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肩周炎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肩周炎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肩周炎;中醫康復療法;電腦中頻療法;生活質量
從臨床實踐來看,肩周炎是比較常見的病癥,患者多會出現較為明顯的關節部位疼痛和活動不便[1];近幾年來由于我國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肩周炎的發病率也明顯上升,關于該疾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臨床上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常規治療方法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整體效果依舊不盡如人意;基于此,本研究做了相關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平均年齡(56.4±4.4)歲,平均病程(3.2±1.1)個月;所有入選研究對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將60例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經過一般資料整理統計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性別比、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對比分組研究的基本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電腦中頻療法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選取K8832-T型電腦多功能電療儀,然后選取兩片電極并將其置于患者的肩關節位置,將中頻頻率控制在1~10kHz,電流的強度則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調整,1次/d,20min/次,以10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中醫康復療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復治療,肩周炎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針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就應該將肩周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以及具體的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消除其由心理恐懼,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由于以中老年人居多,要注意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以免其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1.2.2中醫手法康復治療,將患者置于常規坐位,兩臂自然下垂,待到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后,選取其手三里、曲池、肩顳、肩貞、肩井等穴位進行按壓,按壓力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2];其次,在患者的肩關節周圍進行常規揉法,在痛點部位側重施以點、按、揉等手法,力度同樣循序漸進,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1.2.3肩關節松動治療,將患者置于常規仰臥位,使其肩關節周圍肌肉完全放松后,對其盂肱關節采取分離牽引、前后滑動、后前向滑動、長軸牽引等手法行肩關節附屬運動,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患者在進行該環節的治療過程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疼痛反應,則應在肩關節活動起始端小范圍的松動[3],時間盡可能控制在30min/次左右,1次/d,以10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能力評分;研究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級別:①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各癥狀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或出現加重的跡象;②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控制,肩關節前舉外展提高10°~15°,基本活動有一定的限制;③治愈,治療后各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肩關節運動功能恢復患病前水平;采用生活評估量表(ADL)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量16分則提示生活能力有一定的影響,最高64分。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ADL評分對比 經隨訪資料顯示,觀察組(n=30)治療后ADL評分為(17.4±1.2)分,對照組(n=30)治療后ADL評分為(24.9±2.0)分,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17.6126,P=0.0000)。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在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上比較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從臨床實踐來看,肩周炎主要是以肩部疼痛、肩關節功能受限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具有相對的高發性,患者以50歲上下的中老年人居多[4],患者發病后若未得到有效的治療,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治療的核心是止痛和功能鍛煉為主,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基本原則。本研究結果提示,中醫康復療法的臨床價值;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心理康復治療主要作用是幫助患者認識疾病,進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保證各項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關節松動治療則是通過松動關節使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比較符合肩關節的生理解剖特點[5];手法治療通過對局部穴位的點按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6],進而提高患者的關節活動范圍。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研究結論,在應用電腦中頻治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加入中醫康復療法進行治療,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肩周炎的治療效果,方法經過試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在臨床實踐中予以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文正.辨證取穴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12(11):134-135.
[2]陳泉彰.傳承堂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9(11):144-145.
[3]王姿菁.肩痛穴平衡針法治療急性期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12(11):98-100.
[4]陳勤仁.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8(10):45-46.
