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村建設的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5 17:3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鄉村建設的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鄉村建設的調查報告

篇1

XX年,yjbys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十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下面是關于此項活動的社會調查報告: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 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 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增強農民致富能力

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 (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篇2

首先,多數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與要求相差甚遠,現代教育設備少,教育手段簡單,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在軟硬件方面還不具備,要縮短城鄉教育水平差距不易。受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制約,農村中小學總體水平確實與城區存在較大距離,而且農村辦學思想、教育觀念方面還比較陳舊。我曾和唐家村的一個初中生聊過幾句,他告訴我,他們上初中后才開始接觸電腦,而城里呢,小學生就已經掌握電腦操作了,這就是差距。

其次,農村辦學條件較差,加上教師工資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質教師難的問題。農村學校優秀年輕教師和音樂、美術、體育、英語教師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數學校還不能向城里的學校那樣采取高薪聘請優秀教師的辦法。高水平的師資不足,導致農村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在我看來,鄉村學校教師嚴重短缺,但同時我們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大學生找不到就業機會,而鄉村學校又急需人才,為什么大學生不去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呢,每年畢業生都擠向人才濟濟的大城市,為了留在城市里,他們甚至選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我記得在唐家村小學開總結大會時,就有位同學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唐家村的這幾天,讓我感受到了村民的熱情和孩子們迫切渴望知識的心情,我被他們這樣熱情所感動,我想留下來

再次,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嚴重,教育程度偏低,除了教育體制的原因外,農村教育模式的單一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農村的教育也是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一旦升學無望,則會前功盡棄。我們小組曾走訪了許多村民和家庭,和家長們探討過關于孩子輟學的問題,歸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學校老師講的不好,一部分學生厭學,直接退學外出打工;

第二點: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而將差生分流出去,使好多初中高中生輟學外出打工;

第三點:考上學而供不起也導致一些學生輟學。

篇3

關鍵詞 網絡媒體

城鄉知溝 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信息社會,網絡媒體的作用與影響力日益增強。一種思維是互聯網在城市的普及與在農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鄉“知溝”差距進一步拉大。另一種思維則是互聯網在知識與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幾乎不受時空限制的傳輸特性正是縮小城鄉“知溝”差距的利器。這兩種思維都缺乏對人的因素的考慮,犯了工具決定論的錯誤。網絡媒體只是一個工具,人的因素才是問題的主因。因而,本文認為網絡媒體要起到縮小城鄉“知溝”差距并阻止這一差距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進一步擴大的話,則必須加強農民對網絡媒體的使用能力提高農民的媒介素養,而做到這一點,先行條件則是要對農民做好相關方面的教育培訓,即相關的“鄉村教育”要推行起來,因為有效使用網絡媒體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及相關技能這一必要前提條件。

一、網絡媒體在農村稀缺的現狀與原因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調查表明,我國城市網民大約有9168.6萬人,城市網民普及率為16.9%;而同期鄉村網民1931.4萬人,網民普及率僅為2.6%。鄉村網民數量是城市網民數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網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數據是:農村家庭擁有的電腦數量為每百戶2.7臺,遠低于城鎮電腦擁有量每百戶47.2臺。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國農村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6月,農村網民規模為3741萬人,其中農村中小學生網民1575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網民達2000萬人。從這個報告中可以得知,留在農村的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上網者僅有166萬。

CNNIC第20次調查報告顯示,2007年6月為止我國網民達到1.62億,其中城鎮網民占到近8成(76.9%),而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還只是5.1%。CNNIC2008年的調查顯示:53。3%的不上網的農村居民是因為不懂電腦或者網絡而不上網。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農村網民規模達到9565萬人。

從上述數據來看,農民上網還不是普遍現象,雖然近年來農村網民數量逐漸有較大的增長,但農村網民主要是農村中學生以及農村青年打工者,他們已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村網民。這從電腦在農村的占有率就很明顯地反映了這一特征,雖農村網民逐年有較大的增長,但農村居民電腦擁有量增長緩慢,這就說明網絡媒體在農村仍缺乏市場。據農業部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民上網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農民的上網率幾乎為0。這一反差帶來的結果是城鎮居民在信息的獲取上與農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擴大,加上城鎮居民的知識占有優勢帶來的對網絡媒體的有效主動利用,必然遞進式地增加其信息與知識而進一步擴大城鄉“知溝”差距。

