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行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修復行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何科學應對水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挑戰,把握其發展趨勢,對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觀念的挑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大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提高,盲目向自然索取,不尊重自然規律,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目標,長期忽略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需求成為社會多數人的共識,由此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嚴重惡化。我國的大氣、水和土壤都受到嚴重的污染,生物棲息環境被破壞,物種大量消失,生態系統趨于崩潰。盡管國內外生態環境方面的有識之士在不斷呼吁,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在短期內還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我國的生態環境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有根本改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工作,改變社會的發展觀念,盡快形成全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并加大社會的監督力量是成敗的關鍵。
體制的挑戰。在社會還沒有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之時,在生態文明建設還沒有成為社會自覺行動之時,建立完善的法規體制約束經濟社會的發展,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監督和執法力量不足,生態紅線還沒有劃定,一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為追求各自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屢屢發生。盡快形成嚴密的社會監管制度、有力的獎懲制度、有效的生態修復和補償制度是當務之急。
技術經濟的挑戰。生態環境的破壞容易,修復難。對于大氣、水和土壤等生物棲息環境的改善,對生物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對于瀕危物種的保護,對生態系統的操縱,都需要認真調查和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相關保護和修復技術。無論是研究也好,修復也好,都是非常花錢的事情。凈化1立方米水要幾元錢,處理1立方米的污染土要幾百甚至上千元,解決大氣污染也要巨大投資。錢從哪里來?建立穩定的、合理的資金渠道才能實現目標,避免紙上談兵。
篇2
2006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斥資10億元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報告”。歷時6年,通過調查,基本查明了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變化趨勢,主要類型污染場地及周邊土壤環境特征及其風險程度,建立了全國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樣品庫和調查數據庫。目前,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土壤環保“十二五”規劃》已進入國務院審批程序。
修復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受污染的土壤面積已占耕地面積的1/5左右,總面積超過2000萬公頃。從國內土壤修復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土壤修復的重點領域將集中在城市污染土地開發及污染農田兩大板塊。
城市污染土壤修復主要分歷史遺留和新開發污染土地兩大領域,治理責任主體單位通過治理工程招標,中標修復公司通過土壤置換進行異地修復,修復經評估達標后從開發商獲得收益。這也成為城市土壤修復的主流運營模式,項目投資收益率一般可達10%-20%。目前,城市污染土地土壤修復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目前全國范圍內處于實驗室中試階段的土壤修復技術儲備時間已逾10年,技術種類達近百種,除傳統的物理化學治理方法外,生物治理已漸漸成為未來適應國內土壤污染治理需求的主流。
土壤修復市場包括污染場地修復,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前的化工礦產企業逐漸從城市中心搬遷至郊區,目前對城市中的污染場地修復需求最高。由中國環境修復網的統計得出,目前全國風險場地有42處,其中已修復13處,待修復11處,已搬遷16處。全國待搬遷場地約200處。平均一個場地修復項目的資金規模在一到兩個億。據中信建投研報,假設只考慮已知的污染場地,對待修復和已搬遷場地的修復能夠在未來2年內完成,對待搬遷場地的修復能夠在未來3到5年內完成,并且平均修復場地資金為1.5億,則未來兩年我國場地修復的市場規模在40億左右,未來3到5年的市場規模在300億左右。
中國農田污染源主要是來自化肥、農藥、生活垃圾、農村家畜糞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頭是化工、農藥、焦化等類企業。
換土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一種土壤修復技術。就是一種異位土壤修復技術,它包括異地填埋和異地水泥窯焚燒等。這種技術通過大規模挖土換土,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表面的污染問題,但是并不徹底。而植物修復效果徹底、綠色環保,成本相對較小。但植物修復所需時間與土壤污染的重金屬濃度直接相關,重金屬超標不高的土壤,3年到5年可見效;如果超標嚴重,修復的時間則需翻倍。
我國采用異位土壤修復技術原因有三。一是我國房地產開發商普遍面臨開發周期短的壓力,通常能分配給修復土壤的時間只有三個月,因此只能動用土方工程將污染土壤挖出。二是目前大部分原位修復技術還停留在技術研發階段,較少能夠滿足工程應用的要求。三是我國相關法律尚不完善,沒有專門的污染土壤修復法在約束土壤修復的后續污染問題,因此企業大多會選擇異地填埋焚燒這種造成二次污染但周期較短的方式。
千億市場
就在土壤修復市場逐漸熱鬧喧囂之時,嗅覺靈敏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都開始紛紛進軍土壤修復這個正在快速擴張的新產業,但是由于土壤修復市場門檻較低,甚至一些簡單的土木轉移填埋也可以成為企業的支撐。土壤環境修復產業同樣又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一些缺少技術實力的企業僅僅將修復工程變成土方工程,污染場地的土拉出后,只是進行異地堆積而非處理,造成土壤污染的異地擴散。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技術標準及市場監管系統,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隨著近幾年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如今已經初步形成一條產業鏈。產業鏈既包括調查評估、咨詢和修復工程,也包括第三方檢測等行業。目前形成了以環保部門的監測機構為主、商業檢測機構為輔的市場格局。
一些比較成熟的污水治理企業,也開始延伸自身的產業鏈條,涉足水體或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因此,它們可能會成為潛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復企業,憑借自身的資本、技術、人才優勢,都正在向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行業滲透。
最保守的測算,“十二五”期間國內土壤修復產業也將達到千億規模的市場,據知情人士則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財政資金將達數千億元,其中,僅僅是國家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投入就達595億元。
缺乏監管
污染土壤修復作為新興環保行業,技術的研發或應用還處在試驗階段,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技術,暫時沒有技術壁壘;而且國家的行業標準和準入制度也都在制訂過程中,因此,在環境修復市場逐漸成熟后,將會有越來越多從事其他環保產業的企業涌入到環境修復行業。
在今年五月末舉辦的2012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與生態修復論壇上,陳同斌研究員指出:國內土壤修復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理論探索十分活躍,技術發展不斷完善,規范的工程實例和產業發展經驗尚少。我國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發展戰略不明確,市場混亂;土壤修復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業鏈合作亟待解決,這些因素很大程度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現在房地產開發商基本都是將“毒地修復”流程簡化成兩個程序——挖干凈“毒土”,然后轉移至別處,而一些承包修復場地的企業也不需要申請資質,有幾臺挖掘機就可以成立一個土壤修復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發達國家的環境修復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研究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在過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國紛紛制定了土壤修復計劃,投巨資用于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的研發,積累了豐富的現場修復技術與工程實踐經驗。
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可以占到本國環保產業市場份額的30%~50%,產業相當成熟。
