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范文

時間:2024-01-31 17:5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資改革三年行動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資改革三年行動計劃

篇1

分析人士表示,督查組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督促地方積極探索實踐,確保深化國企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能盡快落地見效。

多地公布方案

記者注意到,一些省市的國企改革步伐在元旦后明顯加快,由落實文件轉向實質推進,具體舉措包括加快產能和產業鏈整合、增加混改試點、完善公司治理等。

如江蘇省國資委1月2日印發《關于省屬企業修編“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和制定創建一流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省屬企業對2018年至2020年的發展目標、重點工作、責任主體、考核問效等作出具體部署。重點內容包括:明確主業定位,控制在三個(主業)以內,有條件的控制在一至兩個;2018年底前將集團管理層級壓縮至三級以內;2018年底前,計劃內的“僵尸企業”全部處置出清;2020年底前,集團“四類企業”、“三類參股投資”的數量要在2017年底的基礎上減少80%以上。

同在1月2日,山西省國資委《關于第二批騰籠換鳥項目的通告》,擬轉讓項目達41個,總資產規模逾700億元,涉及煤炭開采、洗選加工、焦炭、煤化工、煤層氣、電力企業的投資和管理等。上述項目分別隸屬太原鋼鐵集團、山西焦煤集團、大同煤礦集團、陽煤集團、潞安礦業集團、山西國際能源集團等多家企業。

篇2

上周市場無論是滬市還是深市以及中小板和創業板唯一的亮點就是河北保定“政治副中心”的連續上漲,寶碩股份、河北宣工和廊坊發展都幾乎出現上漲50%的亮麗的行情。這個保定的“政治副中心”行情短線機會是明顯,市場還將有一波行情操作。但是,哪個地區未來會與河北行情一樣呢?

今日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未來貴州板塊的行情,為什么貴州板塊行情值得關注呢?在最近一個月時間了,貴州板塊的超大單、中小單出現明顯的資金進場跡象,在20個交易日當中,小單以16個交易日出現資金進場情況,而超大單和中單都是以12個交易日資金進場為主,小單進場資金過億有3次,這就是主力進場的標準。

在各地區國企改革方案正在醞釀出臺之際,貴州國企改革也拉開大幕。3月17日上午,貴州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推介會在貴陽召開,未來三年內,貴州省屬28家國企將全部實現股權多元化。據悉,共計20余家貴州省屬國企的最新改革發展思路首次公開,其中的亮點包括貴州茅臺(600519)在未來的融資與分拆上市、赤天化(600227)的控股權轉讓以及貴繩股份(600992)擬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海洋用鋼絲項目。據了解,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持股比例不設限制、改革方式不設限制,這樣的政策是新一輪貴州國企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必然掀起一波意想不到的行情。

這里和大家分享以下個股,注意把握機會。

篇3

孔銘:我仔細閱讀了盤江股份的半年報,了解到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28.96億元,同比下降0.01%。其中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7億元,比上年同期降低18.3%;每股收益為0.16元,同比下降18.27%。從同比指標來看,盤江股份的業績的確不被看好,但是從環比數據來看,二季度的每股收益為0.10元,季度環比上升64.7%,其中主要原因系去年同期因礦難事故導致利潤基數較小。

另外,近年來,受國家政策影響,煤炭行業因為其污染程度較高等原因,行業總體業績呈現下滑趨勢。而盤江股份的煤價下跌幅度小于東部沿海地區,可見其區域壟斷優勢較為明顯。同時,公司也在煤炭業務上不斷創新,并積極轉型,努力推進多元化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公司未來的業績將有望實現反轉。

《動態》:我們了解到,去年的礦難事故對盤江股份的聲譽和煤炭銷售情況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步入2014年,公司煤炭業務是否從礦難事故中恢復過來了呢?

孔銘:從數據上面來看,今年上半年盤江股份煤炭的產銷量已經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上半年公司生產精煤215.42萬噸,同比增長19.02%;生產混煤221.81萬噸,同比增長22.55%;生產原煤564.65萬噸,同比增長33.49%。銷售商品煤428.65萬噸,同比增長18.41%,其中:精煤215.05萬噸,同比增長19.47%;混煤213.6萬噸,同比增長17.36%。

另外,去年礦難事故以后,盤江股份的在建礦區便遭到停建。而據我了解,目前,這些在建礦區已經開始積極準備復工。例如公司的馬依礦業,馬依西一井項目核準所需25個支撐性文件已經完成24個;馬依東一井項目核準已完成報批14項。公司也于13年12月追加馬依礦2億元投資。另外恒普發耳煤業探礦權已辦理,項目核準手續正在辦理當中。可見,公司今年以來煤炭業務已經開始逐步走上正軌。

《動態》:目前電商業務受到熱捧,而盤江股份也進行了電商業務平臺建設。電商平臺對公司將帶來哪些利好?

孔銘:我了解到,盤江股份于2013年末參與成立西部紅果煤炭電子交易中心,公司持股比例為20%。根據公司設想,到2015年末,貴州省將基本建成以電子交易、物流配送為主的煤炭經營網絡,有望高效整合貴州省的煤炭資源。我看到有媒體聲稱,西部紅果有望成為西南煤炭貿易“阿里巴巴”。目前紅果煤炭交易中心網站測試運營中,日成交接近1萬噸。

有專業人士評論說,煤炭電子商務這種基于“O2O”線上和線下互動的商業模式,將為煤炭貿易提供新的出路。線上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務,線下有實體貿易的支撐,對煤炭貿易而言將有很大的運作空間。對此我非常贊同。

而對盤江股份來說,目前煤炭行業電商平臺建設尚處于推廣初期,而公司顯然走在了這一大潮流的前列,為公司的煤炭業務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為公司煤炭業務的轉型提供了更大的契機。我相信公司能夠在煤炭行業的寒冬期成功逆流而上。

《動態》:今年以來,國企改革也成為一大熱點話題。盤江股份是否也受此影響?

孔銘:據了解,今年年初,貴州省人民政府下發了《貴州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提出,將在三年內全面完成監管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任務。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退出。

相關資料顯示,盤江集團屬于規劃中企業,將在3年內實現產權制度改革。在三年中盤江集團層面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股權多元化改造,加強資源整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成為以煤炭開采及深加工為主、相關產業多元化的企業。子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產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

我認為,貴州省的這一國企改革計劃將有利于盤江集團加速整合煤炭資源,且作為貴州省僅有的旗下擁有上市公司平臺的煤炭資源集團,其未來在省內煤炭資源的獲得上將有絕對優勢。

同時,通過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可以促使盤江股份逐步剝離劣勢業務,做強做精優勢業務,且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將使公司有更強的動力為股東謀取高收益。

《動態》:您剛才也提到了,公司一直以來都在謀求多元化發展,能否給我們詳細解讀一下?

孔銘:我了解到,近年來,盤江股份按照“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科學發展”的發展戰略,堅持“股權多元化、經營專業化、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理念和“開放、合作、共贏”的合作理念,集團多元化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公司的多元化進程相關舉措,我們可以從2008年開始盤點。2008年,盤江股份與海螺水泥強強合作,分別在貴州省清鎮市、遵義市匯川區、黔南州貴定縣三地同時規劃建設三個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這標志著盤江集團多元化發展的真正開始。2010年4月,三個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相繼建成投產。

篇4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臺州的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市近95%的生產總值,75%以上的財政收入,吸納了全市85%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民營經濟自身已成為臺州市經濟發展的主體。這也使得臺州走出了一條以民營經濟為主要特色,創造了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以“民營經濟+政府推動”為主要特征的臺州經濟發展現象,并取得了顯著成績。[1]而在多年的民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在制約著民營企業的發展,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就一直是一個難題。這一問題在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臺州市表現尤為明顯。體制內金融對民營企業重視不夠,使得民營企業在信貸市場上的融資存在著嚴重的缺口。而民間借貸的高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營企業選擇民間融資的可行性。而改善公司治理、優化資本市場資源的配置以及拓寬融資渠道等優點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選擇上市融資這種方式。而要實現臺州民營企業的上市融資,則必須解答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上市融資對民營企業有哪些促進作用?二是為何有些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對上市沒有多大積極性?制約因素有哪些?對于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和轉型升級的臺州民營企業來說,解答好這兩方面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有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二、上市融資對臺州民營企業的促進作用

民營企業上市可以改善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內源型發展等等不利境況。

(一)上市融資有助于突破融資瓶頸,加強抵御風險能力民營企業通過股權改革達到直接融資,可以打破融資瓶頸的束縛,獲得長期穩定的資本性資金,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可以借助股權融資獨特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機制實現股權資本收益最大化;還可以通過配股、增發新股等方式實現低成本的持續融資。同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不同,這種直接融資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壓力,企業可以投入更多資金用于研發等可持續發展項目,提升公司的整體價值。以臺州市溫嶺兩家比較類似的企業鑫磊工貿與利歐股份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看,鑫磊工貿由于種種原因經歷一個艱難曲折的自救過程,而利歐股份則經營情況一直較好,近期更是擬投資500萬美元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兩家公司之間一個大的區別是后者為上市公司。可以說,民營企業通過上市不僅實現了有效融資,也加強了自身在市場上抵抗風險的能力。

(二)上市融資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解決公司各方利益分配問題,對公司能否高效運轉、是否具有競爭力,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家族化管理嚴重地制約了民營企業管理的規范與生命力。許多民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想繼續推進時,大都感到力不從心。上市是提高民營企業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當民營企業股權改革后,則按照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的同時,引入強有力的股東大會、董事會來制約企業經理層,有利于擺脫家族成員的干預,將企業的命運與家族成員的命運相分離,實現管理的規范化,提高管理水平。

(三)上市融資有助于優化股權結構,增強發展活力民營企業通過上市,可以使企業進一步融資擴股,其股權結構也從一元化過渡到多元化,從高度集中的家族股權的單一結構向相對集中的社會化的股權結構乃至國際化的股權結構變遷,這是一個優化的過程。利歐股份作為我國最大的微小型水泵制造商,在股份改制過程中,成功收購了行業內優質企業浙江大農機械有限公司70%股權,實現了強強聯合。(四)上市融資有助于提升自身品牌,增進市場效應民營企業上市有利于提高公司和品牌知名度。能夠進入資本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的成長性、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得到社會認可。不僅上市本身就是向市場表明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光明的發展前景,而且企業上市后,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漲跌,會引起千百萬投資者的關注;媒體也會對上市公司拓展新業務和資本市場運作新動向進行追蹤報道。這相當于面向廣大的投資者做免費的廣告,可以進一步提高企業和品牌的知名度。這一切都會為公司帶來巨大的市場效應。中捷股份在德國成立了中捷歐洲公司,成功收購了德國KSM的繡花機技術和國有控股公司上工申貝的境外全資子公司上工(歐洲)所持德國杜克普公司的43%股權。中捷通過上市提升了的企業品牌、企業資信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合作和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三、臺州市民營企業上市基本狀況及與蘇州市的對比分析

(一)臺州市民營企業上市的基本狀況

20世紀90年代,臺州市民營企業上市還處于起步階段。2004年以后,開始取得穩步發展。從2009年下半年至今,臺州市民營企業上市呈現出了較快發展的勢頭。截止到2010年底,臺州市共有上市企業23家①,融資總額累計超過160億元,在2010年當年更是實現融資額的“井噴”,一年時間,融資總額已超過80億元②,創歷史最高紀錄(如圖1)。在臺州市所有上市企業中,中小板上市企業數量較多,達到18家,在全國地級市中居第二位,初步形成了“臺州板塊”.