網絡媒體在農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實用性不大導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國小農經濟的特性決定了大部分地區的農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聯網來建立起農產品的“產、供、銷”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網成癮導致不少只對電腦有粗淺感性認識的農村居民認為電腦是壞東西,這也影響了農民的購買欲望;三是二次付費偏貴帶來的“買得起,用不起”的購買顧慮同樣影響購買欲望;四是使用網絡媒體對知識與技能上的要求,又對農民購買電腦設置了一道心理障礙。

可見,解決電腦在農村難以普及的關鍵則是發展教育與經濟,因而,要想網絡媒體在農村普及并利用其縮小城鄉“知溝”差距,發展相關方面的“鄉村教育”則是必須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網絡媒體在縮小城鄉“知溝”差距上的優勢

利用大眾媒體縮小“知溝”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國近代報業開啟民智的傳統其實就是一種努力縮小中西“知溝”差距的做法。相對而言,網絡媒體在縮小城鄉“知溝”差距方面的功能更為強大更為便利。對于互聯網而言,其在這方面的明顯優勢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與互動性,具體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強大搜索功能。對于不知曉的知識,輸入關鍵詞基本都可以從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類網站的健全性。通過互聯網,各行業的基本知識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現給使用者。而針對不同層次與年齡人的網站,更能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愛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類博客、時評、論壇、社區等欄目的豐富性,完全可以起到過去政論報刊的作用而開啟民智,這對農民如何開拓思維與更新觀念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同時,就知識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紙媒體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電腦則幾乎不受限制,是一個無所不包的電子圖書館。

網絡媒體除上述優勢以外,其互動性則又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其互動性幫助了使用者在尋求這些知識時的便利與能動性。網絡既是一個娛樂的平臺,同時也是學習的平臺。對于農民,只要有學習欲求,通過電腦基本可以彌補鄉村信息隔絕的不足,也可以彌補農村書籍資料匱乏和缺乏教師這一問題。正如美國現代化的理論家英格爾斯對于大眾媒介對現代化的積極作用的描述:“大眾媒介給人們帶來有關現代生活諸多方面的信息;給人們打開了注入新觀念的大門……所有這一切在能夠接受外來影響的人那里。將會導致更多的現代性。”網絡媒體的出現在信息上使整個世界呈現“地球村”狀態,因而利用互聯網在幫助農民開啟民智以及“睜眼看世界”這些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技術優勢,對改變農民對農村向現代化變遷,皆是一種有力的推動工具。“大眾傳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補償自然形成的鄉村隔絕狀態……大眾傳播開闊了農民的視野,傳播了信息,說服農民接受變遷。”

我們多談論近代報人利用報紙作為縮小中西“知溝”差距并開啟民智的工具,網絡媒體綜合三大傳統媒體的優勢以及在知識與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動性,應是發揮這一功能的更好媒體。但是,如何利用互聯網縮小城鄉“知溝”差距,使農民會正確使用互聯網會對互聯網的信息進行批判接收與理解則是關鍵,而問題是在我國農村,農民缺乏的就是知識并進而由于知識缺乏導致的無法對互聯網的正確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設新農村培育新式農民,對農民開啟民智縮小城鄉“知溝”差距,互聯網是一個有效的工具,但對農民進行針對性的鄉村教育則是關鍵前提。

三、對“鄉村教育”這一網絡媒體在農村普及的關鍵前提條件分析

網絡媒體在縮小城鄉“知溝”差距上與其他大眾媒體相比具有絕對優勢,但其在使用上的復雜性與對知識的高要求則是其在鄉村普及的重要障礙,農民要想在互聯網上能動地尋找自己想要的資料以及準確理解相關資料,而不導入僅僅尋求娛樂與刺激的偏向,則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與媒介素養。同時,由于互聯網的平臺特性,網民需要的信息不是直

接地呈現在網民面前,需要網民自己從這個平臺上去搜索并選擇,而這個搜索選擇就對網民的知識水平、個人修養與愛好提出了_一定的要求。這也是文化水平高者多把互聯網當成獲取信息與知識的工具而文化水平低者則把其僅當成娛樂的工具的體現,因此,要想互聯網在農村普及并達到縮小城鄉“知溝”差距的功能,對農民進行相關教育尤為必要,否則,“網絡下鄉”等良好愿望的措施都可能治標不治里。

解放前,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皆認識到改變農村則必須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三人都認識到對農民進行教育才是改變農村的治本之方。如梁漱溟認為,通過鄉農學校對農民進行教育,才能做到鄉民自治。晏陽初認為,對農村要搞平民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如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要建設新農村培育新式農民,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則是根本,農民知識的增長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兩個最基礎的基石。梁漱溟指出:“總言之,救濟鄉村便是鄉村建設的第一層意義,至于創造新文化,那便是鄉村建設的真意義所在。”。梁漱溟還認為在社會改造時期,則應注重社會教育、成人教育、民眾教育。這些觀點用在今天同樣正確,因為新式農村的建設,沒有新式農民則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沒有文化知識做基礎則根本不可能成為新式農民。而能發揮這一教育功能從而縮小城鄉“知溝”差距的網絡技術則是開展這一教育的有力工具。

