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4: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對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都關注經濟發展,這也使得他們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而且,經濟的發展促使企業的生產也在不斷的擴大經營,這就加大了破壞生態環境的力度,從而使得生態環境無法滿足人民生活以及發展的需要。又因為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旦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不僅無法為動物提供和諧美麗的家園,同時也破壞了人類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在企業高速發展時,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這就破壞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研究,找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及時的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完善,這也是為了給動物和人類提供一個更加美麗的家園,同時也是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也可以促進讓人們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并且也讓企業認識到自己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從而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協調。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對動物和人類
生態環境保護可以為動物和人類提供一個和諧美麗的生活家園,這也可以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和諧美麗的環境不僅可以愉悅身心,同時也可以激起人民對它的保護欲。美麗的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創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維持。生態環境的保護可以更好的促進環境的建設,并且可以讓動物能夠擁有一個干凈的生態環境已供它們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地球的壽命,從而給人類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歸宿。
2.對社會
企業在發展中有可能會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樹木,也有可能會向空氣中排放污染物,這樣一來就會使得企業以破壞生態環境發展為代價來進行經濟發展。如果企業一味地破壞生態環境,那么就會使得社會經濟發展也受到了破壞,也會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這也需要國家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企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注意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企業可以認識到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并且盡全力去補救企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不僅僅是對社會的負責,也是對人類的負責。
三、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1.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由于人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無法更好的完善。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果企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那么他們就會你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企業的經濟,這樣就嚴重損壞社會效益。而且,又因為人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不會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這樣也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當然,這樣也不利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2.缺乏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
由于缺乏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這也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不合理。生態環境保護人員缺乏專業性,那么他就無法根據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進行合理的規劃,并且對突發狀況也無法更好的解決,這就嚴重的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生態環境保護人員缺乏素質和責任心,這會使得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缺乏工作熱情和細心,并且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這樣就給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完善帶來阻礙作用,這樣也就自己阻礙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建設。
四、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1.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要想更好地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就需要增強企業和人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我國生態環境部門可以通過宣傳、游行、講解等方式來讓更多的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當然,我國的生態環境部門還可以通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課程的方式來增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良好的意識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具備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才能激發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欲望,從而付諸于行動,以此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2.培養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
要想更好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那就需要培養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生態環境部門在聘請生態環境保護人員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具有專業性知識的人員,并且對于在崗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進行專業性知識的培訓。并且通過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制度、激勵制度來激發生態環境保護人員專業性課程的培訓熱情。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可以更好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都完善,同時,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員還可以根據現存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從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五、總結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和人民都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這就不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所以,要想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一個干凈而舒適的生活環境,那就需要能夠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當然這也是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雖然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我國的有關人士還在不斷地探索與完善,這對于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慶禮.中國生態環境現狀可是續發展[M].生態環境資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續發展中國生態環境發展的一個現實話題[M].世界生態環境研究,2000.
[3]趙景柱.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系統分析[M].生態學報,1999.
[4]徐中民.可持續發展定量指標體系的分類和評價[M].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
篇2
近年來,人們對環境生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各國都開始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列為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針對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基本國策之一。若想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人類就必須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予以關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必要性
