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盈利模式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盈利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綜合整治;新農村建設
在新時期國土資源如何發揮本身價值,實現全面發展受到了現階段人們的重視。國土資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經濟與生態內容,重視對開發強度的管控,打造更適宜的空間結構讓產業空間集約化,使生活空間呈現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證生態空間的舒適,也要保證農業用地不受侵犯,在農業發展中實現盈利。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證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產業化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析其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1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助推農村盈利,促進經濟發展
1.1提供農村產業發展平臺
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讓農民生產方式發生改變,在集約化背景下農業實現了現代化發展,項目施行前后農業產業節約化建設明顯,土地資源得到整治,農業產業面貌得以改觀,為現代農業科技手段的運用創造了良好條件,也促進了農民增收。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包括農田、水利、交通、林業、農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斷推行中已經取得成效,真正建設了綠色銀行、優質糧倉。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手段,減輕勞動強度,改變農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綜合整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平臺,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地整治為土地流轉創造了平臺,土地綜合整治可以改變當前農村建設面貌,真正實現新農村的建設發展。
1.2發揮造血功能
新時期的土地綜合整治是將傳統土地管理朝著綜合整治方面改變,傳統的管理是國土資源部門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綜合整治背景下實現了政府牽頭、多部門與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時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力量,推動鄉村整治與優化城鄉用地結構,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了聯動管理,傳統國土部門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需要,轉變為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提供平臺、部門聯動管理建設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與土地承包、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城鄉用地建設規劃等相結合,能夠有效聚攏資金,推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在政府主導下不同職能部門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門資金開始聚攏,傳統分散輸血變成合力造血,共同創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綜合效益
在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生命線的警示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對耕地的保護。根據相關報告,十一五期間內我國耕地面積因建設需要而不斷減少,其他因為經濟發展或者其他復雜因素導致耕地減少面積達到二十萬公頃。要想補充耕地只有進行土地綜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復墾、開發三種模式。因此從產業發展、土地保護、農村建設等復雜需求方面來看,土地整理工作對耕地保護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耕地數量與增加耕地面積上,而且體現在提高耕地質量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實現耕地總量的平衡。從部分地區來看,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從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之后,國家在貧困重點縣安排了整治項目,投入大量資金,中央資金投入超過四十億元,對當地農村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2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2.1綜合整治程度仍舊需要提高
從實際情況來看,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需要涵蓋多個內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個方面,這也是綜合整治內容中必須關注的重點。但是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現階段人們的關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視了林、村方面。當然實際建設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設。從整體上來看整治工作的綜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質量不明顯,因為城鄉用地增減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視指標建設,單純為了指標而補充耕地,忽視了復墾耕地的質量,導致很多耕地質量不達標,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
2.2項目缺乏統一規劃
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內容復雜,是一項具備系統性、綜合性建設的項目工程,項目順利開展必然涉及多個部門,而在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有些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與標準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因此現實問題是開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項目統籌規劃缺乏銜接,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導致農村出現項目多而施行困難的現狀。在基層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領導,導致農村地區項目整體推進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目標。在農村進行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一般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階段有對應的不同內容,但是現實生活中前期規劃、后期規劃之間存在滯后的問題。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規劃,這種本末倒置的方式導致項目的社會與規劃方案不夠完善,項目不斷拖延很難順利完成,加上項目時間規劃內容不一,在項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監督管理體系,導致項目施行難度增加[2]。
2.3資金籌集問題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需要資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莊搬遷,甚至出現整村搬遷的情況。新農村的建設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拆舊建新、完善補償機制,這些都需要強大的資金項目的支持。從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困難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相對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區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經濟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舊、復墾都需要投入大量費用,如果沒有充足資金支持很難建設起配套設施。
2.4公眾參與度不夠
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中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不夠。在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之前,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針對項目開發進行宣傳,如張貼海報、印發宣傳資料,使大眾了解相關情況,這是項目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對廣大群眾利益方面的問題,必須保證群眾的知情權,而且要保證群眾的參與權。項目規劃方面應征求廣大群眾的意見,反復論證方案是否可行,驗證施行中存在問題。但是現階段公眾參與項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問題,決定權仍舊在政府部門,缺乏統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協調機制。
3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產業化發展盈利模式的構建對策
3.1因地制宜,統籌發展
從實際發展來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產業化盈利模式的構建,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綜合整治工作中重點關注規劃設計。規劃之前切實完成整治的專項規劃,增減掛鉤項目規劃、社區規劃內容,保證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效果明顯。國土資源部門在這個方面做好項目規劃編制的協調,縣級部門開展相關組織,并協調好與土地總體規劃、縣域村鎮規劃、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水利建設、交通建設等規劃的關系,避免相互獨立、避重就輕、單一解決一個問題的現象出現[3]。在項目設計之前一定要保證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規模,必須保證布局合理全面,規劃適宜,實現總體規劃管理。
3.2加強項目規劃設計質控
首先,科學合理制定項目規劃內容,做好分類指導,針對新農村建設、產業布局各方面做好銜接,重點關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設,確保全面開展,不能單一忽視某一方面或者重點關注某一個方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形成富有特色的產業鏈。完成專項規劃、方案編制之后,將服務三農、統籌協調管理的原則予以落實,這樣才可以確保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內容相符合。在設計規劃中,還要關注基層的需求,確保設計科學合理。其次,保證設計質量內容,在設計中一定要保證技術的運用,在充分運用設計經驗的基礎上,做好審核、質量管理,保證設計成果有水平,與實際需求相符合。如果規劃設計的科學無法保證,專家論證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項。
3.3完善監管
農村土地整治內容涉及范圍廣,政策性很強,涉及非常敏感的問題,因此必須完善政策法律,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證。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推動立法,針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確規定,滿足群眾訴求,保護群眾利益。規劃確定后出臺配套法律法規,完善招標體系,做好招投標的監督,針對土地整治進行全面的監督與管理。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決農村土地存在的問題,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但目前我國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讓土地盈利,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實現對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丁慶龍,葉艷妹.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整治轉型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路徑探討[J].國土資源情報,2020(4):48-56.
[2]賴松坡.當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2020,532(10):64-64.