但如何使“農民科學化”和“科學簡單化”,以期把簡單化了的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民自己的實際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從事鄉村改造事業的第一要素。可見,成熟的技術轉化為農民的現實技能,是一個教育難題也是首要問題。對于農民關于網絡媒體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一是要使農民具備相關使用技能,包括如何上網如何查找下載資料如何打字以及系統如何安裝等基本技能。對于硬件毛病,一個村至少應該有一個能解決基本問題的技術員。二是要對農民進行基礎知識的再教育,對網絡的正確利用所依附的本體還是知識。但采取何種方式為佳?梁漱溟在他那個時代給出的藥方是:要靠外來的力量。主要靠有知識的外來人來充當教育先鋒。這些外來人指“有知識、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術的人”。而晏陽初希望讓受過平民教育的青年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這些方法在如今也具有可借鑒性。

篇4

珠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廣州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廣州黃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

廣州鄉村旅游標準化體系的構建

網絡用戶搜索引擎使用行為及其評價的調研與分析

一種新型的社區服務模式的探討——以廣州市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為例

避世逸隱之心聲——簡論古琴曲“歸去來辭”的意境

在古詩文教學中彰顯國學精神——以中學語文教材中蘇軾的詩文為例

有限元病態時的幾個異常現象

Aglet服務環境下快速啟動移動Agent項目的算法實現

新時期高職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特征研究

關于領導干部樹立科學政績觀的思考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弘揚中國傳統價值觀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馬克思人本思想視閾下的民生問題思考

從教學計劃到人才培養方案轉變的隱性教育指向

海內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研究

高職機械類專業Pro_ENGINEER軟件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

高職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

《企業納稅實務》課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實踐

建筑環境與食品工程學院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深度訪談的實踐與認識

職業教育的政策取向芻議

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教學名師為視角

上海社區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經驗與啟示

滬穗兩市社區學院發展的對比分析

NAT的UDP穿透技術分析及實現

基于直方圖主分量分析的珠光體球化評級方法的研究

高職焙烤教學開設綜合性實驗的探索——以面包制作為切入點

《數據庫VFP6.0》教學網站的設計開發

高職(高專)院校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報告

廣州市屬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特色分析

高職畢業設計改革初探

試論高校校園文化與人才隊伍建設

新形勢下加強學生公寓育人實效的思考

信息社會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從信息到知識建構、知識到能力生成及智慧轉化

建構和諧醫患關系的倫理學分析

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新情況及其對策

我院藝術系師生設計的優秀作品

明確定位,差異培養,推進實踐性教學體系建設——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

建設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的大學文化

高職院校國學教育模式新探索

當代農民道義理性抵抗的心理變化路徑分析

公司治理制度與文化關系探討

論唐代詩歌觀念對小說創作的影響

蓖麻粗毒蛋白的提取及滅鼠試驗

降脂中藥的研究進展

我們要構筑三大經濟發展高地

經濟和諧發展下的中國制造業區域轉移研究:一個全球化視角

淺談交通建設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廣州市黃埔區為例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廣州市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與新取向

快速排序一個低效問題的完善處理

F-MAT251離子源高壓電源電路的維修

帶擾動項的Hasegawa-Mima方程的Hm(m≥3)解的存在性及解的正則性

發達地區高職教育發展觀念的創新——對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再認識

篇5

不知道從哪里傳來這樣的判斷:“村醫越反對,醫改越成功。”我聽后非常納悶:無論在哪個國家,基本醫療都不可能沒有村醫!中國的村醫是由當年的赤腳醫生演化而來,肩負著中國9億農民的健康重任,承擔著預防、保健、醫療、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康復六位一體的全科工作,是億萬農民的健康守護神,更是我們醫療保障網的最基層。可是,幾十年來,我們的政策卻在逐漸忽視村醫這一群體。村醫之殤,何時能解?