可持續發展觀念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受到了這一觀念的深刻影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會對自然造成影響,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勢必需要認識自然、利用自然、適應自然,并對自然進行一定的改造,但是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沒有意識到應當如何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意識到人類要想長遠的發展就必須以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對自然進行了過度的開發與索取,導致自然能源、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各種經濟建設活動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各種負反饋效應層出不窮,具體來說,這些危害包括河流的徑流量降低,河流的下游出現斷流現象,河流水質變差,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澇頻繁發生;空氣污染加劇,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重;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業土地質量惡化、土地肥力嚴重降低,機井面臨調空的嚴峻形勢,農產品大量減產;森林覆蓋率降低、沙化土地的面積增加,草場不斷退化,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加劇。因此可以說,當前世界面臨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是十分嚴重的,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必須開展可持續建設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為人類長遠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保障。
二、環境生態學視野下的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樹立和諧的自然觀念
自然環境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的生存以及發展活動都不可能脫離環境完成,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關系,即人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而自然也同樣會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影響。從現實情況來看,與自然相比,人的主導型更強,雖然人類的活動并不能涉及到整個自然界,但是就某一個時間與空間范圍來說,即使自然環境所給予的條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人們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來使自己的空間影響力擴大。因而人類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不僅表現在某一個時空范圍,其影響是具有擴大性與延續性的,自然狀態一旦失衡,其影響范圍極大,這種影響也會作用到人類的身上。人類生存與發展對能源、資源的依賴性較強,一旦生態環境被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也會被逐漸瓦解,人類最終將傷害到自己。因此,人類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意識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人類應當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對自然進行必要的探索,認識到自然發展及其演變的固有規律,分析人類的各種行為可能會對自然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規范自身的各項行為。在日常的活動中,應當加強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的宣傳,樹立正確的觀念,讓全民都有意識的參與到保護自然的工作中,通過規范自身的行為等方式對自然進行保護。
(二)C合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對于已經發生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人類應當予以重視,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綜合治理。隨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意識到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應當考慮其環境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活動開展以前需進行深刻的論證與分析,考慮到經濟活動是否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然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看是否可以從源頭上避免問題的發生,如果不可避免那就需要在時候對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補救,盡量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共贏。各地區應當根據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開展綜合治理,為環境與生態建設作出貢獻。近年來,我國各地都積極開展了生態換進治理工作,城市綠化、農業生態工程、園林生態工程、環境生態工程等項目都得到了積極的推廣,并取得了相對較好的效果。
(三)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
建設生態環境需樹立全局觀念,從全局角度出發,深入實踐調查,最終制定出最有利于社會綜合發展的建設規劃。生態環境問題與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分階段、分層次、分行業的對生態建設問題進行細致化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現規劃漏洞,保證規劃設計具有全面性與時效性。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工作應當注意三個基礎性的問題,第一是規劃建設的范圍,從全國來說,規劃可以按照省份、地區來劃分;從省來說,則可以按照城市以及分區劃分,而其規劃內容則應當根據農業、環境、城市、資源等部分來劃分。第二是規劃建設的原則,其原則主要有兩點,一是目的性明確,二是效益性較強,一定要突出生態環境效益,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同時這種發展應當是長遠的。第三是規劃建設思路,農業、工業、城市、農村的規劃應當是具有差異性的,相關人員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區域生態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探索;重要性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的薄弱,工廠所獲效益往往是通過犧牲環境為前提,直到近代人們才更多的注意環保問題,也提出了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思想。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它們不屬于一個行列,卻是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經濟發展往往是依賴于自然所帶來的資源,而且許多傳統工業對生態環境破壞特別大。如果想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必然。只有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才能讓人類社會進一步前進,人們賴以生存生活的環境才能更安全。
一、區域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生態資源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往往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也稱為“勞動對象”。人類利用的資源可分為直接資源產物和間接自然資源產物,直接資源是樹木、礦產、土地、石油等;間接資源包括鋼鐵、棉紗等。對于人類有需求的資源,必定出現人類的生產活動,無論是自然的直接資源或是間接資源在人們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人類的經濟發展絕對離不開自然資源。
(二)生態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每個地域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地域的經濟基礎,我國就存在許多的生態條件,也導致了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的分化問題,各個地域的生態資源狀況決定了當地投資的側重點以及發展點,生態資源很大程度上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方向、水平。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成為空談。
二、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加強我國對區域生態的宏觀調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態制度。我國應該加強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調控,出臺更多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把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成果投入到保護生態環境中去,社會應該不斷完善、健全經濟管理制度,加強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大降低對生態的危害。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制定一個符合當地需求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對于一些資源要進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經濟保護宏觀上需要國家與政府相互幫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監督,達到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區域政府應該用經濟調控手段以及先進科技保護生態環境。現如今的生態問題,最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各個企業,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更是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應該間接成為各個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這些問題卻是由社會來背負。所以,政府應該針對一些高污染企業,進行對企業成本調控,讓生態成為企業的內部成本。對于一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企業,政府應該通過政策提高企業賦稅,作為生態環境補償。