(二)當前臺州民營企業上市的不足———與蘇州市的比較

雖然臺州市民營企業上市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相比國內民營企業上市工作做得出色的城市仍有不小差距。以蘇州市為例,截止到2010年底,蘇州市上市企業總數累計已達到52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42家(上交所7家,深交所主板3家、中小板29家、創業板3家),境外上市10家。而臺州市不管在上市數量還是在上市方式上都與蘇州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圖2)。

1.上市方式和種類比較單一由圖3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臺州市的民營企業較集中于中小板。相對于蘇州市而言,臺州市在上交所、深交所和境外上市的較少,而面向成長型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板目前還無一家上市。可見臺州市民營企業更偏向于直接上市,而對間接上市渠道并沒有充分利用。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臺州市所有上市企業中,中小板上市企業占較大份額,(表1中股票代碼“002”開頭,總共18家),占比78.3%。

2.上市家數較少雖然臺州市產業發展的基礎較好,民營企業上市的增速較快,符合上市的指標要求的民營企業較多,但相對于中小企業上市數量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蘇州市,臺州市仍有不小的差距。從圖2中可以看出,蘇州市在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達到了16家,而總的上市公司數量更是達到了52家,而臺州市分別為9家和23家;在境外上市方面,臺州市目前只有“齊合天地”1家以“紅籌模式”在境外實現上市,而蘇州在2010年底累計有10家企業分別在新加坡、美國、香港和韓國等地的主板和創業板上實現上市。

3.上市企業的行業分布不盡合理臺州市上市民營企業雖涉及不少行業,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醫化、汽摩配件和家電行業,這幾類的上市企業也占了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總數的50%左右。而蘇州市的上市企業涉及行業類別較多,且集中度較高,光是在中小板上就涉及裝備制造、通信電子、金屬加工、化纖紡織等行業,且同類別中有多家企業上市,板塊特征較為明顯。

4.高新技術類企業相對較少以中小板上市企業為例,臺州市總共上市企業為18家,而其中屬于高新技術類企業占比約1/3(按國家科委高新技術范圍劃分);而蘇州市中小板上市企業為29家,其中高新技術類企業占比約1/2。從圖3中可以看出,蘇州中小板高新技術類企業家數幾乎為臺州市的兩倍。從高科技涉及的行業來看,臺州市主要集中于醫化和電子電器行業,而蘇州市的高技術企業涉及醫化、新型材料、新能源、光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等行業。

四、臺州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制約因素分析

為了改善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內源型發展等等不利境況,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選擇了上市。但民營企業要上市融資卻面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

1.對“內源型”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以及傳統觀念的限制臺州市民營經濟本質特征是市場化,是一種“內源型”的發展,其經濟發展的主導性推動力來自民間。“自籌資金”一直占臺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較大的比重,近幾年占比更是在50%以上,而且該比重不斷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這種“內源型”的發展模式在企業創業初期表現出了較高的效率和凝聚力,使得民營企業對這種模式的制度安排產生一種很強的路徑依賴。民營企業傳統的家族傳承制觀念也使得企業家不歡迎外來投資者的加入,上市融資意識較弱。臺州市的這種“內源型”發展模式與蘇州的發展模式有很大的區別。蘇州作為“蘇南模式”的一個重要代表,除了承接滬市部分產業轉移之外,其更多的是依靠“政府主導+外源型的拉動”。

2.強制的信息披露可能泄露商業秘密民營企業上市前,其經營風險由個別的所有者承擔;上市后,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由社會公眾投資者來承擔。為了保護普通股民的利益,上市公司必須對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詳細的信息披露。而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則是以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為目的,以防止他人不勞而獲。兩者之間存在著沖突。完全按照國家監管部門的要求披露信息,上市公司將不得不承擔一定的風險,不可避免地會將企業部分商業機密公之于眾,這可能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容易讓競爭對手了解企業動態與重大決策并采取相應措施;企業在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體制下,經營管理狀況一旦出現問題,企業聲譽可能會大大降低,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股東通過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更加了解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一旦認為公司現狀及前景糟糕,就會拋售公司股票,導致公司的市值降低,影響民營企業再次從資本市場上融資。

3.預期的上市成本較高在依靠內源式民營經濟發展起來的臺州,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從個體戶、小商品經營起步,依靠著親緣、地緣、人緣關系,逐漸壯大起來的。這些企業保持著傳統企業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具有濃厚的家族企業特征。這些企業通常還存在著極其復雜、模糊的股權安排和大量的難以厘清的關聯交易,而財務制度也不夠健全和規范,并且企業還通過各種途徑享受著一些地方優惠。而如果一旦成為上市公司,那么上面的這些利益就會失去,同時還要為企業制度、行為規范化支付高昂的代價。另外,由于我國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沒上市的民營企業通常存在著稅務繳納不足的情況。根據目前上市的條件,須提供近三年或公司成立以來的財務信息,這勢必使民營企業的財務稅收透明化,從而提高民企的稅收成本。同時,由于我國上市程序較多、時間較長,上市成功與否較難預測,有可能造成上市未成但卻暴露稅收漏洞,因此使得眾多民營企業對上市望而卻步。

4.面臨控制權爭奪的風險民營企業要上市就必須首先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股東人數必須在5人以上,這樣就會使得公司的創建人與原始股東的持股比例相對縮小,意味著公司的部分控制權轉移給新股東。[2]企業掛牌上市,實際上是等于把企業的控制權置于市場之中,誰能獲得企業的控制權,將取決于資金實力和經營實力。民營企業上市后,被要求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制,引進獨立董事,以便維系公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由于設立了董事會和監事會以及獨立董事,管理層的決策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和履行許多的義務。這樣也會減弱民營企業家的控制權。而民營企業控制權的稀釋將會引起股東之間、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對企業控制權的爭奪。

5.民營企業之間相互擔保行為減弱上市意愿臺州市民營企業曾經的相互擔保現象較為普遍。根據工商聯調查,臺州市7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曾經有過或還存在著相互擔保的關系。但由于企業間的互保風險控制能力非常差,這也使得互保中的鏈條很容易折斷。除了曾經發生的“飛躍集團”的危機之外,溫嶺的隆標集團也深受“互保鏈”的危害。而為隆標銀行貸款提供連帶保證的中馬集團、中捷控股集團等企業背后又存在著大量的擔保企業。這也說明了這種相互擔保的方式在臺州市的普遍性,而這種擔保方式在臺州市曾經取得的成功以及上市手續的繁瑣和要求的規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民營企業上市的積極性。

6.民間金融對上市融資的替代作用臺州市的民營經濟發展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民間金融的高度發達。活躍的民間金融,也是臺州市民營經濟內源式發展的重要基礎。臺州的民間投資從2003年的160.4億元增長到了2009年的483.8億元。⑤民間投資占全部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不斷上升。根據臺州市人民銀行做過的調查統計,民間融資總額與銀行貸款總額之比約為0.65∶1,而通過對700多企業和家庭進行的調查統計,測算出民間借貸的規模經為650-700億元左右。這種民間金融同正規金融和資本市場之間的競爭和替代關系。臺州市部分民營企業只是需要短期的現金流而又沒有很好的擴大投資項目時傾向于民間直接融資。

五、臺州市民營企業進一步上市融資的對策思考

進入資本市場的最大好處就是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能夠進入資本市場就表明企業的發展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認可,這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對提升自身形象和信譽度都有著無與倫比的益處。另外,通過上市可以使企業的資本迅速壯大,從而在發展的關鍵階段有更充裕的資金來投入研發、人才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引進等環節,把企業推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對于單純依靠銷售經營等傳統模式來積累資金的方式而言,上市使得融資變得迅速和有效。

(一)加強政府引導,營造上市良好氛圍在經歷了多起大型民企財務危機之后,應該認識到改變民企一股獨大,形成各種資本相互補充的良性發展格局的重要性。早在2009年年初,推動民企股權重構的三年行動計劃就被寫入臺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市委工作報告。對于這種“小政府”加強介入經濟的做法,部分地區和企業認為政府干預民企股權結構,已經逾越了政府與市場的界限。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應當加強引導和幫助。首先,可以通過先期的篩選,確定一部分企業進行培訓和輔導,使他們認識到明晰產權、股份再造、引入投資者的重要性,從而達到促進產業和企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目的;其次,通過已經上市的一部分企業的良好業績和經營效益來創造“示范效應”,從而帶動更多企業上市的積極性;最后,還可以通過建立考核和激勵機制,主動支持和配合證券監管部門開展工作,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上市的良好氛圍。臺州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上市融資的宣傳教育力度和針對性,引導民營企業端正股權改革和上市的動機,克服那種擔心股權融資會帶來權力分散、商業秘密外泄、成本過高、成為公眾企業與社會分享利益等種種畏難情緒。

(二)努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特色“臺州板塊”臺州大多數民營企業仍處于急需進一步擴張規模的發展階段。而通過資本市場實現有效融資,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臺州市的汽車摩托車、醫藥化工、縫制設備、家用電器等支柱產業中,均有像錢江摩托、海正藥業、華海藥業、中捷股份、蘇泊爾等上市企業。臺州市可以通過加快培育一些具有地方經濟特點的產業,聚集優勢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在證券市場上形成能反映臺州市經濟增長特色和潛力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臺州板塊”。

(三)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民企核心競爭力資本市場的基礎在于上市公司,優質的上市公司對于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意義重大。而優質上市公司最本質的內涵便在于公司是否擁有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包括制度、管理、品牌、人才和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這就是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5]臺州可以通過加快培育一些具有地方經濟特點的如醫藥化工、汽摩配件、專業設備、再生資源等,爭取在證券市場上形成能反映臺州經濟增長特色和潛力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臺州板塊”,進而為提升區域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競爭力創造條件。

篇5

一、著力抓好“十二五”規劃研究和編制。

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關鍵是要對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重要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強調查研究,強化規劃深度,規范編制程序,提高編制工作質量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一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規劃基本思路編制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國內外環境特別是經濟運行情況,認真把握國家“十二五”規劃編制的思路、總體要求及政策取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了解掌握周邊發展態勢,做到有機結合。二要認真起草規劃《綱要》(草案)。重點突出深化農村改革、改善民生質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自主創新、優化需求結構、推進體制創新、完善城市功能、協調社會發展、實現生態文明等重大問題和重點內容,年內完成規劃《綱要》(草案);組織協調重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的編制,年內完成服務業、信息化等大部分專項發展規劃,抓好兩區以及三個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三要創新規劃編制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專家評議機制、社會公眾參與機制、人大與政協聽議機制、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機制,保證規劃編制質量。委各科室要按照職責,加強協作,強化責任落實,合力推進規劃編制工作,確保規劃編制任務的完成。

二、著力擴大內需和促進投資發展。

緊緊抓住國家、省擴大內需的難得機遇,進一步深化項目帶動,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

一要集中力量加快重點項目推進。要始終把重點項目推進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全市重點項目建設,確保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帶動并促進投資繼續保持高增長。在項目推進上要繼續突出“四個抓”,確保續建項目快建成快投產、確保新開工項目快建設快竣工、確保擬開工項目快開工快建設、確保前期項目快準備快啟動,保證列入各級的重點項目順利快速推進,重點協調組織好每月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開業活動,力爭實現月月有一批新項目開工、月月有一批新項目竣工、月月有一批新項目投運;進一步加強重點項目“四個體系”建設,完善市領導掛鉤聯系重點項目等制度,加強綜合協調,做好重大項目的要素優先保障,保證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要按照“四個一批”的原則,著力做好“十二五”期間擬實施重大項目的儲備,編制一批重大項目爭取列入到上級的規劃籠子,搶得發展先機,增強發展后勁。

二要全心全意強化項目服務。始終堅持“項目為上、服務為先”,積極主動為重大項目提供綠色通道、快速通道,積極推進“兩延伸一提速”服務,突出以政府投資項目為重點,嚴格計劃監控,強化程序管理,確保政府投資項目規范操作,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為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三、著力推動服務業發展。