村醫之殤――待遇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系列活動,將最基層村醫的真實生活寫照呈現出來,確實是對村醫的重視與肯定。然而,我卻另有體會――光對最美鄉村醫生懷有敬佩之情是遠遠不夠的,為什么都是社會力量在幫村醫解決問題,政府到哪里去了?今年兩會,人大代表鐘南山院士提出了“村醫之問”,也提出了關于基層鄉村醫生待遇問題的建議。

村醫的工作無疑是辛苦的,除了承擔日常為村民們看病的工作,按照政策規定,還要負責建立健康檔案、隨訪、預防接種和健康查體等11項公共衛生管理。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要求,對他們來講,節假日無從談起。

然而,與這種累得人仰馬翻的工作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待遇卻少得可憐!目前中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經費25元,其中10元是給村醫的,但在經過層層“克扣”后,最后剩到村醫手中的人均經費不到兩元,甚至有些村醫根本沒有拿到這部分經費。

實施藥品零差率后,國家承諾給予多項補助,以保證村醫收入。但實際上,村醫能夠得到的專項補助卻少得可憐,有的只有2000元/年,有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補助。相較之下,與村醫基本在同一時代誕生的“孿生兄弟”――民辦教師,如今已轉為公辦教師,既享有工資待遇,也享有社保醫保。村醫,卻什么都沒有,怎能不悲傷?

村醫之殤二――就業

據一份對某縣村醫隊伍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縣在崗的鄉村醫生平均年齡為43.8歲,其中45%的鄉村醫生年齡在50歲以上,60歲以上的鄉村醫生有28名,約占10%。由此結果可以看出,村醫年齡老化現象較為突出,村醫人才隊伍已后繼乏人。

事實上,中國每年畢業的醫學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全都擠向大城市的大醫院,真正下到基層去的卻所剩寥寥。其癥結在于,中國目前的政策是“鼓勵”醫學生去基層,而非“吸引”。沒有吸引力,那些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或是有醫師資格的醫師,都不愿去基層服務。村醫不僅待遇不好,還沒有編制,在學習進修、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個人發展都存在不暢,甚至是限制。最終導致村醫隊伍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青黃不接,后續發展令人堪憂。

村醫之殤三――養老

根據相關規定,鄉村醫生年滿65周歲后就不被批準繼續在村中行醫。這讓許多干了一輩子的老村醫不得不退休,但卻得不到任何養老保障。新聞報道中,一幕幕村醫退休后,生病只能躺在自家床上,得不到任何醫療救助的場景,著實令人心酸!他們用自己的醫術為村民們服務了一輩子,到頭來,他們自己卻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另外,村醫退休后也沒有養老金,完全要靠子女贍養。為了避免這樣情況的發生,有些本該到了退休年齡的村醫,不得不鋌而走險,繼續行醫,只為掙取微薄的診療費用維持生計。“醫生擔憂養老問題”,這種問題拿到國外去,肯定是個笑話,但在中國,情況確實如此!

進一步說,以上這些問題還會導致諸多不良后果。比如,健康檔案造假、健康教育無從開展,甚至違規賣非基本藥物等。追根溯源,是因為村醫待遇微薄,因為人才隊伍匱乏,因為職業沒有發展希望,因為退休后沒有養老保障,因為沒有……網底越來越虛薄,網眼越來越大,這讓9億農民的健康由誰來保障?

制定村醫認可的政策

試想,如果沒有村醫的認可,沒有村醫的積極參與,醫改怎么能成功?

篇6

關鍵詞: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城鄉統籌

勞動力、土地以及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不受約束的流動構成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但是,由于國內存在著戶籍與土地等城鄉二元體制,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非約束流動受到了限制,于是就構成國內城市化進程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成都市是我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破解城鄉二元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有積極意義的探索,本文將在總結成都試驗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展開分析,為探索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城市化道路提供一些參考。

一、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雖然對戶籍等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目前城鄉二元體制還是存在著,依舊是國內城市化進程中的障礙。一方面,城市和鄉村不一樣的土地制度,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阻礙。第三方面,城市和鄉村不一樣的戶籍與公共服務制度,對城市和農村間勞動力的非約束性流動造成了制約。第三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貸出相對較少,極大限制了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農村銀行營業網點數量和功能的限制,使得在農村很難通過金融機構資金發展項目。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極大影響到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以成都試驗區為例探索改革

(一)對農村產權制度進行改革

為了促進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動,成都試驗區對農村土地產權制度進行了改革。成都市近年出臺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和房屋產權制度的意見》,希望通過對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努力形成以“流轉順暢、保護嚴格、權責明確、歸屬清晰”為特色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構建和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使得城鄉資源在市場分配上機會均等,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提供制度上的基礎,并且耕地保護基金制度的建立,發起了形成很好地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的耕地保障補償制度的試驗。

(二)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

為了推進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成都試驗區推行了城市和農村一致的戶籍制度,于近幾年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在戶籍制度的管理上,實行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制度,按照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的原則,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劃分,統稱為居民戶口。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就業工作責任等體系與就業服務網絡。