(三)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證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一個好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當地政府應該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不僅是需要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同時也需要與區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使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在生態環境承受之內,生態環境能夠有效凈化。而且生態環境協調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不應該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長遠發展。
(四)加強區域保護生態環境微觀化,提高對企業的監督力度。想要從根本上緩解區域生態問題,政府應該將區域環境保護微觀化,對各個企業進行嚴格管理及監控。把環境破壞列入法律的范疇之中,對于環境問題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實到各個企業之中,讓企業每個生產環節都要考慮到環境保護的問題,加強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由于每個企業的生產側重點不同,使得企業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不同,當地政府應該結合當地情況,制定一個符合當地發展的生態保護政策與標準,對于生態資源的擷取要適度,鼓勵當地人民對企業的監督,讓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區域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對區域生態的破壞不僅是企業這一部分,社會公眾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人們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成果的同時,環境保護意識卻沒有絲毫提高。各個區域政府應該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公眾應該做到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做到對自然的保護,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結語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自然所提供的資源,人類社會發展不應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國家及政府應該加大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類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護中去,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土地資源的浪費,水資源、空氣資源的污染兩大類問題。
(一)土地資源的浪費問題
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一直是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問題,許多地區對城鎮化發展的實質與內涵的理解存在著誤解和偏差。單純的以建筑設施的數量作為衡量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唯一標志,大肆的進行土地開采和建筑建設,沒有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進行合理規劃,造成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同時一些地區當局沒有制定提出切實可行的城鎮化建設方案,使得土地建設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結構相當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資源、空氣資源的污染問題
城鎮化發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過度集中的人口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產生活垃圾遠超過了自然對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無法得到正常的分解。無法分解的垃圾對生態系統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威脅,而如今排污系統和排污技術的落后使得工業生產的廢水廢氣、人們生產生活造成的廢水,大量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等問題使得水資源、空氣資源的污染進一步加劇。
二、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欠缺執法力度
目前,我國還需在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方面加強法律建設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提供正確的引導,否則環境法律的漏洞就會給破壞生態的任何行為以可乘之機,必須健全環境的法律、法規。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國家在對環保問題時,不僅要針對重點的環保區域,還考慮到一些相對較小的、現在還沒有引起人們太多注意的區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確的問題。
(二)環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環境保護體系不完善
國家應該建立一個明確的關于城鎮化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的體系,避免以往一個環境問題牽扯多個部門,各個部門要么互相推諉,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環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再單純的以9FR來衡量本地區城鎮化的發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環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強對破壞環境的企業和部門的處罰力度。
(三)政府及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
與西方的國家相比,無論我們的國家還是我國的公民,都欠缺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因為西方的發達國家經歷了傳統的工業化城鎮化的傳統模式,親身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我國公民目前對生態環境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導致其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政府環境保護意識不足則表現在對于城鎮化的生態環境管理時,一般還偏重于經濟的發展,對于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企業都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縱容,這就在整體上加劇了環境治理的難度。
三、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治理生態環境問題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鎮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時,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普及,加大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對于城鎮化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好處,以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果公民的環保意識普遍較高,則對于城鎮化的整體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較低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公民占據社會主流,則會直接制約城鎮化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加強環境的法律法規立法工作,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為根據,引導有關部門和企業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此外,政府還要樹立正確的城鎮化評價體系,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起來作為城鎮化的評價措施。
(二)加強生態環保治理的執行能力,提高生態環保的管理水平
要貫徹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執行能力,1)要保證環保資金的投入,為環境保護設備的購進,環保隊伍的建設提供有力保障;2)要設立專門的城鎮化發展的環境監管機構,能在解決城鎮化環保問題中起到引導,保障,監督的作用,要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的措施,引導企業和個人在城鎮化發展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保護程度,保障城鎮化發展中的環境治理工作正常進行,解決環境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對城鎮化發展的各環節進行監督,對生態環境污染大的企業做出相應的處罰措施。此外,環境監管機構要通過學習以提高其在城鎮化中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對待城鎮化發展的問題上,我們要創新思想,摒棄傳統觀念的束縛,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轉變觀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盡量減少城鎮化對生態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因此要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所謂新型城鎮化道路,就奔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資源為城鎮化發展服務,從總體上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減少環境的污染;同時城鎮化發展要以科學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創造和發展環境保護產業。
四、結語
篇5
(一)土地資源的浪費問題
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一直是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問題,許多地區對城鎮化發展的實質與內涵的理解存在著誤解和偏差。單純的以建筑設施的數量作為衡量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唯一標志,大肆的進行土地開采和建筑建設,沒有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進行合理規劃,造成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同時一些地區當局沒有制定提出切實可行的城鎮化建設方案,使得土地建設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結構相當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資源、空氣資源的污染問題
