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經濟形勢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幾年全球經濟形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形勢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報告》2015年10月所的預計來看,全球經濟增長今年和明年分別為3.1%和3.6%,分別是低于的該報告在4月和7月所預計的數據,根據數據推測,世界經濟增長趨勢呈現下行。
要分析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形勢,主要就是分析儀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國的經濟形勢與我國國內的經濟發展趨勢,以此為我國的后期發展提高理論和指導。
(一)美國的經濟形勢呈現下行趨勢
根據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的調查數據:美國在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比例為1.8%,根據2015年4月的預測為3.1%,2015年9月預測2015年9月為2.6%,而2016年則為2.8%,相對于的全球和其他經濟發達體,可見美國經濟在2015年為下行形勢,美國經濟對于經濟全球化的意義和作用都是舉足輕重的,在貿易、金融以及在貨幣政策方面對全球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據數據可知,美國依然還在金融危機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美國的經濟走向高增長在目前也是困難重重的,美國經濟處于重要階段,但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和趨勢也是不可阻擋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對美國經濟發展一集經濟高增長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美國在市場份額上進行競爭,影響美國的經濟發展。就比如在技術方面,中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各國對中國設備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會對美國產生影響。
(二)中國的經濟形勢分析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經達到13.5%。在貿易方面:貿易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就不斷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創新的重視和國家政策的相應調節,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已經到達頂峰階段,產能和供給已經趨向絕對的過剩。根據近幾年數據顯示,已經有在很多產業和行業已經出現了絕對的過剩情況。2014年中國鐵礦石的產量近15億噸,進口9.33億噸,在全球進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國的需求對于全球的產品銷售貢獻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市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很多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國的需求下降,則全球的經濟勢必會受到影響,在目前,中國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會減退的,并且就目前這一趨勢也是不會改變的。
二、經濟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經濟政策
第一,改革激罨制是保證人民建設積極性的根本舉措
首先,激勵國有企業的創新;國有企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主導地位,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始終突不破體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勵科研創新;激勵科研,保護產權。積極提高人們的創作積極性,激勵獎勵制度的創新;
再次,激勵舉報,保護舉報者。對于經濟發展中的經濟違法行為,政府要從獎勵制度創新方面出發,積極激勵大家的監督與舉報。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首先,保護個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稅。個人稅可以實行全國聯網,這樣有利于消除個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尤其注重打擊非法收入,加強法律制定,人民監督。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經濟建設解決后顧之憂
尤其是人們退休后的經濟收入保障制度;解決退休員工的收入保障,保證人們工作積極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經濟建設過程中,因此,這對于我國經濟建設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為促進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采取向相相應的措施來應對經濟形勢。
(二)非制度性的經濟措施
第一,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互聯網、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當前的社會發展已經在朝向的科技社會、知識社會。因此就要加強互聯網等的建設。提高服務業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動技術創新,組織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加大互聯網與大數據的聯系與融合。
第二,政府加強經濟監督;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市場調節為主,國家宏觀調控為輔,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就要退出這個領域了,而是要把各種手段綜合運用,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強相關法律的制定與運行的監督,確保政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其次,在國家關鍵領域的發展中,政府在放權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盤不管,也不是全盤監管,要根據時展特點充分的運用各種手段,充分發揮在經濟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懲罰力度,對經濟欺詐,及商業犯罪要加大懲罰力度。讓經濟犯罪,經濟欺詐毫無生存余地;最后,加強對全體公民的意識教育,加強權利意識教育、法律意識教育等,充分發揮公民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強欠發達地區經濟建設,尤其是西部經濟建設。首先,加大資金投入,為西部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資本;其次,加強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后續力;然后,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尤其注重網絡交通的建立,加強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達地區甚至是與國際社會的聯系。
如今的經濟形勢變化只在一瞬間,面對極速變化的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我們要對經濟形勢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在正確判斷之后又要根據經濟形勢的制定出相應的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輝,毛瑩.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經融形勢下中國貨幣政策的分析[J].宏觀經濟,2015.
篇2
經濟危機對保險市場的沖擊
首先,壽險業遭受直接沖擊較大。
金融海嘯讓全球保險業蒙上了陰影。2008年,全球保費收入下降3.6%,其中壽險保費下降5.8%,非壽險相對平穩;2009年保費總額縮減3.7%,壽險保費下降2%,非壽險基本與上年持平,僅下降0.1%。
從不同保險業務的角度看,壽險業受到經濟危機的直接沖擊比較明顯,而非壽險業則相對平穩。原因在于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發達保險市場投資連結產品的銷量,導致壽險業務整體大幅縮減;另外,金融市場不景氣波及壽險市場。然而,非壽險業務與實體經濟間的關系更加密切,諸如基礎設施、車輛等投保標的穩定存在,各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非壽險市場的業務縮減狀況。
其次,后經濟危機時期壽險業恢復更快。
2010年,全球經濟逐步復蘇,經濟回暖也帶動了保險行業增長。繼保費規模連續兩年下降之后,全球保險業在2010年重新回到增長軌道,保費收入實際增長2.7%,達到4.3萬億美元。其中壽險保費增長率為3.2%,達到2.5萬億美元,高于前十年平均增長水平;非壽險保費增長率為2.1%,達到1.8萬億美元,仍低于前十年平均增長水平。
通過對比發達國家壽險保費收入與GDP的相對增長速度、非壽險保費收入與GDP的相對增長速度發現,在后經濟危機時期,壽險業恢復迅速,然而非壽險業恢復較為緩慢。發達國家壽險業務繼2009年增速下滑1.6%以后,2010年業務規模有所復蘇,增長1.8%。而發達國家2009年非壽險保費收入小幅下降,2010年增長1%。
保險業發展規律在我國的適用性
與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不同的是,雖然2009年以來我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不小的沖擊,GDP增速明顯放緩,但截至2010年,我國保險市場基本未受到太大影響。2008-2010年,不論是壽險業務還是非壽險業務,增長速度均高于經濟增長水平。
然而,2011年,正當各發達保險市場迅速恢復之時,我國壽險市場出現了罕見的規模下降。這與我國宏觀經濟形勢低迷關系十分密切,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后續影響力尚未消除。2011年,我國GDP增速降至9.2%,比上年降低1.2個百分點,由于我國壽險市場產品結構與發達保險市場類似,理財型產品占比較高,因而出現了與發達保險市場類似的現象,壽險業受宏觀經濟的直接沖擊比較明顯,壽險業務規模較2010年下降了10.2%。
從近幾年我國壽險和非壽險業保費增速來看,非壽險業務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各年之間標準差較低,業務發展表現的更加平穩;同時,由于近兩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仍然較為低迷,壽險業務規模波動也較為明顯,這均與全球保險市場運行規律相符。印證了經濟波動對于壽險業與非壽險業的影響規律在我國的適用性。
2012年保險市場展望
展望2012年,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受債務危機拖累,發達經濟體財政刺激空間壓縮,結構調整無力,加之私人部門需求暫時無法接替公共需求,經濟增長將失去動力。受到國際市場環境動蕩、出口條件惡化的影響,資本流動的沖擊逐步加大,我國作為出口大國,經濟增速將受到世界經濟形勢的拖累。同時,由于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將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將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提高。
因而可以預料,2012年,與宏觀經濟形勢聯系緊密的保險業也將放緩增速,尤其是壽險業務規模增速可能無法恢復到之前的增長水平。在宏觀經濟形勢不佳的大背景下,保險業應當抓住機遇調整結構,使保險產品逐步回歸保障型業務。
保險作為為民眾提供安全保障的行業,更應當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發揮作用,尤其是保障程度相對較高的健康險、意外傷害保險、傳統壽險,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民眾安全的需求,提高國民幸福感。因此,應當重點改善產品結構,而非盲目擴張規模。
適當“降速”利發展
事實上,如果我國保險業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長未必是好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保險行業逆勢增長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甚至影響經營業績,因此,保險行業適應市場環境的前提下適當“降速”可能更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在承保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險公司金融資產增值成為獲得營業利潤的基礎。然而,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行業高速發展卻只能帶來保險盈利水平加速下降。一方面,投資環境不佳導致近兩年全球保險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受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世界很多國家已經發生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尤其是食品和能源價格的快速上漲,使我國陷入巨大的通脹壓力中,這同時也推高了非壽險公司的理賠成本。
篇3
關鍵詞:A股;投資風險;投資機會;投資板塊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上證綜指曾創下了1664.93點的低點,此后市場一直在3186.72點與2132.63點之間波動。下面對當前形勢下A股的投資風險及投資機會進行分析。
一、A股的投資風險