而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大中型修復企業,尚未構成以修復企業為主的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設計、修復工程、規劃開發的良性產業鏈條,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篇3
關鍵詞: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件建設;難點;重點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123-02
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件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水生態保護及修復》課程的誕生和建設的原因是:1)嚴重的與水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由于當前水問題是區域發展的一大問題。因此為了保持和發揮我國的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以水為主線,從應用的角度進行現狀各種生態系統的保護并對退化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成為了必然[1];3)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是《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的有力途徑。《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程是2009年開設的新課程,2012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目前還沒有公開出版的課件。該課程是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以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嚴重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水問題為目的,實現水生態文明而設立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也是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內容具有實踐應用性。針對各種生態系統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生態保護與綜合修復的措施及方法,并與實例相結合。課程的內容會隨我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進程而發生改變,需要及時更新和擴充。本課程定位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和全國水利行業規劃教材課程,適合于生態學、水文學、環境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老師、學生及科研工作者。多媒體課件的建設可以讓使用者更便捷的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時代,適應大學課堂教學時限性及提倡學生的自主性有機統一的特點、網絡課件建設的需要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推行,均決定了多媒體課件建設的必要性。課件的建設不僅可以讓河海大學的大學生受益,也可讓想學習該課程的其他高校的老師、學生及科研工作者受益。
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件建設的重點
1.確定課件內容遵循的原則。《水生態保護和修復》課件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水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本課件內容遵循的原則是水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2.典型案例素材的收集,突出課件的實用性和代表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突出特征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學習此課件的目的就是會制定一個區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方案。如何把一個區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方案包含的內容(生態概況介紹、生態問題及其成因分析、生態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態保護與修復方法及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具體實施步驟)和恰當的實例相結合,讓此課件的學習者可以模仿,可以成功地按自己學習的課件理論,為自己關心的區域制定一個完美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方案,以解決當地由于人類活動所造成與水相關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扼制并使退化的生態系統逐漸修復。
3.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收集相關文字、聲頻、視頻素材,充分利用來自Internet的信息資源,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視頻、聲音、動畫)圖片、文字等來表述并構成課堂要件。在制作多媒體網絡課件中,既體現課本知識,如主要知識點、典型區域生態退化程度的判定、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適宜保護及修復方案的制定等的講解與交互操練的設計,又駕馭于課本內容之上,突出背景知識的介紹、注重相關知識的鏈接,以增大學生的信息輸入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解Q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實現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4.課件的后評估及完善。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學生對使用本課件的意見和建議,匯成研究報告,探索適合以學生和使用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網絡課件建設的進一步完善的方法。
三、《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件建設的難點
1.內容言簡意賅。言簡意賅是好的課件的特點。《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涉及的內容包括基本理論、生態系統的功能及退化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流域生態修復及水生生態系統的修復。共7章36萬2千字的內容要在32學時內以課件形式展現,以水為主線突出應用性也需要言簡意賅。
2.案例及時更新。《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研究對象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在不斷加深加大,如何在案例上體現這種影響。當前全國各大流域和省市都在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問題會解決,新問題會產生,相關案例也會及時更新。例如南京市母親湖--玄武湖的主要生態問題是每年六月份左右出現的水體富營養化,已經受到重視,通過清淤疏浚、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濾食性魚類、水道改造、城市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和城市綠化帶的建設等修復方案來得到改善,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流動性的加大,寵物的放養概率加大,以及中國節日放生的習俗和人們對放生的誤解,水生寵物的放養將給玄武湖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的另一潛在的生態問題――生物入侵問題,玄武湖生態系統生物入侵問題及其如何修復成為了需要更新的案例。
3.及時補充前沿知識。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是新發展起來的學科,知識體系還不完善,好多問題還沒研究透徹,得隨著學科的發展不斷地補充新知識、新理論。比如:生態修復還沒有公認的統一的概念和分類體系;生物修復的分類體系還不健全;微生物從胞外環境中吸收攝取物質的方式--胞飲作用的機制還沒被公認。針對生態環境問題分類的生態修復研究僅限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的生態修復;生態系統的生物入侵問題;工程生物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應用及其風險問題等等,都是有待通過未來的研究來補充的內容。
4.把握全局突出重點。《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涵蓋內容很多,但課件要在整體框架下突出重點,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目的及用途學習和掌握最需要的。而且目的人群不一樣,重點不一樣。對于河海水文水資源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數生活在南方水多但水質差的地區,他們關鍵需要掌握的是水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但也需要了解總體的思維過程,在課件中如何體現是一大難點。