城鎮化發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過度集中的人口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產生活垃圾遠超過了自然對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無法得到正常的分解。無法分解的垃圾對生態系統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威脅,而如今排污系統和排污技術的落后使得工業生產的廢水廢氣、人們生產生活造成的廢水,大量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等問題使得水資源、空氣資源的污染進一步加劇。
二、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欠缺執法力度
目前,我國還需在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方面加強法律建設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提供正確的引導,否則環境法律的漏洞就會給破壞生態的任何行為以可乘之機,必須健全環境的法律、法規。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國家在對環保問題時,不僅要針對重點的環保區域,還考慮到一些相對較小的、現在還沒有引起人們太多注意的區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確的問題。
(二)環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環境保護體系不完善
國家應該建立一個明確的關于城鎮化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的體系,避免以往一個環境問題牽扯多個部門,各個部門要么互相推諉,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環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再單純的以GDP來衡量本地區城鎮化的發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環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強對破壞環境的企業和部門的處罰力度。
(三)政府及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
與西方的國家相比,無論我們的國家還是我國的公民,都欠缺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因為西方的發達國家經歷了傳統的工業化城鎮化的傳統模式,親身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我國公民目前對生態環境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導致其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政府環境保護意識不足則表現在對于城鎮化的生態環境管理時,一般還偏重于經濟的發展,對于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企業都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縱容,這就在整體上加劇了環境治理的難度。
三、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治理生態環境問題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鎮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時,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普及,加大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對于城鎮化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好處,以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果公民的環保意識普遍較高,則對于城鎮化的整體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較低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公民占據社會主流,則會直接制約城鎮化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加強環境的法律法規立法工作,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為根據,引導有關部門和企業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此外,政府還要樹立正確的城鎮化評價體系,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起來作為城鎮化的評價措施。
(二)加強生態環保治理的執行能力,提高生態環保的管理水平
要貫徹和加強環境保護的執行能力,1)要保證環保資金的投入,為環境保護設備的購進,環保隊伍的建設提供有力保障;2)要設立專門的城鎮化發展的環境監管機構,能在解決城鎮化環保問題中起到引導,保障,監督的作用,要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的措施,引導企業和個人在城鎮化發展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保護程度,保障城鎮化發展中的環境治理工作正常進行,解決環境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對城鎮化發展的各環節進行監督,對生態環境污染大的企業做出相應的處罰措施。此外,環境監管機構要通過學習以提高其在城鎮化中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對待城鎮化發展的問題上,我們要創新思想,摒棄傳統觀念的束縛,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轉變觀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盡量減少城鎮化對生態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因此要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所謂新型城鎮化道路,就奔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資源為城鎮化發展服務,從總體上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減少環境的污染;同時城鎮化發展要以科學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創造和發展環境保護產業。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環境工程;生態環境;關系
引 言:環境工程建設是治理環境污染和改進環境質量所進行的建設活動。之前人們著重于對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通過對污染物排放量消減來減輕其對環境的影響,然而伴隨經濟規模一點點的擴大,這種單純的末端治理方式已經無法有效解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所以亟須將環境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以生態學的理論解決環境問題,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 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狀況
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從總體上看,全國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現為:森林、草原植被破壞嚴重,生態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別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漬化、荒漠化等進一步加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態平衡嚴重失調,一些北方河流水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位下降,華北平原出現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災害日趨頻繁;生物多樣性銳減,珍稀瀕危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益蟲益鳥益獸種群數量減少,自然生態系統日趨脆弱;農藥、化肥、農膜使用不當,秸稈焚燒和養殖業污染嚴重,農村生態惡化呈加劇趨勢;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珊瑚礁、紅樹林破壞和海岸侵蝕等海洋生態問題日趨嚴重。近些年,揚沙、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給我國北方地區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與日俱增。
2 環境工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污水處理程度不高
一方面很多偏遠地區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滲入地表;另一方面各地污水處理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發展滯后地區污水處理技術相對落后,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嚴重不足,污水處理率偏低。
2.2 垃圾處理沒有達到無害化程度
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比重增長,固體垃圾總量逐年都在增加,引起的問題日益凸顯。無論生活垃圾或工業垃圾都會污染城市空氣、水源,占用大量土地,也直接對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合理處理垃圾已成為環境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垃圾處理規模和數量可以達到無害化程度的卻少之又少,大多數市、縣級城市垃圾處理程度根本達不到國家無害化標準。
2.3 大氣污染、噪音控制不足
一些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大氣污染已經從工業排放為主轉變為機動車排放為主。不僅在于高排車輛尾氣排放嚴重超標,而且因為汽車數量龐大,排放總量仍然驚人。不少城市有大量建設工地,粉塵、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視。
3 影響環境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
3.1 經濟發展原因
