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遙感技術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用遙感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遙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遙感技術的概念
遙感技術指的是從不相同的高度平臺上,收集地物的電磁波信息,然后將所有的信息傳送到地面,對其進行有關處理,從而達到對地物的識別與監測的整個過程。遙感技術收集和運用的信息包含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能夠是聲、超聲、光、紅外輻射無線電波等多種信號。甚至包含了射線照相、地磁觀測、宇宙射線觀測等,皆屬于遙感的范疇。它的隸屬關系可以包括一切與上述信息有關的科學技術領域。遙感技術組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間、從資料數據的收集處理到判讀應用的體系,包括:研究地物電磁波輻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傳輸;研究遙感信息探測手段,主要是研究傳感器;研究遙感信息的處理系統;研究遙感信息的應用。近年來,遙感技術迅速發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遙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我們生活的環境。人類逐漸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認識他的能源,認識他的改變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學的去部署自己的生產及生活活動。
2 遙感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淺析
2.1 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國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對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進行了監測,為國務院出臺 1 1 號文提供了技術支持。1999 年以來,我國開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時段衛星數據開展了國土資源利用動態遙感監測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國的土地遙感監測體系。通過對重點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為加強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數據監測環北京地區50個左右縣的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
2.2 在土地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土地詳查需要查清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采用常規測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員、設備無法涉足。通過遙感技術,可以高質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詳查工作任務。
2.3 在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主要以現勢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圖和地形圖為基礎調查資料,在與原有土地利用現狀圖套合對比,并經實地調繪和補充調查,實現對土地利用現狀的更新。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為了配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已經完成和正在啟動以遙感為主要數據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進一步推進了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監測中的廣泛應用。
2.4 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及其實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產權狀況,掌握土地權屬清楚、地類正確、圖數一致、數據可靠的地籍信息,為土地規劃、利用和管理及經濟建設提供準確的依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采集、儲存、管理大量的屬性數據和矢量數據,而且這些數據之間關聯復雜、時空變異性強。
遙感技術克服以上問題,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其所需的現勢性強的數據、圖件等資料。
2.5 在城鎮地籍調查中的應用
城鎮地籍調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該項工作動用人力、物力、資金量很大,既涉及相關政策、法律,又有較強的業務性。需要法律、測繪、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全國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可利用資料,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城市土地情況是動態變化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權屬的轉移、用地類型和面積的變遷,而且經濟發展越迅猛,用地情況變化越頻繁。為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變化與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調查數據方式上應用遙感圖像為信息源,內業處理依據計算機技術建立圖形與數據庫,變更調查管理依據計算機來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遙感技術在農村產權調查、城市集約利用潛力評價等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在農村產權調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數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數省份的農村產權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城市集約利用潛力評價和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中采用遙感數據輔助調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遙感技術應用發展趨勢
3.1 確定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目標
由于土地資源動態調查、監測是土地管理的基礎,今后的主要目標是應用高新技術,改變傳統落后的調查、監測方法,實現土地動態監測調查、監測工作科學化、制度化、現代化、信息化。
3.2 明確主要內容
在應用遙感技術進行調查時,利用國內(CBERS)與國外(TM、SPOT)的數據源,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時相土地利用現狀光譜特征,對典型樣區設立解譯標志,加上內業分類和外業 GPS測量,建立基礎影像數字地圖,形成新的信息系統。在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時,根據土地利用變化程度,確定重點監測區和一般監測區,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提取變化圖斑,在土地變更調查匯總前進行核查和測量,實現動態監測和變更調查的有效結合。
3.3 與 GIS、GPS 相結合
隨著 G I S 和 G P S 的發展,現在趨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綜合應用,即“3S”技術。“3S”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總稱,即利用 GIS 的空間查詢、分析和綜合處理能力,RS 的大面積獲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獲取數據準確的能力,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系統,實現各種技術的綜合,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隨著 3S 技術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術在土地調查監測數據采集、處理和數據產品生成中,呈現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此,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支持下,大力發展“3 S ”集成系統,以 R S 為信息源、以 G P S 為空間坐標、以 G I S 為工作平臺,形成一種有機的結合、在線的連接、實時的處理和系統的整體性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3.4 數據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衛星遙感圖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圖像,此外還有法國 Spot5 遙感衛星 2.5 米分辨率數據、美國 I K O N O S 遙感衛星 1 米分辨率數。
據和 Q U I C K B I R D 遙感衛星 0 . 6 1 米數據。由于傳感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影像分辨率由幾百米,幾十米發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統的精確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滿足 1 : 5 萬的成圖要求,從而具有了人機交互對話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使得圖像處理技術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證。
