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園存在問題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產業園存在問題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產業園存在問題及對策

篇1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對策;青海湟源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模化經營,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縣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 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 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 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3] 柯瑜.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方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3):90.

篇2

(1)有利于增創農業農村新經濟增長點.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副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有利于帶動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運輸業、裝修業、建筑業和文化產業等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以旅促農”、“以旅助農”.

(2)有利于社會財富轉向助推農村發展.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助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農民就地就業加快脫貧致富.

有利于進一步滿足和擴大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加快信息、資金和技術等社會資源向農村的流動,使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同時,通過提供旅游服務增加收益,為推動農村“三個文明”和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有助于促進農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目前,國際、國內旅游市場日益興旺發達,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閑農業更是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前景廣闊,必將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旅游業自身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進而支撐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5)有利于鄉村特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進一步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的旅游觀光和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解放農村干部群眾思想,促進鄉村本土化、特色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2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條件分析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發展休閑農業的基礎條件良好;同時,梅州市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和“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等眾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態為特色的旅游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該市實現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

2.1資源條件簡析

2.1.1農業旅游資源

近年來,梅州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已取得豐碩成果.水果、茶葉、油茶、南藥、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以“梅州金柚”、“平遠慈橙”和“嘉應茗茶”為代表的金柚、臍橙和茶葉聲名遠揚,不僅成為有人喜愛的梅州文化生態旅游拳頭農特產品和旅游商品,還打進了歐盟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近年來,梅州綠色農業發展迅速,全市建有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雁南飛、雁鳴湖等農業旅游景點更是名聞全國,以鄉村體驗、果蔬采摘和農家樂等為主的現代休閑農業成為梅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文化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2.1.2人文旅游資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語言、飲食、居住、風俗、節日、禮儀、教育等方面都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譽,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足球之鄉”.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梅州與外界溝通較少,但物鏡天成卻也因此保存了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還有,客家人詩禮傳家、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使客家地區英才輩出,可以說每個村落都有引以為榮的歷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跡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動活現,為開發現代休閑農業和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難得而雄厚的資源本底支撐.

2.1.3旅游客源市場

梅州的國內旅游市場以珠三角地區和韓三角地區為主,這些地區城鎮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壓力較大,到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休閑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場以港、澳、臺地區為主,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習俗與人脈人際方面都與梅州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為梅州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同時,現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為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接觸大自然少、動手能力較差,發展休閑農業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也將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睞.

2.1.4內外交通條件

梅州對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鐵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體交通網絡,梅州作為粵閩贛邊交通樞紐的地位日漸突顯.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貫穿梅州南北,連接福建與潮汕地區;梅河高速、梅龍高速連通梅州東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梅惠高鐵、梅州至廈深高鐵連接線,鷹梅、浦梅鐵路及汕潮揭城際輕軌豐順延長線的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杭廣鐵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鐵路已通過可行性研究;梅縣機場已開通梅州至香港、廣州、珠海、深圳、臺灣等地航班.市內交通也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市區到各縣(市、區)縣城的一小時交通圈.

2.2發展模式探索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發展以“三高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全市建有規模以上園地或基地10000多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全市大力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推動,全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點.

2.2.1發展模式及其特點

目前梅州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有農業觀光休閑、鄉村文化體驗和生態休閑度假等類型.農業觀光休閑是指利用農業科技示范、農產品生產加工、農產品采摘、漁場垂釣、畜牧狩獵等農業旅游資源發展的觀光休閑旅游項目;鄉村文化體驗是指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資源等發展的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的休閑度假旅游。

2.2.2存在問題

梅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開發層次較低、開發深度不夠等問題,無論是農業觀光休閑還是民俗文化體驗,都還停留在較低的觀光層次上,特色不夠鮮明、景點雷同嚴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對客家文化的挖掘與展示還相當不夠,缺乏高層次的文化體驗產品,未從全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點謀劃發展布局,有待改進提升.

3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研究與對策

3.1理論問題研究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關注和解決好規劃發展原則、發展空間布局等基礎理論問題.

3.1.1規劃發展原則

(1)以農為本原則.

“三農”是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資源所在,在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中要以農為本,把農業發展、農民受益、農村進步作為出發點,根據梅州市各縣的資源特色尋求差異化發展.

(2)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要求既要考慮當代人利益,更要考慮子孫后代利益.梅州休閑農業的規劃發展,應進行可行性的科學分析研究,應注意環境資源保護,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資源挖掘,達到開發保護并行目的.

(3)創新發展原則.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現在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參與主體利益沖突明顯、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其之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在創新,要在規劃發展實踐中注重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創新發展機制和模式.

3.1.2發展空間布局

根據梅州現代休閑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和客源市場的特點,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圍繞近城鎮郊區型、沿交通干線型和臨景區景點型等主要的開發經營模式,重點選擇在梅州市區和各縣(市、區)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區周圍(點)布局相關項目.

(1)近城鎮郊區型.

即環繞梅州市城郊、縣郊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形成環城市(鎮)郊區休閑農業旅游帶.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費群體的特點,應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種植養殖、農業園藝、農業觀賞和農事體驗,形成融“吃農味、住農舍、賞鄉野、干農活、購農產品”為一體的環城休閑游憩帶.在發展類型上可重點發展農業公園、農園采摘、生態科技觀光、漁場垂釣等.可將梅縣區南口僑鄉村、程江鎮、西陽鎮、城東鎮、梅江區城北鎮發展為市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平遠縣可依托臍橙、油茶、南藥、優質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縣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蕉嶺縣可依托底蘊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點發展民俗文化休閑;大埔縣可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發展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與休閑度假村;豐順縣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融溫泉與農業休閑于一體的度假村;五華縣可依托熱礦泥特色休閑資源與有機農業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休閑度假村;興寧市可依托合水水庫、豐富的客家精神與名人文化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

(2)沿交通干線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進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五華縣、興寧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長深高速的優勢,豐順縣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優勢,依托自身的溫泉與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資源,在鄰近交通主干道附近發展融溫泉保健養生與客家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村;梅縣區松口鎮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優勢,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3)臨景區景點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區周邊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依托景區集聚效應獲得發展機遇.可圍繞陰那山旅游產業園、五華縣熱礦泥康體產業園、豐順縣鄉村溫泉產業園、五指山風景名勝旅游產業園四大核心進行規劃布局,發展近景區型休閑農業旅游.

