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模式范文
時間:2024-01-26 17:5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學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英文中有disease、illness、sickness三個不同的詞來標志疾病的概念。disease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明病人的軀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或功能不正常,是可以觀察測量的異常。illness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病人有主觀不適感覺,如感到惡心、頭痛、焦慮等癥狀。sickness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說明某人病了,不能進行正常日?;顒恿耍チ私】等艘话愕男袨?,這是第三者的看法,同時病人也接受,是上面兩種情況的結果。本文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對疾病的影響分別進行剖析,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客觀的評析,認識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當今社會形勢下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恩格爾模式 心理 倫理 疾病預防
【序言】
醫學模式是人們對待或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態度或方式。在其演變過程中有兩個經典的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優點在于,奠定了試驗研究的基礎,推動了特異性診斷及療法的發展,指導了醫療衛生實踐,有效地控制了急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保障了人類健康水平。然而其缺點在于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對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重視不夠。為此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就顯得更加人性化了。相比之下其優點在于,解放了醫學思維模式,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醫學研究的思路得以擴大,社會、心理預防的應用讓疾病預防提高到新的層次,為中國醫學的發展注入新活力。由于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變化,人類對健康需求的迫切,醫學及其相關學科相互滲透,影響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顯得更加適合當今的時展。
【正文】
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由四個層次的涵義組成:第一,沒有軀體疾病,即傳統意義上的健康;第二,沒有主觀不適感,即自我感覺良好,無不良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的心理健康;第三,社會適應良好,即能勝任正常的工作和學習,與人和睦相處,與周圍社會環境和諧融洽;第四,道德品質良好,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恰當的道德情感和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仍屬于心理、精神層面的,可歸屬于心理健康的范疇[1]。醫學模式在健康概念轉變的基礎上也發生了改變,1977年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即醫學系統思想,就是把醫學研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并從整體出發研究各要素組成系統的方式。系統思想的考慮方法是“由上而下”、“由總而細”。它不只著眼于個別的元素、部件的優良與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間的聯系,來大力提高整體的水平。醫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從整體聯系的觀點出發,既要揭示系統、子系統,以及各級要素、各級層次之間的縱向聯系;又要提示系統與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除了微生物、各種物理化學因子外,社會生活中種種事件,如與他人關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稱心,經濟上困難,都有可能影響健康,引起疾病。所以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時,既要重視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視反映社會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響,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只有這樣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質,探明人類和疾病作斗爭的規律性[2]。
一.生理因素方面
現代醫學的特點是科學知識很發達,而各種科學性的檢查及治療方法都是日新月異地在改變與發達。
在藥理方面,胰島素應用于臨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治療糖尿病最重要的藥物,對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尤其危重癥的搶救亦極為重要。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作為體內最重要的促合成激素,胰島素不僅僅能降低高血糖,而且能改善代謝失調、炎癥應答、免疫功能及出凝血狀態,并促進創面愈合等。胰島素在外科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例如危重病、創傷外科、感染外科等等[3]。
在醫技中,磁共振成像可提供病變組織在形態學改變和生理功能方面的信息,已成為進行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工具,亦是介入技術導引的手段。由于MRI具有無創性和信息容量多等點,使其能在生物學醫學領域內作深入的研究 [4]。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由于其良好的圖像分辨率,能更為精確地分辨粥樣斑塊的細節特征,成為識別易損斑塊,判斷支架貼壁情況及支架內再狹窄和血栓形成的一種新手段,在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和指導治療中有巨大的應用價值[5]。
對疾病認識,傳統觀念認為,原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綜合征。近年,隨著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有些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由于造血干細胞質異常所致[6]。1型糖尿病除了位于人白細胞抗原基因區的IDDM1和位于人胰島素基因區的IDDM2被公認為是T1DM的主效基因外,不斷有新的潛在致病基因被發現。幾個參與自身免疫反應的重要因子的編碼基因如維生素D受體、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B、PTPN22、SUMO4以及Tbet相繼在一些人群研究中被發現與T1DM相關[7]。
以上這些只是臨床上眾多突破中的鳳毛麟角,社會在進步,科技在創新,臨床的各種檢查及治療方法也都是日新月異地在改變與發達,為人類的健康做著貢獻。但在這個多因素的社會里,健康的影響因素縱橫交錯,要想達到人人享有健康,我們醫務工作人員的任務還是很艱巨的,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外,我們還要做好“上工治未病”,努力控制心理、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
二.心理因素方面
中醫學里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其致病的特點:⑴直接傷及內臟:心、肝、脾功能失調為多見;⑵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憂)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⑶影響病情轉歸[8]。
藏醫學中《四部醫典》指出:“常顯憔悴不安心煩躁”,“傷于寒涼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憂心語叨叨”。即是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勢必造成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均強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統[9]。
在醫學科學知識,各種科學性的檢查及治療方法日新月異地改變與發達的情況下,很容易過分地只注重軀體層次的檢查與治療,而忽略病人的心理與感覺的層次,包括家屬的心情與人際關系上的反應。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觀點是,病人與家屬是整體性的存在,當一個人患了病時,不單是要考慮有病變的器官或部位,還得考慮一個整體的人在軀體與心理各方面是如何去反應、接受和面對。再者,不僅是生病的患者個人本身,還得注意有關聯的家屬是如何一起來面對與應付疾病。因此,是要全體性的,全盤性的考慮。
心與身是整體的兩面,隨時都是雙雙發生反應,無法分開。不能給予不同程度的看法來對待。哪種疾患都要依心身的觀點去處理與醫療,并沒有哪些疾患是特別要考慮心理的層次,而有些疾患就都不需要考慮。所有的疾病都牽涉到軀體與心理的兩個層次,需時時加以注意,并且從兩個方向同時去著手進行處理。許多醫療工作要靠精神科與專于軀體治療的別的科聯合一起而來醫護病人,以便能發揮各個的特長而做適當的貢獻 [10]。
三.社會因素方面
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病的發生不僅僅與生物因素有關,而且還與社會變革、經濟增長、飲食起居等變化有關。人類疾病的構成由以急性傳染病為主,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轉變。對付疾病的三大法寶:預防接種、殺菌滅蟲、抗菌藥物到社會醫學、行為醫學、環境醫學。
社會因素對個體和群體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規律,制定各種社會措施,保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可見疾病不單純是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學現象,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疾病模式。而且隨著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人類發現引起這些疾病的因素是復雜多樣。例如,吸煙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終因肺原性心臟病而死亡;吸煙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種癌癥,還可增加高血壓病、胃潰瘍等病的風險,這稱為單因多果;同樣,肺癌可因吸煙引起,可因工廠、汽車廢氣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鎳蒸氣、氫氣(有放射性)引起,這概稱多因單果。而且這些因素常與人們的社會行為緊密聯系。