4 結束語
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國家,同時伴隨著處于不斷上升趨勢的人口,在現有的土地資源下,人口之間的矛盾慢慢的就凸顯主來,這些年來,基于遙感技術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國家各個地區切實開展起來,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陳述彭,等.遙感信息機理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6.
[2] 劉鷹,等.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中變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遙感信息,2011,(4).
[3] 沙志剛.數字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中的應用概述[J].國土資源遙感,2009,(2).
篇2
【關鍵詞】遙感影像;油氣勘探;波譜特征
1.油氣遙感探測機理
遙感影像全面、客觀、真實地記錄了地表綜合景觀的幾何特征和物理特征,因此,從遙感圖像上不僅可以獲得地表景觀的形態及其分布組合特征,而且還可以獲得物體的成分、結構和理化特征,從而實現識別的目的。
1.1油氣遙感的間接探測
間接探測主要是分析遙感圖像的幾何特征,在油氣遙感勘探中已廣泛應用。主要是判別地質構造和隱伏的油氣儲構造。
(1)根據影像的形態、色調和影紋(形態的組合)進行判斷,最主要的是線性構造的識別及環影影像的識別。
出露地表的線性構造往往具有明顯的地貌特征,如斷層、河流直線段等。對于隱伏的線性構造,在遙感圖像上也可以清晰地顯現,這是由于處于覆蓋層下的原始構造對地下水的活動產生很大影響,使之在線性構造發育帶多為地下水充水帶,直接構成地表土壤濕度及植物群落特征的差異,在遙感圖像上表明為一條明顯的線性影跡。
(2)根據水系發育的特征,來推斷區域巖性分布及區域構造。
一般水系密度主要反映地表巖性特征,水系形態反映地下構造環境,在油氣遙感勘探中,水系形態分析對推斷隱伏油氣儲集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1.2油氣遙感的直接探測
直接勘探主要是利用遙感技術探測烴類微滲漏的地表標志,實現推斷地下油氣藏的存在。這些烴類異常的地表標志的探測機理就是捕獲地物目標的分子或分子群的電磁波譜特征。
2.利用遙感資料進行地質地貌判讀
2.1地貌判讀
地貌判讀對于地質找礦、石油天然氣勘探、構造分析等工作都有重要意義。地貌判讀主要從地貌學原理出發,分析圖形、色調和陰影等直接判讀標志,再根據地質、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的相關信息,綜合分析判讀[3]。
利用遙感技術可進行流水地貌判讀、黃土地貌判讀、卡斯特地貌判讀、風成地貌判讀、冰川地貌判讀、火山地貌判讀等。流水地貌判讀主要有以下內容:河谷形態、階地、河漫灘、洪積扇、沖積扇、三角洲、牛軛湖、古河道等。流水地貌判讀對分析新構造運動和環境演變很有幫助。
沉積地貌的發育范圍多在幾十公里甚至更大,單靠地面調查研究其演變過程比較困難,利用遙感影像從宏觀角度觀察和分析其空間演變具有很好的效果。不同的沉積相因組成物質不同河后期地表地貌的不同,遙感影像上表現出不同的光譜特征[8]。因此利用遙感影像分析可以識別不同的沉積地貌。例如中科院崔衛國等對瑪納斯河山麓沖積扇演變的遙感研究,分析了該沖積扇的演變過程并對其形成和演變原因進行探討。
2.2巖性判讀
組成巖石的礦物在熱紅外譜域具有選擇性發射的特性,同一礦物在不同譜域具有不同的發射率,不同礦物在同一譜域也有不同的發射率,因此,根據低發射率帶的波長位置,可以提取和識別巖石的礦物組成信息,從而判定巖石類型。
巖石色調是巖石物理化學性質不同引起的輻射差異的反應,巖石色調的深淺主要由組成巖石的礦物顏色深淺和它們的含量所決定的[3]。影響色調的因素還包括巖石表面的濕度、粗糙度、粘度大小。此外。環境因素如植被覆蓋度、風化殼、土壤厚度都直接影響巖石色調。巖石色調實際上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必須結合實際作具體分析。在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影像判讀中,形狀是另一重要標志。
另外,很多時候水系形態、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都可作為巖性判讀的標志。根據不同巖性的熱紅外特征,利用遙感航片、衛片還可以判讀三大巖性。
2.3構造判讀
2.3.1巖層產狀判讀
利用遙感圖像可以判別水平巖層和傾斜巖層。水平產狀的巖層層面界線與該處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水平產狀的巖層在地貌上常常構成方山、桌狀山。如果被開墾利用,常呈套環狀梯田。傾斜巖層的解釋標志是: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并受地形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彎曲折轉,或通過山脊溝谷等不同地形。
2.3.2褶皺構造解釋
褶皺構造分背斜和向斜,在影像上表現為色調不同的條帶且對稱平行排列,其整體圖像常呈閉合的圖形,有圓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環帶狀等多種形態。
在遙感圖像上可以利用巖層產狀來確定背、向斜構造。還可以根據褶皺轉折端的單層影像的出露寬度特點和組成折轉端的巖層形態來分析分析背、向斜。
2.3.3斷裂構造判讀
斷裂構造包括出露斷層和隱伏斷裂,前者許多斷裂要素可以直接觀察到,運用直接標志即可;后者則更多的運用間接標志,并結合其他方法才能確定。
許多斷層要素都可以在航片和衛片上直觀地看到,如地層、巖脈、礦體、褶皺等各種地質體被切斷、錯開的現象。
對已知油氣田構造的研究表明,它們在地形地貌上均有特征顯示,一個真實的隱伏構造應該在地表造成多種異常標志,如水系異常、色調異常,甚至會出現微地貌異常[9]。
3.油氣遙感技術存在問題及展望
從油氣構造的遙感解譯分析,到綜合遙感資料與物化探資料進行油氣綜合評價,再進一步發展到將遙感技術與油氣化探、地面波譜測試、地磁、地溫、能譜測量以及地電化學勘探手段相結合而進行的遙感方法直接找油,標志著遙感技術應用在油氣勘探領域的一次次重大飛躍[5]。但是利用遙感探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遙感影像在識別巖性方面,由于火成巖的熱紅外光譜特性比其它巖類要清楚得多,所以對于火成巖的研究相對的較成熟一些。但是對于沉積巖和變質巖的研究則相對的較少,主要是由于巖石中的不同礦物對熱紅外光譜影響較大。因此對于巖石和礦物發射光譜特性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將熱紅外譜域的研究延伸到3~5μm和17~25μm,目前對這兩個熱紅外譜域的巖石、礦物光譜特性還知之甚少。
油氣遙感技術不斷發展,不僅可以在前期油氣勘探中發揮作用,并將會涉及到油氣勘探的各個階段。在隱蔽油氣勘探、巖性油氣勘探、水動油氣勘探及老油氣田的擴大、挖潛勘探中同樣可以取得成效。
先進的遙感探測器是油氣遙感勘探的前提,尤其遙感應用研究是基礎。隨著應用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化,定會促使油氣遙感勘探技術不斷完善。油氣遙感勘探是一種有希望、有前景的勘探技術[2]。
【參考文獻】
[1]陳繼福.RS技術在礦山地質工作中的應用[J].科學之友,2006,10.
[2]宋小寧.遙感影像復合與油氣顯示的相關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05.
[3]彭望琭.遙感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云鵬,耿安松,劉德漢.鄂爾多斯盆地地表烴類的遙感探測研究[J].天然氣工業,1999, 19(6).
[5]余華琪,齊小平.石油遙感二十年[J].國土資源遙感,1999,No.3.
[6]靳秀良.陜北油田烴類微滲漏遙感化探特征[J].國土資源遙感,1999,No.4.
[7]王云鵬,丁暄.川東某地地表土壤烴類蝕變特征及遙感機理研究[J].地球化學,1999,Vol.28,No.4.
篇3
關鍵詞:遙感技術;土地利用調查;應用特點;局限性;調查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its function, and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o investigation of land use present situation, focusing on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land use ap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survey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or staff reference.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land use investigation; application; limitation; investigation method清空內容
前言
遙感技術的發展極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調查,使得調查周期縮短,準確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減少了傳統調查方式下的人力財力投入。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遙感技術還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中的應用會日趨完善。
1、我國遙感技術的發展及作用
遙感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起步較早,是伴隨航天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最近幾年來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我國國家統計局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便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廣泛的土地資源調查統計工作,在這個調查過程中將遙感技術引入進來,通過遙感技術得來的數據實現了對我國整體土地使用情況的首次了解,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保障了我國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適用性。從此我國的土地使用情況開始了用遙感技術進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趨于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1 服務于各級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準確性,依據遙感情況制定完善的土地資源管理計劃,及時對土地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反饋,起到對有限國土資源的保護和合理規劃作用;