(三)對農村金融制度進行改革

為了推進資金要素自由流動,財政更應向農村傾斜,財政部門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對鄉村信貸擔保機制予以了健全,對社會資金流向鄉村予以引導,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農村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流轉活動給予資金支持。例如,鄉鎮金融機構試點、政策性的農業保險試點以及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等,構建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投融資服務,總之,不進行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城鄉二元結構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破除,只有通過調整改革,才能逐步實行城鄉一體化。

三、成都試驗區的改革成果

(一)城市化率的不斷增加

截止2013年,成都試驗區城市化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年均提高近1.3個百分點,在《2014年成都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爭取城鎮化率比2013年提高0.9個百分點,達到70.24%,新增新區建成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以實現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長,在2013年,成都市人均GDP已經達到64247.56元,從對應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實際城市化率來看,已經超過了標準城市化水平。而在以后的幾年里,相應GDP所對應的城市化水平也是不斷遞增。

(二)城市結構的協調發展

和其他城市相似,成都試驗區的城市結構特征也表現為典型的環狀結構,主城區有著很強的聚集能力,這對城市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化質量的改善的有著積極作用。自2003年實施新的城鄉統籌發展總體戰略以來,內環聚集的城市現狀已經逐漸向比較協調發展模式轉變。新的空間拓展模式是在主城區以外,大力發展郊區的小城鎮,進而形成一些擁有較強承載力的城鎮區域,從而使得主城區與周圍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在《2014年成都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意見》已經提出必須集中力量加大外環小城市的建設,以形成示范效應,包括按照《成都市小城市建設標準》重點建設11個小城市的樣板,確保2個小城市在2014年底初步達到小城市標準;而且也非常注重特色鎮的建設,這些措施為城市結構的協調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擴大,成都試驗區的社會保障也不斷地完善,很好地處理了農民與產業之間的關系,改變了農民原來普遍以單一的收入結構,形成了多種收入來源所構成的收入結構,農民的收入將得到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不僅如此,而且城鄉教育、醫療、文化、公共服務實現基本均衡,比如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積極促進教師區域流動,深入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不斷完善農村藥品供應,并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的藥品流通新模式,完善的城鄉社會保障確保了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的順利進行。

四、結論

成都試驗區在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進程中,通過城鄉間的土地、戶籍和資金等生產要素進行優化改革,實現了人口、城市結構及城市化率的協調發展,使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總結該試驗區的探索經驗,要想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質量,就必須破除城市和農村二元體制結構,只有深入地破除不同領域的城鄉二元制障礙,如土地、戶籍制度及社會保障服務等,才可以更好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閻星,田昆,等.破除二元體制,開拓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成都城鄉統籌的改革創新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1(01).

[2]曹宗平.西部地區既有城鎮化模式的弊端與現實選擇偏好[J].當代經濟研究,2011(02).

[3]梁小琴.城鄉統籌的改革樣本――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J].決策導刊,2010(04).

[4]梁正科,徐明,萬遠英.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四川統籌城鄉發展――“成都模式”實踐啟示與價值[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0).

[5]周天勇,張彌.城鄉二元結構下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1(03).

篇7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關心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能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討論品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根據不同的選題、按照不同的形式策劃并展開活動,如:“人物訪談”“新聞調查”“熱點追蹤”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心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提高文化品位,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活動步驟

1、能從報刊、書籍、網絡等媒體中廣泛獲取資料,追蹤熱點,確定選題;

2、制定簡單的調查計劃,分工合作,進行多角度新聞調查,盡量掌握直接訪問資料;

3、以已掌握的原始資料和間接資料為基礎,分析討論問題,用文字、圖表、照片、DV等做出簡單的調查報告;

4、成果展示后,進行跟蹤訪問,及時獲得反饋并做出活動總結報告。

三、活動反思

了解社會現象,關注多元價值取向,明確社會發展的主導方向,能獨立做出辨別、分析和評價,在不斷的審視和反思中進步。

熱點綜述:

植根于現實,關注社會生活,對社會現象做出自己的評價,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既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要求,也是中考對學生能力考查的終極導向。

首先需要大家關注的是社會熱點問題。一方面,該角度的相關命題率逐步提高了,例如,對連戰、宋楚瑜先后訪問大陸這一事件,湖南、山東、吉林、貴陽、海南等省市的命題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關于“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活動,浙江、廣東、貴陽等省市也紛紛以之命題。另一方面,這類熱點問題大部分是結合綜合實踐題型而出的,例如概括新聞導語、分析表格內容等。