在19世紀,一批社會醫學的倡導者目睹了工業化過程給人類帶來與傳染病、職業病、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婦幼衛生等有關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開始認識到醫學、健康和社會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要靠各行各業各部門的協作行動才能成功,這包括給人們提供體育鍛煉和休息場所,豐富的業余生活,積極的休息和低膽固醇、低鹽、低糖的食品。日本采取行為醫學措施,20年內使胃癌死亡率下降30%。全球每年有1400萬15歲以下兒童(絕大多數在發展中國家)死于六種可預防的傳染病。這些地區的人不是不懂預防措施,而是社會因素妨礙預防措施的實施。故國際醫學界公認:社會突破是決定性的,只有政府承擔衛生保健責任、動員社區群眾參與、健全基層保健網發展經濟、制定立法和開展健康教育,才能解決防治這些傳染病的問題。國內外經驗證明,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加速,社會因素對健康的作用愈益明顯,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11]。
四.總結
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揭示宏觀活動的基礎,信息學、心理學等綜合運用促進了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考慮思路的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從生物與社會結合角度理解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同時也對醫護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護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家屬、關心社會。同時,醫護人員要從生理、心理、社會三維系統全面看待疾病的病因、治療、護理與預防,看待健康。更重要的是該醫學模式能在搶救生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12]。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臨床醫學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從醫療型向醫療、預防、保健型轉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對病人需要有感情,尊重病人的尊嚴、權利及自身的個性特征;重視個體、家庭與社區間的聯系;服務模式從以醫療為導向向以預防為導向的轉變:即病人教育、早期診斷、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人群健康篩查與群防群治。同時推動了預防醫學理論的研究,新的健康觀促進了預防醫學向更高層次發展,建立了高危環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的“高危”概念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三級預防策略。健康衛生服務范圍擴大為由治療服務到預防服務,生理服務到心理服務,院內服務到院外服務,技術服務到社會服務。讓醫學教育更重視人文社科的教育,擴充知識面,加強在職教育,保證在職醫務人員知識的先進性。也使得衛生決策以病人為中心而非以疾病為中心,可持續發展、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盧少夫.現代人的心理保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9月1日
[2]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3] 李東升、歐陽軍.胰島素在外科領域的應用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年14期
[4] 金桂云、梁元. MRI的臨床應用進展[J].生物磁學.2003年04期
[5] 韋德宇、丁曉梅.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應用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年05期
[6] 邵宗鴻、何廣勝.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進展[C].第三屆全國血液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3年
[7] 沈潔、谷衛.新發現的1型糖尿病相關基因[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年01期
[8] 李家邦.中醫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9] 丁玲輝.用現代醫學模式探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與心理學[N]..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
[10] 曾文星.心與身的關系與治療[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篇2
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模式;生物化學;教學;探索;實踐;社會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現狀
生物化學在醫學教學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它是醫學能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重要支柱。在當前醫學中,生物化學為醫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意見[1],讓醫學能夠從生物化學角度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的質量和水平,讓醫學發展向著分子學進行發展。同時,生物化學在醫學當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學主要包括:蛋白質、核酸、糖、脂、非營養物質等。它還包括基因的突變和基因重組,讓人從根本上認識到人類性狀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與此同時,生物化學還包括一些人體生物新陳代謝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環、核苷酸循環等。它指出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是怎樣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這樣在醫學中,對于一些疾病來說,醫生可以從根本上認識到發生的原因和病理,讓醫生可以從本質出發來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從而為更好地解決患者醫學問題服務,使其盡快發現病灶并做出理論支撐。
當前,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它為培養一批優秀的醫務人員做出了杰出貢獻。它讓更多醫生能夠對人體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讓醫生知道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是怎樣進行的。這樣,我們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醫學知識、了解足夠的醫學常識,以對一些疾病治療有一套合理的實施方案。這就讓我們當代醫學治療從表層轉到本質,從根本出發認真發現其中的基本原則,從而為更為準確發現病情、合理安排治療病情做出重要支撐。但是,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我們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學生對于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不高,學到的內容沒有得到很好地實踐檢測,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中不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
二、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生對于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對于深層次的了解缺乏認識。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的學習收獲不是特別明顯,不能更好地在醫學中進行創新發展,以促進醫學朝著更高水平去發展。(1)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知識了解不是特別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需要學生能夠從微觀中認識到其中的一些知識和原理,懂得從微觀上來看待一些表觀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自主發展和自我學習。生物化學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質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謝反應。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只是簡單停留在記憶當中,對一些知識進行背誦從而記住。但是,對于這些知識是怎樣貫穿于整個生物化學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學需要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把握,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到整體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有清晰認識,讓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解決醫學的實際問題。(2)教師傳授生物化學知識方式相對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仍采用傳統“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模式。這樣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課堂當中,對于學習這一部分知識而言,不知道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提高和重視。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當中缺乏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查,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沒有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深層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教師講解內容不能通過實踐操作呈現在學生面前,只是給學生描敘了一種過程。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不透這部分內容,同時還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差,不能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讓其真正了解這些知識。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夠對這些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模型,以幫助學生記憶這些內容,保證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能夠學到最多的知識,讓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生物化學,而是主動進行創新,讓學習動力更為高漲。(3)生物化學教學實踐內容相對欠缺,學生不能很好進行知識實踐。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校投入較大時間和精力在基本知識傳授當中,但是對于實踐操作內容相對欠缺,從而造成學生的實踐能夠不足,不知道該把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當中[2]。這就需要學校為生物化學教學創造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對于知識進行充分學習和檢驗。這不但對于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能為學生個人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在實踐當中獲得靈感和創新,讓學生知道在實際醫學中如何將知識進行運用,保證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獲取知識。