篇2
[關鍵詞] 肩周炎;針灸;康復技術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8(c)-0178-03
Clinical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JIN Xiang-yu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Bone and Joint,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4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73 patients with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0) and control group (n=33).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We 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VAS pain scor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0%(39/4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78.79% (26/33),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2.56±0.13)、(4.30±0.28)sco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8.01±1.87)、(7.99±1.89)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6±0.13)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4.30±0.28)scor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eriarthriti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肩周炎又稱肩凝癥,多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有關統計資料[1]顯示,肩周炎的患病率約為2%,女性的患病率較男性稍高。肩周炎患者多伴有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且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肩關節粘連、三角肌萎縮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有關研究[2]指出,中醫治療肩周炎效果良好。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73例肩周炎患者,觀察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3];病程在1~6個月之間;自愿加入該研究。②排除標準:頸椎病患者;肩關節結核腫瘤患者;急性肩關節損傷患者;伴有血液病、嚴重心腦血管類疾病的患者;治療中斷者。
1.2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3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33)。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0~63歲,平均(51.60±2.39)歲;對照組男15例,女18例,年齡41~63歲,平均(51.86±2.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方法
觀察組:采用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①針灸:取患者坐位,選取肩貞、肩前、秉風、天宗、曲池、外關、俞等穴位,常規消毒針灸處皮膚。沿健側條口穴刺向承山穴位方向,完成進針后,指導患者作輕緩的外展、上舉、前屈、內收等動作,并捻轉毫針,6 min左右后將毫針拔出。以同樣的方法對其他穴位進行針灸,30 min/次,1次/d,同時對上述穴位進行點按,每個穴位約點按2 min,可輔以滾法、揉法按摩10 min左右。②康復技術:囑咐患者坐于治療凳上,使肩部處于放松狀態,采用輕拿的方法改善肩部局部肌肉的彈性,并使用一只手輕按患者的肩胛,保證其不會大幅移動,使用另一只手托起患者的肘關節,囑咐患者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作肩關節旋轉運動,可由較小幅度開始,并逐漸遞增旋轉幅度。再抓緊患者肘部,采用前抬上舉和上舉法搬法做肩關節外展活動,以患者可以耐受為準,若患者感覺明顯疼痛,可暫停10 s,再開始活動,并緩慢增加外展度數??祻椭委熯^程中,若患者肩部出現灼燒感或發出撕裂松解聲音,可用冰袋對肩部進行冷敷,避免發生腫脹現象,在治療結束后,可囑咐患者進行爬肩梯等運動。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1.4 療效評定
以總有效率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肩部疼痛感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為治愈;肩部伴有輕微疼痛感,肩關節活動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肩部疼痛感和肩關節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為尚可;不滿足以上標準的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尚可)/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的總有效率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39/4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79%(26/3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
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發生與肌肉勞損、肩部經絡不通、素體虛弱、風寒侵襲等因素有關[4]。同時肩周炎的臨床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如理療、針灸、推拿、關節松動、運動療法、手術治療等,臨床效果各有千秋,因此在治療時如何快速有效的解除患者肩周肌肉痙攣和粘連,并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關節活動度,且最大程度減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成為醫學界相關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5]。
該研究觀察組采用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50%(39/4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79%(26/3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針灸結合康復技術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郭松.推拿配合針灸治療粘連性肩周炎臨床體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194-195.
[2] 鄭麗君.綜合康復治療肩周炎100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3):100.
[3] 喬梅.推拿與電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探討[J].中外醫療,2013,32(21):120,122.
[4] 凌建偉.推拿手法配合針灸治療老年肩周炎80例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307-308.
[5] 李冬巖,毛銀芳.超短波加推拿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肩周炎156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14(4):32-33.