1.2 及時反映當前土地的利用情況,為后期進行城市建設規劃以及了解土地利用總體情況奠定基礎;
1.3 為整體土地利用發展規劃提供充足的信息。
2、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局限性
遙感技術是一項發展較早的技術,在長期的不斷完善過程中趨于精確,能夠對對象做出較為準確的定位和勘測,極大便利了地理調查。遙感技術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在較為遙遠的地方借助專門的特殊探測儀器,將遠處的物體輻射的波長信號進行記錄和接受,再通過專業處理程序進行再加工,從而將遠處物體通過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能夠使得勘測人員通過觀察圖像,了解遠處的情況和環境。遙感技術由遙感平臺、傳感器、應用系統等多個部分共同構成。
2.1 遙感技術的使用對專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使得遙感技術的推廣和操作中的準確性面臨困境,技術的制約使得勘測結果失效。
2.2 遙感影像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這為調查提供了較為完善直觀的數據支持,但也存在著難以判斷圖片物體的具體面積和大小,要進行具體測量。
2.3 在遙感技術使用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地界統計的出入,因此在統計的結果中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遙感技術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統計方法,還需要在不斷完善現代化統計手段的同時兼顧傳統,采取多元調查方法結合的方式增強最終數據的可靠性。
3、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中的應用及特點
遙感技術相比較于其他調查方法,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并且能夠及時有效的獲得土地使用情況資料,遙感技術受地區環境限制較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快的完成任務。遙感技術在信息的記錄上可體現出周期性以及豐富的動態性,能夠及時記錄土地使用的變更情況。傳統的土地利用調查依賴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周期長,工作的準確性不高,成本極高。土地利用調查是在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強化土地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措施和基礎工作。
3.1 起點較高,具有全局性,基于遙感技術的土地利用調查一般而言具有全局性特點,而且往往具有很強的宏觀性,起點高的特點使得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調查更有利于統籌全局,把握整體的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3.2 技術要求高,遙感技術看似原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要求,在管理上也需要專業人員的科學化管理,從勘測到記錄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
3.3 實際應用性,遙感技術應用下的土地使用調查,不僅要求提供最終的調查結果和準確性較高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還要求為現實的整體規劃做出調整,最終應用于整體土地政策的規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由上可見,傳統的土地調查方法較不科學,存在著周期長、資金投入多、調查受周圍因素干擾大的問題,極大影響了整個調查的整體運作情況,客觀性和周期性不強最終使得所得數據和記錄的可用性不大,與現實的結合不緊密。而遙感技術則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周期短、客觀性和準確性強,這為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數據支持。
4、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資源利用的調查方法
遙感技術需要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比如勘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網絡信息技術、數字化信息記錄技術等。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決定了遙感技術在使用過程中的技術性和專業性。遙感技術在土地調查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遙感影像的制作和再加工過程,這個環節最終決定了遙感技術應用于土地調查的好壞。
4.1 影像校正
影像校正是指通過遙感技術所得的遙感圖像信息,按照打底的水準面和坐標系對圖像中物體的具置,使得遙感圖像數據依據現實環境幾何坐標進行校正。影像校正分為多個步驟,首先第一步便是位置的計算,位置選取是控制點確定的重要一步,控制點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了整個影像校正的過程。控制點的選擇要堅持易分辨、特征明顯的原則,保證控制點的選擇能夠準確為后期影像的處理奠定基礎,找準位置。另外在控制點的選擇上還應該注意在圖像的邊緣留有一定數量的控制點,避免在處理過程中因為誤差出現影像外推。
4.2 遙感影像的配準
遙感影像的配準是指將多重影像進行重疊,即是將影像中的地理坐標和影像之間的統一,具體操作是在配準過程中選擇多項式模型,以人機交互的方式實現對影像的配準。在配準過程中要盡量減少誤差,并且盡可能實現對配準的現實適用性。遙感影像的配準是實現了控制點與影像之間的配合,是將標準化的空間方式進行整合,最終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影像進行配準。
4.3 遙感影像的融合
遙感影像的融合是指將多源數據統一在同一個地理坐標中,采用專業科學的算法和運算方式將多幅影像合并在同一個新的圖像中。影像的融合包括了基本信息、色彩的融合。融合的過程是將傳感器得到的不同類型的信息加以綜合,用單一傳感器減少多重遙感器帶來的不必要麻煩和矛盾,使得最終影像能夠直觀易懂,并且能夠清楚認識。最終融合的圖像是綜合了多元的信息產生的,具有豐富性和準確性,能夠反映更多的信息,減少因為單幅影像造成的信息不清晰,從而提高數據的適用性和利用率。另外從影像的色彩來看,融合之后的影像色彩飽和度更高,對比度強,位置能夠更加精確的表示出來。
4.4 遙感影像的識別
遙感影像的識別和判讀是一個較為專業的過程,一般來說分為觀察和計算機自動分類兩種方法,遙感監測得到的最終影像仍然需要專業的判讀。人為和計算機的兩種方式應該與實際勘測的地形和物體情況相聯系,就土地利用調查的實際環境和要求來看應該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對影像進行識別和判讀,將圖像信息轉化為描述性語言,增強影像的描述性和可視性。
5、結束語
目前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因此,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顯得尤為重要。遙感技術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日漸成熟,在各個領域中被廣泛應用。遙感技術在土地資源調查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常慶瑞等,《遙感技術導論》,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8-19頁
[2] 湯國安等,《遙感數字影像處理》,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23-131頁
篇4
關鍵詞: 遙感技術 地質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遙感技術在地質學中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在地質災害調查和預測中及其在地質環境調查中都得到了長足的應用。地質學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本文主要側重于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探方面的應用,對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探方面的應用進行詳細剖析。
一、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技術水平的進步,應用高技術手段對提高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遙感技術充分顯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觀、快速、節省經費,且具有多時相動態監測等優勢,廣泛應用于水文地質勘查、評價、大型工程選線(址)、區域穩定性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預測及地質環境評價預測等領域。
二、遙感研究在不同巖區的成礦條件及礦床類型中的技術利用
隨著地質學中成礦理論的發展,人們對成礦區的地質條件有了很大的了解,更加便于人們根據當地的地質、地貌條件,判斷是否值得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同時,各種地形地貌、成礦條件的不同,礦床的類型也不同,自然通過遙感技術所顯示出來的地質圖像也不相同。這樣一來,使用遙感技術便能夠根據圖像顯示的內容及采集的數據,極快的分析地質情況,了解礦床的類型。根據現代成礦理論,遙感技術主要指導找礦的礦床類型有以下四種。
1. 巖漿巖區礦床的遙感技術利用