三、新醫學模式下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對策
在新醫學模式下,要求我們醫學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懂得如何進行醫學疾病的預防和檢測,讓醫生能夠及時發現其中的病因和導致的因素,為更好安排醫學治療,對于病情有準確把握,合理安排治療過程,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手段,解決他們身體上的問題。同時,還要積極進行知識的創新和發展,從原本掌握知識中找到疾病解決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國醫學事業能夠有更高層次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醫學有一個廣闊的空間,能夠在世界醫學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引領醫學前沿的發展。(1)創新和豐富醫學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到最為寶貴的知識。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需要教師來進行,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最為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讓學生能夠從心底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過程。教師要改變以往傳授知識的方式,不能單單從課本上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對于知識進行現實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講解三羧酸循環中,需要給學生傳授最為基本的醫學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視頻學習到抽象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在哪些環節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過程中進行脫氨基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對每一過程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學生不僅可以具有扎實的醫學基礎,同時還能對每一個循環過程有深刻認識,讓學生能夠從課堂之上學到最多知識,為以后的醫學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2)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各種知識到實踐當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當中學生能夠重視到哪些內容是我們常常會忽略的,哪些內容是需要我們著重重視的。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可以讓學生知道在實踐當中,醫學生物化學是如何進行運用的。在病情診斷中怎樣去運用生物化學進行病情確診和病情治療,讓學生能夠懂得這些知識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夠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的科學。同時,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加深對于一些內容的重視,知道怎樣進行醫學創新來解決當前醫學。并且,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當中,給學生提供實驗室進行生物化學知識的運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復制、轉錄、翻譯中重要的途徑,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重要原理,為更好地進行醫學創新打下堅實基礎。(3)創建生物化學學習教學途徑,讓學生之間有更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學習生物化學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識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知道學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難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還要給學生之間創建交流平臺,讓學生之間進行很好地交流學習,讓學生之間學習生物化學成為一種興趣。學生當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可以互相幫助解決,較大程度地提升其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一些好的學習視頻和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進行下載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都能學習到最好的學習資料,方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柏青.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
[2]新醫學模式下免疫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張紅欣,何浩,康莉,宋文剛.醫學教育探索,2010,(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bio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edical contribution,le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nee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eaching,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chemistry,let more people can from the curriculum of biochemistry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mode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proposed a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new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篇3
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20世紀醫學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做出這個結論并不意味著醫學模式轉變的偉大工程已經結束。事實上,醫學模式轉變無論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實踐操作上都尚有許多工作要做。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促進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當代醫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保證。
當前,醫學模式轉變中的道德問題的研究是一項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都十分重大、頗具緊迫性的工作。醫學模式轉變是醫學基本觀念的變革。醫學基本觀念的變革必然涉及醫學道德問題,從倫理學的角度研究醫學模式轉變是醫學模式轉變研究的題中應有之意。但是,醫學模式轉變所具有的深刻道德內涵,道德建設對于醫學模式轉變的作用,至今未能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重視。理論問題未解決,實際工作必然被動,通過職業道德建設促進醫學模式轉變的工作便無從談起。
醫學模式轉變這一醫學基本觀念的偉大進步與道德評價的缺如、滯后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個問題應當引起理論界的特別注意和認真思考??陀^地說,醫學模式轉變的道德價值并非沒有人覺察[1]。但檢索一下20年來醫學模式研究的文獻,就不能不承認,這方面的研究是不盡如人意的??傮w上看,在醫學模式的研究中,倫理學的探討十分薄弱,對醫學模式轉變的道德評價是膚淺的,缺少深入的和深刻的倫理學研究。這種狀況,甚至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在醫學模式轉變的研究中,倫理學“不在場”、“在場未發言”,至少是“詞不達意”。
這與其說是醫學模式研究的一種缺憾,不如說是醫學倫理學研究乃至醫學哲學研究的一種悲哀。質言之,這是當代醫學哲學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論”與倫理學割裂、醫療實踐中存在的醫術與醫德割裂即“精”與“誠”割裂的一個表現,它反映了不利于醫學哲學研究發展的一種片面性和定勢。忽略醫學模式轉變的倫理學研究是基于這樣一條邏輯思路:醫學思維方式與醫學倫理學是截然不同的;醫學模式轉變是關于醫學基本觀念、醫學思維方式的轉變,不屬于醫學倫理學研究的范疇。在這個意義上說,醫學模式轉變中的道德問題的研究的意義并不僅限于醫學模式研究和醫學倫理學本身。當然,這篇文章的分析是以這個具體問題為主題的。
二、倫理學———醫學模式轉變研究的重要內容
以往人們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評價,大多是從思維方式的角度思考,將醫學模式的轉變概括為全面的醫學觀念對片面的醫學觀念的取代,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必須指出,這種評價并不全面。因為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識疾病,診斷、治療疾病,較之生物醫學模式的優越,不僅表現在思維方式上,還表現在醫學道德上。換言之,醫學模式的轉變不僅是醫學思維方式進步的標志,而且是醫學道德進步的表現。不過,醫學模式與醫學道德之間的關系是醫學模式轉變中更深層次上的東西。