3.2特色線路策劃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不僅需要重視休閑農業點自身的開發建設與經營,還需要注重解決好休閑農業點的“點”、“線”、“面”結合問題,形成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根據梅州市休閑農業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全市現有交通網絡及其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發展,可重點規劃建設5條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路.

(1)東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333和梅大高速為軸線,發展主要以大埔縣為主的東部休閑農業旅游專線,包括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坪山梯田旅游區、甜竹生態旅游區,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壩景區,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西巖山茶鄉旅游度假村等;同時,可借勢大埔“南國牡丹”廣東漢劇發源地、廣東漢樂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和鯉魚燈舞,五鬼弄金獅、花環龍等濃郁客家風情,發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2)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223為軸線,包括梅縣區雁洋鎮、松口鎮,發展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依托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國家5A級旅游度假村雁南飛茶田景區、國家4A級旅游度假村雁鳴湖旅游度假村;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橋溪村;以紅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國家4A級景區紀念園,發展以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休閑、休閑度假村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閑農業與特色鄉村旅游地.

(3)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06為軸線,輻射蕉嶺縣和平遠縣,發展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蕉嶺是中國長壽之鄉,擁有廣東省自然保護區長潭旅游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謝晉元將軍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樓等;平遠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廣東臍橙之鄉,擁有國家3A級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南臺臥佛山文化旅游產業園等.可依托長潭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重點發展以中醫藥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休閑.

(4)西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5為軸線,輻射興寧市和五華縣,發展西部休閑農業線.興寧市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神光山、合水水庫風景區、金明湖溫泉度假村、廣東省古村落羅崗等;五華擁有湯湖熱礦泥山莊、七目嶂風景區、益塘風景區、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熱礦泥康體產業園重點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5)南部線.

以S12、G78為軸線,發展以豐順縣為主的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豐順溫泉資源豐富,擁有廣東最多的溫泉,此外還有龍鯨河漂流、龍歸飛瀑、銅鼓峰、八鄉山、黃花村等,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3.3發展對策建議

(1)做好論證、科學規劃.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立足地方特色資源,科學分析判斷,提取特色、濃縮精華,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糅進客家文化.不僅要讓具有農業工程咨詢與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論證設計,在建設前期更要邀請民俗文化、農業科技、生態環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充分論證,對其觀光功能進行科學設置.

(2)加強指導、政策扶持.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離不開主體培育和市場參與,建議進一步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休閑農業的信貸投入,特別是農行、農村信用聯社等要加大面向農戶和中小旅游企業的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規模,為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與信用服務;同時,政府要加強宏觀指導,出臺政策、制定標準,引導和支持交通、住宿、飲食等休閑農業服務項目發展,使游客來得通暢、住得舒服、吃的盡興、玩得愉快,促進休閑農業的長遠發展.

(3)提高檔次、提升服務.

針對梅州現在大部分休閑農業開發項目單一的現狀實際,建議以滿足不同旅游者需求為目標,努力提升產品檔次和品牌形象,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教育農民特別是休閑農業的開發經營者提高其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和增強服務意識,要盡快建設一支與現代旅游服務業相適應、能滿足廣大游客需求的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隊伍,提高經營管理服務質量,推動現代休閑農業的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

(4)加強宣傳、廣招客源.

要指導休閑農業經營單位和個人搞好策劃包裝,特別是要加強與旅行社的緊密合作,積極引導和扶持休閑農業點與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務企業廣泛開展信息交流與區域合作,實行資源共享、線路互連、市場互動、客源互送,加快實現休閑農業發展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5)維護生態、持續發展.

篇3

1.科教興農步伐不斷加快

一是加強區鎮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五有”農服中心建設,并在10個鎮區農服中心、41個行政示范村安裝“一點通”農業信息終端設備,實現農服中心達到“五有”、“六有”標準,服務條件與手段進一步改善;二是加快現代職業農民培訓,實現持專業證書農業勞動力占總農業勞動力比重達35%,農民科學種養素質進一步提高;三是全方位開展農技服務指導,深化全市10個區鎮與省內外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重點推進“省掛縣富民強農項目”嫁接,實施糧食、生豬、瓜菜、水產、農機等行業科技入戶工程,通過科技早市、培訓班、現場指導、手機短信、“一點通”會診等形式,將農業生產政策、信息、技術送到農戶手中,農技服務到位率進一步提高。

2.農業裝備條件不斷改善

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按期推進。建成標準化基本農田累計29.4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比達61.65%。二是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以創建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示范市和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為契機,實現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92.37%,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3.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

全市四大類農產品以批發、訂單、超市銷售為主,12月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達80%以上。一是農業龍頭企業提檔升級加快。全市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338.9億元,比去年增加12.5%。二是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新建規模以上農業項目52只,其中外資項目6只,內資項目?46只;新增規模以上“三資”農業投資?94994萬元,其中新增注冊外資?3993萬美元;并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級農展會,51家企業參加了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十四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等10次農產品展示展銷會。

4.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抓好監管網絡體系建設,在各鎮區農業服務中心(農副辦)掛牌成立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站,并在9個鎮(區)和16個優質蔬菜基地新建農產品檢測室,形成市、鎮、基地三級檢測網絡,以果蔬產地準出為突破,全面實施3畝以上規模基地產品準出,與各農貿市場準入檢測相對應。二是抓好各類專項整治,以農業投入品監管為重點,嚴厲查處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有力維護了農業投入品市場秩序。三是抓好農藥統一配送,明確156個品種為主推廣品種,其中水稻28個、小麥14個、果蔬114個,較好地保證了用藥安全。四是抓好農業廢棄物綜合治理,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30.1萬噸,綜合利用率98.5%,其中夏熟秸稈綜合利用12.24萬噸,秋熟秸稈綜合利用17.86萬噸。完成7家規模養殖場整治,新建沼氣池720m3、堆糞場180m2、沉尸井192m3,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18.8萬噸,占比94%,推廣商品有機肥5500噸。五是抓好農產品整體認證,全市“三品”總數221只,其中綠色食品88只、無公害產品133只,“三品”總面積47.49萬畝,占耕地與水產養殖總面積比達90.7%。

