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支教計劃范文
時間:2024-01-18 17:5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習支教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作者:陽金萍顧金峰楊益花工作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中不良文化的影響分析
科學的教師文化能促進教師專業的健康發展,而不良的教師文化則可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桎梏。“弱勢思維”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侵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心理動能從教師個體層次的專業發展來看,它主要包括專業理想的建立、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發展、專業自我的形成等內容[3]。其中,專業理想是指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向往與追求,專業自我是個體對自我所從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納的心理傾向。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專業理想為專業自我提供動能,專業自我的不斷形成和調整則是促進專業理想實現的必要過程。專業理想和專業自我作為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支撐因素,對教師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具有專業理想和積極專業自我的教師,對教學工作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投入感,會對教學工作抱有強烈的承諾,并能積極面對和化解職業困境。“弱勢思維”作為一種對事業的消極心理傾向,它降低了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和工作滿意度,“弱勢思維”放任的結果,必然是教師專業自我形成的障礙,這種障礙蠶食著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業激情,并同職業怠倦結合在一起,使教師逐漸喪失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極大地影響著高職教師個人潛能的發揮與成就的取得。“繭式思維”相對被動的行為導向,阻斷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通道與普通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相比,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表現在職業性和實踐性。高職教育是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的,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著眼于職業活動的完整性而不是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職教師更應關心市場的動態和發展,在教學內容上與教授方式上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從當前高職師資來源渠道單一、實踐經驗不足、課程開發能力薄弱的現實情況看,開放與合作已成為高職教師突破這一困境的關鍵。而高職教師相對封閉和被動的心態與行為方式,無疑阻斷了其專業發展的支持通道。高職教師必須積極主動走出“象牙塔”,改變單獨“作戰”的習慣,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專業職業能力,通過合作教研探討,開發職教課程,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權威意識”所導致的依附心態,束縛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作為主體的主動發展過程,它強調教師是專業發展的主人。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只需通過設計各種相關的制度激發教師的自我控制、引導與成長的意識。而在行政權威影響過強的情況下,教師的專業自極易受到漠視與侵犯,專業自主精神不僅難以得到滋養與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盡。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環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實現教師專業自主的有效途徑。”[4]高職教師對某些學術權威的依附,是一種思維上的惰性和慣性,也是高職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脫節的原因之一。獨立與創新是大學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淀下來的公認真理,只有通過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與創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才能真正彰顯高職教師的專業化。
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既需要教師個體的積極主動發展,也需要外在的條件保障。從學校管理層面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重建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軟環境。強化現代職教理論學習,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二戰后,以德國為代表的職教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了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弱勢思維”的存在,一方面固然與高職發展歷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經費等現實困境的刺激與影響有關,另一方面,還與教師自身對高職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認識不夠有很大關系。對于大多數高職教師而言,對教育教學理論尤其是現代職教理論的系統學都來自于高校教師資格考試,而該考試的應試性又使其學習實效大打折扣。事實上,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識越明確,對外在規范的內化程度和對自身職業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就會越強,這也正是教師成長的專業情感。從當前實際看,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深化認識。(1)結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認清高職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2)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改實踐,幫助教師領會高職教育這一特殊的高教類型特征;(3)結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論,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發展觀;(4)結合本校辦學歷史與辦學特色,形成上下認同的辦學目標與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與感性觸發的結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體學習、討論、專家講座、理論學習專題資料宣傳等形式;感性觸發手段,比如走訪企業、校企座談、杰出校友的宣傳形式。