篇2
【關鍵詞】農業保險 農業風險 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公共財政
一、農業保險的概念和特點
(一)農業保險的概念界定
經濟學上的“保險”是指通過集中建立起保險基金,用于補償或給付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約定保險事件發生后被保險人的經濟損失。農業保險是保險人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風險損失分攤,建立農業保險基金,對被保險人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災害事故所致損失給予保障范圍內的經濟補償的一種方式。
(二)農業風險的特征
農業保險是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通過農戶投保在更大范圍內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并對農民進行經濟補償的一種制度安排。農業保險具有保險的一般性質,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商業保險和財產保險,它有一些獨特的特點:不確定性:農業受自然力的控制又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系統性:農業風險更多表現為系統性風險;相關性:農業風險的系統性特征決定了其高度相關性的特點,一次風險事件將造成為數眾多的農業風險單位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損失。區域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差異明顯,總體上,我國的南方容易遭受水災,北方通常干早少雨,常常為早災所困,沿海地區則往往遭受臺風和暴雨的襲擊。
二、農業保險傳統經營模式分析
(一)商業化(準商業化)經營模式分析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業保險試驗中,人保一直是主力軍,其經營模式一直是商業化(準商業化)的經營模式。但在20世紀年代初,公司內外越來越強調其商業性質,注重利潤考核指標,并把經濟效益同職工工資、獎金和福利掛鉤。人保著眼于內部核算體制的改革,提出了內部實行“切塊經營”的設想,將險支公司內的大部分或全部保險業務捆綁成一“塊”,以便通過險種盈虧互補和獲得較多的稅收政策的優惠。但是這種改革和探索,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保公司的商業性質和農業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之間的矛盾。經營農業保險的經濟效益仍然無法與人身保險和其他財產保險的效益相比,這就使人保仍然從根本上缺乏舉辦農業保險的內在動力。另外因為地方政府不可以給予人保財政上的更多支持,就不可能解決農業保險基金的廣泛征集和積累問題。目前人保還在進一步壓縮農業保險,調整現有的業務,努力按商業保險的要求打造新的農業保險。
(二)相互和合作保險模式分析
河南的農村統籌保險互助會,實際上也是人保尋求農業保險出路的改革措施,它是河南分公司設計和推廣的,通過互助會發展農業保險是一種具有很多優越性的組織經營模式。這種模式農民樂意接受,地方政府也支持。從人保來說,由于通過收取代辦費和接受30%的分保,其利益得到了較好的保障,又避免了直接經營的虧損風險。但是,互助會范圍太小,準備金積累能力差,積累速度慢,難以應付較大的災害。當時河南人保為互助會雖然也提供了再保險業務,但成數在保險和30%的分保比例使互助會的風險仍然很大,遇到廣泛發生的較大災害損失時,沒有財政的強大有力支持,僅靠這微不足道的準備金和再保險,根本就不能給投保農民充分的補償。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互助會帶有濃厚的長官意志和不合法的行政強制色彩,互助會的興衰往往和地方行政長官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和興趣有關,地方行政領導班子的變動足以決定互助會的命運,加之基金管理的漏洞,即使農民對農業保險有很高的熱情,其可持續性也令人懷疑。這大概就是河南的農村統籌保險互助會失敗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分析
雖然民政部分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沒有堅持下去,但以國營農場為背景的新班兵團保險公司取得了成功,人保上海分公司與上海市農委聯手經營的農業保險也取得了成功。從表面或從體制來看,這兩種經營模式是不相同的,但它們都比較符合政策性保險的一般操作方式和經營機制,這是共同的特點。比如,政府提供資本金和初始準備金,免征各種稅賦,補助保費使價格能夠為農民或農場職工所接受,也使準備金積累有較好的基礎。實行統保(先不管其合法性)有效防止逆選擇,政府也好,公司也好,都刁劉僧望從農業保險的經營中謀求利潤。政策性農業保險除了經營農業保險外,還允許經營一些財產和人身保險,是風險可以在不同險種之間分散,責任準備金可以在其間進行調劑使用,市分公司和地、縣支公司之間,兵團公司和兵團、場分支機構之間合理的利益機制,即解決了展業和理賠的困難,有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政府在農業保險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三、我國農業保險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建議
我認為我國目前農業保險總體運行模式是商業化自主經營模式,他有如下幾個問題:政府在經營模式中的缺位,政策性保險得不到體現;農村投保人無任何支持,使得農業保險參與率低,顯性的有效需求不足;保險人主體單一,險種嚴重不足,創新和發展泛力;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缺乏界定,使得參與率低,無法達到保險所要求的大數法則;再保險安排不合理,使得原保險人承擔太大的風險,阻礙了原保險人的積極性。
篇3
【關鍵詞】農業水利;灌溉模式;節水技術;措施
在我國傳統的農業水利灌溉模式中,最常見的就是土渠渠道灌溉和漫灌。這些灌溉方式不但灌溉效率較低,且會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因此目前并不提倡使用這些農業水利灌溉模式進行農田澆灌。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節水型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滴灌、噴灌等,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節水灌溉技術并未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為此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不斷優化農業水利灌溉模式,使其為節約型農業水利建設做出更大貢獻。以下本文重點對農業水利灌溉模式與節水技術措施進行了簡單思考,以供參考。
1、幾種現代化農業水利灌溉模式
1.1防滲渠道灌溉模式
與傳統的土渠渠道灌溉模式相比,防滲渠道灌溉模式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水資源損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這是因為防滲渠道是對所有等級的農田水利渠道都進行防滲處理,使其成為不向兩側或底部滲漏的防滲渠道,如混凝土襯砌防滲渠道、復合土工膜防滲渠道等等。經過實踐證明,這些防滲渠道的應用極大的提高農業水利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節約大量水資源和灌溉時間。相對來講,這種節水型農田水利灌溉模式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還相對較為廣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節水灌溉措施。
1.2噴灌模式
所謂噴灌模式,是與漫灌完全不同的農田澆灌模式,其主要是利用水泵對水施壓,使水產生一定壓強,這樣就能夠使水通過管道和噴頭呈現出噴灑水滴的澆灌方式。噴灌的澆灌方式能夠進行均勻的噴灑,澆灌效果更為理想,不會出現一部分農田灌溉過度,而另一部則沒有完全澆透的現象。另外,采用噴灌澆灌模式無須再挖建溝渠,減少了農田的占用量,也不會對農田地形有過多要求,且能夠降低勞動強度,因此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農業水利節水灌溉模式。但是其之所以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主要是因為噴灌模式還存在著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缺點,并且其噴灑效果還非常容易受到風力的影響。就目前來講,我國常用的噴灌模式主要三種形式,即固定管道噴灌、半固定管道噴灌以及全移動管道噴灌。這三種噴灌形式各具優點和確定,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農田地形和水資源現狀來合理選擇應用。并且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改進,以促使其在更多的地方得以快速推廣。
1.3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模式
低壓灌裝就是低壓管輸水灌溉技術模式的簡稱,就是輸送水的工具是低壓管道的形式,取代了明渠。灌溉水是通過低壓輸水管道輸送形式送到田間來灌溉作物,低壓管輸水灌溉系統通常由水源、水泵以及附屬的機械部分、輸水管道、配水裝置等構成。運用低壓管道進行灌溉有眾多優點,首先管理上很方便、向田地里輸送水速度也很快,同時也省工省時、機耕和養護也相對容易,此外,這種模式對在輸送灌溉水的過程中水的滲漏與蒸發也有良好的效果,據相關資料,這種輸水的效率基本上能達到95%。運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模式這種模式還能少占地,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我國北方地區,地下水文資源相對嚴重超采,如果采用井灌區的形式,低壓管道輸水技術應該大力應用,新建井灌區更應該應用輸水管道來灌溉農田。
2、節水技術措施的幾點思考
2.1建立并完善農業水利灌溉節水體系
農業水利灌溉節水技術是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要想真正實現全面高效的農田水利節水效益,就必須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節水體系。尤其是我國目前正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而農業灌溉的需求量又不斷增大的矛盾問題,更是需要農業、水利、氣象以及政府等相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加快農業水利灌溉節水體系的快速構建與完善。相關部門必須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從更宏觀的角度統籌考慮農業節水。在技術上要到水利部門、農業不能以及氣象部門等的支持;在研究推廣上得到科技、教育、宣傳等部門支持;在資金投入上要得到財政、銀行部門支持。這樣多個部門統籌考慮制約農業節水發展的各種因素,密切配合,緊密協作,建立適應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2.2科學搞好農灌規劃和配套設計
農業灌溉規劃是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總體規劃的重要規劃之一,必須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方便管理,提高運行保證率,做到農業灌溉最佳設計選型配套上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其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農田要要確定灌區規模,要建立適應現有河網水系;2)灌區規模需符合客觀實際和適應形勢,建立起現階段最佳農業灌溉模式;3)渠系布置及泵站(電灌站)、渠道設計要配套,提高灌溉經濟效益。
2.3加大資金投入,推進農田相關體制改革
當前,我國農業節水工程投資大多數是靠國家補助建設,補助資金有限,很難出資建設農業節水工程,導致相關的水利設施配套資金嚴重不足。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對水利工程加大資金投入,譬如建立國家和省級農業節水發展專項資金,建立多元化、多層次以及多渠道的農業節水投入機制,增加投資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資政策。同時要推進農田水利的相關體制改革,譬如要明晰產權,實行灌區企業化管理、改革和完善灌區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改革水價制度,建立合理補償機制等措施。
篇4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管理經營模式;現狀;策略
當前,我國產業理念的整體開發與研究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理念滯后現象,相應的開發廣度與深度不夠,并且對開發理念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僅僅是將這一經營管理模式與普通的小型旅游項目作比較,缺乏深層次的探究,且開發理念大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經濟利益,沒有站在長遠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很不利于農村經濟在未來社會經濟中的可持續發展。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經營模式的重要作用
1.促進先進發展理念的廣泛傳播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經營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先進發展理念的廣泛傳播,進一步推動城鄉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也逐漸引入了先進的發展理念,打破了農村傳統的封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地區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能力,使得更多的農村地區能夠在農業的經營管理中更好地運用市場經濟中先進的發展理念,不斷促進發展理念的廣泛傳播。