經濟發展是以自然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為基礎的,兩者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只有這樣才能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然而,在實際生產、生活過程中,人類過于注重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管理。眾所周知,環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環境承載容量的情況下,過渡追求經濟發展必然造成環境系統的破壞,進而導致失衡,造成對環境的影響。如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我國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隨之沙漠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3.2 人為原因
人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體,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影響著自然環境系統。人為因素導致自然環境系統的破壞,是影響環境工程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員出于經濟效益的目的,過渡的開發資源,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如傳統的煤礦產業集中區,過渡開采出現了地面塌陷,環境系統遭到破壞。另外,由于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進而導致了對相關環境的破壞,同時還對相應的自然環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壞。
3.3 生態環境原因
自然生態環境的管理和保護是環境工程建設管理的重點,也是環境工程建設的難點。生態環境具有非可控性、人為難以治理的特點,如自然災害――水災、旱災、地震等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惡化。當前,全球的氣溫開始上升,氣候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對我國的環境治理和保護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甚至在某些地區或區域出現了生態資源的破壞和滅絕,導致了環境的惡性循環,以及生態環境系統失衡。
3.4 生產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相關的生產工程建設隨之大力的發展,由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經濟資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發展形式和發展內容的多樣性,總體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態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產業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些產業的存在,其生產過程必然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有的地方較為注重擴大生產規模,忽視對環境的保護,造成了環境的破壞。
3.5 環境工程自身的原因
除了上述影響原因之外,環境工程建設自身一些原因也制約著環境建設工程的質量。這些原因包括,環境工程建設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環境工程建設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了環境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當前,我國環境工程建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有待于進一步的提升,相關人員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4 環境工程建設與環境生態工程建設的異同點
環境工程與環境生態工程有不少相似點,如兩者的目的都是保護環境及協調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效益;在原理運用方面,環境工程運用環境科學、生物學、工程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環境生態工程運用生態學、工程學等理論。但環境工程與環境生態工程的差異也很明顯,環境工程著重于末端治理,目標具體,處理周期較短,見效較快;而環境生態工程著眼于整個過程,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循環達到理論上零污染積累的效果,其目標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一般處理周期較長,恢復較慢。環境工程可以治理環境污染,卻不一定可以避免生態破壞,因為環境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物質、能量排入環境造成的;而生態破壞是人為干擾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沒有污染性,不屬于環境工程的目標,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5 利用生態環境理論解決環境工程中遇到的難題
5.1 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大力開發二次資源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僅達30%,其余70%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因而工業垃圾與日俱增。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將二次資源的利用列入優先考慮的經濟戰略之一,二次資源利用率逐年得到提升,反觀我國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生活垃圾中也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回收利用,我國在這方面剛起步,也有很大潛力。
5.2 利用科技進步提高環境承載力,以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的發展模式
環境影響或沖擊與經濟增長速率成正比,但與技術進步成反比,所以單純發展經濟的必然結果是環境惡化、生態破壞,只有技術進步的速率超過經濟增長速率,才能有效控制對環境的影響。
5.3 盡快出臺環境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體系
根據人們現有的認知,應盡快出臺環境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體系。如制定與生態環境關鍵要素所能承載的評價方法;制定環境工程建設項目對各種生態環境影響的量化性的評估標準;在綜合性地考慮到社會環境、經濟、生態環境收效的基礎上對工程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切實在環境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環節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標準。
6 結束語
總之,環境質量問題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環境工程建設能夠促進人類與社會的發展,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中只有通過優化配置各項技術措施,才能保證生態環境建設有序開展,加快取得成果,減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蓋度,早日實現山川秀美。
參考文獻:
[1]李雙. 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科技致富向導,2011(04).
篇7
1.環境適應性
環境適應性是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特征之一,環境適應性是在變化的生態環境之中,可能出現全部情況造成的影響。這其中包括人類對自然變化的適應能力,還有不同物種之間的適應能力,還包括自然變化使物種被淘汰。有些自然變化屬于良性變化,并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但是近年來惡性變化不斷增加,已經影響到了人類居住的空間,對人類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戰。為了降低人類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必須努力降低惡性影響,尤其是能源短缺、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問題,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所以在不會永久損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求,是生物適應性的重要表現。生態環境在變化的過程中,往往都會遭遇多次極端危險情況,這些危急情況會導致生態環境受到永久性損傷,使生態環境壽命下降。如果在極端危險的狀態下,生態環境也可以發揮出調節功能,那么就可以在正常的情況下發揮功能。但是這種適應功能有一定限度,例如在人類使用氯氟烷烴時,往往都會在流層大量堆積,而且會分離出氯游離基,臭氧層與游離基發生反應,臭氧濃度不斷下降,最終導致臭氧層產生空洞。這種空洞一旦產生,自然環境根本無法恢復,這就是環境適應性存在的局限。而這種能力是生態環境特有的,所以環境適應性存在于生態環境之中,是生態環境的基礎屬性。
2.環境可靠性
環境可靠性也屬于生態環境的基礎屬性,但是二者存在一些差別。首先,雖然兩者都是強調生態調節能力,但是環境適應性主要強調可能發生的極端危險情況,環境可靠性主要強調日常過程中生態環境的具體情況,并不是特指極端情況。在描述生態環境破壞時,環境適應性主要通過定性方法進行微觀詮釋,環境可靠性則是通過定量方法進行宏觀詮釋。當然,環境適應性與可靠性互相存在一定聯系,環境適應性越強,生態環境的可靠性就越高,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續。在進行環境保護試驗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適應性與可靠性的區別,環境試驗盡可能選擇可靠性試驗,可以獲得準確的生態環境基本數據,在模擬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需要添加環境適應性試驗,檢驗環保措施的實際效果。
二、環境工程的預防與治理
由于生態環境存在一定破壞承載力,如果超過承載力就無法進行自我修復。所以在破壞性過大的階段,需要采取環境工程進行修復,在自然環境恢復適應性后結束環境工程。目前我國常用的環境工程為以下幾項。
1.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是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基本資源,也是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因素。根據2010年我國開展的水資源調查數據發現,我國全部城市中,有50%以上的城市存在缺水問題。在世界水污染城市中,前十個城市中有8個是我國的城市。所以進行水污染防治已經是我國環境保護部門面臨的重點問題之一。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水資源保護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污染。例如漂白粉、活性污泥法等水污染治理技術,都起到了十分優秀的效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污染物排放標準,相關部門格局實際污染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水污染控制規定,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
2.大氣污染防治