[6] 周兵.針灸推拿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5):74-75.
[7] 劉正仲,劉政作,施德國.針灸推拿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4,11(6):67.
篇3
主題詞肩周炎推拿治療運動針刺法療效觀察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泛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臨床主要特點為患肢肩部疼痛,夜間尤甚,活動受限[1]。本病大抵屬于祖國醫學的“肩背痛”、“肩痛”等范疇,俗稱“漏肩風”,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發病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稱。該病早期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疼痛,但隨著疼痛的逐漸加重,肩關節功能活動也逐漸受到限制,最后發展成“凍結狀態”,故也稱之為“凍結肩”。我們自1994年7月至1999年10月,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48例,并用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治療39例作為對照組。經臨床療效比較,結果滿意?,F將兩組的有關診療情況整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共收治87例,均為門診病人,采用單盲法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作為治療組,計有48例;另一組采用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作為對照組,計有39例。兩組在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和病程分布上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其它情況見
1.2診斷要點:①肩部疼痛―疼痛的程度差異較大,多數病人表現為慢性鈍痛,并隨著患肩運動而加重。②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三角肌下滑囊、岡上肌、岡下肌附著點、三角肌后緣等部位。③活動障礙―病程愈長,活動障礙愈明顯;日久,肩部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但疼痛則明顯減輕。④肌肉萎縮―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長者,出現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尤以三角肌明顯,肩峰突出。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①推拿治療。具體操作是: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患側,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對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纖維走行方向的彈撥手法5~6次,再彈撥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等處各5~6次。力量均由輕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接著在肩前、肩后及肩外側作、按、揉、點等手法各10~20次;然后,術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病人的患手,幫助其作牽引前屈、高舉過頭、外展外旋、內收摸肩、后伸內旋等活動5~6次。最后,醫者雙手握住患手作牽引抖動10余次,并用搓法由肩至前臂反復搓動5~6次。推拿治療至此結束。②針刺治療。取穴,陽陵泉陰陵泉、條口承山。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規穴位消毒,選擇28號3寸不銹鋼毫針2根,采用挾持垂直快速進針法,經提插捻轉尋得針感后,兩針同時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每穴行針1分鐘。施術完畢,緩慢出針,并用消毒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在留針期間,尤其是在行針時,囑患者作患肩關節的各種功能活動3~5次。2.2對照組:①推拿治療。與治療組相同。②針刺治療。取穴:肩三針、曲池、外關、中渚。均取患側。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常規穴位消毒,選擇28號3寸不銹鋼毫針3~6根,針對不同穴位采用相應的進針法,經提插捻轉尋得針感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5~10分鐘行針1次,每穴行針1分鐘,術畢,緩慢出針,用消毒干棉球輕壓針孔。術后,亦囑患者作肩關節的各方位功能活動3~5次。
兩組的治療,均先推拿,作息1分鐘后,再進行針刺治療。隔日1次,1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和比較。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準:采用《疼痛的評定》[2]中的6級法。0―無痛;1―輕痛,僅注意時出現;2―疼痛,在不注意時不覺疼痛;3―疼痛,但正?;顒硬皇芟?4―強痛,僅能做簡單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5―極痛,不能做任何事情。痊愈為0級;顯效為1~3級;無效為4~5級。
3.2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結果見表2。
將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的臨床治愈率比較結果為:X2=4.79,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這說明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優于推拿結合常規針刺法。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7.92%和92.31%,說明兩者對肩周炎的治療都是很有效的。
4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46歲,教師,1998年10月28日就診。自述1月前無明顯外傷等誘因漸感左肩部酸痛不適,尤以陰雨天和受涼后為甚。曾經某院推拿理療治療,效果不顯。近日來,疼痛加劇,穿衣、洗臉等均感困難,食眠欠佳,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膩,脈沉緩。診為左側肩周炎。此乃風寒濕邪入絡,痹阻不通所致。治擬疏風、散寒、除濕、通絡,采用推拿結合運動針刺法。經治2次,肩痛有所緩解,穿衣、洗臉能勉強進行;7次后,穿衣、洗臉已能進行,但肩部仍有微痛;12次后,患者諸癥消除;再經3次單純推拿治療,病者高興而歸。
5討論
5.1肩周炎的發病機理,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程度最大的一個關節,最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肌腱的撕裂和慢性無菌性炎癥的發生[3]。人至中年,素體已虛,各種組織器官相繼發生退行性改變,代謝產物排泄緩慢。若再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則經絡往往受阻,不通則痛。痛而不動,極易引起組織粘連,終致功能受限。