全面實施服務業三年倍增計劃,爭取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年均遞增1個百分點。

抓好扶持政策修訂。為加大服務業三年倍增計劃推進力度,抓緊研究出臺服務業三年倍增計劃配套政策,修改完善服務業集聚區及重點項目考核意見、服務業引導資金使用及管理辦法等,加大對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具有本市特色的傳統服務業重點扶持,進一步加大對上爭取,努力為服務業企業、項目爭取更多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

抓好服務集聚區及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并扶持符合產業發展要求、有特色產業形態、有明晰布局框架、有明確業主單位(管理機構)的集聚區建設,形成一批有影響力、有競爭力、有聚合力的重點服務業集聚區;積極發揮服務業引導資金的作用,重點鼓勵并扶持物流、服務外包、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業等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發展,積極引導服務企業進行商標注冊及有關質量體系認證,培育和壯大一批服務業企業爭取成為省級服務業名牌企業、品牌企業和物流A級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抓好服務業招商引資。加大服務業招商引資、引才引智力度,認真做好項目包裝工作,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招商引資、引才引智工作水平,為服務業發展搭好服務平臺。

四、著力推進接軌上海工作。

一是加強世博對接,推動世博經濟發展。研究制定《市2014年對接世博行動計劃》;加快信息化平臺、世博旅游預定系統、自駕車停車場等游客中心軟硬件建設,更好地發揮游客中心的功效;以金倉湖、鄭和公園入圍世博體驗之旅示范點為契機,加快旅游載體建設進度,提升接待能力及水準,;主動參與世博文化活動,加大爭取力度,確保江南絲竹等特色節目在世博會上展現;積極開展世博特許產品經營,爭取獲得參與世博更多的商機;增派干部赴上海世博局掛職鍛煉,組織參與園區志愿服務、開展城市志愿服務;借助世博平臺加大駐點招商、展會定向招商及專項招商,吸引更多企業來太投資興業;加大后世博的研究和爭取,積極開展參與世博、服務世博專題活動。

二是加快共建合作,推進產業對接。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區域規劃,突出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加強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的引資力度和服務功能建設;進一步加大園區對接、共建力度,建立陸渡、璜涇與對口單位共建聯動機制,制定入區企業標準和服務體系,提高開發建設標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推進港區、新區及其它鄉鎮工業區與上海金橋、張江等開發區結對,開展多種形式的園區共建工作,加強LOFT工業設計園與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合作。

三是深化區域對接,接受全面輻射。圍繞交通、規劃、環保等重點,加快與接壤的嘉定區、寶山區的區域對接,推進接壤區域合作共建工作。繼續深化人才、高校等軟環境對接,全面接受上海輻射。

五、著力推進改革創新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體制改革工作。認真研究,編制年度改革工作要點,做好分解落實,并加強情況跟蹤、總結。以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3個先導區推進為契機,積極探索,加快研究全市城鄉一體化推進中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等相關問題,保證我市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順利開展;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再清理、再簡化、再合并”的原則,牽頭組織好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后評價和繼續清理工作,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繼續加強醫療衛生、工資、機構等改革的推進,積極參與其中;繼續做好改革解釋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積極推進企業上市。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的總體要求,繼續狠抓企業上市基礎工作,修改完善并兌現落實企業上市扶持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改制上市。加強重點擬上市公司的服務工作,力爭企業上市實現突破。年

三是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發揮好已有債券的平臺,認真研究,協調推進國資公司發行企業債的相關工作。繼續做好創投企業的扶持培育工作,力爭為更多的創投企業享受上級政策的支持。

六、著力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

要切實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想大事、議大事、抓大事、謀劃發展上來,創新思路和舉措,主動呼應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統籌能力。

注重加強經濟運行分析。要圍繞年度預期目標,注重研究宏觀調控政策的新走向,正確把握國家宏觀發展走勢和趨勢,正確估計經濟運行中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加強對周邊與先進縣市經濟發展態勢的跟蹤和情況的研究,密切跟蹤全市經濟運行態勢,重點加強月度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的監測分析,緊扣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認真研究,及時提出我市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新對策、新建議。對照“十一五”規劃的指標體系和工作任務,加強協調,對“十一五”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進行逐一跟蹤、逐一分析、逐一落實,確保“十一五”規劃的圓滿完成。

注重抓好重大課題調查研究。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和導向,以擴總量、調結構、推轉型、促發展為主線,認真研究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對我市的影響,認真總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認真查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全面又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既具前瞻性更具操作性的對策建議,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注重完善考評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考評機制,在考評要素的設定上進一步突出“統籌發展”,在考評的工作導向上進一步堅持“全面協調”,在考評指標的設置上進一步強調“又好又快”,在目標任務的確定上進一步注重“發展質量”,在考評的方法上進一步擴大“社會評價”,在考評結果的運用上進一步強化“獎罰分明”,更好地發揮考核激勵作用,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考核落到實處。

七、著力增強綜合服務成效。

要切實發揮好綜合協調功能,敢于主動協調、全面協調,增強綜合服務成效。一要促進扶持“三農”工作。圍繞國家鼓勵支持的四大類十九項農業發展項目,加強項目的規劃、計劃、投資管理,爭取我市更多的農業項目列入到上級“籠子”;繼續推進農村清潔能源的推廣利用和做好農村動態監測點工作。二要繼續加強電力能源管理。協調做好電力供需平衡,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組織好能效電廠和電力需求側項目的申報爭取,加強電力行政執法和安全生產工作,積極推進危及電力設施行政許可工作,保證全市用電供應;繼續做好成品油市場的日常監管和穩定。三要積極推進社會事業建設。注重綜合協調,進一步加大政府實事項目的推進力度,解決好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困難,確保各項實事項目按計劃順利推進;繼續加強節能減排,狠抓節能降耗,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等項目組織、申報和爭取工作。四要繼續加大信息化推進力度。加快建設全員人口信息數據庫,實現人口數據跨部門信息共享利用;加快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實現各醫院間數據的共享利用;加快政企互動平臺建設和推廣利用,推進政府對企業的信息化主動、快速服務;積極推進全市經濟社會數據綜合分析系統建設,做好公交一卡通推進工作;拓展地理系統應用,積極探索共享平臺挖掘應用和電子政務內部資源整合管理。五要全力以赴加強對上爭取。要搶抓國家調結構、促轉型、擴內需的機遇和各級編制“十二五”規劃的有利時機,圍繞國家產業導向,要繼續在重大項目報批、要素爭取等方面下大力氣,精心組織,強化項目包裝運作,加大攻關力度,想方設法為符合產業導向、投資大、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和重點企業爭取列入到上級規劃或計劃籠子,力爭在項目報批、要素爭取上獲得上級更多的支持,增強經濟發展的后續力量。

篇6

一、引言

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使社會進步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需要企業改變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根據時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與模式,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二、低碳經濟的概念與特征

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支持下,通過制度、技術的創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減少能源排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與環保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低碳經濟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降低能源的消耗,減少各種排放物對環境的污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能源使用的控制,減少消耗,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堅決避免因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出現。第二,經濟增長與消費能源相分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增加能源消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使企業經濟健康發展。第三,創新低碳技術,將此運用在企業發展中,提升企業綠色環保意識,優化管理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真正的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三、低碳經濟對企業傳統發展模式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碳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個政府部門為了做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對企業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提出明確的要求。若是企業經營發展中,碳排放量超過規定的線上,那么該企業需要在碳金融市場購買排放份額。我國室溫氣體減排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隨著國家企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溫室氣體減排市場發展的前景越來越明朗。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將此與自身發展充分結合,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促使國家節能減排發展,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二)消極影響1.技術與資金影響低碳經濟更注重低成本、低排放的發展,對傳統企業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我國中小型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經濟與技術的問題,使用的生產設備多為能源消耗大的生產設備。在管理模式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技術,對原有的生產模式進行創新,以此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求。對于中小型企業發展來講,資金與技術問題,是當前管理發展中面對的最大問題,也是影響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碳關稅壓力影響碳關稅,就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環境,對出口國家的產品進行征收稅的一種行為。該稅收的出現,增加我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與運行成本,致使企業的經濟利益嚴重受到影響,造成經濟效益不理想的問題出現。該問題需要得到企業的重視,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制定學科的管理對策,減少因碳關稅而造成的經濟效益減少問題出現,提升自身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四、低碳經濟下企業管理創新對策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低碳經濟進行全面的分析,結合自身的運行狀態,創新管理模式,優化自身工作的流程,落實低碳經濟發展需求,提升企業綜合運行情況。通過管理創新的方式,提升企業運行管理水平,滿足低碳經濟發展需求,實現持續長遠發展。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代入手,實現企業管理創新。

(一)立足低碳理念,明確發展目標價值觀與發展目標的建立,能夠推動企業更加健康的發展,使企業發展狀態更符合時代需求。在管理創新的過程中,融入低碳理念,豐富企業文化內容,展示出企業應有的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企業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企業管理者需要認識到低碳經濟對自身企業發展的影響,并將此與企業文化充分融合,構建正確的價值觀、發展觀,使企業經濟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此外,管理者還應將低碳經濟融入戰略發展目標制定中,將此真正的落實在日常管理與生產中,體現出低碳環保的理念。對于企業經濟發展來講,明確低碳經營理念與發展目標的建立,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管理質量,同時能夠促使國家競爭發展,提升我國室溫氣體減排市場發展水平。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低碳經濟的學習,轉變管理理念,融入更多新的技術與手段,以此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如國家電網公司在運行的過程中,堅決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低碳理念與企業發展的融合,轉變自身管理模式,引入多種新能源技術,優化自身的工作模式與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二)立足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充分體現出社會經濟發展中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性,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企業管理創新中,需要重視低碳技術的創新,將此融入企業生產工作中,以此提升企業經濟水平,促使企業低碳運行發展。就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情況來講,若想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需要研究與開發低碳技術,將此作為創新管理的重點,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實際生產工作中,轉變傳統產品生產開發模式,利用新能源技術進行創新,適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以此優化自身的工作效率,減少能源的消耗與碳排放量。此外,企業還應建立完善的生產鏈,利用低碳理念與新能源技術升級產業模式,使企業生產模式更符合低碳生產要求,提升市場競爭力。在企業運行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不斷的優化技術與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在激烈累市場中脫穎而出,促使企業升級發展,實現企業產品生產的低碳化,真正的滿足低碳經濟發展需求。

(三)基于市場需求,做好企業轉型發展在企業管理創新中,需要立足市場需求,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狀態,制定創新發展計劃,明確未來發展的目標,以此保證自身工作的順利進行。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堅決落實低碳經濟,將此作為自身發展的關鍵,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明確發展思路,保證各項工作有序的進行。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構建,為經濟轉向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也明確未來企業發展的道路,為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指明道路。自從黨的十一來,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能源利用率明顯提高,清潔能源優先發展,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碳排放量強度大幅降低。因此,在企業運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情況的分析,將其與企業發展充分融合,以此滿足自身發展需求,提升企業運行發展水平。通過對市場需求、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使各項工作更加順利的進行,以此推動企業長遠持續發展。

(四)加強對國家政策的研究,實現與時俱進低碳經濟是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趨勢,各個國家都根據自身經濟體制發展狀態,出臺相關的政策依據,為國家內部的低碳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企業管理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對國家經濟發展狀態,相關的政策要求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制定管理創新發展計劃,并在國家的政策中發現發展機會,利用低碳經濟優勢資源,提升自身的生產經營效果,提高綜合競爭力。如,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全國碳排放實行配額制度,根據發改委計劃,全國碳市場將在2016-2020年期間全面啟動實施和完善。如,2018年6月《國務院關于印發答應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該內容中要求在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這一政策的出臺充分說明綠色環保建立的重要性,為企業發展提出明確的要求。通過對國家政策制度的分析,能夠優化內部工作質量,使企業發展做到與實際俱進,真正的達到低碳經濟發展建設。