社會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各類家電數量急劇膨脹。雖然家電為人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大氣污染問題卻更加嚴重,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還威脅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冰箱與空調,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釋放氟氯昂,這種物質會破壞臭氧層。而人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汽車,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會排出大量尾氣,這些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降低大氣污染,我國采取了工業氣體凈化、除塵等空氣凈化技術,使空氣污染呈現下降趨勢。
3.固體廢物防治
固體廢物防治難度非常大,不僅因為無人面積廣,還因為固體廢物污染源較多,無法采取全面控制措施。我國常用的固體廢物處理方法是填埋法,這種方法在公元前3000年由古希臘發明,通過填埋有效降低固體垃圾數量,使人們的生活環境得以提升。目前我國進行了多種工業廢渣研究,已經將部分工業廢渣轉換為建筑材料,減少了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固體廢物,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固體廢物防治方法將不斷增加。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土地資源 生態環境 問題保護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僅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平衡造成了嚴重影響,加大對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一)土地荒漠化現象嚴重
土地發生荒漠化或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和土壤中存儲水分的因素遭到破壞,由此引起土壤中水分和營養元素含量不足,進而導致土壤荒漠化或沙化。近年來,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我國土地荒漠化現象雖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土地荒漠化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發展趨勢。如在東部生態較好區域,土地沙化發展較緩慢,但在云南、廣西等地區因石灰巖嚴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現象,在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邊疆地區因風蝕、水資源匱乏、土地鹽漬化、草場退化、植被遭到破壞等因素引起的土壤荒漠化有日益加重的趨勢。目前,我國各種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0%左右。
(二)土壤污染和破壞現象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中小微企業蓬勃興起,這些企業大部分科技含量較低、處于產業鏈下游,生產中產生的大量“三廢”未經檢測和允許排入一些河道、農田,對土壤元素的構成造成嚴重破壞,特別是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區,當地農民直接利用工業污水灌溉農田,造成農田重金屬含量超標,對土壤質量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堆積如山的城市生活垃圾,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時,也對空氣和水源產生了不利影響,甚至帶來嚴重的污染。此外,農業中各種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土壤,影響到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進而間接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健康。
(三)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環境的最大問題,而人為因素成為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如亂砍亂伐使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陡坡墾荒致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過度放牧導致草原的植被承載力和再生性嚴重下降,等等。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的持續嚴重惡化,進而會加劇一些區域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例如,1998年我國南方發生的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區域的森林草原植被、自然生態環境等長期以來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一旦遭遇強降雨天氣,會由此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從而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造成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人類從事的經濟活動的影響
在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人們所從事的各類活動中最主要的還是經濟活動,這也是導致土地生態環境問題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由于人們過度放牧、亂墾濫伐等人為破壞,倒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由此引起土地的生產能力大大降低,進而影響到區域內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縱觀我國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由于長期以來受單純消耗資源和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我國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是以對資源的掠奪式開采為代價的,由此導致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出現,其中以土地的生態惡化最為嚴重,并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土地二元所有制結構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實行國家和集體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結構,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互分離的現狀,必然會導致所有者與使用者二者之間的矛盾,從而影響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影響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到土地的生態環境保護。這就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對相關利益各方在土地開發利用中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為土地資源的顆粒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法制支撐。
(三)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不同的價值觀念產生不同的行為。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也與人們的意圖和行為有關。長期以來,在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人們總是從功利主義和眼前利益出發,忽視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得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對自然資源采取了一種掠奪式的過度消費方式,只有從思想上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資源的生態問題,發揮好土地資源的最大生態價值。
三、加大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一)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健全完善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制度規定,是杜絕土地開發利用違法破壞行為的治本之舉。要結合我國土資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形勢,除在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復墾規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基本法律之外,還要加快制定完善《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土地資源破壞與污染防治法》等專項法規,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保的和諧發展提供法律保護。
(二)堅定不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國策,加大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科學規劃,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眼前利益與長遠規劃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為依據,做到依法管理、合理開發與科學保護三者相協調,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續利用。
(三)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態產權制度
我國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很大成程度上與我國地土地資源生態產權不清晰有關,導致少部分人為滿足自身短期利益,無視大自然的生態運動規律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對自然資源巧取豪奪、肆意破壞、任意踐踏,造成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的出現。為保證土地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就必須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態產權界定、配套、流轉、保護的現代土地產權制度,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生態資源的調控,約束和規范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同時積極倡導消費者地適度消費,增強生態環保理念,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強.淺論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的現狀[J].現代農業,2009(03).