(一)從宏觀層面上看,受各個方面的影響,我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A股投資風險加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國際范圍來看,目前歐債危機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使人民幣對歐元、英鎊出現大幅度升值,其出口到歐盟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遭受巨大的壓力;人民幣對歐元、英鎊等歐系貨幣升值便意味著歐系貨幣貶值,這也意味著我國的外匯儲備的縮水。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還未完全從危機中走出來,歐債危機的爆發無疑延緩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包括中國經濟的穩步快速增長,據相關數據統計,1-4月份,我國進出口增長一直在10%以下,遠低于去年同期的30%左右。
2.從國內來看:(1)2009年以來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導致投資增速的下滑。房地產行業所拉動的產業鏈條很長,受本輪調控政策的影響,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調控政策強硬導致地產企業目前一直處于去年庫存階段。而地產投資的下降拖累了其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的開工,導致相關上市公司企業利潤下滑。根據統計,4月份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為18.7%,比去年4月低15.6個百分點。而4月份累計固定資產增速20.2%,比去年同期低5.2個百分點,并且逐月下滑。(2)2009年以來內需刺激政策面臨逐步退出和邊際效果遞減的問題。
(二)從微觀層面上分析,A股的投資風險主要表現如下:
1.企業。根據目前上市公司企業盈利的狀況,與以前年度相比增速下行風險加大。預計2012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將從去年的15%左右下滑至6%,非金融企業的盈利增速與去年持平無增長。
2.投資者。當前形勢下,在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和海外股市的動蕩的影響下,A股投資者的投資情緒比較不穩定。
二、A股的投資機會
對于是否存在投資機會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宏觀層面上來看
1.我國的GDP增速一直處于穩健增長的水平。2008年9月,伴隨著雷曼兄弟的破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經濟也深受影響。但經過國家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的調整,我國經濟率先從危機中走了出來,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據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2008年GDP的增速為9.6%;2009年GDP的增速為9.2%;2010年GDP的增速為10.3%;2011年GDP的增速為9.2%)。一國的經濟增長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是投資者進行投資選擇的經濟基礎,對于A股投資者來說,這也是我們應該率先考慮的。
2.近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為經濟實現軟著陸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使投資者看到了投資機會。受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對影響經濟發展的各項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貨幣政策方面:第一,今年到目前為止央行已連續兩次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8000多億元的資金,增強了經濟運行的活力,緩解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壓力,避免信貸收縮影響實體經濟。第二,截止到2012年7月7日,央行兩次降息。降息的目的在于加大穩增長政策的力度,提振市場信心,遏止經濟增速下滑趨勢,這也說明物價回落形勢基本明朗,通脹風險總體可控。(2)財政政策方面:根據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今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嚴格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這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為我國經濟迅速走出下行態勢提供了保證。
(二)從微觀層面上來看
1.企業
企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源動力。首先,經過國家不斷地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9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目前我國的產業布局趨向合理。這樣,相關企業的長足發展便得到了政策保障,對廣大投資者來說,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其次,國家近幾年來不斷地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體制改革,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從而能夠保證整個宏觀經濟體健康發展。第三,國家不斷地對現有稅制進行改革,特別是結構性減稅的實施,可以為服務業、小微型企業等減負,以此促進經濟的轉型。
2.投資者
不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經過了股市一輪又一輪的震蕩,都在不斷地成熟,在投資行為上也更加的理性。特別是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也在不斷加強。
3.個股
股市從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的歷史高點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點(如圖)。經過此輪下跌調整,市場估值過高的風險得到釋放,主要表現在:2008年10月份A股市盈率回落到13倍左右,較之前A股創下998點低谷時候的19.96倍還要低很多,2007年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時,滬深A股市盈率為81.02倍。市盈率回落便意味著投資者在冒著較小風險的前提下可能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即使未來公司的股價下跌,其跌幅也不會很大,而一旦公司業績提升,投資者便可獲得業績提高和估值提升所帶來的收益。
(三)從技術層面上來看
下圖是上證指數從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的日線圖。從圖中可見,2009年11月以后形成了一個收斂三角形的形態,且振幅越來越小,通常情況下股價不可能長期在很小的幅度內波動。所以在三角形末端位置股價將會出現小到一定程度之后變大的波動。由小變大,這就意味著股價波動加大,結果是股價要么大幅上升要么大幅下跌。股價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跌的結果是股價改變原來的橫向震蕩走向。在當前形勢下股價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一定要結合各方面的情況去綜合判斷。從筆者對影響股價走勢的宏觀面和微觀面的分析,認為在技術面上股價存在向上突破的條件。
以上是從三個層面來分析當前形勢下A股是否存在投資機會這個問題,通過分析可以看到A股存在著投資機會。那么,投資者應該關注哪些板塊呢?
三、投資板塊
(一)醫藥板塊
此板塊從2010年11月的4600.83點一路下行至2012年1月份的2717.75點,跌幅達40%,是A股大產業中跌幅最大的板塊,究其原因是國家低價中標的政策思路以及因持續低價中標所帶來的行業產品價格回落進而使得盈利能力持續下滑。但隨著今年政策思路的改變,醫藥股的盈利將會觸底反彈。從近期一些醫藥股的走勢來看,如麗珠集團(000513),國藥一致(000028),千金藥業(600479)等。資金流入明顯,已出現反轉態勢,走勢明顯強于大盤,在大量資金追尋投資機會的弱市下,可以預見醫藥板塊會有一輪強勁的走勢。
(二)農林牧漁板塊
近幾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過去一年農產品價格的大漲,種植業所提供的產品在未來依然能夠獲得足夠的價格上漲空間。另一方面,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所提供的產品,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量會加大,同時又受種植業所提供的產品價格上漲的引領,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所提供的產品價格也將會上漲,這會直接推動了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另外,由于食品安全受到廣泛關注,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這將是未來農業股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條件。
四、結束語
在全球經濟形勢還不明朗的今天,股市投資應更加謹慎。我們要多角度對當前A股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和機會進行分析,以便將自己的投資損失降到最低,使投資收益達到最大。
參考文獻:
[1]2011中央工作會議.中國青年報,2011.12.
[2]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金融界網站,2009.12.
篇4
關鍵詞:世界經濟;金磚四國;通貨膨脹;發展動向
中圖分類號:F1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5-0051-04
近年來,以“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以及巴西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07年以來,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歐元區、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經濟下行風險加大。 受2007年以來石油和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次貸危機的持續影響,“金磚四國”通貨膨脹水平明顯上升。在全球經濟聯動性加強的情況下,我國應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全球通脹形成的外來壓力以及“金磚四國”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我國的影響保持足夠重視。
一、“金磚四國”經濟發展迅速,實力與日俱增
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典型代表,“金磚四國”的表現可謂讓世界驚嘆。 中國實現了30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歷史奇跡;印度經濟近幾年也保持了高速的發展;俄羅斯被稱為正在崛起的大國;巴西近年也擺脫經濟停滯逐步走向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從全球增長態勢看,“金磚四國”經濟實力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 對發達經濟體的依賴程度降低, 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GDP所占世界份額則同步下降。
“金磚四國”中除中國速度的迅速發展舉世矚目外, 印度經濟發展十幾年來平均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達9.2%。中、印已成為全世界投資最具吸引力的3個國家中的兩個(另一個是美國)。俄羅斯經濟近7年來也保持了高速發展,GDP平均年增長率達到7.8%,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經濟體行列。巴西發展相對稍慢一些,2007年經濟增長也達5.4%。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金磚四國”外匯儲備無一例外都有增長,截至200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15282億美元,俄羅斯4764億美元,印度2932億美元,巴西1875億美元。相比之下,作為經濟強國的美國的外匯儲備僅為735億美元。
二、中國與印度、俄羅斯、巴西三國經濟關系日益緊密
作為最大的和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經濟貿易依然占很大比例。2007年,歐盟、美國、日本三大貿易伙伴與中國貿易總量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6.4%、13.9%和10.9%, 合計高達41.2%。 但是,隨著貿易多元化格局初具雛形,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輻射范圍和力度逐年擴大, 除中國在美、 歐等傳統貿易伙伴貿易總額中的占比逐年遞增外,中國對印度、俄羅斯、巴西三國的影響也在悄然上升, 這一點在各國對中國進出口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見表2)。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石油進口國,石油生產量約占世界4.3%,而消費量卻占世界8.8%。同時,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自2003年國外進口礦比例就超過了50%,2007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達3.26億噸, 中國鐵礦石消耗量已占世界的47%,從進口來源來看,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以及“金磚四國”中的巴西和印度進口鐵礦石。俄羅斯石油在中國能源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部門有關專家表示,2015年前,俄羅斯石油在中國市場所占的份額將占到15%的比重, 出口總量有望達到5000萬噸。近年來,中國鋼鐵工業從印度、巴西和俄羅斯進口的鐵礦石越來越多。 目前鐵礦石的進口占中印貿易合作的65%, 而從巴西進口的鐵礦石已占進口總量的25%, 俄羅斯鐵礦石也作為國內鋼鐵企業的新選擇,2007年俄羅斯共出口鐵礦石2550.17萬噸,其中對華出口量居首,為572.3萬噸,比上一年增長1.17倍。
