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質災害 膨脹土 軟土 緩變形地質災害
Abstract:The approach about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ocusing on expansive soil and soft soil to judging if it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expansive soilsoft soil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近年來工程建設的增多,以及全球氣候波動加劇、地殼運動異常增多,地質災害頻發,對地質災害的勘察和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發了第394號令,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此后,地質災害評估更是作為用地審批的前置工作之一,成為工程地質建設中的一個必備項目,大規模進入勘察建設行業。
由于地質災害評估主要自2004年開始展開,時間不長,尚未形成相關的規范,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作為國務院令,對技術細節無法面面俱到,故在操作過程中,包括地質災害評審專家,不同人對地質災害的許多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理解,本文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類型進行探討。
在學術上地質災害的定義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一是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二是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三是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現象);四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按致災速度可分為突變性和緩變性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按致災地質作用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斷層錯動等;2.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等;4.礦山和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筑地基和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等;9.特殊巖土災害,如黃土濕陷、砂土液化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11.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學異常,如水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泉水干、地下含水層疏干。
國外對地質災害的也不盡相同,其英文表達為“geological disasters"和“geological hazards",日本和美國的地質災害概念都包括地震和火山。
而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則規定,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據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
我省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發型地質災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脹土脹縮變形、軟土壓縮變形、大堤滲透變形等緩變型地質災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破壞性最強,是本次規劃的對象。
另據網上一些公開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材料,如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依法管理和監督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依據。《規劃》經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審查,由蚌埠市 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一、地質災害的現狀
我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致災特殊土(膨脹土、液化土、軟土)變形類緩變性地質災害和滑坡、采空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
上述規劃中提出的特殊性巖土(膨脹土、軟土等)等緩變型地質災害是否屬于地質災害的種類之一呢。
筆者認為,作為廣義的地質災害概念,軟土、膨脹土可以作為地質災害較廣義范圍內的類型之一,在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已有專門的章節對特殊性巖土、不良地質作專門的闡述,但在地質災害評估及勘察過程中,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精神,不應納入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原因。
1防治條例羅列項目不包括軟土、膨脹土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羅列了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項地質災害。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規定,地質災害是指山體崩塌、滑坡、危巖、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裂縫等;寧夏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田火災、地面陷落、地裂縫、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疏干和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以及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水漬、水浸、水淹等災害;天津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建筑基坑變形等;遼寧規定,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塌陷、變形、泥石流、海水入侵和砂土液化等;均未包括軟土、膨脹土地質災害。
2軟土膨脹土災害易防易治
在軟土和膨脹土地區,房屋和道路的開裂也并非普遍現象,事實上,按照相應的規范和處理手段,如采用堆載預壓、砂井、塑料排水板、摻石灰等處理手段,或是通過合理的基礎型式、適當的基礎深度的選擇,軟土和膨脹土對房屋建筑和道路的危害和影響幾乎可以全部控制。
在實際工程過程中,軟土及膨脹土地區出現工程問題的,基本上都是由于未嚴格按規范操作、施工偷工減料(如插板深度不夠)、工期不足(堆載預壓需要一定的預壓時間)等原因造成。
3與勘察報告內容重復
軟土、膨脹土作為工程上的常見病害之一,在相關勘查規范中已經有較詳細的勘察手段和處理規定,是工程勘察報告的常規和重點部分,只要按照規范進行仔細勘察,施工時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處理,則工程現狀上不會受其影響,工程建設也不會對其引發或加劇。
避免軟土、膨脹土災害問題,只需落實相關規范規定,按照地質勘察報告及設計文件要求,嚴格施工管理即可,在地質災害評估報告中,沒有必要再次重復相同內容,建議相同的處理方法。
綜上,筆者認為,在地質災害勘察及評估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各地國土資源部門的進一步解釋說明,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類型進行勘察及評估即可,軟土及膨脹土不應作為地質災害類型之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2003.11;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2003,12;
篇2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的誘因: 一是地震;二是降雨和融雪;三是地表水的沖刷、浸泡;四是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五是開挖坡腳;六是蓄水排水;七是堆填加載;八是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1.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1.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1.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影響的是區域性環境惡化,誘發區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二是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三是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四是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
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2.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2.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3避讓措施
一是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二是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總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篇3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頻發。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5)地面變形,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3)避讓措施:a.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b.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