論文中已討論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課件內容的難點和重點,但還有以下方面沒有提到:1)某一區域在進行生態修復之前如何設立生態示范區進行生態修復試驗,了解決定生態物修復技術效果的關鍵因素并評估生態修復技術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退化的生態系統的修復既是合理地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短期內要達到顯著的修復成果是不容易的,因為生態系統對于修復的措施要進行消化,做出反應,得花時間,另外,大氣污染的干濕沉降帶來的非點源污染是無法短期內徹底消除的,只有每個國家、每個流域、每個地區、每個產業及每個人,都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均采取節能、節材的生產方式,進行水土保持,不亂砍亂伐、不亂獵亂捕、不隨意排污,才有可能保持整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良性發展,最終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因此,生態修復不是靠個人的努力,或靠某個專門部門,而是要靠全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門,同時為有一個健康良性發展的生態型地球而努力才行,因此說“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不是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或一個國家的挑戰,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如何在本書中闡述和貫穿這種思想,是未來需要探討和補充的內容。3)當前是與國際接軌的時代,水污染等生態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有,關于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不僅僅只是國內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現在高校培養的學生將來不僅僅只在國內,完全有可能在國外就業,這也要求進行雙語化的教學,因此也要進行課件的雙語化建設。
篇4
1 當前階段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分析
1.1 重金屬類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在我國目前的土地污染之中,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多種類型的土地污染,而在這些種類較多的污染之中,重金屬類型的土地污染是現階段土壤污染之中的主要類型。經過調查顯示,重金屬類型的污染主要成因是工業生產之中所產生的廢水,在目前的工業生產中往往會含有數量比較巨大的金屬離子,雖然目前我國已經積極的開展污染治理行動,但是在一些地區還是存在亂排污的情況,這些未經過科學處理的廢水直接流入到土壤之中,在積年累月的污染之下,就會給土壤之中的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進而使得土壤失去原有的肥力。為了能夠全面的處理好重金屬類型的土地污染,現階段治理人員主要通過化學方式對土壤進行處理,在保證不破壞土壤生態結構的基礎上,使用能夠和土壤之中重金屬物質發生反應的化學元素,讓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在和化學元素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被氧化或者還原,從而達到治理重金屬污染的目標。
1.2 化學類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除了重金屬類型的污染之外,化學類型的污染對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極其嚴重的,并且相對于說其他污染來講,化學污染的情況略顯復雜,導致化學污染出現的成因也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化工行業產品種類上具有多樣化,并且相應的生產工藝也在升級,這也就導致了其生產過程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在往往也就會使得廢水對于土壤的污染更加的嚴重;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之中,為了能夠達到良好的產量,農業工作者一般會使用相應的化肥以及殺蟲劑,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土壤出現污染的情況。化學元素對于土壤產生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當這些化學元素進入到土壤之中的時候,會對土壤之中的酸堿性造成影響,使得土壤酸堿性失衡,最終造成土壤之中的肥力下降。面對這樣的污染情況,目前的措施主要有2種,一種是通過分析土壤中的元素含量進行能夠吸收或者是反應的元素利用,使土壤中的有害元素減少或者消失;另外一種就是通過改變土壤的酸堿性降低化學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學原則
2.1 整體優化原則
目前的土壤防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t就是整體優化的原則,整體優化的原則注重的是土壤防治的整體性效果,因此在利用此原則進行土壤污染防治時,主要進行3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污染效應要最小化,也就是在整個治污的過程中,要保證整體效應的最大化,將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其次是要進行污染控制和清潔生產。因為要考慮到整體最優,因此一方面進行治污,一方面進行清潔生產,投入和產出兩不耽誤。最后就是要做到整體環境效益的最佳。通過整體優化,實現土壤對環境的最小化污染或者是零污染,將土壤污染的影響降到最低。
2.2 生態恢復原則
之所以要進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其根本原因就是要恢復土壤的生態作用,使其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在土壤污染治理時要本著恢復生態的原則來進行。在此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土壤生態作用的恢復,首先就是要協調這種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做到元素的綜合利用,通過綜合效益實現土壤的生態型特征。其次就是要積極利用農家肥料進行對土壤的肥力改造。農家肥料的生態效益比較高,利用農家肥可以使得土壤快速恢復原始屬性,具備良好的生態效益。
3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3.1 農業非點源污染問題
一般來說,工業點源污染由于具有固定的污染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只要給予一定的資金和適當的技術投入,就較容易得到治理。相反,農業非點源污染由于沒有固定的污染源,往往具有潛在性、復雜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因而是不容易得到有效地控制的。正因為如此,英美等發達國家最近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我國因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肥料和農藥的廣泛使用,農業非點源污染日益嚴重,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研究也將受到應有的重視。
3.2 環境生物技術與土壤生物多樣性
生物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已成為目前十分活躍的領域。然而,這些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應十分注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物安全的問題,并進行生態風險分析。此外,還應該考慮到生物技術副產物的合理處置。在處置之前,應評價其潛在危害性,包括對土壤生物多樣性、作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3.3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近年來,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和有機污染等)修復技術的研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內容涉及固化修復、玻璃化修復、熱處理修復、沖洗修復、泵出處理修復、動電修復和植物修復等。在植物修復技術中,植物抽提作用、根際過濾作用和植物固定作用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野生超積累植物的篩選和有目的的應用比較引人注目。可以預料,隨著1997年全球土壤修復工作網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分中心在南京的成立和正式啟動,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究將成為中國今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熱點問題之一。
篇5
在宏觀經濟下行趨勢明顯、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等外部壓力下,當前,我國煤炭企業生態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圍繞破解資源環境制約的目標,本文從科學規劃與戰略優化、資源勘查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人才培養與創新驅動四個維度提出促進我國煤炭企業生態發展的實現路徑,旨在為煤炭企業生態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生態文明;煤炭企業;生態發展;路徑
一、我國煤炭企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
(一)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低
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煤炭產業鏈進行了多次重組與調整。過去的煤炭產業只是單純的開采,經過多次調整,現在已經形成資源的綜合利用。但是,目前煤炭產業鏈較短,我國大多數的煤炭企業還是實行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企業還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忽視了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的資金和技術力度不夠,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的水平不高。