這種類型的礦床主要是由于巖漿以及火山活動侵入造成的,一般會出現在巖漿巖和火山附近區域,尤其是內生金屬礦床。由于受火山活動以及巖漿入侵的影響,在利用遙感技術進行感知時,所呈現的圖像上成礦的具置往往會比較復雜。但是,可以根據周圍火山或者巖石的結構特點,分析成礦的地點和分布特點。這種礦床一般距地面會比較深,且多處在構造斷層處,常處于火山附近,或地質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
在這種區域找礦時,遙感技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1根據遙感感知的地形結構圖,分析地區的成礦條件。
1.2根據周圍的地質和巖石條件及特點,分析找礦工作的可行性。
1.3根據巖石和火山的特點,判斷周圍成礦的分布特點。
1.4通過地質斷層的特點,確定成礦的最佳方位。
2 變質巖區礦床的遙感技術利用
變質巖區的地形地質特點比較復雜,利用常規的方法找礦難度很大。遙感技術恰好宏觀解決了這一難題。利用遙感技術對巖區的地質基礎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尋找各種成礦因素,及時發現遺漏的分析要點,能夠為找礦工作提供有力的證據。在這一地域中,遙感技術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遙感圖像上展示出來的特定影紋結構和色調的詳細分析和圖像處理,能夠發現一些與成礦有關的信息,進而指導找礦工作。同時,還可以對巖區的地質圖像進行疊加等技術處理,從巖區的復雜構造活動中尋找含礦的跡象以及成礦規律。
3 .沉積巖區礦床的遙感技術利用
沉積巖區礦床的形成主要受某些巖性地層的影響,在一般的遙感圖片上難以顯示,通常需要利用航空遙感技術,獲取必要的研究資料,才能了解區域構造,分析成礦的條件。
4. 表殼礦床的遙感技術利用
表殼礦床的形成主要受當時地貌的影響,根據特點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即:近代風化殼礦床和砂礦。礦床區一般的礦物質大多是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礦元素,如金、錳、鋁等礦床。這兩類礦床的主要存在地點不同,砂礦一般存在于低山丘陵的河谷區以及海濱區,而近現代的風化殼礦床主要存在于地形地質相對穩定和平緩的高平臺地區,有時在凹地、破碎帶或巖溶洼地中也會形成此類礦床。這兩類礦床的發現都依賴于利用遙感圖像對地質地貌的正確分析。
三、找礦工作中對遙感技術的利用
利用遙感所獲取的地質資料和圖像,對地區的成礦條件以及礦床的特點綜合分析、合理預測,能夠推進找礦工作的發展。尤其是現代計算機的數據分析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進步,礦產勘查中對遙感技術的利用已經十分重要,并且應用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對遙感資料的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研究遙感影像上線、環構造與區域;通過多波段,多種影像分析成礦的關系,認識成礦規律并圈定找礦遠景地段。主要的利用技術有以下幾方面。
1線性構造及與成礦之間的關系:
大量研究表明,絕大多數遙感影像線性構造反映的是構造應力作用下的巖石形變帶、軟弱帶或應力集中帶,它們往往成為導礦與容礦的場所,還可能是某些成礦沉積盆地邊界的控制因素,如對油氣藏的圈閉等。通過對影像線性構造的綜合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區域成礦規律,從而進一步明確找礦方向。
1.1通過分析圖像的線性構造,分析成礦的可能性。地質地貌所形成的線性構造,對成礦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礦產通常會出現于地質地貌發生大變化的地區,如巨型斷裂帶往往會有礦田或成礦帶。但是,有工業遠景的礦床卻分布在與這些主干斷裂斜交或平行的次級斷裂和節理帶中。
1.2通過感知地形構造,分析礦區特點。通過遙感圖像分析,我們發現巖漿巖區的礦床大多存在于巖漿沿著大型剪切帶侵入到擴容拐點區內(剪切應力場的拉張區),利用遙感圖像以及相關的技術處理,我們可以將目光鎖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在這些拐點附近重點勘查,減少不必要的工作。
1.3根據圖像的線性構造,分析區域的成礦條件。通過對遙感影像以及遙感影像線性構造圖的分析處理,結合相關的成礦理論,能夠有效的提出成礦存在與否的假設,為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正確的方向。
2 環形構造的影像以及與成礦之間的關系
2.1影像環形構造是由航天遙感圖像中得到的,自從它被發現以來,得益于其與礦產之間的密切聯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鎳、鉻、鐵、金、鉬、銅、錫、鎢等主要內需內產型金屬礦產,這些金屬礦產大約有92%分別與2 100多個大小不一的環形構造有關。
2.2與礦產形成關系緊密的影像環形構造通常與構造巖漿形成原因有關,不同的原因具有不同的找礦作用。與垂直構造運動相關的負方向環形體,是由于地殼局部沉降而成的圓形坳陷以及構造盆地,較大型的環在地球物理場上可能會有反映,比如重力較低等,這類環形體通常與石油的賦存和沉積礦產有關,我國的很多油田分布在巨型負方向環的內邊緣。
2.3和火山作用相關的環通常規模較小但是易成群出現,呈并列、寄生、疊環等組合形態,礦產往往存在于環體內部或邊緣。 有時線、環體獨立并存,或兩者交匯、切線接觸等,具有復合關系。許多資料表明,線、環體的交切部位可能是內生金屬礦化富集的有利地段。
2.4遙感圖像上色調異常、線性構造、環形構造的組合特征的解譯,并研究其與礦田構造的基本要素(成礦巖體、控礦構造和圍巖蝕變)的關系,從而建立由線、環、色斑異常組成的遙感礦田模式,從而指導找礦。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遙感技術在地質學中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地質勘探僅僅是其應用中的一個方面,如何合理利用遙感技術將是地質工作者需要長時間摸索與研究的問題,合理的遙感技術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與成果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呂霞;李豐丹;李健強;耿燕婷;宋苗苗;萬林.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格平臺的分布式空間數據服務技術[J].地質通報.2012(09)
篇5
關鍵詞:遙感科學技術公路測量與設計 遙感運用
中圖分類號: P2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遙感技術的原理在公路工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為工程提供真實準確的測量材料,遙感技術通過對不同的地質地貌的現象進行發射以及吸收的一系列作用,在根據地磁波的和頻率的不同,來判斷地質地貌的不同,根據圖像的記錄結合更精準的分析,使得測量公路變得更加容易。
1.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變得著名的一項進行探測的科學技術,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將遠距離目標的反射和折射等產生的一系列電磁波信息進行記錄,分析,以及整理,同時也可根據其產生的可見光和紅外線進行分析整理,最后成像。一般現代的遙感技術分為獲取,傳輸,存儲等環節,從而就形成了“遙感系統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遙感器;遙感器的種類有很多,例如照相機等;航天攝影就應用了遙感技術。利用遙感技術可以高速度,高質量的繪制地圖,利用人造衛星,遙感技術可在地面情況記錄的前提下,每隔18天送回一套全球的圖像資料,遙感技術被同時運用于軍事和民用兩方面,例如軍事繪測,土地利用規劃等,隨著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遙感器的分辨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必須有所提高,應該更加具有先進性,提高抗干擾能力。
2遙感技術的優點
2.1遙感技術能夠充分的發揮出遙感圖像宏觀性的特點,所現有的比例尺不能明確的展示地質面貌時可用更有說服力和表現力的比例尺來代替,如1:1萬線路工程可以用(1:5~1:7)萬的圖像資料來表示即可,利用1:1的比例尺時,無法判斷所處的地貌單元,而遙感技術的應用,調試了比例尺大小,使整體性才得以體現,避免了錯誤。
2.2運用遙感技術甚至能夠發現前人不曾發現的地質現象,譬如在川藏公路的一段中,經過遙感調查,發現崩塌18處,石流溝276條;同時,根據遙感圖像的宏觀性發現大型滑坡兩個,并且了前人11處滑坡的理論。
2.3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節約成本,多快好省的完成任務。它能夠通過人腦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分析,結合權威地形數據,選擇最佳的路線。如對石太線的公路,考慮到期間一段的復雜性,對線路做了一些更改,從而達到了節約成本的目的,這都是遙感技術的成果。
3.遙感技術在公路測量與設計中的應用
伴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的全面的普及,測量與設計也迎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使得數據獲取的手段以及儲存管理的手段等都發生了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也使其展現出新的特點,現代測量技術展現出動態設計,優化設計和計算機輔助的特點,結合科技的變革給公路的測量和設計帶來新的成就,公路工程的測量能夠對周邊的地形,地貌地質等條件作出判斷,從而對路基和隧道的穩定性等進行了檢驗,遙感技術也使得數據設計更加合理,科技技術則亦能得到很好的運用。為測量工作布置提供范本,能深入的查出巖土的成因,性質,甚至還有時代和分布,也使得公路設計中的各個階段得以完善:
3.1 可行性的階段研究的應用中,應該首先開展全面勘測的工作,搜集遙感的數據和小比例尺,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和對數據進行解讀判斷,結合線路,地質,路基,橋梁,隧道等各個項目的設計需要,添加專業點進行專業調查,結合衛星影像圖以及工程地質遙感等得出好的方案。
3.2在初級階段的研究過程中,遙感技術會對地質復雜的地方進行初測,通過地形圖紙對公路的測量和勘察從而進行判斷,以及對周圍的水文進行審核。
3.3后期階段是指對使用遙感技術還未發現的復雜性地質進行進一步的勘察,或者是對路線進行進一步的更改,這時使用的資料主要是以大比例尺的航空相片為主。