3、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建設項目 ;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 地質環境
中圖分類號: P694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1.1工程和規劃概況
淶源縣7.21災后重建白石山鎮集中安置片區原規劃位于淶源縣白石口村南,白石山旅游公路兩側,距國家地質公園白石山東門約1.5km 。
項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為一層或二層的獨立式院落,結構類型均采用砌體結構、基礎類型為條形基礎。
1.2工作方法
(1)收集建設場地所在區域的相關工程勘察報告等地質資料,了解場地及周邊相關地區的構造、環境、氣象、水文、區域地質災害類型及發育狀況等。
(2)手持GPS,定位47點,環境調查點36個,且標志點相機留影,同時根據委托單位所提供的勘測定界圖,大致確定建設場地邊界及位置。
(3)利用追索法的方法,對建設場地及其周邊相關區域進行線路調查約20km,面積調查約1.8km2。主要調查此區域內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和對已有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了解建設場地及其周邊相關地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交通、植被等,確定評估區的范圍。
(4)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綜合分析地質災害類型、選取評價要素、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和建設場地的適宜性進行論證,并提出防治措施,最終完成本報告的編寫。
1.3評估范圍與級別的確定
該建設項目屬較重要建設項目;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DZ/T0245—2004),確定本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二級。
2.地質環境條件
2.1氣象、水文
評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南北氣候變化差異較大,四季分明,冬具有春旱多風,夏季多雨,秋爽冬寒的特點。年平均氣溫9.8℃;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氣流影響,年內降水分布不均勻。冬春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瞬時最大風速24m/s。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1h,無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凍土深度1.3m,冰凍期為當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區域內主要河流有拒馬河,屬于大清河水系。拒馬河發源于縣城南旗山腳下,以地下水溢出成泉群形式變為地表水。經南屯、楊家莊、王安鎮、塔崖驛等鄉鎮,于桑園村東北流入易縣縣境。淶源境內干流長45.65km,流域面積1656km2。該河為常年基流河,河道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較穩定,河槽寬100-200m。坡降為1/100-1/170。因季節性強,流量變幅較大。
擬建場地位于拒馬河支流東約2km,該支流河面寬約1~1.5m,常年有水。經現場調查詢問,歷史最大洪水位未到達評估區,對評估區影響較小。
2.2地形、地貌
擬建場地位于淶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地貌類型為坡洪積(錐群)傾斜小區。場地總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旱地為主,地形總體較簡單,場地高程876-947m,相對高差71m,場地內東部發育有兩條沖溝。
2.3地層巖性
根據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5萬菜村崗幅),評估區內出露的地層為第四系全新世地層和第四系更新世黃土層,下伏基巖為薊縣系霧迷山組白云巖。
2.4工程地質條件
本場地尚未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根據野外調查及區域資料,建設場地地層主要為沖洪積、坡積成因的粉土、粉質粘土、砂礫石層等,地層由上而下為:耕土、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夾砂礫石、卵石。
2.5水文地質條件
評估區地下水類型依據基巖裂隙成因及其發育程度和埋藏條件及含水介質的不同劃分為基巖(巖溶)裂隙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評估區水文地質條件良好。
3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3.1區域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
依據河北省國土資源廳《保定市淶源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評估區位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圖7),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質條件及人為因素等綜合影響,局部有潛在的不穩定斜坡、泥石流等災害,一般規模小,穩定性較差,危害較小。
不穩定斜坡發展變形主要受降水控制,明顯變形主要發生在6-9月份雨季,且與降雨時間、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密切相關。
區域上泥石流多為暴雨溝谷型稀性泥石流。規模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
3.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處淶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海拔高度876~947m,場地相對高差71m。通過野外實地調查,建設場地未受7.21災害的影響,評估范圍內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現狀條件下,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內在因素制約,評估區范圍內地質災害弱發育,危險性小。
4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4.1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建設場地地處淶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主要建筑物為一層或二層的獨立式院落住宅,地基承載力要求不高,建設場地內發育有兩條溝谷,工程建設中將會按照設計進行挖方回填及場地整理工程,如若大規模挖方可能會引發邊坡失穩造成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危害對象為施工工人,若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施工,可降低引發危害的可能性及危險性。
建設項目建成后用水主要為日常生活用水,用水量小,來自于白石山山泉水。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小。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綜合確定,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引發邊坡失穩造成崩塌滑坡地質災害,若施工采取適當措施,危害發生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4.2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依據河北省國土資源廳《保定市淶源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評估區位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工程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
4.2.1、崩塌滑坡
建設場地內東部發育有兩條溝谷,在建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場地整平、基坑開挖等工程,可能涉及切坡、填方工程,形成人工邊坡,坡體土質中密、土層分布不均,在強降水或其他動力條件下,可能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邊坡經過加固處理后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4.2.2、泥石流
G1:位于場地東南側,溝口中心3度帶坐標為:38559671、4350029。
主溝長1.7km,匯水面積0.6400km2,走向約320°,呈U型,溝底寬約50-200m,溝床坡降117.65‰,平均縱坡約6.8°(照片5、6)。
植被覆蓋率約20%。溝內無水流,溝內有梯田,根據泥石流溝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表4-1),該溝為輕度易發,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其規模大小是由前期降雨量所決定。在暴雨期有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可能,但可能性小。泥石流主要威脅該新民居項目,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
泥石流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結果: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4.2.3、巖溶塌陷
評估區內上覆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巖性主要為沖洪積、坡積成因的黃土狀粉土,厚度約120m,下為薊縣系霧迷山組白云巖,為典型二元結構地層。場地地下水水位約10m,局部斷層破碎帶巖溶較發育,存在發生巖溶塌陷的可能,但該區第四系厚度大于100m,屬于巖溶塌陷較不易發區。因此產生巖溶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
