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旅游規劃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生態旅游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生態旅游規劃

篇1

關鍵詞:生態農業;旅游;休閑農園;規劃

中圖分類號:F5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2022103

1引言

在國民收入增加,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消費方式從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的社會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個新亮點。現代生態休閑農業,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服務業的融合,拓展農業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市和鄉村的距離,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都體現出了重大的價值和作用。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的游客接待量為每年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表明現代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受種種因素和條件制約,休閑農業園在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研究農業旅游背景下休閑農園的規劃與發展問題,對于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功能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休閑農園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休閑農園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它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和生產條件,吸收農業景觀、農耕文化、生態產品、鄉村環境等要素,開展觀光、休閑、旅游等活動。休閑農園能對農村農業資源進行重組和開發,完善農業結構,改變農村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在休閑農園內,游客可以參加勞作體驗、觀光采摘、垂釣休閑等活動,還可體驗各種非物質的農業旅游資源,如美麗的鄉村環境、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等,滿足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休閑農園實質上是一種“農業+旅游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鄉村游樂功能,又可達到提高農業效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1],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是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途徑

科學化是休閑農業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閑農業的特征,集約化是休閑農業的方向,產業化是休閑農業的目標。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要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第一位,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2]。農民通過經營休閑農業實現生活富裕,同時促進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2.2能創造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休閑農園將一產業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從住宿、餐飲、服務業等方面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優化農村產業鏈。同時,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休閑農園的出現能夠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民共同富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2.3有利于籌集新農村建設的資金

發展休閑農業能夠開發觀光、休閑、體驗等產品,促進餐飲、住宿、購物等產業鏈的延伸,帶動加工銷售,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同時休閑農業發展籌集到的資金能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休閑農園規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景區和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區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長,城鄉居民節假日休閑娛樂消費逐漸成為新的消費時尚,既增加了消費群體的數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費,也促進了休閑農園的建設和發展。但是,在農業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閑農園規劃與建設的許多問題。

3.1開發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國的農業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地域性明顯,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尚不多見,而且同一區域內的觀光農業項目開發的模式常常出現雷同,開發項目多為觀光果園、森林公園、垂釣園等;另有不少園區只注重道路、溫室、操作間的美觀,其內部種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種,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觀賞性蔬菜園、花卉園、科普教育基地等開發較少,耕作、栽培、植樹以及小型農業科研實驗等農事活動的開發不夠,導致其旅游特色難以體現。

3.2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全,服務水平

不高道路交通設施不完善,可進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費游客的時間,影響游人的心境;進入休閑農園的旅游線路不多,公交車的性能比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會引起游客的不適;進入休閑農園的道路標識系統不完善,園區的指示系統和宣傳欄等不完整,影響游客進行休閑活動;休閑農園的服務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素質低,服務水平不高;更有甚者,個別農園園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長遠規劃,坑騙游客。所有這些,使得許多休閑農園沒有穩定的客源,很難引發游客再次旅游消費的熱情。

3.3沒有形成產業鏈,產業發展單一

各地的農業休閑園雖然都有特色水果、觀光蔬菜、特種養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較好的產業支撐。我國的休閑農園仍處于低層次開發,以生產和觀光功能等為主,對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園區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體驗性項目的開發不夠獨具匠心,沒有把地方的資源和文化特色融入進休閑農業活動中,沒有形成產品系統[3]。

3.4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我國的許多休閑農園都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園區建設開發時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設計,進行戰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設完成時沒有注重園區的經營管理,在宣傳策劃、人才培養上面沒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較低,沒法滿足園區長遠發展的需要。

4休閑農園規劃建設的措施建議

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以綠色、低碳、安全等理念為基礎,這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最大特點所在,一些成功的園區或景區在園區開發之初就非常重視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且在后續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綠色、環保等理念也始終貫穿其中;在園區或景區建設之前,為了防止重復建設,要對園區或景區進行科學規劃,規劃定位和規劃目標要準確;提倡節約、環保等理念,避免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資源和人力的浪費。

4.1規劃先行,以規劃統領園區建設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統籌規劃的原則,按照“總局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一管理”的工作方針,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性的開發,科學編制園區建設規劃,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充分挖掘地方文化,體現民俗特色,連線成片地推動主題型、景區化的休閑農園建設,以形成集群效應。

4.2生態立園,服務領先,品牌經營

保護園區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和怡人的農村生活環境;對農業生產的過程要嚴格控制,以名優、安全、綠色為特色,使園區成為真正的綠色農園。加強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開拓市場,打造專屬品牌,使園區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綜合性休閑農園和優質旅游勝地。

4.3注重產業功能,農旅協同

要把農業生產功能和旅游功能結合起來,發揮農業、旅游產業協同效應,堅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布局、功能定位、項目策劃時要注重農業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合理搭配,了解農作物和果樹的生態特性,不斷滿足和開發城市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引導當地農民向第三產業靠攏,從而獲得農業和旅游協同發展的雙重效益。

4.4產品特色發展,創新思路

休閑農園的建設要突出特色和科技創新。要加快休閑農園的發展,就必須跳出傳統思維模式,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速度,實行項目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在進行休閑農園產品開發時,要立足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特色,通過資源整合、區域帶動等方式,開發園區的特色農業資源,從生產、住宿、餐飲、娛樂等各方面打造特色產品,延長農業產品結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休閑農業是旅游業與農業的交叉性產業,而作為休閑農業的主要形態的休閑農園,則因其獨具的特點,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亦存在許多諸如產業功能比較單一、園區的多功能性未得到充分開發等問題。隨著對休閑農園研究的進一步加深,相信對關于農業旅游背景下的休閑農園的研究將更加完整,休閑農園將在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延長農業產品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鄉風文明水平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謝芹芳.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探析[J].云南農業,2003(1):68~69.

[2] 我國離“現代農業”還有多遠? [J].山西農業(致富科技),2007(9):7.

[3] 王國莉,駱海峰,陳明春.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J].生態環境,2005,14(3):34~36.

[4] 董糲.論“旅游富民”戰略與農業旅游經濟發展[J].群文天地,2012(12):300.

篇2

關鍵詞:基本人權 環境權 農業生態旅游 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5-018-02

農業生態旅游在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產品流通和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農業生態旅游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農民是環境權利意識與環境維權能力最弱的一個群體,對農民環境權的忽視和侵害,會造成新的社會矛盾,并必將損害農業生態旅游區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因此,探討農民環境權益的保護困境和路徑十分必要和緊迫。

一、研究緣起:農民環境權現狀

最早宣告環境權的是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中:“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眳巫诿方淌谡J為環境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公民在健康優美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實為公民與生俱來的應有權利。環境權是指人有享受新鮮的空氣,安靜的環境不受污染破壞的權利。環境權是人的一項基本人權。不僅城市居民具有環境權,農民也享有環境權。農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位上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在環境資源利用和環境權享有上也處于這種弱勢地位,但農民有維護自己權益不受侵害的權利。農民環境權是農民權益的一項重要內容,環境權是公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前提和基礎。已有研究很少有明確界定農民發展權的概念,但對其內涵外延均有涉及。農民環境權是基于農民所處的經濟、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的現狀所提出來的。農民享有在適宜的環境中生活的權利,環境權事關每個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的權利。將農民作為環境權的主體進行考察,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環境權的現狀反映了全國環境保護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囿于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民環境權的享有現狀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農民環境權現狀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農民環境權被漠視。環境權是農民的一項基本人權。保護農民的環境權利,是對農民權益最直接、最具體、最實在的保護。由于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農民的環境權與城市居民的環境權相比較而言。農民的環境權更容易被人忽視。農業生態旅游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助動力”,但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卻忽視了農民環境權保護。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前的規劃中,未把農民環境權保護理念融入規劃理念之中,在社會中間層的職能設置上也未考慮農民環境權保護這一職責。農民的實體性權力即土地使用開發權、清潔空氣權和安寧權、對環境污染的知情權、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權利均被忽視。農民這一弱勢群體的環境權保護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致使農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地位更加邊緣化,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也會相應地受到限制。