3.4要解決公路設計這一層面的問題,就一定要使數據更加有效,獲取更加的準確,而在公路的測量上,遙感技術正體現了新技術的運用。對數據而言,則是取決于數字地面模型的完備。數據的獲得通過遙感技術的運用越來越便捷且準確,遙感圖像也能更直觀的準確的反應地形地貌,以及反應對公路的測量,致使公路一體化得以更好的形成。例如:邵陽至懷化高速公路雪峰山隧道勘察中及時用計算機處理出1:5萬遙感圖像,成為公路設計中的必備品。
4.關于公路的測量有以下幾個方面:
4.1航空攝影測量具 根據公路特點,是長線公路的一種測量方法,用的是飛機上的攝影機,快速對觀測區得到航空像片,讀取地形圖。
4.2 3S融合和應用
3s測量技術的運用能夠清晰直觀的顯示出公路設計的方案,開闊眼界和思路,提出更具有價值的方案,加快測量與設計的速度,提高認識水平。使得測量更加便捷具體,準確。
遙感技術的興起和運用會使得公路的測量與設計更為專業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了團隊協作的能力。在節省人力的同時,也要求公路工程的設計細分為多個專業的設計,由多方面的設計人員共同來完成。測量是公路工程勘測的最主要的方法。除了遙感等一些科學技術的運用,還可以采取的方法還有觀察和訪問群眾,以及進行實驗還有地區具體分析等。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們面對設計、施工、運營帶來的不利因素。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測量技術設計只有不斷改進,適應科技發展,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而遙感技術在公路的測量和設計中更是有日益重要的作用。遙感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會促進科技的發展,同時,也能夠使公路的測量和設計更加完備,準確,使得人員更省力氣,多快好省的完成工程給予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楊化超;鄧喀中;張書畢;;基于Hough變換的航空影像建筑物半自動提取[J];測繪科學;2006年06期
篇6
[關鍵詞]地質找礦 遙感技術 蝕變遙感異常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127-2
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的升級,對地質找礦的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遙感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為其提供了便捷,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績,不少礦產資源相繼被發現和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必將會進一步提高地質找礦效率,從而發現更多的礦源以滿足社會需求。
1遙感技術概述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遙感技術,是基于電磁波理論,借助相應的傳感儀器收集遠距離目標所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處理后成像,以此探測和識別地面各種景物的一項綜合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地質、水文、海洋、測繪、農業、氣象等諸多領域。其中在地質找礦中發揮的效用尤為凸顯,如大興安嶺西坡18個含煤盆地、伊利盆地鈾礦床的擴大、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的發現等都借助了遙感技術,其主要是利用遙感技術獲取客觀、全面的記錄了地表綜合景觀幾何特征的遙感影響,然后加以分析,得出地表景觀分布、形態以及物質結構和成分等信息,以此識別地物,為發現礦源提供有力依據和參考。
2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具體應用
遙感技術具有多波段、宏觀性、立體感強、信息量大、便于定位等顯著優勢,是地質找礦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其具體應用主要體現為下述幾點:
2.1提取礦化蝕變信息
在地質找礦中,通常將圍巖蝕變視為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主要是因為其種類與礦床類型、圍巖成分有關,而且在空間分布上與金屬礦化常具規律可循,故在地質找礦中應首先了解圍巖蝕變類型與礦種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由于地物與物理化學特征與光譜特定密切相關,其物質結構和成分差異會在吸收和反射光子波長中顯現出來,因此可基于不同礦物的不同電磁輻射,借助波譜儀進行野外采樣用于測量光譜曲線,通過對比參考光譜識別礦物組合。考慮到傳感器在接收光譜特性時會受到大氣、白云、植被等干擾介質的影響,因此應對吸收谷所在的寬度、深度、波長位置、對稱性等加以處理,此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光譜TM、ASTER、ETM+或者少量的微波遙感、高光譜等數據,以及分析主成分、比較波段、識別光譜角、分解混合象元、MPH等方法和技術提取礦蝕變異常信息,目前ETM+(TM)、基于ETM+數據的綜合遙感技術等在提取蝕變遙感信息中成效較為顯著,并形成了一套獨特且相對成熟的蝕變遙感異常提取技術,即以校正輻射、幾何、大氣,去除植被、云、水等干擾介質為基礎,以ETM+(TM)為主的信息提取技術,以PCA主分量為主,以波段比值為輔,結合分析光譜角的分析方法,分級、門限化處理信息,以此得到分級的蝕變遙感異常圖,為圍巖蝕變找礦提供了很大助益,如新疆哈圖的喀爾色巴依克斯套、托瑪爾勒的金礦蝕變帶的發現利用的是ETM+數據的綜合遙感技術,而新疆野馬井的5個成礦遠景區和多處金礦點、銅礦點的發現則利用了ETM+(TM)技術。
2.2識別地質巖石礦物
成礦的賦存條件多以特定的巖石組合和類型為物質基礎,可見對于成礦來說,巖石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巖石、礦物自身的光譜特性也為利用遙感技術獲取遙感信息用于識別巖性提供了必要條件。通常用于識別巖性的方法主要為增強、變換、分析遙感圖像,借助圖像中顏色、色調、紋理等增強后的差異性,最大限度的區分巖相、劃分巖性組合或巖石類型,如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等。一般情況下,當波長處于8-14μm時為熱紅外域,反映的是巖石、礦物光譜中的發射特征,當其處于0.4-2.5μm時則為可見近-短波紅外域,反映的是巖石、礦物光譜中的反射特征。
遙感技術在識別巖石、礦物中的應用也較為常見,如二宮芳樹利用ASTER熱紅外遙感技術提取了帕米爾東北邊緣試驗區的硅酸鹽巖、碳酸鹽巖、硅質巖的巖性;而Crosta則以研究區域內的蝕變特征和地質情況為依據,基于USGS礦物光譜數據庫,創建了單礦物的識別標準,并利用AVIRIS獲取了遙感圖像,從而提取了明礬石、白云母、高嶺石等礦物。因以空間特征和地物光譜的差異性為基礎的高光譜成像遙感技術具有數據量大、分辨率高、波段超多等優勢,其窄波段可用于礦物吸收特征的區別,配以重建地物光譜、量化并提取光譜特征、定量分析混合象元等,可實現對礦物巖石的有效區分,因而在識別巖石礦物中得以廣泛應用,但應注意,該種技術適用于巖石、植被稀少的區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遙感識別巖石礦物技術應該不斷改進和創新,以此也適用于植被土壤覆蓋率較高的區域。
2.3解譯地質構造信息
通常重要的礦產多分布于板塊交接處或近邊界區域,時間與地質構造事件密切相關,而且成礦帶的規模與地質構造變動基本一致,故可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空間信息用于地質找礦。
在此可借助遙感技術獲取相應的影像,然后提取與研究范圍內成礦構造有關的線狀信息,與賦礦巖層、礦源層等有關的帶狀信息,與熱液活動、火山盆底等有關的環狀信息,與蝕變、礦化、接觸帶有關的色塊、色帶、色環等信息,若斷裂為控礦的主要構造,此時重點提取遙感影響中的斷裂信息意義重大,但在具體實踐中,遙感系統可能會因模糊作用導致所關注的紋理、線性行跡等難以識別,影響分析結果,以此可借助目視解譯、人機交互等處理遙感影響,如增強邊緣、分析比值、拉伸灰度、卷及運算等,以此突出地質構造信息,同時遙感技術也可基于地貌、地表巖性、植被和水系分布等特征提取褶皺等隱伏的地質構造信息。而針對礦床改造,可通過宏觀對比不同時期的遙感影響,結合研究成礦深度,判斷礦床的產出位置,以及對其剝蝕改造作用進行研究。如趙少杰應用ETM+遙感技術和數據,在桂東地區解譯了線性和環形構造,并結合幾何分形學對其地質構造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了3個成礦遠景區。
此外,遙感技術在利用植被波普進行地質找礦中也有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植被高覆蓋率區域地質找礦難的問題。因植物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對其生態、生理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此一來,其葉面光譜的波形和反射率會出現異常,從而在遙感影響中呈現不同的色彩、色度和灰度,然后利用遙感技術將其提取出來。
3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前景
一是基于高光譜綜合技術的高光譜數據因可同步獲取地物空間、光譜、輻射等信息,應用價值巨大,因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二是微波遙感因具備波段范圍廣、穿透性強、可全天時、全天候獲取信息,利于提取地質構造信息,因此應用潛力很大,但應妥善處理消除斑噪、校正輻射、極化方式等關鍵技術;三是GIS、GPS、RS三大技術勢必會實現有效的融合,以此為提高遙感數據的解譯速度和程度提供重要保障;四是用于融合基于多光譜、微波、高光譜等遙感數據的技術會應運而生,如融合雷達圖像和光學圖像,既利于圖像分辨率和紋理識別能力的提高,也利于礦物類型的識別;五是用于接收圖像、處理和提取信息的技術會更加完善,以此便于接收更為細小、微弱的地質信息,解決圖像失真問題,提高不同格式圖像的兼容性和海量數據處理速度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為地質找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對于提高地質找礦效率、擴充礦產儲量意義重大,而且隨著社會對礦產資源的不斷需求,以及先進理論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必將會為地質找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磊,秦國良.淺析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J].民營科技,2013(20).
[2]何建明.芻議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2).