巖溶塌陷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結果: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5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措施
5.1、加強上部建筑結構的整體設計,設計良好的防滲、排水措施,保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2、對于場地內的溝谷,要嚴格按照設計及規范要求進行平整和回填對切坡形成的人工邊坡要進行必要的防護加固處理。建筑物距邊坡應留有一定安全距離,確保地基基礎的穩定。
5.3、針對泥石流災害:在各潛在泥石流溝流通區修建攔石壩等。在溝口外修建排導墻及導流槽等。在泥石流形成區植樹造林、種草,增加地表植被,減緩降雨沖刷,增加坡體穩定性,抑制沖溝形成。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區域地質志》,河北省地質礦產局(1989)
2、《河北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河北省國土資源廳(2004)
篇5
【關鍵詞】地質災害;治理;質量控制
引言
在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形式是泥石流、滑坡、塌陷、沉降等,其中滑坡和泥石流出現的頻率更大一些,在地域位置上講,一般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區出現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比較大。出現地質災害的原因有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活動加劇,進行過量的開采等都有可能會造成地質災害現象。地質災害會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加強地質災害的治理和防治十分重要。我國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是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管理,包括在施工之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幾個環節,都要進行相應的質量管理控制,以提高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質量。
1 在施工之前的管理
為了保證地質災害施工質量,對施工準備階段的管理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在施工的準備階段應該加強對治理工程的審查以及相應的評估,對于勘察單位所提供的地質災害勘察結果,要有詳細的文字和圖件的說明。具體的治理施工是根據勘察的結果進行的,勘察的結果對治理施工的技術方案是一個重要的指導。因此,對勘察結果的施工必須符合國家的規范和標準,才能作為地質災害治理以及工程概算編制的基礎。因此,在施工前的準備階段,要對工程勘察的內容、成果以及設計方案等進行相應的評價。
對治理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評估,也是施工前準備階段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時,要從三個方面出發。第一,地質災害的治理必須要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施工設備以及相應的工藝。第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方案要對具體的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素質進行充分的掌握,根據人員的能力素養水平開展相應的工作。第三,地質災害的施工應該要保證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各種施工技術和工藝不應該對施工的人員以及環境產生危害。
2 加強施工質量監測的控制
這部分責任主要是落在施工監理單位。對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施工而言,施工質量的監測應該從災害的修復、治理等方面進行評價,比如對于錨固、抗滑樁等多種施工方式,監理單位都要和施工單位加強溝通,以施工的要求和規范作為監測的標準,不斷促進施工質量監測的控制,保證施工質量能合乎地質災害的治理要求。
3 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施工過程是進行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環境的質量高低對于整個工程的質量好壞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
3.1 抗滑樁施工
抗滑樁施工主要是針對滑坡類型的地質災害的施工技術,我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大多也是采用這種方法,一般是用灌注樁進行施工。抗滑樁施工質量的控制,有幾個重要的方面。首先,對于樁位,位置要準確,樁位一旦出現了偏差,則會對樁體的抗性產生一定的削弱作用,在施工中對每個樁位都要做引點,便于在施工過程中進行校對;其次挖樁孔,對樁孔進行開挖,有人工和機械兩種,在進行樁孔開挖之前,首先要進行技術交底,保證具體的施工人員能對施工的方法和工藝進行有效的掌握,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一般說來,樁孔的孔徑要比設計的孔徑稍大,深度比設計的深度要深;第三,對于混凝土的灌注,在進行混凝土灌注之前,要對樁孔內的沉渣、孔徑、孔深等進行檢查確認,在進行灌注時一般是采用導管的方式進行灌注,混凝土要進行充分的振搗,按照相關規范進行取樣并做好后續質量檢測工作。對于水下的灌注,要保證導管至少要在水下兩米。在對混凝土進行灌注時應該要進行現場取樣,對于樣品應該要指派專門的人員進行管養。
3.2 錨固施工的質量
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錨固施工,主要是用于對邊坡進行加固、結構抗傾等,在錨固施工中進行質量控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對材料進行控制,錨固的材料一般要求強度比較高而且是耐腐蝕的材料,也要保證易于安裝和加工的材料。對于材料質量的控制,要收集材料的出廠合格證明、質量證明書以及抽樣復檢進場材料,滿足要求之后才可以進入施工現場使用。對于材料的加工制作及安裝,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并按照相關施工規范進行。在施工中的注漿材料有水泥漿、水泥砂漿等,對于各種材料都要通過試驗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對于施工成孔的質量控制,對于孔的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鉆、沖擊鉆等鉆機進行成孔施工,對于成孔的質量,要考慮成孔的深度、直徑、角度等多個方面。一般說來,成孔的深度不能比設計的深度小,孔徑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偏差要控制在±5mm之間,對于孔距,其偏差也只能控制在±100mm之內;對于成孔角度的偏差要控制在±5 度之間;第三,對于錨固注漿,要將漿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配置,而且要攪拌均勻。在進行攪拌之前要將攪拌機清洗干凈,漿液一般不能過多。注漿的過程中要保持管道的暢通,漿液有溢出時就要停止注漿,如果漿液的填充不夠充分,則要進行漿液補充。注漿時要注意漿管要保持在漿面以下,將漿管時,也要注意錨固材料所處的位置。
3.3 擋墻施工的質量控制
擋墻施工主要是針對那些規模比較小的滑坡進行支擋處理,擋墻施工的措施有很多,比如支擋、攔擋,在具體的施工中要根據具體的坍塌的位置來進行靈活的變通。以漿砌石擋墻施工為例,在進行擋墻施工的質量控制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要對擋墻施工進行測量定位。即要按照測量的規范以及要求,做好基準點以及控制點的確定,將開挖的邊線確定好之后,進行相應的校驗,一旦合格,即可以進行基槽開挖施工;其次,對于基槽開挖的施工,無論是寬度還是深度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保證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要求。如果遇到的地質巖土層的變化便哈比較大,強行施工有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地質現象,因此可以進行換填的處理。第三,進行砌筑時,要把好材料的關卡,在施工之前要對各種材料如水泥、砂石等進行檢驗,砌筑時,應該要分層進行砌筑、上下錯縫,而且要保證施工的平整穩定性以及密實性。砌筑時的伸縮縫也要進行設置,保持上下貫通;第三,對回填的處理。砌筑應該要滿足強度要求之后才能進行回填,回填也要保持分層的回填和碾壓。一般分層的厚度是三十厘米左右。對回填的材料也要進行檢驗,不能摻雜其他雜物比如垃圾、樹枝等。最后,對于擋墻的混凝土結構,在混凝土原料、施工配合比等方面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
4 施工竣工驗收中的質量控制
地質災害的治理施工完畢之后,應該要加強竣工驗收的力度。上級部門要組織相應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監理等單位進行工程施工質量的驗收。在進行驗收時對各個環節都要進行相應的審查,聽取相關的報告內容,檢查監理的日志,而且要對災害治理工程進行實地考察,結合實際的工程進行設計、施工、進度等多方面的評價。竣工階段的治理控制應該是對整個工程的過程進行評價,從地質災害治理的設計、施工一直到設備的準備、進度以及成本的分析等,都要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竣工驗收過程不僅是對施工的一種總結,也是為后續的施工提供一定的經驗。所以這部分內容不能省去,在災害治理施工中,應該加強對這部分的重視程度。
結語
地質災害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又發生,加強對地質災害的控制尤其重要。為了保證地質災害施工質量,應該從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控制,尤其是對施工中的質量控制更應該加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地質災害治理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黃云龍,韋勇生,林朝.高淺談地質災害防治施工因素與安全對策[J].OVM通訊,2003(04).