(五)加強科研人才培養,促使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若想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需要提升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建立科學研究人才隊伍,結合企業實際生產狀態,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計劃,并根據低碳經濟要求,引導其對企業內部生產技術進行研發,減少資源的投入,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企業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科學人才隊伍的培養,培養符合科學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研復合型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企業健康發展。實際工作中,企業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活動,將低碳經濟滲透在培訓活動中,并結合現代社會發展每,行業要求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活動,以此提升企業內部的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在培訓活動中意識到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并主動提升自身素質與能力,為企業發展提供多種支持,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此外,企業可以組織相關科研人員交流活動,與同行業企業合作,建立交流組織活動,引導科研人員進行組織交流,分享工作經驗與技術經驗,在交流中獲取經驗與方法,以此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促使企業更好的經營生產。

篇7

一、財政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及措施

12月底,我市地方財政收入預計完成萬元,占任務的%;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完成萬元,占任務的%;財政口組織收入預計完成萬元,占任務的%;財政專戶儲存資金預計完成萬元,占任務的%;向上爭取資金預計完成萬元,占任務的%;融資預計完成億,占全年目標的%。

為確保全年財政目標任務順利實現,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狠抓財政收入,收入實現了穩步增長。*年我們按照“挖潛堵漏,有保有壓”的,創新思路,完善制度,全面加強了收支管理。一是定期協調召開財稅部門收入分析例會,加強收入分析與預測,協調督促兩稅部門加強稅收征管,及時幫助解決稅收征管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二是抓住煤炭價格大幅上漲,企業效益大增的有利時機,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實施煤炭行業稅收專項整治活動,確保重點稅收應收盡收。全年全市煤炭行業貢獻稅收萬元,較上年增收萬元,同比增長%。三是啟動稅源建設管理平臺,充分發揮稅源辦管理職能,加強稅源分析,協調配合兩稅部門組織收入,督促鎮(街道)加強收入征管。在市稅源辦的協調配合下,稅務部門選取耐材、商業、房地產、建筑行業開展專項稅收清查活動。各鎮(街道)除配合稅務部門開展專項清查外,還根據本轄區稅源特點,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稅收清查專項治理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年,建筑、住宿、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稅收分別增長*%、*%和*%。四是狠抓小稅增長。面對主體稅種受經濟形勢和政策影響增速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各級財政部門根據不同區域稅源特點,積極配合稅務部門,不斷加強小稅種的征管,小稅種保持了強勁增長態勢。全年全市房產稅、車船稅、土地使用稅和資源稅的增幅分別達到%、%、%和%,小稅種成為新的稅收增長點。五是充分發揮產權交易中心、土地儲備中心和財政國資部門的作用,樹立經營城市理念,運用招標、拍賣、掛牌等多種形式,盤活存量資產,謀求土地和國有資產的最大收益化。

(二)優化支出結構,財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保重點的要求,科學安排預算,合理調度資金,在確保干部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黨政機關正常運轉的基礎上,加大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點支出的保障力度。

1、確保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在預算執行中優先安排黨政機關辦公經費和全市干部職工工資,確保了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和全市干部職工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其中:安排資金*萬元兌現了*年度目標考核獎發放政策,安排資金*萬元提高了全市財供人員津補貼標準。

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年投入“兩免一補”資金*萬元,大幅提高農村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提高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補助標準。其中農村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每生每年160元提高到230元,農村初中生由每生每年250元提高到375元;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補助標準由每平米400元提高到500元。二是認真落實強農惠農補貼政策。全年全市兌付糧食直補資金*萬元,15.16萬農戶直接受益,其中糧食直補標準較去年每畝增加0.34元,綜合直補標準較去年每畝增加33.26元;認真落實“家電下鄉”產品財政補貼政策,全年全市共發放家電下鄉補貼資金*萬元,*戶農戶享受到了按家電銷售價格13%的財政補貼;落實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支持生豬生產,全年全市共拔付補貼資金萬元。三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全力推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加消費需求。其中:城市低保支出*萬,農村低保支出*萬,新農合支出*萬元,安居工程支出*萬元,為實現我市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居”提供了堅實財力支撐。四是落實再就財政扶持政策,推進再就業工作開展。我們通過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轉變培訓模式,開發公益性崗位,積極營造全民創業氛圍。*年,舉辦公益性培訓2期,創業培訓8期,農民工培訓班23班,培訓人員共3945人。全年開發公益性崗位1122個,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萬元。發放小額貸款263筆,貸款*萬元,財政貼息*萬元,促進全民創業。五是落實石油價格補貼政策。為維護社會穩定,我們繼續對社會公益性行業和部分弱勢群體給與油價補貼,全年石油價格財政補貼資金*萬元。

3、確保事關全市經濟社會及市定重點工程需要。一是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安排撥付科技三項經費、招商引資、企業效益杯、企業創名牌和節能減排等各項獎勵補助資金*萬元,引導企業做大做強;配合經貿委、科委、發改委、商務局等相關部門積極服務企業,做好企業項目申報工作,全年共組織我市26戶企業,向上申報國家和省市重點資金扶持項目資金*萬元,其中有17戶企業項目獲得通過,取得財政扶持資金*萬元。二是支持重點工程開展。安排資金*億元,用于伊洛河綜合整治、新興路大橋、石河道綜合治理、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城中村改造,文化活動中心暨圖書館建設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next]

(三)加大融資力度,融資工作實現了新突破。今年,我們積極應對國家宏觀調控不利局面,努力克服貨幣政策緊縮、政府性貸款限制較多、擔保企業難找和貸款平臺負債率高等困難,廣開門路,想方設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全年累計融資*億元,不僅確保了資金鏈條完整,維護了政府信譽,還保證了市定重點工程的順利開展。同時,我們積極加強與上級財政部門聯系,主動研究政策,做好項目申報工作,以好的項目爭取更多的資金。全年共向省廳爭取專項補助和轉移支付*億元,同比增加*萬元。向鄭州市爭取資金渠道也已基本順暢,全年累計爭取專項補助*萬元,有力支持了我市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此外,為解決財政資金供不應求問題,我們想方設法從省廳超借現金,全年累計超借現金*億元,超借額度超過部分困難省轄市向省廳的借款額度,在全市財政資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有效解決了財政資金壓力,確保了財政預算的順利執行。

(四)加強財政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強化“節支就是增收”理念,深化財政改革,加強財政監督,努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一是集中支付從服務單位,服務財政出發,按照有關制度和規定,從源頭上預防單位濫用亂支行為,促進了廉政建設。一年來,通過審核監督,共剔除退回各類不合規單據875份,金額*萬元;拒付違規支出*起,累計金額達*萬元。二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大力實施節能采購,充分發揮政府采購的集約型效益。全年共舉行政府采購公開、邀請招標活動次,詢價采購次,政府采購金額達億元,節約資金萬元,節約率達%。三是加強基建項目投資評審工作,補充完善了《鞏義市政府投資項目監督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基建工程的招投標程序和辦法,參與項目前期論證,加強項目實施監管,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全年共審查工程項目個,審減不合理投資萬,審減率達%。四是進一步規范財政專項資金審批程序,加強項目評審立項工作,財政監督關口前移。建立了財政資金撥付的“集體研究”和“跟蹤問效”機制,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規范。五是改革公務用車配置和編制管理辦法,出臺《*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小汽車定編配備和使用管理辦法》,有效杜絕超配、超編小汽車風氣,制止講排場、比闊氣、亂花錢行為。六是加強財政監督。5月份,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市開展政府采購執行情況專項檢查,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政府采購意識。組織人員分別對10個鎮和8個企事業單位的現金管理、財政經費、會計基礎等工作進行抽查,對城鄉低保、扶貧救災等專項資金發放使用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嚴肅了財經紀律。七是穩步推進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債務的清理化解工作,通過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積極配合,目前已基本完成相關債務的最后核實和鎖定。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年,我們在做好“收支”兩篇文章的同時,以改進工作作風為重點,狠抓隊伍和廉政建設。一是認真開展“三評一創”、“學江浙、促發展”和“兩轉兩提”等主題教育活動,把各項主題教育活動同財政中心工作緊密結合,采取有效措施,組織全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培訓,嚴格檢查剖析,扎實整改提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有力推進我局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二是認真開展廉政警示教育,增強財政干部職工廉潔理財、依法理財意識。*月份在河南豫中監獄召開了*市財政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會議,通過參觀監獄犯人居所和勞動場地,聽取在押犯的含淚懺悔,使每名財政人員得到教育,受到警示。完善機關財務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請銷假制度、服務承諾制度、使干部職工組織紀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奉獻財政的意識明顯增強。三是建立財政監督員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制定《*市財政監督員辦法》,聘請15名有關行業人員作為財政監督員,邀請他們參加財政工作有關會議,參與財政政策和計劃的制訂,對財政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意見及建議。四是開展文明辦公檢查評比活動。以爭創省級文明單位為契機,通過定期不定期檢查評比單位室內衛生、工作紀律、服務承諾、儀容儀表、工作作風、黨風廉政建設,使財政系統干部職工的行為得到規范,精神面貌不斷改變。五是加強黨建工作。組織系統全體黨員舉辦“慶七

一、迎奧運、攀高峰”登山活動、戶外拓展訓練活動和黨員冬季乒乓球比賽等系列活動,鍛煉干部職工體魄,增進干部職工協同作戰、勇爭第一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存在的問題

今年以來,盡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財政收入持續增長,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各項惠農惠民政策全面得到落實,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一是主體稅種增速趨緩,稅收收入壓力大。二是非稅收入基數較大,缺乏新的收入增長點。三是剛性支出不斷加大,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收入增量部分遠遠不能滿足支出需要,重點工程資金缺口尤其大。四是融資形勢嚴峻,償還貸款本息壓力大。五是財政改革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強,改革的深度、廣度和徹底性方面仍有可發展空間。

三、2009年工作打算

2009年,我們將繼續按照“抓收入、強融資、保支出、嚴管理、強隊伍、求創新”的思路,圍繞“建一流隊伍、樹一流形象、創一流業績”的奮斗目標,大力組織收入,合理安排支出,積極推進改革,不斷規范管理,強化學習,轉變作風,求真務實,負重前進,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貢獻。[next]

1、加強收入征管,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全面貫徹“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清繳欠稅,懲治腐敗”的治稅方針,嚴格依法治稅,確保應收盡收。一是強力推進稅源經濟體系建設,健全財政經濟形勢聯合分析機制,積極開展稅源調查,掌握稅源分布和增減變動情況,抓住重點稅源,管好零星稅源,確保應收盡收。二是以稅收專項整治為切入口,加強對重點稅源及中小企業的稅收監控,對分析選定的重點行業,實施拉網式排查,嚴厲打擊偷逃稅行為,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完善代扣稅制度,明確責任,獎罰分明。對未履行代扣代繳職責,造成稅款流失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理。四是建立重點企業納稅公示制度。定期對重點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納稅和稅負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五是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發揮非稅收入網絡平臺監控作用,加大未出讓土地掛牌出讓力度,加大已出讓土地欠款催繳力度,保證土地經營收益及時足額入戶,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六是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檔案,規范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等行為,提高資產經營收益。

2、優化支出結構,確保重點支出需要。堅決貫徹“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的理財方針,合理調整支出結構,明確支出保障次序,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保重點。一是繼續堅持勤儉節約和“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長和各種預算追加,確保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二是堅持優先保障民生支出的原則,加大教育、農業、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投入力度,確保市定各項重點工程及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嚴格執行人大批準的財政收支預算,增強預算執行的透明度和約束力。四是進一步細化部門預算,將專項支出盡可能細化到具體項目和單位,為加快支出進度創造條件。

