終身不變的管理方式。在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后,以戶為單位發放由縣農委監制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作為持有集體資產、參與管理決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憑證。旌德縣興隆鎮黨委書記金新木告訴《決策》:“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實際上是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的一種變革,能夠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更好地產生效益。”
在成員界定、量化到人、確權到戶的基礎上,第四步是成立法人主體,召開股份經濟合作組織成立大會,審議通過組織章程,并向縣市場管理部門申請法人登記。同時制定資產、財務、檔案管理制度,報鄉鎮“三資”中心備案。
經過這樣有序推進、步步銜接的四步走后,每個行政村掛四塊牌子:黨支部、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有限公司。
“母-子公司”雙層結構
倪德田是高甲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全村人植樹造林,積累下400多畝集體林場。2015年7月,高甲村以村集體資產出資,旌德縣旅游公司以現金出資,成立高甲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母公司。該母公司再以馬踏石林場400畝林權入股,成立林場子公司,通過招商和豐谷香榧公司按照遞增分紅模式合作,并修建旌歙古道旅游環路,開發香榧觀光游,實現增綠添金。
高甲村的試點,是旌德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樣本。這種“母―子公司”的雙層結構下,母公司是資本投資公司,而子公司則是運營公司。
“在集體資產運營管理中,村集體母公司不參與經營;通過招商、吸收能人、扶持雙創等方式,引進民營主體,由母公司跟民營資本共同注冊成立子公司。”旌德縣副縣長張蕾告訴《決策》:“子公司按照市場規則開展各類活動,獨立經營。母公司和民營主體簽訂收益分成協議,根據投資比例,合理設置保底收益金額,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保障村集體的穩定收入。”
對于這種制度設計的好處,錢對《決策》分析說:“一方面是有效解決了農村集體經濟動力不足、經營人才不足、創業啟動資金短缺等問題。母公司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承載體,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勢,體現了公平;子公司作為從事經營的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效率;改革后的產權與經營權有效剝離,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能有效預防村干部的廉政風險,也有助于培養一批企業家,扶持創新創業。”
當這一套改革設計方案落地到行政村后,實際操作是怎樣進行的?以首批改革試點村之一路西村為例,該村的6個自然村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分別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在各自所屬的合作社中擁有相應的股份;6個合作社作為股東再共同發起成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這是母公司。母公司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的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資產入股,引進南京康富源公司,成立再現徽商旅游發展公司,由康富源公司派駐經營人員,路西村母公司不參與經營。
2015年,經康富源公司運作,路西村成功創建3A級景區,接待國內外游客7萬余人,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印象路西”已成為皖南鄉村旅游的一個品牌,“建設美麗鄉村,路好了,村子漂亮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提高了。”路西村黨支部書記黃小本告訴《決策》:“路西村的發展,已經成功實現由建設美麗鄉村到經營美麗鄉村的轉變。”
路西村的轉變,只是改革整體效果中的一個方面。隨著旌德整縣推進的步步深入,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治理的多層面轉變,正在悄然發生。
“三變”與“多贏”
在興隆鎮三峰村見到劉小俊的時候,他正在油桃地里除草,干得熱火朝天。劉小俊是位“80后”大學生,2006年安徽財經大學畢業后,在外拼搏3年,2009年回到三峰村。2011年他開始試種油桃,經土地流轉擴大到150畝。2014年,他掛牌成立桃花源家庭農場,每年舉辦油桃采摘節。
但在擴大再生產中,劉小俊遭遇資金瓶頸,怎么辦?恰在此時,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開始,三峰村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集體經濟母公司,以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30萬元作為入股資金,劉小俊以油桃基地評估后的資產出資,成立桃花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劉小俊負責經營,村集體保底收益每年5萬元。經過這種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大學生創業獲得資金支持,村集體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收入。三峰村在與劉小俊進行股份合作的同時,又招商引進一家企業發展旅游“悠然谷項目”,初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經過這些內引外聯,三峰村在改革中轉變思路,開創出“集體經濟+美麗鄉村+精準扶貧+創新創業”的新模式,新的產業鏈正在延伸。