[2]馬波.淺析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及其質量控制[J].采礦技術,2012(05).
篇6
【關鍵詞】支盤樁;巖石;工程勘察
巖土工程勘察是設計的先決條件,各項工程建設在設計和施工之前,必須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巖土工程勘察。
1 巖土工程勘察的任務
巖土工程勘察是根據任務要求、勘察階段、地質條件、上部結構的型式和荷重特點等,按照規范的技術要求,運用地質學、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學的理論,按照科學的勘察程序與方法,利用有效的測試儀器和技術,調查、分析、論證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評價與巖土工程有關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問題,并將所得成果編制成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書,提交相關部門,為工程建設的規劃布局、設計計算、施工等提供翔實可靠的技術依據,為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等提供翔實、科學、準確的地質資料,而且盡可能避免因工程的新建而惡化地質環境,引起地質災害,達到合理利用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2 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可以理解為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巖土類型及工程性質、地型地貌、地質結構、水文地質條件、物理地質現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個要素。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條件是一個綜合概念,在我們提到工程地質條件一詞時,實際上是指上述六個要素的總體,而不是指任何單一要素。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工程建筑所在場區地質及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具體包括:
2.1 巖土類型及工程性質
巖土類型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要素,任何建筑物都脫離不了土體或巖體。巖土的類型不同,其性質有很大差別,工程意義也大不一樣,因而,巖土類型的劃分是一項重要工作。巖土類型主要是按巖土的成因類型、沉積年代和力學性質等進行分類,分類的粗細與勘察階段相適應,在規劃階段可按成因類型劃分,在詳細勘察階段則須按物理力學性質劃分。
2.2 地型地貌
地型地貌包括地型型態的等級,地貌單元的劃分,地型起伏的變化,地面割切情況。例如,溝谷的發育系統、型態、方向、密度、深度及寬度;土坡型狀、高度、坡度;山脊、山頂的型態、寬度、平整程度等;河谷的寬度、深度、階地發育情況;不同地貌單元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等;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河谷寬窄及型態特征,不同地貌單元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等。
2.3 地質結構
地質構造是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地質構造是指構造運動使巖層發生變型和變位后所遺留下來的產物,常見的有褶皺、斷層和節理。尤其是時代新、規模大的新構造斷裂,對工程場地的穩定起著控制作用,不容忽視。地質結構除了包含地質構造外,還包括巖土單元的組合關系以及各類結構面的性質和空間分布。
2.4 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地下水的滲流對工程建筑的影響以及地下水的水質和對混凝土的侵蝕性等。
2.5 物理地質現象
物理地質現象是指地表地質作用,它是指對工程建設有影響的自然地質作用和現象,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土洞、活斷層、風化、河流沖刷以及洪水淹沒及水流對岸邊的沖蝕侵蝕等,這些地殼表層經常處于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的強烈影響之下,對建筑物的穩定和正常使用構成威脅,其規模常很巨大,甚至是區域性的。
2.6 天然建筑材料
許多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是取之于土和巖石的,這稱為天然建筑材料。例如,土石壩、路堤、路基、擋墻、護坡、碼頭等都需要大量天然建筑材料。
3 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的劃分
根據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級、建筑場地等級、建筑地基等級綜合確定巖土工程勘察等級。
3.1 工程重要性等級
根據工程的規模和特征,以及由巖土工程問題造成工程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
后果的嚴重程度,分為三個工程重要性等級,一級工程:重要工程,造成后果很嚴重;二級工程:一般工程,造成后果嚴重;三級工程:次要工程,造成后果不嚴重。
3.2 場地的復雜等級
根據建設場地工程地質復雜程度可分為:一級(復雜)場地、二級(中等復雜)場地和三級(簡單)場地。
4 巖土工程勘察階段的劃分
房屋建筑與構筑物的巖土工程勘察階段一般劃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階段(選址勘察)、初步勘察階段與詳細勘察階段(施工圖設計勘察)。對于單體建筑物如高層建筑或高聳建筑物,其勘察階段一般劃分為初步勘察階段和詳細勘察階段兩個階段。當工程規模較小且要求不太高、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時,初步勘察與詳細勘察可合并為一個勘察任務。
4.1 可行性研究勘察
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對擬建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評價,其任務要求主要為:搜集區域地質、地型地貌、地震、礦產和附近地區的工程地質資料及當地的建筑經驗。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踏勘初步了解場地的地層結構、巖土性質、不良地質現象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質條件。對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已有資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他方面條件較好且傾向于選取的場地,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4.2 初步設計勘察
初步設計勘察是在可行性勘察基礎上,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和實際需要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或調查及勘探測試工作,為確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主要建筑物地基類型及不良地質現象防治工程方案提供依據,對場地內建筑物地段的穩定性做出巖土工程評價,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勘察工作主要包括搜集本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等基本資料,取得建筑區域范圍內的地型圖及有關工程性質、規模的文件。
4.3 詳細勘察
詳細勘察――般是在工程平面位置,地面整平標高,工程的性質、規模、結構特點已經確定,基礎型式和埋深已有初步方案的情況下進行的,是各勘察階段中最重要的一次勘察,且主要是最終確定地基和基礎方案,為地基和基礎設計計算提供依據。該階段應按不同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詳細的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所需的巖土技術參數;對建筑地基作出巖土工程分析評價;對基礎設計方案做出論證和建議;對地基處理方案做出論證和建議;對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等具體方案做出論證、結論和建議。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金礦開采 環境地質問題 策略 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s, modernization, gold mining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 time is short, less invest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When gold mining, the management is not strict, the operation is not standar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s not reasonable, which greatly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gold mining has caused many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to bring great harm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is paper, gold mining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analys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gold mining, gold mining to reduc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Keywords: gold mining;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 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市場經濟體制下,對金礦開采引發的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有效解決策略,有利于加強金礦開采整個過程的管理,提高金礦開采的工作效率,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礦開采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