3、加強融資工作,確保資金鏈條不出問題。一是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式,創新融資辦法,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努力破解融資難題。二是積極和省內外銀信部門聯系,廣開融資門路,在負債規模總量穩定的基礎上做好貸款本金的歸還和再貸款工作,確保到期貸款本息能及時償付。三是加快現有融資平臺的整合,進一步發揮“國有資產管理投資公司”、“杜甫故里旅游發展公司”和“康百萬莊園旅游發展公司”等新的融資平臺作用,積極探索籌資模式,努力擴大籌資規模,多渠道、多門路地搞好融資工作,保證資金鏈條銜接到位。

篇8

省委、省政府把“扎實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分別寫入2010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指導原則,充分表明這一決策部署的極端重要性。這是浙江從進入新階段解決新問題的新省情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動“鳳凰涅”、實現“騰籠換鳥”的切入點,是發揮原有優勢并增創新優勢、推動存量優化和增量提升的關鍵之舉。抓好一批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不僅有利于浙江保持今年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而且對長遠發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全省上下應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上來,結合各地實際和研究制定“十二五”規劃,扎實推進這“四大”建設,切實增強浙江經濟的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

扎實推進大平臺建設

努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推進新一輪發展,空間至關重要。今后10到20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中國及浙江還將處于大發展大建設的階段,如果沒有大平臺大空間,就難以實現大發展大提高。因此,浙江應把大平臺建設作為省級發展戰略來謀劃布局,積極挖掘潛力,抓好一批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產業集聚區式的大平臺,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建設大平臺拓展新空間要創新思路。必須清醒看到,浙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極其短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任務十分繁重,要調減85%的基本農田保護率幾無可能,所以必須另辟蹊徑,充分挖掘、利用浙江山海資源豐富、低丘緩坡和灘涂眾多的優勢,向山地要空間,向灘涂要空間。據省咨詢委調查,全省現有可圍灘涂資源391萬畝,如果再深1米圍涂,還可再造199萬畝。另有坡度在5°―14°低丘緩坡資源765萬畝,可用于建設用地344萬畝,總計接近1000萬畝,發展空間潛力還很大。據三門縣介紹,目前該縣可開發的灘涂資源有200多平方多公里,如果加上三門灣北部寧海、象山兩縣的灘涂資源,合計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建設大平臺的天然條件。因此,寧波、溫州、臺州、舟山、杭州、嘉興等沿海地區,應以豐富的灘涂資源為基礎,統籌規劃建設若干個新平臺。金華、衢州等浙中地區應以豐富的低丘緩坡資源為基礎,結合浙中城市群建設,規劃建設若干個新平臺。利用這些新平臺,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的產業基地、研發基地、創新基地,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設。

建設大平臺拓展新空間要做好盤活土地存量的文章。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同時,深入推進“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通過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土地整理等造地工程,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中拓展發展空間。

要積極穩妥做好開發區擴容試點,加快推進梅山保稅港區、杭州空港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探索在有條件的開發區內設立國別(地區)園區,實行定向定點吸引外資的招商模式,推進浙江“品牌開發區”、“集約用地示范開發區”、“生態開發區(園區)”創建工作。要堅持“以畝產論英雄”,鼓勵“騰籠換鳥”,發展立體式廠房,在存量土地上形成更大的產出。

建設大平臺拓展新空間要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加快推進,早見成效。大平臺建設應從省級戰略層面來統籌規劃,有關部門要盡快編制出臺總體規劃和政策意見,明確全省大平臺建設的總體布局、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省領導聯系大平臺建設工作制度,積極推進一批產業集聚區建設,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扎實推進大產業建設

提高產業層次和競爭力

經濟轉型升級的根基是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大產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發展的緊迫任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這里的大產業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和把握,第一個層面是以農業、工業、服務業為代表的三大產業,這方面要繼續按照“穩定優化一產、主攻調整二產、提升擴展三產”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第二個層面是三次產業內部的產業或行業,如農業可細分為農林牧副漁5業、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12業以及前后加工業服務業等;工業按省內統計分類有38個,重點是改造提升輕紡、裝備、水泥等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即可分為生產業,也可分生活業,重點是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生產業和休閑旅游、社區服務等生活業。三次產業內部的產業或行業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把一些有特色優勢小行業做大做強。第三個層面是依托大平臺建設或塊狀經濟基礎加快培育形成的具有空間集聚規模優勢的大產業,即產業空間集聚化,這方面應作為今后推進大產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提出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間集聚規模優勢的大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主要是考慮要從根本上解決浙江過去30年由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式的農村工業化遺留下來的生產力布局離散的問題,沒有空間集聚的大產業發展是難以實現的。發展空間集聚的大產業與大平臺建設是密切相關的,離不開現有塊狀經濟集聚區、開發區、保稅區等的整合提升。如杭州規劃建設500平方公里的大江東新城,其中工業用地約100平方公里,主要發展汽車、重大裝備等制造業,陸海空并舉的大物流產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每平方公里的工業產值目標將超過100億元,就是通過空間整合來發展大產業。

當然,浙江發展大產業的空間應該進一步向沿海地區轉移。這是因為,下一步中國區域發展的潛力在沿海,空間在沿海,出路在沿海,競爭也在沿海。目前,自北向南的沿海省市紛紛把發展重點向沿海地區轉移,許多省市還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這對我省發展沿海大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浙江發展沿海大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首先是港口資源豐富,擁有能夠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的深水岸線占全國的1/3,其中可建10萬噸級深水泊位100個,居全國第一,十分適合發展大運輸量的臨港大工業。其次是塊狀經濟發達,同一或相關產業發展的區域集中度高,這些塊狀經濟對原材料和機械設備需求量很大,易于產業向上游延伸,如生產低壓電器向生產中高壓設備,生產汽摩配件向生產整車,生產紡織面料向生產PTA和紡織機械等重化工業領域延伸。第三是民營企業成長性好,已具備了向裝備制造等大工業領域發展的實力,如吉利集團的汽車、萬向集團的汽車配件,恒逸集團的聚酯,正泰集團的電器設備等,都具有向大工業發展的趨勢。對此,我們應該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加快發展沿海大產業,帶動全省經濟的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大項目建設

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重大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和牛鼻子,對拉動有效投資較快增長,擴大就業和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要解決多年來形成的投資增長乏力、發展后勁不足的矛盾和問題,必須抓緊實施一批事關長遠、經濟支撐力強的大項目。

扎實推進大項目建設,首先是扎實抓好政府主導性投資項目,大力推進以“六線兩樞紐”為重點的鐵路項目和一批航道、公路項目建設,加快構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積極推進核電等電源項目和電網建設,力爭新開工建設電力裝機350萬千瓦,加快“兩房建設”步伐。其次是積極擴大社會投資,認真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寬民間投資渠道,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按照“招大、引強、選優”的思路,努力引進一批對浙江經濟轉型升級有重大影響的大項目、好項目。三是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編制實施好2010年上報國家審批、核準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計劃,積極推進一批重大項目的報批工作,加快一批省審批、核準的項目前期工作,同時還要加快編制“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規劃,重點推進農林水利、大交通網絡、生態環保、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領域的大項目建設。

扎實推進大項目建設,還有一個核心和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扎實推進制造業的大項目建設。這是因為,浙江在這幾年較低投資增長中,制造業投資比重相對更低,基礎設施投資比重相對還高一點。比如,浙江“十一五”規劃中的重大建設項目中產業類項目比重只有13%,近三年來,浙江與山東、江蘇相比,制造業投資比重低8―10個百分點,而基礎設施比重高出9―15個百分點。尤其是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以來,浙江制造業投資快速下滑,2009年1―9月,制造業投資僅增長5.2%,低于基礎設施投資18個百分點,究其原因是缺少戰略性的重大制造業項目。為此,浙江下一步應在抓好“鐵、公、機”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同時,著力把加快制造業大項目建設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點發展一批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項目和臨港大工業建設項目等,為當前和今后浙江的轉型發展打基礎,上水平,增后勁。

扎實推進大企業建設

做強做大龍頭企業

浙江中小企業十分發達,這是優勢。但由于缺少大企業的帶動,中小企業難以進入大企業的產業鏈,生產的社會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基本處于低、散、弱的狀態。因此,做強做大一批具有行業龍頭地位、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對優化浙江的企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提高中小企業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等至關重要。

扎實推進大企業建設,首先必須提高對大企業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毋庸置疑,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包括微型企業在數量、吸納就業、技術創新、提供稅收等方面都是占絕對優勢的。但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不在于中小企業占優勢,而在于擁有一大批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一個國家或地區以大帶小的企業結構與有小無大的企業結構,在市場競爭力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道理很簡單,大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人才、資金等稀缺資源,產品市場占有率高,既有自主創新實力,又有強烈的創新需求和動力,有能力整合、提升和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如美國波音公司可以帶動全球145個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每投入1美元的研發經費,5年后其綜合收益高達34美元;每投入1萬美元,10年后就可以產生50萬美元至80萬美元的收益;關聯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是飛機生產直接效益的15倍。浙江只有培育發展一批大企業,才能把大量的中小企業和塊狀經濟納入其產業鏈,使離散的中小企業和并聯的塊狀經濟聚合起來、串聯起來,提升中小企業和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

篇9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人民認真貫徹黨的五、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北聯浦東,南拓臨港”的發展方針,充分依托“兩港”優勢,以增強區域綜合實力為主線,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保持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勢頭,總體完成區二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為“”開好了局、起好了步。

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經濟實現健康快速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居各郊區縣首位。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0.2億元,增長26.8%,增幅比去年提高1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完成106.9億元,增長28.1%,其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5億元,增長28.9%;引進合同外資(新口徑)5.5億美元,增長59.3%,其實際到位外資3.6億美元,增長30.8%;出口創匯完成18.8億美元,增長51.7%。

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全區固定資產投資393.5億元,增長23.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9個百分點。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9億元,增長36.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8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完成104億元,增長8.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3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作用更加明顯。二、三產業占全區經濟總量比例分別為54.5%和4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38%和60.2%。

二產方面,主導產業拉動作用加大,汽車、醫藥、電子信息設備制造等行業分別增長41.7%、41.9%和155%;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11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8.7%。

三產方面,港口拉動效應顯著增強,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達323萬標箱,帶動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26.5億元,拉動全區經濟增長近10個百分點;商品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億元,增長22.9%。

(三)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重大工程項目方面。東大公路、宣黃公路、滬南公路綠化景觀、天然氣壓管網、大蘆線航道北岸整治等工程提前竣工;周祝公路、橫新公路、滬南公路東延伸段等項目推進順利;區行政心完成預定的節點任務,現已結構封頂;變電站工程、機場高速污水管道和南蘆公路污水管道完成年度計劃。

重點產業項目方面。昌碩科技一期竣工投產,二期開工建設;杰西博工程機械、神火鋁箔等一批大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西門子醫療器械已啟動建設,年可正式投產;國電信信息園區建設順利推進;慧成顯示、愛爾愛斯發動機等項目主體建設基本完成。

(四)臨港新城開發成效顯著

臨港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3.4億元,增長174.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1.7億元。

基建項目快速推進。臨港大道主城區段、世紀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驗區、蘆潮港西側灘涂圈圍一期工程竣工;深水港蘆潮輔助區、南灘產業碼頭完成節點目標;兩港大道二期工程、大蘆線航道整治工程、蘆潮港車客渡碼頭積極推進。主城區展示服務心、臨港產業區管理心等首批標志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題公園建成開園;海事大學一期基本建成;國航海博物館進入結構施工。

產業集聚高地雛形顯現。一批事關臨港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進入高峰期,完成重點產業項目投資29.7億元。大型船用曲軸、電氣技改、滬東重機、蘇爾壽機械等項目廠房基本竣工;集制造、瓦錫蘭、卡爾瑪正式開業;臨港普洛斯一期、卡特彼勒順利運營;船三井、德國倫茨、浙江開山、馬士基等項目成功落戶。