2008年5月16日,“金磚四國”外長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舉行會談, 這是四國外長在聯合國框架之外的首次會晤。四國外長還商定,他們除繼續在今年聯合國大會期間再次會晤外, 還將在印度舉行下次會議。會后,四國外長發表了“聯合公報”,強調“四國開展對話系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對解決全球發展領域的緊迫問題有著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對話的前景廣闊”。隨著“金磚四國”在全球影響的增強, 四國已經注意到相互間加強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
三、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給“金磚四國”經濟帶來挑戰
2007年以來,受能源、糧食和金融三重危機的困擾和沖擊, 世界經濟增長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衰弱態勢,“金磚四國”經濟也飽受困擾。2007年下半年以來四國通貨膨脹水平明顯上升, 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也給“金磚四國”經濟金融形勢帶來沖擊,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加大。
2008年年初以來, 中國經濟在緊縮貨幣政策和其他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開始呈現放緩態勢,第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了10.6%, 較上個季度低0.6個百分點。IMF最新預測顯示,2008~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分別放緩至9.3%和9.5%。從印度的情況來看, 經濟增長勢頭依然旺盛。 第一季度印度的實際GDP同比增長了8.7%, 較上個季度高0.3個百分點, 但考慮到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帶來的影響,IMF則預測印度2008~2009年經濟增長可能分別放緩至7.9%和8.0%。但是,“金磚四國”中的另外兩個國家卻呈現出不同的光景。得益于能源價格的上漲,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發展依然快速。第一季度,俄羅斯經濟增長率達8%,較上個季度高0.2個百分點。巴西1~2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8.7%和9.7%,其中資本品同比分別增長了15.04%和24.96%,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了11.8%和12.19%。
受全球通貨膨脹形勢進一步惡化的影響,“金磚四國”通脹形勢較之發達國家則更為嚴峻。從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情況來看,“金磚四國”CPI均大幅上漲,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中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通貨膨脹壓力,CPI由2007年1月的2.2%一直上漲到2008年3月的8.3%,4月繼續上揚, 達到8.5%,雖然5月下降到7.7%,但是通脹壓力依然很大。 俄羅斯2008年CPI從1月的12.6%上揚到3月的13.3%,IMF在4月9日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2008年俄羅斯的CPI將達到11.4%。 印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08年3月CPI達到7.9%, 遠高于2007年全年的6.4%。 同樣的,巴西面臨通脹的壓力迅速加大,2008年5月CPI達到5.6%,高于4月的5.04%,是2006年1月以來的最高紀錄,IMF也預計2008年巴西的CPI會達到4.8%, 高于2007年3.6%的水平。
四、“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前景與貨幣政策
2008年,在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受發達國家經濟減速的影響,“金磚四國” 經濟增勢將減緩。2008年4月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預計從1月的4.1%下調至3.7%, 比去年回落1.2個百分點。其中,預測美國經濟增長為0.5%,大大低于2007年2.2%的水平。該報告預測中國增長9.3%,回落2.1個百分點(如果按照2007年中國實際增長11.9%來計算, 則回落2.6個百分點);印度增長7.9%,回落1個百分點;俄羅斯增長6.8%,回落1.3個百分點;巴西增長4.8%, 回落0.6個百分點。
2008年以來,在CPI及通脹預期不同程度上升的壓力下,“金磚四國”紛紛繼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屢屢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目前已達17.5%的歷史高位;印度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繼6月11日加息后,24日印度央行再次大幅升息, 將基準利率提高0.5個百分點至8.5%;俄羅斯也在近期陸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7月11日,俄羅斯再度加息,將再貸款利率從10.75%提高到11%, 這是俄羅斯央行今年以來第四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 巴西為了抑制經濟過熱, 三年以來首次采取金融緊縮政策, 分別在4月和6月兩次加息, 其基準利率已達12.25%。四國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對最近幾個月CPI持續上升有所擔憂。從總體上看,“金磚四國”經濟均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未來一段時間內,從緊的貨幣政策仍將持續。
五、印度、俄羅斯、巴西經濟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傳導及影響
“金磚四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任何一國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對他國產生影響。 我國每年都要從俄羅斯、巴西等國進口大量的石油,從巴西、印度等國進口鐵礦石,高漲的石油和鐵礦石價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從總體上來看,印度、俄羅斯、巴西經濟環境的變化將通過以下三個途徑影響我國:
1. 通過貿易途徑影響我國外部經濟環境。由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 中國與印度、 俄羅斯、巴西三國的貿易近年來悄然上升。印度從中國進口占該國進口總額比從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2%, 俄羅斯從1.9%上升到7.1%, 巴西則從2.2%上升到8.7%。 從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印度、 俄羅斯與巴西三國的經濟穩定快速增長都面臨不小的壓力,加上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強的影響,這三國內需的下降勢必影響對我國的進口進而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升值了4.1%,自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已累計升值15.1%,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的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也使得我國的出口增速明顯放緩。
2. 通過能源和資源類產品價格途徑加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2007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1453萬噸, 占進口總量的8.9%, 從巴西進口石油232萬噸,占進口總量的1.4%,預計2008年進口量還將繼續上升, 而一直上漲的石油價格給我國通貨膨脹帶來不小的壓力。另外,2003~2007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漲幅分別為8.9%、18.62%、71.5%、19%和9.5%。今年2月以來,隨著與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等礦業巨頭的價格談判落下帷幕, 國際鐵礦石價格高漲65%, 印度等國近期加征出口關稅更增加了我國鋼鐵企業的經營壓力。 油價持續在高位上震蕩以及猛漲的鐵礦石價格, 不僅加大了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而且提高了進口成本,價格上漲對國內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不可低估。
3. 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增強。2007年以來,源于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情緒已開始抬頭,我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遭遇的摩擦和阻力不斷增大。在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 鑒于貿易保護對舒解經濟不振所導致的國內政治壓力或有一定幫助,俄羅斯、巴西等資源大國對我國企業在石油、 鐵礦石等行業的投資一直保持謹慎態度, 中石油對哈薩克斯坦圖爾蓋石油公司的收購遇到盧克公司的極力抵制, 寶鋼與巴西淡水河谷合資建鋼鐵廠以及參股巴西國家黑色冶金公司(CSN)也屢屢受阻。
六、幾點啟示
針對當前全球通脹和能源及資源類原材料價格高企的雙重不確定性, 我國應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全球通脹帶來的外來壓力和“金磚四國” 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我國的影響保持足夠重視,密切防范,謹慎應對。
1. 密切關注國際能源和資源類原材料價格走勢,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減輕輸入型通脹壓力。對能源和資源類原材料進口, 要實行多元化戰略以分散風險,必須穩定海外資源的供給,建立戰略性物資的儲備制度,改善進口管理的決策機制,克服世界市場高價時進口、低價時出口的怪圈。同時,要提高中國在關鍵產品上的定價權,加強和俄羅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國、資源類原材料出口國的合作,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國外資源產業的投資,同時還應加強節能降耗工作,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2. 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降低對外向型部門的依賴,通過擴大內需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在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或衰退的背景下, 應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依靠經濟的自生增長能力抵御外部沖擊。適時培育國內微觀主體競爭力,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 逐步降低整體經濟對出口和外向型部門的依賴程度。在此基礎上,積極抓住外需增長放緩的契機,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的協調配合,因勢利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和步伐,穩步推進稅收、資源價格改革等結構調整舉措,積極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和服務產業發展。
3. 以穩定預期為主, 謹慎把握緊縮性政策的力度、 節奏和尺度。 由于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是糧食、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 貨幣政策的作用相對有限。 中央銀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穩定市場信心來穩定通脹預期。在國內通脹壓力依舊嚴峻、銀行體系流動性仍然偏高的情況下, 考慮到全球通脹和美國經濟衰退的復雜影響,在提防“滯脹”風險的同時, 還應密切關注前期宏觀政策的調控效果, 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 謹慎把握緊縮性政策的力度、節奏和尺度,保證貨幣政策適時、適度。
4. 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多元化戰略,加強“金磚四國”間的合作。擴大對外經貿往來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參與各種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推進實施貿易和投資多元化戰略。 在努力提高與發達經濟體貿易附加值和層次的同時,著力加大與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區內貿易和投資的比重, 開拓具有替代性的進出口市場, 拓展國內資金的來源和使用渠道。
參考文獻: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8 April.
篇5
《環球財經》:隨著QE2在褒貶不一的評價聲中結束,QE3訊速成為了熱門詞匯,其會否實施成為了全球爭議的焦點。不久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3%,說明了市場對QE3有強烈的預期。美國的貨幣政策走向對下半年全球經濟前景的影響不言而喻。您如何看待這種市場預期及爭議?