在金礦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等物質,給農田、草地等帶來極大影響,甚至造成河流的淤堵,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影響金礦開采業的長遠發展。目前,金礦開采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山體滑坡
在金礦開采過程中,山體滑坡是一種常見的環境地質問題,給開采工人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由于采用不同形式的采礦方法,致使山體高陡邊坡的地方呈現懸空危巖情況,或者山體被采空而塌陷,都會造成山體滑坡現象。尤其是在下雨的情況下,雨水不能及時排出,山體因雨水向下流的作用,出現嚴重泥土松散現象,最終引發山體崩塌,造成非常嚴重的山體滑坡,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二)地面坍塌
在金礦開采引發環境地質問題中,地面坍塌現象幾乎都是由山體采空引起的,給金礦的正常開采帶來極大影響。在開采過程中,開采區的深度、巖石的結構形態、礦體的組成形式等,都會影響地面結構的穩定,在長時間受到破壞的情況下,會使地面出現裂縫,最終引發地面坍塌,因此,在金礦開采過程中要對此給以高度重視。
(三)礦渣泥石流
在金礦開采過程中,礦渣泥石流是危害程度最大、造成損失最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一般發生在中、低部山區,具有突發性、易發性等特點,由于礦渣泥石流是典型的金礦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因此,需要不斷加強金礦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管理,以保證開采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礦渣泥石流主要是因為廢礦渣的跨度較大、結構較松、抗風化能力較強等原因引起的,因此,礦渣泥石流具有頻發性,給金礦開采的安全帶來極大影響。
二、解決金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策略
為了使金礦開采周圍的環境得到有效治理,促進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在進行金礦的開采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策略解決金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給金礦開采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加強環境管理,實行土地復墾策略
在金礦開采過程中,加強開采環境管理,實行土地復墾策略,是最有效的環境治理途徑,因此,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開采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對于提高金礦開采過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響。將開采工作進行分組,并指定負責人員,安排工作人員進行植樹種草,以恢復開采區的地表植被和土地綠化層,防止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等情況頻繁發生。與此同時,根據巖石的不同結構和特點,采取合適的開采方法,以減小金礦開采對環境地質的影響,有效控制環境污染,促進開采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完善恢復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在解決金礦開采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中,不斷完善環境恢復治理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才可以促進環境治理工作有效開展。因此,要對開采區的環境恢復進行系統化管理,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采用廢渣運送、及時排水等手段,改善金礦開采的地質環境,以提高金礦開采過程的安全性。在土地復墾策略的實施過程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環境恢復的監督和管理,使金礦開采區的環境得到真正改善,減少水質污染、地質災害等情況發生,促進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三)健全信息系統,提高土地復墾效益
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在進行金礦開采區環境改善的同時,健全環境治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地質環境進行全面分析,有地質災害的發生進行提前預警,從而減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與此同時,不斷創新土地復墾的實施方法,提高土地復墾的經濟效益,才能促進金礦開采業持續發展,使開采區的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例如:實施土地復墾的產業化發展戰略,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將金礦開采和土地復墾后的生產、產品加工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促進金礦開采的一體化管理,形成完善的土地復墾產業化發展模式,以推動我國金礦開采業長遠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建設中,加強金礦開采過程的恢復管理,徹底貫徹土地復墾策略,促進土地復墾產業化發展,對于提高金礦開采的安全性、促進我國金礦開采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衛雄,王有權,莊飛舟.格爾珂金礦礦山開采引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09,02:75+145.
[2]伍錫舉,劉發祥,唐升貴,李勇剛.金礦露采誘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研究[J].工程勘察,2010,S1:822-827.
篇8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選擇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1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途徑就是反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一是防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發生;二是避免受災對象與之遭遇。第一方面包括作用發生前的預防和發生中的制止;第二方面則含有移動受災對象位置、改變致災作用方向和隔絕兩者遭遇通道。所以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就是改造、穩定變形地質體,調整、控制致災地質作用,從而制止地質災害發生的專門性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有的專家將之稱為地質工程。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合理應用
2.1 工程防治對策的正確選用
由上述可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中可供(或常需)選用的主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什么情況下需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這要根據致災作用的可控制性和受災對象的可移動性兩方面的情況,與其它措施進行比較確定。一般情況下,采取行政技術措施能夠事先預防或避開地質災害危險的,多不動用工程措施。主要的比選常在工程防治與設施搬遷之間進行。比選的依據是經濟代價和安全效果。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掌握好時機,總的原則是要早治。一些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初期變形階段,其維持穩定性所欠缺的抗力較小,只要及時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增強,較易恢復其穩定。一旦發展到快速變形,其內部變形應力增大,而且像滑動面之類的關鍵部位的強度也因遭受更大破壞而大為降低,再想進行工程治理所需代價就會成倍增加,甚至無能為力了。但是防治工程也必須在肯定險情確實存在,不治不足以防止災害發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2 防治工程種類與結構類型的正確選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目的是用來防止(制止)地質災害發生。防治工程選用的合理性首先要體現在其有效性(防治效果)上。其次是在確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尋求節約。防治工程方案的正確與否常決定著防治工程成敗的大局。在確定采取工程治理后就要依據所治地質災害(致災作用)的性狀特征、環境條件及防治要求,按照保證效果、兼顧節約的原則妥善研究擬定防治工程方案,選好、用好工程類別及其結構類型。各種地質災害防治都有其適用的工程類別。如對滑坡的防治工程,常用工程類別有支擋、減載、加固、排水等;對泥石流有攔截、疏導、防護等;對巖溶地面塌陷有治坑、治洞、隔滲等。每種工程類別又常有其各具特色的不同結構類型。這都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優選采用。防治工程方案可以由單一的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構成,也可由各種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組合構成。樁錨結構就是很好的實例。每項工程手段選用的合理性都要根據其單位防治效果,即單位投資所能做出的防治效果貢獻(如安全系數! 值增強值)來判斷。
2.3 防治工程的施加位置與強度的正確確定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方案要包括工程項目及其布置位置這兩個基本內容。工程項目應根據災害防治需要確定,而任何防治工程都是具置的需要。如對滑坡宏觀上有上方、下方,地面、地下等位置區分,這可作為防治工程布置的概略指向,具體設置地點應根據致災作用力學場的分布狀況確定。如滑坡的支擋工程在橫向上要垂直滑坡的主滑方向布置。在縱向上則要依據滑坡推力的變化情況采用分段設置或統一設置。此中最應注意的是不允許中間飄出(即剪出)。防治工程的強度應以能達到防治目標的要求為準。這也與工程位置的選定有關。比較簡便可行的辦法是繪制不同安全等級的滑坡下滑力曲線圖,在圖上選取最有利的位置使下滑力減少為零。其所需的力即為防治工程應有的出力(圖1及圖2)。