(五)社會事業發展創造和諧局面

科教文衛體全面推進。康橋先進制造技術專業孵化基地、臨港新城科技應用示范基地、國家醫療器械產業基地等科技創新高地相繼啟動;與華師大合作共建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周浦學、閘北八協議托管三灶學工作啟動;加快推進4個鎮社區文化心建設,全面建成18個居委社區心,網絡電視用戶超過原計劃的一倍,康橋鎮湯巷村成為首個交互式網絡電視村;區醫療衛生心主體建筑即將結構封頂,區衛生局與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合作共建周浦醫院;成功舉辦“臨港新城環湖健康跑”活動,全民健身體育運動蓬勃興起。

民生狀況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職工人均年平均工資27834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8546元、增長9.9%;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新增就業崗位3.9萬個,完成全年目標的150%;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年末,有24.8萬農民納入鎮保、新增7.6萬人,農保13.9萬人,外來從業人員參加綜合保險12.3萬人;清潔家園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區環境衛生面貌大為改善。

二、年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預期目標

根據區委對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以及《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總體工作部署,建議年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0%;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其: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降低10%;

——財政收入增長18%,其: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8%;

——工業總產值增長20%,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5%;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長;

——合同外資增長20%,其:實際到位外資增長20%;

——出口創匯增長2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

——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10%;

——新增就業崗位2.6萬個。

上述預期目標的安排與確定,注重與全區“”規劃目標相銜接,綜合分析宏觀形勢與我區經濟發展現狀和走勢,體現了挑戰性和操作性的統一。現對有關主要預期目標作重點說明:

(一)關于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

年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20%。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第一,充分體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結合我區實際,預期今年增長目標時,要在近年來全區經濟取得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資源節約利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統籌速度、質量與效益的關系,實現“好求快、優求進”。

第二,預期目標兼顧實現的可能性。年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加快“四個心”建設的關鍵之年,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點地區,經濟社會處在一個開發建設規模空前的特定時期,“兩港一城”效應將推動全區的經濟增長。

第三,我區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洋山港對我區經濟總體拉動效應不穩固,且尚未系統展開增值率較高的深加工結轉、集裝箱拆拼箱等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面臨增幅下降的趨勢,預計投資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有所降低;受能源緊張、出口退稅率調整、匯率持續走強等因素影響,預計今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

(二)關于節能降耗的預期目標

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其: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降低10%。

這一指標體現了結構優化、技術進步和節能管理的成效,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市政府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節能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期間各區縣和開發區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0%。市經委、發改委、國資委、統計局聯合下發的《關于下達市“”工業節能降耗指標的通知》明確要求,區“”期間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下降率必須達到40%。

(三)關于財政收入的預期目標

年財政收入預期增長18%。其:地方財政收入預期增長18%。

財政收入增長,主要考慮了近年來我區經濟發展總體形勢以及稅收收入的增長情況。

(四)關于工業總產值的預期目標

年工業總產值預期增長20%。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期增長25%。

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趨勢,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預計今年全國工業增長將繼續呈小幅調整態勢。從我區情況看,主要從四個方面考慮:重點項目推進情況、主導產業發展情況、重點企業增長預期以及自然增長因素。

(五)關于固定資產投資的預期目標

年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6%。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預期有所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預測:從全國看,由于投資慣性和貨幣寬松條件的影響,預計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20%左右。從我區情況看,主要從五方面考慮:重點工程和實事項目投資安排、工業投資、房地產投資、臨港投資以及社會投資。

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預測:宏觀調控緊縮“地根”、“銀根”,客觀上使我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土地、資金等瓶頸制約更加突顯,預計今年新開工項目在數量和投入上有所下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與去年基本持平。

(六)關于合同外資的預期目標

合同外資作為一項衡量外向型經濟發展工作成果的指標,對經濟外延擴張與內涵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慮到我區正處于跨越式發展階段,招商引資保持適度增長對提升項目質量、優化全區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建議年完成合同外資增長20%,其實際到位外資增長20%。

¬(七)關于農村居民收入的預期目標

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預期增長10%。

近年來我區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兩港一城”的開發建設為我區進一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和做好“三農”工作帶來重大機遇,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將發揮積極效應,預期今年農村居民收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三、年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工作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堅決貫徹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對發展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自覺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真正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實現全區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年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一要大力發展重大裝備、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等先進制造業和物流、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二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將招商引資與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培育總部經濟,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我區。三要把握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機遇,充分發揮洋山深水港和保稅港優勢,加緊海洋產業、海洋科技等項目的儲備和建設。

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要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把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資金和資源支撐轉變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二要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重點抓好72家年綜合能耗2000噸標準煤以上工業企業的節能工作,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確保經濟發展與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三要加快品牌建設,依托康橋工業區、工業園區、國際醫學園等重點園區,積極扶持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企業發展,培育更多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

(二)聚焦臨港,全力推動臨港新城整體功能開發

加快推進臨港開發建設。繼續按照“兩個100”的工作目標,以構建城市整體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項目為重點,進一步實現“主城區出形象、產業區出規模”。繼續加快道路、水系、供電、天然氣、電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建成區行政心等功能性項目;加快大型船用曲軸、電氣技改、滬東重機等項目的建設與投產,加快遠、海、馬士基等物流項目建設,加快電氣起重機、風力發電、超高壓變壓器等重大項目落地;加快發展海洋產業,深化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區開發方案,明確首期開發區域的控詳規劃、產業布局、開發主體,爭取年內正式啟動建設。

著力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有序推進區政府搬遷到臨港新城的各項工作,為海事大學和水產大學的搬遷做好服務,進一步強化“舉全區之力建設臨港新城”的效應。開展城市綜合管理,維護和利用好已建成的各項公共設施,構建高效的公共事務管理體系;做好動拆遷、新社區建設、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等工作,確保重大工程項目有序推進,實現臨港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發展農村經濟,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農業先行區建設。堅持科技興農,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新場、六灶、老港、大團等鎮的現代農業先行區試點,啟動書院先行區二期建設;新建3-5個為農綜合服務站和1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培育2家區級農業龍頭企業,推進2-3個“一區一社一品”項目。

實施強村富民工程,有效促進農民增收。探索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開展征地留用地試點,通過引導和鼓勵農民入股投資標準廠房、商鋪等不動產項目獲取長期穩定收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對村級組織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區財政撥出的1億元專項資金,增強村級經濟實力,提高村級組織管理水平。

推進心村試點工作,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整體改造、傳統保護、宅基地置換試點等途徑,以工程帶動型、生態保留型、宅基地置換型等形式,穩步推進書院、新場、航頭三鎮的3個心村試點工作;進一步深化“人人動手、清潔家園”活動,年內全區50%的村民小組環境衛生達到樣板村創建標準。

(四)構建“和諧”,努力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大力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完善城鄉教育合作幫扶三項制度,優化教育人力資源配置;實施素質教育實驗校、實驗性示范性高和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完善基本醫療為重點,社區衛生服務實現村、居委全覆蓋;農村合作醫療平均報銷比例提高至54%,區一級大病統籌結算點下調至3000元;基本建成區醫療衛生心,正式啟動周浦醫院建設,推進遷建臨港醫院相關工作。以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8個鎮社區文化活動心建設,其建成開放4個;完成8個居委社區心的建設。

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發揮就業援助、勞動用工監督和就業信息三支隊伍作用,統籌被征地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和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工作,著力幫助“雙困”人員就業;積極開展“訂單式”、“菜單式”、“新項目”等各類培訓,認真實施《郊區勞動力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年內完成7000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教育。以征用地人員為重點,逐步推進鎮保;穩步提高農民保障水平,6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每人每月從100元提高至120元;擴大綜合保險覆蓋面,維護外來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五)堅持深化改革,加快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篇10

    關鍵詞: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體系  啟示與對策

    我國從1999年6月出臺助學貸款制度并在 8個城市試行以來,助學貸款的實踐之路并不平坦。因此,我們不妨借鑒國外幾個成功實施助學貸款國家的經驗來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助學貸款體系。

    一、美日韓三國的助學貸款體系

    (一)美國的助學貸款體系

    美國資助理念的多元化直接導致了其資助體系的復雜化。因而,美國的資助體系被譽為混和資助體系或“無體系”的資助體系。它的資助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1.“帕金斯貸款”(Perkins Loan)。該貸學金最初是根據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確定的,原名為“國防貸學金”,聯邦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啟用現名。該計劃的內容如下:

    (1)資助群體定位于“家庭經濟最低下的學生”;

    (2)學生年度最高借貸金額為3000美元,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借貸1.5萬美元,研究生3萬美元;

    (3)學生在校期間的利息由政府負擔,  學生自畢業后的第10個月開始還款,還款期間的利息由學生自負,貸款利率為5%;

    (4)償還期最長為10年,償還方式為分期付款,每月最低還款額為50美元;

    (5)該項貸款的資金來源為政府,  由政府交由學校操作;

    (6)學生畢業后,如參軍服役、參加國防建設、或者到特定公立中小學任教、參加公立傷殘人保育和特殊教育工作等10項國家急需的社會公益事業,就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貸學金。

    2.“斯坦福助學貸款”(Stafford Loan)。該貸款方案是根據《1965年高等教育法》設立的,原名為“國家擔保助學貸款”,20世紀80年代后期啟用現名。該貸款是目前美國最主要的助學貸款計劃。而斯坦福助學貸款又分為兩種方案:一種為“貼息助學貸款”,政府負責為學生支付在校期間的借貸利息;另一種為“無貼息助學貸款”,即政府不為學生支付他們在校期間的借貸利息。該計劃的主要內容為:

    (1)該計劃定位的資助群體比“特別困難”、“家庭經濟狀況低下”的目標還要寬泛;

    (2)從1993-1994年度開始,本科生貸款的最高額度不得超過23000美元;研究生貸款

    包括本科期間的貸款在內額度最高可達65500美元;

    (3)年貸款利率一般不超過8.25%;

    (4)獲得貼息的貸款學生需繳納貸款本金 5%的“開辦費”和3%的“保險費”,而獲得貼息的學生則需繳納貸款本金的6%作為開辦費和保險費;

    (5)該項貸款是由商業銀行放貸,而由美國的各州政府負責提供擔保,美國的聯邦政府提供再擔保的一項資助計劃。

    3.“學生家長貸款計劃”(PLUS)。這項助學貸款是根據《高等教育法(1980年修正案)》設立的。該貸款項目的貸款對象為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大學生家長,  學生可以向參加該計劃的商業銀行申請此貸款(政府出具擔保)。貸款的最高限額為學生的教育成本與其家庭能夠獲得的其他全部資助金額的差額。

    4.“聯邦直接貸學金”(Federal Direct Student Loan)。該項貸款是根據《助學貸款改革法》于1994年7月開始實施的。該項貸款的資金來源為聯邦教育部,由聯邦教育部每年將貸款資金直接撥至各大學。學生直接從學校獲得助學貸款資金,畢業后直接還給聯邦教育部。采用該辦法的初衷是,設法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管理成本。

    5.學生補充貸款計劃(簡稱為SLS)。該項助學貸款是根據《高等教育法(1986年修正案)》設立的。該項貸款主要面對的是經濟獨立于父母的學生群體。貸款的最高限額為該生的教育成本與他/她獲得的其他經濟來源之差。貸款利率為浮動利率,但一般不超過11%。本科生可貸金額為23000美元,研究生可貸金額為73000美元(包括本科期間所借金額)。申請貸款的學生必須繳納本金的3%和5%分別做為保險費和開辦費。

    (二)日本的助學貸款體系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向大學生提供財政資助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國家里成功實施助學貸款的國家,其實施的是“獎貸相結合”的資助體系。

    日本助學貸款計劃的主要內容為:

    (1)日本的助學貸款是由具備法人團體地位的“日本育英會”來發放和管理的;

    (2)日本育英會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撥款。但是,目前為止,日本育英會發放貸款的資金來源實際上由三部分構成:首先是政府的撥款,在三部分資金來源里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向大藏省的借款,再次是從受貸者那里回收的貸款;