大概正是由于它固著在深層、又不似思維方式那樣“實用”,才被人們忽略。這里涉及到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評價。近代生物醫學模式對古代整體醫學模式的取代,是醫學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醫學在近、現代的發展,是以放棄一些本不該放棄的東西為代價的。盡管古代整體醫學模式帶有籠統、模糊、猜測的性質,但其注重從整體的角度認識健康和疾病,重視包括心理、社會因素在內的諸多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的基本觀念,是必須給予肯定的。令人惋惜的是,古代醫學重視整體的基本觀念,并沒有在近代醫學中繼承下來。
近、現代醫學在不斷精確、深化,否定古代醫學的籠統、模糊、猜測的性質的同時,把古代醫學模式的正確的重視整體的基本觀念忽略了。用歷史的眼光看,近代醫學不可能沿著古代醫學整體模式的思路,在生物、心理、社會等幾個角度齊頭并進地發展。在與人的健康、疾病現象密切相關的因素中,近代醫學選中了最為直接的生物因素,這是醫學不得不走的一條“片面發展”的道路。實事求是地說,生物醫學在幾百年的片面發展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用發展的觀點看,這是符合醫學發展規律的。近、現代醫學只能首先選擇解決生物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的問題,因為不搞清楚生物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直接作用的問題,心理、社會因素的間接致病作用便無從揭示。但是,過分重視生物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忽略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畢竟是近、現代醫學發展的事實。
這個事實說明,近、現代醫學在進步的同時,也存在某些倒退。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忽略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片面的;從病因學、診斷學、治療學的角度看,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角度,就是倫理學的角度。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不僅是醫學思維方式的進步,而且是醫學道德的進步。顯而易見,忽略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在本質上是不道德的。
人的心理特征和社會屬性是人之為人的最為本質的特征,忽視這一特征,僅僅從生物學角度認識人,診斷、治療人的疾病,至多是把人等同于猴子。從這個意義上分析,生物醫學模式在取代古代整體醫學模式的過程中,不僅拋棄了古代醫學模式的正確的基本觀念,而且不經意地放棄了古代醫學模式中的尊重人、強調人的本質特征的道德內涵。勿庸質疑,亙古以來,醫學始終是道德科學,醫療活動始終是道德之舉,醫學有著顯著的道德本質。但是,在醫學發展的不同時期,醫學的道德本質的貫徹是有差異的。就古代醫學與近代醫學的差異而言,醫學的道德本質是內在于古代整體醫學模式之中的,或者說,古代整體醫學模式本身就體現著醫學道德。西方醫圣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國藥王孫思邈的“論大醫精誠”,都有著鮮明的將醫術與醫德熔于一體的特點。近代醫學則不然,盡管講究道德同樣是近代醫學的傳統,在近代醫學史上,許多醫學家崇高的道德境界可歌可泣。但與古代相比較,由于近代醫學模式中缺乏心理、社會因子,使醫學道德不能通過醫學模式貫徹,使醫學道德外在于醫學模式。理性地說,在僅僅從生物的角度認識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生物醫學模式里,醫學對人的尊重,是缺乏載體的。
將人的社會屬性、亦即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置于醫學基本觀念之外,不考慮人的社會性質、心理特征,何談對人的尊重[2]。如何將醫學發展視為一個過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具有向古代整體醫學模式復歸的含義。當然,當代醫學模式與古代醫學模式不是一個層次上的,這種復歸是就基本精神而言的,被生物醫學模式否定了的古代醫學模式的整體觀念重新被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肯定。這種否定之否定關系,也包含著道德方面的含義。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比古代醫學模式清晰的多從而深刻的多的水平上強調人的整體統一性,使醫生重新認識到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而且具有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是生物屬性、心理屬性、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里,“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識病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才是從真正的人的意義上認識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這樣,醫學對人的尊重就體現在醫學模式即醫學基本觀念之中了。
在生物醫學模式居于主導地位的幾百年間,醫學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慣性和惰性,要在實踐中確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就要克服這種慣性和惰性造成的定勢,其中包括克服忽略人的心理、社會屬性,將人僅僅理解為生物體的片面性。這實質上,是道德建設。醫學模式轉變說明醫學道德進步是醫學發展之必然,說明當代醫學的發展為醫學道德進步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堅實的、強有力的保障,醫學道德進步已經以醫學模式轉變的方式反映到醫學基本觀念之中。但是,又何以說當代醫學道德的狀況制約著醫學模式轉變呢,這就涉及到了醫學道德對醫學模式的作用。醫學模式與醫學道德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醫學道德在接受醫學模式轉變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作用于醫學模式轉變。
三、用道德的力量促進醫學模式轉變
1996年,我提出了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滯后的問題[3,4]。3年來,盡管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人們圍繞促進醫學模式轉變在理論上、實踐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我認為,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滯后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這是人們不愿看到、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這不能不引發我們深入思考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滯后的問題。
3年前,我把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滯后的原因歸結為醫療實踐、醫學理論研究和醫學教育3個方面,并且提出在醫學實踐中貫徹、落實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無論在醫療實踐上、在醫學基本理論上,還是在醫學教育上都尚有許多工作要做。今天看來,這些觀點并未過時,仍須堅持。但是否還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呢,比如,在貫徹、落實新醫學模式上,已經搞清楚并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在實踐上是否已經做的很好了呢,未必。原因何在,非不能也,乃不為也,何以不為呢,由此道德方面的原因就顯露出來了。集醫學思維方式進步與醫學道德進步于一體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和實施是以道德進步為依托的。
醫學模式與醫學道德進步是相互作用的。醫學模式轉變有著深刻的道德內涵,可以促進醫學道德建設,只是醫學模式轉變與道德進步之間關系的一個方面。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道德進步之間的關系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這就是道德進步對醫學模式轉變的促進作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在推動醫學道德進步的同時,還要求道德進步來保障。這是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道德進步之間關系中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是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滯后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在醫學模式轉變上,相對于思維方式方面的工作,道德建設方面的工作更加繁重。醫學模式的轉變需要道德建設支持。
篇4
【關鍵詞】高中 生物課堂 個性化 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是一項知識系統化、全面化的運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展開獨特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將小組合作、生活化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方式運用到教學之中,結合生物實踐課程的具體運用,更好地實現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學生素質的提升。
一、簡述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
1. 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不全面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探究式教學的組織形式,將生物知識與數學、物理、化學知識聯系在一起,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存在探究式教學的更多誤區。譬如,探究點與知識相偏離,探究過程程式化,運用探究手段相對泛濫等存在不足,并且將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脫節,不利于整個教學知識的全面推進。
2. 合作教學的個性化不凸顯
生物教學不單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也需要結合高中學生個性形成、思維意識培養、綜合知識舞臺搭建、團結合作等多方面的品質形成,尤其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小組合作的活動效果,沒有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過分追求在分數、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培養,對于學生個性意識的培養,缺乏整體的引導,在小組合作中也不能采用與教學想要求的具體的方式,造成整個教學效果的不明顯。
3. 師生交流的盲目性
從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希望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整個教學內容的傳授,但是,由于學生差異的不同,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到生物教學的各個教學點之中,容易造成與實際生物教學相違背的方面。