圖1某滑坡的縱剖面及其下滑力計算塊段劃分示意圖。圖2為其相應的下滑力曲線圖。在后者上按K=1.2,K=1.1,K=0.93個安全等級畫出A、B、C3條曲線。
從圖上不難看出:此滑坡滑床及地面縱向坡度在"1"和"2"處有兩個明顯拐點,其下滑力曲線也依之呈3段式變化。據下滑力曲線分析,此滑坡未治前處于不穩定狀態。若按K=1.2的治理目標欲達到穩定,總體上需增加3000kN單位抗滑力。
若滑體為無中間飄出危險的整板一塊,抗滑工程可一次(按總量需要)設置在其中、前部下滑力超過(或等于)3000kN的任何方便位置。也可分段設置。但仔細分析,此滑坡自身有較大抗滑力集中在前段("2"點以下),它可將中段("1"、"2"之間)迅速增強的下滑力抵消而有余,且中段也沒有飄出(即剪出)危險。故此滑坡在"1"點以下的滑體完全可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問題在于上段("1"點以上)。這里積累了約3300kN的下滑力。從剖面形勢看,有沿m-n一線飄出的危險。究竟可能不可能飄出,須通過計算確定。主要是計算m-n⑥1線以上分塊段的抗滑力,然后將之與整個上段的下滑力進行比較。若小于后者,即能飄出;否則,相反。這里的關鍵問題是確定好沿m-n一線的抗剪強度。看是否有老滑動面或現成的巖土層結構面存在,抑或完全重新剪斷。
如圖2所示,計算結果,沒有結構面可用,其單位抗滑力為A1-A′1(約900kN)。若重新剪斷,則為A1-A″1(約2100kN),皆小于上段下滑力,故能飄出。欲防止上段滑體的飄出,需分別施加與其飄出滑動力相等的24OOkN或1200kN的單位抗滑力。所以,該滑坡抗滑工程的合理設置位置是在"1"點;所需強度仍為總體下滑力即單位抗力3000kN(24OOkN或1200kN,能防止上段飄出,但不能完全阻止其下滑)。若飄出滑動力大于總體下滑力,則應采用飄出滑動力,作為抗滑工程的設計抗滑力。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雖有其特殊性,但也是一種重要工程,故其實施也應按照國家的基本建設工程程序進行。認真做好有關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等各個環節的技術工作。
3.1 要切實做好地質勘察研究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它是改造、穩定地質體和調整、控制地質作用的工程。一切工程活動都要圍繞地質防治目標進行,地質的調查研究必須貫穿于其始終。首先要認真搞好治前勘察工作,準確查明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包括致災作用的性質、成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態、穩定狀況及危險程度;參與計算評價的有關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水文地質條件;成災危害情況,包括可能遭受危險的人、物、設施的位置、規模、價值及可遷移程度;影響治理工程實施的自然條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及社會條件(交通、能源供應、勞工等)。其中準確地判明變形作用的性質、成因及其穩定程度是關鍵。
3.2 要合理確定防治目標
防治目標包括形象目標和安全目標。形象目標即防治對象的范圍、部位;安全目標即防治工程所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明確防治目標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的首要問題。
對防治對象范圍的確定,一般應以致災地質作用的活動單元為界,作整體考慮,不宜隨意切割取舍。但在總體范圍內,則應視險情的輕重緩急劃分出重點與一般,或主要與次要的不同部位,不能平均對待。
對防治工程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應依據下列3方面的情況加以確定,即所欲保護的受災對象的重要性和可撤離程度、國家的財力水平和有關的工程規范。關鍵是要適度,既不能標準過低,治而無效;又不能過分追求高標準,多耗國家資金。關于防治標準,對每處地質災害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響方面,也可因地、因事制宜地區別對待。
3.3 要多方案比選防治工程方案
每一處地質災害的防治,欲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和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常有多種工程方案可供選用。而選擇合理與否,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須進行多方案比選,從中選出最好的工程方案。
方案比選的依據是地質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所謂地質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而又不致引起其它不良地質后果;技術可行性,是指在工程技術方法、設備材料及施工條件上,不會遇到大的困難;經濟合理性,是指投資相對較低,國家承受得了。這三者要相互結合,綜合比較。
3.4 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進行專門的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的主要內容是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和防治方案的可行性。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應從災害的危險性、成災損失程度和各種對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及撤離等其它減災措施)的適宜性等方面加以論證。
當災害的危險性較大,成災損失也較大,而其它防減災措施皆不如進行工程防治經濟、有效時,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才能成立。防治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內容,包括多方案的比選和選定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比選及選定方案的可行性論證依據,即是前述地質的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3條原則。較小規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可與地質勘查報告的編寫同時進行。
3.5 要妥善確定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實行信息化施工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既要有利于順利完成工程本身的實施任務,又要不因施工擾動而對變形地質體造成新的破壞。對每種新的或較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均應進行方法(工藝)試驗。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總體的階段程序和具體防治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與復雜的地質體打交道,欲解決的問題常有很大隱蔽性和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每處防治工程的效果不是都能一次預見得到,防治工程對變形地質體的長期性擾動后果也不一定能很快顯露出來,有時需要通過局部或前期工程實踐(試驗性施工)才能有把握地確定下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總體上常需有一個合理的階段程序,以便根據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設計;在具體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上,要盡可能做到先期為后期工程提供便利條件,或增加其安全儲備,避免相互干擾,更不能相互破壞。要嚴防由于工程不當引起意外災難性后果,即所謂治聾不成反致啞。
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工程地質;水文地質;關系
1.工程地質概述
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工程地質勘查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并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巖土組分、組織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及其對建筑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巖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巖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預測、評估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巖石的裂隙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筑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筑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征,預測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繪圖。
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巖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等。
2.水文地質概述
水文地質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運動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評價、開發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在不同環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運動和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狀況,可為科學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據。水文地質學對地下水的研究,著重自然歷史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同主要用水文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學關系密切,只是研究的側重點稍有不同。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如環境水文地質學、地下水資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質學等。