2、農民環境權被侵害。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提是農業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良好的生態美景。但目前,農業生態旅游業不合理的開發和管理,不按法律法規進行規劃和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農業生態旅游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使農業生態旅游在發展的同時,便產生了一種“附帶效應”,表現為旅游地大量的白色污染,建筑污染、破壞性建設與噪聲污染等。這種附帶效應嚴重擾亂了旅游地農民的寧靜生活,影響了農民生活的環境質量,使農民直接承受農業資源破壞的惡果,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大大破壞,環境資源的非生態價值的特性如舒適性、和諧性也遭受到破壞。直接侵犯了農民的環境權,農民無法像以前一樣享受到清新的空氣,寧靜美好的自然環境。

二、現實考量:農民環境權保護存在的具體困境

農民環境權侵害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此處主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面闡述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過程農民環境權保護的困境。

1、多部門管理協調機制不健全。我國旅游區類型多樣,管理機制也多種多樣。從宏觀上看,我國的生態旅游業并無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主要由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旅游局、林業部、農業部等部門共同管理。從對生態旅游的微觀管理機制上看,主要有事業單位運營管理、企業運營管理等形式。這種錯綜復雜的管理模式必將造成權力交叉。多頭管理的局面。由于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機的配合與協調,在生態旅游區的規劃及運行中,就形成了各自為政、有利必爭,有害必推的局面。有的生態旅游企業根本不具有污染處理設備就開始運營,也有很多生態旅游企業雖然配備污染處理設備,但鉆監管的“漏洞”,污染后期處理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管理職權分散、信息溝通不暢通、信息溝通不及時等因素也必然會造成生態旅游區的不合理規劃發生后無法及時規范管制,違法排放無法及時阻止的現象,而且也會間接縱容生態旅游企業環境污染的發生。

2、社會中間層組織農民環境權保護職能空缺。社會中間層組織在發達國家已成為彌補市場與政府缺陷、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維護社會公平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我國。由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中間層組織還存在一定的約束性,還未完全發揮其實際意義上的職責和權能。生態旅游中的社會中間層組織主要包括:旅游協會、綠色組織、環保組織等。社會中間層組織的職能主要有:第一,為政府和生態旅游管理部門制定有關政策提供決策建議,向政府和主管單位及有關部門反映會員意見、建議和要求,協助生態旅游主管部門規范生態旅游市場行為。第二。溝通生態旅游企業與政府及其他各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系,向生態旅游企業宣傳政府的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并協助貫徹執行。第三,為生態旅游經營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收集和研究國內外生態旅游行業發展的各種信息資料,開展生態旅游市場、投資開發、生態旅游規劃、經營管理和服務規范等方面的調研。第日,組織生態旅游行業訂立行規公約,并監督遵守,搞好行業自律,維護生態旅游市場秩序,優化生態旅游環境。社會中間層組織充分發揮其職能協調政府與生態旅游企業之間的關系,但社會中間層組織卻忽視了一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農民環境權的保護。社會中間層組織的職能定位空

缺導致農民環境權長期處于忽視和侵害狀態。

3、農民保護環境缺乏激勵機制。由于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民普遍對環境權缺乏了解,因而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追求經濟效益,往往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以就業為目的的農民,僅僅追求經濟收入的增加,而未以保護環境為自身發展的需要。這主要是因為,農民保護環境缺乏激烈機制,我國農民參與旅游開發不僅參與程度和層次較低,而且處于被動參與狀態,缺乏激勵機制來引導農民參與。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生態旅游是一種到自然地區的責任旅游,它可以促進環境保育,并維護當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可見,生態旅游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維護當地人民的福祉。而生態旅游實踐中,農業生態旅游中農民參與程度較低,往往導致農民在利益分配上面處于弱勢,也就無法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從而農民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也就無法落實。如果單純考慮地方政績和旅游開發效益而忽視所得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排斥農民參與,那么這樣的旅游發展思路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和對農民弱勢群體的扶助,違背“三農”政策的社會價值導向。

三、理性歸結:農民環境權保護對策

1、重視與加強――農業生態旅游主管部門間的協調。美國主要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直接管理全國國家生態旅游的行政、人事、業務、經營、規劃等事宜,不受各州行政權力的干涉,這是一個國家所有、國家管理、單一管理、目的明確的集中統一管理系統,這種管理模式就能實現管理和監督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而根據我國的國情,只能努力協調生態旅游各主管部門之間進行密切配合,對生態旅游發展實行有效的行業管理,建立生態旅游監督管理機制,明確資源管理風險,確定環境承受力,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實現信息及時交流,建立監督機制。對環境污染信息及時監督和反饋,全方位的監督與反饋,發現問題采取措施積極補救。總而言之,這就需要生態旅游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從前期生態旅游規劃到后期旅游污染處理的全程監督和管理,保護農業生態旅游環境,從而達到保護農民環境權的目的。

2、反思與突破――社會中間層組織的職能。中間層組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應用而生的。在我國大力提倡依法行政、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同時。要使政府有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就必須注重與社會中間層組織的協調。社會中間層組織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業本身,其不直接參加市場交易活動,主要職能在于溝通聯系、協調服務、反饋信息、提供建議等,溝通好企業內部、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以促進市場的良好運轉和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社會中間層組織的職能只局限于傳統的職能的范圍內,只注重協助政府管理和為生態旅游旅游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卻忽視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農民環境權的保護。社會中間層組織必須突破已有職能的局限,注重農民環境權的保護和維權,切實擔任起保護農民環境權的職責,既保護農民的環境權利又為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社會中間層組織應該關注和保護生態旅游區農民的環境權,協助生態旅游主管部門規范前期環境設備和后期污染物排放和處理的落實,在農民的環境權受到侵害時,及時為其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保護農民的環境權免受不法侵害。

3、建立與完善――農民利益分享激勵機制。農民也是自身環境權保護的一個重要的主體。利益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對農業生態旅游區農民的利益保障也是激勵其保護環境的一種有效機制。眾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國際生態旅游認證標準中把是否以社區為基礎作為一個評價標準。把生態旅游項目與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可使他們從消耗生態資源來維持生活轉向從事生態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不僅能緩解生態資源保護的壓力,而且還可以形成相關利益群體,形成對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合力。社區參與制度是對社區農民權益的有效保障,它不僅可以保障當地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有利于激發當地居民對生態資源保護的熱情。通過這種利益激勵機制,讓農民參與農業生態旅游經營活動中,通過利益分配機制,參與到政府、企業的利益分配過程中。給當地社區帶來持久的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發達國家把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的程度作為評價生態旅游發展優劣的一項重要指標。如在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區要依靠當地群眾參與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形成社區、公司與居民共同開發的管理格局。1996年澳大利亞開始了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是由兩個非政府機構――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EAA)和澳大利亞旅游經營者網絡(ATON)組織的,其中把使當地社區受益(包括和當地社區一起工作、對當地社區最小影響、社區參與)作為生態旅游認證的一項重要內容。落實與完善利益分享激勵機制,一方面。農民能夠分享農業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經濟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參與農業生態旅游的管理和決策,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相應地農業生態旅游企業對農民環境權的保護責任意識就有所提高,農民生活環境的保護、生產條件的保護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結語

“三農”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那么農民環境權的保護理應受到應有的重視。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農民權益保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消除貧困,實現公平,讓農民充分享受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成果,同時為農業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努力把保護農民權益理念融入到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規劃設計中,使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在發展的同時為當地農民謀福祉。

[注:本文得到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科技處基于農民環境權保護的農業生態旅游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的資助。]

注釋:

①金瑞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4-125.