(二)從業人員多素質偏低
我國的煤炭行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從業人員人數眾多,文化水平不高,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技術含量低,整體的人員素質偏低。煤礦的產量逐漸下降,造成一部分的人員下崗,這些人員的特點就是年齡大、整體素質不高,經過培訓再就業的難度比較大,因此這些煤炭工人的分流比較困難。
(三)安全狀況亟待改善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一直把這項工作作為頭等重要的大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安全生產理念已經基本形成。煤炭事故發生率呈下降趨勢,百萬噸死亡率下降,瓦斯事故發生率也明顯下降。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問題嚴重,煤炭事故主要有頂板事故、水害事故、瓦斯事故、運輸事故、機電事故等,其中瓦斯事故是影響煤炭安全生產的最主要問題,嚴重威脅著從事煤炭開采及生產人員的生命安全。目前經濟的發展對煤炭的需求量比較旺盛,因此煤炭企業進行安全生產的責任依舊重大。
(四)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由于技術的限制,煤炭的生產和開發引發了一些環境問題。開采煤炭資源會引發土地塌陷,根據統計數據表明,每采一萬噸煤會造成0.17公頃的土地塌陷。并且,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會引發水資源破壞問題,煤炭的開采和加工也會排放大量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都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臭氧層造成破壞。除此之外,煤炭的開采還會對地下水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根據統計數據,我國每年因為煤炭開采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達到22億立方米。這些問題都影響著煤炭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科學規劃與戰略優化維度
(一)制定科學規劃
第一,建立科學的規劃管理體系。根據企業的發展歷程和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對未來長遠發展的期望,應分析企業的資源,優化發展戰略,更好地配置資源。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完善監控、反饋及決策體系。煤炭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對企業的規劃進行協調,建立各層次、各部門之間的戰略規劃協調機制,形成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各部門協調配合的規劃管理體系。不論是企業發展戰略還是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不論是組織機構的調整還是重要政策的執行,都有合理科學的規劃,自上而下有效率地執行。第二,實施動態化規劃。在發展規劃不斷落實的工作進程中,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調整和完善發展規劃,再進一步地落實推進。首先,將階段性的目標準確地劃分,煤炭企業根據分解目標實施。在實現分解目標時,要注意考核目標的實施情況,調動企業各部門的積極性,力求完成每項階段目標;其次,各部門的職責應當明確,業務流程應當規范;再次,國家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變化時,企業的規劃也應該進行修訂,以應對變化的環境,使企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健康快速地發展。
(二)優化企業戰略
對煤炭企業現有的戰略進行優化,就是要發展。根據煤炭企業目前的情況,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具有企業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產業鏈。第二,推廣低碳運行示范項目。促進企業內部資源循環利用,建設低碳運行的生態礦山。第三,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核心,依據企業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展望,制定符合自身的發展戰略,以在變化的經濟形勢中保持不斷的健康快速發展。根據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和科教興企戰略。
三、資源勘查與資源利用維度
(一)加強資源勘查力度
對煤炭資源進行詳細的勘探,對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及利用奠定基礎。由于煤炭地層中具有多種共生、伴生的礦產資源,若不一起開發利用,就會被當作廢物丟棄。這樣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負擔。因此,在開發煤炭資源的同時,可以對其共生、伴生的資源進行勘探,形成以煤炭資源為基點的大循環。在煤炭資源勘探過程中,廣泛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形成自動化管理,改善管理質量。立足于礦井資源的實際情況,堅持綜合開發利用,加強對資源的管理。
(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合理布局,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提高機械化水平,優化開采工藝,提高回采率,解決煤炭開采過程中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在煤炭洗選過程中,優化洗選工藝,對開采的煤炭進行集中洗選,減少洗選工藝重復次數,節省能源。在煤炭加工過程中,推廣煤炭清潔技術,開發煤炭的附加產品如甲醇、二甲醚和活性炭等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綜合利用資源方面,將煤矸石、煤泥、煤層氣、嶺土、鋁土礦、耐火黏土、陶瓷黏土、鐵礬土以及與煤共伴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與利用,形成一套循環系統,減少資源浪費,加強資源的重新利用。調整產業結構,淘汰嚴重耗費資源的生產方式,使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模式,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利用工業生態學的原理,利用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機理,讓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工廠的原料和能源,使得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起來,建設生態工業園,形成資源的合理綜合利用及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使資源的再利用和再生化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應該大力延伸煤炭產業鏈,發展煤炭的衍生產品及下游產品。以煤炭產業為核心,大力發展相關聯的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技術創新,優化和升級產業鏈。煤礦產業鏈的延伸也表現在對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中,在煤炭生產過程中展開。例如洗選煤炭時,通常生產高質量的煤炭去除原有的雜質,在此過程中高效地利用資源,并且可以減少成本避免無效運輸。同時對伴生礦進行開采,深加工附加資源,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煤炭企業綠色高效的發展。
四、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維度
(一)強化環境保護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走“綠色”經濟發展道路。煤炭企業應尋找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在煤炭開采、加工、利用的全過程中減少排放污染物,實現清潔生產。在煤炭開采區,實行綠色開采綠色建設,保護植被防沙固土,保持水土。實施清潔生產,研究和開發煤炭開采的新技術,并將綠色清潔生產的新技術推廣應用,將煤炭生產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加強對環境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區環境保護機制,建立環境檢測系統,以便了解煤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傳輸,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煤炭企業應學習先進的經驗,借鑒好的保護環境的方法,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實現環境保護技術升級,加大科學技術基金投入,確保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的作用,以先進技術為依托,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方法、生產設備,大力推廣綠色高效的新工藝和新方法,提高資源回收率。
(二)推進生態修復
我國對礦區的生態修復的工作明顯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國家,對礦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應力求把生態修復貫穿于煤炭生產活動的每個環節。加強對礦區的生態修復意識,從我國礦區的實際生態環境出發,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規范。在修復生態方面,水資源循環利用逐漸被重視,實施礦井水、自來水等設施的建設,水資源循環利用,使水資源消耗最小化,能量利用最大化;治理土地塌陷,治廢還地;種植樹木,恢復被破壞的植被;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合理安排耕地和林地。生態文化是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理念形成的生態文明觀。生態文化的內涵就是要求人人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創建和諧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化,結合煤炭企業的特點,從各個層面作全面的規劃并進行大力推進,使生態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將生態修復落到實處。