二、張家港市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問題

1.耕地資源面臨進一步緊縮

糧食、蔬菜等主要農副產品產供壓力日趨加重,同時,全市糧食產量處于連年增產的高平臺上,受面積減少、氣候條件不確定、規模經營后曬場不配套等因素影響,保持高產穩產的壓力不斷增大。

2.蔬菜生產受市場波動影響大

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菜籃子”效益不穩定,“賣難”和“買貴”現象還將存在。

3.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依然不高

農產品加工業比較落后,營銷業態特別是網絡化銷售發展步伐較慢,升級不快,專業化營銷隊伍薄弱。

4.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壓力依然較大

規模以上基地準出制度剛剛實施,還有諸多環節需要完善,規模以下零星農產品監管還比較被動。

5.農業現代化建設存在較大不平衡性

糧食畝產、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比重、高效農業保險覆蓋面等與現代化指標要求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三、發展對策

1.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堅持把園區化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戰略舉措,實施“農業園區推進年”活動,帶動農業結構深入調整。重點圍繞“一核三區五園十基地”布局規劃,加快建設錦豐金南港都市農業產業園、鳳凰水蜜桃產業園、雙山島生態農業示范園等3個萬畝以上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加快推進大新鎮農業公園、南豐鎮精準農業等10個以上千畝特色基地建設。通過園區建設,促進優質糧食、生態畜禽、果蔬園藝、名特水產等主導產業優化發展,推動農業結構深入調整。

2.以設施農業為切入,加快推進高效農業倍增發展

在年新增1.61萬畝、累計建成7.96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全省高效設施農業示范縣(市)創建,加快“菜籃子”、特種水產和設施園藝等裝備的升級,充分利用原有高效農漁業基地,配套更新標準鋼架大棚、簡易大棚、噴滴灌、誘蚜黃板等設施,每年確保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力爭高效農業畝均效益達到6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達2.2萬元以上。

3.以產地準出為機遇,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建設

創新全市10個鎮區基層監管站監管模式,推行網格化監管,形成分區劃片、包干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網,切實發揮基層網底作用。加強9家鎮級檢測中心和16家基地檢測室的管理,在對全市30家重點果蔬基地納入產地準出管理基礎上,今后對全市3畝以上果蔬基地全部納入準出管理,建成追溯體系基地30家以上,實現“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相接軌。加快推進農產品“三品”認證,“三品”總面積力爭達45萬畝,推動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生產,

4.以培育龍頭為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力爭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蘇州市級2家,全市規模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0家。發展現代種業,組建蘇州市級種子龍頭企業。探索組建市級農業投資發展公司。

5.以人才培養為基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加快農委系統科技人員的培養,定期組織技術管理培訓班,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促進年輕科技人員成長。繼續落實與揚州大學的張家港班委托培養,不斷充實科技人員隊伍。深入實施糧食、蔬菜、生豬、水產、農機等科技入戶工程,加快培育科技示范戶。加大職業農民培育扶持力度。2013年重點實施“百人千戶惠萬民”工程,培訓100名骨干農技員、1000名農業科技示范戶、10000名職業農民,推進經營主體專業化、知識化,不斷暢通“科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通道。

6.以休閑農業為帶動,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

依托得天獨厚的江南水鄉及沿江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大力培育以觀光采摘、農耕文化、垂釣休閑、旅游度假等為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使農業服務業發展成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中東部以鳳凰水蜜桃、常陰沙柑桔、楊舍葡萄、錦豐枇杷等果品基地為基礎,將自然資源與果品產業有機結合,發展觀光采摘;東西部憑借鳳凰河陽山文化、農耕文化、金港東山文化等豐厚的文化底蘊,發展文化休閑;北部沿江各鎮區以濱臨長江為優勢,發展垂釣休閑;西部雙山島旅游度假區以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區域整體開發,彰顯唯一性、個性化特點,打造長江文化、生態養生、時尚運動等匯集一體的長江第一島。

7.以基礎建設為保障,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篇4

關鍵詞 休閑觀光;果業;山東濱州

中圖分類號 F592.7;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16-02

濱州作為市轄區,發展休閑觀光果業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青睞于綠色生態觀光,休閑果業觀光也隨之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休閑觀光果業主要通過走進果園的方式,讓市民感受到果樹季節生長的發展變化,做到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并通過多種休閑附加產品來豐富休閑觀光旅游,讓果園經濟、生態文化與觀光旅游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果業發展的生態、休閑、科普、經濟等功能,從而推動休閑觀光果業的產業多元化發展模式。

1 濱州市城郊型休閑觀光果業發展現狀及成效

作為濱州市轄區的休閑觀光果業,主要是依托地方果業特色、黃河水系觀光帶、景區景點、設施栽培、綜合農業區進行建設而形成了不同的觀光體驗或休閑度假發展類型。當前濱州市轄區的休閑觀光果業主要點達到16處,果樹品種主要有冬棗、黃金梨、火龍果、無花果、葡萄、蘋果、山楂、杏等15個品種。由于各果業觀光園發展特色不一,規模及發展程度不一,經營效益也有較大差別。

1.1 地方果業特色型

濱州的果業特色是冬棗,冬棗由于皮薄脆甜,深受市民的歡迎。雁來紅冬棗采摘園是濱州市轄區比較大的自采摘園,該園建立于2003年,園區規模6.67 hm2,當前冬棗已進入盛果期,每年吸引著淄博、濟南、濰坊、廊坊、天津等省內外的游客20余萬人,為棗農創造經濟效益200余萬元。