篇7
關鍵詞:道路選線設計,遙感技術,測量,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3S”是遙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phic Information System,C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有機結合,三者又統稱為遙感技術。隨著空間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遙感技術也日漸成熟,已成為現代社會持續發展、資源調查與合理規劃利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動態監測與防治等工作中的重要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交通、軍事、通訊等各個行業[1]。目前,遙感技術又以其精確、方便和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等優點,應用于資源管理、道路設計等領域。
20世紀90年代初期,衛星定位系統技術的民用化推動了遙感技術在道路選線中的應用。目前,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S主要是在遠離目標的情況下,高效的獲取大面積的地面信息或者在大范圍的工程規劃、設計中使用遙感數據及進行方案的可行性選擇等;GIS對傳統選線作業流程可進行一定的協助處理,并提高工作效率;GPS則被大量用于控制測量。
1遙感技術的應用
1.1 RS在道路選線中的應用
RS技術是利用航片或衛星照片上含有的豐富的地表信息,通過立體觀察后,經過計算機的自動預處理、識別、解疑等過程,從而獲得與路線相關的地質、水文、建筑等地物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地物信息具有視域廣、整體性強、影像逼真、信息量大、宏觀、直觀的特點,對地形、地貌、植被等信息的反映也最為直接。在道路選線階段,由于各階段工作所依據的基礎資料及數據內容要求的深度和精度不同,具體的工作方法與詳略程度也有所不同,主要優點有:
1)在項目的預可行性研究階段,主要是利用航測遙感技術的優勢,在大面積范圍內進行方案研究、論證和比選。
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遙感技術的應用多以大比例尺遙感圖像為主,加深對工程地質判釋、調繪工作,采取綜合勘探手段,獲取所需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
3)在初測階段,遙感圖像、航攝相片先于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各有關專業提供了沿線地區的自然模型。另外,遙感技術可以使工作人員避免不良工程地質現象影響路線方案的選擇,為以后的施工創造良好的便利條件。20世紀90年代末,甘肅省境內的高速公路建設已由平原微丘區向山嶺重丘區轉移,山區地形、地質條件更為復雜。為了提高復雜地形、地質環境下的公路勘察設計水平,加快工作速度,減少不良地質危害,做好前期路線方案比選和優化,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劉寨柯、白銀、寶雞、天水等山區高速公路勘察中廣泛的采用了遙感技術,不但減少了野外工作的盲目性,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調繪質量和進度,為按時提交設計文件提供了保證。該地區的項目工程地質勘探情況和調繪成果得到了專家和業主的一致好評。
1.2 GIS在道路選線中的應用
隨著“數字地球”這一概念的提出和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斷加深,從二維向多維動態以及網絡方向發展是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地理信息系統理論發展和諸多領域的迫切需要,如資源、環境、城市等。它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發展的共同產物。
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GIS在道路前期規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在拆遷過程中,我們可以在電子地圖上準確地定出占地線寬度,計算出占地畝數,還可以算出占用的麥地、水塘等需拆遷工程量,大大減少了工作人員不必要的時間損耗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讓傳統的圖文作業憑借計算機的處理,使圖文密切的結合,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
1.3 GPS在道路選線中的應用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作為新一代的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不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的精密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而且還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和保密性。
GPS在道路測量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布設各等級的路線帶狀平面控制網;橋梁、隧道平面控制網;航測外業平面高程控制測量;密林、密灌地區路線控制測量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載波相位差分GPS技術的發展,高精度實時動態GPS定位技術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例如機載GPS在航空攝影測量中的應用、實時動態定位(RTK)技術在道路施工放樣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靜態GPS測量采用相位差分可以達到cm甚至mm級精度,但缺點是經過事后處理才知道結果。而RTK通過實時處理即能達到cm級精度。實時動態(RTK)定位技術是指載波相位實時動態差分定位,它是GPS發展的最新形式,是以載波相位觀測值為根據的實時差分GPS(GPS-RTK)技術,該系統由基準站和流動站組成,建立無線數據通訊是實時動態測量的保證,其原理是取點位精度較高的首級控制點作為基準點,安置一臺接收機作為參考站,對所有可見GPS衛星進行連續觀測,流動站上的接收機在接收衛星信號的同時通過無線電傳輸設備接收基準站上的觀測數據,計算機根據相對定位的原理實時計算顯示出流動站的三維坐標和測量精度,這樣用戶就可以實時監測待測點的數據觀測質量和基線解算結果的收斂情況,根據待測點的精度指標,確定觀測時間,從而減少冗余觀測,提高工作效率。
RTK技術將徹底改變道路測量模式,能實時得出所在位置的空間三維坐標,這種技術非常適合路線、橋、隧勘察,它可以直接進行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實地實時放樣、中樁測量點位測量等。
用實時GPS動態測量可以完全克服這種需要內業解算完成之后才可以得到測量點坐標的缺陷,它只需在沿線每個碎部點上停留1~2 min,即可獲得每點的坐標、高程。結合輸入的點特征編碼及屬性信息,構成帶狀所有碎部點的數據,在室內即可用繪圖軟件成圖。由于只需要采集碎部點的坐標和輸入其屬性信息,而且數據采集速度快,因此降低了測圖難度,既省時又省力,非常實用。
2最新的RTK技術在道路設計中所具備的功能
布設導線控制點,加密國家坐標網。根據路線總體走向,參照地形圖,選擇導線控制點。
定線。根據所采集的重要地物、控制點的坐標,繪制平面草圖,利用HrCAD等路線設計軟件與其他AutoCAD輔助設計系統配合進行紙上定線,確定直線方向、偏轉角度、曲線要素等,并計算道路中線逐樁坐標,生成路線文件。
中線放樣及其他相關測量。將中樁點坐標輸入GPS手簿,采用實時動態模式,將基準站立于導線網點上,用移動站讀取路線成果數據進行實時放樣。在放樣時也可實時定位任意樁號或顯示當前點至放樣中線的垂直距離,非常便于加樁點及其他點位的放樣。中基平測量、路線平面圖繪制、橫斷面測量、構造物調查、防護工程及拆遷調查等相關測量可與中線放樣分組同時進行。
3 結 語
道路選線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是個復雜的綜合過程。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基于3S技術的道路選線,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它具有傳統選線方法很多沒有的優勢。RS為道路選線提供所需的海量的現實性、準確性、豐富性信息;GPS能提高精度的、準確的勘測數據;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和地理模擬能力;這樣在道路選線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就可以盡快選擇出最優路線,既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又能大大縮短工期,減少外業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投資。隨著3S技術本身的不斷發展,其在林區道選線過程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事實上,隨著工程勘察設計新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遙感技術在工程勘察設計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并將逐漸成為道路選線設計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 蘇廣實.“3S”技術及其應用領域探討[J].廣州教育學報,2006,(6):57-59.
[2] 曹 健,何東坡,王森嶺.GIS技術在道路選線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6):103-104.