宋鴻兵:首先要弄明白為什么會有QE1和QE2,如果沒有QEI$flQE2會怎么樣,然后才能判斷會不會有QE3。QEI和QE2出現原因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美國經濟出現了流動性緊縮,美聯儲通過兩輪量化寬松政策能為美國經濟注入充足的流動性,主要方法是大量購買美國的國債,壓低長期資本的成本,特別是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這樣可以降低借貸成本,促進經濟的復蘇。但是我們看到這個政策的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QE2,在就業和經濟增長這兩個方面都沒有達到目標。從就業方面來看,美國的失業率仍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從10%降到8%又升到9.298,QEI、QE2并沒有使失業情況有明顯好轉。從經濟方面來看,美國經濟增長率從去年的1.3%到今年的1.9%,也沒有根本性的好轉。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QElQE2并沒有奏效。
6月30日QE2結束之后,如果不再向經濟體注入流動性的后果,我認為將是經濟的進一步下滑,甚至是衰退,失業率長期維持高位。反過來我們要問,為什么沒有了QE2經濟會陷入衰退,而不是伯南克所說的經濟增長呢?我認為,原因是美國經濟一直高度負債運行,總體負債比例現在已經超過了美國GDP的400%。金融危機的核心即是違約,出現資金鏈斷裂。不論是家庭、企業或是國家,負債達到一定的程度,都會出現違約的問題。1929年的大蕭條和美國現在的情況類似,總負債高達GDP的300%。而美國是如何走出大蕭條的呢?就是靠逐步降低負債比率,從300%降到140%,這個漫長的修正一直持續到二戰后,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負債規模降下來了,才能輕裝上陣,否則利滾利,經濟體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會被負債吃掉,使得經濟的凈增加值很有限。美國經濟在1950年代是每借1.5美元可以獲利1美元,而現在獲得1美元需要借4美元,這說明美國的經濟效率在衰竭。如果美國不解決負債問題,是無法走出衰退的。QEI、QE2失敗的原因正是由于美國的高負債率,而僅僅降低資金成本,是無法刺激經濟增長的。美國的GDP中70%是消費,并且儲蓄率很低,如果要增加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則只能靠借貸。高負債的情況下怎么能擴大借貸呢?試想一個高度負債的家庭,如果想借錢買一座房子或者換一套更大的房子,銀行是不敢借給他們的。所以,企業和個人對資金的成本問題并不是很敏感,QE1、QE2完全走錯了方向,反而還加重了國債透支的問題。
如果沒有QE3,會怎么樣?在如此高負債的情況下,我們將看到美國經濟再度下滑,陷入經濟衰退。銀行總資產,意味著銀行系統為社會創造的流動性,它本來是一個平滑上升的曲線,但是在2008年中斷了上升,近幾年一直處于下滑的狀態,這說明美國的信貸規模在不斷縮小。私人信貸規模每年大約縮小一萬億。為了彌補私人信貸的坍塌,政府每年有一萬億以上的財政赤字。如果政府不去彌補,那么每年一萬多億的信貸規模減少將造成美國流動性緊縮,出現第二個大蕭條。所以美國政府無法削減財政赤字,到頭來只能推行QE3。我認為推行QE3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
世界的經濟形勢,在我看來從來就沒有走出過危機,一直在危機的泥潭中打轉。美國上世紀30年代真正出現經濟衰退只在1931至1933年及1937至1938年,其余的時間經濟都在增長,但是人們把30年代稱為“大蕭條”,因為整個30年代失業率都很高。我認為,如果用現在這個思路來治理美國經濟的話,最終將重蹈大蕭條的覆轍。雖然2009、2010年的經濟有所增長,但是如果不把負債水平降下來的話,我們將仍然處于蕭條。
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人都意識到了,但是削減負債規模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這意味著大量的債權債務關系重組,銀行也要承擔相應的損失,這個損失是巨大的,很多大銀行也很可能會倒閉,比如美國30年代就倒了一萬多家銀行?,F在華盛頓的大權其實真正掌握在華爾街金融巨頭的手中,他們本能上要維護金融體系的利益不受侵犯,而讓納稅人和外國人來承受這個損失,他們的方法就是貶值美元,通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中國日本等國的外匯儲備受到損失,這實際上是美國輸出危機的一種手段。
世界各國都將受到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QE1和QE2已經證明,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會上漲,美元幣值會下跌,全球將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所有國家都會承受這個損失。而中國將會承受雙重損失,一是通貨膨脹,一是外匯儲備的價值縮水。另外,美元幣值下跌,將會傷害美元信心,使人們對美國的信用產生極大的恐慌。大宗商品價格,包括貴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將會增加很多國家的生產成本。
金融危機正逐步演變為貨幣危機
《環球財經》:最近,意大利陷入債務危機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歐元區及世界經濟復蘇的擔憂,作為歐元區的核心成員,意大利出現債務問題,會對歐元區的經濟復蘇產生怎樣的影響?由于債務問題,今年以來三大評級機構下調了日本和歐洲多國的信用評級,美國也面臨著被下調的威脅和警告,這說明了什么深層次的問題?
宋鴻兵:去年希臘出現問題時我就說過,這只是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個,歐洲的問題和美國的是一樣的,即高度負債。歐美發達國家形成的巨額債務,就像水庫一樣,對下游的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債務需要還本付息而債務又天生是不穩定的,當債務的水位不斷上升,最脆弱的部分將首先被壓垮。就像次貸危機的爆發,還貸能力最差的人最先違約,而違約具有傳染性,一旦缺口被打開,銀行資產將變壞,流動性緊縮,將促使更多的人違約。歐洲情況也一樣,首先是情況最差的國家出問題,比如希臘,然后一個一個出現危機,這就像是歐洲版的次貸危機。意大利到底是問題的終點還是問題的起點,要看整個歐洲的債務情況能否好轉。
在應對危機方面,歐洲國家采取的方法不同于美國。歐洲央行完全有能力復制美聯儲的做法,但是歐洲對待問題比美國更加積極,各國都在努力地削減赤字。歐洲債務危機之所以顯得十分嚴重,是因為歐洲央行沒有去救。這也許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傳統有關,特別是像德國這樣經受過超級通貨膨脹洗禮過的國家,他們對通貨膨脹和不負責任的貨幣態度,比美國要謹慎得多,又比如大英帝國,寧可自己違約承受損失,也不愿意讓英鎊惡性貶值。
2008年的危機,我們稱之為金融危機,主要特征是流動性枯竭導致金融機構的破產,從而流動性進一步惡化,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信用危機,又稱為貨幣危機。當一個國家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還可以印
鈔票來拯救金融機構,而當一個國家出現貨幣危機時,性質就嚴重得多了,當一個國家失去了信用時,印鈔也沒用了。一個國家的危機真的上升到貨幣危機的程度的話,這個國家靠自己的力量已經拯救不了自己了,只能靠外部的力量來拯救。信用評級變化說明,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逐步地演變為貨幣危機,危機實際上是在升級。
如果出現美元危機,全球貨幣體制將出現重大裂痕,那么世界上所有人的財產都將受到嚴重的侵害。中國政府和老百姓都不能幸免。這時候各國政府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是財政部通過大借國債或資本市場融資來補足資本金,第二是中央銀行去印鈔票,這樣一來就會稀釋每個人手上的財富價值。
中國應建立獨立自主的貨幣發行機制
《環球財經》:IMF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的GDP增長9.6%,CPI增長4.7%,中國面臨的通脹壓力加大。您認為我國通脹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中國的通貨膨脹呢?