總之,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高職教師確立職業理想和使命,提升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歷史責任感,讓職業認同成為高職教師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重視教師合作文化建設,注重教研合作效能當前高職教師對于校企與教研合作的相對被動局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如教師長期以來的個人主義,也有學校管理的原因,如競爭性的學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學校要在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機制的同時,加強引導與管理,重塑高職教師合作文化。1.激發教師的合作意識。(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師的合作動力。邀請教師參與討論、制定學校的辦學定位及遠、近期發展規劃,并把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教師合作團隊的具體目標結合在一起,并融入到個人的教學與科研中去;(2)通過合作宣傳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合作的益處,通過對合作成果的宣傳和合作經驗的總結,讓教師體會知識共享的積極效應,幫助教師真正樹立知識共享的理念。2.強化合作項目管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高校科研與合作項目的低效與形式化,也是導致教師對合作喪失興趣與信心的原因之一。強化合作項目管理,關鍵是要改變對合作項目與平臺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師合作的專業取向。(1)在項目的把關環節上,要充分發揮教學委員會等學術權力組織的作用,淡化合作組織和項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監督和評價環節上,要過程結果兼顧,完善評價體系;(3)在保障環節上,要強化管理的服務職能。另外,還要邀請教師代表廣泛參與,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師合作的管理和評價制度,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支持教研探索和創新,激發主體作用發揮對教師的政策引導必須要根據教師的職業特性和專業發展的規律才能奏效。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強調教師的自主發展,同時,其過程也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即既有發展,也可能出現停滯或低潮。因此,要在寬松民主的管理基礎上,創設良好的外部引導和激勵的環境來促進高職教師的教研創新和主體作用的發揮。1.要完善專業發展支持平臺建設,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態的教研組織機構,如教研室、科研團隊、教學團隊的科學管理,包括制度建設和考核標準體系的完善;(2)強化動態的以項目為載體的教研活動如科研項目、產研合作項目的立項管理和過程管理,強調校本研究和應用;(3)鼓勵和支持打破專業和部門界線的日常教研活動,并使這些活動定期化、常態化。2.要強化以過程為主的教師發展評價和反饋機制,激勵教研創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基于日常實踐的過程,因此,學校管理要摒棄過去那種完全以數字來衡量和考核教師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師為本的發展性教師評價與反饋機制。(1)要建立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避免教師專業發展單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進;(2)在對教師工作進行考核時,既要強調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質,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工作;(3)要打造寬容的教研創新文化,當老師失誤時,得到的是幫助、培訓和改進的機會,而不是批評與處罰;(4)要暢通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溝通渠道,使教師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經常性反饋。比如在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中,可通過“導師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遴選一批優秀的老教師對他們“傳、幫、帶”;在青年教師開展的項目式教研活動中,充分發揮專家組或教學工作委員會的專業指導作用,在具體的教研實踐中推動青年教師的成長。總之,只有將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結合在一起,教師才能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打破無力、懶散、應付的現狀,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調動和發揮。
篇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它不斷將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語言中,成為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語言的使用時刻地展示著使用者的文化特征。所以,當學習者學習一門語言時,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使用該語言進行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際與交流。要想實現這種跨文化交際,只會講幾句“干巴巴的英語”是不夠的。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文化能力,了解文化的各層面以及與本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增強跨文化意識,善于根據交際場合調整自己的言行。”
二、 全面認識文化
一些學者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將文化劃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張占一認為,“所謂知識文化,指的事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培養出來的人進行交際時,對某個詞、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產生直接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于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生誤解。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我們稱之為‘交際文化’”。(張占一 1983)比如中國人的姓名順序是姓在前,名在后,對于初學英語的中國學生,看到 Jim Green 這個詞時總想稱呼 Mr.Jim,就會產生誤解,因為美國人的姓名順序與中國人的恰好相反。
三、 加強外語教學中的交際文化知識的習得
目前,教師們能夠充分地利用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缺乏對目的語國家和外國文化系統全面與客觀的融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那些文化知識是非常局限的。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找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掌握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根據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開發了一些將文化教學和英語語言教學有機結合的方法。
1. 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