其他與社會生活有關的閱讀理解文章,或者是小說、散文,如湖北黃岡的《換票》、安徽的《百合獻誰》等,主要是反映社會生活中人們不同的價值觀;或者是議論文,如南寧的《學會感恩》、青海的《說“寬容”》等,主要是反映人與人之間應當怎樣交往。

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真切體驗和獨特感受,這本身就是寫作內容的一個主要方面。中考設題方式有三種:一是直接以社會生活內容為話題,如江蘇南通以“諒解”為話題作文;二是提供一段社會生活的材料,如四川考題中介紹貧困大學生張修奇,教大家學會“堅強”;三是作為隱含信息出現,如山東以“回聲不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這一范圍來寫話題作文。

新聞盤點:

關鍵詞一:感動中國

自從2002年央視舉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以來,該節目就以具有震撼性人格力量的優秀人物為主要內容,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時至今日,該節目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精神品牌。在今年的1月15日,中央電視臺在北京的天橋劇場舉行了盛大的“感動中國2005年度獲獎人物頒獎典禮”。在2005年,溫暖和感動我們的人物是:歌唱演員叢飛、農民工魏青剛、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鄉村衛生員李春燕、青年大學生洪戰輝、留守北大荒的上海知青陳健、殘疾人舞蹈演員邰麗華、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郵遞員王順友、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青藏鐵路建設獲得“感動中國―――2005年度特別獎”。感動只能是一個瞬間,感動之后,2005年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的眼淚,還包括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認可,對創建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

篇8

成立專門機構

開辟“綠色通道”

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4月24日正式授牌后,省檢察院迅速行動,于4月30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工作座談會,要求全省檢察機關必須以積極和堅決的態度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內設機構的組建和工作開展。截至5月26日,全省檢察機關已經完成省院、7個地州院和10個縣級院的專門生態環境保護檢察機構組建工作,并配備一批政治業務素質強的檢察人員。

生態環境保護檢察機構成立后,涉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普通刑事案件批捕、工作,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預防工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監督工作,均集中由生態環境保護檢察部門承辦,開啟了生態司法“綠色通道”。

查辦案件依法履職

“抓好破壞環境資源立案監督工作、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摸排查辦工作和督促環境保護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職工作,力爭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召開前,查辦一批在生態領域有影響的案件”。4月30日召開的全省檢察機關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工作座談會,確定了當前工作任務,明確提出對影響重大的破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堅持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并采取一般案件重點審查、較大案件專人審查、重大案件專案組審查等方式,整合辦案力量,形成生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今年1至5月,全省檢察機關快捕快訴了一批涉嫌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犯罪案件,其中批準逮捕225人,提起公訴545人。

貴陽市花溪區湖潮鄉村民孟某某為在征地建設中獲得巨額補償,毀壞貴陽市環城林帶18.8畝防護林,改種桃樹苗,在當地造成不良影響。貴陽市檢察院辦案檢察官審查后,認為孟某某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罪,依法從快批捕了孟某某。

為落實省委打擊處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懲治破壞資源環境案件背后的職務犯罪案件的要求,省檢察院還于5月13日下發了《開展重點查辦和預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職務犯罪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級檢察院積極對生態職務犯罪線索進行摸排,加大查辦和預防生態領域職務犯罪的力度。目前,全省檢察機關已摸排掌握了一批案件線索,有的已進入司法程序。

加強調研強化監督

為落實省委關于監督支持環境保護機關依法行政的要求,全省檢察機關還注意深入分析案發原因,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檢察建議。銅仁市檢察院針對群眾反映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及時進行走訪調查,介入環保監管領域,與該市環保局、水務局、城管局、住建局和污水治理有限公司等部門就治理污染問題召開座談會,分析問題原因,提出整改建議,從源頭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清鎮市檢察院組織開展林業領域預防職務犯罪預防調查,形成《林業生態調查報告》,得到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局的高度重視。

今年3月,貴州省檢察院部署為期8個月的全省檢察機關開展“破壞環境資源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4月28日又下發《關于強化立案監督嚴打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通知》,再次對生態環境保護立案監督工作進行部署,要求認真摸排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線索,依法及時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監督有關部門立案偵查。專項工作開展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已監督有關部門立案涉嫌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24件26人。

探索新路實在服務

為更好地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全省檢察機關不斷探索生態檢察工作新機制,著力推進生態檢察各項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