2.提升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質量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態環境的建設為發展重點,這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對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的投入力度,不僅使得鄉村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而且還大大提升了這個農村地區的生產以及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旅游產業和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程。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中,在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生活這3個方面已經實現了有效的結合,并且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收獲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在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有效提升了當地的生活質量,促進了農村地區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地發展。
3.推動農村地區消費市場的發展
當前,第三產業在我國農村經濟市場發展中占據的比重較低[1],造成整個農村地區缺少足夠的消費需求,使得農村地區的消費市場中普遍出現嚴重的疲軟現象,進而阻礙了農村整體消費市場的發展。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的大力開發,能夠直接刺激和推動農村地區消費市場的發展,滿足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據調查顯示,我國近幾年的旅游產業中,農村地區的旅游市場占據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并且已經逐漸成為大部分農村居民實現脫貧致富的一項新的方式,而且也獲得了較為明顯的應用效果。由此可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可以推動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有效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對我國農村地區扶貧戰略的實施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4.擴大我國旅游產業的規模
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的規模正在不斷地擴增。從我國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消息中得知,我國國內的游客數量到2015年為止達到了33億,并且平均每年以10%的概率增長。[2]同時,我國旅游產業的旅游質量、經濟效益以及產業規模到2020年為止,將會滿足世界級別的旅游強國的基本要求,達到其基本的旅游經營發展水平。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的大力開發,可以有效擴大我國旅游產業的規模,不斷推動農村旅游產業向世界旅游強國的方面發展。我國新農村的不斷建設與發展,給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空間與機遇,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開始紛紛加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的開發中來,這無疑大大擴增了我國旅游產業的建設規模。
5.提高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分配的合理性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大國。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著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嚴重限制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第三產業在我國農村經濟中的發展比例偏低,給我國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力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使得農村地區整體的經濟效益普遍偏低。
二、當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管理經營的現狀
1.缺乏規范的監管體制
當前,在旅游產業的經營管理與發展中,我國大部分地區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缺乏規范的監管體制,沒有對其制定科學合理的監管制度,導致大多數地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與運用,旅游產業長期處在無序經營與管理的狀態之中,使得游客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另外,大部分旅游項目由于缺乏規范的監管體制,在開發的過程中嚴重擾亂了當地的生態秩序,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結構。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顧及產業發展的長期效益,嚴重限制了旅游產業整體經濟的發展,導致休閑農村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地開發與運用。
2.項目產品的質量偏低
當前,在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大多數項目產品在開發的過程中缺少科學有效的評估與論證依據,最終的結果報告也缺少完整性與可行性,只是一味地追求產品的數量與種類,而忽略了產品的質量,導致大量的項目產品出現嚴重的質量低下問題。此外,大多數地方政府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約束,所以在當地的經濟建設與規劃中沒有將旅游產業中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納入其中,對項目的開發與安排也缺少合理的統籌與部署,導致相關資源無法進行有效地整合,因此也就無法將其最大效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如此一來,整個項目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造成產品質量日漸低下。
3.缺乏相應的基礎設備
在休閑農村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的大力開發過程中,大部分地區缺乏相應的基礎設備,即使擁有配套的公共設施,也不能夠滿足當前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的開發與運用。此外,休閑農村與鄉村旅游的相關經營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農村居民,綜合素質較低,服務技能和服務理念也缺乏足夠的專業性,不能夠滿足旅游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嚴重阻礙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4.經營管理模式比較單一
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缺乏豐富多樣的經營管理模式,沒有深層次地挖掘與開發當地的經濟市場,并且大多數旅游項目在開發的過程中單單只以當地的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為依據,沒有很好的對整體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規劃重組,導致項目產品的組合缺乏科學性。此外,與普通旅游項目及其產品相比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及其產品也缺乏創新性,開發與研究的渠道不夠廣闊,缺少相應的延伸與拓展,這都是因為經營管理模式單一的原因,使得項目產品的內容也比較單一,限制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在旅游產業中的全面開發。
5.缺乏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
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起步較晚,因而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相對比較匱乏。大多數地區的經營管理負責人都是當地的農村居民,缺少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也缺乏一定的營銷服務方式和手段,沒有足夠的品牌服務意識與服務觀念,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與現代化產業的經營管理嚴重脫節,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順利發展,降低了產業的生產效率,從而使得整個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大大下降,導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模式無法得到有效的開發與運用。
三、應對當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的策略
1.科學合理地進行統籌與規劃
我國要想大力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首先就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與規劃,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運用當地的發展優勢,結合當地的發展特征,將現有的各類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發揮出現有資源的最大效用與最大價值,并在生態環境與市場經濟兩者協調兼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進行開發建設與統籌布局。此外,在旅游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僅僅只注重產業生產力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充分考慮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從而促進產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突出項目產品特色的文化內涵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注重項目特色產品的開發,在原有資源與特征得以保留的基礎上,對當地的文化底蘊進行更深層次地挖掘,充分體現項目產品的活力,將產品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凸顯出來。另外,還要統籌兼顧好項目產品開發與設計這兩項工作之間的關系,不僅要讓游客體驗到旅游的快樂,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對當地的人文景觀以及優勢特征進行大力廣泛的宣傳,充分向游客展現出當地的旅游特色,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滿足其開發要求。
3.建立健全規范的監管體制
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應當為其制定規范的政策法規體制,對其實施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促使整個產業能夠朝著有序的經營方向發展。
4.加強基礎設備的建設與投入
地方政府各級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建設與開發農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3],加強基礎設備的建設與投入,逐步完善農村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體系,不斷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大力開發。同時,還要適當運用一定的市場經濟手段,順應經濟市場不斷變化的要求,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將更多的投資主體引入旅游項目的運作經營中來,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措施,使更多優秀的企業以及社會的力量都能夠加入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中來,共同經營與管理。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預,能夠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實現多元化的經營管理模式,推動第三產業在農村整體經濟中的發展。
5.突出項目產品的品牌優勢
篇5
Abstract: "Leading enterprise driv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organ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While realizing the profit target, the enterprises guide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epe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velop the market, thus driv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so it has significant social benefits. But in recent years, many problems arise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model, which 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s is the imperfect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How to innovate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is the key problem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stimulate agricultural activity and innovat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mechanism.