二、分析個性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 認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過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高中生物的學習之中,尤其是將高中生物知識形成系統化的運用,形成自我探究的興趣培養,尤其是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將對生物知識的情感把握與知識的融會貫通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個性化地彰顯出對生物學習的認知能力,將個人的生活情感態度與生物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知識系統化的運用模式,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2. 興趣培養的有效手段
通過個性化的生物教學方式,尤其是將情感引導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知識點,讓學生對生物現象、生物知識與全面的理解,增強知識學習的好奇心,并保持良好的情緒,形成與大自然生物科學知識相融合的追求,將更多的興趣轉移到生物知識的尋求之中,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在教學中將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與生物教學相結合,實施有趣的活動教學,采用個性化的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探討個性化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 教學技巧的個性化運用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將教學中積極樂觀的情感引導與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意識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既有知識點的步步誘導,也有各種多樣化、形象化的知識引導,形成豐富的生物想象力,并在教學中采用恰當的比喻,構建生物與其他知識的對比度,形成推理的嚴密性,并通過生動直觀的生物實踐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到更多的生物知識,可以將學生帶到戶外,將生物知識放到自然的課堂之中,將教學資源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整體的融合模式,超出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點需求,發揮出學生個性化生物學的養成。
2. 重視在實際情景中滲透情感教育
在生物教學中,要注重情境教學模式的融入,尤其是將情感引導作為生物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體會到知識系統化、連貫性的樂趣,并將個性情感與生物知識形成整體的融合。在當前的現實生活化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構建,是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的有效方式,通過創新教學過程的運用,能強化學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情感引導的角度出發,捕捉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并積極發現生活經驗在生物教學中的整體融入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形成合理的教學情境,多種方式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與生物教學的融入。
3. 類比教學的知識點融入教學
類比的教學方法作為一種生物教學的有效方式,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形成直觀化的教學模式,并與整個經驗形成有著很大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想要掌握的知識形成與生活相貼近的知識點,并采用類比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對知識點的整體學習效果。譬如,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主動運輸”的知識點時,將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進行對比,讓學生在與生活相聯系的情境中參與主動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將生物教學的知識點,采用有效的類比方式,主動分析運輸需要的過程以及載體需要的消耗能量以及逆濃度梯度之間的跨膜運輸效果,更好的發揮出整個教學的作用。在教學中,通過采用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綜合知識的運用中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構建與生物知識全面融合的綜合管理,提升整個素質。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4-136-03
一、問題的提出
構建和諧社會,大學擔當著培養和諧人才的重大責任。和諧人才的標準是德、智、體、美全方位的和諧發展,而和諧心理是和諧人才的基礎。心理健康指的是個人內在的體驗穩定感、主觀幸福感和價值獲得感。
一方面,大學承擔著為國家培養、輸送和諧人才重大責任的機構,這一性質決定了在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治療心理疾病,而是促進青年學生形成和諧的心理狀態。這就意味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心理疾病治療工作,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另一方面,有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在校本科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約為15%。這就是說,進入高校就讀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健康人群。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為例,近年來我們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在校本科生進行了深入的約談普查,發現大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非來源于心智發展扭曲之后產生的疾病,而是學生內在人格發展不夠完善引起的一系列消極現象,學生面對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適應性和發展性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定位于對學生健康完善人格發展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從心理與環境、心理與行為、內在人格等三個方面,促使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心理和諧發展。這種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標志就是學生的自我和諧,表現在對人對己對事上達到的良好的自我認知、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平衡狀態。而這種對內協調、對外適應的心理和諧狀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方面: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人格完整、反應適度、行為協調、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和諧。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三五”模式構建
培養大學生成為和諧人才是一個需要多種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
(一)一個主陣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課程體系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主課堂、主渠道作用不容忽視。課程體系應包括三個模塊:
1.主干課程模塊――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課程為主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包括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戀愛心理、職業生涯規劃、新生生活適應等普遍困擾學生的問題,旨在通過傳播普及心理健康常識,使學生認識自身,樹立健康意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通過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及隱患,指導學生自我調適或解決一般的心理困擾,激發學生的心理自助自救能力,預防心理問題障礙化發展。
2.活動課程模塊――以專題活動類課程為補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學生自主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積極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開展拓展訓練、自信心訓練、壓力管理、人際關系訓練等團體活動,既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達到課程效果的延伸和鞏固,從而推進課程教育從廣度到深度的發展。
3.支撐課程模塊――以專題網站知識普及為支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者可以個人博客、學生論壇等網絡平臺為載體,建立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網站和網絡咨詢平臺,全方位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識,交流心理自助經驗,打破心理健康課程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廣泛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這三大模塊互為對應:有機聯系、各具特色,全方位落實了“教育為主、面向全體”的原則,有效構建以學生為主陣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需要強調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三大模塊”的運作中,必須遵循“三大注重”的工作原則。一是注重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讓學生真正理解心理學理論知識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二是注重改善學生的行為――努力激發、充分調動學生改善自我的強烈愿望和動機,繼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注重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挖掘潛能,發展自我?!叭竽K”的充分結合,能夠實現每個學生在大學期間都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由此建立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形成課程和團體訓練活動相配套的、覆蓋所有年級和學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三級大平臺:學校領導、教師指導、學生自助成長的三大平臺