英語詞匯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其文化內涵是任何詞典都無法窮盡的。漢語和英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比如“早飯”一詞在這兩種語言中,不僅表達形式和發音不同,而且其文化所指也不盡相同。目前的外語教學而言,詞匯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發掘,教師通常呈現給學生的都是從詞典下載的詞義解釋,很少能將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介紹給學生,另外學生在學習生詞時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導致所學的詞匯形成僵化的語言符號,不能在真實的實際交際活動中加以運用。因此,在加強對詞匯本意,寓意和語法的全面介紹外,教師還要將詞匯置于真實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練習,使其學到的詞匯知識轉化成詞匯的使用能力。比如講解breakfast這個詞時,教師可以將相關的詞匯(牛奶、面包、煎蛋、咖啡等)同時呈現給學生,并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美國早餐片段,對詞語進行文化對比,讓學習者用英語描述自己的早餐習慣。這樣的詞匯教學方法不僅比傳統的詞典內容介紹生動有趣,同時又達到了滲透文化教學的目的。
2. 語篇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
語篇教學和文化教學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中學階段,我國并沒有開設相應的文化課程來對所學篇章進行系統的文化導入。所以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前和課后的學習任務時應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篇章內容上,進行相關文化的導入和討論學習。例如在學習Unit15 Book I中的美國飲食文化習慣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有關本族文化中飲食習慣問題進行熱身,然后再介紹美國的生活風格,使得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的生活習慣,美國的生活節奏比較快,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工作,對于他們來說吃飯的時間也相對較少,然后導入呈現在篇章中出現的一些快餐食物,進而幫助學習者理解。
3. 文化講座
講座作為傳授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對文化教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習者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如:文化包含的內容,不同文化的價值、習俗和等。但是文化講座提供給學習者的大都是間接經驗,所以我們在設計文化講座時,應該簡明扼要,同時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吸引學習者并在聽講座期間刺激他們思考問題;而且還要輔之多媒體使講座更加生動有趣,并及時回答學習者的問題以避免學習者產生誤解,進而強化講授內容。
4. 角色表演
學生親身體驗和投入情感是文化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Mantle 1992)。根據這一要求,語言和文化學習就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教材為中心,一切應該從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出發(Kramsch1993;Fischer 1996)。鼓勵讓學生參與角色表演,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這種交際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得體應用語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學過有關問路的對話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校所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商店、車站、郵局等建筑物畫成一幅示意圖,用不同標志表示對話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讓學生分別扮不同角色進行問路、指路的情景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訓練學生的口語,又能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意識。當然,教師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應給予必要的解釋與指導,并組織學生討論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篇3
關鍵詞:系統化知識;表征方式;組織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2)02-0090-01
一般地,學生習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并不是孤立存儲的,而是相互間形成聯系。對于學科知識,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主動地將學習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即便是自己組織,也未必組織得合理。因此在學習了一部分物理知識后,教師在復習課中,一般會對已學過的知識做一個小結,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知識間的聯系。
一、系統化知識的表征方法
系統化的知識是一種學習結果,其內部表征方式為命題網絡和圖式。
1.命題網絡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設想,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任何信息單位,并非孤立地存放在那里,其中分享同一主題的若干命題會發生聯系。這種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即所謂的“命題網絡結構”。在命題網絡中,所有的組成單位都是命題,通常用結點表示信息的單位,用連線或箭頭表示命題中的論題和關系,以及一命題與他命題之間的聯系。在任一特定時刻,網絡中僅有少量的結點及其連接被激活,已激活的這部分觀念會傳至其他與其相關的一些觀念,這就是所謂的網絡結構的激活擴散思想。
2.圖式
所謂圖式,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起來的認知框架或認知結構,它是一些觀念及其關系的集合。物理學科中,存在許多圖式,比如對物理量的學習和認識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定義: ;性質(矢量或標量):
公式:
單位: 物理意義:
典型實例:
二、系統化知識組織的差異性
盡管每個人對相同的學習內容都會做一定的組織,但組織存在的差異是很顯然的,研究表明,專家與新手在組織知識的質量上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說,新手記憶結構中的結點要么是描述性的,如“靜摩擦因數”、“夾角”等,要么是跟具體對象有關,如木塊的“質量”、“高度”等。而專家的記憶結構中,其結點大多數屬于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也就是說專家是以本學科的基本原理來組織自己的知識的。
三、物理學科組織系統化知識的方法
知識間形成良好的結構不僅僅是指知識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形成聯系的關系要清晰。在組織形成系統化知識的過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列表、層級結構圖、通過邏輯關系建立聯系等。
1.列表
如果不同知識具有相同的屬性,并且在同一屬性方面存在不同或相同之處,那么這部分知識間一般可采用列表的方式來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如功率和效率這兩個物理量,都存在定義、物理意義、計算公式、單位等屬性,但在同一屬性中兩者又存在不同之處,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適合運用列表的方法來組織。
2.層級結構圖
如果物理知識之間存在上下層次關系,那么這部分知識一般可以層級結構圖來形成系統化,如下圖所示:
熱現象從實驗出發宏觀理論熱能轉化的兩條途徑做功熱傳遞從微觀結構出發分子運動論解釋熱現象
3.依據邏輯關系建立聯系
篇4