關鍵詞: 龍頭企業;利益分配;聯結機制
Key words: leading enterprise;profit distribution;profit connecting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9-0036-03
0 引言
農業是經濟的根本,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穩、不強會導致一系列的國民經濟問題,造成了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新農村建設受阻等等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行和發展鄉鎮企業之后,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又一重大創造,是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創新。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全國陸續涌現出一大批農業企業,根據具體組織形式的不同,這些現代農業企業可劃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服務組織帶動型、農業園區帶動型等不同類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是被運用最廣泛的經營組織形式之一,在農民增收和農業集約化發展方面效果顯著。很多專家學者紛紛致力于研究創新企業組織形式,謀求適用不同條件的現代農業企業運營,提升企業實力,實現提升農業產業化程度的目的。但是,針對完善和提升某種具體農業組織形式的運營效果的研究卻相對較少。過分注重組織形式創新而忽略對具體經營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導致許多前期成功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問題,甚至企業和農戶之間爆發了嚴重的利益沖突,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也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1 龍頭企業帶動型經營模式的優劣分析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方面:
①龍頭企業承擔大部分市場風險;
②“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企業與農戶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發展,風險共擔,徹底改變了以往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對立的格局;
③在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方面,企業與農戶資源互補。龍頭企業承擔資金、技術和大部分市場風險,農戶提供勞動力和小部分經營風險,以此構建起新的合作格局。一方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資金方面的資源優勢,彌補農戶資金、技術匱乏的劣勢,從而充分激發農戶的生產熱情,實現企業與農戶互惠互利。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經營組織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①受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農戶品的供求關系難以穩定。②合作雙方地位不平等,企業相對于農戶而言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這種不平等直接影響了合作關系的穩固發展。③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完善,成為影響合作關系良好持久發展的最大阻力。
在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問題,利益是龍頭企業與農戶發展合作的根本動因,也是農民參與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動力根源,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問題是影響整個農業合作組織良好發展的核心問題。
2 創新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意義
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核心。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這一共同的需求點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基礎。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是一舉多得的。
首先,有利于幫助農民拓寬增收渠道,保障農民利益。有農業龍頭企業資金、信息、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農戶可以擺脫生產的盲目性,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起到雙贏的效果,既有利于龍頭企業穩定合作伙伴,又有利于農戶積極參與合作生產,當前應極探索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提高農戶的收益。在保障龍頭企業穩定收益的前提下通過利益聯結,使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之間建立穩固的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關系,從而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民利益。
其次,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鼓勵龍頭企業注重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為農戶和原料產地提供配套服務。以提升科學種植養殖水平為抓手,提供技術指導、定期培訓等多種形式,對合作農戶進行具體細致的指導和幫助,讓農民科學種養殖的同時熟練掌握相關管理技術,為基地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保障,同時為當地農業效率的提升注入強勁的動力。
最后,雙贏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能為龍頭企業的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有利于國家農業產業升級,優化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同時企業的標準化管理也有利于農產品生產的質量控制。在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建立完善的利益約束機制,以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為著力點,提升企業質量意識,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引導基地和農戶科學種植養殖,特別是重視品牌培育和推進標準化生產,系統地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環節和過程的全程質量控制,有利于實現基地、農戶由數量型農業向質量型農業的跨越,從整體上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升級。
3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的著力點
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橋梁和紐帶,具體是指各經濟主體之間在利益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制約關系及其調節功能。利益聯結機制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利益分配機制、利益調節機制和利益約束機制。
農業產業化各參與主體對農業產業化系統的投入(資金、勞動、知識、技術),是它們得到回報和收益的基本依據,也是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動力源,因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基礎。在實踐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分配原則是各個環節獲得平均利潤。
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利益一體化,但在實踐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有時卻處于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當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與契約價格嚴重偏離時,違約動機就會變得非常強烈,契約很難被執行。為了維持一體化組織的運營,就需要構建一種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對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進行臨時調整,這種調整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要素供應價格調節。龍頭企業通過為農戶提供各種要素供給服務,如物資、技術信息、資本等,利用要素價格的變動實現雙方利益的調整。二是產品銷售價格調節,即通過訂單合同價格的變動進行利益調整,在這種調節過程中,契約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偏離程度實質上就是利益調節的幅度。
利益聯結機制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約束,否則,這種利益聯結就必然是脆弱和低效率的。約束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組織約束。組織是相關制度包括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者、執行者和保障者。穩定的組織是農業產業化成功運行的重要基礎。二是制度約束。一個成功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必然是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集合,例如合同產銷制度,保護價格制度,風險基金制度等等。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有效的制度執行是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三是非市場安排。這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一種特殊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農資賒銷、資金扶持等非市場的手段支持農戶的生產等方式,可以避免農業產業化鏈條的脆弱,保證產業化經營的平穩運行,是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內各利益主體關系穩定的重要手段。
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肩負起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創新技術、綜合服務的重任,外聯市場、內聯農戶,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核心支撐、中堅力量。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引導資金,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其他涉及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的單位和個人等,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要充分依托國家政策、資金支持,走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當好發展現代農業的排頭兵。
4 創新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應堅持的原則
堅持平等自愿,市場導向的原則。企業與基地農戶自主結合,政府主要行使政策支持、宣傳鼓勵、不良行為監管等工作,不能以“拉郎配”的行政手段去干預,這有違市場經濟的平等自愿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手段干預,主要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促進企業和農戶的有機結合,提高結合的質量。
堅持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原則。堅持由淺入深的理念,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企業與農戶的個人意愿,從簡單的買賣關系、契約關系到緊密的“一體”關系,都允許存在,逐步加強利益聯結的緊密程度,將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逐步建成“資金共籌、利益共享、積累共有、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利于維持關系的穩定性。
堅持穩中求變,注重引導的原則。存在是創新的基礎,現代農業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思路應該建立在現實的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的基礎上,堅持穩中求變,前期可主要采用經過實踐檢驗的方式方法,從構建堅實的合作基礎入手,再選取成果優質的龍頭企業作為試點,著手改革創新。改革初期,政府要著力指導和幫助龍頭企業與農業基地、農戶規范訂單文本,做好合同簽證或公證等服務工作,加強誠信守法教育,提高訂單農業的履約率。
5 可參照推廣的幾種利益聯結方式
5.1 參股合作型
農業龍頭企業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吸收農戶投資入股,農戶可以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力向農業龍頭企業參股,形成新的資產關系,使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以股份為紐帶,結成“互利互惠、配套聯動”的經濟共同體。在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中,龍頭企業與農民不僅有嚴格的經濟約束,而且還作為共同的出資方,組成新的企業主體,形成了“資金共享、利益共享、積累共有、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5.2 流轉傭工型
農業龍頭企業通過一次性購買或分期租借的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并依據自身需要確定種養殖項目,并雇傭當地農戶到企業參與勞動生產,按其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以工資的形式支付報酬。這樣可以將農民納入企業用工管理范疇,有利于企業各項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企業也可按照發展經營需求,將農民劃分為不同工種,有針對性的聘請技術專家對其開展專項指導,提升專業化程度,增加規模效益。農民在獲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時,還可隨著企業的發展增加收入,并提升相應工作技能。
5.3 要素供給型
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生產要素,幫助其發展生產,利用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抵抗市場風險。例如,農戶資金短缺,或者出于對市場風險的恐懼,無法按照企業需求進行生產,龍頭企業為了推動產業化的發展,在農戶沒有現款支付的時候,將生產資料賒銷給農戶,幫助農戶生產,待交售產品時再按照市場價格進行統一結算,或者對農戶給予直接的資金扶持。這樣可以有效抵抗由市場供求導致的價格波動,既可以減輕企業的經營風險,又能使農戶免于“谷賤傷農”的尷尬。
5.4 利益返還型
企業、農戶與當地政府之間簽訂利益返還約定書,同時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簽訂收購合同,對農戶的農產品按合同價格收購,當合同價格與市場價格發生較大背離時,若企業獲得額外收益,則按照利益返還約定比例將部分額外收益按照農戶提供農產品數量合理返還利潤,或者拿一部分利潤用于農產品基地建設。若企業因合同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而發生較大虧損,則由當地政府出面,按照約定協調農戶依據提供農產品數量將相應比例的額外收入暫時返還企業,以保證企業經營運轉,支持企業的發展,等企業渡過難關,再以類似紅利的形式將前期農戶資助企業的資金予以返還,以保證農民的積極性。該種形式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協調雙方關系,在一方有違約意愿時加以干涉,從而保證前期契約得以順利執行。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茶油產業的新型農業高科技企業,總資產超過5億元。企業從建立之初就以“振興油茶民族產業,帶動千萬農民致富”為使命,作為一個農業高科技企業,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成功秘訣。大三湘將生產經營機制的創新充分貫穿到從油茶的育苗、種植、工藝研發、壓榨生產及油茶關聯產品的精深加工到終端銷售渠道的建立。公司在常寧市、祁東縣、寧遠縣、衡南縣等地與農戶簽訂荒山租賃協議5萬多畝,其中新種良種油茶4萬畝,并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衡陽縣界牌鎮、岣嶁鄉、樟木鄉和常寧市西嶺鎮、煙洲鎮等建設有機茶油基地26萬畝,雇傭約2萬當地農戶參與企業勞動生產,在獲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時,還可通過勞動獲得工資收入,并提高自身勞動技能。為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合作生產,企業還與農戶和當地政府簽訂利益返還約定書,消除農戶對市場風險的擔憂。“十二五”期間,公司共發展100萬畝油茶基地,其中:新種10萬畝,低改30萬畝,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發展60萬畝豐產油茶林基地。建立了從育苗――種植――加工――銷售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全過程的質量保障體系。根據企業當前發展規模和效益,預計到“十三五”期末,達到年產優質茶油3-5萬噸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創利稅2億元,帶動超過10萬戶農民增加收入15億元。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創新的典范,通過創新使企業與農戶以及當地政府之間的利益聯結實現共贏,為我們研究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對于“龍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促進效果提供了有益探索,有力論證了上述可供推廣的幾種創新模式的可行性。
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核心,無法實現共贏的利益分割也是制約現代農業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問題,在當前形勢下,研究和探索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對于實現企業經營目的、促進農民增收、從整體上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
[2]張春華.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76-78.