高等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成才成長為出發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與輔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真正有機結合起來。要達到這樣教育目標,就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班級三級工作網絡的效能,建立三大工作平臺,有效整合全校資源。
一級工作平臺:堅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教師及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專干(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輔導員)構成,統籌規劃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政策指導、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和督導檢查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各項工作具體落實和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要求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及時上報問題學生資料,建立問題學生動態檔案,并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指導工作,指導、鼓勵輔導員、班主任認真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從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級工作平臺:堅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干部工作的中介作用。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干部應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學科背景,接受心理咨詢的相關專業培訓,并接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指導。在學習提高心理問題的辨別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的前提下,具體組織學院班級心理聯絡員開展工作。同時,在宏觀層面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中觀層面上開展有關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活動,滿足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興趣;在微觀層面上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維護學院“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有效運轉。
三級工作平臺:堅持學生自助組織的基礎地位。學生心理自助組織包括班級心理聯絡員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處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地位。班級心理聯絡員由班級和學院推薦,一般任期為四年。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組織嚴格的培訓。其主要職責是宣傳有關知識,關注重點人群,及時反饋相關信息。組織學生自由研討學習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明晰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在學生當中有效營造“感悟生活、珍愛人生”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感興趣的在校學生自愿組成。一般情況下,其活動組織接受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指導,以提高自身素質、開展各類宣傳服務活動為宗旨。其活動開展可以是多樣的,可通過邀請校內外心理健康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心理電影賞析、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型心理知識宣傳,為營造全校健康、團結、活潑、進取的學生生活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效應。
學校調控、教師指導、學生實踐三級工作平臺管理,有利于各部門相互協調、各有歸屬、各負其責。在全校范圍內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核心、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的教師和管理隊伍,以及相對穩定、工作能力較強、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骨干隊伍,能有效保證人員的全過程參與、管理的全方位覆蓋、工作的全環節展開。
(三)五大通道:宣傳教育、團體輔導、個別咨詢、測量建檔、跟蹤轉介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把握好障礙性指導、適應性指導和發展性指導三個層次,即突出發展性指導的中心地位,又及時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解決好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機制應包含五大通道:宣傳教育、團體輔導、個別咨詢、測量建檔、跟蹤轉介。
1.宣傳教育。首先,通過在校報中開設心理健康專欄或獨立發行心理健康教育??龋皶r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其次,開展心理知識宣傳活動等專項活動,激發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興趣;再次,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陣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依托個人博客、校園論壇等平臺,建立心理知識普及專題網站,在網上開設現場答疑、在線咨詢、小知識宣傳、心理測試等多個欄目,既打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方便了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管理。另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開通手機、QQ、E-mail等導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平臺,及時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網絡等手段,解答學生的疑問,開展心理咨詢。
2.團體輔導。近年來,團體輔導在高校受到高度的關注和積極的推進。相對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特點,對障礙性、適應性和發展性三個層次的指導均可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中的團體輔導應以為學生發展服務為主要原則,分別從拓展訓練、自信心訓練、壓力管理、人際關系訓練、價值選擇等方面對學生給予輔導幫助。
3.個別咨詢。個別咨詢是高等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常用手段,主要采用一對一的面談、信件往來、電話交流等方式進行,是當前解決學生問題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值得關注的是,高校的學生個別咨詢工作,其主力軍并非只有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4.測量建檔。輔導的前提在于了解學生,正如醫生診斷病患,首先要翻閱的是病患的病例,再探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綜合分析,學校輔導工作也是一樣。因此,學校在廣泛普查咨詢的基礎之上,應積極建立學生心理成長檔案,特別是利用月排查和周報等制度,從每個學生的基本資料、成長環境分析、成長過程的心理表現、心理壓力在身軀的自然反應等內容人手,將學校所有存在問題的學生資料歸檔建庫,及時跟蹤記錄發展情況,形成一個動態檔案庫。這一舉措可為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
篇6
關鍵詞:醫學模式;精神殘疾;康復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127-01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辯證地提示了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規律,準確地反映了人的二重屬性,從哲學的高度看待人體與人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醫學觀,這對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精神病殘疾人來說則意義更為重大。
人是自然和社會的統一體,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評價,不能只強調人的生命神圣,更為重要的是生命質量的價值,而生命質量是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個人綜合狀況的一種感覺體驗[1]。人的生命存在與生命質量是辯證統一的,要尊重人的價值不但要講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講生命質量并將兩者統一起來。
1生物醫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生物醫學模式中,實際上將生命存在與生命質量割裂開來,只強調生命存在而忽視生命質量,對于精神病殘疾人來說,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對于住院的精神病人,特別是經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后,其陽性癥狀已經消失或部分消失,陰性癥狀遲遲不得緩解,認為病人能緩解到這種程度就很不錯了,于是乎就放棄了進一步的綜合治療的努力,將病人擱置在一邊,以圖最低限度的病情穩定,長期關閉在醫院里而聽之任之。這些病人即使被接出院,作為患者家屬來說,因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對病人亦不抱太高的期望,只求其安于現狀,平安無事、不影響家庭及社會則足已。也就是說如果人一旦患了精神病就等于剝奪了其終生的政治權利,不能正?;貧w自我、回歸社會,這就會使其本來就受損的社會功能進一步衰退,精神病人生命的意義僅僅局限于生存,何談生命的質量呢?
2康復期精神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2.1自卑感:認為患了精神病就沒臉見人,如同犯了嚴重的錯誤,做事、言談慎而又慎,唯恐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怕家人及朋友說自己又犯病了.