三峰村的實踐,是旌德整縣推進改革的一個縮影。改革后的旌德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旌德縣委政研室主任畢劍勇對《決策》分析說:“改革前,很多村子是有優質資源,但沒有集體經濟收入,陷入一種‘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每到年終時村干部四處‘化緣’。正在推進的改革切中要害,盤活農村‘三資’、激活農民‘三權’,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之舉。改革后,原先的空白村,實現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俞村鎮橋埠村原先是集體經濟空白村,改革中成立丁家山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3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作為出資,引進客商共建加油站,每年保底收益為出資額的20%。“三峰村幫扶劉小俊的30萬元,橋埠村的30萬元,都來自旌德縣扶持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該基金1000萬元,在關鍵時刻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畢劍勇告訴《決策》。
統計數據也證明了改革成效。根據2014年的統計,旌德縣68個村(社區)中,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村28個,占全縣41.2%;0-2萬元的25個,兩項合計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村有53個,占到全縣的77.9%。經過一年努力,2015年共減少集體經濟空白村20個,相比2014年只剩下8個空白村,只占全縣的11.76%,下降近30個百分點。全縣68個村(社區)中,有55個擁有經營性收入,占比為80.88%。
通過空白村減少和經營性收入增長,一降一升兩條數據線的對比發現,改革的積極效應正在釋放,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就是政府、村集體、本地能人和外來投資商“各炒一盤菜,同辦一桌席”。
精準扶貧,四種新路
在改革紅利中,精準扶貧獲得新動力。在路西村,村集體幫扶貧困戶馬來青將自家房屋改造成農家客棧,建成客房6間,有床位12張,每月營業額可達5000多元,2015年順利實現精準脫貧。
像路西村這樣,通過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利用自有房屋改造開展農家樂、農家客棧經營,在農家樂優先選用銷售貧困戶生產的蔬菜瓜果,實現貧困人口的“產業型脫貧”。這是旌德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中涌現出的一種精準扶貧方式。
同步創造出的第二種途徑是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貧困人口在集體經濟中享有的股權持續增值,由改革紅利實現“資源型脫貧”。第三種是通過合作經營,對不具備投資和經營能力的貧困戶,采取房屋或土地經營權入股、旅游開發公司出資經營、對貧困戶保底分紅,實現貧困人口“財產型脫貧”。第四種是發展全域旅游,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優先聘用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為他們提供保潔員、服務員等就業崗位,村集體優先聘用他們從事集體設施管護等工作,讓貧困人口在發展中實現“就業型脫貧”。
總結四種途徑會發現,旌德在改革中實現精準扶貧“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黃小本用一個樸實的比喻說:“過去是給了一個蛋,吃完就完了;現在是給了一只母雞,不停地下蛋。”
“旌德樣本”新價值
三溪社區在改革中成立三圓生態農林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母公司,再裂變成立子公司樂園生態農業股份公司,同村民簽訂協議流轉土地50畝,建設“開心農場”,發展體驗式鄉村旅游,租賃給城市人種蔬菜,每平米10元;除去成本投入,每畝地純收入不低于2000元。在新的經營模式下,樂園生態農業公司每年上交村集體不低于3萬元;超過3萬元的部分,公司股民按股分紅。三溪社區黨支部書記、公司董事長劉德榮告訴《決策》:“股份制改革讓農民擁有完整的財產權利,也更容易算清自己財產權利的明白賬。按照市場經營后的收入,能夠‘上得了臺面,進得了口袋’。”
從劉德榮的快樂農場一個改革點,擴展到旌德全縣來看,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可以稱為1.0版;從三個試點村到整縣推進,是升級到2.0階段。目前,旌德的10個鄉鎮正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結合自身特色大膽創新,成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作為產權承載的主體,闖出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將來,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實現專業運營、政經分離,則是升級到3.0版。
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互相推動的邏輯鏈條。在其進程中,一個顯著特征是引入新的生長力,再造集體經濟,這將引發農業經營體系和經濟結構的重塑。類似安徽農業大學畢業的劉小俊、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劉方全等新生代創業者,將會越來越多地涌現,新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會成為未來企業家的搖籃。
另一方面,從鄉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來看,改革后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提升村集體在群眾中的威信,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帶動力,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
經過2015年的實踐和2016年整縣推進,旌德正在下活“美麗鄉村、集體經濟、全域旅游、創新創業”一盤棋。畢劍勇告訴《決策》:“在新棋局上,全域旅游成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換器,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雙面膠。”