[3]牟大鵬.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與發展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10:34-37.
篇6
關鍵詞:專業合作社;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出數量增長迅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規范程度不斷增強、合作領域逐步拓寬等特點,但仍存在產業化程度較低、市場競爭能力較弱等問題。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商業模式,就是社員、供應商、顧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包括定位、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和投資價值等六個相互影響的要素。
一、定位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定位,就是專業合作社應該做什么,它是專業合作社商業模式體系的起點,包括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進入什么樣的市場,深入行業價值鏈的哪些環節,選擇哪些經營活動,與哪些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怎樣分配利益等。
第一,要對專業合作社的業務進行定義。一是根據專業合作社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定義其業務;二是針對某類客戶群的需求定義專業合作社的業務;三是依據專業合作社所處的行業價值鏈環節確定其業務;四是按照專業合作社的關鍵資源能力及其組合定義其業務。
第二,要鎖定專業合作社的目標客戶。一是超越目前所賣的產品或服務,識別產品的隱含功能,探尋專業合作社的潛在客戶;二是確定合適的客戶標準,用以識別目標客戶;三是尋找需求和專業合作社獨特資源能力相匹配的客戶。
第三,要確定應該向目標客戶提供什么樣特征的產品或服務。尤其要關注客戶的核心需求,在所有可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中,確定應該將哪一種作為重點。
作為農民自愿聯合、民主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互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定位,可以概括為對內服務、對外經營。通過開展經營服務活動,解決社員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生產資料采購供應、技術服務、新產品引進、產品銷售等問題,改變單家獨戶進入市場勢單力薄的弱勢地位,解決農民進入市場的難題。只有根據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需求,圍繞當地有特色、有優勢、有規模、有效益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進行業務定位,圍繞當地市場前景好、競爭能力強的主導產業做最擅長的事情,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服務,專業合作社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靈壽縣靈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是圍繞食用菌這一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的。靈壽縣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種植和集散地之一,2002年被河北省農業廳授予“食用菌之鄉”榮譽稱號。靈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單打獨斗的菇農組織起來,實施產業化、訂單化、品牌化經營,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目前,靈壽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600萬平方米,年產量11萬噸,產值7億元。
二、業務系統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業務系統,反映的是專業合作社與其內外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關系。構建業務系統,就是確定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種類及交易內容和方法。專業合作社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市場關系、契約關系、租賃、特許、參股、合資和全資擁有,等等。業務活動由相應的工作流、信息流、實物流和資金流組成。
建立專業合作社的業務系統關鍵在于對行業周邊環境和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進行通盤分析。一是自身擁有或可以從事什么樣的業務活動;二是行業周邊環境可以提供哪些業務活動;三是自身可以為各個相互作用的主體提供什么價值;四是怎樣將這些業務活動形成一個有機的價值網絡。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在利益驅動下,各個主體能夠形成合作共贏的關系,并產生相應的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運動。只要依據專業合作社的定位將這些業務關系和業務活動整合為一個系統,并根據資源能力合理分配各個利益相關者在其中的角色,就能構建起有利于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業務系統。社員依托專業合作社,不僅可以獲得協作的生產力,增強抗擊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橫向一體化的規模經濟和縱向一體化的加工增值,實現規模種植、批量加工和標準化生產,贏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專業合作社只有與社員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起到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廣闊市場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實現社員的合法權益,社員才會更加關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另外,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與加工企業、專業批發市場、連鎖超市企業等對接,成為其穩定的優質生產基地,采取訂單農業、委托加工、租賃加工、銷售、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依靠合作企業的專業優勢、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等,提高進入市場的能力。還可以與其他公司通過投資參股進行對接,使公司、專業合作社、社員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例如,藁城市鑫誠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與華奧綠蘭公司、藁城市商業有限公司、石家莊龍在田有限公司等農業開發公司合作,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業采摘、高效農業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和收益水平。總之,專業合作社應積極與龍頭企業進行對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和順暢銷售。
三、關鍵資源能力
資源包括金融資源、實物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無形資源、客戶資源和關系網絡等。能力指在特定業務職能中的組織能力、物資能力、交易能力和知識能力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關鍵資源能力是指其商業模式運轉所需要的、可以控制其他資源能力的、相對重要的資源和能力。
在滿足客戶需求上,關鍵資源能力往往占有主導性和支配性的地位。只有緊緊抓住自己的優勢,把關鍵能力發揮到極致,掌控關鍵資源,滿足客戶需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一要根據商業模式的其他要素確定專業合作社的關鍵資源能力。只有和其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現金流結構和投資價值相契合、能相互強化的資源和能力,才是專業合作社真正需要的。二要以專業合作社的關鍵資源能力為核心構建商業模式。可以以單個資源能力要素為中心,尋找能與之相結合的其他利益相關者,也可以對專業合作社內部價值鏈上的資源能力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價值鏈產出。
從石家莊市“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來看,在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品牌化經營等方面的資源能力尤為重要。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利用效率、轉化增值水平和質量,是增強專業合作社經濟實力和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而品牌化經營對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社會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贊皇縣匯川優質核桃專業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來,不僅帶領社員把合作社的1萬多畝核桃樹進行了品種改良,而且注冊了“匯川”牌商標,實施品牌化經營,目前他們的核桃遠銷北京、上海、成都、廣西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合作社靠一家一戶產品的聚集撐起了自己的船,社員靠合作社的品牌搭上了通向市場的直通車。
四、盈利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盈利模式,指專業合作社對外經營活動中的利潤來源及方式,即合作社如何獲得收入、分配成本、賺取利潤。良好的盈利模式,不僅能夠帶來較好的收益,更能為專業合作社編織一張穩定共贏的價值網。
傳統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做什么就靠什么賺錢”,其成本結構往往與收入結構一一對應。而現代盈利模式,常常是把主營業務變成“鎖定客戶”的基礎或平臺,根據產業鏈利潤及價值分布特點,發現新的關聯業務和延伸業務,通過向客戶及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后續業務收入,實現收入來源多樣化。同時,現代盈利模式的成本結構與收入結構不一定完全對應。比如可以通過授權、特許的方式,由第三方伙伴來承擔生產成本與市場風險,自己則通過收取權利金或特許加盟費,獲取穩定收入。
專業合作社在成長初期盈利模式往往比較單調,但隨著競爭地位和資源能力等方面的加強,收入來源多樣化的能力也隨之加強。例如,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現有350臺織機、1,000臺紡車、1,300戶社員,擁有1個總廠、6個紡織加工基地和3,000畝彩棉種植基地,有“原村”牌服飾、床上用品和工藝品等3大類、50多個品種的純天然土布產品,2010年營業收入達到1,000萬元。2011年以來,利用鄰近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巖地質公園等優勢,開始建設“土布動手體驗”基地,研娃娃、布玩具、布裝具飾品等“原村”牌旅游產品,設立專業社旅游產品專賣店,打破了單一的盈利模式,向多點盈利轉變。目前,其土布產品已被確定為石家莊市紅色旅游紀念商品。
五、自由現金流結構和投資價值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由現金流結構,是其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現金收入扣除現金投資后的狀況。預期未來可以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的貼現值,就是該專業合作社的投資價值。
從自由現金流的角度分析,提升專業合作社的投資價值,應從減少自身投資規模、降低運營成本、增強自由現金流的持續成長能力三個方面著手。合理控制原料和成品庫存,減少應收賬款,加快資金周轉,強化融資能力,優化資產結構,減少單位銷售收入對應的固定資產和運營資本投入,是改善自由現金流結構、提高資本收益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永清縣民盛瓜果專業合作社與北京市物美超市簽訂的農超對接協議,把原來的場地費、進店費變成了利潤提成。目前,該合作社在物美超市開設了10個“民盛園”品牌菜專柜,每天至少賣出30噸鮮菜,減少了資金投入,降低了運營成本,增加了社員收益。好的商業模式,往往能夠有效聚合資源能力,形成競爭優勢,以更少的投資、更低的運營成本獲得較多的收益。
構建成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商業模式,應堅持開放辦社原則,立足當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編織將社員、供應商、顧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的交易活動有機聯結的紐帶,把關鍵資源能力發揮到極致,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各類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連鎖超市對接合作,以精致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切入其產業鏈條,增強專業合作社的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商業銀行 盈利模式 現狀分析 問題 對策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金融機構,企業利潤最大化是其經營的首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銀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2016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首度突破200萬億大關。截至2016年9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22.9萬億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32萬億,同比增長2.82%,利潤增長幅度明顯下降。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曲折復蘇,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在如此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通過轉變盈利模式獲得可持續發展,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現狀
1.整體盈利情況較好,但利潤增速明顯放緩。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32萬億,同比增長2.82%。利潤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個百分點。從上市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城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要高于大型商業銀行。2016年前三季度,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利潤增速已不足1%,分別為0.52%、0.53%,建設銀行同期的利潤增速也僅有1.35%。利潤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場化影響,銀行業凈息差收窄。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凈息差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凈息差為2.24%,下降19個BP。這將對銀行盈利帶來不利影響。二是中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轉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不良貸款撥備計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潤。