職業學院 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 完善對策
一、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為了增強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實力和競爭力,需要對其計算機專業教育模式、培訓模式進行合理與適當的改革、創新、完善以及調整。唯有如此,也才能夠讓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計算機人才。相對于傳統的計算機教育和培養模式,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顯然具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兩者在教學條件要求、教學方案規劃設計、教學組織開展實施等方面便有許多差異,認清這些差異,并采取合適、合理的措施,有利于職業院校提高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水平,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在下文中,筆者便從教學條件要求、教學方案規劃設計、教學組織開展實施等三個方面對職業院校的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為有關人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二、職業學院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分析
1.教學條件要求
職業學院的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主要是實現計算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因此,與傳統的計算機理論教學與計算機實踐教學相對獨立進行的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條件要求的差異。對于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而言,則需要實現三個“一體化”的條件:一體化的教學資源、一體化的教師資源和一體化的教學環境。首先,一體化的教學資源。主要是指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課件、輔助教材以及核心教材的一體化。一體化的教學資源既要滿足理論教學的需求,更符合實踐教學的標準,同時,也需要綜合考慮學生聽課記錄和實訓記錄的方便性。其次,一體化的教師資源。一體化的教學資源則對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即要求其教師資源應該是“雙師結構型”或者“雙師素質型”,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但是缺一不可。所謂的“雙師結構型”的教師資源,主要是指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由最少兩名專業教師完成,一名教師負責計算機理論的講授,而另一名教師則負責進行操作演示或者操作指導。因此,“雙師結構型”要求教師之間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合作默契。所謂的“雙師素質型”的教師資源,主要是指一名計算機教師同時具備講授計算機理論的能力,有具備熟練操作和演示的技能。簡而言之,“雙師素質型”是一名計算機教師負責了“雙師結構型”原本需要兩名教師需要完成的工作。其次,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一體化計算機教室的建設,該教室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的一體化:教學演示、教學板書、教學實訓、實踐環境、學生反饋以及學生計算機的狀態控制。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必須要有良好的局域網條件或者互聯網條件,方便教師進行項目資源的和教學素材的演示。
2.教學方案規劃設計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時間的排定方面以及教學方案的編制方面均具有獨特性。首先,在教學時間的排定方面。在排定教學時間方面需要始終堅持“模塊化”的原則,不管時間長短,均能夠滿足學生完成單元學習的要求。在課內教學方面,主要是負責新技能和新知識的學習與練習;在課外訓練方面,則應該進行大量的提高性訓練、鞏固性訓練以及消化性訓練。由于在課程訓練,學生非常容易遇到許多難題和困難,為了方便教師能夠及時提供建議和幫助,非常有必要將課程訓練一同納入到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管理當中。其次,在教學方案的編制方面。在編制教學方案時約束因素較多,教學方案必須要體現一體化教學的要求、滿足課程體系的標準、符合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此外,也需要參考相關崗位以及技術行業的職務要求。建議以模塊化的結構形式來設置課程體系,在其中融入認證、實習、實訓以及實驗的相關要求,方便一體教學模式的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要同步進行,同時,教學內容和工作內容也應該積極統一起來。
3.教學組織開展實施
首先,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備課方面。一體化教學是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的,有許多未知因素影響著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因此,較常規學來說,備課的難度更大。一是教學內容的準備: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過程和環境、各方面達到的目標、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等。二是教學對象的準備:對學生的基礎、上次授課內容學生掌握的情況、前面任務的完成情況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三是教學方法的準備:一體化教學中宜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要預先確定教學步驟。要認真準備好突發事件發生后處理的預案。四是對教學場所的準備:教師對上課教室的環境要相當熟悉,對電子教室軟件要很熟練。
其次,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課程組織方面。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下面幾個問題:一是課堂秩序問題。課堂上教師的主要精力往往在引導大多數學生,沒有太多時間去管理那些少數不按要求聽講和操作的學生,因此,上課前,要制定好一體化課堂管理規則,要求學生理解和遵守這些規則,同時,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組按指定位置就座,每組選出負責人,加強組內管理,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二是板書問題。板書要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盡量用直觀化、形象化的圖表,可用電子板書形式(PPT文件或PDF文檔)。在講課或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到方便學生做筆記,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做筆記的方法,教育學生不要盲目去抄寫,應重點在領悟。做筆記應該是記操作要點和不熟悉的關鍵步驟,倡導學生將筆記、教材和上機指導一體化。三是課堂操作指導問題。學生操作之前,教師應演示操作過程和步驟,學生操作時,教師一定要巡回輔導,學生完成操作后,教師應及時點評,指出學生在操作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錯誤,并對出現錯誤的地方再次進行講解演示.以強化教學重點
三、結束語
職業院校是我國培養職業人才的主要陣地,其中計算機專業是職業院校開設的熱門專業之一,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計算機理實一體化教學是職業院校培養計算機人才的典型教育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牟連佳,梁皎,李丕顯,孫文安.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 高教論壇,2005,(01):112-114.