1.2 黃河水系果業觀光型

黃河是母親河,濱州一直致力于發展沿黃特色經濟帶,其中突出的是梁才張王上梨下莓園,建立于2004年,規模24 hm2,“上梨下莓”立體式休閑觀光果已初具規模。春天在這里觀賞梨花,夏季采摘草莓,秋季采摘黃金梨,平日里感受黃河母親河風光,吃住漁家樂。每年吸引博興、沾化等市內游客5萬余人,創造經濟效益50余萬元。

1.3 景區景點果業觀光型

依托景區景點進行建設,果園建在景區內外,市民在果園游玩的同時,還可以在景區游玩,或吃住在農家樂,三河湖“百果園”就是其中代表。三河湖“百果園”依托三河湖省級濕地公園建設,該園建立于2009年秋冬,園區栽植不同月份成熟的桃、蘋果、梨、山楂、柿子、石榴、棗、葡萄等果樹,使之成為春天看花、夏天賞葉、秋天摘果、冬天踏雪的田園情趣體驗區。每年主要吸引博興、東營、天津等省市內游客8余萬人,創造經濟效益1 000余萬元。

1.4 設施栽培特色果業型

這種模式主要是適合本地的經濟效益高的特色水果進行設施栽培,供游客進行自由采摘,比較有特色的是濱州天寶農業園無花果采摘和騰達農莊火龍果采摘。濱州天寶農業園無花果采摘基地有3.3 hm2設施栽培無花果,該園建立于2012年底,引進美國無花果鮮食品種波姬紅為主,其他如布蘭瑞克、金傲芬、新疆早黃等5個品種為輔的無花果品種。騰達農莊火龍果采摘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采用先進的設施栽培方式使火龍果實現“南果北移”,讓北方人在家門就能看到火龍果、品嘗到火龍果。到該設施栽培果園游玩的主要是家長帶孩子觀看果實,體驗感受采摘的快樂,每年吸引主要是市區等游客5余萬人,創造經濟效益500余萬元。

1.5 綜合農業區特色果業型

依托農業產業園進行建設,果業種植僅為其中的一部分,比較有特色的是濱州萬綠農業園區。濱州萬綠農業園是一家以綠色果蔬種植為主的旅游休閑園,并栽植了蘋果、葡萄等果樹,在進行農業采摘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果樹采摘,采摘內容非常豐富。每年吸引主市民帶孩子進行綜合體驗,人數1萬余人,創造經濟效益100余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經營時間比較單一

由于果樹生產的季節性與管理限制性,比如夏季的用藥管理期,游客就不能隨意進入果園,單一的果業休閑觀光最佳時間僅為春季的看花期和秋季的賞果品果期,從而導致游客數量的季節性變化較大。

2.2 組織管理方式比較粗放

果品生產基本上是以單戶經營為主體,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存在著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科學等問題,致使果園園容園貌外觀不整齊、果樹品種混雜,加之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農民,管理接待水平差[1]。

2.3 果品品牌包裝宣傳不夠

果品觀光缺少品牌包裝,缺少地域特色,未形成品牌合力與影響力,加之宣傳不到位,僅為當地及周邊區域知曉,也就是近郊生態觀光采摘,難以實現外地團隊的觀光采摘,宣傳廣度與深度還需進一步提升拓寬。

2.4 與果業文化有機結合不夠

一些觀光果園“農““果”味不強,果業科技文化氣息不濃,無法讓人體驗到果品文化,無法讓人感受到科技給果樹帶來的效應,多數果園只是簡單的采摘活動,沒有果樹栽培、果品文化長廊,削弱了對城市消費者的吸引力[2]。

3 發展原則

3.1 生態性原則

發展休閑觀光果園,要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發展休閑觀光果園對周邊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在發展觀光旅游后,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要采取多項措施,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監管和治理力度,做到生態環境友好。

3.2 經濟性原則

發展旅游觀光果園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在發展過程中要根據果園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開發多種項目。如以采摘為主的觀光果園,游客數量的季節性變化非常大,年內分布不均勻,在非采摘季節要開發新型的項目,吸引旅游者,增加農戶收入。

3.3 參與性原則

自己動手、參與其中已經成為當前備受消費者喜愛的旅游方式。城市觀光休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要盡可能將休閑果園生產的環節納入旅游項目中,讓消費者體驗多層次的農村生活樂趣。

3.4 突出特色原則

在日趨激烈的旅游市場中,鮮明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關鍵。在發展休閑觀光旅游中,要根據果園自身的特點,明確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使整個果園的特色更加鮮明。

3.5 文化性原則

在充分發揮水果食用和觀賞特點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發掘蘊藏在水果中的文化內涵,在果園的環境發展中應體現出其內在的文化特征。

4 發展對策

4.1 做好系統規劃

做好觀光果園要長遠考慮,制定一個適宜的系統發展規劃,需要認真分析市場,對類型和建設要點要胸有成竹,發揮獨特生態優勢,在果園的規劃、布局、設計等方面考慮周全。觀光游客都有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要充分展示果樹的新、優、奇、特、色、香等美學特點,要積極推出集觀光、采摘、品購、學習、體驗于一體的開放式項目,方便游客參與,可舉辦火龍果、冬棗、無花果、黃金梨等主題展覽會活動,進一步擴大休閑果業的知名度。

4.2 做好基礎條件建設

良好的果園建設管理和優質的果品是開發旅游、觀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證,基于果園完整的基礎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并借助觀光果園優勢,向游客展示現代果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精品園的現代風貌。在原有果園現狀的基礎上,合理布局,豐富景觀群落的同時,對果樹進行規劃配置,形同植物專類園,但仍以生產功能為主,其觀賞效果卻大大加強。要進一步加強果園觀光與科普知識教育相結合,提升果園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使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既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又增強采摘園開發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性[3-4]。