2.利差型盈利模式較為突出,但利息凈收入占比呈下降趨勢。財報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凈收入為11950.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06.87|元,降幅高達7.77%。四大行的利息凈收入無一增加,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現三季度利息凈收入集體負增長。這是因為當利率市場化后,大客戶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融資渠道多樣化,這就要求貸款利率下調,而銀行為了攬儲,各自調高存款利率,由此導致存貸利差收窄,勢必短期內削弱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國商業銀行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轉型。[1]
3.中間業務發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這幾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整體收入呈快速增長現狀,在整體營業收入額中占比穩步上升。例如工商銀行2016年前6個月工行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17億元,同比增長6%,占營業收入比重較2015年提高3.4個百分點至24.8%。但從中間業務在總營業額收入中的占比來看, 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的總體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國有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對中國商業銀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間業務收入,多數是在支付結算、銀行卡業務中發生的手續費。[2]
4.經營范圍與業務品種偏少,業務規模和收入水平偏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還是依靠存貸款,中間業務利用率整體不高。比如我國五大行中的中國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比較早,業務量也比較大,但它的中間業務收入卻僅僅占其總營業額收入的百分之十幾,更不用說那些中小商業銀行了,與外國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種。其中內部因素主要有風險管理能力、銀行業效率水平和業務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利率市場化程度、我國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抑制金融創新、客戶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進行分析。
1.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資本市場是我國銀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對推動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轉型具有重要作用。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關系到提供和需求長期資本的機構和交易。所以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資本市場的建立改變了商業銀行存款負債的總量和結構。[3]大量的銀行存貸款流入資本市場,在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上進行了分流,改變了商業銀行整體存款負債的總體規模和結構。
2.利率市場化程度。我國現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但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市場利率自主性不強,并且我國長期以來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場化完全放開以后,商業銀行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領市場份額,通過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發放貸款來賺取利潤,這樣就導致了銀行存貸利差逐漸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備剛性,所以下調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調,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商業銀行自身利潤縮減。
3.我國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抑制金融創新。1993年以后我國逐步確立并至今仍然嚴格執行分業經營,然而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上出現了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體制轉型的潮流,至今,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末基本完成了向混業體制過渡,以金融機構全能化為特征的混業經營體制成為國際金融業的主流模式。[5]我國現在的嚴格分業經營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國際金融監管的潮流。并且嚴格的經營監管模式還抑制了金融創新的產生、范圍、速度和環境。而金融創新又是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轉型的強大動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型。
4.客戶金融需求多元化。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商業銀行面臨的客戶層次也越來越復雜。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到來,大眾客戶對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的需求約越來越強烈,可以說,為未來誰擁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務,誰就擁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國銀行業尚未完全開放,商業銀行仍處于壟斷地位,金融服務滯后于大眾客戶的需求,“銀行主導型”金融服務不適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國銀行業的盈利增長,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轉型造成阻礙。
二、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盈利模式單一,不利于盈利模式從利差主導型向非利差主導型轉變
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混業經營,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中間業務包括傳統的銀行業務、信托業務、投行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來自于金融投資工具帶來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收入總額中以利差收入為主體,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發業務占主體。雖然近年來凈息差進一步收窄,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導型,從整體來看,國有大行的凈利增速明顯放緩,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額繼續雙升,凈息差則進一步收窄,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備受考驗。面臨如此嚴峻的經營形式,如何將盈利模式轉向非利差主導型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盈利來源單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銀行已經開始通過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潤,2015年招商銀行實現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53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26%,遠遠超過了交通銀行的規模。招行將這一快速發展歸因于服務手續費、托管以及其他受托業務傭金增加。盡管招行等大型銀行取得了比較豐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國整體銀行業仍呈現出盈利來源單一的情況,利息收入仍是他們的最主要利潤來源。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將成為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和重要發展方向,以此來提高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增加發展動力。
(三)貸款結構失衡和雷同,易引發投資的畸形化,影響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經營能力
我國近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事實表明,貸款規模的擴大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推動力,但當前的貸款快速增長并沒有同步地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即貸款規模增長速度與增長速度并沒有同步。[7]據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99.35萬億,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比僅為12%。整體出現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此可見,我國信貸供求關系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在貸款結構上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廣大中小商業銀行貸款結構趨向雷同,資金流向趨同,資金集中在某一個行業或幾個行業,易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同時易引發投資的畸形化,現在我國投資主要集中于房地產、土地和基礎設施,這些行業的投資資金過重就會引發其他行業的“資金荒”,投資結構畸形,資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銀行利潤最大化的部門,影響商業銀行可持續經營能力。
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傳統觀念,增強市場主體作用
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必須看清國內外金融發展潮流,順應金融自由化浪潮,轉變過度依賴利差收入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觀念,積極進行盈利模式轉型,加快利率市場化將徹底改變通過存貸利差及存貸規模擴張來賺取大額利潤的傳統模式的事實,形成利差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均衡發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顧著“啃老本”。十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商業銀行面對這樣的的局面,就更應該立足市場,增強市場供求在銀行資源配置的主體地位,根據市場走向制定自身的發展策略,明確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不能在經濟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注重金融創新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隨著利差收入越來越窄,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也越來越小,著眼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發展進程,無一不是盯著中間業務,在此基礎上進行金融創新,從而為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增加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并且,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也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是商業銀行面對去年811匯改,加強金融業雙向開放政策的一個有效應對之策。對于提升商業銀行整體競爭力,縮小與國際的差距的重要途徑,當然發展中間業務,進行金融創新也必須與銀行自身實力相匹配。
(三)優化銀行業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首先銀行業要做好定位,所謂定位是指客戶需求的滿足方式,明確知道自己為誰創造價值,誰知企業最重要的客戶群體等關鍵問題。
其次在利潤轉型上不同的銀行銀行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和特色進行差異化定位,發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經營方式,提供具有獨特優勢的金融服務,立足于客戶需求,提供多層次、周到的服務,從樹立金融服務理念到金融業務服務等全方位的一體化服務,從整體上提升商業銀行金融服務質量。近些年來由于內外環境愈發嚴峻,有些銀行已經開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務質量。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舉辦了“新服務,心滿意”服務提升季會,將從消費者關注的金融熱點和服務需求出發,改革創新銀行服務模式,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解決好消費者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全面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并且將從改善服務面貌、優化服務流程、加快減費讓利、提高賬戶安全等四個方面著手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最后我國利率市齷改革的加快推進勢必會引起商業銀行間愈加殘酷的競爭,商業銀行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特色服務,維護核心客戶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自主議價能力,從而在競爭中取得更多的主動權,從而加強可持續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波.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業銀行[D].山西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5.5.
[2]利明獻.商業銀行轉變盈利模式[J].中國金融家,2011(9):41-42.
[3]劉志剛.中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11.5.
[4]趙歡.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4):10-11.
[5]吳思麟.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對金融監管組織機構模式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4(35):14-37.
[6]朱芳華,蔡靜靜.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J].商場現代化,2010(6):139.
[7]姜姍姍.我國上市銀行貸款結構優化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1.12.