[2]熊發涯.高職公共計算機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7,(13):302-303.
[3]樂穎,陳芷.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實踐教學之淺探[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225-226.
篇5
建議一科一科的來,甚至還可以細,比如,這一學期我只提高作文。
讓自己有成就感,才會有自己學習的興趣。
計劃滿滿的,一天到晚忙得頭暈腦脹,結果沒半點效果,計劃也就半途而費了。
建議大家制訂學習計劃的時候,目標要小,如果有多個計劃,建議分開寫,這樣哪怕一個計劃執行不了了,別的計劃不受影響,不至于全部作廢。
制訂學習計劃千萬不要拘泥于所謂的格式,計劃是自己的,很私人的東西,不是用來給別人看的,所以不必太在意形式,關鍵是能執行,有可行性。
如“XX年上學期語文提高計劃”。可以這樣來寫:
一、現狀:上期語文考試的分數,如66分。主要失分的地方,如閱讀理解、文言文、作文
二、目標:提高到75分,具體為基礎分確保不下滑,閱讀理解+2分,文言文+3分,作文+4分
三、措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1、找老師教育一次。2、購買一本相應的練習冊,最好老師推薦,每周精練兩道閱讀理解題。3、每周堅持精讀一本文摘類雜志,如《讀者》、《格言》、青年文摘等。(這也是為作文提高)
文言文:……
作文:……
四、具體時間安排。……
篇6
《實用化學》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體系中與社會實際、新科技成果、健康及生活有關的特色課程,是一門為專業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課程。本文以第七章(化學與營養)第三節“蛋白質”為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實用化學》教學的總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理論,了解與材料、能源、營養和環境相關的化學知識,從而擴大視野。“蛋白質”是繼水和礦物質、糖類之后,向學生介紹的又一類營養物質。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蛋白質的組成、性質和營養功能。其中蛋白質的性質及營養功能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對蛋白質兩性性質的理解是教學難點。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能認識到蛋白質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體會到化學是身邊的科學、有用的科學。
二、教學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①了解蛋白質的組成及8種氨基酸;②了解氨基酸分類和部分食物中蛋白質含量;③理解蛋白質的性質,以及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功能;④學會蛋白質鹽析的原理及顯色反應的應用。
能力目標:①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和網絡資源獲取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分析、推斷、歸納、想象等思維能力。
三、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有機化學基本知識已經掌握,學生熟悉氨基和羧基的化學性質、酯的水解方式,同時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在生物學習中,學生已經對蛋白質的元素組成、氨基酸的種類有所了解。生活中,對蛋白質的存在以及一些蛋白質外顯的性質也已耳聞目睹。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也使高職生具備一定的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有利于開展信息化教學,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四、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
信息化教學設計強調“任務驅動”和“問題情境”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從而引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在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本設計涉及五項任務和八個問題:
任務1:通過網絡了解結晶牛胰島素。任務2:列舉自己知道的含有蛋白質的物質。任務3:列舉蛋白質與生命活動的關系。任務4:鹽析實驗。任務5:變性實驗。問題1:蛋白質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問題2: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什么?問題3:什么叫氨基酸?問題4:氨基酸的分類是怎樣的?問題5:什么是必需氨基酸?有哪些?問題6:蛋白質有哪些性質?問題7:如何檢驗蛋白質的存在?問題8:蛋白質有哪些營養功能?