5.2治療原理初探:肩周炎的主要病理病機是“不通”和“不通則痛”,故治療的關鍵就在于“通”,通則不痛。用、揉、彈撥等手法在患肩部進行推拿治療,可以加強該處的血液循環,緩解相關肌肉的緊張痙攣,幫助炎性產物和水腫的吸收,有助于松解粘連,滑利關節,解除疼痛,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常規針刺法對于患肩局部,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祛風散寒,運行氣血等作用,有利于疼痛的緩解,但不能有效地松解肩周粘連組織[4]。陽陵泉乃筋之會穴,陰陵泉為除濕要穴,條口透承山是治療肩周炎的有效經驗穴。針刺以上諸穴,同樣可以有效地緩解肩部疼痛。若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配合患肩作各項功能活動,其活動范圍將比治療前有所增大,有利于粘連組織的松解。由此可知,推拿與運動針刺法結合應用,可起到協同或相加的作用,從而顯著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5.3關于功能鍛煉問題:功能鍛煉在肩關節的治療上有重要作用。原則上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鍛煉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下列方法。①彎腰晃肩法:彎腰伸臂,做肩關節環轉運動,動作由小到大,由慢至快。②爬墻活動: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再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復數次。③體后拉手:雙手向后,由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數次。④外旋鍛煉:背靠墻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兩臂外旋,盡量使拳背碰到墻壁。反復數次。⑤雙手在頸后交叉,肩關節盡量內收及外展。反復數次。⑥甩手鍛煉:患者站立位,作肩關節前屈、后伸及內收、外展活動。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次。
參考文獻
[1]孫申田,等.一針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0
[2]顧新,等.疼痛的評定.現代康復,2000;(4):86~87
篇4
解決上述問題,應盡可能切斷公立醫院(非營利性醫院)業務活動收入與個人收入的聯系,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但它的前提是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保證其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這樣,才能使醫療機構將精力集中于醫療衛生服務而非追求經濟目標。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遼源市中醫院副院長)
盡快將針灸、推拿恢復為基本醫療項目
姜瑞芝
2006年1月底,長春市醫療保險管理中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保險診療目錄的通知》。通知中根據《吉林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意見》的有關規定,對預防保健和輔治療項目進行清理,由原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項目調整為丙類項目。這樣就將針灸、推拿等祖國醫學治療項目從基本醫療項目中劃出,列為輔助醫療項目。本人認為此項規定欠妥,因為:
1.針灸、推拿屬于祖國醫學中的傳統項目,屬于純中醫特色,是治療痛性疾病以及疑難雜癥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如面神經麻痹、神經性疼痛、失眠等。
2.推拿是治療脊柱疾病、軟傷科疾病的一種最簡捷、最有效、價格最低的治療手段,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軟組織損傷等。
3.針灸、推拿現已列為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適宜診療研究項目,目的是為挖掘整理祖國醫學遺產,現已將這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列為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攻關課題進行研究、開發、應用。
4.針灸、推拿現已列為祖國醫學保護項目。
5.針灸、推拿在國外已列為基本醫療項目。
如果將針灸、推拿從基本醫療保險項目中取消,這是對祖國醫學的一種背叛,與衛生部“弘揚祖國醫學寶庫,挖掘祖國醫學遺產,促進祖國醫學發展”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篇5
【關鍵詞】 針刀;閉合性松解術;環枕攣縮型頸椎病;頭痛
環枕筋膜攣縮引起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相似,且臨床上屬常見病。其治療方法是以藥物為主,但療效不確切,也不鞏固。近年來用采用針刀松解術配合相應傳統手法治療本病共200余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按如下診斷標準選擇:頭痛或偏頭痛(或后腦勺部疼痛)占病例的75%以上,并伴發眩暈、有時惡心、嘔吐、耳鳴、視力模糊、一般無猝倒及神經根和脊髓受壓現象;X線拍片:頸椎正位片無改變,在側位片上可見環枕關節前緣稍寬或環枕關節后緣距離不變,有的病例在環枕關節處可見鈣化影。本病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頭痛。如:結核、腫瘤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其他內科疾病所致頭痛。
1.2 針刀療法 選用朱漢章教授創新的“小針刀”,粗1 cm,前端帶0.8 mm扁刃,按常規無菌針刺技術進針。具體施術方法與現代醫學關于小腦延髓穿刺術相仿,只是進針角度與枕骨平面呈垂直方向。
1.3 具體操作 患者一般取坐位,先頭后仰,在樞椎棘突與后腦勺接觸的地方正中線做進針點,然后使頭前屈,前額壓在軟骨上。使頭固定,嚴格按照進針點的正中線進針,刀口線與頸椎棘突頂線平等。進皮后,刀口線和頸椎棘突頂線垂直刺入。當針尖觸及枕骨時,將針尾少下壓,針體稍拔出幾毫米,再向枕骨大孔后緣稍上方緩慢進針,接觸到骨面后,再橫向切割3~5刀(針尖一定要觸及骨面)。此時可聽到環枕后膜被切開的“咔嚓”聲,然后出刀,壓迫針孔片刻,局部貼“創可貼”,進針層次為:皮膚、淺筋膜、項韌帶、環枕后膜。成人皮膚距離環枕后膜一般為3~4 cm左右(注意:進針時必須遵守“嚴格地按中線”這一原則,否則可有損傷深層靜脈叢的可能。再者,針尖不要下滑,以免刺入環枕關節腔,傷及延髓)。
1.4 術后手法治療 讓患者俯臥床上,令其下頜和床頭邊緣齊平,助手雙前臂壓住患者背部,醫生將床頭邊緣墊上薄枕,并使患者稍抬頭,下頜部勾住床邊緣的薄枕處,醫生左手托住患者下頜,右手固定患者后腦勺,并向患者頭頂偏下方下壓后腦勺,使之與助手形成對頸部對抗牽引,醫生牢牢抓住下頜,不使下移,醫生下壓牽引達1~2 min后,右手突然加大用力,彈壓后腦勺1~2次。然后用自制硬質頸領固定患者頸部,并囑其不得隨意轉動頭部,15 d后解除固定,頭部可自行活動。
2 結果
大部分病例經過1次治療,癥狀立即改善,疼痛緩解,有的需要2~3次治療,所有癥狀體征消失,拍頸椎X-光片見環枕關節后距離增寬,大部分病例觀察5年末見復發。
3 討論
3.1 治療原理 小針刀的主要功用是:剝離粘連、疏通阻滯、流暢氣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鎮痙止痛。它除了對慢性軟組織粘連進行閉合性手術外,還可在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方面對人體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也可以有針灸產生的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軟組織粘連,關節韌帶損傷后遺癥。如:頸椎病、腰椎病、四肢關節外傷性強直、強直性脊柱炎駝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肩周炎、網球肘等。
3.2 關于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的發病因素
3.2.1 慢性損傷 長期伏案工作或睡覺姿勢不良,枕頭過高或斜枕于床頭看書或斜臥于沙發上看電視,久之,使環枕關節平衡失調,頸部軟組織包括環枕后膜產生慢累積性損傷,最終導致結巴。粘連、攣縮、使斜穿于其間的椎動脈受壓,血循環受限。
篇6
關鍵詞:頸痛貼;神經根型頸椎病;項痹病