路西村的改革實踐,是這盤棋的典型樣本。錢對《決策》分析說:“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國家投入建設的大量鄉村設施,缺乏產權明晰,如何盤活這些固定資產?旌德在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中,以合法合規的形式形成固定產權,落實到村集體公司,通過市場運營為村集體經濟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內生動力,還能有效破解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債務化解、管養維護、運轉經費等問題。這在體制機制上是探索走出一條新路。”
由此可見,旌德以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為突破口,正在布局縣域經濟的一盤大棋局,創造出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旌德樣本”。
再從旌德縣放眼全國來看,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在這次深改組會議上,強調,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的目標方向,是要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搞好這項改革,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要探索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16年4月,在安徽視察時指出:“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篇3
關鍵詞:全域;旅游;模式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08
1問題的提出
1.1現狀
紹興最早在2008年提出“全域旅游”,通過《紹興全城旅游區總體規劃》推動5A級景區的創建。但迄今為止,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模式可以參考。全域旅游發展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是針對傳統旅游行業,以及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變化、新問題、新趨勢進行的系統創新。從體制觀念、產品觀、產業觀、服務觀、營銷觀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鐘山區是六盤水市轄的縣級行政區之一,總面積478.9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苗、白、布依、仡佬等31個民族,常住總人口60.68萬。處于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黔西北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之梯級狀大斜坡地帶,屬北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區,是“中國涼都”的城市中心,年平均氣溫13-14℃。境內自然風光絢麗多彩,奇山、秀水、怪石、異洞,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形成獨特的貴州西部喀斯特瑰麗奇觀。鐘山區位于川、滇、黔、桂結合部,貴陽-昆明兩大城市中心點。鐘山區地形地貌獨特、自然資源豐富。作為三線基地,鐘山工業基礎相對雄厚。
鐘山區在2015也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戰略思路,緊緊圍繞鐘山區域內全景化體驗、全時化消費、全業化融合、全民化共享,以“三變改革”為載體,通過“全民共建+全民營銷+全民共享”,構建景區泛化的“大旅游”、市民休閑的“大市場”、產業升級的“大產業”,較好地統籌旅游產業與旅游事業的協調發展。鐘山區結合“三變”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創新出了很多有別于東部、中部的全域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的發展
當前,旅游業發展已進入全民旅游和以個人游、自助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產業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要求我們對旅游發展戰略進行再定位。在景點旅游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有的甚至是沖突的,造成景點景區內外“兩重天”。縣域內全域旅游研究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將一個小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
為何越來越多的縣市熱衷于全域旅游概念,這么多的縣市提出全域旅游概念,是不是都適合,什么樣的縣市又適合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又該走什么樣的模式路線。這個是大家一直思考,需要提煉總結的課題。
2鐘山區旅游發展模式
鐘山創新“旅游+三變+扶貧”模式,把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國際標準旅游的休閑度假城市,走“生態―休閑、養生―度假―避暑”的路子。
3.1區位優勢
一是六盤水市鐘山區處在滇、黔、桂三省區邊緣結合部,處于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帶的中心節點位置,便捷的交通網絡和位置取向,把我區與三個省會城市緊緊地聯系起來;
二是鐘山區處于南貴昆經濟帶西部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六盤水市,這一地區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煤炭――鋼鐵原材料生產基地,比較優勢突出,六盤水鐵路交通樞紐的建成,使本區成為六盤水、畢節、黔西南三地市的物流中心,成為該地區的區域中心和發展帶動點;
三是處在六盤水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城區,有市場、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城市經濟的良好條件。