五、信息資源查找與設計
在完成本課教學任務時,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做支持。進行學習前要求學生從網絡上搜集相關學習資源,可以利用以下網絡資源:蛋白質科學(Protein science):蛋白質;互動百科:
學生通過這些網可以獲得學習資源,教師也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相應的課件,用來引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部分資源應用如:應用1:通過直觀的圖片、視頻展示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胰島素的立體結構,激發學生對蛋白質的學習興趣;應用2:對于蛋白質的組成通過表格清晰地展示各元素的含量,提高學習效率;應用3:通過PPT可以方便快捷地展示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定義,對于8種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可以直觀展示出結構,并進行形象化的歸納“甲攜來一本亮色書”,以便于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應用4:對于蛋白質的性質(鹽析、變性和顯色)通過實驗、演示、對比加以區別。并能比較和的進行歸納總結。
六、教學策略設計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營造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通過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指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協作,利用網絡收集、整理資料,探究問題根源。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它主要明確教學中教師做什么,學生做什么,以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是教學過程有序化的保障。本課教學流程圖如下:
篇7
【關鍵詞】跨文化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77-02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際社會之間經濟文化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更是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漢語熱。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要依靠語言這一載體進行,同時,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其形成與發展、理解與運用都深受文化的影響,并承載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等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決定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質,在此明確學科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的實現機制,使得對外漢語教學更加科學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1跨文化視角下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
1.1 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看學科性質
對外漢語教育學是語言教育學科,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補充。基于這一學科性質,跨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要注意體現中國特色文化,并嘗試與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相結合。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言是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和實用的日常用語、提高學生語言技能水平,也要重視中國文化在漢語對外教學中的體現,滿足學生了解中國特色文化的需求。
1.2 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學是在文化與語言多元化發展的環境下對人際交往以及社會行為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拓展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空間,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對外漢語吸收跨文化交際學理論中適用于自身的部分,例如對比分析學習者母語和漢語差異,思考處理文化沖突,提高對外漢語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2跨文化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機制
2.1 踐行教學原則
跨文化視角下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要遵循"培養語言能力為基礎,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為補充,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教學原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學規劃,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需要開展教學,重要的是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運用水平。傳播中國特色文化是指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注重中國特色文化在漢語教學中的體現,滿足學生對了解中國特色文化的需求,使得文化教學成為語言教學的有力支撐和必要補充。對外漢語教學要遵循文化教學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原則,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2 完善教學內容
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體現著教學水平并影響教學效果。從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選擇來說,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學習生動的、常用的、鮮活的語言,避免枯燥的課文誦讀和語法講解。從對外漢語教學內容的層次來說,基礎階段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中級層次是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高級階段則是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體現我國文化歷史、當代國情以及語言文化發展知識等。
2.3 豐富教學實施
首先,漢語教學可以采用體驗教學的方法,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寫毛筆字、學習剪紙、編織中國結、給京劇臉譜上色等,在學生體驗與認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漢語語言和中華文化的理解。其次,漢語教學也可以通過對話教學的方式,使得師生在課堂對話過程中實現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學習者可以在輕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知識、探索適合于自身的學習方式,教師則可以在對話過程中了解學習者的進度、感興趣的話題以及偏誤或疑慮。最后,漢語教學可以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在對不同語言和文化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針對差異現象給學生拋出話題、組織討論、舉例講解、啟發思考。
3總結
對外漢語教學規模的擴大、水平的提高是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體現,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水平、探討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漢語的影響力、傳播中國特色文化、實現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加大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力度,結合新形勢新問題提出新思考新措施,逐步提高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和中國夢的美好愿景早日成真。