神經根型頸椎?。–SR)中醫稱之為項痹病,是由于椎間盤發生退變、突出、骨質增生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壓迫或刺激其相應水平的脊神經根,并出現一系列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刺激、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近年來隨著人電腦的普及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導致發病率逐步增多,且發患者群漸年輕化,本病癥狀復雜,嚴重時甚至可致殘,對人們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近幾年來,我院采用頸痛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18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9例。其實驗組男患者29例,女患者30例,年齡34~67,平均年齡為(48.14±6.12)歲;病程為3個月~7年,對照組組男患者31例,女患者28例,年齡35~68,平均年齡為(49.28±4.94)歲;病程為3個月~8年,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結果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作為依據。癥狀體征的臨床表現為:①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型癥狀(如麻木、疼痛),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域一致,具有頸叢、臂叢神經根、椎動脈、脊前動脈、頸脊髓、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壓迫的臨床表現;②中醫診斷標準:氣滯血瘀、脈絡痹阻、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沉或澀。
1.3排除標準 應排除非頸椎退行性病變所致的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病患,如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肩周炎等。
1.4方法
1.4.1實驗組 頸痛貼為自主研制多年驗方,其主要成分有三七、黃芪、當歸、羊藿、獨活、龍血竭、紅花、乳香、冰片、白芥子等。將頸痛貼貼在頸部大椎穴,1貼/d;另采用三維平衡正脊方法輔助治療,1次/d,30min/次。2w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臨床效果。
1.4.2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頸痛舒寧貼。1貼/d;另采用三維平衡正脊方法輔助治療,1次/d,30min/次。2w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臨床效果。
2 結果
2.1療效標準 頸推病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011年編制的《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1]中關于中醫項痹?。ㄉ窠浉皖i推病)診療方案。臨床疾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頸推活動正常,顯效:治持后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椎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頸推活動基本正常,活動或工作能力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2.2統計學處理 統計資料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3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實驗組59例,治愈2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14%;對照組59例,治愈16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7.96%。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檢驗,P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推病應屬于"痹證"的范疇?!饵S帝內經》對痹癥的解釋為"痹,既是痹阻不通之意"。神經根型頸椎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即為身體的肝腎虧虛,標實即為外受風邪、寒邪、濕邪的侵襲;經絡、臟腑、筋骨、皮肉都離不開氣血;氣血之于形體,無處不到。"血行失度,隨損傷之處而停積,故時損而痛也"。氣血不通,引起氣滯血瘀,是本虛標實證候的根本原因。而神經根型頸推病由于頸推骨質退化增生等則會阻礙氣血運行,而氣血運行不暢、經脈不通,筋骨失去濡養致頸部疲血阻滯,此為其內因。外因主要是由于頸部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尤其外感寒邪。由于內外因素相互交錯、共同作用,致使寒瘀互結,滯于頸,膠于筋骨,使筋骨變性,破壞了其生理平衡,最終導致頸推病變。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虛實兼雜合而為病,其本為肝腎虧、氣血虧則血瘀,標為風寒濕三邪侵襲以及瘀血阻滯,勞損、外傷等也是主要病因。疾血阻脈,不通則痛;瘀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氣滯不行,血運不暢。因此,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補氣血之虛,活血化瘀,標本兼治。
本自制頸痛貼中的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的功效,能化骨縫之瘀血,《本草綱目》記載:"凡杖撲傷損,癖血淋漓者,隨即嚼爛餐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所以三七即能促進血液凝固,又有去血瘀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三七能抗血栓及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三七總皂苷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中cAMP含量提高,同時抑制5-HT的釋放[2]。黃芪具有益血補氣之功效,歸肝、脾、肺、腎經,是中醫補氣的要藥,同時黃芪對造血功能有保護作用,還能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降低血液的高凝狀態, 增加組織和器官血液的營養供給。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亦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羊藿性辛、甘,溫,歸肝、腎經,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羊藿具有促進成骨細胞生成的功能, 特別是增加鈣化骨的形成,能夠促進成骨蛋白多糖的合成, 防止由激素造成的骨質脫鈣。獨活其功能為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散寒消腫,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等癥狀,獨活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主治痹證[3]。龍血竭能夠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能夠活血化瘀和止血雙向調節作用[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紅花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消炎鎮痛的作用[5]?!侗静輩R言》"乳香,活血去風,舒筋止痛之藥也"。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作用。白芥子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傅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貼。
現代醫學對于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兩大類,多數神經根型頸椎病宜采用非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效果顯著,且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本研究通過自制頸痛貼,采用多種中藥物聯合治療,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補氣益血,標本兼治。實驗結果表明采用自制頸痛貼治療神經根型椎病,取得了可靠療效,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S].2011:91.