省檢察院到環保廳、林業廳等生態環保執法部門進行走訪,了解行政執法案件受理和處罰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作機制,共同研究環保、林業等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有效銜接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清鎮市檢察院與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建立制定《清鎮市生態保護公眾、行政、司法三聯動制度》、《生態環境保護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機制》等制度,與法院共同制定《生態補償量刑建設的相關規定》,對有效恢復受損植被的被告人實行寬緩政策,實現了刑罰打擊、教育和補償等功能。

清鎮市流長鄉中街村村委會支書金某等8人為鼓勵、扶持部分村民發展養殖業,在未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集體研究決定將該村集體林場內的1498棵杉木砍伐。清鎮市檢察院受理該案后,及時與林業部門聯系,督促金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補種被毀掉的林木。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時,結合犯罪嫌疑人補種被毀林木積極修復生態環境的情況,提出適用緩刑的量刑建議被法院采納。

篇9

注重職能延伸,強化涉農檢察,積極服務新農村建設與管理

在準確把握檢察機關憲法定位的前提下,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主動回應社會期盼,以創建沿海檢察工作室和鄉鎮檢察工作站為載體,使檢察工作更好地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管理。

延伸檢察工作觸角。在全縣各鄉鎮設立檢務工作站,在沿海經濟區設立副科級建制的沿海檢察工作室,在全縣各行政村聘請“涉農檢察聯絡員”135名,選派12名干警擔任12個鄉鎮“農村法制輔導員”,在企業集中的經濟開發區等三個園區設立126個“企業維權崗”,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調處矛盾、法制宣傳教育等方面服務,受到企業的歡迎和縣委充分肯定。我院服務企業、服務沿海開發事跡當選為全縣“十佳文明新事”。

進村入戶面對面接觸群眾。開展“三走進、三排查”活動,了解民意、體察民情,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和鄰里糾紛,排查執法不公不廉等問題,受理群眾申訴和,排查流動人口犯罪情況;開展“檢務進鄉村、法律送農家”百村千戶行、“牽手致富、維護穩定、共建和諧”、“民行檢察宣傳月”等活動,發放《涉農法律知識讀本》、《檢民聯系卡》等資料千余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識、服務和幫助,不斷提高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動性和實效性。 依法打擊涉農刑事犯罪。一方面對涉農刑事犯罪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特別是對農村黑惡勢力犯罪、坑農害農刑事犯罪等從嚴打擊,維護農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從寬處理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涉農糾紛,對因鄰里、家庭和親屬間引發的輕微刑事案件,探索刑事和解的方法來化解矛盾,以減少社會對抗、增加社會和諧因素。今年來,共批準逮捕盜竊農民生產資料、破壞農村生產經營秩序、詐騙農民錢財等損農坑農案件及農村惡勢力犯罪案件32件40人,提起公訴45件53人,促進刑事和解6件,為被害人挽回損失達50余萬元。

注重重點人群,強化措施跟進,積極參與特殊群體的幫教管理

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監所檢察工作和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并與司法行政部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單位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特殊群體的幫教管理工作。

監管與服務齊抓,促進社區矯正健康開展。促進建立適應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與其他政法部門聯合制訂《關于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規定》,使該項工作不斷制度化、規范化。加強對刑釋解教、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人員等的監督管理,在堅持每年兩次集中監督考察的基礎上,在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前還進行抽查,糾正脫管、漏管6人。考察中做到“一核六查兩見面”,對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打工的外出矯正對象,聯合縣司法行政部門及社區矯正機構共同做好“三個一”工作,即進行一次教育談話,提供一個安全責任擔保人,為外出務工矯正對象配備一部定位手機進行動態監管。做好各鄉鎮陽光就業扶助基地建設監督工作,同時拓展安置空間,想方設法為就業困難的社區矯正對象指出路、找飯碗,把監督管理融入安置服務之中。去年以來,幫助5名勞教、勞改釋放人員解決了就業問題,并協助用工單位與其簽訂用工合同,落實了幫教措施。

監督與維權并重,不斷提升監所檢察工作水平。建立對違法監管活動的發現和糾正機制,完善刑罰變更同步監督機制,積極籌建與監管場所信息聯網和監控聯網,加強對刑罰執行、監管活動的監督,提高監督實效。依法加強對收押、釋放、執行、減刑等環節的監督,去年以來,監督違規提審8人次、會見6人次,對5名不符合減刑條件的人員作出不同意上報減刑的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在看守所設立法律咨詢室、心理咨詢室、權益維護室,未成年在押人員維權崗,檢察舉報信箱,同時向新人所的在押人員發放《在押人員權利告知書》、《在押人員刑事訴訟期限告知書》,做到“人所必談、違規必談、離所必談”。