五、人才開發與創新驅動維度
(一)加大人才培育引進
首先,應營造健康的人才培養氛圍,改善辦公環境,宣揚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風氣,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模式,使員工對企業形成歸屬感與忠誠度。建立適宜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利用高薪、補助、獎金等物質福利獎勵員工,另一方面利用鼓勵、關心、信任等精神獎勵激勵員工,共同吸引優秀人才,減少人才流失。其次,應建立合理的培訓與考核機制,定期開展員工培訓,推動員工在職教育發展,進一步提高員工專業能力,挖掘員工發展潛力,同時組織開展員工考核工作,提高員工競爭意識,增強員工學習、工作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促進員工綜合素質向更高水平發展。最后,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產業、高校、科研機構的有效合作,培養滿足煤炭企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二)全面推進創新驅動
在技術創新方面,第一,煤炭開采加工技術創新。創新煤炭開采技術,減輕對地表結構的破壞,提高煤炭開采效率,充分利用煤炭伴生資源,減少煤炭及其共、伴生品的浪費,爭取以最低的開采成本與最小的環境破壞,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革新煤炭生產加工技術,優化產品質量,提高煤炭附加價值,減少污染排放,減少煤炭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對機械設備的污染和損害,延長機器的使用年限,節約成本,降低能源損耗,促進綠色清潔生產。第二,廢物處理技術創新。推動廢物處理技術的改革、創新,綠色化處理煤炭生產加工形成的廢渣、廢氣、廢水,減少環境污染,積極研發新工藝,改善開采、加工、運輸、銷售等各階段產生的廢棄資源的回收利用情況。第三,環境保護技術創新。加速企業環境保護技術創新進程,解決當前生態系統失衡問題,修復礦井土地結構,加快土地復墾進度,凈化空氣污染,治理水源污染,促進生態循環,復原生態系統環境,保持生態系統良好活力。在管理創新方面,以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為導向,實行管理創新建設,利用多種企業發展管理理論,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有效化、信息化、規范化以及法制化發展,推動企業全過程動態管理,融合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生態經濟理論的重要觀點,改變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其由傳統的經濟模式向“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王書偉.河南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煤炭技術,2011(1)
2.李堂君等.我國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師論壇,2003(3)
3.聶政綱,張麟.煤炭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4.黃奐果.談國有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5.劉元明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構建對策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1(3)
6.楊磊等.生態文明礦井建設模式的探索[J].中國礦業,2011(6)
7.唐恩賢,王懷平.探索煤炭企業生態文明建設途徑,創建綠色礦山[J].國土資源情報,2013(9)
8.胡娟,徐亮.關于煤炭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的探討[J].中國煤炭,2010,36(10)
篇6
【Key words】Electroplating industry soil remediation bioremediation combined remediation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1 前言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我國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電鍍行業是產生重金屬污染的主要行業之一。由于電鍍行業使用了大量強酸、強堿、重金屬等有毒有害化學品,在工藝過程中排放了高毒物質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了巨大危害。尤其是重金屬鎳污染后果相當嚴重,鎳可引起接觸性皮炎,直接進入血液的鎳鹽毒性較高,膠體鎳或氯化鎳毒性較大,可引起中樞性循環和呼吸紊亂,使心肌、腦、肺、腎出現水腫、出血和變性,長期接觸、吸入或注射鎳化物均有致癌作用。電鍍企業關閉后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土壤對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然而如何針對性地有效進行修復治理,是人類面臨的又一大問題。電鍍廠污染場地屬于重污染行業污染場地,急需進行環境綜合治理與土壤修復[1]。
本文通過對某電鍍廠廠區土壤樣品監測結果的分析研究和修復治理方法的探討,為進一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工作以及合理規劃和利用該場地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同時,對于改善和提高當地城鎮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也將具有重大意義。
2 企業基本情況
該電鍍廠于2003年3月投產,廠區面積約3500m2,主要從事各種五金件產品的來料電鍍加工。全廠共3個電鍍車間,8條電鍍生產線,其中7條半自動電鍍生產線、1條全自動電鍍生產線。主要鍍種為鍍錫、鍍鎳、鍍鉻、鍍鋅。電鍍加工產品方案見表1。
使用的主要原輔料有金屬鎳板、硫酸鎳、氯化鎳、電解銅、硫酸銅、硫酸、鹽酸、鉻酐、氰化鈉、氰化亞銅、氰化鉀等。產生的電鍍廢水經廢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排放。根據當地電鍍行業環境整治要求,該電鍍廠已停產待遷。
3 土壤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
為了解該電鍍廠所在地土壤污染現狀,委托澳實分析檢測(上海)有限公司對其廠區土壤進行了監測。
3.1 監測項目
pH值、總氰化物、銻、砷、鈹、鎘、鉻、銅、鉛、鎳、硒、銀、鉈、鋅、汞等。
3.2 監測地點
廠區廢水處理站邊和電鍍車間旁各設一個采樣點,編號分別為Z1、Z2。按0~20cm、40~60cm、80~100cm采樣深度各采一個樣品,對應樣品編號Z1-1~Z1-3和Z2-1~Z2-3。
3.3 監測結果
廠區土壤樣品監測結果見表2和圖1。
表2 廠區土壤監測結果
圖1 土壤監測結果對比分析圖
土壤樣品監測結果表明,除鎳指標外,其余指標監測值均符合《浙江省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DB33/T892-2013)表A.1部分關注污染物的土壤風險評估篩選值中的住宅及公共用地篩選值。
土壤監測結果鎳超標原因主要為企業生產過程中涉及到鍍鎳等工序,生產廢水和廢氣中含有鎳等重金屬。車間地面、排水溝渠等沒有按規范進行防滲處理,鍍鎳廢水沒有進行有效收集容易滲漏到地面,等等,各種因素導致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根據《浙江省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DB33/T892-2013)以及有關文件要求,企業場地需要進行土壤污染修復治理。
4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方法較多,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3]。生物修復方法因其效果好、投資省、費用低、易于管理和操作、不產生二次污染等被公認為是生態友好型原位綠色修復技術[4]。生物修復方法主要有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植物與微生物聯合修復。
4.1 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技術主要有植物穩定、植物提取、植物揮發等類型[5]。植物穩定是利用植物來降低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但是隨著時間或環境的改變,可能仍會發生滲漏和擴散,這種方法并沒有減少重金屬的含量,只是改變了重金屬的存在形態;植物提取是指利用對重金屬富集能力強的超積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并將重金屬轉運儲存在地上部分,然后通過收獲地上部分進行焚燒,來達到去除重金屬的目的;植物揮發是指利用植物吸收、轉運、積累、揮發來去除土壤中一些揮發性的重金屬[6]。
4.2 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沉淀、氧化還原等作用,以達到降低土壤重金屬的毒性。某些微生物能代謝產生檸檬酸、草酸等物質[7]。這些代謝產物能與重金屬產生螯合或形成草酸鹽沉淀,從而減輕重金屬的傷害。Siegel等研究表明,真菌可以通過分泌氨基酸、有機酸以及其他代謝產物來溶解重金屬以及含重金屬的礦物[8]。微生物修復的局限性在于:微生物有些情況下不能將污染物全部去除;微生物對環境的變化響應比較強烈,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大大影響微生物修復效果。
4.3 植物與微生物聯合修復