[2]樸春花.三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概述[J].中國醫藥指南,2011,13:209-210.
[3]周剛,馬寶花. 中藥獨活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2,16:15-16.
篇7
一、內強素質,外樹形象
**市中醫醫院骨科把“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作為科室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緊抓好,引導員工樹立“技術精湛、服務一流”的服務理念。特別是在該院實施“五星級”優質服務活動后,認真履行“五星級”優質服務“病人至上,真誠關愛”的諾言,科室員工通過端正服務思想,改善服務態度,把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該科的服務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常常聽到病人這樣的評價:“這里的醫生、護士態度和藹可親,噓寒問暖,在醫院就象在家一樣。”
二、仁心仁術,風范長存
一直以來,骨科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廉潔行醫,不避親疏,不分貴賤之大醫精誠。在解決當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熱點問題上,積極響應醫院星級服務活動工作部署,主動到社區為群眾講課,上街、下鄉義診,為孤兒院腦癱患者免費手術,同時全科人員捐款捐物,使患兒在院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對確有經濟困難的患者進行費用減免,如陽西縣見義勇為英雄黃基紹受傷在該科住院治療,該科醫護人員受其事跡所感動,救助英雄義不容辭,全科員工慷慨解囊捐助,在住院期間為其購買生活必需品,出院后,科室還免收其住院醫療費用。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黃基紹的傷勢一天天好轉起來。在傷勢痊愈出院時,黃基紹為感謝醫院及全科人員的關懷和照顧,向醫護人員贈送了“仁心仁術”的錦旗。
三、以人為本,精益求精,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一)在人才培養上,堅持“走出去”為主。
為了讓骨科各業務能得到可持續發展,科室每年分期分批選送業務骨干到上級醫院進修新技術、新項目。由于選送人員素質高,專業基礎扎實,學習的針對性強,回來后,結合科室實情開展了相應的業務工作,如斷肢(指)再植術,各種皮瓣移植術,脊柱骨折,滑脫椎弓根系統內固定,頸椎前后路手術,髓、膝關節置換術,經皮椎體成形術,痙攣性腦癱選擇性脊神經后根術,先天畸形矯形術,椎間盤鏡技術等,多項技術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填補了市內多項醫療空白。
(二)努力建立一支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
該科把培養造就一批“名醫”和實用型人才作為??瓢l展的戰略重點。確立新的人才評價標準,重視員工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使員工的知識技能不斷地得到更新。建立“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的機制,鼓勵員工到上級知名度高的醫療單位進修深造,參加學術活動,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技術水平和學術知名度。同時,充分發揮老專家、教授的傳、幫、帶作用,著力培育屬于自己的“品牌”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政治素質好、學歷層次高、業務知識精、技術能力強的中青年骨干為選拔重點,在培養上進行傾斜。
(三)建立激勵機制,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第一,以誠相待,留住人才。對培養的業務骨干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在使用上不唯文憑和資歷,重視實際水平、能力和業績,在職稱的晉升、職務聘任時給予優先。第二,實行壓擔子、大膽使用,留住人才。對德才兼備的技術骨干在科內重用,提供鍛煉和成長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安心做好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第三,完善獎勵措施,留住人才??剖抑贫讼嚓P的獎勵措施,努力營造拴心留人的軟硬環境,使專業隊伍穩定發展,自己培養起來的骨干人才人心思定不致于發生流失現象。對在??平ㄔO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或獲得科研成果人員給予獎勵,并在評先、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此舉大大調動了醫護人員的積極性,為??平ㄔO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保障。
四、挖掘潛力,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加強??苾群ㄔO
隨著骨科技術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該科由原來的20張床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創傷、脊柱、關節三個病區,100多張床位的綜合科室。同時該科的技術水平也不斷地得到提高,并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治療方法,在**地區乃至粵西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創傷骨科:是骨科中最具中醫特色的專科,建院之初,該科只能從事簡單的手法整復工作,以及處理一些簡單的四肢閉合性骨折。設備簡陋,對于開放性骨折需要手術治療,須請上級醫院會診,每月開展的手術不到10臺,脊柱和關節手術從不敢涉足。后經多年摸索,在手法整復中摸索出一套經驗,逐漸制定一些復位標準和規范化的手法,并由傳統的中草藥外敷向一些劑型研究發展,研制了如雙柏散、雙柏膏、人參正骨沖劑等療效顯著的??铺厣苿?。進入21世紀后,該科在骨外科主任醫師馮運壘、副主任中醫師吳業坤等的帶領下,業務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骨折治療方面,引進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方法,對傳統的手法整復、中藥制劑進行了不斷完善,如在小兒手法整復肱骨髁上骨折,制定了更詳細的分型,參照分型,確定基本手法,并在整復過程中總結出來“寧橈偏勿尺偏”、“手提心會”的整復理論。
脊柱骨科:是骨科中以微創技術為主的椎間盤病治療中心。該科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建立一套從診斷、治療到患者康復的診療規范,以“能簡單不復雜,能保守不手術”為治療指導思想,既能體現人文關懷,保護勞動能力,又能收到最好治療效果。患者和醫生可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該科還開設了椎間盤學校,通過多媒體演示,向患者介紹脊柱疾病的預防和保健知識,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新理念。脊柱骨科與中醫理療科結合在一起,理療科根據其多年的臨床經驗,對一些腰腿痛、肩周炎,制定了一系列治療“套餐”,患者可結合自已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使其治療效果日臻完善,其研制的腰痛Ⅰ號、Ⅱ號、Ⅲ號在臨床實踐中取得很好的療效,粵西地區很多患者都慕名到該科治療。