②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15-117.

③盛勇.農民環境權實現的多維度考量[J].黑河學刊,2010(1).

④張英洪.農民權利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7).

⑤陽相翼.農民環境權益的法律保障[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103.

⑥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D].旅游學刊,2002,(4).

⑦宗圓圓.欠發達地區旅游開發中的農民參與機制與治道研究[J].旅游理論研究,2008(3).

⑧湯春琳.我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19頁.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著.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蔡守秋等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3,李摯萍,陳春生.農村環境管制與農民環境權保護[M].2009,06第1頁.

4.章家恩,饒衛民.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可持續利用對策探討[J].生態學,2004(4):99―102.

5,張詠,郝英群.農村環境保護[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6.王存學、駱友生:中國農村經濟法律基本問題[M].法律出版社,1998.

7陳慈陽:環境法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8,陳茂云、馬驟聰:生態法學[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何平.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及其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2(1).5.

10.王國生.農村生態旅游環境控制要略[J].科技和產業,2008(4).

篇3

關鍵詞:濟寧;生態旅游農業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目前,生態旅游農業在國內外正蓬勃發展,它既是旅游業的縱深發展,又是現代農業中一項具有極大發展前途的特色產業。本文就濟寧市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提出相關見解。

一、濟寧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濟寧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現狀

濟寧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充分利用自然風光、文化遺產優勢,并通過農業綜合開發、休閑旅游觀光農業開發取得了一定的綜合效益。近年來,濟寧市各縣(市、區)的農業綜合開發或農業科技園轉變觀念,注重加強基礎建設,添置休閑娛樂設施,開展旅游休閑服務,把單純的農業開發轉向生態旅游農業建設,特別是充滿郁郁生機的各類“農家樂”,給城市人民旅游、休閑、觀光增添了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二)濟寧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問題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目前基本上是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功能不配套,市場定位不明,簡單效仿,粗放經營,在開發建設上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

2、檔次不高,品味偏低。從目前濟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狀況看,起步較晚,開發類型較少,仍以觀光瀏覽為主要活動內容,停留在休閑農業的基礎層次上,內容不夠豐富,度假、體驗型項目建設不足,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缺少現代農業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動,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3、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水平不高。存在著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部門、旅游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還不夠協調的問題,一些區域建設總體規劃、行業標準和要求還沒有統一建立起來,游客的餐飲、住宿、娛樂等安全、衛生等方面還不規范。

4、服務人員缺少培訓,素質還不高?,F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工作人員,對旅游業缺乏管理經驗。旅游服務人員也大多不是正規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有的雖然進行了短期培訓,但從整體上看素質仍然偏低。

二、濟寧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有利條件

1、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濟寧自然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農業大市,水資源儲量充沛,境內河道眾多,交錯密布。濟寧動植物種類豐富,總計有127科904種。主要名優農作物有金鄉大蒜、鄒城大蔥、嘉祥細長毛山藥、魚臺白蓮藕、汶上荸薺和泗水核桃等;被定為山東名產的農作物品種有曲阜香稻、魚農1號水稻、泗水的小雜糧等。林木群既有闊葉林區,也有不少從南方、北方植物種類的引入,還有柘樹、皂角、烏桕等珍稀樹種。全市草本、木本觀賞類植物有203種,既有廣泛栽培的月季、海棠、仙人球,也有名貴的君子蘭、蝴蝶蘭,有美化庭院的雪松、龍柏,也有點綴居室的文竹景天,花卉品種繁多,爭相斗艷。藥用植物分布廣泛,藥用價值大,蘊藏量大。動物種類較著名的有魯西南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汶上蘆花雞等。這些都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雄厚的科技力量?,F代農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現代化的高科技農業不斷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使生產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濟寧市在農業發展中始終堅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強化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大力實施保護栽培、立體種植和糧菜間作、兩薯(地瓜、馬鈴薯)脫毒快繁技術、轉基因高抗棉和彩色棉、太空育種成果、人工智能溫室栽培、工廠化育苗技術等一大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先后在全市實施了科技興農十大工程和111工程,積極興建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場)。截至2008年全市縣以上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場)210處,鄉鎮建立各類示范園(場)80處,示范園(場)總面積達到6萬畝,投資額2.5億元。為開發生態、高效、觀光、旅游農業廣泛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積累了寶貴經驗。

3、良好的市場環境。生態旅游農業的客源市場主要是城市居住人群,濟寧城鎮人口209.74萬人,客源充足。加之濟寧旅游資源豐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種多,旅游市場吸引力較強,客流量大,據統計,2008年濟寧接待入境游客15.6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1778.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26億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全市上下已形成齊抓旅游工作,齊唱旅游的調,齊舉旅游的旗,齊念旅游的經的工作氛圍和市場環境?,F今濟寧市已出臺了規范旅游開發、經營管理等行為的旅游景區管理規定,為發展壯大生態旅游農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4、較強的區位優勢。濟寧位于山東省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東鄰山清水秀的臨沂地區,西與牡丹之鄉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濟寧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連接華東與華北、內陸與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條高速公路、三條鐵路、四條國道縱橫境內,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軍民合用濟寧機場已經通航,規劃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在曲阜設有站點。良好的區位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有利于游客觀光旅游、度假休閑。

5、較為成熟的發展經驗。濟寧市生態旅游農業雖然處于早期萌芽狀態,但個別農業休閑山莊初具雛形,如濟寧市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任城李營鎮的十余處垂釣中心等。加之濟寧市經濟基礎較好,工商經濟、民營經濟發達,農民創業意識強,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果樹(80萬畝)、園林苗木(10萬畝)、蔬菜、水產養殖等已有相當規模和名氣,資源稍加整理,重點發展8-10處生態旅游農業區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推動濟寧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大力度

1、把生態旅游農業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農業是一項朝陽產業,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業鏈的延伸,生態旅游農業不僅融合了農村第二、三產業,拓展了旅游業的內涵,形成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更重要的是農業旅游的發展在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繁榮農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應該切實把發展農業旅游作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手段、一項重要的產業來對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生態旅游農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市委市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整體推進,保證生態旅游農業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切實研究和制定旅游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礎上,爭取在信貸、稅收、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業主為主、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加大對生態旅游農業投入力度;對生態旅游農業區內用于農業生產的管理用房、配套設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標,予以優先安排,對生態旅游農業建設提供的信貸、金融等優先支持,對生態旅游農業加大宣傳、營銷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搞好交通、通訊、水電、環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務,增強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活力。

(二)科學規劃,試點推動

1、合理布局,科學發展。一是搞好規劃,實行理性開發。濟寧人口相對較多,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資源豐富,城市旅游休閑消費需求大,要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要制定科學發展規劃,貫徹“開發與資源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體規劃指導下,對近期、遠期的主要任務,可開發的景點、各景點景區的定位、旅游市場的細分,以及開發利用的成本、效益進行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邀請知名專家進行論證實施,努力把濟寧建成全國農業旅游名城。三是規范管理,促進科學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針對濟寧當地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問題,按照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完善行業標準,從當前來看,濟寧市人民政府以濟政發(2008)26號文件制定了開發建設、經營管理、資源保護、違規責任等規程,這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一以貫之,落到實處,促其規范發展。