2.2孤獨感:是緩解期精神病人常見的心理反應。由于病人住院時間較長,加之本身的認知功能損害,社會交往能力減退,故感受到沒有人能理解自己,深感被家庭、社會遺棄了,致使病人悲觀、抑郁、憤懣甚至絕望而采取自殺行為,反過來更加影響病人的社會交往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2.3無用感:較長時間住院治療的本身就會使病人仍須繼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給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再加上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和誤解,大多不能恢復正常工作,使病人感覺社會已不承認他們的存在,在社會上已無立足之地,完全變成了一個無用之人。
3現代醫學模式對精神病殘疾人康復的意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形成了現代醫學觀,對于健康、疾病、生命等概念的含義賦予了新的內容。WHO關于健康的定義,更強調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健康。健康是一種積極狀態,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負有責任。由此,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在理論上是一次大飛躍,而且對維護廣泛、真實的人人平等的健康權利的醫學和保健實踐也帶來了深刻影響[2]。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現代醫學模式對人的疾病和健康進行了完整的認識,它要求人們全面地、立體地觀察和分析疾病和健康問題,用新的醫學模式指導個體和群體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把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對精神病殘疾人康復來說意義就更加重大。
4精神病人康復的新策略
4.1預防:作為精神疾病,特別是重型精神疾病病因尚不清楚,這給預防工作帶來了難度。但從目前研究結果看,不良的心理素質、過多的負性生活事件及嚴重的社會壓力對精神病的發生、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轉歸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自身處理問題和解決矛盾的能力,努力爭取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和關愛能減少精神病發生的危險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另外,加大精神衛生知識的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素質即能做到精神病的早期發現、早治療,這樣就可以提高治愈率。作為家庭要注重督促、鼓勵病人做家務、社會交往及學習,作為社會,多給病人以工作的機會則會減緩病人社會功能的衰退。
4.2治療
4.2.1住院期間的治療力求使病人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藥物的選擇主要根據病人的依從性、個體對藥物的反應、副作用及長期治療計劃而定,治療力求盡可能地消除陽性癥狀,減少殘留癥狀,輔助心理治療力求使病人自知力得以恢復,增強治療依從性,為出院后康復期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
4.2.2出院后的康復治療:對于臨床治愈的病人,要長期服用維持量抗精神病藥物,才能減少精神病的復發已為眾所公認。在保證病情穩定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服用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保證病人身心輕松,不影響日常工作、學習和交往,從而增強病人主動配合治療的依從性。
4.3建立、健全社區康復機構:社區精神衛生保健的目的是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和素質訓練,,防止復發,增強社會功能的恢復,為病人重返社會做準備。
4. 4廣泛爭取社會支持網絡的幫助:這就需要全社會伸出援助關愛之手,多給病人提供一些就業的機會,一則可增強患者人生信心,實現人生價值的樂趣,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復,另外,對于社會他們亦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人們對人類生命質量的要求會更高,對精神病殘疾人來說亦不例外,要切實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確保精神病人的真正康復還將任道而重遠。
參考文獻
篇7
筆者經過幾年來在課堂中的實踐探索,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校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本著“大膽嘗試,開拓創建”的原則,采用了“讀、議、講、練”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開辟全新的教學天地,旨在深化教學改革,徹底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
一、“讀、議、講、練”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中的實踐應用
“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旨在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和學生之間團結、互助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生物課程教學目標,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基。
(一)“讀”即閱讀教材
教師備課過程中要仔細研讀新課標對本節知識的具體要求,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導讀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閱讀教材。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從課文當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白x”是“讀、議、講、練”教學模式的基礎,有目的、有效率地讀,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的大體脈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
(二)“議”即議論和討論
這是對“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是“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在讀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相互討論,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在相互討論的過程當中,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引導,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認識,共同提高。
(三)“講”即講授和講解
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有限,在討論和認識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就要求教師能及時地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偏離問題和錯誤思路進行引導。對于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的知識,教師也要適時地進行分析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重難點。“講”這一環節是“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的解疑階段,此環節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在講解的過程中,結構上要注意系統性和條理性,要做到層次鮮明,重點突出;語言上要注意精練、準確、生動;還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直觀形象的語言化繁為簡。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也可以恰當地運用一些詩詞、妙語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諺語,通過分析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聯系,引申出食物鏈的定義,進而闡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過程,既簡明易懂,又形象有趣。
(四)“練”即鞏固練習
在學生明確掌握了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各方面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地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具備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具體應用的能力,這是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讀、議、講、練” 的實踐階段。練習的方法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可以采用“一課一練”式,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本節所學知識,設計課堂“小卷”,“小卷”的題量不宜過大,題型不宜過難,主要是本課所學基礎知識點,采用當堂面批、課后詳解等不同方法進行檢查,從中獲得反饋信息。
二、“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階段實施情況分析
(一)“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前后成績對比
在“讀、議、講、練”教學模式的研究過程中,為了驗證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現對階段時間內試題難易程度相當的情況下,試驗班級的兩次考試成績數據進行統計并加以分析說明:應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班級的及格率約是46%,其中超過80分的只有3人,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高,課堂表現不積極,在實施“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一段時間以后,再次進行測試,統計及格率達到65%以上,其中超過80分的有9人。
(二)對兩次考試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1.通過測定,從班級總體成績來看,及格人數有所增加,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比前一階段有所提高。
2.在生物課堂上,學生能積極地參加討論,參與意識更強,課堂氣氛更活躍,課堂教學效率較之前有很大提高。從目前的調查研究結果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實施“讀、議、講、練”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努力,進一步進行研究和實踐。
三、“讀、議、講、練”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經驗總結
篇8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自疑自探
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直觀教具,把許多具體事物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做到可見、可觸、可嘗、可聞,充分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在腦海中生出問題。如,在講《花》時,引用錄象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花,然后讓學生將事先準備的花擺出來,使學生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展示學習,從而逐漸被各種美麗的花吸引,渴望了解更多有關花的知識。
又如,在講遺傳現象前,讓學生做家庭調查,重點針對家庭成員的單(雙)眼皮、舌兩側能(否)卷起,有(無)耳垂,有(無)酒窩等性狀展開調查,做好記錄。學生就會產生:怎么會是這樣?是什么造成的這種情形?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渴望去讀書、去求索,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非常重要,能夠讓其體驗學習的樂趣,保持學習動力。
二、建設寬松和諧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解決問題
環境和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身心的活動才能起作用。于是我設計學生在組內交流,提供展示的板塊,自由地探索和表達學習的心得,學生在這樣的“場”中自由自在地玩、想、說、記,實現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長期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學會了怎樣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師要把教學看作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動,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應適時鼓勵學生,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教師應放下架子和面子,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營造一種充滿合作、自由、和諧的氛圍。這樣以前靠教師講解完成的學習任務,基本上可以在學生的交流探索中得到解決,效果出人意料得好。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真問題、真學習。
三、大膽質疑,使問題更加深入