鑒于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各自在重金屬污染修復中的不足,植物與微生物聯合技術通過發揮植物和微生物各自的優點,最大限度彌補其在重金屬污染修復中的不足,有效提高植物修復的效果。土壤中許多細菌不僅能夠刺激并保護植物的生長,而且還具有活化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能力。最近俄羅斯科學家培育出一種耐重金屬污染并保護植物生長的細菌,這種細菌能夠在Zn、Ni、Cd和Co存在的條件下產生抗生素細菌的細胞不具備穩定的基因,但是位于染色體外能夠自動復制的環狀DNA分子,可以有效阻止重金屬離子進入細胞,同時能夠刺激并保護植物的生長[9];Ma等成功地從Ni污染土壤中分離得到耐受重金屬污染的細菌,并發現這些細菌在較高水平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能夠促進植物生長;Idris等在遏藍菜屬植物Thlaspigoesingense根際分離出大量對Ni耐受性較強細菌,包括Cytophaga、F lexibacter、Bacte2roides等,這些細菌可以明顯提高Thlaspigoesingense對Ni的富集能力[10]。雖然菌根化植物抗逆性強、吸收降解能力強,但不容易獲得,因此,菌根與植物修復體系的選擇與建立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價值,也是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恢復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11]。
5 結論與展望
篇7
“毒地” 修復再利用并非孤例。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城鎮化過程中,原先處于市中心或者市郊位置的化工廠、造紙廠、礦場等相繼遷出,為了達到地產開發的環保測評要求,這些受到污染的土地首先要經過一番“解毒”手術,盡管耗資不菲,但后續的土地增值效益更加可觀。屬于復合型重金屬污染的沈陽冶煉廠地塊,治理難度高,當時由沈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全權負責,根據其提供的數據,一共治理修復污染土壤15.2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修復后場地實現土地增值約7.3億元。土壤修復市場價值魅力凸顯,引得眾多企業涌入掘金,并初現產業鏈雛形。
城鎮化撬動千億土壤修復市場
在經歷30年的快速發展后,中國受到污染的土壤面積有多廣?目前并沒有權威部門披露相關信息,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是這一問題的表征。環保部曾聯合國土資源部斥資10億元,耗時6年時間對全國的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摸底,然而最終這一調查結果被束之高閣,未能公開。中國土壤污染的嚴重程度不言自明,但真實情形卻“猶抱琵琶半遮面”,從而給土壤修復行業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土壤污染主要分為有機污染(以農藥污染為主)、化肥污染、重金屬污染和其它污染。原環保總局早期調查顯示中國大約90%的土壤污染為重金屬污染。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的化工業和礦山開采、各類制造型工廠,以及近年興起的IT產業供應鏈都是重金屬污染的原兇。據公開報道,IT配套業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屬污染,其中10%屬嚴重超標。土壤污染具有延時性、隱蔽等特點,當土壤所受污染超過自身凈化能力時,如不及時修復,重金屬會不斷累積,說其為定時的化學炸彈并不為過。
“毒地”規模龐大,但具有商業修復可能性的則相對“瘦小”許多。由于受到修復資金短缺等限制,污染地塊必須要具備后續開發價值,地方政府才有足夠的動力與資金去修復。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容,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緊張,原工業、礦業用地,市郊的生活垃圾用地,或其它特殊用地(如危險品生產、貯運、處理處置等用地)都可能變身城市新區的一部分,污染地塊必須經過治理方可再規劃,而這部分治理成本通常都能夠通過地塊拍賣或升值收回。這也是為什么在城區污染場地修復、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三種土壤修復類型中,污染場地修復成為掘金焦點的原因。
污染場地修復的具體價格取決于受污染的程度及修復時限長短。從各地披露的信息看,一個大型污染場地的修復動輒耗資過億元。2011年,武漢市環保局對口區化工企業搬遷后騰退的土地進行了初步調查,4118畝土地中,污染土壤面積為1260畝,占比30.6%,而后期的土壤與地下水詳查及土壤修復工程總投資預算約24億元。2013年,蘇州、常州、無錫等地也相繼推出了五六個上億規模的項目。
據中科院地化所估算,目前中國城市受重金屬污染地塊共有七八百塊,以此推算場地修復市場規模不下千億元。而在未來,隨著環保立法的跟進,礦山污染、耕地污染等更嚴重的問題或可解決資金難題,土壤修復企業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容。事實上,在環境產業發達的國家,土壤修復產業在環保行業中的產值份額高達30%-50%,而這一比例在中國當前還不到1%。 “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行業總產值將在2015年達到4.5萬億元,龐大的基數效應加乘規模占比的攀升,可以預見,現在還稍顯冷門的土壤修復產業在日后將攫取更多的注意力和資本的關注。
40%高毛利集結產業資本
土壤修復行業剛剛起步,2011年,有20多家以“環境修復”為關鍵詞的新公司注冊,現在僅北京地區就已增加到100多家。行業前景看漲,傳統的專業技術力量和受前景及高利潤率誘惑的企業一同涌入,共同塑造著現下野蠻生長、無序競爭的行業格局。
從程序上看,土壤修復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污染土壤的環境評估、修復方案的咨詢設計、修復工程的實施,及修復后的驗收測評。不過,由于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目前主要服務于房地產開發,且無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因此具體如何操作還是由開發商說了算。各地環保局科研所及相關院校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等,由于具有專業知識上的積累,主要參與環境風險評估、方案咨詢設計及驗收測評這三個環節。在政府立項的重難點示范工程中,由于具備政治資源及地緣的優勢,也會出現由科研機構全面負責的案例。但科研機構在產業中面臨著施工資質缺乏、需借助外力修復施工以及實施效果好的修復技術因耗時長而難以進入商用市場兩大競爭劣勢。
相比科研機構,專業的土壤修復企業憑借資本和技術引進扮演著創新者的角色,其優勢在于具有更好的市場敏感度,且能更方便地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國內第一例農藥污染場地、焦化場地、石化場地修復項目均由其完成。縱觀其發展歷程,一方面是積極與傳統科研機構的合作成立修復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借助外部知識力量提升自身技術;而另一方面,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團也為其提供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憑借“立足北京”的區域優勢抓住了北京城市改建的機遇。目前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已基本成長為全能型選手,業務也擴展至蘭州、武漢等地。而在長三角等地,以杭州大地環保、北京高能時代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則在分食著中小型土壤修復項目。
資本同樣已悄然入駐。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得到了紅杉資本、北京國資部門及中持環保等的增資入股,而德豐杰基金也在密切關注這一產業中的投資機會。土壤修復產業的快速增長和高毛利是實業及資本捧場的重要因素。從創業板上市公司永清環保(300187)2012年的年報中不難看出,重金屬土壤修復的毛利率高居所有業務之首,達到40%,且2012年的營收同比增長了2.6倍(表1)。
在市場規模擴大,而現存企業規模小、數量少的情況下,不少相關企業將土壤修復列入了轉型擴張的新方向。通過巨潮信息檢索發現,從事餐廚垃圾、固廢回收處理的環保企業如江蘇維爾利、桑德環境、鐵漢生態等,均在積極儲備與土壤修復相關的技術和人才,而園林景觀類企業如東方園林,也毫不掩飾對生態修復市場的垂涎之意,在其二次創業的新發展戰略中,計劃以景觀為切入點,整合流域治理和土壤修復技術,進軍生態修復板塊。
與土壤修復相關的土壤質量檢測是另一大商機。引入第三方來評估場地污染情況及修復后的效果,將使修復過程更加透明。不過,土壤檢測作為環境檢測中的一個分支,目前只要取得CMA資質認可的機構,就可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因此這一領域的掘金者是現成的,競爭也已相當激烈,科學院所下轄的檢測中心如清華大學環境質量檢測中心、專業的第三方檢測企業如華測檢測等均已覆蓋這一業務,并可實現網絡下單、異地送檢等一站式服務。
同樣經歷過“先污染、后治理”的發達國家擁有著成熟的環保產業,海外環保巨頭在中國污水處理等領域占盡技術及資本優勢,不過在土壤修復行業則受到政策掣肘。因為土地污染數據的敏感性,目前外資企業主要參與方案咨詢設計環節,而未能進入修復施工領域。不過巨頭們并不甘心就此蟄伏,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潛伏其中,如比利時DEME集團與中方對半合資成立了大連德泰土壤修復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老東北工業基地上的第一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專業公司,大化老廠區成為其示范工程試點。而國際工程咨詢服務公司伊世特(ESD)收購了一家名為中環循環境技術中心的中資企業,曲線進軍中國市場。日本的土壤改良公司JEM則和曹妃甸開發區合作,試驗的鹽堿地改良項目效果明顯,銷售額有望從3億日元摸高至100億日元。
總體來看,專業選手正在積極熱身跑步入場,非專業選手滿天飛則是當下的尷尬現狀。由于中國土壤修復行業暫無具體法規,對企業的準入門檻和資質也尚未有明文定規,在有的地產商那里,土壤修復工程簡化成兩個詞—“挖走,埋掉”。只要不影響自己開工,是否造成“二次污染”不用理會。在地產商偏好于以價格高低決定項目權的大環境下,專業的土壤修復企業抵不過挖土方的工程隊也是常有之事。中國環境修復網總編高勝達就評論道,根據他們的統計(2012年),100多家企業在做土壤修復相關的事情,但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不足10%。
法治與環節獨立:
成熟市場的修復經驗
巨大的掘金價值伴隨著法律空白下的無序競爭,是沒有“裁判”的必然現象。雖然中國早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了相關法案的起草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綜合防治體系,缺乏土壤污染治理的專項法律法規。作為立法組的首席專家,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曾于2013年初透露,醞釀多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久將出臺,該法將最終確定以“治”為重點,“防治兼顧”的立法方向。