2、先搞試點,而后推廣。目前,我國和濟寧市農業旅游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還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統一整合資源,促進各經營單位協調和有序發展??刹扇 跋仍圏c、后推廣、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農業旅游示范區作為樣板推出,通過抓示范、樹立樣板等形式,擴大示范輻射效應。例如,南陽湖農場在市政府分管領導和市農業局的倡導與支持下,正在啟動農業的規劃和建設;濟寧市(兗州)農業高科技示范園也已基本形成旅游農業的雛形。

3、加強協調,聯合開發。一是在濟寧市旅游總體規劃框架內和相關配套政策規定下,生態旅游農業涉及的旅游、發改、國土、規劃、林業等部門應相互協作,搞好協調,成立相關職能機構,從上而下形成比較系統的工作體系,加強研究、宣傳和培訓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推動濟寧市農業旅游的發展。二是運用市場化機制,依靠各界力量進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投資,一般是長線投資,投資少不成景,投資大見效慢。投資主體要靠各方面的力量,現在最火爆、最具有生命力的還是農民自辦和企業辦的農家樂、農莊、垂釣中心等景點景區。因此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引導工商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生態旅游農業,積極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建設,推進協作,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生態旅游農業多元化、合作化發展。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提供條件、旅行社組織客源,農林部門給予扶持,市場運作,才能使農游活動人氣漸旺,景點逐步成熟。

(三)發揮優勢,彰顯特色

1、充分利用地方優勢條件。濟寧市旅游資源――名勝古跡、山水風景較多,特別是歷史旅游資源具有廣泛性、集中性特點,濟寧市古跡在全國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獨具特色,吸引著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文人學者前來瀏覽探古,開發利用潛力很大。自然風光中有嶧山、泉林、南四湖等景色秀麗的山水風景。生態旅游農業要充分發揮好這些旅游資源優勢,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重點,把農游產業當作旅游產業的延伸,讓農游戰略成為濟寧旅游的又一個“站點”,使農游收入成為濟寧市的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強化園區建設。突出特色是生態旅游農業生命力的精髓,是創造差異性的核心元素。濟寧資源豐富,條件優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古代遺跡、民俗風情相互融合,具備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把有條件的地方建成技術示范、成果轉化、經濟龍頭、旅游觀光的多功能農業園區,牢固樹立“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資源”的理念,在發展生態旅游農業中重視地方傳統民風、民俗、歷史風情,突出當地文化特點,精心設計生態旅游農業項目和游客參與性活動,如節慶活動、農莊休閑、農家美食、休閑漁業、主題公園、度假休養和采摘體驗等活動。以創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維,結合實際,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勝,以特色取勝,以品牌取勝,真正達到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的目的。

篇4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可持續

1農業生態旅游內涵

目前,農業生態旅游有多種稱謂,常見的有“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觀光農園”、“田園旅游”、“綠色度假旅游”等近10種稱謂[1-3]。農業生態旅游內涵界定為: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以都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娛樂、度假、求知、回歸自然等各種旅游需求為目的,通過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美學、旅游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知識、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

2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1998年國家旅游局順應這一形勢推出了“華夏城鄉游”的主題旅游,回歸自然的農業生態旅游成為了一項重要旅游內容。此后出現了一批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2-5],在農業生態旅游整個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三個特色:1)以觀光、休閑的功能為主。主要是“農家樂”的形式,觀賞成份較多,帶有較少部分的參與性與體驗性;2)與旅游業相結合。農業生態旅游項目是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農業生態旅游景區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區景點,依賴于旅游景區、景點的發展帶動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3)農業生態旅游分布相對集中。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周邊及特色農業地區。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為旅游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開發者是一種外在的干擾因素對旅游區生態協調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生態旅游管理不當、干擾程度超過系統本身所承受的閾值,均會對農業生態旅游帶來不利影響。另外由于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了滿足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文章系統總結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提供參考和建議。

2.1農業生態旅游存在的認識誤區

目前在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概念相當模糊,許多鄉村旅游經營者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理解不夠,他們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為鄉村旅游的目標,于是盲目花大本錢改善硬件設施,大規模地擴建多層住宿樓房,房屋過分裝修,把鄉村小道改為水泥路面,菜園田垅改為停車場,添置卡拉ok和電子游戲機等??上н@些舉措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使其失去濃郁的鄉土氣息,讓追求原生的鄉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態景觀而來的鄉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發展鄉村農業生態旅游的本質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僅僅把生態旅游作為獨特的“拳頭產品”參與市場競爭,而不考慮環境保護。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旅游企業并不關心。某些旅游企業認為只要讓旅游者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滿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謂的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成為部分旅游企業的一種促銷手段,以滿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態旅游更深層次的含義。

2.2政府職能發揮不到位,農業生態旅游無序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在我國出現已有20多年,涉及林業、農業、水利、建設、旅游等眾多部分,但政府并沒有發揮指導作用;因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引導,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建設重復嚴重,遍地開花,特色不明顯;同時水電、道路、通訊、衛生設施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務質量難以保證,明顯滯后于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速度,影響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潛力,制約了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3地方特色不明顯,旅游產品單一

農業生態旅游應具有獨立性,有鮮明的農業特色以區分于其他旅游景區,充分體現其“農”趣、“農”味、鄉土氣息。但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旅游多集中在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開發項目多為觀光果園、森林公園、垂釣園等,許多鄉村旅游活動只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產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產品,導致游客在鄉村的滯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蛘唠m然已注意到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參與性,但對其深度的挖掘不夠,活動形式過于單調,落入“春季賞花,秋季摘果”的套數。如山東煙臺市福山區目前就有185個村建立了示范園,示范園區面積達8293畝,僅長島縣就建立了20個民俗文化村,漁家樂就有700個漁戶。由于內容的雷同,游客游覽后,常會大失所望,重游率極低。旅游紀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顯,未形成產業化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種類不多、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且生產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經濟效益不明顯。

2.4旅游活動參與程度低,缺乏專業管理者與從業人員

農業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其發展空間巨大但就其專門的旅游人才來說,卻十分匱乏,造成旅游項目少、參與程度低。目前,農業生態旅游活動主要以觀花采果為主,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農事活動,使旅游項目貼近農家生活,大多數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參與和互動活動不多,沒有結合生態農業的特點,推出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項目,難以使游客產生深刻的體驗,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兒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專門的農業生態旅游人才,直接導致現在農業生態旅游中管理者與從業人員參差不齊,主要是農民自發的經營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經營;另外,農業生態旅游項目設計、規劃、開發、營銷策劃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夠。農業生態旅游項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經濟效益,忽略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因此,通過行業知識、服務技能、服務意識等的培養,提高農業生態旅游服務的軟環境,對扭轉目前出現的問題、應到農業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5與農業生態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隨著世界旅游業的飛速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業生態旅游作為一種依托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健康發展也必須以法制為保障。但近年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迅速的同時,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沒有相關的政策法規出臺,或是執法不力;缺少相關的質量標準、衛生許可、從業資格認證等制度法規出臺起指導與規范的作用,導致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復建設,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旅游的微觀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數民營資本的進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極不完善,任人唯親的現象普遍存在,讓一些本來無鄉村景點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門,造成內部管理混亂,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旅游的順利發展。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加快農業生態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業的管理力度,規范農業生態旅游市場已經勢在必行。

2.6農業生態旅游的負面影響日益顯著

伴隨著鄉村農業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原本閉塞的鄉村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鄉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帶泥土氣息的空氣品質正伴隨著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而日益下降。游客遺棄的飲料瓶、煙頭、食品袋,經營者遺留下的生活垃圾,開發商拋棄的建筑垃圾在鄉村旅游區的水面、路邊、田間隨處可見,嚴重地破壞了鄉村旅游地的環境衛生,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缺乏規劃的餐館和娛樂場所、游客的隨意采摘都是破壞鄉村旅游地植被的禍首。隨著鄉村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旅游對當地人文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鄉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帶來的文化同化;傳統文化可能舞臺化、商品化;鄉村樸實的民風和生活秩序也會受到破壞。這些將從另一方面阻礙鄉村旅游的發展進程。