懲防與幫教并舉,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選派資深檢察官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開展經常性的“送法進校園”活動,開講“百場法制課”,通過觀摩庭審、學法用法征文、“法在我心中”演講等活動,先后有10000余名學生接受教育。開通“預防青少年犯罪、幫教失足青少年司法救助咨詢熱線”,接受青少年及其家長的咨詢達200余次。貫徹教育為主、打擊為輔的方針,加強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感化挽救,制訂了《未成年人犯罪跟蹤幫教制度》,成立以承辦人為主的未成年人犯罪幫教小組,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檔案32份,進行定期回訪,定人幫教。今年以來,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名,不捕6人,其中無逮捕必不捕4人。

注重風險研判,強化責任意識,積極推進社會前端管理

加強社會管理方面的研究創新,主動應對社會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發揮職能作用,加強風險分析研判,促進社會管理體系完善和社會管理格局完整,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緊緊圍繞工作大局,結合執法辦案開展服務。積極推動重大建設項目、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調整等方面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促進公共政策的完善,努力從源頭上減少不穩定因素。結合辦案實際,加強對典型案件發案原因、特點和職務犯罪易發多發行業犯罪態勢的調查、分析,形成預防調查報告、犯罪分析報告以及各類專題分析調查報告共13篇。舉辦職務犯罪預防及警示教育講座15次,并在農民創業園、縣中醫院南遷工程、縣雙語實驗小學工程等千萬元以上工程中開展專項預防。今年4月與縣紀委聯合建設響水縣警示教育中心,該中心建成后將成為職務犯罪預防基地、黨風廉政教育基地、中小學法制教育基地,為促進社會管理創新搭建復合式平臺。

篇10

關鍵詞:農村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200-02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同樣也會遇到市場風險等一系列問題,因而將農民排除在國家社會保障范圍之外是極其不合理的。另外,即便是已經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的個別地區,在保障內容和運作等方面,特別是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方面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社會保障對國家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村的社會保障是國家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覆蓋面小。據統計,目前全國僅有40%左右的鄉鎮建立了社會保障網絡,只有約25%左右的村民委員會成立了社會保障基金會。沒有建立社會保障機構的地區,盡管集體經濟組織也以公益金和合作醫療基金的形式向農民收取社會保障費用,但由于個人交納的公益金主要是贍養孤寡老人,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農民沒有積極性。雖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的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制度相對較為完善且做法也較規范,但只適用于符合條件的特定農村社會成員。真正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權益息息相關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卻較小。同時,大部分鄉鎮企業、私有企業以及有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對農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幾乎是空白,農村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缺乏可靠保障,由此引起的糾紛屢見不鮮。

2.社會化程度低。社會保障之所以能分散風險,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在于其具有較高的社會化程度。保障基金在全社會范圍內籌集并在全社會范圍內支付使用,從而使社會保障制度具有較高的互濟性。而我國目前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除社會優撫、社會救助由于是財政提供資金而具有明顯的社會化特征外,養老、醫療保險僅在部分農村地區實行,尚未在全國普及,即便是建立養老、醫療保險的地區,基金統籌也多是以縣、鄉為單位,基金調劑范圍很小,社會化程度很低。就養老保險而言,由于個人繳款及集體補助全部記入個人賬戶,所有權屬于個人,因而事實上類似于農民群眾的自我儲蓄積累保障,根本無從發揮社會保險分散風險的功能及作用。而傳統的家庭保障功能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趨于弱化,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已經占一定比例傳統的互助共濟的兄弟姐妹關系網已經今非昔比,這無疑要增加家庭的負擔系數,農村家庭承擔風險的能力將削弱,屆時中年夫婦的沉重負擔與脆弱的農村社會保障將形成難以化解的矛盾。

3.保障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在不少農村地區,保障項目主要是農村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保障基金的來源主要是縣、鄉財政補助,保險基金的給付帶有明顯的救濟性、補特征,還沒有建立起能夠保證農村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

4.管理體制分散。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呈現明顯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格局。雖然名義上講,民政部門是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主體,但民政部門主要管理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事務。除此之外,醫療保障衛生部門和勞動者所在單位或鄉村集體共同管理。農業局、“扶貧辦”也承擔了部分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工作。部分地區在國有、集體企業工作的農村合同工、臨時工的社會保障事務由勞動部門管理。一些地方的鄉村或鄉鎮企業也建立了社會保障的辦法和規定。

5.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備,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試點摸索階段,理論準備及實踐經驗都還不充分,因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沒有經國家權力機關審批通過的法規作為依據,更沒有形成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沒有農村社會保障基本法,也缺少專門的保障項目的有關法規。這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處于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境地,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