關節骨科:為了給廣大傷病者提供更加方便和優質的服務,醫院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于20**年成立了關節骨科。該科在多年的臨床中總結大量的臨床經驗,在關節疾患與創傷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規范診療標準,配合中藥特色制劑,對各類關節疾患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應用蜂刺療法及蠟療,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科在做好傳統中醫治療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方法,現在可開半髖、全髖、全膝人工關節轉換術、復雜骨盆骨折治療術。
篇8
關鍵詞 復方丹參注射液 針灸 頸椎病 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286; 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7-0035-04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GUO Xiang, XU Lipeng, XU Feng, XIONG Yiny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even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from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n=40)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only acupuncture, n=38)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ESR, Fib, ESR fibrinogen,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 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H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acupuncture; cervical spondylosis; hemodynamics
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是康復醫學科常見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其發生率約為3.8%~17.6%,且逐漸呈現年輕化傾向[1]。頸椎病是指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萎縮退化等改變,導致頸部神經、脊髓和血管刺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有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和神經根型,其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約占頸椎病的50%~60%[2]。目前對于頸椎病的治療手段有手術、穴位注射、藥物、物理治療、推拿和針灸等,其中針灸是常見的治療手段,有助于達到化瘀活血、舒經活絡、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和恢復頸椎功能等作用[3]。但關于活血化瘀類中藥復方丹參注射液對頸椎病患者局部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甚少,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康復醫學科頸椎病患者78例。納入標準:符合中醫和西醫頸椎病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對本試驗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頸項部、手腕部和手臂疼痛和功能障礙,合并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肱二頭肌肌腱炎、肩周炎和腕管綜合征,合并椎體融合和骨結核,合并心肺功能性疾病,合并肝腎功能衰竭,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和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3.21±6.25)歲,病程1周~4年,平均病程(1.56±0.35)年;對照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2.76±6.19)歲,病程1周~3年,平均病程(1.49±0.2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①具有退行性頸椎病變、先天性頸椎畸形、頸椎慢性勞損或頸椎外傷史;②中年以上、低頭或伏案工作者,呈慢性發展性病變;③頸項部肌肉疼痛、僵直,合并上肢放射性疼痛,頸部活動度受限,甚至肌力減退、肌肉萎縮,頸部壓痛、叩頂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正側位X線檢查示頸椎椎體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頸椎CT、MRI檢查示頸部軟組織壓迫。
1.2.2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為[4]:①頸肩部疼痛、麻木;②叩頂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正側位X線檢查異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
針灸治療:①穴位:雙側足三里穴、雙側肩井穴,雙側風池穴、雙側頸夾脊穴,患側合谷穴、外關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②針灸步驟:患者取坐位,常規定點穴位,采用一次性不銹鋼亳針,常規消毒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雙側足三里行溫和針,通過艾灸條產生的熱量經表皮和毫針向穴位處滲透,直至局部自覺溫熱感或熱敏傳導感為佳,0.5 h后取針,終止艾灸,結束針灸治療,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中斷3 d,共治療2個療程。
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江蘇必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0679)20 ml聯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參數[血沉(ESR)、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電泳時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紅細胞壓積(Hct) ]的差異;比較兩組疼痛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的差異。
1.4.1 臨床療效