[2]張曉東.淺談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3).
[3]鄢冬梅.我國土地資源保護法律研究[J].學理論.2009(12).
篇9
關鍵詞:城郊;旅游;度假區;生態環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區生態系統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將構建城郊鄉村與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六大系列主題產品,即林卡郊野休閑、藏式鄉村體驗、藏風文化體驗、高原生態度假、高原農業休閑、戶外休閑運動,升級拉薩城郊旅游,充實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多元產品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區環境優美,自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大多數城郊旅游渡假區離城區距離只需兩小時以內的車程,城郊鄉村田野風光與城市水泥森林景觀相比獨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當地人來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薩城郊的生態環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帶,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而通過旅游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和人工的物質能量的集中投入,會出現景區游客過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二、城郊旅游渡假區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隨著拉薩城郊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形成了城郊的獨特景觀。同時也逐漸引起政府、投資商和開發者的重視,引發了拉薩城郊旅游熱。城市郊區成為城鎮居民節假日首選的旅游目的地,拉薩目前規模不一樣的度假村幾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忽略自然生態發展規律,景區生態管理不規范,或者過度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在景區的經營管理中,經營者只為增加收入,招攬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強景區的生態管理,由此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環境和水質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響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拉薩城郊旅游度假區環境污染主要有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區未開發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徹,水質良好,可以直接飲用,但是開發以后,度假區周邊的小溪、河溝,污水橫流、垃圾散布是常見現象。
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旅游景區開發往往伴隨著大規模土地開發,旅游景區的開發和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發景區更多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景區功能,給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節假日期間休閑娛樂的地方并能夠滿足人們的旅游消費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對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產生了諸多影響。為避免在旅游度假區建設和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被破壞,當地政府也會采取諸多措施實現最低的生態破壞,但是因缺乏常態化的監督管理,仍然在開發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督促和檢查,從而依然會忽視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從而產生旅游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在旅游管理和經營過程中,很多企業、商家只重視自己的經營收入,忽略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在節假日和旅游高峰時期,沒有限制景區人數,很多城郊度假區的游客數量超出了景區容量的幾倍或者甚至幾十倍,從而導致城郊度假區對環境衛生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夠,增加了游客隨手丟棄的垃圾和景區餐廳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時清理。另外還包括度假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并且這一系列問題,長期得不到及時解決,對度假區內的水質、土壤等必然造成嚴重污染,最終會導致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度假區游人越來越多,度假區內草地及植被隨意被踐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壞,從而影響度假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城郊旅游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
對城郊旅游渡假區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系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郊區的景色優美,遠離喧囂的城市,并且能夠享受大自然的美麗所以吸引拉薩市民及游客喜歡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區的環境一旦被破壞,這種優勢就會消失。所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城郊景區環境,促進城郊旅游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進行科學規劃是十分重要,在開發過程中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的保護,這必然會引起景區經營后的環境問題。另外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區生態環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區的管理著重于經營管理,忽視了景區環境管理而且環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潔和景區秩序管理上。個別管理者想法相對簡單,認為景區的生態管理是多栽樹,載好樹,不考慮種植樹木與土壤環境、氣候環境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進一步退化。其次,為了增加利潤,很多景區管理機構,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及環境效益,目光短淺,特別是旅游旺季,度假區超負荷接待游客,造成整個景區管理系統壓力增大,直接影響景區生態環境。據此,景區管理必須要科學發展觀的管理思想,要持續、長遠,既要滿足經濟利益、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要根據景區實際的環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時實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數量。同時,要及時對度假區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為保持生態環境的自然性在景區內應該要大力種植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的相關樹種。