        2.7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農業生態旅游的基礎是農業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但目前,部分農業生態旅游景點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大興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跡明顯,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這是與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背道而馳的。農業生態旅游中的“農業”內涵,應定位于旅游與生態農業協調所體現的地域特點,即地域生態農業特色和地域農業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態的生態農業和傳統的農村民俗文化必須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體現,開發時應選擇生態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景

我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緩解資源、環境和人口壓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收入,同時協調經濟與生態的關系,使其納入良性循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深入,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空間日益“鋼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欲望與日俱增。而隨著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時間的增多,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層次和多元化發展,人們的價值觀、消費觀及審美觀都發生了變化,旅游已逐漸成為大眾最時髦的消費方式之一。同時由于常規旅游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而農業生態旅游,既符合農業持續發展的要求,又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需要。盡管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起步較晚,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且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因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有利條件很多,前景廣闊。

3.1有著深厚的生態農業基礎

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大特點是它體現了各地迥異的文化特色。我國農業生產已有數千年歷史,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形成了種養地結合、不斷培肥地力的優良傳統,加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由于生態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差異,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農業生產習慣和土地利用方式,鄉土文化資源也極其豐富,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類型,為農業生態旅游增強了吸引力。

3.2豐富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多姿,氣候多樣,物種繁多,各地自然生態環境千差萬別、豐富多彩,形成了景觀各異的農業生態空間。從南到北,有熱帶森林、江南水鄉、中原大地和北國風光;從西到東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東部海灘。我國農業源遠流長,產生了十分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農業文化和文明,如我國傳統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織布等無論對外國人還是國內城市居民均頗具吸引力。此外我國的民族風情、鄉土文化藝術、特色烹食風味和鄉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獨特風格吸引著眾多游客。

3.3充足的農業生態旅游客源

農業生態旅游既然屬于旅游業,其發展與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旅游業一直保持了穩定而高速的增長。其中,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增長速度不同。從1994~2000年,旅游外匯收入增長了122%,年均增長14.2%;國內旅游收入增長了210%,年均增長20.8%。國內旅游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為止,旅游外匯收入與國內旅游收入之比僅為1:2.5,國內旅游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鑒于農業生態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體主要來自國內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證,對農業生態旅游的需求也將保持一個旺盛的態勢。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城市化進程加快,在喧囂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漸認識到新鮮的空氣、安靜的環境、成片的森林、空曠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對其身心的重要,鄉村田園的泥土氣息與瓜果花香,一望無垠的大地和純樸的民情,清新的綠色食品以及有趣的農業生產勞動等,極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農業生態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設費用相對較小,而且由于項目的分期投資和開發,使得啟動資金較小。另一方面,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建設周期較短,能迅速產生經濟效益,包括農業收入和旅游收入,而兩者的結合使得其效益優于傳統農業。例如:農產品在狩獵、垂釣等旅游活動中直接銷售給游客,其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并且減少了運輸和銷售費用。

4小結

農業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生態農業與旅游結合的新型產物,特點鮮明發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從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著手,系統分析了我國目前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所面臨的7個問題,并指出從農業生態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對象和投入產出效益來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將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長榮.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 鄭鐵.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07(10):51-52.

[3]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的發展[j].經濟地理,1996(1):99-101.

篇5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篇6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旅游經濟;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的重要經濟支柱。隨著農業文明的不斷進步,全國各地彌漫著濃郁的農業文化。并且,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使得各地呈現出特有的農業生態風格。這為推動農業生態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優勢。近年來,大量的城市居民對廣大的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人紛紛“下鄉”,欣賞另類的大自然風光。

一、農業生態旅游

目前,現代農業生態旅游主要是指:以農業生產作為旅游基礎,對農業的自然環境、農村地區的人文環境等進行科學規劃設計,實現科研、生產、銷售、娛樂以及度假等功能融為一體的綜合觀光旅游活動,進而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有助于滿足城市居民的個性化旅游需求,滿足城市居民對農村生活的好奇心,同時,幫助其更多地了解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轉變農村的生活模式,快速構建“新農村”;有助于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擴大生態旅游經濟的多層面發展;有助于實現我國旅游行業的整體形象,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發展全貌進行了解。

二、農業生態旅游現狀

(一)農業生態旅游產品失真

要想真正實現當地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就要形成當地特色,樹立自己的品牌。然而,我國的大多數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都具有高度的雷同性,缺乏自身的特色,創新度不強,這樣很難對觀光者產生長期的吸引效果;另外,很多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過分地強調了產品的神秘感,借此吸引廣大的城市觀光者。但是,這些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卻是連當地村民都無從了解的。其并沒有呈現出當地農業生態文明。盡管,這些產品取得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是,卻對當地的整體旅游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利于當地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部分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同其他傳統的旅游景區一樣,農業生態旅游在不斷增加游客的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以至于原本的純凈、天然遭受到了工業文明的侵襲,置身其中,已經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清爽”,休閑、恬靜的感覺不在,游客的身影亦是不在。其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

(一)加大對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農業生態旅游區中增強生物多樣性的檢測以及管理,并制定出中期或者長期的保護計劃,同時也要定期對這些地區進行評估。增強生物多樣化的宣傳力度,在各個景區還要特別地設立宣傳牌,以此來做到時刻提醒景區人員的行為應符合規定,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景區的生態化。

(二)加快推進旅游資源整合,規范旅游資源開發

制定改善旅游資源的相關規定,根據各個旅游景區自身的評審制度,嚴格的禁止重復性開發的行為,特別是對會對景區的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建設項目也一并停止,并按照原先的要求把它還原。通過各個景區之間的相互帶動和支持,借助相互的合作力度來實現雙贏的效果。

(三)科學開發旅游產品,豐富旅游產品內容

逐步實現具有當地生態文明特色的生態旅游區域,在其中積極發展農業生態以及科學生態等產業項目,使其逐漸產生品牌效應。與此同時,將這種生態、科學理念在旅游的各個環節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實施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向參觀的游客宣傳這些理念,使其在深入了解之后,產生認同感,進而形成健康、環保的旅游意識,共同維護生態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在旅游產品的制作過程中,亦是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不僅如此,在完善生態旅游過程時,還應該積極借鑒其他生態旅游景區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要充分顧及到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賦予宣傳促銷新的內涵,不斷開拓旅游市場

樹立品牌,就必須對當地的農業生態旅游進行整體地包裝,使其具有統一性,并且,在各個宣傳途徑都應保持口徑一致。目前,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各類營銷、促銷手段層出不窮,農業經濟旅游亦是應該充分地利用網絡等宣傳途徑,在對游客綜合信息進行深入分析之后,有效地規劃游客市場,并采用靈活的營銷方式滿足廣大游客的多樣化需求。通常來講,各種大型的節假日是旅游的黃金時期,所以,務必要重視各個節慶活動,有效擴大農業生態旅游的社會認知力度和知名度,從而增強旅游對社會的影響力。

(五)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整體服務質量

執行資質管理制度來管理景區的管理人員及講解員,特別要加大對導游人員其培訓與管理力度;應做好對餐飲點衛生的監管工作,確保餐飲服務質量的提高;要加大對旅游景區娛樂節目的開發,讓游客在景區既能收獲快樂又能獲得更有意義的思考,從而使游客在景區的駐留時間得到延長;此外,應堅持發展旅游景區的特色,推廣景區的風土人情,帶動景區土特產品的銷量。

(六)構建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服務體系

對各個景區自身的安全進行定期的檢查,保證景區的安全系數,消減由于設施等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增強對各個景區的天氣預測,建立一個良好的預警系統,并縮減景區中由于地貌發生的危險性因素;在縣內的景區還應設置專門的醫療場所和報警系統,最為關鍵的是要清楚景區中存在的通訊等盲點。

參考文獻:

[1]陳景翊,孫虹飛,王蕊.關于吉林省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09).