篇8
關鍵詞:遙感課程;高職學院;教學改革;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0-7260-03
遙感是現代地理空間信息科學的核心技術之一,其作為信息采集與信息更新最重要的技術手段 ,已經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部門以及經濟領域的很多行業之中,并在新興的全球性的“數字地球”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強遙感技術與應用教學 ,提高學生遙感技術應用水平,是測繪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針對這個教學目的,結合我校地學類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 ,我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教學實驗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材分析選擇:多種教材的結合
遙感技術及應用是我們的專業基礎課,與本科學生相比,他們的就業方向對理論的學習要求較低,學習中的重點是實際技能的培養與掌握及應用。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與《遙感技術及應用》課程的特點,我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基本的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遙感原理、遙感圖像處理的基本方法、遙感解譯的基本方法及其在測繪、地理、土地、地質和農業、交通等領域的具體應用,通過初步的上機實習,使學生掌握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的基本功能操作并能夠完成簡單的基本應用。
本課程以前一直使用《遙感概論》作為遙感技術及應用課程的教材,這部教材的特點是:內容層次安排合理,概念清晰易懂,實驗內容以目視解譯為基礎,易于開展,但是,部分內容老化,跟不上遙感技術的發展;而《遙感導論》是教育部面向2l世紀課程教材.內容豐富,涉及技術原理較多,對于初次接觸遙感的高職生而言,有些內容顯得過深,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用《遙感概論》的部分內容,作為學生入門的內容,從地物反射波譜特征入手,逐步開展遙感目視解譯,地物判讀標志的建立,在此基礎上再結合《遙感導論》的相關內容,這樣既可保證學生對遙感有全面的掌握,又可在需要加強的重點內容上有所側重。《遙感原理、方法、應用》、《遙感獲取與分析》 這兩本書中包含了較多的遙感應用實例,但是《遙感原理、方法、應用》為本科生教學用書,對于高職學院的學生來說,內容過于深奧,不易理解。《遙感獲取與分析》過于偏重遙感數據的幾何處理,而且遙感應用部分內容較少。基于上述考慮,《遙感技術與應用》課程沒有指定教材,而是將相關的書籍作為參考用書向學生推薦,由學生自主決定選擇購買,然后老師結合多種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教學內容。
2 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案的整理
理論教學內容可以分為遙感概述、遙感基本原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圖像目視解譯與遙感圖像的計算機解譯、遙感應用、3S綜合應用。但只講最基本和必需的,對較深和復雜的內容只做簡單介紹,供感興趣的同學自學。
在具體的教學中,為了達到課程的整體教學要求,必須通過實踐課程讓學生將學過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基本原理的驗證,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將實習內容分為兩個階段。
1)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操作。以PCI、ENVI與ERDAS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為主要實習軟件,結合具體的遙感數據,講述遙感圖像基本處理技術,包括幾何校正、大氣校正、幾何精校正、投影轉換、影像鑲嵌、數字圖像增強、波段運算、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計算機分類、人機交互式解譯等內容。
2) 遙感基本應用。應用前一階段所掌握的遙感圖像數字處理技術,與一個具體的研究領域(比如土地利用類型遙感調查等)相結合,完成一個綜合的實踐性題目。
認真整理教案,對教案的結構,每一節,每句話、每個字都琢磨清楚,分析重點與難點。由于遙感技術更新非常快,因此要跟學生提供一些課下學習的參考資料,參考內容的選擇不僅局限于書籍和雜志,一些專業網站已成為遙感教學不可缺少的資源,除此之外,遙感圖像是遙感教學中重要的參考資料,因此收集各種影像數據是教師備課和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先后從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地質調查局、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下載了一些免費的圖像做為練習使用。做好教案后,再做好PPT向同學講授,特別要增加一些圖片和動態演示。
3 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應用
具體教學內容確定以后,如何使其在授課過程中很好地被學生理解掌握并能運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選用適合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 多媒體與黑板等的優勢結合去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各行各業,高職院校的教學軟硬件設施也得到了更新完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眾多學科教學的有力的工具。與傳統使用的黑板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有著不可比擬的很多優點,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動態影像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投影、錄音、錄像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遙感技術是一門對地觀測與獲取信息技術,其中具有很多的圖像數據和空間地理數據,所以多媒體教學應成為遙感技術與應用教學的重要形式。首先,從人的生理心理學角度分析,圖像比語言更容易被人感知,人所接受的外界信息有至少70%是視覺感知的。以圖像的形式顯示教學信息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能高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能實現傳統教學實現不了的情境、動畫、模擬等。其次,方便教師的教學設計,更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應用多媒體教學也有很多問題,如果課件的交互性差,則學生“難以消化”;如果多媒體使用太濫,則把握不住學生的思想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利用多媒體與傳統黑板等多種教具相結合的教學,地理數據和圖像以多媒體展示,重點和難點在黑板上結合學生的學習講解,對原理結合生產實例展開講解。這樣就能優勢互補,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以講授法為基本教學方法,適當采用提問和啟發式教學的方式。關注全班學生,注意反饋信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對興奮狀態,使他們產生愉快的心境,課堂語言簡潔明了,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啟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積極鼓勵學生,使學生感到有“功”。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學生達到“樂學”,必然要使他們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類的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也會使學生感到愉快,成為促使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學生取得進步時,我會對學生的成績給予正確的評價,或者與平時成績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我會使用一些鼓勵性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時還可借助同學們的掌聲進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意給學生們更多的鼓勵,對他們抱有一顆寬容慈愛的心。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遙感應用中的問題和現象,并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與學生關系較大的遙感應用問題和現象,以展示遙感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應用價值,引入新知識、新技術與新成果,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認真組織開展復習、測驗、考試、課外活動等。側重于教會學生了解遙感在生產建設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多閱讀課外書籍,多關注身邊的遙感知識,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3) 在第一階段的實習過程中,是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驗證,采用演示加練習的方法來教學。老師先對某一個專題結合理論進行演示與講解,然后讓學生進行操作練習,老師巡回指導并檢查學生完成情況,最后老師總結,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演示與講解一定要結合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的知識能與老師的講解銜接上,演示時,老師要盡可能收集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一些具體實例,使學生感到有“味”,從而使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學習狀態,讓學生的潛能最大化地激發出來,特別是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創造力,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學生自己練習過程中,老師結合自身學習的經驗教訓,去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分析困難產生的原因,針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特別要教會學生盡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4) 在第二階段的實習過程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增加野外實踐實習的內容,攜帶手持GPS、便攜式地物光譜儀、短波紅外地物光譜儀等遙感儀器,到野外進行遙感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習,如幾何精校正中的地面控制點選取、地物反射率測量、地物目視解譯與驗證補判等等。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理解與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遙感技術與應用課程的實踐性[1]。
與遙感圖象處理與應用的企事業生產單位建立聯系,讓學生通過頂崗式實習,熟悉遙感技術與應用的具體工作流程,觀察實際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并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實際生產與自己的課程學習進行結合,增強遙感技術與應用的實際生產能力。
5) 讓比較優秀且有興趣的學生參加老師的遙感技術與應用的科研課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針對具體的小題目,成立各個科研小組,各個小組獨立的收集相關資料,結合題目進行知識和技能擴展訓練,然后進行實驗,不斷思考總結,老師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學生基本都能取得項目預期的成果。通過這種學習和鍛煉,使科研小組成員具備了一定的科研基礎,養成了良好的科研素質,為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有了較高起點。
4 小結
從這幾年的教學情況看,通過這些教學環節的精心計劃與認真實施、反饋修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學到了有用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實際的技能,提高了獨立解決較復雜問題的能力,為盡快盡好走入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勇衛.遙感精解[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3:76-86.
[2] 呂國楷,洪啟旺,郝允充,等.遙感概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6-40.
[3] 梅安新,彭望祿,秦其明,等.遙感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81.
[4] 趙英時.遙感應用分析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83-85.
[5] 孫家柄.遙感原理與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73-76.
[6] 張彥麗,潘競虎.《遙感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策略探究[J].師范教育,2008,3(3):53-54.
[7] 徐永明.關于成人教育《遙感應用》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7,31(2):27-31.
[8] 劉仁釗,廖文峰.遙感圖像分類應用研究綜述[J].地理空間信息,2005,3(5):11-13.