利用教材優勢,激發自主質疑。不僅要培養學生向老師質疑還要學會向權威質疑,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繼達爾文之后仍在進行著對生物進化現象的研究。隨著新的考古證據的不斷發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著挑戰。澄江生物群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提出了挑戰。學生要學會大膽挑戰課堂,如蠶只吃桑葉嗎?金魚真的不知道飽嗎?在平時的學習或生活中,要求學生經常運用學過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去尋找矛盾的問題。一些現在科學家都沒有解決的疑問就更能激起學生不斷發奮學習,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求知欲。科學是無止境的,讓我們的學生在這無止境的科學領域里大膽質疑、大膽設想、不斷探索、不斷進取,健康快樂的成長。
四、在拓展運用中升華
如,在學習《植物莖和葉》時,我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葉》的活動,提出葉的類型、單葉與復葉、復葉與小枝的區別、葉面顏色深淺不同等問題,學生對照自己采集的葉,爭議、歸納、總結結論,討論激烈并引出了很多相關的問題,拓寬了思路,訓練了發散思維,同時我們結合教材的試一試、動動手、開眼界、實習等內容及時開展《當地動植物標本制作》《血型的測定》《血壓的測定》《吸煙對呼吸系統的危害調查》《當地傳染病的調查》等拓展活動,給學生一個更加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自我獨立發現問題并自我解決問題,積極激勵學生求異思維,在求異中發展潛能,在求異中創新思維。
篇9
第一學期課程: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系統解剖學,細胞生物學,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物理,高等數學,大學英語1,體育。
第二學期課程:組織學與胚胎學,大學英語2,中國近現代史,體育,生物化學,病理學,遺傳學。
現今醫學分為傳統醫學、基于生物醫學模式近展起來的西醫,20世紀西醫又發展到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或綜合醫學模式,后基因組時代系統生物學的興起,形成了系統醫學在全球的迅速發展,成為繼傳統醫學、西醫學之后中、西醫學匯通的未來醫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教學模式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效果自主學習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知識信息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涌現和更新,“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現代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學習》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以培養“創新性醫學人才”為目標的高等醫學教育,必須適應現代醫學和護理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醫學知識、應用醫學知識和創新醫學知識的能力和素質成為大學教育中的研究熱點。
自2011年以來,我院在??谱o理專業《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以下簡稱《微免》)理論教學過程中,開展了自主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山東濟南某高校護理學院3年制2011級護理???個班中,隨機抽取2個班,分為實驗班級(90人)和對照班級(88人),由同一位老師授課。其中實驗班級女生83人,男生7人,年齡18~22歲;對照班級女生81人,男生7人,年齡18~22歲。兩個班級在性別、年齡、學歷、學業成績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研究方法
(1)帶教方法
①實驗班級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為理論依據,從《微免教材》中選擇理論性較強,并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較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作為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的內容,例如細菌的基本結構、消毒與滅菌、免疫器官等章節中的部分內容。而對于學生而言是新知識或專業性強的內容,例如細菌的致病機制、細胞因子等,仍然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
教師在開課前1周與班級同學見面,對預實施的教學模式給予詳細介紹,明確意義,消除顧慮,使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將班級90人隨機分成9組,每組10人,每組選1名組長由學生推薦產生,實行老師指導、小組組長負責的管理機制。
將學生參與的教學內容隨機分配到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制訂出授課計劃(含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每3名同學負責一個版塊的教學。小組集體備課和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前1周試講,師生共同點評,最后教師總結,幫助學生完善授課資料。為激發每位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小組的教學內容在正式授課時由教師隨機指定授課學生和教學內容。
②對照班級
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即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
(2)評價方法
①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由課堂參與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隨堂測試按一定比例構成。期末考核題目由帶教老師出,統一閉卷考試、統一閱卷、統一評分標準。
②自主學習能力評價
采用姜安麗教授編制的“護理專業自主學習能力量表”,調查新教學模式實施前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變化。該量表可反映自我管理、信息和學習合作三方面的能力。最終獲得實驗班級有效量表78份。
(3)統計方法
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和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1.實驗班級與對照班級成績比較見表1。
2.實驗班級課程結束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化見表2。
三、討論
1.自主教學模式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他主學習、被動學習截然相反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教學模式是一種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教學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型教學模式。自主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可見自主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我們確定了在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中采用自主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自主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根據對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較(見表1),實驗班級的平時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級(P0.05)即未達到有統計學意義的提高。
平時成績由課堂參與情況(占30%)、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占30%)、隨堂測試(40%)三部分組成,綜合學生平時表現,發現自主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主動提問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更高,開放性的課后作業完成的更完整,而隨堂測驗的情況相對傳統教學模式下考核成績略差,分析其原因如下:自主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變,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與分工發生轉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翁和執行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自主教學模式下,學生更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從被動接受知識和信息變為主動參與,所以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都優于對照班級。
對于隨堂測驗與期末成績與對照班級相比未能明顯提高,甚至出現平均分低于對照班級的情況,這與盧學琴、肖明等人的研究結果不同。分析如下:第一,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微免》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開展,而他人研究主要針對實驗教學,我國高校現狀是理論教學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偏多,加上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的教學內容有限,雖然是小組集體備課,但最終能夠上講臺授課與發言的學生僅占少部分,難以真正做到學生人人參與。第二,各小組只有在本組直接參與教學時才有壓力和動力,才會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而在其他小組參與教學時仍然比較被動。第三,學生的講臺經驗不足,通常是根據搜集的資料生搬硬套,缺少授課技巧,難以引起其他同學的聽課興趣,這三方面的原因導致班級整體對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不理想。
3.自主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自主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組織管理與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備課而直接參與力所能及的理論教學,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教改前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得分自身對照結果顯示(表1),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和3個分量表分都有所提高。其中自主學習綜合能力與學習合作能力明顯提高,P0.05,未達到統計學意義,表明自主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結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兩點:第一,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傳統教學法的被動學習,也能認同小組參與式教學法,但是中國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習慣了被動學習的簡單和輕松,突然面對新教法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一時難以適應,不習慣自己主動去探求相關的知識。第二,學生適應新的教學方法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尤其醫護專業學生,平時學習任務較重,因此在時間和精力不足的情況下,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效果都會有所降低。這些存在的問題是自主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改革中需要去積極思考和面對的,進而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總之,自主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一言堂”的常規,是在傳統教學模式重視知識系統傳授的基礎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理念。通過在專科層次護理專業《微免》課程中的實踐,自主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方面比傳統教學模式有明顯提高。但若廣泛推廣,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婉莉,曾,易濤等.基礎護理學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教學研究,2011.
[2]賴秀球,朱家勇,陳傳.“自主式”教學方式對實驗課教學效果影響的調查[J].廣東醫學院學報,1998,16(3):305-306.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林毅,姜安麗.護理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50-52.
[5]劉曉東,張文蛟.論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機制[J].教育與職業,2006,(8):22-24.
[6]盧學琴,胡尚連,曹穎等.構建“植物學”課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研究,2010,(2):66-68.
- 上一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 下一篇:產業經濟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