參考文獻:
[1] 李旭中,孟斌斌,張蔚.跨文化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 31(7):31-32
篇8
1.使實習學生受到深刻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敬業精神,增強對基礎教育事業的適應性。
2.使實習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教育和教學實踐,培養從事基礎教育的獨立工作能力。
3.引導實習學生認真學習和研究教育科學,探索教育規律,總結一些基礎改革的初步-經驗。
二、領導小組成員:
三、工作要求:
1、教務處:安排實習班級及實習指導老師,指導實習指導老師工作,落實優秀教師課堂教學展示。
2、總務處:做好后勤服務工作,負責落實實習學生食宿事宜。
3、指導教師:負責向實習生介紹學生和班級情況;指導實習生備課和班主任工作并解答疑難問題;審批實習生的教案和計劃,聽實習生試講、上課和主持評議會,檢查實習生的實習情況;評定實習成績和寫出評語。
4、實習生:實習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遵守實習學校的教育教學規章制度,遵守學校勞動紀律,尊敬班主任、指導老師,做到“手勤、腿勤、口勤”,積極主動向班主任、指導老師學習各項教學技能與方法,初步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職業技能,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四、實習班級:
實習生共20人,分成五組,每組四人。
班級
班主任
任課老師
語文
數學
英語
科學
音樂
體育
美術
五、時間安排:
實習分見習、實習、總結三個階段。
六、具體工作
3、見習安排:負責人:王芳芳
(1)10月16日參加學校數學主題研討活動;地點:大會堂
(2)10月30日向實習生課堂開放;地點:大會堂
(3)其余時間實習生進實習班級見習。負責人:
4、專題介紹
日期
節次
內容
主講人
地點
月日
1
學校教科工作介紹
會議室
2
學校德育工作介紹
3
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介紹
(1)實習生做好個人實結。
(2)實習小組召開總結交流會,并對實習生作出小組鑒定。鑒定意見填入《實結》后,集中送交班主任、專業課指導老師。
(3)及時歸還向實習學校所借用的物品,做好與班主任、指導老師的交接等善后工作。
(4)舉行告別會。
(5)各組推薦一名實習生上實習匯報課。
七、聯系方式
篇9
[關鍵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會計電算化 實訓教學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隨著會計學理論、會計法規與制度以及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電子信息處理與傳遞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對于企業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遠影響,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先進的信息技術知識以及嫻熟的信息技術運用技能。作為一名電算化會計專業授課老師,在多年的實訓指導過程中,深深體會到,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探索的過程。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旨在培養實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在目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已基本上成為共識。那么如何實現這一教育宗旨呢?具體到電算化會計教學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電算化會計的實踐性教學。這里就開展會計電算化實訓談幾點看法。
一、必須把對電算化會計的認識放到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理論教學占主導地位,在專業課課時中安排了各類傳統會計課程,電算化會計課程安排的課時不多。隨著教育的發展,各個學校都認識到了實訓的重要性,在教學計劃中逐漸增加了實踐時間,但主要集中在純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會計、審計等,依靠的還是一張桌子一套習題一支筆,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促使會計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變,認識到會計信息電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關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們必須認清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現實情況
在我國目前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學生的主體是初中畢業生。他(她)們年齡不大,學歷不高,社會實踐很少,接受會計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比較弱。這在具體實訓過程中應該有所關注和區別。此外,學生們在對待財務核算管理上不會從管理的角度看待問題,容易單純地將會計電算化理解為會計核算的電算化,這使得無法更好地理解會計電算化的核心——管理電算化。加上課時不足等原因導致授課內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實訓的效果。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們的學生就業時所面臨的工作不會太過于復雜,而且目前能夠真正實現管理信息化的企業也不是太多,過分提高實訓目標和要求也是不合適的。
三、我們必須認清實訓目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學校如同生產者,學生就是我們的產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取決于社會需求。根據最近一份對400家大、中型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調查的企業中,90%的企業開展了會計電算化,但是66%以上沒有丟掉手工賬或手工賬與電腦賬并行。企業不敢丟掉手工賬的主要原因是怕丟失會計資料、有關人員的計算機運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規范;同時軟件公司售后服務質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業主要運用會計軟件的總賬和報表處理功能,其次是工資和固定資產核算功能,電算化整體狀況基本處在替代人工記賬、算賬、編制會計報表的水平。雖然這不能代表全部,但從某種程度上講,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還處于電算化起步發展階段,我們對學生的培養不能脫離這個實際。目前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中等電算人員。他們能夠借助相應軟件平臺并運用一些信息化工具,處理會計業務,準確及時提供各類相關信息,解決一些日常維護問題,參與部分企業管理。這在我們的實訓教學中應該得到重視和體現。當然,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實訓目標和內容都應當做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在開展電算化實訓過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慮。第一要合理安排時間和時機。目前不少學校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會計電算化課程課時所占比例很小。為適應課程需要,老師還要傳授部分管理學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知識,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根本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有的學校雖然安排了實訓時間,但卻包含在了正常課程教學時間內,并沒有增加學習課時。要更好地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學生,可以對部分相似課程進行整合,騰出課時滿足實訓的需要。