    (3)日本育英會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 (包括學生居住地和求學地的消費水平、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特殊情況四方面主要因素)、學生品行以及學習成績三方面的標準作為發放貸款的標準;

    (4)日本助學貸款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兩種:一種為“無息助學貸款”,即政府(納稅人)承擔了貸款的全部利息費用。另一種為“有息助學貸款計劃”,其貸款利率也遠遠低于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根據相關法律,  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政府承擔,畢業后由學生自負。有關貸款的額度和償還有如下規定:

    每位學生的受助水平根據《日本育英會法實施令》的基本規定,再根據每年的不變價值和學費上漲幅度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1984年國立公立大學寄宿生每月可獲得3.8萬元日元貸款,私立大學寄宿生每月可得5.1萬日元貸款;而到1990年,這兩種貸款額度分別為3.5萬日元和4.8萬日元;

    根據《日本育英會法》和《日本育英會法實施令》規定,  學生于貸款到期后的次月算起的第六個月開始,最長還貸年限為20年。其具體實施情況是:公立學校畢業生一般11年內還清,私立院校畢業生一般15年內還清,受資助較多的學生則可在20年以內還清;

    貸款資金可以一次償清,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和條件來自行選擇是按年、半年還是月為單位,分期定額償還;

    《日本育英會法實施令》規定,在20年以內提前歸還或者一次償清貸款的可以根據提前還貸日期計算,給予學生打折優惠;大學生畢業后一年內到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任教,或者到高等院校和文部大臣規定的研究機構從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可以享受“無息助學貸款”的減免,一般來說,在上述機構連續工作滿五年的,可以免除全部貸款,不足五年的部分減免;學生在校期間或畢業后因患重病、負重傷至嚴重殘疾、長期病休和死亡者,免除未償還金額”。

    (三)韓國的助學貸款體系

    韓國采用國家優惠貸款與民間貸款相輔相成的資助體系。其資助計劃的主要方案如下兩種:

    1.國家優惠助學貸款

    (1)由政府指定十幾家金融機構向學生提供低息貸款,每年提供兩次。

    (2)學生可持錄取通知書或學籍證明、戶口本、居民證、印章等到政府指定的這十幾家金融機構申請該項貸款。

    (3)貸款額度以不超過學費為限,但是不包括生活費。貸款額度大約在100萬韓元到 900萬韓元之間。

    (4)貸款年利率為4%-5.75%之間。

    (5)貸款償還期視貸款的年限而不同。根據貸款年限的長短可將國家優惠貸款分為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學生必須在學期內等額還本付息,不能逾期,償還期最長不能超過2年;而在長期貸款償還中,如若學生休學或服兵役則可延緩貸款的償還,如若學生畢業后未能找到工作則還貸期可延緩三年,但還貸期最長不超過11年。

    (6)學生申請該貸款需要校長的推薦并且需要擔保人。

    (7)政府給予利息補貼。

    2.民間助學貸款

    (1)民間助學貸款的貸款額度大。一次最多可貸600萬韓元。

    (2)民間助學貸款的利息由于沒有政府補貼,因此,其利率比較高,一般在7%-17.5%和36%-48%之間,有的甚至高達65.7%;利率隨市場變化而波動,完全由金融機構自行確定。

    (3)無需校長推薦也無需提供擔保,但是若出具擔保則可加大獲貸金額。

    (4)貸款償還方式靈活多樣。

    (5)如若逾期不還,會對借款人征收高利率的滯納金。禁止信用不良、負債超過500萬韓元或者近期有大額信用卡消費的人群借款。銀行-[飛諾網FENO.CN]

    二、美日韓三國助學貸款體系的比較

    1.政府在助學貸款中的參與程度都比較高。助學貸款在某些方面需要依賴政府和公共政策——主要是負擔或補助一部分助學貸款成本,并且要建立負責助學貸款的發起和收回的法定管理體制。在各國政府參與助學貸款方案的實施中,政府的參與性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承擔所有或部分風險,主要體現在政府為私人貸款者提供擔保或由政府作為直接的貸款者來實現。例如,美國的斯坦福貸款,就是由各州政府為學生貸款提供擔保,再由聯邦政府提供再擔保,以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助學貸款業務,當學生違約無法及時歸還貸款時,商業銀行經過積極的催討確實無法挽回違約損失時,可以從州政府取得95%的補償款。此外,美國的帕金斯貸款和聯邦直接貸學金其貸款資金都是由政府出資;而日本育英會發放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也是政府撥款,同時韓國發放的國家優惠貸款其資金來源也主要是由政府劃撥。第二,對貸款利率進行資助。如果政府是貸款的出資者,則通常會制定較低的貸款利率。如在日本,即使是學生負擔利息的有息助學貸款,利率也僅為3%;而美國政府每三個月會向銀行或金融機構支付“特別”利率收入,稱之為特別津貼,以保證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能獲得最低的市場回報。第三,承擔貸款方案的部分管理成本。如果私人機構為貸款的出資者,這些費用由借款者補償從而反映在利息或其他的費用上,如美國的學生貸款計劃,學生需要將本金的3%和5%分別用于繳納保險費和開辦費;而韓國的民間助學貸款則要支付7%-17.5%和36%-48%之間的高額利息以補償私人借款者的費用和成本。但是政府為了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往往會部分承擔這些費用,如日本,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分析,  日本每提供一份助學貸款,就同時支出相當于52%的“隱形獎學金”。

    2.助學貸款運行的制度環境完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它們的法制環境完善,如美國,基本上每一項助學貸款的出臺都有法律為依據。像帕金斯貸款是以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為依據設立和運行的;斯坦福助學貸款是以《1965年高等教育法》設立和運行的;而日本更是嚴格按照《日本育英會法》和《日本育英會法實施令》進行助學貸款的審貸、發放和回收工作,并明確規定了放貸者和受貸者之間是法律關系,并由地方法院受理學生違約不還貸的案件。二是這些國家的信用體系完善。在美國有專門的國家信用局負責采集個人的信息并對個人的信用評級,會將拖欠者的拖欠情況記入學生的信用記錄,對其重新進行信用評級從而影響該學生今后的房貸或車貸的借貸。

    3.對助學貸款運行方式的定位相對準確。例如,美國既有私人機構提供的助學貸款也有國家提供的助學貸款,但是美國政府對私人機構提供貸款的要么給以擔保要么給予利息補貼以保證銀行開展此項業務的回報率,考慮到了商業銀行盈利性的經營目標,沒有造成政府助學貸款“濟困扶優”的政策性目標與商業銀行商業化運作的盈利性目標之間的分歧。  同樣,韓國的助學貸款體系跟我國未進行2004年改革之前有些類似,但是我國2004年改革前的助學貸款體系運行的并不太成功,但是韓國的助學貸款體系卻運行得比較好,關鍵在于:一是雖然韓國也是政府指定銀行和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但是該貸款有擔保人而且韓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催收體系,能夠保證貸款的回收;二是商業性的助學貸款交由民間金融機構去做,但是貸款的利率是放開的,  隨市場利率的波動而變動,民間金融機構進行該項貸款業務有利可圖。

    4.助學貸款償還期一般都比較長,像美國大多數貸款要求在10-30年內償還;而日本一般還貸期為15年,最長可達20年;即便是還貸期最短的韓國還貸期限也為11年。

    5.美國與日本都對貸款額度進行了細分,即將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助學貸款額度區別對待。如美國的帕金斯貸款、斯坦福貸款、學生貸款補充計劃都對研究生和本科生貸款額度進行了區別對待;而日本的助學貸款額度更體現了其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它是以《日本育英會法實施令》的規定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家庭人口、居住地和求學地的消費水平以及當年的不變價格和學費漲幅來確定每個學生的貸款額度。

    三、我國目前助學貸款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的助學貸款要素存在問題

    如前所述,助學貸款的構成要素包括四個方面:貸款額度、貸款利率、貸款償還期和貸款效率指標。  (限于篇幅,在這里我們只討論①、③這兩個要素)

    首先來看關于助學貸款額度的規定。我國對于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本專科學生(含高職)、研究生和第二學位學生,其申請貸款額度每人每年最高不超過6000元,這些規定對于本科生而言還勉強說得過去,而對于在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而言有些過低。從表1所列幾所大學的學費收費標準可見我國助學貸款額度仍然偏低。

    其次是貸款償還期限的問題。我國助學貸款有關貸款償還期方面的規定由最初的學生所借貸款本息必須在畢業后4年內還清,變更為借款學生畢業后視就業情況,在1-2年后開始還貸,6年內還清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貸款年限。但與國外的助學貸款還貸期限相比,我國的還貸期限仍然較短,接受貸款學生仍面臨較大的還款壓力。國外的助學貸款多為5-20年的中長期貸款,還貸期在8-12年。我國還款期限太短對于真正貧困的學生而言仍是比較難以承受的。一方面目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多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們畢業后,首先要在經濟上獨立,承擔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項費用,還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此外,還要考慮在不遠的將來結婚成家買房等經濟問題。這就形成了就業初期較低收入、較高個人開支與還貸階段相重疊的特殊時期,勢必客觀上造成獲貸學生還款壓力大,從而影響助學貸款的回收。

    (二)政府在我國的助學貸款中存在“越分”與“缺位”

    政府“越位”是指政府將具有政策性目標的助學貸款交由商業銀行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委托人(政府)與人(商業銀行)之間的政策性目標與商業性利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國務院批準實施,幫助高等院校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加速人才培養,實施科教興國,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等為目的的一項政府政策,其產生的部分利息由中央或地方財政補貼,具有很強的政策性特征,因而國家提出了讓每一個考入大學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對助學貸款必須敞口供應。然而,助學貸款作為一項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貸款資金是由商業銀行自身提供,貸款資金均為各商業銀行自籌;此外,還需承擔國家助學貸款單筆金額小,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等特點所帶來的高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貸后較高的追討成本和違約成本,減少了盈利性,這顯然有悖于商業銀行經營所要求的三性原則,可想而知,銀行作為盈利性商業機構對于開辦這項社會收益高而利潤較低的業務的意愿會有多大多久。但是,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性與其商業性之間的矛盾不是一個必然,矛盾的協調與解決關鍵在于其推行方式。盡管2004年《國家助學貸款招投標辦法》的出臺改變了過去由政府直接指定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的方式,但是事實上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性與商業性運作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未因引入市場化的招投標方式而消失;其運行機制實質上仍表現為以行政力量推動國家助學貸款的商業化運作,而正是這一制度性缺陷限制了我國助學貸款業務的發展。

    政府“缺位”是指政府在推進國家助學貸款過程中沒能制定相應的具體的法律和規定從而導致我國實施、推進國家助學貸款的制度環境不完善。助學貸款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它的運行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規章等制度的支持,具體而言包括助學貸款資金來源等要素問題,確認政府、銀行、高校三方各自的責、權、利等方面,從而確保助學貸款能夠做到有法可依。然而,一般而言,政府是這些制度的供給者,而學生、高校、銀行是這些制度的需求者,只有當政府供給的助學貸款制度滿易雙方需求,使得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時,真正做到交易雙方各得其所即具備申請資格的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得到貸款;銀行正常發放、回收貸款并取得相應的利潤;高校順利收取了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保證了學校日常的正常運轉。制度供給過多或過少都會妨礙助學貸款的順利進行。然而,我國目前的狀況就體現為制度的缺失,《憲法》僅在第十九條明確了國家發展高等教育和鼓勵其他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辦學。在第四十六條里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義務;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里則對運用金融、信貸手段資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高等教育學業只字未提,在相關的教育法里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在第六十二條中提到“國家鼓勵運用金融、信貸手段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法律和規章無論從數量還是結構與內容上都體現為制度供給不足。與美日等國實施助學貸款的法制環境相比,保證我國助學貸款政策實施的相應法律、規章還很不齊備,完善;缺乏針對性,適用性及可操作性;缺乏相關的實施細則,而這些都是因政府“缺位”而造成的,需及早解決以保證我國助學貸款健康持續的發展。