3.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密切相關
實踐證明,在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水文地質問題始終是一個極為重要但也是一個易于被忽視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二者關系極為密切,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巖土體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巖土體工程特性,又是基礎工程的環境,影響建筑物的穩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視,是在實際的地質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內因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參數的利用,水文地質問題往往只被認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簡單地對天然狀態下的水文地質條件作一般性評價。在一些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由于工程勘察中對水文地質問題研究不深入,設計中又忽視了水文地質問題,經常發生由地下水引發的各種巖土工程危害問題,令勘察和設計處于難堪的境地。
為提高工程勘察質量,在勘察中加強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僅要求查明與巖土工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評價地下水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響,更要提出預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議,為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質資料,以消除或減少地下水對巖土工程的危害。
3.1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評價內容
3.1.1應重點評價地下水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響,預測可能產生的巖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3.1.2工程勘察中還應密切結合建筑物地基基礎類型的需要,查明有關水文地質問題,提供選型所需的水文地質資料。
3.1.3不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狀態和天然條件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分析預測在人為工程活動中地下水的變化情況及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3.1.4應從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對工程的作用與影響,提出不同條件下應當著重評價的地質問題。
3.2巖土水理性質的測試和研究。
巖土水理性質是指巖土與地下水相互作用時顯示出來的各種性質。巖土水理性質與巖土的物理性質都是巖土重要的工程地質性質。巖土的水理性質不僅影響巖土的強度和變形,而且有些性質還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穩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對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的測試比較重視,對巖土的水理性質卻有所忽視,因而對巖土工程地質性質的評價是不夠全面的。結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賦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結合水尤其是弱結合水與粘性土相互作用時顯示出來的性質如可塑性、膨脹性、收縮性等歸為粘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因其受強力束縛,活動范圍極為有限,對巖土的動態水理性質影響較小。
3.3由水文地質引起的工程地質危害。
3.3.1地下水升降變化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在巖土工程勘察中,要注意調查了解地下水位條件及其升降變化。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節性變化的,雨季水位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其天然變化是區域性漸變的,而且變幅較小。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位升降變化的幅度往往大于天然變化所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更為嚴重。
3.3.1.1水位上升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潛水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受地質因素如含水層結構、總體巖性產狀;水文氣象因素如降雨量、氣溫等及人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響,有時往往是幾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由于潛水面上升對巖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響:土壤沼澤化、鹽漬化,巖土及地下水對建筑物腐蝕性增強;斜坡、河岸塌陷等巖土體產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巖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軟化;引起粉細砂及粉土飽和液化、出現流砂、管涌等現象;地下硐室充水淹沒,基礎上浮、建筑物失穩。
3.3.1.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巖土體、建筑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
3.3.2地下水位對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
地下水的升降變化能引起膨脹性巖土產生不均勻的脹縮變形,嚴重時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別是低層或輕型建筑物的破壞。當地下水升降頻繁時或變化幅度大時,不僅使巖土的膨脹收縮變形往復,而且會導致巖土的膨脹收縮幅度加大。因此,在膨脹性巖土地區進行工程勘察時應特別注意對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特別是地下水升降變化高度和變化規律,這對地基基礎深度的選擇(宜選在地下水位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下,不宜選在地下水位變動帶內)有主要的參考價值。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內,當地下水位在基礎底面以下壓縮層范圍內發生變化時,就能直接影響建筑物的穩定性。若水位在壓縮層范圍以上時,軟化地基土,使其強度降低、壓縮性增大,建筑物可能產生較大的沉降變形。若水位在壓縮層范圍以下時,巖土的自重應力增加,可能引起地基基礎的附加沉降,如果土質不均勻或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也可能使建筑物發生變形破壞。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變動帶和地下水位以下,具有明顯的變化規律。土體從上到下,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由小一大一小,壓縮模量、承載力由大一小一大的變化規律。這是由于地下水位以上部位,經長期淋濾作用,鐵鋁富集,并對土顆粒起膠結和充填作用,增大了土粒間連接力,往往形成“硬殼層”,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小而壓縮模和承載力高。而位于地下水位變動帶的土層,由于地下水積極交替,土中的鐵鋁成分流失,土質變松,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壓縮模量、承載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層,由于地下水交替緩慢, 氧化、水解作用減弱,加之上覆土層的自重壓力作用,土質比較密實,因而含水量、孔隙比減小,壓縮模量、承載力增高。巖土特別是各類軟質巖石、風化殘積土、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等,其物理力學性質的變化規律,與地下水位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分析研究巖土物理力學的變化規律時,應充分重視地下水位這一重要影響因素。
4.結語
工程地質問題中,水文地質在建筑物持力層選擇、基礎設計、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準確合理地查明地下水位,不僅使資料的可靠程度更高,而且可更好地發揮巖土體的潛在能力。因此,為提高工程勘察質量,在工程勘察中要求查明與巖土工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以消除地下水對巖工程的危害。隨著工程地質勘察的發展,水文地質必將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切實做好水文地質工作,將對工程地質勘察水平的提高起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工程地質手冊/《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編.-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孔德坊.工程巖土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巖土工程勘察規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 肖長來,梁秀娟 ,王彪,水文地質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03月.