總之,度假區是為游客提供親自參與,遠離城市喧囂,感受大自然之美,達到身心放松的環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促進旅游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時應該加強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予以糾正隨意丟棄垃圾,隨意攀爬,隨意踐踏草地等行為。隨著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最終可以實現城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馬建華.新編河南地理[M].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由于環境生態的破壞,全球變暖及霧霾現象的日益嚴重,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漸漸開始重視生態保護問題,生態學開始被融入到國際貿易當中。國際貿易生態化被提出,生態化貿易能夠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際貿易生態化未來將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貿易生態化的科學內涵是經濟發展與社會資源協調發展,實現人、社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和諧統一。全球經濟發展與國際貿易生態化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因為在經濟發展及貿易活動中避免不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如何有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成為了各國學者研究的課題。我國想要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不敗地位,必須順應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的趨勢,提高對生態化發展的重視,加強生態化建設,國際貿易生態化是實現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生態環境與人類密切相關,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生態環境一旦受到人為因素干擾和破壞,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回復到原本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就會遭到破壞,將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如:生物多樣性減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氣污染等等。我國國際貿易的日益頻繁,工業企業及其他的外來污染十分嚴重。國際貿易中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因此我國必須提高國際貿易生態化意識,實現綠色發展國際貿易,以此保障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在人類的傳統觀念中環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對象,以往國際貿易活動以盈利為活動中心,通過對環境的利用換取一時經濟利益的增加,這是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們卻沒有考慮到,生態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減少,人類生存、經濟、社會發展都會遇到阻礙,沒有自然資源做為基礎,經濟將無法發展,人類將無法生存,目前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保護必須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提倡綠色生存和綠色消費,建設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經濟發展策略。目前國際貿易法已開始呈現“生態化”發展趨勢,隨著各國生態保護及生態化貿易意識的提高,國際貿易中貿易爭端不斷,所以世界貿易組織法和國際貿易條約開始對貿易中涉及到的生態保護問題進行明確的規定,從生態保護到資源保護不同角度對國際貿易進行了限制,保障了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的方向。目前已經的《衛生和動物檢疫措施協議》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等相關協議中都對生態保護問題進行了聲明和規定,對國際貿易中涉及到的生態問題做出了限制,有效減少了國際貿易中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想要在國際貿易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緊緊跟隨國際貿易生態化可持續發展趨勢的步伐。
二、我國貿易貿易生態化及可持續發展中與國際貿易間存在的矛盾
國家經濟發展及全球經濟發展都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利用基礎上,來實現在各個國家區域之間資源與金融貿易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來滿足各國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資源可以在全球各個國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實現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應建立起生態化意識,采取相關生態保護措施。但是現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生態發展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進行的,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與生態化發展及可持續化過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現今的國際貿易中,并沒有考慮到地域差異,使得很多國際的經濟和資源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國家之間的資源問題。尤其是我國,我國是資源出口大國,但我國實際自消耗資源量卻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許多國家為了緩解本國資源壓力,即出于保護本土資源的目的,采取以國際貿易的方式進口資源,很多發達國家雖然資源消耗量遠遠高出發展中國家,但多數資源來自進口,本土資源并沒有過度的開發,而是儲藏了起來。我國正是資源的主要出口國,這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過度開采本土資源而出口國外的現象,資源的過分開發,對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這種做法并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經濟活動的基礎是自然資源,想要實現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與自然資源共同發展,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排放,減少污染,才是我國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資源的出口已經遠遠大于我國的自然資源供應,我國必須形成國際貿易生態化意識,國際貿易生態化不僅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三、我國國際貿易生態化及可持續化發展優化策略
(一)國際貿易生態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策略通過以上分析討論不難看出,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才是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國應在國際貿易中應將生態保護作為主流,把可持續化發展作為前進的方向。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只有尊重生態環境的產品才能站穩腳跟,將生態環保融入國際貿易當中,生態化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時展的趨勢,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守經濟與生態化共同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對國際貿易中的各個環境嚴格監管想要有效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生態化可持續發展,法律規范適當的監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國必須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協調完善國際貿易生態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法律監督控制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制定相關規則,對國際貿易中各個環節進行管理,明確責任分配,加大對有害產品的流通控制,對有害物質進行嚴肅打擊處理。維護我國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化發展建設目的。另一方面,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加大對企業控制和監督力度,避免企業生產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適當控制資源開采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屬于資源短缺國,很多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如果過度開采,那么未來,子孫后代難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控制資源開采勢在必行,過度的資源開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破壞,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必須意識到這一點,適當控制資源開采,降低資源出口量。
四、結束語