4.3 做好科技創新應用

加強對果樹資源和傳統名優果品品種的保護利用,加快果樹新優品種選育與引進力度,推進主要樹種品種的更新換代,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果樹主栽品種,形成具有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大幅度提升果品的優果率,形成具有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推進生產標準化,推廣優質、安全、高效、生態、省力關鍵技術,推進新型農機農藝的融合,提高果園設施化水平,延長鮮果供應期,減少氣候對果業生產的影響。

4.4 建立完善技術推廣體系

建立由技術人員、職業果農牽頭實施,覆蓋果區的示范園,并發揮家庭農場、合作社的技術服務作用,形成以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補充的新型技術推廣體系,支持建立產業技術聯盟,完善果農技術培訓體系,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講誠信、能扎根、敢創業的現代果農隊伍,提高經營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帶動和引領休閑觀光果業的轉型升級。

4.5 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對休閑觀光果業進行“三安”技術生產,制定果品質量安全標準,建設完善市、縣、鄉3級果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貫通產業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形成生產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產品可召回的機制,堅決禁用高殘留農藥和防止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著力構建從果園到市場全程監控的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4.6 推進品牌創建發展

按照區域公用品牌引領、企業品牌支撐原則,培育一批品質好、具有地域特色和南果北移的果品品牌,用特色來吸引觀光目標,用品牌來建立聲譽,并進一步強化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發展電商、微商等現代果品宣傳業態,充分展示果樹的新、優、奇、特、色、香等美學特點,實現線上線下的同步融合發展。

4.7 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果業

鼓勵多種方式推進觀光休閑果業園區建設,支持建設融精品果生產、科技信息服務、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果業園區,用社會資金投入休閑觀光園建設,打造出精品果業,并增加附屬產品設計與生產,提高壯大休閑觀光業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形成“一業帶多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5]。

5 參考文獻

[1] 陳華玲,黎小萍,李洪波.關于發展觀光果業的幾點認識[J].中國果業信息,2007(11):7-8.

[2] 王斌華,姚忠華,陳思思,等.臨安市山區休閑觀光果園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9):382-383.

[3] 劉春榮.我國觀光果業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12(10):16-21.

篇5

也是推進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的關鍵之年。為順利推進年農委各項工作,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圓滿完成區委、區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結合農委實際,特提出年工作意見如下:

一、工作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三中、五中全會及區委三屆六次、九次、十次全委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鄉統籌為統領,以農業集約化經營、農民向新村和城鎮集中為抓手,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進一步解放思想,整合各方力量,全力實施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增強服務“三農”意識,認真履行工作職能,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全面提升隊伍形象,為推進二大城市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二、工作目標

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2萬噸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6.3%達到53.5億元;一產業增加值增長6.0%達到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達到6400元;累計實現20萬農戶增收萬元以上。穩定糧食生產能力。

三、工作重點

一)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以城鄉統籌為統領。

重點在農村政策調研、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投入機制改革、農村金融和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實踐。

研究提出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總體思路、目標和對策措施的建議意見。深入開展城鄉統籌發展、農業集約化經營、農村土地流轉、農戶萬元增收、二大城市建設、三農”保險等全局性、重點性工作的調查研究,1.認真開展農村政策調研。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央、市、區關于“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認真采集農業農村工作中的新經驗、新做法、新成就和熱點難點問題,準確把握農村經濟運行中取得的成績、存在問題及基層工作動態,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的分析評估,及時向區委、區政府提供全面準確的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向基層交流和推廣有益的工作經驗。

積極探索流轉機制,2.有效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堅持農村土地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村組、鄉鎮、區三級聯網的流轉信息平臺,有條件的地方嘗試土地入股和土地換保障的機制。

充分發揮農業擔保公司的作用,進一步拓展農村投融資渠道。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組建村鎮銀行。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城市資本、金融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全面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市場。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戶發放小額貸款。推進“三農保險”,3.扎實抓好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推行“政銀”合作模式。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4.全面完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后續工作。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后續工作及成果應用。妥善處理確權頒證遺留問題。

堅持公益性職能和經營分開。支持鎮鄉、涉農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經營種子、化肥、農藥、農膜、飼料、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5.繼續推進農業服務體系改革。進一步深化鎮鄉、涉農街道農業服務體系改革。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加工與流通、技術咨詢等經營,增加經濟收入。支持中心人員參與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

二)加快推進農戶萬元增收工程.以農民增收為主線。

推進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確保60%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農戶的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繼續按照“龍頭大戶帶動增收三分之一、農民自主創業增收三分之一、轉移就業增收三分之一”增收途徑。

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1.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繼續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企業連大戶,大戶連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通過龍頭大戶建立基地,帶動農民增收。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0家,新發展種養專業大戶380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

增加農民收入。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1000戶,2.引導和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積極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和在家有創業能力的農民發展規模種養業。帶動就業4000人;新增自主創業農戶3萬戶。

有計劃地實現農村人口的梯度轉移。全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人,3.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拓寬轉移途徑。達到51.5萬人以上,實現勞務收入52億元以上。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以“集約”集中”為抓手。

把“集約”集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性環節和關鍵措施抓緊抓好。

提高單產,1.穩定糧食生產。穩定糧油作物種植面積。提高品質,增加總產,提高效益。全面落實以早制旱、以多制旱、以旱制旱、以科技制旱等避災減災措施。深入開展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定點聯系鎮鄉及涉農街道活動,重點做好大田作物田間管理技術指導和服務。開展整鎮(鄉)推進,創建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高產示范片。糧油播種面積穩定170萬畝左右。加快建設一批高產穩產良田。認真落實各項種糧補貼政策,重點扶持種糧大戶和規模代耕服務組織。加大政策獎勵力度,逐步提高良田地集約化經營水平。

2.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

輔以轉包、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年農村耕地流轉新增6萬畝,達到36.8萬畝,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繼續鼓勵農民以出租為主要形式。土地流轉率達到42.5%其中承包耕地單戶規模10畝以上集約經營面積新增1.8萬畝,達到27.4萬畝,集約率達到32%

圍繞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加速市場農業主體培育。鼓勵村干部、農村能人、城市工商業主。發展規模種養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大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微型企業,全面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點”項目。全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0個,總數達到369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覆蓋面達到33.1%以上。