篇8
關鍵詞:信用卡;收入;利潤貢獻
1各類收入結構分析
經營發展戰略與盈利模式相輔相成,發展戰略的實施是實現盈利的前提,盈利模式的確定為戰略實施提供理論支持,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來看,目前社會通用的信用卡盈利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差收益為主的盈利模式,一種以商戶回傭為主的盈利模式。
(1)以利息收入為主:信用卡業務利息收入又稱利差收入,是指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或者其他機構通過吸納個人或者對公帳戶存款、發行債券等方式獲取低成本資金,為有融資需求的持卡人提供貸款融資,從而賺取得差價收入。我國信用卡發卡機構均為商業銀行,而國外由于信用卡業務發展較早,除商業銀行以外,還存在信用卡公司、具有發卡資格的企業等,均可發行信用卡。絕大多數國際大行采取傳統的以利息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花旗在內的絕對多數國際法卡銀行,都采用的是以利差收益為主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在信用卡業務總收入中的占比一般在2/3以上,例如2012年國外主要發卡機構信用卡收入結構,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占信用卡總收入的76%,摩根大通的信用卡凈利息收入占比達74%左右。以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發卡銀行,會鼓勵用戶透支以提高卡均未償額,以便在免息期之后形成利差收益。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盈利方式非常直接,利息收益率較高,如美國信用卡機構的凈利息收益率一般可達到10左右。
(2)以商戶回傭收益為主:以商戶回傭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都是采用“以支付為中心的盈利模式”。目前商業銀行回傭主要包括商戶收單手續費、分期付款手續費以及其他收入,包括罰息收入、年費收入、以及提現費等。以美國運通為例,美國運通發行的信用卡更多具有簽賬卡而非信用卡特性。簽賬卡其實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卡,持卡人必須全額償還每月的賬單金額,這是它與其他商業銀行發行的銀行卡的最主要的區別。美國運通信用卡消費存在以下特點,一是信用卡應收帳款時間短,即當比消費后,持卡人在最短時間內將該筆欠款歸還,并在間隔期較短的時間內發生第二次交易。二是信用卡卡內余額周轉率高。由于持卡人還款及時,因此信用內留存的貸款余額少,不易產生較高的利息收益。
(3)兩種模式對比。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利差收益為主”和“以回傭收益為主”兩種盈利模式,存在目標客戶引導方向、商戶資源、資本金需求、風險性及主動性五項差異。一是客戶引導方向方面。以利差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獲利,因此發卡行會積極的鼓勵持卡人“提前消費”,進行大量的信用卡透支,以擴大透支額來實現收益。以回傭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則有比較多的簽賬卡,發卡行鼓勵持卡人多消費、早還款,縮短應收帳款時間,提高卡內余額周轉率。二是商戶資源方面。以利差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用于發展特惠商戶的力度較小。所擁有的商戶資源也十分有限。特約商戶的發展一般僅僅作為傳統的零售銀行信貸業務的一項附加業務,在市場拓展是附加在其他金融產品之上。而以回傭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則擁有數量龐大的商戶資源。同時,國際先進的發卡組織均為集團模式運營,集團內部包含旅游、酒店等第三產業,與主營業務協同發展。三是資本金需求方面。以利差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容易受到資本金的限制。由于存貸比受監管的制約,發卡機構對于資本金的要求相對較高,一旦需要持續擴張信用卡貸款規模時,極易受到資本金的限制。以回傭收益為主的發卡機構而言,對資本金的需求較少,容易實現輕資產戰略的運行。
2信用卡收入對利潤貢獻分析
針對國內11家主要商業銀行相關數據進行整理,根據信用卡中間業務收入(F1)以及中間業務收入(F2)進行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可得出:商業銀行信用卡收入(手續費和傭金)貢獻度(X2)=F1/F2。從上表中可以得出,截止2015年6月,國內11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對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貢獻度平均值為14.62%,目前已成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招商銀行貢獻度最高,已達24.73%,最低的是農業銀行,僅為9%,各家銀行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招商銀行與農業銀行之間的差距達到2.75倍。
3研究結論與啟示
(1)我國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貢獻率普遍不高。信用卡利息收入貢獻度的水平為3.73%,信用卡手續費收入貢獻度的水平為14.62%,信用卡經營業務收入貢獻度的平均水平為3.4%,雖然各項數值都表明信用卡業務盈利水平不高,但信用卡業務的中間業務貢獻度已達14.62%,各家商業銀行發展信用卡業務已能為全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2)各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貢獻度不盡相同。由于國內各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策略不一樣,業務推動的時間也不一致,造成信用卡業務對各家商業銀行的利潤貢獻存在較大差異。
(3)信用卡業務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目前,國內金融市場面臨著金融脫媒以及利率市場化的形勢,各家商業銀行在傳統銀行業務的盈利空間日漸壓縮,信用卡業務作為近幾年新興的市場,為商業銀行貢獻的利潤逐年增加,在商業銀行進行零售業務轉型的過程中,信用卡業務將充當改革發展的排頭兵,在商業銀行利潤貢獻方面勢必逐年增長。
(4)擴大信用卡貸款規模,提高信用卡利息收入水平是提高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的主要手段。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收入中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占比較大,為進一步提高信用卡業務經營利潤,應積極調整進行信用卡業務經營結構調整,擴大信用卡貸款規模,進一步提高中間業務收入,這對于商業銀行信用卡利潤的快速提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牛玉芳.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2]劉秀娜.我國消費信貸對消費需求的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3]李果實.基于顧客滿意度視角的招商銀行XX分行信用卡營銷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4]殷佳.中國信用卡的差異化營銷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1.
[5]任紅美.基于客戶終身價值和客戶行為的信用卡客戶細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6]金樂道.中國信用卡市場分析及對策[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7]李夢佳.中國民生銀行信用卡市場營銷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篇9
貿易順差――持續數百年的盈利模式
一國經濟增長是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即貿易順差)“三駕馬車”拉動的。2005年,在國內消費和投資略顯頹勢的情況下,外貿增長迅猛,進出口總額占到GDP的64%,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頭號主力。事實上,在過去10年中,外貿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無疑成了中國經濟能得以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其實,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上升這樣一種憑借人力資本優勢的盈利模式早在幾百年前就發生了。在前,中國的GDP一直占全球第一(一般估算均占20%以上),1689年英國與中國在廣州正式通商,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向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出口絲綢、瓷器等,維持了100年以上的貿易順差地位,其結果是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而歐洲出現了貴金屬貨幣的短缺。
除了歐美貿易外,中國在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日本的貿易中也保持順差地位,并從日本獲得了該國出產的大部分白銀。據估計,從1550年~1800年大約250年間,中國共獲得了大約12億兩白銀,占這段時期內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一半左右(Barrett,Ward.1990),而其他學者較為保守的估計也認為中國在那段時期至少占有了全球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總之,如此之大的貿易不平衡肯定會導致帝國主義列強為搶奪白銀而不擇手段,1840年的直接原因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為獲取白銀而走私鴉片。
靠貿易順差拉動經濟增長之路越走越窄
2005年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達到1142億美元(按美國的統計口徑大約為1700億美元),高于中國全球貿易的順差總額,美國的貿易逆差總額的四分之一來源于中國。而截止2005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如加上香港的1243億美元,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中國目前的貿易地位和外匯儲備,確實與200年前的中國有某些相似之處。而在二戰結束后就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的美國,會不會向當年的英國那樣向中國發動一場“戰爭”呢?我想,人類文明畢竟又推進了百余年,在信息傳遞速度和對稱度都大大提高的今天,避免戰爭的能力也相應提高了。但問題是,通過利用人力成本低的優勢來持續實現貿易順差模式,能否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呢?