其次,實訓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為學歷教學,系統合理的電算化實踐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會計軟件的操作使用(電算化專業學生應掌握至少兩種軟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學生應掌握使用excel動態圖表的操作;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管理(包括單機版和網絡版);企業財務信息電算化仿真案例實踐,包括電算化審計等,并注意引入企業綜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是因為excel在我國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較靈活地實現商品化會計軟件開發中的編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如進行工資、固定資產、應收應付等項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們還要注意防止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會計電算化是一種思想,而不是一種簡單操作。電算化實訓教學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很多實訓由于時間、理解不同、老師業務水平或其他原因,會演變成為某一個財務核算軟件的簡單操作練習。其實就是把一套數據按照順序輸入電腦,經過反復練習,但學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這個軟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參加工作后面臨另外一種軟件環境呢?重基本會計核算而輕視了核算的目的——監督和管理,這不可取。會計電算化的真正優勢不是簡單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強度而是更加規范、系統、快捷地參與企業相關監督和管理。如果這種認識或做法不轉變,就會出現一個有電算化上崗證的同學到了單位連一張內部生產所需的下料單都不會開的情況;或由于涉及較多計算機和網絡的知識,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一個計算機專業教師輔導講授會計電算化課的情況。當然,把對會計電算化的理解運用到實際中還需要努力和時間。
2.學校教育和社會培訓相結合。不少軟件供應商看中學校的培訓資源,會主動和學校聯合搞培訓。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職業培訓相輔相成,通過社會培訓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以便及時調整學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特色課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進專業結構的優化和新專業的設置。學歷教育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可以不斷提高社會培訓的職業教育層次,使學生不僅掌握熟練的職業技能,而且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篇10
一、教師的認知偏差對教學的消極影響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知識基儲能力結構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形成大體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兩條途徑來間接把握和直接認知的。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看法有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并對化學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制定教學目標過高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注意到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敘述更準確、更嚴密、更抽象,化學現象的分析更復雜,思維層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憑自己對化學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當然地制定教學目標。比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引入四個量子數,講硬水軟化時引入溶度積概念來解釋MgCO3轉化為Mg(OH)2,都屬處理過深,學生難以接受。
2.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1)概念的抽象概括過早過急。有些化學教師把握不住學生認知結構和能力狀況,對于難度較大的化學概念教學過程中不向學生提供較為豐富詳細的材料,就匆忙給予抽象概括,過早地縮短了從感知到概括的距離。這樣學生即使能把化學概念背得滾瓜爛熟,對其內涵卻不甚理解。
(2)忽視思維過程的揭示。學習化學離不開解題,因此,有些化學教師認為:學好化學就要多做題,題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忽視了思維過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傳授,未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導致學生在遇到未曾做過的問題時,無法正確入手解決。
3.成績評估失當
有些化學教師在編擬試題時,總認為化學試題應拐一個小彎,豈不知有時教師心目中的“小彎”,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個“大彎”,甚至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迷宮”。這樣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學生無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人為地擴大了差生面。
上面談的都是由于教師發生認知偏差,過高地估計學生的水準而出現的教學誤差。其實過低地估計學生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會導致該放手的不放手,該少講的不少講,從而失去了發展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能力的機會。
二、認知偏差的歸因分析
1.心理學分析
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從根本上克服這類偏差。一般地說,教師的認知偏差主要來源于兩個心理效應的影響:
(1)投射效應。美國心理學教授弗里德曼說:“人們有這樣一種強烈的傾向,總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即人們在認知他人時,常常假定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把自己的特點歸屬到他人身上,即所謂“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應的影響,教師容易把自己對學習知識的思維特點歸屬到學生身上,而忽視學生心理、生理發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師的教學失敗。
(2)定勢效應。通俗地說,定勢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定勢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消極的定勢效應也是產生認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師的思維具有頑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師多年擔任高三化學教學,現在轉到高一,仍然習慣按高三教學方式對待高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的講解過于復雜,使學生過早地出現兩極分化。
2.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我講你聽”。在一次次“我會講”的自我滿足中思維變得呆板、僵化,從而就容易產生認知偏差。
3.對學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師不注意研究學生和了解學生,只是用自己的經驗、直覺,想當然地進行教學。對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興趣、態度、能力、知識基礎等,則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這樣,教師的認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認知偏差的產生也與教師的師德修養、知識的儲備等因素有關。
三、認知偏差的克服途徑
1.對認知偏差的產生,自覺地保持“警覺”
由于投射效應和定勢效應是產生認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根源,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幾乎每個人的思維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兩種效應的影響,并且這兩種效應的產生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人的個性及習慣決定的,所以教師應對認知偏差經常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