    (三)制度不完善導致商業銀行“惜貸”

    銀行等金融機構之所以出現惜貸行為是因為國家助學貸款同其他貸款一樣,也屬于風險型貸款存在著風險性。具體而言,有如下幾種:

    1.政策風險。所謂政策風險是指保證助學貸款政策順利實施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與銀行實際所得到的政府扶持之間的差異。用公式表示為:銀行所承擔的政策風險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實際得到的政策支持。而我國的國家助學貸款具有很強的政策性,但是其運作方式確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以自有的信貸資金發放并自行管理的,貸款回收率不高,貸款風險較大。因此,政府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給予銀行必要的政策鼓勵和激勵,彌補銀行因承辦該項業務所要承擔風險以提高銀行推行此項業務的積極性。

    2.管理風險。實質上是指因學生拖欠貸款使得銀行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追討而導致管理成本的增加所引發的風險,—方面,國家助學貸款是面向具體借款學生發放的個人消費信貸,筆數多、單筆金額小、涉及范圍廣。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對每筆貸款的審核、調查、催收等各環節與單筆高額貸款一樣,  一步都不能缺,其管理成本自然會高;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且由于大學生畢業后的流動性非常大,不利于銀行及時掌握學生畢業后的具體情況,不能及時進行貸后監控,這樣又會加大貸款的催收難度,加大銀行的追討成本,加劇銀行的管理風險。

    3.違約風險。即信用風險,指借款人未能按時履行還本付息的義務造成的風險。正是由于國家助學貸款其自身的特點使得銀行承擔了比一般商業貸款更大風險的違約風險。原因在于:第一,無法詳細、準確地了解借款學生的個人資信狀況;第二,學生自身信用缺失,沒有健全完善的負債約束機制,為學生客觀上逃廢債務提供了機會;同時,剛畢業的大學生正處于低收入、高消費的經濟薄弱時期,存在著客觀上還款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成為學生不能如期還款的原因。四、美Et韓助學貸款對我國的啟示及完善我國助學貸款體系的建議

    (一)助學貸款要素的修正

    首先是貸款額度的修正。國家出于財力有限等各方面問題的考慮,規定助學貸款額度每人每學年不超過6000元,對于貸款額度進行控制雖顯必要但仍是頗有爭議,我們應當借鑒國外的經驗,貸款金額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學費標準、最低生活費標準、學生經濟狀況及其從其他渠道獲得資金的能力;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差異很大,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對學費等教育開支的支付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應當在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貸款額度,且研究生與本科生實行不同的貸款額度。鑒于我國目前研究生學費水平徘徊在8000元左右,故而建議將研究生的助學貸款金額提高到每學年8000~10000元。

    其次是貸款期限的修正。貸款期限的設定是與借款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及借款學生畢業后的實際收入水平密切相關的。考慮到我國目前城鄉居民和剛就業學生的收入水平建議進一步延長還貸年限。

    (二)采用國家助學貸款與一般商業性助學貸款(政府擔保)相輔相成的助學貸款體系

    由于國家助學貸款自身具有的特征使得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性與商業銀行的商業化運作方式之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目標分歧。故而建議建立政策性銀行——教育發展銀行,專門提供政策性較強的國家助學貸款,并以此為主,同時商業銀行提供一般性商業助學貸款為輔的助學貸款體系。其中,國家助學貸款的本金及貼息資金由其自身承擔。此外,由商業銀行自籌資金以其自有資金在以政府為擔保主體的情況下提供一般的商業性助學貸款。為了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資并經營助學貸款的積極性,必須提高政府的參與程度,建立更為有效的擔保機制。作為教育銀行可以通過財政撥款,還可以通過發行教育債券、股票或者開征教育保障稅等融資渠道籌資,而作為助學貸款政策受益者的校方而言,可以將其學費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助學貸款的擔保基金。擔保基金由各級教育銀行負責運營使其增值保值;一旦發生違約,商業銀行負責追討,經過努力確實無法回收可以交給地方教育銀行追討,追討后的金額按一定比例留存于地方教育銀行,如若地方教育銀行再回收不成功的話可以轉給國家教育銀行,從國家教育銀行回收部分貸款金額,  至于留存比例是多少或者說返回給商業銀行貸款金額的比例還有待商榷。

    (三)引入“收入或有貸款+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我國現有的償還機制

    收入或有貸款是指根據貸款合同約定,用未來收入的一定比例來償還貸款,直到貸款本息清償為止,這主要是針對還貸機制設計的。該計劃主要優點在于收入和還貸的線形掛鉤,這意味著高收入畢業生將很快還清貸款,而低收入的則可以慢慢償還,這里將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完成貸款的回收。對于每一個借款學生,社會保障中心都發給其一個臨時的社會保障號,并且社會保障中心要對借款學生的這些臨時社會保障號進行備案,待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便直接使用該社會保障號,每月繳納養老保險時先根據收入比例確定還資金額后從其繳納的養老保險金額中扣除,直至所借款項全部還清之后將其所持的臨時社會保障號轉為正式的社會保障號。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回收貸款是以借款學生未來的養老保險金為擔保的,任何一個學生都能清楚地權衡出區區幾萬元貸款跟將來自己養老防老的養老金這二者之間的輕重,以此來做到對貸款的貸后監督,防止學生利用畢業后流動性大而惡意逃廢債務,來保證放貸資金的回收率。

    (四)建立教育儲蓄公積金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我國居民儲蓄意愿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僅次于養老支出,故而提取教育儲蓄公積金是有可操作空間的。這項基金由企業、個人兩方按比例繳納,該基金可用于其個人的繼續教育、職業教育或用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學費等,支付金額也不能超過其所在學校的學費標準或不超過其基金賬戶金額的80%為限。若退休時或子女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全部支取該賬戶金額或者不支取轉入養老保險賬戶,以此作為助學貸款項目的一項補充。

    (五)多渠道籌集助學貸款資金

    1.發行教育證券:包括教育債券、教育股票、教育彩票等。  (喬春華,2004)

    (1)教育債券:教育債券不僅是國家籌集教育經費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購買者對未來教育投資的儲備。教育債券的發行可以交由教育銀行以中央財政和國家信用作擔保來發行。據有關數字表明,2004年發行了1100億元國債,  占GDP的比例仍未超過3%的警戒線。1998年,英國、美國、德國、  日本的國債負擔率分別高達56.6%、 56.7%、63.1%、97.3%,而我國僅為14%左右”,可見我國通過銀行發行教育債券籌集資金的空間仍是很大的。教育銀行可以利用發行教育債券籌集的教育資金補充國家助學貸款資金來源,在貸出去的國家助學貸款尚未收回時,利用其籌集的資金繼續支持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開展。

    (2)教育彩票:彩票是以抽獎方式進行籌款所發行的一種憑證。彩票的發行具有社會性、公益性和娛樂性三方面的特征。我國目前發行有福利彩票、體育彩票、足球彩票,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發行教育彩票的空間很大。我國著名學者錢偉長先生早就建議政府發行教育彩票。而在西方國家發行彩票更是近幾十年來被廣泛采用的一種融資方式,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被外國經濟學家稱之為“微笑的稅”并且其已逐步成為世界第六大產業,美國有13個州部分或全部把彩票收入投入到教育中,自1967年6月以來彩票已為紐約州的教育事業貢獻了超過19億美元的教育基金。《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要求:“擴大彩票收益用于支持教育的份額。”但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單獨發行教育彩票。如若以每年發行100億元教育彩票計,50%用于獎金,15%用于發行成本,35%用于教育則每年可為教育籌集35億元資金,可用于發展助學貸款的投放資金支持。

    2.開征教育保障稅

    我國自1986年開始征收教育費附加,用于加快發展地方教育事業,擴大地方教育事業經費的資金來源;教育費附加的計稅依據是納稅人實際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稅額,附加率為3%。

    而所謂高等教育保障稅是指政府為保障公民接受政府舉辦的高等教育的權利而向特定的人群征收的一個稅種。  (陳懷海,2001)

    高等教育保障稅可選擇以個人所得稅為稅基,稅率以不超過5%左右為宜;專款專用,可由前述教育發展銀行負責管理。2005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征收約2093.9億元,若按5%征收,可征收高等教育保障稅100億元左右。隨著個人所得稅的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保障稅稅率可定期調整,從而既保證高等教育保障稅相對穩定的規模,又不至于過分加重個人的負擔。這筆資金一方面可用于國家助學貸款貼息,另一方面可以向開展商業性助學貸款業務的銀行支付類似美國的“特別津貼”,以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商業性助學貸款。

    (六)建立健全個人社會信用體系

    第一,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目前,社會正處于新舊觀念沖突、新舊利益調整、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滲透、人們思想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要特別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一方面,將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系統的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認識到我國“窮國辦大教育”的難處;另一方面建立起大學生個人道德考評體系對學生的誠信道德行為實踐做出評價,通過該體系幫助學生認清是非,認清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而且還應在全社會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氣。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應包括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1)建立以賬戶資料為中心的個人資信檔案。主要內容應包括:基本賬戶資料;消費者個人過去和現在的住址,生日及其家庭情況的賬戶資料;消費者個人職業、收入、工作年限及其雇主情況的資料;從政府、法庭、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獲得的記錄消費者是否有過破產申請或不動產遭留置等情況的公共資料。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數據庫現已初步建成,在個人數據庫里面采集了超過5億人的自然人信息。這5億個自然人中,有接近5000萬人有信貸記錄,包括個人的房貸、車貸、學貸、貸記卡、準貸記卡的透支記錄,還包括個人提供擔保的信息。“但我國目前的個人資料包括學生學籍檔案和個人人事檔案,全面的個人資信檔案仍是一片空白,有關信息還需要不斷補充完善。(2)建立以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共享為目的的計算機互聯網絡。通過該網絡對個人資信進行跟蹤調查和資源共享,實現個人資信記錄能夠方便地在各個使用者之間傳輸。無論助學貸款的獲得者畢業后走到哪里都會接受用人單位查詢,看其是否有過不良信用記錄來決定是否錄用。但是,目前個人數據庫中的數據主要對商業銀行開放,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或者執法提供部分信息服務。由于受現行法律限制,對企業、個人、社會其他的中介單位和組織還不能開放。

    第三,建立一個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開展個人信用業務還需要一整套的個人信用法律體系來支撐。個人信用法律制度是指對個人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消費行為,運用國家監督、管理和保障個人信用活動的一整套規章制度予以規范。而我國目前適用于個人信用業務的法律體系還相當不完善,其個人信用法律制度的功能集中體現在《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法則上,但除了可對當事人行為做出規范及法律后果上的司法救濟功能之外,并不能對當事人的信用行為做出約束,更無法對事前個人信貸的授信到事中監管及事后還款方面進行約束。顯然,我國缺少開展個人信用業務的法制環境,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和出臺《國家助學貸款法》和《個人信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使個人信用業務從信息采集、保管到披露、運用及失信懲戒,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充分發揮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的作用。  當前國內部分省市已初步建立地區性信用體系,但缺乏全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以及權威的信用中介機構。完善的信用體系必須有健全的中介機構為基礎,而信用中介機構的建立發展又與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發展相輔相成,此外信用管理行業協會無疑是信用體系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馬經:《助學貸款國際比較與中國實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張民選:《理想與抉擇——中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尹紅斌:“從制度績效看我國高等學校助學貸款制度的選擇和創新”,《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3期。

    4.陳迪秋:“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分析”,《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5.陳懷海:“關于我國開征教育保障稅的設想”,《教育與經濟》,2001年第3期。

    6.喬春華:“教育金融芻議”,《江蘇高教》,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