3.2氣候優勢
鐘山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區,氣候較為特殊。按照氣象學四季標準劃分,則為既無酷暑,又無嚴寒,常年無夏,春秋相連,人們常表述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表現出典型的貴州西部高原氣候特征。對于開展休閑度假和避暑觀光、體育競技、探險(攀巖、洞穴)與考察等旅游活動十分有利。
氣溫:年平均溫度12.3℃,極端最高溫度31.6℃,極端最低溫度-11.7℃,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46℃,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0.1℃。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1182.8mm,降水量最少月(1月)為17.6mm,降水量最多月(6月)為243.7mm,降水量超過l00mm的月份是5至10月。
日照天數:年日照時數在1253―1556小時之間。
無霜期:無霜期在230―298天之間。
濕度:年均相對濕度81%。
3.3旅游資源優勢
3.3.1名勝風光
名山―韭菜坪:位于鐘山區大灣鎮海戛村,山上長有野韭菜,山脊和側坡上呈現一處處緩平地帶,故名。主峰距中心城西北約90公里,海撥2900.3米,為貴州省最高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
3.3.2喀斯特景觀與洞穴
(1)水城溶盆峰林區景觀:上鐘山、下鐘山、鳳凰山、石龍、筆架山公園、龍鳳地宮、麒麟洞、清華洞、一線天(小三峽)、白鶴景區、雙壩景區。
(2)老鷹山巖溶洞穴地貌景觀:神洞迷宮、石河景區、戰備油庫群、大白崖峽谷、石河水庫、天然杜鵑林、石大人山、陰河洞、山間草甸、坡地牧場。
(3)月照三岔河峽谷溶巖洞穴景觀:月照景區、小山峽、月照、小屯、獨山、趙家大箐、駝峰山、蟾蜍吞月山、伏狼山、大硝洞、老鴉洞、仙人洞、猴子洞、跳花坡、電站瀑布、大壩草場。
3.3.3現代人造景觀
人民廣場、明湖公園、清碧公園、人民廣場、荷城花園(包含鳳池園、麒麟洞)、德壩大橋、鐵路南編組站。
3.3.4民族風情
民族風尚、民族文化、民間音樂、民間工藝、民族習俗、民族節日。
3.3.5近郊游景點
白云山莊、紅石榴山莊、桃源山莊、辰峰園、雙龍科技觀光園。
3.4客源優勢
基于百度大數據,通過對18個城市做了出游意愿的調查結論顯示:近50%的人把夏季的避暑度假作為出游的一個重要的動機,出游意愿很高;出游花費預算多,消費高,40%的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時間很久;出游方式上,近40%的居民傾向和家人一起出游,家庭游成為避暑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鐘山區的客源首先來自四川、重慶、云南、兩廣、江浙等地夏季氣溫較高的地區;其次,國家對節假日的調整,使得城鎮居民家庭在節假日出游的意愿非常高。
4縣域內全域旅游的幾點建議
4.1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機制
加強旅游業的綜合統籌,建立健全綜合協調、聯合執法、投訴統一受理、旅游安全綜合管理等工作機制或者問責機制。加大政府宣傳力度,把好資源亮出來,把優質服務拿出來,把從業人員素質提上來,把旅游相關收入升起來。
4.2大力開發旅游產品
近年,游客購買的生活類工業品在旅游購物中的比重已高達80%,因此,除了加強旅游紀念品、工藝品、農副產品為主的傳統旅游商品的開發,還要加大生活類工業品等的旅游商品的開發。利用資源導向和市場導向,打造區域內拳頭產品,打造特色購物街、特色工廠店等。對游客宣傳促銷,促進旅游商品的銷售,使人們在旅游的時候得到方便輕松的購物享受。這些都是使旅游購物店、旅游商業街、旅游購物街呈現景點化趨勢。
4.3挖掘地域文化,擴大特色旅游資源,豐富經營形式
文化是旅游之“魂”。因此旅游產業的發展,就要看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每個地域都有它自身的與眾不同,因此要打好文化這張牌。比如,六盤水市鐘山區就有優秀的“三線”文化,這在其他區域都沒有或者是無法比的,就可以在三線上下功夫,做足“三線”城市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高度融合。
4.4規劃城市旅游公交路線
當前,很多西部縣域內公交已經形成網絡,但是它的旅游公交線路幾乎很少或者沒有,根本談不上網絡。要發展全域旅游,就要像健全城市公交系統一樣發展旅游公交,使游客能夠很方便、在旅游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到達旅游目的地。
4.5協調城市旅游、鄉村旅游同步發展
旅游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行業關聯性很強的綜合產業,旅游業在城市與鄉村旅游現實中也存在二元差異,它們各有利弊。如何利用旅游使之成為紐帶,把城市與鄉村的二元結構破除,形成一個互補體系。因此,在規劃區域全域旅游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到這個現實問題。
5結論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是區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大舉措;是遵循旅游發展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創新旅游發展模式,推動旅游全面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增進人民福祉,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文明法治素養,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實施縣域全域旅游戰略,對于統籌和引領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張齊,孫曉蓉.貴州特色鄉村旅游成知名品牌[N].貴州日報,20091102(010).
[2]沈宏.徽文化視野下的黃山市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0.
- 上一篇:殘聯就業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水利工程初步設計審查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