從環保產業發達的國外市場來看,有法可依將是產業發展的有力催化劑。日本在上世紀經歷“四大公害事件”后,先是于1970年頒布了《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2002年又出臺了主要針對城區工業跡地污染的《土壤污染對策法》。據日本環境省土壤環境中心的初步計算,僅《土壤污染對策法》就催生出13.3萬億日元的行業產值規模,其中調查費用2.3萬億日元,凈化費用11萬億日元。該法的實施還刺激了土壤污染評價、土壤調查對策工程中介,以及與土壤污染有關的保險業務、金融業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法律的“定責機制”無疑將保障修復資金來源。不過,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取舍平衡,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自籌污染修復的資金,一步到位并不現實。國家專項基金援助也必不可少,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已投資15億美元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而德國在1995年一年之內就投資了60億美元凈化污染土壤。中國也已開始初步嘗試,在“十二五”規劃中,土壤修復工程成為重點規劃的治理項目,國家初步投入的專項資金將達300億元。
篇8
要鼓勵流域群眾參與,發揮鄉土知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能夠和當地的鄉土知識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養和提高當地群眾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護和鞏固水士保持項目的成果,在實現流域群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
各縣政府對流域綜合治理要高度重視,一個流域或者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多部門協作機制。因為在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關部門(如水利、農業、林業、畜牧等行業)通力合作,才能實現“綜合”治理。而這種部門的合作包括了技術合作和政策層面的協調和統一。相比較而言,技術層面的協作要比政策層面的協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實現政策層面的協作和統一,就需要政府部門內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并得到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
二、加強生態修復,提高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
山區土地資源為林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林地不僅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對調節氣候,水源供給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省會西寧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環境惡劣,水熱條件不充足等,樹種結構相對單一,森林功能有待進一步提高。應注重植被生態系統修復,增加遠高山區封育管理面積,促進灌草生長,提高山區植被覆蓋率,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促進生態系統優化,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保持水土、水源供給等生態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按照清潔型小流域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小流域治理應結合實際遵循“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的原則,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綜合配置各項措施并合理布局,實施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結構良好、各項功能較強的整體防護體系,達到保持水士、保護水源、改善環境、促進生產的目的。
四、加強宣傳,推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傳為突破口,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控制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嚴肅查處非法破壞水土資源、造成水污染的行為。同時做好群眾生態保護和環境知識的教育工作,強化群眾環境意識,形成人人參與水源保護、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促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另一方面,加強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內容,編輯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讀物,形成各級政府投資、多種載體和途徑宣傳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議
6.1深入研究新形勢下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農村“兩工”取消后,農民的自加大,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如何將生態效益與農民的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給生態效益以必要的經濟補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可見,深人研究國家的生態效益和農民的經濟效益結合問題,努力調動農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很有必要。
篇9
關鍵詞:采礦工程;綠色開采技術;相關應用
1現行的開采技術在采礦工程中所帶來的問題
(1)破壞自然環境問題。在以往的礦業開采中,落后的開采技術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效果,并且在開采之后不注意對環境的修復,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例如一些井下煤礦開采導致地下水資源被破壞,采空區垮塌造成小型地震,威脅地表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在礦業開采中,一些有毒有害氣體進入大氣中,造成空氣污染,嚴重的甚至引起霧霾等等。(2)對農林業帶來損失[2]。在露天開采地表資源的過程中,對于地表樹木叢林是極大的破壞,甚至危害到農業的發展。在進行山林挖掘中,對于樹木的覆蓋面積是最直接的影響,原本郁郁蔥蔥的山林會因為開采變得光禿禿,據統計因為山林開采,對于土地的污染占50%以上,如果在開采中不注意環境的保護,會造成更大的損失。(3)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在進行采礦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土地、水資源以及大氣都有污染,這些污染對于生存在礦區周圍的動物和植物都有危害,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有一些動植物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所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對于環境和生態都是很大的破壞,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穩定。
2綠色開采技術在采礦工程中應用的必要意義
在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環境一旦受到破壞想要逆轉非常的困難,環境質量想要修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在進行礦產資源開采的時候,綠色開采技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措施。(1)綠色開采減小對生活環境的傷害。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應用綠色開采技術,要持續研究與經濟開發相適應、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技術方案,應用在實踐中,減少排放到空氣、水體及地表中的污染物,重復利用開采中的廢棄物,在礦業全生命周期內提前設計和施工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積極復墾山林,改造利用最終礦場,實現綠色開采。(2)綠色開采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環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發展不可取。因此,在礦產資源開采中采用綠色開采技術,保護環境,防止污染,既可以使采礦行業得到發展和創新,也可以改變采礦行業產業人員舊有觀念,加強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
3目前一些綠色開采技術在采礦工程中的應用