突出發展煙葉、中藥材、花卉、伏淡季水果、名優水產等特色產業。全年新建或改造柑橘基地2萬畝,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鞏固提升柑橘、蔬菜(榨菜)畜禽等主導產業。種植煙葉2.8萬畝,改造茶園5萬畝,新增葡萄、獼猴桃、楊梅、桂圓、晚熟李等名優小水果5000畝,種植中藥材5萬畝,種植名貴花木500畝,新增名特水產養殖面500畝,新建蔬菜基地0.5萬畝,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水產品產量2.2萬噸。

積極籌辦和參加各級各類農副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重點抓好集技術、信息、期貨、冷鏈于一體的三峽農副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建設。確保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建設一批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相統一的觀光休閑農業基地和農業景觀園區。著力打造優勢農產品品牌,通過舉辦政府引導型的農產品推介會、特色農產品專業節會和公益廣告,提升優質農產品知名度,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繼續配合區建委、國土等部門及鎮鄉涉農街道做好除城市規劃區外388個行政村的農民新村建設及小城鎮建設相關工作。完善133個農民新村基礎設施的基礎上,3.推進農民新村建設。年。新啟動60個農民新村建設,建成巴渝新居3000戶。抓好已建農民新村地質災害、防洪等自然災害預防。著力打造亮點農民新村,出示范,出形象。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4.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科研院所、農技人員以合資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與農業產業基地建立緊密關系。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抓好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增強科技和智力支撐。繼續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提高科技到位率。大力推廣“農網廣播”農信通”植保短信”等信息服務。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農產品“三品”認證,爭取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產地認證10個以上,新建農產品基地1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抓好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開展農產品流通綜合試點,建設三峽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新建中藥材、畜禽、水產、水果、蔬菜等專業市場10個,新建城市社區、鎮鄉場鎮集貿市場20個。積極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發展優質農產品冷鏈物流,新建氣調庫2個。著力培育市場流通主體,引導城市商貿業業主到農村開拓流通市場,服務農戶萬元增收,發展農產品流通企業10個,組建農產品經紀人協會5個,培育運銷大戶和農業經紀人50名。

認真做好年產業化項目和集中科技推廣項目及年度土地治理項目規劃設計、項目招投標和開工建設等工作。精心做好2012年土地治理項目的前期調查工作,5.抓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推進年土地治理項目。認真編制項目建議書,并完成申報競爭立項項目。積極申報農業綜合開發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財政補助和財政貼息項目。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完成土地治理1.4萬畝。加快農村生態能源項目建設,全年建設國債農村戶用沼氣10000戶,沼氣服務網點30處。

以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為抓手,6.推進農村扶貧開發。以貧困村整村脫貧為重點。全面提升扶貧開發整體水平,確保貧困村整村脫貧和貧困農戶萬元增收年度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全年完成扶貧和生態移民5000人,扶貧培訓4300人,實現5000低收入人口脫貧。全面完成年啟動的18個整村脫貧村的建設任務,新啟動20個整村脫貧村建設和余家片區扶貧開發,建設響水高石扶貧產業園。

推廣耕整機10000臺,7.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全年實施機插秧面積4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30%實施代耕作業6萬畝,代收作業5萬畝。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嚴格實施路檢路查,實施農機安全生產事故零死亡。建平安農機示范鎮1個,示范村10個。

四、工作措施

一)扎實抓好牽頭協調

完善對鎮鄉、街道農業農村工作綜合考核辦法及重點項目單項考評辦法,重點抓好區委、區政府確定的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細化分解。增強考評工作的激勵效果。根據農村工作的季節性特點,組織力量在農村工作的重點時段,對重點項目、重點工作進行檢查督促,確保區委、區政府的決策執行落實到位,確保全年工作平穩推進。督促協調相關部門認真落實各項涉農政策。全力做好防汛抗旱、重大動物疫病、森林火災和病蟲害防治等防災減災工作,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影響。牽頭搞好農口部門黨的建設、黨風廉政、精神文明、法制建設和穩定安全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工作。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資

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行“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培育和引進一批帶動性強的農業產業項目,擴大產業集群,做大規模,做強品牌,發展現代農業。認真研究把握國家宏觀經濟導向及有關產業政策,抓住二大城市建設、三峽移民后期扶持、萬元增收工程等政策性扶持的機遇,有的放矢地包裝、儲備、推出一批農業產業化大項目。進一步強化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參與上海農展會、.中國西部農產品交易會和經貿洽談會等招商引資活動,宣傳推介農業項目,洽談農業合作。主動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投入,確保市級相關部門投入我區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農戶萬元增收項目資金高于年實際投入水平。全面確保完成區委、區政府下達的招商引資目標任務。

三)全面落實惠農政策

并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加大強農惠農資金監管力度。推進“三農”保險。協調指導減輕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大中央及市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力度。積極主動爭取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退耕還林補助、生豬及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規模養殖補貼、購置農機具補貼、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政策性補貼。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篇6

關鍵詞 特色水果;生產現狀;發展情況;發展對策;廣東中山;坦洲鎮

中圖分類號 S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147-03

坦洲鎮位于珠江口西岸,磨刀門水道出口,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8°,北緯22.25°,地處中山市最南端,毗鄰珠海經濟特區,鄰近香港、澳門,面積134 km2,全鎮轄13個村(社區),現有農業用地4 333.33 hm2,其中水產養殖面積2 000 hm2,蔬菜常年種植面積1 133.33 hm2,水果種植面積1 200.00 hm2。2012年被廣東省園藝學會授予“廣東特色水果之鄉”稱號。