篇10
關鍵詞:高速公路 質量控制
0 引言
山區高速公路的質量控制和普通的公路有所不同,所以在工程建設之初要對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地質、山區高速公路的質量控制做好探討和規劃。否則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包括水土流失在內的環境問題,嚴重的將引發環境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等,給當地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樣就違背了建設的初衷,這在只重建設不顧環保的過去時有發生、教訓極為慘痛。要預防和防治這些問題的發生必須根據工程的特點在建設之初預見到工程建設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在工程設計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把山區高速公路真正建成綠色之路、環保之路、福民之路。
1 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地質要求
山區要建設一條兼顧交通、環保、生態等方面要求的高標準的山區高速公路,應該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地質工作應貫穿于設計、施工和運營的全過程。對地質現象和規律的認識(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線、由線到點、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的,根據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1.1 勘察設計階段 地質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山區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質環境中穿行,并對地質環境進行改造,應該認識地質規律,尊重地質規律,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地質因素,遵循地質原則,從源頭上盡量減少山區高速公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并且為施工和運營提供良好的條件。
1.2 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 山區公路地質選線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制約,主要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巖崩、巖溶、巖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本階段應盡可能詳細地收集區域構造地質、巖石地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環境地質等方面的資料,利用遙感資料(衛片和航片),編制中比例尺(1:5萬或1:10萬)工程地質圖和地質災害(不良地質現象)分布圖,圖上標注大的地質構造(主要是斷層)、重大的地質病害體,分析區域性的地質災害發生條件,進行初步的地質災害評估,配合路線方案設計,進行必要的現場踏勘和重點路段的調查,反復對比,優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的路線走廊帶,真正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
1.3 施工圖設計階段——詳查工點地質條件 通過初步設計階段的各種地質工作,已經基本查明路沿線的地質條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本階段應詳查工點地質(橋位、隧道、深路塹、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擋構造物),進行重要工點1:2000地質測繪。采用調查、測繪、槽探、坑探、鉆探、物探等綜合勘察手段。查明場地巖土體組成、性質、分布以及風化層、不良地質、特殊性巖土等工程地質條件在路線縱橫方向的變化。
1.4 施工階段——遵循信息化施工、補充勘察、動態設計原則 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約,有些復雜場地(巖溶、破碎帶、巖性縱橫向差異大的地區)或地形困難場地(陡坡、魚塘等)在設計階段難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無法查清場地詳細工程地質條件。在施工期間,可以進行補充勘察,如對巖溶發育區或巖性差異大的場地逐樁鉆探,對原進場困難場地通過施工便道進場鉆探。施工中發現新的地質問題也要補充勘察。應該把施工期間的勘察工作視作設計期間勘察工作的重要補充。
2 山區高速公路的質量控制
2.1 高填路堤的質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質量主要是確保高路堤的穩定性。高路堤穩定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邊坡坡度、地基性質和水文狀況,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時采取的主要質量控制措施為:①設計時,應對高路堤進行穩定性驗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徹底處理下臥層確保地質承載能力;③通過試驗檢測選擇適宜的路基填料;④嚴格執行路基施工規范,加強對密實度的控制與檢測;⑤加強對高路堤的沉降觀測與監控;⑥加強高邊坡的超前防護。
2.2 橋梁施工的質量控制 除了傳統的質量控制外,對橋梁特別是大型橋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橋梁施工控制是確保橋梁施工宏觀質量的關鍵措施之一,也是橋梁建設的安全保證。大型橋梁施工控制是一個施工量測判別修正預報施工的循環過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確保施工中結構物的安全,其次必須保證結構物的外形和內力狀態符合設計要求。影響橋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結構參數、施工工藝、施工監測、結構分析計算模型、溫度變化、材料收縮與徐變、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統才能達到預期的控制目標。
2.3 公路隧道的質量控制 根據公路隧道建設的實踐,應將隧道開挖及初期支護質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質量、隧道施工監控測量作為主要質量控制目標,公路隧道的質量控制必須重視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2.3.1 嚴格實施信息化施工 公路長大隧道主要按新奧法設計與施工,新奧法是一種現代先進設計與施工一體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現場監控、量測信息來確認和修正預設計的依據,并對隧道施工方法、斷面開挖步驟及順序、初期支護參數等進行合理調整。
2.3.2 加強隧道地質勘察,超前預報水文地質情況 為減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發生率,保證隧道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應對開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離工程、水文地質條件進行驗證,及時超前預報,有的放矢地采取應對措施。預報內容是盡可能采取各種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現的坍塌、冒頂、涌水、溶洞、斷層、瓦斯等地質災害,并分析其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程度。
2.3.3 安全生產,制定險情預案 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地下工程,必須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組織管理體系,層層檢查落實,每個生產環節都要嚴格遵守國家和行業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確保人員和工程安全。
2.3.4 綜合治水 隧道病害大多與水有關,隧道施工中防水、治水直接關系到工程質量和隧道的運營安全。公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項系統工程,總體上應遵循“以排為主,防、排、截、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對地表水、地下水妥善防治。
3 山區高速公路的質量監督措施
3.1 加強質量保證體系的監督 這里所說的質量保證體系,實質上就是質量保證體系與行為和意識的統一,與合同履約的統一。在工程合同中,對業主、監理工程師、承包商在工程質量上的權利和義務予以了非常明確的規定。質量行為的檢查,就是對這些承諾的核實。行為的規范,是質量保證的基本要素。
- 上一篇:大學生安全教育策劃案
- 下一篇:蛋白質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