[2]林源源,孔善右.農業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廖軍華.對我國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09(08).

篇7

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生產過程、生產方式或是生產成果,以及與它相關的生活文化等。其內容十分的豐富,它包含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生產資料和生產活動、農業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包括了山、水、田、林、人等自然存在,又由人類創造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形式和農副產品等。一般地,根據農業資源的地域屬性不同,可以將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分為田園風光、牧場、、漁區和農家4類。

二、我國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規劃。有些地方政府急于發展經濟,缺乏科學的整體規劃,一哄而上,盲目開發,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無法實現區域內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得農業生態旅游的巨大潛力不能有效發展;一些農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場調查和投資分析,也不做產品規劃設計,只是簡單地利用現有的農田、果園、牧場、養殖場發展旅游,市場定位不明確,只利用了資源的原始價值,不能創造資源的再生價值,開發層次低,產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漸衰落停業。

(二)政策措施不到位。盡管以旅游促進“三農“發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共同認識,但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還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資開發優惠政策、保護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鼓勵吸引外資政策等等方面,還有待于出臺并完善。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滯后或空白,嚴重制約了農業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三)產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國現階段農業生態旅游活動主要停留在觀光、采摘、垂釣等常規項目上,產品單一雷同,各地的農業生態旅游產品和服務同質化趨勢較嚴重,缺乏精品和亮點,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農家樂”、“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動內容趨同,缺乏體驗、休閑項目,缺乏文化內涵,地域性、個性化特色不突出,難以滿足游客的深層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時間短,消費支出受抑制。

(四)服務設施落后,經營管理不規范。因為缺乏規劃,許多景區沒有相關配套的設施設備。有些景區道路凹凸不平,狹窄難行,可進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區村戶面貌落后,屋內擺設陳舊,衛生及住宿條件讓人望而生畏,讓游客感覺是在花錢買罪受。農業生態旅游的經營主體是鄉村居民,他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又因多未受專業培訓,旅游服務意識較差,服務質量較低。

三、我國農業旅游發展的對策

(一)發揮農業、旅游產業協同效應農業旅游既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開發,其發展必須兼顧農業和旅游的發展規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旅游發展必須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做到“以農為本,以旅促農”,以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為核心,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學化,發展綠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產,既滿足人們對無公害食品的需求,又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綠化、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從而提高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獲得農業、旅游的雙重效益。

(二)重視農業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我國農業旅游發展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跡明顯,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等現象,以及舍本逐末、過分放大農業休閑旅游功能而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功能等現象。因此,農業旅游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三)兼顧農村社會福利和農民素質提高我國農業旅游發展必須兼顧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改善及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提高。發展農業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城鄉統籌,通過發展農業旅游促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地區的社區環境和福利水平。

篇8

1.1特色與鄉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農業生態觀光園旅游活動吸引游客的保證,更是旅游經濟的生命所在。農業生態觀光園的特色應定位于:旅游與生態農業協調所體現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態農業特色和地域農業文化特色。其景觀要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突出“鄉趣”、“野趣”,特別強調經濟、實用,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觀光農業景觀。

1.2主題明確

主題就是旅游地發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強化旅游地特色,增強其競爭優勢,滿足核心客源市場的休閑、娛樂的需要。因此農業生態觀光園的題是其建設、經營的核心,也是其賣點之一。“田園性”、“鄉村性”和“生態性”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基本出發點。

1.3兼顧生態與開發

(1)生態旅游是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

(2)生態旅游開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的:

(3)通過生態旅游的開展來宣傳生態旅游的思想,明確生態保護的意義;

(4)通過居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生態旅游的發展與當地社區的建設的互動推進。這四項標準初步判定觀光農園生態旅游的基本條件。

1.4以人為本,重在參與

現代旅游者越來越看重旅游經歷,渴望參與,應設計一系列供旅游者參與的農業旅游項目,如跳民族舞蹈、釣魚、野炊等,以豐富游客的旅游經歷,提高游客的滿意程度。強調對游客參與性活動的項目的開發建設游人在觀光農業園區中是“看”與“被看”的主體,觀光農業園最大的特色是,通過游人作為勞動(活動)的主體來體驗和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并成為園區一景。

2、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入口的規劃設計

園區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門戶,是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印象所在,在規劃設計上遵循其生態、鄉土的設計原則,可以考慮在入口處放置廣場,在廣場上設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園氣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處設置景觀水車,既能吸引游客的視線,造成震撼感,同時又能體現出農業園的鄉土特色。

2.2生產體驗區的規劃設計

生產體驗區主要為進行農作物的生產,可細分為畜牧區、森林經營區、漁業生產區等。同時設有可供游人參與體驗的蔬菜、花卉園藝生產,讓游客認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參與農事活動并體驗到農業生產的樂趣。

2.3科普示范區的規劃設計

園內可架設玻璃溫室大棚,種植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奇品種、野生品種,展示當今先進的無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質培、立體栽培等。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或高科技模式傳授系統的農業知識,增長教益。

2.4觀光游覽區的規劃設計

觀光游覽區一般地形多變,同時栽培多種觀賞型農田、瓜果,通過對不同植物或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姿態、花期、花色、季相、香、果、葉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加上珍稀動物的飼養觀賞等,使游人身臨其境感受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機。

2.5水體景觀區的規劃設計

在農業生態觀光園中存在水體形式有湖、溪、泉、瀑等。為體現其生態自然性,溪流多為自然水體,一般是以觀景、休閑娛樂為主,而湖塘大多則是用于生產的魚塘、荷塘,在景觀營造上應兼具生產、觀景、娛樂的功能。在滿足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可滿足游客觀景娛樂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間自行采摘蓮子、菱角或于岸邊揮桿垂釣、捕蝦捉蟹。

2.6休閑娛樂區的規劃設計

本區應為農業生態觀光園的核心區。在規劃過程中應充分站在游客角度,開設盡可能多的游客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并進行大概劃分,從而形成趣味豐富、適用面廣的娛樂活動,滿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規劃設計

民俗文化的體現應應用于園區的各處,大到園區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觀小品,都能體現其文化性,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通過強調園區設計的民俗文化性為園區整體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現形式有景觀小品的文化體現,設計主題的文化展示,景物景點的命名來展示、特色民俗活動展示等。

2.8管理服務區

篇9

精心打造西部休閑度假第一城

——都江堰市生態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態學、旅游學和社會學等多種學科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生態旅游不僅迎合了人們追求返璞歸真,充分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而且貫穿了以人為本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在旅游產業中的具體體現。發展生態旅游,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促進資源實現市場價值,而且對提高城市知名度,強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都江堰市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一)優良的生態環境,奠定了都江堰市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都江堰市地處成都平原西北岷江中上游,位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地貌兼具平原、丘陵、山區等多種形式,是中國西部兩大地形階梯的轉折點,建于2260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平原工業、農業、環保、生活等用水的唯一源頭,被稱為川西平原生命之源,是成都平原和岷江水系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同時,都江堰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市內兩大植物區系交匯,其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典型性的極高價值。擁有2處世界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1處國家森林公園(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7911.5公頃,其中,龍池原始森林和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離特大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重要景觀33處,有國寶大熊貓和珙桐等多種珍稀動植物3012種,1994年被中科院列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僅使都江堰市成為成都平原一方綠色寶地,而且“生態牌”已成為市域可供長期利用十分可觀的無形資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誘人魅力。