參照頸椎病臨床診治的相關標準[5],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存在,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大部分存在,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評定為有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幾乎無變化,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無效。
1.4.2 疼痛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6]
參照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手指麻木評分量表,其中VAS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手指麻木評分越低,麻木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ESR、Fib、紅細胞電泳時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Hct)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VAS評分低于治療前,手指麻木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頸椎病的補充醫學應用越來越多,其中以針灸療法應用較為廣泛。針灸治療頸椎病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較高,療效顯著和健康經濟效益較高等優點,更容易為頸椎病患者接受。采用VAS作為評估指標,針刺壓痛點能有效改善頸肩部疼痛和僵硬情況[7]。頸椎病發病機制涉及經絡、臟腑和氣血等多方面,其中循行于頸部的經脈(手足少陰經、足太陽經和督脈等)均嚴重影響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經脈由于風邪、寒邪和濕邪等邪氣入侵痹阻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8]。因此,對于頸椎病患者,對頸部相關性穴位(足三里穴、雙側肩井穴,雙側風池穴和雙側頸夾脊穴等)進行針刺和艾灸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具有改善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受阻和脈絡空虛等中醫癥候,適當刺激頸部穴位達到舒經活絡,調節血氣,促進陰陽平衡,調和臟腑,起到扶正祛邪之功效[9]。此外,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正氣虛邪氣強,氣血阻滯。因此,采用益氣活血化瘀中藥有助于顯著改善頸部組織血液供應狀況,增強頸椎間盤營養供應,同時,抑制炎癥性組織的釋放,降低炎癥免疫反應,延緩椎間盤細胞凋亡。頸椎病由于氣血不足,氣血瘀阻導致不通和不榮,出現疼痛和麻木癥狀,經活血化瘀類中藥疏通氣血后,通暢氣血,濡養經脈,有效緩解疼痛和手指麻木癥狀。同時,活血化瘀類中藥及其中藥制劑有助于顯著改善頸部局部血流動力學特征,改善組織血液供應狀況[10]。但關于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對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針灸治療的患者,治療前,兩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全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其中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上述指標均明顯優于單純針灸治療患者,治療前,兩者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全部患者VAS評分低于治療前,手指麻木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其中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患者的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明顯優于單純針灸治療患者。本研究所選取的足三里穴、肩井穴,風池穴、頸夾脊穴,合谷穴、外關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合有補氣益血和活血化瘀之功效,且上述穴位取穴簡單,操作方便,對于頸部氣血的調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1];丹參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全血黏滯度,改善紅細胞變形程度,降低微循環阻力,增加微循環灌注血流量,有助于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12]。因此,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有助于顯著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和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頸椎病患者療效顯著,通過顯著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而達到緩解疼痛和手指麻醉等不適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林, 張建凱, 趙蕊, 等. 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丁咯地爾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重慶醫學, 2015, 44(6): 788-789, 792.
[2] 平少華, 張巖, 梁春雨. 通塞脈片聯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 31(1): 90-92.
[3] 倪金聰, 沈蓮, 夏偉民. 針刺風池穴對頸型頸椎病療效的對比研究[J]. 上海醫藥, 2013, 34(6): 47-48.
[4] 福嘉欣, 江漢, 江毅,等. Hybrid Surgery術式治療頸前路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 天津醫藥, 2015, 43(2): 199-202.
[5] 林永綏, 王春, 劉成招. 頸椎動態穩定器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15, 33(1): 97-100.
[6] 卞容民.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醫藥, 2014, 35(8): 35, 43.
[7] 徐書君. 穴位特異性與針刺得氣對頸椎病頸痛的療效影響[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4, 29(9): 3003-3007.
[8] 黃仙保, 熊俊, 張波, 等.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價[J]. 時珍國醫國藥,2014, 25(8): 2019-2022.
[9] 王維明. 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1): 2713-2714.
[10] 邱建文, 王禹燕. 楊刺風池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30(2): 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