坦洲鎮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組成。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大。平原由第四紀海積、沖積層構成,為淤泥黏土質,有機質豐富,地下水礦化度較高,成陸歷史較短,一般在海拔2 m以下,利于植物生長。轄內西北處于低山丘陵,其余主要為沖積海積平原。土壤類型主要有赤紅壤、水稻土及濱海鹽漬沼澤土。光溫充足,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展熱帶水果。坦洲鎮屬南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太陽高度角大,輻射能量豐富,終年氣溫較高,全年境內均有2次太陽直射。總輻射量以7月最強,達到51 141.3 J/cm2;2月最少,達23 285.7 J/cm2。歷年平均氣溫為21.8 ℃,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 ℃,7月最高達28.4 ℃,極端最高氣溫36.7 ℃(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 -1.3 ℃(1995年1月12日)。瀕臨南海,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 748.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秋冬季比較干燥。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分明的氣候特征。霜期少或無。平原由于海積、沖積層構成,海拔低,成陸時間短,形成河網交錯,水陸交通運輸非常便利,是中山市的著名水鄉。生產排灌條件以潮灌、潮排為主。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為坦洲鎮特色水果發展和“三高”農業和農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

1 特色水果的生產現狀

坦洲鎮現有水果種植面積1 200 hm2,2013年掛果面積1 133.33 hm2,總產量5.4萬t,總產值1.8億元。大小果場星羅棋布,其中0.67 hm2以上果場65個,3.33 hm2以上果場26個,6.67 hm2以上果場16個,主要形式有個人私營、家庭經營、農業企業經營、專業合作社等。品種結構已逐步趨向名、特、稀、優,生產經營管理已逐步進入規范化、標準化,產品質量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要求逐步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名牌產品方向發展,從單一生產逐步向農產品深加工、旅游觀光、品嘗農家飯、感受新鮮水果、親近優美的水鄉田園自然美景等都市型農業發展。據統計,全鎮建立市級農業標準化園區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級健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園區1個,省級新興特色產業基地1個,國家級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個,認定A級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9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其中水果生產合作社2個,并分別注冊了番石榴、柑橙、番木瓜等商標。

坦洲鎮主要種植熱帶、亞熱帶常綠果樹,主要品種有香蕉、番石榴、火龍果、番木瓜、柑桔、荔枝、龍眼、楊桃、黃皮、蓮霧、菠蘿、樹菠蘿和葡萄等,主要分布在全鎮13個村(居),其中以裕洲、新合和群聯村為主,新前進村主要以荔枝、龍眼和火龍果為主。2000年,裕洲村主要種植柑橙,面積超過133.33 hm2,2010年柑橙遭受暴發性柑桔黃龍病危害后,全鎮柑桔生產一落千丈,面積從近266.67 hm2降到目前不足66.67 hm2。

2 主要水果種類發展情況

2.1 香蕉

香蕉是坦洲鎮果業生產的重要項目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調整農業生產布局,改變了坦洲鎮以糧食、甘蔗兩大主產的布局,調整為糧食、甘蔗、香蕉三大主產的布局。發展到90年代以香蕉、水產、糧食為三大主產的布局,全鎮香蕉種植面積達到最高峰,面積近1 333.33 hm2,占全鎮耕地面積25%,產量達5萬t以上,年產值超1億元,成為全市最大的香蕉生產基地之一。近年由于香蕉黃葉病發生嚴重,種植面積明顯下降,到目前為止,全鎮種植面積保持在100 hm2左右,主要品種有巴西2號、廣東香蕉2號、粉雜1號和廣粉1號等。

2.2 珍珠番石榴

珍珠番石榴是20世紀90年代從臺灣引進的新品種,坦洲鎮于1998年開始種植,至2013年種植面積達到620 hm2以上,占全鎮種植面積51%,總產達到2.8萬t,產值7 812萬元,成為了全鎮農業的一大支柱產業,2011年被農業部認定為“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

珍珠番石榴在坦洲鎮表現為適應性廣,生長發育快,抗逆性強,早結、優質、豐產,在高水平管理條件下,通過枝梢促控技術,一年四季均可開花結果,并取得當年種植,當年結果,第2年進入豐產期,產量可超75 t/hm2。其果實圓形或橢圓形,果棱紋明顯,閉臍或露臍;單果重300~400 g,大的可達800~900 g,果皮玉綠色,較平滑潤澤,果肉白色帶綠,肉厚,肉質脆嫩,無渣,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12.0%,總糖含量6.12%~10.40%,維生素C含量0.14%~0.17%。

2.3 火龍果

坦洲鎮火龍果從1995年開始由臺灣商人在坦州鎮承包山地種植,以白肉火龍果為主,以后當地一些果農跟隨承包山地種植,直至2005年開始引種紅肉火龍果,由原來的丘陵山坡地發展到水田種植,由原來的零星種植,發展到現在全鎮100 hm2,且規模生產,集約化經營。年產量達4 500 t,產值達4 500萬元以上,產品主要銷往周邊城市及港澳地區。

火龍果對土壤技術要求不高,容易管理,一般植后第2年便可結果,第4年進入豐產期,產期可達10~20年,坦洲鎮的地理、土壤、氣候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造就了火龍果早結豐產,優質并成為中山市的名優果品,每年6—11月,吸引周邊城市及港澳游客前來觀光,休閑摘果,體驗農業生態,優美田園風光的樂趣。

2.4 柑橘

坦洲鎮柑橘栽培主要品種有暗柳甜橙、皇帝柑和陽山桔等,暗柳甜橙享譽盛名,該品種主要在坦洲鎮裕洲村、南村種植,而最早種植者姓譚,因此當地人又稱其為裕洲橙、南村橙、譚氏橙,深受周邊城市和港澳地區消費者青睞。2008年全鎮種植面積達到246.67 hm2,年產量1.3萬t,年產值3 800萬元,平均產值超15萬元/hm2。

該品種非常適宜在坦洲鎮種植,表現為早結、豐產、優質、風味獨特。一般植后3年可掛果,第4~5年進入豐產期,一般產量可達60 t/hm2,高產超75 t/hm2。該品種生勢強,果型端正,長圓形,單果重120~150 g,果皮橙黃色至橙紅色,果肉細嫩,汁多,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13.5%,成熟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果實耐貯藏和運輸。