事實上,隨著中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中國與歐美的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升級。2005年堪稱貿易爭端年,歐美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是建國以來國際反響最大的貿易爭端,其波及中國就業人數之多、涉及出口金額之巨均為此前中國對外貿易爭端所未見。2006年新年伊始,歐美再度對中國鞋業提出反傾銷。據稱我國已經有4000種以上商品受到進口國的調查。除了出口商品受到反傾銷、反補貼及特保措施等非貿易壁壘阻礙外,西方各國對中國匯率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指責也越來越頻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要靠這種模式來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將會走得越來越艱辛。
而且,這種憑借人力資本低廉優勢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對自身的生存環境也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即便是在清朝,由于絲綢出口的需求量很大,導致東南省份通過砍伐森林來種植桑樹,又由于人口膨脹導致的糧食需求的增加,同樣也導致了毀林造田的后果。因此,中國的森林面積減少并不是近幾十年來的事情,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7世紀。如今,傳統的出口品種已經被紡織、服裝、鞋帽、玩具等取代,但本質還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是在延續兩三百年前就擁有的比較優勢。當然,與過去不同的是,境外企業在中國經營的加工出口貿易幾乎和純出口貿易平分秋色,中國成為了世界加工廠(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其背后原因還是因為有取之不盡的廉價人力資本。由此可見,我國外貿比較優勢幾百年來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200多年前由于外貿活躍而使得經濟富庶的嶺南、江浙等沿海地區,現在同樣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然而,我們在獲得了比較可觀的白銀或美元的同時,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又失去了什么呢?是生存環境。作為世界加工廠后產生的巨大廢棄物所帶來的污染、大量資源的消耗,作為廉價勞動力最大供給國必然產生的人口密度過高問題……盡管目前我們是全球第三貿易大國,但與前的中國比,貿易地位恐怕不如那時(當時對所有國家的貿易均是順差);積累多年的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只是去年美國GDP的6%,這與200年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白銀財富是不可比的。而且,這種紙幣形式的儲備往往受制于人,且使得本國駕馭貨幣政策的空間減小。以付出巨大代價來獲取不大的利益,這就是中國當前的貿易盈利模式。
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幾代人努力
我們再來看一下西方國家幾百年來的盈利模式。歐洲原先要比中國窮,所以才有了一批冒險家航海到東方尋找黃金的沖動。他們靠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大量移民,并在那里采掘和生產白銀。拿白銀和亞洲國家交換商品。他們又了解到非洲很多地方的貨幣是貝殼,于是,歐洲的商人將馬爾代夫購得的貝殼運到非洲,用來換奴隸,給歐洲帶來了廉價勞動力。當然,最終讓歐洲致富的還是靠18世紀的那場工業革命,在全球取得了技術領先地位,并將這種技術用作對別國資源的掠奪,如英國到了19世紀就成為擁有很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如今,雖然游戲規則已經文明了許多,但西方國家無疑仍處于全球貿易中的有利地位,憑借著技術優勢和跨國經營策略,西方國家總能用最低成本支配各類生產要素,然后在全球銷售擁有專利技術或具有品牌的所謂高附加值的商品(如LV箱包的高昂價格只是體現其品牌而非使用價值)。
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靠外貿來帶動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希望通過擴大內需等辦法來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但問題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總存在差距。比如一個年出口50多億雙鞋的中國制鞋業,是難以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其產能的。又如我們早在八?五計劃時就提出“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的目標,至今也未能實現。這說明,人總是傾向于拿最小的成本或唾手可得的東西來換取最大的回報。
有人說中國在18 世紀之所以沒有像英國那樣出現工業革命,是因為當初中國人力資源成本要比英國低;英國紡織業采用氯氣漂白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是因為英國缺少陽光(暴曬漂白),看來也確有其道理。因此,在現有人力資源成本依舊低廉的情況下,要改變中國的貿易盈利模式似乎不可能。要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規劃和口號上,必須提高現有生產要素價格的成本,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等。尤其需要控制人口,筆者認為,我國盡管實施人口控制多年,成就顯赫,但正如我們低估了GDP中服務業創造的價值一樣,中國的實際人口,尤其是非城市戶口的人口數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需追加對農業人口及農村向城市移民人口在生育控制上的投入,此外,還可以通過增加教育等投入來提升人力資源成本。
篇10
何為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從農村產業層面來看,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及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也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為什么要發展休閑農業
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因為休閑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生產、管理人員,而且還需要從事住宿、餐飲、交通、商業等服務人員,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休閑農業有利于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不僅使城市人了解和體驗農業,而且也使農民轉變觀念和提高素質,加強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保護農村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會遇到哪些問題
現階段休閑農業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其中也有些問題出現,主要原因是對休閑農業認識不足、管理滯后、服務欠缺等。
1.規劃缺位(做休閑農業要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很多休閑農業項目沒有認識到策劃咨詢與規劃設計的價值,不愿意花代價邀請專業機構編制具有指導價值的策劃咨詢與規劃設計方案,導致整體開發水平比較低下。
2.同質競爭(創意、創新才是現在消費者所喜歡的)
看到別人干什么賺錢,自己就干什么,簡單的模仿最后導致白熱化的同質競爭,成為休閑農業領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導致其受到阻礙,培養人才是關鍵)
不論是進入休閑農業領域的大企業,還是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戶,開發與經營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對接相關機構,在人才培訓與引導高素質專業人才進入休閑農業領域方面獲得實質性突破是一個重要課題。
4.資金不足(做休閑農業,一定要考慮的問題)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資金來打造的休閑農業項目將很難獲得持續生存,更談不上大的發展,盈利模式與融資模式的創新,才是休閑農業資金困境的出路。
做休閑農業千萬不能有這些誤區
許多人對休閑農業有一定的認識誤區,下面就給大家提出來講一講!
誤區1:有很好的資源,就一定能賺到錢!
許多農業投資者往往覺得自己拿了塊好地,或是有一些政府資源等,但卻不知如何把資源整合、快速變現,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點。因此,即便有很好的資源,也不能合理利用發揮其最大價值,無法實現盈利。
誤區2:總覺得項目越多越吸引人,人肯定會來!
許多農業投資者一開始都雄心勃勃,一上來就想做成規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飲、娛樂等一條龍服務,這樣才會吸引人。但現實的情況卻是,投資項目越多花錢越多,到頭來項目很雜,沒有特色,還是沒有人來。
誤區3:找“專家”做規劃,肯定錯不了!
許多農業投資者找了一些所謂的“專家”做規劃,亭臺樓閣、餐飲住宿一應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錢,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發現,這些規劃只說了怎么花錢,而沒說明白怎么掙錢。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想用休閑農業掙錢,這些模式必須會“玩”
你如果想在休閑農業中盈利,就需要會“玩”這些模式,看看你聽過沒有?
模式1:玩轉農業產業鏈
“全產業鏈”是指由山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休閑農業不再是眾多農民依靠自然從事簡單生產以直接滿足人類對糧食、畜產品等的需求,而是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的產業。
休閑農業整合產業鏈是基礎,玩轉產業鏈的各大環節才是王道!緊密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利用休閑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開發休閑農業項目。
模式2:用稀缺特色產地資源開發產業
如今同質化的現象很嚴重,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特色自然資源主要包括特色氣候條件、特色土地資源、特色水資源、特色生物資源等,特色人文資源包括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飲食、特色工藝、特色節慶、特色建筑、農耕文化等。
模式3:跨界餐飲模式
餐飲文化是關于人們吃喝行為的文化現象。它貫穿于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時期,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包括在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之中。在休閑農業規劃設計、鄉村旅游策劃等一些規劃設計當中,很好地運用該文化對于創意休閑農業發展是相當舉足輕重的。
未來休閑農業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1.特色化:
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當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休閑農場能否發展得更好,關鍵在于經營者能否發掘項目所處位置的自然資源、景觀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以及人的資源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和開發,發揮鄉村及農業資源特有的生物性、季節性、實用性,以此營造農場的特色。同時還應注意鄉村文化資源的結合發揮,更是塑造休閑農場特色化的重點。
2.體驗化:
休閑農業的賣點之一就是體驗性,如何將優勢資源設計成知識性、趣味性、人性化的體驗活動,將游客融入情景,感動其視、聽、嗅、味、觸覺等,使其產生美好的感覺和難忘的記憶,這將是未來休閑農場能否致勝的關鍵。
3.生態化:
可以說休閑農業如果沒有了自然生態作為依靠,就相當于一個人沒有了靈魂,所以休閑農場應該珍惜自然資本,在休閑旅游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4.健康化:
健康的“休閑農業”無疑是一個大的亮點。舒適的環境能夠讓人減輕壓力,減少煩惱。所以,未來休閑農場經營者應致力于維護環境,提供新鮮空氣、潔凈水、無毒蔬果和設計養生餐飲及健身運動場所,營造和諧而富有人情味的社會情感,從而利于游客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 上一篇:醫院醫保內審管理制度
- 下一篇: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