宋鴻兵:中國現在的主要經濟特征是高增長伴隨高物價。中國的通貨膨脹是必然的,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貨幣投放和美元的緊密聯系?,F在外匯占款已經成為了人民幣投放的最主要渠道,這意味著人民銀行不能從根本上控制抵押品的價值和人民幣的價值。當美國推行QE1、QE2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同時也就受到了損失,因為抵押品的價值少了。因此中國的貨幣投放制度是當前中國出現通貨膨脹趨勢的最本質的源頭。
由于美國在全球推行的是美元本位制,輸出美元而換回商品,所以美國必然是結構性的逆差,無論是國際收支還是財政,這是美國的美元制度決定的。中國的通貨膨脹之所以無法避免,是因為美國向世界大量的輸出美元,人民銀行收下美元立即投放人民幣,雖然會發行央行票據回收流動性,但是央行票據最終還是會換成人民幣的,這僅僅只能延遲流動性的釋放。中國的貨幣發行是被動的,不能在需要緊縮的時候進行緊縮,貨幣的發行已經和本國的經濟脫鉤了,只和美元有關。美國進行量化寬松稀釋貨幣是它的本能選擇,人民幣外匯占款就會越來越多,人民幣投放量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只要美國的美元戰略方向不發生改變,中國的貨幣投放制度不改變,中國的通貨膨脹只會越來越嚴重。
改革中國的貨幣投放制度才是最本質的解決方法。我在《貨幣戰爭3》中提到,中國當年的陜甘寧解放區就碰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的解決思路是,把其他的貨幣完全排除到自身的體制之外去,建立起完全獨立的貨幣發行機制,我的貨幣投放不跟黃金掛鉤,不跟美元掛鉤,而是根據經濟的需要來進行。我認為中國應該恢復當年那種獨立自主的貨幣發行機制。其實,我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貨幣,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能進行微調,無益于問題的解決。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波譎云詭
《環球財經》:您認為下半年全球經濟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篇6
在新形勢下,傳統型外貿企業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開拓新的思路。主要是,第一,打破傳統經營思路,發展以進口為導
向的外貿主營業務;第二,積極推進市場結構調整,認清當前經濟形勢,重視開拓新興市場;第三,拓寬經營思路,把握全球
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良機,大力發展非貨物貿易。
關鍵詞:進口導向:新興市場:服務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4.08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4―60―02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傳統型外貿企業(即專業進出口公司)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逐步放開,各種生產型企業、科研院所、三資企業、集體和私營企業乃至個人都可以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獨立開展進出口業務。對于傳統型外貿企業來說,壟斷經營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失去了國家政策的扶持,傳統型外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喪失傳統的競爭優勢,生存與利潤空間也受到了嚴重侵蝕,在整個對外貿易的鏈條中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正因為此,大量傳統型外貿企業紛紛倒閉或被迫走上改制與轉型之路。那么,在全球經濟持續復蘇、我國對外貿易穩步發展的今天,傳統型外貿企業如何才能在新形勢下求得生存和發展,是企業經營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打破傳統經營思路。發展以進口為導向的外貿主營業務
長久以來,傳統型外貿企業在開展進出口業務時都習慣于把精力放在拓展出口業務上,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前我國實行的“獎出限入”和進口替代的外貿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傾向性?,F在,我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和制造業大國,在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力。同時,全球化使各國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程度加大:我國外貿順差已持續了近20年,過大的貿易順差不僅增加了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了巨大壓力。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以年均3.74%的幅度不斷升值,雖然未來的升值幅度仍然難以預測,但顯而易見的是,人民幣繼續升值的趨勢在短期內是無法扭轉的。對于傳統型外貿企業而言,匯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給主營進出口業務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出口收入不斷減少,加之國內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出口業務的利潤空間日漸萎縮。近年來,國內許多中小型出口企業不堪重負,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在這種狀況下,傳統型外貿企業如果仍然過度重視和依賴出口,勢必難以擺脫經濟、外貿大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反之,隨著我國外貿的不斷開放和外幣對本幣的不斷貶值,進口商品成本不斷降低,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加強。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未來我國對于進口商品有著巨大的需求。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重化工業規模迅速擴大,對資源、能源和各種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內滿足率低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據海關統計,近幾年我國初級產品中除了食品、活動物和飲料以外的其他大類商品、工業制成品中的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均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逆差,今后這些商品的大量進口是大勢所趨:其次,我國整體投資環境正在不斷改善。投資主體將日益多元化,投資額將長期保持較快增長,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其他投資品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加工出口產業將繼續占較大份額。在目前我國進口大宗商品中,排在前列的主要是資源、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貿易所需要的半制成品:再次,在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擴大形勢下,國內中高檔消費品及奢侈品的需求增大,消費越來越呈現多樣性。過去一直對中高檔消費品征收較高的進口環節稅,抑制了這類商品的進口。今后,它們應當有很大的增長潛力。由此可見,努力擴大進口、以進口為導向發展主營進出口業務將是外貿企業的明智、務實之舉。
二、積極推進市場結構調整。認清當前經濟形勢。重視開拓新興市場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市場結構不平衡一直是我國外貿的一個顯著特點。目前,我國的外貿地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二八”現象,即與全球20%國家的貿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80%左右的份額。貿易伙伴集中于少數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根據國家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分別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臺灣、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其中,我國和歐盟、美國、日本這前三大貿易伙伴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1628.19億美元,約占我國全部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0%。我國對外貿易的不平衡也是國內大多數傳統型外貿企業對外貿易市場分布的客觀寫照。然而,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看,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后危機時代,緩慢復蘇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其中,美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削減財政預算赤字的壓力使政府刺激經濟的能力受到掣肘;二是就業機會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三是儲蓄率不斷升高,表明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沒有真正恢復,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不明顯。據IMF預計,2011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3%。歐盟各國經濟增長快慢不均,內部不平衡性更加突出。此外,政府債務和失業問題,以及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差異問題,都將對歐元區經濟復蘇造成壓力。IMF預計,歐元區2011年經濟增長率為1.5%。日本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大幅下跌5.2%,創二戰以來最大降幅。2010年以來,隨著國外需求增加,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進口大幅增長,加上國內消費逐步好轉,日本經濟復蘇明顯。IMF預計,2011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約為1.5%。但近期日本遭受的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和核危機的發生,又使2011年的日本經濟遭受重創。
與發達國家緩慢復蘇的步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0年以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強勁,2011年新興經濟體將持續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加速了全球經濟增長重心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進程,國際經濟力量“東升西降”進一步強化。201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潛在豐富的貿易機會,特別是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市場,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大力開發新興市場和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勢必會成為傳統外貿企業新的業務增長點。
傳統型外貿企業在開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時,應特別關注國家政策導向。例如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發展。截至2010年3月,中國已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定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還有部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談判或評估中。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將給傳統外貿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2002年啟動建設、
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從2005年7月開始,中國和東盟正式開始對原產于對方的7000余種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平均稅率從9.9%降至8.1%。2007年以后,雙方降稅速度進一步加快,到2010年1月1日,我國對東盟國家93%的產品取消關稅,東盟也對我國90%以上的產品取消關稅。相互貿易壁壘的取消,大大提高了協定國進、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給從事協定國之間貿易的外貿企業留下了可觀的利潤空間。由此不難看出,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確定經營重點,調整市場重心,亦是傳統型外貿企業尋求突破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拓寬經營思路。把握全球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良機,大力發展非貨物貿易
多年以來,大多數傳統型外貿公司的主營業務都依賴于貨物貿易,而在非貨物貿易(如服務貿易)領域卻很少涉足。當前,全球經濟處于緩慢復蘇的大環境下,全球貨物貿易也將隨之步入深度調整期,而服務貿易卻正在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各國政府逐步放寬了對服務貿易的限制,服務貿易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內容,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未來,國際市場的競爭將由以貨物貿易為核心的競爭向以服務貿易為核心的競爭轉化。
當今,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服務貿易領域將進一步拓寬。一些新興的服務行業迅速崛起并快速進入服務貿易領域,使得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擴大,服務產品、服務種類、服務方式等都將大幅增加;第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服務貿易的趨勢日漸明顯,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明顯加快,其出口年均增長12%,高于發達國家年均增速的1倍以上:第三,各國對服務貿易的政策支持將繼續加強。近年來,各國普遍加強了包括財稅政策在內的各種政策作用力度,針對服務貿易的特性制定了特殊的財稅政策,全力支持本國服務業的發展,以努力提升本國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地位。
在全球服務貿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卻相對落后。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也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截至2010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之比約為8.5:1,同期,世界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之比為2.2:1,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這種狀態一方面說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還較落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巨大。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面臨以下幾大利好因素:首先,國家高度重視服務貿易發展,“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國務院要求“抓緊完善鼓勵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擴大服務出口”;其次,國內經濟的穩步發展夯實了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第三,隨著服務業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中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環境逐步優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型外貿公司完全可以借助國內外服務貿易發展的浪潮,以直接參與經營或間接投資的方式發展服務貿易,深入與傳統主營業務即貨物貿易相關的國際運輸、國際租賃、國際交流乃至技術進出口等領域,必將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拓出一條嶄新的生存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莉.“十二五”時期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J].國際貿易.
[2]李?。詳U大進口突破外貿發展瓶頸[J].中國經貿,2010,(19).