(二)良好的發展基礎,拓展了都江堰市生態旅游增長的巨大空間

近年來,都江堰市堅持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為先導,確立了“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城市;堅持防治結合,營造綠色人居環境城市;堅持依法行政,塑造環境管理精品城市”的環境方針和“建立綠色政府、經營綠色城市、發展綠色經濟、推廣綠色生活、倡導綠色文明”的發展目標,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生態系統,走出了一條富有都江堰特色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道路,有力地促進全市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全力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改善和提高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目的,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障體系,認真實行綜合決策、統一監督與齊抓共管、環境投入、公眾參與四項制度,強化生態環境執法、投入、宣傳、科技四個關鍵環節,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優化。近年來,全市大興植樹造林,大力實施“長防”工程、“天?!惫こ毯屯烁€林(草)工程,新增綠地面積31.11萬畝。在城市綠化方面,采用“騰地造綠,破墻透綠,借地還綠,見縫插綠”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努力擴大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建成了“一個綠色心臟、五條綠色彩帶、六條綠色長廊、十八顆綠色寶石”為支撐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了以“大環境為依托、公共綠地為重點,道路河堤綠化為骨架,專用綠地為補充”的城市綠化新格局。全市綠化覆蓋率達54.02%,森林覆蓋率達53.86%,總綠化率為94.73%。2000年,都江堰生態示范區建設通過了國家驗收,獲得“人間天堂都江堰”的美譽。2001年,都江堰市政府系統及都江堰景區、青城山景區順利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獲得了通往國際社會的“綠色名信片”,在全國縣級政府系統首開先河。2003年,成功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

——著力培育旅游精品。一是打造觀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經典巨作、當今世界唯一留存的最古老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生態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為核心的都江堰景區;以山林幽深、古道幽靜、山花幽香、鳥鳴幽趣、亭閣幽雅、溪流幽清為特征的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景區;以自然環境獨特,山巒重疊,林海幽深,集湖、石、林、瀑于一身,融奇、險、幽、雄為一體,春看杜鵑,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賞冰雪的龍池景區。二是打造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獨特的內陸山水田園風光、優良的植被、水和空氣,突出生態特色和川西民居的優雅舒適風格,建立了以青城、兩河、玉堂、向峨、龍池、虹口等為重點的一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的“點”發展向片區發展轉變,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會議、度假、休閑游相結合轉變。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都江堰市背靠千里岷山,前擁萬頃平疇,既有河渠縱橫的“水城神韻”,又有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山城風彩”,按照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三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組織城市建設,實施了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綠色通道和節點建設工程,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增點留客,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四是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虹口漂流、龍池滑雪、青城高爾夫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青城山、都江堰、龍溪—虹口自然生態保護區三大各具特色的著名景區,培育了以千年古堰無壩生態水利工程品牌、“青城天下幽”品牌、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品牌為代表的世界級旅游精品,都江堰市的旅游產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旅游與生態、人文環境等相互協調的市域經濟發展模式。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生態旅游城市建設,擴張拉動全市經濟發展,近年來,都江堰市投入巨資,先后實施了成灌高速公路出口開放整治工程,S106線旅游路綜合整治工程,建成混凝土路面高等級旅游公路68.3公里,瀝青路面84.9公里,游山道125公里,日供水能力達萬噸的旅游區自來水廠4座,變電所3座,高低壓配電線路134公里,郵電所3個,開通國際國內直拔程控電話1800多門,移動電話基站3處,景區大型停車場9處。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面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從1999年起,都江堰市開展了申報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遺產工作,對都江堰、青城山及其周邊環境實施了有史以來投資最大、效果最好的環境整治,共投入2.06億元,搬遷民宅1097戶,拆遷和關閉景區內企業、礦山61家,搬遷學校1所,拆遷總面積達28萬平方米,經過整治,還遺產地以自然、歷史的本來面目,景區面貌煥然一新。2002年—2003年,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投入5000多萬元,在城區景區開展了為期近一年的環境秩序綜合整治,依法關停了市域內所有不法排污企業和最后7家小煤窯。2003年非典防控期間,我們抓住游客稀少的時機,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拆除了青城后山又一村上千平方米的亂修亂建房屋,并按城市總體風貌和山鄉民居特色要求進行了全面改造。

——積極推進旅游管理體制創新。成立了都江堰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市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同時,按照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三權分離思路,于2003年成功對青城外山實施了旅游開發權轉讓,并著手制定市域內各涉旅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都江堰-青城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規范了臨近旅游景區三個鄉鎮初具規模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重點發展了以川芎為主的中藥材、以紅陽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苦丁茶和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今年4月,青城鎮成功通過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驗收。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關停的“五小”企業投資生態旅游業,使一批過去經營小煤窯、小礦山、小石灰窯等業主成為發展生態旅游的生力軍。

(三)巨大的產業聯動效應——促進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增長。

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給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金融保險、信息通訊、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我市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加快各產業間的聯動發展,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賓館、飯店、度假山莊等200多家(其中,四星級飯店3家、三星級飯店3家、二星級飯店6家),總床位達2萬多張;“農家樂”約1250余家,直接從業人員近1.5萬人;旅行社6家,旅行社門市部9家,導游56人,景區講解員200多人;旅游客運公司、出租車公司28家,車輛830余輛;景區旅游觀光索道4條;星級餐館1家;旅游商品加工貿易區1個,“食、住、行、游、購、娛”六大基礎產業要素規模正逐步壯大。2003年,全市三次產業比例已由2001年的15.8:38.6:45.6調整為2003年的12.5:44.7:43.4。今年以來,我市旅游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1—3月,接待游客58.67萬人次,同比增長23.5%,實現門票收入1495萬元 ,同比增長67.8%,旅游綜合收入1.49億元,同比增長60.3%。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二、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態旅游是一項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有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的過程,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對發展生態旅游的理性認識?!奥糜螛I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二是缺乏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構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三是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

四是缺乏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作保證。如都江堰、青城山、龍池、虹口等生態度假精品旅游區建設及旅游綠色快速通道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由于資金短缺,導致旅游景點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特別是交通、排污等設施較為落后,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

五是缺乏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但目前既懂生態學和旅游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旅游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經驗不足,外語導游缺口較大,整個旅游服務體系還存在著經營管理不善、服務質量不佳等問題。如龍池景區內部分導游沒有經過專業知識不熟悉,不能把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及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意義等自然知識講解給游客,達不到讓游客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

三、加快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突出主題,科學的確定生態旅游發展新思路

基本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對我市提出的打造最佳休閑、度假旅游城市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充分發揮都江堰作為成都口岸旅游區和處于九環線、西環線必經之地的優勢,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塑造都江堰旅游主體形象為主線,按照“整合 ‘三大片’、打好‘特色牌’”的總體要求,以都江堰景區為核心,整合城區旅游資源,建設以水文化為主的城區景區一體化旅游片區;以青城山為中心,整合青城前山、后山、外山等處旅游資源,建設以文化旅游一體化旅游片區;以紫坪鋪開發為契機,整合龍池、虹口等處旅游資源,建設生態旅游一體化片區;以農業觀光、農家休閑旅游為載體,整合城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農家休閑度假旅游,實現城市旅游、景區旅游和生態旅游有機結合,提高旅游資源經營水平,實現綜合經濟實力快速增長。

發展定位:整合自然與文化資源,把都江堰打造成為成都“休閑之都”的核心度假區,建成中國西部生態旅游度假第一城。

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整合、配置“名堰、名山、名城”等資源,依托優勢資源發展優勢產業,依靠優勢產業發展優勢經濟,促進全市旅游經濟由“門票經濟”為主向“產業經濟”為主轉變。經過四年努力,努力把我市建成旅游主題形象鮮明、產品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完備,管理服務規范,秩序安全優良,環境整潔舒適,經濟效益顯著的旅游經濟強市。到2007年,實現全市接待游客520萬人次,旅游產業總收入20億元,占全市GDP20%以上,其中境外游客20萬人次,外匯收入1000萬美元。