(1)綠色開采替代技術的應用。綠色開采替代技術主要是指在礦業領域中,不斷對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及新工藝進行研發,替代落后的能源、技術和產品,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①保水開采技術是一項重要的新技術,在進行礦產資源開采的時候,可以有效提升開采的產量,同時減少因為開采而對環境和水資源造成的污染。②露天開采工程陡幫開采技術相對于目前應用廣泛的緩幫開采技術,具備基建工程量小、資源采出率高、建設成本低、實際開采效率高等優點。(2)綠色開采節能技術的應用。綠色開采節能技術主要是指在采礦過程中,通過降低物質和能源的消耗率,在確保既定的生產目標實現的同時,達到廢物排放的最小化,既節約了資源,又降低了污染。①共伴生資源共采技術,如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就是通過設計煤炭和瓦斯的合理科學的開采方式,先進行瓦斯抽采,利用瓦斯能源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還使得開采煤炭時更加安全。②通過節能降耗技術、用電避峰就谷策略、高效回收技術、高效無害藥劑、廢水循環利用工藝等手段,實現節能降耗、高效回收、無毒無害、廢水循環等目的。(3)綠色開采再利用技術的應用。綠色開采再利用技術主要是指在礦業項目運營中,通過對生產原材料進行循環使用或重復使用,延長原料或產品的使用周期,從而達到資源消耗降低的目的。如下圖為治理后的深陷區。該公司在進行改造中,將矸石填溝造地,使溝壑變良田,坡地變平川,累計填溝造田50余畝;投入5000余萬元,開展采煤深陷區地表治理,共完成生態恢復治理5000余畝;在沉陷區及矸石山構建綠色開采的“立體式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規劃五年內建成1000畝林業示范區和1000畝農業示范區,進一步推動土地復墾工作。①工程孔綜合利用技術就是多利用地質孔、探水孔、注漿孔,少布置探礦孔,采用一孔多用鉆探工藝,通過節約投入、集中施工等措施,結合井下物探技術,提高資源儲量,節約工程孔施工量。②礦井水疏干水利用技術就是采用潔凈化、資源化技術和工藝進行合理處置,礦井水疏干水處置率達到100%,不但可以供應礦井用水,還可以如神東集團錦界煤礦將疏干水供應該煤礦配套電廠及周邊化工廠使用,甚至可以供應農田綠化使用,降低周邊工農業正常用水消耗。(4)綠色開采資源化技術的應用。①煤泥水重復利用技術就是通過先進的煤泥水處理設備進行脫水處理,生成相應的煤泥產品,再將處理過的水重復利用,即獲得了煤泥產品,又節約了水資源。②尾礦充填開采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陷,保護地表建筑不受破壞,既可以獲取經濟效益,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新礦集團通過開展“矸石充填置換煤炭”技術研究處置矸石山7座,開灤集團唐山礦自2012年開始通過充填煤矸石置換出煤炭71萬t,取得了相當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綠色開采系統化技術的應用。綠色開采系統化技術主要是指在礦業項目全生命周期內,基于系統工程的原理,通過礦業領域的代謝分析,實現項目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等優化配置,屬于一類軟科學技術。①超期地質預報技術是控制地壓的有效措施,從而達到高效回采。地壓控制需要對預報、預防、快速回采、動態監控、后處理等先進技術進行整合優化,超期地質預報技術既保障了礦區回采安全,又提高了礦區回采效率。②礦區綜合降塵技術,如棗礦集團高莊煤礦為解決粉塵污染,在采煤工作面采取注水開采等措施,減少工作面粉塵,通過封閉式傳送帶將煤炭運輸至洗煤廠,改善公共環境的同時保障了職工身體健康。③礦區復墾綜合治理技術,如唐山市南湖采煤沉降區綜合治理項目將曾經的唐山礦采煤塌陷區通過改造,建成城市生態公園,參觀人數超過千萬人次。新礦集團新巨龍公司的萬畝生態園也是對公司塌陷地進行改造,建起了新型農村社區和生態園,提升了企業生態文明形象。
4結語
篇10
關鍵詞:可持續;舊建筑;改造
一、可持續理論對舊建筑改造的影響
可持續理論在建筑領域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國際建筑行業及相關領域的人們不斷在建筑實踐中對可持續理論做出運用嘗試和研究,從早期的綠色建筑觀、生態建筑觀,到現在被國際建筑業推崇的可持續建筑觀,都是國際建筑行業及相關領域的人們對可持續理論的一種積極回應和探索。這些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最終形成一系列關于可持續理論運用于建筑領域的理論成果,并對舊建筑改造產生了深刻影響。是建筑領域對可持續理論的早期探索成果。麥克哈格在書中提出把可持續的生態學的觀念應用于建筑設計。
可持續理論在這些設計原則中被充分體現。前人研究揭示了運用生態學原理求解其共生融合的方法和途徑,并提出了 5 點生態設計原則:1)設計結果應來自環境本身;這個原則要求生態設計應當首先從了解建筑場地環境及其周圍環境開始,設計者們應當考慮環境能夠承載什么,即允許我們做什么,這樣才能保證設計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2)評價設計的標準——生態支出;在生態設計中必須對設計進行評估,應當認真考慮建筑對于生態在能源、材料、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以此來評估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及生態設計的可行性。3)設計結合自然;生態設計不僅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同時還應該要通過結合自然,以滿足其他生物及其周圍環境的需要。4)公眾參與設計;反對建筑設計的“精英主義”,生態設計應調動公眾的積極性,讓公眾參與其中,使公眾意愿得到表達和實現。5)為自然增輝。生態設計可以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使人類關注和愛護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可持續設計指導原則的提出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續理論在建筑領域中的運用研究,同時為舊建筑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原則,使舊建筑改造進入了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
二、可持續理論與舊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關系
節省城市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由于舊建筑是城市歷史記憶的主要承載體,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濟、文化或歷史價值,因此對舊建筑進行一味的拆除重建,不僅是對城市歷史記憶的一種破壞,還是對城市資源的一種浪費和對城市環境的一種污染。在這種情形下,將可持續理論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提倡對城市中的舊建筑盡可能地進行合理保留和改造,使建筑重新獲得生命力,從而減少了因對舊建筑大規模拆除重建而來的環境污染和城市資源的浪費。
使舊建筑改造形成全社會的一項長期工作。缺乏可持續理論指導的舊建筑改造不能很好地維持建筑改造后的成效,并有可能會對舊建筑產生重復傷害,如重慶市在召開第三屆 AAPP 會前期開展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舊建筑改造活動,僅在兩年后,重慶市又在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前期開展了一次同等規模的城市舊建筑改造活動。由此可見,重慶的兩次大規模舊建筑改造活動成效的維持時間較短,不僅對良好城市建筑風貌的塑造沒有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的質量問題,對舊建筑形成重復性傷害。因此,將可持續理論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活動,通過對可持續理論的借鑒,對舊建筑改造進行改造前、改造中及改造后的系規劃和管理,從而增加舊建筑改造后風貌的持久性,對塑造良好城市保持舊區的固有特色。
1)集中資源對市區優先重建區域進行整治
對優先重建區域的劃定需要以規劃署、屋宇署、消防處、民政事務總署及土地發展公司的樓宇樓齡及狀況資料為準,先對區域建筑狀況進行初步評估,確定重建的需要。
再進一步研究地區及策略規劃、運輸、社會人口以及環境等因素,藉以劃定市區重建地盤。并且,許多優先重建地盤集中在舊區的局部范圍,對此可以采取以目標區為本的方法,將優先重建地盤集中的部劃為目標區,然后以整個地區為基礎著手解決市區重建的問題。
2)制定市區舊建筑的系統整治
市重建局通過重建策略研究,認識到市區舊建筑老化趨勢的日益嚴重,同時,也認識到如果建筑沒有妥善保養,建筑物殘破失修的問題將會迅速惡化,單靠拆卸重建最終難以解決建筑的老化問題。因此,對于市區舊建筑的修復成為了市區重建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而對于市區舊建筑的風貌整治工作,市區重建局也制定了一套貫穿舊建筑整治全過程的策略,即在修復前,由建筑業主或通過重建局邀請建筑專家、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或機構來對市區舊建筑進行初步評估,確定建筑整治工作的等級;在修復實施過程中,市重建局首先聯合香港屋宇署推行了一項公眾自愿參與的樓房安全檢驗計劃,并輔助實施了一項改善樓房安
全問題的貸款計劃,從而鼓勵業主主動地對其建筑質素進行維護和改善,避免建筑結構及其它部分過早出現老化的情形;在修復后,鼓勵業主對建筑進行定期的安全、節能檢測,保證改造后的舊建筑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具備良好的建筑狀況。
總結:
建筑風貌能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促進城市的有機更新。建筑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有機更新必須依靠建筑的有機更新與發展。我國在早期的城市更新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理念引導,對城市中舊建筑總是采取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忽視了舊建筑作為城市資源的重要性,使城市更新建設進入了機械更新的階段,對舊建筑進行大拆大建的短期更新行為嚴重破壞了城市文脈的維系,浪費了建筑資源。當人們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人們開始意識到以舊建筑拆除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時代已難以為繼,必須尋找一個科學的理論來引導舊建筑改造活動,推動建筑更新的有機發展,可持續理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活動中,通過對可持續理論的指導,可以使舊建筑改造活動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從而推動城市有新更新過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支文軍. 對策:中國大型建筑設計院[J]. 時代建筑. 2004(01)
- 上一篇:參觀建川博物館策劃書
- 下一篇: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