篇7
[關鍵詞] 企業管理; 困境; 出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50
[中圖分類號] F27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5- 0081- 01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企業的數量驟增,競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在這一形勢下,以往忽視企業管理的企業,也逐漸認識到了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企業管理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起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是企業發展的風向標。健全的企業管理制度不但有助于企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還能夠促進企業明確發展目標,使企業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穩步發展,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1 現代企業管理面臨的困境
1.1 管理隊伍水平不高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是企業盛衰的決定性因素。近幾年,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一是管理體制還需完善。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人力資本開發”這一課題很少被提及,目前企業管理者與普通職工的薪酬分配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工資與獎金的總和,管理者個人所得與企業生產、經營的風險或收益等都無直接關系,這樣一來,極大地弱化了薪酬的激勵作用。二是管理人員自身素質仍需提高[1]。部分企業的管理者存在思想覺悟或是業務素質不高的情況,有的管理者身居管理要職,但不善管理,對市場形勢知之甚少,對企業發展毫無規劃,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1.2 管理制度不符合自身企業的特點及發展方向
當前,有很多企業看到其他企業的管理制度或方法比較有效,就完全照搬到自己的企業中,對管理制度是否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符欠缺考量,完全忽略了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致使企業管理制度無法促進企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企業前進的步伐。
1.3 缺乏創造性的管理戰略
部分企業制定的戰略目標方向往往有失偏頗,有悖于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每每將其他主體對企業的期望作為戰略目標,對企業規模進行盲目擴張是其中比較常見的問題[2]。在市場經濟時代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在計劃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產值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企業規模越大,其產值就會越大,企業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也就越高。
1.4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當前,企業對于新技術的投入不足,研究和創新尚未形成體系,對于國際上研發的高新技術,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強,企業自主研發的能力不足,企業與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新技術的效果也有待提升。
2 現代企業管理的出路
2.1 提高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素質
對于企業來說,一支高素質的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隊伍,對于企業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和員工都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在企業中,管理者是企業決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應具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過人的應變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者的言行不僅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企業形象的展示,對員工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影響;而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是企業面向消費者的窗口,因此,員工素質的優劣,決定了消費者享受服務的質量[3]。在對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素質進行培養時,管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參與,起到先鋒模范的作用。與此同時,企業的管理者還應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 建立良好的企業管理制度
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使企業在行業中有條不紊地發展,反之企業則如一盤散沙難以管理。要建立促進企業發展的管理制度,首先,應對民意進行調查了解。管理者應深入到企業員工中,與員工面對面交談,了解員工對企業的建議和要求,使管理層與員工實現無縫對接,提升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企業應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管理部門主要對管理制度進行貫徹執行,對違反制度的行為進行及時處理,幫助員工對管理制度進行深入理解,尋找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相應的調整、修訂。最后,企業應對管理制度予以重視。上至管理層,下至員工都應對管理制度加以重視,管理層的重視能夠起到一定的榜樣作用,員工的重視有利于制度的廣泛推行,使企業自上而下形成管理有序的局面。
2.3 重視企業戰略管理
戰略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重視企業的發展戰略。首先,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應立足于市場環境。當前,企業的競爭日益國際化,因此,企業的發展戰略應能夠滿足全球經濟形勢發展的需求。其次,企業發展戰略應能夠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在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培育時,應考慮到企業能否滿足外部市場環境的發展需求,如競爭者、替代品的不斷更迭、變化等。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企業應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以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健康、可持續的提升與發展。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面臨來自于競爭者與替代品的威脅,因此,企業應對自己的經營模式不斷進行改進、創新,使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有所突破、不斷超越。
2.4 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
技術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應對政府有關技術創新的政策進行有效利用,加大企業對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并廣泛引入社會資金,招攬科研方面的優秀人才,全方位提高企業的科研能力。此外,由于企業的科研能力有限,應廣泛與高校或頗具實力的科研機構合作,對科技力量進行合理利用,以實現企業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
3 結 論
企業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都有所體現,對企業發展來說意義非凡??茖W、有效的企業管理可以將企業的員工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由于企業管理對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應對企業管理加以重視,不斷完善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創新企業管理的模式,使企業逐步向現代企業過渡。
主要參考文獻
[1] 姚樂,周瑞華. 辨析企業管理方法的本質與應用[J]. 當代經濟,2012(23):64-66.
篇8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引資成本 產業升級
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全球經濟下滑預期加重。中國對外資的吸收將會是什么樣的走向,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本文根據筆者掌握的材料,簡要做一分析。
一、中國吸收外資面臨的挑戰
(一)在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黯淡,全球資本流動將進一步減少。此次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盡管各國單方面或聯手采取了刺激經濟的舉措,但不能阻擋世界經濟進入低迷時期。中國主要外資來源國很可能在2009-2010年陷入停滯甚至衰退,復蘇將是一個漸進過程。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金融危機在2009年將進一步導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額下降,減幅可能在三四成左右,隨著全球衰退程度加深,FDI下降速度可能加快。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市場前景看淡、融資困難、效益下滑和資本市場大幅下挫的情況下,各方面信心受到沖擊,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率僅為6.8%,增速創近七年新低??梢哉f,中國經濟增長已明顯放緩。2009年1--6月,根據商務部外資快報統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419家,同比下降28.3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30.09億美元,同比下降17.9%。6月份當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29家,同比下降3.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61億美元,同比下降6.76%。1-6月,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25.44%,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6.1%;原歐盟十五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22.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32%??梢?金融危機對中國吸收外資的穩定增長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中國引資成本競爭力相對減弱。2008年,“兩稅合一”政策的實行標志著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不再享受稅收上的“超國民待遇”;同時,《勞動合同法》開始施行,外商投資企業用工成本有所增加。加之融資困難和融資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增加較為明顯。而一些周邊國家(如越南、泰國)近幾年改善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加之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對外資吸引力增強。中國引資的成本優勢相對減弱。
二、中國吸收外資面臨的機遇
(一)世界經濟格局正在調整,發展中經濟體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新興國家正在成為外資的新源泉。按照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3-2007年間增長了近30%。在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和具有自然資源稟賦的國家正越來越成為外資的新源,不論是通過其跨國公司實施的國際化戰略,還是通過其財富基金的投資活動。發展中國家有可能繼續成為活躍的國際投資者,這將有助于促進外資流入發展中國家。
(二)全球化大趨勢不會逆轉,跨國公司國際化進程仍將持續。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2009年一些積極因素使外國直接投資恢復活力。這些因素包括:低資產價格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投資機會,新興國家和石油輸出國擁有相對較多的金融資源,新型能源、環境類產業的快速擴張,以及跨國公司適應性相對較好等。即使處于危機的時代,許多快速成長的行業也表現了光明的投資前景,如:生命科學產業、農業食品產業、新材料、信息和通訊技術、能源以及環境產品等。許多跨國公司仍堅持其國際化戰略,這是未來FDI增長的重要信號。
(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外資仍有很強的吸引力。2008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9%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一枝獨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國家制定并實施的應對金融危機、著眼長遠發展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一攬子計劃。如2009年1月,國務院批準北京等20個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同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指導目錄》開始施行,明確了重點吸引外資的中西部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陸續出臺一系列調控措施,給交通運輸、電網設備、機械、建材等與政府投資相關的行業帶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以中國經濟的良好態勢,很多投資者仍看好中國。美中全國貿易委員會最近一次調查顯示,受訪企業有88%在華盈利,81%在華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潤率,85%把中國作為公司海外業務首選地。聯合國貿發會議也表示,中國仍然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吸收外資的中長期前景仍然看好。
三、中國吸收外資的前景展望
盡管國內外形勢復雜,吸引外資將面臨巨大挑戰,但中國吸收外資的基本面仍將保持健康,近期有可能呈現以下特點:
(一)外商投資不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年度增幅將呈現前低后高趨勢。穩定外資規模將成為近三年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的工作目標。如果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繼續發酵蔓延,全球經濟進入蕭條周期,那么,實現中國穩定外資規模目標的難度將大為提高;但由于中國實施力度很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防止國內經濟下滑。如果全球金融危機在2009年下半年呈現觸底態勢,全球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中國經濟增長實現8%的目標,2010年,中國吸收外商投資可能會出現小幅增長。
(二)來源于歐美的投資會大幅降低,日韓次之。從地域看,歐美受金融危機沖擊嚴重,但由于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外資占中國吸收外資總量的比重較低,所以對穩定外資總規模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大幅升值,熱錢可能通過自由港以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進入中國,而2009年基本不存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預期,由熱錢涌入引起的自由港投資增多的情況將不再存在。來自港澳臺、新加坡的投資約占中國吸收外資的一半,這些地區對金融危機反應較敏感,而修復能力也較強,在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作用下,港澳臺、新加坡對中國投資額近期可能呈現增長趨勢。
篇9
經歷五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2013年世界經濟呈現緩慢復蘇態勢,發達經濟體總體趨于好轉。美國經濟復蘇勢頭較為穩固,歐元區經濟走出衰退,金融市場趨于穩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長信心得到提振。特別是四季度主要經濟體復蘇步伐加快,全球貨物貿易回升更為明顯。但世界經濟整體仍處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復蘇階段;新興經濟體的結構性調整,拖累世界經濟整體增速。
2014年1月2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報告估計,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0%,增速略低于2012年的3.1%。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1.3%,低于上年0.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4.7%,低于上年0.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估計值較imf更為樂觀,2014年1月初世行的《全球經濟展望》預估全球經濟2013年將增長3.2%,其中發展中國家增長5.3%,發達國家增長2.2%。
2014年,世界經濟有望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經濟復蘇總體步伐將加快,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望好于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動力加強,不僅表現在經濟基本面的改善,財政抑制效應也將減少;歐債危機、中國經濟軟著陸和美國政府再度關門的風險基本可以排除;發達經濟體增長強勁,外部需求增多令新興市場受益,亞洲仍有潛力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動力。imf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勢頭可望持續,預計增長2.2%。其中,美國經濟增速將加快0.9個百分點;歐元區觸底回升,增長率將達1%;日本后續動力可能減弱,增長率預計為1.7%,與上年持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1%,略好于上年,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大國經濟增速從前幾年的6%-8%左右回落到2%-3%。
聯合國2013年12月18日的《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4年,全球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3%。世界銀行2014年1月報告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13年的2.4%,上升至3.2%。發展中國家2014年經濟增速將從2013年的4.8%上升至5.3%;發達國家加速增長,預計增長率在2014年為2.2%,比2013年的1.3%有一定改善。其中,美國經濟改善最為明顯,2014年其經濟預計會增長2.8%;歐元區經濟在經歷兩年的萎縮之后,2014年預計將增長1.1%。從上述權威國際機構預測報告可以確定的是,2014年全球經濟將走出最黑暗和最糟糕的時期,進入復蘇通道。當然,全球經濟仍然處于經濟復蘇的初期階段,面臨基礎不穩、動力不足、速度不均等問題,復蘇進程中不確定因素較多,難以一帆風順。2014年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一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題遠未解決,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啟動再工業化進程,回歸成為全球經濟引擎,但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再度依賴金融資本或虛擬經濟引領經濟更為脆弱;二是美國實施退出量化寬松(qe)的政策,雖然意味著美國經濟復蘇步伐的穩定,但對全球資本市場而言,將意味著全球風險資產的重新定價,導致資本流動加劇,引起資產價格、匯率和國際收支的變動,從而引發全球經濟環境的動蕩;三是新興大國經濟減速、金融風險上升,增長節奏仍將處于調整態勢。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
二、國際貿易期待曙光
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仍不樂觀,特別是發達國家進口萎縮,拖累全球貿易增長。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同比增長只有1.2%,其中能源貿易下降1.6%,歐盟進口下降2%嚴重拖累其主要貿易伙伴出口;與過去兩年平均12%的增速相比,新興經濟體雖然實現了5%的進口增長,但速度顯然已經放緩。但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以來,國際貿易回升步伐加快。其中,美國10月份出口達到前10個月最高規模;歐元區前10個月出口同比增長6.1%,10月當月進出口額均達到前10個月最高水平;中國11月、12月兩月出口連續創全年月度出口高點,月度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
從荷蘭智庫“經濟政策分析局”公布的統計數據看,2013年1-9月世界貨物貿易量指數緩慢徘徊在129-132。其中,發達經濟體出口指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興經濟體進出口月度平均增長率只有3%左右。截至9月份,世界貨物貿易量環比僅增長2.2%。但自10月份起,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貿易量均呈溫和上升態勢。10月當月全球貨物貿易指數達到134.6,高出年初2.2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6%,11月份繼續增長0.2%,約合實際增長率2.1%,為2011年2月以來最高增長
度。wto報告估計2013年全球貿易量增長2.5%;2014年全球貿易量增長有望加快,預計增長4.5%,但仍將低于過去20年5.4%的平均增速。其中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2.8%,發展中國家增長6.3%,分別高于2013年1.3個和2.7個百分點。
國際貿易規模的恢復,一方面取決于世界經濟基本面向好,另一方面也受到各國貿易政策的影響。盡管二十國集團圣彼得堡峰會數次延長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但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和企業困難,繼續想方設法限制進口,將國內市場留給本土產業,不利于國際貿易復蘇。據世貿組織的第九次貿易限制措施監督報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員共采取109項貿易限制措施,覆蓋全球進口商品的0.5%,其中新貿易限制措施數量達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以反傾銷調查為主的貿易救濟調查仍是貿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貿易限制措施的撤銷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全球范圍內貿易限制措施總量依然在不斷增加。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影響全球貿易復蘇進程。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年末,wto打破十幾年僵局,實現其成立以來首個多邊談判成果――“巴厘島協定”,令人對“多哈回合”談判重拾信心。協議的達成,對處于困難時期的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無疑是一個鼓舞和可喜的轉折。根據經合組織研究報告估算,巴厘島協定“早期收獲”安排有望降低10%至15%的貿易成本,其中貿易便利化協議將每年為全球創造1萬億美元的收益,2100萬就業崗位,幫助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10%,發達國家出口增長5%。另一值得關注的是,繁榮且活躍的區域貿易談判不僅可能重塑國際貿易格局,而且將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重要影響。如正在進行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將會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等區域貿易談判也會成為影響雙邊和多邊經貿關系的因素。 三、貨幣政策潛在差異性風險
2014年全球經濟政策最明顯的趨勢是主要央行貨幣政策面臨重大改變,而且錯位實施、差異性特征明顯加大將是一個必然趨勢。美聯儲已宣布將從2014年1月起開始將qe3每月的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減至750億美元。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也表示從1月起,每月收購機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規模從400億減為350億;收購長期政府公債由每月450億減為400億,合計750億。這意味著美聯儲局已開始審慎縮減qe規模,也標志著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后實施了五年之久的三輪量化寬松(qe)貨幣政策開始進入退出進行時。而日本央行正在貨幣寬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日本央行表示,只要走向擺脫通縮的目標趨勢不變,2014年就將繼續推行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歐洲央行則仍然面臨進一步寬松的政策壓力,在2013年11月議息會議后,歐洲央行意外宣布將歐元區主要再融資操作利率(基準利率)從0.5%降至0.25%這一歷史最低水平,隔夜貸款利率降至0.75%,隔夜存款利率維持在0不變。歐洲央行可能在2014年第一季度將再融資利率進一步降低15個基點至0.1%。英國央行在短期內也不會開始收緊政策。
從目前看,美聯儲以每次100億美元的速度縮減購債規模,可能直至2014年底才能完全結束qe。由于縮減qe直至退出的過程是史無前例的,所以其連鎖效應無法估量。首先受到沖擊的是新興市場,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國家將是那些曾有過信貸泡沫史、資本賬戶開放、高額經常帳赤字和外債的國家。其次,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錯位實施,無疑將改變全球流動性格局,影響金融市場信心和金融資產價格,并對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帶來新風險。尤其是新興市場金融動蕩局面可能再現甚至加劇,面臨更大的資金外流、貨幣貶值壓力,資產負債表惡化。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本身也面臨兩難選擇,若通過提高利率阻止資本外流無疑增加復蘇成本、導致經濟增速放緩;若緊縮財政則有可能導致前期政策效率降低。寬松還是緊縮,這將是個問題。
四、全球財政失衡狀況有待改善
擴張性財政政策為應對金融危機起到積極作用,但也給各國政府積累了大量債務。近幾年發達國家連年財政赤字,政府債務率不斷攀升,imf預計,2013年美國、歐元區、日本政府債務率分別高達106%、95.7%和24.5%,2014年仍將處于較高水平,削赤減債任務十分艱巨,財政風險依然存在。
首先,全球財政失衡未見明顯改善。imf預計201
14年全球大多數經濟體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情況仍將持續,盡管平均赤字率(財政赤字/gdp)從2013年的4.13%降至3.85%,但赤字率仍將超過3%國際警戒線,且大幅高于危機前水平,財政失衡已成為全球普遍現象。
其次,新興市場財政狀況相對惡化。imf預計2014年,新興市場整體的財政赤字率為2.25%,雖然絕對水平較發達經濟體略低,但相對2012年上升0.54個百分點,相對2008年更大幅上升了2.92個百分點,表明新興市場的財政失衡風險有所加大。如金磚國家印度,2014年財政赤字率排在第七位,達到8.49%。新興市場財政狀況的變化趨勢要劣于發達經濟體,2014年新興市場的財政風險相比發達經濟體更值得高度關注。
五、降低失業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前瞻指引目標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僅抑制居民收入增長,也嚴重打壓消費能力和意愿,在內生經濟動力(包括個人和企業投資)真正活躍之前,2013年個人消費尚未再現金融危機前的繁榮景象。國際勞工組織《2014年全球就業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復蘇疲弱未能改善全球勞動力市場,2013年全球失業人數較上年增加近500萬人,全年累計大約2.02億人失業。整個歐元區失業率已達到12%,西班牙為26%。年輕人失業情況更糟,歐元區平均水平接近24%,一些國家已經超過35%。美國失業率盡管已由金融危機后的10%降至目前的7.0%,但仍遠高于6.5%的目標水平,其他發達經濟體失業問題短期內也無明顯改善跡象。
imf預計2014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水平仍保持高位。國際勞工組織預計,在未來五年中,全球失業率將大致維持不變,總體水平較危機前高出0.5個百分點。歐洲高失業國家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率仍將高于50%。因此,各央行紛紛將未來政策目標與改善失業率掛鉤。美國qe政策退出的目標指引之一就是失業率降至6.5%;英國央行也推出了將央行利率政策與失業率掛鉤的前瞻指引,稱央行在失業率降至7%之前不會考慮加息和縮減qe規模。將失業率指標引入新的政策前瞻指引,無疑令市場投資者增加對于失業率水平降低的關注,同時也有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晴雨表。
六、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