(二)高點定位,精心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堅持規劃先行并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視人為自然生態的有機成分,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對全市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都江堰市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在藝術形式和手法上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提升三大生態旅游精品區建設水平。

(三)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青城山、龍池等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政企分開,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兩河、向峨、中興、玉堂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一個中心(保護旅游資源)和兩個基本點(旅游資源的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予以有效的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四)培育品牌,加快三大精品生態旅游區建設

一是建設都江堰水文化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世界水利文明的體驗之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川派建筑與園林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我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靈巖山,展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內容。實施復興街文化旅游街區和外江休閑娛樂廣場建設,加快外城橋上段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城市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同時,加強內江河道環境建設,改造沿河夜啤酒長廊,形成集觀光、休閑、餐飲于一體的特色水城精品旅游帶。

二是建設青城山道教文化和生態度假精品旅游區。整合青城山片區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內涵,著力打造中國道教文化名鎮。建設道教博物館建設,挖掘、展示道教養生、健身、長生及音樂、武術等道教文化精髓。加快青城前山觀光休閑集鎮建設、青城后山旅游景點綜合改造和泰安古鎮改造、青城外山文化觀光度假區綜合開發、兩河漂流開發、趙公山—天國山旅游綜合開發、青城鎮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建設、青城山游人接待中心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造以體驗道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房產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

三是建設龍池—虹口生態運動休閑度假精品旅游區。以旅游度假集鎮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和運動、登山、探險、滑雪、滑草、溜索等項目開發為主,建設龍池生態旅游度假區;以森林夜景工程、景區植被調整、漂流開發、深溪溝旅游項目建設等為主,建設虹口生態度假旅游示范區;做好紫坪鋪環湖旅游和水上旅游綜合開發,打造紫坪鋪水上娛樂休閑度假區。

(五)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重點打通三大走廊,著力構建交通大網絡。實施成灌高速公路出口開放整治,加快天府大道建設和成灌公路整治,建設成灌公路快速交通走廊;盡快建設沿江跨江大橋貫通新光華大道,加強與周邊區(市)縣的協作,縮短成都到世界遺產地青城山的空間距離;加強與郫縣的協作,實施沙西線延伸段(唐昌—天馬)道路建設,構建成都到世界遺產地都江堰之間的又一條快速通道。進一步改善市中心區交通狀況,增開本市至雙流國際機場、成都火車站等的旅游專線,增強國際國內游客可進入性。

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休閑度假第一城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市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

三是進一步優化城鄉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市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城市建筑特色。實施城市污水管道改造、城市四河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市街巷綜合改造,大力實施城市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山上游、山下住,景內游、景外住,溝內游、溝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我市生態環境優勢和青城鎮五里村“長壽之鄉”和虹口、兩河探險漂流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六)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或道德規范。

二是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我市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我市旅游生態環境。

三是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人才是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關鍵和保證。要加強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在管理人員的培訓上,采取“借用外腦”的形式,邀請生態學專家、旅游專家等舉辦定期講座、培訓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員培訓上,堅持就地轉化的原則,按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和生態旅游企業的操作規范進行培訓。同時,通過生態旅游發展的利益回饋機制,建立以旅游職業技術學校、旅游??茖W校為主體的培訓體系。在對社區普通群眾的培訓上,主要運用宣傳教育欄、廣播、電視等形式,把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觀念和當地文化、風俗等結合進行宣傳,便于當地居民接受,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良好運作機制。

 

附件一

度假勝地——蓬勃發展的虹口鄉生態旅游業

 

虹口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橫斷山北段川西高山峽谷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是目前世界上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虹口的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多樣的自然生態,又有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具有數量大、組合優、類型多、品位高的特點,是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最理想的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虹口緊靠特大城市成都市,距成都市路程僅70公里,車程不到一小時,是國內距大中城市最近,外部條件最好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到虹口生態旅游的客人大都來自成渝兩地及其他周邊市縣。

近年來,虹口鄉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發展”的生態旅游發展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環境綜合整治,積極開發生態旅游度假項目,先后開發了虹口漂流、虹口速滑、虹口登山、野花谷觀光、獼猴桃觀光、三紋魚觀光等生態旅游項目,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中心授予虹口漂流“西部第一漂”稱號,全鄉生態旅游接待戶100余家,住宿接待能力4700個床位,餐飲接待能力約10000人/天。自1999年以來,到虹口旅游的客人迅猛增加。1999年6萬人次,2000年10萬人次,2001年27萬人次,2002年達40萬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在8000人次;2003年在受到非典沖擊和氣候的不利因素影響下,仍接待了26萬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達1.2萬人次。按照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虹口生態旅游所作的專項規劃,到2005年,虹口的年游人規模為42萬人次。生態旅游業的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全鄉種植業和養殖業快速發展,全鄉已轉移農村勞動力900余人,農民人均收入從1998年的271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3元,增加793元,不僅廣大農民得到了發展生態旅游的實惠,而且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下一步,虹口鄉將以推進城市化進程為契機,抓好以虹口村瓦子坪為中心的旅游基地區,以深溪溝、關鳳溝、賈家溝和磨子溝等為中心的生態體驗及自然觀光活動區,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中心的空中游覽區等三大重點生態旅游片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實現旅游增長方式由“點”式發展向“片”區發展轉變。

 

 

 

 

 

 

 

 

 

 

 

 

附件二

長壽之鄉——青城鎮生態旅游方興未艾

 

青城鎮地處著名的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麓,是淺山地區和平原的銜接地帶,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自然植被良好,水質優良,森林綠化覆蓋率達7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91%,是著名的“長壽之鄉”,主要以農業觀光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為產業特色和發展方向,已列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區,先后有數十家國內新聞媒體報道了青城鎮的生態旅游和長壽現象,國內生命科學專家曾專程到青城鎮探索長壽之謎。

篇10

>> 柳州君武森林公園旅游開發SWOT研究 論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 遂昌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建設條件分析 黑龍江省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問題的研究 韶關市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光霧山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吉林省大湖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初探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植物旅游開發初探 淺談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 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江西巖泉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胡楊林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及現狀 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中問題與對策 基于SWOT分析的農業莊園旅游開發 基于SWOT分析的體育旅游開發的策略研究 千山山脈崛山森林公園低碳旅游發展分析 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基于SWOT理論的遼寧省溫泉旅游開發策略研究 重慶巫溪白果森林公園旅游市場開發探討 淺談基于旅游決策模式的武功山旅游開發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劉經錢.秀美螺殼山[EB/OL][2016-08-22].http:///Item/18331. aspx.

[3]唐小清,唐光大,鄭明軒,等.廣東肇慶市螺殼山種子植物資源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4):118~121,139.

[4]伍欣琦,林壽智.廣寧“兩園五基地”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搭平臺[EB/OL].http:///2014/0216/191975.shtml?mobile.

[5]馬秀芳,林媚珍.廣東森林旅游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熱帶地理,2006(3):285~289.

[6]陳 海,羅衛東.廣東森林旅游要走高品|發展之路[J].中國林業,2010(24):20.

[7]李冠衡,孫 鵬.淺析森林風景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福清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為例[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北京: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5.

[8]唐芳林.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9]王艷林.基于資源評價的森林公園景觀規劃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6.

[10]耿 靜.翠屏山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資源評價及規劃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4.

[11]夏本安,夏詩禹.齊云峰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SWOT及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6(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