2.5 番木瓜

坦洲鎮番木瓜栽培歷史悠久,目前種植面積20 hm2以上,主要是種植以鮮食為主的水果型品種。選用抗環斑花葉病的品種,有穗優2號、穗黃、白皮日星、華抗1號等。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生產的組培苗,在坦洲鎮表現為抗番木瓜環斑花葉病,掛果節位低,果型穩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甜可口,耐貯運,能常年種植,全年供應市場,多年生栽培等。

2.6 蓮霧

坦洲鎮蓮霧種植面積10 hm2,于2004年由臺灣商人從臺灣引入種植,植后第4年開始少量掛果,以正造果為主(6月),2010年開始采取修枝整形、控梢促花等技術,春、夏、秋季開花結果。品種為黑金剛,屬熱帶常綠喬木,主干矮,樹干多分枝,樹冠自然圓頭形,單葉對生,葉革質,果實著色靚,具有特殊芳香,清甜可口,經濟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21世紀高端水果品種之一。

2.7 其他水果

坦洲鎮其他小水果如葡萄、黃皮、楊桃、臺灣大青棗、菠蘿等,種植面積超過66.67 hm2,對調節水果市場,休閑觀光摘果,滿足消費者的愛好,都是必不可少的,發展前景廣闊。

3 發展對策

根據坦洲鎮的氣候,農業資源條件和特色水果生產基礎,地理環境特點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要,對今后坦洲鎮特色水果的發展,建議在穩定現有水果發展優勢的前提下,以“廣東特色水果之鄉”為契機,做大做強和延伸坦洲鎮特色水果產業鏈,拓展特色水果的生產、加工、銷售市場,發展特色水果生態旅游。

3.1 標準化生產,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場競爭力

坦洲珍珠番石榴品質優良,已成為坦洲鎮農業的一大支柱產業,在穩定現有620 hm2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果實品質的提升,通過果實品質的提升,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場的競爭力。一是按照中山市農業地方標準《珍珠番石榴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實施;二是建立珍珠番石榴標準化產業園區;三是建立珍珠番石榴育苗基地;四是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五是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六是加強珍珠番石榴產業鏈建設;七是加強專業技術指導[1]。

3.2 培育健康脫毒苗木,重建裕洲橙生產區域優勢

裕洲橙曾經是坦洲鎮支柱產業,深受周邊城市以及澳門地區消費者的青睞。由于遭受柑橘黃龍病重創,裕洲橙生產一落千丈。要恢復和發展這一水果品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從種苗質量做起,與省果樹研究所合作,建立裕洲橙健康脫毒苗木基地,為大面積生產提供健壯的苗木。二是建設裕洲橙高產、優質、安全配套技術示范園區。三是加強對示范園區技術指導,重建裕洲橙生產區域優勢。

3.3 優化火龍果種植結構,積極穩妥發展蓮霧生產規模

坦洲鎮火龍果生產主要分布在新前進村和新合村,但在種植土壤類型上,存在著品質上比較明顯差異,在水田種植豐產性能比丘陵山坡地高,但品質明顯比丘陵山坡地差。建議在坦洲鎮種植火龍果,應選擇在新前進村的丘陵山坡地種植為好。

蓮霧在坦洲有非常明顯的發展優勢。一是坦洲水田非常適宜蓮霧生長。二是有10 hm2蓮霧生產的成功經驗。三是蓮霧市場前景好。因此,條件成熟的,可積極穩妥發展擴大蓮霧生產規模。

3.4 發揮示范農場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優勢,為坦洲鎮特色水果可持續發展做好新品種儲備

充分認識和利用鎮示范農場的優勢,繼續與科研單位合作引進適宜發展的優質新品種,積極開展試驗篩選,示范推廣工作,是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的立足點,坦洲鎮是中山市目前最大的地方特色水果基地,在鎮示范農場建立新品種引種示范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通過不斷引進具有技術創新性,發展前景好,經濟效益較高的水果新品種,通過引進種植篩選示范推廣等程序,選育出適合本地推廣發展的新品種。通過宣傳、推廣和技術指導,擴大坦洲名優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實行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民收入[2]。

3.5 以特色水果之鄉為契機,提高知名度,打造生態旅游農業

2012年5月30日,由廣東省園藝學會組織專家對坦洲鎮申請的“廣東特色水果之鄉”進行了論證,一致通過了中山市坦洲鎮“廣東特色水果之鄉”論證,并授予坦洲鎮“廣東特色水果之鄉”稱號。建議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鞏固特色水果之鄉的成果,以特色水果之鄉為契機,擦亮特色水果之鄉牌匾,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媒體和廣告宣傳,讓更多人認識特色水果之鄉,提高知名度。二是以特色水果之鄉為契機,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好大做強坦洲特色水果的品牌。三是以特色水果之鄉為契機,加大對坦洲鎮特色水果旅游園區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營造優良的生態旅游環境,讓游客有賓至如歸、流連忘返的感受。四是多舉辦大型的特色水果推介暨品評活動和坦洲特色水果節延續舉辦下去。五是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果場和家庭農場進行農產品質量認定,通過認證,促進果品質量安全的提升,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品嘗新鮮、可口、安全綠色水果、有機水果。六是培育科普教育基地和農業博覽館,讓年輕一代認識農業、了解農業,增加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興趣[3]。

3.6 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

目前農產品流通尚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種植戶、分散種植戶一有風吹草動,就相互殺價,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種植戶缺乏市場信息,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關系,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容易導致農民種植不科學,盲目跟風,對市場前景無法準確判斷,而較低的農業組織化程度則使得農民力量分散,無法聯合起來對抗風險。破解產銷地農產品價格懸殊“怪象”除了變革產業鏈,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推動作用,還需各級政府“有形之手”果斷發力,大力推廣農業訂單,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縮短流通鏈條。要破解滯銷問題,一方面要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寬銷售渠道,積極開拓市場。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能力建設支持力度,積極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讓農民產得出、賣得出,賣得好價,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利益[4]。

4 參考文獻

[1] 黃美聰.連州市果業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7):38-40.

[2] 郭長雷,何頌武.太湖縣水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