美國: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所增強,復蘇勢頭較為鞏固。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結束政府關門并提高債務上限,避免了債務違約,但美政府面臨整固財政壓力明顯。imf預計2013年美國經濟將增長1.9%。2014年,隨著房地產市場持續向好、國內工業逐漸企穩、頁巖氣革命提升其競爭力,美國經濟復蘇勢頭有望進一步鞏固。imf預計,2014年美國gdp增速將達到2.8%,美聯儲預計美國經濟增速為3.0%,美國經濟復蘇面臨的主要困難有:一是由于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仍然低于歷史水平,勞動力市場持續僵化,導致美國經濟復蘇核心動力-個人消費不大可能驟然加速,引領經濟快速增長;二是投資后續乏力。隨著qe政策的退出,長期利率上升成為必然趨勢,由此將導致融資成本增加,投資增長面臨壓力;三是財政束縛壓力。盡管奧巴馬政府簽署的2014-2015財政預算協議,化解了政府關門風險,但債務上限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醫改遭遇挫折,總統、政府、兩黨以及國會的支持率都處于下降趨勢,政治格局出現分散化趨勢,未來美國財政危機常態化也不是不可能的,而這無疑將長期干擾美國經濟復蘇,拖累其經濟復蘇勢頭。
歐元區:2013年歐元區呈現經濟復蘇態勢,逐漸擺脫債務危機的緊急狀態,走出長達18個月的經濟衰退。目前,歐元區通過政策行動減少了主要風險并穩定了金融形勢,但外圍經濟體增長仍受制于信用瓶頸,導致歐元區內部經濟復蘇勢頭出現分化。此外,部分國家金融體系仍很脆弱,高企的失業率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對財政形成較大的壓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債務有待繼續清理,調結構任務依然嚴峻。imf預計歐元區2013年gdp下降0.4%,2014年將重返增長,增速為1%。特別是德國經濟有望迎來“黃金時期”-失業率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經濟的內生動力增強,經濟增速不斷提高。2014年歐元經濟區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一是銀行系統依然脆弱,金融修復尚未完成;二是持續的、大范圍的高失業率;三是整體內需不足,持續低通脹成為歐洲央行心頭大患。
日本:2013年日本經濟溫和復蘇,失業率下降,私人消費上升,工業生產以溫和速度增長,安倍經濟刺激政策效果逐漸顯現,通縮狀況有所改善。日元貶值(2013年全年貶值20%)帶來日本企業以日元結算的海
收入增加,企業盈利得到提高。安倍政府在出臺5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的同時,宣布2014年4月起按計劃將消費稅稅率從目前的5%提高至8%,引發經濟下行擔憂,經濟學家預計2014年前兩季度私人消費將下降一成。imf預測,日本經濟2013年將增長1.7%,隨著財政緊縮政策落實,2014年預計增長率與上年持平,仍為1.7%,日本的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不力也會帶來財政風險。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湖南區域競爭力;“兩型社會”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觸發金融界連串倒閉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場,導致美日歐等多國陷入衰退。多國公司陷于財務困境,營運難以為繼,裁員、減薪、破產現象頻發;政府紛紛出臺救市計劃,降息、降稅、增加補貼、增加投資、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繼出臺。而曾經作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冰島在金融海嘯中,整個國家的財富幾乎全被蒸發,不得不宣布國家破產。
一、世界金融危機向縱深發展
2009年底,就在各項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們開始對經濟有了樂觀預期之時,迪拜宣布破產,使經濟危機的發展方向變得撲朔迷離。2010年初,希臘再次宣布國家破產,全球股市應聲暴跌,世界經濟再次遭受重創。至此人們有理由相信經濟危機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金融風暴將向縱深發展,何時見底的問題再一次變得復雜。
全球性的市場震蕩,也使得由發展中國家領跑的全球經濟增長局面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從近期美日歐的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來看,盡管經濟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已經成為過去,但經濟上行的跡象并不十分明顯,復蘇的基礎并不十分牢固,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可以說,我們既要對經濟轉好抱有信心,又要對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有充分估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經濟刺激政策重錘打破堅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經濟的恢復還需要假以時日。
二、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宏觀經濟
2008年,為應對金融風暴的沖擊,我國政府積極主動,采取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擴大內需的政策,及時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央行的連續5次降息和降銀行準備金率;出臺《國務院刺激經濟十條意見》,宣布政府4萬億的救市計劃;針對股市、樓市、匯市和保險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促進經濟發展若干意見》;大規模減稅;實施“家電下鄉”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等。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標,實現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在全球經濟衰退中迅速恢復增長的大經濟體。如圖1所示,盡管本輪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宏觀經濟創近十年來跌幅最大,但同樣很明顯的是,從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國宏觀經濟成功實現了“V”型反轉,經濟初現復蘇曙光。然而經濟復蘇向好的趨勢是否會發生逆轉,通貨膨脹的風暴會否再次席卷而來,現階段都還無法確定。2010年國內出現的西部旱災、南方暴雨、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國際社會出現的希臘破產、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跡象都將使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變得任重而道遠。
三、金融危機下的湖南區域競爭力
湖南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初期,就審時度勢提出了既符合區域實情又鼓舞人心的“彎道超車”的口號,旨在通過發揮后發優勢,利用金融危機對所有區域都不利的影響,在消極的經濟環境中積極進取,從而縮小與東部發達省份的差距。而長株潭“兩型社會”也是湖南有信心應對金融危機、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圖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風暴的作用下,我國經濟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轉之后的總體趨勢并不樂觀。
(一)金融危機下湖南的基本經濟指標
值得肯定的是,在過去的兩年里,湖南的基本經濟情況是穩定的,其結果也令人們有信心繼續對抗新一輪的危機。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億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2007.40、4933.08和4216.16億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億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1969.67、5682.19和5278.83億元。上述數據說明,湖南區域經濟發展勢頭向好,區域競爭力有望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如圖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項指標值都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長了15.9%,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產業產值減少了1.88%。
(二)金融危機下湖南的居民消費價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個月的CPI指數(見表1),從物價水平的比較來看,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居民消費價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發以后。具體表現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從整體物價水平來看,本輪經濟危機造成的物價攀升是明顯的,給居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2008年。盡管2009年的物價水平相對有所回落,但總體上還是偏高,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遠還沒有消除。2010年,隨著經濟危機向縱深發展和經濟社會未來發展態勢的不確定性,湖南的物價水平也呈現了再一次上行的勢頭。
(三)金融危機下湖南的區域經濟結構
2009年,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困難的一年。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湖南結合區域經濟實際,展開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強基礎”的各項工作,而經濟結構調整就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從各項工作的進展來看,絕大多數經濟指標的實績好于預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產業的比重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產業的比重為1∶2.9∶2.7,可見湖南的區域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目前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問題是第三產業比重不夠,仍然需要積極有效地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機下湖南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復雜,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盡管目前湖南經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機沖擊已經發生,區域經濟何時見底具有很強的不可預知性。繼續保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金融大風暴,扎實推進“彎道超車”計劃,是當前湖南的首要選擇。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兩型社會”機遇,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兩型社會”試驗區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權,這對處在“中部凹地”的湖南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機遇。湖南以“兩型社會”試驗為突破口,結合自身優勢,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圖將湖南的經濟結構從過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同時“兩型社會”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不僅為湖南的基礎設施建設及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湖南產業的升級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和突破口,這些都將從不同的層面增強湖南抵御金融風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貨膨脹,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國CPI的核算,剔除了房價上漲這一重要因素,因而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數所反映的要嚴重得多。要打壓通貨膨脹率必須解決高房價的問題。國家要穩定經濟就必須對高房價進行適度打壓,但又不能打壓過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變得十分困難。近幾年湖南房價的走勢可謂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過小幅下跌之外,從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價實現了又一輪持續飆升。盡管2010年初,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價上漲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調控對象主要為一線城市,對湖南房價的影響并不顯著。湖南現階段要做的是堅決抵制房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保護居民的消費能力,挪開壓在社會總需求背上的高房價。
第三,配合國家政策,改善區域經濟形勢。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既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段來保障,同時也依賴于湖南自身對各項經濟政策的綜合運用,以此來提振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區域經濟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實基礎,穩住投資步伐。抓住難得的國家政策機遇,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工程建設,重點激活民間投資。二是轉變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加快提高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開拓市場,發展外向經濟。鼓勵企業開拓出口市場,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同時努力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外資利用質量。四是辦好實事,繼續改善民生。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著力提高就業率,加強住房保障,穩定市場預期,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樹立居民的消費信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2009[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袁靈,王朝陽.金融風暴下的湖南區域發展[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5).
- 上一篇: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關系
- 下一篇:拆除工程危險源辨識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