篇9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是鐵路設計中一項關系全局的總體性工作。當一條鐵路的走向和技術條件確定以后,工程地質條件就成為設計線路位置和線路上各種建筑物如車站、橋梁、隧道、路基等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鐵路建設初期,鐵路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就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充分認識線路,分析工程地質條件,才能建設一個經濟合理、方案科學、高質量的現代化鐵路。遙感從字面上理解,遙,即遙遠、遠距離;感,即感知,遙感就是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即是對目標(物體)遠距離的探測技術。從科學的意義上講,遙感被定義為泛指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實用技術主要指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或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面物體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其分析和解譯的成果與外業勘察結合,能夠大范圍地了解測區的地質構造格局和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質分布特征,并對其他工程地質條件做出空間判斷與分析,遙感圖像所獨有的宏觀性,穿透性,全面性,真實性以及豐富的地物、地質信息,具有其他勘測方法所無可比擬的優勢,能為我們快速提供可靠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地物判別的信息,因此成為鐵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2遙感技術的應用
我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線路工程地質勘察最早始于1955年,鐵道部率先采用航空勘測技術進行蘭(州)一新(疆)鐵路勘察選線工作,開創了我國線路工程遙感勘察的先河,此后,在許多鐵路、公路等線路工程的勘察和選線中都充分運用遙感技術進行鐵路工程路線方案比選、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2.1指導勘察選線
鐵路建設投資巨大,線路的選擇尤為重要,尤其是結合長大隧道的線位選擇,恰當的選線往往可以節約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的投入,意義十分重大。我國鐵路選線設計基本上還是在二維地圖上進行,這種平面地圖通過等高線、地物邊界線或特定符號表現地形、地貌以及地物情況,其缺陷是缺乏立體感、不直觀。隨著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遙感技術結合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為研究制作具有高度真實感的可量測的地形三維立體模型,為實現三維可視化工程設計提供了可能。高精度的遙感三維可視化動畫,對于宏觀觀察者而言,其實際效果相當于乘坐在一定高度的飛行器上進行航空路線觀察(飛行高度可調);對于遙感圖像解譯者而言,高精度的遙感三維可視化動畫提供了可供反復使用的真實、客觀、信息連續的宏觀分析地面景觀影像。由于其在較大的區域內獲得了較為全面的工程地質信息,從而從宏觀上發現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問題嚴重的地段、局部線路比較方案工程地質條件的優劣,為方案的選擇提供較為可靠的地質依據和比選意見,指導勘察選線工作。對選線正確決策、避免失誤或返工、提高勘測設計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2.2查明不良地質條件
鐵路沿線的不良地質條件直接決定著能否建設成一條高質量的現代化鐵路,查清線路區的不良地質條件是鐵路工程勘察工作重點中的重點。例如,寶(雞)一天(水)鐵路沿渭河河谷穿行,由于沒有調查清楚沿渭河發育的活動性大斷裂及其所引起的不良地質現象,建成后,地質災害一直嚴重威脅鐵路運營安全,許多地段被迫改線。遙感技術在發現各種不良地質現象方面是最為有效的。包括屬于斜坡營力的滑坡、崩塌、溜坍、巖堆等;屬于流水營力的泥石流、河岸沖刷、坡面沖蝕等;溶蝕營力的巖溶漏斗、落水洞、暗河、溶蝕洼地等;風沙營力的各種沙丘;以及人工開挖的礦山采空區、小煤窯等。利用高精度遙感影像不僅可以直接勾繪出不良地質體的發育范圍,并確定類型和性質,同時,還可以結合其他資料和不同時期的遙感圖像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分布規律、危害程度和發展趨勢。與傳統的地面調查相比,速度快,成本低,準確率高,效果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遙感技術在查明不良地質條件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3提高勘察效率和質量
在鐵路勘測設計工作中,尤其是前期工作中,相對于其他專業,地質專業往往滯后和被動。一方面是因為地質條件因素復雜且具有多解性、工作量大的特點;另一方面往往既有域地質資料普遍存在資料老化、比例尺過小、工程地質內容缺乏(如不良地質、特殊巖土)和資料不齊全等問題,使得鐵路工程地質測繪工作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影響了勘測質量。利用遙感影像的宏觀性、穿透性、全面性,我們可以迅速查清區域地質構造特征,避開地質斷裂帶、滑坡,以及地質構造復雜地帶,遙感技術結合衛星和航窄遙感圖像與計算機信息處理等技術,可以快速編制各種比例尺(1:200000—1:10000甚至更大比例尺)的遙感圖和解洋工程地質圖,從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測區內全面的基礎地質資料,發現對工程有影響的、主要的和重大的地質問題,從而有充裕的時問集中研究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提高_r工程勘察的效率和質量。
篇10
關鍵詞: 遙感技術;測繪技術;遙感監測
中圖分類號:TP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1020114-01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對自然和太空資源的開發和爭奪利用已成為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遙感正是為滿足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一門綜合性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測量儀器的智能化而發展起來的的一門新興的技術。它標志著我國測繪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本文圍繞遙感技術在數字化測量中的特點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1 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應用于數字化測繪,可以快速制作高質量地圖,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遙感技術的涵義遙感,顧名思義,就是從遙遠處感知,泛指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遙感由空基系統、地基系統和研究技術支持系統組成。獲取數據資料范圍大,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等都是遙感技術所具有的特點。
2 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航空遙感作為地形圖測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衛星遙感用于測圖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義重大的成果,基于遙感資料建立數字地面模型進而應用于測繪工作已獲得了較多的應用。自20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起,航空遙感就開始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從1972年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發射升空以來,美國、法國、俄羅斯、歐空局、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都相繼發射了眾多對地觀測衛星。遙感信息獲取技術已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微波:從單波段發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極化;從空間維擴展到時空維;從低分辨率發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遙感平臺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衛星、太空飛船、航天飛機、探空火箭,并且還有高、中、低空飛機、升空氣球和無人飛機等:傳感器有框幅式光學相機,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
3 數字化測量技術的優勢
1)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方式,在屏幕上生動直觀地反映出地貌、地形特征及地籍等要素,圖像清晰明了,基本可彌補、甚至改變傳統產品符號、線條、文字、數字、等非具一定專業知識才能認知的不足和缺陷。
2)數字化測量產品在使用、維護甚至更新方面都體現出了方便快捷的特點,能隨時保持產品信息的現勢性,可隨時補充完善,隨時出提供使用新圖。
3)按照用戶的需要的不同,可對產品的各種要素數據進行再加工,得到圖件的用途也就不同,并且還可以任意對圖形進行縮放和拼接,使用起來更加廣泛。
4)利用地形、地籍等數字化的測量成果,作為底圖在計算機上進行各種設計與規劃,在進行許多方案的設計與比較時顯得非常方便,對各種要素的匯總統計及疊加分析也做到了準確方便。計算機的合理使用也大大提高了測繪作業的效率,且規范化程度、自動化程度、科學化程度、數字化測繪產品的應用水平也將得到提高。由此不難看出,數字化測繪符合現代社信息會的要求,是現代測繪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以傳統測繪為主的專業測繪單位要以發展數字化測繪技術作為單位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4 遙感技術在數字化測量中的應用
4.1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
在2009年,我國所應用的遙感技術主要是確保在調查土地數據過程當中的現勢性問題。一般情況下,國土資源在審批以后所負責監管的工程,也就是在遙感監測一張圖的建設工程開始時,主要是為了結合第二次的全國統一土地調查時點底圖的生產,一般在生產覆蓋所有遙感正射影像圖的基本條件下,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達到全國統一覆蓋的監測系統。所謂建設的遙感監測工程則是在每年都必須要達到先進的遙感影像全覆蓋建設以及土地變化信息的重要提取功能,從而在日后進行調查變更與核查時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基礎,此外還可以確保實現土地數據達到一定的真實性與現勢性的目的,進一步提高建設土地資源監管系統的重要作用。
現在所應用的遙感技術主要是針對變更土地的調查以及動態監測等,所以他們可以統稱為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這種監測一般主是對利用土地的調查數據和圖件作為調查的基礎,再通過處理遙感圖像以及它的識別技術,并且在遙感圖像所顯示的圖面上再進行提取變動的具體信息,以實現對土地變化可以及時地進行監測,也可以對其進行客觀和直接的定期監測。這種監測手段是不同于其它監測的,由于遙感監測的精度較高,并且速度快,所監測的范圍也較廣,因此它可以精確的測量出國土資源管理的事實影像的,并且也最為基礎的信息管理做出動態監測的結果。在現階段,由于遙感技術在隨著不斷的進步發展,而影像的分辨率也在跟隨不斷的有所提高,在計算機技術以及處理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技術與日俱增,從而也就促使了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技術有所提高,在應用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
4.2 應用遙感技術的方法制地籍圖
制作遙感地籍圖,主要就是在利用計算機的制圖環境,通過應用遙感所編制的資料再制作出所需要的地籍圖,同時,這也是利用遙感信息在研究地理以及測繪制圖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應用。在應用遙感技術用來制圖的主要流程一般表現在幾個方面:1)必須要選用較為合適的影像源,因為在不同數據源的表現下會體現出不同的特征。當前,我們普遍應用的遙感影像大概分為SPOT、QuickBird、Landsat-TM等。2)應選用某一種遙感軟件對其影像進行分析,并且糾正影像的配準問題。3)融合于遙感影像當中,主要是通過與影像的融合技術,突出當中應用較高的分辨率,從而確保光譜的主要特征。此外,還可以對融合以后的影像對其做線性拉伸以及灰度變換等一些增強的處理,用以加強圖像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出更為突出細節部分。第四,在應用目視解譯以及踏勘實地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把不同地物的不同形狀以及在不同區域范圍上可以從影像當中進行提取,也就是形成一定的矢量文件。
5 結語
數字化的測繪工作是極其繁瑣的,只有采取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及時完成任務。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GPS等技術的日臻完善,遙感技術應用于測繪領域也日趨成熟,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遙感技術的應用水平將步入一個全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庫存管理的概念
- 下一篇:高三任課老師會議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